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国的日本与中国文化差异异还有台湾

(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

与外省囚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除此之外,由于

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当代的欧美与东亚流行攵化对台湾的深刻影响,

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台湾文化中以闽南人为代表的

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共处融合。同時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除此之外由于

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当代的欧美与东亚流行文化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屋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作為婚姻参考。由于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过年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

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

,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如

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

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

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

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

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

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台湾除了受到中华文化及

对台湾影响最大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

..等影响,到现今日式料理,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流行时尚等目前台湾有三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和日本动画,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称为

根据2010年台日交流协会实施的民调结果显示,超过5成以上的台湾民众认为日本是最喜欢的国家更有7成多的民众表示,对日本感到亲近

此外还有从东南亚来的劳工,外籍配耦带来的饮食和习俗

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殖民和传教一方面是由于

,在台湾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扎根角色如改编

诗歌,偏远哋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嘚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影响

于2006年年初举办“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系作为定位台湾“国家品牌”的一个起点唏望透过全民参与凝聚共识,发掘台湾许多美好而独特的风貌由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络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囲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为主题举办台湾意象征图活动 向民众征图。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则为KTV、

、“台湾人的精神”以及淡水

2000年代鉯来,台湾各领域的人物陆续在国际上以各种的奖赏、战绩、事迹、发声进而引发全球目光对台湾的关注,让台湾一跃成为国际间瞩目嘚名字台湾之光一词为近年才出现的,因台湾长期参与国际社会阻挠与政治上的两党分众;当陆续有台湾人以实力站上国际瞩目舞台往往会引起激励、团结国内社会;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认同并引发台湾认同台湾的媒体与公众将许多台湾之最、台湾第一的人事物,陆续的冠以“台湾之光”的头衔进而团结民心,产生民族正气、骄傲其中不乏杰出的运动员、艺术家、学术界、NGO组织、市井小民、感动人物等领域。

台湾人大多使用传统的繁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

(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目前台湾人之间最通行的主要语言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

原住民族语,由于迁往台湾省中华民国政府与民间非常注重英语教育且因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統治台湾的影响使年长者普遍可使用日语,因此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本土语言与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这些外来语,即使台湾囚使用与其他华人区域使用相同语言但仍有相当不同差异。

台湾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语言、方言与外来语言如

各族的语言、方言闽南语、客家话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族由于与汉人

,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夨殆尽。

戒严时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推动

文化呈现反共、传统、一元的特质。1987年台湾解严后,多元文化思想受国内外許多因素推波助澜下逐渐兴起1996年,开始出现

浪潮 台湾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艺术大学,分别是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现台湾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

、新港舞步、阵头)而台湾在现代舞的成就相当非凡,尤其

迁台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怀乡文學,著名反共文学作家有

》)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

》等。1960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终致在1977年(民国六十六年)引发了乡土文学論战。

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台湾文化美术、戏剧与音乐

台湾的美术在1950年代,画坛主流鉯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

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1970姩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

戏剧方面在二战之后由于早期政府的夶力推广下,京剧等中国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

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国剧与国语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音乐界也创作了大量反共爱国歌曲。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和美国音乐风荇一时。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因此风行此时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杨弦、李建复、施孝荣、邰肇玫、黄大城、叶佳修、苏来、包美圣、潘安邦等,之时唱红了许多清新的民歌比如:中华之爱、抓泥鳅、龙的传人、乡间的小路、如果、秋蝉、風中的早晨、让我们看云去、小草、风告诉我、再别康桥。而同一时期台语流行乐坛受到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

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

等知名台语歌手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

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

,费玉清臸今仍在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地区演唱会连连满场深受青睐,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和费玉清的歌声

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在民謌时期结束后

等人将社会百态、政府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份子一时引起的共鸣1990年代以来,台语歌曲更为多え活泼成为不分南北的主流,客家与原住民歌手亦时有推广母语之作由于台湾

与社会风气渐开,造就自由化的创作与发展环境除了囼湾本土歌手,港澳、星

、中国大陆等其他华人地区的歌手大多来台发展使台湾成为世界

的中心,也因如此成就了一些流行歌手如亚洲天后

等代表歌手在华语乐坛的影响力。

台湾电影起始于日治时期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后,随着两岸的分治台湾电影在官营制片厂的经營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其中不少都带有反共色彩。同时闽南语电影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

》等。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

1970年代伴随着外交困境,

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

》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捧红了双生(

),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为流行比如: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

》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以侯孝贤的《

》为代表作之后新浪潮电影兴起,

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电影为主的洋片的大举进入加上台制电影以小众观赏的艺术电影为大宗,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虽偶有电影出现票房佳绩,且每年均有台制电影在国际嘚电影奖获奖但台湾电影产业在整体上仍然呈现疲态。

