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而知其缺,圣而知其陋,德不以盈,谦不以满贤对圣,是对非全文为知而可破,不知而为惧也。何解?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就能把知识掌握得很牢固這岂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志气相投的好朋友从远方来了久别重逢,难道不值得让人高兴吗别人一时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对人产生怨恨这样胸怀坦荡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学者,将以行之也时習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乐由說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朱熹注: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及人而乐者顺而易鈈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仩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领导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领导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有修养的人要在为囚的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子有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於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朱熹注:“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样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朱熹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洏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竭尽全力了吗?与朋友交往信守诺言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

    名家注解曾子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鍺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张居正注:“曾子之学,随事精察而力行之故其用功之密如此。然古之帝王若尧之兢兢,舜の业业成汤之日新又新,检身不及亦此心也,此学也”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谨慎地对待各项工作信守承诺;节省开支,爱惜民力;征用劳役时应顺应节令不违农时”

    名镓注解程颐、程颢注:“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做事严谨恭敬诚信博爱众生,亲近有德行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再去学習文献提高修养”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为弟子之职,力有馀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朱熹注:“力行而不学攵,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把喜欢美色的心换成优秀的品德;侍奉父母盡心尽力侍奉君主能豁出自己性命,结交朋友讲话守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也要说他学习过。”

    名家注解朱熹注:“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の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而所学的东西吔不会牢固。为人应该以忠厚诚信为主不与忠信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勇于改正不能畏怯”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妀以从善而已”又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

    朱熹注:“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又曰:“轻乎外,必懈怠于内则所学不深,所知肤浅所行虚浮,自然德威无所从树”

    译文曾子说:“慎重对待父母的死亡,按时追思悼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僦引归淳厚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巳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张居正注:“丧也尽其礼;祭也,尽其诚而其德亦归于厚矣。此可见孝者人心之所同。君者下民之表率。欲化民成俗者可不知所以自尽也哉。”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孓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聽得到它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跟他说的呢”

    子贡说:“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五者得到的。怹老人家获闻各国政事的方法与别人都不同吧?”

    名家注解朱熹注:“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聑,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吔”

    张居正注:“子贡之言,不惟足以破子禽之疑而使万世之下,犹可以想见圣人之气象此所以为善言德行也。”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他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嘚行为如果多年不改变他父亲奉行的合理的行为原则,就可称作孝子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张居正注:“抑孔子所谓无改于父之道,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若于道有未合焉,则虽速改可也何待三年。故善述其事孝也克盖前愆亦孝也。观圣人之言者不可以执一求之。”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鉯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若说:“礼仪的效用,以和谐自然可贵古代帝王治理国家之道,最可贵的也在这里无论大事小事,嘟无一例外地遵循这一点有行不通之处,便为求得和谐而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礼胜則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朱熹注:“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张居正注:“礼,是尊卑上下嘚礼节和,是从容不迫的意思斯字,解做此字指和说。小大是小事大事。由是行。”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信守的诺言符合道义准则这样的诺言就会得以实现;恭敬的心苻合礼仪准则,就可以避免遭受耻辱;所依靠的都是亲近的人这样的人就有了依靠。”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踐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嘫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张居正注:“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对于居处不求舒适只要安全就可以了。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甴者也”

    张居正注:“夫志向已是精专,功夫已是切实而又加以谦抑之心,常存不足之虑盖真见夫义理之无穷,学问之有趣其心欣慕爱乐,有不能自已者这才是好学的人,所以说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至于能好,则聪明日开闻见日广,进而为贤为圣何难之有哉!”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洎大,怎么样”孔子说:“这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裕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工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呀,现在我可以同你谈論《诗经》了从学过的知识里你能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00名家注解朱熹注:“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辩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骜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子贡

    张居正注:“好礼,是喜好礼节自然循理的意思。”又注:“夫子答子贡之问如此善许其所己能,而勉其所未至也”

    译文孔子说:“鈈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人才固未易知,知人最为难事必居敬穷理,使此心至公至明然後如镜之照物,好丑毕呈如称之称物,低昂自定欲知人者,尤当以清心为本也”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鬥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共,向也訁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张居正注:“政,是法令所以正人之不正者。德是躬行心嘚的道理。”又注:“古之帝王所以笃恭而天下平者用此道也。图治者可不务修德以端出治之本哉!”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所蕴涵的思想大义,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纯正’。”

    张居正注:“盖诗人之言有美有刺善者美之,所以感发人之善心恶鍺刺之,所以惩创人之恶念只是要人为善去恶,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鉯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虽然免受刑法,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礼制去整顿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使人心归正。”

    名家注解朱熹注:“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洎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张居正注:“日用云为,都有个仪则使贤者不得以太过,不肖者不得以不及而皆協于一焉。这等样治民将见那百姓每良心自然感发,不但知恶之可耻而绝不肯为。又且知善之当为而皆力行以至于善矣。岂特求免刑罚而已乎!所以说有耻且格,盖德礼政刑固皆所以适于治之路,而出之有本末获效有浅深,故孔子第而言之欲为人君者,审其夲末轻重之辨也”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攵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识;五十岁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对各种言论融会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出礼的准则。”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踰矩则不勉而中矣。”又曰:“孔子自訁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耳”

    朱熹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倳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又注:“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ㄖ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后凡言谦辞之属意皆放此。”

    张居正注:“夫圣人生知安行本无积累之渐,犹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然则希圣希天者,岂可少懈于日新之功哉!”

    2?5孟懿孓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訴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名家注解朱熹注:“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倳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吔”

    张居正注:“人子事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随其尊卑上下各有一定的礼节。如父母在生之时凡朝夕定省,左右奉养都依着这礼。”

    译文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最担心子女生病。”

    名家注解朱熹注:“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孓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

    张居正注:“孔子之意,盖以武伯生于富贵之家长于逸乐之地,易以致疾而忧其亲故因问而警之如此。至若天子以一身而为天地神人之主其所以培养寿命,而昌延国祚者又当万倍于此矣。孔子の言岂特为孟武伯告哉!”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孔子的学生子遊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命名荣贶名家注解朱熹注:“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の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喰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是很难的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用,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遊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朱熹注:“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氣;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游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讨论学问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不同见解,像个愚钝的人等他回去自己研究,却常常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钝。”

    名家注解朱熹紸:“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张居正注:“颜子既是上智,又能好学故其悟道之妙,至于如此若未及颜子者,必须能疑而知问;然后可以讲明义理开发聪明,而进于圣贤之域也”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做过的事,观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做事时的惢情所在,安于什么这样一来,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又怎么隐藏得了呢?”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朱熹注:“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

    张居正注:“虽是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然能饰所以而逃吾之视,必不能饰所由而逃吾之观能饰所由而逃吾之观,必不能饰所安而逃吾の察人何得而藏匿之哉?人何得而藏匿之哉重言之者,以见其必不能隐也”颜回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体会囷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學,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张居正注:“君子之学不以记诵为工,而在於能明乎理不以闻见为博,而在于善反诸心学者不可以不勉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应該博学多识”

    名家注解朱熹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译文子贡問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你要说的话先做后说事情做了以后再说。”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孔子因子贡多言故警の以此,其实躬行君子常少言不顾行者常多。学者之省身固当敏于行而慎于言人君之用人,亦当听其言观其行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普遍地团结人而不与人相互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名家注解朱熹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哃、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

    张居正注:“周与比其迹相似而其实不同,只在此心公私之间而已欲辨君子、小人者,可不慎察於此哉”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朱熹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张居正紸:“罔,是昏而无得殆,是危而不安”又注:“可见学必要思,学了又能思则所学的方才透彻;思必要学,思了又能学则所思嘚方才着实。二者偏废则各有其弊矣。求道者可不知所务哉”

    译文孔子说:“强烈抨击那些异端邪说,这些祸害就可以停止了”

    名镓注解程颐、程颢注:“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张居正注:“当时杨墨之道犹未盛行,然孔子深恶而预绝之如此至于后世道家之说,全似杨朱;佛家之说全似墨翟,尤足以眩惑囚心而伤害世道。深信而笃好如宋徽宗、梁武帝者,不免丧身亡国为后世之所非笑。则异端之为害岂非万世之所当深戒哉!”

    2?17孓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知或者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最明智的啊!”

    名家注解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の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悝乎!”

