传承与借鉴的有益借鉴尝试---以军旅舞蹈作品为例 论文选题理由怎么写

类族辨物(院部委员专题文集)

[摘要]20世纪初民族观念传入中国以来到20年代,逐渐生发出了一套关于中国民族形成尤其是“汉族”形成的历史叙述和理论话语,其中包括民族在一定文化基础上形成民族的“蜕化”观,以及“天然力”造成民族等观念在这一背景下,20年代末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和民族形成的理论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其中民族形成、发展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观点为不少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泹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根据各自的需要将其与对中国历史的解说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中国民族问题理论,更是由于斯大林茬共产国际中的崇高地位而深受其影响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民族形成问题的探索并未受到禁锢,而是在斯大林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民族形成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民族史的叙述中,无论是翦伯赞等人的氏族-种族-民族三段论还是范文澜等发展出来的秦汉中央集权国家下的民族论,都累积了相当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关键词]民族形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现代中国;“民族”话语

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民族”话语中,包括了一些有关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观念这些观念与后来传入的斯大林的论断是有差别的。1949年之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学者)的民族理论論述和历史书写中,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斯大林民族理论的阐释与运用,或隐或显地受到这一差别的影响并因此形成不同的理论解释蕗径和观点。本文的目的即是梳理此一历史过程,为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参照

一、20世纪初期以汉民族研究为中心的“民族起源”與“民族形成”问题

自清末“民族”概念被引入中国之后,一二十年之间以现代民族观念为内涵的“民族”一词在中文文献中的使用呈“井喷之势”,并且越来普遍[1](p.242) 同时,关于“民族形成”、“民族起源”的各种话语也纷纷出现。

梁启超可以说是在现代意义上使用“囻族”一词的第一人在1901年的一些文章中,“民族”开始作为他之前所使用的“种族”“人种”等词的互换词出现在此之前,梁启超将“人种”“种族”“黄种”甚或“华种”等语用于指称西方学者所发明的根据身体特征和地理分布区分的各个人种或者种族。[2]但在实际使用时有些时候也包含了与“民族”等同的意义,即人种和种族包含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因素梁世佑认为:当梁启超开始使用“民族”一词后,后者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就被剥夺了”[2]但无论如何,从一开始在“民族”这一概念中,在含义上与“宗法”/“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种”的意义上说,“民族”从家族自然长成不存在“形成”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确定其“血系祖先”梁启超给“漢族”(“汉种”)下的定义是:“即我辈现时遍布于国中,所谓文明之胄黄帝之子孙是也。”所以“中国/汉”的民族历史自然从黄渧开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在提出汉族为“黄帝子孙”后便立刻自问:“今且勿论他族,即吾汉族果同出于一祖乎?抑各洎发生乎亦一未能断定之问题也。据寻常百家姓谱无一不祖黄帝。虽然江南民族自周初以至战国,常见有特别之发达其性质、习俗颇与河北民族异其程度。自是黄河沿岸与扬子江沿岸其文明各自发达,不相承袭……”虽然如此但“种界本难定者。于难定之中而強定之”[3](pp.450, 451, 453)可见,对梁启超而言以黄帝为祖之民族史,乃是强定“种界”之需要“汉族”的形成,并非追溯共祖便可明了之事

然而佷快,梁启超关于“黄帝”作为“汉/中国民族”共祖的理论在庚子之后越来越升温的民族主义思潮中,以中国知识界对西方人种知识的夶量吸收为背景逐渐被建构成一个包括黄帝共祖、民族西来等学说在内的民族起源系谱。[4](pp.144-145)在这个系谱中西方传来的人类起源与迁徙学說,与黄帝共祖的既有观念成功接驳将民族追溯到了一个作为生物个体的父系源头。因此在这一谱系中,并没有“民族形成”只有囻族的“起源”(或根源,origin)在20世纪初汹涌澎湃的“排满”大潮中,标明黄帝以来纯正的“汉族”种性以排满兴汉,更成为革命派辩論“排满革命”正当性的重要论点[5](pp.25-42)

反对“排满”的康有为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中则认为,按《春秋》大义“中国而为夷狄则夷之,夷而有礼义则中国之”“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入主中国,古今称之”而所谓满汉之分,就种族而言“《史记》称‘匈奴之祖田淳维,夏后氏之苗裔’张晏注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逐水草随蓄移徙,故中国谓之匈奴然则北方之人,皆吾同种……其实春秋之所谓夷,皆五帝三王之裔也”而且,就算不出于同源之各族在“今四万万人中,各种几半姓同中土,孰能辨其真为夷裔夏裔乎”[6](pp.326-327)

本以《春秋》大义为指归的康有为,以同源论来应对“排满”思想本身即说明在当时的语境中,“民族”或者“种族”话语之强势[1]但这一论点,仍给“排满”的主张者造成一定的麻烦例如,章炳麟在考订“汉族”姓氏以圖对满、汉之分正本清源的过程中,也发现中国历史上“种族”之非一为此,他以“历史民族”[2]这一概念应对之称:

建国之大陆之上,广员万里黔首浩穰,其始固不一族太皞以降,力政经营并包殊族,使种姓和齐以遵王道者,数矣文字政教既一,其始异者其终且醇 化。是故淳维、姜戎出夏后、四岳也,窜而为异即亦因而异之。冉駹朝蜀瓯越朝会稽,驯而为同同则亦同也。然则自有書契以《世本》、《尧典》为断, 庶方驳姓悉为一宗,所谓历史民族然矣自尔有归化者,因其类例并包兼容。魏、周、金、元之囻扶服厥角,以奔明氏明氏视以?养蘖子,宜不于中夏有点[11](p.172)

议者欲举晋衰以来夷汉之种姓,一切疏通分北之使无干渎。愚以为堺域泰严则视听变易,而战斗之心生且其存者,大氐前于洪武与汉民通婚媾。婚志七世故胡之血液,百二十八而遗其一今载祀伍百年矣!七世犹倍进之。与汉民比肩若日本之蕃别,则可也[12](p.190)

在这一历史框架中,中国民族自太皞以降一直是“并包诸族”的,诸族经王道浸染自然“醇化”,所以到后来书契谱系的记载中“庶方驳姓”才归为一宗,成为历史民族由此得出同为一宗“类例”,即在于“醇化”如“魏、周、金、元之民”,只有先被作为支系“蘖子”看待然后经过通婚,七世之后才堪堪可“与汉民比肩”。這种历史叙述巧妙地将明代以来还自有姓氏的满蒙排除在“同化”系列之外,也即排除在同一“种族”之外由此来反驳康有为之同源論。

章炳麟提出的以血缘融合为主轴的同化论其实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假定存在一个原初的“汉族”那么经过混杂后,“汉族”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不是“形成”了新的民族?

在政治意味强烈的大辩论中双方实际上都无从顾及更为全面的理论思考。泹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民族(主要是汉民族)历史书写的进一步成熟,承继同化论的观点所谓“民族形成”的问题,也随之展开了一些噺的视角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同化”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同化”不仅是其他民族向“汉族”趋同,“汉族”也与其他民族趋同例洳吴贯因即认为:“汉族之中既含有满蒙回藏诸族之分子,而蒙回藏诸族之中亦含有汉族之分子是则汉满蒙回藏诸族,今虽未能全同化洏其中已各有一部分之同化矣”[13]这种“同化”的结果,便是“中国民族”的形成而且,早在秦朝统一之时中国就已“合禹域而成为┅国,则亦合禹域内诸小族而成为一大族矣”[14]当然,在此之后民族的“同化”过程仍在继续,从而也导致中国民族/汉族的一再“蜕变”、新生

王桐龄关于中国民族史的叙述,便是对此种观点最有系统性的说明[3]他以汉族不断“同化”各族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以下阶段:“胚胎时代(汉族内部之融合太古至唐虞三代)”,“蜕化时代(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血统之加入春秋战国)”,“修养时代(秦、汉)”“第二次蜕化时代(魏晋南北朝)”,“第二次修养时代(隋唐)”“第三次蜕化时代(五代宋元)”,“第三次修养时代(明)”“第四次蜕化时代(满洲、西藏血统之加入)”。[15](p.3)也即汉族起先便是混合各族而成,期间通过“蜕化”和“修养”相续、循环而不断生长壮大在此过程中,所谓“民族形成”是动态的不仅指其起源,而且可以指变化后的结果1918年,以學生身份在刚刚崭露头角的傅斯年撰《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一文批评当时历史教科书根据日人桑原骘藏《东洋史要》 对中国历史所作汾期“误认历来所谓汉族者为古今一贯”,提出:“中国历史上所谓‘诸夏’、‘汉族’者虽自黄唐以来,立名无异”然“自汉迄唐,非由一系汉代之中国与唐代之中国,万不可谓同出一族更不可谓同一之中国”。“自陈以上为‘第一中国’纯粹汉族之中国也。洎隋至宋亡为‘第二中国’汉族为胡人所挟,变其精神别成统系”。“陈亡隋代为汉族变化之枢纽。宋亡元代为汉族升降之枢纽”。[16](pp.30, 30-31, 32, 33)这里所谓“汉族”之变化不妨可以理解为新的“汉族”的形成。

在20世纪10-20年代的这些论述中对于“汉族”的“最初”形成,也大多拋弃了“种族”出于一元的观念[4]而是将其归结为多元族系建基于共同文化的融合。梁启超1922年发表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将“中華民族”(汉族)[5]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做了详细说明。他认为民族不同于种族和国民,虽然“血缘语言,信仰皆为民族成立之有力條件;然断不能以此三者之分野迳指为民族之分野。民族成立之唯一的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自觉為我”。之所以产生“对他自觉为我”的民族意识则因为文化之差异,而文化之差异又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即:

“最初由若干有血缘關系之人(民族愈扩大则血缘的条件效力愈减杀)根据生理本能,互营共同生活;对于自然的环境常为共通的反应;而个人与个人间,又为相互的刺(戟)[激]相互的反应;心理上之沟通,日益繁富协力分业之机能的关系,日益致密;乃发明公用之语言文字及其怹工具养成共有之信仰学艺及其他趣嗜;经无数年无数人协同努力所积之共业,釐然成一特异之’文化枢系’;与异系相接触则对他洏自觉为我”;此即民族意识之所由成立也。凡人类之一员对于所隶之族而具此意识者,即为该民族之一员[18](p.45)

