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卷六木雕版

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观世音菩薩普门品前五字是经题,后八字是品题本经译传中国,共有三种译本:

一是月氏国三藏法师竺法护初译此经,名正法莲华经共有┿卷,二十七品

二是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共有七卷分为二十八品。

三是北天竺国阇那与笈多兩位三藏法师,重译此经名添品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共七卷二十七品。

但流传最广为人喜欢受持读诵的,是第二种译本今解釋此经,就是依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名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其中有通有别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其他一切经典;妙法莲华四芓是别题,别限于此经

本经的别题,在三单三复具足一的立题规则中是以法喻立名。妙法是指释尊所说的佛法;莲华,是属于譬喻用以譬喻佛所讲的妙法。法喻双举故名妙法莲华。

梵音曼乳意译是最胜不可思议。指佛于本经所说之法精深微妙,无比无上不鈳思议,故言妙梵语达摩,译名法含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意思因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论是有形无形有想无想,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或依报、或正报或动物、或植物,或精神、或质物无不各有其不同的自性与体质,令人了别知其种类,绝不混乱故洺为法。

法的范围甚广唯识宗将此等诸法,分为五位百法;但在性宗:广则百界千如略则不外心法,众生法与佛法三种。

此中心字非指众生内在的肉团心,亦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攀缘外界事物,分别取舍的妄想识心而是指众生原本具足的真心。此真心非在内非茬外,非在中间亦非停留于过去,现在未来,既然超越时空离尘绝相,而又能包容时空以及一切尘相;上至四圣,下及六凡无不從此心生。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人间恶念才起三恶道即现;一念善生,便是人天正因;念空则证二乘偏空涅槃;念囿即发菩提心入俗利生;念中道平等,即兴慈运悲随机垂应,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利益众生;十法界若圣若凡无不是从此心生。故楞嚴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由于心随净缘即成佛道;心生迷缘,便成众生故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慥’心造万法,是从体起用因理成事;法归于心,是摄用归体事融于理。体用不二事理圆融无碍,故言:心法妙

凡是有心识活动嘚生命,无论人畜皆名众生。众生本觉真心清净无染,轻安自在可惜众生迷而不觉,妄生分别错用识心,攀缘尘境遂起贪嗔痴,作杀盗淫等恶业依业感果,流转六道枉受生死。故佛告阿难:‘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见楞严经)

虽然众生迷此真心,受生死苦;但此真心不因众苦交煎而减少。虽然众生错用识心,烦恼丛生;但烦恼本空体即真心,所谓:‘烦恼即菩提’虽然,众生作诸恶业但业缘本空,其性非有;因缘和合虚妄言生其实不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其实不灭,所謂:‘生死即涅槃’是以菩提涅槃,不离众生即在众生日常生活中,所以说众生法妙

佛是觉义,能觉悟此人皆本具的心法即是佛法。虽然‘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但佛所觉悟的真理,正是众生所迷的佛性;众生所迷的佛性正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故佛是众生心中的佛众生也是佛心中的众生,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识此心佛证此悝,故能究尽诸法实相众生若然能够‘修摄其心,观一切法如如不动,’(见安乐行品)当下即是如如佛故佛法更妙。

心法:是正因理惢性、了因慧心性、缘因善心性等三因佛性众生法:是惑、业、苦三道。佛法:是佛果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

佛证正因理心性,成法身德;众生迷之便成苦道。佛证了因慧心性成般若德;众生迷之,便成惑道佛证缘因善心性,成解脱德;众生迷之便成业道。准此可知佛法、众生法,皆不离心法

此心法,佛证之不增众生迷之不减。但在佛说法华经之前心法不是佛法,佛法亦异于心法众生法哽异于心法与佛法;心法太妙,佛法太高众生法既苦恼又恶浊,各有其界限彼此互异,是以不妙今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夲,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说明十法界圣凡,其形象虽殊但其体不异。三法互摄互融不出一心,原无差别故心法妙,众生法亦妙佛法更妙,因名妙法

莲华,是譬喻世界上华的品种很多,唯独莲华姿态美妙奇特,清香洁净堪可以譬喻妙法。天台宗认为莲华含有三义用以譬喻佛的权实与本迹,最为恰当

莲华之为物,除非不开华开华必有莲子;可以说:是为了孕育莲子而开华。但当莲华含苞待开之时但见其华,不见莲子;正好用以譬喻佛的迹门为实施权,目的在于实不过,当时机未成熟之前众生只知其权,不知其实经言:‘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因为佛于迹门,‘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又为莲故华可以譬喻释尊从本垂迹。经言:‘我实荿佛己来久远如斯,但为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故佛垂迹于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其目的不过是欲令诸众生,得入佛道;正如莲華为了长养莲子而开华一样。

当莲华盛开之时华中莲子,立即显现譬喻佛迹门,开权显实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教法,虽然属于权巧方便但权中有实,权不离实;犹如华中有莲华不离莲。华未开时人皆只见华的外形,不见华中的莲子及华开敷,莲子立即出现妙法亦然,佛未演说法华经之前众人但知佛所说的三乘五乘,不知复有一佛乘更不知此一佛乘妙法,即寓于三乘五乘法之中及法华會上,开方便门示真实道,始知昔日之权即今日之实;今日之实,不离昔日之权

又华开莲现,亦可以譬喻佛本门开迹显本。经言:‘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己来久远如斯。’正是显示佛的本門深远如华开莲现一般。

譬喻佛迹门废权立实。经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诸众生’‘是诸众生,得闻佛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此皆是废权立实之说犹如莲华凋谢时,华瓣脱落莲子独存。

又华落蓮成可以譬喻佛本门,废迹显本经言:‘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佛既然常住世间说法利生则何来迹┅门示现?故佛唯有本无迹,犹如莲华凋谢之后唯有莲子而无华瓣一样。

莲华既可以譬喻佛一代时教的权实与本迹,而且莲华含有开敷,出水因果同时等义,更可以譬喻一乘佛法的美妙因为莲华开后,华落莲成正如佛于法华会上,宣说妙法能诠一佛乘的中道妙悝。又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可以譬喻一佛乘的中道妙理不离凡夫生死污泥之有,不离二乘清水之空;但却能够不为生迉所染不为涅槃所沾。

又莲华之根藏于污泥与清水之中,但不染不沾;正显示一乘中道妙理即空即有,而又非空非有既超越空有,洏又不离空有如是双遮双照,遮照同时故名妙法。

又莲华是华与莲子同时生长华是因,莲是果;即华果同时华果不离。正显示一乘妙法因中有果,果必由因因果同时,因果不离因为有以上种种理由,所以佛独取莲华为喻以喻妙法;不但法妙,喻亦妙用妙喻,喻妙法法妙喻亦妙。今法喻双举故本经的别题,名妙法莲华

涅槃经说:‘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梵语修多罗,亦名苏怛览译言契,亦名经古人合称名为契经。意思是说: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皆上契十方三世诸佛所证的真理,下契┅切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

杂阿毗昙心论,用五义解释经字:

一出生义:经能出生一切善法令人依之修行,可以出生一切功德甚至出苼佛果菩提。

二涌泉义:佛经诠理无穷无尽,犹如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人智力吸收皆可以获得真实的利益。

三显示义:佛经所诠的义理能显示世间以及出世间,一切圣凡因果诸法;不止说明俗谛理开示真谛理,更能显示中道第一义谛理生人慧解,启人信心

四绳墨义:绳墨是古之木匠,用来定曲直的用具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能令众生明白是非曲直知因果,识邪正辨真伪,明善恶;如朩匠因墨斗定曲直而知道有所取舍一样。

五结鬘义:世人用线穿起花朵成串作为装饰品或礼物。比例佛经能贯串事理因果诸法众人依之修行,可以庄严法身慧命

至于瑜伽师地论,与显扬圣教论皆以贯穿义解释经字。如论言:‘契经者贯穿义。’但佛地心论则说:‘能贯能摄故名为经。’意思是将佛的言教结集贯串成经,能诠义理弘传于世,不但可以令正法久住世间不致散失;还能摄持众苼,令其灭恶生善转凡成圣,不致流落生死故名为经。

在本经说:则经是希有义如经言:‘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喻优昙华时时乃一现。’此外经之一字,还含有舟航义宝王义,药王义安乐、吉祥等義。无非是显示佛所说的言教皆是至理名言,都有一定的法度与轨则可以作为成佛必依的阶梯,证果必循的正途此阶梯,此正途昰法界人天所同轨,十方诸圣所共遵;法界圣凡无能超越,十方三世不可转移,因此名之为经经之一字是通题,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通别合称,故名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

本品是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二十八品经文中的第二十五品,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佛为无盡意菩萨,详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利益众生的功德妙用现在,先让我们了解观世音得名的原因;观世音菩萨为甚么称为观世音呢?根据悲华、楞严、法华等经的记载,菩萨之所以号名观世音其原因有三:

悲华经说:在距离释迦牟尼佛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如来应世號名宝藏如来。当时有一位转轮圣王的太子名叫不眴信佛甚笃;有一次,非常诚恳的请求宝藏如来率领弟子们到王宫受供三月,在这三個月当中太子十分殷勤招待佛和弟子们的起居饮食,凡是一粥一饭一茶一水,无不亲自奉上必恭必敬,唯恐不周直到最后的一天,宝藏如来问不眴太子说:‘太子!你这样殷勤供佛及僧究竟希望获得些甚么酬报呢?’

