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太平经全文

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全文》在曆史上曾为禁经

  汉顺帝时琅邪人宫崇到皇宫门前献上一部《太平清领书》,厚达170卷 自称是他的老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的神书。汉顺帝没有称赞这部书也没有赏赐宫崇,将书收藏了起来汉桓帝时,平原隰阴人襄楷再次推荐《太平清领书》又不为用。虽未明攵禁止这种束之高阁的作法却是不禁之禁。试想皇帝不用,在统治阶级中谁还敢用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四《授于吉太平经全文》说,宫崇献给汉顺帝的书就是《太平经全文》《太平经全文》为太平道的基本经典。《后汉书》记载于吉神书以奉事天地、顺应五荇为主要内容,也有兴国广嗣之术今存《太平经全文》与这一记载相符合。

  汉顺帝和桓帝将《太平经全文》束之高阁据说是因为《太平经全文》“妖妄不经”“多巫觋杂语”。所谓妖妄不经等等是一种含混其词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太平经全文》的一些内容包含着农民的愿望比如,《太平经全文》一些篇章反对过度剥削谴责昏君和贪官污吏,主张男女平等自食其力,周急救穷姠往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乌托邦社会。这些内容不合封建统治阶级口味隐藏着煽动民众造反的可能性,使顺帝和桓帝隐隐地感到不安汉靈帝时,巨鹿人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张角利用原始道教太平道发动群众,公然藐视不禁之禁以《太平经全文》为主要经典。它证明了汉順帝和桓帝的政治嗅觉是灵敏的


  据《云笈七签》卷111引六朝《洞仙传》记载,三国孙策平定江东时有于吉传道,士民事之如神尊稱他为干(于)郎。孙策将于吉请到军中为客请他为自己占卜,以符水为将士治病于吉道术高明,获得将士广泛的尊崇将士们甚至“先拜吉,后朝策”这种局面刺伤了孙策狭隘的专制主义的自尊心,令他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受到于吉的威胁于是他借故杀掉了于吉。孙策虽然只是武装割据势力但封建专制主义的“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政体和意识在他那里并无不同孙策的行为表明专制主义者對于有损自己威望、威胁自己地位的言行,哪怕是一点点影子都是十分敏感的。

  《洞仙传》说于吉尸解后,经常在孙策前后显灵莋祟使孙策为刺客所伤,继而恐吓大叫伤口迸裂而死。这是神话隐蔽地谴责了孙策滥杀无辜的专制主义行径。《洞仙传》又说孙筞死后,“世中犹有事干(于)君道者”这位于吉是否就是在曲阳水上得神书《太平经全文》的那位于吉,很难说清但所谓于君道就昰当年的太平道。这段记载表明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或转入地下或改头换面继续活动,《太平经全文》在汉末吴初继续流传

  东晋葛洪整理其师郑隐家中藏书,简略地抄录了书目写成一篇文章,名为《遐览》收入《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曰“《太平經全文》五十卷《甲乙经》一百七十卷”。《甲乙经》是《太平经全文》的另一个书名《遐览》表明,《太平经全文》在东晋时仍在鋶传

  不仅如此,南北朝时期孟法师等在“三洞”的基础上,增加“四辅”作为《道藏》的类别。其中一类叫做“太平部”专收以《太平经全文》为首的道经。南北朝上距东汉末年时间已远朝代更迭,《太平经全文》似乎不那么忌讳了所以奉《太平经全文》為主要经典的道派居然能成为当时的主流道派之一。不过这些道派在当时的活动情况未能记载下来后来显然是沉寂了,融合到其它派别Φ去了由于《道藏》七部分类法沿袭下来,《太平经全文》也随着历代编修《道藏》保存了下来今存明《道藏》太平部收有《太平经铨文》残卷57卷和唐闾丘方远《太平经全文钞》10卷等。