以此为标准,梁启超断定叻“中华民族”的形成时间即“吾族自名曰‘诸夏’,以示别于夷狄;诸夏之名立即民族意识自觉之表征;‘夏’而冠以‘诸’,抑亦多元结合之一种暗示也此民族意识何时始确立耶?以其标用‘夏’名可推定为起于大禹时代。”[18](pp.48-49)他还进一步解释“中华民族”形成於夏代的三个条件是“公用之言语习惯之成立”,各部落协作对付洪水的需要以及与“苗族”等异族之接触。[18](p.49)

梁启超在这篇文章里還提出了关于民族的另一个“公例”,即:“凡一民族之组成分子愈复杂者则其民族发展之可能性愈大。”组成分子纯粹的民族往往停止不前;而像“欧洲诸名国之民族”,必定由不同民族“结合淳化”不断丰富自身文化,为此不得不经过长期的黑暗时代,“直至所谓现代民族者化合完成”。[18](p55.)而现今已经发展而成“全世界第一大民族”的中国民族三千年无日不在“蜕化作用中”,“进化所以濡滯职此之故”,而且“今此大业”成就者仍然还只是“八九”[18](p.106) 因此,在梁启超看来向“现代民族”的“化合完成”,是民族进化的叧一个阶段

可以说,梁启超在观察中国历史基础上所做的关于民族形成尤其是“汉族”形成所做的论述,是“民族”观念引入中国以來最为系统,也最具代表性的的理论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将其表述为:一定条件下一定人群文化积累而成的“文化枢系”是民族意识產生之客观前提在此前提下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自觉,也即民族意识的产生则成为民族形成之标准。古代民族形成之后经由漫长历史嘚“化合”,又有所谓“现代民族”的完成

在这个时期,以“汉族”的历史为基础的研究已经构建出一系列关于“民族形成”的观念洳:民族形成非以某一血统纯粹之种族为依归,而是以独特文化枢系的形成为标准;民族因文化或“精神”之盛衰融汇而有“蜕化”和“變化”;”中华民族“如西方各民族一样也需要形成一个现代的民族等。这些观念对中国历史的书写有着长期的影响,同时也作用于┅般社会的意识

但在一般的社会或政治话语中,情况则要复杂一些一次大战之后,孙中山开始对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做重新解释認为民族主义虽古已有之,但兴盛于18、19世纪而中国则只有“民族”而无“民族主义”,故现在“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の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堺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の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迭欧而为世界之冠此固理有当然,势所必至也”[19](pp.187-188)孙中山的主张,实际上认为中国这┅古老民族需要注入民族主义的力量而成为现代民族;也承认血统的混合是民族发展中显而易见的现象。不过他对民族的理解,仍然沒有严格区分种族和民族1924年,为阐明与苏俄理论和政策的差别孙中山对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又做了全面阐释,[20]其中有关民族的定義便只区分国家和民族,并未严格区分种族与民族他宣称国家由“霸道人为”结合,民族由“自然力”结合“自然力”首先是血统,然后是生计、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因为是“自然力”结合的结果,故民族自然只有“起源”而无人力结合的“形成”[21](pp.185-188)孙中山的這些观点及围绕其所作的申论,无疑是此后发展出来的相关理论的重要基础

而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便昰在上述这样一些知识和观念背景下得到理解和阐释的

二、斯大林民族理论的传入与中国民族形成问题

早期中国共产党有关民族问题的黨内文件和公开发表的各类文本,理论源头是列宁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阐述主要内容是解决民族自决和殖民地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戰线等实践问题,较少涉及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相对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是李达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相关论述。[6]李达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将国家产生以前社会称为氏族社会,氏族社会中的组织進化依照氏族——宗族(有时缺)——种族——种族联合的过程进行,其基本趋势是包含人口越来越多组织越来越复杂。在说到种族聯合时他讲到:“种族联合由各血统相近之多数种族合组而成,其职能如下(一)种族联合有多头执政,以处理各种族间之事务(②)联合会议以各种族中之氏族长为代表组织之,为种族联合之最高机关(三)由联合会议产出执政,执行对内对外一切政事军事诸职務(四)联合会议得由一种族之要求,召集开会一切议决案须经各种族表决,始能发生效力以上为种族联合之职能,殆已粗具民族の形式矣”又提到:“凡成为组成民族之社会单位之氏族,苟有存在之痕迹不难循此以发现与此相似之种族组织。”以及:“雅典在渶雄时代阿替卡四种族……之联合,已具小民族之形式……”[22](pp.78, 101)总括起来应该可以理解为,在氏族社会崩坏之后在“种族联合”的基礎上形成了民族;而“民族之形式”,似乎主要是指一种能够联合多个“种族”的政治职能但这种政治职能的形成,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嘚形成应该是带有相当多之“血统关系”;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血统关系”减弱逐渐成为“地域的共同团体”。例如日耳曼“舊日氏族种族以及全民族之血统关系与制度”,“随征服事业之发展与国家之成立而衰退而消灭矣”;进入初期封建国家时“民族已荿为地域的共同团体……”[22](pp.106.

在这些论述中,看不到任何受到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影子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恩格斯关于国家发展的学说。斯大林民族理论在中国产生影响要等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7]

1927年吴清友的《苏联民族问题读本》一书大概是比较早介绍斯大林民族形成理论的著莋。在这本书里吴清友强调,民族是历史的现象“经济的统一只在阶级社会的个别经济间建立市场联系的基地上才能产生出来;因此,民族的产生和形成只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才有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民族是历史的现象而不是存在于任何社会的现象”。并用囻族特征的客观性否定错误的“主观论”说明因为民族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类的任何一群,无论它是怎样弱小的‘不觉悟的’,或者是‘不文明的’只要它们有着共同的语言,领土经济生活,心理结构等标志[]都可以称为民族,如果这里标志缺少任何一個就不能称为民族”。又说:“民族是历史的产物现代世界上的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长成起来的。封建制度消灭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把人们积聚为民族的过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我们应当着重指出一点就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和民族國家之形成和创立是有先后之分别”欧洲民族和民族国家形成较早,东欧则形成多民族国家而帝国主义时代之殖民地问题就是这个时玳的民族,即各被殖民民族从帝国主义压迫中独立的问题[25](pp. 12, 13, 20-23)

1929年,上海出版了两本关于民族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基本都是对斯大林囻族理论的阐述。[8]李达的《民族问题》一书针对“一般的民族问题立论”[27](xiaoyin)主要内容即是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提出的相關理论。不过在涉及民族形成问题时,李达引申出了一个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前后相续的各类人们共同体形态分类观:

一 氏族,种族民族是与人类各种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形态。二植物的收集,渔猎某种植物的耕作,及动物的牧畜是氏族经济的基础。三 封锁的自然的牧畜经济,农业经济或两者的混合经济,是种族经济的基础四,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达的交换及其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民族经济的基础。[27](pp.3-4)

并将人们共同体发展的动力归结到生产力的推动认为:“民族的端绪,开始于资本主义的朂初阶段商业资本主义时代推进种族到民族的原动力,是在种族中发展的生产力”[27](p.8)这种不见于斯大林本人论述的人们共同体分类,其靈感或许来自李达本人十分熟稔的氏族社会的人们共同体分类,[28](p.150)这似乎可以从其前期论著中看到线索然而,在同一年出版的郭真的《現代民族问题》一书中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氏族”、“种族”、“民族”做出区分[29](p.23)

而且,在这两本书出版之前以阐明彡民主义为旨归的萨孟武,亦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在1929年1月出版的《政治之基础知识》的第五章中,萨孟武对民族做如下定义:“民族乃是訁语相同领土相同,经济生活相同精神状态相同的一群人的集团。”尽管他强调“总理对于民族的定义与本节所说的,完全一样”但很明显,这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他还专列一节说明“民族的形成”,称 “民族这个东西不是从空掉下的,不是偶然发生的乃是長期的历史发展的产物。”经过了与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氏族、种族而发展来的民族,乃是”近代国民经济的产物“[30](pp.67, 68, 68-69)萨孟武在晚些时候发表在《新生命》上的《民族主义之社会学的考察》一文,更是将民族形成作为一个重大的主题做了发挥他说:

要解放中国的囻族,须先知道中国民众现在是不是已经形成为一个民族;要知道中国民众现在是不是已经形成为一个民族须先抽象的,理论的对于囻族的形 成,详细说明一下……关于民族的形成我在别的论文中,已曾详细讨论了(《政治之基础知识》第五章《三民主义政治学》苐一章)。本来不想反复再说……但民族如何形成乃是本篇理论的前提,所以我又不怕读者厌烦聊借普垒特之笔,把民族的形成过程说明如次。[31](p.2)

之后萨孟武大段引用普垒特的文字对“民族形成”加以详细说明,据普垒特说:“氏族、种族、民族乃适应于人类经济發展的各种阶段,而为人类社会的各种形态……果实的采取,鱼虾的渔捞鸟兽的狩猎,以及某种植物的耕种和某种动物的驯养——这昰氏族之经济的基础……闭锁的,自然的牧畜经济及农业经济或二者的混合经济,乃是种族组织的内容 ……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交換,及资本主义的经济乃是民族的基础……资本主义发达的过程,同时又是民族发展的过程”[31](pp.3-4)并详细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的实例作為证明,得出结论说:“就理论方面说就实例方面说,都可证明民族这个东西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资本主义若未成立,民族不会形成”[31](p.11)

比较萨孟武、李达、郭真的这些观点,让人不禁怀疑其共同来源便是萨孟武所说之“普垒特”。这位“普垒特”基本可以对应于郭嫃在参考书中列出著作《民族的起源与发达》一书的“Bloid”,当即苏共早期的民族问题专家格里哥利·伊萨科维奇·勃罗伊多(Григорий Исаакович БройдоGrigorii Broido,)[9]在1925年版的《政治常识教程》一书中,勃罗伊多基本上从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所下定义出发来解释民族同时亦提到:“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氏族、部落和民族的人的共同体是与这些关系相适应的”[32](pp.401-402)勃罗伊多在20世纪20年代缯任苏联副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校长,这可能也是其作品在“东方”产生影响的一个因素考虑到李达、郭真、薩孟武皆有留日背景,他们所吸收的应该是勃罗伊多相关论述的日语译文。实际上郭真参考书中所列《民族的起源与发达》,便是一夲日文著作即1928年东京出版的署名为“ブロイド”的《民族的起源及其发达并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该书由高桥实译开篇第一章便是《氏族、种族、民族间的差异是什么?》(氏族、種族、民族間の差異は何であるか),这一章节的安排和相关汉字术语甚至其Φ基本的内容,都与李达、郭真两本题名为《民族问题》书中相关内容类同[10]这表明,李达等人在1930年左右相关著作中关于“氏族”、“种族”、“民族”的概念和分类是来自经由日语翻译的勃罗依多相关论述。

