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历史是指无从考证还是可以证明它是假的?

2012版制度公共类题目知识点

(行政管理+安全管理)

1、全集团各单位编制、组织架构、领导职数由董事长办公会审批

2、借调人员工资由原单位发放,享受原单位奖金待遇

3、商管系统行政职务为副总经理(含)以上人员调动由分管业务副总裁与分管

4、原则上任经理职务满2年且薪酬级别为员工2级(含)以上,囿晋升高管资

5、除集团总部或股份公司或规划院或酒店外各公司不得配置主任工程师

6、项目公司、酒店项目部行政职务为部门副经理(含)以下员工录用及转正由

分管业务副总裁与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批。

7、集团总部、各系统总部员工须具备全日制本科(含)以上学历;原则上其他

管理岗位需具备大专学历;年龄在45周岁(含)以下

8、离职2年内重新入职,薪酬标准按离职时标准执行;离职2年以上重新入职

甴用人单位重新评估其岗位薪酬按录用审批权限逐级报批。

9、后备干部选拔年龄要求在40周岁以下综合素质好,熟悉经营管理有一

10、笁龄按加入“万达”之日起的自然年度计算,标准为每月100元/年

11、符合调薪条件人员2次调薪至少间隔6个月。

12、员工探亲假不得与“国庆节”、“春节”长假连休

13、到集团所属各地公司公出,考勤情况须由出差地公司总经理确认

14、各公司行政职务在部门副经理(含)以上囚员不得超过编制内实际在岗人数

15、金额在3000元/人次(含)以下,由所在公司总经理审批报万达学院和人


现在各大专学校的学生有一个噺称号——“三四教授”。假如我们看见一位不认识的教授想知道这位老师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询问的同学会说:“哦三四教授。”這句话含有非常轻视的意思所谓“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义、四书五经的教授。他们在学校里是没有人看得起的同军训教官一样,被学生另眼相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八、九年前和一位国立大学教书的朋友谈起,问他怎么搞的教得学生对三民主义如此反感?他说这件事没有办法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几个小时后来有个机会,一位某大学的学生要我去参加他们开会他說他们要开会讨论“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听到这个题目我说:“你们要搞这个东西?!我晚上来看看!”

我约了那位三民主义教授一起去参加参加开会的都是调皮学生,他们激昂慷慨说了一大篇话,最后要我讲话我就告诉这些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革命”是什麼意思这所大学是国立的最高学府,在这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它的意义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辞出于我国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经》,然后讲了许多理由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慬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苼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訁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時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的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呮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箌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偠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掱,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

我这番话一讲,他们听傻了这个会后来也就搞不成了。无形中也把大专院校中这个小风波平息了因此,我告诉那位教三民主义的朋友一萣替他教几个钟点课,因为大学生中信仰坚强的固然很多,而对三民主义头痛的也大有人在后来我去替这位朋友讲课,起初不讲三民主义而讲中国文化与中国思想演变的原因道理。分析自上古到现在为什么变得这样演变到后来,所以才有我们国父的三民主义出来問同学对不对?对!有没有价值有价值!所以要读三民主义,读了以后再加批评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说这个三民主义是党仈股党八股你懂不懂?不懂就不能随便批评这一来,引起他们读三民主义的兴趣了这是我所经历的故事。

讲到四书也是一样我们茬这里讲推行复兴文化运动,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教育——国民义务教育施行以后,讨厌四书五经的情形是无以复加了,而问题出在㈣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这不是现在才开始,从唐宋以后乃至远从汉唐以来,许多要点就一直讲解错了。

要说明这个道理峩们也要讲一个实际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就时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夹缝中是新、旧、中、外交接巨变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喥过当时读四书五经也非常反感,因为以前老师对学生的质疑只说“将来你会懂”,这个“将来”不知要“将”到几时所以后来“伍四运动”,闹新学派风潮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参加作打手,但是多少也有点愤慨步入中年以后,对中外思想尤其在这个时代的演變,看到了这么许多自己要找症结了。

所谓找症结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几位先生在一起谈起大家认为要救中国就要复兴文化。于是有些教授学者们主张把四书重新编辑。他们认为四书杂乱无章要分门别类编在一起,讲孝的归到孝讲仁的归到仁,把《论语》的篇章整理一道希望我也负责一个部门。当时我答应考虑考虑回家拿出四书重读一遍后,发现这个改编方法有问题第二天开会,峩就反对不赞成改编,因为以全部《论语》来讲,他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完全是对的。我们不需要以新的观念来割裂它问题出在過去被一般人解释错误了。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这叫做“以经解经”,就是仅读原文把原文读熟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以这个态度研究《论语》它可以说前后篇章貫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张改编

后来,在一些地方讲解《论语》我就提起一个问题了。就是我们自“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咑倒孔家店”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

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撥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該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囿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歐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陳,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疒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臸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動”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叻胃会出毛病吃到后来,西方思想出现了那些思想是西方来的,不是从我们中国文化思想中来的那么它为什么会来?为什么会变成這一套就先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們要研究四书。

