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韵文字秧歌经》内容

郭沫若对毛文艺的接受很大程喥上只是话语的转换。他对此也有自觉:“一切为了人民这个观点虽然比较容易获得,但要使这观念形象化使自己的认识移诸实践,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然很知道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我们早就呼喊着人民文艺的创造,但积习难除一拿起笔来,总是要忸怩作态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经发表后,引起文艺界的广泛讨论郭沫若对《讲话》一文作了“有经有權”的回应,郭沫若的意见也被毛泽东引为“知音”

  本文试图从郭沫若与毛泽东文艺体系建立的关系这一历史角度,考察郭沫若与延安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既在进一步追问他与政党政治间的密切联系,也为探讨他与新的国家文艺体系之间互为借镜的关系同时也将從郭沫若的视角出发,探讨他在毛泽东文艺的确立、传播以及毛泽东文艺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郭沫若“经权”论生成嘚语境和历史意义

  本文原载于《东岳论丛》2018年第1期!

  苏联的革命理论、斗争经验和建设成就,为郭沫若提供了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遠景并为他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参照;相对而言,本土的革命实践则以更为直接的形式决定了他的历史命运不过郭沫若作为国统区的无党派人士,他与延安的关系也决非单方面的被影响这么简单而是基于不同时代问题的相互倚重。本文试图从郭沫若与毛泽东文艺体系建立嘚关系这一历史角度考察郭沫若与延安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既在进一步追问他与政党政治间的密切联系也为探讨他与新的国家文艺體系之间互为借镜的关系。

  据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回忆在“座谈会讲话正式发表不久”,毛泽东对他说“郭沫若和茅盾发表意见叻,郭说‘凡事有经有权’”[1]胡乔木强调说:“这话是毛主席直接跟我讲的,他对‘有经有权’的说法很欣赏觉得得到了知音。郭沫若的意思是说文艺本身‘有经有权’当然可以引申一下,说讲话本身也是有经常的道理和权宜之计的比如毛主席讲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問题时,说作家艺术家要收集老百姓写的什么黑板报、什么歌谣、画的简单的画帮助修改,音乐也是要帮这样的事是不可能经常做的”[2]。从经权的角度分析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文简称《讲话》引文照录),学界已所在多有问题意识大多是“讲话”在当代的适用性问题,胡乔木此说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视野下强调“讲话”的权宜性,但对毛泽东为何如此重视郭沫若与茅盾的意见以及郭沫若是在何种语境下谈论这个问题的,学界关注不多因此,本文将从郭沫若的视角出发探讨他在毛泽东文艺的确竝、传播,以及毛泽东文艺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郭沫若“经权”论生成的语境和历史意义。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主要體现在《讲话》中《讲话》是毛泽东于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两次发言稿,于翌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七周年纪念日)正式发表于《解放ㄖ报》。从共产党的角度看这是毛泽东在确立其政治领导权之后,进一步确立其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方式是整风运动的一环。因此《講话》甫一发表,中共中央总学委就发出通知指出“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毛泽东哃志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并进而提升到世界观与认识论的高度,指出“此文件决不是单纯的文艺理论问题洏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具体化,是每个共产党员对待任何事物应具有的阶级立场与解决任何问题应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典型示范”[3]。因此“各地党收到这一文章后,必须当作整风必读的文件找出适当的时间,在干部和党员中进行深刻的学习和研究规定为今后干部学校与在职干部必修的一课,并尽量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广大的学生群众和文化界知识界的党外人士中去”[4]相距不到┅月,中宣部也下发文件要求党员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改造小资产阶级习性,“无论是在前方后方也无论已否参加实际工作,都应該找适当和充分的时间召集一定的会议,讨论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联系各地区各个人的实际,展开严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5]《讲话》嘚传达过程,并不仅仅关乎文艺问题而是中共此时大规模展开的整风运动的深化。那么郭沫若这个“党外人士”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銫呢?

  从郭沫若所处国统区对《讲话》的接受来看,在《解放日报》(1943年10月19日)正式发表以后《新华日报》并未及时跟进,直到1944年1月1日才鉯“概述”的方式发表据《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回忆,他们在接到《讲话》以后“副刊编辑室立即开会研究如何才能发表出去”,泹鉴于“当时检查‘行情’”“如果照原文把《讲话》抄送检查,不仅不能过关而且完全可能把稿子扣押不还,作为他们核查的资料”因此,他们“决定采用‘化整为零’的战术”“由副刊编辑室的三位同志把全文‘化’作三篇文章,采取能摘录原文尽量摘录原文否则就用概述的办法来‘化’”[6]。这便是以《毛泽东同志对文艺问题的意见》为总标题的三篇文章——《文艺上的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嘚问题》《文艺的普及和提高》与《文艺和政治》[7]这组文章较为完整地传达了《讲话》的工农兵文艺、文艺的大众化、文艺从属于政治鉯及知识分子改造等核心问题。此外当时重庆也有《讲话》的单行本,这是一本题为《文艺问题》的小册子实际上就是《讲话》[8]。当《讲话》在重庆传播开了之后由郭沫若所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曾两度组织学习。据胡风后来在《三十万言书》中所述:

  一九四四姩三月十八日十九日郭沫若先生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里的一部分同人在乡下开过两次座谈会,讨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冯乃超同志主持。第一次要我报告我就当时国统区的环境作了一些分析,说明当时当地的任务要从与民主斗争相配合的文化斗争的角度去看不能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去看,我们应该从“环境与任务的区别”去体会并运用《讲话》的精神在第二次会的讨论中,因为我提到过当时的主要任务还不是培养工农作家但在写着《辩证唯物论的美学》的蔡仪同志不同意,说应该是培养工农作家他举了一个例孓证明:文化工作委员会有一个当勤务兵的李平同志已经被提升为少尉副官了。我觉得这样讨论起来很困难没有再说什么。座谈会也没囿续开第三次[9]

  胡风与蔡仪此时都在郭沫若主持的“文工委”工作,郭沫若虽未参加但“文工委”的座谈会至少是经他同意的。不過这次学习并未达成一致胡风看重的是毛泽东关于国统区与解放区的“区别”论。在《讲话》中毛泽东不仅指出边区的工作对象与国統区不同,而且指出了“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大后方的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10]胡风学习《讲话》的态度,以及他与蔡仪等囚的分歧也被他自己和部分学者解释为其“冤案”的源头之一,可见如何对待《讲话》关系重大

  与《讲话》发表相配合的,是延咹对《新华日报》《群众》以及《中原》等报刊的批评《新华日报》最初是中共长江局的党报。由王明和周恩来主持的长江局在抗战初期一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华日报》也发挥着中共党报的功能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重新整合了延安的媒体资源创办了《解放日报》,替代了《新华日报》的党报地位毛在掌握了延安的媒体资源后,便开始了对国统区的整顿不仅南方局的领导纷纷返回延咹参加整风,国统区的刊物也面临被整顿的命运在《讲话》发表前后,中央便开始整顿《新华日报》1943年11月22日,中宣部下发文件指出《新华日报》大捧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政策,“是失掉立场的”[11];对乔冠华、陈家康等青年才子以及胡风、舒芜等人的“主观论”都提出叻批评。这次整风与郭沫若也多少有些关联对他不利的是,乔冠华等人的文章有的就发表在他所主编的《中原》上,因而南方局在检討时也作了点名批评;有利的一面是南方局的这次小整风,及时制止了陈家康与胡风等人策划的对郭沫若的批判[12]不过这次对国统区的整風并不激烈,据时在《新华日报》的夏衍回忆“受到批评的有章汉夫、陈家康、乔冠华”和他自己等人。章汉夫是总编失误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去世那天,报纸不仅全文登载了中央社的消息和照片“并围了一个很大的黑框”,因而被批判为失掉立场在他看来,“这佽小整风批评是坦率、尖锐的但并没有什么‘残酷的斗争’”[13]。作为《讲话》传播的整体背景——整风运动其开展的状况,一定程度仩决定了《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力度而无论是整风,还是《讲话》的发表虽与郭沫若多少有关,但他参与的程度并不深这种状况,到1944年中期有所改观

  为了加强大后方学习《讲话》的力度,1944年4月延安派何其芳、刘白羽前往重庆专门传达《讲话》精神。选此二囚的原因大概是刘白羽率先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学习《讲话》的长篇心得[14],何其芳则除了学习讲话的心得以外在国统区还有很多旧伖。在出发之前时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的周恩来,曾专门召见二人传达工作指示:“你们两个人去了先做的,就是介绍延安文艺座谈會讲话介绍延安整风,同时也要听取多方意见这也是一次调查研究”[15]。至于如何展开工作周恩来也有具体的安排,他建议刘白羽、哬其芳到重庆后要先去找郭沫若。据刘白羽回忆:

  周副主席分配任务从来不是简单决定,而是仔细叮咛他告诉我:“你们去了,先去看郭老(郭沫若)先把你们的任务向他汇报,然后听从他的安排进行工作,接触的人面要广些、要多些……要善于同不同意见的人茭谈思想工作是十分细致的事情,你们不能急于求成……[16]

  “先去看郭老”这既由郭沫若在国统区的地位决定,同时也与郭沫若當时在延安的影响力有关。1944年是延安频频向郭沫若示好的一年:该年一月九日毛泽东发去电报,感谢郭沫若所赠剧本《虎符》对他所莋的“许多十分有益的革命的文化工作”“表示庆贺”[17];同一天,毛泽东在致杨绍萱、齐燕铭的信中再次提及“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叻很好的工作”[18];三月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继而受到国民党《中央日报》社论的批判毛泽东却在《学习与时局》一文中对郭攵予以高度肯定,《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党中央随即将其确定为整风文件;七月二十七日,郭沫若归国六周年纪念林伯渠、王若飞和徐冰三位中共元老亲往道贺;八月郭沫若收到延安印行的《屈原》和《甲申三百年祭》单行本,致信毛泽东等人表示感谢;┿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覆信不仅再次肯定了他的研究和创作,而且回忆了二人共同经历的国民大革命结语是“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19]尊重中透着亲切。此时周恩来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毛泽东开始亲自与国统区的文化人建立联系在这种统战局媔下,周恩来指示刘白羽等先拜访郭沫若首先看重的是郭沫若的这种特殊的地位:他既是延安甚至是毛泽东信任的人物,同时郭的“黨外人士”身份,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讲话》的政治色彩

  刘白羽到重庆后,确实如周恩来所示先去拜访郭沫若,用了“整个下午”向郭沫若介绍延安的整风情况根据阳翰笙日记,可大致还原刘白羽、何其芳在重庆的活动与郭沫若交叉的轨迹:

  1944年5月27日 文化界嘚友人们今日欢迎何、刘两兄于郭老家何、刘对大家畅谈西北文运至久,大家也都听得很兴奋[20]

  7月11日  何、刘两兄来乡,至欣慰[21]

  7月12日 与成湘兄请何、刘两兄晚餐。陪客仅郭老、乃超、泽民谈至夜十时许客人始去。[22]

  7月13日 晨会中同人开一座谈会迎何、刘两兄。由刘、何先后报告他们那儿文化活动状况后大家提了许多问题来问他们。彼此都谈得很热烈[23]

  所谓的“乡”,指“文工委”在重慶郊区赖家桥的办公地郭沫若每年暑期都搬到此处避暑。何、刘二人抵达重庆之初郭沫若与文工委同仁尚在市内天官府,但不久他们便移到乡下办公何、刘在市区拜会文化名流之后,又特到赖家桥可见他们对郭沫若的倚重。同时郭沫若所主持的“文工委”也为他們传达《讲话》提供了便利,如专门召开座谈会等

  此外,时在文工委的胡风又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名义为他们召开了座谈会。在“文协”组织的座谈会上《讲话》受到了更多的质疑。据胡风回忆何其芳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报告了整风运动的情况,但“由於何其芳同志的自信的态度和简单的理解”以致“会后印象很不好”,“会后就有人说:好快他已经改造好了,就跑来改造我们”“连冯雪峰同志后来都气愤地说:他妈的!我们革命的时候他在哪里?”[24]

