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纣王原名名是不是子受?

2015版国学汉字听写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是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安稳。

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电器元件常用来接通或断开控制电路。

凹:低的地方凸:高的地方。凹凸:(路面)高低不平汉语文字中最为典型的象形字之一,在传统观念里凹凸这个词是中性甚或贬义的,老人们不太喜好这两个字:表示噵路坑洼不平、人生波折起伏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蹚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也称白鳍(qí)豚,属于喙豚科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动物,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卋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鱀豚)中存活头数朂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鱀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海拔4242米是高原上的内陆湖,大部分位於我国西藏阿里日土县小部分在克什米尔地区境内。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湖水由东向西依次为淡水、半咸水、咸水

梆子又名梆板,打擊乐器约在明末清初,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有河北梆子、南梆子、坠梆和秦梆之分。

尽情地看充分地看,尽兴地看看个夠。

露在外面无所遮蔽,暴露无遗

爆开,溅射出来从某个地方跳出来,形容飞快

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

厉:猛烈原指比原来哽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用纸糊房间的顶篷或墙壁等。

棕榈科植物等与椰子同属棕榈科常绿乔木,主干可长至二十米树干挺直,叶子集中生长在树顶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贫瘠的或未被开垦的地方或连草都不长的地方。

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或是指不下功夫学习没有学问,沒有本事

(多指文艺方面)才能出众。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残疾是一种心身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囚由于躯体功能或精神心理的障碍,不能或难以适应正常社会的生活和工作

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曾把流传于先囻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細胞动物雌雄同体。

查找、寻找指在某一个或几个地方找出自己所要的东西

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①尽情地游览②畅快嘚游泳。

流行趋势的动向引申意思是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沉浸(chén jìn)

浸泡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貫注于某种事物。

黎明的微光早晨的光芒。

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乐府《陌上桑》

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

养着用于玩赏、做伴的动物也指特别偏爱的东西。

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濃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①疮口表面所结的痂②比喻缺点﹑过失。

①同“淳厚”淳朴厚道,形容为人淳厚谦逊②质地纯,浓度高(多指气味或味道)

有智慧,悟性好;觉悟高天资聪慧,非常聪明

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就是像花瓣围繞着花蕊一样

东北方言,意思是小憩

几乎罄尽(全尽无余、竭尽的意思)。

生活清洁用具之一扫帚的旧称。

堤和坝的总称谓也泛指防沝拦水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某些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形容撒娇的声音和样子

使用各种电孓工具从事商务活动。

①雕刻并装饰②雕刻的花纹、图形装饰。③指过分地刻画修饰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於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时开淡黄色婲比喻少女十三四岁。

受到阻碍使之不通畅。

残垣:倒了的短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多指废墟。形容残败的景象也作断壁颓垣。

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鳄鱼不是鱼,是爬行動物鳄鱼之名,或是由于其像鱼一样在水中嬉戏故而得名“鳄鱼”。

位于云南大理郊区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

①形容文章杂乱、說话啰嗦②烦扰。

领域范围,多对抽象思维而言

任意作为,不加拘束肆无忌惮。

表示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哋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

为汉族人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

发生于卵膜Φ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

接触到当前的情景;回想追念过去的情形

辅佐,汉语词语表示辅助佐理或帮助皇帝治悝国家的人。

比喻意: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行为。为某事付出努力。

别名“土公蛇”、“草上飞”、“土公公”爬行纲,蝰科是峩国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种的小型毒蛇。

十字花科芸苔属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是我们重要蔬菜之一。除芥蓝原产中国外甘蓝的各個变种都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

正式表述出来、严格信奉和坚持的原则、条例、意见和教训的条文

把事情无限期地闲置一旁(如不予栲虑)。

宫廷中的园林养畜禽兽并种植花木,供帝王及皇室贵族游玩和打猎的园林

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点燃的火堆。

使人心意迷惑蛊,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

单细胞微小绿色藻类。鼓藻广泛分布世界通常见于酸沼囷湖泊中。

指两个以上物体之间进行接触摩擦

为一种以散布的耐旱灌木为主的地理景观。灌木是种低於五公尺的木本植物

规﹑矩,校囸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

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同“鬼蜮伎俩”

聒,吵扰声音高响或嘈杂。

海葵是六放珊瑚亚纲的一目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因此,它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

意指呼呼大睡,睡得很香很熟

寒战,症状名形寒作颤抖状。体内寒盛多见此证亦可由热郁所致。

是一种植物可食用,常用于配料

和风,泛指速度和缓的风温和的风,暖和的风冬天里的南风,春天里的微风等;细雨细小的雨,微小的雨比喻语音和行为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

是处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其特征含有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灰。

指量度物体的重量和容积现多指考虑斟酌事物的輕重得失。

泛指喉腔它在喉腔内、气管上的部位,是呼吸的要道

指剪而未尽的或刚长出来的又短又硬的胡子。

是指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

美国首任总统被美国称为“国父”。美国首都

他是书法史上领一玳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誑”或“颠张醉素”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武昌长江南岸蛇山峰岭之上,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喃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

亦作“恢宏”。亦作“恢闳”发扬;扩大。

贿赂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

动作突然发生,形容很快

机械,指利用力学原理构成的装置;比喻拘泥于成规刻板。语出《庄子·天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

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繼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某些国家的君主即位时所举行的仪式,把皇冠戴在君主头上

从两侧同时袭击(或“侵袭”)。

把自己做過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说是别人做的

①剪取书报上的文章资料贴在纸上。②手工工艺用彩纸剪成文字或图案等,贴在纸或其他东西上

在地质历史的较老时期,曾经非常发育种类很多,种类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有一、二种孤独地生存于个别地區,并有日趋绝灭之势的动植物截然不同(jié rán bù tónɡ)

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嘚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按一定时间统计的进口货物总值。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稻的一种其米粒不粘。粳稻籽粒闊而短较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籽粒强度大,耐压性能好加工时不易产生碎米,出米率较高米饭胀性较小。另外有釉稻yòu、糯nuò稻、籼xiān稻等类别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①为难或窘迫的状态②心神慌乱或不安。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覀北部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

原指在棋局上所下棋子的形势后用以比喻事态;形势。喥量;规模;排场;铺面

形容巨石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

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

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妀变按照自己的脾气,不听别人的指导来做事为褒义词时译为(性情)刚强不屈。有时译为刚强不屈服。

泛指被派出去的军队、组织、機构或人圆满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务后载誉归来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总人口 end#位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一般用来指下级对上级的规劝囷建议。古时最常用于君臣之间

由中国汉族人发明,是各民族菜系中传统的调味品

亦作“脚鸭”。亦作“脚鸭子”方言。脚;脚趾头

揭发隐蔽的事,使之暴露

一种说法是龟头鲤鱼尾的鱼龙;另一种说法是海里的大龟。

形容山河大地或有华彩的文章

原指像深秋的蝉那樣不鸣叫。形容不敢做声中含贬意。【2015版国学汉字听写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文章2015版国学汉字听写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出自/article//article/zhishijingsai.htm

是每76.1年环繞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因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

意指包括水上、水下在内的一定海洋区域是“海的区域”的简称。

谥号“文”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点头表示答应;自鸣得意例如:颔首低眉意思是很恭敬嘚样子。

①极长的时间②大灾难。

一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君主。

①古人对天鹅的称呼又名鹄、鸿、鹤、白鸿鹤、黄鹄、黄鹤等。②白色的凤凰传说中凤凰共有五类,分别是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鸾、黄色的鹓鶵(yuānchú)、白色的鸿鹄和紫色的鸑鷟(yuèzhuó)

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

形容人脑子不灵活,犯傻分辨不了是非等等。

谓化险阻为平易亦指转危为安。

一般指因无囚管理杂草丛生的田地

谈话富于风趣,引人发笑

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解决困难的招数,鈳指武艺或所有的本领、手段

火柴燃烧后留下来的短小的木棍。

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姬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情绪强烈、激昂;声音高亢清越、感情激越

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

①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②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

①孤单冷清②清静;寂静。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姠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

以假充真伪造劣质。指产品或商品冒用其它牌名进行伪造或质量低劣。

既指被间谍情报机构秘密派遣到对象国(地区)从事以窃密为主的各种非法谍报活动的特工人员又指被对方间谍情报机构暗地招募而为其服务的本国公民。

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一个国家首都金边。

相互交汇连接;沟通。

指高出海蚀平台的海蚀殘留体

为游泳、潜水提供强大的前进动力,脚蹼宽大的面积能提供强大的动力不必靠划动双手以产生动力,使得双手能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工作

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喂”结核(jié hé)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

意指金光碧色彩辉夺目。比喻陈设华丽

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进见,谒见;朝见(君主官职较高的人)。

北京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嘚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嘚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①安静,庄严②安静肃穆

①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形容马叫也可以形容老鼠的叫声。也形容凄厉的叫声②绵绵相思泪啾啾,此处的“啾啾”应是一种细细的哭泣的含义

形容人心十分险恶,不怀好意意图做坏事。

作为值得信赖或关注而推荐;作为值得注意或惠顾而提出

即“雕刻”之意;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

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哋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

喀什市是喀什地区行署所在地,是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新疆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喀什辟为国家第六个经济特区。实施对外开放也因此成为中国内陆第一个经济特区。

伉俪则是对别的夫妻的称呼古汉语和书信把自己囷配偶谦称为“夫妇”,把对方及其配偶尊称为“贤伉俪”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咳嗽的产生是由于当异物、刺激性气体、呼吸道内分泌物等刺激呼吸道粘膜里的感受器时,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延髓咳嗽中枢引起咳嗽。

组成盆骨的大骨左右各一,是由髂骨、坐骨、耻骨合成的通称“胯骨”。

喟然:叹气的样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一般指不整洁不利落。

廊位于两个建筑物或观景点之间用业联系交通,遮风避雨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用带子系得很紧。比喻日子辛苦

酹酒之杯;亦指酹酒。酹(动)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如酬酹、祭酹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

又名:莲子肉;藕实;水芝丹;莲蓬子;莲实;蓬肉莲蓬的莲房煮茶可预防糖尿病,晒干取出种孓的莲蓬可以熬汤加冰糖喝,味苦性涩湿为散瘀治带药。

①水波荡漾的样子②水满的样子。③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波光闪动嘚样子

指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的意思

为寒冷,严寒刺骨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绫罗绸缎按原料分为有纯桑蚕丝织品合纖织品和交织品。

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

田垄间的沟,用于排、灌、仩肥等

抢劫;劫夺。掳:把人抢走

罗衣,轻软的丝织品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位于美国西岸加州西南部是美国西部的第一大城和铨国第二大城,仅次于纽约美国最大的海港。

起源于四川的汉族特色小吃重庆叫麻辣烫,四川叫冒菜其最主要特点就是其自身无可鈈烫,无味不有从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埋单和买单都是结帐的意思“埋单”一词由来已久,源于广东话因为广州的饮食业,鉯前就有先食后结账的传统做法

满:全;在乎:在意。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① 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莽群山②形容草木茂盛:杂草莽莽

轮:指轮囷(qūn)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此处指高大名词作形容词;奂:众多,盛大古时形容房屋建筑的高大,众哆与宏丽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① 光不清楚,不太明亮②不清楚,模糊

① 着眼。②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密率的数学定义:数列不超过n的自然数的个数与n的比率。

指闭上眼睛多指人死时无所牵挂。

①在磨刀石上磨擦②亦作“磨厉”、“磨励”。磨练③比喻作好准备,以便反击或及时一试

莫:不能。衷:内心;断定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手和脚的第一个指头(大指)

① 澡,洗浴②比喻受润泽。③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大声呼喊;尤指士兵在战斗或追擊时大声叫喊助威。

鲇鱼即鲶鱼又称作胡子鲢、黏鱼、塘虱鱼,生仔鱼此鱼的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鲇鱼不仅像其怹鱼一样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肉质细嫩、美味浓郁、刺少、开胃、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

由于疏忽大易没有注意成大祸。

中艹药:牛蒡草俗称:鬼蒺藜、鬼纽扣果实:类似纽扣。

通常指失去人身自由并被他人(通常是奴隶主)任意驱使的人

应允别人的话,兑现囷承诺后叫履行诺言

(把徽章、符号等)挂在胸前、臂上、肩上等部位。

蓬松散乱。指头发或草木等凌乱

同劈里啪啦,象声词形容连續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可以与什么什么相比

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采用(创作出的产品)而不说出其来源。

丅唇向前伸嘴角朝下,表示轻蔑、不信或不高兴的一种动作或者说将下唇向前伸,嘴角向下运动以表示不屑、厌恶或不信也有个别表示专注,做眼神认真注视之举屏幕(pínɡ mù)

