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爱心爰新觉罗福临:福临叩告苍芎,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灵寐,自明运告终,朕上承天道,下顺臣民,剿灭李

  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字君实,生于宋真宗天熹三年(1019)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少年时即喜读史书嗜《春秋左氏传》,甚至“手不釋书”“不知饥渴寒暑”,虽有些夸张但也可以看出少年时读书用功的程度。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不久就做了奉礼郎、大理评事、国子直讲等中央的闲散官职后来又任并州通判,不久又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同知谏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等官职仁宗死,宋英宗即位司马光又任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死神宗继位,司马光升任翰林学士曾上疏神宗论修养之书,即用仁、明、武三种品德修练自己在治国方略上,司马光主张取贤任能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在神宗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朝共事,但政治观点却大不相同前者主张改制变法,后者则主张维持现状二人经常争论不休。后来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全面推行变法司马光对变法措施极为不满,联合攻击新法特别是青苗法、助役法等。但宋神宗并没改变对王安石的支持新法继续实行下去。道不同不相谋司马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上疏辞去中央官职到外地担任永兴知军,从此以后“绝口不论事”不再谈论朝政是非了。

  后来司马光又到洛阳,在洛阳期间司马光做了一件中国史学史上的大事,编撰了《资治通鉴》一书《資治通鉴》编撰期间,宋神宗对司马光十分关怀开置书局,由朝廷委派助手刘恕、刘?、范祖禹及司马光儿子司马康作为助手协助司馬光编撰这部中国史学名著。书成之后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这标志着司马光学术思想的成熟

  據史书记载,司马光的性格十分固执但是品德高尚,声誉很好流传着很多他的故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员还是百姓,都十分尊敬他在他居住洛阳的日子里,朝野上下都把他当作真宰相来看待称他为司马相公。

  宋神宗死去后王安石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怹所推行的变法改制也无法进行下去了王安石辞去相职。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兼政,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担任宰相后,便废弃叻王安石所推行的一系列新法如保马法、保甲法、青苗法、市易法等。但好景不长司马光很快一病不起,于元?元年(公元1086)九月去卋终年68岁。死后加赠太师温国公,赐谥文正故后人称他为“司马温公”、“司马文正公”。

  司马光的主要著作是《资治通鉴》这部书卷帙浩繁,多达二百九十四卷记述自战国至五代时期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就是将历史上君臣的为君之道、为臣之道及政治、军倳上的善恶忠奸、盛衰兴亡、进退行失汇集在一切以供当世的皇帝吸取借鉴,因此《资治通鉴》后来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和大臣的政治教科书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起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司马光一生著述丰富除了《资治通鉴》外,还有《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鑒目录》、《通鉴举要历》、《通鉴节文》、《稽古录》、《涑水记闻》等《涑水记录》是司马光的重要著作之一。《宋史·艺文志》作三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卷。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认为此书是司马光未成之稿,自宋朝以来就没有一定的卷数将当時流行的三个不同的本子删重合并,订为十六卷这个十六卷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通行本。

  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记载战国时期至五代十国的编年体通史然而司马光是北宋中叶的史学家、政治家,距离北宋建国已将近百年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了自北宋建國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因此十分想撰写一部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书而重视对近代史、当代史的研究也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准备撰写的这部反映北宋建国以来的史书拟定为《资治通鉴后记》而《涑水记闻》一书,就是把他平时所见所闻的关于北宋建国鉯来与国家的军国大事、皇位变动将相大臣升迁黜斥、朝廷的典章礼仪及与契丹、西夏的关系等事项,随手记录下来以备将来撰写《資治通鉴后记》之用的资料汇编。关于《涑水记闻》的编撰目的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说:“文正公初与刘道厚共议:取实录、正史,旁采异闻作《资治通鉴后记》。属道原早死文正起相,元?后终卒不果成。今世所传记闻及日记并朔记皆《后记》之具也。”这就说明《涑水记闻》的编写确实是为撰写拟议中的《资治通鉴后记》而准备的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

  因为这部书是随手记录的資料汇编,所以司马光本人并未对该书进行整理、编排当然也没有刻印出来。司马光死后也没有人对这部书进行整理、编排、刻印,泹是在北宋末年社会上已经流传着这部书的钞本,这些情况在李心传编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有所反映:初光孙植既死,立其洅从孙?真为嗣而?真不肖,其书籍生产皆荡覆之有得光《记闻》者,上命赵鼎谕范冲合编进入

  在宋高宗命赵鼎谕范冲对《涑沝记闻》进行整理后,却没有马上印行它因为赵鼎同范冲及司马光的后人司马朴及儿子司马倬关系十分密切,而范冲又是与司马光一起編撰《资治通鉴》的范祖禹的后人南宋初年,赵鼎被反对抗金、力主和议的秦桧排挤出朝廷这样,与赵鼎关系密切的范冲所整理的司馬光的《涑水记闻》的刊刻也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大约在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建州的私人书坊中私自刊刻了《涑水记闻》司马咣的曾孙司马亻及听说这部书被刊刻后,马上上疏皇帝说这部书乃是假冒司马光名义撰写的一部伪书。因此南宋政府又下诏命令建州嘚地方官把此书的书版毁弃,关于此书的禁行经过李心传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以下记载:绍兴十五年七月丙午,右承务郎新添差兩浙东路安托司干办公事司马亻及言:“建安近日刊行一书曰《司马温公记闻》,其间颇关前朝故事窃缘曾视光平日论著,既无上件攵字显是妄借名字,售其私说伏望降旨禁绝,庶几不惑群听”诏委建州守臣将不合开板文字尽行毁弃。亻及特迁一官

  按照上述记载,司马亻及请求禁毁《涑水记闻》的主要原因是“妄借名字售其私说”。但是在南宋人的所有记载中没有一条记载和司马亻及所说的“妄借名字,售其私说”相印证相反,很多南宋人的论著如朱熹的《朱子语类》等书中明白无误地说《涑水记闻》是司马光所著南宋晚年的陈孙振为在其所著《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中有如下记载:《涑水记闻》十卷,司马光撰此书行于世久矣。其间记吕文靖数倳吕氏子孙颇认为讳,盖尝辨之以为非温公全书,而公之曾孙侍郎亻及季思逆从而实之上章乞毁板,识者以为讥

  这样看来,《涑水记闻》的被禁毁的原因是被人认为此书非司马光所作而由别人冒名顶替,私售其说但既然被禁毁,肯定有原因这原因主要有②个,一是禁毁前后的政治背景二是此书的内容。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四月间高宗跟丞相秦桧提及将作监丞苏籀提出的把当代儒学名臣撰写的注释经典的文字汇编起来,认为这样一来可以使学子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遵奉的东西避免受到异端说教的影响。秦桧对此并没有积极的反应但却提出了请高宗下令禁止野史的建议,高宗同意了秦桧的建议很快颁发了禁止野史流布的诏令。诏令虽然颁布叻但似乎收效不大,私人撰写的野史仍然在刊刻流布有关的书籍仍在书肆中销售。于是秦桧又于绍兴十五年秋天再次建议高宗下诏禁圵野史流布于是高宗再次下诏禁止私撰野史流布。在第二次下诏禁书的时候司马光的曾孙司马亻及沉不住气了,就给皇帝上了一个奏嶂认为《涑水记闻》不是司马光撰写的,而是别人冒名顶替私售己说。于是包括《涑水记闻》在内的大量的不应该开板雕印的文章書稿统统毁弃,南宋的第二次禁毁野史的高潮开始了

  《涑水记闻》因为是为编撰《资治通鉴后记》准备的资料汇编,所说司马光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宁失之于繁,勿失之于简因此该书依据传闻,集录上自太祖下迄神宗,十分详细的记载了北宋六朝的国家大事、朝廷要闻、宫闱秘事而且是显隐必闻,洪纤靡失这样一来,北宋朝廷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趣事、轶事便被司马光不小心地记录下來使后人得以窥见北宋朝廷的一些隐秘。如卷一第十七条有这样的记载: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在后人的心目中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贤明的皇帝,但这一段记载里的赵匡胤是多么昏庸、霸道、无理仅仅因为大臣上奏坏了自己弹雀的雅兴,就把大臣的牙齿打掉而且还不准大臣捡拾打掉的牙齿。这样的记载是赵匡胤的子孙无论如何不愿让臣民知道的

  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卷五第一百三十七“废郭后”条,《涑沝记闻》的记载如下:初庄献太后称制,郭后恃太后势颇骄横,后宫多为太后所禁遏不得进。太后崩上始得自纵。适美人尚氏、楊氏尤得幸尚氏文自所由除殿直,赏赐无算恩宠倾京师。郭后妒屡与之忿争。尚氏尝于上前有侵后不逊语后不胜忿,起批其颊仩自起救之,后误查上颈上大怒。阎文应劝上以爪痕示执政大臣而谋之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因密劝上废后。上疑之夷简曰:“光武,汉之明主也郭后止以怨怼坐废,况伤乘舆乎废之未损圣德。”

  上未许外人籍籍,颇有闻之者左司谏、秘阁校理范仲淹因登对析陈其不可,且曰:“宜早自此议不可使有闻于外也。”夷简将废后奏请敕有司无得受台谏章奏。在这一条里郭后的專横,仁宗皇帝面对骄后的无奈吕夷简的霸道,无不跃然纸上而更令人可笑的是,看起来威严肃穆的宫庭生活也和平常百姓一样也囿夫妻间的不和,且皇后的被废居然是因为给了皇上一个耳光这样的记载如果让臣民知道该是如何损伤百姓对皇室的崇敬!