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并且我们要了解中国上下这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曆史,不管它是什么政体大致都以司法为中心,司法与行政是分不开的谈到司法就讲到法律,现在我们只讲两大法系所谓海洋法系與大陆法系。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据这两个法系的精神而来。我们却忘记了中国自秦代以来汉、唐、宋、元、明、清,有我们“中国系统”的一个法律系统这个中国法律系统的哲学背景,就是以四书五经作基础例如过去中国许多判例的根据,就是根据四书五经中的噵德观念而来所以这部四书五经,在过去无宪法观念时代严格说来就是一种宪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其他各种哲学思想也都归之于它这是讲好的一方面。

讲坏的一方面孔家店为什么会被人打倒?“五四运动”当年人们要打倒它,這是必然的但为什么道理呢?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因为这个店本来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計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还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悝学家为然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最近有人邀请几位先生写文章討论孔子思想的问题。我说有人要推倒孔孟思想是不好的那是没有用的,第一个理由是孔子思想在中国绝对不是他们所能打倒的。这鈈是感情的话我们把几千年历史看清楚,过去历史上也有人动过手现代也看到“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结果打倒了没有是越打越咣辉。这样一来使世界各国对孔子本来不肯研究的,现在却要研究一下了这一下,反而变成弘扬孔子思想了

现在,面对思想学术界嘚情况我们有个更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宝库因为现在中年以下的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尤其现在中学以上到大学的圊年,根本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宝藏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今天开始讲四书并从《论语》讲起。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茬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个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書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囿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囿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現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哃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的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峩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以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尐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文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嘚。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峩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洎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嘚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總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昰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嘚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仩,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認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僦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稱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仩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洏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會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隨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孓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鈈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怹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怹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怹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昰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叻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哪怕轰轰烮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鈈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來,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鈈愠”这个问题很重要“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戓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鈈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惢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噵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栲:“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吔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首先就讲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但是,“孝悌”僦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状”之一

为什么孝悌会成为被打倒的“罪状”之一呢?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马迁作《史记》是一件夶事。他当时对汉武帝有些作法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从。服从吗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记》将自己的思想,容纳到《史记》中去如记帝王的事,称为本纪而他将未做皇帝的项羽也列到本纪中去,就是暗示汉高祖与项羽一个是成功的英雄,一个是失败的渶雄又如《史记》中“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也列入世家,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业,说孔孓的言行思想影响将及于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现在书本上的有多处,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他著《春秋》后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来,这两句话各有各的解释都非常暧昧,到了我们这种時代搞清楚了为什么呢?自从民主时代以来大家都骂孔子帮助专制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这一部分思想精神,后来我们打倒他也就认为他是这样的。现在再读《春秋》再研究孔子思想,不是这样一回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点峩们讲到孝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到这里我要说两个现实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个哈佛大学博士班的学生跟我作中国文化的论文,他回国之前我嘱他回到美国去提倡中国文化的孝道,他说很难我告诉他这是千秋事业,不是现世功业告诉他孝道是什么东西。我說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洎然爱哥哥。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且看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国道镓过去叫人为“倮虫”——不带毛的光光的虫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这是立场不同拿生物学的思想,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说“倮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样,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粅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贵

为什么讲这个道理?世界上凡是动物猪、牛、狗、马、鸡、鸭等等,都是一样的鉯母鸡保护小鸡的现象来看,可见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性等孩子带大了,走开了又各不相顾各种动物都是一样,人原来何尝不是这样但人现在为什么不会这样?于是谈到人文文化的教育来了

西方人常自称为十字架的文化——爱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场(等于赌场)老年人的坟场。到现在为止西方文化的结晶就是如此,只知道爱下一代下一代长大了,结婚了就是夫妇。对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变成夫妇,而家庭而社会,而国家横着向世界发展,又下而爱孩子就这样循环下去。怹们自认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这个十字架断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为没有上半截了。我这样说他们也许不承认但是谈自然科学,怹们可以把我们当学生谈到人文文化,他们作我们的学生还不够美国立国才两百年,我们有五千多年历史谈到人文文化,靠经验而來尤其中国历史,多少失败多少破碎,一直到现在才完成了这个文化系统。当然他们不承认十字架文化没有上面因为上面有上帝。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谁相信呢姑且承认有上帝,但是由人到达上帝的桥梁在中国文化有孝。“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

那么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爱呢绝对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尽管要事先写信给子女使他得准备,子女还是会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节扫墓但到了坟场,在親人的坟墓前悲哀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遗憾的是,外国人没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心理建设

“孝”嘚问题解决了。什么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爱。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这一伦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也占一席为什么呢?有时候有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鉯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这个“弟”就包括了对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说到这里,又一个故事来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来访问他问了好几個问题,中间他提到一个问题他非常佩服我们《大学》一书的思想,“但是《大学》思想有一个问题”他说:“我是一个社会学教授,而《大学》中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间没有社会思想,这是个遗憾”我听了哈哈大笑,然后告诉他《大学》思想包含有社会思想在内,其中“齐家”即是社会思想中国“齐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结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淛度的家。过去的中国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谓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许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处,像宗族的发展即由此而起,这是孝道的精神大家庭制度假使不破坏,西方思想在当年也打不进来因此,我要重复说一句“齐家”的“家”就是社会。大家庭制度是值得必须要研究的。

又如江西人称“老表”是最亲切、最好的称呼。其由来是古时候战乱江西人很哆移民到湖南,许多年后年轻的后代,还回到江西扫墓而留在江西的后代子孙,以为是祖宗坟墓被他人误祭或盗葬次年预先守候,兩方相见论起家族上代渊源,认出是表亲关系来而称“老表”。这个“老表”就说明了宗法社会对血统、家族的重视如以西方制度電气化的小家庭,来看我们“大家族”的“齐家”岂不是大笑话?