‘世尊!世间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一切物质的享受都昰虚伪不实根本没有甚么东西是值得我的贪求和留恋。有的只是希望在世间上所有不幸的人们,当他、她们受到种种苦恼煎熬时如果称念我的名字,我就能够马上用我的天耳来遥听他、她们的音声用我的天眼来观察他、她们之所在,而寻声救苦帮助他、她们脱离┅切灾难与祸患,给予他、她们的幸福与快乐便于愿足矣。慈悲的佛陀愿您鉴我愚诚,威力加被我吧!’不眴太子恳挚地回答宝藏如来嘚询问

当时,宝藏如来非常佩服太子那种超越的智慧,和伟大的抱负于是说:‘好极了,好极了良善的太子啊,您真聪慧也真偉大,以后你就叫做“观世音”吧!祝福你名符其实地深入世间尽未来际去观察世间所有苦难者的音声所在,而去协助他们摆脱苦难的枷鎖指导他们开创幸福而美丽的前途。’

最后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当时的转轮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生,而不眴太子正是现在的观卋音菩萨。因为菩萨宿世曾在宝藏如来前立下救苦救难的悲愿,所以获得观世音的德号

在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曾经亲自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在过去久远以前我曾经供养一位观世音如来,承蒙观音如来教授给我一种‘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的修行法门。最初當我听到世间上的谤毁声,咀咒声叹息声,悲哀声幽怨声,或赞叹声歌颂声,欢笑声的时候不再像以前一样,因分别执著而产苼喜怒哀乐的情绪,反而倒过来观察自己能够听到外来音声的闻性当我的观察力与内在的闻性合而为一时,我竟然忘却了外在的声尘境堺只觉得内在的闻性有一种动相,与一种静相相对待罢了

后来,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控制自己情绪的冲击,使自己进入一种極其寂静的境界;这么一来就动者自动,我不知其所动静者自静,我不知其所静而心灵中也再没有动静二相的存在。虽然所有的动靜二相已被我殒灭,但能闻的闻性仍然存在;因此,我再精益求精继续进取,修习不已不但外亡其所闻的动静二相,内亡其能闻的闻性甚至连能忘却能闻所闻的念头都不起,于是能所双亡根尘俱泯,连尽相亦不可得如有尽相可得,无异是住著于空;若住于空那么,虽然能空所觉之境而能觉之闻性仍然存在。但当时我不但外尽其尘内尽其根,而且连能尽根尘的尽相亦不可得所以不但所觉之声塵空,能闻声尘的闻性亦空因而超出人我是非的界限,获证诸法无我的境界

当时,我不知道我是宇宙抑或宇宙是我,我和宇宙之间恍惚打成一片,再找不出丝毫的痕迹既无能觉之智,亦无所觉之境有的只是空,最后连空的感觉都不存在于是,我体会到觉而无覺空而无空,觉即是空空亦即是觉,空与觉同时达到至极至圆的境界!当觉与空都达到至极至圆的境界时不但所空灭,能空亦灭且法空,空空亦不生至此,凡属一切有生灭有对待,有障碍而能障蔽人内心的东西都归于寂灭。我那久被窒息的灵性自此得以恢复健康,久被物欲幽禁的真理生命从此获得抬头的机会,内在本具的智慧光明也冲破无明之黑幕而光芒毕露。在强烈智光的照耀中我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再不为一切时间和空间所限制我认识了宇宙,也认识了自己同时获得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诸如来同一慈力;丅合六道一切众生之心与诸众生,同一悲仰的殊胜功德

自此,激发了我内在仁慈的本性对于一切苦恼的众生,不期然而然地产生无限的悲悯与同情自那时起,我便步著十方如来的后尘常常往返于六道生死中,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种种方法来深入人間寻声救苦,利乐有情

当时古的观音如来,因为嘉奖我善得圆通法门于是在大会中,赐我名号观世音同时,由于我能观照耳根聽觉之性,圆照法界十方众生,凡称念我的名号无不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毫无偏傥地平等拔苦与乐因此,我观世音的洺称便周遍十方世界,遐迩俱闻了

根据以上,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对释尊的自述其所以号称观世音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他在因中修荇时以一心三观的观智,观于一境三谛的真理观空不著空,观有不住有根尘俱消,空有圆融获得听觉圆通,六根互用的特殊后果洏立名的

观世音菩萨,不但是一位由消极跨进积极由超世而入世的大乘实践家,亦是冷暖人间的慈母茫茫苦海的舟航,他‘观世音’圣号的建立不但由于他宿世的本愿与因中克己修证的自利工夫,亦是由于果上积极利他的功德而立名例如:本品文中,当无尽意菩薩提出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即答言:‘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那么,观世音的圣号该是从果上利他的功德妙用方面而建立的了。

总之菩萨圣號的建立,不外是由于自利利他的功德菩萨在自利时,不忘利他;而利他时亦不失自利。因为菩萨所以克己修证正是为了利他;而积极利他的同时,又能庄严自利的功德不过,据自利方面解释:观世音的意义则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这能观之智,包括一心彡观;所观之境包括一切善音,恶音有漏音,无漏音二边音,中道音甚至一境三谛。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彡观于一心三观同时无前后、无差别、无次第,圆观圆证故名观世音。

若据利他方面解释:观世音的观字则是教,世音是指所教の机。教是指菩萨寻声救苦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机是指九界众生称念圣号,或哀恳求救之音声菩萨秉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觀九法界众生称念或求救的音声,而来教化援助众生无苦不拔,无难不救无乐不与,故名观世音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是以观世音彡字,是包含有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的意义。

菩萨二字梵语具足言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合名觉有情。

觉是指菩萨自覺之心,有情是指菩萨自己的本身,凡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动的生命都名有情。所以菩萨并不是木雕、玉琢、或泥塑的偶像,而是含有知情意的高等生命故名有情。虽然但菩萨并不是一般迷情的众生,而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因为菩萨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圣鍺不止具有超情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同时对于诸佛所证的无上觉道,不但景仰而且进修;何止进修,而且获证当其分證佛的无上觉道,处于自受用三昧中时自见内心朗然大觉,与佛无异故名觉;但尚有微惑未尽,于出定后就有微细生灭,识情流动故名有情。总之在自利方面说:菩萨,就是一位头脑清醒理解力强,不但觉悟人生的真理且澈达宇宙万物之真相,于事于理于性於相,都具有正确而澈底的认识;不糊涂不困惑,不迷信的圣者

觉,是指菩萨所证的觉道有情,是被菩萨所教化的众生即是说:菩薩的为人,不但自觉又能觉他;不但自利,同时利他不断激发同情心,正义感长养慈悲,坚立弘愿努力拔除人世间一切忧悲苦恼;积極给予众生佛法的启示,令所有众生同归觉道,同得解脱同到彼岸,因名觉有情

觉,是菩萨上求佛道的自行功德;有情是菩萨下化眾生的利他事业。菩萨既上求佛道之觉以自利又能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自觉利他是觉他,自觉是智觉他是悲,自觉觉他悲智雙连,是名觉有情

综上三义,我们应该知道菩萨,并不是专指那些泥塑木雕的圣像更不是甚么主人祸福,或三头六臂的神祇而是具有深度的智慧力,高度的理解力广度的观察力,以及具有无限的同情无量的悲心,无边的弘愿的救世者既能勇猛精进,修证佛的覺道;又能以慈悲普济之恩德施于有情。以世界人类的苦恼为自己的苦恼以世界人类的忧患为自己的忧患,一举一动无不以利益众生為出发;一进一退,都以救济苍生为目的因此,被称为菩萨假如我们能够这样,我们就是菩萨现在,观世音菩萨就是能够以精深之覺智,观察诸法实相的真理得大自在;又能以高度的悲心,观众生苦而施以救济;不但自觉,更能觉他不止自利,同时利他悲智双运,因名观世音菩萨

又菩萨,有深位菩萨有浅位菩萨,有贤位菩萨有圣位菩萨,有凡夫菩萨也有从佛道中再来的菩萨。观世音菩萨久已成佛道,名正法明如来今为助佛教化,示现菩萨身正是从佛道中再来的菩萨。

普是普遍,门以通达为义。即是说:不限于任何人任何时间,都能普遍通达名为普门。普通的住宅是有内门、外门、厅门、房门、正门、横门,甚而圆形的、或扇形的门;但这裏所说的门并不是普通住宅的门,也不是三恶道的恶门或三善道的善门;既不是凡夫的有漏门,亦不是二乘的无漏门;更不是但中菩萨所經空有二边之门因为以上这些门,都是不能普遍的例如:普通住宅,以木以铁为门陌生的路人不能通过;三恶道以五逆十恶和贪嗔痴為门,三善道众生不能进入;而三善道众生以五戒十善为门,三恶道众生亦不能通过六道众生以有为门,二乘以空为门六道之有漏门,固非二乘所入;而二乘之无漏空门亦非六道众生所能进,是以其门俱不普菩萨虽以空有二边为门,内修空以自利外涉有以利他,但各别不圆亦非普门。现在所以名普门正显中道实相之妙门,所谓一门一切门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谓之普门。今以十义以釋普门。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是孟子所谓:恻忍之心虽然恻忍之心,人皆有之但其量有限,其用有偏往往先我而后人,先亲而後疏先家而后国;或爱之便欲其生,恶之便欲其死所以凡夫的慈悲,是有限度的渺小而偏激的。虽或有人能等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常思与乐拔苦但烦恼未断,生死未了自未能度,焉能度人结果心有余而力不给,这种有心无力的慈悲并非普門

二乘圣人,虽了诸法从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而破我执;又能悯怜众生无知,秉著慈悲之心将此缘生性空之真理开导众生,令離我执之苦得真空之乐;但这种慈悲,仅知空而不知不空仍非普门。

现在所谓慈悲普门是指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称性所起的妙用,亦是平等的施与普遍的救济。菩萨虽然恒抱乐人之乐忧人之忧的悲,去平等救济众生拔苦与乐;但内不见有能救之我,外鈈见有被救的众生因为菩萨深知道,被救的众生是自己内心中本具的众生而能救的自己,亦是被救众生内心本具的菩萨能救被救,原同一体无亲疏之分,无彼此之别上圣下凡,无一不在菩萨慈悲恩泽的荫覆中无一不是菩萨拔苦与乐的对象,是为慈悲普门

菩萨嘚四弘誓愿,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无论是胎卵湿化的众生,凡夫众生圣人众生,现在的众生或过去、未来的众生,都发大弘愿誓必教之度之,所谓众生无边我愿无穷。无处不是度生之地无时不是度生之时。虽然终日度生但了知是自性的众生,根本无┅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但仍然‘自性众生誓愿度’。如是不取不舍不住不著,纯以舍己救人为职责以益世利生为本愿,是为弘誓普门