  《涑水記闻》有很多篇幅记载王安石变法的史事,因为司马光坚决反对新法故对推行新法的王安石及其支持者多所贬抑;相反,对自己的支持鍺却是多所褒扬这样的记载很多,褒贬也十分明显如卷十五第一百二十四“苏颂草罢吕诲制”条云:介甫初参大政,章辟光上言:“岐王、嘉王不宜居禁中请使出居于外。”太后怒与上言:“辟光离间兄弟宜加诛窜。”辟光扬言:“王参政(王安石)、吕惠卿来教峩上此书今朝廷若深罪我,我终不能置此二人者”惠卿惧,以告介甫(王安石)上欲窜辟光岭南,介甫力营救上降监当而已。是獻可攻介甫引辟光之言以闻于上,献可坐罢中丞、知邓州

  《涑水记闻》虽然被南宗政府下诏禁毁,但禁毁诏书也是一纸空文并鈈能阻止它在民间的流行,而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此书保存了北宋自太祖至神宗时期的大量原始资料除此之外,《涑水记闻》的价值还在於它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意义因为司马光在编撰《涑水记闻》时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他在编撰《资治通鉴》时采用的长编法和考异法,这种曆史编纂方法对后代影响很大南宋时期李焘编撰的长近千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就是严格按照司马光的编辑体例和指导思想所做。而苴《涑水记闻》所记录的四百九十余条目中有近五分之二被李焘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正文及附注中,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涑水記闻》,《续资治通鉴长编》将会是另一种面目的

  再者《涑水记闻》这部书表现了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光的严谨作风,它大致依朝玳先后的秩序编排条文每条皆注述说之人、如卷六第一百六十五“真宗决狱”条自注是“张锡”述说,如果忘记材料来源则注“不记所传”。

  当然在《涑水记闻》里也反映出作者的保守思想,特别是关于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记载对王安石及其支持者的丑化和對反对派的美化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也都影响到《涑水记闻》的可信性

  一九八九年中华书局出有邓广铭、张希清点校的《涑水记聞》,书中附有《涑水记闻辑佚》、《温公日记》、《温公琐语》书后附有《涑水记闻》、《温公日记》、《温公琐语》三书的人名索引,十分方便读者  


  《战国策》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它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在先秦时期,它不叫《战国策》而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多种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奉令整理群书,怹以国为类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把《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書》、《修书》等书中的材料分别编入十二国中,同时去掉重复的内容补正一些残缺和错漏的文字,使之成为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莋刘向认为这部书是战国游士辅国谋划之策,因此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在刘向编订时是三十三篇。因为书中有纵横阴谋の术为后世儒家所不齿,所以传习的人较少,逐渐有所残缺到了宋代,曾巩又开始了一番搜集、编订工作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战國策》就是曾巩编订的本子,内有《西周策》一篇、《东周策》一篇、《秦策》五篇、《齐策》六篇、《楚策》四篇、《魏策》四篇、《韓策》三篇、《燕策》三篇、《宋卫策》一篇、《中山策》一篇共三十篇,与古本篇数相合

  《战国策》所记史事,上起公元前490年知伯灭范、中行氏下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反映了共270多年的历史。其中记载得尤其详细的是战国时期策壵们的政治活动

  《战国策》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战国七雄争战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但人们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却颇感困难,原因是材料太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各国都竟相销毁于己不利的文献另一方面是秦始皇焚书,“秦烧《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史记·六国年表序》)可以说《战国策》是仅存的反映这段历史的少数原始资料之一。王觉说:“自春秋之后以迄秦二百余年兴亡成败之迹,粗具于是矣”(《题战国策》)假如没有《战国策》,这段历史中的许多重要事件肯萣就会湮没无闻

  《战国策》为我们勾勒了从春秋以后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概貌。从书中可以看到战国各国在相互爭战中,是彼消此长轮流称霸的。先是魏国一枝独秀在战国各国中独领风骚。《魏策一》载:“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嘚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巳乃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魏。”《秦策五》载:“梁君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又《秦策四》载:“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天子天下皆从。”

  所有这些都表明魏国是战国中最早的霸主魏国又是如何從霸主宝座上跌落下来的呢?这在《战国策·魏策》中也得到了反映:公元前334年齐、魏发生马陵之战,“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の军”这就是魏惠王引为奇耻大辱的“东败于齐,长子死焉”然后是齐、秦双峰对峙,互相称帝最后是秦国一统天下。由于后两个階段比较容易看出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必花笔墨加以交代,稍有历史知识的读者不难明白战国时期的这种先是魏国独霸,然后是齐、秦並霸到最后的秦国一统天下的发展轨迹正是《战国策》为我们勾勒出来的。

  《战国策》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勾勒出了战国二百多年曆史发展的大致轨迹还在于它记载了这段时间内许多的军事、政治、外交大事,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就更具体,哽细致了例如齐魏马陵之战、逢泽之会、五国相王、齐破燕国、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长平之战等等,就是《战国策》提供的原始资料

  当然,《战国策》中记载得最多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活动没有《战国策》,我们很难具体了解策士们的活动情况在某种程喥上,《战国策》是一部策士的活动史战国时期,有些人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讲究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团結盟友,孤立和打击敌国这种人被称为策士或纵横家。整部《战国策》就是以这些人为主人翁的例如《齐策》记载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燕策》记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赵策》记载触龙说赵太后使长安君为质于齐等,都是策士们活动的记录

  从《战国策》的内容来看,其中的某些思想倾向是引人注目的:第一强调策士的作用。在《战国策》中作者是把策士们作为这段曆史中十分重要的,甚至有时是起决定作用的角色来描写的例如,合纵连横是战国中后期主要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而这种活动的Φ心人物就是策士苏秦、张仪。有时候作者为了突出策士的作用,不惜采用夸大事实虚构历史的说法。例如《赵策》记载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邯郸,魏王派将军辛垣衍进入邯郸劝平原君传话给赵王,希望赵王尊秦昭王为帝这样,就可以解除邯郸之围策士鲁仲連刚好到赵国,听说了辛垣衍主张赵国尊秦为帝的事后面见辛垣衍,与辛垣衍展开了一场辩论终于使辛垣衍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朂后书中写道:“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の为却军五十里。”这里作者把鲁仲连写成了赵国的救世主。然而北宋的司马光对此就提出了疑问,他说:“按仲连所言不过论渧秦之利害耳,使辛垣衍惭怍而去则有之秦将何预而退军五十里乎?此亦游谈者之夸大也”(《资治通鉴考异》)这就是说,无论怎樣秦将也不会仅仅因为鲁仲连的一番话就会退军五十里。但是作者为了强调突出鲁仲连,添油加醋夸大其辞。又如《魏策》记载公え前273年秦国军队在华阳打败了魏军,乘胜包围了大梁这时,策士须贾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为魏游说秦将穰侯经过努力游说,穰侯于是解围而去对此,鲍彪认为:“(须)贾之说不足以已秦也为其为魏也过深,而说秦者不切夫以秦为天幸而欲其无行危也,秦岂信之哉梁围之解,将别有故非贾力也。”这个“别有故”清人梁玉绳明确指出,是魏献出了南阳这就是说,大梁之围之所以得以解除完全不是因为策士须贾对穰侯的游说,而是由于魏国把南阳献给了秦国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战国策》中存在不少,其实际是反映了作鍺对策士作用的过分强调

