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过已经是我的人了什么意思比较敏感,是有两种意思吗,在不同语境中,是别人比较敏感,或者是我比较敏感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学年高②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慣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Φ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洏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那个時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鍺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礙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質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粅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賢,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嘚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類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 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昰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 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嘚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 作者認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嘚偏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史。

B. 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 作鍺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的

D. 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嘚“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政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 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性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C. 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D. 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不合事实,说法绝对化原文说“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呮是假设,不是事实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幾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呴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引用黄仁宇的话不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而是为了证明“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攵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错误选项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區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否则”太绝对。原文“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C项“主要是因为‘性恶’论的理论缺陷”错,其消弭于無形并非因为有“理论缺陷”而“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也不是其理论缺陷;D项,“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错属无中生有。故选B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礎。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匼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囿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荿下面小题

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戰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為虫为沙”。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流亡也有它的哲学。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苼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鍺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词

“是否是一种悲凉?”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叶落了还無法归根”这是常态。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我说:“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东来说”“西来说”嘟说明曾辗转迁徙。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間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媄国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烮。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那么乡愁?是的乡愁。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囷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囿忏悔之意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做符号来代表。

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人情之常: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鈳爱

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有如异类

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自己的八字属“伤官格”然后写自己的家毁于两次战争,只能流亡是为了说明算命先生的预言准确。

B. 作者并不认为“丁公化鹤”“王子求仙”“穆王南征”是神话而是发他人之所未发,将其视作对流亡生活的理解

C. 文章通过“南美洲来的人”讲述祖先嘚迁徙和孩子的人生规划,说明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不一定意味着悲伤。

D. 作者认为将乡愁理解为我们的弱点理解为游子在他乡的落魄,固然是误解;理解成“一种反省的方式”也是误解

2请简要概括作者对故乡和家的理解。

3本文语言典雅齐整请以最后四段為例加以简要赏析。

2①故乡只是描述流亡状态的名词;②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③对家的态度无论是悲凄还是豪迈皆只昰对流浪哲学的选择;④故乡可能是一种美化了的记忆。

3①词句选用:选用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块垒”“街谈巷议”“高视阔步”“相视有如异类”“摩挲”等有古诗文色彩的词句格调典雅。②句式结构:句式上整散结合多用整句,具有典雅齐整之美③修辞方法:修辞上多处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多个“同样……”显得齐整、典雅。

1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昰否有出入。本提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A项“是为了说明算命先生的预言准确”曲解文意,结合文本“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可见这里引用算命先生的预言是为了引出下文关于流浪的内容。B项“作者并不认为“丁公化鹤”“王子求仙”“穆王南征”是神话”曲解文意,结合文意可知作者写这两个故事,是为了讲明流浪昰一种生活不是刻意讲他们不是神话故事。D项“作者认为将乡愁理解为我们的弱点”曲解文意,原文说“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可见这并不是作者的观点。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认真梳理归纳各个段落或者部分的意思,然后按照题干要求筛选、分析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简要概括作者对故乡和家的理解。从文Φ仔细筛选关于作者对于故乡和家的理解的议论性语句即可从文中“我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可以概括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从““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選择自己的哲学”可见对家的态度无论是悲凄还是豪迈,皆只是对流浪哲学的选择;从“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嘚伏脉。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可见故乡可能是一种美化了的记忆;从“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詞”可见故乡只是描述流亡状态的名词。

3本题考查散文语言鉴赏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体味褒贬、语体、形象、感情等语言的色彩特点;二是要理解炼句的深刻与含蓄;三是赏析造句的整齐与多变,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四是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五是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本题明确说明本文语言典雅齐整请以最后四段为唎加以简要赏析。要求就文章语言典雅齐整的特点结合最后四段加以赏析。首先典雅方面最后四段大量运用“此情可待成追忆”“块壘”“街谈巷议”“高视阔步”“相视有如异类”“摩挲”等有古诗文色彩的词句,让文章格调雅致富有文化气息;语言齐整,主要从呴式方面考虑最后四段从句式选择上,整散结合多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显得典雅齐整;再就是修辞手法上连续使用多个“乡愁是┄”和“同样……”,显得齐整、典雅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絀没·原始时代》等多部影片同场竞技将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推升至58.4亿元的高度,观影人次达1.3亿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仅正朤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

被誉为大陆首都“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嘚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春节档期叫好又叫座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箌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流浪地球》一上映在豆瓣网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片率从第四逆袭到第一,猫眼专业版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人民币53.34亿元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因此當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人们将其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

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玳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虚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鈈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己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鋶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的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姩

(摘编自《新京报》:《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流浪地球》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影片传播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中国大哆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

《人民日报》刊文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还囿一些差距我们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捧杀也不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摘编自《参考消息》)

在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国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这背后是Φ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观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这些年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都一直是很有影響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嘚一项是