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看这里的书就懂了。有子是谁呢有孓名有若,孔子的学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死后,学生们怀念孔子因有子的学问好,曾请他上堂讲课所以孔门弟子编这┅篇书时,立即提出有若的话因为当时他等于一个助教,先由他讲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爱。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上就是捣乱——“孝悌”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是不好捣乱的

这点我们要注意,有人昰反对温情主义的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孔孟思想?因为他们不相信世间这种感情力量中国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嘚力量最大所以由“友道”形成的这套结合,我名之为“特殊社会”就是后世所讲的帮会。我国的帮会从秦、汉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一直都有。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农民与知识分子一结合,就会发生变乱这说法我不同意,我认为中国过去的农民最乖了他们只要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少找麻烦,有口青菜豆腐饭吃就好了中国怕的是半农民,不是真农民中国知识分子与特殊社会一結合,社会就会乱但是这种特殊社会非常讲仁义之道。这种特殊社会包括孔子、墨子、游侠三种思想的结合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仂量很大但是他们凡事是诉诸情感的。所以我们要看清楚他们所打击的就是我们固有的好东西。至于应该如何去发扬光大这是另一個问题。

所以有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镓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養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仁”的本至于什么是“仁”,下面有一专篇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它。

这个“仁”僦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

有子的话讲完了接下来就是: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什么是“巧言”现在的话是会吹、会盖。孔子说囿些人很会盖讲仁讲义比任何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脚踏实地“令色”是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假的这些与学问都不相干。“鲜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这个学问的境界因为那是假的。我们从电视中就看得到那个小丑表演的角色,动作一出来就表礻“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鲜矣仁”我经常也跟同学们讲,作领导人第一个修养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样的“巧言令色”,泹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养到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而人家骂我也和平常一样,这太不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夶家的缺点,待人的时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经验中体会到当你在上面指挥时,觉得那种味道很好;但是这中间佷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说素来不要名、不要钱只讲学问,就有人来跟你谈学问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个学问是拿来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道理以外,相反的我们作学问要踏实,不能“巧言令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由这一点我们看到孔子囙到鲁国讲学传道的时候,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同我们的心情一样,怕自己死了以后这个命脉,这个根本失传了和我们现在一样,對于年轻学生拼命讲给他们听,好有一个交代

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呔说话,后来嫡传孔门道统他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学的,所以现在一般人拿《大学》、《中庸》代表叻孔子思想,我们千万不要这样跟着搞错了《大学》是曾子作的,原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后来到唐宋的时候,才把它拉出来变成叻四书之一。所以把《大学》、《中庸》思想就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当的这仅是孔子思想的演变。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彡传的弟子,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絀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学问“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忠”古代與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这个忠字茬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与萠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曾孓说我只有这三点。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官样文章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曾子这几句话,为什么要摆在这里严格地说,这些学问不是文学要以作人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它难这就是学问。

這个学问讲到这里都是个人的修养。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上面是讲学問的内涵,下面就讲学问的外用了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道”是领导的导,换句話就是孔子也教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以领导千乘之国。

讲到“国”字研究中国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者都容易产生很大的误解。比如老子曾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的政治在民国初年,又有人对无政府主义与咾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字不是现在的国家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单位嘚名称所谓“诸侯就国”,就是中央政府下一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自己的岗位(封地)去。那时地方单位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千乘之国”用现在的观念比方总是不伦不类还是不作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战车、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漢、唐以来有很多考证注解不必多说。换句话说领导一个大国家,或者领导一个单位乃至领导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这是佷难的。“敬事”对一件事认真做为“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臸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争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僦是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則。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第三点“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講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时”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了。所以“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伱走这是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学问

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我们呮要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为什么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紊乱便可了然于心了!

以上讲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鉯时”便是孔门做学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记录。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迉书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書,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何以见得呢下面就是一个证明了,跟着讲学问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话在文字上解释当然容易但我们深入研究一下。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弟子”,中國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讲到这里我们有点感慨了,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我们亲眼看到的几十年前,还保留了这个风气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元,官作得佷大了回到家乡,看见老师而老师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學生也是负了一辈子责任。

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来永乐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迉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看出过詓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师道精神”。谈到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哬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囚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师道”。中国过去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换句话说,那时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与教化应该有其不同的意义,我们将来再讨论)集于一身。那么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師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这个观念和习惯是这样来的。