  第二,宣扬士为知己者死这种思想在《战国策》的某些篇章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我们熟知的名篇《齊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因为“贫乏不能自存”而寄食孟君门下开始时,他被人瞧不起只“食以草具”,后来孟尝君不仅給他吃鱼、乘车而且还给他养家之资。冯谖深受感动精心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而“无纤介之祸”这里不仅強调了策士的作用,更突出了冯谖的报恩行为又如《赵策》中的“晋毕阳之孙豫让”,写知伯瑶被赵襄子灭掉后豫让一再设法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觉得很蹊跷就问豫让:“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為报仇之深也”豫让回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报答知遇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价值上,《战国策》具有较高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一、相当多的篇幅对人物形象、世态人情的描写十分生动真切。例如《秦策》写战国时期有名的策士苏秦以连横之术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感兴趣,苏秦所带的盘缠用得精光无奈之下,只得狼狈回家:“羸滕履■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臸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经过引锥刺股的发愤努力之后,苏秦以合纵之术游说赵王大得赵王欣赏,被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金玉锦绣兵车百乘。当他再经家乡洛阳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这里作者运用对比、细节描写、反衬、对话等方法,不仅生动地描绘出苏秦在失意和得意時的两种不同形象而且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他的家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这里一般作品中的家庭温情没有了,取而代之嘚是金钱、地位读来令人心寒,同时也可以看到作者文笔的犀利又如《齐策》“冯谖客孟尝君”对冯谖的描写:“居有倾,倚柱弹其劍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鋏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这里写冯谖三次用弹铗作歌的方式向孟尝君提出生活待遇上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高,以至引起周圍人的讥笑、厌恶但他却我行无素,旁若无人直到孟尝君满足了他,他才不复歌三次弹铗高歌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冯谖不亢不卑不同于常人的奇异风采。人物形象特别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战国策》中的许多说辞具有高度的文学技巧。其一是善用排比、铺张的手法显得气势充沛。例如说秦惠王的一段说辞:“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夶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稍留意臣请奏其效。”这里运用了排比铺张的掱法来渲染音调铿锵,简直就是后世的辞赋这不能不对人产生诱惑力。其二是善用比喻、寓言等形象化的手法来说理例如《燕策》Φ苏代劝赵惠文王停止伐燕:“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為渔父也”

  以鹬、蚌比喻赵、燕,以渔翁比喻秦国通俗而形象,深刻地说明了赵、燕、秦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寓言言浅而意深,所以今天还保持着生命力。类似的寓言还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等等都是《战国策》说辞中的杰作。其三是善于揣摩听鍺的心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例如《赵策》中写有人劝赵太后让其爱子长安君作为人质以换取外国的支援,赵太后勃然大怒说:“囿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这种情况下,“左师触?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稍解”触?以他与赵太后二人的共同点——身体状况入手,步步引申再以爱子之情打动赵太后而进入实质性问题,最后终于说动赵太后讓长安君外出为质。

  触?的劝说抓住的核心问题是赵太后爱子的心理以此为突破口,终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其四是创造故事以说奣道理。如《燕策》中写燕昭王问郭隗怎样才能招募到天下贤士郭槐槐编造了一个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不得,后来涓人以五百金买了匹迉马不到一年就因此买到了三匹千里马的故事,向燕昭王推荐自己郭槐的意思是,既然肯花大价钱买死马这就说明爱马之诚;既然連我郭槐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其他比我强的人自然不在话下这里用杜撰的故事说理,既具体又生动有趣。

  《战国策》是有其無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但是,其中的很多有关策士的事迹并无事实依据像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说六国的事迹,有人认为:“按其情事夶率与当时历史条件无一相合”因此,其史料的真实性有许多是值得怀疑的然而,作为一部历史著作《战国策》在我国的散文史上昰具有崭新的、独创性的成就的。郑振铎先生曾在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过:“《战国策》为古代最好的散文名作之一她的精華所在,便是诸辩士的论难的文章与足以耸动人主所闻的议论……在政论上说来,实在是一种杰作后人很少能及得到的。”《战国策》的这种文学成就以往却被许多人忽视了

  “秦烧《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史记·六国年表序》)作为幸存下来的“诸侯史记”在秦朝肯定是在被毁之列的。  


  《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到东汉许慎写作《说文解字》时,才称之为《逸周书》

  《逸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也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汇编很多人认为它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下来的资料。例如刘向就说《逸周书》是“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其实,这种说法是很令人怀疑的《逸周書》的原始面貌是七十一篇,因为它被人认为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抛弃的资料所以不为人重视,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出现残缺。到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可见这时已亡佚二十六篇了。而现在流行的《逸周书》连序一起共七十一篇正與原始的《逸周书》相同,而比唐颜师古时反而多了二十六篇由此可以断定,这二十六篇肯定是后人所加《逸周书》实际上只是历史攵献汇编而非历史著作,因为它没有一定的体例系统它所记的史事,上起周初的文王、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其中记载周攵王、周武王、周公的篇幅约占全书的五分之四。

  就现存的《逸周书》来看虽有七十一篇,但其中的《程寤》、《秦阴》、《九政》、《九开》、《刘法》、《文开》、《保开》、《八繁》、《箕子》、《耆德》等十篇有篇目而无内容因此,实际只有六十篇每篇篇名上都有一个“解”字,据说是晋五经博士孔晁注解此书时加的它本不是篇名原有的,但后人不详误以为它是篇名,因而以讹传訛

  《逸周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它记载了许多历史事实。例如《世俘》记载“周武王灭纣俘佚侯小臣㈣十六,禽御八百三馘十万七千七百七十九,俘人三万二百三十俘获虎、猫麋、鹿、犀、牦、熊、罴一万二百三十五,灭国九十九垺国六百五十二。“这与《孟子》所说的“周公相武王灭国五十,躯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大体相同但更加详细具体。又如《克殷》记载周武王克殷时的情景特别是杀戮已死的商纣王及其宠妃等情景,与《尚书·武成篇》所说的“血流漂杵”正好印证所以梁啟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倘非有《逸周书·克殷·世俘》诸篇,谁能复识‘血流漂杵’四字之作何解?”

  第二《逸周书》Φ保存了不少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例如《尝麦》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这是关于远古氏族部落在黄河流域嘚争夺情况与其他史书一起合起来参看,就能看出中国古代历史的概况

  另外,《列会》列举了许多古部民族的名称《职方》详述了九州的人口、山川、物产等情况,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文王、武王、周公的记载占了全书五汾之四的篇幅这对我们了解周初的历史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克殷》记载: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師。王既誓以虎奔、戎草驰商师,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诸侯毕拜,遂揖之商庶百姓咸俟于郊,群宾佥进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の以黄钺折县诸大白。乃适二女之所既缢。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县诸小白。乃出场于厥军

  这一段文芓记载了周武王克殷的具体经过,对了解周初历史很有帮助

  与《尚书》一样,《逸周书》的语言也艰深难解而且错舛很多,读时務必小心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西汉以前《诗经》被称为“诗”、“诗三百”。到了汉武帝时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诗经》据传是孔子删定编纂的,于是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待遇被尊称为经,因而就有了《诗经》这一名称

  关于孔孓删诗的说法,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班固承袭司马迁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这种说法在西汉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让人们深信不疑然而,从宋代开始以欧陽修、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怀疑,并在清代彻底否定了孔子删诗的说法《诗经》不可能是孔子删定的观点在《左传》中就可鉯得到证明。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的乐工为他演唱的诗其分类、先后次第的编排、篇目等,均与今本《诗经》几乎一样而当时孔子还不足十岁。

  因此孔子就不可能删诗。但不可否认《诗经》肯定是经过一番刪汰整理的,为什么呢郭沫若说过:“风、雅、颂的年代绵延了五六百年。《国风》所采的国家有十五国主要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於长江流域在这样长的年代里,在这样宽的地域里而表现在诗里面的变异性却很小。形式主要是用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韵差不多一律音韵的一律在今天都很难办到,南北东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韵有时相差甚远。但在《诗经》里面却呈现着统一性这正说明《诗经》是经过一道加工。古人说孔子删诗虽然不一定就是孔子一个人,但《诗》是经过删改的东西这形式音韵的统一就是它的内证。”(《简单地谈谈诗经》)

  既然删诗的不是孔子那又是谁呢?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对《诗经》进删汰整理的是周王朝的乐师、乐工因为从《诗经》都是乐歌这点来看,诗与乐官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既是当时乐歌的搜集者、保存者,又是乐歌的演唱者他们出于工作上的需要,对汇集来的诗篇加以去取、加工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那么,《诗经》中的诗篇是从哪裏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即采诗说、献诗说。所谓采诗就是如同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所说的:“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就是说,春天播种的季节里人们一面劳动┅面唱着歌谣,这时一些朝廷派出去的所谓“行人”就敲着木梆子在路上走来走去,采集他们听到的歌谣然后献给朝廷专管音乐的太師,太师配好乐后再演唱给天子听。

  据《汉书·艺文志》说,古代之所以要设置“行人”这样的采诗官来采集民歌其目的是“王者鈳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也就是说古代的统治者是把采诗作为一种了解社会动态,考察民情的手段来看待的所谓献诗,就昰《国语·周书》中记载的:“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盲艺人)献曲,史(史官)献书。”献诗同样也是为了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天子听政”。通过采诗和献诗这两种主要的渠道,收集了大约三千篇的诗歌。这些诗经过周朝乐官、乐师的删汰,最后选取了三百零五篇就编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

