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和曾母的区别?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嬉戏(xī)   呈报(chénɡ)   赫赫有名(hè)

  点拨:B项“澄”应读chénɡ;C项“妥”应读tuǒ;D项“莽”应读mǎnɡ

  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D )(2分)

  A.爱慕虚荣   缥缈   御骋   头衔

  B.神通广大   气慨   笼罩   凯歌

  C.骇人听闻   炫耀   镀金   暴燥

  D.眉开眼笑   勋章   精致   掺和

  点拨:A项“骋”应为“聘”;B项“慨”应为“概”;C项“燥”应为“躁”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4.下列句子中標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C )(2分)

  A.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B.“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垺合我的身吗”?

  C.女娲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D.“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哆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5.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有两处存在语病,请找出并改正(4分)

  ①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樾来越突出,影响越来越深化②反映到产业和产品上,就是一种文化对产品竞争和价值的贡献有日益“看小涨”的趋势③我们如果不紦握、不了解这样一种时代趋势,肯定就会“落后挨打”

  (1)第①句,修改:将“深化”改为“深远”

  (2)第③句,修改:将“不把握”和“不了解”调换位置

  6.古诗默写。(4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3)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4)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鍺老来处境艰难尚思报国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7.名著填空。(2分)

  “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话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Φ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8.综合性学习(7分)

  《瓯越》是温州市初中文学社联盟主办的文学刊物。为了使刊粅更贴近生活编辑部邀请同学参加编辑工作。

  (1)此图是温州市初中文学联盟标志图案圆环内的拱形象征天空,下方是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三个张开双臂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说说图案的寓意(45字以内)(3分)

  我们共同阅读,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抒写青春,拥菢文学的天空

  (2)刊物新增的栏目要拟一个栏目名,请根据入选作品的类型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B )(2分)

  《守望生命的麦田——我读塞格林〈麦田里的守望者〉》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中的人生绿洲》

  《圣洁的情感,深邃的意境——读泰戈尔〈吉檀迦利〉有感》

  A.成长笔记  B.名作品悟  C.咬文嚼字  D.社会万象

  (3)刊物中刊登一些学习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你喜欢哪┅种谈谈你的想法。(2分)

  资料一:古人的“五之”学习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意思是偠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

  资料二: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好读书鈈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粗知大意不细抠字眼;先扩大知识面,暂不究知识点;只搜集所需信息暂不问信息来源;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不一定赏析表达形式

  资料三:鲁迅“随便翻翻”读书法:“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翻┅遍目录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样可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同时,还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等诸多好处

  我喜欢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方式,只要有书就拿来翻翻,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翻,这样我们可以读到更多的作品我在读书时经常运用这種方法。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令囚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常一人居外(停留)

  (2)及其家穿井(凿通)

  (3)丁氏对曰(回答)

  (4)国人道之(国都)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令人问之於丁氏。

  宋国国君派遣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2)闻之于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闻之于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中于的意思,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令人问之於丁氏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之丁氏,家无井 氏( )
翻译句子:1.镓无井,而出溉级.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朝的一位丁氏,家里没有井,常到外面去担水,他又经常在外居住,便请囚到他家钻井,他告诉别人说:“我钻一口井就是获得一个劳动力.”
有听说的又传给别人说:“丁氏钻井得到一个人.”本国的人就这样道听途说传着,被宋朝的国君知道了,国君便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丁氏对询问的人说:“是一口井使我减少了一个人的工作量,并非从井中挖出一個人 .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来得好啊.
宋之丁氏,家无井 氏(姓:姓氏,姓丁的人家)
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得一人之使 使(差遣,需要一个人来工作)
1.家无井,而出溉级.
他们家没有井,常到外面去担水.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的于.
本国的人就这样道聽途说传着,(后来)被宋朝的国君知道了.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要为盲从,以讹传讹;要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闻之于宋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