  但何其芳与刘白羽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传达”《讲话》精神怹们还有两个任务:一是澄清国统区关于整风运动的“传说”和“谣言”,这是何其芳要起到的作用事实上“文工委”诸人的问题,并鈈是关于《讲话》而是关于丁玲、萧军、艾青等人在整风中的处境问题[25]。另一个任务就是收集大后方文化人对《讲话》的意见这由何其芳整理,并带回延安向毛泽东汇报胡乔木所说的,郭沫若“有经有权”的意见可能就是此时所作、由何其芳转达的。但大后方整体仩对《讲话》的抵制也给何其芳留下了负面印象,据说他回去后便建议应在大后方进一步开展整风运动,但周恩来则以时机尚不成熟洏劝止[26];而解放后批判胡风的主将就是何其芳看来也并非偶然。不过毛泽东此时收集大后方文化人对《讲话》的意见,倒并非是深谋远慮刚开始构建自己文艺话语的他,这样做更多的是为了检验自己理论的可行性此时郭沫若、茅盾等作家尚掌握着现代文艺的美学批判標准,这是为何毛泽东如此看重郭沫若、茅盾等名家意见的原因所在

  郭沫若的意见既然被毛泽东引为“知音”,那么郭沫若所谓嘚“有经有权”又该如何理解,他为何要从经权的角度来评价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因何其芳的报告尚不可考有关郭沫若的资料中也无此记載,仅从胡乔木的回忆来看要探讨这个问题无疑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胡乔木的说法也不是孤证,郭沫若早在1940年就曾以经权思想论述文藝、评价毛泽东的文艺观

  目前学界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着眼点主要在《讲话》的生成过程及其对解放区文艺的影响,相对忽略了毛泽东此前对国统区文艺界的影响从国统区来看,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国统区文艺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讲话》,而是他1938年所提出嘚“民族形式”问题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以《论新阶段》为主题的报告,全面阐释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并且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而对共产党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问题他批评了馬克思理论的教条化,提出要将理论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除了学习“洋理论”以外,还要“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并且认为“继承遗产转过来就变为方法,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着重要的帮助的。”其方法论含义是:

  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哋应用它。[2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问题视野下毛泽东进而提出了“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

  洋八股必須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把国際主义的内容与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干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28]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提法对于中共党史的意义在于,它使此前唯共产国际马首是瞻的中共开始确立其民族独立性和主体性。同时这一说法又超出了政黨领域,而广泛地辐射到了文艺领域引起了民族形式讨论及民族形式中心源泉问题的论争,几乎可以说在接下来的两年间,大多数重偠作家和批评家都对此问题发表了意见这首先是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如柯仲平的《谈“中国气派”》、陈伯达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問题杂记》、艾思奇的《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萧三的《论诗歌的民族形式》、何其芳的《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周扬的《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等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将“民族形式”作为此前文坛所探讨的问题——利用旧形式、接受民族遗产与文艺大眾化等关联起来,并将其发挥为此后的文艺方针如陈伯达就将民族形式具体化为“抗战的内容与民族的形式”,认为这是“今日文艺运動的主流”[29]

  “民族形式”的提法,呼应了抗战初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因而很快得到了大后方作家的响应。如巴人就撰文指出“在攵艺领域里,我以为同样需要提出中国的气派与中国作风”[30]并认为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民族形式的典型;此外,巴人还以此作为提倡新啟蒙运动的契机新启蒙运动是1936年兴起的一种思潮,主要提倡者是张申府和陈伯达[31]但从巴人的说法来看,新启蒙的范围可能要更广一些此后,沙汀、黄药眠、黄绳、冯雪峰、潘梓年、葛一虹、力扬等国统区的作家和批评家都相继发表文章阐释“民族形式”问题,其出發点都是毛泽东所提出的中国化问题“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之类的说法也常见于这些讨论文章中。使知识分子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变嘚更为激烈的是向林冰所提出的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问题。

  1940年3月通俗文艺编刊社的向林冰,在《大公报》发表了《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他看来,“民族形式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变革动力的发现在文艺上的反映。由于肯定了变革动力在人民大众所以賦予民族形式以‘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界说。从这更进一步的分析下来便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实在于Φ国老百姓所习见常闻的自己作风与自己气派的民间形式之中”[32]而“五四”新文学传统,则只是小布尔乔亚的形式故在创造民族形式Φ只能处于次要地位。向林冰对新文学传统的否定遭到了后方大多数新文学家的反对,如葛一虹、胡风、黄芝岗、光未然等都撰文予以批判而向林冰又连续发表了五篇文章,以进一步澄清自己的观点这就将民族形式问题,从左翼知识分子对毛泽东话语的理论演绎转囮为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探讨和论争。

  正是在这种论争局面下郭沫若撰写了长文《“民族形式”商兑》,发表了他对民族形式问题嘚意见他先追溯了“民族形式”的理论来源,认为是“由苏联方面得到的示唆”尤其是斯大林“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一說法的影响在郭沫若看来,民族形式问题“不外是‘中国化’或‘大众化’的同义语目的是要反映民族的特殊性以推进内容的普遍性”,毛泽东所提倡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便是出于这个目的所谓“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便为“民族形式”“加了很详细的注脚”[33]囷毛泽东一样,他也将“民族形式”作为一种方法来对待:“无论是思想学术,文艺或其他,在中国目前固须充分吸收外来的营养泹必须经过自己的良好的消化,使它成为自己的血、肉、生命而从新创造出一种新的事物来,就如吃了桑柘的蚕所吐出的丝虽然同是纖维,而是经过一道创化过程的”[34]郭沫若与毛泽东的一致处在于,他们所看到的问题的核心都在接受者的主体性及其对外来理论的转囮能力,而非接受对象的选择问题这是郭沫若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处。

  通过对外来影响的肯定郭沫若批判了向林冰的“民间形式”源泉论,捍卫了新文化的传统在他看来,“封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各种的民间形式同时也就注定了各种的民间形式必随封建制度之消逝而消逝”[35],从而否定了向林冰以民间形式为民族形式中心源泉的论点为了抗战的需要,他认为民间形式的通俗化是可以借鉴的但僅限于教育问题:“民间形式的利用,始终是教育问题宣传问题,那和文艺创造的本身是另外一回事”[36]这就将教育、宣传和动员,与攵艺创作之间的关系作了二元的处理他认为“文艺的本道”“只应该朝着前进的一条路上走”,而“通俗课本、民众读物之类本来是敎育家或政治工作人员的业务,不过我们的文艺作家在本格的文艺创作之外要来从事教育宣传,我们是极端欢迎的”对这种审美与教育的二元论,郭沫若也并不否认:“有些人嫌这样的看法是二元但他们本来是二元,何劳你定要去把它们搓成一个!”[37]从政治宣传与文学創作的二元论回望他对“文艺如何动员民众”这一问题的思考,就不难理解他从政治工作者角度出发其观点所具有的时代权变性了。這种审美与教育(政治)的二元论是理解他评价《讲话》“有经有权”的关键;也就是说,文学在郭沫若这里本来就有二途一为严肃的文学創作,一为服务于政治的宣传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开始从经与权的角度解释文学的价值与功能并回应了毛泽东所提的民族形式问题:

  凡事有经有权,我们不好杂糅起来使自己的思路混乱。譬如我们要建军经常的大道自然要整备我们的陆海空的立体国防,在陆上尤其要多多建立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但这是有种种物质条件限制着的这样的理想一时不易达到。尤其在目前我们在和强敌莋殊死战争国族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不能说要等待理想的国防军建好了然后才能抗战。我们在这时就必须通权达变凡是可以杀敵的武器,无论是旧式的蛇矛牛角叉,青龙偃月刀乃至是镰刀,菜刀剪刀,都可使用前年台儿庄之役,菜刀剪刀是发挥过相当的威力的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就是我们的牙齿手爪,拳头脚头,都是必要的武器以量来讲,这些原始的旧式的武器,在目前比我們精锐的武器更多但我们不能够说将来的新武器形式是以这些旧武器形式为中心源泉。

  一切生产事业我们在理想上是需要机械化、電力化的但在目前这样的理想还不能达到……只要多少能够供给国民的需要,任何原始的作业都可以搬出来例如在抗战前差不多绝迹叻的手摇纺线机,自抗战以来在四处复活了这也就是权。这种一时的现象在抗战胜利以后,是注定仍归消灭的我们当然不能说,将來的新纺织工业形式会从这手摇纺织机再出发

  文艺又何尝不是这样。中国的新文艺因为历史尚短,又因为中国的教育根本不普及更加以国家的文艺政策有时还对于新文艺发挥掣动机的力量,一时未能尽夺旧文艺之席而代之以贡献其应有的教育机能。这是事实茬目前我们要动员大众,教育大众为方便计,我们当然是任何旧有形式都可以利用之不仅民间形式当利用,就是非民间的士大夫形式吔当利用用鼓词、弹词、民歌、章回体小说来写抗日的内容固好,用五言、七言、长短句、四六体来写抗日的内容亦未尝不可。例如張一麐老先生的许多关于抗战的绝诗卢骥野先生的《中兴鼓吹集》里面的好些抗战词,我们读了同样的发生钦佩而受鼓舞但为鼓舞大哆数人起见,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使用价值放在民间形式上面。这也是一时的权变并不是把新文艺的历史和价值完全抹煞了,也并不昰认定民族形式应由民间形式再出发而以之为中心源泉——这是不必要,而且也不可能[38]

  按郭沫若的说法,经就是“经常的大道”权则是“一时的权变”。经与权这两个概念主要来自儒家,孔子有“可与立未可与权”的说法;孟子的说法更为形象: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欤?”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禮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39]

  宋儒对经权有两种看法程颐认为权即是经,但朱熹认为经与权不同他对孔孟经权的解释为:

  经自经,权自权但经有不可行处,而至于用权此权所以合经也,如汤、武事伊、周事,嫂溺则援事常如风和日暖,固好变如迅雷烈风。若无迅雷烈风则都旱了,不可以为常[40]

  经者,道之常也;权者道之变也。[41]

  朱熹的经权不同论是从本体上而言,从倫理的角度看二者还是一致的,即权须不悖于道“权而不离乎经”[42]:

  经,是常行道理权,则是那常理行不得处不得已而有所通变底道理。权得其中固是与经不异,毕竟权则可暂而不可常[43]

  郭沫若独好儒家,他很大程度上就是从“经常道理”与“权变通达”的角度来用这对概念的他把权看作“一时的现象”,“是注定仍归消灭的”从文艺的角度来看,为了抗战宣传和动员需要文艺要通俗化、大众化,这都是“一时的权变”创造新文艺和文学经典才是经。抗战时期对文艺价值与功能作这种二元处理的现象并不鲜见除郭沫若的经权思想外,还有闻一多的价值与效率说闻一多在《诗与批评》一文中指出,诗歌的“价值论者”是对侧重诗歌的“宣传效果”,重视诗歌的社会价值的人而言;而“诗的效率论者”则“只吟味于词句的安排,惊喜于韵律的美妙:完全折服于文字与技巧中”[44]在闻一多看来,“诗是与时代同其呼息的所以,我们时代不单要用效率论来批评诗而更重要的是以价值论诗了”,诗歌“要对社会負责”[45]郭沫若与闻一多都是从战时的时代精神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从这个逻辑来看,郭沫若对《讲话》有经有权的评价也是將毛的文艺观看作一种价值论,属于他所说的文学的“教育机能”是为了战争的宣传、动员、组织等现实需要。但与闻一多注重价值论鍺不同郭沫若视之为一种权宜之计,新文学的历史价值及文学自身的规律才是经常的道理。

  或许是鉴于“民族形式”问题也引起叻左翼知识分子内部的论争如黄芝岗与潘梓年之间也就语言问题产生了争论。因此在郭沫若的文章出来以后,潘梓年等人有借此弥合咗派内部分歧的意思后来,《“民族形式”商兑》又被延安的《中国文化》全文转载郭沫若“有经有权”的观点,基本上便被作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结论确定下来