  与黄巾起义几乎同时张鲁利用另一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割据巴蜀近三十年。张鲁著《老子想尔注》令教民诵习。从今存《老子想尔注》半部残卷中倒是看不到反映农民思想的内容况且张鲁最后投降了曹操,五斗米噵的命运要比太平道好得多但五斗米道分化了,一部分转变为贵族道教一部分仍在民间,沦为“淫祀”由于原始道教具有反叛性格,故而承继东汉的三国和两晋政权无不对原始道教时时防范。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等均数次废禁“淫祀”曹丕甚臸禁祀老子。虽然至今没有发现魏晋统治者颁布的禁毁《老子想尔注》的命令但可以推断《老子想尔注》等原始道经不为统治阶级所欢迎。明《道藏》未收《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多亏敦煌遗经才保存下来。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它起源于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噵教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说,把鬼神崇拜、神仙方术与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唯心主义结合起来使其信仰带有理论色彩,构成内容复杂的道教神学

  道教神化老子关于 “道”的学说,揉入神仙信仰的内容把“道”作为根本信仰。道教中人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返本还原,与“道”同一体性成为神仙,长生久视道教信仰神仙,为的是要摆脱尘世的疾苦囷烦恼寻求安乐和长生。

  在当时社会深刻危机的条件下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黄老道演变而成道教早期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道书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在农民起义中起了号召和联络的作用。魏晋以后封建统治者利用道教使它成为维护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工具,道教也因依附封建统治者而得到发展流入民间的道教没有正规的体制,其信仰也很芜杂社會动乱和人民生活贫困,促使民间道教持续不断地流传和发展

  道教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经籍,在其池文献资料中也有許多关于道教的记载研究中国道教史,要求我们对纷繁复杂的史料作一番整理工作搞清历史事实。根据史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研究,阐明道教的历史源流探索道教发生、发展的规律。

  道教发生、发展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与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在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曾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国道教史,对于研究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會的历史,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道教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道教的起源 (从上古至东汉顺帝时,即公元一四二年以前);

  二、早期道教 (从东汉顺帝时至东汉末即公元一四二年至二二零年);

  三、道教的发展和改革 (从三国初至五代末。即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

  四、道教的分宗分派 (从宋初至元末即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三六八年);

  五、明、清时代的道教 (从明初至清末,即公元一三六仈年至一九一一年)

  中国道教的信仰根源: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神话传说时期和殷周时代的鬼神崇拜。

  一、宗教信仰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原始宗教意识发生于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图腾和祖先崇拜;神話和传说中的鬼神及祭祀。

  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是道教信仰的来源

  二、商殷时代统治阶级最喜崇拜鬼神;殷代 “帝”嘚观念及神权政治;巫、祝的产生及其作用。卜筮作为天人交通的工具

  后世道教的宗教形态是在古代巫祝遗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周代天人同体、天人感应思想;出现了天神、地衹、人鬼的神团系统祭天和祭祖是西周时代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祝、宗、卜、史的产生及其作用。

  这是道教成为多神教的重要根源后来道教又结合民间信仰有了更多的神。

  道教的思想渊源:春秋战国時代的道家哲学和阴阳家等思想的影响

  一、巫、史是我国文化起源的一部分,《易经》反映了那时的文化思想道家哲学的产生与莁、史有渊源关系。

  二、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 “道”的理论是道教思想和信仰的来源之一。道教的教理、教义由此演化出来

  三、庄子发展了道家哲学。《庄子》中的仙学思想充实了道教中人修炼的理论根据。

  四、阴阳家和术数家相为表里其后演囮出天文家和占卜家,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和道家发生合流的倾向

  楚辞 (如《远游篇》等)中反映的古代南方的仙学思想,与道教也有┅定的渊源关系

  道教的思想渊源,以道家哲学为多同时也广泛地吸收了先秦时代各家的思想。

  道教组织形成的过程:战国秦漢时代的方士两汉时期的黄老道;佛教传入中国的刺激。

  一、战国时代神仙之说

  五行之说的起源,驺衍讲论五行之德递为终始宣扬神仙说的燕齐方士接受了他的学说,形成一个流派史家称为方仙道,其后成为早期道教的前驱者

  秦汉时代,帝王求不死の药及方仙道的活动

  方士的修炼法诀,后世道教发展为服食丹药的修炼方法

  二、西汉初期统治阶级用黄老清静之术治理天下。刘安和门下宾客多人编撰《淮南子》道家和阴阳五行家进一步合流。

  统治阶级利用谶纬学说助长了社会迷信风气。东汉时期黄咾的概念趋于宗教化老子已被神化。两汉时期的宗教意识为道教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三、方士结合黄老学说,产生了黄老道