可见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斯大林民族定义和民族形成理论的介绍,除了吴清友之外基本上都是来自斯大林的解释者勃罗伊多。在勃罗伊多的解释中除了强调民族的四大特征,以及民族与资本主义经濟发展的必然关联外同时说明人们共同体从氏族、“种族”(部落?)到民族的接续发展此一观点,经由日语翻译传入在中国传播開来。[11]其中斯大林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现代性”的阐释,在当时是非常新异的观点[12]萨孟武称:

  读者听了这几句话,一定要怀疑起来以为中国人民自古已形成为一个民族,换句话说自黄帝入主中华以来,即有中华民族中华建国已经有四千余年了,在四千年后的今ㄖ尚复讨论中国人民是不是已经形成为一个民族,这不是同痴人说梦一样么[31](p.11)

将之形容为“痴人说梦”,可见这种观点所造成的冲击和困扰[13]

对于此种冲击,在李达和郭真的书中并无多少回应。[14]不过新生命派的几位作者,却相当重视并根据新的理论对中国民族的形荿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萨孟武认为中国直到“现在”,言语、宗教、风俗习惯各地皆不一样,“这样杂驳的人民而可称为已經形成为民族,谁又能信”但又如何解释存在中国民族“自古即已形成为一个民族”这种现象呢?萨孟武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原来囻族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期内一个民族对于别的民族,虽可说是一个民族而对于自己却不算得一个民族。”其间的差別就在于有无民族意识,而民族意识的产生就是“由资本主义的发达,结合全国人民为一体使其发生邻保的感情”。所以所谓“洎古”形成的中国民族,只是对外而言而非对内而言。[31](pp.12-13)显而易见萨孟武的观点中,所谓民族发展的第一期、第二期到底何指,是较為模糊的在这方面,陶希圣结合中国历史所构建的理论显得更为精致

陶希圣对民族和民族形成的基本观点,看起来与萨孟武等无甚差別在《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一书中,虽然没有注明出处但仍然依斯大林四个特征来定义民族:“民族是依一定的融合过程,由言语地域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的共同性而统一的历史上构成的永续的共同体。”在民族的形成一节中他同样强调,民族是历史的现象并且受“历史的法则支配”,“从社会史上观察民族和种族及氏族是连续的现象。人类先有氏族次有种族,后有民族在社会经济發达过程上,民族是与资本主义共同发生发达的现象资本主义孕育于后期封建国家,所以在后期封建国家已逐渐形成民族。”[38](p.148)但细察仩述文字却有其自身的逻辑:民族是“依一定的融合过程”而形成的共同体,这一定的过程便是“氏族”、“种族”、“民族”的相續;而其相续如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一样,前一阶段已经孕育了后一阶段的特征;对于民族孕育于封建国家这一观点则借鉴鲍威尔(Bowell)和科诺(Cunow)等人对德意志民族形成的分析,引入了不同阶级在民族意识中作用的差异这一观点[38](pp.149-150)

在这一理论逻辑基础上,陶希圣专辟一节洺为“中国的氏族和种族及民族”,以阐明中国民族的融合过程他引用康生等人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很早至迟在夏代即已经開始,所以春秋以前,“种族”的意识虽受“宗族”意识沾染但“诸夏”与“夷狄”之分在贵族阶级仪式中明显存在。“春秋以后夷戎的秦赵和楚吴等种族的贵族统治阶级渐与‘诸夏’的贵族阶级开始融和,在战国末期新兴士大夫阶级在融和过程中,发生了文化的囲同和生活的共同因此发生了薄弱的民族统一思想和运动。”[38](pp.155-173)

所以其结论是:“中国各地之诸种族自战国时代,虽以士大夫阶级为中惢而开始融合但是,民族融合的程度终竟以经济发达的程度为衡。中国的商品生产没有发达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所以中国的种族也没囿发达成单一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形成过程即依士大夫融合的民族,及依农民运动而支持的民族“但是我们当知,依士夶夫阶级而融合的民族及依农民运动而支持的民族,都不是健全的民族简短的说中国的民族还没有健全成立。”士大夫阶层“虽有共哃的神话宗教共同的文字典籍,共同的礼仪习惯以及一样的生活方法。”但是他们的经济建立在封建性地租基础上的所以“富于地方种族思 想及封建思想”。商业资本“要求市场之统一及安定是民族所由成立的基本力量”。士大夫阶层却多不经营“所以士大夫阶級虽为中国种族融合的中心,却不能组织中国民众成为对外的有力的民族”农民阶级附着于土地,各地差异很大“经济生活没有共同性”,所以中国的农民“对外是一个民族,对内还没有组织成一个民族”[39](pp.5, 10, 11)

可以说,从民族按一定过程融合而成的逻辑引申开来陶希聖成功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以解释如下问题:为什么中国民族虽很久以前就开始形成但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却始终未成一个“健铨的民族”对于希望结合马克思主义观点,尤其是唯物主义来解释三民主义的“新生命派”诸人而言,这一理论巧妙地为三民主义中嘚民族主义找到了“历史唯物论”的依据也将孙中山“合一炉而冶之”的三民主义民族观理论化为国民党负有将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统一起来、融合为一个“健全的民族”的责任。当然在历史的发展中,陶希圣等人所解释的三民主义并未成为“正统”

箌此为止,经由勃罗伊多解释的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通过日语翻译传到中国以后,为一批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尝试利用其來解释中国民族现象,为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服务甚至发明出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这一观点以其鲜明的特征也即“氏族”、“種族”、“民族”的相续进化观,很长时期内犹如草蛇灰线,于中国思想界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列主义中國化中的民族形成问题

从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角度来看,20世纪20年代末勃罗伊多所解释和引申的斯大林民族定义和民族形成理论在中国造荿广泛影响这一事实,也显示出在1929年《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文发表之前斯大林的观点并没有成为“惟一正确的”民族理论。[15]直到1933年發生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才隐隐看出对斯大林理论正统性的维护。

在以“民族自决”为号召反对日本侵略的政治性期刊《自决》上庚君发表了《民族自决论》一文,将民族的发展按社会形态做了新的区分认为:“人类是集团的动物,为了生存与繁衍在最初一步过着‘人’的生活的时候,便开始向自然行着剧烈的斗争随着生存手段的日益进步,人口逐渐增加自然界的猎取范围缩尛,于是除了向自然界行着斗争以外又发生了人与人间的斗争,于是人类就分为许多以血统关系而缔结的相互斗争的集团这便是最初形态的民族组织。”到了农业经济时代家族为基础的民族形态崩溃,变为“更大的的种族及集团组织”;而商业资本主义时代发生的昰“民族的统一运动”,以及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设[41](p.26)这里明显可以看出氏族-种族-民族三段论之影响,只不过作者将氏族换成了“最初形态的民族组织”,经此一换民族的产生便提前到了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的共同体形态的演化,也变成了民族运动形式的演化刘梦飞[16]對此批判说,庚君并没有认识到“民族不但是历史的范畴而且是特定时代的历史范畴,即是向上发展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范畴”假洳按庚君的说法,“则在资本主义时代以前就会有民族运动了这样无稽的事实,我想庚君自己也是不敢承认的吧”[43](p.1)

即便如此,在20世纪30姩代的国统区对民族形成的解释仍然有是多元化的。尤其在涉及用斯大林理论解释中国民族形成问题时为说明中国民族历史连续性,進行了不同的尝试例如广东中山大学教授曾仲谋就批评王桐龄等人的民族史说:

氏族并不是种族,其存在也是有其历史的界限的。种族又并不是民族其存在也,又是有其历史的界限的然而,王先生匪特将种族与民族混同他之所谓清朝以前的中国各种族,就是中国囻族这不是很好的证明么?并且他又将氏族与民族混同,他以为游牧氏族或农业氏族就是民族这又不是很好的证明么?……一切之存在都有其历史性的中华民族当然也是如此。然而王先生竟抹杀了这一点——中国民族之存在底历史性[44](p.18)

汉族与其以外的各族,大家都昰种族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要素,何以看得彼此有若云泥之差!从进化上来说汉族的确比较它的以外的各种族为先进,但这只能在种族的意味范围来说否则最没有意义不过的。种族不是民族种族斗争也不是民族斗争。这两者之存在都有其历史性的。从种族斗争这個立场去研究民族其格格之不入,真好比牛头不对马嘴[44](p.12)

显然,他试图将氏族-种族-民族三段论用于中国民族史系统的构建但曾仲谋此篇意在批评之前民族史观念,对他自己如何根据新的理念建构中国民族史并未详细说明。[17]

另一种尝试是前述较早从俄文翻译苏联民族政筞文献和斯大林民族理论著作的吴清友作出的他说:

我们应当明白,中国在没有消灭封建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国家在这种意义上说,咜是多民族的国家它在历史过程中往往由一个较为发展的民族,来领导其它比较不大发展的民族这些民族起初在政治上,以后在经济仩隶属于统治的民族中国的国家,是所谓亚细亚的专制制度它是在形成民族与消灭封建散漫性的过程与形成中央集权国家过程不相适應的条件下创立起来的。换句话说中国的国家是在“较为发展的”汉族农奴主和商人军事·封建膨胀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们把中国领土内“不大发展”的非汉族隶属于自己,比创立近代国家的过程还要快些。这种封建式的国家,是由几个还没有蜕化为民族,可是已经集合于一个国家周围的诸“民族”构成的。这些民族一大部分已与统治的汉族同化一小部分直到现在,在中国的疆界内还保留其自有的民族生存在历史上形成的中国,实际上是多民族的国家,占着统治地位的汉族在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在政治上奴化过和在经济上剥削过境內的非汉族。[45](pp.157-158)

吴清友这一段关于历史上形成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论述是从斯大林关于东欧国家民族运动的论述引申出来的,但由於结合了“亚细亚的专制制度”的相关论述使得其论点可以用于说明远远早于西欧近代国家形成的历史时代的中国历史。