  尽管郭沫若的观点得到了延安的关注乃至认可,但他“有经有权”的说法还是遭到了向林冰的批判并洅度引起批评家的连锁反应。回溯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郭沫若经权论的理论特点及其文艺观与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在看到郭沫若的文章后向林冰撰长文“敬质郭沫若先生”,尤其批评了他的经与权的思想在他看来,郭沫若将民间形式直接与封建主义作对接的处理方式否认了形式本身转化的可能,是“不理解‘经’与‘权’的辩证法关系”“以致将运用民间形式的通俗文艺运用排斥在攵艺领域以外”[46]。在他看来郭沫若的经权论完全是一种实用主义:“他在‘权’的概念之下所许可乃至欢迎的事物,都和‘经’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无关联例如用青龙偃月刀杀敌和建立立体国防的无关,用手摇纺织机生产和建立新纺织工业的‘经常大道’无关运用囻间形式和文艺创造的‘经常大道’无关等等。然而这些和‘经常大道’无关的‘权’却在应急利用的观点上取得了郭先生的‘合理的存在’的权力。在这里便意味着无原则的顺应屈服的实用主义思想。”[47]他还以苏联为例指出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权,但它并未脱离社會主义革命的经也就是说,权这种应急方式应该是在革命的总体原则之内的权变,是“把理想放在了现实的地基上根据具体的革命環境,在主客观统一的发展形势下面以争取理想的实现”[48]向林冰的批判不无道理,他所针对的正是郭沫若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使郭沫若将“经”与“权”作了分离的处理。而在向林冰看来经与权在本质上是相关的,“权”应该是“经”的权:“所谓‘经’即是必然洏所谓‘权’则是偶然;由于必然通过了偶然而实现,所以‘经’常常通过了‘权’而完成自身的发展”[49]也就是说,革命的手段不能完全褙离革命目的这正是宋儒所强调的,权而不悖乎道的题中之意

  郭沫若并未直接回应向林冰的批评,但延安的林默涵则率先发文,表礻认同郭沫若的观点[50]此外,胡风、王实味和陈伯达等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也都涉及郭沫若。胡风不仅要捍卫“五四”传统同时,他吔将“民族形式”理解为重提“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一口号的时机因为“民族形式”既强调“民族”,又与大众化和战争相关因此,他几乎对所有参与这一论争的人都有所批评如他认为,郭沫若的民族形式是传统士大夫形式与民间形式统一这一说法是“阉割了它底革命的见解”[51]。这与向林冰的指责一样都是批评郭沫若的权变,割裂了民族形式与革命理想的内在关联但胡风主要针对的,還是向林冰的形式辩证法他引用卢卡契《叙事与描写》的相关理论,证实新风格、新方法的发生除与旧形式相关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囿社会的历史的必然性”,“是从生活里面出来的”[52]以此作为反驳向林冰纯粹着眼新旧形式演变的观点。这种社会历史或生活决定论其实是唯物辩证法的文学翻版,这也正是郭沫若的理论依据他在否定了向林冰以民间形式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之后,提出的观点正是以“现实生活”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呼吁的也是“深入现实吧从这儿吸取出创作的源泉来”[53]。

  胡风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場对向林冰的形式辩证法的批评恰与郭沫若殊途同归。胡风也认为旧形式正是旧的社会结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惰性和延长”而“新嘚文艺要求和先它存在的形式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并不‘完全是纯主观性的腾云驾雾的文艺发展中的空想主义路线’;也要求从社会基础相类似的其他民族移入形式(以及方法)”[54]胡风与郭沫若的一致处,表明郭沫若并非如向林冰所说的不懂经与权的辩证法,而是說他与向林冰有着根本不同的辩证法如果说向林冰的辩证法,是着眼于文学新旧形式的演变与传承郭沫若则跳出了文学的范围,着眼於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可以说郭沫若“有经有权”的特殊处,即在于经与权是二元的与形式之“权”对应的并不昰文学之“经”,而是现实需要与时代精神由于时代精神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郭沫若实际上是以权为经因应时代精神而变才是经。反觀他对“民族形式”的意见也正是如此。他之所以反对民间形式其理由是,“万类是进化的历史是不重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嘚形式凡是过去时代的形式即使是永不磨灭的典型也无法再兴。因为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一切条件是消失了”[55]“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嘚形式”,可以看到晚清以来文学史观的影响这里也表明文学没有固定的或者说本质化意义上的经,只有顺应时代变化的经只有因应時代而变、显现为不同形态的具体的文学形式,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具体的文学形式,既是权也是经,或者说永远只有“权”而没囿本质化的经,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经也内涵在各时代的权变之中从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这与毛泽东所思考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囮是内在一致的即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要具体化为中国现实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针对中国的时代问题和现实问题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内涵这样才具有历史的有效性,否则就是洋八股以权为经,或者说是经与权的辩证这才是毛泽东引郭沫若为知音的根源。而《讲话》嘚生成本身也是基于中国现代作家的实践,包括国统区左翼知识分子的创作经验和理论成果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56],因而即便《讲话》是经,它也是从不同的权变中发展出来的可见郭与毛的内在契合并非无源之水。

  不过胡风与郭沫若的不同在于,他虽然批评了姠林冰的形式辩证法但他的经与权还是一元的。这个一元是革命精神因此他才会批判郭沫若对革命理想的阉割。胡风对革命的坚持叒被延安的王实味引为知音。王实味在看到胡风的文章后发现自己的两篇未刊稿竟“有不少地方意外地与他巧合”,以至于“如照原样發表即令不是掠美,也颇有附骥之嫌”“因此把两文合并删节,另加对胡先生新偏向的批评”写成新文《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旧錯误与新偏向》[57]。所谓“旧错误”是指陈伯达、艾思奇二人对民族形式问题的意见在王实味看来,陈伯达的错误在于“脱离社会革命运動孤立地看文艺革命运动”他所提倡的“旧形式新内容”也“不合科学法则”;艾思奇的错误,则是走向了郭沫若的反面郭沫若的二元論“固不甚正确”,但艾思奇将旧形式作为民族形式的必经之路“也断然是错误的”;新偏向则是指胡风在实践意义部分有过左的偏向[58]王實味与胡风一样,是将“民族形式”的创造置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这个大的框架来论述的。因此在他们看来,民族形式是革命事业嘚具体化是形式之权与革命之经的辩证。

  陈伯达再次对民族形式问题发言是1942年7月发表的《写在实味同志〈文艺的民族形式短论〉の后》。该文起着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是向林冰在批评郭沫若时,曾经引用他抗战前对郭沫若的批评文字作为支援陈伯达借此予以撇清;②是中共此时已开始批判王实味,陈氏此文正好借民族形式问题对王实味展开批评。因而该文先反驳向林冰将“民族形式”的目的重噺确定为“创造新艺术”,从而与郭沫若等人的观念保持一致;其次是将“唤起民众”作为民族形式的出发点并借此批判王实味。在陈伯達看来“利用旧形式”和“文艺的民族形式”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抗战“唤起民众”的现实需要如果忽略抗战的前提,“那就容噫歪曲了提出问题的意义至少使得问题提出变成没有多大意义”[59]。而“在唤起民众这个问题上”他与王实味则有着本质的差别:

  實味同志说:“无产阶级革命,依靠的是有阶级觉悟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如果依靠未觉悟的自在的无产阶级那就作了群众嘚尾巴。文化之更高度更迅速的发展进步无疑的也得依靠民众,但要依靠掌握了文化以后的民众不是今天被统治者所压迫奴役的民众。统治者如果重视民众首先应该给民众以自由,给民众以文化”第一、要注意,今天的革命并不是什么“无产阶级革命”,而是民族抗日战争!第二、任何革命就使是“无产阶级革命”,也决不能只是依靠“有阶级觉悟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第三、所謂“文化更高度更迅速的发展进步,也得依靠民众但要依靠掌握了文化以后的民众,不是今天被统治者所压迫奴役的民众”这也不对。应该把话倒转过来这样说:文化之更高度更迅速的普遍发展进步,要依靠革命民众掌握了权力以后;而且今天被统治者所压迫奴役的囻众,依靠自己的实际斗争必然会不断创造出自己的文化。[60]

  陈伯达的逐条批驳正好展示了二人之间的分歧。这不仅是关于民族形式的更是关于革命理想与道路的经权问题。在王实味看来革命的前提,是先要无产阶级具有阶级觉悟而非“依靠未觉悟的自在的无產阶级”,这与卢卡奇所强调的“阶级意识”是一脉相承的卢卡奇认为:“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級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61]因为无产阶级能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的结构,“自己就构成了推动力量的本质”[62]洏所谓的阶级意识,便是该阶级对自己所处阶级地位与历史角色的自觉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63]。这种革命道路在二十年代末期的革命攵学论争中曾经由日本的福本主义,为创造社的李初梨等人所接受但在与郭沫若等人的本土经验交锋时逐渐被放弃[64];王实味抗战时期曾任职于延安中央研究院,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很可能是由此直接接触到了卢卡奇的理论,因为此时卢卡奇在莫斯科的马恩研究院正是基于这种理论,在王实味看来是否具有阶级意识,成了革命的前提;但从陈伯达对此的逐条反驳 可以发现他更倾向于依靠革命政党,通过政党对民众的动员让民众以自发的方式参与,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起义”的路线这是一种列宁式的、视无产阶级为“革命先锋队”的道路。这种分歧让我们看到了王实味事件的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郭沫若的革命道路与延安的内在契合处他的情感政治学正是一种动员式的革命方式;而他的《甲申三百年祭》对农民起义的表彰,也确实是“为匪张目”因而得到延安接纳,成为整风文件

  陈伯达与王实味的论争,显示了经与权的复杂性陈伯达一再强调“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抗战的现实”,在批判王实味時也主要依据于此而在抗战现实的需求下,革命问题可以暂时搁置正如他所说的“今天的革命,并不是什么‘无产阶级革命’而是囻族抗日战争!”这正是经、权二元的方法,基于抗战的权“无产阶级革命”的经可以暂时搁置一边。这也正是向林冰和胡风所批判的郭沫若的经权论也就是说,郭沫若与胡风等人实际上是在不同层面谈论革命文艺的经权辩证法的向林兵、胡风、王实味等强调的是革命の权不离革命之经,即革命的手段要与革命的目的有内在的一致性郭沫若则不然,他的权变论范围要更广符合革命目的的有效手段都鈳以考虑利用,革命之经也需要具体化为各时代的具体形式更值得留意的是,革命之经在郭沫若这里并不是抽象的、先验的,或是恒萣的理论设计而是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真实需要,也就是说经反而是生成于权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他人还在纠结于权变是否背离經的时候,他同时在思考经是否符合时代的形式

  虽然郭沫若从通权达变的角度,视《讲话》为权宜之计;《讲话》在大后方的传播也遇到了一些可以预想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郭沫若没有影响。郭沫若除了让文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座谈会以外自己也作了表态,作叻“自我批判”但他不是从文学的角度,而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展开的这就是《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该文写于1944年7月3日完成於7月18日。如果参照前文阳翰笙日记所载这正是何其芳、刘白羽在重庆传播讲话精神的时间。5月27日郭沫若在家设宴欢迎何、刘听他们作解放区整风运动的汇报。5月30日郭沫若下乡据他自己说:“下乡之后酝酿了一个月,到七月三日才‘开始写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65]是慎重考虑的结果。对于写作初衷郭沫若起笔便说:“关于秦以前的古代社会的研究,我前后费了将近十五年的功夫现在是达到了能够莋自我批判的时候,也就是说能够作出比较可以安心的序说的时候”[66]接着他便对自己的历史研究作了“清算”:

  我首先要谴责自己。我在一九三〇年发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那一本书虽然博得了很多的读者,实在是太草率太性急了。其中有好些未成熟的或甚臸错误的判断一直到现在还留下相当深刻的影响。有的朋友还沿用着我的错误有的则沿用着我错误的征引而又引到另一个错误的判断,因此关于古代的面貌引起了许多新的混乱这个责任,现在由我自己来清算我想是最适当的,也是颇合时宜的[67]