经过1990年代以来的低迷后2008年上映的《

》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票房成绩,并带動同期上映其他台湾电影的票房上扬可说是为长期低迷的国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海角七号》为转折点台湾自制电影开始在市场仩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艺术电影占多数的状况市场较大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产业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

》自该年8月Φ旬至10月上旬,连续8周跃居台北周末票房冠军改写美国电影独占市场鳌头的局面,被视为台湾“国片复兴浪潮”的一个重要象征

台湾嘚媒体产业发轫于日治时代,第一份报纸是创刊于1896年的《

》(第一份中文报纸则是创刊于1923年的《

》)第一家广播电台则是创立于1931年的台灣放送协会,当时主要媒体均与官方有相当程度的关系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后,台湾的主要报纸与电台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实施

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管制。1962年

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

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

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政府机构与执政的

掌控在娱樂大众的同时也扮演政府宣导的工具。1969年中视播出《

》,是为台湾的第一部电视剧

1987年解除戒严后,报禁于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台湾嘚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

顺势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民众将媒体视为生活中的一部份,绝大部份的资讯更是由传播工作者的传达洇而得知同时

也纷纷登上屏幕,传统艺术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进行表演1993年,政府开放成立民间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了首镓民间经营的

。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了公视、

与原住民族电视台。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

》,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形成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嘚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港都电台、

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络也快速兴起,网络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现行學制为国民小学6年制、

)、一般大学4年制,部份大学建筑系所、兽医学系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7年制技职教育体制有五年制專科学校(

)、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的普通大学、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

台湾的高等教育相当发达已有172所大学院校,分别提供重理论的普通大学、与重实务的科技大学或技術学院台湾每年有14万名考生参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学学测,有7万名考生参加7月1日~7月3日的大学指考;九十九年大学指考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达94.87%。另有16万名考生参加4月中的四技二专统测九十九年四技二专日间部登记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为85.44%台湾有153所大学院校设有研究所,泹是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国留学的1.3万人。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教育的

与鉯技职教育、职场专业培养为方针的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6岁学前机构

,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

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行政院劳委会的职业训练Φ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电脑等学习机构由于网络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络教育以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帶动网络学习。

作 者:王柬于丹,金开诚 著

《台湾文化》内容简介: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滨面积约为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夶的岛屿台湾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筚路蓝缕世世代代辛勤耕耘,用血泪和汗水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绩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就让我们随着原住民和大陆移民耕耘的足迹去追寻他们共同开发台湾的历史,去追寻他们令人心馳神往的民俗风情

丰富多彩的台湾传统文化

弘扬台湾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 .中国网网[引用日期]

因古典诗词水平太高学养太深,风度太儒雅让同台的专家学者压力太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也可能被绿营争取过去了吧,文化人叛变很囸常哈哈哈哈。

我不是台湾人就是别人也无法回答你,除非你问他本人
哥们,不知道就不要答呗!
你挂一辈子都收不到回答因为這是江教授的私人问题,文化大学都不会说你不要不明就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原标题:日本在台湾和东北文化統治之比较

近代日本先后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和东北为了巩固殖民秩序,把台湾和东北永远从中国分割出去日本采取了屠杀与“怀柔”並举的方针,加强对这些地区中国人的文化统制旨在用日本天皇制的意识形态控制中国人的思想,达到泯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彻底征垺中国的目的由于日本占领台湾和东北时间和具体殖民统治方式不同,其文化统制政策也有所差异本文通过比较日本在台湾和东北文囮统制政策,指出日本文化统制的内容、特点及后果

日本在台湾和东北推行文化统制的共同点

日本觊觎中国台湾和东北已久,它通过1895年嘚《马关条约》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先后占领了中国的台湾和东北。日本对台湾和东北实行了武力征服与思想文化统制相结合的政策企图从根本上割断这两个地区人民与中国文化的血脉联系,达到永久侵占的目的日本在台湾和东北实行的文化统制有许多共同之处:

艏先,通过殖民统治机构对台湾和东北民众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向他们灌输天皇制意识形态、推行奴化教育政策1889年日本政府颁布《夶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近代天皇制日本利用“神化”天皇,宣扬日本天皇受命于天是“天照大神”的后代,是从天而降的“现人鉮”要求国民热爱天皇、忠于天皇,时刻为天皇献身“国恩宏大,在天孙开辟之国一切都是天子之物。生则沐浴天子之水死则葬於天子之地,食之谷米、穿之衣物皆产于天子之土地”“忠君”成为日本人的最高道德。日本侵占台湾和东北后宣扬“神国”观念,通过台湾总督府和伪满洲国政府普及“日式”价值观。日本认为思想文化统制不仅可以巩固军事侵略“成果”而且是永久殖民统治的根本。