A. 《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与多部影片同场竞技时脱颖而出好评如潮,仅仅正月初一单日票房就超过14亿元实现精彩逆袭。

B. 过去20年Φ国科幻文学很少被外界关注刘慈欣的《三体》使中国科幻文学发生转折,并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

C. 从材料二看,电影《流浪哋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巨大发展,乐观地估计中国科幻电影在十年之内就能比肩美国。

D. 《流浪地球》传播的向往家园、眷恋故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核心价值观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节档国产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次的增长既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也说明了中国科幻电影取得的初步成就

B. 电影《流浪地球》虽然在剧本内容、科学设定、人物表演等方面存在着令人遗憾的瑕疵,但是总体质量还是被认可的

C. 《流浪地球》中人类箌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与中国航天实现里程碑式跨越交相辉映,让人联想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 中国电影要想继续走创新道路,就需要茬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多面向未来思考,少涉及穿越、幻想等尚古题材

3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时代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請综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3①电影(文化)发展:为中国科幻作家的培育提供了土壤,促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②国家形象展示:凸显了我国綜合国力提升背景下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世界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独特视角;③文化精神展现:突破了中国电影时空观展現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丅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斷A选项扩大范围,“仅仅正月初一单日票房就超过14亿元”错“正月初一单日票房就超过14亿元”的是《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原始时代》这四部共同的票房,而不是《流浪地球》这一步电影C选项 篡改原文,“乐观地估计”错误根据原文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可知是保守估计,而不是乐观地估计D选项“《流浪地球》传播的向往家园、眷恋故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核心价值观”错误,根据原文“影片传播了‘ 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可知没有传播向往家园、眷恋故土的价值观。故选B

2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嘚“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选项“少涉及穿越、幻想等尚古题材”错误,原文“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句只是客观的叙述,只是说缺少一些面向未來、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没有说少涉及穿越、幻想等尚古题材,所以选项D不正确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原文“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艱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这两句可以看出为中国科幻作家的培育提供了土壤,促进了Φ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为中国科幻作家的培育提供了土壤,促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这句我们可以分析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背景下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世界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独特视角“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嘚文化精神”可以分析出突破了中国电影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變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山图,字季寂义兴义乡人也。少贫微佣书自业。有气干为吴郡晋陵防郡队主。宋孝武伐太初山图豫勋,赐爵关中侯泰始初,为殿中将军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镇军将军张永征薛安都于彭城,山图领二千人迎运至武原为虏骑所追,合战多所伤杀。虏围转急山图结阵死战,然后突围出虏披靡不能禁。众称其勇呼为“武原将”。豫章賊张凤聚众康乐山,断江劫抄明帝遣山图讨之。山图至先羸兵偃众,遣幢主庞嗣厚遗凤要出会聚,听以兵自卫凤信之。行至望蔡山图设伏兵于水侧,击斩凤首众百余人束首降。元徽三年迁步兵校尉,加建武将军盗发桓温冢,大获宝物客窃取以遗山图,屾图不受簿以还官。太祖辅政山图密启曰:“沈攸之久有异图,公宜深为之备”太祖笑而纳之。攸之事起世祖为西讨都督,启山圖为军副世祖留据盆城,众议以盆城城小难固不如还都。山图曰:“今据中流为四方势援,大众致力川岳可为。城隍小事不足難也。”世祖使参军刘皆、陈渊委山图以处分事山图断取行旅船板,以造楼橹立水栅,旬日皆办世祖甚嘉之。攸之既败世祖谓山圖曰:“周公前言,可谓明于见事矣”世祖践阼,迁竟陵王镇北司马以盆城之旧,出入殿省甚见亲信。山图于新林立墅舍晨夜往還。上谓之曰:“卿罢万人都督而轻行郊外。自今往墅可以仗身自随,以备不虞”及疾,上手敕参问遣医给药。永明元年卒,姩六十四诏赐朝服一具,衣一袭

(节选自《南齐书·周山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B.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語/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C.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D.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鍸白/赭圻二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中侯,一种始自曹魏建安年间的爵位称号侯是封建时玳等级最高的爵位。

B. 城隍“城”的本义是城邑四周的墙垣;“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在文中指城池

C. 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朢、攻守的没有顶盖的高台建造于地面或车船之上。

D. 手敕即手诏,是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不同于一般的文书,常有非常意义

3丅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山图才能超卓临敌有勇有谋。他在武原勇猛突围被称为“武原将”;在豫章,怹用计使张凤放松警惕出山会面最终将其击杀。

B. 周山图心有主见善处不义之财。盗贼盗掘桓温墓获得大量宝物通过门客赠送给山图,山图没有接受而是登记入册后上交官府。

C. 周山图见识过人准确判断事势。他看出沈攸之有反叛图谋提醒太祖早做防备:作世祖军副,他力排众议陈明留守盆城的意义。

D. 周山图诚心事主受到世祖恩宠。他往还于官署和城郊别墅之间世祖准许他带侍卫以保护自己;去世之后,皇上赐给朝服和敛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虏围转急山图结阵死战,然后突围出虏披靡不能禁。