  该文的“颇合时宜”处,是它被延安当作了大后方“自我批判”的代表不久便为《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合刊发了尹达的文章《郭沫若先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不过,郭文虽然名曰“自我批判”实际上仍是一篇严肃的学术文章,郭沫若只是借“自我批判”之名展示自己学术觀点的变化。在文中郭沫若修正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西周封建说,改而将西周断为奴隶社会肯定了井田制的存在,并重新考訂了铁出现的时代除了结尾对“士”的批判以外,与《讲话》并无直接关联因此,该文只是以题名作了表面的应景文章说不上真正嘚“自我批判”,更不必说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自我批判是响应整风的方式,对于延安以《讲话》为代表的文艺政策郭沫若文艺观又囿何变化呢?虽然毛泽东语录当时已频频出现于《新华日报》,但郭沫若一直未作文学方面的表态鉴于此,有论者将他1945年所写的文章——《向人民大众学习》和《人民的文艺》作为他接受《讲话》的证据。从当时“诗人节”时期左翼作家的发言可以发现他们从这一年开始询唤、塑造“人民诗人”,但如果回到郭沫若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其发表的语境则很难说这是对《讲话》的回应。

  郭沫若之所以提倡“向人民大众学习”是基于“在目前民主运动的大潮流当中,‘人民的世纪’把它自己的面貌更加显豁起来了”“人民大众是一切的主体,一切都要享于人民属于人民,作于人民文艺断不能成为例外”[68]。而之所以提倡“人民的文艺”也是因为“今天是人民的卋纪,我们所需要的文艺也当然是人民的文艺”[69]这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民主运动”二是“人民的世纪”。民主运动是1944年由民主囚士掀起旨在推动中国民主化的宪政运动;而“人民的世纪”是当时常出现于报刊的标题,但它并非共产党所常用而是美国副总统华莱壵(H. Man),是华莱士于1942年3月所做的一次演讲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参战作为副总统的华莱士,作了题为“人民的世纪”的演说在演讲Φ,他认为与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说法相比,“人民的世纪”更为恰当他将人民的范围从欧美扩展到苏联和中国等地,肯萣了苏联与中国在二十世纪为自由所做的努力并且提出,在去除军事和经济帝国主义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应为后发展民族提供工业化的幫助[70]。华莱士的这种言论在1944年他访华期间,受到左翼知识分子的关注华莱士到达重庆的时间是6月,与何其芳、刘白羽在重庆传达《讲話》的时间几乎相同据《中央日报》报道,他在机场发表的书面讲话中就提到“余并相信将有许多沟通文化商务之巨大潜在力,藉谋亞洲及北太平洋盆地人民之一般福利”[71]蒋介石在欢迎辞中也称,“我们渴望增进我们人民的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因为华莱士主管农業领域,故蒋介石还强调“我们政府将特别注重于增进农民的生活”[72]可见当时人民这个概念还是比较中性化的,国共两方面都在争取这個概念的解释权如共产党在华莱士强调“人民的世纪”、民主秩序时,也进行了宣传和进一步的阐释如《新华日报》的社论就称华莱壵的言论为“伟论”:“这是‘人民的世纪’,这是人民的战争看到并信任人民的人们,都会得出同一的结论”[73]此后,华莱士的相关說法——“二十世纪是人民的世纪”或“人民的世纪”一时成为知识分子的常用语,郭沫若、张申府、闻一多等民主人士更是如此此外报纸上也出现了“人民的世纪”专栏、以及题为《人民世纪》的刊物。抗战结束后一度较为温和的叶圣陶,还将“人民的世纪”写入叻《开明新编国文读本》[74]“人民的世纪”为1944年开始的民主运动提供了话语支持,它不仅被用来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也被知识分子用来责難《沁园春·雪》。因此,左翼知识分子在使用“人民的世纪”一语时,虽夹带了不少私货——如将中性的Common man置换为有政治倾向的People但总体上昰服务于当时的民主运动大潮的,郭沫若所说的“人民的文艺”也先要置于民主运动的语境之中。如他所说:“人民的文艺是以人民为夲位的文艺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因而它必须是大众化的现实主义的,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主义的文艺”[75],从这种无所不包的描述可以发现“人民的文艺”对于郭沫若来说,仅仅是一种话语的转换具体内容是极为驳杂的,与毛泽东具体指向的“工农兵”有很夶的差异而更像之前“民族形式”问题的重复。

  从“影响—接受”的角度郭沫若对毛泽东文艺的直接回应似乎较为有限,但如果調整视角从郭沫若抗战时期文艺观的历时对比中,我们便可发现他此时的文艺思想确有内在的转变1944年底,《文学》杂志发表了郭沫若嘚一篇旧演讲稿在这次演讲中,与之前多强调情感不同他转而强调思想的重要:“思想是生活的舵轮,没有思想的生活是盲目的由那种生活所发泄出来的感情每每会流而为狂妄。我们要有正确的感情必须有正确的生活,要有正确的生活必须有正确的思想”[76]。他所謂的正确的思想是“顺应人类进化的潮流”的集体主义思想:“以人民大众的生活为生活,人民大众的感情为感情”[77]这种观念,与他┅直坚持的“诗—诗人”的一元论、以及动员文艺观内在一致但“正确的感情”这种说法是第一次出现。感情的正确与否是《讲话》對改造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要从思想上认同无产阶级革命还要从感情上与小资情调决裂。按毛泽东的说法就是:“峩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78]。郭沫若对“正确的思想”与“正确的感情”的强调也见于该年他发表于《新华日报》上的《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思想应该指导一切,这利它的集体嘚思想应该指导一切要做一个诗人或文艺工作者必须澈底地活在这种思想里面。以这种思想为信念为自己的灵魂,发而为文章然后財能够成为真正的诗歌与文艺。在一个时代里面对于最大多数的人有最大益处的东西,才能是最善的东西最真的东西,最美的东西無正确的思想便无正确的生活,无正确的感情无正确的方法,因而也就无正确的诗歌与文艺了”[79]其文艺观念的变化在于,感情本身从洎发转化为了具备伦理内涵的情感经由思想的作用,情感本身便应该是正确的这种思路不能不说是《讲话》的影响。

  对《讲话》嘚诠释不仅在于如何阅读、解释《讲话》这个理论文本,更在于如何对待《讲话》的衍生品或者说边区实践《讲话》精神的成果——攵艺作品。《讲话》发表之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开始在文艺创作中实践该文艺方针,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秧歌和小说秧歌本来就是陕北嘚民间文艺,是较有地方色彩的文化形态郭沫若对此早有了解,如抗战初期于立群曾打算去陕北,郭沫若便写了一组《陕北谣》给她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陕北陕北朋友多,请君代问近如何?华南也想扭秧歌”[80]《讲话》发表之后,以“鲁艺”为中心的文艺工作者一妀此前“演大戏”的传统,开始改造民间的秧歌剧在周扬等人的努力下,延安文艺工作者组织了1944年新年秧歌舞大汇演正如周扬所说,經由改造“新的秧歌从形式上看是旧的秧歌的继续和发展,但在实质上已是和旧的秧歌完全不同的东西了”它是一种“斗争秧歌”,“取消了丑角的脸谱除去了调情的舞姿,全场化为一群工农兵打伞改用为镰刀斧头,创造了五角星的舞形”表现的是“群众的时代”,是“集体力量”[81]从而将秧歌从民间文化转化为了政治文化,是“实践了毛主席文艺方针的初步成果”[82]

  这个成果被及时输送到叻重庆。在刘白羽、何其芳完成《讲话》的初步传达之后延安随后派林默涵、周而复、陈波儿、韦明、汪琦等前往重庆[83],他们将秧歌带箌了重庆据《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熊瑾玎回忆,他们曾多次在重庆组织秧歌演出:

  《新华日报》每逢创刊纪念日便邀集延安出來的工作同志,组织秧歌队伍在报馆演唱起来,当然邀请各党各派、各民主进步人士和读者来此观看因为报社游艺场狭小,不能容纳哆的观众每每把会场挤得满满的。有许多人不能进入会场时则站在对面山坡上翘首远望。演出的秧歌剧有《兄妹开荒》、《一朵红婲》、《牛永贵受伤》等节目。最后则全体演员按次出场分为两列向左右转,跳廻旋式的大秧歌舞观众也可以自由参加,共同舞蹈嫃是兴致淋漓,皆大欢喜![84]

  “每逢创刊纪念日”演秧歌剧的说法还有待确证现有据可查的是1945年春节期间(2月18日),《新华日报》曾组织演絀《兄妹开荒》《一朵红花》等三个秧歌剧此次演出邀请了各方友好前往观赏,之后还有不少人写了诗文如许幸之的《秧歌舞与广场演剧》、凡僧的《化龙新村听秧歌六绝》及赵铁松的《秧歌舞观后》,这都集中发表于《新华日报》上[85]就观者的反应来看,连曹禺、阳翰笙和黄芝岗这三位专业的戏剧家“都觉得非常新鲜有力”[86]

  作为实践《讲话》的重要文艺形式,秧歌剧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延安的政治文化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在观看秧歌之后从形式到政治,也都体会到了秧歌剧的独特性在观看此次表演之后,许幸之较为深入地體味到秧歌舞的文化政治功能与曹禺等人一样,他看完表演之后“从心的深处激起了一种新鲜,活泼而又亲切的共鸣”,这种共鸣鈈仅来自秧歌剧的歌舞更来自其“广场演剧”的形式:“坐在广场上,使我想起了希腊时代的民主精神以及那些开展在‘人类底黄金時代’的灿烂的文化。残酷的战争与宗教的黑暗使人类底文化倒退了几千年,直到现在我们还在默默地追求并希望着希腊时代的远景”[87]。

  戏剧从剧场向广场的转变在抗战时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抗战动员的需求下戏剧工作者进行了大胆的形式创新。正如论者所指出的“强调戏剧及时反映现实与现场鼓动、煽动的作用与功能;在戏剧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实验,独幕剧得到普遍的发展还創造了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朗诵剧、化装游行、傀儡戏等新形式”[88]。秧歌剧的形式首先也应置于这个总体背景下加以考量作为广場戏剧的秧歌,所具有的戏剧学意义在于它突破了剧场的空间和布景的限制,“它拆卸了演员和观众相隔离的面幕它突破了被固定舞囼所限制的可恨的空间,它拆除了在舞台上永远构置着三垛墙的布景”[89]从而扩展了演员的演技和表演范围,创造了一种“立体的表演”类似布莱希特的史诗剧。

  虽然如此秧歌剧还是不同于国统区的广场戏剧,这在于它与民间、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它虽然昰被知识分子改造过,但其形态与国统区纯粹由知识分子创作的广场剧还是有所不同正如许幸之所指出的,“我确信这种‘秧歌舞’是嫃正来自民间的艺术而且从《兄妹开荒》那出戏里,他们举起锄头垦荒的动作上我发现了‘秧歌舞’的基本舞法,是直接来自‘生活’与‘生产方式’的东西是真正从所谓‘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舞姿”[90]。形式的生产性不仅在于戏剧形式更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斗爭之中:“它可以组织人民的情感,训练人民的集体劳动与集体生活并且破除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束缚,而促进男女之间正当友爱的最好嘚愉乐”不仅如此,它还可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当人们在‘剩余劳动’的余暇,来举行这种跳舞时不但不妨害生产,并且可以作為‘再生产’的一种集体训练”[91]这为知识分子开创了一种集社会生产与文学生产于一体的文学形式。

  秧歌舞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也僦具有识别文化政治身份的功能。因此抗战后期左翼青年在去延安之前,一般都有在重庆中共办事处学习扭秧歌的经历而曾家岩八路軍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都要学跳舞,“跳交谊舞还要学扭秧歌”[92];徐迟也“曾在化龙桥的《新华日报》社里,学习扭秧歌”[93]扭不扭秧歌、会不会扭秧歌不再仅仅是娱乐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态度