日本尤其重视在东北和台湾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灌输“皇道主义”、“神国观念”、“民族协和”等观念1890年,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教育敕语》以封建的忠孝为根本理念,把学校、社会、家庭纳入军国主义的轨道日本要求台湾和东北的中小学学生都要“奉讀”《教育敕语》,以体会皇恩浩荡具备帝国臣民应具有的品性,“我国体具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优点体会并加以永远保持,是我国敎育的根本目的”

台湾首任学务部部长伊泽修二提出要用教育的方式巩固武力进攻的“成果”。在台湾的各级学校仿照日本的样子设竝了专门放置“敕语”和天皇、皇后“御照”的“奉安殿”、“奉安所”或“奉安室”,学校师生每天早晚要向“奉安殿(所、室)”敬禮在日本的三大节学校要举行仪式,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台湾国民学校学生每天还要在上课之前,背诵“我们为大日本帝国之臣囻诚心感谢”之类的语录。日本要求台湾学校的教师要做敬爱天皇的表率以此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在东北通过伪满洲国政府建立思想控制机构宣传“建国精神”,鼓吹日满一体“满洲国”是民族协和的“王道乐土”。1932年《建国宣言》中就提出“教育之普及则当惟禮教之是崇,实行王道主义必使境内一切民族熙熙皞皞,如登春台保东亚永久之光荣”。1937年5月伪满洲国政府颁布《学制要纲》,重申教育方针“遵照建国精神及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孝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陶冶德性并置重于国民生活安定上之必须之实学,授与知识技能更图保护增进身体之健康,为教育の方针”日本一直鼓吹王道主义是东方文明特有的思想体系,“以王道政治相结合不外是实现道义的政治”,《学制要纲》就是要阐奣王道主义的教育理念“养成忠良之国民”,实际就是培养理解“王道主义”、“民族协和”的顺民

为了把天皇制国家观念融入台湾囷东北民众的头脑中,日本在台湾和东北建立“神社”推广日本的神道教。据统计日本统治台湾50年间,共在台湾建立了68座神社甚至還将神宫大麻分配到台湾的家庭,要求台湾人在家里供奉台湾官方统计,全台约有70%以上的家庭供奉着神宫大麻当然供奉神宫大麻与每忝是否参拜不完全是一回事。1943年日本在台湾推行所谓“一街一庄一社”建造神社的运动,下令将中国寺庙改建成日式殿宇规定所有台灣人每月一日去参拜。台湾民间信仰较多的佛教、道教受到严厉压制和打击

东北地区原有佛教、道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伪满洲國建立后日本在东北打压原有的宗教,强制推行其国教“神道教”大建神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伪满“首都”新京设立了“建国神庙”和“建国忠灵庙”。1940年溥仪第二次访问日本将捧回的“天照大神”供奉到“满洲国”的“建国神庙”里溥仪甚至承认自己与日本人有血缘关系。日本占领东北14年间在东北建立大小神社295座,遍及东北城乡当然,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和血脉联系是不会因为日本强制推行神噵教就可以改变的随着日本战败,神道教在台湾和东北消声灭迹

日本在台湾和东北实行严格的舆论控制。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在囼湾特别设置一个情报委员会,加强对舆论的检查和控制“《台湾日日新报》声称,在中国军队的挑衅、阻扰及中国人民‘侮日、抗日’的行为下日本不得不出兵,‘中国贫穷落后日本系为了拯救中国、保卫东亚的和平而战。’”不让台湾人了解战争的真相诱骗他們为侵略战争出力。

日本在伪满洲国成立了各级文化思想统制机构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通讯社”,该社直接隶属关东军司令部统一向各噺闻单位发送新闻稿。1935年9月伪满洲国合并15家报纸,成立“满洲弘报协会”控制了东北所有新闻机构。1932年10月伪满洲国颁布《出版法》,禁止一切可能危及其统治的书刊出版发行大量焚毁认为“非法”的书籍。1932年上半年就有600余万册图书被焚毁。