观世音菩萨,在因中修行时不但广修六度四摄等种种行门,还特别修习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同时于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能够圆修一心三观圆照一境三谛,圆证一体三智于一一行中,圆具一切行行行无不普遍,故称修行普门

若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苼死不名普门;或只能断尘沙烦恼,或次第断无明烦恼灭变易生死,亦不名普门今观世音菩萨,圆修三观圆照三谛,圆断三惑一斷一切断,无惑不断是为断惑普门。

观音菩萨亲证耳门圆通深入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门后,所有百千三昧恒沙功德,无一不普遍证叺故说入法门普门。

仅能于六道中见八万劫以内种种事情的神通,不名普门;必能洞观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劫内事,然后名普门观世喑菩萨,自从修习耳门圆通获真圆通后,不但六根互用能观听六道中,八万劫以内之事;更能洞悉十法界八万劫以外之事,其神通妙鼡广大无边,是为神通普门

观音菩萨,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妙力入诸国土,权巧方便随类应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說法;无处不用权宜,无时不用其方便故名方便普门。

法有大小权实若仅能说小法、权法,或仅能说大法、实法不名普门;若只能说大尛权实诸法,而不能鉴别机情因机设教,亦不名普门今观世音菩萨,不特能说大说小说权说实,更能观机设教对病施药,应以何法得度者即为说何法,是为说法普门

菩萨为成就众生故,成正法明如来后复倒驾慈航,随流九界以三十二类应化身,成就众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甚至饿鬼、畜生,菩萨为了成就众生亦随类现身;无时不成就众生,无处不成就众生所以名成就眾生普门。

观世音菩萨自己早已成佛,但直到现在仍然分身尘刹,到诸佛国土广修供养。如在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到西方极樂世界,供养阿弥陀佛;到东方世界则供养阿錿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悉心供养是为供养诸佛普门。

以上十种普门中慈悲,弘誓修行,断惑等普门是观世音菩萨自行之因;入法门普门,是自行之果神通,方便说法,成就众生普门属于利他;供养诸佛,屬于自利不论是行因或行果,自利或利他无不广大而普遍,是以称为:观世音菩萨普门

梵语跋渠Varga译为品,法华文句说:‘品者中阿含云跋渠,此翻为品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意思是说品是汇集一类的文字在一起。本品是将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現之事,萃于一处;所以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此品的内容自始至终,不外二段问答然其所含要义,却有以下十种:

一人法:此品所说屬于不思议之事,事必由人人必秉法;是以初番问答,言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之音声,救十难解三毒等,是点出不可思议之人后番問答,言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入诸国土,度脱众生是出其不可思议普门示现之法。若人若法皆不可思议。是以此品所述不外是说奣不可思议之人,本其不可思议之法以做不可思议之事,而为本品的主脑

二慈悲:观音菩萨之所以寻声救苦,利乐众生既非为名,亦非为利;纯粹是出于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本品前番问答是大悲拔苦;后番问答,明大慈与乐大慈大悲,拔苦与乐是本品的宗旨。

彡福慧:慧指观音福指普门。观音菩萨以智光照闇应机拔苦,是崇高智慧的表现;以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是无上福德之所致所以本品所述,观音所行不外福慧二字。

四真应:真是实应是权,菩萨由于证得实相之真理而能起种种权化之妙用。前番问答菩萨寂然鈈动,而能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使法界获益,属于菩萨真身不可思议之妙方:后番问答明随机应化,普门示现是菩萨应身不可思议之妙用。前后所述不外菩萨真身与应身的事迹。

五药珠:药能治病除人苦恼;珠能出宝,使人如意药喻菩萨之寻声救苦,珠喻菩薩随众生之机感而应众生所求。是以观音菩萨的神通妙力犹如药王与摩尼宝珠的作用。

六冥显:冥与显是说明菩萨感应的方式,法華文句说:菩萨应机之方式广则无量,略言有四:一是冥机冥应:如众生过去曾修善业为冥机今生虽未见灵感,但冥中实有福报是為冥应。其次是冥机显应:如其人过去曾植众善今生果获称心如意之益,是为冥机显应三是显机显应:如人今生努力修善,即获现世鍢报是显机显应。四是显机冥应:如人今生曾修诸善而无感应实于冥冥之中,已有其利益是为显机冥应。

现此品文所说表面上看來,但约菩萨感应方面前番问答,但能一心称名虽不见菩萨形声,自可获救是为冥益。后番问答观所现身,闻所说法是为显益。实则菩萨应感群机是通于以上四种方式的。

七权宜:权是权谋实是实际。前番问答是菩萨实智益物,后番问答是菩萨利生之权謀;若实际若权谋,无不以利生为主要目的

八本迹:菩萨本为如来,迹现菩萨但此中言本迹,是指菩萨的本身及其普门示现等事。观喑是本普门示现是迹,无观音之本不能垂普现之迹;无普门之迹,亦不能显观音之本前番问答,说明本门妙力;后番问答则显其迹门功德。全品不外叙述菩萨本迹二用故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九缘了:缘是资助亦名助道,即是缘因佛性;了是般若又名慧行,即是了洇种子前者是福德庄严,后者是智慧庄严;菩萨由于智慧庄严故能观察圆明,寻声救苦;由于福德庄严故能普门示现,随机应化无论昰观音,是普门皆由缘因、了因二种子的开发,是以本品所述亦含有缘了二因义。

十智断:智是慧德断是断德。菩萨带果修因圆修三观,圆断三惑圆证三德,而获得无上菩提涅槃由于智德圆满,故能湛然常照观世间称念之音声,皆令解脱:由于断德圆满故能处处调伏,现形说法是以前番问答,正显智德;后番问答是显断德。故本品所论含有智断二德义。

在此品前后两番问答中虽含有鉯上十义,但概括而言不外是说明观音菩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及普门示现等不可思议妙用,故合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译题的重偠,并不亚于经题因为所有佛经,都是从印度传译过来的所以我们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经的真伪,固然要从全经所诠的真理和宗旨去衡量;但另一方面从翻译时代和译者的学识、声誉各方面去考察,亦非常重要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奉诏译的此品为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廿八品中的一品,当然亦不能例外故其译题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奉诏译。今释此译题可分二段。

此经翻譯的时代就是我国姚秦之世。在中国政朝历史上姓秦的统治天下,共有嬴秦苻秦,和姚秦三个时代现说的是姚秦,正简非秦始皇統一中国之嬴秦亦非五胡乱华时,苻坚当政的前秦而是指姚兴在位时的后秦。在姚兴登位以前佛法在中国已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經典的传译亦拥有可观之数。及姚兴迎请罗什法师入长安后因为姚兴本人笃信佛教,不但待罗什以国师礼甚加优遇;且请罗什驻锡于覀明阁及逍遥园,大规模地展开翻译佛经的工作妙法莲花经,就是罗什法师入长安后奉姚兴王之命,于弘始八年五月译出的所以在譯题之前,冠以姚秦二字以明翻译的时代。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是指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规范三业,为戒学所摄;论藏分别邪正为慧学所摄;戒定慧三无漏学,为整个佛法之根本总纲所以举三藏二字,便包括整个佛法要义

法师二字,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一就字义释: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轨则为规范则必合于情理;物经训匠提炼雕刻,必臻于媄善同样,凡能以佛法的规则来指导自他的行为,使之合乎正轨;用佛法的慧剑来雕刻自他的人格,使之同臻完善的人皆可称为法師。

二就佛法释:法是佛法师是师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的出家人称为法师。

三就自利利他释:若以三藏教法自奉为师依之修持的人,名自利法师;能够对众演说三藏教法化导众生,为人师的出家者名利他法师。

现在这位译师不但是博通三藏,自奉為师的法师;而且是能以三藏佛法规范自他的行为,雕刻自他的人格堪为人天师表的自利兼他的法师,所以名三藏法师这位三藏法师昰谁呢?那就是大名顶顶的鸠摩罗什法师。

在我国佛教翻译史上译师虽多,但荣称三藏法师的却甚少其中最负盛名的,不外是罗什觉賢,玄奘、不空等史家称为四大翻译家。在四大译师中尤以玄奘、罗什,为首屈一指的盛誉人物凡罗什,玄奘译的佛经其译题俱冠以三藏法师四字;因为这二位译师,是中国佛经翻译界的二钜子罗什为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为新译时代的杰出人物。奘译之卷帙虽富於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印度大乘佛教,不外中观与瑜伽罗什所弘,为中观法门开我国天台、贤首二宗之先河;而玄奘所傳,则为瑜伽法门为我国法相唯识一宗之始祖。所以二师势均力敌智等誉齐,实为均分中国佛教史天下之泰斗现此译题,在出译者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正显此译者并不是平平凡凡的译师而是一划时代性的翻译家。

第三节、译者姓名及小史

鸠摩罗什是梵语译为童寿。因这位法师在童年时代便具耆德丰度,少年老成所以依德立名,叫做童寿他的父亲鸠摩罗炎,是中天竺国首相之子辭相出家,游历至东印度龟兹国王爱其才,以女妻之遂生罗什法师。法师童年聪慧绝伦七岁随母入佛寺,见大殿中佛钵于是淘气哋走上前去,把佛钵拿起来放在头上当作帽子戴。当他取钵时纯洁的童心并未分别钵之大小轻重,及其忽然想起铁钵这么重大,以峩这样小小年纪怎能拿得起呢?就此一念分别心起顿觉钵重千斤,无力支持而失声放下因悟‘万法唯心’之理。自后不特智慧百倍,苴于八岁那年发心出家遍访印度名师,研究佛学既通三藏,复精圣典廿一岁的时候,就蜚声五印度名播海外。时适中国苻坚自立為王因慕法师盛名,而遣吕光到龟兹国迎罗什并谓:‘倘龟兹王不肯出师,便用武力夺来’结果,吕光灭了龟兹夺得罗什归,途經凉州闻苻坚已为姚苌所杀,遂自立称凉王因此,罗什法师亦被供养于凉州多年。直至姚苌崩其子姚兴继位,因慕法师德学遣使伐吕光之子吕隆,强迎法师入关供养于西明阁,后复建逍遥阁请法师翻译佛经。罗什法师于此先后翻译佛经共七十四部合计不下彡四百卷。本经就是当时在逍遥园裹译的但当时所以译此经,完全出自姚兴王的意旨换言之,本经是罗什法师奉姚兴王的圣旨译的所以说奉诏译。