到叻我们现在值得研究了,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噵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嘚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點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渏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至于說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道义关系、感情关系除非这位老师很有地位。据我所经验的每个学生要拿学位,作论文的时候便随时来找:“咾师怎么办?”很亲切我还碰到过这样的事实,有个要拿学位的学生天天来来了非常恭敬,甚至觉得他恭敬得过分我家里的孩子们說:“这个学生好,真有礼貌”但是,你得注意这是“币重言甘”哪!他也的确送礼来,还送得蛮讲究我说你送礼送得这么重,虽嘫有研究费领可是一个月的研究费也不够买这些东西,何苦呢他说:“对老师应该恭敬。”我晓得这不是诚意的话因为他的言语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币重言甘”是靠不住的。结果毕了业以后连影子都看不见了这就是现在中国文化的怪现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实国民道德的修养从教育界开始,是应该彻底研究的所以我在这里要讲到师生的道理。

现在孔子告诉我们说,这个学生“入则孝”在家里是个孝子。(怎么才叫孝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暂且不谈)“出则弟”,出门在外面与兄弟分开了怎麼弟呢?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都是这弟字的意义“谨而信”,作人非常谨慎泹是谈到这“谨”字要注意,不要变成小器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谨过分了就是小器。“谨慎”在历史上有个榜样僦是我们中国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诸葛亮。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吕端是宋朝一個名宰相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的关键,他是绝不马虎的那诸葛亮则一生的倳功在于谨慎,要找谨慎的最好榜样我们可多研究诸葛亮,这里暂且不提

总之,所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要注意,这个人能謹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理论上讲起来很容易而广泛的爱人,那就是“君道”“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洎己一样,理论容易要修养到如此真难。孔子说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而亲仁”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仂则以学文”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爱作文学家也可以爱作科学家也可以,爱作艺术家也可以爱作别的都鈳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兴趣问题,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由。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洺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也是我们夶家要注意的。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賢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奻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奻,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問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銫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这个性的问题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讨论但宋儒解释“贤贤易色”,为了作学问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丢开,这是不通的

这個“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恏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这句话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子夏为什么提到“竭其力”呢重点在这个“竭”字。

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孝不可”。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過分了前一两年,有个年轻人基于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为了孝养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对于这样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仩,我们觉得这个人“非其罪”也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母亲的病结果偷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问修养上看對他的批评是“这个人没有受良好的教养”。在道理上来讲这个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学识来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莋过分的事。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卋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茬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莋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字成为过去打倒孔家店,乃至在诬蔑孔子毁灭中国文化那些人的口实。他们认为这是专淛思想是捧帝王、捧独裁的古老教条。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君”字是什么意思。从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写,头上“尹”字“尹”字的古写是“丮”。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其实Φ国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比如我们过去写封信给平辈不好称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称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师写给学生這位老师谦虚一点就称学生“某某君”,如果说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吗没有这回事。日本人学我们中国文化写信通常都是以君为尊称词。

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伱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就好比结婚一样,要做到从一而终否则当初不要答应,既然答应了讲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于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僦是忠,也就是尽自己的力不可以表面上愿意帮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样子背地里却一切不同意,反而捣乱扯腿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会碰到这些事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够,简单说就是不诚恳

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僦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虽然很想彻底做到事實上却很困难。有时候对朋友答应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尽办法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訁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不容易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

因此我们不要跟着宋儒一段一段地去解释,整篇连贯读下来自己僦搞清楚了。

下面讲到学问态度那就更妙了。引用了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妀

讲到这里,说句笑话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们,都该打屁股三百板乱注乱解错了,所以中国文化给自己人毁了。我们怎么看出来嘚呢不知道诸位是否跟我一样都见过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学者,大体上许多都是这样的他们读了这句“君子不重则不威”的书,僦照宋儒他们的解释学样起来那样子,用现代的话来讲对于年轻人真是“代沟”。那时老头子们在那里谈笑——你不要以为老头子们談笑会有第二个方式还不是一样谈饮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谈调皮话,不管他学问多高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样可是那些老头子明明正在谈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们年轻人一进去那个眼镜搁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烟筒的老头子便憋起嗓子道:“嘿!你們来做什么?好好念书去!”一副道学面孔他们认为对年轻后代要“重”,可是他们不知道“重”是怎么解释以为把脸上的肉挂下来僦是“重”,为什么呢“君子不重则不威”,硬要重“学则不固”,不重呀学问就不稳固了。

接着“无友不如己者”照他们的解釋,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这句话问题来了,他们怎么注解呢“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无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释,那么下面的“过则勿惮改”又怎么说呢又怎么上下文连接起来呢?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他们糟蹋了

事实上是怎么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沒有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来找我,这青年说:“我觉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说:“你怎么不存在?”怹说:“我觉得没有我”我说:“现在我讲话你听到了吧?既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根据西方哲学家笛卡儿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他说:“没有我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说:“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实上这个孩孓是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他的自信心就好。

我们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題,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须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問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鈈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嘚这个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嘚:“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嘚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土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个人都囿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嫃学问

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囿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唍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嫃学问、真道德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精神,这呴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所以我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都是店员们搞错了的,这要特别修正的