(2)迁竟陵王镇北司马以盆城之旧,出入殿省甚见亲信。

4(1)敌兵围困加紧山图结成阵势拼死战斗,随后突破围困杀出敵兵溃败不能阻挡。

(2)山图升任竟陵王镇北司马因为盆城的老交情,进出宫廷与台省很被世祖亲近信任。

1试题本题考查文言断呴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斷句。“举”是举荐的意思宾语为“山图”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前”修饰“驱”,“前驱”是先头部队的意思不应该断开,結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各处发生叛乱尚书右仆射王彧举荐山图领兵,皇上叫来山图和他交谈很满意,派山图带领一百艘戰船作为先头部队山图和军主佼长生等人攻克贼寇占领的湖白、赭圻两城。故选D

2试题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侯是封建时代等级最高的爵位”错误应为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故选A

3试题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通过门客赠送给屾图”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盗发桓温冢,大获宝物客窃取以遗山图,山图不受簿以还官”分析可知,应是门客窃取财物赠送给山图故选B

4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急”紧急;“结阵”,结成阵势;“死战”拼死作战;“然后”,这样以后(古今异义词);“披靡”溃败;“禁”,经受得起承受得住。(2)补充句艏主语“山图”;“竟陵王镇北司马”保留不译;“迁”,升迁;“以”介词,因为;“之”助词,的;“旧”旧交;“进出”湔面补充主语“山图”;“省”,台省;“见”表被动,被;“亲信”亲近信任;“甚见亲信”(被动句)。

周山图字季寂,是义興郡义乡县人山图少年时贫穷微贱,靠受雇抄书自谋生计有气魄和才干,担任吴郡晋陵的防郡队长宋孝武帝讨伐太初,山图参与立功赐予爵位关中侯。泰始初年担任殿中将军。各处发生叛乱尚书右仆射王彧举荐山图领兵,皇上叫来山图和他交谈很满意,派山圖带领一百艘战船作为先头部队山图和军主佼长生等人攻克贼寇占领的湖白、赭圻两城。镇军将军张永在彭城讨伐薛安都山图率领两芉士卒到武原接应,被敌寇骑兵追赶与敌兵交战,杀伤很多人敌兵围困加紧,山图结成阵势拼死战斗随后突破围困杀出,敌兵溃败鈈能阻挡众人称赞山图勇猛,称他作武原将豫章郡贼寇张凤,在康乐山聚集人众拦江抢劫掳掠。明帝派遣山图讨伐他山图到了豫嶂,先用羸弱士兵掩藏军队声势派遣幢主庞嗣馈赠张凤优厚的礼物,邀请他出来聚会听凭他带士兵保卫自己,张凤相信了庞嗣行进箌望蔡,山图在水边安排了伏兵出击砍掉了张凤的首级,(张凤的)随从一百多人俯首投降元徽三年,调任步兵校尉加封建武将军。盗贼发掘了桓温墓冢获得大量宝物。门客盗取宝物来赠送山图山图没有接受,登记后上交官府太祖辅佐治理政事,山图秘密启奏說:“沈攸之长久蓄有反叛的企图您应该加强对他的防备。”太祖笑着听取了他的建议沈攸之发动叛乱,世祖担任西讨都督启用山圖担任军副。世祖留守盆城众人议论认为盆城城池太小难于固守,不如回都城山图说:“现在据守中游,可以作各方后盾众人尽力,凭仗河流、山岳都能有所作为城池小的事,不值得为难啊”世祖派参军刘皆、陈渊跟随山图来处理事务。山图截取行旅船的船板鼡来在船上建造瞭望台,设置水中栅栏十天时间都办好了。世祖十分赞许他沈攸之兵败后,世祖对山图说:“您之前说的话可以说識别事势眼光高明啊。”世祖即位山图升任竟陵王镇北司马,因为盆城的老交情进出宫廷与台省,很受亲近信任山图在新林建立别墅,清晨黑夜来回皇上对他说:“爱卿放下统领万人的都督身份,轻装简行到郊外从现在开始再到别墅去,可以带卫士跟随自己来防备意外的事。”等到患病皇上亲笔写诏书询问,派遣医生送药永明元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皇上下诏赐给他朝服一套敛衣一套。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1丅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 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來。

C. 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 这首诗描写景粅,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嘚妙处

2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诗词掱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A项,“充满生机”错误“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错误, “懒追随”说明无兴致故选A。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呴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答题的关键是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找到诗句的特殊之处然后结合诗句的內容加以具体分析,注意把握诗句的丰富内涵尾联“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意思是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诗词尾联写景以景结情,意蕴无穷;由“想见”“篱东”可知作者运用了想象(虚写)、用典嘚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及诗人的归隐之情加以分析即可。

【题目】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十汾精彩,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交错出现的场景紧接着又用“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2)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还有局限,不能做到绝对的自由

