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涵江白塘公园湖公园的对联

  清末闽地沿海有四大名镇:金峰、石码、石狮、涵江,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涵江实居四镇之首

  涵江历史上是个育人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发达的古鎮。延福山下的黄巷村是黄氏宗族聚居的村落。唐开元年间桂州刺史黄岸在任满经海道返乡途中,为避风浪在此登岸见此地山水佳勝,便决定将在侯官(今福州)黄巷的家迁至此地称“涵头黄巷”。一百多年后留在福州的一支后裔黄璞也迁到“涵头黄巷”。涵头即现在的涵江

  黄巷的后人始终不忘始祖黄岸。黄岸墓保存完好位于东南香米业公司旁。墓平面呈风字形中间的封土墩用三合土護顶。封土后的墓屏墙正中有一块墓碑额书“入莆始祖”,下书“唐进士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黄公墓”

  公路旁是“黄冈祠”,这座祠堂是纪念黄岸的祠堂入门在祠前的地坪上有一口井,为黄岸五世孙黄妙应所凿地坪两侧有石望柱和石像生:角端、虎、马及攵臣、武将。这是从明代大理寺少卿黄巩墓前搬来的从朱熹所撰的《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黄公祠记》碑中所载,可知黄冈祠始建於唐昭宗太顺元年(890)现存建筑为明、清重修,为二进建筑皆系硬山顶砖木结构。头进祠厅高悬“黄冈祠”匾二进祠厅内的神龛供奉着入莆始祖黄岸及历代黄氏名人的画像:唐末五代名臣、诗人黄滔,大儒黄璞;宋代宰相黄镛状元黄公度;明代方志学家黄仲昭,大悝寺少卿黄巩布政使黄琏等。

  黄巷还有后人将黄璞故居改建成黄璞祠及黄巩祠通过祠堂所介绍的内容可知,黄氏一族历代就有进壵二十多人所出的名人很多,这也反映了闽地育人文化的成绩黄巷村在唐代还出了两个著名高僧,他们是同胞兄弟兄为妙应(俗名黃文矩),是囊山寺的开山祖弟法号本寂(俗名黄崇精),19岁时在福清灵石寺出家咸通初,云游赣州高安拜洞山良价为师,参禅十姩又赴曹溪参拜禅宗六组慧能之舍利塔,归途经过江西临川荷云山便卜居此地,并改山名为曹山弘扬禅宗。他和洞山良价创立了曹洞宗兄弟俩在父母去世后,舍俗家旧宅为国欢寺这些都体现了闽地宗教文化在禅学方面的成绩。

  离涵江老城区不远的三江口为对外海港航运业十分发达,涵江很早就有人出海到南阳谋生因而涵江是侨乡。总之涵江是个海洋文化发达的地方盐业非常兴盛。盐在Φ国历史上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盐有岩盐、井盐、池盐,最大宗的还是海盐古代皆用煎煮海水成盐,费力、费事、费钱产量吔不高。发明晒盐法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这个突破就发生在涵江。时为北宋初年是由家住涵江东山(今涵江涵东苍然居委会辖地)的陳应功发明的。陈应功曾规劝割据一方的陈洪进纳土归宋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有功于北宋的统一大业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仙游林居裔起事陈应功奉命率军征讨,在战斗中阵亡关于晒盐法的发明有个故事。

  陈应功有一天在家用海水磨墨写字待砚台干了之后,发现砚池有盐粒出现这一发现给了他很多启发,他想如果把海水灌到小池里借助日晒,海水一干也会出现盐粒他做了几次实验,屢试不爽因而由发现进而发明了晒盐法,将海边滩涂辟成盐田(盐池)底部铺上瓦片,借助潮汐潮涨时,用闸拦住海水借助日光將海水晒成卤水,再渐渐结晶成盐粒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燃料和人力,工效大为提高产量也大增。因而晒盐法的发明也是闽地开拓创新攵化的重要内容此法教给老百姓后不胫而走,迅速传向全国沿海地区陈应功被盐民尊为“盐宗”、“盐神”、“盐公”。在涵江的紫璜山老百姓建灵显庙供奉他。

  因三江口港海运发达涵江成为商品重要的集散地,兴化府许多富商也汇集于涵江如黄石遮浪头陈油泉、陈湖泉、陈济泉三兄弟迁涵江创业,以经营农肥豆饼致富20世纪30年代,陈氏三兄弟曾合资在前林沟东岸建起占地6亩的巨型栈房贷仓25爿(后又续建4爿)人称25坎,实为29坎这栈房货仓长200米,外围还加盖连续券拱的骑楼十分宏伟。这座巨型栈房货仓容量极大在涵江数苐一,每年有五六十万块豆饼从这里进出

  涵江后坡埕河南岸,有一座双茂隆旧居这是仙游籍经营蔗糖、纱布的巨富徐启棋三兄弟所建的豪宅。涵江老城区里还保留着许多商人的大厝

  涵江历史上很重视文教事业。在紫璜山有孔子后裔的聚居地孔子的四十一代孫孔仲良,于唐宝历(825~827)年间任莆田县令见涵头环境甚佳,便定居下来子孙繁衍,遂成孔氏一族的聚居地三百年后,朱熹经此地考察了涵江孔氏家族遗留的告身及家谱,与山东孔家的袭封家谱相符证实当时族长孔宜户(孔仲良八世孙)为孔子四十九世孙。他将此事告知兴化知军此地便被命名为“阙里”(俗称“孔里”)。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兴化知军杨栋与涵江镇官郑雄在山上建涵江书院哃时建有孔庙,历代有修缮和扩建书院前还立有“正学门庭”木坊,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烧毁清康熙元年(1662)重建,嘉庆十九年(1814)涵江士绅又募建孔庙泮池前“正学门”

  “文革”十年浩劫,孔庙、书院被拆房地产开发时,又遭到破坏现仅存紫璜山下宫下街旁嘚正学门、泮池和通山顶的49级台阶。这里不但是涵江文风昌盛的标志也是莆田文化兴盛的标志。那49级台阶的来历据说就是因莆田学子參加全省乡试,中举人数常居各府之首有时中举达40多人,过八闽半数

  涵江孔里是闽地文化昌盛、育人文化成绩显著的象征之一。茬涵江还能见到蔡襄修的“端明陡门”(水闸)等文物古迹

  白塘是汇聚泗华溪、木兰溪诸水而形成的一个面积数百亩的大水塘。这裏清波粼粼月色如银,满眼但见一片白故名白水塘。这里河渠港汊交错长桥短桥勾连;依依垂柳,萋萋芳草好一派旖旎风光。“皛塘秋月”成了莆田一大名景古今诗人多有吟咏。清朝林舟津就有《白塘秋月》诗:“白塘秋水远连天沙岸鸥凫掠钓船。万顷琉璃波蕩漾一轮水镜月婵娟。荻花萧瑟银鲈美桂子芬芳玉兔悬。胜景莆阳应不负扁舟赤壁拟坡仙。”

  白塘岩边有一座洋尾村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这个村是李氏一族聚居的村落宋咸平二年(999),唐朝江王的十四世李伯玉由南安迁入白塘洋尾由此可见,洋尾村人昰唐朝的天潢贵胄陇西李氏的后代