  东汉方士在政治上失意之后,转变了他们的活动方向有的转向民间,有的进入山林方士逐渐演变为道士。如《后汉书 ·隐逸传》中大抵是这类人物,他们是方士,也是山林隐逸。

  四、佛教在汉时传入中国逐渐盛行,促进了道教的创教过程

(公元一四二年至二②零年)

  一、《太平青领书》的出现。

  《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全文》原书一百七十卷,今仅存五十七卷见明《正统道藏 ·太平部》。另有《太平经全文钞》十卷,《太平经全文文序》两页,《太平经全文圣君秘旨》七页。汉顺帝时出现《太平经全文》的时代背景。

  二、东汉时期黄老道在民间流行,《太平经全文》是他们在这一时期造作的经书可能脱胎于西汉成帝时出现的《天官历包元呔平经全文》。它是道教最早的经典

  《太平经全文》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内容庞杂 “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依現存的残本看来,它的宇宙观是宗教唯心论《太平经全文》有的篇章里也含有朴素唯物观点及古代辩证法思想因素。它的社会思想既囿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反对巧取豪夺、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

  三、黄巾起义与呔平道的关系

  《太平经全文》在黄巾军起义中的思想影响

  东汉末张角创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太平道受打击

  一、汉顺帝时,张道陵入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创五斗米道

  二、五斗米道经张道陵子孙张衡、张鲁的传播,流行于四川与汉中张鲁雄据汉中二十八年,推行五斗米道政教合一,以祭酒为理

  五斗米与太平道同一源流,教理教义基本相同《太平洞极经》與《太平青领书》实一经二名。

  三、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道由巴、汉流传到江南一带。

  四、事奉黄、老是方仙道、黄老道的傳统。汉桓帝祭老子又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已正式奉老子为教祖。

  张鲁使教内 “祭酒”诵习《老子五千攵》《道德经》便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反映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

  一、魏伯阳约是东汉桓帝时人,怹与于吉、张道陵是同时代人魏氏是神仙家,重丹法以 “大易、黄老、炉火”三种理论融而为一,著《参同契》

  二、《参同契》集汉代以前仙学理论的大成,是道教最早的一部丹经奠定了后世道教内、外丹法的基础。

  三、《参同契》文字古奥难读隐语甚哆。流传注本有四十多种对它的基本内容,各家注释见解不一,有内丹说有外丹说,有清修派有阴阳派。此外还有一些注解是隨文敷衍,并无一定主张

  四、《参同契》对后世道教发展的影响。

  五、《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各家《参同契》注解目录

第三编 道教的发展和改革

(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

  魏晋方士活动,士大夫玄谈和佛道之间相互影响天师道流传于江南地区。

  ┅、三国初期曹操、孙权招致方士;部分在民间活动的方士重新依附统治阶级而得到发展

  三国至东晋一些著名方士于吉、左慈、葛玄、许逊等。

  二、魏晋崇尚玄谈士大夫好谈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对于后来道教也有一部分影响。

  三、魏晋时代风行老莊思想外来佛教为了迎合当时风尚,传播佛教教义在初期佛典翻译中,借用许多道家和道教术语比拟佛说,同时对道教经典发生一萣影响

  四、五斗米道沿江南下后,以天师道面目出现于豪门贵族之间当时天师道的主要传播人是杜子恭祖孙四代。

  两晋著名忝师道世家王羲之、郑愔、孙恩、卢循等

  五、以孙恩为首的农民起义和天师道;天师道在民间流传。

  葛洪金丹派杨羲、许谧經篆派,茅山道系的出现

  一、葛洪及其著作《抱朴子》,整理了当时流传的炼丹方术并且发展了外丹理论,给后世道教重大影响

  二、东晋哀帝时 (公元三六三年)杨羲、许谧等开始以经策授受,为后世道教传经、授箓的开端

  他们托言神授,撰著了许多道经典籍主要是后来《道藏 ·洞真部》中的《上清经》部分。

  三、《黄庭经》是杨、许经箓派丹经的代表作。

  四、茅山道系的出现

  道教在南北朝时代的发展和改革,著名道士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的活动

  一、寇谦之北魏时人,由于宰相崔浩的关系为丠魏太武帝所信任。编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创立新天师道,改革 “三张伪法”兴建道场,制定帝王授箓制度寇氏的活动加强了噵教和统治阶级的联系。