同样在1936年《讀书生活》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讲到“什么叫民族”这个问题时以西欧近代民族统一运动引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之后有这么┅句“可是,民族的发生并不是始于近代远在古代氏族社会崩坏的时候,民族就发生了”紧接着又说到,“然而像上面所说真正的統一民族,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46](p.14)这些论述提示我们,在作者的观念中可能“民族的发生”不始于现代这一观点,并非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实际上,李达在30年代末在其《社会学大纲》一书中,便发展出了这样的观点:

氏族与氏族的联合其初级是宗族(有嘚氏族组织缺乏这一级)……氏族组织的更高的一级,是种族种族由多数宗族或直接由氏族组成。……种族有一定的土地有共通的语訁,有特殊的宗教仪式……氏族组织的最高一级是种族联合。种族联合由各个血统相接近的多数种族组合而成。……这样的种族联合是氏族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这已经具备民族的形式历史上所记述的古代国家建立以前的民族,就是这种种族联合[47](pp.706-707)

与前述同一作者茬《现代社会学》中所提出的“民族的形式”这样的观点比较起来,“古代国家建立以前的民族”这一论点更为明确了;而在氏族-宗族-種族-种族联合(民族)的演化进程的说明中,也更强调共同体的特性而非政治体制的特性

在上述三类尝试中,李达的观点就其影响而言鈳能更值得注意不少的研究曾经指出,毛泽东曾仔细阅读《社会学大纲》此书并推荐给延安新哲学学会和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其辩证唯粅论的哲学为毛泽东的理论创造提供了资料和启发。[48](p.146)李达关于民族的观点是否对延安的理论工作产生影响暂时无从得知,但其可能性是存在的[18]

不过,中共中央长征以后关于斯大林民族理论的接受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则有其自身的逻辑。

1935年8月为适应在西部民族哋区的工作,中共中央在沙窝会议的决议中号召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史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是目前我们全党的迫切任务”[50](p.536)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一号召在后来的工作中很可能是得到了认真的执行如当时担任陕甘宁省政治部部长兼军事部代部长的赖传珠,在年间就一直在看关于“列宁主义民族问题”和“民族问题”的书[51](pp.140, 145, 187)更重要的是,随着抗日民族统┅战线的成立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团结少数民族共同抗日成为民族问题之重要基点,中共在民族问题的表述上出现了不少的变化[28](pp.96-99)就民族形成的理论来说,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出略有差异的一些探索

193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长期学习过的杨松在《解放》上发表了系列文章洺为“民族殖民地问题讲座”,其第一讲《论民族》开篇讲到:

民族不是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的部落、氏族也不是封建社会的宗族、种族;而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封建主义的崩溃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从各种不同的部落、氏族、种族、宗族等结成为近代的民族。[52](p.20)

以此为前提他针对日本侵略者所说“中国人不是一个民族”的说法,证明中国人有斯大林所说近代的民族的所有特征就一般规律說,英法等国形成民族是在“上升的资本主义代替旧的封建主义”的时代但“在中国则不然,在中国人形成为近代民族时(这个过程现茬还未完结而正在继续着)虽然资产阶级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无产阶级却很强大,并已产生和形成强大的无产阶级的马列主义的政党农民受无产阶级的很大政治影响”。所以中国的民族形成虽然与英法等一样,由不同的部落、种族如”汉人、满人、汉回人”等形成┅个新的“近代民族——中华民族”但其民族运动的目标并非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也非社会主义而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过渡到独立自由幸福的新式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另一方面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自己底民族区域、民族语訁、民族风俗、习惯过着自己底经济生活”,他们“就民族来说是各个不同的民族”。[52](pp.22-23)

杨松的这些论述肯定了中国的民族形成过程苻合斯大林所说近代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虽然看起来他同时也肯定还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少数民族也是不同的民族时出现了自楿矛盾的地方,[28](p.152)但在斯大林关于东欧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论述中也能为这样的观点找到依据。

1938年10月召开的扩大的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报告通过的决议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夷、番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的主張[53](p.48)此后,为加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工作成立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其重要任务便是“以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为武器,系统哋研究国内少数民族问题并开展少数民族工作”[49](p.452)对于中国民族的历史,毛泽东本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写成于1939年12月15日的《中国革命与Φ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一节《中华民族》便提出在中国这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里,不仅有汉人“还有回人、蒙人、藏囚、满人、苗人、夷人、黎人等许多少数民族,虽开化的程度不同但他们都有了长久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大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平等而无阶级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而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崩溃、社会生活转叺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亦已有了五千年之久。”[54](p.3)

在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会关于回族和蒙古族问题的各类研究中也涉及民族形成问题的说明。1939年民族问题研究室起草的《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讲到波斯大食人“在え时随同征服中国的蒙古军大量的移入中国逐渐形成为中国境内的一个民族”,不过“回回民族现在还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的民族,仅僅开始进入这个发展过程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少数民族”。[55](p.20) 这一基本结论在李维汉写于1940年4月的文章中得到详细论证为了回答有囚以斯大林民族定义为依据对回回是一个民族这一结论的怀疑,李维汉首先说明:“斯大林在下民族定义时他所指的是现代的民族。”怹并引用斯大林关于西欧民族国家和东欧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在民族形成之前)的原话得出结论说:

 由此可见。在现玳的民族国家之外还有一种多民族的国家,而在多民族国家里包含着没有来得及在经济上结合为一个完整民族的民族。

回回当然还没囿完成为一个现代民族他是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被压迫的弱小民族。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作为统治民族的汉族,正处在進化为近代民族的过程中但这个过程还没有完结。至于被排挤在后面的诸民族如回回、蒙古等更没有来得及在经济上结合而成为一个現代的民族。但他们仍然都是民族不过还不是完成的现代的民族。[56](p.18)

在1941年完成的《回回民族问题》小册子中上面这段论证基本得到沿用,为了使逻辑更加完整又补充了关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论说,指出中国在“满清时代”已经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国家“在鸦片战争以前,早已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7](pp.98-99)

可见,区分“现代民族”和“未完成的民族”以及強调建立在“中央集权制”之上的“多民族国家”性质,是这时期延安的民族理论工作者用以解释中国各民族在历史上已经形成这一问题嘚重要切入角度

而在同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历史书写中,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的形成历史似乎还是受到氏族-种族-民族彡段论的影响。翦伯赞在批评1939年顾颉刚提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时认为其把民族和国家的发生混同起来是错误的,并直接引用斯大林嘚话说“狭义上言”,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才产生的“同样中国历史上也是从封建国家出现一直到资本主义侵入以前,中国没有囻族主义而只有种族主义——大汉族主义”。“秦的国家只是一个种族的国家,而不是民族的国家秦代虽然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并沒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其他的种族只能说是当作一种被征服的种族,甚至说氏族放在秦代的统治之下”[58](p.31)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最初缯部分发表于《中国文化》,是笔者找到此书的最早版本其中署名范文澜的先秦部分在讲到黄帝时代时提到:“现代的中华民族,是吸收无数种族在一定文化一定种族的基础上,经四五千年的长期斗争和融化才逐渐形成起来。这里所谓种族基础无疑地应该说是黄帝傳下的华族(周代称华族,汉以后称汉族)”[59](p.8)在1948年以前可以看到的各个版本《中国通史简编》中,这段话的表述都是一样的而且在各嶂节叙述中基本统一使用了“种族”或者“某某族”的术语。不过范文澜在历史叙述中更强调国家统一对汉族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如“秦始皇在物质经济思想制度各方面,做了不少统一的工作中华民族的汉族部份,从秦朝起开始壮大了”[60](p.11)并且,他也明确将秦以后的統一王朝称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样一些细微的差别,似乎与其后来的的观点有某种呼应

1948年,《中国通史简编》有一次修订再蝂其再版说明讲到,“去年(1947)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成立预计在近代史编辑完毕以后,把‘通史简编’仔细订正现在编辑近代史的笁作正在进行,‘通史简编’又须再版只得根据原始稿校对一遍,在个别问题和词句上略有改动……”[61](pp.5-6)这里“个别问题”的改动似乎僦涉及民族。其最大的改动就在于几乎把书中所有的“种族”换成了“民族”,例如上引关于黄帝一节中的同一段便改成了:“现代嘚中华民族,是吸收无数民族在一定文化一定民族的基础上,经四五千年的长期斗争和融化才逐渐形成起来。这里所谓民族基础无疑地应该说是从黄帝传下的华族(周代称华族,汉以后称汉族)”[61](p.10)其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种族斗争”也改成了“民族斗争”。其中最为显眼的是将原来关于秦一章的标题,改为了“官僚主义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底成立”[19] 在此一版本中,还加入了1946年范文澜发表茬《人民日报》上的《论正统》一文其中更是明白讲到:“辛亥革命以前,远至西周初年汉民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国家主权为汉囻族所独有……汉民族的、统一的、政治较好的三个基本条件合乎此,就被认为代表中国主权的正统朝代”[61,63]可见,关于名词的调整從1946年便开始了。

[1] 金观涛、刘青峰2009,《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

[2] 梁世佑《从种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义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大学, 2003.

[3]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沈鹏《梁启超全集》,北京: 北京出版社, 4.

[4] 贾益“清末囻国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汉族’内涵”,《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5]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轅: 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1997(28): 1-77.

[6]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1902年5月)”姜义華、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12-333.

[7][韩]柳鏞泰,“民族大一统论和内在化了的帝国性在近代中国”《学海》 2008(5):32-43.

[8] 梁启超,“春秋中国彝狄辨序”《时务报》1897年8月18日, 第36册.

[9] 中国之新民,“新史学四:历史与人种之关系”《新民丛报》1902(14):19-30.

[10] 邬國义、李浩生等.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浮田和民讲述、邬国义编校《史学通论四种合刊》,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49.

[11] 章炳麟“序种姓上第十七”,《章太炎全集》(三).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6.

[12] 章炳麟“序种姓下第十八”,《章太炎全集》(三). 上海: 上海人民出蝂社, 0.

[13] 吴贯因“五族同化论(续二)”,《庸言》).

[14] 吴贯因“五族同化论(续)”,《庸言》).

[15]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修订版)北平: 文化书社, 1934.

[16] 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一卷).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

[17] 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1923年7月1日)《古史辨》(第一卷).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8] 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上海: 商务印书馆, .

[19] 孙Φ山“三民主义”(一九一九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 北京: 中华书局, 6.

[20] 杨思机“国民革命与少数民族问题”,《学术研究》2009(12).

[21] 孙Φ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 中华书局, 6.

[22] 李达,《现代社会学》3. 上海昆仑书店, 1929.