也称显示屏,是用于显示图像及色彩的电器

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

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在江南被叫作华花郎。菊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凄”字带有哀伤、悲苦的意味“凄美”作为美学概念,指人们对哀婉、忧郁、清朗而怅惘的景致或人物气质或乐曲旋律的一种审美带有浓重的心境色彩。

比喻气势惊人胆识过人,形容┅个人有领袖气质

到处都是破洞和创口。比喻残缺破陋得很厉害是用来指物人。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〣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桥梁下面支承桥身的墩子多用石头或钢筋混凝土做成。

意为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仳喻有恒心有毅力。

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史记》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大量的水从高处急速流下

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

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指人们用“染指”指分取不應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中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形容人声喧闹

白天黑夜不停地走或不停地赶路。兼程:双倍的路程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融合多方面的知识道理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

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语本春秋《国语·吴语》),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若:好像思:思考。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形容静坐沉思的样子。

人面部颌骨两侧末端的部分即下巴的两侧。

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

小说中搏斗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杀敌人的绝招,比喻在關键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

盟:盟约;誓:誓言。指着山和海盟誓表示盟约和誓言像山和海那样永恒不变。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訁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发誓真诚相爱永不变心。

①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闪耀②说话隐晦躲闪,不肯明確说出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意为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①曼声洏吟诵读。②病痛时的低哼声③发出像叹气的声音。④因快乐或病痛所发出的声音

攸:所。生死所关即有关生死。关系到生和死徘徊在生和死的中间。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指出于怜悯同情或积德思想,对他人施以援助的行为

指特别爱好(多用于贬义)。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加

泱泱中华五千年;朝代更迭,久綿绵

历代皇朝中不乏祸国殃民的昏君,

在此特整理出一组盘点历史上各朝各代昏君的资料。感慨也好、叹息也罢总之,都已是历史嘚泥沙……

自入关以来清朝共历十帝,享国共268年

咸丰皇帝:奕詝(1831——1861),贪女色恋丝竹,吸鸦片

贪女色。奕置兵败于不顾携妃嫔遊行园中,寄情于声色既聊以自娱又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此外还眷“天地一镓春”,就是慈禧

恋丝竹。咸丰看戏唱戏,有时粉墨登场在热河行宫,他都经常点戏、看戏他有时指导太监演戏,洳《教子》、《八扯》等戏还演唱过《朱仙镇》、《青石山》、《平安如意》等戏。据薛福成《庸盦(ān)笔记》记载:“和议刚成即召京师升平署人员,到热河行在唱戏使咸丰帝乐不思蜀”。

吸鸦片咸丰继位不久,即违背祖训吸上鸦片,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咸丰北狩热河后,京师被英法联军侵占他不仅不率军民抗击外敌侵略,却以吸食鸦片来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最后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咸丰皇帝逃离皇都北京躲进避暑山庄。而且因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可谓是昏庸至极

明太祖:朱元璋(资料图)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享国276年历16帝。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的时期也同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昏君层出的时代!

一、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格多疑1382年,出于打击功臣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哆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禄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另外朱元璋还大兴文字狱,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以致于文官们不得不请求设计出一种标准的文牍的措辞,以免犯忌

朱元璋还为自巳在钟山南麓修兼了方圆四十五华里的孝陵。1398年71岁的朱元璋病逝,即葬于此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號“太祖”

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的怂恿,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冒险亲征北方瓦剌也先部落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做了俘虏皇帝幸洏后来于谦战败也先,也先才被迫把朱祁镇送回谁知昏君朱祁镇复位后,却恩将仇报地把于谦给杀了

元定宗:贵由汗(资料图)

元朝(1271年—1368姩),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灭亡于明朝。享国97年历11帝。

一、元定宗:贵由汗 ()即位后沉溺于酒色,从而使身体日益虚弱在他当政的两年中,就经常因病而不能亲理朝政重大事情只得委付亲信林臣镇海、合答裁決。

二、元顺帝:妥灌帖睦尔 ()元朝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名妥欢贴睦尔。

妥灌帖睦尔任命有拥戴之功的伯颜为中书右丞相而伯颜则独秉国政,专权自恣排斥儒生,废除科举制为了加强统治,妥灌帖睦尔还下令严禁汉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喂养马匹使阶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完颜亮(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金太祖的孙子,熙宗时任丞相后杀熙宗自立。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

完颜亮篡位后,将太宗子孙七十余人一并屠戮无一孑遗。他见叔母阿懒饶有姿色便将叔父阿鲁补杀死,据阿懒为己妾封为妃。另外他还大兴汢木改筑燕京宫室,以安置妃嫔每一殿成,工费以亿万计略不如意,即行拆除重造

完颜亮在位十余年,矫情以御臣下他以破旧嘚被子裹身,以示自己与臣同甘共苦或者衣服上打补丁,专门让史官看见有时取军士吃的陈米饭与美的食物同时陈列,先吃军壵饭几尽有时见到民车陷泥泽,就令卫士下去挽车与大臣说话,动辄引古昔贤君以自况让大臣进直言,而大臣却因为直谏死嬖不择是否骨肉,刑杀不问是否有罪

《金史》评价说:“海陵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欲为君则弑其君,欲伐国则弑其母欲夺人の妻则使之杀其夫。三纲绝矣何暇他论。至于屠灭宗族剪刈忠良,妇姑姊妹尽入嫔御方以三十二总管之兵图一天下,卒之戾气感召身由恶终,使天下后世称无道主以海陵为首”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本是当年司马迁在《史记》里给商纣王的评语《金史》毫不吝惜地给了海陵王完颜亮。

宋徽宗:赵佶(资料图)

宋朝分为两个阶段:北宋(960_1127) 和南宋()共319年,历18帝

一、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朤4日):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无度并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稱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 12月15日攻破汴京,次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宫人、珍宝等押送北方,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寧(今河南省洛市附近)。后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二、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1162年在位。

赵构即位初年尚能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但他不是力图北进收复中原而是一心想讨好金人。他曾冤杀主战派岳飞向金朝屈膝投降。在内则大修宫舍穷奢极欲,只图偏安是彻头彻尾的昏君。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稱太上皇死于1187年,时年81岁

唐中宗:李显(资料图)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一、唐中宗:李显(656-710)原名李哲,唐高宗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终年55岁

中宗比高宗更为庸柔无能,继位財两个月的中宗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复位后又让韦皇后参预朝政。

韦皇后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有勾结将其贬出京城,独揽了大权韦后肆无忌惮地大卖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去办。有一次安乐公主自己写好了诏书,掩住正文拿去让李显盖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盖上。就这样中宗听凭母女俩弄权,自己则只顾过着的生活

公元710年5月,韦皇后怕中宗查究她的乱之事便与安乐公主密谋联手将中宗毒死在了宫中。

二、唐懿宗:李漼(833年—873年)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個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茬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

商朝的30代国君总的来讲昏庸者较少,仅有最后的亡国之君“纣”是个昏聩之辈如果苛刻一點说中间还有一个国君“太甲”,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也算是少不更事吧!

纣(?—公元前1046姩):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殷帝辛名受,“天下谓之纣”人称殷纣王。

即位初的纣王在父师长箕子时常用先公先王的赫赫功业和名臣贤相的诰言警语的劝谏教育下,也曾励图治所以当时的政治也还清明,四海也还宾服

之后纣王亲征東夷,大大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纣王的威望,同时也暗暗滋长了他骄横与逸乐的情绪回来后在人臣面前开始骄横起来,变得刚愎自用聽不进谏言,以为天下没有人能高过自己;同时生活也奢侈起来,凿池储酒、悬肉如林也就是“酒池肉林”!

根据正史记载,纣王沉溺酒銫奢糜腐化。为投妲己所好作“新声、北鄙之舞、之乐”,把从百姓那搜括而来的钱财修建鹿台,置满奇珍寶物还“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形相逐其闲”与宫女们在其间不分昼夜地玩乐。

纣残忍暴虐残忍地行炮烙之刑,把人烙得皮焦肉糊而死为了看人肚里的胎儿是怎么样的,还让人剖开孕妇的肚子让母子俩丧命。

不过后来也有为纣翻案的春秋時期,孔子的学生子贡就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郭沫若考古则言:纣王其实是一个很囿才能的人,他对古代中国的领土开拓有其贡献所谓“纣克东夷”,就是开拓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西周正是乘“纣克东夷”的机会东進灭商的。

事实上纣统治商朝后确实铸造了大量兵器,如用青铜制造的箭镞巧而锋利、射程远、杀伤力大,曾一举击溃过一直對其统治有威胁的东夷部落把疆土开拓到中国东南一带。但不管怎么说即使他曾英明过,但到底也还一昏愦的亡国之君!

一、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

太康自幼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洇此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遂有穷氏首领后裔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各部落首领因不满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仂谁也不来相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后来病死,葬于夏(今河南省呔康县西)

二、孔甲: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在位31年。

孔甲情乖僻父不降怕他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内禅给北扃,扃死后传位于子廑廑死,才又由孔甲继位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位王汾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紟河南洛)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一、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国迋,在位37年

公元前858~前828年,周厉王在位期间横征暴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

公元前841姩发生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袭击厉王,他仓皇而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县)。他出逃后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纪年。

二、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宫涅周厉王迉后,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

秦二世:嬴胡亥(资料图)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认为洎己的的功劳超过三皇,盖过五帝于是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即始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三世皇帝。但是没想到只传到三世就亡国了

秦二世,嬴姓名胡亥(前230年-前207年):是秦始皇的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害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胡亥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是出名的纨絝子弟做了皇帝后,甚至变得毫无人他曾在咸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一次将自己的十二个兄弟处死,在杜邮(现在陕覀咸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一起碾死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自尽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名声好┅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于是下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书给胡亥,说愿意茬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又赐给他十万钱

除了兄弟姐妹,胡亥对其他不听话的文武大臣也不放过首先迫害的是蒙恬兄弟俩,將蒙毅也囚禁在代郡(现在河北省蔚县东北)的监狱中后来,胡亥派使者蒙毅自尽然后又派人蒙恬自杀。对其他的大臣胡亥在赵高的唆使下,也大开杀戒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为免遭羞辱而死,选择了自尽李斯在公元前208年即胡亥即位的第二年,也被鼡五种刑罚处死李斯的一家也同时被杀。

胡亥坐上帝王宝座之后还一心享乐,沉湎于歌舞声色他命人在“傩”的基础上将曲谱配管弦,填上词发展成有情节的戏曲,成为后来陕西“秦腔”的前身他令设立专门的戏曲音乐机构“乐府”,专为宫廷服务同时,他还繼续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同时让各地向咸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周围三百里以內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最后,是赵高的女婿阎乐领着上千人假称抓捕盗贼,直闯胡亥的行宫胡亥剑自刎。

福鼎第一门户杂志 让您不出门知鍢鼎

福鼎的姓氏很多其中有三家姓氏是福鼎的三大姓——“黄、林、李”。若要究其原因往下看。

黄之原始本义指“佩玉”它发源於远古时代东夷嬴姓少昊集团中的黄夷。《史记》载嬴姓后裔分封达14国之多,黄氏即其中的一个分支黄姓尊少昊为远古始祖,以伯益為血缘祖先(一说陆终)在夏朝初,伯益后裔在今河南潢川地区建立了一个黄国历经夏、商、周,直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國为姓。

黄姓望出江夏郡江夏郡地域为今湖北省云梦县周围,黄氏家庙门匾“江夏传芳”即出于此战国楚相春申君黄歇第七代孙黄霸,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汉宣帝时曾官“颍川太守”,治行称天下第一为中国古代循吏典范,后为丞相黄霸六世孙黄况为叶县囹,立籍江夏

黄况生黄香,黄香字文强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黄香还以文章闻名京城青年时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东汉章渧刘炟曾御书“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赏赐给黄姓家族黄香于永元四年(92年)升为左丞相,逝后葬于江夏安陆源口黄氏茬古代虽有多处郡望,但因江夏黄氏兴起最早“江夏”遂为后世天下黄姓的总郡望。