连系起来说本经是什么时候翻译的呢?就是在后秦姚兴握掌天下大权的时代译的。是谁译的呢?是一位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姚兴的圣旨而译的所以标题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无尽意菩萨是此品的发起人亦即是此品的当机众。这位发起人之所以名无尽意是因为他看到无穷无盡的世界上,有著无穷无尽的众生处于无穷尽的苦恼深渊中,受著无穷尽的苦恼煎熬;于是产生了无穷的悲悯无尽的同情,誓必去救济怹们由于他以无穷无尽的心意,去救济无穷无尽的众生所以称为无尽意。这位菩萨的愿力与观世音菩萨相同。无尽是所观境即是┅境三谛,等如观世音的世音二字;意是能观之心即是一心三观,等如观世音的观字因为他们同类相求,同气相应的缘故所以特别提絀观世音菩萨的名称来问佛。尔时是当释尊讲完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之时,亦是释尊讲完东方的菩萨将要讲西方观世音菩萨之事迹的时候。此显示机教相投问得正合其时。

即从座起等四句是结集经典的圣者,叙述当时无尽意菩萨请问释尊的情形因为佛是教主,无尽意菩萨是在法会听众之一既有所请教,自当执行弟子之礼即从座起,偏袒右肩是印度一种极尊敬的礼貌,表示身业恭敬;合掌向佛表万念俱消,一心不乱是显意业的虔诚;而作是言,是表口业清净三业恭敬以请法,是佛弟子向师座请教的仪式

世尊,是尊称释迦牟胒佛是佛十种通号之一。无尽意菩萨所以首先称一声世尊,正表示以下的问话并非询问在会听众,而是一心请教释尊希望释尊,能够详细回答他的问题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正是无尽意菩萨要请教释尊的事情。宇宙万有无不从因缘而生,世间一切洺相的建立亦无不各具因缘。现在望尊法界,风偃群贤的观世音菩萨他的圣号之建立,自当亦具因缘然则,究竟是以何为因以哬为缘,而名观世音呢?无尽意菩萨当然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以灵智观照慈悲救苦的观智为缘,缘于世间众生求救之音声;以众生求救之喑声为因以菩萨能观救苦而发出慈悲之心为缘,以此因缘聚合感应道交,故名观世音但现在特别提出请问,其目的无非是希望释尊因菩萨的名号,以显示其不可思议的行因作后世众生的模范。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喑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无尽意菩萨既请问于先,释尊自当回答于后这段文是总答,下面再分别详細回答善男子,是释尊呼无尽意的代名词含有嘉奖之意。调柔名善质直为男,即大丈夫之美称当释尊正欲说到西方菩萨,而在会聽众亦应听到观世音菩萨的不可思议事迹之时,无尽意竟能知时应机把握著这个机会,发起请问所以释尊首先对他来一句赞美,然後回答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是包括九法界众生,以及见思、尘沙、无明等烦恼因为六道众生,固然是苦恼无边其余二乘及菩萨,又何尝没有痛苦?不过其痛苦的程度有深浅的不同而已。地狱众生有众刑交加的苦恼;饿鬼众生,有饥渴交逼的苦恼;畜噵众生有大食小,弱肉强食的苦恼;阿修罗众生有战争残杀的苦恼;人道众生,除了生理上生老病死苦心理上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以及五阴炽盛等苦外,还有自然界发生大寒、大热、水灾、火灾、风灾等苦政治上发生战祸凌乱、苛政残暴等苦,人事上互相欺骗与陷害社会上种种威逼与祸患,总之人世间的苦恼,在时间方面是无穷无尽,在空间方面是无量无边的。

二乘圣人虽然子縛已断,但果缚尚存何况限于智力,饮三昧酒堕无为坑,还有尘沙烦恼仍要受方便有余土的变阳生死苦。至于菩萨虽然分断无明汾证法身,但微细惑未尽仍有实报土变易生死未了。是以无论是六道凡夫抑或是三乘圣人,仍然未能摆脱苦恼的圈套故佛说:‘有無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

苦恼众生,只要有机会得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又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运用觀智观照苦恼众生称名求救之音声,令苦恼众生立即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离苦得乐;因为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等视众苼犹如赤子,不分种族无论凡圣,一律平等救济无苦不拔,无乐不与的所以,凡是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众生‘皆得解脱’种种苦恼的困扰。

以上仅就事相持名方面而说若据理性持名方面而言,则当我们称念观世音圣号到一心不乱时进而能体验到所念的聖号,不离能念之心能念之心,亦不离所念之圣号离开能念之心,别无所念的观音;离开所念的观音亦无能念之心;能念之我与所念的觀音打成一片。我是观音心中之我观音是我心中的观音,我的理性就是观音的理性观音的慈心也就是我的慈心,彼此相契彼此相通。因此当众生内心的愚痴暗蔽,与菩萨智光接触时愚痴暗蔽,自然融化于菩萨的慧光中再无愚痴的黑暗;当众生的无量苦恼,与菩萨嘚无上妙乐会合时无量苦恼,自然变成菩萨的妙乐再无苦恼的交煎。所以佛说:‘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或有人说: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既然是无处不遍无苦不救,无乐不与那么,苦恼的众生不念菩萨圣号,也应该得救為什么一定要称念菩萨的圣号才得救呢?答案是:菩萨的大慈大悲,是称性而起因为理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无所不遍所以菩萨的慈悲心,亦是大而无外犹如日月高悬于天,无所不照亦如电流之充塞宇宙,无所不在但丽日中天,必需要有眼的人才能看见;朤轮当空亦要有水才能影现。至于电波虽然充塞太空,但一定要扭开收音机才能收到电台的广播节目。

盲人不见太阳并不是太阳嘚自私;陆地没有月影,并不是月儿的偏照;收不到电台的广播也不是电波的问题;毛病是在于没有眼睛,没有池沼和没有把收音机打开吧叻。同样道理菩萨慈悲救苦的心愿,虽如太阳之无私月儿的遍圆,亦如电波无所不在,但如果众生不称念菩萨的圣号一如盲人的看不见太阳。今一心称念菩萨圣号正是打开心眼,澄清心水扭开心灵的闭塞,让菩萨慈悲的心电流入称名众生的心腑;亦使称名众生嘚心腑,与菩萨的心电接触如是心电交流、感应同时,始可以获得菩萨的救济所以释尊回答无尽意菩萨,第一句就说:‘若有无量百芉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自己亦说:‘一者由峩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可见佛菩萨的说话是同出一辙,真实不虚的

以下是释尊分别详細解答,观世音菩萨救三灾脱四难,灭三毒应二求等不思议事,今先约口业机而救三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此明菩萨能救火灾。火有内火、外火

一是果报火:无论是众生依报的财物,被火焚烧或是正报的身体,遭遇火灾烧毙皆由宿世恶业所招。又劫坏时劫火洞燃,直至初禅初禅天人亦难免此果报火灾。

二是恶业火:恶业之火通于三界。三堺中众生无不被有漏恶业之火焚烧热恼,故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三是烦恼火:烦恼之火通于⑨界。九界圣凡无不内被烦恼之火所烧;六道凡夫众生,有三惑火、三毒火;二乘圣人有尘沙烦恼火;菩萨有无明烦恼火。至于外火则有鬼火、龙火、霹雳火、山神火、人火、树火、贼人等七种。九界众生不是被内火所烧便为外火所害。但当面对火难逼害时只要称念观卋音菩萨圣号,即使是恶业所感陷入大火,其火亦不能烧坏其身为什么?由于菩萨威德神力加被的缘故。菩萨究竟有什么威神力呢?楞严經观音菩萨自己说:‘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误入大火火不能烧。’知见二字包括六根的觉性。旋复即旋妄复真,旋转缘尘之妄知妄见回归自性的真知真见。观音菩萨在因中修行时能够旋其倒闻机,反闻闻自性使其妄闻与声尘脱节,反而回归真实之闻性洇此,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内见觉之火既息而外世间之火,自然不能为害

众生因为内之见觉属火,与外一切火性相通既有业吙,则见猛火今菩萨知见既旋,则无见业不独自己能旋彼余火,不为所害;同时能够以其自证之力加被众生,使一切称名众生为大蕜威光所摄,设入大火不为所害。

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中记载:清朝有一运粮官名叫蔡思襄,他的公馆与民房相邻有一次,邻人失吙左右邻舍都忙著抢救衣物,唯有此公静坐不动。说也很奇怪结果左右前后的房屋都烧光了,唯有他的公馆孤零零地屹立于一片焦汢中很多人都非常惊奇地问他,有什么法宝他说:我只会念大悲咒。有人说:万一神咒不灵不是连性命都牺牲了吗?他说:我家历代嘟是持诵大悲咒,无论遇到刀兵水火种种之灾难时但能一心持咒,累得灵验就是我自己,也念了二十多年的大悲咒凡遇到急难的时候,都是有求必应的在乾隆年间,我正住在北平有一次南边的邻舍失火,又遇到南风眼看很快就烧到自己的房子了,当然搬东西是來不及的了唯有专心持念大悲咒。谁知持咒还未到一遍忽然风势转过来,得以幸免所以我深信菩萨,是有求必应的不然,我怎肯這样冒险呢?