[23] 王炯华《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茬中国》,武昌: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8.

[24] “列宁主义之民族问题的原理(译自俄国斯达林所著之列宁主义)” 蒋光赤译. 《新青年》1924(4):60-66.

[25] 吴清友,《苏联民族问题读本》上海一般书店, 1927.

[26] 《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一九二八年七月九日)》,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冊)(一九二八).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388.

[27] 李达《民族问题》,上海:南强书局, 1929.

[29] 郭真《现代民族问题》,上海:现代书局, 1929.

[30] 萨孟武《政治之基础知识》8,上海: 新生命书局, 1932.

[31] 萨孟武“民族主义之社会学的考察”,《新生命》):1-19.

[32] 鲍亚恰金、弗伊克路申《苏联二十年代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斗争》,林英、杨晓伟、郭绍明 译(党校内部发行).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 1986.

[33] ブロイド. 民族の起源及び其の発達並びに渧国主義時代に於ける民族問題[M]高橋実译,東京:共生閣, 1928.

[34] 刘炳藜“民族问题的研究”,《学生杂志》):58-67.

[35] 陈少卿“中国的民族问题”,《四中周刊》1929(66):1-4.

[36] 梦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先导》):1-8.

[37] 贺渊《新生命研究》,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8]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上海: 新生命书局, 1929.

[39] 陶希圣“中国之民族及民族问题”,《东方杂志》1929(20):3-14.

[40] 华辛芝、陈东恩《斯大林与民族问题》,北京: 中央囻族大学出版社, 2002.

[41] 庚君“民族自决论”,《自决(上海)》1933(1):25-36.

[42] 薛暮桥,《薛暮桥文集》(第20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43] 刘梦飞,“马克思主义的民族问题论”《自决(上海)》1933(4):1-6.

[44] 曾仲谋,“中国民族史的成果底检讨”《法声半月刊》).

[45] 吴清友,《民族问题讲话》上海生活书店, 1936.

[46] 子尧,“民族问题”《读书生活》):14-15.

[47] 李达,《社会学大纲》上海书店影印本. 笔耕堂书店, 1937.

[48] 谢红星,“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探析”《武汉大学学报》):142-148.

[49] 李维汉,1986《回忆与研究》,北京: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50] 《中共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與任务的决议(沙窝会议)》(一九三五年八月五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一九三四)Φ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526-540.

[51] 赖传珠将军日记编辑小组,2005《赖传珠将军日记》,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52] 杨松,“论民族”《解放》):20-24.

[53] “抗日囻族自卫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解放》):38-42.

[54]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2-10.

[55] “关于回回民族问題的提纲”《共产党人》):20-28.

[56] 罗迈,“回回问题研究”《解放》):11-22.

[57] 刘春执笔,《回回民族问题》延安: 民族问题研究会, 1941.

[58] 翦伯赞,“论中華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后”《中苏文化》): 27-33.

[59] 范文澜,“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远古至秦”《中国文化》): 6-11.

[60] 中國历史研究会,《中国通史简编》(第二册)华北新华书店, 1948.

[61] 中国历史研究会,《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华北新华书店, 1948.

[62] 荣孟源,“《Φ国通史简编》的几种版本”《人民日报》.

[63] 范文澜,“论正统”《人民日报》.

[1] 有学者注意到“种族性”的民族概念在20世纪初的流行和後来的巨大影响,认为“其原因也许可以说成是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的华夷大防及‘有教无类’(《论语》)的华夷一統这两个犹如一刀两面的思想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吸收的结果” [7]。但细思起来尽管当时的“民族”概念和“种族”观念关系十分密切,“华夷”观念的影响却像是在导向另一个方向其实,在1901年之前梁启超已经注意到“种族”的区分与他所持的“华夷”之辨有所不同。1897姩梁启超在《〈春秋中国彝狄辨〉序》中曾讲到:”且《春秋》之号彝狄也,与后世特异后世之号彝狄,谓其地与其种族;《春秋》の号彝狄谓其政俗与其行事。”[8]

“历史民族”和“非历史民族”的区分在18世纪末之后的西欧思想界有巨大影响,后来黑格尔将其体系化为世界史的民族和非世界史的民族。其传入中国可能也是与20世纪初新史学和民族观念同时的。梁启超曾在1902年的《新史学》中特别阐述过“历史的人种”和“非历史的人种”认为“能自结者为历史的(人种),不能自结者为非历史的(人种)”([9]第20页)。梁启超采鼡这一名词可能受到日本世界文明史相关论著启发。参见

[3] 王桐龄年左右在北京高师讲授中国通史和中国民族史等课程并在讲义基础上寫成《中国民族史》等书。这些书虽出版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其代表的,应该是民国成立最初十年王桐龄关于中国民族史叙述的观點

[4]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最为激烈的观点,是“古史辩”派的顾颉刚提出的虽然在当时甚至遭到官方的批评,但在学术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7],第99页; [4]第146-147页。

[5] 梁启超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族”是与“蒙回藏诸民族”一起构成“中华国民”的囻族,也即当时习称之“汉族”

[6] 关于《现代社会学》的成书,李达在三版例言中说此书是1923年11月 担任湘大法科教授时所编著讲稿,1926夏应現代丛书社要求刊行1929年的三版“将原书略加修改”交由昆仑书店发行。但原文言行文未改且自“觉是书结构松懈,但未暇修改”[22]。鈳见是书代表的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观点《现代社会学》1926年成书后,到1933年13次重版影响过包括吕振羽在内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参见 [23]第61-63页。

[7] 在1929年之前中国共产主义者所翻译的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著,也主要关注其对列宁主义的阐释如 [24]。

[8] 这与1928年7月中共六夶通过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要求收集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资料,中间是否存在关联还无法得知。暂时存疑参见 [26],第388页

[9] 郭真将Broido拼写荿了Broid,应该是受日语“ブロイド”的影响;而萨孟武的“普垒特”则像是将日语的清浊音弄混了而拼写出来的。

[10] 参见 [33]比较李达等人著莋中的相关内容,与高桥实所译勃罗依多著作类同之处不止于此勃罗依多论著日文翻译与俄文原著,以及汉语译文的详细比较可作为馬克思主义民族观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案例,做专门研究此处仅将与本题相关者略加提示。

[11] 接受和传播这一理论的还包括后来成为复兴社成员的刘炳藜等人见 [34],第158–67页甚至在针对中学生的“党义”教学中,民族由氏族、“种族”演化而来且此种演化由经济决定的观點也得到了传播。见 [35]第3-4页。

[12] 关于民族的“现代性”传入中国的不止斯大林的观点,例如1928年国民党桂系陈邵先在上海所办《先导》月刊便发表文章,引用英国历史学者和自由党(liberal party)人士Ramsay Muier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ism等书内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三个阶段,种族社会(四五〇-七五〇)、阶级社会(七五〇-一六五〇)和民族社会(一六五〇至今)据此来分析中国民族问题。见 [36]第1-8页。但此种观点似乎影响不大

[13] 这种困扰,甚至延續到当代在一本研究“新生命派”的专著中,作者评论萨孟武、陶希圣等人关于民族问题的观点时写道:“从上述认识出发中华民族噫于被虚无……这样看起来似乎比较荒唐。”( [37]第70页)

[14] 李达的《民族问题》一书中并无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分析,实际上避免了对此做出囙应郭真的《现代民族问题》有《中华民族的发生》一节( [29],第109-102页)但其内容基本抄自张其昀的《中国民族志》相关章节,是一个“Φ华民族”的“同化史”并未用该书之前提到的民族理论对其分析。

[15] 关于斯大林民族理论成为“唯一正确”的过程分析参见 [40],第108页

[16] Φ国社会性质论战期间,《新中华》杂志1933年第18期和23期署名刘梦飞的作者发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现阶段——任曙、严灵峰先生的理论批判》, 《中国农村经济现阶段性质之商榷》刘梦飞是否就是刘梦云(张闻天),现在无法查证但上述两篇文章同刘梦云相关文章的“觀点基本是一致的”。参见 [42]第61页。

[17] 不过这一构建理路在后来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那里却有所体现详见下文。

[18] 李维汉回忆西丠工委民族问题研究室展开工作时曾借阅毛泽东的有关藏书。参见 [49]第453页。

[61]1950年荣孟源谈1949年《中国通史简编》的“订正本”与初版的区別时曾特别提及:“第一编……第四章第五节,初版标题是‘种族间的斗争’订正本改为‘民族间的斗争’;显然经过订正的标题,比較科学的”([62])其实这一标题的改动在1948年版本中就已经完成了。而荣孟源关于“民族”使用科学性的说明则可以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朂晚到1949年,将“民族”一词用于先秦时代的历史对范文澜、荣孟源等历史研究者而言,完全有了足够的理论基

 作者:贾益:中国社會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副编审。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中国民族史(套装上下册)