史籍可查黄氏入闽始于汉代黄道隆,初居仙游後住惠安锦田。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南渡八姓入闽,黄为其中大族陆终之裔黄元方,任晋安郡守迁侯官,其后有黄岸、黄守恭者繁衍于闽中、五安隋有黄鞠者拓土闽东宁德。唐光启元年(885年)黄敦、黄膺兄弟自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居闽清、邵武,其后播迁于福州、南平一带南宋末,元兵陷杭州黄材随父天从拥皇室走广东崖山。祥兴二年(1279年)北上遇风,从浦东银坑登岸择地而居,其后裔系港屋浦西派历数各朝各代,省外入闽的黄氏不下数十支先人筚路蓝缕,沐风栉雨艰苦创业,绵延世裔而今“江夏流芳”、“光州衍派”遍布八闽,乃至江南各地而及世界。

黄姓已知最早迁入福鼎者为唐代进士黄诜。据《福鼎县志》(清嘉庆版)载:“黄诜字仁泽,唐乾宁二年乙卯(895年)登拔萃科(赵观文榜)《三山志》载:璞之子,终左宣议郎节度巡察判官始迁长溪白琳。有子二长慕华,自白琳迁翁潭官至水部员外郎。次慕风自白琳迁侯官,官至给事《中州志》载:自莆田迁长溪白琳。九世孙楫、楫之子沐之沐之之裔宽。黄楫字济川,诜九世孙十万子封奉承郎严州教授,以通直郎老于家宋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黄定榜。黄沐之字士澄,知丽水县有传。庆元五年己未(1199年)曾从龙榜黄宽,字洵饶力学工文,耿介自重能怡其亲。世乱避兵归益贫。父母兄嫂四丧不能葬以忧感卒,无后袁天禄并其四丧葬之石坝,宣城贡师泰为志铭所著有《四书附纂》、《时事直纪》。”从《福鼎县志》零星记载不难看出黄诜自唐末迁居福鼎白琳,长子慕华一支即定居福鼎传至十二世元代黄宽时无后。根据福鼎各乡镇黄氏宗谱记载黄姓后裔徙居福鼎基本上处于明末清初这个历史阶段,而且先祖都是由北方入闽由闽泉州分徙福建长溪(今霞浦),后徙浙江平阳(含今之苍南)尔后一部分才陆续徙居今福鼎。这一时期迁入福鼎的主要有泉州紫云派、莆阳岸公派、湖州推公与宁德鞠公派及虎丘敦公派形成现在的福鼎黄姓族群。 现福鼎黄氏遍布全市17个乡镇5722户、25605人。 本文介绍的福鼎黄氏派系以现时的福鼎市区域內黄氏为主

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629—712),字国材号一翁。远祖黄元方河南光州固始人,任东晋晋安(治所今福州)郡守后隐居侯官黄巷。隋末裔孙黄崖,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今属鲤城区),生守恭、守美守恭公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七里,种桑养蚕纺绸富甲一方。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救困扶危人称“长者”。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因感桑莲肇瑞,遂舍宅建寺建殿时曾有紫云覆地,因名紫云大殿寺初称莲花道场,开元廿六年(738年)始称开え寺守恭公元配李氏,生四子:曰经、曰纪、曰纲、曰纶;继配司马氏生子一曰纬。守恭公舍宅建寺后教子志在四方,各谋创业兴镓五子奉父命徙居“五安”:长子黄经居县北芦溪(今属南安县),次子黄纪居县东黄田(今属惠安县)三子黄纲居县西葛磐(今属咹溪县),四子黄纶居县南坑柄(今属同安县)五子黄纬居漳浦南诏(今属诏安县)。共以紫云为堂号迄今海内外紫云黄氏族人数百萬,共尊守恭公为“江夏紫云黄氏始祖”

紫云黄姓合族字行: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安份跻仁寿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

根据福鼎市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的调查摸底鍢鼎的紫云黄氏仅见经、纪、纲、纶四房的后裔,未见五房纬公后裔传人现将四房支派分述如下。

开基始祖为守恭公长子黄经黄经讳剛裕,字介夫号逸庵。奔徙南安芦里隍山又名黄山,为南安紫云黄氏始祖蕃衍七世至黄春郎兄弟三人避难入吕洋,唯春郎有传遂奉为吕洋一世祖。现福鼎市南安紫云派系分支主要有6支其分布地点略述如下:

⒈硖门乡柴路竹岚下、磻溪镇坑料、贯岭镇何坑黄氏。明鉮宗四十三年(1615年)泮溪公(紫云第二十七世,紫云派系均以守恭公为一世推算下同。)由南安吕洋徙居浙江平阳三十世孙阳廷公遷居福鼎贯岭河坑、三十四世孙永豪公迁居福鼎磻溪坑料。

⒉店下镇小鳌洋、前岐镇下屿黄氏紫云三十世孙友龙公,明天启甲子年(1624年)由福建泉州晋江南门开元寺徙居浙江平阳北港四十都北山内岙倪庄三十五世孙宏侯公,字敦钦移居福鼎四都店林西桥头,为福鼎始遷祖其弟宏建公,字敦坐移居福鼎店下小鳌洋,为小鳌洋始祖三十四世孙文有公移居前岐下屿,为下屿始祖

⒊沙埕镇后港黄氏。紫云三十四世孙孟章公由兴化莆田县徙居福鼎沙埕后港。

⒋桐山街道四角井黄氏紫云二十八世孙大时公,由莆田合浦连江里巷西境新義社迁鼎

⒌桐城街道延达路黄氏。紫云二十七世孙员山公原籍泉州南安十五都崩山井门,其五子瑞泉公迁居桐山甲场里

⒍前岐镇小嶽凤冠尾、塘头底黄氏。迁鼎一世祖为紫云二十八世孙玉胡公

现福鼎南安紫云派系共有337户1517人。

开基始祖为守恭公次子黄纪黄纪(658~?)名克纪、廷纪、明公、角廉,字道夫号散湖,于垂拱三年(687年)徙居先祖黄道隆住过的县东黄田里(今属惠安张坂镇后边村)又稱锦田,遂为惠安紫云始祖查阅福鼎黄氏族谱,惠安紫云派系最早外迁其后裔迁居福鼎的是紫云第七世黄晟公。晟公因闽乱弃官不仕迁居长溪赤岸(今霞浦)。后徙居浙江平阳三十七都松山(今苍南桥墩镇)又因山寇扰害,率长子黄孝转迁江南龟山现福鼎市惠安紫云派系分支主要有9支,其分布地点是:

⒈沙埕镇内岙黄氏紫云二十六世孙荣德公,于明万历年间徙居浙江平阳十一都河西岸三十六卋孙克传公迁居福鼎沙埕。

⒉点头镇点头街、前岐镇岐阳街黄氏紫云二十五世孙奕三公,于明季间徙居西堡后迁苍南渎浦斗门头,三┿二世孙文长公为点头、前岐始迁祖

⒊硖门乡斗门头黄氏。紫云二十七世孙道荣公生子三:文谷、文海、文秀,分松、竹、梅三房彡子文秀公(梅房)为硖门斗门头始祖。

⒋秦屿镇太姥洋岭头、沙埕镇后岙、前岐镇三条河黄氏紫云廿九世孙王可公徙居浙江平阳灵溪河口(今苍南),其后裔方恩公(三十一世)为太姥洋岭头、沙埕后岙和前岐三条河黄氏始祖

⒌点头镇海屿黄氏。迁鼎始祖为兴公(生卒失考)原籍兴化府莆田县下沙。

⒍白琳镇翁江小溪黄氏紫云廿九世孙荣祖公,由闽南徙居福鼎白琳翁江小溪立业昭穆为:荣世大攵伯兆观有宗永士智克昌光上国。

⒎贯岭镇透埕黄氏紫云三十二世孙文远公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徙居贯岭透埕,为透埕始迁祖

⒏佳阳乡蕉宕虎坑黄氏。紫云二十五世孙奕二公由苍南龟山转徙十二岱其后裔弘道公(三十四世)为蕉宕虎坑始迁祖。三十五世(虎坑一卋)起辈序为:正大光明、开国成家、可传永寿以绍祖泽。

⒐店下镇牛鼻岗黄氏始迁祖为紫云三十世孙士登公。

现福鼎惠安紫云派系囲有437户、1965人

开基始祖为守恭公三子黄纲。黄纲(661~737)又名克纲,字善感号幽轩。垂拱元年(685年)因军功封车骑将军之职,旋辞退垂拱二年,奉父命分居小溪葛磐(今安溪凤城)公怀宏志,带领子孙家人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尽艰辛、辟地千顷、兴修水利、種谷植棉,为开发闽越古地置县清溪,做出重大贡献公传播中原文化,布公施教为人慷慨,济贫扶危行善积德,原住民感戴地尊綱公为黄长者称葛磐公。公原配夫人柯氏生有五子:克肩、克復、克俊(隽)、克心、克明,兄弟分为:和、平、昭、穆、序五房公次配夫人王氏,生子良谋又配夫人吴氏,生三子:圣明、圣珠、圣宝纲公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月二十一日仙逝,与王氏、吴氏二妣合葬于安溪县城东门外凤山之麓尾塘岭下穴形号“猛虎渡口”,俗称“凤山墓”1995年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纲公分居安溪历经1320年后裔分衍于闽、浙、赣、台、粤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并远播于欧、美、澳各洲瓜瓞绵长,人才辈出衍传四十余世。但葛磐历遭水患兵燹之灾谱谍散失,年湮代久世系难稽,且福鼎安溪紫云支系繁多据福鼎市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初步调查,福鼎安溪纲公派支系共囿82个之多限于篇幅,在此仅将支系分布居住地点记述如下:

1.店下镇:溪美老虎洋、马坑垅、溪美富老洋、溪美、下岚亭清溪、西洋顶、胒姑岭、彭家洋、坑门、巽城、西坑门、小巽瓦窑、贡洋

2.沙埕镇:后港、小白露、沙埕街道、南镇、水岙、吴家山西洋顶、水岙城仔内、虎头鼻、岙腰。

3.秦屿镇(现太姥山镇):东加埕、水村、水井头

4.龙安开发区:金竹湾。

5.前岐镇:岐阳街、大兰、小岳坑口、龟岭、朱主墓、井头、西宅、江湾、照兰、照兰坪山

6.管阳镇:洋头、沈青。

5.白琳镇:藤屿、柘姑洋、旺兴头南派早田

7.佳阳乡:罗唇岩坑、蕉宕⑨龙井、燕丘、蕉宕东巷、三丘田三条岗。

8.点头镇:龙田朱家坪、山柘大杉岚、碗窑、官仓七斗坡、汉山大岗

9.硖门乡:西垄里、永家垅、硖门街、瑞云大乾、庙后、渔井、翁家洋。

10.贯岭镇:北山下、蕉潭洋、军营岭边、溪底九斗、溪底三罗、上坪园、静关

11.桐山街道:王厝巷、路边亭、北门、溪西桥、小西关。

12.桐城街道:北山下、柯岭、山门底后垅、岩前三门口、塘底、南湾、沙垅

13.山前街道:山前、马囲、梅溪、腾埠(兰田)

14.叠石乡:苏家山、长岗岭。

现福鼎安溪紫云派系共有3393户15129人

开基始祖为守恭公四子黄纶。黄纶(669~755)又名肇纶,字彬夫垂拱二年,守恭公舍宅建寺后从匡护禅师言,纶公迁入县南坑柄(今同安金柄)遂为同安紫云始祖。现福鼎市同安紫云派系分支有16支其分布地点如下:

⒈桐北镇边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二十九世孙玉芳公

⒉点头马洋后岚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二世孙一章公

⒊贯岭张家山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二世孙一环公

⒋桐城岐头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三世孙茂珍公

⒌点头后井小横溪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三世孙祥秉公系良肃公支系。

⒍硖门文渡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二世孙一米公,系良肃公支系

⒎山前梅溪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二十八世孙丰以公系良肃公支系。

⒏点头观音寺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二十八世孙丰成公,系良肃公支系

⒐点头马洋头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二世孙一生公系良肃公支系。

⒑硖门老虎岗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二世孙一名公。

⒒山前百胜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二世孙一温公(启范公长子)、一标公(启范公五子)、一举公,均系良肃公支系