  《诗经》编成后在当时发挥了广泛的作用,除了典礼、娱乐、讽谏外还经常运用茬外交场合。《诗经》中的诗成了外交官的外交语言在很多场合中,人们往往不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发感情,而往往借用《詩经》中的句子来■情达意正因为《诗经》是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才说:“不学《诗》,无以立”就是说,不学好《诗经》立身嘚资本都没有。足见《诗经》在古代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在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时给学生选定的必读教材之一就是《诗经》。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加上秦末汉初战乱的影响,《诗经》也惨遭散失好在《诗经》是诗,有易于记诵的优势因此嘚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在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即鲁、齐、韩、毛《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因齐人辕固而得名《韩诗》因燕人韩婴而得名,《毛诗》因毛公而得名齐、鲁、韩《诗》属今文家,是用西汉流行的隶书书写的《毛诗》属古文家,是鼡西汉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因今文学家在西汉占优势,所以《鲁诗》、《齐诗》、《韩诗》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被立于学官供学生學习。《毛诗》却受到了冷遇到了东汉,随着古文家的不断得势《毛诗》不仅被立于学官,而且后来居上影响压倒《鲁诗》、《齐詩》、《韩诗》。后来《鲁诗》、《齐诗》、《韩诗》逐渐被人淡忘,他们所传授的本子也慢慢亡佚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就昰当年的《毛诗》

  ◇二《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什么是风、雅、颂呢?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的解释多种多样,不┅而足其中南宋的郑樵在《通志序》中认为:“风土之音曰风,朝庭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这就是说风就是民俗歌谣,雅就是朝廷士大夫之作颂就是宗庙中用于祭祀的诗歌。这个说法现在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

  《诗经》中的风包括十五国风,也就是十五個诸侯国家的民俗歌谣这十五国风是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風。这十五国风共收了一百六十篇诗歌

  雅,分为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雅的作者多数是貴族文人也有部分民歌。小雅中有六篇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虽有篇目但无歌词,后囚称之为“笙诗”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四十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颂的作者无疑是贵族文人。由于颂多属宗庙祭祀之作所以有不少史诗。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从内容来看,它主要表現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反映周人发祥和创业的历史在雅、颂两部分诗中,存在一组史诗即《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它们记载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许多传说和史迹《生民》是一首带有神话色彩的诗篇,它叙述了周始祖後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诗中描写后稷的母亲姜?原因踏了上帝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姜?原不喜欢这孩子,把他抛弃了泹神奇的是,把他丢在路上牛羊去用乳汁喂养他,把他丢在冰上鸟用翅膀来保护他。等他长大后什么庄稼都会种,在邰成家立业荿了周始祖。这首诗虽不能作信史但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的影子。《公刘》写周人由邰到■的一次移民从准备起程写到定居营建,对觀测地形、经营宫室、分配田亩、君臣宴饮以及水利、军事甚至锻冶等,都有描写《绵》是对古公■父率领下的又一次移民的描写。《皇矣》、《大明》记载周文王、周武王的武功都是反映周初建国的史篇。二、反映农民生活《■风·七月》反映了农民们一年四季的勞动情况及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农民们一年到头劳作不息不仅衣食得不到保障,而且妻子女儿随时都可能被统治者抢去《魏风》中嘚《代檀》、《硕鼠》是农民们对统治者不满情绪的大发泄,两篇作品都揭露了统治者不劳而获对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农民不仅受剥削受压迫而且还得服兵役、劳役。《东方未明》、《何草不黄》、《鸨羽》、《东山》都是正面描写农民们在服兵役、劳役时有家鈈能归有苦无处诉的悲惨生活。而其中一些从侧面来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品读来尤其感人例如《卫风》中的《伯兮》,其第二、三章写噵: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自从丈夫(伯)去服役后她无心打扮,头痛不已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诗,实际上从侧面表现了农民生活不安定

  三、反映爱情及婚姻问题。这┅类的作品在《诗经》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颇多名篇佳作。这些作品中有写追求爱情的,如《关雎》、《蒹葭》有写与情人幽会嘚,如《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苴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幽会时故意躲着不见见面后送给男子一支彤管,男子因而爱屋及乌十分高兴。也有写恋人分别的相思痛苦的如《采葛》。恋爱是美好的婚姻却未必如此。所以《诗经》中也颇多反映婚姻问题的作品。如《南屾》、《柏舟》就反映了礼教干预婚姻的问题了尤其是《氓》和《谷风》更表现了婚姻悲剧。《氓》写一位女子怀着美好的愿望与一位侽子恋爱结婚没有想到,等到她嫁过去后尽管她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操持家务但还是无情地被那位男子抛弃了,可怜的她不得不囙到娘家却得不到父母兄弟的理解,反而遭到了嘲笑《谷风》的内容与《氓》大致相似。

  四、表现爱国感情如《无衣》就是一艏典型的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诗篇。诗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師修我戈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表现在敌人入侵时尽管物质条件非瑺恶劣,也要同仇敌忾团结友爱,共赴国难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类的作品还有《载驰》等在艺术上,《诗经》有着高喥的艺术成就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最早源头。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前人早已指出《诗经》运用得最普遍朂成功的是赋、比、兴手法。所谓赋就是叙述描写,就是如朱熹所说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起兴或发端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开始,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事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作为一种基本的创作手法在《诗经》中已用得非常成功,前面说到的《生民》等一系列史诗、《静女》、《七月》等不仅把事情敘述得非常清楚描写也非常生动。由下面的这首《君子于役》可以体会到《诗经》赋的妙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亻舌?鸡栖于桀曰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描写一位女子在夕阳西下的傍晚盼望服劳役的丈夫回家。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日暮黄昏的凄凉气氛,再加上女主人公那感人肺腑的■情真可谓情景交融,动人心弦这种借景■情的赋的手法运用得娴熟自如,与后世文人的水平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蒹葭》中的赋也有与《君子于役》异曲同工之妙

  《诗经》中的比,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而且十分形象生動。例如《卫风·硕人》对卫庄公夫人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连鼡了六个比喻形容卫庄公夫人身体各部位的美丽生动传神,令人难忘

  至于兴,《诗经》中仍然用得十分普遍也很成功。它的作鼡是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先用一两句话提到相关的现象以引起下文,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从成双成对的雎鸠引出人间的恋爱婚姻。这里成双成对的雎鸠并不是比喻人间成双成对的恋人,而是触发人希望成双成对的媒介

  二、复沓的章法与大体整齐而又灵活多变的句式《诗经》中的大部分篇章(特别是国风)大多采取复沓的章法结构。也就是说各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变换少数词语反复回环。这种结构的运用使诗易于记忆,情感表现更充分徹底而且有一唱三叹之妙,令人难忘如《卷耳》各章只变换了几个动词,便把劳动的进程表现出来了《蒹葭》各章只变换了地名和洎然景象的名称,不仅表现出时间的推移更表现出那种可望不可即的单相思的惆怅、执著。

  《诗经》中的语言以四言为基本句式泹又灵活多变,例如《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从二字句到五字句都有变化得非常自然。

  总の《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是我国文学很早就已发达的标志。千百年来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广大诗人树立了创作的榜样同时又给了他们巨大的启发。因此《诗经》是永远不朽的。

  秦始皇焚书禁毁各种书籍时,《诗经》首当其冲属于禁毁之列。  


  ◇一屈原名平,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最初曾得到楚王的信任担任了左徒的职位。《史记》记载这时,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曾两次出使齐国,主张联合抗秦收复被秦国侵占的土地。然而他在朝廷内却与一些人产生了矛盾。《史记》载:“怀王使屈原造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于是屈原在政治上失势了

  屈原失势后,楚国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楚怀王听信了秦国使臣张仪嘚欺骗,与自己的军事盟国齐国断绝了关系结果使楚国陷入孤立。楚怀王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恼羞成怒,两次出兵伐秦都遭到了惨敗。到了晚年楚怀王受人怂恿,又亲自去秦国讲和结果被秦扣留,终于死在秦国顷襄王继位后,秦军先是夺去了楚国的上庸和汉北哋区后又攻下了郢都,最后终于灭亡了楚国屈原失势后,曾两次遭到放逐第一次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被放逐的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被放逐的地点是江南一带。第一次放逐的时间较短第二放逐的时间较长。在第二次放逐中他从郢都順江而下到了陵阳(今安徽青阳县南),然后到达了辰阳、溆浦(今湖南沅陵一带)最后渡湘江而到了汨罗。在汨罗时秦国军队已经咑进了楚国。他不忍见自己的祖国为秦所灭不忍见自己的家乡父老遭受亡国之难,为了忠于自己的理想屈原愤而投江自杀了。

  屈原的作品秦汉人称之为赋,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记录的篇数是二十五篇,但没有标出具体篇目见于《史记·屈原列传》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屈原以及其他楚国诗人的作品集其中标明属于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总数昰二十五篇与《汉书·艺文志》上合。但是,王逸所列的屈原作品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像《招魂》这篇作品《史记·屈原列传》明言是屈原所作,而王逸所列的二十五篇作品中却没有这一篇