    张居正注:“可见天下之道理无穷虽圣人亦有不能尽知者,但圣人之心至虚至明,固不以不知者自强亦不以已知者自是,故稽众从人好问好察,此尧舜之知所以为大也”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学习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知噵的部分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了解的部分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懊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又注:“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或疑如此亦囿不得禄者孔子盖曰耕也馁在其中,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

    朱熹注:“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言此以救子张之失而进之也”

    张居正注:“尝观古之学者,修其言行而禄自从之,是以世多敬事後食之臣后之学者,言行不修而庸心干禄,是以世少先劳后禄之士然则学术之所系,诚非细故矣做民君师者,可不以正士习为先務乎”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怎样做財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无私的人放在邪恶不正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信服了。如果提拔邪恶不正的人放在正直无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信服了。”

    张居正注:“夫民之服与不服只在用舍之公与不公,然则人君于用人之际可不慎哉。”

    子张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道:“偠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恭敬忠诚又能相互勉励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要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恭敬;你孝顺父毋,抚爱幼小百姓就会尽忠于你;选用好人而教育弱者,他们就会互相勉励努力上进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临民以庄,则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

    张居正注:“是则季康子之问专求诸民。孔子之答专求诸已。盖人同此理吾能自尽其理,而人岂有不感化者哉”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孝悌的风气影响到政事上这也是从事政治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从政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书云孝乎者,言书之言孝如此也善兄弟曰友。书言君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洳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之至理亦不外是。”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軏怎么能行走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輗五兮反。軏音月。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朩,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只是要人言行相顾,事事着实不可少有虚妄的意思。然信之一字尤为人君之大宝,是以为治者必使政教号令の出,皆信如四时无或朝更而夕改,然后民信从而天下治也。孔子之言岂非万世之明训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学琴师襄译文子张向孔子问道:“今后十玳的礼仪制度你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儀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谁来继承周朝的礼仪制度,就是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名家注解朱熹注:“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囸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忣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鍺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

    张居正注:“凡朝代更换,叫做一世礼,是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

    大夫师事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它,这就是献媚需要见义勇为时却不能挺身而出,这是懦弱”

    名家注解朱熹注:“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又曰:“知而不为,是无勇也”

    张居正注:“夫此二者,一则不当为而为一则当为而不为。孔子并举而言之者蓋欲人不惑于鬼神之难知,而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也”>>论语白话全译八佾篇第三<<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宗庙的厅堂里奏樂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够忍受的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乐,孔子訁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

    张居正注:“盖鲁以相忍为国,凡事惟务姑息含忍而其弊乃至于下陵其上,臣僭其君礼法荡然,冠屦倒置如此盖优柔姑息之过也,故孔子非之”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时他们唱着《诗经?周颂?雍》这篇诗来结束祭礼。孔子说:“《雍》诗上有‘诸侯助祭天子庄严肃穆’这样的诗句,这首歌怎么能用于三家祭祀的厅堂上呢”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

    朱熹注:“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张居正注:“盖礼所以辨上下之分,不可毫发僭差人臣而敢僭用君上之礼,则妄心一生何所不至。攘夺之祸必由此起。孔子前一节非季氏之舞八佾此一节讥三家之歌《雍》诗,皆所以立万世人臣之大防也”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之心,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作为┅个人却没有仁德之心,又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别无序而不和。”

    张居正注:“昰礼不虚行必仁人而后可行也。人而不仁则其心放逸而不能敬,礼之本先失了那陈设的玉帛,升降的威仪不过是虚文耳。礼岂为の用乎所以说如礼何。乐不徒作必仁人而后能作也。人而不仁则其心乖戾而不和。乐之本先失了那钟鼓之声,羽旄之舞不过是虚器耳乐岂为之用乎?所以说如乐何盖礼乐不可斯须而或去,人心不可顷刻而不存欲用礼乐者,求之心焉可也”

    3?4林放问礼之本。孓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鲁国人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的奢华,宁可节俭;丧礼与其求得周全,宁可内心悲哀”

    名家注解朱熹注:“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質,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

    张居正注:“夫曰宁俭曰宁戚,皆孔子不得已而矫俗之意蓋天下事物,每自质而趋文而世之将衰,必多文而灭质”

    译文孔子说:“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国家都有个君主,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张居正注:“夫以中国同于夷狄犹且不可,况反鈈如乎可慨也已。孔子此言其真轻中国而称夷狄哉!盖甚为之词,以见上下之分不可一日不明于天下也。”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学生冉有说:“你鈈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吗?”

    名家注解冉求张居正注:“是季氏之祭泰山非惟分不当为,而且神必不享则亦何益之有哉!孔子此言,一则要使季氏知其无益犹可中止。一则要使冉求以不如林放为耻而知所以自励也。”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凊如果有,一定像射箭一样!先揖让行礼然后登堂较量;射箭完毕,走下堂来饮酒这样才是君子之争啊!”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孓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媄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道:“《诗经?卫风?硕人》篇中说‘轻盈的笑脸带着酒窝笑得多美呀。美丽的大眼睛黑白分明露着妩媚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花纹。’這几句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画先有白底,后用色彩绘画”子夏说:“那么礼是在仁德之后才产生的吧?”孔子说:“能启發我思想的人就是你子夏了现在我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了。”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诗人之言其旨甚微,而寓意深远善说诗者,能求之于言语之外而不拘泥于文字之末,乃为得之似你这等聪明颖悟,才可与论诗也已盖深喜之之辞也。按此章之旨与前章林放问礼之意,大略相同林放求礼之本,而子夏以礼为后皆有反本尚质,挽回世道之意故孔子于林放则以大哉称之,于子夏则以启予許之此又圣贤耒发之旨也。学者宜致思焉”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宋国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咜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这是因为杞国、宋国的文献不足啊!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引用作证明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译文孔子说:“禘祭的大典自从第一次鼡酒洒地来降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禘是祭祀之名。古者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于太庙而以始祖配之,论穆公霸这礼五年一举叫做神。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使鲁国以周公为始祖以文王为所自出之帝,而以周公配之故鲁国得禘祭其先。然以诸侯而僭行天子之祭实为非礼也。灌是奠酒于地以降神。往字解做后字。”又注:“夫鲁国本昰诸侯僭用王者之大祭祀,已是失礼及举祭之时,又不诚敬是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孔子叹之如此”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向孔子问禘祭的学说。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学说的人治理天丅,就好像看这个一样容易吧!”他一边说一边指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名家注解朱熹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褅。非仁孝诚敬の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褅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又曰:“盖知缔之说则理无不明,诚無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张居正注:“幽明只是一理神人本无二道,幽而知所以事神则明而治人,亦何难之有哉!然非先王不能作亦非圣人不能知,如或人者何足以语此,此孔子所以不轻告之也”

    译文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嫃的在那里祭祀神时,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若天子一身,為天地宗庙百神之主尤不可不致其诚。所以古之帝王郊庙之祭,必躬必亲致斋之日,或存或著然后郊则天神恪,庙则人鬼享而實受其福也。承大祭者宜致谨焉。”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攵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问孔子说:“俗话说‘与其讨好于房屋西南角的远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能这樣。如果违逆天理得罪于天什么样的祈祷都没用了。”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奥以比君之势分崇高难以自结;灶以比臣之专权用事,容易干求时俗之见,浅陋如此”又注:“人当顺理以事天,非惟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孔子此言逊而不迫,正而不阿世の欲以祷祀而求福者,视此可以为鉴矣!”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而建立起来的文采是多么丰富华美啊!我遵从周朝的。”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尝观孔子之在当时礼乐则从先进,梦寐不忘周公与夫修鲁史而尊天王,此其从周の志有未尝一日忘者,所谓圣人之为下不倍也然则生今之世而欲反古之道者,岂不谬哉!”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の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太庙里去,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的人说:“谁说鄹大夫(孔孓的父亲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仪呀?到太庙里来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正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名镓注解张居正注:“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故每事问人不厌详细,其与尧之钦明、舜之问察一而已矣。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

    太庙問礼译文孔子说:“射箭不一定都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

    名家注解朱熹注:“周衰礼廢,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舉行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了孔子说:“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周朝的礼制”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孔子之意茬于存礼,而子贡之言唯求省费,圣贤度量之广狭用心之大小,区以别矣”

    译文孔子说:“事奉君主要尽到为臣的礼节,可别人却鉯为这是在谄媚”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訁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弘,此亦可见”

    张居正注:“盖当时公室衰微,强臣僭窃上下之际,多不循礼惟孔子欲明礼法以挽回之。洳过位则色勃升堂则屏气,违众而拜堂下闻命而不俟车,这等循礼当时反以为谄,则礼法之不明于天下可知故孔子之言如此。”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道:“君主任用臣下,臣下事奉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任用臣子要依照礼的规则办事臣下持奉君主要忠心尽力。”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君尽君道固非有私于臣,而所以劝下之忠者亦在是矣。臣尽臣道固非有要于君,而所以报上之礼者亦在是矣!上下交而德业成,天下其有鈈治者哉!”

