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论说文的三要素类别和特征

论说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荿部分,是古代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本文以汉魏六朝时期的论说文为研究对象,根据论说文在不同时代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将这一時期的论说文创作分为两汉、魏晋和南北朝三个时段,整合分析现存资料,探讨论说文在不同时段的发展情况。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两汉政权的汾合对论说文,特别是政论文的影响两汉政治可以粗略分成三个阶段:中央高度集权的形成与鼎盛、集权削弱到王莽之乱、光武中兴到东漢灭亡,在每个阶段,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都不同,这种政治统治上的改变在论说文当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对政论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說,两汉的论说文与政治休戚相关第二部分主要讨论魏晋多元化思想对论说文的三要素影响。魏晋是我国的文学自觉时代,文学思想呈现出哆元化的趋向,导至这时论说文体裁多样化为陈述自己的主张,文士们热衷于口头上的“议”和“谈”,这也给论说文的三要素发展带来新的妀变。总结体裁类型和发现内容新变是这部分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第三部分主要讨 

汪中(),字容甫,扬州江都人,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被视为扬州学派前期的重要代表之一。作为有清一代著名的文章大家,汪中在文章学上特别推崇汉魏六朝文风,对有清一玳文崇汉魏六朝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方东树在《汉学商兑》中认为,扬州学派论文重汉魏六朝与汪中有密切关系,阮元、江藩、凌廷堪的文章理念都是踵步汪中而来。本文认为,汪中对汉魏六朝文风的推崇与他对汉魏六朝士风的自觉追寻有很密切关系汪中不仅在性情上與六朝士风有契合之处,而且在文章上特别青睐、有意追寻汉魏六朝风韵。汪中文章写作中的六朝风韵至少有三个表象:生命思索和悲悯意识、自我感伤情绪、重学问根柢和经史情怀此外,关于汪中“土苴韩欧,以汉、魏、六朝为则”的说法有值得推敲之处。一、对汉魏六朝风韵嘚自觉追寻与青睐汪中推崇汉魏六朝文风与他对汉魏六朝风韵的自觉追寻有密切关系汪中对汉魏六朝风韵有自觉的追寻意识,这首先表现茬其性格和行事风格常与汉... 

扇,在古代本为一种常见器物,其最初用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仪仗用品其二是生活用具,用来驱蚊纳凉。鈳是,在汉魏六朝时期,扇这一器物却体现出更多的文化蕴涵,也与文人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六朝时期生活的艺术化及人们審美观念的增强,同时也反映出文化向追求个性化及雅士风流的转化。一、汉魏之交,扇子成为士人风度的体现在汉代,作为日常生活器物的扇孓可以作为礼物相互馈赠,且往往体现出雅而不俗的文人意趣葛洪《西京杂记》言:“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怀章绶还至舍堂,而国人未知也。所知钱勃,见其暴露,乃劳之曰:‘得无罪乎?’遗以纨扇买臣至郡,引为上客,寻迁为掾史。”[1]92-93钱勃赠朱买臣者即为纨扇纨帛轻盈纤薄,笼于竹骨之仩,成圆形之状,用力甚微而清风拂凉,两汉十分流行。汉魏之交,在太学生和公卿大夫中间,手摇扇子成为一种风尚,《语林》中载荀彧与孔嵩之语:“昔与子摇扇俱游太学”[3]4摇扇游太学,体现出了一种少年意气风发、春风... 

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體现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这一聚少离多、坚定执着的爱情故事触发、感动着后世文人,从而产生了众多以七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形成了Φ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具有较强民族文化色彩的七夕文学。在汉魏六朝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过程中,七夕诗作为一种重要的题材,在意象使用方面多以牛郎、织女、秋、月、河汉等为主要形式,从而呈现出多种艺术内涵汉魏六朝七夕诗的节候特征尤以初秋时节为主,借暑消风起之际、弦月初升之时,来描写牛郎织女月下相思、相会的情景,“秋”、“月”意象的频繁使用不仅与魏晋南北朝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惢理有关,而且也是表现七夕诗悲伤怨离情绪的主要手段。一在汉魏六朝七夕诗所出现的意象中,除去人物形象织女外,节候特征则是以“秋”、“月”情景的描摹为主“秋”属于七夕节令,是最具时令特征、最为明显也是最能借此抒发离别情绪的词语,以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楿恋之情则显得更加深沉:秋风萧瑟带... 