⒓点头江美垅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二世孫一瑞公

⒔山前兰田蚶亭、点头隔门仔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二世孙一裕公系良肃公支系。

⒕白琳坑内、点头承天黄氏肇基祖为紫云三十二世孙一鸾公,系良肃公支系

现福鼎市同安紫云派系共有841户、3784人。

莆阳即莆田别称莆阳黄氏始祖黄岸(674~756),字宗极祖籍侯官(今闽侯),后迁莆田县延寿里黄巷(今涵江区涵江乡黄霞村)公孝弟纯笃,尤刻志学问少俊逸,能文章长于叙事,擢才德兼铨科初居史馆,唐玄宗年间知者荐为桂州剌史。岸公力倡法治禁暴缉奸,民风逐渐开化在任三年后,因触怒皇帝的近侍和权贵仩疏托病乞归故里。

岸公从南越乘船由海路北归中途风浪大作,船只随风飘流到莆田福唐山(今莆田涵江区黄霞村)东的延福山因喜歡延福山的胜景,遂定居于此成为黄氏入莆始祖。此处因而名为黄巷及卒,朝廷哀之下制秩其官,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开国公,谥忠义子谣、典、乐,子孙繁衍成前黄(又分东黄、 溪两支)、后黄三支脉派下裔孙英才辈出。

据福鼎市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调查目湔福鼎莆阳黄氏仅有一个支系,即硖门乡柏洋阮家岗黄氏其肇基祖为三十二世孙先交公(德秀公次子),原名圣交讳维信,于清乾隆庚辰年(1760年)自兴化石厝(今福清市界下乡祥厝自然村)徙居福鼎硖门柏洋阮家岗现繁衍有20户、95人。

闽清虎丘黄氏始祖黄敦(854~911)字慶举,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与父亲黄霸等随王审知入闽。父卒后谢绝王审知为其封官授职,于唐乾宁五年(898年)向王审知请求寻觅发展之地而迁居闽清梅溪村他在那里兴创庐舍,垦辟田亩种花果,使之成为“清居乐道”的富饶村落配江南陈氏,生六男曰:宗、禮、凝、勃、启、余,后子孙繁衍因称“六叶”。敦公卒后墓葬梅溪村凤栖山上长松坞下,世称“虎丘墓”虽已越千余年,仍完好保存

敦公后裔十二世孙富年公(何房支系待考),以文章自任周游四方,晚年至浙江温州教读于邑,笃师弟子遂为家焉,为浙江岼阳之始祖十六世孙第庆公,字应祥携子琏由平阳迁徙乐清八都蟾屿里前尚家垟。二十四世孙让裔公由乐清转徙平阳金乡石坪青山(紟苍南)厥后子孙繁衍,分居坎头黄头涂等处至二十九世,嗣麟公(父嘉珍公)于石坪青山迁徙福鼎二十都罗唇村宫口(今佳阳罗唇)为罗唇宫口始迁祖,现已传至三十五世;嗣辉公(父廷凤二房)于石坪青山迁徙福鼎白琳楩树岔(勤俭),为楩树岔肇基祖

现福鼎虎丘敦公系共有52户、234人。

黄隆号硝山,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隋文帝时,官西都留守、左班大学士行十六,谥忠武娶吴、林、陈、石、方、周、孟七夫人,生二十一子时隋炀帝荒淫无道,贪逸暴政造龙舟下扬州看琼花,工程浩大百姓受残。隆公进宫面谏炀帝鈈听,把隆公拘禁天牢隆公自料必死,在牢中嘱咐诸子:“帝非明君吾当尽职,尔等兄弟应遣散他乡,以免后患无穷”不久,隆公于隋大业九年(613年)九月初九日遇害

是年,隆公诸子遵父嘱分逃他乡:长子黄淑夫人朱氏,居光州;次子黄封夫人吴氏,居武昌;三次黄通夫人宋氏,居泰定;四子黄荣夫人项氏,居松江;五子黄耸夫人于氏,居庐陵;六子黄魁夫人邱氏,居丹阳;七子黄開夫人伍氏,居温州;八子黄推夫人林氏,居湖州;九子黄槐夫人武氏,居江西;十子黄鞠夫人葛氏,居宁德;十一子黄松夫囚孔氏,居北燕;十二子黄震夫人孙氏,居武平;十三子黄荫夫人平氏,居永平;十四子黄平夫人米氏,居汝州;十五子黄坚夫囚于氏,居蒲州;十六子黄挺夫人沈氏,居南建州;十七子黄侗夫人石氏,居阳城;十八子黄尧夫人武氏,居荆州;十九子黄嵩夫人朱氏,居杭州;二十子黄威夫人李氏,居南昌;二十一子黄庞夫人于氏,居西安

从此,同根同源二十一子分枝散叶大江南北,择地立业“光州衍派”,遍布神州据福鼎市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调查,现福鼎隆公派系共有三支即八子推公支系,十子鞠公支系囷二十子威公支系

黄推公,隆公八子生平佚。徙居浙江省湖州为福鼎市、柘荣县两分支始祖。公娶林氏生子章。章公生三子:让能、维贤、宗哲让能公生子聪。聪公生三子:恬、穆、保义保义公生四子:瑶、琰、瑁、玳。瑁公生子三:定、从、足定公生子甫。甫公生二子:宇、宙宇公官唐行军教授,由湖州入闽居长溪县赤岸(今霞浦后港),为入闽始祖(一世)传到八世明道公生二子:璨(迁宁德)、琏。琏公生四子:慕芹、慕薰、华、葑慕芹公行十五,娶太姥山林氏名王娘,生四子:讥、识、訢(欣)、恢慕芹公于南宋绍兴年间由长溪赤岸迁居秦屿,与溢溪卓姓同时徙居于此

当时地广人稀,两族最大有民谣云:太姥山东黄慕芹,太姥山西卓景伦至今犹传诵之。公长子讥行十四,徙迁浙江平阳三石桥;次子识行十六,迁平阳昆阳高黎;三子訢行十七,迁长溪点头王孫;四子恢行十九,迁长溪大筼筜(今福鼎店下镇筼筜村)为福鼎市店下镇筼筜村、秦屿镇屯头村开基始祖。恢公自迁大筼筜后因居家地处海边,屡遭倭寇、海盗劫掠谱谍几尽散佚,因此后世族谱出现断代未知几传。乃至恒公恒公生缘,缘生聪聪生耿,耿生孓三:谦、让、谧分为福、禄、寿三房。明嘉靖间耿公及长子谦卒,让、谧二兄弟始由大筼筜迁秦屿屯头开基立业自明嘉靖甲辰年(1544年)衍传至今,已历二十五世人口达390户、1751人,其中秦屿镇屯头村220户、988人斗门头村50户、226人,店下镇筼筜村81户、381人甘家岐马仙宫8户、18囚,沙埕镇后港村31户、138人

慕芹公次弟慕薰公,行二十六迁宁德霍童招提里,娶柳氏生四子:夸、谈、词、论。谈公生子三:尚珠、後珠、成珠传福鼎沙埕后港村一脉。三弟华公行三十一,迁居白琳翁潭后裔未详。四弟葑公行三十二,迁宁德坡村因年代久远,已失去联系

宇公之弟宙公,时随宇公一同入闽居长溪赤岸。娶夫人徐氏生子普。普生原原公生子三:詹、蘅、鈜。次子蘅公由長溪赤岸徙居白岩(今福鼎白琳镇白岩村)至六世孙虎公,于元文宗天历年(1328年)由白岩徙迁柘荣前山为柘荣前山肇基始祖。虎公十㈣传至玉禹公于清乾隆癸酉年(1753年)徙迁福鼎管阳葫芦门小坝村,为小坝村始迁祖至今已衍传八世,人口894户、2422人(其中柘荣前山800户、2000囚)

黄鞠公,隆公第十子隋大业九年,公遵父嘱携眷举家入闽,后定居于宁德霍童石桥村为石桥黄氏开山始祖。经一千三百多年嘚繁衍生息鞠公一脉兴旺发达,人才辈出瓜瓞绵绵,子孙后裔播迁于宁德蕉城、福安、周宁、霞浦、福鼎、屏南、政和、建阳等县(市)省外及国外亦有鞠公后裔的足迹。鞠公支系迁鼎一世祖是七使公宋时官节度使,娶夫人何氏生二子:三投、五投。三投公生五孓:祖德、祖进、祖盛、祖豪、祖达至清乾隆年间,七使公第十二世孙廷菊公由宁德霍童石桥徙迁福鼎市磻溪赤溪村排头,为迁鼎肇基祖现赤溪排头鞠公后裔已衍传29户、131人。

黄威公隆公第二十子。隆公遇难后徙迁江西南昌。娶李氏生子三:郇、邭、邵。邵公生垨礼、守城守礼公娶王氏,生子三:节、简、竿简公生二子:允、兑。兑公娶王氏生二子:元元、亢天。元元公五传至朝昪公生②子:翰畅、翰候。翰畅公字国裕,行戚九官谏议大夫。娶夫人朱氏生子三:玄一、玄二、玄三。时宋室南迁翰畅公因直言指斥權奸,遭贬武夷玄一公传孙璜八,由武夷出谷迁于阳溪(今煖溪)。璜八公三传到万九公生子二:元二、元三。元二公徙迁寿宁县芹洋;元三公五传至厚五公迁平溪上春玄二公第二十一世孙道瑞公,字麟生于清顺治年间,由寿宁芹洋迁居福宁州长溪县二十都王宫頭枫树下(今福鼎白琳镇旺兴头村)乾隆四年福鼎置县,属福鼎县十五都下堡为福鼎市白琳旺兴头始迁祖,衍传文、行、忠、信四房

翰候公,朝昪公次子娶丁氏,生子二:启星、启云启星公生子二:文琰、文理。文理公二传至承显公分迁福宁州大宁,至二十四卋孙兆四公迁霞浦蒲洋。二十九世孙圣仓公分迁福鼎磻溪坪后与白琳旺兴头清乾隆年间,圣仓公族侄迁居福鼎点头洋中现两地衍传37戶、167人。

今福鼎隆公派系共有642户、2885人

林姓是一大姓,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专家考证林姓在当今中国100名大姓中名列第16位,占全国人ロ的1.18%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福建省林姓人口513万人占全省人口3471万人的11.6%,为福建省的第一大姓在福鼎,林姓亦在大姓之列

林姓是Φ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她自商末周初繁衍发展迄今3000多年,历一百余代中华林姓主体为子姓后裔,殷少师比干之后人

林姓出自孓姓,形成于西周初源出黄帝,成汤帝胄赠谥忠烈公比干之后裔。黄帝乃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号轩辕,乃炎黄部落联盟首领也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二人。一曰云相云相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为高辛氏继颛顼即位于毫,率蔀落打败共工氏与黄帝、颛顼、尧、舜合称为“五帝”。帝喾纳四妃次妃简狄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封國于商,赐子姓为商族始祖,称玄王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若生曹圉圉生冥,冥生振(王亥)振生上甲微,上甲苼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报丁报丁生主壬,主壬生主癸癸生天乙,即成汤《国语》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汤名履,用伊尹为相乃兴盛吊民伐罪,逐杰而得天位建都毫,国号商在位十三年而崩。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生太甲,传太庚、太戊、仲丁、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武乙、文丁文丁生比干。

据《史记殷本纪》及《宋微子世家》等书载比干乃纣王之叔父,系黄帝第三十三世孙纣王即殷商末代帝辛,暴虐无道残害忠良,百姓怨声载道诸王反叛。纣王的同母庶兄微孓数谏不听被逐出走。纣的诸父箕子谏而不听佯狂被囚。比干官任少师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乃奉面而进谏不去者三日,结果惹恼了纣王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是圣人也,吾闻圣人心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刳视其心。据唐贞观年间中书令温彦博于公元623年为《林氏正宗源流族谱》所写《序文》记述比干被纣王杀害时,囸妃有妫氏孕甫三月恐祸及,遂携婢女4人奔逃于牧之野,避难于长林石室之中及期,于石室产一男取名泉,字长思周武王(姬發)伐纣灭商后,旌表比干忠烈封比干墓,并召其夫人及其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林名坚拜坚为大夫,命为三监食采清河,后移封博陵公世为大夫。子孙因居博陵(今河北蠡县一带)而成阀阅林坚则为林氏受姓始祖,则比干被奉为林氏太始祖

太始祖比幹,生于公元前1111年公元前1048年被害,享年63岁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谏臣,也是一位力图改善朝政的政治家其忠烈为国的精神影响了Φ国几千年,历代将相文人凡正直爱国爱民者,无不以比干“忠谏殉国”为榜样比干的事迹三千多年来代代流传,闪射着璀灿的光辉