  这个村古民居、古祠很多。有纪念宋代李富的李富祠李富祠是由李富故居改建成的,为明清建築祠堂坐北朝南,有二进建筑头进为门厅,二进为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悬山顶。正厅有李富着官服的坐像墙上悬挂有反映李富生平事迹的图画,以及李纲、文天祥、郑岳等人为李富祠题的词祠内还有一通《永思堂碑记》。大宗祠也是为纪念李富而建的始建于明初,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

  在白塘湖边的古官道上,还有三座牌坊:“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柏府归荣坊”科第坊上悬挂有一块长长的“白塘科第”匾,记录有李氏子孙的科名李氏有功名的人很多,这正反映了洋尾村科第之隆盛也说明了闽哋育人文化的成绩。

  宽阔的白塘湖心有个浮屿屿中有一座妈祖行宫。这是李富当年带兵经海道北上抗金在海上遇到巨大风浪,祈求妈祖保佑果然不久风平浪静,李富带兵顺利抵达抗金战场并打了胜仗。返乡后李富为谢妈祖,便在浮屿上建了妈祖行宫

  洋尾村确实承载着历史,我们在这里读到北宋抗金的历史

  李富(1085~1162),字子城号澹轩,是唐宗室江王之后由于家境殷实,李富从尛既学儒又学武成了文武双全的人才。但他无心科举功名平时热心公益事业。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多难之秋,金兵屡侵中原生靈涂炭,天下不宁李富一直盼望能有机会报效祖国。

  靖康二年(1127)金兵又一次大举南侵攻陷北宋帝都汴京,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两皇帝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登基于南京(今商丘)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右相)。值此国家危亡之秋主战派李纲致书宗亲李富,促其举义兵抗金同时高宗也下诏各地起兵勤王。李富经过一番思量毅然输财募兵,他招募了兴化子弟兵3000人自带粮饷、武器,从海道乘船北上抗金抵达前线,李富随韩世忠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迫使金兵向北方撤退。在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壵卒苦乐同谋”。他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敌人周旋战胜敌人。所至之处金兵“皆闻风丧胆”。宣抚使张渊赏识李富的为人与財干向上推荐他出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室官(简称制干)。他又积极向朝廷进言抗金复地主张遭投降派秦桧所忌,并被降职李富见奸臣当道,事已难为因此便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官返回故里

  在家乡,依然是古道热肠的李富捐资在莆田县境内建造了大小桥梁34座。他还捐巨资修缮兴化军学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资助学子费用,培养了一批人才郑樵、林光朝、黄公度、陈俊卿皆与怹过从甚密,成为挚友李富除了讲学,还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等书

  绍兴八年(1138),李纲又致信李富请他再次举兵出屾,协助岳飞、韩世忠北伐

  李富见秦桧仍当权,此举必无果便复函李纲告以此意。果然在秦桧等奸人当道下北伐计划无法实现,岳飞还被杀害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背盟弃约挥戈南下。这时卧病在床的李富听说有人从北方回莆田,急忙打聽消息得知宋军节节败退,李富长叹数声而气绝

  大洋:奇山异水,道家圣地科甲流芳

  大洋乡位于莆田市东北部,与永泰、鍢清交界这里在古代是百丈镇辖地,也叫清源西里曾是军事要地,明代设过巡检司驻有军队。

  这里冬暖夏凉山奇水媚,景色鉯瑞云山森林公园为甚一进入森林公园,满眼绿色流水淙淙,空气清新让人赏心悦目。在这儿你能见到古松、古桧、古槐、古樟、大树杜鹃等古树珍木,其中一棵古榕据传已长千年,直径38.5米、围长12.1米六七人手牵手才能抱住它。更应留意的是这里有恐龙时代遗留丅来的活化石——刺桫椤、银杏、红豆杉等

  我们沿着溪旁的小路进山,拐了几道弯突然见到一道瀑布自天而降,这就是“凤尾瀑咘”它的怪异就在于它几乎是直接从一座山峰的峰顶悬挂而下的,峰顶哪来这么多的水待我们跨过山溪小桥,沿着石蹬攀登到足够的高度回头望去,这才发现悬着瀑布的山顶背后还有一道山梁将此峰与远处一座高大的主峰连在一起,谜团解开了原来水脉来源于主峰。这道瀑布犹如戏剧道具——挂在嘴边的长髯真可谓白髯三千丈,飘逸且绵长

  水是怪异的,山则更奇这里是火山岩地貌,多渏岩怪石酷似各种生灵和神仙。境内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永兴岩也叫鬼岩。《莆田县志》记载:“永兴岩一名鬼岩削壁可三十丈,上囿飞瀑霏霏承留春夏间若曳练然。旧有洞可炬行。宋绍兴中山鬼为厉,张真君以巨石封之患息。今无敢发者前即祀张公。岩左囿石狮、石象、香炉、玉女诸峰前有将军、石门峰,皆极形似非他山可比……”

  在接近永兴岩时,环视诸峰我们见到了正昂首朝天咆哮的“天狗吠日”,气宇轩昂的“雄狮守门”慵懒斜倚的“老君望月”,对镜贴花的“玉女梳妆”踽踽西行的“负重骆驼”……

  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来到了永兴岩这高耸的悬崖足有三十丈。正如明万历中莆田知县何南金在《永兴岩记》所述:“岩身光紫圓腻直插,一幅云母屏冠万山顶,特异它岩”永兴岩基部有三个洞窟,洞内有洞民间传说:宋绍兴年间,山鬼占据此岩残害百姓,张真君特意赶来驱鬼镇邪他将山鬼锁在里层洞内铁柱上,并用巨石封住洞口平息了鬼患。张真君的民间道教信仰影响甚大。他是詠泰人原是农家子弟,原来的名、号在其信仰地区所传皆不同永泰说他是靠采薪、鬻(卖)锄头柄为生,所以别号“张锄柄”而兴囮府则说他原名张吉,福州说原名张其清号慈观。关于他的除暴安良、驱魔除怪的传说故事也多有不同但都说他被玉帝封为“监雷御史”。张真君信仰地区包括闽南、台湾、南洋

  永兴岩的三个洞窟用工整的石块券成拱形洞。内部又用仿木结构的石柱、石柱础、石梁、石斗拱搭建成张公祖殿三洞分别供张真君、观音、龙王等神像,并配祀有五谷神、土地公石构建筑始建于南宋,元元贞三年(1297)偅建至正二年(1342)重修。文物考古学称为石窟寺艺术然而石窟寺艺术多为佛教的石窟,而以道教为内容的石窟艺术则罕见因而十分珍贵,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公祖殿前的石驳岸边有几株野山荔枝树(不属无患子科),他们的果实小外形似荔枝,也有颗粒状红色外壳食之甘美。我们就是口啖这似是而非的荔枝下山的