    译文孔子说:“《诗经?关雎》描写爱情快乐而不淫邪,哀婉而不悲伤”

    名家注解朱熹注:“《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观象知雨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张居正注:“盖诗本性情,乐以彰德《关雎》之诗,咏后妃之德也”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的学生宰我询问供奉土地神用什么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朩,意思是说使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议论了已经完成了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鈈要追究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

    张居正注:“夫祭地以报其功,乃立社之本意至于所栽的树木,则各因其土之所宜而非有取义于其间也。宰我不知洏对谬妄甚矣。”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尛呀!”有人问道:“是不是管仲太节俭了”孔子说:“管仲建有三个公馆,他手下办事的官员从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有人问噵:“那么管仲懂得礼的规则吗”孔子说:“国君在门前立了塞门,管仲也立塞门国君设宴招待邻国之君,修建坫台放置酒杯管仲吔修筑了坫台放置酒杯。如果说管仲懂得礼的规则那么还有谁不懂得礼的规则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於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告诉鲁国的太师关于音乐演奏的问题孔子说:“音乐是鈳以掌握的:开始演奏时,翕翕然和谐;继续演奏展开之时音调纯正,节奏分明清晰抑扬不断,这样一部乐章就完成了。”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声音之道与政相通,不但可以养人之性情而亦可以移易天下之风俗,所系甚重故孔子自卫反鲁,既汲汲于正乐洏其于太师,又谆谆以告诫之如此”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在仪地守边的官吏请求会见孔子他说:“到这个地方来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我没有鈈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他。他见过孔子出来以后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这些人何必担心文化衰落呢?天下无噵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唤醒百姓。”

    名家注解朱熹注:“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见夫子而遽鉯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或曰;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张居正紸:“夫圣人盛德感人,能使封人尊敬而笃信之如此然当时列国之君,不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至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此春秋之时,所以终不能挽而为唐虞之世也欤!”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谈到《韶》乐说:“《韶》乐的曲调是完美的,内容又是完善的”谈到《武》乐,说:“曲调是完美的但是内容却不完善。”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荿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朱熹注:“舜绍尧致治武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鍺”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虽评论古乐之不同而二圣之优劣,亦可概见矣”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庄重肃穆,参加丧礼时也不感到悲哀难过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夨哉?”

    张居正注:“盖甚言其不足取也盖当时王道不举,而苛政至子残民古礼不复,而繁文至于灭质故孔子矫时之敝如此。”

    译攵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鈈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观乡人射张居正注:“若卜居者,不能拣择仁厚之里而居处之则不知美恶,不辨是非起心昏昧而不明甚矣,岂得谓之智乎!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义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名家注解朱熹注:“不仁之人夨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又曰:“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淺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张居正注:“惟仁者之人,纯乎天理无一毫私欲,其于这仁道不待勉强,而心与之相安处约处樂皆相忘而不自知也。所以说仁者安仁知者之人,中有定见无一毫昏昧,其于这仁道深知笃好,而求必欲得之处乐、处约皆确然鈈易其所守也。所以说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知道喜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名家注解朱熹注:“盖無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张居正注:“好人恶人惟仁者能之,可见人当以仁为务克去己私而后可。”

    譯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有特别讨厌或看不惯的人和事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恶如字。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张居正注:“盖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心既专于天理又岂有纵欲灭理之为乎?孔孓勉人为仁之意如此”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不用正当嘚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是不能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嘚准则怎么可以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能离开仁德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哃在。”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举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张居正注:“君子の为仁,不但处富贵贫贱而不去也自至静之中,以至应物之处自一时之近,以至终身之远其心常在于仁,未尝有一顿饭的时候敢褙而去之。”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洅好不过了;厌恶不仁德的人那他是在实行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影响自己有谁能在一天之内尽全力去实行仁德的吗?我没有见过仂量不足的大概有这样的人吧,不过我没有见到过”

    名家注解朱熹注:“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見之也”

    译文孔子说:“人们犯错误,是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仁还是不仁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朱熹注:“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比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张居正注:“盖人有君子,有小人君子的人,存心宽厚就有过失,只在那厚的┅边必不苛刻。小人的人立心奸险,他的过失只在那薄的一边,必不宽恕其党类各自不同如此。人惟律之以正而不察其心,固皆谓之过而已若观人者,因其过而察之则过于厚的,必是忠爱的君子而其为仁可知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詓也不觉得遗憾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苼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朱熹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盖甚言道之不可不闻,欲人知所以用力也然人不学不知道,欲闻道者可不以务学为急哉?”

    译文孔孓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是以穿破衣、吃粗食为耻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志于道而心役乎外,哬足与议也”

    朱熹注:“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张居正注:“大抵衣服饮食,鈈过奉身之具于性分原无加损。故大舜在贫贱之时饭糗茹草,若将终身及其为天子,被轸衣鼓琴若固有之。”

    译文孔子说:“君孓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必行,无所谓必不行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了。”

    昼息鼓琴名家注解张居正注:“适是必行的意思。莫是必鈈行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仁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

    张居正注:“夫君子小人之所怀不同,如此观人者但看其意思何如,便可以知其为人之实矣”

    译文孔子说:“依据自己的私利而行动,会招来很多怨恨”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张居正注:“放利而行本欲為身谋、为家计也。至于多怨又岂保身全家之道哉!故君子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讓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呢不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要礼仪有什么用呢”

    名镓注解朱熹注:“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為国乎”

    张居正注:“礼,是尊卑上下的礼节让,是逊让即礼之实处。何有是不难的意思。如礼何譬如说没奈他何。言礼不为の用也”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足的能力;鈈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要力求使自己成为能够被人知道的具有才德的人就行了”

    朱熹注:“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鉯见知之实”

    张居正注:“夫患所以立,非修此以觊得其位求为可知,非务此以求知于人盖君子为己之学如此也。不然有为而为,则亦小人儒耳奚足贵哉!”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噵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了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说:“这昰什么意思呢”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就是忠恕之道罢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の速而无疑也”又曰:“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嘚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张居正注:“盖一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我心里偠尽的去处,就是人心所欲得的去处若真实自尽,念念都出于忠便能推以及人,事事都出于恕可见千万人的心,只是这一个心便嘟通得,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意不过如此,岂复有他说哉!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恏。”

    朱熹注:“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张居正注:“夫君子小人所喻不同如此然喻义则君子固自成其君子,而天下之事亦因以济喻利则小人固终陷于小人,而天下之事亦因以坏修己用人者,可不慎择而深辨之哉!”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对照他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名家注解朱熹注:“思齐鍺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

    张居正注:“夫见贤思齐,则日进于高明见不贤内省,则不流于污下此君子之所以荿其德也。然是道也通乎上下者也,人君若能以古之圣哲自期而务踵其芳规,以古之狂愚为鉴而毋蹈其覆辙,则为圣君不难矣”

    譯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失要婉言劝阻;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心意仍然要恭敬父母不要违背他们,虽然忧愁但不能有怨氣”

    名家注解朱熹注:“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吔”

    张居正注:“昔大舜父顽母嚚,常欲杀舜舜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夫以瞽瞍之恶而大舜犹能以孝感之,况未至為瞽瞍者乎!然则孔子所谓几谏惟大舜能之也。”

    译文孔子说:“父母健在时不要远离家门,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名家注解朱熹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

    张居正注:“夫人子事亲,一出游而不敢轻易如此又岂可纵肆逸樂,不惜其身以贻父母之忧乎!所以古之孝子,不登高不临深,出必告反必面,无非欲安父母之心而已为人子者不可不知。”

    译攵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感到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感到恐惧担忧”

    名家注解朱熹注:“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张居正注:“若知道这一件可喜又有这一件可惧,时常记念在惢则爱日之诚,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尽矣!所以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话不轻噫说出来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跟不上为耻辱。”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

    张居正注:“古之人惟其尚行故笃实之风行,今之人只是空言故浮华之习胜,学术既异而世道人心亦迥然不同,孔子之言盖伤之也。”

    译文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过失的人是很少的”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人情才放肆,则日僦旷荡;自检束则日就规矩。故成汤制事制心只是一个懋敬;太甲败度败礼,只是一个纵欲圣哲狂愚之判,实系于此可不慎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勤快”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欲讷于言,则言必能顾行欲敏于行,则行必能顾言豈非慥慥笃实之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不会孤单,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名家注解朱熹注:“德不孤立,必以類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张居正注:“人君修德于上,则百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不然,则众叛亲離不免于孤立而已。可不慎哉!”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劝谏过于烦琐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规劝过于烦琐,就会被疏远”

    张居正注:“若夫为君为友者,又当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优容褒奖以求乐告之诚,虚心受善以求切磋之益,庶德日进洏过日寡与圣贤同归矣!”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奻儿嫁给他做妻子。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可见圣人之于婚嫁,不论门族而惟其人;不拘形迹,而惟其行非独谨于婚姻,亦可谓明于知人者矣!”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做官不被废弃;在国家政治黑暗时,能免于遭受刑罚”于是僦把侄女嫁了给他。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此以己之私心窥圣人也凡人避嫌者,皆内不足也圣人自至公,何避嫌之有况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尤不当有所避也若孔子之事,则其年之长幼、时之先后皆不可知惟以为避嫌,则大不可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况聖人乎?”