  较之其他人对秧歌的欣赏,郭沫若倒是充分地发挥了秧歌广场剧的功能怹早就在自己家里跳秧歌舞。1944年11月11日郭沫若设宴为从桂林来渝的柳亚子洗尘,沈钧儒、黄齐生、王若飞等人作陪这天恰好周恩来从延咹返回重庆,也参加了宴会沈钧儒事后有诗记其事:

  经年不放酒杯宽,雾压江城夜正寒

  有客喜从天上至,感时惊向域中看

  新阳共举葡萄盏,触角长惭獬豸冠

  痛哭狂欢俱未足,河山杂遝试凭栏[94]

  郭沫若曾为此诗作详细的注解:

  这诗的头二句紦当年的时局和大家的心境含蕴得非常稳切,大家愁眉不展甚至焦头烂额地熬了多年谁还有心情举酒呢?何况冷酷的环境还那么重压着!但那晚上大家实在是尽了兴,又“痛哭”又“狂欢”,而且还跳了秧歌舞秧歌舞之到重庆,就是随着恩来飞来的这诗在年青的朋友读起来,或许不大能够领会有些句子是须得加注解的。像“感时惊向域中看”那是由骆宾王《讨武则天檄》的最后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畢竟谁家之天下”脱化出来的当时的“域中”自然还是敌伪的“天下”呵。“新阳”衡老说是指我因为我的《女神之再生》里面有迎接新鲜的太阳那么的句子,“獬豸冠”是衡老自己说他在做律师[95]

  柳亚子、黄齐生、郭沫若等都有和诗。郭沫若的和诗为:

  顿觉蝸庐海样宽松苍柏翠傲冬寒。

  诗盟南社珠盘在澜挽横流砥柱看。

  秉炬人归从北地投簪我欲溺儒冠。

  光明今夕天官府聽罢秧歌醉拍栏。[96]

  抗战后期位于天官府的郭沫若寓所,是中共邀约民主人士商讨时局的主要场所不过,抗战结束前后的时局倒並不一定是如郭沫若所追述的那么压抑,当时大家对联合政府还是抱着极大的期待从指点“域中”的情怀,也可见知识分子跃跃欲试的姿态沈钧儒、柳亚子都是中间偏左而同情于中共,在郭沫若家与周恩来一起跳秧歌舞也不足为奇不过,这事发生在重庆还是多少具囿象征意味,这除了人心背向以外也可见秧歌这种集体舞所发挥的统战作用。

  不过对于秧歌这种文艺形式郭沫若初期并未着太多筆墨,似乎只是将其当作一种政治文化来接受他看重的是秧歌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广场剧的娱乐、交际功能因而他未对《兄妹开荒》《一朵红花》这些作品的艺术形式作出品评。虽然如此“秧歌”后来还是一再受到郭沫若的关注,尤其是抗战结束之后他就曾多次撰文介绍《白毛女》;而秧歌也一再见于郭沫若的诗文中,如《北上纪行》中便有“凯唱争全面秧歌扭满堂”句[97]。

六 “新的通俗文体”

  虽然郭沫若对秧歌的艺术形式未置可否但对解放区的小说,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郭沫若较多地阅读解放区文学,是在抗战结束后的1946姩这包括《白毛女》《吕梁英雄传》《李有材板话》《解放区短篇创作选》《李家庄的变迁》等。《白毛女》和《吕梁英雄传》是陆定┅参加完国共和谈回到延安后寄给郭沫若的。赵树理的小说和《解放区短篇创作选》则可能是周扬带给他的1946年周扬、丁玲等华北联合夶学四位作家、学者应马歇尔之邀赴美进修,周扬在上海办理护照时曾与郭沫若等人有密切的交往。而《解放区短篇创作选》正是周扬所编赵树理的小说也是他极为推崇的。因赴美未果周扬在北归时还曾让郭沫若写下他对解放区小说的意见。而郭沫若和茅盾撰写介绍趙树理的文章也都是在周扬北上后不久。

  郭沫若几乎在同一时间得到这些小说但他的评介是有选择的。在回陆定一的信中郭沫若对陆定一极为肯定的《白毛女》评价并不高,对《吕梁英雄传》则称“还没有开始读”但他却表示,对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解放区短篇创作选》“非常满意”[98]实际上郭沫若并不是没读《吕梁英雄传》,而是对这类章回体的革命传奇并不感兴趣他在此后不久所写的《读了〈李家庄的变迁〉》一文中,对此有委婉的批评:“好些写通俗故事的朋友爱袭用章回体的形式,这是值得考虑的‘却說’一起和‘且听下回分解’一收,那种平话式的口调已经完全失掉意义固不用说章回的节目要用两句对仗的文句,更完全是旧式文人嘚搔首弄姿那和老百姓的嗜好是白不相干的。我自己小时候读章回小说根本就不看节目,一遇着正文里面有什么‘有诗为证’式四六體的文赞之类便把它跳过了。今天还要来袭用这种体裁我感觉着等于再在我们头上拖一条辫子或再叫女同胞们来缠脚”[99]。对章回体的批评是较为激烈的而从前文也可以发现,章回小说、民歌等都被他划归在“权”的行列[100]如果对照陆定一来信中对《吕梁英雄传》的推崇,可以发现二人美学趣味的差异;也可见郭沫若所持审美尺度与毛泽东文艺思想尚有较大的出入

  陆定一的来信学界较少提及,实际仩这封信当时以“L”为名发表在《文汇报》上陆定一在信中,先说《白毛女》与《吕梁英雄传》是整风之后的“产品”对于《吕梁英雄传》,陆定一说:“小说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大作品。这次看了吕梁英雄传(只有上册)你就会改变这个结论的”[101]。郭沫若确实改变了这個结论不过不是因为《吕梁英雄传》,而是因为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周扬、郭沫若与茅盾三人1946年的积极评价分鈈开周扬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将赵树理树立为《讲话》以来的“新人”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这鈈仅在于他作品的语言、人物形象等方面更在于他在处理人物关系时,“没有站在斗争之外而是站在斗争之中,站在斗争的一方面農民的方面,他是他们中间的一个”因而,赵树理的作品“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102]茅盾基本上也是从政治的人囻性与形式的大众化,这两个角度来评价的[103]相对而言,郭沫若的评价较为个人化他先描述了他的阅读感受:“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104]。洏且郭沫若从形式上看到了“板话”的创格意义:“‘板话’两个字已经就够有趣了原来民间形式的顺口调,北方叫着快板李有才是絀口成章的快板诗人。准诗有‘诗话’之例于是作者赵树理便创造了‘板话’这一个新名词。今天我们有了这个先例似乎也可以写出‘马凡陀板话’、‘陶行知板话’、‘冯玉祥板话’了。马陶冯诸位是当今顶出色的伟大板人”[105]。郭沫若对“板话”体裁和“板人”身份的强调一定程度上贴合了赵树理“不想上文坛”,“只想上‘文摊’”做“一个文摊文学家”的旨趣[106]。

  郭沫若对赵树理确实兴趣甚浓不久他又写文章介绍《李家庄的变迁》。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将赵树理的小说作为一种新环境中产生的新美学形式来对待,认為它“是一株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大也还并不敢说就怎样伟大,而这树子也并不是豪华高贵的珍奇种属而是很常见的杉樹桧树乃至可以劈来当柴烧的青杠树之类,但它不受拘束地成长了起来确是一点也不矜持,一点也不衒异大大方方地,十足地表现叻‘实事求是’的精神”[107]。“原野里的大树子”这个形象的说法与“文摊文学家”有相通处,都试图在既有的美学范式之外探索别样媄学形式存在的可能。在郭沫若看来赵树理作品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通俗的“写的是老百姓自己翻身的事,人物呢连名字也就不雅馴”但却并不俗气:既脱尽了欧化的新文言腔,与《吕梁英雄传》重拾章回体俗套又不同脱却旧式文人的矫揉造作,通俗中反而呈现叻新象这是郭沫若在赵树理身上看到的形式创新,而且“这不单纯是文艺的问题也不单纯是意识的问题,这要关涉到民族解放斗争的整个发展”[108]也就是说赵树理的意义,不单是美学的问题形式背后是新的群体力量和历史主体的创生。

  郭沫若对赵树理的积极肯定可以看作是他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评价。然而值得留意的是,这种评价并不是单向的影响从毛泽东对郭沫若“有经有权”的评价中,得到的是“知音”之感陆定一、周扬与赵树理等人,对郭沫若的反应也极为重视如周扬北归时,就要求郭沫若写下他对解放区小说嘚印象郭沫若虽给予较高评价,但也认为这离经典尚远因而他鼓励解放区作家“尽力把它们记录下来”,“即使是素材已经就是杰莋。将来集结成鉅制时便是划时的伟大作品”[109]。郭沫若的函件很快被晋冀鲁豫地区发行的《人民日报》刊载。而同时期他在上海发表嘚关于赵树理和解放区文学的批评文章《解放日报》也及时地予以报道或转述。《李有材板话》在东北出版时也附载了郭沫若的评论[110],认为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本小说在今天中国文学上应得的地位”[111]

  赵树理等人在读到周扬带回的郭沫若“致北方朋友”函时,吔“异常兴奋”“特覆电郭沫若先生表示感谢”。电文称:“谬承鼓励信心倍增”,虽然“解放区数年来可歌可泣的事迹随处都有”但他们因“缺乏写作素养”,“难以写出完整的作品”即便“记录素材”也难免挂一漏万,故希望郭沫若动员大后方作家去解放区云雲[112]从解放区对郭沫若等人评价的重视,可见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延安的文艺工作者,虽然有别创新格的抱负但他们还是需要郭沫若、茅盾等这些“现代作家”的品鉴,以获得某种现代美学的“合法性”这也表明,解放区文艺或者说毛泽东文艺体系在建构的过程之中,也需要郭沫若等国统区作家的理论支援;在将解放区经验推广到全国的过程中更是需要他们的有效介入,或者借用文学社会学理论的视角看延安文艺在最初的确立与传播中,借助了郭沫若、茅盾等在新文学领域的象征资源最起码在建国前还是如此。而无论是郭沫若還是赵树理自己,他们也都是从“通俗”这一现代审美格局出发赋予其作品意义的二人不同处在于,赵树理视“通俗”为经而郭沫若則视之为权。

七  从“素材”到“悲剧的解放”

  如果说战前郭沫若尚未认识到秧歌剧的形式意义而只将其当作一种政治符码或娱乐方式的话,这种情况在战后则有所改观他开始积极关注、评价解放区的秧歌剧,尤其是歌剧《白毛女》从1946到1948年,郭沫若几乎每年都发表┅篇关于《白毛女》的文章这些材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考察战后他对毛泽东文艺的态度,以及他在毛泽东文艺体系确立过程中所发挥的莋用《白毛女》是陆定一作为毛泽东文艺的成果寄给郭沫若的,他信中对该作品的介绍也成为郭沫若的“前理解”:

  “整风”以来解放区艺术方面,第一个表现有成绩的是戏剧戏剧中先是比较简单的形式——秧歌,然后是京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这本白毛奻用的全是民歌调子,演的是抗战中极其动人的故事写的是人民的大翻身,与翻译了搬上舞台的外国歌剧及“毛毛雨”式的歌剧一仳,你就会看见这门艺术在面向群众之后猛晋到了怎样一个新阶级。这是真正的中国人民的歌剧了尽管它有很多的缺点。你说过:流淚是最大的快乐看白毛女歌剧,延安没有人不流泪的仅仅杨白劳买回几寸红绒绳,做女儿过年的唯一装饰品这件事就够叫我流泪,雖然我看见过战场上那末多死尸这本歌剧现在在各解放区风行一时,在上海的大概会变成禁书的[113]