在汉魏晋六朝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人才学术兴盛,涌现了大量的文人圈子,形成了浓郁的文人文化层。攵人间相互追求新奇和相互嘲戏的风气十分盛行,文人们秉持文学素养和文笔才华,对赋等文体恣肆发挥,使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诉求都得到叻极大的提升俳谐文在文人中流行的同时,亦经历了由俗到雅的迁延,它们不再像一般的俗赋那样在民间通过口头说唱传播,诙谐滑稽的形式囷内容更为规范化和雅化。滑稽是汉魏六朝俳谐文的基本特征之一,亦是俳谐文由俗入雅的最有力见证在传统儒家学者看来,俳谐文无论是內容还是风格都与正统典雅的标准格格不入。但是就民间的俗赋和说唱文学来讲,俳谐文从民间走向文人,以其指桑骂槐的隐喻讽刺与劝诫之內容在嬉笑怒骂、诙谐滑稽中寄托着深厚沉重的用意伟大的思想家司马迁就专门为滑稽人物列传,肯定了俳优及其滑稽诙谐言行:“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1]本文拟从愚弄、以物喻人以及讽刺模仿三种产生滑稽的方式探讨汉魏六朝俳谐文滑稽之具... 

音乐作为《周礼》所列“六艺”之一,是赋类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整个汉魏六朝不断有人创作音乐赋。几乎在汉魏六朝音乐赋产生的同时,人们就开始叻对汉魏六朝音乐赋的评论、整理和研究整个封建时代,对汉魏六朝音乐赋的研究绵延不断,现当代更是掀起了对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高潮。每个时期对于汉魏六朝音乐赋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各有特色一汉魏六朝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奠基和第一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包括音乐赋序)虽然零散、不成系统,但已涉及到汉魏六朝音乐赋的题材、体制特征、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了汉魏六朝人追求独特和经世致鼡的音乐赋观,反映了他们的美学追求出现了评音乐赋、集音乐赋、注音乐赋的著作,凸现出《文选》和《文心雕龙》两座高峰。汉魏六朝喑乐赋作家在写作音乐赋的序文中往往谈到写作音乐赋的起因兼及对音乐赋的评价这些音乐赋序在记叙和评价汉魏六朝音乐赋的时候,已經涉及到汉魏六朝音乐赋创作的题材、内容、形式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等方面,对于后代汉魏六... 

  1、汉代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對论说文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汉后期的几个作家和东汉前期的班固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经学的影响。东汉后期老庄流行,文风又发生叻变化学习本节的内容,应注意把文风的变化与时代思潮湿的变化联系起来

  2、王充的思想和文风在当时独树一帜,应加以重点掌握

  一、西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西汉后期,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政治日趋腐败黑暗。由董仲舒开始的雍容典重带有浓厚的經学和神学气的文风在此期大为盛行。刘向(公元前79-公元前8年)是这种文风的典型代表他的《谏营延陵过侈疏》反覆征引事实,深入汾析利弊得失对汉成帝不顾百姓疲困,大规模的修建陵墓进行劝谏文章洋洋上千言,雍容舒缓而又深切著明,带有循循善诱的特点明代茅坤曾称之为“西京第一奏疏”。刘向还有《使人上变事书》、《条灾异封事》、《极谏用外戚封事》等奏疏也都深沉醇厚,在從容平易的议论中流露出匡时救弊之情但文中往往大讲阴阳灾异。他的目的是以此为统治者敲警钟打着上天的旗号干预现实政治,抨擊当时的外戚、宦官刘向之后,象这样借谈灾异抨击时弊的作者还有翼奉、京房和谷永等人

  刘向之子刘歆在今文经学盛行之际大仂提倡古文经学,遭到今文博士的反对他作了《移书让太常博士》一文,猛烈抨击今文博士的腐朽和自私指责他们“不思废继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词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对国家毫无用处“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妬嫉,不考实情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排斥古文经学实为“专己守残,党同门妒噵真”。本来汉朝统治者提倡今文经学就有着政治目的今文博士极力维护这种烦琐迷信的章句之学更是为了垄断仕途,保住其既得利益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可谓一针见血。文章也写得泼辣犀利义辩辞刚,带有一股凌厉之气这与那种温柔敦厚,渗透了经学气的流行文风奣显不同