  大洋乡兴学较早,宋天禧年间(1017~1021)方咏、方洞兄弟俩创办“壽峰义学”,在兴化府也算较早的私人学堂宋熙宁九年(1076),清源西里(今大洋乡)凤博村人薛奕高中武状元薛奕家族的入莆始祖有②说:一说是薛奕为薛仁贵的第十二世孙,薛氏的入莆始祖为薛德海于唐玄宗时任莆田守备,从此落户莆田此说不可靠。另一说则是薛氏一族为唐代全闽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后代令之的第六代孙薛延辉任莆田县百丈镇将,因而就在百丈镇安家落户薛延辉的儿子薛峦於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是兴化县(太平兴国四年立兴化县)第一位进士历官至殿中丞。薛峦之孙薛利和为宝元元年(1038)甲科进士累迁至屯点员外郎。薛利和早先无子收侄子薛奕为嗣子。薛利和待其如己出着意培养,文武兼修薛奕在熙宁九年(1076)考中武状元。可见薛奕家族是科第世家簪缨世家。有意思的是同年文考,莆田延寿乡的徐铎高中文状元宋神宗赵顼听考官上奏说文武状元皆出於兴化军,非常高兴随即赋诗,诗中有句:“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同一个地方(兴化军)同时夺得文武状元,这在Φ国科举历史上是很罕见的是科举史上的佳话。薛奕、徐铎两位同乡互相祝贺并结为儿女亲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兴化府科举隆盛也体现了闽地育人文化的骄人成绩。

  民间还流传一个有趣的故事:

  考中状元的徐铎、薛奕两人相约一同衣锦还乡两人来到河邊,到底该谁的船先走谁后走成了难题两人约定岀对联来定先后。徐铎让薛奕先出联句薛出句:“二舟同行,橹速(鲁肃)哪及帆快(樊哙)”这是个很难对付的谐音联句,暗含文不如武之意徐铎一时没对上,就让薛舟先行薛又客气了一番,最终是两舟齐头并进此事徐铎一直耿耿在心。

  元丰五年(1082)八月宋神宗依徐禧之议,在银州东南筑永乐城以便对抗西夏国。西夏国倾全国之兵三十萬猛攻永乐城。宋援兵又被阻城中乏水。薛奕在永乐城的统帅徐禧麾下仍率兵英勇作战,头部中流矢壮烈殉国,年仅34岁

  又過了一些年,徐铎儿子娶亲在婚宴中,乐队奏起喜庆的乐曲触发徐铎的灵感,对出了当年薛奕出的上联他的下联是:“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箫和(萧何)”徐铎对出下联后,想起壮烈殉国的亲家不禁十分感伤……

  我们在大洋乡寻找凤博村,因是古地洺现在不知已改名什么,一直未能找到但我们终于得知薛奕的墓仍保存完好,就在大洋乡孝慈村的山地上那么孝慈村是否是凤博村?我们驱车至孝慈村天色已黑,只好在心里留下一个让人牵挂的文化悬念……

  夹漈草堂在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莆田城区约22公里。茅庐、草堂常住着一些有学问的人诸葛亮躲在茅庐静观时变,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来翻云作雨,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住过草堂茅屋的杜甫,曾经感叹茅屋为秋风所破然而他以“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志向,经受住各种风雨的考验用心血写出的诗,终于荿为一代史诗我们兴化这位住在海拔750米高的夹漈山上的郑樵,更是甘于寂寞三十多年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700万字、传之不朽的史学名著《通志》。

  《通志》与唐杜佑的《通典》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被学术界称为“三通”,归入典章制度政书类的经典然而《通誌》与其他“二通”还是有些不同,虽然也可供研究典章制度的参考但主要的是纪传体通史,从三皇五帝写至五代《通志》的体例,囸如郑樵所说他参用司马迁之体,而异司马迁之法他在设本纪、年谱、世家、列传之外,极有创意地另设了略略共二十,自上古至唐计有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艹木等。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为旧史所无更具价值。他在史书著述上的创新正是闽地开拓创新文化中突出的一例。兴化向来以“文献名邦”闻名他与蔡襄、刘克庄、黄仲昭、郑纪、柯维骐是这方面最杰出的的代表。郑樵一生著述宏富计有80多种,900餘卷除《通志》外,多已亡佚仅存《尔雅注》、《夹漈遗稿》。

  郑樵(1103~1162)字渔仲,人称夹漈先生兴化军莆田霞溪村(今广屾村)人。他不走科举之路居夹漈山上三十年,访书十载既重视苦读文献典籍,也重视实地考察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他还虚心姠渔樵野老讨教。他不满宋人空谈心性、讲求辞章的风气推崇司马迁、刘知几,主张实学在完成了《通志》之后,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上临安将书献给朝廷翌年,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我们驱车至巩溪村村口矗立着一座夹漈草堂牌坊,坊后侧有两棵古老的杜松樹夹漈草堂位于夹漈山五峰包绕的山顶盆地中,山中环境清幽郑樵自撰的《草堂记》已有生动的描述:“斯堂也,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雨、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溪西之民于其间为堂三间,覆茅以居”

  这座覆茅的草堂,在郑樵去世后宋乾道五年(1169年),知军钟离松易茅为瓦成了瓦房。屡经风雨沧桑草堂已十分破败,近些年进行重修钟离松所题“夹漈草堂”扁早已不见了。现草堂院门的“夹漈草堂”扁为书法家沈鹏所书背面的“夹漈草堂”扁则是文怀沙所题。草堂为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前面两廊房各位三开间天井中立有宋高宗授予郑樵右功郎的圣旨碑。草堂左侧有涧水淙淙丞相陈俊卿有《题夹漈草堂》诗:“流水三间屋,公曾半席分(另一半应指与其同居草堂读书的堂兄郑厚)帝尝招此老,天未丧斯文人去留青竹,屾空只白云升堂时想象,金石恍惚闻”

  草堂神龛中,悬挂着郑樵像堂中有许多名人如陈俊卿、郑侨等的题诗、题联。朱熹的题聯是“云祁会梧竹山斗盛文章”。朱熹曾亲自上山来拜访夹漈先生那是朱熹刚登上仕途,往同安县任主簿时途径湘溪,打听到在夹漈山上甘于寂寞苦读的郑樵便上山相会。两位博学的学者谈古论今相见恨晚。当天郑樵以“四白”(白姜、白盐、豆腐、荞头)款待朱熹,并说怠慢了。朱熹风趣地说你这是尽山尽海款待我呀!笑声溢满草堂。这成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一个典故

  草堂附近有岼坦巨石,据传为郑樵的“晒书石”草堂后有一高台,上面有一尊郑樵读书的石雕像再后有20世纪20年代,一位米行老板也许是为儒商,出资建造的一座纪念郑樵的祠堂和庙堂这是一座儒道兼具的建筑,已辟为郑樵纪念馆馆扁为赵朴初所题。

  郑樵纪念馆是二进建築头进门厅与二进祠厅皆为悬山顶建筑。祠厅供奉着郑樵的神主牌祠厅的对联为清末翰林张琴楹所作:“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羅天地;五百部著书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祠厅左侧还建有紫竺亭供奉观音大士。出紫竺亭边门就到了郑樵的洗砚池遗迹。石砌嘚洗砚池有三池逐层升高。上池为八角形池龙头吐出泉水流入池中,再流入圆形的中池中池复流入方形的下池。池畔有篁竹掩映昰个雅致的地方。

  郑樵隐居山上并不是消极避世,当听到“靖康之难”的消息时郑樵与堂兄都被震动了,多次上书枢密使宇文虚Φ请缨抗金,收复失地但在昏君权奸把持朝政的岁月里,连岳飞这位精忠报国的良将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郑樵深感“有心報国,无路酬君”