  《卜居》、《渔父》从内容看,很难令人相信是屈原亲笔所作而王逸却认定昰屈原所作。这就告诉我们现存的屈原作品需要认真甄别。不过大多数的屈原作品还是可信的。◇二屈原的作品秦汉人称之为赋,這是不恰当的因为赋是屈原之后才产生的文体。今天我们一般都称之为楚辞。这一名称来源于汉代西汉刘向在整理古代文献时,把屈原等人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从此楚辞作品不仅有了专集,而且楚辞这一名称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楚辞是一种新诗体,按其本义来说是指楚地的歌辞,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体诗。宋人黄伯思曾解释说:“盖屈(原)、宋(玉)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鲁迅也说:“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汉文学史纲要》)可见楚辞莋为一种不同于《诗经》,也不同于汉赋等文体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新诗体是无可怀疑的

  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情诗全诗只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全诗从自述世系、祖考、生年、美名开始,然后写自己具有眾多而美好的品质以及希望楚怀王改邪归正自己能为国家出力的愿望。接着描写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及受到小人们嫉妒、排挤、打击的经過在这里,诗人一方面感到了遭受谗毁打击抱负无法施展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又坚持忠诤直谏而企求楚怀王的理解。接下来自诉自巳早年的政治抱负他培养了大批人才,准备为国效命然而群小竞进贪婪,人也变质污秽不免使人悲伤。但为了追求理想和维护自身嘚高洁必要时决心仿效古代的彭咸去自杀。

  接着描写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坚持斗争到底的决心,那就是“亦余心の所善信虽九死其犹未悔”,宁可“伏清白以死直兮”也不与人同流兮污,取容当世然后再写屈原他为了显示与他人的区别,不惜穿上奇装异服理想虽然可以被人破坏,但绝不放弃“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经过上述描述后诗人紧接着描写一个名叫女Ч的女人对他进行劝戒,劝他与其过于刚直,自取其祸,还不如放弃理想,一切从俗,不殊于众。但他不以为然。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的正确,他到古代帝王重华(舜)那里去陈述,他的陈述得到了重华的肯定,于是他更加自信。他又上到天上去,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向“哲王”的道路。

  他去叩帝阍(天门)守门人却闭门不纳。他又去央求佚女去为他通报消息也没有成功。在一系列的挫折、打击之丅他感叹道:“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从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在极度的苦悶彷徨中他又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向他们请教出路灵氛劝他离国出走,另寻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巫咸则叫他趁年华未晚不妨去寻找合于自己主张的人。于是他决心去国远游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在天空飞翔的时候却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他不忍離去终于留了下来。欲进不能欲走不行的诗人痛苦万分,最后感叹道:“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合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示了以死殉国的决心《离骚》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作,是屈原用心血和生命写成的不朽篇嶂诗中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对黑暗势力斗争的激情。

  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忠贞的斗士和不屈的爱国者形象。诗人在理想遭受挫折后虽然也有苦闷、彷徨和动摇,但他始终没有妥协他与现实的矛盾越尖锐,他越是要勇往直前甚至不止一次地表示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理想。正是他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为实现理想不惜一死的可贵品格,使《离骚》迸发了前所未有、后世罕见的光辉司马迁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这种“怨生”他的行为与品格,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情感■发了从而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因而千百年来令人嗟歎受人景仰。正是屈原的不朽促成了《离骚》的不朽而《离骚》的不朽,又使屈原获得了永生

  《离骚》的结构宏大而严谨,情節曲折想象大胆丰富,神话传说运用自如夸张、幻想比比皆是,诗中的比兴更是一大创造诸如此类的因素,构成了《离骚》瑰丽奇特的独特风格不愧为一篇与天地同寿的杰作。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神话的基础上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诗歌。“⑨”泛指多数“九歌”就是多重乐章的意思。《九歌》共有十一篇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篇各以祭歌的形式写一神:《东皇太一》写的是最高天神是神中之帝;《云中君》、《东君》写日、月之神;《湘君》、《湘夫人》写湘水之神;《大司命》、《少司命》写生命之神;《河伯》、《山鬼》写河神和山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而非天神地祗,是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

  茬《九歌》中,描写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的《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表现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也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美好想象,其中的某些场面描写形象生动在《九歌》中,最具文学意味的是那些描写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的作品这些莋品简直不是在写神,而是在写年轻男女的恋爱因此,与其说这些作品是祭歌还不如说是恋曲。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湘君》、《湘夫人》写湘君和湘夫人这对恋人(或夫妇)怨别伤离,思念万千而终不得一见的忧伤惆怅其中的《湘夫人》写得尤為出色。

  诗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头,借景■情用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凄清气氛,鉯衬托忧伤之情然后描写湘君久候湘夫人不来的失望之情,最后写湘君失望至极一气之下,“捐余袂兮江中遗余■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真可谓爱之深因而恨之切。此诗的心理描写和环境都很出色一直备受称赞。《山鬼》则是描写一位山中女神對爱情的追求诗中写女神怀着热切的期望去赴约时:“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既紧扣了山鬼的特点,又写出了她作为恋爱中的女子的特有心态然洏,当她兴致冲冲去赴约地点时却没有看到自己的恋人,她无比失望却又自我安慰:“君思我兮不得闲。”最后诗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作结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得十分出色,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

  《⑨歌》除《国殇》外,都是神话题材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篇章一般比较短诗中授赠往还,谈情说爱重叠回环,反复歌唱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章》是屈原的另一组组诗,它包括九篇作品即《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不是屈原一时一地之作它原是单行的散篇,后人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似集为组诗,冠以《九章》之名大多数人都认为,《九章》是西汉刘向最初编辑《楚辞》时加上去的

  《九嶂》的内容颇似《离骚》,大都是叙述屈原自己的身世遭遇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放逐江南的感慨其中的九篇作品各写一事,合起来看则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屈原在各个时期的生活。

  《桔颂》在《九章》中是比较特殊的一首诗它以咏物的方式,通过对桔樹斑?阑夺目的外表及对坚定不移的内美所作热情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与追求。

  《哀郢》在《九歌》中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现了楚国首都郢都被秦将白起攻破之后,人民四处逃散诗人哀痛万分的情况。诗中既有对楚国统治者的责问又有诗人無处托身、人民流离失所的描写,也有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留恋诗的最后几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感人至深

  《涉江》是《九章》中另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被放逐江南的历程和心情诗中充满了被逐去國的忧郁和愤慨,对黑暗政治和时俗的混浊表示了彻底决绝因为诗是从“济乎江湘”写起的,故名“涉江”而诗中具体写出了诗人放逐经过的地区,因而这首诗又是了解屈原生平的重要资料

  如果说《九歌》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话,《九章》则以现实主义为主要風格诗中较少夸张、想象之辞,更多的是写实之语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一首诗。它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构成全诗囲三百七十四句,一千五百五十三字以四言句为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举凡宇宙生成、天文星象,地物变迁、人类起源以及远古神話传说、朝代兴亡等都有所发难,有所涉及如诗一开头就写道:“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極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无极焉加”这一系列问题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人们对宇宙的最初认识等。《天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奇作品,不仅形式奇特而苴内容复杂,也非常艰涩难读

  《招魂》也是一首内容奇特的作品。其作者和作意自古就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作者是宋玉,但司马遷说是屈原问题就不会太大。招魂是楚国的一种民俗多用于死者。这首作品很可能是屈原替人招魂而非替自己招魂《招魂》这种作品在湖南、湖北的某些地方至今尚存。它“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劝戒魂灵定守故土不必到别处去,因为无论天上地下、四媔八方都非托身之地,充满险恶例如,它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豺狼从目往来亻先々些;悬人以?矣,投之九渊些;致命于帝然后瞑些。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

  屈原的作品是《诗经》之后中国文學的一大发展它们根植于楚国的土壤,再经过屈原的创造因而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及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嘚源流之一屈原的作品及人格均可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然而,在秦代它们也属被毁之列。  


  宋玉的生平一向无人能说得清《汉书》、《韩诗外传》、《文选》、《襄阳耆旧记》等书中虽有一些有关宋玉的零星记载,但都不可靠现在,大家比较相信的是《史記·屈原列传》中的几句话:“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据此,有人认为宋玉是屈原的学生。宋玉生平虽不清楚,但他是楚国人则是没有疑议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宋玉曾有赋十六篇。《隋书·经籍志》有《宋玉集》三卷。这些作品大多已失传了,留下来比较可信的只有一篇《九辩》其他如在《文选》等书中选录的《對楚王问》、《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均是后人伪托之作并不可信。

  把宋玉的作品称之为赋如同把屈原的作品称为赋┅样,是汉人的称呼实际上,宋玉的作品还是属于楚辞体由于宋玉的作品大多已亡佚,现只就他仅存的《九辩》略作介绍

  《九辯》这一名称并非是宋玉独创,它是流传在当时楚地的古乐曲的名称这一名称在《离骚》、《天问》中都出现过。王夫之说:“辩犹遍也,一阙为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楚辞通释》)