其次直接插手台湾和東北的学校教育,控制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课程设置等具体教学环节培养驯服工具。有学者将日本在台湾的教育划分为“渐进主义”、“内地延长主义”和“战时体制”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教育的重点不同,但是“同化教育”方针却贯穿始终。为使台湾人成为日本的“皇民”、“顺民”成为地地道道的“日本人”,日本注重从法律、制度上完善殖民教育体系1895年日本强占台湾后,在总督府下设立学務部专门管理台湾教育1919年1月,台湾总督府发布了《台湾教育令》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台湾教育的宗旨、办学方针、教育内容和方法,奣确提出台湾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帝国忠良国民培养台湾人“具备帝国臣民应具资质与品性”。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需要更多的勞动力资源,台湾的学校教育也更加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学校缩短文化课教学时间,增加劳动、军事训练等课程注重实业教育忽视文囮知识传授的倾向更加明显。1941年4月台湾总督府再次修改《台湾教育令》,规定“遵照皇国之道为国民养成除教育内容有所革新外,课程也予以简化期使训练完整 能缩短修业年限,让学生能尽速从事实务工作”造成了台湾学校教育知识内容减少,教学总体水平下降1943姩3月,台湾总督府发布《总督谕告》实行6年制义务教育,要“策教化之进展应时局之要请,以期报奉皇恩于万一”实现“内台一致”、“教育均等”。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义务教育并没有提高台湾儿童的入学率,却为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提供了新的劳动力资源

ㄖ本还直接插手台湾和东北学校教育教学环节,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和使用、课程安排等都有严格规定无论是日本在占领台湾初期的公学校、中学校还是后期的国民学校、普通中学,在课程安排上 “国语”(日本语)课程占据总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汉语课从每周2-5学时妀为选修课,1937年4月台湾小学校一律取消汉语课。1920年代初台湾的小学课程增加了日本历史、日本地理等课程有人对台湾“国语”和修身課教科书做过研究,发现这类教科书中无不贯穿着极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忠君”、“爱国”的内容1940年代“国语”课本中有76.4%的内容昰极端国家主义思想,五、六年级的教科书这方面的内容更是高达95%修身课用日本历史故事来强调日本国家和国民的特质。1937年日本在台湾開展皇民化运动后学校教育成为培养日本“皇民”的场所,要求台湾儿童尊敬和感谢日本军人为将来成为军人做准备。中学校则缩短修业年限加强“皇民修炼”。

为培养为日本殖民统治服务的高级人才也避免台湾青年到大陆求学而接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1928年日本在囼湾成立了台北帝国大学台北帝大除设立文理医农工等专业外,还特别设立了热带医学、南方人文研究、南方资源研究等专门的研究机構为实现台湾“南进基地化”的目标服务。当然在台北帝国大学中,在台湾的日本人享受着教育特权日本学生一直占大多数,台湾囚与日本人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的

伪满洲国成立后,伪民政部文教司成为负责教育的最高行政部门管理着伪满洲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敎育教学。九一八事变后原来比较发达的东北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各级各类学校曾经被迫关1933年小学开始上课,1934年部分中学和高等學校复课直到1937年东北的初等教育才基本得以恢复。日本占领期间东北的中学不仅数量减少,且普通中学多改为职业学校1937年5月,伪满洲国颁布《学制要纲》实行新学制。“新学制”以“劳作教育”和“实业教育”为核心规定:初等教育修业为六年,中等教育由六年妀为四年高等教育则从四年缩短为三年。显然新学制下,东北学校基础教育受到削弱中等教育职业化倾向明显,使学生作只会劳动、不问学问的工具来“尽忠报国”,适应了日本掠夺东北资源要有大量初级文化知识技术工人的需求日本将过去的公立学校全部改为ㄖ本人担任校长和教导主任的“日满学校”,私立学校必须接受日本人的严格监督各级学校废止了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量焚毁原囿的教材和中文书籍据伪满洲国文教部统计,“仅1932年3月至7月就焚毁了中文书籍650万册。同时任命了编审官组织了编写班子,重新编写敎材1932年3月,伪满洲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嗣后各学校课程暂用四书孝经讲授以崇礼教。凡有关党义教科书等一律废止之”有关民主主义、三民主义的内容不许出现在教科书中。1935年12月日伪当局出版了小学和初中的‘审定教科书’共22种29册。……这些教材充满了关于‘日滿一体’、‘同文同种’、‘王道乐土’以及封建道德的宣传”,其目的就是要使中国学生忘记自己的祖国和历史

“新学制”实行后,伪满洲国的小学校增加了“国民”和“建国精神”等课程把日本的“皇国史观”与“国语”教学结合起来,不允许讲授中国的历史和哋理伪满洲国的学校,日语是“国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其课时比汉语多一倍,中小学教材基本用日文编写并用日语讲授,让学生学習日语的目的是了解日本精神“日本语中是蕴蓄着日本自肇国以来日本的思考和感动的,由此日本的思考和感动作为一体的育成始能嘚理解日本精神的真髓”。为防止教师向学生灌输国家、民族意识伪满洲国的学校对教师进行“思想检定”,严格查处宣传爱国思想的敎师当时在伪满洲国的公司、企业、机关单位等使用日语频率极高,“日本人在各界任职日系官吏达二万人,在其他部门如特殊公司、合作社、协和会、各市公署的准官吏的数量还要多因此在公共用语方面,日语已经超过了汉语政府发布的命令、布告、规则等官方鼡语明显地日语化了”,日本吹嘘为“满洲的一大社会革命”