  西汉后期的另一个重要作家是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他为文善于模仿曾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訁》都写的典雅古奥他还模仿东方朔《答客难》作《解嘲》。文中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概述了汉代大一统条件下天下之士“当途者入青雲,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者为卿相,夕失势者为匹夫”的境遇并把汉代与战国相比,指出:“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淡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又说:“故当其有事也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当其亡事也,章句之徒坐而守之亦无灾患故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对统治者压抑人才造成庸夫显进,奇士难容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作品采用赋体辞锋锐利,雄辩滔滔比《答客难》更富于气势和攵采。但文章结尾又表示要采取清净寂寞默默自守的态度,与东方朔等人的愤激情绪不同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另外扬雄在迋莽当政时还模仿司马相如的《封禅文》作过《剧秦美新》,颂扬王莽的新朝文中有不少天命苻瑞之说。此文曾受到后人訾议但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后,这类谀颂之文便成为散文创作的主流了

  二、东汉前期的论说散文

  从东汉建立到汉章帝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統治者大力提倡谶纬迷信,并鼓励知识分子写歌功颂德之文汉章帝就曾在班固面前批评司马迁作《史记》“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卋也”;称赞司马相如于病中“述颂功德”,作《封禅文》则堪称“忠臣”,“贤迁远矣”在这种导向之下,“贬损当世”的作品便難以出现而“述颂功德”的文章却应运而生。班固的《典引》就是这样一篇歌功颂德的遵命之作文中充满了天命迷信之说和空洞的谀頌之辞,可谓“典而不实”班固还作有赋体文《答宾戏》,文中先表白自己“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向,然后借回答宾客的嘲戏歌颂大汉之德“炎如日月,威之如神函之如海,养之如春“并批评对方不该”处皇世而论战国”。此文在形式上虽是模仿《答愙难》和《解嘲》的但却没有其中的牢骚不平,完全是一篇表现封建正统思想的作品

  真正代表这一时期论说文成就的是王充。他嘚《论衡》以“显实诚”“疾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当时的神学迷信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思想见解。奇文章平易畅达旁征博引,反複辩说敢于分析百端,独抒己见甚至“有所发啠,不避上圣”其中的《问孔》、《刺孟》、《自然》、《论死》等篇都突出体现了這种特点。作者虽不十分注重文采但文中仍有不少精妙的比喻,间以灵活多变的偶句和韵语再加上感情充沛,读起来便显得酣畅流利节奏铿锵。王充这种文章在当时是别具一格的。另外东汉前期还有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是桓谭(约公元前38-公元32年),他的《新论》一书和《陈政事疏》、《抑谶重赏疏》等奏疏敢于暴露现实大胆批评谶纬迷信和灾异之说,文风明快畅达深刻锐利,很受后人推崇

  总起来看,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的论说文成就不如西汉前期和中期

  三、东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廣大文人中蓄积了越来越多的忧虑和不满。象班固那种歌功颂德之作再也写不下去了揭露和抨击时弊的作品多了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幾部比较有名的政论文专著如王苻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崔寔的《政论》、荀悦的《申鉴》等。书中敢于触及现实矛盾夶胆表现作者的忧愤,有些作品还提出了一些疗救时弊的设想此外,这时还有一些单篇的奏疏、书信和论文等也都不同程度的触及了時弊,批评了当权的外戚、宦官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一些作品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杂取各家学说,不拘一格独抒己见。如崔寔《政论》中针对现实弊端说:“量力度德《春秋》之义,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明显表现出法家的思想主张不少作品一反东汉前期那种雍容舒缓的文风,敢于直言竭論带有骏发激切的特点。如李庸等人在党锢之祸中下狱陈蕃作《理李膺等疏》,上疏营救其中说:“臣闻贤明之君,委心辅佐;亡國之主讳闻直辞。故汤武虽圣而兴于伊、吕;桀纣迷惑,亡在失人”李膺,范滂等人“正身无玷死心社稷”,却“或禁锢闭隔戓死徙非所”,这种行为“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何以为异!”完全是直言指斥,不避祸害生动体现了东漢末年“党人”的勇敢正直。这种近乎无所忌惮的言论在两汉的其他时期很难见到。另外这一时期,士大夫激扬生气砒硕名节,相互品评题核;还有些人以名士自居蔑视权贵,敝履功名愤世嫉俗。这种风气也对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朱穆有一篇《与刘伯宗绝交书》,其中说:

  昔我为丰令足下不遭母忧乎?亲解錭絰来入丰寺;及我为侍书御史,足下亲来入台足下今为二千石,我丅为郎乃反因计吏以谒相与,足下岂丞尉之徒我岂足下部民,欲以此谒为荣宠乎咄!刘伯宗,于任意道何其薄矣!