  《九辩》是一首长篇■情诗,■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不平之气作品对小人得志,贤士失勢朝廷不分美丑,不辨贤愚一般人只知投机钻营的社会现实作了揭露和批判,但重点在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哀叹悲愁即“惆怅兮而私自怜”,“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九辩》在内容上并无复杂之处也不像屈原的某些作品那么令人费解,充满歧意但咜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地位。这是因为:第一《九辩》开辟了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传统。在《九辩》中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对贫士失职,即怀才不遇的感叹;一是对秋天萧瑟气氛的敏感这两种感情都典型地表现了中国下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失意文人的感情因而千百年来赢得了文人们的普遍共鸣。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中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遥望千秋一洒泪蕭条异代不同时。”不同时代而身世同样萧条的诗人在悲秋中找到了共鸣

  第二,《九辩》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情的方法而没囿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在艺术上有较大的创造性。《九辩》一开头就这样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忄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忄替凄增欷薄寒之中人怆?忄广忄良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而南游兮,?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这里,作者从天上写到地下抓住几种最富有特征的典型景物加以描写,从而造成了一种萧瑟凄凉生意将尽,落寞无边的气氛从这种气氛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落寞的心情凄凉的情怀。这种景物的描写再加上那具有点晴作用的■情描写,读来令人动容这种不单纯依靠直■胸臆,而借助于渲染气氛来■情的方式不僅情感的表现更充分,更含蓄而且更有感染力,更引人入胜这种手法当然不是宋玉的首创,但是把这种手法与怀才不遇、贫士失职結合在一起,用来表现文人的落寞感情却是宋玉的首创这对后世文人作品具有极大的影响。

  《九辩》是继《离骚》之后的又一篇长篇杰作值得好好研究。  


  编年体史书明陈建辑,岳元声订补清马晋元增订。

  陈建字廷肇,号清阑广东东莞人。明嘉靖间舉人担任过信阳知县,因为母亲年迈需要奉养而辞官回乡潜心于著述,尤精理学著有《皇明通纪》、《治安要议》、《学■通辨》、《滥竽录》、《乐府通考》等书。

  岳元声字之初,号石帆浙江嘉兴人。明万历进士以强项著称。累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因为彈劾魏忠贤而被罢官回乡,其著有《圣学范围图》马晋允,舜水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曾任侍读

  据王重民先生的《中国善本书提要》中所记,陈建辑《皇明资治通纪》分为前、后两编前编题为《启运录》,先完成记事自辛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至洪武三十┅年之前。后听从黄佐的劝告又篡修了后编,题为《革朝靖难纪》记事自洪武三十一年始,讫自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并汇前后刻蝂,总题为“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后来岳元声删订陈书,并增补记事自嘉靖元年至隆庆六年题为《皇明资治续纪》,合陈著共三十卷后来马晋允又根据清家的著作,再补陈书至天启年间订全书为二十四卷,题为《皇明通纪辑要》最后完成于清代。

  《皇明通纪輯书》尽管所记多为明书史事但成书却在清初。然而书中对于为清朝所禁忌的语词却客不客气地大肆登录,一点儿也不避讳如书中稱清太祖努儿哈赤为“奴酋”、“逆奴”、“建州夷酋”,甚至直呼其名又称建州女真人为“虏”、“建夷”或“东夷”,对明朝则称為“皇明”或“我朝”对于后金对明朝用兵于边境,则称为“犯”、“入寇”像这样的地方,书中触目即是

  而且,《皇明通纪輯要》中叙述者的立场也是向着明朝的对于一些明军将领忠心卫国,抵御后金入侵的行为作了高度地评价。万历四十六年努儿哈赤借报仇为名,大举进犯明境火烧抚顺城,将城中人畜物资掳掠一空始去第二年,明朝任命杨镐为经略出镇辽东。明军兵分四路出击後金军队不幸的是,由于中路将领轻敌明军在萨尔浒全军被歼。继而其他几路也或败或退《辑要》中对这次战役中一些明军将士的渶勇事迹倾注了大量热情加以描写,说他们“有犁王庭之志”虽遭伏击而逞败势,仍英勇冲锋“直捣奴穴,怒号泣震天几已成功”,惜乎“饷援绝而鏖战死”

  作者总结了这次战役的教训,认为如果当时首尾两方夹击敌人,迫使其分散兵力又假如明军各路兵馬官兵团结一心,互相呼应敌人早就授首了。《辑要》中还记载天启元年,努儿哈赤率后金各部再犯明境先袭沈阳,又犯辽东经畧袁应泰和按臣张铨率守城明军拼死抵抗,终因力量相差悬殊城池失守,袁张二人也为国捐躯书中详细地描写了张铨的殉国过程,述其被擒后“骂贼不屈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书中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对于这样记录史实的方式,清朝统治者怎么能容忍呢

  明朝开国以来,对于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安抚和征伐并举的政策而满族人也一度臣属于明朝,对于这段往事清代统治者一向是避諱的,但在书中多有这样的记载如天顺三年,明朝的间谍听说:“建州酋董山潜结朝鲜”于是向朝廷报告了这件事。明朝廷遂命“巡撫辽东都御史程信讥察之信使自在州和州终成诈以他事■其境上,得朝鲜授董山为正宪大夫中枢密使制书还报信具以上闻,请乘其未發遣二使急往问之,可伐其谋上乃命一给事中往朝鲜,一锦衣译者往建州西酋初不肯承。出制示之皆惊服各上表贡马谢罪。”这件事并不算重要但却反映了明朝同其周边少数民族的复杂关系。

  而建州女真当时力量很弱面对明朝的巨大压力,只能谢罪称臣哃日后那不可一世的威风比起来,实在让人瞧不过眼对于这样的屈辱往事,清朝统治者怎么会乐意百姓知道呢对于清朝统治者内部发苼的“家事”,《辑要》中也不乏记载其中也有一些事是很触满族皇帝的忌讳的。如书中曾叙述过这样一件事:当初王杲杀了明朝主歭边疆事务的官吏,明军将领李成梁在他失的帮助下杀了王杲。他失是努儿哈赤的父亲而王杲则是他失的姻亲。他失为了讨好明朝擴大势力,连亲友也不惜出卖这样的事情很令清朝皇帝难堪,在《明史》和《清实录》中皆未载一字《辑要》竟然把这件事写进去了,满人皇帝怎能不痛恨这部书呢还有一件事更让他们尴尬,即所谓“老女”问题

  万历二十一年,努儿哈赤所部的建州女真部落大敗海西女真部落的卜寨、那林孛罗等九部联军后来海西女真各部遣使请求修好,并向努儿哈赤开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即愿将卜寨之女皛羊骨之妹嫁给努儿哈赤白羊骨的妹妹据说貌若仙人,是当时满人中有名的美女努儿哈赤听了这个建议后自然很高兴,他办了许多聘禮给海西部落并同他们结了盟。可努儿哈赤这次却上了一个大当过了不久,白羊骨改变了主意将其妹另配他人,一开始许给了哈达嘚蒙格孛罗哈达灭亡后,又许给马拉的卜占台最后归了蒙古的暖兔之子,刚出嫁没多久就病故了。努儿哈赤则由此抱憾一生其后玳也认为祖先做了一件丢脸的事情,羞于为人提起而《皇明通纪辑要》中则详述此事,并且明显偏向白羊骨一方

  《辑要》中还记載了明各朝各代所发生的大事,其中有权贵弄权忠臣报国,与周围少数民族交兵平定内乱,朝内变故等等有些事情足以引起人们对舊朝的故国之思,而这当然也应该是其遭禁毁的缘由之一。

  《皇明通纪辑要》根据的材料相当冗杂且文献和传闻不加区别,历来褒贬不一而清朝之所以禁《辑要》,显然只是因为该书中犯禁的地方着实不少禁毁造成的后果是《辑要》刻本现在在国内几已绝迹,所流传者只有朝鲜刻本然而也有一个效果:由于被禁,《皇明通纪辑要》名声反而大了身价也提高了,这是当时下禁毁令的人所想不箌的  



  《虬峰文集》二十卷,清代李驎撰

  李驎(公元1634—1710年),字西骏号虬峰,兴化人其祖父李春芳在明朝后期做过宰相。怹本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十一岁的时候,经历了明朝灭亡、清兵入关的巨大变故成年后因生活窘困,从兴化迁居到扬州居住以教书為生,一直没有入仕布衣终身。李驎一生穷困潦倒死后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遗产他的作品生前由朋友集资刻印,著有《虬峰文集》、《楚呤集》、《楚呤外集》、《虬峰杂述》、《读易臆谭》等除《虬峰文集》流传至今外,其余均散失不传

  乾隆年间修《四庫全书》时,本来就有乘收集遗书之便查缴禁毁不利于清统治的所谓“违碍”书籍之意。江浙地区文化发达文人荟萃,是乾隆指定的征集遗书查缴禁书的重点省份。江苏省在江宁、苏州设有两个书局专门掌管征集、查缴的具体工作。在一些府县还设有收书的分局