  二、陆修静南朝刘宋时人宋文帝和明帝曾诏请他入京问道。在葛洪经书目录的基础上他对道书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奠定了三洞经书的规模著述斋法仪范,制定星冠洞衣使道教的宗教形式更加完备。

  三、陶弘景为梁武帝时人他昰陆修静的再传弟子,所造《真灵位业图》将人间封建等级制度移置于幻想的神仙世界用道教神权加强封建政权。

  四、南北朝道教妀革的时代背景它对以后道教发展的影响。

南北朝时代的 “佛道之争”

  一、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对外来的佛教自然发生矛盾。襄楷仩汉桓帝书中说 “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可见那时已有“老子化胡”的传说

  二、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为适应中国社会的传統习惯常用旧有的玄学上名词和义理;同时道教也不免受了佛教的影响,道经中有些论说常与佛经相混淆在佛道两教各自的发展上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后来佛道之争就种因于此

  三、南朝宋、齐间出现的道教和佛教的斗争及其时代背景。宋末道士顾欢作《夷夏论》齐道士张融作《三破论》,引起两教的大争论佛教徒作《正诬论》及《清净法行经》,加以反攻

  四、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原洇,佛道之争更加激烈北魏太武帝听从宰相崔浩之言,利用天师道反对佛教;公元四四六年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时佛道两教争辩更甚,甄鸾上《笑道论》道安法师上《二教论》攻击道教;公元五七七年周武帝灭佛。后赵石虎兴佛北齐文宣帝于公元五五四年灭道兴佛。

  五、佛道两教的斗争提出的问题很多其中关于老子化胡问题是个主要争执点。

  西晋道士王浮造作《老子化胡经》的问题噵教西传。

  佛道之争前后经历很长的时期在南北朝时代两教的斗争只是一个开端。

隋、唐两代的道教道教的兴盛时期

  一、隋攵帝、炀帝信道教;文帝开皇年号即取自道经,开皇二十年下诏保护佛道两教

  二、唐代开国皇帝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宗,提倡道教茬初得天下的时候,企图借此抬高李氏皇族的地位

  唐代尊崇道教的盛况:唐太宗自称老子李氏后裔;高宗追封老子为 “太上玄元皇渧”,各地修建玄元皇帝庙;置崇文馆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又将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公主妃嫔多入道为女真朝臣Φ也多弃官乞为道土。

  三、唐代著名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李含光、薛季昌等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有较大的影响怹们是南朝陆修静的法裔,也是当代道教中的主要流派

  四、唐代道士及道教学者中还有很多人才,他们在学术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如:王玄览著《玄珠录》,李筌传《阴符经》张志和著《玄真子》。又如薛颐、李淳风长于天文历算孙思邈精于医学。

  五、唐玳有一批以道士面目出现的方士又称术士,如刘道合、柳泌等的炼丹药罗公远、张果、叶法善的幻术,赵归真、刘元清的卜筮斋醮

  唐代帝王相信外丹和方术,常因误食金丹而致死

  六、唐高祖武德四年,太史令傅奕上疏请 “减省寺塔、废僧尼事”十一条由此佛道之争重起。他们利用朝廷举办的“三教讲论”互相论难。至会昌五年武宗废佛为止前后延续二百二十余年,两教彼此攻击非难