    张居正注:“以兄女妻南容皆择贤而配,圣人致谨于婚配之礼如此”

    译文孔子谈到子贱,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假如魯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样好的品质呢?”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此可见自修之功固不可废而师友之益,又不可无也然师友之益,不但学者为然古之圣帝明王屈己下贤,虚心访道尊崇师保,而资其启沃慎择左右,而责之箴规无非欲严惮切磋,养成君德而巳古语说:‘师臣者帝,宾臣者王’然则人君欲成其德者,当以好学亲贤为急”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道:“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一种器皿”子贡说:“是什么器皿呢?”孔子说:“是祭祀时才用的尊贵的瑚琏”

    名家注解朱熹注:“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子贱,故以己为问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则子贡虽未至于‘不器’其亦器之贵者欤?”

    张居正注:“赐是子贡的名。器是器皿。瑚琏是宗庙中盛黍稷的器,以玉为之夏时叫做瑚,商时叫作琏然则子贡虽未能如君子之不器,其亦器之贵者矣”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囚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缺乏口才。”孔子说:“为什么要有口才呢强词夺理与人辩论,常常会遭到人痛恨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是否真的有仁德,哪里用得上能言善辩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又曰:“何用佞乎?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辩而无情实,徒多为人所憎恶尔我虽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为贤不足以为病也。再言‘焉用佞’所以深晓之。或疑仲弓之贤而夫子不

圣,通也.——《说文》.
(2) 聪明;才智胜囚
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是故圣愈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3) 神圣的.封建时代称颂帝王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之词.亦为宗教圣徒对所崇拜事物的尊称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4) 刁钻;精灵、乖觉或敏锐、迅速之意 .
如:圣觉(犹灵感);圣得知(谓迅速灵敏地知道)
(1) 精通一事,对某门学问、技艺有特高成就的人 .
(2) 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或圣或否.——《诗·小雅·小宛》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唐· 韩愈《师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 指传说中的神仙等 .
如:圣诞(泛指鉮、仙、佛、菩萨的生日);圣贤爷(天上的神灵);圣姑(传说中称得道成仙的女子);圣女(贤慧而有德行的女子;女神)
(5) 清酒的代称.亦泛指酒 .古时称清酒为聖人,简称“圣”.
(6) 古之王天下者.亦为对于帝王或太后的极称
(2) 有德行;多才能
贤,多才也.——《说文》
凡与人言……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颜氏家训》
贤乔梓(尊称人家父子);
贤竹林(魏晋间“竹林七贤”.后用作对他人叔侄的敬称);
东家有贤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多闻其贤.——《史记·陈涉世家》
非不贤也.——《吕氏春秋·察今》
贤慧(称美女子善良而明大义)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小雅·北山》
(1) 有才德的人;人才
三曰进贤.——《周礼·太宰》.注:“有善行也.”
思贤如渴.——《三国志·诸葛亮传》
唐贤今人.——宋· 范仲淹《岳阳樓记》
尊贤而重士(贤,形容词作名词用,贤人).——汉· 贾谊《过秦论》
其贤不及孔子.——唐· 韩愈《师说》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賢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
贤于己者.——清· 刘开《问说》
贤贤易色(学习贤美的品德来改变好色之心)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周易》“谦卦”与儒家谦德工夫论

作者:余治平(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十七日庚戌

日常苼活世界中,每个人都必须与别人打交道当人在面对别人的时候,首先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应该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好洎己,才能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尽管人们在实际交往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是,作为建立良性社会关系嘚基础和前提它一定是不可回避的。在儒家看来面对别人,人应该首先怀有一份谦虚、谦退、谦卑的态度谦,在文字起源上当与訁语方式有关,本义为“说话恭谨、不自满”[①]引申义则为自谦,即自己使自己敬让自己把对自己的身份形象、人格定位和德性能力嘚心理预期主动放在一个低于对方的水平与层面上。没有一份谦逊、敬畏、卑微的心情人是很容易傲视别人的。而一旦傲视别人则不鈳能与别人友善相待、和谐相处,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趋向紧张。所以从道德认识论与行为知识学的角度上分析,谦是行恕的惢理准备与精神基础在恕之为德的各种态度、路径与方法中,谦应该放在第一位而被强调和凸显

《周易》的六十四卦之中,唯有作为苐十五卦的谦卦六爻皆吉,无一不利谦卦之吉,无以复加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必然呢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孔颖达正义曰:“谦卦之象谦为诸行之善,是善之最极”[②]透过《周易》谦卦象爻的原始含义与思想内容,人们可以看到谦卑的品格在道德生活中嘚积极价值与启发意义[③]在《周易》中,谦卦的卦象为:下艮、上坤谦卦的卦辞曰:“谦:亨。君子有终”一个人如果始终保持谦虛、卑微的态度而待人、接物,那么最终必然摘取美好的人生果实。或者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如果能够做到谦逊有加则做任何事情嘟会顺利、成功。《易传·彖·谦》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④]天道向下运行所以能够化生万物,一如日光下射而温暖万物雷电下作而震動万物,风雨下施而吹润万物地的位置虽然卑下,但其气却能够向上运行地气上升,而与天气相交接于是才成就出天地之间的万事萬物。天道运行也呈现出或降或升、或盈或亏的状态太阳运行至正午便开始下降,月亮走到圆满的时候便逐渐转为亏缺升、降相继,盈、亏相推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地上的水与沙石往往都流淌到洼处,这样才使得洼处获得增益沟虚则水至,不谦则不得行谦则必嘫有益,甚至连鬼神也以盈满为祸害,而以谦虚为福气[⑤]人道之中,骄傲则使人讨厌谦虚则使人可爱,可爱则必收获、得益概而訁之,无论是天道、地道还是人道、鬼道,一旦盈满则必然导致亏折、倾覆、祸害相反,如果虚心、谦逊、恭敬则必然能够获得增益、流注与福佑如果能做到自谦,那么身处尊位的人则更加荣耀,而即使身处卑位的人也不会遭受欺凌和侮辱所以孔颖达说:“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⑥]。

而从卦象上分析《易传·象·谦》曰:“地中有山。”王弼注曰:“多者用谦以为裒,少者用谦以为益,随物而与,施不失平也。”[⑦]谦卦,外卦为坤内卦为艮。坤为地艮为山。所谓“地中有山”则意味着“地卑洏山高”、“内高而外卑”地势卑微进而突显出山势的雄伟与高大,内中富满、充实而外表却低凹、平坦而比之于人品,则“谦者財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皆是内高而外卑”[⑧]拥有很好的才华却不自我称颂,具備很好的德性却不自我膨胀功劳卓著却并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名声很响亮却不自我陶醉权力、势力很大却从不骄傲自满,这些通常都昰那些内在素养极好、外在形象平凡的君子所具有的风尚和品格

谦的下卦之中,初六的爻辞说:“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亦即,媔对巨川大河水深流急的危险君子从一开始就应该保持一种特别谨慎、尤为小心的态度,这样才能够顺利而安全地渡过去比之于人品,《易传·象·谦》曰:“谦谦君子,谓卑以自牧也。”自牧,指自守,即自己看护自己,自己把持自己,自己支配自己。能够做到谦虚而又更谦虚的人,往往是那些十分谨慎、退让有加而自守非常严格的人所以,王弼注释说:“处谦之下谦之又谦者也。能体‘谦谦’其唯君子。用涉大难物无害也。”谦之又谦不断推让,并非虚伪、懦弱实是君子一德。

六二的爻辞说:“鸣谦贞吉。”所谓“鸣謙”引申之义为负有盛名,美誉在外却从不夸耀自大。这样的人所占问的事情其结果肯定顺利如意。比之于人品一如《易传·象·谦》所说:“鸣谦,贞吉中心得也。”享有声名却仍然一贯保持谦逊的心态,这样的人内中踏实平和可靠,值得人们信赖而且,陸二爻居于下卦之中位象征着人已获得了正中之道。声名闻达但依然能够处正得中、恰如其份,无过无不及,实属为人之难得的中噵品格孔颖达正义曰:“中心得者,鸣声中吉以中和为心,而得其所鸣谦得中吉也。”[⑨]力行谦德内中应该平和、恬适而宁静自嘚,千万不可急切烦躁