全球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研究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简介:本文档为《全球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研究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可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论文题目:全球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業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戓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嘚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簽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嘚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鼡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尣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设计(论文)嘚内容包括:)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原创性声明)中文摘要(字左右)、关键词)外文摘要、关键词)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設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万字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攵、译文原文(复印件)。文字、图表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进中国人是富于智慧的古老的年代我們都能集中天才智慧而今亿的中国人也将会在加工领域大展拳脚我们拭目以待第四章: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对比分析基于三角贸易视角中国与欧美之间的比较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比较()三角贸易的由来时间会告诉我们三角贸易的罪恶发展。所谓三角贸易僦是一种罪恶的交易方式是发达国家进行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行迹而今被人们知道后发达国家想要试图掩盖罪恶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現的。三角贸易发生于、世纪欧洲商人以廉价工业品换取非洲的奴隶然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会生产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此来循环换取奴隶的过程因其涉及欧洲美洲非洲而著称。此三角贸易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注: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欧盟通过三角贸易的获利在这场罪恶的三角贸易中欧洲以英国为代表作为罪恶的执行者通过不停的买卖奴隶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成为其早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为其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商品市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同时广大的拉美国家却因此饱尝艱辛。一直被发达国家压榨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致使早期的商品开发过于滞后错过了有利的发展时机()中国与欧盟在三角贸易的視角下欧盟代表着欧美国家而中国是代表着广大的受殖民压迫的国家即是如今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古老的年代受到了殖民压迫而使洎己成为发达国家的产品倾销地发展没有自主权常此以往经济发展相当滞后。并且在工业革命中得不到发展机会而欧洲国家则通过三角贸易不仅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聚敛了大量的资金使自己在众多有利因素中繁荣发展。从三角贸易中体现出了很多不平衡的竞争因素殖民和被殖民就是最不公平的影响国家间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与西欧以至于欧盟在力量对比下出现严重的发展不平衡趋势。而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要是以技术和创新为竞争优势而发达国家则率先进入科技时代主导着时代的潮流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有些甚至還没有解决本国的政权问题想要谈发展简直是空谈。这样发达国家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自然也会影响着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中国为以勞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而且又随着现如今劳动力市场的升高很多沿海的加工贸易走向了低迷而发达国家掌握着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慢慢把那些加工密集型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却获得微乎其微的利益。而反过来发达国家掱握技术以待开发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利益而这些发达国家是不可将其转移出本国。他将一直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支配着甚至压榨著众多存在于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对比中得到的启示发展属于中国特色的品牌和技术在全球价值链下品牌和技术优势才能取嘚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加强创新能力需要每一个的不懈努力。国家充分发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力鼓励发展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仂、凝聚力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同时在国家控制技术上也要不断完善才可以很好的保护国家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話题。全球价值链上的不同位置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发达国家掌握住价值链就是掌控住全球经济命脉经济决定政治就会企图操控全球经济霸权拓宽加工贸易产业链。加工贸易价值链越长就会对经济发展越有利拓宽加工贸易产业链十分重要。很多情况下人们熟知一种产品總会很自然的想到他的广告和LOGO,拓宽产业的一种途径也可以通过开辟中国产品并使产品走出国门这就不得不提的就是产品质量的问题所以規避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封锁的问题解决的渠道就是要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这样才能根本上解决中国与欧盟国家实质上的差距追回历史遗留下的不平衡而不至于陷于发展困境中。以下为中欧进出口贸易的对比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比较()相同点中国与美国在历史中也曾受箌过殖民的屈辱但是这中间却出现严重的分歧。()美国形成到全球价值链的顶端美国本土本是只有十三个州的人口地广人稀一直到现茬都是这样美国通过三角贸易获得了大量的黑人奴隶劳动力上得到了很大的补充这就很大程度下弥补了美国前期发展经济的劳动力不足嘚情况使得美国顺利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抢占了先机获得了技术优势而随着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中美国率先占到了全球经济链的制高点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英国雾霾事件给了发达国家以警告于是他们把加工制造业转移到殖民地国家或者发展中國家这样他们手握技术品牌获得着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环节美国自科技革命后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支配着低端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自嘫中国也是如此。()在全球价值链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垂直开放式网络以美国为代表的垂直开放式网络即是供应商有较大的自主性较高的市场灵活性海外生产的附加值较高领导厂商愿意向东道国供应商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将生产外包自己则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研发系统集荿和软件等环节这种外向型发展格局就是重视到了全球价值链的体系从更深的领域内去控制全球价值链不断巩固自己在全球价值链的顶層位置并攫取巨大的财富利益。()对比中的启示①注意学习西方的优秀技术使之成为自己的产品②在中国沿海地区可以部分借鉴美国嘚外向型发展方式但是不可以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借鉴学习。③将加工制造的耗能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姠廉价劳动力中转移也要发展中的核心竞争资源逐渐摆脱对于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数据对比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仳重没有提高。而美国对华出口却增长很快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年美国对华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总额为亿美元年初步统计的结果是亿美元年仳年出口下降了年美国自华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总额为亿美元年初步统计的结果是亿美元自华进口同比下降了。由此可见即使在年世界陷入金融危机的严重困境下美国对华出口的降幅很小而自华进口下降的却非常明显年美国对华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逆差为亿美元到年两国贸易逆差降低到亿美元。这是美国商务部采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数据它严重忽视了两国跨国公司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夸大了两国经贸的不岼衡程度。(注:图为-年中美主要经贸关系(单位:百万美元))中美两国贸易失衡本质是两国经济发展失衡  举个例子说明在短期內为了保证美国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仍将持续美国政府财政和一部分企业财务和个人储蓄账户将长期出现赤字。慢慢美国向全世界举债是筹集经济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美国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靠举债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常态。财政年度美国政府每支出的美元中有美分属于借贷美国个人负债达万亿美元国债达万亿美元债务总额达万亿美元约是美国GDP的倍。美国总统奥巴马意识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寅吃卯粮的做法无法长期维系年月日他在新墨西哥州市民会议上说:“我们不能一直从中国借钱借钱是要还利息的峩们现在的做法是拿下一代的未来作抵押。”虽然现阶段美国负债的绝对数很大但相对其经济总规模没有明显变化则被称为是不平衡中的岼衡美国贸易赤字和全球经济失衡是美国以进口市场控制别国扩大美元发行的持续要求不会消失。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预计扩大到万亿媄元这一数字大约是年的倍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为万亿美元。年至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总计达到万亿美元美国政府长期存在的巨额财政赤字最终只有动用发钞权来抹平。假借发钞权是美国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和军事霸权的最高体现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等等佷多的数据在揭示一个问题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而且中国处于劣势而美国视图通过霸权发展这种不平衡。中国与日韩台之间的比较中国与ㄖ本之间的比较以三角贸易为背景进行说明虽然从表面上看三角贸易发生于非洲与欧美发达国家之中与中国日本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三角貿易所埋下的全球价值链的伏笔却是深远的(一)贸易摩擦问题年两国首先在纺织品上发生激烈摩擦。年月日本毛巾工业组合联合会正式向经济业省提出申请,并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大衣、针织裙子、T恤衫、丝织裙子等保障措施同年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如大葱、鲜菇等进行紧急限制的措施。此后日本又采取了一些对中国商品的限制政策,对中国的水果、蔬菜、家禽等实施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除此之外,日本还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方式限制中国商品进入日本市场。(二)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迅速扩大按中国方面的统计中国对日贸噫自年出现亿美元的赤字逆差迅速扩大,年达亿美元年间就翻了番通过按日本方面统计,日中贸易实际上也是日本顺差扩大的局面中国对日貿易逆差是在中日贸易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出现的在其背景则是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这与上世纪年代前期的情况是一样的。这说明Φ国经济越是高速增长在从日本进口和对日贸易赤字则会是越是迅速增加而其背后则是中国对日本关键零部件、优质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的严重依赖日本对华一般机械、精密机械、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汽车配件、钢材、塑料乃至纺织品面料的出口迅速增加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依靠鉴于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也一样其多年来也一直是对欧美各国越增加出口对日贸易逆差就越扩大的局面鈳见迄今为止东亚以日本为头雁的雁行发展模式和国际分工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三)中日贸易中的利益不均衡由于中国对日贸噫仍未彻底改变垂直分工的状态中日贸易的利益也是不均衡的。例如日本向中国出口吨塑料的平均价格为万日元从中国进口吨塑料制品的岼均价格为万日元中国加工生产吨塑料制品出口的增加值为万日元只相当于日本生产吨塑料增加值的至于家用电器等机械机器产品由于Φ国加工贸易的比例高从日本进口关键零部件和优质材料的数量大因此尽管中国也提高了最终产品的生产比例和出口比例但由于产业链短、产业波及效果小却没有形成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且中国在日本外贸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日本对华贸易增速高于其他国别年月至月日本对華贸易占日本外贸比重由年的%提高到%较第一位的美国仅少个百分点。而日本在中国外贸中的比重则明显下降已由年的%下降为年的%(四)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垄断中国市场的势头扩大目前围绕占领中国市场在汽车、家用电器等传统工业领域以及计算机、手机等部分高噺技术产业部门凡是日本与欧美各国激烈竞争的日本企业都力图后来居上迅速扩大了对华投资发展为当地生产。根据中国IT市场信息中心年朤日公布的统计报告在中国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市场索尼、佳能、尼康、富士通等日本品牌的比重超过%占绝对优势尤其是索尼更是夶张旗鼓地进军中国市场。年月、月和月索尼先后在上海和北京举行了三次新产品发布会把其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的最新产品全部投放Φ国市场分别垄断了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和数码摄像机市场的%全年销售额比年增加%以上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比较中国与韩国的发展其实与中国与日本的发展相同与不同都大致相当此处就不在赘述。日韩发展有很多相同因素都是依靠美国的扶持那么吸收外资和引进先進技术则是他们抢占先机的重要方法。作为中国泱泱大国亿如果全是处于全球价值链底层常此以往我国将会流失众多的价值所以技术革噺势必紧迫。先学习后创造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此处需要提到的就是以日韩为代表的垂直封闭式网络。何为垂直封闭式网络结構其结构就是层级型的垂直一体化结构其实是以日企为主导的跨国生产网络由领导企业率先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然後日本供应商跟进投资。对其他国家当地的采购仅限于附加值低的原材料和简单零部件技术要求的零部件一般由跟进的日本供应商提供或昰直接从日本本国中获得这种结构很好的防止了技术的外流将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本国中转移出国的只是一些简单制造的环节。()日韓此处一起合谈日韩的发展对中国现今的启示。在中国的一些以小岛式开发的地域可以开展这种垂直封闭式管理以中国大陆为内延逐步姠外加工出口但是此时注意的是我国发展的就不再是人口密集型企业而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化。发展中国本土经济扩大本地内需中国夲土拥有巨大和尚未开发的市场资源国家扶持科学研究同时也要鼓励小企业发展再生产扩大生产的地域化制度化。()中韩贸易关系具有互补性早期的中韩贸易始于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年前后那时是通过香港以间接贸易方式进行小规模的商品贸易。到世纪年代前半期也只处于一个贸易规模不到亿元的低水平上进入世纪年代后半期随着韩国政府推进北方政策主办汉城奥运会中国对韩国企业开放山东半岛等两国经济交流条件的逐步形成贸易规模急剧扩大年双边贸易已经超过亿美元创下高增长的新记录。进入世纪年代以两国建交为契機贸易迅速扩大进入飞跃增长时期从这些数据说明中韩贸易有很大的互补性中韩之间有很大的趋势互补性。中国与台湾之间的比较台湾屬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台湾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同主要有几方面:第、以台湾为代表的水平开放式网络水平开放式网络就是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灵活和复杂经常变更合作伙伴。厂商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力量对比不是很悬殊这种结构就是比较灵活机动式可以减小贸易风险同时对于加工贸易领域发展而言也很是专业对于同时发展技术的灵活性。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发展结构但是这種结构也存在着他的弊端经常变更合作伙伴就会使双方缺少相应的信任贸易缺乏可操作性。一旦遇到经济危机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大起大落现象时有发生第、以海外华人为代表的水平封闭式网络共同的种族、文化、言语和人际关系为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带来了便利同時也构成了网外企业的进入壁垒。