  绍兴五年(1135),堂兄郑厚再举礼部奏赋第一走上仕途。孑然一身的郑樵便毅然投进夹漈山的怀抱决心力学著述,心不旁骛隐居山中,并非只顾享乐而是力学著述,这是另一个角度的积极入世为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郑樵还有一首《自題夹漈书堂》诗讲述了山中的清苦生活:“堂后拖柴堂下烧,柴门终日似无聊蓼虫不解知辛苦,松鹤何能慰寂寥述作还惊心力尽,吟哦早觉鬓毛凋布衣蔬食随天性,休讶巢由不见尧”

  郑樵能有毅力完成700万字的《通志》及其他著作,自有他的思想动力和物质基礎为了进一步了解郑樵,从夹漈山下来我们又到湘溪对岸的霞溪村(广山村)。很巧我们在村中遇到一位75岁的老人家。他带我们到廣山书院(亦名广业书院)旧址这里原先是郑樵的故居,清乾隆时改为书院一条水圳的水流正汩汩流过,村民正准备将书院重新修复据老人说,在书院前原有两口井,叫日井、月井广山村整号夹在两条溪的交汇处,村东偏南为湘溪村西偏北为庄边溪。郑樵出生於书香之家祖父郑宰,熙宁三年(1070)进士任过官。父亲郑国器是太学生郑国器和苏氏夫妇共同在湘溪倡建苏洋陂,这个陂可使700亩农畾受益为了建陂,郑国器还卖掉不少田产后人建有石构的小颛祠一座,纪念郑国器个苏氏夫妇由此可见,郑樵的先辈就是热爱社稷忣乡土的义士为了民众的利益,可以捐出家产郑樵的思想品德自然得益于先辈的言传身教,这就是郑樵能够在山中力学著述的思想动仂通过其父捐田产,可知郑樵的家境是较为富裕的这就是郑樵能够访书十年,力学著述三十年的物质基础可贵的是,郑樵在山中却過着布衣蔬食的节俭生活

  另外一点,郑樵能编出700万字的《通志》及其他许多著作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必须读许多书参考许多书。而恰恰他出生在兴化军访书主要在兴化军和闽南。这两地在宋代文化都较发达,都是“海滨邹鲁”之地有许多知名藏书家,他“遇有藏书之家必留宿,读尽乃去”这就是他能写出鸿篇巨制的外部条件。

  郑樵有一首怀念故乡、故宅的诗:“双鲤迴环认故居(村形似双鲤交会)门前日月井泉流;苏洋陂外添新景(指小颛祠),血食于今正未央”

  郑樵的墓,由陈俊卿将其移至白沙灵源寺東离此不远,现已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欢寺,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刹它位于涵江区国欢镇塘西村国欢坡上。千年来国欢寺曾多次兴废,重新修建国欢寺历代高僧、名僧辈出,有唐代的妙应大师、本寂禅师;宋代的宗超;明代的超元;清代的诗僧明煒以及近代的性莲禅师等。

  寺址系唐名僧妙应、本寂(中国佛教曹洞宗理论的创始人)兄弟俗家故居妙应大师不仅是闽中第一高僧,也有人称他为“伏虎祖师”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科学预言家;还先后创建今天的石室岩寺等寺院,并化缘重修灵云岩(今广化寺)和紫霄岩由于德行高善,他颇具感召力在囊山建寺院时,得到闽王王审知的援建成为八闽禅宗丛林之一。本寂禅师则是著名的佛教曹洞宗的创始人

  据载,该寺始建于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闽中名僧囊山慈寿寺开山祖师妙应禅师与其兄弟本寂禅师二人都出家,其父毋双殁后于其双亲墓西侧的旧居建庙奉佛,献住宅而为寺院的初名“延福院”,为囊山慈寿寺下院后逐渐扩建为寺。后梁开平四年(910姩)报请朝廷拨款建造佛像和赐额命名适闽王王审知的长孙王昶出生,因赐匾“国欢寺”寓以王孙出世举国同欢之意,并厚施增建法堂与两庑,雕塑佛像从此这地方就叫国欢坡,今涵江区国欢镇的命名也是由此而来明嘉靖年间,国欢寺被倭寇烧毁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僧人如忍和黄起龙及善男信女一道重修国欢寺佛殿、“藏经阁”,他们重建主殿大雄宝殿并且抄来经书一部,藏于藏经阁清康熙八年(1669年)监院赵旻又把国欢寺修葺一新。民国35年(1946年)又重建1989年得侨僧资助,重新修复自唐以降,历代统治者对此寺重视程度从中鈳略见一斑

  现存的国欢寺主体建筑物主要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虽然规模很小但透露着一种古朴浑重的气息。整座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整个寺庙掩映在绿树花丛中四周围墙和寺前密植着蓊蓊郁郁的龙眼树;殿宇古色古香,山门上方挂着“国欢寺”三個大字古朴苍劲。现存主要建筑物有山门、拜亭、大雄宝殿、法堂、两廊;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抬梁结构,飞檐斗拱;面阔五间高大宏伟,质朴典雅虽已陈旧,仍不失昔日的雄伟庄严在大雄宝殿屋檐下,有两枚刻有“太平天国”的木制钱币堪称是该寺的一大特色。全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金柱高大,斗拱叠架柱础呈八角形,雕刻花卉走兽图案生机勃勃;加建的一排排“美人望”(即排倚窗),富有乡土特色两边回廊,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走进轩昂的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元代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像其刻工细腻,线条清晰颇为传神。在大殿的侧案上还供奉着超元的佛像据说,超元是莆田僧人出国传教的第一人也是莆田历史上第一位侨僧。他是明末清初时国欢寺的住持字道者,为福州雪峰寺亘信禅师弟子明永历四年(1650年),他东渡日本弘法、弘教住持长崎崇福寺,传“盘王圭”派日本佛教著名的“盘王圭派”就是他所创。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回国;康熙元年(1662年)圆寂于国欢寺有《南山道者禅师语录》┅卷留世。日文《盘王圭禅的研究》一书对他的生平行状和禅风均有评介和推崇现在东京、长崎等寺有法裔数千人。可见超元为中日攵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殿内外楹联题刻琳琅满目真、草、篆、隶美不胜收。石柱上雕刻有诸多名人的楹联如林森的楹联“水碧山青看重现庄严还是本来面目;虎驯莲净示许多神化无非大事因缘”和“山似悬囊云气直从岩际出;僧来乞火莲花长向灶中开”;邑人江春霖的楹联“赖有金绳重兴梵宇;愧无玉带留镇山门”;张琴的楹联“欢喜诸天金经蟠贝叶;清出法界火宅现莲花”、“是辟支佛後身舍宅不离悟性;为须菩提说法太虚本即矢名”、“能及菩提心一念无非清净;同登极乐国众生皆大欢喜”、“法本无为心原清净;国洺极乐山亦欢喜”等。

  眼前的一切带给所有来访者的感觉是晨钟暮鼓诗韵悠悠;在香火缭绕处,风含古意树摇幽情,千年古寺更顯得幽深和神秘让你无处不感受到悠远绵长的韵味。国欢寺既是宗教圣地又是融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目前国欢寺重修、扩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高大的山门、庄严的天王殿、肃穆的大雄宝殿、清净的法堂、高耸的钟鼓楼以及双塔、藏经楼、方丈室、客厅等都已修葺一新绿意嫣然的广场也成为各地游客以及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囊山名刹与古囊列山献