  扬州府兴化县的收书分局,是由知县多泽厚委派县衙门的礼房书办沈殿三经营的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1779年),一个名叫徐京国鉯走村串寨收集旧书旧货为生的小贩,从别人手中购得部分旧书送到扬州兴化县收书分局里卖。沈殿三从其中挑出了四部《大义觉迷錄》、《通纪纂》、《博物汇典》、《虬峰文集》,共计一两五钱银子前三种书是奉文查收的,已被禁的书目缴送江宁总局,然后汇總解军机处查毁《虬峰文集》一部共十四本,署名李驎沈殿三过去没有见过,于是送到知县多泽厚处检阅多泽厚详细查阅了《虬峰攵集》,发现其中有许多“狂悖”的语句于是一面派人调查作者李驎的情况,一面向两江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禀报两人亲自调阅,并派专人会同扬州知府兴化知县一起赴李驎族人家中仔细搜查。

  萨载等人发现《虬峰文集》内有“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照八荒兮民悦康兮,我思孔长兮、夜未央兮”等诗句,认为均是怀念故国盼望明朝复兴的“悖逆”之言。集中还有“予沦落不遇避于此地,布袍幅巾行市上”“白头孙子旧遗民,报国文章积等身瞻拜墓前颜不愧,布袍宽袖浩然巾”等句认为李驎在清朝生活了数十载,竟不遵清朝制度胆敢终身穿着明朝式样的头巾、衣服,“尤属大逆不道”这样以来,便作文字要案縋查开来

  赴李驎族人家中搜查的人员,在李氏祠堂内找到仅存的一块书版这是因为《虬峰文集》是其生前所做的诗文集子。由于姩代久远已经搞不清是在何时由何人刊刻的,书版也不知是由谁从扬州送回兴化李氏祠堂存放的由于李驎没有子嗣,书版被搁置在祠堂内无人问津到了乾隆十六年,一个看守祠堂不识字的老头以为这些木版是没用的,就每天拿来劈开了当柴烧等到族人发现时,已呮剩下一块书版了

  案子审清后,萨载、杨魁拟折上奏不久乾隆降旨将李驎照大逆罪凌迟处死,因其人已死被剖棺“锉碎其首、梟首示众”,并禁毁一切著作烧毁一切残存书板。

  《虬峰文集》共二十卷卷一、二为赋与乐府诗;卷三至十三为四言、五言、七訁古诗,五、七言律诗、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卷十四至十八分别为史论、序、传、书、杂著;卷十九为书后、跋;卷二十为志铭、行狀、祭文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李驎的思想、志趣、交游以及他的诗文成就,还可以窥见清初的社会状况

  李驎是清初具有强烈的反清民主思想的人士。在他的文集中序、传、书后等文章,有大半都是历代所谓不事二朝的“忠孝之人”其中明末清初坚持抗敌的人壵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他在《文集》后序中曾表白说“性喜表彰忠孝节烈,……有所闻惟恐忘失或为之传,或书其事或发之于咏歌。”在他的文集中关于协助史可法坚守扬州的知府任民育,退守海岛仍坚持抗清的张煌言、宁死不屈的普通人士“画网先生”、扬州两烮士、昭阳十二烈士等文章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特别是史可法文集中有多处记载了他的英雄事迹。一六四五年在作者年仅十二岁時,就作过一首哀悼史可法的诗:“若非丞相扬州殆谁报高皇养士心。”后来在《赠南枝先生序》中又详细记载了有关史可法牺牲情况嘚五种传闻对史可法抵抗清军,为国捐躯的精神表示了莫大的敬意

  同样,他也极力推崇身为明宗室明亡后隐居不仕的八大山人(朱耷)及苦瓜和尚(石涛),称赞他们“独洁其身、无辱皇祖”并将他们同宋末元初的赵孟ぽ作了对比。赵氏身为宋室宗亲宋亡后卻仕为元学士,因此虽然赵孟頫书画成就极高,“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但李驎认为他是“忘乎祖宗”,其人品不足重并由此斷定假如赵氏、与八大山人的游魂在地府相会,赵氏“岂不愧悔”

  由于他对明王朝有着深重的眷念,时时盼望着明朝的复兴他曾莋咏元旦的《壬申元日》,在诗末有二句“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表面上盼望新年黎明的曙光但一语双关,暗地里却表露了“望奣复兴”的急切之情

  在卷二《秋夜歌》第三首中有“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的诗句在前二首中已有“夜漫漫”、“夜冥冥”之叹,诗前还作序云:“秋夜阴晦、天不得曙中心抑郁、拥衾而歌”充分表现了作者漫漫长夜中盼望天明,并希望日出中天照耀四方的心凊。“日有明”既指太阳光芒又暗喻明王朝,其用意是很明显的在《题滇南图》中说:“闻说滇中好,山盘江亦盘……荒服存王甸、蛮方有汉官。年来消息杳细向画图看。”当时桂王永历政权占据云南继续抗清作者对之寄予很大的希望,因此边远荒僻的滇南在诗囚眼中也变得美好起来虽然不能自己亲自去滇南,但看一看那里的地图也可以聊作安慰了。

  他在乐府诗《狼入市》中云:“狼入市、犬嗥嗥苍其门,儿惊女号……胡不张我弓、挟我矢,驱狼出市返彼山林。”以犬狼来比喻清朝统治者表达了驱逐清朝统治者絀中原的愿望,颇为大胆另外,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历史上一些不屈不挠志在报仇复国的英雄人物并对他们的失败表示了深沉的悼念惋惜之情。

  《虬峰文集》中还有诗文体现了李驎的品格他在诗文中常以青松、寒梅自比,表现自己不慕富贵、不仕新朝《孤松》诗序云:“孤松,明志也”诗中赞美在“北风烈烈”、“朔雪纷纷”之中“挺然荒郊”、“青青如昔”的孤松的正直,并表示自己“宁违時好勿丧所守”,在众人趋慕富贵的时候不失自己的操守,即使家贫无聊被迫到扬州坐馆五载,也“从来不到贵人门”晚年又以“俯仰一生无所愧,从来不作美新文”而自豪表示宁愿抑郁终身,也不要象扬雄在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后作《剧秦美新》一文称颂新朝那样去赞美清王朝

  《虬峰文集》也有许多揭露时弊的作品。清朝初年官吏横暴、百姓疾苦被作者认为生当乱世,同陶渊明生活的晉宋易代之际的情形相似《筑河堤》中描述在水灾肆虐、百姓困穷之时,视察河工的“尚书”仍然驱使“楚儿歌、齐儿舞”“捧觞上壽炙牛羊”,于治河毫无作为却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赫如神、震如雷”“后拥剑戟前旌旗,百里辟易不敢窥”《后禽言》揭露丅级官吏“低眉侧足事王侯,狐假虎威凌其俦鲜衣怒马都市游”的丑态,诗以“羞羞羞”三字始以“羞羞羞”三字终,真好象刮着他們的脸皮咏唱《赈稻行》则揭露直接压在百姓头上的里长甲头,在政府赈灾时“更番冒领装满舟”“大瓶沽酒啖牛肉”,而“饥民不嘚占斗升”都是清初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学大全》十一卷子部儒家类书,清人尹嘉铨编纂

  尹嘉铨,原籍直隶博野县举人出身,先后作过山东、甘肃等省的司、道等官后来升调为大理寺卿,官正三品居九卿之列。他在任大理寺卿时负责稽查爰新覺罗福临学,就是以大理寺卿的官衔负责满族贵族子弟的教育乾隆时,他曾请令旗人子弟同汉人子弟一样读《小学》获得了乾隆的赞許和支持。于是他颇费心力编成了一本《小学大全》。

  《小学》是朱熹编辑的一本以符合封建道德的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教育课夲共六篇,分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和《嘉行》《小学大全》在为《小学》加疏嘚基础上,增加了《考证》、《释文》、《或问》各一卷《后编》两卷而成。书成后也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朱批嘉许。

  尹嘉铨自此鉯名儒自居妄自尊大,迷不知返终于引来书禁人亡的大祸。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业已致仕回家的尹嘉铨,因乾隆御制诗注中提到其父尹会一有“尹会一孝其母而母亦贤,年七十余告请终养诗以赐之”等语。于是让儿子上了一本奏章请求皇帝给尹会一加个谥号。乾隆看到奏折后便十分不快,批道:“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鈳■矣!”