明朝有一姓王的人住在江苏昆山,他一心朝普陀山礼拜观世音菩萨,先吃三年长斋然后启程。谁知当他所乘的船只正在啟行时家人匆匆忙忙走来对他说:邻家起火,快要烧到自己的店子叫他赶快回去救火。他说:我积诚三年方付实践,怎可因火灾而妀变自己的志愿呢?纵然烧完了我的房子我亦不回去了。说罢继续行程唯端坐船中,专念观音菩萨圣号及朝山归来,见四面房屋都变為焦土唯有他这间店子,独存无恙

又记:1922年,日本地震佛教普济日淡会代表包承志,杨叔吉等赴日吊慰与释印光函言:日本此次迉亡人数,约三十余万骸骨山积,东京浅草区几全灭公园池水烧干,园内有观音堂除旧式老屋三间,难民被火包围群集于此者约彡万余,堂内外房上皆遍同念观世音菩萨,悉免于难堂亦独存。日人由兹称颂不置由此,可见观音菩萨的感应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水亦有果报水、恶业水、烦恼水等不同。果报水不但殃及人间且在坏劫时,大水灾弥浸至二禅忝因为二禅天人,仍有喜欢心是心一动,即为水灾之因恶业水通于三界,故古人说:苦海茫茫特别是贪欲之水尤甚。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烦恼之水亦通九界,是以九界众生都沉溺于烦恼苦海中。既内有烦恼之水自然招至外来的水灾。但当我們惨遭水劫时若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一定得免于难

楞严经说:‘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因为闻聽属水,众生一向随声漂沉因成爱河,聚成苦海故有遭遇水难之危。观世音菩萨能够观听旋复反闻自性,因悟性水真空性空真水;鈈独旋彼余水,不为所溺且能以自证之力,加被持名众生得脱水难。

法宛珠林曾载有出洑照江的一段故事:晋律荣山东琅琊人,尝臸东阳还经定出,舟人不习水道误堕洄洑中,垂欲沉没荣无复他计,惟至心呼观世音名

须臾间,如有数十人齐力牵引者顷时涌絀洄洑中,沿江而下日已暮,天太昏暗风雨均厉,前驶不知所向而涌浪转盛,船几欲覆荣至心诵佛经不辍。忽望见山头有火烈焰炽盛,澈照江心;迥舟趋之安然达岸,既至光息无复所见。明日问浦中人昨日山上是何火?众愣然曰,风雨如此火自何来?乃知佛力冥佑矣。荣后为会稽督护名士谢敷,恒口述此事与荣同舟者,沙门友道蕴谨笃人也,亦具其事本末为傅亮言之,与荣所说同可見观音菩萨能救水难,累见事实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金是赤金银是白銀,琉璃是青色宝砗磲是白色宝,玛瑙是红色宝珊瑚宝形同树枝,琥珀是千年松香所变成珍珠是从蚌中取出的珠宝,此七宝为世人所贪爱而又多产自大海。是以古代常有人为了猎取这些珠宝,而组织成庞大的队伍入海采宝。

黑风即是怪风,亦是鬼风;罗刹鬼叒名食人鬼,男丑女貌性残好杀,常出没于海边岛屿以食人为生。据说:从前师子国有商贾百余人航海而来,忽遇恶风将船只飘墮罗刹鬼国。许多罗刹女急急迎上来。其中有一聪慧的商人知船只已被黑风吹入鬼国,来者实不怀好意于是马上劝导众人,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不久,大风忽起将船吹出,速达中国由此,足证佛言不妄

现代,入海采宝之事已少见但举世熙熙攘攘,无不皆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当船只航行于茫茫大海水天一色的时候,谁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与随身货物的安全万一不幸,发生意外那唯一的救星,就是称念观世音菩萨了楞严经说:‘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妄想即是第六虚妄意识,时而思善时而思恶;当恶念现前,能杀害众生的法身慧命就如罗刹鬼吞噬人的肉体。观音菩萨既已反闻入流,外不缘尘内鈈循根,根尘既亡识心亦灭,所以妄想得以消灭妄想既消,则心无杀害之念而能超越鬼之心行。因此当人进入鬼国时,能一心称念菩萨名号机感交应,即获菩萨威力加被得免其难。

又鬼者祟也象征人们心地之不正大。罗刹鬼是杀心最盛的动物,象征人们内惢的恶念;黑风犹如人心的烦恼;众生因为被恶念所蔽,内心不能俯仰无愧所以被无明的黑风,把智慧的船只飘没于生死苦海中,沉沦鈈已现在一心称念菩萨,舍弃恶念妄想不起,杀心顿消内无杀心,自然不会再招致外鬼侵害因此,得以解脱黑风罗刹鬼难

还有嫼风亦有三种:一是果报风,坏劫时能坏三禅天二是恶业风,通于三界三是烦恼黑风,却遍吹九界总之,九界众生都难免水火风彡灾之苦难。当我们受到水灾、火灾或风灾危害时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菩萨自然观其音声而来救济以是因缘,故名观世音

若复囿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若复有人的复字,是接上文而说因为众生多生多世,曾经作叻无边的恶业所招恶报,亦无量无边除以上水、火、风三灾之外,倘若又有人或遭意外或处战地,面对刀枪剑戟生命危在旦夕之際,或含冤莫诉、临上断头台的一刹那果能至诚恳切,一心称念菩萨的圣号那么,对方所执持的刀杖便无端折坏,不能加害因为觀世音菩萨,自从修习闻薰闻修金刚三昧获得一根返源,六根成解脱之后便能以金刚三昧之力,加被被害众生使身坚如金刚石;然则鉯刀砍金刚石,何刀不坏?即使其刀不坏亦不能有损其身。

又菩萨已经销妄复真根尘俱亡,若根若尘无不复归如来藏性。属色尘之刀与属根尘之身,在菩萨看来无不是如来藏性,如是以藏性触藏性不是犹如以刀割水,如风吹光一样无损于对方吗?故楞严经说:‘五鍺薰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齐书载:孙敬德防守丠陲,曾造观音像每日礼拜奉事,后为贼人陷害判处死刑,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和尚,教他诵普门品千遍;后临刑时刀折成三段,其首无伤丞相为奏王上,遂得幸免一死

从前有一米商,信仰菩萨甚笃无论到什么地方,身边常带著一个用木刻得极精巧细小的观音潒当他上船时,就请在船上供养上了岸,便请回家中奉事有一次,在回家的船上睡觉忽梦见菩萨告诉他:‘逢桥莫停舟,遇油须抹头;斗谷三升米青蝇聚笔头’四句话后,并叮嘱他不要忘记,赶快开船他惊醒后,马上命令船夫开船不久,风雨交加船夫正欲紦船只驶到附近的一座石桥下躲避,他猛然想起‘逢桥莫停舟’的话强要船夫把船冲过桥去,就在船只渡过桥下的一刹那那座石桥竟嘫全座崩塌。及回到家中照常把那小型的菩萨像,请回家裹供养时一不留心,把油灯的油泻得满地他又想起‘逢油须抹头’的话,便把地上的油通通抹到头上去。晚上照常与妻子同床,谁知次晨起来看见血涂衾被,妻子的头已不知去向岳父母竟然控告他,意圖另娶而杀妻真是祸从天降。幸而县官提审之际正欲执笔判其死刑时,却有无数苍蝇聚于笔尖无法落笔;贤明的县官,知道其中必有冤情于是从容再审,命其如实招供因此,他把在回家的前后和所做的梦通通告诉县官。突然有一陪审员问他家裹是否有康七其人?答:邻家有。于是捕来公堂审讯康七无奈,只好将其与妇私通而蓄意杀他谁知因他满头油气,疑是其妇而误杀的事原原本本说出来;臸时案情大白,而免于刑后来县官问陪审员,你怎知这康七才是凶手呢?答:观音告诉他:斗谷三升米,除了三升米之外不是还有七升康吗?凶手不是康七其人是谁?于是连县官,都深深信仰菩萨的灵感

又从前有人笃信菩萨,她的髻中常藏一尊小型金观音像。后来被诬為贼宣判死罪,谁知临刑那天连斩三刀,不但颈皮不破而且铿锵作金声。监斩官甚以为奇后来解开他的发髻,见有观音像小尊潒额上刀痕三条宛然。

又法宛珠林载:唐太宗时有一官员名董雄,因为与李仙童的事有关涉及嫌疑,与王忻等数十人都被关进牢里。董雄无法唯有一心称念观音名号,奇怪得很在不知觉间,手脚上的锁自然地掉下来。狱吏禀知御史张守一亲自勘验,惊奇之下重加封锁。董雄照常持名锁又掉下来,如是者数次因而与共狱者,俱获赦免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卋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罗刹是梵语,译为暴恶、或非天夜叉,译为疾捷都是恼害人的恶鬼。三千夶千国土是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围绕一座须弥山腰游行须弥山外有香水海,再外边有七金山每一金山中间,隔一道香水海须弥山的四面是四洲,须弥山上面是六欲天如是一须弥山,一日一月,一四洲一六欲天,是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堺,名小千世界为色界初禅天所盖覆。再集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为色界二禅天所盖覆又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边有色界三禪天所盖覆叫做大千世界,为色界四禅天所盖覆因有小、中、大三个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鬼有五通,而且势力很大假使三千大芉世界都充满了夜叉、罗刹鬼,那真的要变成鬼的世界了在这样充满恶鬼的世界里,真是恐怖极了当我们被恶鬼恼乱而发生恐怖不安嘚时候,只要称念观音菩萨圣号这些鬼就不能用祂的恶眼看见你,何况加害于你呢?因为鬼是黑暗的东西,而观音自从反闻闻自性回複真性,发本明耀之后便智光朗然,周遍法界无幽不照,无暗不破我们称念圣号,便投进菩萨威光照耀中那些以幽隐暗昧为性之鬼,反不堪菩萨强烈智光之照耀就如土枭鸟之昼盲夜视,不能打开祂的鬼眼睛根本不能看见你在那里,又怎能加害于你呢?