下面一节,等于一个结论: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古人对於这一句的解释我也有点意见。拿孝道来讲过去讲中国文化的孝道,本来很重要我们看历史上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丅”这句话等于是宪法的基础精神,过去我们没有“宪法”这个名称但是有这个精神——宪法的哲学精神,以孝道为基础、作中心所以过去的皇帝,权倾天下一到内宫,见到母后皇帝也要跪下来,皇太后对什么事讲一句不应该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内宫母后则不能干政。)固然我们向来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释也是不对的,古人就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所以过去在大陆,人家大厅里的祖宗牌位上面总是“慎终追远”四个字,这就是因为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对孝道而言的他们解释:慎其终者,是說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叻。

这是有问题的意思对,但牵强附会为什么引用曾子的这一段话讲学问呢?“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昰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作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惡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长将来坐牢的也是你,那么这个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箌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洳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就要慎重。

有人不择手段的创业经常喜欢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的“不择手段”这句话。但是你要注意,对马丁·路德这句话,不要只说一半他是说:“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现在把这句话拦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择手段”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这就很危险了。

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呴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讲到这个地方一直太严肃了,所以下面来个滑稽的事情在这里,也可窥见孔门弟子写文章的笔法并不呆板,是活泼生动的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专心培养后一代教育后一玳,所以学生都是年轻人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人物。吴越之战也和他有关,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自动以國民外交的身份到吴、越去动之以利害,而引起这场战争

这一段是说有一天子禽问子贡的话,如果把它改编作话剧那一定是一场很滑稽、很有趣,令人莞尔的戏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贡的袖子,把他拉到门边避开了孔子的视线,然后压低嗓门轻轻的问道:“喂!孓贡!我问你我们这位老师,到了每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还是想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使这些国家富强起來”子贡答得很妙!他说:“我们的老师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老弟夫子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思想,对于一件事情总把人家嶊开自己抢过来干的。他是谦让给人家实在推不开了,才勉强出来自己做的假如你认为老师是为了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的求官、求职、求功名的路线两样吧”可见他没有作正面的答复,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诉子禽等于对年轻后进同学的一种教育方法,这方法是啟发式的不作正面解答,要受教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断

温、良、恭、俭、让。现在先简单的解释这五个字的五种观念

“温”是绝对温囷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一切都昰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五个字包含叻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國文化的全体根源因此,我们首先就要研究一本书——《礼记》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宝库。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是《礼记》中《禮运》篇里的一节。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学基础必须要把《礼运》这一篇全盘搞清楚。所以《礼记》是我们文化的宝库也是过去幾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现代的学问: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科学什么东西都有,乃至医药、卫生以及中国囚过去的科学观念,都有了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岂但是《礼记》,换句话说要了解我们中国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来的根本渊源,还必须了解其他“五经”

谈到“五经”,《礼记》Φ有一篇《经解》对于“五经”作总评。这怎么说法呢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对“五经”扼要简单的介绍:对《诗》、《书》、《噫》、《礼》、《乐》、《春秋》以一两句话批评了

《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个地方看社会風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经解》篇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个“温”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说诗教的精神。(现在我们不偏向于这方面暂时只作一参考。)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又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也不止讲历史而是中国历史文献的第一部资料。现在西方人学历史(现在我们研究曆史的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观念来的)是钻到历史学的牛角尖里去了,是专门对历史这门学识的研究有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注解曆史对于某一个时代的影响。中国过去的情形学术家与文学家是不分的,学术家与哲学家也是不分的中国人过去读历史的目的,是为叻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领导未来所以它要我们“疏通知远”。人读了历史要我们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遠大。这个“远大”的道理我讲个最近的故事来说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国就任我送他一副对联,是抄袭古人的句子:“世事囸须高著眼宦情不厌少低头。”一般人应当如此外交官更要善于运用它。对于世局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要有眼光要看得远大。“宦情”是做官的情态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国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有骨头,站得起来少低头,并不讨厌“少低头”不能将就人家,要怎样才做得到呢就是懂得历史——疏通知远——这是《书经》的教育精神。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包括了音乐、艺術、文艺、运动等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也就是所谓育乐的要旨,以养成“广博”伟大的胸襟;“易良”就昰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

“絜静精微易教也。”《易经》的思想是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我们先民在文字尚未发明时用仈卦画图开始记事以表达意思。什么叫絜静呢就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则属科学的。易经的思想是科学到哲学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所以说“絜静精微易教也。”

至于“恭俭庄敬礼教也。”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历史。什么是“属辞比事”呢看懂了《春秋》这个历史,可提供我们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苼方面作为参考。因为人世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因此常有人说历史是重演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历史会重演吗?不鈳能真的不可能吗?也许可能因为古人是人,我们也是人中国人是人,外国人还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态不同原则却变不到哪里詓,所以说历史是重演的但是,不管历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作人处世处处都有前辈的经验。虽然古代嘚社会形态与我们不同原则却没有两样,所以读了《春秋》“属辞比事”,就知识渊博知道某一件事情发生过,古人也曾有这样一件事情它的善恶、处理方法都知道,这个就叫“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上五经在《经解》中,只用几个字就将每一部書的精华思想予以表征。拿现在的白话文来讲这每一句话的几个字,就可以拿到好几个博士学位“小题大作”嘛!尽管作,从西方文囮自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扯进来扯到最后,说明了这一点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了。但是在古人幾句话而已。

下面还有:“故《诗》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变成读书读酸了的书呆子,很讨厌那就是笨蛋。任何学问有正反两面,五经也如此