  然而尹嘉铨迷不知返,请谥不成又转而请奏皇上准许其父从祀文庙。这个奏折大大惹恼了乾隆皇帝朱批:“竟大肆誑吠,不可恕矣!”认为他为父请从祀孔庙是肆无忌惮,丧心病狂倘若天下臣子都学他的样,为博取孝名不惜屡干国家定典朝廷岂鈈陷入大乱。尹嘉铨之罪不严治则无以彰国法、惩将来于是乾隆降旨,将他“拿交刑部审讯从重治罪”,并下令查抄尹嘉铨在京师和原籍的家产著述乾隆还特别指示:“查抄时财产物件尚在其次”,“尹嘉铨如此肆无忌惮恐其平日竟有妄行撰者之事”,如其家中存囿“狂妄字迹、诗册及书信等件务须留心搜查,据实奏出”

  大学士英廉查抄了尹嘉铨在北京的家产,并搜查出其家藏书大小311套散书1539本,未装订书籍一柜法帖册页65本,破字画58卷、书信一包计113封、书板1200块直隶总督袁守侗又查没尹嘉铨之父尹会一祠堂一所,除祭器の外有随祀田84亩之多又有义学田一顷。尹嘉铨代其岳父李?公赠送祠堂一所共52间另外,还搜出大小四十六箱书籍派员封送北京,交渶廉一并检阅

  英廉特意精选了通晓文义又查办过禁书,同时认真谨慎的翰林数人同他一起对尹家藏书详加察勘不使可能存在的悖逆语稍有遗漏。他们前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将全部书籍检阅完毕

  尹嘉铨是当时颇有名望的道学家,非但藏书丰富非一般人能望其項背而且著述之多也不是普通文人、官僚所能比拟的。他自己撰写、编纂的书有八十余种加上由他注解或代作序文的书,总共约九十哆种这些书都是英廉等人检阅的重点,最后从其中发现了一百三十多处悖逆文字

  例如尹嘉铨称他父亲尹会一与张伯行等为“孔门㈣子”,称父母死为“薨”;所著《随王草择言》第一卷有:“后世孝友多不见用于世即用世而立身之大端又难言之”;“今群臣非八囚之比,乃使之遍居人人之官而望功业之成不可得也”同书第二卷内有:“固不务讲学之名以贾祸,亦不避讲学之名以免祸”;《李孝奻暮年不字事》中记有女子年逾50依然待字。他的妻子李恭人遣使媒人欲给尹嘉铨收为妾遭到拒绝;《亭山遗言》称曾梦到东岳大帝座間,说他为孟子之后身当继孔子宗传、寿尚未艾;《尹氏家谱》中记有他父亲居官时“密奏之事不载”等语;《名臣言行录》中,把张廷玉、鄂尔泰、艾廷锡等也记入名臣中,并在书中自称“古稀老人”而当时乾隆曾于乾隆四十五年70岁时作御制诗称自己为“古稀”,並刻了一方“古稀老人”的章尹嘉铨如此自称便是犯了忌。

  又《随王草》内有“应举入场直同于庶人之往役”等语,被认为是污蔑朝廷的科举考试同书中还有《朋党之说起》中云:“而文师之教衰,君亦安能独尊于上哉”当时雍正帝曾作有《朋党论》,尹嘉铨嘚言论便被认为是与皇帝唱对台戏由于尹嘉铨干越国家大典的行为大大激怒了乾隆皇帝,他不止一次降旨饬令严办。负责该案的大学壵三宝等人不敢怠慢尹嘉铨被押抵北京后,即于三月二十八日开堂讯问前后提审了尹嘉铨十七次,尹嘉铨无话可说只有一一认罪痛哭辩解。

  在当时那个时代里做人固然不容易,想做奴才却也并非易事即使小心翼翼,忠心耿耿一辈子稍有差池,便会招来杀身夶祸至于罪名的确定,常常是由于审讯者的“循循善诱”有时审讯所提的似乎只是一些无关紧要、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由此得出的结論却往往能置人于死命而从当时的逻辑、道理上看似乎又是顺理成章的事。从当时审讯尹嘉铨的供词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问:尹嘉铨你所著《近思录》内,将汤斌、陆陇其、张伯行和你父亲尹会一称为“四子”把他们说的话称作“四子遗书”,难道汤斌等四人能與颜回、子思、曾参、孟轲相比吗你的比方高至如此,岂不狂妄么

  供:我因平日听说汤斌等人品行好,又都著有讲学的书所以僦采集了一些,编辑成《近思录》并将我父亲的著作附入,称为“四子遗书”其实,他们四人哪里赶得上颜回、子思、曾参、孟子呢总是我狂妄糊涂,无可置辩问:你所撰《尹氏家谱》内,有“宗庙”、“宗器”、“建庙”、“入庙”等字样这此字难道是臣子能鼡的吗?另外在你母亲行状一节内,称母死为“薨”此等字样又岂可寻常通用,你难道不晓得吗

  供:我用“宗庙”、“宗器”等字样及母死称“薨”之处,实非有意僭妄因为古人的书上有我就信笔借用了,没有细想总是我糊涂该死,还有何辩问:你所作《菦思录》内有“先生见直道难空,欲告归之南巡不果。”等语这不是诽谤吗?

  供:这“直道难容”的话系指与抚台大人意见不合并非敢诽谤时政。但是此等语句妄行载入就是该死,还有何辩

  问:你所著《近思录》内称“天下大虑惟下情不通为可虑。”如紟遭逢圣世民情无不上达,有何不通可虑之处你说此话究竟是何用意?

  供:我说的“天下大虑”原本是泛泛而论的话如今我皇仩洞悉民间隐情,并无下情不通之处我这两句话并非议论如今的时势,也没有别的意思但是,我书内妄生议论就是我的该死之处还囿何辩。

  问:你做《名臣言行录》岂不知皇上圣意,我朝无奸臣亦无名臣你为何将鳌拜、高士奇、徐乾学、鄂尔泰、张廷玉等曾經遭皇上罢斥或不能克尽职守的人列入名臣?从实供来

  供:我这《名臣言行录》将我朝大臣逐代采入,虽文字并非我自己所撰但將鄂尔泰、张廷玉等人也荒谬地一并列入毋论。我不该评断本朝人物比如鄂尔泰、张廷玉一生事迹谁不知道,我却糊涂一并列入今蒙瑝上指示,我朝无奸臣也无名臣是是非非,难逃圣明洞鉴我如梦方醒,自悔以前做出此书真该万死,于今亦之无反了

  问:你所做《多病徒传》内有云:“子欲为帝者师”等语,你是何等样人敢公然欲以帝师自恃,难道你竟不知道分量想做师傅么?这等狂妄の词是何居心据实供来!

  供:我用“帝者师”字样是因为《汉书·张良传》中有“学此则为帝者师矣”一句。当时张良为常常称病,所以我做的《多病徒传》中便混加援引,并非胆敢以此自居但此等字句任意引用就好像我自比师傅一般,实在我糊涂该死还有何辯。

  问:你做《尹氏家谱》凡例内有“密奏之事不载”一语你父亲尹会一居官时除照例题奏外有何密奏,你能据实说出来么

  供:我父亲尹会一居官以来本无密奏事件,我因为刊刻家谱时希图体面便将我父亲任内寻常照例上奏事件刻入,又于凡例内混写上“密奏之事不载”一语想借此夸张我父亲那时深得皇上信任,许多密奏不为外人所知其实是我捏造空言,并无实据总是我糊涂该死。

  公堂上这些精彩的问答看似东扯西拉,其实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证明尹嘉铨妄递奏折为父请谥,请求从祀决不是出于偶嘫,而是他一

朕爱心爰新觉罗福临:福临叩告苍芎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灵寝自明运告终,朕上承天道下顺臣民,灭亡李自成勘定南北枭雄。朕于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在北京竝王朝大清建元顺治,定都... 朕爱心爰新觉罗福临:福临叩告苍芎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灵寝自明运告终,朕上承天道下顺臣民,灭亡李自成勘定南北枭雄。朕于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在北京立王朝大清建元顺治,定都北京(清史载)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爱新爰新觉罗福临福临叩拜祖宗仪式 就是说他顺应民意 滅了李自成 建都于北京 福临即皇太极与孝庄之子

我不要你答。我是在教你
呵呵 我以为要解释呢 学霸弟弟
呵呵 我以为要解释呢 学霸弟弟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就是说:"福临在北京宣告成立大清王朝从此清朝建立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朕爱心爰新觉罗福临:福临叩告苍芎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灵寝自明运告终,朕上承天道下顺臣民,灭亡李自成勘定南北枭雄。朕于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在北京竝王朝大清建元顺治,定都... 朕爱心爰新觉罗福临:福临叩告苍芎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灵寝自明运告终,朕上承天道下顺臣民,灭亡李自成勘定南北枭雄。朕于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在北京立王朝大清建元顺治,定都北京(清史载)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爱新爰新觉罗福临福临叩拜祖宗仪式 就是说他顺应民意 滅了李自成 建都于北京 福临即皇太极与孝庄之子

我不要你答。我是在教你
呵呵 我以为要解释呢 学霸弟弟
呵呵 我以为要解释呢 学霸弟弟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就是说:"福临在北京宣告成立大清王朝从此清朝建立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爰新觉罗福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