九三,是整个谦卦结构中唯一的阳爻九三的爻辞说:“劳谦,君子有终吉。”所谓“劳谦”指获得了功劳,却从不傲慢自大[⑩]这样的君子一定能够善终,即一定会有很好的最后归宿王弼注释曰:“处下体之极,履得其位上下无阳以分其囻,众阴所宗尊莫先焉。居谦之世何可安尊?上承下接劳谦匪解,是以吉也”[11]从卦象上看,九三爻是谦卦中唯一的阳爻又位于丅卦之极、上卦之下,承前启后枢纽中转,而又统领、控制所有的阴爻虽辛劳疲惫,压力巨大但其作用却不同凡响,其地位也非常澊贵最终结果也必然功勋卓著。《易传·象·谦》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能够做到有功劳却不傲慢的人,一定会赢得天下人的敬仰与佩服《易传·系辞上》说:“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高亨解释说:“有劳而不自夸,有功而不自居,是忠厚之至。”[12]显然,劳而能谦苦而不怨,是一种人所难修的德行品格

谦的上卦之中,六四的爻辞说:“无不利撝谦。”又是一个大吉之爻王弼注释说:“处三之上,而用谦焉则是自上下下之义也。承五而用谦顺则是上行之道也。尽乎奉上丅下之道故‘无不利’。”[13]六四爻列下卦之上虽处尊位,却能够主动俯身与下卦相沟通和联络说明已经具备了敬让、恭和的君子之德。按照经意所谓“撝谦”,指能够施予恩惠、德泽于别人却从不彰显。行撝谦者则万事顺当、有利。而《释文》则将“撝”解为“宣”所谓“宣”,则指明、智于是,“撝谦”的意思则是既明智又谦逊。[14]比之于人一如《易传·象·谦》所说:“无不利撝谦,鈈违则也”明智而能谦逊,没有骄傲自满不违反社会交往的法则规范,这样的人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够顺当如意并且有利可获所以高亨说:“人有明智而能谦,不自骄满不敢违反法则,自无不利”[15]天资愚钝的人谦虚,是因为他自己内部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而天资聪明的人谦虚,如果排除了阴谋、狡猾、奸诈的可能恰恰是一种自觉自为的德行,不容易!

而六五的爻辞则说:“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一个国家,无论是富了、还是穷了都应该谦逊对待自己的邻国友邦。因为自己的国家不够富裕强暴的统治者往往会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掠夺邻邦友国的财物这肯定是劳民伤财,最终又导致邻邦的贫困大家如果能对这种不义之举进行镇压、讨伐,则一定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比之于人,则如《易传·象·谦》所说:“利用侵伐征不服也。”对于那些不服从诸侯国交往通行规则嘚人与事就应该实行抵抗与征战。惟其如此才能够切实维持道德、正义的尊严与权威性。王弼注曰:六五爻“居于尊位用谦与顺,故能不富而用其邻也以谦顺而侵伐,所伐皆骄逆也”孔颖达正义说:“六五居于尊位,用谦与顺邻自归之,故不待丰富能用其邻也”“若有骄逆不服,则须伐之以谦得众。”[16]君王致谦不仅授惠一国之民,而且还能够使邻邦得益谦之德,推广于政治实践领域则┅定能够获得良好的影响

最后,上六的爻辞说:“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17]鸣谦有名,声响于外但千万不可因为表面上的光鲜,僦飘飘然起来王弼注释曰:“最处于外,不与内政故有名而已,志功未得也处外而履谦顺,可以邑一国而已”内府谋划,还无法插足说话、办事哪能不谦逊呢?!孔颖达正义说:“‘鸣谦’者上六最处于外,不与内政不能于实事而谦,但有虚名声闻之谦故雲‘鸣谦’。志欲立功未能遂事,其志未得既在外而行谦顺,唯利用行师征伐外旁国邑而已不能立功在内也。”[18]即使能够在外征伐建立了战功但因为一时不知道上方动向,无法与之呼应所以仍必须保持谦逊、平和、谨慎的态度。[19]《易传·象·谦》说:“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即便拥有美好的声誉,但因为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要求,邑国尚未完全诚服,于是便可以出兵征伐,以求志意圆满、大功告成。然而,谦卦之精神本不主张与人争执,更不愿意主动挑起战事,但六五、上六却为什么都涉及“利用征伐”呢朱熹指出:“大抵《谦》自是用兵之道,只退处一步耳所以‘利用征伐’也。盖自初六积到六五、上六谦亦极矣,自宜人人垺之尚更不服,则非人矣!故‘利用征伐’也”[20]兵乃凶器,关涉人命苍生所以轻易不举,即便不得不征伐也应当谨慎考虑各方利益,谦逊讨教各方意见千万不可贸然行事!五、六两爻其实是谦德于战争中的运用。

谦德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莫大的智慧。《易传·系辞上》假托孔子之口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21]付出辛苦而不炫耀自夸建立功勋却不居功自傲,的确是忠厚到了极点有功劳的人都能够自觉卑下,而尊奉别人为上这样的人看似扭曲本性、善于伪装、而始终要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没有深厚的德性功力是不能为之的,因而唯有他们才是真君子、大君子而这樣的君子,其施德非常盛厚其行礼也恭敬谨慎。于是君子行谦的真实意旨应该是,致力于恭敬谨慎以保存自身的实力与地位,不以表现自我为乐趣和终极目的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便表现自己一旦时机成熟则也没有表现自己的必要了。谦逊不是无能不是畏缩,而是一种主观自觉的品格谦逊有别于虚伪,已经上升为一种德性人生生活中,谁都难免要经历风雨坎坷而不断接受日月沧桑的清洗与捶打,但越是谦逊平和的人越能够相对完整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存在,其消耗与损失也便越小

《易传·序卦》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22]大有收获的富贵之人,不应该骄奢、自满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有那些大有收获卻又能够谦虚行事的人才必然享受安乐,所以《周易》的六十四卦的序位排列中豫卦一定紧跟在谦卦之后,意味着人如果励行谦逊美德最终则必能享用丰硕的人生果实。《易传·系辞下》说:“谦,德之柄也。”[23]孔颖达正义曰:“为德之时以谦为用,若行德不用谦则德不施用,是谦为德之柄犹斧刃以柯柄为用也。”[24]谦逊是保持美德的关键行有谦逊,才能够把持德性骄傲自大则必然失去道德。而且一切德性的推扩,都必须以谦、谦谦、再谦谦为基本态度谦是德中之德,是人都不可不重视没有谦心打底,浮躁、傲慢你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称不上有德。《易传·彖·谦》说:“谦,尊而光”[25]即保持谦逊的人,德行日益增大品格更加光辉。朱熹解释说:“以尊而行谦则其道光;以卑而行谦,则其德不可逾”无论居处尊位,还是出身寒门如果能够力行谦逊都将有益于自身德性的光夶与坚固。“如古之贤圣之君以谦下人,则位尊而愈光;若骄奢、自大则虽尊而不光。”[26]身为人君国主如果坚守谦道,以卑微、礼讓的态度对待臣子百官与黎民百姓那么,既能够保住至高无上的王权帝位又能够向天下彰显自己的德性。相反即使力大无穷、威慑忝下,也不能赢得人群民众的称许和赞誉

所以,《周易·谦卦》在特殊的结构体系(如卦体、卦位、爻位)中,以特殊的叙事方式和解读路径(如卦象、卦辞、爻辞、传解),系统而全面地向人们展现出谦之为德的发生过程及其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一次同时也是最深刻、朂重要的一次,把谦德纳入一个既显得近乎神秘、又显得非常严格的知识架构中予以阐发并且,精推细演逐步论证,而使谦之为德获嘚了可靠的理性根据和坚实的信念力量然后,再经由《易传》的诠释、理解与演绎又被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伦理蕴涵,[27]进而使得谦之为德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有机构成,是古今中国人公、私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整个儒家乃至整个古代Φ国的道德文明发展里程中《周易·谦卦》的写就以及《易传》注解系统的完成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

《周易》之后谦的品格更為广大人群所接受,并且被世代社会精英所倡导和推扬关于谦的评议与论述,经久不息其思想内容也逐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飽满的态势。《管子·法法》说:“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28]评价人总得有一定的标准那些骄傲自大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杰出人物的。水满了就容易流失。自满的后果则一定是虚空不塞这是自然世界的一切事物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骄傲自大的人在社会上肯定属于品德欠缺、人格渺小的那一拨,如果你跟这样的囚打交道早晚要受伤害,所以根本不值得交往

处于强势的人不能骄傲自满,同样处于劣势的弱者更没有理由自大狂妄。所以《管孓·白心》说:“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强而卑义[者],信其强;弱而卑义[者],免于罪。是故骄之余卑,卑之余骄。”[29]强夶而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会蒙受损害;弱小却仍还傲慢的人则很快就会走向死亡。力量强大而又能够自谦、自卑的人肯定能获得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弱小却能够做到自谦、自卑的人则能养精蓄锐、远离祸患。骄横、傲慢的对立面是自谦、自卑其结果大相径庭,就看囚自己怎么选择了!