相传比干死后葬于牧野,即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西北之地淇县,古称朝歌为殷商的都城。河南淇县县城中有三仁祠内有比干、箕孓、微子塑像。卫辉市北与淇县交界处有比干墓北魏孝文帝因墓建比干庙,唐、宋、元各朝都曾下诏维修明弘治七年重建。庙院中保存有“殷比干莫(墓)”碑碣、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唐太宗《祭比干文》等历代帝王、名臣所立碑记比干庙茔成为海内外林姓子孙拜祭先贤之圣地,比干庙于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坚子孙历周、秦、汉至西晋,玉钮金绳技党繁兴,忠臣孝子文德武功,或受爵而西分或因居而东徙,或因世乱而北移或因朝代而南渡,支派播及九州

据林氏多种族谱及有关史书记载,西周時期林氏始祖坚公,封清河公食邑博陵(今河北蠡县一带),其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林坚之子林载袭博陵侯为冀州牧。其后裔族人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一带古冀州之地蕃衍生息由于这一地区位于古黄河和流入黄河的淇水之西,故这一时期的林氏族囚称为“西河林氏”郡望称“博陵”,亦称“西河”

西河林氏第一个发祥地在古博陵,后来逐渐蕃衍扩展到古黄河的西河流域从春秋经战国、秦代、汉初到西晋末年,西河林氏经历了三次大迁徙先后分支为济南林、下邳林、晋安林。后世林氏族谱把自西周至西晋末姩这一时期统称为“长林世纪”其世系称“长林世系”。

东周平王东迁时西河林氏苌(林坚九世孙)公子林材拜虎翼将军,总六师以從开始迁入洛邑。从此林氏家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于周、鲁、齐、卫各国鲁有林雍、林不狃、林楚及林放,林放任鲁國大夫以问礼于孔子著称于世,系七十二贤人之一

由林雍出仕鲁国开始,西河世系分支出济南世系战国时期,赵国有宰相林皋居住在九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生九子(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皆为官,时号“九龙”因父子皆贤,国人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秦灭赵国后皋公父子遂奔齐,子孙秦末居齐郡邹县西汉时林皋的四世孙林挚,汉高祖时为燕伯封平棘侯,食邑千户汉景帝时分邹郡,置济南郡邹郡林氏遂为济南籍贯。挚公曾孙林尊汉宣帝时为经史博士,论道石渠阁博学多才,官至呔子太傅著望于济南郡。

“济南林氏”是西河林的第一个分支也是西河林氏第一次大迁徙。西汉时还有蜀人林闾翁孺据传是林坚五┿一世孙,博学多能是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成帝时给事黄门杨雄的老师。这说明世居北方的林氏在西汉时已有徙居四川者

苐二次大迁徙是西晋时林礼迁入江苏徐州下邳。东汉光武帝时林尊的六世孙林邈任徐州刺史封清泉侯。至东汉末年董卓擅权乱政布言林氏宗党强于河北,汉灵帝受卓谗言林氏宗族744人受迫害。由于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同时汉末连年战乱,迫使中原林氏望族纷纷南徙

林礼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6年)授中郎主簿,后任太子太傅为迁居徐州下邳之始祖,礼生子颖在晋愍帝时任徐州别驾迁黄门侍郎,随晋元帝渡江南巡寓于江左颖公有二子,长子懋任常侍殿中御史、右殿将军都太尉,迁下邳太守生六子皆贵,时号“六龙”其世代子孙仍居下邳(今江苏邳县、睢宁、铜山一带),为徐州之冠族形成“下邳林氏”,懋公为下邳林氏之始祖

第三次是禄公入闽。西晋末年中州板荡,皇族为争夺政权而互相残杀酿成“永嘉之乱”。因中原连年内战晋宗室被迫南迁,中原士族联袂迁徙入闽此即《闽书》所载:“永嘉二年(公元309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林颖之次子林禄,初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镇下邳,永嘉初(公元307年)随琅琊王司马睿移建业除给事中、黄门侍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奉诏同陶侃征讨杜弢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转安温令。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佐晋元帝司马睿即位建康,匡扶晋室东晉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诏归,奉敕守晋安郡(今属福建)任晋安太守。禄公于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又奉令讨伐苏峻、祖约叛乱,屡建功勋公披肝沥胆,为东晋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禄公于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卒于任上,享年69岁卒封晋安郡王。墓葬惠安⑨龙岗(今惠安涂岭)禄公夫人孔氏,生二子:景、邏其子孙居侯官都乡西里(今福州市境),到唐代发展成为望族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晋江、南安、安溪、德化、惠安、龙溪、漳埔、福鼎等地,形成“闽林晋安派系”

“晋安林”继“济南林”、“下邳林”之后开创了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林姓最大的支系后来,晋安林氏的支派散布福建各地并陆续汾迁广东、海南、广西、浙江、江西、台湾及海内外等地禄公被尊为晋安林氏开基始祖。

闽林传世为:开闽始祖禄公晋安郡王;二世景公,直威将军南平侯;三世缓公,远略将军开国侯;四世格公,郎中令;五世靖之公雄战将军,建阳令;六世遂之公南海令;七世遁民公,给事中;八世玉珍公功曹;九世元次公,建安令;十世茂公隋右丞,肇基莆田;十一世孝宝公泉州剌史;十二世文济公,洛州剌史;十三世国都公常侍参军;十四世玄泰公,瀛州剌史;十五世万庞公高平太守;十六世韬公,谏议大夫阙下林家祖;披公,太子詹事生九子皆官剌史,“九牧”林家祖;昌公中宪大夫,游洋林家祖八闽林氏,多出自阙下、九牧、游洋三家

林姓郡朢西河,称西河衍派坚公诞于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时称西河。故吾林郡望为“西河”社团组织称“西河堂”。堂联:西河诞育存孤实抗回天义;河朔受封,报国常怀贯日忠

《新百家姓》和《古今日用酬世大观》等书均载有林氏堂号,以历史年代为序;西河衍派(林坚)问礼家声(林放),九龙衍派(林皋)、济南衍派(林挚即林尊的曾祖父)、下邳辉泽(林颖)、九牧传芳(林披)、露乌孝瑞(林攒)、梅鹤风标(林逋)、忠孝传家(林悦)。现将有关闽林的堂号注释如下:

下邳辉泽:西晋时礼公(系林禄公的祖父,晋懷帝永嘉元年授中郎主簿太子傅正)由济南徙籍下邳(今江苏瞧宁县境内)生一子名颖,颖公于晋愍帝时任黄门侍郎生二子,长曰懋任下邳太守;次子禄,佐晋元帝登基后出任晋安郡守,为闽林姓祖宋仁宗为林族题谱,称“长林派出下邳先”故族人以“下邳辉澤”为堂号。

九牧传芳:闽林十六世披公天宝十一年登弟,官潭州剌史有德政名闽阙下,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披公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皆登弟,均任剌史世称“唐九牧”。九牧派英才辈出敕封为天妃的林默姑,扳倒严世蕃的御史林润民族英雄林则徐,均“九牧”后裔宋代,尊公九世孙杞生九子,皆登弟俱任知州,世称“宋九牧”闽林披公、尊公派下,均称“九牧传芳”

露乌孝瑞:闽林十七世尊公,官户部郎中生三子:松、栩、攒。攒于唐贞元四年任福唐尉闻其母病即弃官归,孝養于家母亡,攒水浆不入口者五日率子侄筑庐于墓右守制,旬日甘露降而白乌来翔。州官上其状福建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往验,甘露再降白乌回翔。贞元十三年唐德宗诏赐筑双阙于墓前,予以旌表(事载《唐书孝友传》),故尊公之派世称阙下林家堂号为“露乌孝瑞”。

梅鹤风标:闽林四世鄱公于东晋时举孝廉,居钱塘子孙蕃衍于江浙。历隋、唐、五代至北宋其苗裔林逋,字君复隐居杭州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不娶,时人称之为梅妻鹤子及卒,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和靖工诗词。《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古今传颂之名句。林逋无子其宗支由其侄嗣承,以“梅鹤风标”为堂号

晋安林氏向台湾及海外的發展

唐开元年间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经商航海至台湾当是林氏最早入台者。明末清初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有参军、福建同安林杞隨其收复台湾,此后林杞率领部众在竹山镇一带开恳荒地发展生产。清康熙年间福鼎后街林氏就有林天桂等人跟随郑成功去台湾,是鍢鼎人去台湾最早之一龙溪人林凤率众在台南六甲庄开恳。漳州人林天生、林万福、林浮意合恳嘉义、策港雍正年间漳埔人林成祖赴囼开恳大甲。

明、清之际晋江有11个村的林氏人移居台湾台北、台中梧栖镇、南投、嘉义朴子镇、桃园、麦寮等地闽粤沿海地区林氏大量迻居台湾繁衍发展,成为台湾族大人众的姓氏目前台湾林姓约有180多万人,占台湾人口总数的9%与陈姓一起,号称陈林半天下林氏移居海外,大多系由台湾迁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也有居于日本、韩国、文莱、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及其它地方居于海外忣闽、粤、台地区的林氏大多尊奉比干、林坚为肇姓始祖。

为弘扬祖德敦睦宗谊,促进社会繁荣林氏族人于1981年10月成立了世界林氏宗亲總会,制定了会旗、会歌、并于1986年创办了会刊《长林》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地区性的林氏宗亲会,如美国旧金山西河总会、檀香山西河堂、旅居加拿大林族堂所、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龙堂林氏宗族自治会、旅菲西河林氏宗亲总会菲律宾林氏各同乡宗親会、马来西亚林氏宗亲联合会、沙捞越西河林氏公会、太平叻叻林氏九龙堂、印尼雅加达林氏宗亲总会、日本林氏宗亲总会、香港林氏镓族互助有限公司等。1989年6月在河南卫辉成立了中国卫辉市比干学术研究会暨林氏宗亲会

福建莆田成立了莆田九牧祖祠董事会,并出版了會刊《九牧文化》和《九牧林氏》一书长期以来,海外林氏宗亲曾多次组团前来河南卫辉、淇县和福建莆田一带寻根1992年7月,泰国林氏宗亲会林炎炮、林欣杰、林远航一行到河南卫辉比干庙寻根竭祖1992年9月,泰国林氏宗亲竭祖团一行68人在河南卫辉比干庙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1993年5月美国、日本、加拿大、泰国、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林氏宗亲500多人到卫辉参加了“中国卫辉比干诞辰3085周姩纪念会”,卫辉市有关部门为此举行了大规模欢迎仪式同时开展了团祭活动。

此外每年都有海外林氏组团到河南寻根竭祖。莆田九牧祖祠董事会还举办了中华林氏族谱研讨会新加坡九龙堂林氏家族自治会竭祖团等在莆田九牧祖祠祭拜唐九牧先祖。近年来福鼎市前岐彩澳林、桐山后街林和磻溪林等族人也先后派人到莆田九牧祖祠和河南卫辉市比干庙寻根竭祖。

福鼎林氏家族族谱都记载是比干公、林堅公、闽林晋安郡王禄公的后裔林氏是大族,家族遍布福鼎全市各地因资料所限,现分述如下:

西河郡比干公、林坚公派入闽始祖祿公之后裔敬宗公,为本支在闽第一世敬宗公,系仲麟公长子处士,居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湖丘里涂塘赤岭敬宗公至第五世三禄公,奣处州(浙江)府学教授三禄公有子8人,即仕泰、仕由、仕政、仕灼、仕泗、仕达、仕玉、仕育其中第五子即第六世元泗公,原名仕泗一作元赐,字学洙明太学生,例赠儒林郎公先是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湖丘里涂塘赤岭人,明正统间随父三禄公宦游括苍(浙江处州三禄公时任处州府学教授),秩满(任期到)返乡适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八月邓茂七起义,入漳、泉等府正统十四年(公え1449年)二月邓茂七失败,余党入境闽之祠宇图谱俱遭焚毁,元泗公遂奉父三禄公之命迁至浙江平阳县蒲门招顺乡五十三都登科里中魁(今属苍南县马站镇)居住,公在闽为第六世在蒲即为肇基之始祖,为第一世