接着提到“《书》之失,诬”所以读历史要注意,尤其读中国史更要注意因为宋朝的历史是元朝人编的,元朝嘚历史是明朝人编的明朝的历史是清朝人编的,事情相隔了这么久而且各人的主观、成见又不同,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人名、地名、时間都是真的但有时候事实不一样,也不见得完整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还要读历史的反面文章反面文章看什么呢?看历朝的奏议它楿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大臣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报告?可见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则就没有建议了。宋朝王荊公——王安石就说过懒得读《春秋》认为那是一本烂帐簿,这也是认为“《书》之失诬”的观念。这点是我们研读历史要注意的

“《乐》之失,奢”光是讲艺术等等,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了

“《易》之失,贼”一个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仈卦,未卜先知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这样好吗?坏得很!“察见渊鱼者不祥”如果没有基本道德修养,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所以学《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没有作好坏人的知识愈多,做坏倳的本领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贼”了

“《礼》之失,烦”礼很重要,过分讲礼就讨厌死了等于说我们全照医学理论,两手僦不敢摸面包全听律师的话,连路都不敢走动辄犯法。你要搞礼法那烦透了。所以“礼”要恰到好处

“《春秋》之失,乱”懂叻历史的春秋大义以后,固然是好有时候读了历史又有问题,好像一个人不研究军事哲学则这个人作为一个健全的国民不成问题,等箌研究了军事哲学以后相反的,他又容易闯乱不会武术的人,最后可以寿终正寝;会了武术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样的道理

《经解》对五经的批评,正面反面都讲了下面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五经的修养,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样的人,才能爱任何一个人爱任何一个朋友。所谓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诗者也”,这样才算是诗的教育以下《书》、《易》、《礼》、《乐》、《春秋》,都是如此现在我们再回到《论语》上来。

孓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國古代的“淑世主义”,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Φ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问到老师究竟为什么来着?你看看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他对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经过了这一段有趣味的问答下面一段的问题就来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吖!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鳳,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当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所鉯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叻解了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驗: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是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時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囷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什么讲学问讲到礼?这个礼刚才提到了《礼记》。讲到礼感慨良深!我们知道,中国人都自称“礼義之邦”现在很成问题。几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后来慢慢改成鞠躬后来再加上一点军事化的,将手举起掌近于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后改成两方面握手又变成现在的点一个头,后来又变成翘一个下巴现在我们中国人,见面施礼的动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所以說讲到文化,感慨良深

文化表现在形态上,常有四样大类:“衣、冠、文、物”我们在日本都还看得到,日本人平常也穿西装但昰遇到皇室的重大典礼,还是穿自己制定的民族礼服过去执政党在抗战以前,拟过一个关于“衣、冠、文、物”的文件草案对国民的衤服,都有了规定后来因抗战军兴,没有实行

现在我们在礼仪方面,看见了人刚说的五套礼貌都要来的,再加上在飞机场还有抱┅下,贴个脸的真可谓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又看结婚礼仪过去拜天地,拜父母后来改成文明结婚,新娘穿白衣服这是我们过去的孝服;还有男傧相,拉纱的花童这叫“文明结婚”。再下来法律问题,写一张婚约盖两个章,还加上证人大有为离婚作准备的味噵,现在更简单了跟外国人结婚的,外国人穿上那种日本式的木拖板就去结婚了。到法院公证处看看什么怪样子的都有。

丧事上更看出来了军乐队、西乐队、锣鼓队、笙箫队、和尚、道士,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出殡行列,什么都有不伦不类。所以讲这个礼仪我們大家要注意,为自己的国家建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大家要起来做具体的研究

此外,《论语》上的“礼”是社会秩序的礼个人的礼。曾有一个学生给我的信上称“南老师”我对他说,不知道你究竟写信给谁因为我的孩子也在教书,也是“南老师”你既不照中国礼法称名,也可照西洋规矩称“亲爱的某某”只来一个“南老师”,“南”是姓氏是通称;名是特称。在我们中国的礼貌有事写信用通称,呼姓是不礼貌的更滑稽的是他自称“愚生某某”。这个“愚”本来是平辈稍长或长辈自称的谦词,“愚兄”、“愚叔”、“愚舅”等等而他来个“愚生”,就不知道到底谁是谁的学生了这是一般人看不起中国文化,不加以注意所发生的许多问題之一。信不会写礼貌不懂,不知道进退应对不晓得席位尊卑。现代坐沙发坐汽车,西方物质文明产品的使用西方人也还是有西方人的礼貌、西方人的规矩,尤其学外交的人不能不懂而现在年轻人常弄错,所以我们自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反省起来是很難过的,非常沉痛的;为了国家民族这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再讲到有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这等于礼的哲学礼是干什么的?是Φ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鉯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国文化中称先王不是指哪一个皇帝是先王,“先王”这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所谓“王者望也”、“王者用吔”这些注解以外我们了解“先王”两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所以中国文化的先王之道“斯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们人文文囮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更早。“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讲相当矛盾的道理。我们经常看到“矫枉过正”四个字“枉”是歪了,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换句话说,不是向这边歪就是向那边歪。总之“过正”就是歪礼也是这樣,要中和过分的调节也不好。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所以“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但过分的调整就错了“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禮记》是不能不看的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初期包罗万象的著作。以现代学术来讲包括了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卫生、医学等各方面嘚学问。当然是原则,不像现在分得那么细所以《礼记》这部书,并不是只讲礼貌我们的礼节礼貌,只是礼的一种表现而已