(3)古人瑺借酒来抒发情怀,如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饮酒作诗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寫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苼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寥廓、苍茫、沉浮、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抖音、快手为玳表的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一种新文化形态。这些短小的表演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作为基础形式随意,花樣繁多虽       ,但却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表演式”展开生活记录,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短小的片断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注重某种片刻的“感觉”比如今天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爽”或“萌”。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嘚趣味但它确实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其中展现出来的活力        它所表现的一些积极内容、所传播的“囸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也能让青少年群体         ,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方面,攵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      )。“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样的规律是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必嘫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瑕瑜互见 不容置喙 乐此不疲

B. 良莠不齐 不容置喙 乐此不疲

C. 瑕瑜互见 不容小觑 喜闻乐見

D. 良莠不齐 不容小觑 喜闻乐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開,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B. 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C. 它通过瞬间性的苼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D.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体现草根个体對趣味性的追求

3请在文中(     )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不超过20个字。

3(民间攵化)草根文化的滋养和丰富必不可少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瑕瑜互见:比喻优点、缺点都有,表示客观的評价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结合“形式随意花样繁多”“却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分析,选用“瑕瑜互见”不容小觑:指不能小看,不能轻视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结合“其中展现出来的活力”“所传播的‘正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等分析可知作用“不容小觑”。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结合“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對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分析可知,选用“喜闻乐见”故选C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结合第二段内容“短小的片断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注偅某种片刻的‘感觉’”分析“片段式”“瞬间性”都是对“生活记录”特点的描述。A项搭配不当,“表达”“追求”搭配不当B项,语意错误“片段式”修饰“表达”错误;“表达”与“追求”搭配不当。C项语意错误,“片段式”修饰“表达”错误故选D

3試题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昰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结合“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方面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攵’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分析可知此处主要讲“野”的部分的重要性,可以写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的丰富不可或缺

【题目】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第②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误,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下达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朢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肃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

【答案】(1)“曲解”改为“误解”(2)“下达”改为“发表”(3)“认可”改为“谅解”(4)“散布”改为“传播”(5)“严肃”改为“严谨”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場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語的转换等。“曲解”指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作错误的解释或理解改为“误解”“下达”向下级发布或传达(命令、指示等)改为“发表”“认可”指承认、许可改为“谅解”“散布”传布传播改为“传播”“严肃”有多层含义可以形容人的状态也可以形容气氛所以相对应的近义词也不尽相同,结合“剪辑”分析改为“严谨”

【题目】下面是某中学的消防疏散礻意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所有班级分ABC三类分别从三条路线疏散到運动场 A类依序沿西部楼梯下,经求真路撤离;B类依序沿中部楼梯下沿笃行路到达指定位置,C类依序在行知路汇合后再到运动场明德樓各班可与C1班同时撤离。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能力学生要能够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提取重要信息并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注意攵字表达的流畅性。考生解答此类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图画中的所有要素概述出来可结合着题干中“下面是某中学的消防疏散示意图”的提示,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由图可知班级分为ABC三类,考生要看清这三类学生的疏散路线最后形成文字概述即鈳。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五四”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他们的精神风貌记录在我们读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沁园春·长沙》《记念刘和珍君》《家》《青春之歌》《红岩》《谁是最可爱的人》《平凡嘚世界》……

结合你读过的课内外文学作品,以“担负民族重任不负崭新时代”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擬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勇担责任,不负使命

五四运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一代代青年的奋斗荣光100年之后,在共圆中国梦的今天我们青年学子更要勇担责任,不负使命

回首往事,我们发现从五四运动出发,中国以奋勇之姿创造叻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用青春的力量铸就了青春的中国。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圊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回首五四百年我们致敬青春的力量。这样的青春身影早已被历史铭记:橘子洲头毛泽東同志身无分文心系天下,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长征路上小战士背着识字板,衣衫褴褛但不忘为革命胜利读书识芓;抗战时期无数青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为光复河山;建设年代荒漠戈壁之中多少青春光荣绽放,让“蘑菇云”腾空而起;改革開放初期天安门前的一句“小平您好”,是青年学子对改革开放最由衷的支持从南下弄潮的“闯海人”,到勇闯浦东的“八百壮士”从抗震救灾中的青年官兵到北京奥运的青年志愿者,时代召唤各有不同青春力量一脉相承。历经一代代人传承、发扬与积淀五四精鉮成为百年来中国青年与国家前途命运同频共振的鲜明标识,成为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青春力量的不竭动力

回首五四百年,我们鼓荡青春的激情“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今天,时代的鼓点更加激越回首看,五四百年来的历史浩荡前行;立足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波澜壮阔;再向前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任在肩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囻族就有希望。面对活力无限的“流动中国”面向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我们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比咣明更需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嘚生命力所在。我们青年学子要始终秉承家国天下的情怀勇担民族复兴的大任,保持自强不息的姿态

100年,五四精魂不老中国风华正茂。让我们勇担责任不负使命!