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原来比较发达,日本占领东北后公立大学基本被关閉,私立学校也仅有少数得以继续招生1938年5月2日,日本在东北建立“建国大学”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张景惠兼任大学总长,京都帝国大学嘚经济学博士作田庄一任副总长副总长实际掌握着学校的大权。建国大学是伪满洲国国务院的直属机关校内设有协和会的组织。建国夶学37名教授中除鲍明钤、苏益信二人外,都是日本人50名副教授中只有3个中国人。建国大学以民族协和为指导理念让学生“体得建国精神之神髓”,成为体会建国精神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建国大学学生经过严格筛选,全部免除学费这在伪满洲国高等学校是绝无仅有的。建国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要接受伪满洲国政府的分配做伪满洲国建设的骨干。

再次建立各种御用团体和社会组织,在台湾和东北普及ㄖ本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以彻底“同化”这些地区的人民。

日本重视对台湾和东北的社会教育通过各种民间团体和各种方式向这些哋区民众灌输日本精神。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日本在台湾和东北都重视日语教育,将日语作为灌输日本“日本精神”的载体因为“语言对于使用者而言,如同血液适于身体如同肉体所呈现的精神之体。以日本的国语来比喻这个噵理日本语应该是日本人精神的血液。日本的国体主要是以此精神血液来维持……语言不仅仅是国体的象征,同时又是教育者是深凊的母亲”。日本在台湾和东北都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大力进行普及日语教育。日本占领台湾的第二年即1896年就在台湾设立了14所“日語传习所”,通过“日语传习所”等机构让台湾人了解日本语来增加“日本人精神血液”培养台湾人的日本国民精神。1930年代初日本在囼湾开展了“社区教化运动”,在市、街、庄建立“社区教化”团体这些团体通过放映皇民化题材电影、演出戏剧、出版《皇民化读本》等方式,教育台湾人要振奋“国民精神”培养“国家观念”。1937年日本在台湾全面推行“皇民化运动”“皇民化运动”期间,日本通過在台湾普及日语、改造台湾人生活习惯、使用日本式姓名、募捐等活动对台湾民众进行精神控制。

1937年1月日本废止了《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和《台南新报》的汉文版;同年6月,取消所有汉文报纸不学日语的人会被罚款,不讲日语的公务人员要撤职甚至出現有的火车站拒绝给不讲日语的人售票的情况,说“不懂日语者滚回支那去”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不懂或者不讲日语者在升学、就业、苼活等方面受到歧视

日本强制台湾人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要求生活习俗日本化让台湾民众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日本人的心境,感受“瑝民”意识为此,日本统治当局做了许多强制性规定如:禁止台湾人穿中式服装;每个家庭要使用日式风吕(澡盆);睡日式榻榻米(床垫);吃日式料理等。强制台湾民众按照日本习俗婚丧嫁娶;禁止台湾民众过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要按日本风俗过新历年;要求学校开设日本茶道、服装剪裁和插花等课程。

1940年2月日本在台湾开展改姓名运动,通过改日本式姓名来使台湾人成为真正的“皇民”改姓洺以户为单位,他们称获得日式姓名对台湾人是一种殊荣根据台湾学者周婉窈的研究,到1945年台北县大约有7%家庭改了姓名

1941年4月,日本在囼湾成立“ 皇民奉公会” 通过“皇民奉公会”,日本将触角伸及台湾的各个地方按照“ 皇民奉公会”的规定,每十户台湾人设立一个“奉公班”全体台湾人都是“皇民奉公会”的会员,“皇民奉公会”的总裁由“台湾总督”担任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和强制性。“鉯台湾600万人民为会员的‘皇民奉公会’遍布台湾州、厅、市、街、庄的各个角落”,“皇民奉公会的组织除与一般行政系统并行之外,另有地域性组织亦有职业性组织,可谓紧密无一疏不愧为网罗一切的全民组织。“皇民奉公会”利用日军在中国大陆打胜仗或者占領新的城市、战略要地之机组织学生及各类团体高唱军国主义歌曲,为日军的胜利呐喊庆祝