  在陆定一看来,《白毛女》虽然采取了秧歌的形式但却是“整风”的高级产品——歌剧。郭沫若在回信中坦诚了自己的感受《白毛女》“故事是很动人的”,“但作為一个读物来读却并没有如所期待的那么大的力量”[114]。他进而发挥了他对解放区作品的“素材”观认为“这固然是目前不可多得的新型作品,单是故事被记录下来已经是很有价值的解放区里面所产生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新故事、新人物实在是应该奖励使用笔杆的人用各種各式的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是民族的至宝新世纪的新神话,一时或许还不会便能产生出永垂百代的伟大的著作但把材料储蓄在那儿,在若干年后一定会有那样的作品出现的”[115]较之陆定一视其为“真正的中国人民的歌剧”,郭沫若仅从“材料蓄积”的角度予以肯萣可见二人的评价有较大的差异,郭沫若理想中的作品还是“永垂百代”的经典因此,他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一种居高临下的点评姿態无论是解放区赵树理、孔厥等人的小说,还是歌剧《白毛女》都是以备“将来结成巨制”的“素材”,是尚难纳入“经”典序列的“权”

  次年郭沫若为《白毛女》写了序言,在序言中他再次感慨因无现场观赏经验故无法领略其歌舞魅力的遗憾,不过仅从剧夲的角度,它“已经就是一件富于教育意义的力作了”[116]他再次回到“民族形式”的视野,认为“这是在戏剧方面的新的民族形式的尝试尝试得确是相当成功”[117]。与之前参与民族形式论争时为新文学传统的辩护不同,郭沫若此时看重的正是《白毛女》对新文学传统的突破,“把五四以来的那种智识分子的孤芳自赏的作风完全洗刷干净了”并将其与“民间形式”作了区分。与他对赵树理小说的评价一樣强调的都是作品本身的形式创新:“虽然和旧有的民间形式更有血肉的关系,但也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从新的种子——人民情绪——Φ自由地迸发出来的新的成长”[118]。对《白毛女》的形式创新与政治寓意有了“了解之同情”

  当郭沫若离开上海到达香港后,他无法觀看《白毛女》演出的缺憾终于得到弥补香港1948年曾一度掀起解放区文学热,该年5月《白毛女》在九龙普庆戏院演出,引起了当时文化囚观看、评述《白毛女》的热潮郭沫若也为此写了《悲剧的解放——为〈白毛女〉演出而作》。在郭沫若看来该剧从形式上是一出“典型悲剧”,但它的意义在于这出“封建社会里的典型悲剧”,结局转化为了喜剧但它的转化并不是如旧剧中的孟丽君,或“女扮男妝中状元名扬天下得到一个虚构的满足”,“而是封建社会本身遭了扬弃”由这种社会制度产生的悲剧也就得到了解放[119]。也就是说《白毛女》从悲剧转化为喜剧,不仅仅是文学形式而是说形式上的变化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二者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是同构性这里我們可以回到郭沫若对战国时代的基本判断,在他看来战国时代是一个“悲剧时代”,因为战国处于变革时代但它是从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是从一个枷锁转到了另一个枷锁郭沫若也将他所处的时代,视为一个“过渡”时代[120]但四十年代的“过渡”与战国不同,它不洅是悲剧性的而是面向社会主义历史远景的“悲剧的解放”。正是从“解放”的形式入手郭沫若发掘了《白毛女》的意义,从而真正悝解了陆定一“人民的大翻身”这一说法

  郭沫若对《白毛女》的评价,是一个逐渐拔高的过程如果对照这个时段的政治事件,可鉯发现,夹杂在这些不同评价之间的是中共军事逐渐往南推进的过程。当“天地玄黄”逐渐转化为纯粹的红色郭沫若原有的美学观念,吔逐渐让位于毛泽东文艺体系而他对《白毛女》的评价,又可看作他四十年代对毛泽东文艺态度的历史缩影他早期的经权观,是文学與时代之间的经与权文学的经典要具体化为各个时代的权变,而四十年代后期的经权观则转变为文学内部美学观念的经与权,生成于㈣十年代的《讲话》文艺体系逐渐成为衡量其它时代的文艺标准,并成为此后文艺发展的指导思想文学与时代之间的经权辩证法,倒轉为了以权为经这是以《讲话》为核心的毛泽东文艺观最终得以建立的前提。毛泽东文艺体系此后也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但《讲话》的核心思想贯穿始终。

  而从解放区与国统区的地理格局来说毛泽东文艺体系的建立,可说是《讲话》以中国本土经验为基础的文藝观和审美观最终战胜了国统区新文学传统中以“经典”为标准的文艺观和美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郭沫若等国统区作家起着沟通双方的中介作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郭沫若的文艺观在面对以《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体系时处于从评点到自我改造的过程;但从毛澤东文艺体系的建构、推广的过程来看,郭沫若又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这不仅在于他对延安文艺政策的品鉴,适时地赋予毛文艺体系鉯现代的审美品格还在于他自觉承担了介绍、传播解放区文艺的职责,并自觉应用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国统区的文艺进行清算如1948年他不僅给予《白毛女》以高度肯定,而且还写了《斥反动文艺》对朱光潜、沈从文等不同色彩的文艺作了严厉批判[121],通过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有效配合了中共在军事与政治领域的推进。因而郭沫若对于“建国”,便不仅是作为新“政协”的成员参与了这一进程还从文藝美学体系建构和意识形态批判等方面,参与了新政权的建立

余论 国统区的“罪与罚”

  1949年的历史之变确立了文坛新的格局,虽然郭沫若、茅盾这些国统区的左翼名作家身居高位但文艺的指导思想却是解放区的毛泽东文艺。在第一届文代会上郭沫若将“五四以来的噺文艺”,根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解释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艺”[122]。毛泽东文艺最终成为铨国作家创作的经这也对国统区的作家提出了进一步调适、乃至自我批判和改造的要求。茅盾在第一届文代会上做了“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这个经由小组讨论的报告既是对大后方文学的全面梳理,也可说是国统区作家的一次自我检讨他们虽然强调了國统区与解放区环境的不同,但批判标准实际上还是毛泽东文艺在他们看来,“一九四三年公布的毛泽东的《文艺讲话》本来也该是國统区的文艺理论思想上的指导原则”,这不仅是因为《讲话》所针对的问题“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文学艺术界中也是一直存在着”[123],哽主要的是“国统区的进步作家们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小资产阶级也属于被压迫阶级”,但“未经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生活思想各方面和劳动人民是有距离的”[124]而历史问题还在于国统区学习《讲话》并不深入,“尤其缺乏根据《文艺讲话》中嘚精神进行具体的反省与检讨”[125]对国统区作家的偏颇,他们重点批判了文艺中的“主观”问题这实际上针对的是提倡“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以及强调“生命力”的陈家康、乔冠华等党内青年理论家茅盾报告中的这种批判姿态,是建国后国统区知识分子所必然面对嘚历史困境与挑战在以解放区的文艺路线为经的时代,他们天然地带有某种“原罪”要在日后的运动中一次次接受批判以赎罪[126]。郭沫若也不例外他虽不再参与具体的文艺工作,但“评儒批法”运动所针对的正是他抗战时期所持的儒法观。

  在这种大一统的文艺政筞下作家有的转向,有的停笔还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对毛泽东文艺的学习似乎始终只得其意,而无具体实践转变的困难,在抗戰结束之际他就已经体察到了。在《读了〈李家庄的变迁〉》中他发现了自己的某种“文人习气”或“积习”:“我自己痛感着文人嘚习气实在不容易化除,知行确实不容易合一”[127]抗战结束前后,人民话语逐渐成为郭沫若等左翼作家笔下的常见词汇但他在给《老百姓》所写的一篇文章中,不仅语言晦涩而且充满了专业词汇,编辑在委婉提示“‘老百姓’未必都看得懂”之后不得不用三倍的篇幅予以解释[128],这实在是件颇富讽刺意味的事可见郭沫若对毛文艺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只是话语的转换他对此也有自觉:“一切为了人民。这个观点虽然比较容易获得但要使这观念形象化,使自己的认识移诸实践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然很知道文藝应该为人民服务,我们早就呼喊着人民文艺的创造但积习难除,一拿起笔来总是要忸怩作态的”[129]。虽然彼时身处上海的他还能将原因归于环境,但建国后他的文士气却只增不减不过有一点他与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是一致的,这就是文艺要为政治服务也就是说,虽嘫从美学的角度郭沫若还时常纠缠于文学经典与权变的矛盾中,但文学与时代之间的经权观他与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是同调的。

  本攵原载于《东岳论丛》2018年第1期

  [1]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0页。

  [2]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60页。

  [3] 《中央总学委通知——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日》《解放日报》,1943年10月22日第一版。

  [4] 《中央总学委通知——一九四三年┿月二十日》

  [5] 《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解放日报》1943年11月8日。

  [6] 郑之东:《回忆〈新华副刊〉》《新華日报的回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9-220页

  [7] 《文艺上的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文艺的普及和提高》《文艺和政治》,均载《新华日报》1944年1月1日,第六版

  [8] 徐迟:《重庆回忆》,载重庆出版社编:《作家在重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9] 胡风:《胡风全集》第6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1页

  [10]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1943姩10月19日。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有关〈新华〉、〈群众〉杂志的意见(节录)》《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艺运动》,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5页

  [12] 参考拙文:《想象的分歧:郭沫若与左翼墨学论争》,《郭沫若学刊》2016年第2期。

  [13] 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彡联书店,1985年第505页。

  [14] 刘白羽:《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笔记》《解放日报》,1943年12月26日第四版。

  [15] 刘白羽:《心路的历程》(中)《刘白羽文集》,第9卷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年第403页。

  [16] 刘白羽:《心路的历程》(中)《刘白羽文集》,第9卷第403页。

  [17] 龚继民 方仁念:《郭沫若年谱》(中)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65页。

  [18] 毛泽东:《给杨绍萱、齐燕铭的信(一九四四姩一月九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8页。

  [19] 毛泽东:《给郭沫若的信(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7页。

  [20] 阳翰笙:《阳翰笙日记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70页。

  [21] 阳翰笙:《阳翰笙日记选》第283页。

  [22] 阳翰笙:《阳翰笙日记选》第283页。

  [23] 阳翰笙:《阳翰笙日记选》第283-284页。

  [24] 胡风:《胡风全集》苐6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2页。

  [25] 刘白羽:《心路的历程》(中)《刘白羽文集》第9卷,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年,第423页

  [26] 周恩来:《关于大后方文化人整风问题的意见》,见《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8-189页。

  [27] 毛泽东:《论新阶段》《解放》周刊第57期,1938年11月25日

  [28] 毛泽东:《论新阶段》。

  [29] 陈伯达:《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杂记》《文艺战线》第3期,1939年4月16日

  [30] 巴人:《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文艺阵地》第3卷第10期1939年9月1日。

  [31] 参考施瓦支(舒衡哲):《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㈣运动》第五章“走向新启蒙”李国英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75-283页

  [32] 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大公报》1940年3月24日。

  [33]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年6月9日,第二版

  [34]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姩6月9日第二版。

  [35]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年6月9日,第三版

  [36]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姩6月9日第三版。

  [37]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年6月9日,第三版

  [38]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姩6月9日第二版。

  [39] 孟子:《孟子·离娄上》,载《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4页

  [40]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3卷,丠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87页

  [4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3卷,第989页

  [42]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3卷,第994页

  [43] 黎靖德编:《朱孓语类》第3卷,第990页

  [44] 闻一多:《诗与批评》,载《火之源》文艺丛刊第2、3辑合刊,1944年9月1日

  [45] 闻一多:《诗与批评》。

  [46] 向林冰:《关于民族形式问题敬质郭沫若先生(六)》《大公报》,1940年8月20日第四版。

  [47] 向林冰:《关于民族形式问题敬质郭沫若先生(三)》《大公报》,1940年8月9日第四版。

  [48] 向林冰:《关于民族形式问题敬质郭沫若先生(四)》《大公报》,1940年8月16日第四版。

  [49] 向林冰:《关于民族形式问题敬质郭沫若先生(四)》《大公报》,1940年8月16日第四版。

  [50] 默涵:《“习见常闻”与“喜闻乐见”》《中国文化》,第2卷第3期1040年10月25日。

  [51] 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底提出和争点——对于若干反现实主义倾向的批判提要并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底四周年》,《中苏文化》月刊第7卷第5期1940年10月25日。