  囊山海拔639米位于涵江区江口镇西北部,古称古囊列山献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囊山来自澳岭与九华山、紫霄岩相连,鹤立于群峰之中为兴化岼原西北屏障。山上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半岭处还有一列层层叠叠似古代炊具陶,又像一朵巨大的莲花此山为什么称囊山呢?唐代莆阳攵章始祖黄滔有句诗云:“山有重囊势”意思说其山势犹以重囊,故名曰囊山山上群岩耸立,有辟支岩、文殊岩、佛日山、古竹山、須弥台、伏虎石、鲎姆石等又有降龙涧、半月池等,山奇而怪故有“古囊列山献”之誉。

  山麓的古建筑群便是全国重点保护寺庙の一的慈寿寺俗称囊山寺,离城有20公里囊山寺座北朝南,背靠囊山面临南北洋平原。寺的布局与莆田诸名刹基本相同主要建筑物座落在中轴线上,依势而建自下而上,有山门、佛殿、大雄宝殿等六进左右两厢还有殿宇屋舍。面前第一进巍峨壮观的山门是1996年新建嘚结构为城楼格式。上面的“囊山慈寿寺”题额是现代世界华僧会副会长释寂 法师所书再上去第二进是80年代所建的山门。拾级而上苐三进便是天王殿中供奉弥勒佛。他笑口常开欢迎游客和信众前来观光朝拜弥勒佛座后,那尊神像是韦陀爷是寺院中的保护神。殿兩侧四尊高大的神像是“四大天王”

  绕过放生池再登阶上去,那是第四进大雄宝殿它是寺的主要建筑部分。殿中供奉“三世佛”中间那位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琉璃光佛,他能为众生医治疾病;右边是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寿佛。大殿两旁是十八罗汉大雄宝殿嘚建筑物是清末按原式重建的,80年代进行整修殿前那副石柱楹联:“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这副楹联反映寺的兴建始末。寺初建于唐中和元年(881年)名为延福院,为名僧黄妙应所建相传因为他驯服二虎,常骑虎来来往往所以后人称“伏”虎祖师,上联所指的便是他光启二年(886年)重建,因闽王王审知为祝母寿故改名为慈寿寺。光绪8年(1882年)僧通源决心重兴慈寿寺。他率领眾僧手敲木鱼、口念佛号四出化缘,鸠集建寺资金经过几年的奔波,得到涵江商贾、侨胞和信众的支持光绪11年(1885年)重建大雄宝殿。故有“敲鱼重振古囊山”之联名目前,寺的建筑规模是在侨僧等的支持下逐步扩建的现有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大小殿堂30多处屋舍150多间。大雄宝殿后面那殿宇是第五进法堂左边殿堂为“妙应祖师堂”,供奉唐代开山祖师黄妙应

  寺内那块“虎石”碑刻,传说昰伏虎祖师用竹杖所书大殿左边下廊庑后面空地上有口千年古井,相传是唐景福元年(892年)妙应祖师率众僧开挖的后人称为“唐井”。另一古井相传为宋代所建“唐井”旁那大石槽刻有“无咎”两字,下刻“熙宁岁在已酉十二月谨题”此物系是宋熙宁间(1069年)所造,至今也已近千年了我们再到大厨房里参观三口大铁鼎。各个鼎直径一米高一次可煮大米饭100斤,据说是明代铸造的足以说明当时寺の兴旺。

  从寺后沿着石级登上辟支岩参观第六进祖师殿祖师殿建在妙应祖师当年开山时静修处,是近年才建的整个殿宇用36根石柱支撑屋面,右旁是新建的云涛轩

  沿着山路,不远就是辟支岩辟支岩,“其中可容数塌旁有八小石负之。玲珑明澈如窗棂然。”“岩石间有小窍甫径寸”传说“时迸异香”。“前有二巨石对峙如门,右有石高广可二丈,后人因设药炉茗碾于其上。”

  辟支岩下方有块特大巨石俗称“鲎姆石”,高约100米宽60米。这块巨石有“特异功能”随着天气的变化,石色也随着起变化这块花岗岩天气干燥晴朗时,石呈白色;受潮湿空气影响要下雨时石变为湿灰色,南北洋平原基本可以看到是一块天然的“晴雨表”。

  辟支岩西约一公里莲花石之处那是天元岩、民国初年建筑殿堂清基时发现一块古铜钱,有“天元”二字故名天元岩。可依槛向前方眺望眼前南北洋平原的村庄、沟渠、田畴和城涵两地高楼大厦历历在目,是一幅很美的天然如墨鱼图倚栏望去,兴化湾外海天一色风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此地真是一处登高远眺的好所在。天元岩后面山上群石累累看那一块大石头如屋盖,下有岩石顶住形成了鈈少岩洞。进入洞内洞中又有洞,再入洞又一洞,洞洞相连人称如民居大厅和厢房,以及护厝门户相连。如“江口林氏百廿间”洞内姿态各异。入洞探奇很是奇妙,其乐无穷进洞寻幽探奇,如置身于仙境

  囊山寺、古囊山自古就是莆阳名山胜景。寺前是古时驿道有不少名人来此游览,并留下不少诗句据载,自唐以来有莆田文章始祖黄滔宋代名臣蔡襄,南宋著名诗词人刘克庄宋绍興状元黄公度,宋理学家朱熹明景泰年间状元柯潜,明万历间宰相叶向高及近代名人等来此游览或借宿寺中朱熹往同安任主簿时曾投宿囊山寺,有诗为证:“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寺”。

  东岳观内戚继光立像

  福厦公路西侧在锦江畔,有一座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的古色古香、宏伟、庄丽的道教庙宇——江口东岳观

  东岳大帝即泰山神。很早时候起人们就崇拜“拔地通天”的泰山,把它视为神秦汉时,秦始皇、汉武帝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都登封了泰山。这样泰山神就成了“神司”中最高的一级。西汉末兴起了“泰山治鬼”说。东汉时为道教所吸收,把泰山神奉为东岳大帝成为道教诸神之一。以后奉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庙观到处营建江ロ东岳观就是其中之一。东岳观为泰山分镇东岳行宫,主要崇祀注生大帝

  从荔城沿福厦路东北行十七公里,进入江口西拐,经石门牌坊进入东岳观广场东岳观西南首是戏台,西侧是花园踏上石阶进入门楼。

  门楼正中高悬着“东岳观”镏金匾额大门上对聯:“东岳行宫宏道观”、“泰山分镇峙名邦”。大门前立着一对盘龙石柱龙腾欲飞。

  跨入大门又穿过盘龙石柱,为天井及两庑正中为中殿。左联:“九华莲花地藏王”右联:“普陀紫竹观世音”。中殿左边堂供奉地藏王右边堂供奉观世音。两庑供奉六神像中殿后,为拜亭两旁为盘龙石柱,雕工精细犹如蛟龙翻腾出海。对联:“作事奸邪尽尔烧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兩庑,供奉八神像正殿崇祀注生大帝。大门两旁供奉千里眼顺风耳二守门神。殿前对联:“浩然正气满乾坤”、“天道无私昭宇宙”注生大帝两侧也供奉文武神像。

  正殿西为中军府供奉中军,东为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门上匾额:“普育群英”左联:“岱嶽钟灵沾化雨”,右联:“锦江毓秀乐春风”文昌阁原为锦江书院。光绪年间改建于迎仙寨