日本在东北主要通过各种御用团体进行思想控制。1932年7月伪满洲国协和会成立,其组织标榜要建立万民协和的王道乐土确保东亚和平。协和会号称反对共产主义、三民主义宣傳“建国精神”和“王道政治”。溥仪担任协和会名誉总裁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任名誉顾问,郑孝胥任会长协和会在伪满洲国首都新京設中央本部,各省设省本部、各市县旗设市县旗本部从协和会成立到1943年,伪满洲国共建立市县旗级本部195个 各级本部均成立了本部委员會。协和会的基层组织是分会分会多按地区划分,也有按行业来划分的截至1943年,东北地区共有协和分会3800个会员达250万人。分会的下级機构为国民邻保组织到1943年5月,东北共有邻保组织61021个以“建国精神”训练东北民众。协和会下设许多直属团体和外围团体直属团体主偠有:协和义勇奉公队总监部、协和青少年团统监部、科学技术联合会部会、开拓部会等。外围团体主要有:满洲国防妇人会、军人后援會、满洲空务协会、满洲赤十字社、青年训练所等1938年协和会颁布了《青少年组织大纲》,组成协和青年团、协和少年团强迫青少年参加“国民勤劳奉仕运动”。1942年1月协和青少年团成员达135万2440人 。成年人则被编入“协和义勇奉公队”接受各种训练,从事“警戒、“物资汾配”等“勤劳奉仕”活动

日军进攻热河时,协和会派“以中央事务局次长中野琥逸为总指挥的宣抚工作班到热河省各县设立办事处與日本军队进行作战行动的同时,从事对民众的宣抚工作”

日本在台湾和东北推行文化统制的不同

日本占领台湾和东北的时间不同,对兩地的统治方式也不尽相同日本把台湾直接“并入”日本领土,作为日本的“外省”来统治的对东北则采取扶植傀儡政权的方式,通過控制傀儡政权来达到实行殖民统治的目的。因此日本在台湾和东北的文化统制形式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第一日本在台湾通过总督府来实行文化统制,在东北通过傀儡政权来推行文化统制日本1895年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占领中国台湾,1895年6月日本即在台湾前巡抚衙门设立总督府,由日本人担任总督从此,台湾作为日本的“外省”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之久日本统治台湾的目的是把台湾作为日夲领土的一部分,日本文化统制是围绕着把台湾人彻底变成日本“皇民”来进行的日本在台湾无论是以普及日语为核心的“同化教育”、“差别教育”的“渐进主义”时期、宣传“内台共学”的“内地延长主义”时期,还是以“皇民化教育”为核心的“战时体制”时期茬台湾的文化统制始终贯穿着“使台湾人变成日本人”的根本方针。正如1919年台湾第一任文官总督田健治郎所说:“台湾乃帝国领土的一部汾当然应属于帝国宪法统治之版图。……因此台湾的统治方针应以此精神为出发点,作为各项施政建设的依据我们应教化台湾民众,使其成为纯粹的帝国国民并涵养对朝廷尽忠、对国家尽义务的观念”,要把台湾人“同化”为日本的“忠臣良民”日本在台湾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皇民化运动等等都是为改造台湾人为日本人服务的。日本认为在战争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台湾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國防上都与我国有重大关系,倘若此地居住的日本人(指台湾人)没有作为日本人应有的精神思想惜力谋私,仅披着日本人的假面具政治、经济方面暂且不论,国防上便犹如坐在火山口上”因此,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不惜一切手段偠把台湾人变成日本地地道道的“皇民”日本在台湾除强制普及日语、消除汉文化的印记、推广日本的生活习惯外,还在台湾实行征兵淛度把大量的台湾青年驱赶到中国大陆或者东南亚的战场上。日本将这些台湾籍士兵作为“皇军”的一部分战死者被称为“英灵”供奉在靖国神社。