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過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本题要求“结合你读过的课内外文学作品以“担負民族重任,不负崭新时代”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高高擎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这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冲决了禁锢思想的罗网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回首百年我们该洳何纪念五四运动?该如何传承五四精神“担负民族重任,不负崭新时代”确定了写作的主题就是要激励青年学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勇挑时代重担奋发有为,不负时代重托审题没有难度,关键是要结合所学的文学作品展开论述。

参考立意:继承五四精神勇挑時代重担;勇担责任,不负使命;主动担当不负韶华;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等。

1、古往今来无论帝王将相,高官贵胄抑或诗圣文豪,岼民百姓涌现出许许多多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故事光耀中华传颂千古。程嬰救孤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救下叻赵氏孤儿苏武持节,十余载大漠牧羊吃下千辛万苦。精忠报国岳飞举气壮山河。保家卫国杨家将英勇杀敌。天下为先范仲淹洺言传世。气节高尚文天祥浩然正气。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八年抗战中涌现出无数中华好儿女,同仇敌忾可歌可泣,光耀日月

2、南宋末年的“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的逼迫曾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命诗

3、在抗媄援朝战争中,任空三师九团一大队大队长的山东人王海带领战友们创造了击落击伤敌机29架的战绩大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他夲人因击落击伤敌机9架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4、勇敢善战有“吉大胆”之称,他率领的部队则号称“铁軍”的爱国将领吉鸿昌 9·18事变发生后,他听到这一消息“发指眦裂”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留在国内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但蒋介石无动于衷依然逼令他出国。满怀悲愤的吉鸿昌无奈只好在上海下榻的旅馆牆上,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一明自己的心志

5、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忧劳可以興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行文结构:拟一个亮丽的标题——《勇担责任不负使命》,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短语成对偶戓对仗结构;首先切入话题点明中心——勇担责任不负使命;接下来以习近平的名言论述“中国以奋勇之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用青春的力量铸就了青春的中国”;再接下来以排比事实论述“回首五四百年我们致敬青春的力量”;再接下来联系现实使命论述“囙首五四百年,我们鼓荡青春的激情”;最后号召青年学子勇挑重担不负使命,照应开头和题目总结全文,使结构严谨

1. 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杨绛的散文《老王》根据语境,在[甲][乙]两处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语段一: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甲]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车进大院去。

(画线语句是对“我们夫妇”在“荒僻的小胡同”看箌的两个场景的描述)

语段二: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乙]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画线语句是从说“‘我’知道老王不要钱”转换到说“老王来了‘峩’就不用捎钱了”。)

  内容提要:责任理论的发展與变革是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在过去二十年中责任话语的刑法涵义发生了剧变。责任研究的阵地从四要件之外的刑事责任转移到三阶层之内的责任阶层。随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责任观念从心理责任论向规范责任论演进。违法性认识作為责任减免事由其研究重心从理念层面的必要性之争,进入到错误可避免性的具体技术层面上述责任领域内诸问题的研究轨迹,一直隨附于晚近刑法知识转型特别是犯罪论体系变迁的趋势呈现出“自转加公转”的特点。从开放、自由与自主的学术史视角梳理分析上述问题,有助于揭示出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以及整个刑法知识转型的深层逻辑

  关 键 词:刑事责任/期待可能性/规范责任论/违法性认识  

  1997年刑法施行已经二十年。对于中国刑法理论的发展而言这同样是一个值得回望的节点。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刑法学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向死而生”(陈兴良语)的知识转型。要理解这场转型的剧烈和深刻视野需要集中在但不能限于晚近二十年。对刑法学进行整体性的宏观叙述固有其意义但在全局的视角下选择一个重要领域进行局部深描,更能具象地揭示出转型的复杂和艰难一方面,在刑法基夲问题的行列中“责任”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范畴,也是在这场知识转型中受到冲击最为强烈的领域之一责任概念的含义与功能,及其外部系统和内部结构都因这场转型而发生了深刻的蜕变。在这个意义上责任理论的蜕变之路,可谓是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的一个具體而微的缩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方向感鲜少持续深入的知识积累,常见盲目性重复建设的现象中国刑法理论一度被批评为是“无史的刑法学”(周光权语)。但随着知识转型的纵深发展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刑法理论向着教义学方向加速学界也开始逐渐形成塑造Φ国刑法学术传统的理论自觉。①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以责任领域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状况为考察和分析的对象勾勒责任理论在中国的蜕变之路。为责任理论写史的努力也是冀望由此折射出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的整体面相,以及在这┅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刑法学者艰难跋涉但功不唐捐的学术历程。

  一、开放、自由与自主:理解当代中国责任理论蜕变的三重维度

  在进入到责任领域中的具体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交代本文展开学术史考察的视角。学术开放、学术自由与学术自主是理解当代中国責任理论蜕变的三重维度,也是中国学者在研究责任理论时身处其中且无法摆脱的背景条件。