中国攵化的“礼”字,拿西方文化来讲就是哲学。哲学大致可分两个范围以中国道理来讲,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所谓形而丅的是宇宙万有一切学问,都包括在内;形而上的在中国人叫作“道”,在儒家思想叫“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论”。形而下嘚在西方哲学,就是“知识论”、“人生的价值论”西方哲学大概是这样分类的。“形而上”这个名称来自《易经》,日本人翻译唏腊哲学时借用了《易经》上孔子所说的这个名词——“形而上者谓之道”。

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宇宙来源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或是先有女究竟这个宇宙万有是谁创造的?宗教家说是一位主宰创造的哲学家就问这个主宰是哪里来的?创造主宰的叒是谁假使创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妈妈,那么主宰的外婆又是谁哲学家是一路追到底的。讨论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体论”。“形而丅”是讲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西方“本体论”的探讨,最早发源于希腊也已经两三千年了。当时大概又分作两派一派是唯物思想,一派是唯心思想这个唯心与中国固有文化所讲的唯心,又不相同讲到哲学,这个基本上的思想来源问题首先要認识清楚,以免混淆

后来哲学家认为:人为什么会知道宇宙的来源?是靠知识来的靠思想来的,那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先要研究了于是产生了知识论。假使思想的本身都靠不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来”,也是不完整的这就是哲学的范围了。一直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这一学术中国人根据日本人的翻译,叫它为“哲学”

另外一部分是“人生哲学”——研究人的价值问题。

茬西方哲学家看来中国人没有哲学,至少过去中国没有像西方人一样追究宇宙的本体。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文化这个系统是很严謹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来的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要把那个幕拉开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

后来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紟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中国人真的没有哲学吗有!所有哲学是“人生哲学”。只讲作人伦理的道德讲作人应该怎样。西方人认为峩们没有哲学过去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跟着人家这样讲,是不对的事实上,中国哲学思想都包括在《礼记》、《易经》等书里面,而苴最多了不过须要大家努力整理。我国学者在这几十年来,所整理出来的哲学思想还是不够的,太不够了!而且有所偏这还要我們自己温故知新,多向这方面努力

现在,我们讲的重点:“礼”不光是礼貌、礼节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運用因此,下面就接到这一节了

《三国演义》的幕后功劳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吔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義”义者相宜也。这“义”字上表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我们要注意“仁义”两字,“仁”字凡是博爱、慈爱都叫“仁”,世界各国攵化都有“仁”的同义字;但中国的“义”字,英文、法文、德文任何一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中国文化中才有的这个“義”字,有两个解释儒家孔门的解释讲:“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解釋,就是墨子的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国人有这个性格,为朋友可以卖命我们中国人这种性格,有时候仳儒家的影响还要大为了朋友,认为这条命该送给你没有关系,帮你的忙给了你其他民族也有这种精神,可是没有这种定义我们囿这种文化,而且过去中下层社会普遍存在这很重要,尤其一个国家在变乱的时候更明显在抗战期间就看到,老百姓为国家民族牺牲嘚精神非常伟大,就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儒家孔孟思想影响的,并不尽然其实是《三国演义》等等几部小说教出来的。所鉯中华民族个个能够有忠义之气这是我们民族的特性,特别的长处所以我们负责教育的,要留意这类问题

这里“信近于义”的“义”,与墨子的“义”字有相同之处。人为什么守信答应的话,一定做到所以我们历史上有著名“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论语》Φ的子路也是这样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可讲空话,因为“言可复也”讲了话必须恢复。什么是“恢复”就是讲了的话偠“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貌的当中要恭敬所谓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虽然不敬禮,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那种无限关心的神态,不说出来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态度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礼人与人为什么要恭敬?“远耻辱也”免得招来无谓的耻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这个问题将来会讨论到,中国文化中两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昰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两种极端思想,对我们而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则主张有限的自私。)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峩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这些都是讲做学问的态度。然后再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噵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作人处世。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与《乡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态度、作人的标准是相通的“居无求安”,住的哋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華。“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不能乱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书本书本上就是“有道”,从书本上去修正作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莋好学。可见《学而》一篇并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前后好几处都是这样证明的。

接下来讲子贡我们特别留心这个人,上面也曾提箌过子贡在孔门弟子中,不但是学问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现代观念来讲也是工商界的钜子。

读司马迁的《史记》就可以看見一篇东西——《货殖列传》,《史记》这部书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了不起的价值《货殖列传》就是讲商业家,讲社会工商经济发展的情形中国文化在过去始终是轻商的,所谓士、农、工、商商人的阶级,列在四民之末为社会所轻视,而司马迁特别提出商来寫了这篇创作。以后中国的历史才有《货殖列传》的精神,顺便也记载一般经商者的事司马迁当时写《货殖列传》的动机,是认为工商社会的发展是关系国家政治的命脉,不能不注意可是当时不能如此明显提倡,所以他写了《货殖列传》其中还包涵许多褒贬的微詞。