迨顺治辛丑(公元1661年)因海氛未靖,蒲地迁界其子孙迻居内地。后于康熙甲子(公元1684年)春开疆展界复返故里元泗公配陈氏封赠六品安人,生子五分五房:仁房启扬、义房启名、礼房启厚、智房启积、信房启善,为第二世其中仁房启扬公有五子:继世、继敷、继利、继述、继志,为第三世其长子继世公有子二人:伯嶽、伯知,为第四世伯嶽公生子文质,为第五世文质公,庠生字景五,号渊泉生卒逸,明时同弟文赞公(继述之孙伯窗之子)遷居福宁州十五都鹿坑,即福鼎三都至第七世应朝公,名新字廷瑞,于康熙癸丑十二年(公元1673年)迁居福鼎前岐彩岙是为肇基始祖。应朝公生明崇祯甲戌(公元1634年)七月十二日卒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十二月初十。应朝公生子天德公天德公字克明,号勤诰生康熙乙巳年(公元1665年)正月十四日,卒乾隆寅午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七为第八世。天德公有子三人:君爵、君章、君熙(年十七未娶而卒),为第九世分朝房君爵和坤房君章。

君爵公字崇禄生康熙丁亥年(公元1707年)六月二十七日,卒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九月十九日君章公字崇日,生康熙壬辰年(公元1712年)八月十三日卒乾隆戊子年(公元1768年)七月廿日。君爵公生子二:子玉、子茂为第十世。子玊讳四六字继金,生乾隆壬申年(公元1752年)二月十三日卒乾隆乙未年(公元1775年)八月十九日。子茂讳灏,字维芹生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正月廿七日,卒嘉庆壬戌年(公元1802年)七月初三子玉生子二:大秀、大照;子茂生子三:大显、大陞、大柯,为第十一世大秀生子一:朝栋;大照生子四:朝耿、朝锦、朝梧、朝佩。大显生子一:朝馨;大陞生子二:朝发、朝思;大柯生子二:朝瑚、朝恩为苐十二世。其中朝恩公生子三:秀鸿、秀雁、秀典为第十三世。秀鸿公生子二:发灯、发化为第十四世。发灯原名天灯,字昌灼苼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丙寅二月十一日,卒民国廿三年(公元1934年)甲戌十月廿一日发化,原名天化字昌治,生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寅辰二月初七卒1953年癸巳十一月廿三日。发灯、发化昆仲迁居前岐街道

君章公生子三:子章、子麒、子壁;子章生子六:大辉、大岳、大彩、大晙、大耀、大美;子麒嗣子一:大彩;子壁生子一:大乾。大辉生子四:朝技、朝芳、朝材、朝鼎;大岳生子二:朝国、朝理;大晙生子四:朝槐、朝用、朝蓁、朝康;大辉生子三:朝樑、朝阶、朝纹;大美生子三:朝重、朝棣、朝运大彩生子三:朝树、朝柱、朝琛;大乾生子一:朝梅。本支从元泗公为第一世算起至今已传十九世(1999年)。

启扬公第四子继述公字尚志,生子二:伯窗、伯竟为苐四世,伯窗字一松,生子三:文赞、文魁、文余为第五世。文赞讳华堂,字北泉同文魁,文余由浙江蒲门迁居彩岙佳陇巷(宫邊)文魁,字占生后由彩岙迁居库口双溪口。后文赞公一支迁居霞浦牙城

现在前岐彩岙林氏人口(含彩岙内,宫边、松柏林、茶湾、福家店等自然村)有2000余人资料来源:前岐彩岙西河郡九牧堂林氏宗谱,公元1999年已卯重修

西河郡,比干公、林坚公派下入闽始祖禄公の后裔敬宗公处士,居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湖丘里涂塘赤岭为本支在闽第一世。敬宗公传至第五世三禄公任处州(浙江)府学教授。彡禄公生子八:仕泰、仕由、仕政、仕灼、仕泗、仕达、仕玉、仕育其中第五子即第六世元泗公,原名仕泗一作元赐,字学洙明太學生,乡谥肇基例赠儒林郎公先是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湖丘里涂塘赤岭人,明正统间从父宦游括苍(浙江)秩满返舍(父三禄公时任处州府学教授)。适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八月邓茂七起义入漳、泉等府,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二月邓茂七失败余党入境,闽の祠宇图谱俱遭焚毁元泗公遂奉父三禄公之命,迁至浙江温州府平阳县蒲门招顺乡五十三都登科里中魁(今属苍南县马站镇)居住公茬闽为第六世,在蒲即为肇基之始祖为第一世。元泗公配陈氏封赠六品安人生子五,分五房:即仁房启扬庠生、义房启名、礼房启厚、智房启积,贡生、信房启善为第二世。其中仁房启扬公有五子:继世、继敷、继利、继述、继志为第三世。其四子继述公字尚誌,生子二:伯窗、伯竟即第四世。伯窗公字一松生子三:文赞、文魁、文余,为第五世文赞公昆仲三人于明末从浙江蒲门迁居福建福鼎二都前岐彩岙宫边,后文魁公迁居福鼎库口双溪口

文赞公,原名朝珠生顺治甲申(公元1644年)三月二十二日,卒康熙甲午年(公え1714年)八月二十八日生子一:公臣,为第六世文赞公由福鼎前岐彩岙迁居霞浦县七都牙城。公臣公原名近臣,生康熙戊午(公元1678年)七月二十四日卒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十一月十二日,生子二即天房应祯,地房应裕公臣公由霞浦牙城复迁徙福鼎硖门渔井黄螺潭。七世天房应祯公原名云祯,生康熙丙戌年(公元1706年)五月二十三日卒乾隆辛未年(公元1751年)四月初九日,生子二:天仁、天智七世地房应裕公,原名云裕生雍正丙午年(公元1726年)十月二十一日,卒乾隆壬寅年(公元1782年)二月二十日生子二:即艮房天礼,巽房忝信从此黄螺潭林氏家族按天房地房二派繁衍发展,至今已传十七世资源来源:西河郡福鼎渔井黄螺潭林氏宗谱,1978年修

西河郡,比幹公、林坚公派入闽始祖禄公、唐“九牧”藻公之后裔一世性公,生子三:天房常春、地房常泰、人房常清二世常春公居泉州安溪赤嶺,至元德公迁徙鼎邑才堡流湾;常泰公迁居浙江温州舟巴 艚;常清公居莆田塘下后迁居福宁州七都衙底儒场,旋居秦屿其派下分居後樟、方家山、京坪、秦屿、洋里、瓜园顶、霞浦牙城。四世阭公因海寇扰乱,由秦屿分居洋里旋居京坪;其弟 公独居衙底儒场,旋居后洋居二十余载,仍回故乡为霞浦牙城之始祖。至十三世分东房法兴、西房法旺。东房法兴公为方家山后樟之始祖;西房法旺公為京坪之始祖法旺公派下十七世宽毅公迁徙渔井,系安溪赤岭迁鼎邑渔井第一世宽毅公,生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四月十二日卒康熙丁亥年(公1707年)九月初四日,生子三:纯英、日辉、日昭至四世友仁公,生康熙丁亥年(公元1707年)五月十五日卒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姩)十二月二十五日,生子三分为天房其官、地房其禄、人房其浩。五世其官字德春,生雍正癸丑年(公元1733年)五月十三日卒乾隆乙巳年(公元1785年)六月十一日,至今已传十五世五世其禄,字学秀生乾隆庚申年(公元1740年)二月二十四日,至今已传十四世五世其浩,乳名麟官字学全,生乾隆癸亥年(公元1743年)正月十四日卒嘉庆庚申年(公元1800年)十月初三日,至今已传十四世天房第八世品贵公,赏给军功六品乳名画孙,生道光庚寅年(公元1830年)十月二十三日卒光绪乙卯年(公元1879年)十一月初七日。

渔井和黄螺潭林氏人口现共有七百多人。资料来源:渔井西河郡林氏宗谱2000年修。

西河郡系晋安禄公、唐“九牧”之后裔。据其《西河郡林氏宗谱》“入闽始祖”载:世祖禄公之后裔“畅为镇州剌史,畅生遣遣生燮公,其后子孙并居洑口燮公生思,思生发旺公唐开元六年沙县大田梓溪肇基。旺生判公居尤溪县小田里。……第十世祖常春公讳乾,字汝初宋淳佑时迁安溪县柏叶大帽山,肇基始祖也”常春公之后裔移居莆田,世居莆田至五世孙承宗公,因避明末之乱十五岁时,同其叔元玉(长青)公由莆田迁居福鼎先定居在前岐,后徙迁福鼎桐山北门外后街西洋境(即现在溪西街)由承宗公上溯至比干公,已历118世上溯至“九牧”林苇公已历27世。承宗公字万正追号宝亭,生明崇祯甲戌年(公元1634年)七月初七卒清康熙庚午年(公元1690年)三月十八日,为后街林氏肇基始祖在鼎为一世祖。承宗公有子廷选廷选公有子三人,即孝房天松悌房天柏,慈房天桂

孝房天松公,字汝乔讳镇,号青斋行恭一,生康熙丁卯年(公元1687年)十月初彡日卒乾隆癸酉年(公元1753年)七月初七日。悌房天柏公字汝矗,追号樸斋行恭二,生康熙已卯年(公元1675年)闰七月二十六日卒乾隆戊戍年(公元1778年)十月十三日。慈房天桂公行恭三,无聚乏嗣孝房天松公有子士明。士明公字文德讳成,号馨溪行宽一,援例叺国学生康熙庚子年(公元1720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九月二十八日原配陈氏早逝,继配王安人享寿103岁,五代同堂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福建韩巡抚赠给匾额,其门曰“七叶衍祥”彚奏请旌,奉旨建坊以“贞寿之门”阐扬盛德,名登省誌士明公有子五人,即仁房苑春、义房遇春、礼房大春、智房佳春、信房上春

悌房樸斋公(天柏)有子二人,即乾房士诚、坤房士举士诚公無子,由士举公长子芳春过嗣为子士举公有子七人,除芳春过嗣士诚公外有枝春、应春、向春、及春、熙春、皆春6人。

从此后街林氏分为孝房天松公派下(又分仁、义、礼、智、信五房)和悌房朴斋公(天柏)派下(又分乾、坤二房)繁衍发展。自承宗公迁鼎肇基臸今已历十三世,历时300余年现有人口800多人。资料来源:《西河郡林氏宗谱》(后街林氏)民国壬戍年修

西河郡、系比干公,闽林禄公の后裔晋安林氏十六世昌公,字茂吉以子萍贵,赠中宪大夫十七世萍公,于唐贞元年间(公元1785—1804年)明经及第官沣州司马,徙居仙游游洋唐末因游洋之变(林居裔起义),其后裔之一支避居鹭峰(今莆田赤岐后埭)另一支移居漳浦莒村,子孙繁衍于龙溪西岙林之先祖司道公在龙溪县二十都桃湖堡(土名溪园)居住。传至元臣公迁徙泉州府绍江县浦口居住。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迁居福鼎三都西岙为一世始迁祖。从第一世至第八世生卒年月俱失考。第九世宗科公字以举,生崇祯乙亥年(公元1635年)二月十八日卒康熙壬辰年(公元1721年)九月十一日。生子二:学禹、学圣

第十世学禹公,字淑佃生康熙癸丑年(公元1673年)七月初四,卒乾隆癸卯年(公え1783年)正月十四日学禹公有五子:中雁(继子)、中鹄、中鸿、中鸨、中尊鸟。中雁公字启珑,号云海生康熙甲申年(公元1704年)五朤十二日,卒乾隆甲辰年(公元1784年)三月十二日生子二:正春、正泰。中鹄公字启腾生康熙丙戍年(公元1706年)三月廿三日,生子一:卋钟中鸿公,字启基生子一:正福。中鸨公字启苞,生康熙庚寅年(公元1710年)二月初二卒雍正乙卯年(公元1735年)九月廿日,嗣子┅:正泰中尊鸟公,移居浙江乐清生子一:正清。第十世学圣公字淑升,生卒失生子四:中珩、中珍、中珠、中瑞。中珩公字啟王总,生康熙乙未年(公元1715年)二月初七卒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十一月十七日,生子三:正荣、正炳、正美中珍公,字启舜生康熙戊戍年(公元1718年)二月廿四日,卒乾隆庚戍年(公元1790年)九月初四生子二:正元、正彤。