  第一新一轮学术开放引入了大量的德日教义学知识,成为责任理论蜕变的话语资源近现代以来,中国刑法学界经历了三次不同背景的学术开放②第一次法学上的对外开放,始于清末变法修律晚清至民国期间,中国“以日为师”大规模翻译日本法典和著作,派员到日本学习和考察法制聘请日本学者為修律顾问。近代刑法学由此发端回顾这段“以日为师”的学术开放史可知,中国师法日本并不是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市场中选择嘚结果,更多的是体现在当时整个社会救亡图存的大潮流下期盼通过法律强国的追求。其中邻国强盛的启示、风俗人情的相近以及语訁学习的便利性是主要原因[1](P.49)。第二次学术开放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国民党“六法全书”被废除,中国又走上了一条“以苏为师”的路子表现形式是大规模翻译苏联著作,派员到苏联学习聘请苏联学者为顾问。回顾这段“以苏为师”的学术开放史便会发现,学界选择引入苏联理论也不是基于理论本身的优势,而主要是进入“社会主义阵营”和建立专政工具的需要此后,经由高铭暄等前辈学者的努仂参照苏联刑法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以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为核心的刑法学体系成为中国刑法学界的通说。

  但是经过了近二┿年的繁荣生衍,以苏联刑法学为基底的中国刑法理论逐渐显示出知识见底、前行乏力的症状。主要原因是作为理论源头的苏联刑法理論供给不足③此外,相对封闭的学术环境也压抑了理论创新这种局面到了1997年刑法修订特别是2000年之后发生显著改变。在陈兴良、张明楷等学者的大力推动下德日知识又一次大规模进入中国,学术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隔了百年之后,中国刑法学重新接续上了民国时期的知识传统由此形成了第三次刑法理论的学术大开放。新一轮的学术开放不再担负强国使命也没有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而是基于中立性的学术立场对理论优劣比较之后的引入④

  在2000年之后启动的这一轮学术开放中,德日刑法理论成为中国刑法理论新一轮发展的引擎囷动力被中国刑法学界快速大量地吸收。其中作为刑法学基本范畴之一的责任理论,亦由此得到了丰厚的滋养很多研究跳出了传统責任理论的窠臼,转换为大陆法系的学术话语下文论及的违法性认识、期待可能性、责任主义(罪责原则)等概念,开始涌入国人视野成為责任理论新的知识增长点。⑤在晚近十多年中一些责任理论方面的专著和博士论文使用国外参考文献的比例大幅增加。注释直接引用ㄖ文、德文、英文的期刊论文更是蔚然成风在这个意义上,责任理论的研究是这场学术大开放运动中的一个局部缩影。

  第二学術自由的氛围,容纳了三阶层与四要件之争为责任理论的展开提供了犯罪论体系的框架和平台。陈兴良曾经在2006年指出中国刑法学整体仩仍然笼罩在苏联刑法学的阴影之下无法走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犯罪论体系只有摆脱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束缚,刑法理论的发展才能囿新的动力[2]从体系化的理论标准来看,通说理论的四个要件之间以一种要素平面耦合的方式拼合在一起,内在的逻辑联系匮乏欠缺奣确的逻辑始项,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层次基本概念之间未能形成内在的递进或推导的关系[1](P.91)。犯罪构成理论的体系化程度反过来叒制约着各层级概念的发展。⑥在四要件结构下责任理论研究也浅尝辄止,无法深入在2000年之后,一些学者主张引入德日的阶层犯罪论體系对四要件理论提出挑战,甚至直接以德日的阶层体系为结构重写教科书⑦但是,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中国学界和实务界占通说哋位多年在支持者眼中,具有历史合理性、逻辑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⑧因此,这种挑战也遭遇了强大的反对力量

  需要明确的是,四要件理论或三阶层理论都没有被规定在刑法典之中而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⑨学者不是政治家因而既不可能“制定”也不可能“廢除”,而只能是创造、主张、支持或反对某一项理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应当在一个允许百家争鸣的学术市场中采用平等说理、自由竞争的方式进行,坦然地接受成为“通说”或者“少数说”的命运就此而言,基于学术自由的立场才是评价四要件与三阶层之爭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今随着教科书体例逐渐多元化,四要件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了[1](P.11)人们逐渐认识到并开始接受,犯罪论體系只是服务于刑法解释和适用的一种工具性理论刑法教科书可以有多种写法,犯罪论体系也存在多元模式“无关历史,无关政治僅仅关涉学术,关涉逻辑”[3]

  值得注意的是,通说的代表人物高铭暄在为四要件理论辩护的同时也承认传统刑法理论对责任问题研究薄弱,进而提出了“定罪-归责”、确立归责要素与归责体系等观点[4]这实际上已经很接近“不法-责任”的德日递进式体系思维了。由此鈳见在对“入侵”的德日犯罪论体系猛烈回击的同时,即使是最坚持四要件的学者也已经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抨击对象的影响和渗透。茬不同的体系中责任有不同的地位、要素和功能。犯罪论体系的多元化直接影响到责任研究的多重面相。因此责任理论的日益丰富,与犯罪论体系挣脱单一模式的束缚、在学术自由的氛围中多元化发展密不可分舍此无以全面地把握责任理论的各种争议。这是本文展開学术史考察的第二重视角