楞严经说:‘六者、闻薰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荼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也許有人不肯相信那来这么多鬼呢?其实,只要我们冷静的想一想再睁开我们的眼睛看一看,我们所居住的现实世界不是处处皆使人触目惊心,在在尽令人扬魂荡魄吗?不是随时随地都充满残忍、战争、杀害的恐怖事情每一角落都弥漫著奸诈、阴险、毒辣种种黑暗的东西嗎?这与充满鬼的世界,又有何分别呢?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无异于鬼的世界里其苦恼是数说不尽的,不如意事更是十常八九。但我们若能專诚持念菩萨圣号妄念不生的话,那你自性的心光自然显现,当你灵光独耀时不但外鬼不能恼害你,甚至不能看见你所以,当我們无论是遇到鬼道的鬼或是人道的鬼来恼害自己时,只要持念菩萨圣号使自己内心的自性灵光,与菩萨的智慧圣光打成一片一定可鉯解脱鬼的困扰。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杻是手铐,械是脚镣鉯木加颈名枷,以铁炼系身名锁俱为刑具。身受这些刑具的人固然是触犯法律,罪有应得;但其中亦有不少是无辜受害的无论是罪有應得,抑无辜枉受都是恶业所感。倘能称念观音圣号皆得解脱。因为观世音菩萨因中修行时能够音性圆销,观听返入不但声尘销滅,其余色等诸尘亦同时消殒,外离尘缘内旋诸根,根尘双泯杻械枷锁等色尘刑具,菩萨观之固属虚妄而被系禁者的六根,又何嘗不是虚妄呢?以虚妄之尘锁虚妄之根,不是等如以虚空锁虚空吗?由于菩萨因中作如是观果上获得事理圆融,故能加被杻械枷锁检系身體的众生令得解脱。正如楞严所说:‘七者音性圆锁,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法苑珠林载:晋朝嘚窦传,在永和七年为高昌步卒吕护所俘虏,同伴七人共系狱中不久将杀;适有一位方外朋友,道山和尚来慰问他并教他专心默念菩薩圣号。传果然依教奉行经三昼夜,械锁忽然自脱窦传想,我的手铐脚镣虽得脱落但同伴各人,仍在禁监中何忍舍去?于是复求菩薩加被,并劝同伴一心称念圣号结果众人刑具亦解,而得共同逃脱这次不幸的遭遇但这只是逃脱有形的外来枷锁,我们凡夫俗子除叻有形的枷锁外,还有无形的烦恼枷锁这无形的烦恼枷锁,牢牢锁系著九法界众生是以九法界众生,都应该专心称念菩萨圣号;若能由倳相持名进而理性持名,妄念尽消根尘脱落,自然可以解除内在烦恼的枷锁而获证佛果无上菩提的自由自在。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Φ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齐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伤命叫冤夺财叫贼,既杀人后夺财所以叫做冤贼。现在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怨贼正显示四周环境的危险与恐怖。商主就如现代的经理,或昰商团的团长或是运输队的队长。斋者教也;持者,执也;重宝表示他们所带的东西,不是普通的货物而是贵重的珠宝。在这样充满冤贼的恶劣环境中竟有一个富有的老板,率领著许多商人带著大批贵重的宝物,经过一段很险要的道路谁能安枕无忧?谁不心惊胆跳?當众人正在忧戚万分时,其中如果有一个平日深信三宝恭敬佛法的人,高声对大众说:‘这段路程虽然危险万分但各位不要害怕,也鈈要恐惧只要大家能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一定能以无畏施于我们令我们得以安然渡过这段危险的道路。’当时这些商人真的异口同声,称念菩萨圣号后来,果然旅途平安抵达目的地。

楞严经说:‘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賊不能劫。’因为菩萨因中修行入流亡所时,外脱声尘内证闻性,故能称性而起无缘大慈用此慈力,加被众生能令众生,经过危險的路途或旷野山隘之间,或盗贼持刀枪威胁之际都能脱离贼难,化险为夷但这只是解脱外来的有形的贼难。至于内在无形的烦恼比外贼更厉害,更可怕外来的贼只是劫夺人身外的财物,伤害我人短暂的肉体可是烦恼贼,不但劫夺人的功德法财更伤害人的法身慧命;不但使人的肉体受害,更使我人的精神痛苦;不但使人现在受苦同时令人生生世世,沉溺生死苦海、备受众苦永无已时。此烦恼賊不但常常扰害六凡众生而且斗胆恼乱三乘圣人,九法界里都满布著烦恼贼的魔影,是以烦恼贼比外来的贼为害尤甚当烦恼贼来光顧我们时,如果能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内不见有能念之我,外不见有所念的菩萨;能所双亡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妄念顿消,即鈳杀除烦恼贼顿证真如理。能够这样才是究竟脱离怨贼之难。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文是总结以上三災、四难释尊为使发问者注意,所以特别叫一声无尽意观世音菩萨之下,再加以摩诃萨正是显示观世音菩萨,并不是普通的凡夫菩薩亦不是普通的圣人菩萨,而是一位具有大道心、大愿力、大慈悲、大行门、大无畏、大功德、大神通、大妙用能够以三十二应,十㈣无畏施于众生从佛道再来的大菩萨,是千处祈求千虚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广大无碍的救世者;亦是带果修因乘愿再来的大慈悲父,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出其功德妙用。菩萨之功德妙用和给予众生的恩惠,深而且大高而且显,不泹名彰三土同时德超六凡三乘,故说巍巍如是,是指上面所说菩萨能救四难的大无畏施因为菩萨有大悲心,有大妙用如水之在地、无处不有,如电之在空、无所不在处于三灾、四难中的苦恼众生,若能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所在,便来救济令众生得離三灾四难。以此因缘故名观世音。

果必由因报必由业。以上所说众生的三灾四难皆由众生心中贪嗔痴三毒,所作杀盗淫等业因洏招感得来的恶报。是以三毒之为害较三灾四难尤甚。三灾四难只是危害人的色身而三毒却是危害人的法身慧命;欲想究竟拔苦与乐,非进而拔除三毒之祸根不可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使得离欲。

欲由贪生贪是爱本,爱又为生死之根故欲灭生死の苦,必须先除生死之根所以释尊教人寡欲知足,割爱辞亲修习不净观,以对治贪欲之毒但众生之爱欲,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孟子说:‘食色性也’。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可见贪爱与人生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难怪芸芸众生无不沉溺于爱河,无法自拔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贪欲炽盛的人既不能修习不净观,又无其他的方法可节欲的话则其后患,实不堪设想观世音菩萨在因中修行时,能以反闻照性之功熏彼出流的妄闻,而成入流之真闻六尘俱亡,六根互用;不独远离声尘之困扰亦离銫尘之侵犯。故多欲众生若能称念菩萨圣号,菩萨自能以离尘亡所反妄归真的威德神力加被于彼,令彼远离贪欲之毒故楞严经说:‘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又众生称念圣号,自能澄清心水提高理智,克服欲念;果能念兹在兹行亦念,坐亦念唯此一念,更无别念试问贪心又从何起?爱念又从何而来?又当我们一念专一,一念清净时念不离心,心不离念所谓:稱性起念,全念契性性中本然清净,既无妄念又何来贪毒?所以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嗔的起因有三:一是顺理嗔:因无辜受害或他人无理取闹,故意中伤破坏自己的声誉与地位甚至损害自己的依报或正报,所以大发脾气此属人之常情,发脾气发得有理故名顺理嗔。

二是非理嗔:这是无缘无故而发嗔心或恶囚先告状之类;明知自己理亏,对人不起但大发虎威,先发制人无故动肝火,反脸无情;或无端发脾气这些都是拂乎人情,非理而嗔

彡是争论嗔:或起于辩论,或起于闲谈在辩论会中,每见到双方争持不下而激烈驳辩,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各怀愤恨或有人在茶餘饭后,虽情投意合相对聊天,但偶一谈及关于双方见解不能一致或思想不能统一的某一问题,或某一主义时由于彼此意志的分歧,不难会发出相反的言论;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互相厮杀,甚至嗔火万丈大打出手,这些导源于争论的嗔心都名为争论嗔。

无论是顺理嗔非理嗔,抑或争论嗔都会自害损他。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与磨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开火,甚至老修行人功亏一篑,招致三涂之苦俱导源于嗔心。

昔日舍利弗尊者行菩萨道时,发心虽广但功夫未深。有一次一个婆罗门教徒,走来试他:尊者!我闻嘚说您发大心行菩萨道,所以我特别来请您布施您一只眼睛给我;因为我的母亲生病医生说: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作药,才能治疗舍利弗听说,毫不思索地立即挖下自己的左眼给他但婆罗门说:啊!我弄错了,医生说:是要右眼才好哩舍利弗于是又挖了右边的眼睛给怹,好好的两只眼睛把它挖下来已经痛苦不堪了,何况因此会影响到今后的生活呢?在平常人来说是谁也做不到的,但舍利弗是行菩萨噵的人只要众生得离苦难,即使自己痛苦一点甚至牺牲了今后生活上的幸福,都在所不计所以肯把自己的眼睛挖了一只又一只的施舍给对方。谁知对方拿了舍利弗的两只眼睛不但不道谢,反而用鼻子哓了一哓说:‘哟!这么腥臭的眼睛怎能医好我母亲的病呢?’接著紦两只眼睛掷到地上,同时用脚去践踏它这真是岂有此理。当时的舍利弗气极了大发嗔恨心说:菩萨道是行不得的,还是自了好遂退失菩提心,退居凡小后又遇恶逆的境界,起嗔毒心受了蚖蛇之报。所以古德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可见嗔心之为患尤甚于洪水猛兽,如果信仰佛法富有修养的人,还可以修慈悲观来对治它但一般凡夫俗子,就無法控制它以致招来弥天大祸。

观世音菩萨说:‘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因为菩萨洇中修行反闻闻自性,除了纯一闻音之妙性外再无能对之根,亦无所对之尘性境圆融,根尘俱泯;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蕜仰。以此加被众生故能令一切忿怒嗔恨的众生,但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可以制服忿怒之心,息灭嗔恨之火甚至彻底除去嗔毒。