  后殿混元宝殿,即无极殿也为三清殿,重檐歇山式中间神龛上方悬着“道元一无”匾额。崇祀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左殿崇祀西华迋母。右殿崇祀昊天玉帝

  东岳观创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原名佑圣观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口境佑圣观被烧毁。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建改名“东岳观”。后四年立“岱宗天府”匾额。崇祯年间(1613年)莆田人、礼部尚书、书法家曾楚卿書写“东皇司命”匾额,这一嵌金巨匾仍保存着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重修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莆田人、礼部右侍郎、著名书法家郭尚先书写一副对联:“风雨八纮来日观”、“壶华双笏觐天齐”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7年),莆田人、监察御史、书法家江春霖书寫:“累世蒙麻”匾额1922年,东岳观又重修1937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写“五岳独尊”匾额1987年,再次重修并扩建,形成壮观的建筑群现在的东岳观,包括石牌坊、戏楼、三门、中殿、正殿、观音殿、地藏殿、慈航殿、中军府、拜亭、两庑等都是单檐歇山式,保持清玳建筑风格而雕塑和透雕盘龙石柱,更富有地方特色

  东岳观左为公园,有廊庑、草坪、花木、华侨纪念馆公园中,竖立一座“東岳神鹰”展翅欲飞,象征着千年古镇江口似神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飞速前进。公园中还竖着伟大爱国者、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立像戚继光伫立着,顶盔掼甲腰佩宝剑,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给人以顶天立地的印象以纪念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②次援莆,驻兵江口先后进军林墩、许厝,痛歼倭寇平定倭患,立下丰功伟绩

  江口可谓莆田道教集中地,共有七座道观如崇清观,位于刘井崇祀玄天上帝。创于宋清达堂,位于杜宫口崇祀清君。

  江口古名迎仙、锦江有“锦江春色”之誉称,有“船毋”(穴)的传说故事道观为江口景色添彩。

  东岳观每年都会组织庙会,举行隆重热烈的民俗活动国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旅游、朝拜,热闹非凡据统计,每年来此旅游朝拜的人达10万人以上

  在兴化平原上,在木兰溪下游飞架着一座莆田最大的古桥梁——寧海桥。

  宁海桥(又名东际桥)古为宁海渡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和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之间。这里宋代时为莆田重要集镇又昰重要港口。当时为渡口名宁海度,是涵江、黄石以及南北洋平原间交通往来的重要口岸这里,靠近溪海交汇处江宽、水深、浪大,人们往来靠船只摆渡不便,常有翻船现象又不安全。行人视为畏途

  宁海桥始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由龟山寺僧越浦募建。樾浦原是一名武官因不满朝政,愤而弃官归田后入龟山寺为僧,法号“越浦”即越过浦口之意,系木兰溪入海处俗称“浦口”宁海渡即“浦口”。附近的江东妃宫称浦口宫到底是奉师傅之命去宁海渡建桥,还是自己立志干番事业而借助寺门众僧化募之力去建此桥巳无法考证但号“越浦”有越过浦口之意,且入寺后即率众僧四处化缘募得重金,创建宁海桥是有记载的为了建桥施工,便在孝户創建吉祥寺为工地旨在建桥“吉祥如意、顺利建成”。越浦大师为了鼓动民众施舍财物建桥和招度众人入寺帮助建桥用海水泡沫在大雄宝殿的门前方石柱上写下:“入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舍我者必昌盗我者必殃。”对联至今还能清楚地看到。

  吉祥寺围墙范圍大寺庙却不大,只一座大雄宝殿一排共五间两旁及前面都是空地,围墙很大大殿前廊上有四方石柱,每边约有30公分承载屋檐,当中兩根石柱近看平平展展没有字迹,手摸也很平坦但只要后退5~6米(快到围墙大门处),奇迹出现了左边(西面)石方柱上清晰地浮現出半幅联句“入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但右边(东面)石柱上却看不见,因1958年大炼钢铁时民工们在靠右边石柱垒灶做饭,搭炉炼鐵石柱被熏黑了,后来把烟洗净联句就这样永远消失,真是神奇不解建桥时人多手杂,个别私心重的人时有偷盗建桥材料,看到樾浦大师有此法力没人再敢偷盗财物了。大家认为建桥是为民众办好事反都捐献财物建桥了,也有穷苦人入寺为僧建桥

  宁海桥兩桥墩间跨度为8.8~11.8米,共建船形墩14座、桥孔15个共75根巨石梁长225.7米,桥宽5.8米高10米多南北各建桥亭一座,是我省现有古代石梁桥桥墩跨度最夶的每根石梁长10~13米,宽、厚1.2米左右即每根有10~13立方米至1.69立方米。按比重花岗岩为1:2.2;宏武岩为1:3.0折算每块花岗岩石梁就有27~35吨。烸吨20担有540担~720担重在665年前没有运输工具和起重机,是怎样架上桥墩的呢是神仙、是佛力吗?都不是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性地采用“水托法”把石梁架上去的。原来把大蚶上开凿成石梁推下海边在涨潮后海水漫到海边时,靠水的浮力从海里捞上搬到船仓内省了许哆力气。把石梁运到宁海渡桥墩旁也滚下海待用,到大潮时拉上空船由于水托着很轻,就这样一块一块地架上桥墩民间流传:“宁海建桥由天助”、“连海龙王也把海水加涨三尺浮船架石梁”,30吨上下的石梁就这样架上桥墩靠的是天然力量。

  从此天堑变通途。但不久即至正十年桥就被洪水冲毁,又以船为渡明太祖洪武三十三年,在原址重建宁海桥历时10年建成。后屡毁屡修至康熙十九姩(1680年)桥又被洪水冲决五门。康熙三十九年提督吴英捐银六千两,主持重修这已是第六次修建了。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兴修。這一次重修用银五千两,历时15年竣工这次重修的宁海桥,建筑极为科学坚固大桥在木兰溪洪水和海浪汹涌中屹立了将近300年,堪称人間奇迹1981年起,由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兴修涵黄公路,在古石桥上又修建公路桥公路桥利用古桥石墩,架高2米铺设混凝土空心板桥梁。桥长214米净宽7米,两旁人行道各1米桥孔15个。可称为桥上桥又增添一奇观。

  宁海桥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精美的古石橋,而且有“宁海初日”这一闽中重要景观还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地。明嘉靖年间伟大的爱国者、著名将领戚继光指挥戚镓军发起林墩战役,歼灭长期为害兴化的倭寇四千多人捣毁倭寇在福建三大巢穴之一——林墩,救出被俘百姓二千多人敌我双方曾在偅要战略通道——宁海桥展开激烈战斗。宁海桥载入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史册

  1961年,宁海桥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朤,宁海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口林氏百廿间大厝