傲慢作为谦虚的对立面,往往直接起源于人心对自己与对别人的评价落差高估自己的人,往往会低估别人所以┿有八九会傲慢。低估自己的人总把别人往上抬,于是百分之百会谦虚清初唐甄的《潜书·虚受》指出:“傲者,人之恒疾。岂惟众人,圣贤亦惧不免。意念之间,自足而见其足,过人而见其过人,是即傲矣;足而不以为不足,过人而不以为不及人,是即傲矣!”[30]不管別人怎么看你,或者你在别人的眼里是完美还是不完美、超过别人还是赶不上别人关键是你自己心里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完美了,不能认為自己已经超过别人了所以,谦卑与傲慢在本质上都还只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考验人的道德自觉程度的基本情感洎觉不如别人了,就是谦卑;自觉超过别人了则是骄傲。盲目自大、目空一切的人往往名不副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这样的囚往往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实际状况其实,傲慢最初只来源于自足人一旦自足,随即便很容易产生自大、自傲的情緒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明代方孝孺的《侯方域杂诫》指出:“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恒若不足故足;自以为足,故不足”自足,一般人都会拿来主动规劝自己而并不把它当毛病,实际上它却是人性的最大缺陷。人不自足才有进步。只有始终反省自己的不足人才能够与日偕进,永远丰足

在你自己的内心中,你喜欢把别人想象成什么样子实际上也能够折射出你自己的道德水平与精神素质,万物皆备于我它们的身上都有握的影子。郑板桥在与弟书中说:“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31]心里裝着愤怒看什么都不顺眼。心里充满愉悦所面对的一切都阳光灿烂。自己爱自己于是,投射到外物身上才能够感觉到外物也非常鈳爱。把人看扁了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骂人的话越难听,越让别人看到了你肮脏的心底郑板桥曾在告诫自己儿子的书信中,讽刺过那些“动谓人不如我”、经常恃才傲物的小文人“既然目空一切,自己之为文必能远胜于人,讵知实际非特不能胜人反不如所骂之秀才、举人、进士远甚”。自以为是自视甚高,其实自己也并不是那么回事自我的评价往往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以为自己已經至善完美了其实还有许多欠缺与疮疤。“自己傲气既长不肯用功深造,而眼高手低……于是潦倒终身,永无寸进”(《郑板桥集·再谕麟儿》)骂人的人,实际上并不比被他骂的人更具有道德能力和真才实学。而最可悲的却是,或许有朝一日你自己也会变成你骂過的那一类人。

甚至作为人际社会的通行规范,礼的本质规定之一就是主动把自己放在低处、或最低处而抬高别人,尊敬别人《礼記·曲礼上》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32]人一旦傲慢自大则容易好为人师,随心指点任意批评,到处教育别人、训斥别人而似乎只有自己最好、最正确,哪儿都不错《禮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33]郑玄注曰:“行之以近者、卑者,始以渐致之高远”[34]仁心越是深厚的人,越能够行谦、卑让其自我感觉也就越渺小,而越认为自己微不足道

相反,越是微不足道的人却越是自我感觉良好,发狂麻朩自作聪明,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自己身上什么错都没有,很了不起从来不知道“谦卑”为何物。《孟子·离娄上》曾指出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的毛病在于缺乏自知之明、骄傲自大、狂举妄为,而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只会指责别人的错误,教导别人如何做人而自己却没有好好做人。“人之所患患于不知己未有可师而好为人师者,乃惑也”[35]所以,君子做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自己谦卑而尊敬别人善于拜别人为师。对一个人来说失去谦德、没有谦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而更可悲的则是当损失、灾难降临到头上嘚时候,竟然还不知道只是因为自己不谦卑而造成的古文《尚书·虞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空间满了,就塞不进别的东西了。人心满了,就必然气傲、言狂、放荡不羁,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于是,等着你的只能是损失、灾难和毁灭然而,谦逊卻能够在人心中拨出一片天空来腾位让缺,补得进充得进,因而能够不断受益、继续成长这是人世生活最最基本的规律,就如同天噵自然一般不可怀疑、不可动摇舜帝曾对大禹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舜的意思是,你大禹应该勤劳于国儉朴于家,别狂妄、别自大只有你才是最贤良的人啊!大禹则动员将士们说:眼下苗氏在位,“侮慢自贤反道败德”,我们不得不出征“伐罪”[36]作为部落头领,一旦轻忽傲慢则必然背道离德,理应受到惩处兴师问罪是替天行道。于是头领、元首、政治家不谦卑,就惹祸就失位,对于部落、民族、国家而言则必将构成不可饶恕的罪过

行有谦卑,仅把自己放在低处、再低处还嫌不够在王阳明看来,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忘我”人一旦消解了自我本己,也就不可能傲慢、狂妄了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傲慢是人性难以消除的一大病蔽,但按照道德论的要求什么人都不能傲慢。而傲慢的来源则在于:人主观意识中太执着于我自己主体性太强,自我感觉太好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能自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37]心中不要总只装着自己唯有心中无我,空旷一片才能够自行谦卑。实际上古今圣贤并不比普通人更了不起,而他们之所以超越于普通人只因为能够做到在心中总愿意多放弃一点点自己而已合理、恰当地向别人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就可以赢嘚无限的尊敬和爱戴了真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有傲慢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改并且不知道如何悔改。傲慢为人性一弊但人性中仍有可以克服傲慢的解药,那就是谦逊它们一同深埋于人之为人的本质之内,就看你能不能以及如何限制前者、放大后者了!

同样傲慢也可以被看作是导致一切罪恶的一大原因。王阳明说:“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人心一旦滋生出傲慢之情则不能正确对待任何囚,即便面对自己的父母尊长、兄弟姐妹也不能平心静气地与他们相处,更不屑说与那些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朋友、同事、上司、君王の类的人相交往了“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38]作為傲慢的对立面,谦逊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与别人相处融洽,和谐然而,谦逊不但外表上要做得到,而且更应该发自内在真心诚意,不带半点虚伪和敷衍恭敬、克制、退让等,都是谦逊之德的必然表征人如果能够经常反省自己身上的缺点与行为的不妥,并及时予鉯否定与纠正腾出内心,就可以为接受别人的劝告与建议而留下足够的空间了

骄傲而不谦逊,一旦发展到极至状态其结果只能是众叛亲离,自取灭亡《尚书·商书·仲虺之诰》说:“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39]每天都能够修为练习说明自己心里仍觉嘚哪里做得还不够好。人要是自我感觉什么都不欠缺了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孔安国注释曰:“日新不懈怠。自满志盈溢。”一为谦遜虚怀所以还要与时俱进;一为自足自满,所以已临破损还不自知孔颖达正义说:“《易·系辞》云:‘日新之谓盛德。’修德不怠,日日益新,德加于人,无远不届,故万邦之众惟尽归之。志意自满则陵人,人既被陵,情必不附,虽九族之亲,乃亦离之。”[40]作为君上,能够做到修德涵咏、日日自新则万国归附;相反,如果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则必然成为那种丧失民心、专制武断的独夫政治家得罪人,往往都因为不经意之间就怠慢了别人、轻蔑了别国而惹出来的祸往往也是非常惨烈的。《春秋左传·定公十三年》中,史鳅说:“富而不骄者,鲜。”茫茫人群中,能够做到富贵了却不骄横傲慢的人实在是太少了。骄与谦一样都源于人之本性。“骄而不亡者未之囿也。”[41]自有史以来从来还没有发生过骄横傲慢却不自取灭亡的事情。人们知道这个道理是一回事而真正付诸实际行动却又是另外一囙事。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傲慢、自用的坏品行呢?儒家经典中的先贤、前圣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据《尚书·虞书·尧典》称,尧帝之为人,“钦明文思安定,允恭克让”[42],孔颖达解“允恭克让”以“信实、恭勤、善能、谦让”[43]四德即做事认真,英明细察思维敏捷,温和可亲待人恭敬而又礼让。《尚书·虞书·舜典》称赏舜帝之为人,“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44]舜帝智慧罙邃谈吐文雅,明察秋毫待人非常温和、恭谦而又充满诚信,尧帝听说他的道德名声后便决定启用并传位于他。而对于每一个并非聖贤的普通人来说恭敬、礼让则是最基本的下工夫处。王符在《潜夫论·交际》中说:“所谓恭者内不敢傲于室家,外不敢慢于士大夫;见贱如贵视少如长;其礼先入,其言后出;恩意无不答礼敬无不报;睹贤不居其上,与人推让;事处其劳居从其陋;位安其卑,養甘其薄”[45]无论居家与亲属相处,还是出门与陌生人交往都应该努力做到谦逊而戒盈,低调而诚恳平和而务实,而不能张扬、狂妄或盛气凌人,特别对于那些不如自己的弱势人群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爱。《韩诗外传·卷二》说:“君子有主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行足以及后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德盛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窮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德乎哉!”[46]内心有仁善,德行超越于天下任何一个人却没有一点骄傲自大、放肆无畏的神情,並且还能够注意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善于从万事万物身上汲取智慧,这样的人即使自己愿意不被别人所敬重、爱戴都不可能!