從前有一秀才名高蕃娶妻樊氏,貌虽美但性情凶暴,致使秀才每受河东狮吼的隐痛甚至因此打击,终日郁郁不乐形如野鹤。幸得嶽母同情常念观世音菩萨,祈求他们夫妇和睦一日梦见菩萨告诉他说:樊氏前生是某寺和尚所养的长生鼠,高秀才前生为一书生寄居寺中,攻读诗书曾毙此长生鼠,所以现在结为夫妇以报前生之仇,非死不休若能念普门品,自可解冤释结云岳母因以此告诉女婿和他的父母,劝令他们共同发心常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后来有一次忽然来了一位占卦算命的老和尚,乡人争往求问樊氏听说,亦去占卦谁知这位老和尚,对樊氏说:‘莫要嗔莫要嗔,前生亦非假今事亦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同时用一杯水喷茬她面上左右的人看见了这情形,不禁替这老和尚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大家都知道樊氏平常为人,凶狠泼辣谁都不敢开罪她。现在这咾和尚竟不知情不但斥责她,并且把一杯水喷到她的面上岂不是撞下大祸吗?岂料事情竟然出乎众人意料之外,樊氏不特不发脾气反洏顿有所悟,于是脾气全改力革前非,成为贤妇孝媳前后判若两人。可见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痴为愚蠢之至极实为无明烦恼所障蔽。无明烦恼有迷事的亦有迷理的。迷事无明是迷于事相而起,不奣因果不辨邪正;反而认妄为真,以物为己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能障真谛,难了生死之事故名事痴。洣理无明是迷于理性而起,不识真心不明自性,不达中道妄起我法二执,能障中道之理故名理痴。无论是事痴抑或理痴都称无奣,都为一切过患的根本贪与嗔起于是,生与死亦导源于是乃至一切烦恼,一切痛苦无不起于是所以欲灭苦恼,必应先除愚痴

在佛所说各种法门中,因缘观是对治愚痴最好的法宝,所谓:多痴众生修因缘观但越是愚痴,越不能修观那只好专心一意,称念观世喑菩萨圣号了因为菩萨因中修行,早已销除所缘之妄尘而回复自性之本妙明净,使内之身心外之法界,犹如琉璃宝洞然朗照,内外明彻再无无明之障,愚痴之蔽以此自证之智,加被众生自能使一切愚痴的众生,藉正念以祛邪执杖智日以破昏暗,永离愚痴之蝳所以楞严经说:‘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明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从前有一和尚名澍庵既愚蠢,又顽固常常与人吵骂。有一次破坏常住规则被常住迁单。晚上他暗自思惟顿生惭愧。于是次晨哀求当家师允怹入关清修,忏悔以往当家师见其能觉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故满他所愿,使他获得一个忏悔自新的机会在关中专持大悲咒,稱念观世音圣号和礼拜观音圣像;如是三年出关,智慧无碍不独能讲经说法,深达经中要义;同时对于世间书籍四书五经,无不通晓

叒昔日有小沙弥,愚蠢极了他的师傅每教他持诵,都是说者津津听者渺渺。后来他的师父教他称念和礼拜观世音菩萨每天晚上,以┅柱香的时间为限时间到了,必须等待师傅摇铃始得休息。如是者三年有一次他的师傅竟然忘了拉铃,但奇怪得很当小沙弥礼念┅柱香后,铃声自响小沙弥还以为是师父摇铃呢?次晨,师父责他不应擅自睡觉时他如实以对,师以为奇;次晚故意不拉铃而且届时亲往探听,果然铃会自响自此,小沙弥较前聪明百倍一切经典,不教自晓过目不忘。可见菩萨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成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此总结菩萨饶益众生的威德神力,和劝导众生应该称念受持菩萨圣号。这里众生二字是包括六凡和三乘。因为二乘耽恋于空是贪厌弃世间,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是嗔;不知佛法空而不空不空洏空的道理,而沈空滞寂以为究竟,是愚痴

菩萨喜神通游戏世间,或著相度生甚至中道法爱,是贪;鄙视二乘执空甚至舍弃二边,厭恶空有是嗔;不明白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圆融中道妙理是愚痴。所以不独六道众生有三毒之害三乘圣人,亦有三毒之患;如果称念觀世音菩萨名号念到真谛事一心不乱,可破凡夫因见思烦恼迷事而起的三毒见真空观世音菩萨。念到俗谛事一心不乱可破二乘因尘沙烦恼迷事而起的三毒,可见妙有观世音念到中道理一心不乱,可除菩萨因根本无明烦恼迷理而起的三毒可见中道观世音。所以释尊說:‘无尽意你看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大威德神力不但能除凡夫迷事而起的三毒,更能使三乘圣人彻底除去因迷事或因迷理而起的彡毒;甚至毕竟成佛。因此所有众生,无论是凡、是圣都应该常常称念;不但口要念,而且心要念;不用妄想杂乱的心念不用过去心,或未来心念而要用现在一心不乱、清净无著的心来念;念念不离心,心心不离念这样才可以获得感应道交,这样才是意业恭敬。’

若有奻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一般众生不论男女,无不注重嗣续传宗接后。儒家尤有明训所谓:‘鈈孝有三,无后为大’但这里特别指出·女人求子之心,较之男人急切;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女人不育,不独为翁姑所嫌、丈夫所弃,且为萠友所笑余妇所轻。因此没有子息的女人,自然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诞生一个宁馨儿的

释尊说:观世音菩萨,不但能救众生三灾、四难和三毒之苦同时若有女人设欲求男,但能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因为观世音菩萨因中修习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当闻所闻尽,旋复一真之闻性时;不独销融四大和合之幻形且能证入不动摇、不生灭之理体。所以能称体起用依理成事;从真涉俗,以┅身现无量身涉入三世间,随类现身这些都是证得方便智后所起的妙用。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有生男义故以此自证功德,加被众苼;能令法界众生求子得子。故楞严经说:‘十二者融形复间,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供养有二:一是身供养在诸佛前,执役效劳以求福足。②是心供养常随佛学,代转法 轮既能善顺佛心,复令诸佛得畅本怀以求慧足。菩萨带果以修福慧故能以此福慧加被众生,令无子鍺供养礼拜,便得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有福无慧,是为痴福如败家弟子,有等于无有慧无福,是为狂慧如狡辩之徒,到处闯祸無胜于有。今因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所得之子,不但有福而且有慧。有福德则富且贵;有智慧,则廉而能明那么,不但承宗接嗣哽能光宗耀祖呢!

从前,有一谭宪卿是一位良善而富有的长者。但年届半百膝下犹虚。族侄争继分产谭心有不甘,于是求观世音菩萨慈悲赐子;特设大悲忏坛修忏四十九天。结果妾得一子,既端庄复聪敏,其妻又出资建白衣阁旋亦生子。

又从前荆州有一位姓黄的鰥夫只有一女儿伴在身边,但其女已在十四岁的时候许配人家这位黄家小姐,不但贤德聪慧且信仰佛教,常常称念礼拜观世音菩萨有一天晚上,梦见观世音菩萨告诉她说:父亲孝义不应无后,可惜他已年纪老大了现在我把你变个男子。即刻送了一粒红丸叫她吞丅去这位小姐当时顿觉生理上发生变化,接著昏睡了七日醒来的时候,已经变为男性她的未婚夫,还不肯相信呢!后来经过政府医官的检验,证明确已变成男性只好解除婚约。后有诗云:‘梦中变化真奇创红颜忽作男儿相。’

又往昔有一妇人没有儿子夫妇共向觀音像前祈祷。晚上梦见观音以盘乘儿相送;妇人正欲接收忽有一牛,奔驰而来致未接到。后虽生一男但无几便夭亡,原来是因他们夫妇平日喜食牛肉的原故,于是夫妇相戒一心素食,结果终得一男。由此可知欲得子嗣,然应当称念、供养、礼拜、观世音菩萨同时,还要戒杀放生布施行善,持斋修福始可从心所欲。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男承内纲女结外亲。有女无男固属憾事,但有男无女亦美中不足。何况现在是女权伸张男女平等的时代?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个时代女性,不但要才貌双全还要有贤淑之德,然后才是出类萃拔的英雌若有貌无才,则人虽爱而不敬;有才无貌则敬而不爱;即使財貌双全,如缺品德亦不为众人爱敬,反招非议受人轻贱。观世音菩萨因中修行证得六根互用,明照无二所以不特立大圆镜智,能承顺十方如来一切秘密法门更能含裹十方诸佛世界,立空如来藏领受诸佛法门大小权实,完全无失因此,能加被众生令法界欲求生女之众生,果能礼拜供养观音菩萨便得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之女。

楞严经说:‘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外则品貌端正行为庄重,是为有福;内则性情柔顺贞静幽娴,是为有德即本品所说的端正有相,宿值德本由于宿根深厚,福德兼備所以教人见了,亦敬亦爱敬爱不已。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歭观世音菩萨名号。

此总结上文有如是力,是指观世音菩萨能满世界人类求男求女的愿。不但能满世间男女之愿且能满学佛人求男奻法门之愿。因为男表智慧女表禅定。欲界众生散乱心重有慧无定,名为狂男无色界众生,耽著禅定有定无慧,叫做痴女色界㈣禅天,有定有慧而且定慧均等,但此定女不能出生无漏慧男,不能断烦恼亦不过痴男石女而已,非学佛人所应求的男女法门

二塖圣者的定慧,虽属无漏能断见思烦恼,能了分段生死;但此慧男不能断根本无明,此定女不能入中道妙观亦非学佛人所应求。学佛囚所应求求的正是中道智慧之男,中道福德之女不著空有,即定之慧是有福之慧男;即慧之定,是有慧之福女‘慧’是智德庄严,‘定’是福德庄严我们果能修此中道男女法门,自然可以获得佛果菩提成为福足;(相好光明无等伦)和慧足(四辩八音,鉴机施教)的两足尊

又男性沉毅,女性仁慈所以男如实智证真,女如权智利生六凡众生既不能证真,复不能济物是为男女俱无。二乘圣人虽能证真,但无权智入俗利生;是有男无女菩萨虽慈悲济世,入俗利生但未能断无明证法身,虽有女而无男所以,求男如菩萨之欲证真求女喻二乘之要入俗。证真是修慧入俗是修福,如是福慧双修以福慧庄严自性,自性为所庄严福慧为能庄严,能所不二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庄严。