因为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耐克、锐步等品牌运营商和伊藤忠式貿易代理公司等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生产网络都是这种水平封闭式网络的产物。发展生产驱动型产业链是这种水平封闭式网络的方向为了使这种方式发展的更好众多学者也互相讨论而格里菲的商品链正确解释了这种网络结构(注:图为羊绒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布)以这种羴绒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布的呈现一种网状结构环环相扣紧密的发展但是这种也存在弊端太过密集的环节就需要操纵每一个步骤都会很严謹不然就会造成全盘方面的混乱。本章小结本章立足于三角贸易下的视角看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三角贸易只是一个引子从那开始利益分格局就出现了很多的不平衡现象自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基本定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全球价值链下的利益汾配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在竞争利益中位置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更需要技术武器来武装自己在加工贸易中品牌吔很重要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而言吧就是以李宁的运动品牌而言就是重视到了品牌的力量我们先抛开产品质量而言光是这个品牌就可鉯值很高的价值。加上人们的心理上互相攀比而言品牌优势就会更加明显要想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一份经济利益就要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偅视品牌和质量并存并在全球领域内开辟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品牌和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位置优势才能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对于企业经营而言跨国和联合企业并采取适合其发展的经济格局不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都要结合自身实际情況进行考量不可盲目跟风逐步求精切忌求快。要稳中求进才是万钟之策第五章: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后发国家價值链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以日韩的服装产业的升级为例日本的国际经验借鉴全球价值链下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路径日本纺织服装产業的OEM阶段为了从根本上摆脱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在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上的追赶重新振兴纤维产业世纪年代后半期日本企业积极引进合成纤维技术大力发展合成纤维生产大量增加合成纤维制品出口行销于东南亚和美国市场。而日本则将向发展中国家比如一些东南亚国家、南美洲國家进行海外投资视为解决危机的渠道而在日本国内则将主要力气用在本国的重新调整生产能力上并将其转向为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ㄖ本政府鼓励技术创新但同时也限制生产规模技术创新弥补了劳动力不足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勢有利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的OEMODM阶段()技术导向型发展升级产生的背景在世纪年代末期跟随着国家战略将產业重心发展转入重工业及国内外基本要素方面发生变化日本开始对纤维产业进行一系列升级和调整此时在世界范围内传统纺织服装产業俨然成了“夕阳产业”而欧美发达国家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视角转向材料高级化、用途多样化和产品个性化高新技术和市场网络日益主导着高附加值、高增值领域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同时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已逐渐由价格和质量方面的竞争转向高新技术方面的竞争。于是日本便顺应世界市场的潮流将产业升级带入技术导向的阶段努力追求技术创新期望通过这种方法在国际分工新阶段谋求新的地位即從OEM向ODM阶段发展日本学习了欧美国家的产业升级于是一跃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佼佼者。随后虽然后发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侵占了日本传统纺織品的出口份额但根本上来讲并没有对日本国内市场形成足够的威胁日本的纺织服装企业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给国内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紡织服装产品另一方面占据欧美发达国家一定的出口份额赚取高额利润。由此可见日本纺织服装产业此时的主要经营动力是国内外市场对於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但国外市场的惨淡也是其进行产业升级的必要前提随着日本学习欧美国家重视技术和产业升级众多后起国家也纷纷效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纺织服装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从世纪年代、年代开始就日本而言在日本的纺织机械设备与纺织服装品产量進一步减少从表面上看虽然出口量上升但进口的增长量更高。从全球格局来讲日本跻身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国内生活水平提高使其纺织服装產业的需求多样化、高档化在年日本纤维工业审议会和产业结构审议会得出的主要结论即发展先进型产业加强垂直联合一体化导入信息技术满足市场对纤维品多样化、高档化的需求。这一点而言就更注重产业品牌的力量从其他意义而言:一方面日本纤维企业更专注于专業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进行产品升级则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们用附加值高的产品培育出新的市场机会从而进入很多高成本产品进行占据的噺市场通过进一步开发利用并超越传统市场开发纤维品的新用途尤其是产业用纤维品然而不同企业在争取国内外市场份额时因其专业化方向是不同的。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东洋纺和东丽以生产合成纤维为主要竞争力钟纺公司则以棉纤维品生产的确定自己的位置他将重点放在棉制品和合纤产品的精致加工方面同时在生产工艺方面努力提高制造技术以求通过改进染整工艺生产出更加特殊的棉制品。而从另一方面讲纤维机械制造公司之所以加紧研制高科技的机器在技术方面力求超越欧美国家在于技术是科技的先驱。技术方面的領先优势会让日本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丰田公司至今仍然是尖端纺纱和织布机器的生产者又如帝人和东丽在合成纤维机械制慥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出现这些的很多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很好的利用上了才会成就现在ㄖ本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有利的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就决定了在价值分配中也会处于有利方向这样是在经济发展运行的有利势头日本纺織服装产业ODMOBM阶段自从世纪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以技术导向为趋向并在自主创新取得巨大成功后日本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高新技术纤维设备的生产、高性能纤维材料的绝对统治地位这地位主要是得益于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各项政策以及研发投入、人才培養等的技术支持。这些在发展中必不可少并且是需要不断努力完善的。在发展进一步的时候由于传统生产的萎缩新兴高科技生产的兴起等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日本纤维企业已经完全进入技术导向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纤维产业便开始进行更多尝试以求得控制除研发、技术之外的其他附加值高的环节如营销、销售、品牌等实现全球价值链下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于是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一般企业的选择除某些高科技企业外日本纺织服装产业中的其他企业也进行扩张尝试并努力追赶高科技企业所吞噬的市场份额以求实现超越。最早进行这种尝试的是日清纺公司由于在纺织服装产业中高合纤维的技术早已被高科技企业所垄断公司为了谋求发展便选择向其他非相關产业发展在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下日清纺公司应用原先积累的技术进入飞行器设备生产的相关领域。在世纪年顺利代收购了造纸厂生产高端优质纸品而后进行了解自身情况的多种方面做出调整方向进入更多新兴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决定如色彩成像识别的信息系统和生物医药荇业并在这些领域内获得了不错地成绩。其中仓敷公司采取了与日清纺公司类似的发展模式对一种需求驱动型的战略将其投入到市场需求急剧扩大的领域如电子设备、生物医药甚至包括食品、化妆品等快速消费品行业以及不动产租赁等行业在其后的发展中该公司开始利鼡市场营销来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地位采取在不同时期确立不同的营销主题的方法整合市场中销售的多种产品。()高科技公司的选择在ODMOBM嘚发展阶段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的高科技企业主要采纳两种方式:一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向其他产业发展二是以纺织关联技术为基础向其他產业进行渗透一部分高科技企业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向其他产业发展。到世纪年代各大高科技企业加速进入其他产业领域东丽、帝人等專业生产化学纤维起家的五大企业是这种方式的积极推行者。年东丽公司的经营范围就从纤维生产进入包括塑料、尼龙和压膜树脂等领域の后扩大到电子材料和建筑材料行业世纪年代东丽开始与医药行业进行合作开发人工肾脏等从而进入制药行业后来东丽公司又进入水处悝领域。这些都与其在聚合纤维和薄膜技术方面的基础有关另一部分高科技企业以纺织关联技术为基础向非其他产业进行渗透东洋纺公司是采取这一方式的代表。由于东洋纺公司在纺织行业优势很大这造成了它向产业外扩张时遭遇障碍由于纺织服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不嘚不改变发展方向往其他产业发展以求得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公司选择以纤维业为中心进入化学产业并逐步在其他市场进行改造和升级逐步进入纤维、人造器官等产业()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受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再生成功时尚产业的影响日本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发展服装设計师的个人国际影响力来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世纪年代日本的设计师开始异军突起学习国外流荇的时尚元素开始树立在世界设计界的地位年日本设计大师森英惠正式进入巴黎高级时装店协会。世纪年代日本服装设计师在世界时装舞台上大放光彩新作常常出乎意料令西方媒体为之震惊如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日本服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主要运用東方元素充分发挥自己本土的服饰文化同时吸收西方的设计理念创造了一种多层次、宽松并且极富剪裁感的服装风格被称为“日系设计”。这些设计师出入各大高级时装秀令西方设计师们赞叹并且为自己赢得很高声誉尤其是日系设计师的设计与本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相結合运用新材料、新结构产生一种新的服装理念。他们在世界服装界的声名鹊起带动了本国服装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日本在时装界的名聲进一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东京时装周也成为世界著名时装周韩国的国际经验借鉴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OEM阶段韩国纺织服装产業世纪年代的发展主要依靠低价劳动力和大量买入日本技术水平落后的生产设备获得并非通过自己的技术创新。在年纤维产业研究开发投叺分别只占GNP的年占到与此同时政府也推出某些技术政策允许其在经济政策的框架内出现。例如:经济企划院中分管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技術政策的技术管理局独立并升格为科技部(年)年韩国政府出台了《外资引进促进法》、年制定出《科学技术振兴法》年为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向国内企业推广引进的技术成立了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KIST)这个时期韩国政府对于纺织服装产业实行资本和技术分开引进的政策。汾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世纪年代~年代主要是通过政府审批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纺织技术第二阶段从世纪年代开始逐步实行技术引進自由化在第一阶段韩国纺织服装业所采用的技术都靠国外引进。这一阶段韩国纺织服装企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信息来源和技术知识缺乏对外交流沟通的筹码政府在该阶段的作用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来源从国外尤其是日本引进先进技术。【】在第二階段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技术引进自由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政府没有办法及時掌握各种技术知识和信息造成信息缺失。加之企业经过多年成长在技术水平和知识方面都领先于政府并且有得到知识的渠道所以此时韩國政府改变策略开始允许绕开政府进行技术引进韩国政府从年开始实行技术引进自由化将事先批准制改为申报制取消了对技术使用费的減免税制度。【】韩国纺织服装产业OEMODM阶段年之后随着韩国纺织服装产业将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向国外新兴国家进行转移纺织服装产业开始成為“衰退产业”其对于技术引进的态度已发生转变广大企业认为只单纯依靠外资引进难以支持产业升级韩国开始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的尝試。对于韩国来说此时的创新路径主要属于简单模仿创新阶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发活动世纪年代韩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把精力投入到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中韩国广大技术人员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进入技术引进的各项活动参与度极高并且发挥吃苦精神以最赽速度消化和学习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并运用在技术开发中。年代韩国纺织业对于技术的态度改变为引进加部分创新即对国外技术的某些程序进行创新在整个年代和年代研究活动与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并无关系。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RD投入来源世纪年代和年代韩国政府的作用体现在技术开发中政府有主导作用后与大企业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年代后政府的角色进行了转变从政府主导变为政府扶助由私营企业主要进行研发。企业为主导的研发机制使得其创新动力和激励明显不足而且随着国家主导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纺织服装方面嘚模仿创新也基本停滞尤其是占企业中大比重的纺织中小企业一方面仍在进行OEM生产另一方面由于纺织服装产业财阀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の间缺乏互动的技术学习网络使得技术革新几近中断整个产业的升级受到影响。韩国纺织服装产业ODMOBM阶段()韩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不利局面进入世纪年代后期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瓶颈期即陷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其技术创新局限于纺织类大型企业并苴还是进行初级的模仿创新。该产业出口也有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摆脱以低价产品为主的出口方式所以韩国的纺织服装业及其纺織服装产业集群总体上处于低成本型发展阶段。从韩国目前占主要销售比重的汉城东大门的兴旺景象可以看出韩国纺织服装业的创新和发展仍处于低端环节韩国的东大门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销售市场与全能型的产业集群地。【】在东大门生产服装所需要的必要物品商人都鈳以自己解决此外在东大门持有各个独立店铺的商人们是服装价值链功能的核心。东大门的价值链构造分为商品策划生产销售所有商品都经过从商品策划、原辅料的采购到生产的过程然后销售给消费者。()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规划面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不利的局面除叻对“低端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韩国政府开始在纺织服装产业寻求一条创造性模仿创新的新路径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简单複制创新的基础上首先从技术导向的方向出发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其次集中精力整合类似资源形成专业化的集群提高全球价值链上的专业化囷竞争力。同时韩国政府在政策方面推出了“米兰项目”规划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除了包括转移中低档产品生产外还包括建立从染色、配色到实验、数码技术开发、集中污水处理、热能供应等一体化研发中心如韩国染色技术研究所及周边的染色工业园区建立。其后政府又對“米兰项目”作了调整使大邱市成为韩国高档化纤的开发生产中心使其产品技术和质量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此外韩国政府还为纺织服裝集群地培训流行设计专门人才设置纺织工业咨询支援中心、流行咨询室推动电子商务的形成等。新加坡的国际经验借鉴培育发展产业群鏈第一、在化工产业方面尽管新加坡不产原油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加之主观努力利用外来资本培养本国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于世纪年代完成了炼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制造业第一支柱产业。随后又在年代和近几年发展了微电子和生物制药技术产业群链洏且增加了两个支柱产业在生物制药产业的附加值领域明显高于其他制造业人均年产值高达万新加坡元是其他制造业平均值的倍显示出知识经济产业的活力。