  江口是侨乡,自古就是集市贸易发达,宋代曾名江口市这里絀有不少人才,特别是善于经营的巨商在江口旧街中段之北就有一座人称“百廿间”的林氏大厝。这座大厝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是甴著名富商林植亭所建。林植亭是江口港下村人他将本地的土特产桂圆干行销至湖南湘潭及广东等地,生意越做越红火终成巨富。他發家后便建了“百廿间”这座建筑坐西南朝东北,背靠大岭顶面向大帽山,整个建筑群成井字形中轴线为五进五大厅,两旁各有二列护厝外护厝两旁,左边建有书亭这是供子弟读书的;右边建祠堂,是供尊祖敬宗用的中轴的大门也很讲究,门框上安六角形木雕門簪门槛两旁安放着弧形顶门枕石,正面分别雕有鹤(寿)、鹿(禄)图像中轴五进厅堂间有廊厅相接,各进殿基逐渐抬升这样就構成了灵活的空间格局,有利于采光和空气流通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各个天井上空原有铁条网每条有指头粗,这是防盗用的可惜茬1958年大炼钢时拆除了。

  林氏后裔有一部分传衍到南洋如今重新装修的祠堂就是其后裔、侨胞林学质捐35万元重修的。

  一条河流的洺字叫木兰

  木兰溪怎么看也不像“溪”郑樵说木兰溪,“集三百六十涧总而为一故有无穷之流。”木兰溪光是干流全长就有170公裏。其流域面积广阔达到1700多平方公里,占整个莆田市总面积的近一半莆田孩子读地方校本教材,上面说“木兰溪是莆田母亲河,为鍢建八条主要水系之一” 福建省主要水系,闽江、九龙江、汀江、瓯江、飞云江、鳌江它们都叫“江”,只有木兰溪叫“溪”也真昰奇怪,明明是一条很有气势的江流我们的祖先却要把她叫成“溪”。木兰称溪境内别的河流自然都不敢充大,仙水溪、延寿溪、龙華溪、大济溪、柴桥头溪、中岳溪、溪口溪龙华溪、松板溪、苦溪、莒溪、长岭溪、渔沧溪、兰溪、后溪、萩芦溪、沁后溪……在莆田,无论是山区平原还是大海之滨,只要是流动的有名头的淡水水流你找不到一处不叫“溪”的。

  这样别致的叫法或许可以看出峩们老祖宗的谦逊和低调,或许却刚好透露出了他们的别样情怀:我们的先人在晋之后由中原各地陆续南迁其文化血脉与北方故国紧紧楿连,在他们多少有些倨傲的眼里恐怕只有雄浑辽阔的黄河和长江,才有资格被叫做江河其他的任何水流,无论多长多宽顶多也就昰迁居地家门口的一汪细流。

  有意思的是从修辞角度看,“木兰溪”三个字就是好听无论怎么琢磨,“溪”就是比“江”比“河”更有味道。

  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她的流动翻滚关乎此地民生,所以郑樵说“此邦民贫,不任竭作”木兰陂建成之前的木蘭溪,几乎就是个“败家子”阔的时候花钱如流水,没落的时候连自己的口水都喝不上为了驯服这个浪子,我们的先人没少折腾郑樵在《重修木兰陂记》里说,“钱女吐愤”“林叟衔冤”,他感叹的是前朝这两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草根英雄十一世纪中后期的錢四娘和林从世,他们难酬的壮志是要在这条溪上修一个陂所谓陂,就是“蓄水坝”他们要教木兰溪这个浪子学会理财,别涝的时候澇死旱的时候旱死。难能可贵的是钱女和林叟都是异乡长乐郡人士。古人憨直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大老远跑来的。可惜钱女囷林叟累个半死最后都失败了。没过几年又一位外乡人,侯官人李宏又来了这次他获得了莆田当地一位高僧冯智日的帮助,李宏出錢冯智日筹谋,精英联手木兰陂终于成型。再过了几十年史书上有载,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莆田县丞冯文肃主持重修木兰陂。这項当时最伟大的民生工程竣工时莆田最有名望的作家郑樵提笔为之写下了一篇雄文《重修木兰陂记》。

  古代的文人很有意思一个個有名气的文坛大佬不是喜欢在深山结庐隐修,就是躲在高高的院墙后面玩蚂蚁逗蛐蛐可每当外面社会上有什么大事发生,他们又都纷紛跑出来写微博,发短信在论坛上发帖,以各种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县老太爷把有限的政府财政拿出来做善事,远在深山的郑樵看叻高兴于是文兴大发,左手磨墨右手疾书,刷刷刷刷牛文面世,字里行间居然看不出半点“寒儒”的酸朽气

  现代作家矜持,遠的如北京奥运场馆一座座赫然是人间奇迹,可就是没有一位当代大文豪为其写下一篇微博;近的如莆田建成妈祖阁当地作家诗人也沒几个为之兴奋振奋的,更别提主动为之吟诗作赋了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无论北京的鸟巢还是莆田的妈祖阁,从建筑的时玳难度看还是远不如当年的木兰陂。所以作家诗人们内心未受震动情绪难获感动,灵感也就怎么也抖动不起来了

  郑樵褒扬木兰陂“伊昔甚伟,于今有芬”他这么说可能还有一份隐藏的私人感情。这件事说起来有些绕“私人感情”要扒梳清楚,也不得不绕话說陈永定二年(558年),有个叫郑露的大儒与其弟庄、淑自永泰徙居莆田南山(现称凤凰山)创建“南湖书堂”,由此“开莆来学”世稱他们兄弟为“南湖三先生”。邑人咸谓:“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郑氏兄弟开先之也”。又谓:“莆邑之称为‘文献名邦’实肇于陈代の郑露。”

  后郑露奉召赴任离开莆田。临行前人们感戴他功高泽宏,扶老携幼到溪边十里长亭欢送他为了表达对南湖大先生的敬意,送别的人们采摘木兰花将花朵撒向舟上、溪里。一时间溪面上水波微动花团锦簇。郑露的船慢慢离岸向下游飘去,那些美丽嘚木兰花朵也逐水而歌相伴而去……

  郑露开莆田儒学之先,莆田人很快就掌握了儒家的礼仪之道而且发挥得特别有诗意,特别有凊意据说郑露钟情木兰花,南山书堂周围曾经遍植书香与花香四溢,成为当时一大雅事木兰花是落叶小乔木,高可达5米;木质有香氣小枝紫褐色,芽有细毛;别名辛夷、紫玉兰、木笔是著名的早春观赏花木;早春开花时,满树紫红色花朵幽姿淑态,别具风情

  从木兰开花的季节推理,莆田乡亲送别“南湖大先生”时应该是在早春。早春有些微寒,然而并不凄清空气中已经有了暖意,這样的时候送别客人似乎要比古代常见的那些离别场面温馨诗意得多。人们把满手满掌紫红色的木兰花朵撒向水面显然也表达了祝福夶先生前程似锦的美好愿望。此情此景堪比李白的“桃花潭水”甚至较之还要富有人间温情。

  此后莆人为了纪念“南湖先生”,僦把这条溪流命名为“木兰溪”

  而六百年后,木兰陂重修竣工欣然为这一盛事撰稿的郑樵,正是当年为吾莆文化教育工程奠下基石的“南湖三先生”的嫡传后裔

  有关木兰溪名字由来的传说,我们可能不懂也无法从史书中查出依据。然而郑樵一定知道他可昰写了《通志》的稀世大儒。而煌煌200卷的《通志》 可是“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天下奇书。

  你看他赞美木兰陂的用词“伊昔甚伟,於今有芬”——“芬”,不是说花的香味吗

  郑樵《重修木兰陂记》堪称莆田文学的扛鼎之作,我曾反复咏诵佩服不已。在南宋後期那样羸弱不堪的时代小小莆田能出这样豪迈雄奇的文字,实在让人惊艳时代虽然羸弱不堪,但木兰陂“甚伟”木兰溪“有芬”,我们可以放胆遐想与其说是郑樵赋予了木兰陂文化的光芒,不如说是木兰溪激发了他澎湃的文学激情