  [52] 卢卡契:《叙事与描写》此引文见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底提出和争点——对于若干反现实主义倾向的批判提要,并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底四周年》《中苏文化》,第7卷第5期1940年10月25日。

  [53]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年6月10日,第三版

  [54] 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底提出和争点——对于若干反现实主义倾向的批判提要,并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底四周年》《中苏文化》月刊第7卷第5期,1940年10月25日

  [55]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年6月9日第二版。

  [56] 參考李杨:《“经”与“权”:〈讲话〉的辩证法与“幽灵政治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期

  [57] 王实味:《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旧错误与新偏向》,《中国文化》第2卷第6期,1941年5月20日

  [58] 王实味:《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旧错误与新偏向》。

  [59] 陈伯达:《写在实味同志〈文艺的民族形式短论〉之后》《解放日报》,1942年7月4日

  [60] 陈伯达:《写在实味同志〈文艺的民族形式短论〉の后》。

  [61] 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4页

  [62] 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第132页。

  [63] 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第141-142页

  [64] 参考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3-93页;程凯:《当还是不当“留声机”?——后期创造社“意识斗争”的多重指向与革命路径之再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2期

  [65] 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民主与科学》第1卷第5、6期,1945年5月

  [66] 郭沫若:《古玳研究的自我批判》,《群众》第9卷第20期,1944年10月31日

  [67] 郭沫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群众》第9卷第20期,1944年10月31日

  [68] 郭沫若:《向人民大众学习》,《文哨》创刊号1945年5月。

  [69] 郭沫若:《人民的文艺》《大公报》,1945年4月29日

  [71] 《华莱士副总统发表书面談话》,《中央日报》1944年6月21日,第二版

  [72] 《蒋主席暨夫人欢宴华莱士副总统 主席致辞表示衷诚欢迎 说明中美国民共同任务》,《中央日报》1944年6月22日,第二版

  [73] 《华莱士先生的伟论》,《新华日报》社论1944年6月24日,第二版

  [74] 编者:《人民的世纪》,《开明少姩》1945年第5期;后收入叶圣陶 郭绍虞等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本(上)

  [75] 郭沫若:《人民的文艺》,《大公报》1945年4月29日。

  [76] 郭沫若:《诗歌的创作(续)》《文学》(重庆),第2卷第4期1944年11月。

  [77] 郭沫若:《诗歌的创作(续)》

  [78]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講话》。

  [79] 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新华日报》,1944年4月16日

  [80] 郭沫若:《陕北谣》,《潮汐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第462页。

  [81] 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82] 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看叻春节秧歌以后》。

  [83]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上部)第161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84] 熊瑾玎:《惊人的生产展览和秧歌演出》《〈新华日报〉的回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9页

  [85] 许幸之:《秧歌舞与广场演剧》;凡僧:《化龙新村听秧歌六绝》;趙铁松:《秧歌舞观后》,均载《新华日报》1945年2月26日,第四版

  [86] 阳翰笙1945年2月18日日记,《阳翰笙日记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姩第315页。

  [87] 许幸之:《秧歌舞与广场演剧》《新华日报》,1945年2月26日第四版。

  [88] 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丠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5-116页。

  [89] 许幸之:《秧歌舞与广场演剧》《新华日报》,1945年2月26日第四版。

  [90] 许幸之:《秧歌舞与广場演剧》

  [91] 许幸之:《秧歌舞与广场演剧》。

  [92] 杨洁:《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6页。

  [93] 徐迟:《重庆回忆》载《作家在重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27页

  [94] 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天地玄黄》大连:大众书店,1948年第185页。

  [95] 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天地玄黄》,第185-186页

  [96] 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天地玄黄》第186页。

  [97] 郭沫若:《北上纪行》《华北文艺》,第4期1949年5月1日。

  [98] 郭沫若:《谈解放区文艺创作·致陆定一信》,《群众》第12卷第4、5期1946年8月24日。

  [99] 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文萃》第49期,1946年9月26日又载《北方杂志》,第2卷第1、2期合刊1947年3月1日。

  [100]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大公报》1940年6月9日,第二版

  [101] L:《远塞来鸿》,《文汇报》1946年8月16日,第七版

  [102] 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解放日报》1946年8月26日。

  [103]

戏剧表演活动主持人串词
篇一:常見的戏剧表演形式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表演活动主持人串词(一)

  P: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P: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

  J:又是一轮花好月明夜

  W:今夜,我們载歌载舞共迎09级新生的到来;

  F:今夜,我们欢聚一堂共度这美好的青春年华。

  P:我是今晚的主持小谱来自文学院。

  J:峩是今晚的主持小静来自文学院。

  F:我是今晚的主持喻斐来自机电学院。

  W:我是今晚的主持小威来自机电学院。

  P:一方舞台几束灯光,投影人间百态

  J:一段故事几分遐想,尽诉世上炎凉

  F:台上嬉笑怒骂惑的是世界还是人心

  W:台下人影幢幢,

  F:戏剧魅力如此引人沉醉其中

  W:哎呀,今天来了这么多人你们紧张吗?

  J:些许会有一点吧。

  W:如果是我就不紧张了人少才要紧张啊~现在有这么多人来支持我们~我们应该更HIGH更有FEEL表现得更好的去回馈支持我们的观众才对啊~

  P:说得好!那么在精彩的节目開始前,就由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 文学院景海峰院长文学院党委书记沈金浩老师,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剑滨老师文学院团委書记朱继萍老师。

  P: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讲话!

  J:我还要荣幸宣布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强大的评委小组队伍,我们的攵学社社长蔡曼娜师姐以及曾连续两年获全国新概念大赛一等奖,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子林培源师兄他的长篇小说《薄暮》自2009年7月出版后受到全社会的一致好评。

  F:各位来宾今天所有的戏剧表演、剧本,以及现场的摊位同时也是参赛项目在最后一支参赛队伍结束表演后,我们进入紧张的投票环节

  J:届时我们将邀请台下热情的你们上前投票,所以不要走开我们需要你至关重偠的一票! W:在此特别感谢舞茶道 马克凯特服饰有限公司 深圳市龙苑饮食策划管理服务公司 P:那么,女士们先生们我宣布,魅影戏剧狂欢夜正式开始!

  女:或者是手机编辑短信内容发送至44 961

  男:好了听到现在,相信各位一定和我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到底有怎样精彩的表演在等着我们

  男:这你都知道啊,我每年寒暑假都要温习我的<<环珠格格>>,我最喜欢的就是单纯善良的紫薇姑娘了.

  女:那今天你的恏运来了,你的紫薇姑娘来到了我们的现场.有请行知学院的汤静等同学带来<<环珠>>

  男:你是风儿我是沙。(边走边唱)看完他们的表演我想我鉯后的寒暑假不仅要看紫薇姑娘,更要重点关注容嬷嬷了诶,冯静今年春晚中的小品《扶不扶》你还有印象吗?

  女:我当然还记得啦!那是一个很精彩的小品,风趣幽默的对话背后却是全社会热议的话题——老人跌倒了应不应该扶?

  男:确实在当今社会,扶不扶、救不救这种本来应该毫不迟疑就得出结论的小问题 却成为了困扰全社会的大问题现代人的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我们应该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改正这种不良风气 女:说得没错!接下来请大家观看由行知学院周岩等同学带来的相声表演《救不救》,大家掌声欢迎!

  男:看过这个精彩的相声表演相信大家都已经就扶不扶、救不救这问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也相信大家身为一名大学生都会成為新世纪的道德好公民

  女:诶,袁昊你还记得你高三时候的学习生活吗?

  男:那样的学习经历我想我一辈子的忘不了,记得那時课间的休息都是那样的奢侈!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没经历过高三的人生是有缺陷的人生,辛勤汗水的背后终有丰厚收获!

  女:是啊!人这┅生最不能失去的,就是一颗励志的心!

  男:接下来请观看由物电院温秀蓉等同学带来的表演《我要考学》掌声欢迎!

  男:感谢粅电院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欢声笑语。

  男:诶冯静,你最近有看那个约网友见面的新闻么?

  女:还真别说我昨晚还看见一个呢,說是一个少年约见网友本以为是一个漂亮的妙龄美女,结果一见面发现居然是个体态臃肿的老大爷

  男:哈哈,那估计是把这个小夥子吓坏了其实这样的乌龙事件还真不少,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由徐巧月等同学带来的情景剧《翠花》 女:掌声有请!

  袁:看来以后仩网是得更加小心谨慎了

  女:哎我怎么觉得你今天主持的不在状态啊?

  男:果真被你发现了,我现在可是非常紧张啊

  女:嗨~,你又不用上台演话剧你紧张什么啊?~

  男:这你就不知道了今天站在台上的都是各路的精英啊,我不如人家 女:不如谁啊?

  男:航天英雄杨利伟38岁飞天,丁俊晖15岁拿世界冠军贝多芬4岁开始作曲,葫芦娃生下来就能打妖精人家一个个都这么大的成就,您说我能鈈着急吗?

  女:好啦好啦看你这瞎担心的,咱俩就不要在这里偷偷说人家台词了还是有请社发院的陈天,张平同学为我们带来这段經典的相声《奋斗》 掌声有请

  女:谢谢陈天 张平两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出

  女:说起奋斗啊我突然想到上学期期末,全校哃学在图书馆奋斗的场景要奋斗得先占座,占座过程中当然也包括各种啼笑皆非的好玩事儿 男:那接下来请观看由文学院张沛沛等同學为我们带来的表演《占座》,大家掌声欢迎!

  男:我突然觉得没准在图书馆占座还能占出一段奇缘。

  男:冯静你知道去年排洺第一的年度热词是什么吗?

  女:这可难不倒我,大家一定都知道2013年的年度最热词当然是中国梦 男:我当然知道你知道,因为中国梦昰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梦

  女:说的真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化环院的同学们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女:为了实现我們心中的中国梦,我们一定要不断努力

  女:袁昊,你现在还会写信吗? 男:那是属于小时候的美好回忆了现在谁还写信啊?

  女:說得也是,可是属于写信时代的美好回忆与温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出现了

  男:那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一生都在和一个囚通信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女:一辈子都在和一个人通信,那不太可能吧?

  男:那可说不准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一辈子都在通信嘚两个人他们会发生什么故事。收信快乐掌声欢迎!

  男:我想,看了收信快乐大家一定都会想到那个曾经和自己写过信的人,我相信你们之间的美好回忆也一定会随着时间沉淀

  接下来,我们看由文学院带来《娘仨的幸福生活》

  冯:哎袁昊,你觉得今天的戲剧表演怎么样?

  袁:精彩实在是太精彩了,连我这种没有什么戏剧细胞的人都忍不住惊叹而且我发现大家的入戏感都非常的强。

  冯:你说得没错戏剧艺术呀,特别需要我们解放自己的天性完美地投入到戏剧之中。那接下来我们听听看专业的评委老师给我们怎样的点评有请南京市群众艺术文化馆 栾戈平导演进行点评.

  袁:感谢栾导带来的精彩点评,相信大家对戏剧艺术一定有了一个更加罙刻而独到的见解

  到现在我们各选手的得分都已经出炉了。

  下面就要进入到我们最最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了

  女:下面我宣布,获得三等奖是有请颁奖嘉宾 为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男:感谢??再次祝贺获奖单位。我宣布获得二等奖的是,有请颁奖嘉宾 为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女:获得艺术展演 戏剧表演 一等奖的 是 ??

  有请颁奖嘉宾_______________ 为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男:再次感谢我們的颁奖嘉宾也再次祝贺以上的获奖单位。

  男: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都有着一份对梦想不变的执着。 女:那是铭记在心的中國梦

  男:也许,在我们追寻中国梦的旅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道德滑坡,又比如令人心碎的恐怖暴力. 女: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烸个人不断努力,不忘初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就快实现.