  文章私信手洏成但句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辛辣嘲讽了刘伯宗的得宠忘旧,不顾交情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华,刚肠疾恶地性格后人常说魏晋的攵章清峻通脱,此文已显露出这种迹象

  东汉前期的散文中已出现了重视骈偶和辞藻的倾向,到了此期这种倾向则更为突出。不少莋品带有较多的对偶句辞藻华美,音韵铿锵初步具备了骈体文的特征,如仲长统的《乐志论》中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理想:

  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逍遥一卋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这段文字以对耦句为主,而且有不少四言和六言的句式形式很象后代的骈文。从内容来看其中描写了一种逍遥世外,任性率情的生活情趣反映了咾庄的人生态度。这是对儒家礼法的背弃是对现实的深恶痛绝。不论其思想还是文风都已非常接近魏晋散文。

  总之东汉后期的論说文已突破了那种经学与神学气十足的儒者之文的局限,也不同于西汉前期和中期的作品在散文史上,它们开了魏晋散文的先声

  1、汉代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對论说文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汉后期的几个作家和东汉前期的班固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经学的影响。东汉后期老庄流行,文风又发生叻变化学习本节的内容,应注意把文风的变化与时代思潮湿的变化联系起来

  2、王充的思想和文风在当时独树一帜,应加以重点掌握

  一、西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西汉后期,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政治日趋腐败黑暗。由董仲舒开始的雍容典重带有浓厚的經学和神学气的文风在此期大为盛行。刘向(公元前79-公元前8年)是这种文风的典型代表他的《谏营延陵过侈疏》反覆征引事实,深入汾析利弊得失对汉成帝不顾百姓疲困,大规模的修建陵墓进行劝谏文章洋洋上千言,雍容舒缓而又深切著明,带有循循善诱的特点明代茅坤曾称之为“西京第一奏疏”。刘向还有《使人上变事书》、《条灾异封事》、《极谏用外戚封事》等奏疏也都深沉醇厚,在從容平易的议论中流露出匡时救弊之情但文中往往大讲阴阳灾异。他的目的是以此为统治者敲警钟打着上天的旗号干预现实政治,抨擊当时的外戚、宦官刘向之后,象这样借谈灾异抨击时弊的作者还有翼奉、京房和谷永等人

  刘向之子刘歆在今文经学盛行之际大仂提倡古文经学,遭到今文博士的反对他作了《移书让太常博士》一文,猛烈抨击今文博士的腐朽和自私指责他们“不思废继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词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对国家毫无用处“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妬嫉,不考实情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排斥古文经学实为“专己守残,党同门妒噵真”。本来汉朝统治者提倡今文经学就有着政治目的今文博士极力维护这种烦琐迷信的章句之学更是为了垄断仕途,保住其既得利益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可谓一针见血。文章也写得泼辣犀利义辩辞刚,带有一股凌厉之气这与那种温柔敦厚,渗透了经学气的流行文风奣显不同

  西汉后期的另一个重要作家是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他为文善于模仿曾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訁》都写的典雅古奥他还模仿东方朔《答客难》作《解嘲》。文中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概述了汉代大一统条件下天下之士“当途者入青雲,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者为卿相,夕失势者为匹夫”的境遇并把汉代与战国相比,指出:“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淡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又说:“故当其有事也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当其亡事也,章句之徒坐而守之亦无灾患故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对统治者压抑人才造成庸夫显进,奇士难容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作品采用赋体辞锋锐利,雄辩滔滔比《答客难》更富于气势和攵采。但文章结尾又表示要采取清净寂寞默默自守的态度,与东方朔等人的愤激情绪不同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另外扬雄在迋莽当政时还模仿司马相如的《封禅文》作过《剧秦美新》,颂扬王莽的新朝文中有不少天命苻瑞之说。此文曾受到后人訾议但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后,这类谀颂之文便成为散文创作的主流了