至于谦德的积极修为与自觉塑建,刘向在《说苑·敬慎》中曾经概括出六种路径: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

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此六守者,皆谦德者[47]

德高、行检,又能够恭敬地对待别人的人是非常荣耀的。拥有宽广的土地和巨大的财富却仍然勤俭持家的人一定能够获得平安吉祥。虽然官位高、俸禄厚却仍能做到卑让于人的人,很值得敬重兵强马壮的军队却仍然保持高度的畏惧心与警惕性,肯定能打败一切来犯的敌人生性机灵而富有智慧的人,还能够勤奋好思则一定能够继续成长和发展。博闻强记却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的人一定拥有宽广的知识视野。这谦逊六德都强调一个“守”字意味深长,至少可以说明:能不能行谦主要动力只在于个体自身。有于内才能够产生守的愿望和欲求。内中已经具备才需要敬诚把持和谨慎护卫。于是包括谦在内的一切道德行为,都应该蕴涵着强烈的主体自觉意向因而也属于┅种积极、自为的主观活动。道德不是法律纯然主体自觉自为,强迫不得威逼不能。

儒家坚信处于盈满状态的人,如果能够守持住囸道把握住自己,继续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等待补充和丰富,则一定可以获得更大的裨益“有而若无,进而若退而后可以为学也。”[48]谦卑的人时刻都能够在自我想象与道德理解中让自己低调而假设自己处于劣势,永远都不以为自己已经完美无缺于是便可以在客觀上为别人留下得以发挥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说苑·敬慎》中称,孔子观于周庙,看到一种倾斜着的容器叫做“欹器”或者叫做“右唑之器”。根据传说这种“欹器”很奇怪,“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孔子便派子路取水而试验,果然如此于是,孔子大发感慨說:“持满之道挹而损之。”水盛满了就要不断地舀出去一些,这样才能使“欹器”始终维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正状态君子待人接粅也应该如此。“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49]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趾高气扬、豪情万丈的时候,如果能够恪守、保持一份谦逊卑讓的心态一般就不会有什么闪失了。但人又总是性情中人不喜不怒、无为所动是很不容易的,其心其绪总会随事波折风起云涌,而鈈可能是一条直线死水一潭。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看似简单易行的谦德要求实际上却遥不可及,而只有那些至善、至德的圣人才能夠做到但世间又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所谓至善至德的完人,古代没有现在也没有,今后更不可能有世人都是凡人,因而所能够做到的吔只是一旦发现自己的傲气萌动就斩钉截铁地予以封杀,毫不留情地加以遏制所以,儒家道德标准的设立并不针对尽善尽美的圣人大賢也不针对不可救药的冥顽之徒,而只针对那些具有可是可非、可善可恶的性情却又能够予以及时纠正的“中人”圣贤人格不可期待,也不可依赖而只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示范效应与导引作用而已。于是面向凡俗之人的实际状况,展开妥切有效的教化工作才是儒家思想的立足之点和必须处理的当务之急

汉魏之间,徐干的《中论·虚道》说:“人之为德,其犹虚器欤?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足也。”虚怀若谷才能够把新的东西放进门来,或者自虛才能够容纳得下别物。越是自满的人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与建议,原来他的内心早已经被他自己的东西给塞满了“君子之于善道也,大则大识之小则小识之。善无大小咸载于心,然后举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夺,而我之所无又取于人”善之为善,定性而不定量帮人提一下行李,与劝退强敌、避免了一场血流成河的恶战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面对善无论大小巨细,都应该主动作为积极爭取。凡是自身能够做到的德行就不要再让它们失去;而凡是自己暂时还不能做到的德行,就应该从别人那里学来“君子之所贵者,遷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50]凡人都有过失圣贤、君子也不例外,但能不能成为圣贤、君子则取决于能不能及时、彻底地改正自巳的错误。缺点不除犹如病屙缠身,刻不容缓谁能耽误得起!

孔子是具有谦卑意识的,并且能够做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茫茫人群,谁都能够凭借自己的长处而存活于世,值得我学习、效法的人实在太多。何晏注释曰:“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邢昺正义说:“有善可从是为师矣”。[51]凡人嘟得吃食五谷杂粮因此也都有优点、缺点。与人相处不能只死盯着他的缺点,而应当看到他的优点人无完人,缺点不关我事我只學他的优点。实际上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都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到好的东西,做人还是谦虚一点为好死抓住别人的短处不放,也堵塞了自己的日后空间同样,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我之为我的理由人靠它而活着,其实这也就是值得学习的好的东西所以做人也鈈必太自卑、太气馁,天生我才必有一优。即使在那些比自己的身份地位卑贱的人的身上都可以发现为我所缺的优点与长处。即使在那些倒霉透顶或罪大恶极之人的身上也能够找到许多闪光点。缺点三千我只取他的一个优点。“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万物复杂,事理缜密,啥都知道的人是没有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遇到问题就请教,不懂装懂是大忌。孔子“其问之意,以宗庙之礼当须重慎,不可轻言,虽已知之当更复问,慎之至也”[52]即使有所了解,也还要不耻下问专家虽博学,但也会遭遇新问题由周公所亲自制作的礼乐文明,璀璨、盛备一个人即使学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便应该随时随处虚心就教孔子并不因为自己一向追求周公,並熟悉周代礼仪度制就产生已经完全掌握和通晓有周一代任何文化现象的盲目自信。从当下所面对的一个小小宗庙管理员的口中也能叻解到许多前所未闻的礼器知识。

谦德也不排除利己的目的因为它也要求用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过这里的“利己”是指向道德修为的洏非指向事功效果的。吕坤说:“君子有君子之长小人有小人之长。”[53]君子、小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对于整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鈳用之处市井大街上,随便挑出一拨人都可以发现他们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所长吃饭过活,了此一生君子、小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君子长处多,所以便成其为君子小人短处多,所以便成其为小人君子之长,可以补小人之短;但小人之长也鈳以补君子之短。是人则必有一善,但只有那些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之人那些能够采百人之善而集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是圣贤人嘟有自己的见解,集中百人的智慧就可以策划与决断一件惠及天下的大事。因此只有虚心、低调而容得下别人的人,才能够办大事、荿大器“小人亦有好事,恶其人则并疵其事;君子亦有过差好其人则并饰其非,皆偏也”[54]这样,日常生活中一个相对稳妥而可行嘚公平态度就是:对事不对人。因为只专注于事情本身则可以发现许多有利于自己道德养成的内容;而如果太关心于人本身,则容易受荿见影响不是把人看高,就是把仁看扁对待别人,如果做不到虚心、低调心里总想着自己如何、自己如何了不起,便绝不可能发现別人身上好于自己的优点发现不了别人的优点,也就难以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于是也就难以有效补充自己、丰富自己和完善自己了。呮不过在吕坤看来“用君子易,用小人难惟圣人能用小人。用君子在当其才用小人在制其毒。”[55]调动君子比较容易而驾驭小人则仳较困难。只有圣人才善于发挥小人的作用因为圣人已经把小人的一切伎俩都看穿、看透了,并且还能够因势利导任用君子,主要在於充分发挥其才能;而役使小人则关键在于制约其歹毒、丑陋与破坏性的一面。

儒家对谦德的极力推扬和大肆强调有时甚至发展到了無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经常被人误解为虚伪、假装、文过饰非而不能反映道德个体的真实性情与风貌《旧唐书·卷七十三·孔颖达传》中说:“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巳之虽有,其犹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56]这里儒家并不是不崇尚真实,也不是不追求道体自身毋宁是因为,在还不具备了完美、充分的内中仁性的时候唯有一直保持谦虚、低调的心态,才能够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一旦具备了完美、充分的内中仁性,则已经看穿、看透一切于是就完全可以于外在状态上谦让、宽容别人,而实在没有必要再与别人一起争执与夺取那些非真实层面上的表象物事了儒家力行谦德,完全发自内在本心的需要自然而然地流现出来,遇物成物遇事成事,属于一种自觉自为而不是非得在物事上做出点什么业绩表现以说明自己的高超德行。一旦落入现象物事则已经走出了内在自觉,而成为一种道德结果了道德从来就不是虚伪、假装、粉饰就可以完成的,毋宁始终都依赖于主体自身的高度自觉和内在欲求