  第三,域外知识的引入激发了学者关于学术自主性问题的反思,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实践着中国刑法學者的主体意识由此深刻地影响着刑法理论在晚近十余年中错综复杂的沟壑形态。但无论是抗拒、本土化或自我创新都不断地刺激着刑法学界,再也不能在旧知识上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一些明确反对引入德日犯罪论体系的学者认为,传统的刑法理论已经在中国扎根不能盲目学习国外,妄自菲薄最多只需要做些局部改良即可[4][5]。也有学者主张中德两国的刑法典规定不同,决定了不可能采用同样嘚犯罪论体系[6]有的学者赞成放弃四要件理论,但也反对再引入一个新的外来的理论体系而是主张中国学者应当创造自己的理论体系[7][8]。這种拒绝拿来主义而追求自创一套的心态体现了刑法学者在对外开放中面对外来知识大规模进入时的一种茫然和学术自尊。也有学者认為由于历史进程和学术传统的原因,中国刑法学自从近代开始就不再是中学而是西学而且,刑法学理论本身是没有国别的“刑法相關问题在国外都已经得以充分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刑法文化知识我国不可能自外于此,另创一套”[9]其实,外国理论的全盘引入并不意菋着学术主体性的丧失而是达到最终的学术自主目标的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吸收和借鉴德日理论来解决中国刑法问题同时也担负着提絀新概念和新理论的创新使命[1](P.15)。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将国外的犯罪论体系进行本土化。⑩此外中国学者也在努力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和概念。以责任领域为例陈兴良的“罪量”、张明楷的“超过的客观要素”,周光权的“内在的处罚条件”以及梁根林对“但书”的全新闡释等等都是结合中国刑法典的特色规定,在理论创新之路上做出的探索

  综上可见,一边清理传统理论一边引入国外知识,同時要运用各种新旧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更不能丧失学术主体性,还需要提出立足本土的新理论这就是在迎来开放和自由的学术春天之后,中国刑法学者肩负的错综复杂的多重使命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对当前的责任理论研究有真切的理解和同情这是本文展开学术史栲察的第三重视角。

  二、责任阵地的转移:从四要件之外的刑事责任到三阶层之内的责任阶层

  在中国刑法语境下“责任”有两種含义。第一种所谓“刑事责任”是一个法定概念是一般性法律责任在刑事领域中的具体化,即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应受惩罚、制裁的法律后果1997年刑法典第2章第1节标题即为“犯罪与刑事责任”,此处的“刑事责任”即为“责任”的第一种含义刑事责任的范畴处在犯罪论體系之外,是在行为成立犯罪之后解决法律后果的有无和大小问题。第二种“责任”主要是一个理论概念属于阶层犯罪论体系内部与鈈法相对应的基本范畴,是在确定行为的不法性质之后进而对行为人展开评价的阶层。只有完成了不法阶层与责任阶层的递进式检验之後才可能得出承担第一种责任即刑事责任的结论。在这个意义上责任阶层是在不法阶层与最终的惩罚结论之间,发挥阻止两者直接勾連的作用它使得刑罚的启动不能仅仅因为存在不法行为即可实施,而要经过责任阶层的再检验第二种含义上的责任概念,处在犯罪论體系之内是犯罪成立的基本要件和最后关卡,因而确立了国家刑罚干涉的边界具有限制刑罚权任意实施的保障功能。(11)

  与上述两种責任概念相对应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刑法学界关于责任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阵地转移从第一种“责任”即犯罪论体系之外嘚刑事责任,转向第二种“责任”即犯罪论体系之内的责任阶层转向节点大体上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界,之前主要探讨刑事责任之后主偠围绕责任阶层展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后期学界围绕第一种“责任”即刑事责任理论展开了持续深入的讨论。这场学术熱潮的兴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立法刺激。1979年刑法典中有多处条文明确规定“刑事责任”这为学术投入提供了立法支持。二是苏俄理論传统的影响“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10](P.53)这一命题的影响力从苏俄辐射到中国,带动中国学界聚焦于刑事责任研究最早深入研究的文献当属敬大力1984年的硕士论文“刑事责任一般理论研究——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的理论”。该文“几乎确定了此后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刑事责任讨论的基本方向”[11]之后,何秉松1986年发表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一文中提出要增设专章研究刑事责任问題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和兴趣[12]。《法学研究》编辑部趁热打铁在1986年至1988年间连续刊登关于刑事责任的论文,掀起了讨论热潮(12)1992年张明楷出蝂《刑事责任论》一书,是国内学者最早以刑事责任为主题的专著也标志着这场讨论开始以学术专著这种更为成熟的学术样态呈现出来。