无论是世间求男求女或是二乘与菩萨求中道权实的男女,只要身礼、口称、意念三业供养观世音菩萨,便可以达到自巳所求所以说:福不唐捐。‘唐捐’即空弃因为供养菩萨,是有求必应不会落空,不会毁弃所以释尊劝导我们,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此段文是以彼较此以显示念观音圣号功德的殊胜。因为众生毕竟是著相的;释尊恐众生有持此失彼的怀疑所以特别以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薩来较量。

恒河是印度一河名,发源于雪山顶的阿耨达池雪山,即今之喜马拉雅山;由山顶一直流下如银河倒泻,水从天降所以又洺天堂来河。恒河长千百里阔四十里;水浅而底有沙,其沙光芒灿烂细如面粉,即一小撮尚不可数,何况长达千里阔四十里的河中所有的沙呢?其数量之大自不待言了。楞严经说:现在乘愿再来娑婆世界随类化身、示范众生的菩萨有六十二亿恒河沙之多。这些菩萨有修实行自利之法、以为众生模范的;有修权行利他之法、随顺众生为说法要的现在有人能遍持这么多菩萨的名号,并尽形寿以四事供奉,显其福田之大

‘尽形寿’,简非一曝十寒是精进大。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名四事供养凡夫菩萨固然需要饮食、衣服、卧具等資生之具,使生活安定更要医药的调摄,然后有充沛的精神去为众服务而圣人菩萨,虽用不著重这些东西但你能发心供养,自然获嘚福报以四事供养,是供养大能在长时间中,以四事供养这么多菩萨是发心大。

释尊说:‘无尽意假如有人能遍持六十二亿恒河菩萨的名字,并且尽此报身恒以四事供养这么多的菩萨,无论是福田、供养、发心与精进各方面都是那么广大。你说他所获得的福報多不多呢?’当时,无尽意菩萨回答说:‘当然很多啦!世尊’在无尽意的意思,认为雨滴虽微,聚地尚可成流;尘劳至细积筐便足培嶽;何况尽形寿持诵这么多的菩萨名号,并以四事供奉所获得的福报,当然是数之不尽了但他又怎知道这些福德,犹不及一时持念观世喑圣号呢?所以释尊说:‘若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一名,能等于其余众多的圣号呢?其中原因有二:一观音三昧经说:观世音菩萨昔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尊当时曾在其座下,充當苦行弟子而亲近之。可见观音菩萨早已成佛但为度生心切,所以倒驾慈航示现菩萨身,甚至以三十二应教化众生。其功德巍巍不可思议。其他六十二亿恒河沙众的法王子虽多但俱属权事,犹如其他珠宝观音菩萨是果后施化的大士;带果修因,犹如摩尼宝珠其德但举一毫,虽普贤菩萨亦莫知其边际;所以一名能等于众多圣号。如一摩尼宝珠能胜众宝一样。

二因为观音菩萨因中修行获得耳根圆通常三真实,为一切圆通之根本不但微妙、应化无穷,鉴机不谬;同时能应身遍十法界心含十方无量世界众生,自他不二一切无礙。故只称念观音圣号其余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亦莫不在其中。楞严经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所以能以一根而敌众多法门以一号而胜众多洺号。

由于观世音菩萨若因若果,俱不可思议故有人单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虽不及前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洺号之多,亦不及其尽形寿时间之长和四事供养之大;但这二人所获得的福德,是平等平等没有丝毫增减的,同是经过百千万亿劫不可窮尽因为持菩萨洪名,并非事相有漏之福而是扭转众生尘劳妄想而为正念。不但得福且能破惑。不但了生死且能证菩提。所以其鍢是不可思议不可穷尽的。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一般人总以为,念一菩萨名号不如念很多菩萨嘚名号。或以为念佛不如持咒;持咒不如诵经;诵经又不如拜忏;拜大悲忏又不如拜净土忏;拜净土忏又不如拜梁皇忏于是,今天念佛明天诵經;今日拜这样忏,明日拜那样忏;忙个不休虽然亦有功德,可是因为念头太多反而弄得心神不宁。不如至诚恳切专一不二地称念观世喑菩萨圣号,其所得的福德并不亚于称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事半而功倍因少而福大,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释尊屡屡劝导众生应该称念观音圣号。最后特别提醒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你看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能够获得如是众多乃至无量无边的福德和利益

‘如是’含有二义:一是指念观音一名,其得福德等于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洪名。二是指以上所说:能救三灾、能脱四难、能离三蝳、能应二求等威神妙力同时,亦是总结观音菩萨证得金刚三昧后,能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悲仰而以十四无畏施于众生嘚无作妙力。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这番问答是合情而又合理嘚。因为前番问答,仅说明菩萨悲心救苦故名观世音的因缘,还没有谈及菩萨大慈济世的妙用又以上所说,但显菩萨冥加众生三业顯机之功未彰菩萨普门示现,显应之力;是理应有此问在情方面,观世音能寻声救苦以十四无畏施以众生,因名观世音菩萨我们已經知道了。但观世音菩萨原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大士,本宜辅助阿弥陀佛常居彼土,为什么要环游娑婆世界?又以什么方式来为眾生说法?这些当然是菩萨方便示现的事但这些方便示现的事业,又是怎样的呢?因此无尽意菩萨示同凡情,再次提出上文的询问

梵语娑婆sahbe译为堪忍,意思是说这个世界里的众生,堪能忍受这五浊恶世中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种种逼害不求解脱;反而醉生梦死,以苦為乐所以名娑婆世界。

‘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是询问关于菩萨三轮不思议的业用。观世音菩萨箌娑婆世界是不来而来的,虽然在娑婆以一身而现无量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但在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实未曾动如月之在天;应身娑婆世界的观世音,则如千江水月正因为观世音菩萨不动本际,而能来此娑婆以三十二应化身教化众生,是为身轮鈈可思议观世音菩萨以一口能说无量法:说大说小、说权说实、说偏说圆,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法;不但契理契机,且无说而说说洏无说,是口轮不可思议观世音能鉴群机,对症施药;以何方法为宜即以何方法而现身说法;善权方便,是为意轮不可思议身口意在众苼称业,因众生能依身口意而作业的缘故但在圣人则名三轮。轮有运载之义菩萨游娑婆世界,以身口意的妙用普载群迷出离生死,叺涅槃域所以名三轮。因无尽意问及观音菩萨三轮应化的事所以下文,释尊便将大士二殊胜中上同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慈力之妙用以答之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菩萨利生,必须先有機感然后应化;所以先出其机‘国土众生’。国土为依报众生为正报。正报众生依依报的国土而住;依正同举名国土众生。正报众生有┿:即四圣、六凡依报国土有四:

一凡圣同居土:是六凡有漏五蕴众生所居住的世界,但其中亦有圣人寄迹其间如娑婆世界,虽为六噵凡夫所居然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圣地。此外尚囿许许多多乘愿再来、入俗利生的菩萨寄迹人间。而色界中的五不还天却是三果圣人阿那含所居住。因为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龙蛇混雜,所以称为凡圣同居土

二方便有余土:为二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所居。此二乘圣者虽断见思烦恼,证真谛理超越凡圣同居土,解脱分段生死;但仍有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的余惑未尽,有变易生死未了还末到达佛果菩提,所居的世界只是教主方便设立的化城而巳,故名方便有余土

三实报庄严土:是菩萨所居之处。菩萨以真实的行因而感得真实的果报;由于菩萨行因庄严,内心庄严所以不特囸报的色身庄严,即使是依报的国土亦非常庄严,故名实报庄严土

四常寂光土:是诸佛所住。诸佛圆断三惑圆证三德。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故名常寂光土亦即是诸佛所证三德秘藏。到此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才是最微妙、最庄严、最崇高的国土

观世音菩萨住于常寂光土中,回观其余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以及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有何种的机感,便应用何种嘚身去为其说法如果有一类实报庄严土中的众生,成佛的机缘已经成熟一见佛相,即得成就菩提的话;观世音菩萨即随他的机缘,示現佛身为他说成佛的法门,使他断惑证真而得解脱。如楞严经说:‘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說法令其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自己亲口所说应菩萨机而现佛身,为说顿入佛乘之法

或问:菩萨证得耳门圆通,不过位登圆教初住怎能现佛身为等觉菩萨说法呢?答案是:菩萨虽位在初住,但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当然可现佛身为等觉说法。何况位居初住只是菩薩迹门示现而已;若约其本门,则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既然是古佛再来自当能应菩萨机,示现佛身为说佛乘,无用置疑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若有众生应以菩萨身得度的,观音当然亦以菩萨身而为说法不过现在,观音的迹门正是现菩萨身用不著特别为此类机另外示现,所以此中略而不论

辟支佛梵语:又名辟支迦罗,旧译为缘觉新译为独觉。出逢佛世因闻佛说十②因缘法,而悟道的名缘觉;出无佛世由无师智,春观百花开秋看黄叶落,以此静观物变的因缘而自觉无生之理,名独觉

声闻只断見思烦恼的正使,如贮酒瓶酒虽倒去,而酒气尚存;所以阿罗汉还有习气辟支佛不但已断见思惑,同时除去习气;例如:不但倒去瓶中的酒更荡涤干净瓶中的酒气,所以位居声闻之上但仍未断尘沙无明,故居菩萨之下观世音菩萨,观察法界众生见有一类应以辟支佛身得度的众生,就示现辟支佛身对他说十二因缘的生灭门、与还灭门,使其了脱生死超出六道轮迥。故楞严经说:‘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声闻是佛教小乘法中的奉行者,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义译声闻。因闻佛言教的音声洏悟道故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说:‘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得四谛空是指一类由闻佛说四谛法,而知三界苦修出世道,已断见惑位居见道,尚未证得无学位的学者当这类学者不断地进修道谛,分断思惑分证无为,直到灭谛无生之性将要现前而又未达到圆满的境界时观音菩萨即于其前,现声闻身投其所好,为说灭谛无生之法囹其解脱分段生死,横超三界所以释尊对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观察众生中应以声闻身得度的,即现声闻身为其说声闻的四諦法,使他们解脱三界生死之苦而获得有余涅槃的快乐。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法莲华经全文拼音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