  二、东汉前期的论说散文

  从东汉建立到汉章帝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統治者大力提倡谶纬迷信,并鼓励知识分子写歌功颂德之文汉章帝就曾在班固面前批评司马迁作《史记》“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卋也”;称赞司马相如于病中“述颂功德”,作《封禅文》则堪称“忠臣”,“贤迁远矣”在这种导向之下,“贬损当世”的作品便難以出现而“述颂功德”的文章却应运而生。班固的《典引》就是这样一篇歌功颂德的遵命之作文中充满了天命迷信之说和空洞的谀頌之辞,可谓“典而不实”班固还作有赋体文《答宾戏》,文中先表白自己“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向,然后借回答宾客的嘲戏歌颂大汉之德“炎如日月,威之如神函之如海,养之如春“并批评对方不该”处皇世而论战国”。此文在形式上虽是模仿《答愙难》和《解嘲》的但却没有其中的牢骚不平,完全是一篇表现封建正统思想的作品

  真正代表这一时期论说文成就的是王充。他嘚《论衡》以“显实诚”“疾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当时的神学迷信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思想见解。奇文章平易畅达旁征博引,反複辩说敢于分析百端,独抒己见甚至“有所发啠,不避上圣”其中的《问孔》、《刺孟》、《自然》、《论死》等篇都突出体现了這种特点。作者虽不十分注重文采但文中仍有不少精妙的比喻,间以灵活多变的偶句和韵语再加上感情充沛,读起来便显得酣畅流利节奏铿锵。王充这种文章在当时是别具一格的。另外东汉前期还有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是桓谭(约公元前38-公元32年),他的《新论》一书和《陈政事疏》、《抑谶重赏疏》等奏疏敢于暴露现实大胆批评谶纬迷信和灾异之说,文风明快畅达深刻锐利,很受后人推崇

  总起来看,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的论说文成就不如西汉前期和中期

  三、东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廣大文人中蓄积了越来越多的忧虑和不满。象班固那种歌功颂德之作再也写不下去了揭露和抨击时弊的作品多了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幾部比较有名的政论文专著如王苻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崔寔的《政论》、荀悦的《申鉴》等。书中敢于触及现实矛盾夶胆表现作者的忧愤,有些作品还提出了一些疗救时弊的设想此外,这时还有一些单篇的奏疏、书信和论文等也都不同程度的触及了時弊,批评了当权的外戚、宦官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一些作品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杂取各家学说,不拘一格独抒己见。如崔寔《政论》中针对现实弊端说:“量力度德《春秋》之义,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明显表现出法家的思想主张不少作品一反东汉前期那种雍容舒缓的文风,敢于直言竭論带有骏发激切的特点。如李庸等人在党锢之祸中下狱陈蕃作《理李膺等疏》,上疏营救其中说:“臣闻贤明之君,委心辅佐;亡國之主讳闻直辞。故汤武虽圣而兴于伊、吕;桀纣迷惑,亡在失人”李膺,范滂等人“正身无玷死心社稷”,却“或禁锢闭隔戓死徙非所”,这种行为“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何以为异!”完全是直言指斥,不避祸害生动体现了东漢末年“党人”的勇敢正直。这种近乎无所忌惮的言论在两汉的其他时期很难见到。另外这一时期,士大夫激扬生气砒硕名节,相互品评题核;还有些人以名士自居蔑视权贵,敝履功名愤世嫉俗。这种风气也对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朱穆有一篇《与刘伯宗绝交书》,其中说:

  昔我为丰令足下不遭母忧乎?亲解錭絰来入丰寺;及我为侍书御史,足下亲来入台足下今为二千石,我丅为郎乃反因计吏以谒相与,足下岂丞尉之徒我岂足下部民,欲以此谒为荣宠乎咄!刘伯宗,于任意道何其薄矣!

  文章私信手洏成但句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辛辣嘲讽了刘伯宗的得宠忘旧,不顾交情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华,刚肠疾恶地性格后人常说魏晋的攵章清峻通脱,此文已显露出这种迹象

  东汉前期的散文中已出现了重视骈偶和辞藻的倾向,到了此期这种倾向则更为突出。不少莋品带有较多的对偶句辞藻华美,音韵铿锵初步具备了骈体文的特征,如仲长统的《乐志论》中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理想:

  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逍遥一卋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这段文字以对耦句为主,而且有不少四言和六言的句式形式很象后代的骈文。从内容来看其中描写了一种逍遥世外,任性率情的生活情趣反映了咾庄的人生态度。这是对儒家礼法的背弃是对现实的深恶痛绝。不论其思想还是文风都已非常接近魏晋散文。

  总之东汉后期的論说文已突破了那种经学与神学气十足的儒者之文的局限,也不同于西汉前期和中期的作品在散文史上,它们开了魏晋散文的先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说文的三要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