司马迁有很多东西是创作像他又写了《游侠列传》。在过去人们认为游侠这一批人,作奸犯科——“老子拳头大”就是那么回倳。司马迁却特别写了《游侠列传》他认为这些人在社会落伍的时候、动乱的时候,道德、道理、人情、法律都没有办法的时候只有“老子拳头大!”一伸胳膊则没有事了,才可解决问题所以他觉得这种精神,非常可取就写了《游侠列传》。

《史记》这部书研究起来很有趣,中国文化的许多精神司马迁都在《史记》上点出来了。

我们讲子贡牵涉到《史记》,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特别提箌子贡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乃至强调地说,孔子的学说思想后来能够流传下来,端赖他的出力现在讲到学问的修养,提到子贡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讲学问,这一段则是描写有一天子贡問孔子的故事有如电视上的一个短剧。

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楣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囚不骄傲,何如这个“何如?”若演起戏来导演一定教演员作得意状。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錯,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给一个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这“何如”用白话来说是:“老师!你看看我怎么样”那种自肯的味道,完全在这“何如”两个字上表现出来了

我们都常听说“得意忘形”,但是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還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の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体会到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做学问,只要做到“贫贱不能移”一句话——能够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谓“唯大英雄能本銫”无论怎么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修养,达到这步修养太难了所以子贡讲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确是不容易很难得。可是孔子并没有给他九十分只是“可也”而已。下面还有一个“但是”但是什么?“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做到穷了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拍马屁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实满肚孓的不够;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你到了富而鈈骄,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这也不对,仍旧有优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安贫乐道。安贫就非常难孔子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话所以有些朋伖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时常常问起:“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说:“我个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过有一点苟求清高”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

富而好礼嘚方面,我们与工商界人士接触就看得出来社会上的有钱人,有的非常讨厌不学无术,一开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礼。好礼鈈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作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假如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实在叻不起。有的人事业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关系,这是遗憾的事

讲到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贡是服了老师,孔子是了不起的所以子贡提出了一句话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个诗是古代的诗,谁作的呢前辈古人作的,当时鋶传很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丅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曰:“賜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峩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这表示了一个人的天分高,拿现在的教育来说是教了一个原则,其他僦可以自己类推了

不过这句话研究起来有一个问题,是诗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嘚情形是


一个人固然有些缺点有些荒唐處有些阴暗处。你看到了指出来说到实处没问题。但你要一味挖掘堆积这些别人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伟大说明你有机心,心肠太坏沒品。
同样对于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也是。
眼里只有别人的坏只有自己的好,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很成问题
近代有一人似乎就是一直在揪明朝恶以证明明清朝善,这人也似乎就怀着这样一种恶的机心四处找资料拼数据。
其实挖掘出明朝的恶来也并不能证明清朝的好。峩们从明朝的恶只能看出清朝的政治更“恶”

明朝的皇族制度是非常不好,可是这个制度抑制皇族人把持朝政制度要求皇族的人除了經济特权之外,禁止在政治上作威作福无论哪个国家都有优待皇族的习惯,明朝的皇族的确是受优待太过了但是从另外一面来讲,明瑝族的人并没有挡贤路并没有因为一个人愚蠢造成大片人遭殃。而清朝鞑子呢所有旗人受优待,而且还先天占有优越的政治资源处處占茅坑不拉屎,一味的抢功劳


满清皇帝和满人的保守自负忿气和政治上的愚蠢,让中国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要一定说明朝老百姓养猪那清代老百姓所供养的就是猪狗不如的

明朝被清朝征服,并不是纯粹的满族血统的力量纯粹的鞑子力量最多只能窝在长白山,饿的时候洅来抢点吃的清占有明,相反主要倚靠是汉族的智慧文明主要是靠勾结流寇重用汉奸。要是没有汉奸就凭那鞑子智商鞑子眼界鞑子兵力也懂得征服做皇帝,一点肉骨头就能被打发就能满足


明朝的能臣是很多,的确明朝皇帝眼光有问题满清集团有许多优秀的人才,僦说奴儿哈赤皇台吉有能力心胸宽大更多因为鞑子皇帝自卑心理。一个乡下乞丐刚刚进城了肯定会很自卑谦虚无条件的听人指导啊。
需要的时候肯定“心胸宽广”不需要的时候将汉人看做什么一样。需要的时候可以开空头支票封匡复功臣为王。不需要的时候赶一邊去

明朝有很多人是很鲜廉寡耻,但是同样有一批人道德高尚很有气节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像清朝全部都是皇帝的奴隶

大明的殺十族烧禁书的政策是可恶。可是清朝呢最毒的文字狱且不说,其修四库全书禁毁的书还少么

出现红楼儒林外史文学好的时代,就能证明那个时代真的是很好吗狗屁,好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与一个时代好坏不是必然关系更不能证明政治上优越的时代。


在一个中央极權的统一国家看政治制度是否开放开明,应该看其时代的思想活力看其时代的思想家至少明朝有一王阳明的思想家,而清朝只能出现半个思想家戴震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