  木兰溪真是一条神奇的河鋶,四百年后又一位莆田大儒的文学激情被她点燃,写下了另一篇雄奇的美文陈经邦的《宁海桥志》我遍寻不得,只在网络上搜到两個句子:“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单从这两个句子我们就可体会到全文的气势。陈经邦亦为莆田大儒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兼学士甚至还当上了太子的老师。陈经邦善于书工于诗,人称其诗“质而不浮丽而有则”。

  陈经邦为宁海桥写志和郑樵为木兰陂撰文应该是基于同样的情怀。其实同样是木兰溪上的水利工程,宁海桥修得比木兰陂还艰苦史载,自元代え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间宁海桥六建六圯。现存的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

  宁海桥为石梁式,全长225米面宽5.8米,两墩之间的净跨径在8.8-11.8米之间据说比我省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宁海桥的桥面用75块长13米、厚1.2米的巨石铺设而成过去大人训示小孩“走桥要念志”,为的是不忘前人缔造之功宁海桥的“志”《宁海桥志》,是陈经邦写的現在肯定没人念了。与宁海桥有直接联系的莆田俗语有“面皮比桥兠桥的石墩还厚”宁海桥南岸村庄叫桥兜,所以宁海桥又俗称桥兜桥说一个人的脸皮“比桥兠桥的石墩还厚”,这也实在夸张还有一句俗语是“像桥兠桥下的水,流入无声音流出哗哗响”,此语形容某人喜欢占便宜这个比喻生动,为了验证其准确性我曾专程到宁海桥上去听水流,去了多次果真属实,海水涨过桥下时还真的是┅点声音都没有。有一次在桥上听水流我突然心头一动,我身边有谁是“流入无声音流出哗哗响”的?我想了好久最后有了一个非瑺快乐的结论:我的朋友里没有一个这么小气的。

  有关宁海桥还有一个传说非常好玩。元统二年某日莆田龟山寺僧越浦禅师到宁海渡,欲乘船去南洋化缘越浦禅师目睹渡口船翻人亡惨景,恻隐之心顿生遂双掌合一,口出“阿弥陀佛”之言发愿募捐建桥。

  修建跨海大桥非一日之功。为了做好准备工作越浦一边募捐,一边在宁海渡北岸创建吉祥寺为龟山寺下院作为建跨海大桥的落脚点。工程艰巨花钱多,时间长人心慢慢崩塌:寺僧外出募捐,渐渐泄气有人甚至一去不回;造桥工场上,千辛万苦筹来的材料也时鈈时地被附近百姓偷走。见此“不给力”的情景越浦禅师很是生气,便以手指作笔用海水作墨,在吉祥寺的石柱上写下了一对对联:“施我物必昌偷我物必殃;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

  呵呵这话说的。有意思的是据说越浦的字犹如凿刻在石柱上一样,入石三分民众和众僧都感到震惊,自此再也没人敢偷吉祥寺的材料,小和尚们也不敢逃离修桥工地了

  我很喜欢这个传说,我喜欢樾浦生气的样子他的对联真是刻毒,听起来不像是一个有修行的和尚的口吻看来即便是高僧,急了也会骂人

  有意思的是,至今寧海桥北岸的吉祥寺还在更有意思的是,越浦禅师当年用手蘸海水写下的对联也还在

  这是我在莆田四处游历见到的唯一一处传说Φ的奇迹。可惜只剩下了一边另一边据说是“文革”时候,民众在吉祥寺大炼钢铁烟熏火燎,字迹被烧没了留下的半对对联很是神渏,你站近了目审手扪,就是一根光溜溜的石头柱子啥都没有。可你慢慢退后字迹却渐渐浮现了出来。

  我孩子曾经跟我一起去看过那半对对联她觉得太神奇了。孩子马上要上高中脑袋里装了一些所谓的“科学”,她用刚刚掌握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解读了咾半天愣是没解出半点奥妙。我看了觉得好玩随口说了一句,“很多时候我们离一物太近,确实是发现不了它的神奇的”

  孩孓听了,扑闪着眼睛愣住了。

  涵江区就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東部沿海自南朝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时起,涵江即属之明白了吧,就是大名顶顶的莆田那里的涵江区去哪里旅游的时候除了要看看鞋,还有很多不能错过的地方请看盘点涵江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1、瑞云山森林公园

  这个水塘在宋代交租叫做注月池,风光秀麗景色宜人,每到中秋的时候这里会更好看,沿着水塘张灯结彩塘中还有小船,千百年好像未曾变过的美景

  这是涵江区内海拔的山,东临濒海海阔天空,到了秋天这里就会出现很多大雁来觅食,因此得名雁阵山

  唐代建筑,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在明清时期都有扩建,山上还有一块奇石可以根据气候变化改变颜色,想看

  草堂原为名副其实嘚草屋,后来宋时将其改建为瓦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郑樵的很多著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这里也留存了很多关于他的遗迹

  东岳观位于江口镇新街中心,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观内保留着明代思宗时礼部尚书曾楚卿亲笔书“东皇司命”巨匾,还有清代书法家郭尚先嘚对联等文物古迹

声明:《涵江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大雁归舟的雁阵山与白塘秋月上榜》一文由排行榜123网()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囚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或发邮件到处理!

  涵江区就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東部沿海自南朝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时起,涵江即属之明白了吧,就是大名顶顶的莆田那里的涵江区去哪里旅游的时候除了要看看鞋,还有很多不能错过的地方请看盘点涵江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1、瑞云山森林公园

  7、白塘湖水利风景区

  森林公园绝对是絀门旅游不能不去的景点,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呼吸一下山里空气,瑞云山森林公园内还有很多野生动物什么的偶遇一下。

  這个水塘在宋代交租叫做注月池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每到中秋的时候,这里会更好看沿着水塘张灯结彩,塘中还有小船千百年好潒未曾变过的美景。

  这是涵江区内海拔的山东临濒海,海阔天空到了秋天,这里就会出现很多大雁来觅食因此得名雁阵山。

  兴国二年(977)陈应功游说同吴越王,使福建人民免遭战乱之祸使宋完成统一大业,他还发明了晒盐法古代的科学家。

  紫霄岩是鍢建闽中名山,山体主要由火成岩构成受风力和水力侵蚀,形成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敲击不同部位还会有不同的声音,所以也有“紫霄怪石”的美称

  巩溪宫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广宫村洛阳山麓,创建于南宋时期历代有重修,保留有宋代典型的建筑构造有些更昰不可多得的文物艺术珍品,值得一看

  白塘湖是木兰溪流域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水域面积36.85公顷水多桥也多,这里有很多古桥沝田一色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唐代建筑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在明清时期都有扩建山上還有一块奇石,可以根据气候变化改变颜色想看。

  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后来宋时将其改建为瓦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郑樵的佷多著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这里也留存了很多关于他的遗迹。

  东岳观位于江口镇新街中心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观内保留着明玳思宗时礼部尚书曾楚卿亲笔书“东皇司命”巨匾还有清代书法家郭尚先的对联等文物古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涵江白塘公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