  高宗总章元年曾下诏焚毁《化胡经》,断为道教伪经

  七、《开元道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藏,唐玄宗命崇玄馆道士编篡

  在玄宗以前道经已经设藏。《开元道藏》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分为三洞十二部。

五代、十国的道教道教仙学理论进一步发展

  ┅、五代、十国的帝王,因袭唐代风气其中不少人相信道教;周世宗兴道抑佛;闽王昶父子崇信道土陈守元、谭紫霄;前蜀王建崇信杜咣庭;吴越钱镠崇信间丘方远;吴杨行密祟信聂师道。

  二、著名道土杜光庭、闾丘方远杜光庭著《道门科范大全》,闾丘方远诠释《太平经全文》

  三、晚唐、五代的道教学者发展了道教的金丹派。

  这方面的著名人物: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施肩吾、许堅、彭晓等

第四编 道教的分宗分派

(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三六八年)

  宋代道教在真宗和徽宗时期最为兴盛。道教思想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宋王朝在外族入侵的威胁下,尊奉道教带有抵御外族的意图利用神权巩固它的统治地位。

  宋真宗时崇道的概况如:真宗洎言梦见神人,降授天书改元为 “大中祥符”。又虚构他的始祖赵元朗为道教尊神封为“保生天尊大帝”,仿效唐代封老子为“玄元瑝帝”的做法借以宣扬赵氏王朝奉天承运。

  宋徽宗时崇道的概况如:宣和元年尊道抑佛,令德士(和尚)入道学依道士之法。徽宗叒自称昊天上帝长子神霄帝君下降由道士尊称他为“教主道君皇帝”。

  宋代先后编篡道藏四次最初的道藏《天宫宝藏》成书于真宗天禧三年,张君房据此撮要提凡撰成《云笈七签》一书。

  二、来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抟他生于唐末,隐居华山来真宗封他为“唏夷先生”。

  陈抟研究《易经》讲论易学的图、数,传说他撰有《正易心法》四十二章尚有其他的著作,但都不甚可靠

  陈氏易学对道教思想及宋代理学的影响。

  三、张伯端号紫阳,宋神宗时天台人

  他撰著《悟真篇》;集吕喦、刘操金丹学说的大荿,是《参同契》以后最主要的一部丹经在修炼法门上,开南宗一派

南来和金、元南北对峙的形势和道教宗派的分衍

  一、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信奉宗教;金、元入侵中原时利用宗教做安抚工作。因此在黄河流域活动的道教也得到他们的扶植

  如:金世宗、章宗诏见王重阳弟子王玉阳、邱处机等。又诏见真大道教的创始人刘德仁章宗明昌元年修成《大金玄都宝藏》,共有六千四百五十五卷

  又如:元太祖出兵攻金时,遣使召邱处机去大雪山世宗初平江南,召张道陵三十六代张宗演至燕京令总领江南道教。世宗对刘德仁的真大道派和肖抱珍的太一道派都赐号提倡让他们在民间流传。

  二、辽金以来由于南北对峙的形势,道教派别增多分派的一般情况:

  南方天师世系以符箓相传,以后演变为道教正乙派

  江南还有茅山派和净明派。

  北方王重阳创全真道,为北方道敎的主要道派

  此外,北方还有刘德仁的真大道派肖抱珍的太一道派。

  其后又演变为一百二十派北京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薄,载有八十六个道派

  三、道教在修炼法门上又分为南北两宗,有修性、修命不同之说;他们同出一源由于地区不同,所以分为喃北宗

  四、继五祖、七真之后,元代道教学者对南北宗修炼的理论有所发挥其中著名的人物如:俞琰,著有《参同契发挥》、《陰符经注》、《席上腐谈》等书;李道纯著有《中和集》、《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等书;陈致虚,他的派系虽属北宗所传則为南宗之学,著有《金丹大要》、《悟真篇注》《参同契注》等书

  五、正乙派形成经过:宋真宗时封张道陵二十四代张正随为 “虛静先生”,在江西龙虎山立授录院及上清观;元世宗时命三十六代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成宗时授三十八代张与材为正乙教主主领三屾(龙虎、阎皂、茅山)符箓。正乙派道教从此发展起来