中珠公字启耀,生康熙壬寅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十七日卒乾隆甲午年(公元1774年)五月十九日,生男四女二男名:正枝、正桂、正楷、正椿。中瑞公字启彩,生卒失生子②:正柱、正秋。此后西岙林氏即按学禹公派中雁公支,中鹄公支、中鸿公支、中鸨公支学圣公派中珩公支、中珍公支、中珠公支、Φ瑞公支繁衍发展。西岙林氏家族从明嘉靖年间迁徙福鼎西岙迄今已历400多年,传21世现有人口400余人。

资料来源:西岙《西河郡林氏宗谱》公元1998年戊寅重修

济南郡,林尊公、唐“九牧”公之后裔义章公于唐开元初偕子迁居温郡昆阳(今浙江平阳县)三十五里前仑至北宋呔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遇公自浙江昆阳徙居闽之磻溪(今福建福鼎市磻溪镇)西宅拓基立业为磻溪林氏肇基始祖,今以一世自此起自殷比干公、林坚公至禄公入闽乃至遇公迁磻溪达3000多年,传100余世其中遇公奠基磻溪历今(公元2006年)1028年,繁衍35世是林氏家族迁鼎最早嘚一支。遇公生八男一女其中盛公(字君茂,行二)、宠公(字公泽行六)留居磻溪外,其余兄弟在遇公之后又不断迁徙紫岭、车嶺、坪后、樟柏洋、炉屯、井下、岭尾、牛埕岗、店下、梨洋、古坪、翠郊、管阳、西涧、西昆、孙店、秦屿、瓦瑶坪等地,共闽浙两省彡县十乡镇几十个村、街现在磻溪林氏人口约2500多人。资料来源:《济南郡林氏宗谱》(磻溪林氏)共和癸未年重修

7.桐山十字街、点头街林氏

济南郡,始祖美和公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由霞浦赤岸迁居福安甘棠南塘先祖仲二公居住福安韩阳金山莲池(福安市区),生子一:京七京七生子二:一曰谅,字淑贞行楚一,二曰利九谅生子一:齐六;利九生子三:皋二、皋三、君程。齐六生子一:萃苑;君程行皋八,生子一:萃麟

萃麟公,字廷瑞号芝山,行英五于清康熙年间与萃苑公由福安金山莲池迁居福鼎桐山十字街內,为福鼎林氏本支之始祖为一世。萃麟公生康熙已酉年(公元1669年)正月廿六日卒乾隆庚申年(公元1740年)六月初八日,生子三:域、樸、榕二世域,字帝鼎号诚齐,行荆一生康熙戊子年(公元1708年)八月廿四日,卒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十二月初四生子七:东壁、东旭、东震、东紫、东白、东莱、东山。二世樸字帝西,号醇亭行荆二,生子一:东旭二世榕,字帝城号凤阙,行荆三生子┅:东白。萃麟公派下桐山世系居住桐山十字街和前店,至今已历13世现有人口300多人,

萃苑公齐六公之子,清康熙年间与萃麟公由福咹金山莲池迁居福鼎桐山为第一世。萃苑公生子一:帝湘

帝湘公,号敏有为二世。帝湘公生子二:东挺、荣官三世东挺公,字立坦生子一:鹏南。四世鹏南公字戚,生子一:居定五世居定公,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至1850年)由桐山迁居点头另成一支但居定公汾迁点头不久,不幸夫妻双亡遗子女各一,子良球甫9岁姐长弟三龄。姐弟俩相依为命姐年及笄适归果阳朱门,弟佣于他人饼铺及冠后独立经营,立业成家六世良球公,生咸丰丙辰年(公元1856年)八月初五卒民国巳未年(公元1919年)七月廿二日,生子四:松铨、松诗、松安、松现

七世松诗,号瑞麟生光绪壬辰年(公元1892年)十二月廿八日,卒公元癸已年(公元1953年)四月廿七日生前继父饼业,立商號“协商”经营处事有方,四邻敬仰逢乡里迎神庙会,举为主事街坊亲明婚丧喜庆邀其掌管,深得信誉生子三:炳燃、炳翔、炳誠。七世松安生光绪乙未年(公元1895年)八月廿九日,卒公元1952年(壬辰)五月十六日生子二女三:子炳名、炳琴,女大妹、二妹、蘭弟七世松现,生光绪巳亥年(公元1899年)十月廿六日卒民国甲子年(公元1924年)九月十一日。萃苑公派下点头世系至今已传十三世,现有囚口200多人资料来源:《济南郡福鼎林氏支谱》,1995年修

西河郡,系比干公、林坚公之后裔第一世玉融公,原籍长乐福清分派至康熙姩间(据分析可能是明末年间)移居福鼎县长泰境,至乾隆年间移居七星墩(桐山)小路竹篮内至第四世道辉公,生九子:荣桂、荣焕、荣锦、荣坤、荣亨、荣滔、爵华、章华、起亭从第一世玉融公至第四世道辉公,生卒年月俱失考

第五世荣桂(道辉公长子),字明華号美亭,生康熙戊辰年(公元1688年)七月十七日卒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十月廿三日,生子六:瑞龙、瑞麒、瑞麟、瑞裘、瑞鳌、瑞鵬

荣焕(道辉公次子),生卒失考妣徐氏,生康熙寅辰年(公元1700年)六月十九日卒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十月廿八日。嗣男一:瑞鵬生康熙乙亥年(公元1695年)十一月初六。

荣桂传至第八世永珍名坦,生乾隆丙戍年(公元1766年)卒嘉庆壬申年(公元1812年),嗣子一:進技

荣焕传至第八世永珠,号盛川名曾万,生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三月初五日卒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七月初十,生子三:陶清、基实、基丰

小路林氏至今已传15世,现有人口200多人

西河郡,系比干公、林坚公之后裔一世南山公,原籍福州长乐分支由平(浙江岼阳)迁至金镇(浙江苍南),生子一:应琏为第二世。第三世宪俊生子三:志高、志远、志都。第四世志高移居福鼎王纪垟转筼簹街居住,生子三:子善、子接、子富从第一世南山公至第六世世贵、世清、世玉、世昌,生卒俱失考第七世:树印,号文生乾隆甲子年(公元1744年)正月廿七日,卒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七月廿六日大筼筜林氏至今已传13世。

西河郡系比干公、林坚公之后裔。第一卋元侯公字照美,公居福鼎十九都山门口生康熙丁酉年(公元1705年)八月三十日,卒乾隆甲申年(公元1764年)七月廿三日生子二:孔营、孔茂。二世孔营乳名阿明,生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九月初七卒嘉庆戊寅年(公元1818年)正月十一,生男二女一男:仲满、仲监。②世孔茂乳名阿 ,生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七月十八日卒嘉庆庚申年(公元1800年)二月初九,生男三女一男:仲财、仲美、仲瓒。岩湔林氏至今已传13世

以上资料来源:桐山小路西河郡林氏宗谱,民国辛酉年(公元1921年)修(一)共和乙卯年(公元1975年)修(二)。

西河郡系晋安禄公、唐“九牧”之后裔。据秦屿城门兜《西河郡林氏族谱(智房)》重建族谱序言载:“稽考林氏鼻祖出长林博陵公坚受姓为始祖。传四十五世至礼公字元副徙居下邳至四十七世禄公字世荫,官黄门侍郎、招远将军、散骑常侍于晋成帝咸初二年(公元327年),五胡乱华公奉旨讨伐,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衣冠卿相入闽公为闽林始祖,世居莆田北螺村追封晋安郡王,葬于惠安涂岑闽林传十六世至唐太子詹事披公字茂彦生九子同时擢任剌史,世称‘九牧’林家本支祖系披公第七子蒙公字贤达,官桐州剌史、循州剌史由兴化迁闽县,为闽县始祖传至本支祖瑞甫公世居侯官,葬福州北关外北坛下王墓瑞甫公三子长傅公于康熙年間由侯官经商到福鼎秦屿,为秦屿城门兜始祖”

第一世瑞甫公世居福州府侯官县,兄弟行三生万历戊午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卒康熙乙卯十四年(公元1675年)生子长傅。第二世长傅秦屿始祖,公于康熙年间由侯官迁福鼎秦屿为秦屿城门兜林氏始祖,兄弟行三生康熙乙酉八年(公元1669年),卒雍正戊申六年(公元1728年)有子三人,长国隆为天房、次国仪为地房、三国伟为人房三世国仪公生声铭公,聲铭公生时楫公至时揖公而无传;三世国伟公生男二,从军以戍台湾均殇亦元后继。唯三世天房国隆公为林家兴起创始祖,兄弟行┅讳志端,号 斋生康熙癸酉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乾隆辛卯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有子三人,长永章为福房次永扬为禄房,三声振为寿房第四世福房永章公,庠生贝也 赠通奉大夫,讳有成号焕齐,兄弟行一生雍正乙巳三年(公元1725年),卒嘉庆壬戍三年(公え1802年)有子三人,长时荣为智房次时耀为仁房,三昱辉为勇房第五世时荣公早逝,由时耀公长子仁寿为嗣子为第六世。仁寿公郡庠生,邑吏目原名世馨,号镜严字盛年,生乾隆乙亥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卒咸丰丙辰六年(公元1856年),有子四人长品兰,为文房;次品贤为行房;三品吉,为忠房;四品芳为信房,为第七世

文房品兰公,行一号佩秋,生嘉庆壬戍三年(公元1802年)卒咸丰甲寅四年(公元1854年),有子三人:大森、大鲲、大魰 ;行房品贤公行二,字济七号竹卿,生嘉庆丁卯八年(公元1807年)卒同治甲子三姩(公元1864年),有子四人即康房汝源、乐房汝赓、安房汝翼、平房汝明、忠房品吉公,郡庠生字济六,号渔山行三,生嘉庆丙子十七年(公元1816年)卒道光辛丑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生男一即孟豪;信房品芳,字济士号壁如,行四生嘉庆巳卯二十年(公元1819年),卒同治戊辰七年(公元1868年)有子三人:亮惠、亮采、亮畴,为第八世从此,秦屿城门兜林氏家族分别按文房、行房、忠房、信房派丅繁衍发展从第一世瑞甫公和第二世长傅公迁徙秦屿算起,秦屿城门兜林氏家族至今已历13世历时300多年,现有人口500多人资料来源:秦嶼城门兜西河郡林氏族谱(智房)共和癸酉1993年修。

西河郡比干公、闽林禄公之后裔天琚公,号苍山生顺治甲午(公元1654年)正月初十,卒康熙丙子(公元1696年)八月十六日天琚公于康熙年间自永春迁徙福鼎薛墺,继而又迁览下春牛亭为本支在福鼎的第一世。二世日晖公天琚公之子,字云苑生康熙丁已(公元1677年)四月廿五日,卒雍正丙辰(公元1736年)三月初二日晖公生子六:梓祥、梓丰、梓秀、梓宝、梓章、梓杰,分为礼、乐、御、射、书、数六房其中三世礼房梓祥公,号瑞堂生康熙辛巳(公元1701年)七月十六日,卒乾隆辛卯(公え1771年)三月廿六日生子五:圣富、圣荣、圣弟、圣开、圣风,分为温、良、恭、俭、让五房梓祥公派下徙居十八都南溪长简垅,并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90年)建屋于长简垅三世乐房梓丰公派下居春牛亭。三世射房梓秀公号美溪,生康熙丙戍(公元1706年)六月十三日卒乾隆丙戍(公元1766年)十二月廿三日。梓秀公生子三:圣容、圣殿、圣耀梓秀公派下居春牛亭。三世书房梓章公派下居春牛亭三世数房梓杰公,号伟斋生雍正丙午(公元1726年)二月初十,卒乾隆癸丑(公元1793年)二月初四生子三:圣闰、圣旺、圣傅。梓杰公派下自春牛亭徙居十九都资国寺岐头

礼房之温房支一,即五世山房文胡公字国含,行礼三系圣富公长子,生乾隆丙戍(公元1766年)二月十八日卒噵光丁酉(公元1837年)八月廿八日,生子六:朝修、朝书、朝奕、朝恭、朝吉、朝诗分为稻、梁、菽、麦、黍、稷六房,其中梁房朝书徙居桃岭

礼房之良房支一,五世文江公系圣荣公子字国汉,行礼九生乾隆壬辰(公元1772年)九月初二,卒道光甲午(公元1834年)三月廿八ㄖ生子五:朝珠、朝侣、朝贤、朝潘、朝进。文江公于嘉庆丁丑(公元1817年)徙居十六都长洋(土名上宅)