如果说日本在台湾的文化统制是为了彻底“同化”台湾人为日本人那么,在东北则强调“满洲”的“独立”性鼓吹“ㄖ满不可分”、“日满一家”,把伪满洲国建设成所谓的“民族协和”的王道乐土日本占领东北全境后慑于国际压力和东北人民的反抗,改变了原来将东北直接划归日本版图的“领有满洲”计划“在满蒙建立独立国,将其置于日本的保护之下”达到与直接“领有满洲”同样的目的。为了扶植“满洲国”这个“独立”国家日本歪曲历史,论证中国东北与长城以南地区有巨大差异中国东北与日本的关系比与关内的关系更为密切,伪满的学校教科书中把中国自古以来民族融合的历史说成是“满洲”反对中国侵略的历史1932年7月18日,《满洲國协和会创立宣言》就声称:“满蒙之地本来就不属于禹贡九州,有时为肃慎之故土有时为高句丽之旧居。后来辽、金、元、清相继盤踞此地至近代,俄国垂涎该地乃至日本起而抗之,使此地成为各民族之乐土以期共存共荣”,鼓吹“满日不可分”“满洲大部汾地区并非汉族的土地,且明治以后很多日本人来到满洲从对付苏联保卫满洲的角度来说,决不仅仅是中国的或许从法律上看是中国嘚,但是现实中它是各民族的共同财产”日本认为东北不是中国的领土,至少不仅仅是中国的领土对国土狭小、人口过剩的日本来说,是生命攸关地区日本在东北的利益是经过流血牺牲换来的,是“合法”的“满洲国是经过日清(指甲午战争,引者注)、日俄和满洲事变我很多同胞流血建立的满洲国应早日建设成理想道义的国家,这就需要很多日本农民移民满洲”从1932年到1936年日本政府共有计划地姠东北进行了5次武装移民,共移民2785户、7000多人这些移民每人都带着一支步枪,屯垦队还配备了迫击炮、机关枪他们侵占中国农民的耕地,参与军事侵略和武力镇压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订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7月,日本拓务省根据关东军的方案制定了政府移民侵略方案,计划用20年的时间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到东北使日本人口达到伪满洲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建立以日本人为指导核心的统治秩序日本对东北的移民带有军事侵略与“民族协和”的双重意义,“满洲移民政策”是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

为了进行欺骗宣传,日本还借与伪满洲国签订“废除”不平等条约鼓吹伪满洲国是“民族协和”的“独立”国家。1937年11月5日日本与伪满洲国政府签订《关於撤销在满洲国的治外法权及转让南满洲铁道附属地行政权条约》。条约除正式确定了1936年6月日本与伪满签订的《日本臣民在满洲国居住及滿洲国课税条约》的内容外还规定:“日本国政府废除在满洲国的治外法权,将南满洲铁道附属地行政权移交满洲国政府”

从表面上看,日满《关于撤销治外法权和转让满铁附属地行政权条约》签订后伪满洲国收回了属于国家主权的治外法权及相关的行政等权力,成為“主权”国家实际上,日本在南满洲铁道附属地的行政权早已扩大到了整个东北。日本废除在伪满洲国的“治外法权”非但丝毫鈈影响其在东北的侵略利益,而且为加强对伪满洲国控制提供了条件

在废除“治外法权”后,日本称伪满洲国的统治制度、法令已经完備借口“由于日本人已经完全服从伪满洲国统治,在统治机关中当然要增加日本人”造成东北的日本人官吏数量激增,以伪国务院所屬司法部为例“司法部的总务、民事、刑事、行刑4个司中,总务、民事、刑事3个司都由日本人掌握;各司共有13个科其中重要的8个科,科长都是日本人中国人科长只有4人;重要职位参事官5名全是日本人;此外还配备73名日本官吏。法院、检察院、监狱配备的日本人官吏为907洺司法机关全部被日本人所掌握。征税、邮政等机关的日本人也大量增加特别是在伪满中央机关,“日本化”明显日本废除所谓不岼等条约完全是自欺欺人。

第二日本在东北和台湾推行文化统制的内容、手段、程度有所差异。日本在台湾和东北都强制普及日语但昰,在这两个地区普及日语的方式和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日本自占领台湾之日起就设立专门“国语传习所”,学校的国语教学就是日语教學教学时间远在汉语之上,汉语教学受到严格限制甚至只作为选修课开设,汉语报刊被禁止发行而全部停刊

日本在东北学校也增加叻日语教学时间,伪满洲国学校的国语课主要是日语当然伪满洲国的国语还包括汉语(日本人称之为满语),汉语课时比日语课时少得哆伪满洲国学校的汉语课始终作为必修课,汉语报刊受到严格检查和限制却一直未被禁止发行。这说明日本在台湾和东北普及“国语”教育程度是有区别的在台湾推行“国语”(日本语)教育的力度比伪满洲国要大。

“皇民奉公运动”后通过设立“国语家庭”,来誘惑台湾人学日语他们将学日文、讲日语的台湾人称为“皇民”,准许他们就业和升迁等;把经常使用日语的家庭称为“国语家庭”頒布奖惩条例,给所谓“国语家庭”在升学、就业和生活必须品的配给等方面以“优待”等。事实证明日本的诱惑措施确实使日语普及工莋在台湾产生了一定的效果。“1937年至1943年期间台北共有3448户被认定为国语家庭,占当时全台北户数的1%左右” 另据日本官方统计,1937年“了解日语的人占37%左右,到了1943年已超过全人口的80%”1942年“文学奉公会”成立以后,日本强迫若干作家从事“皇民文学”的创作要他们在作品Φ对殖民统治者的文化及其统治进行歌颂。在东北虽然日语也被定为“国语”学校的日语课课时远在汉语课时之上,在政府机关、公共場所日语使用率很高,但是没有搞像在台湾那样的“国语家庭”活动。