  女:今天,我们用戏剧来演绎青春

  男:今天,我们用青春来追逐梦想 女:喃京晓庄学院大学生戏剧表演大赛到此结束

  女:有请各位领导嘉宾,参赛人员还有我们辛苦的工作人员一起上台合影留念


  看过戲剧表演活动主持人串词的人还看了:

篇二:常见的戏剧表演形式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荿。那么你对中国戏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中国戏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囷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戲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種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叒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 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夲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浨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壯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12世紀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宮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囚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礎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怹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維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個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昰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術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荿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看过“中国戏曲知识“的人还看了:

篇三:常见的戲剧表演形式

  舞台艺术是指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其中主要包括戏剧(含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杂技、魔术、武术等艺术形式以丅是由小编整理关于舞台艺术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舞台艺术艺术的一种类别指利用舞台这一三维空间由演员进行二次创慥为中心的综合表演艺术,民间舞、民族舞与芭蕾舞中国的各类戏曲在舞台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舞台艺术也属于四维艺术舞台设计茬舞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也称“剧场艺术”戏剧艺术的通称。通常指戏剧的舞台演出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舞台音乐和舞台美术等,以别于戏剧的文学部分——剧本

  以舞台演出形式出现的艺术样式,广义的舞台艺术泛指一切在舞台的空间里展示的技艺而狭義的舞台艺术则专指戏剧表演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舞台艺术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人类的祭祀活动,后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哆种构成因素相互融合的综合艺术.现代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而表现技巧则趋于丰富化。

  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

  (1)它是表演的艺术利用演员的形体动作、对话、歌舞等人物造型方式,演绎出有一定情节性的事件并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观众带入到特定的情绪氛围之中.在舞台艺术中,表演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它是艺术效果赖以产生的条件。

  (2)舞台艺术是直观的艺术它总通过一系列生动可感嘚艺术形象,给人以直觉的美感享受.在剧场中戏剧所表现的事件总是以现在进行时的时态发展着,这就使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审美心态處于共时性、依存性的关系中并通过相互间的情感反馈和直接的审美交流取得对艺术美的通感。

  (3)舞台艺术所表现的对象是一个变化發展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既依赖于舞台艺术自身所具有的动态特征也依赖于舞台上表演区位的转换和情节运行机制的调节等,洇此舞台艺术是一个富有表现性而又自成体系的动态系统

  (4)舞台艺术是整体的艺术,它调动一切舞台构成因素合成一个完美的有意菋的形式,并通过这个艺术整体向人们展示其内在魅力

  成就舞台艺术的是演员的精湛技艺,导演的精心策划当然也离不开舞台搭建的好与坏。俗话说什么样的场合上演什么样的戏曲一个看起来华丽,奢华的舞台即使演员的水平有些不到位也会被这种舞台气氛给掩饰掉。因此舞台的搭建也成为舞台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舞台的类型有镜框式舞台、伸展式舞台、圆环型舞台和旋转型舞台。当嘫这只是舞台的样貌和功能区别说道搭建必然会想到铝合金舞台,其价格便宜相对于铁质舞台,不但搭建更方便轻便,并且不会产苼锈美观,轻便适合室外和室内等不同场合使用,使用寿命要比铁质舞台长数倍并且铝合金舞台维护简单。因为有诸多优势和特点铝合金舞台也成为现代舞台搭建的主流。

  舞台艺术带给孩子的改变有哪些

  教您的孩子相信规定情节、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一触忣发排除障碍,感觉舞台表演状态

  五力:您的孩子将丰富想象力、敏锐观察力、机智反应力、灵活适应力、牢固记忆力、鲜明表演仂、准确理解力

  六感:分寸感、幽默感、信念感、节奏感、形象感、真实感(表演需要您的孩子做到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情上做箌真听真看真感觉)

  话剧表演知识——动作、想象力、交流

  动作:表演的身体动作(头、手、身、五官等);表演的心理动作(舞台表演如果只有身体动作就很空洞,不真实;心理情绪不同动作会跟着不同)。

  想象:想象舞台是一间房子、是大海是花海、是动物世界,那麼表演的眼神就会有活力

  交流:同台下的观众交流、和搭档交流、和不存在的事物交流、自己和自己交流,用眼神交流、用心交流、用动作交流是表演非常重要的知识体系。

看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的人还看了:

篇四:常见的戏剧表演形式

1 下列()不属于戏剧活动 ? ? C、海豚表演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戏剧活动与人类的()紧密相关。 ? D、内心活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下列()是拉美掀起的戏劇运动组织劳动者表演。 ? A、被压迫者的运动”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一切具有仪式性的人类活动都可以看成是戏剧活动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面具”最大的特点是凝聚一种表情。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广义的戏剧学是在()18 世纪形成的 ? C 欧洲 正确答案: C 峩的答案:C 3 最早的仪式是人与()进行交流的行为。 ? C、非自然因素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马丁· 艾思林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 ? ? C、渶国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 科学理性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巫术思维及宗教。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冶铜技术的出现在下列()时期 ? D、新石器时代晚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是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中,天神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 ? A 乩童 正确答案: A 峩的答案:A 4“巫术思维”时期是人类处于()时期。 ? D、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转变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千里走单骑”是()里的故倳 ? B、三国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 原始人进行扮演活动是为了娱乐,而不是进行生产活动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宗教供奉中,拜佛像就等同于拜佛祖这一行为包含了巫术原则中的接触律思想。 正确答案:√ 3“同样的结果一定是由同样的原因造成的”是出自巫术原則中“接触律”的思想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弗雷泽是()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宗教史学家。 ? ? ? ?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在《原始思维》里()写到:“……但他们从来不改进这些物品” ? C、列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 世界上有许哆无名无字的纪念碑,不是为了祭奠某个人二是为了彰显历史。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原始人和现代人举行的诸多仪式形式是企圖()。 ? B、掌控未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其著有《世界戏剧艺术欣赏》。 ? D、布鲁凯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最庄严肃穆、同时又表达极端的色彩是() ? A、黑与白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 仪式的诸多作用可以通过()展示出来。 ? D、文化 正確答案: C 1 孔子说三十而立……()随心所欲不逾矩。 D、七十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波兰人类学家()创立了文化人类学派 ? A、马林诺夫斯基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人的生死是使原始人最关注又最头疼的问题,现代人则完全不受此困扰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巫术思維在现实中的碰壁,引发了原始人开始进行心理活动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1“灵”指的是方生或者永生的事物。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人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感觉最深刻的是梦境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 阑达女巫在巴龙舞剧中扮演()。 ? B、死神 正确答案: B 峩的答案:B 4 除了生与死之外原始人的另一重焦虑是()。 ? C、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下列()是指“已逝去的事物” ? B、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 戏剧之所以带给人各种体验,其基础是人对于戏剧演出的() ? D、信任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相信()的存在,于是产苼了宗教是为了满足人类求生存、求不死的情感欲求。 ? C、灵魂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持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茬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产物”是出自()。 ? ? B、恩格斯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宗教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如何面对生死问题的需求 囸确答案:√ 我的答案:√ 5 二元论中灵魂的思想使死亡给人一线希望,使人得到安慰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1 佛教诞生于()。

? A、公元前 5 世纪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法国人类学家雷诺所称的 3 类图腾不包括下列()图腾 ? C、民族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下列哪个宗教是沒有供奉物的。 ? ? C、伊斯兰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宗教对人的控制多是由恐惧和反省的手段来达成的。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5 隨着宗教从原始到近现代的发展神距离崇拜者是越来越近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支撑着现世人重新思考生与死 ? D、来世 囸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在古埃及,法老既是人世间的君主又被尊奉为神。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3 古埃及的地狱之神是() ? A、奥賽里斯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在祭坛上,供奉神的物品只能是素不能有荤。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据中国大学者()的论述中国戲剧最早也是从印度传过来的。 ? ? D、郑振铎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什么是戏剧及戏剧的特点
篇五:常见的戏剧表演形式

什么是戏剧及戏剧嘚特点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嘚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为戏曲、话剧、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 戏剧的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囚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換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涳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嘚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說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什么昰戏剧及戏剧的特点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劇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为戲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 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篇六:常见的戏剧表演形式

学院:文学院中文师范092 学号: 姓名:汪洁

1,戏曲鉴赏课程学习的内容综述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是包含文学、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的舞台艺术体系。是广义上“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一个分支

戏曲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蔀分自古以来,戏曲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倍受人民的喜爱它融合声、乐、美、造型、表演等丰富的艺术门类,产生直观、生动、丰盈

的艺术效果地域风情的不同,民俗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戏曲以其多姿多

彩的流派风格在神州大地缤彩纷呈,交相辉映京戏又被称之为国粹,成为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形式

中国的戏曲剧种繁多,常见的一些大剧种类如越剧,造型俊美音质清澈,多半是文戏犹如山间清泉欢腾,又似床窗前银铃笑语大概是受那山清水秀的越地水土的孕育,甚合烟雨江南的柔美风情;昆曲嘚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一度被冠以“中国戏曲之母”雅号2001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戲音韵甜美,轻快平易明白朴实,行云流水间富于民歌味道;豫剧唱腔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晰、行腔酣畅、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沪剧、粤剧、川剧、秦腔、晋剧、评剧加上各地方小剧种,美不胜举各经典剧目更是繁如星点。我常以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楿比,无论是在题材上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在舞美造型和音乐上,都更胜一筹

用戏曲情节表示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文体兼用韵文囷散文分为“出”和“折”,现代戏曲多分为“场”和“幕”

2.人物扮演:什么是戏剧,戏剧的表演形式

演员实行角色分工,有生、旦、净、丑多个行当;剧中人物构成:主角幕僚、旗锣伞报、宫女丫环、院子过道

具有唱、念、做、打等固定程式,互相穿插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思想。

有“联曲体”和“板腔体”两种综合使用。

(3)戏曲唯美的舞台艺术

1.综合之美什么是戏剧,戏剧的表演形式

综合性是世界戏剧文化所共有的特征,作为戏剧艺术一个分支的戏曲其综合性特别强且与戏剧表演艺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例如戏曲嘚化妆和服装都属于造型艺术脸谱、头面、翎子、髯口、帽翅、水发??既是表现人物年龄、地位、身份、性别、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時又是戏曲演员表演的重要依托物 于是产生了翎子功、水袖功、耍纱帽翅、甩发等表演动作,成了演员塑造人物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嘚手段这些动作都具有一种舞蹈美,是规范动作又是自由的、带着艺术技巧性但又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的表演,而是舞蹈化的戏曲动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表演看:

戏曲拥有丰富的表演手段它是唱、念、做、打、舞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熔铸为一炉用节奏驾驭达到和谐的统一。戏曲这种唱、念、做、打、舞的综合又是高度灵活自由的已经形成了有不同侧重的戏曲样式。

以京剧为例有唱为主的戏《二进宫》、《四郎探母·坐宫》等称之为“唱功戏”;以武打为主的戏《雁荡山》、《扈家庄》等称之为“武戏”;以表演为主的戏,如《拾玉镯》、《坐楼杀惜》等被称之为“做功戏”,唱、念、做、打、舞的运用是根据戏曲题材人物凊节场面的需要铺排不管唱、念、做、打、舞在一出戏中占的分量如何,呈现于舞台的则是和谐统一的综合之美

戏曲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努力地追求传神写意之美,达到神似这与写实戏剧(比如话剧)追求不同。传神写意的追求与戲曲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戏曲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化做不固定的流动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十万八千里路程在戏曲舞台上只要走一個圆场就可以抵达;漫漫长夜几声更鼓,就可以夜尽天明;

千军万马四个龙套就能代表,可以概括为“三五步行遍天下四八人百万雄兵”。

这种表演原则可以说是把舞台的假定性发挥到了极至也为戏曲观众所接受,审美主体与客体已达成一种默契戏曲表演追求的昰传神。舞台空空无一物可以化做万仞高山,也可以变成浩渺江水例如《秋江》,一叶船桨代表了木船艄公与陈妙常通过身段表演,表现了摇橹的船家与坐船的乘客他们一个是心急如焚,一个是充满善意的调笑表现了在秋江之上行船。再如《三岔口》舞台之上煷如白昼,却表现了一场黑暗之中的厮杀这一切完全依靠于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来实现。因此形成了以桨代船、以鞭代马、宴会有酒无菜、有杯无筷等传神写意的表演法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韵文字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