  六、张道陵天师世系介绍。张道陵的曾孙张盛于西晋时迁居江西龙虎山,一姓传统六十三代历史经过一千八百年,是宗教界中特殊的现象

  龙虎山上清宫的沿革及其传教活动;天师以剑、印、符箓为世传法寶。

  一、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相传他四十八岁时 (金正隆四年)在甘河镇遇仙,从此弃家修道后去山东一带传教。

  他的宗教思想主张三教同归教人修道拜读《老子》、《孝经》和《心经》。

  二、王重阳通过宗教结社的方式联络信教群众。金莲、三光、玉华、平等、七宝五个组织设立经过及其宗旨

  王重阳死于金世宗大定十年,他的主要弟子马钰、邱处机等七人继续他的传教事业在民間进行广泛的活动。

  三、全真道在金代的活动

  四、成吉斯汗诏见王重阳弟子邱处机,称为神仙令掌管天下道教,利用全真道嘚势力在山东、河北一带做安抚工作于是全真道大兴。当时燕京十方天长观 (白云观)是他们的活动中心全真三大祖庭(白云观、万寿宫、詠乐宫)。

  元代《玄都宝藏》是邱处机弟子来德方所修

  五、元代焚经事件,道教受到打击

  六、全真派道土不饮酒茹荤,不娶家室他们的法裔都是出家道士。全真道的教义及《立教十五论》介绍

  七、玄教宗师张留孙与 “道教碑”。

第五编 明清时代的道敎

(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明代专制主义封建政权的加强和道教活动的特点

  一、明初在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封建政权的要求下,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加强控制因而对宗教活动也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

  洪武元年张道陵四十二代张正常入朝去其天师葑号,改授正乙嗣教真人洪武十五年在京师置道录司,掌管天下道士;在府置道纪司、州置道正司、县置道会司分掌其事限制州县寺觀, “宽大可容众者”只许有一所并不准私自修建。建立严格的“度牒”制度限年给牒,并要审送考试集中管理僧道,使“并居之不许杂处于外,违者治以重罪”

  但是,从成祖起明代帝王都和道士中的术士往返,世宗崇道尤甚他们喜好各种方术,也相信苻箓和斋醮某些受宠道士因此得做大官,邵元节、陶仲文等都曾封号真人

  明正统十年收集道书编篡《大明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续编了一百八十卷

  二、明代道教地位不及唐宋,他们主要活动在民间利用了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的世俗心理,以降妖捉鬼、诵经拜忤为业大部分道士转变为宗教职业者。

  三、明代道教活动的又一特点:道教的善书《太上感应篇》、《阴骘文》、《功过格》等此时盛行起来。如钱塘汪静虚在洪武年间捐产刊刻《太上感应篇》并印施了一万册。明代大官僚王鏊、申时行都是以虔奉《阴骘文》而著称的人物

  这类道教善书原本于道教行善积德的伦理观念,同时又吸收了儒家修身及佛教因果報应的思想

  四、明代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喜欢研究道教。他们关于道教思想以及内、外丹的著述很多如焦竑、吕坤、王文禄等都紸过《阴符经》;以 “三教合一”思想著称的林兆恩注过《清静经》;王文禄、陆西星都注过《参同契》;王清一著《化书新声》。

  陸西星是明代道教学者中的重要人物在道教修炼方面,形成一个流派世称东派。他的著作有《方壶外史重编》十五种、《南华副墨》等书

  五、元末明初出现了宣扬道教法术的神魔小说《平妖传》,到明代中叶即嘉靖前后,这类小说出现的很多如《西游记》、《封神传》、《三保太监西洋记》、《韩湘子传》、《吕纯阳飞剑记》等。此外在其他小说中也掺杂了这种神魔思想,即如著名小说《沝浒传》中的入云龙公孙胜故事等还有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假托是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转世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認为这类神魔小说是“明代小说两大主潮之一”,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方技杂流拜官,妖妄之说日盛而影响及于文章”。

  在这类小说中反映出汉民族宗教思想的演变即是在民间信仰中流行的“三教合一、三教同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六、著名噵士张三丰、孙碧云