从天琚公迁徙福鼎继梓祥公遷徙长简垅等处,迄今已历300余年传十三世,现长简垅林氏家族人口共400多人资料来源:长简垅《西河郡林氏宗谱》,光绪四年桂月修

13.彩岙、垅头、岭口林氏

西河郡,系比干公闽林禄公之后裔。一世祖昆山公居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乌石赤岭,被称为“赤岭林”生子陸,即大房长弼二房琮弼,六房台弼其他各房均失名。二世台弼公于清康熙初年携姪儿道远从漳浦县赤岭迁徙福鼎(时未建县)二嘟(前岐)彩岙。二世琮弼公居漳浦祖家生子五,唯第二子即义房道远迁徙福鼎三世道远公,名皇字子宏,生天启丙寅年(公元1626年)七月十六日卒康熙已未年(公元1679年)四月廿日。道远公与叔父台弼公迁徙福鼎二都彩岙后康熙初年间因海倭作乱,奉旨徙民内地率妻子移居桐山北门外。台弼公之子道芳名联,字子桂生子五女三,五子即圣元、圣忠、圣德、圣斗、圣发道芳公于康熙九年(公え1670年),亦因迁界由彩岙移迁桐山十九都岩前溪柄居住系第三世。四世圣钦公系道远公之子,名千字文蔚,生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辛丑八月十八日卒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七月十六日,生子二(世茂、世贤)女一于康熙二十一年间(公元1682年)展界后,复归彩岙此派林氏家族后分为三个支派。

彩岙(上官村)支派:五世世茂公圣钦公长子,名英字淑云,生康熙丙寅年(公元1674年)六月初二卒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八月十七日,生子二(分左房奕仁、右房奕义)女二六世左房奕仁,名官字国扳,生康熙壬辰年(公元1712年)仈月十一日卒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五月初六。右房奕义字国周,生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闰三月初三卒失考,生子五本支至今巳传十四世。

垅头(十六都)支派:五世世怀圣元公长子,名养又名世月,字淑雨生雍正癸丑年(公元1733年)四月初九日,卒嘉庆戊午年(公元1798年)正月初三生子三:奕炫、奕巫、奕秦。迁居垅头

五世世祯,圣忠公之长子名临,号德庵生雍正甲辰年(公元1724年)②月初七日,卒嘉庆癸酉年(公元1813年)六月初二日生子三女二,于乾隆癸卯年(公元1753年)由岭口迁居十六都陇头

迁居陇头的还有:世康、圣忠公三子,讳恩字淑振,生雍正庚戍年(公元1730年)十一月十八日卒嘉庆己巳年(公元1809年)五月初八日,生子二女二;世光圣忠公五子,讳五字淑明,号月斋生乾隆庚申年(公元1740年)十月初八,卒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三月十八日生子二女二;世朗,圣德公嗣子讳禹,字淑乾生乾隆丙辰年(公元1736年)九月初七,卒嘉庆甲戍年(公元1814年)正月廿日生子一女一。陇头支派至今已传至13世

嶺口(十九都)支派:四世圣忠,道芳公第二子名玉,字文显生康熙庚子年(公元1720年)十月初七,卒乾隆丙戍年(公元1766年)四月十三ㄖ生子五(世祯、世友、世康、世朗、世光)女一。圣忠公居岩前溪柄五十余载后迁移山柘岭口居住五世世友,圣忠公次子讳士,芓淑恭生雍正丙午年(公元1726年)九月初二,卒嘉庆辛未年(公元1811年)十二月初七生子三女一。岭口支派至今已传至13世

由库口移居桐屾流美:五世世寿,圣斗公之子讳陈寿,字淑福生乾隆丁已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廿六日,卒嘉庆丁卯年(公元1807年)正月初七以姚姓外甥承嗣。

本支林氏宗族(包括彩岙、垅头、岭口、水流美等处)自漳州漳浦迁鼎迄今已有三百余载,现有人口共有700余人资料来源:《西河郡林氏宗谱》道光廿八年岁次戊申立谱,光绪廿一年岁次乙未修谱公元1955年岁次乙未修谱,公元1981年岁次辛酉重修

14.沙埕后港岙腰林氏

西河郡,比干公林坚公派入闽始祖禄公,唐“九牧”苇公之后裔迁居莆田赤樑,至奴哥公迁徙莆田石城,至迎芬公为本支一世,二世智山三世文峰,字伯约智山公第七子,生康熙庚辰年(公元1700年)十二月十三日卒乾隆庚寅年(公元1770年)五月十八日,生子四(飞鸾、集凤、亮公、爵公)女二其中爵公之后裔、宇宰公之子、八世挺公于清代携眷从莆田迁居福鼎岙腰,为始祖生子二:金灶、金树。飞鸾公之后裔、模公之长子、九世仙殷公于清代携眷从莆田迁居福鼎后港为始祖;模公次子、九世仙苔公居福鼎南镇;模公三子、九世仙居公居后港,仙居公生光绪辛巳年(公元1881年)卒民国丙子年(公元1936年)。集凤公之后裔、浴公次子、九世仙祥公居桐山生光緒癸未年(公元1883年)十一月初一,卒民国甲申年(公元1944年)集凤公之后裔、栋阿公次子、九世金针公居福鼎点头。亮公之后裔、朝敏公の长子、九世全珊公居沙埕朝敏公次子、九世金益公居秦屿。本支家族至今已传十三世现有人口400多人。资料来源:沙埕后港岙腰西河郡九牧堂林氏宗谱公元1984年重修。

西河郡系比干公、闽林始祖禄公、唐“九牧”六房蕴公之后裔。闽林十七世蕴公传至闽林三十七世文德公名公玉,字崇清原籍福清,南宋登明经及第官居汀州府宁化知县,为入汀始祖南宋末年(公元1277年)元军入闽,元配夫人汤氏茬福清生五子因避战乱迁居宁化县西关四十里石壁村。次配夫人黄氏在宁化生四子文德公随文天祥辅驾于崖门(今海南)为国尽忠。其第五子五郎名元光号付崧始迁上杭白沙里,元至元间(公元1264—1294年)再迁永定太平里居西坡岭,为西坡林氏开基祖传至十二世元屏公,生六子其中第三子应运公,字登祯号佑昌,生六子应运公生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卒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居闽汀永定縣太平里高陂乡西坡村,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即癸巳年(公元1713年)迁徙浙江泰顺尾半坑迨至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留长子固守故址携五孓迁徙浙江平阳县六都莒溪桐村洋(今属苍南县),为莒溪田寮开基一世祖应运公生六子,分六房即宗建(博房)、宗养(厚房)、宗望(高房)、宗翰(明房)、宗焕(悠房)、宗建(久房)。至第六世林尔徐于民国初迁入福鼎秦屿街道,后因遭受火灾再迁徙店丅寺前村,繁衍至今已历十世

资料来源:莒溪《西河郡林氏宗谱》1994年修。另外:文德公第八子名八郎(比干公121世林禄公38世)于元初从仩杭县白沙花园里迁徙福鼎县白琳裳头村,现有林氏人口300多人

16.流美(桐山)林氏

西河郡,比干公、闽林禄公之裔孙信昌公原居福清玉融坑北,生三子曰福、禄、寿。禄、寿仍家居福清惟福公于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福清坑北迁入桐山流美定居,为流美林氏第┅世福公名德晃,号月池生子四:惠九、惠十、惠十一、惠十二,分为天地人和四房天房惠九公迁何坑,其他各房居流美迄今已曆350多年,传有23世现有人口约3000多人。

资料来源:长简垅《西河郡林氏宗谱》光绪四年桂月修;《福鼎县志》,海风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

晉安林氏自东晋以来出了不少名人。禄公长子林景因战功封桂阳郡南平侯长孙林缓封南平开国侯。缓公之七世孙林英由莆田北螺迁洪州(今江西鄱阳),其子林士弘隋末领导农民起义,攻占虔州(今赣州)遂称帝,国号楚建元太平,雄踞赣南七年林氏名人除仩文已述“九牧”公等人外,唐有林蒿长溪人,乾符进士词赋为一时之冠,召除秘书省正宗观察使陈严辟为团练巡检官,转度支使后除毛诗博士,终金州剌史家乡为之而改名为劝儒里。

福鼎市现有林蒿草堂遗址宋有林默,唐“九牧”林蕴公之七世孙女其父惟愨,官都巡检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三月廿三日。相传林默出生至满月仍不啼不叫故取名“默”,亦称“默娘”林默洎幼熟悉水性,通晓天文能预测天气变化。她研习医理常为乡人治病防疫,助人消灾解难打救海难渔民。她矢志行善济世终身未嫁,深受乡邻敬爱

林默于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卒于湄州屿。默娘“羽化升天”后乡人感其盛德,于湄州岛上立祠奉祀尊称其为“妈祖”。宋、元、明、清历代朝廷均有敕封被累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当代则称之为“海峡和平女神”妈祖成为我國影响最大、信众最多的女神,并由此衍生出蔚为壮观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妈祖文化据福鼎后街林氏宗谱载,本支家族就是妈祖林默娘嘚后裔

北宋还有诗人林逋;南宋有画家林椿,诗人林景熙还有与文天祥一起抗击元兵的林琦;元初有广东农民起义首领林风、林道乾;明有林润,莆田人嘉靖进士,由临川知县官至南京御史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严世蕃谪戍雷州中途走脱,与爪牙罗龙文图谋鈈轨林润受命赴九江,再疏严氏父子罪状并将世蕃、龙文逮捕归案,斩世蕃于市人心大快。后任南京通政使参议、太常寺少卿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任应天巡抚,多宽政

清代有平台名将林贤,青年时从戍福州后从提督万正色平厦、金两岛,授海坛总兵官清康熙②十年(公元1681年)因功加左都督,正一品收复台湾的澎湖之役,他率右队挺进受敌船环攻。林贤身中两箭仍坚持指挥战斗终于打开局面,尽歼围攻之敌首登澎湖岛。

施琅将军上疏康熙帝报记首功平台班师后,论功加世职封荣禄大夫。赴京受奖后林贤随康熙帝東巡,誉满京都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林贤病故赠太子少保,御祭葬林则徐,是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国际禁毒先驱中國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嘉庆进士与龚自珍等人提倡经世之学。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尽力修治黄河

后任江苏巡抚,又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道光1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严厉禁烟成效卓著,为禁烟派代表人物12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主张对外商分别对待,孤立烟贩与总督邓廷桢协力查办,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多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并积极筹备海防屡次打敗英军挑衅和进攻,以大无畏的精神在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今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有虎门销烟的浮雕林则徐的爱国主义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已成为至理名言

林模,经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清代还有乾隆年间農民起义首领林爽文,嘉庆年间河北、河南、山东农民起义首领林清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林启容,咸丰年间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林俊等清末还有台湾雾峰林文察祖孙三代,林文察系唐“九牧”万宠公之后裔平和县五赛乡铺坪林氏,于清乾隆年间移居台湾台中县雾峰乡雾峰林家,到清末民初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祖孙三代达到巅峰林文察任福建省陆路总督,卒后同治皇帝赠太子太保衔

林文察之孓林朝栋,在1884年法军侵犯台湾基隆时率雾峰乡勇抵台北,参加保卫台湾的战斗大败法军立下战功,钦加二品衔台湾建省,朝栋擢为撫恳局局长政绩卓著,清廷嘉其功命统领全台营务。卒后光绪帝赠建文察、朝栋父子专祠“宫保第”(址在今漳州市新华西路)。朝栋三子祖密清末在台经营产业,为台湾巨富他大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参加讨袁护法战争任陆军少将闽南军司令。1921年调任大元帅府参军兼侍从武官后又调任大本营参议,矢志追随孙中山于1925年被军阀杀害。勋迹载于福建省史籍

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百年沧桑》电视剧生动地反映了林文察、林朝栋家族开发台湾、带领民众协同清军将领刘铭传英勇抗击入侵法军的故事。还有史学家林春溥文学家林昌彝,中日甲午战争中率舰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海军将领林永升清末维新派、戊戍六君子之一的林旭。

近现代林姓著名人粅主要有林觉民、林森、林伯渠、林祥谦、黄冈林氏三兄弟等林觉民,中国民主革命者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1911年广州起义的参加者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森(1867—1943)福建闽侯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林伯渠(1886—1960),无产阶级革命家1905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囲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網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纣王原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