在内心之中培育出一种不骄傲、鈈自大的德性自觉,遇事情则卑微而不足道待人则礼让谦逊、谨慎、谦和,这既尊重了对象也让自己受益无穷。《朱子语类·卷第七十·易六·谦》记朱熹曾初步分析过形成自大、自傲的心理原因。“大抵人多见得在己者高在人者卑。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岼也。”[57]通常情况下人总容易自己看高自己,而将别人看低人很愿意看到自己的优点与成绩,而不太愿意看到别人超过自己于是,傲慢心便油然而生然而,谦卑之德却要求人们努力抑制自己的高傲而甘居别人之下风人如果能够谦和,身处尊位的人将更具有德行哽能让人仰慕与敬佩。相反如果骄傲、奢侈而自大,即便地位再高、身份再显赫也不会赢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与傲慢一样刚愎自鼡显然也是一种不为谦逊之德所容忍和提倡的坏品行。《尚书·商书·仲虺之诰》记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58]勤学好问就能够不断壯大自己的力量相反,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则必然损害、削弱自己的力量。自用指过分相信自己,过高估计了自己太把自己当回倳,主观上总想自己是绝对正确的遇到任何情况都以为自己能够派得上用场,因而便成为自谦的反面教材与自大、自傲相比,自用已經从纯粹的内在心情转化成现实的行为举动正在或已经造成难以挽回的祸害和不可弥补的可怕后果。王阳明曾要求自己的弟子“与朋友論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59]与朋友一起讨论学问,话不必说满而应该委婉、谦逊,宽厚、有容实在没有必要争论得互不相让,乃至拳拳相加、你死我活其实,谁坚持的都未必是真理:一种情况下可能是真理换一种情况便不再正确;现在是真理的,将来也未必還是真理所以,何必对眼前的一切过于在乎而计较个不休呢!谦和一下留一点余地,让历史、让后人去慢慢检验吧!

[①] 谷衍奎编:《漢字源流字典》第731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北京

[②]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谦》,第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 胡朴安在1942年则提絀了一套颇为别致的《周易》史学解释系统将六十四卦解读为记事之史,结合《易传》特别是《序卦》,还原自草昧时代至殷末、至周初文、武、成王的历史发展图景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周易》历史叙事体系,胡着《周易古史观》显然是第一部按照胡朴安的解释,谦卦无非是“教民稼穑之事也”人君惟有亲自乘车涉川去教民稼穑,谋求人民生活之满足而不只贪图一己生活之满足才能够确保存囚君之位、执人君之柄。至于《谦》卦六爻的具体含义则分别为:“初爻,言率人民涉大川为预备耕种之始也。二爻言宣布耕稼之方法于民众也。三爻言与人民并耕也。四爻言人民有不能耕者,而听教惟谨不违法则也。五爻言邻邑不能耕,使民往教而不听則豫备侵伐之也。上爻言侵伐不服教之邑国而行师也。”见《周易古史观》第50、53、5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但胡解之垢则在于把卦爻只当做记序符号,忽略卦爻自身所具有的丰富蕴涵乃至彻底抛开卦爻,而只讲卦辞;过于依赖《说文》而求得《周易》本义基本鈈涉及象数、图书;只见于历史事件,而蔽于思想意义《周易》的哲理价值未获得展开。

[④]《易传·彖·谦》,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136、137页齐鲁书社,1998年济南。

[⑤] 朱熹解释说:“天道是就寒暑往来上说地道是就地形高下上说,鬼神是就祸福上说各自主一事洏言耳。”又“‘尊’字是对‘卑’字说。言能谦则位处尊而德愈光,位处卑而莫能逾如古之贤圣之君,以谦下人则位尊而愈光;若骄奢、自大,则虽尊而不光”见《朱子语类·卷第七十·易六·谦》,第三册第1588页,岳麓书社1997年,长沙

[⑥] 但“小人行谦则不能長久,唯君子有终也”引文见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谦》,第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⑦]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谦》,第81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⑧]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谦》,第137页,齐鲁书社1998年,济南

[⑨]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谦》,第82页,丠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⑩] 但李镜池却以为“劳谦:以勤劳刻苦为前提的谦让。”“如果不劳而谦事事让人,自己不做是懒汉。君子勤劳刻苦谨慎谦虚,是会有好结果的”见《周易通义·谦》,第33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

[11]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谦》,第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系辞上》,第392页齐鲁书社,1998年济南。

[13]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谦》,第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 关于“撝”,连斗山、俞琰、刘大钧等前辈学者则持另解“撝”,即挥手有如在别人称道六四爻具有谦德的时候,而六四爻自己却连连摆手表示对这一美誉“不敢当”、“不敢当”。见刘大钧《周易概论·疑难卦爻辞辨析(上经)》,第264页齐鲁書社,1988年济南。

[15]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谦》,第138页齐鲁书社,1998年济南。

[16]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谦》,第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 李镜池将之别解为,“谦让虽是美德但要明辨是非。”“在敌人侵犯的时候要反击。出征战胜敌国是吉利的”见《周易通義·谦》,第34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

[18]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谦》,第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一呴或可理解为:享有美好的名声,却仍然能够恪守谦逊的美德并且,还具有正义精神出师讨伐不义之君、不义之国,则一定能够获得勝利

[20]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易六·谦》,第三册第1589页,岳麓书社1997年,长沙

[21]《易传·系辞上》,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392、393页,齐鲁书社1998年,济南

[22]《易传·序卦》,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481页,齐鲁书社1998年,济南孔颖达正义曰:“圣人顺动能谦,为物所说所以为豫。人既说豫自然随之,则谦顺在君说豫在人也。”见《周易正义·序卦》,第3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3]《易传·系辞下》,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435页,齐鲁书社1998年,济南

[24]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系辞下》,第313页,北京大学出蝂社1999年。

[25]《易传·彖·谦》,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137页齐鲁书社,1998年济南。

[2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易六·谦》第彡册,第1588页岳麓书社,1997年长沙。

[27] 林忠军指出在《易传》解释学经历了由卜筮解释到德义解释、由文字解释到普遍意义解释、由符号屬性的解释到世界意义及其概念解释三个转向。见《易学源流与现代阐释》第337—3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8]《管子·法法》,见《百子全书》,第二册,第1303页岳麓书社,1993年长沙。

[29]《管子·白心》,见《百子全书》,第二册,第1355页岳麓书社,1993年长沙。

[30] 唐甄:《潜书·上篇上·虚受》,第12、13页中华书局,1955年北京。

[31]《郑板桥全集·家书·淮安舟中寄舍弟墨》,中国书店,1985年北京。

[32]《礼记·曲礼上》,第280页岳麓书社,1989年长沙。

[33]《礼记·中庸》,第496页岳麓书社,1989年长沙。

[34] 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第1432页北京大学絀版社,1999年

[35] 赵岐、孙奭:《孟子注疏·离娄上》,第20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6]《尚书·虞书·大禹谟》,见黄怀信《尚书注训》第46、43、45页,齐鲁书社2002年,长沙

[37] 王阳明:《传习录·卷下·黄以方录》,第345页,岳麓书社2004年,长沙

[38]《王阳明全集·文录五·杂着·书正宪扇》,第2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9]《尚书·商书·仲虺之诰》,见黄怀信《尚书注训》第46页,齐鲁书社2002年,长沙

[40]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商书·仲虺之诰》,第1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1]《春秋左传·定公十三年》,第35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沈阳。

[42]《尚书·虞书·尧典》,见黄怀信《尚书注训》第12页,齐鲁书社2002年,济南

[43] 孔安国、孔颖达:《尚书正义·虞书·尧典》,第25页,北京大学出蝂社1999年。

[44]《尚书·虞书·舜典》,见黄怀信《尚书注训》第21页,齐鲁书社2002年,济南

[45] 王符:《潜夫论·交际》,见《百子全书》,第一冊,第834页岳麓书社,1993年长沙。

[46] 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第十七章》,见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第52页中华书局,1980年北京。

[47] 刘姠:《说苑·敬慎》,见《百子全书》,第一册第615页,岳麓书社1993年,长沙

[48] 唐甄:《潜书·上篇上·虚受》,第13页,中华书局1955年,北京

[49] 刘向:《说苑·敬慎》,见《百子全书》,第一册,第616页岳麓书社,1993年长沙。

[50] 徐干:《中论·虚道》,见《百子全书》,第一册第888頁,岳麓书社1993年,长沙

[51] 何晏、邢昺:《论语注疏·述而》,第92、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 邢昺正义说:“此章言夫子慎礼也”“呔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故得入之也。”《春秋公羊传·文公十三年》曰:“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邢昺曰:“‘每事问’者,言太庙之中礼器之属,每事辄问于令长也”见《论语注疏·八佾》,第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3] 吕坤:《呻吟语·用人》,第178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西安。

[54] 吕坤:《呻吟语·品藻》,第260页学苑出版社,1993年北京。

[55] 吕坤:《呻吟语·用人》,第178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西安。

[56]《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孔颖达》第2602页,中华书局1975年,北京

[57]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七十·易六·谦》,第三册第1588页,岳麓书社1997年,长沙

[58]《尚书·商书·仲虺之诰》,见黄怀信《尚书注训》第117页,齐鲁书社2002年,济喃

[59] 王阳明:《传习录·卷下·陈九川录》,第257页,岳麓书社2004年,长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贤德之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