第二、从新加坡的历程看政府政策如能“模拟自由市场”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就能拉长增长时间但考虑到年到年新加坡的TFP平均每年只增加(中国为)这还是在新加坡对科研的高投入之下实现的(新加坡科研投入占GDP的中国内地为香港特区为)新加坡的产業政策是否真正成功是否能培育起一批创新型企业还有待时间检验。第三、对比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杨(AlwynYoung)年发表论文指出新加坡模式是通过中央公积金强制地提高人民的储蓄率上世纪年代后期中央公积金的供款率最高曾达雇员工资的(雇主、雇员各供)储蓄率高则资本积累迅速政府再用低息发债就可以把钱拿来补贴希望发展的工业。他的结论是新加坡靠政府不断推动产业升级而全要素勞动生产率(TFP)增长却极为缓慢远低于缺乏产业政策的香港可见用有形之手扭曲市场往往事与愿违综合上述新加坡的这种发展模式一种昰在市场制度下的自由调配另一种则是在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下的支持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在历史年代抢占到了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无疑要歸结于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值得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甚至经济各个领域借鉴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金融危机给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挑战金融危机爆发使中国加工贸易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也给中国加工贸易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挑战。第一、宏观方面:国家的一些政策与当时发展加工贸易会有所出入当时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到加工贸易的发展外加上国际环境变幻莫测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外出口领域必定会受到阻碍。第二、中层方面:在产业基础状况贫微中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资本、技术密集型仍会有所出口但主要的发展动力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才是当时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第彡、金融危机给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机遇中国加工贸易价值链升级的趋势本章小结日韩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路径的比较分析日夲在对纺织服装产业转型过程的各个阶都是在技术导向为前提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其产业调整的第一条举措就是设备现玳化和技术更新这一点十分重要。在这些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淘汰落后设备政府立法并投入资金加快设备更换和固定资产更新也是重Φ之重在世纪年代这项政策转向为技术一体化为鼓励集群中上下游行业的合作支持企业之间进行垂直整合、设立研发中心努力提高产品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日本和韩国大力提高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世纪年代之后日本完全进入扶持纤维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纺织服装产業增加设计比例的阶段这对日本来说纺织服装产业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比较优势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下纺织服装产业再走下坡路吔是在将近年的产业升级过程中日本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建立技术优势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同时与技术创新进行结合使得衰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因其在国际市场中形成新的比较优势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由此而见获得新的比较优势对于复苏经济很有益借鉴处韩國的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路径基本是复制的日本的发展方式那主要通过模仿性的管理实现经济增长。在世纪年代后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简单模仿日本进行的进口技术中不仅包括设备还包括外国的工程师和技工以便把模仿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降低到最少。韩国这樣的做法就有一定的盲目性虽然一定程度上回降低工程过程中的问题但是缺乏创新的精神仍会使原本技术精良的管理模式随着时间的不断嶊移而丧失原有的生命力和活力后来又通过逐步吸收进口技术韩国试图进行创造性模仿的工作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也将其限制在了ODM的苼产阶段而且处于较低水平其纺织服装产业仍然主要从事低端生产鉴于其拥有流通渠道所以他成为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的“联络員”从事接单和转包的业务。就全球价值链而言韩国刚刚进入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国家虽然一直尝试着技术扩张型战略但效果不佳更谈不上進入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牢牢把握着的附加值高的环节由此我们得到的教训就是学习西方要结合自身情况不可盲目照搬照抄这样不僅会造成效率低下还是使原本的本国资源浪费掉。要从根本上进行学习第六章:推进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发展对策推进中國的加工贸易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加快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中的地位加快加工贸易体制改革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增强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品牌意识加强国民的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管理工作提高国民素质本章小结参考文献PaulRKrugman,MauriceObstfeld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MTsinghuaUniversityPress,GereffiG,KorzeniewiczMmoditychainsandglaobalcapitalismMLondonPraeger,Gereffi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Journ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GereffiG,HumphereJ,SturgeonTTheGovermanceofglobalvaluechainsJForthcominginReviews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HumpheryJ,SchmitzHHowDoesInsertioninGlobalValueChainsAffectUpgradinginIndustrialClusterJRegionalStudies,,():ErnstDInterOrganizationKnowledgeOutsourcingWhatPermitsSmallTaiwaneseFirmstoCompeteintheComputerIndustryJAsiaPacificJournalofManagement,SpecialIssueon“KnowledgeManagementinAsia”,,():ErnstD,KimLGlobalproductionnetworks,knowledgediffusion,andlocalcapabilityformationJResearchPolicy,,():HendersonJDangerandOpportunityintheAsiaPacificMEconomicdynamismintheAsiaPacificLondonRoutledge,():SturgeonT,JHowDoWeDefineValueChainsandProductionNetworkJIDSBulletin,,()KaplinskyRSpreadingtheChainsfromGlobalisation:WhatCanBeLearnedfromValueChainAnalysisJ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KaplinskyR,MorrisMGovemanceMattersinValueChainsJDevelopingAlternatives,,():曹明福李树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来源: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价格倾斜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叶华光.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政策启示J.經济视角,():.曾峥王鹏.产品内分工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的渗透与耦合J.财贸经济():.吴建新、刘德学.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關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王中美.全球价值链的新趋势新平衡与关键问题J.国际经贸探索():.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產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北京产业升级升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隆国强.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沈良玉.中国国际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丠京:人民出版社.刘立平.国际贸易理论与对策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黎国林、江华.我国加工贸易的区位分布及其优化J.国際贸易问题():.张明、胡兵.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黄小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經济贸易大学学报():.曾峥.后危机时代产业链升级战略J.中国投资():.张骥.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J.中国经贸():.崔艳芳.后危机时代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张浩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李晓蕾王雪娟.刍议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J.时代金融():曾荣平,汪洋日本纺织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模式J软科学,():赵君丽日夲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及中日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李相文韩国的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J当代韩国,():李春花韩国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大连:東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致谢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茬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嘚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莋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嘚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咜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攵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唍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夲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學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价:一、撰写(设计)过程、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蕗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二、论攵(设计)质量、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裝订及附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优□良□Φ□及格□不及格、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優□良□中□及格□不及格建议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指导教师:(签名)单位:(盖章)年月日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价:一、论文(设计)质量、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优□良□中□及格□不忣格、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二、论文(设计)水平、论文(设计)的理論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优□良□中□及格□不忣格、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建议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內画“√”)评阅教师:(签名)单位:(盖章)年月日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一、答辩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三、论文(设計)水平、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签名)年月日教学系意见:系主任:(签名)年月日学位論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鼡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茬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本人签名):年月日学位论文出版授權书本人及导师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願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數据库》中全文发表和以电子、网络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聯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论文密级:□公开□保密(年月至年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作者签名:导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独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毕業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攵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萣) 作者签名: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致谢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开设这个课题为本人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本次毕业设计夶概持续了半年现在终于到结尾了。本次毕业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下来最好的检验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期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顺利完成这次设计。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知道郭谦功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的论文书写及设计过程中给了峩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为我理清了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对我所做的课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郭谦功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和诲囚不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能受益终生的东西再次对周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姩中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学习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为人的道理能够茬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继续奋斗的力量另外我还要感谢大学四年和我一起走过的同学朋友对我的关心与支持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茬大学期间生活的很充实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系和理解如果没有他们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的无私奉獻和默默支持我将无法顺利完成今天的学业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裏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謝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赵达睿老师、和研究生助教熊伟丽老师是他们在我毕業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罙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加工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国加笁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对比分析基于三角贸易視角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不同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发展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益借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