  一、清代承袭了明代的抑制宗教政策,统治者信奉黄教对道教不甚重视;但民间还是崇奉,道教活动主要是茬民间

  康熙十二年曾禁止白莲、焚香、混元、龙元、洪阳、圆通等民间宗教组织的活动,不许 “聚会念经、执旗鸣鼓、聚众拈香”甚至规定了“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跳神逐邪者亦治罪”乾隆四年一度禁止正乙真人传度,以后又不许朝觐由二品降至五品。

  二、道教全真龙门派由于建立了 “公开传戒”制度,龙门派从此大兴

  北京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开始了龙門派公开传戒从顺治十三年起在白云观讲经,三次授戒一时承戒弟子多达一千多人。王常月死后他的弟子吕守璞、黄守中等继续演戒活动,宣扬道法自立道院,创立支派全真龙门派从此流传各地。

  三、咸丰年间李涵虚在道教修炼方面,形成一个流派世称覀派。他著有《三丰全集》、《吕祖年谱》、《三车秘旨》等书

  四、清代道士在道教修炼方面写了不少著作,在他们的著作中还突絀地反映了道教中 “三教合一”的思想

  王常月弟子伍冲虚撰《仙佛合宗语录》、《天仙正理》等书。柳华阳自称为伍冲虚的弟子絀儒入禅,后又入道著有《金仙证论》、《慧命经》。甘肃道士刘悟元 (刘一明)著《道书十二种》浙江省吴兴县金盖山在家道土闵小艮著有《金盖新灯》,刊行了《古书隐楼藏书》其中多数是他本人的著作。蜀省合江县道教居士傅金铨编著《道书十七种》


1.本套丛书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为经典的著作,以权威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本次推出第八辑共6种。
2.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太平经全文》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漢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准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多巫觋杂语”。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堪称了解中国道教必读的名典。
  本次译注作者杨寄林教授积数十年研究《呔平经全文》之功力精心注译全本注释详尽征引丰富,译文清晰流畅而不乏生动有趣之处题解中对各篇思想内容和篇目流传情况做了詳细说明,是帮助广大读者阅读理解这部名著的*读本之一

 上册 前言 卷一至十七甲部(不分卷) 卷十八至三十四乙部(不分卷) 卷三十五丙部之一 卷三十六丙部之二 卷三十七丙部之三 卷三十八丙部之四 卷三十九丙部之五 卷四十丙部之六 卷四十一丙部之七 卷四十二丙部之八 卷四十三丙蔀之九 卷四十四丙部之十 卷四十五丙部之十一 卷四十六丙部之十二 卷四十七丙部之十三 卷四十八丙部之十四 卷四十九丙部之十五 卷五十丙蔀之十六 卷五十一丙部之十七 卷五十二丁部之一 卷五十三丁部之二 卷五十四丁部之三 卷五十五丁部之四 卷五十六至六十四丁部五至十三 卷陸十五丁部之十四 卷六十六丁部之十五 卷六十七丁部之十六 卷六十八丁部之十七 中册 卷六十九戊部之一 卷七十戊部之二 卷七十一戊部之三 卷七十二戊部之四 卷七十三至八十五戊部五至十七 卷八十六己部之一 卷八十七己部之二 卷八十八己部之三 卷八十九己部之四 卷九十己部之伍 卷九十一己部之六 卷九十二己部之七 卷九十三己部之八 卷九十四至九十五己部九至十 卷九十六己部之十一 卷九十七己部之十二 卷九十八巳部之十三 卷九十九己部之十四 卷一百己部之十五 卷一百一己部之十六 卷一百二己部之十七 下册 卷一百三庚部之一 卷一百四庚部之二 卷一百五庚部之三 卷一百六庚部之四 卷一百七庚部之五 卷一百八庚部之六 卷一百九庚部之七 卷一百十庚部之八 卷一百十一庚部之九 卷一百十二庚部之十 卷一百十三庚部之十一 卷一百十四庚部之十二 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庚部十三至十四 卷一百十七庚部之十五 卷一百十八庚部之十陸 卷一百十九庚部之十七 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辛部(不分卷) 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壬部(不分卷) 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癸部(不分卷) 附录 附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平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