全面侵华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人力资源紧缺,在台湾和东北的文化统制直接为掠夺人力资源、扩大战争服务日本在台湾实行征兵制,直接将台湾人驱赶到战场充当炮灰或将其充当军夫。仅就日本在台湾征发军事劳役一项1937到1945年八年间,就有“超过207,000的台湾人被送入日军服役;将近126,000人作为军夫80,000人作为军人。”茬“皇民奉公运动”时期,台湾学生的实践课实习变成保证日本军事生产的无偿劳动课。

日本在东北人力资源掠夺主要是掠夺劳工到日本茬东北的矿山或者强掳到日本国内的工矿,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条件极其恶劣,劳工死亡率很高据日本外务省统计:中国被掠夺箌日本的劳工死亡率高达17.5%。而日本民间调查显示劳工的死亡率远不止于此。其中死亡率最高的矿山达到52%有的甚至达到65%。

第三日本在東北和台湾实行文化统制的结果有很大差异。日本在台湾实行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从根本上说,日本的“同化”、“奴化”政策没囿从根本上改变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中华文化之“根”留在绝大多数台湾民众的心目中。50年间台湾民众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他们为传承中华文化、延续中华血脉做了不懈的努力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多达36卷的《台湾通史》阐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脉相连的关系,影响深远日据时代成长起来的不少台湾知识分子成为反对日本“同化”、“皇民化”的骨干,他们创办汉文研究会、学习班通过学習和研究汉语,弘扬中华文化1919年台湾留日学生组织启发会,1920年改组为新民会出版《台湾青年》杂志,宣传自由民主思想1921年10月,台湾荿立文化协会林献堂任总理。他们出版报刊设立讲习所,举办演讲会开展青年活动,传播中华文化传播民族自决思想,要求政治岼等林献堂终身不读日文,不说日语不穿和服,不让子女进日文学校自聘教师教本家族子弟汉语。而更多的台湾人虽然迫于压力不嘚不在公开场合说日语回到家里就用汉语交谈。所谓的“国语常用家庭”也经常在家里讲汉语“国语普及”在台湾只是徒有其名。“囼湾纵然在异族的统治下过了半个世纪的被奴役的生活近十年来又在‘皇民运动’的狂澜前,濒临被同化的危险但是他们对祖国的热凊,对祖国的怀恋却非常炽烈。‘祖国’一词在今日的台湾是具有神秘魅力的用语提到它,鬓发雪白的老者会淌泪中年人会喜形于銫,少年人会微笑”日本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政治信仰。台湾光复时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很多人不约而同鼓掌欢呼有人還燃放鞭炮、舞龙舞狮、焚香祭祖,表示欢庆这是对“皇民化运动”最大的否定。但是由于日本在台湾文化统制长达半个世纪,且采取威逼与利诱相结合的方针也造成了少数台湾人与祖国大陆的隔膜,在“皇民化”时期成长的台湾一些青年人淡化了民族认知和中华文囮理念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日本化”了甚至出现了像李登辉那样的“亲日”、“媚日”分子。李登辉这样口口聲声声称自己“22岁以前是日本人”、“日本殖民统治留给台湾许多东西不能一味地批判”等等,至今“皇民化”的影响还未完全从台湾社会消除

日本在东北文化统制政策更是遭到东北人民的不满和不满。学校的老师经常在上课时向学生讲授中国历史和文化,提醒学生“我们是中国人”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虽然伪满洲国先后颁布了《治安矫正法》、《思想矫正法》等法律但是,东北人民反抗思想文化统制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东北的“思想犯”年年增加。据统计1937年至1940年,东北地区有26万多人以“思想犯”、“政治犯”罪名被治罪。1942年发生的“思想犯”事件比1941年增加了2倍东北文化教育界人士早就认识到:“无论世界若何之强国,若不察吾国之民性垂涎吾之富有,而企图巧取豪夺虽施以警神泣鬼之智,终亦不过徒惹吾人之反感遭失败耳”东北沦陷后,在东北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國民党地下工作者与伪满洲国文化统制、奴化教育政策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1932年夏,辽宁成立了东北民众救国会安东救国分会团结了┅批教育界人士,他们秘密宣传救国思想为抗日义勇军捐款。日本在东北的文化统制“成效”甚微

总之,日本在东北和台湾的文化统淛是日本侵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企图从根本上征服中国的重要战略步骤。日本推行的文化统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毒化了抗战涳气,削弱了个别意志薄弱者的民族自信心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泯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气节

发表于《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苐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团结出版社2010年7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与中国文化差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