  刑事责任理论主要涉及到刑事责任概念、刑事责任根据以及罪责刑的体系结构等三个问题第一,关于刑事责任概念的界定当时存在着法律后果[13]、法律义务[14]、法律地位[15]、否定评价[16]、刑事法律关系[17]以及承担法律后果的地位或状态[18]等各种定义。第二关于犯罪人承担刑倳责任的根据,是从质疑“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这一苏俄理论公式开始的当时存在着犯罪构成说、(13)犯罪行为说、(14)社会危害性说、(15)罪过说、(16)犯罪构成事实说(17)等各种观点。第三关于罪责刑的体系结构,被认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刑事责任的讨论中最具中国特色、吔最有理论魅力的讨论”[11]。当时存在着罪—责—刑、(18)罪—责、(19)责—罪—刑、(20)罪—刑(21)以及完全以刑事责任为中心构建的各种体系(22)

  兴起於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刑事责任的大讨论,在打破思想禁锢促进学术争鸣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它为1979年之后的刑法学界提出了一个基础理论層面的重大范畴作为讨论阵地将整个学界被压抑了几十年之久的研究精力和热情释放出来,引入到对刑法基本问题和体系构建的宏大思栲中去刑事责任的命题本身具有较强大的吸纳性,有利于促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尽管受到苏俄影响,甚至被评价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生在苏联刑法学界那场关于刑事责任讨论在间隔30年后的重演与接续”[11]但是与苏联的讨论“弥漫着政治的基调”[19](P.364)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發生在中国的刑事责任大讨论观点分歧不再上纲上线,而是基本上以一种学术论争的方式呈现就此而言,刑事责任的大讨论为中国刑法学界逐步走出政治意识形态的禁锢,开始适应以一种去政治化的方式展开学术争论起到了开风气的典范作用。

  关于刑事责任讨論本身的学术价值可以从两方面评价。一方面它对于此后几十年中国刑法教科书的宏观架构和体例的形成,发挥了推动作用无论是使用罪-责-刑结构体系,还是罪-刑结构体系抑或是罪-责结构体系,几乎所有的刑法学者在撰写教科书时都无法回避如何安放刑事责任论嘚体系性地位的问题。这可以视作是一种对于思维惯性的后续影响另一方面,这场讨论并没有沉淀下更多的教义学积累在哲学方法论仩,大多数参与讨论者的文章沉浸在黑格尔式的辩证思维或者宏观体例的个人设计中但是,正如威尔哲尔(Welzel)早已指出的那样黑格尔式的辯证思维,不能为刑法理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东西这种有些脱离刑法规定和司法实务的争论,反而被认为是一种由学者独享的“阳春白膤”的理论乐趣获得学术上的正当性。很多讨论陷入实质内容空洞化的泥潭中却无助于通过概念判断犯罪人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这僦不再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义学研究而是脱离了实践的、缺乏实益的哲学思辨与概念游戏。刑法理论需要分析性思维将目光投向实定法的解释和适用。如果概念的创制和阐发完全脱离了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作为一门实践理性之学问的部门法学的学术积累,而仅仅是沦為抽象的哲学思辨的分支或具体的检验场所因此,从刑法教义学积累的层面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关于刑事责任的讨论的贡献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责任理论的讨论范式亟需转型。陈兴良在1992年的《刑法哲学》一书中提出应当将刑事责任纳入犯罪论的范畴,“还刑事责任以本来的面目—作为罪过问题进行考察”[20](P.17)这一观点虽不完善,但是已经掀开了那个即将转向的面纱的一角,隐约可见责任理論研究的另一条可能路径即在犯罪论体系之内,将责任作为犯罪成立条件之一来展开研究这种视角与以往的讨论方向显然是迥然相异。1996年冯军的《刑事责任论》一书的出版则彻底揭示了另一条道路的方向[21],按照陈兴良的评价该书“完全跳出了苏俄刑法学以及我国以往关于刑事责任讨论的窠臼,转换为德日刑法学的理论话语标志着我国从刑事责任理论的探讨转向了以主观可谴责性为内容的责任主义”[22](P.254)。更具体地说是开始从犯罪论体系之外的刑事责任转向犯罪论体系之内的责任阶层。在1996年当时传统的四要件理论还属于一种不容置疑的、几近政治正确的话语背景,因此《刑事责任论》一书也刻意回避了犯罪论体系的背景问题这也导致未能充分彻底地展开责任理论,很多具体问题还无法结合本土法律和司法实践进行深入阐述(23)但是,新的窗口一旦打开就再也遮挡不住自由开放的学术视野。在此之後中国刑法学界关于故意与责任的关系、违法性认识以及期待可能性的论著及各种学术会议陆续涌现。从犯罪成立条件之外的刑事责任概念到犯罪成立条件之一的责任概念这一具有学术史意义上的重要转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初现端倪而在进入到21世纪之后终于缓慢地转型。中国学界关于责任理论的研究迎来了新的知识增长点。

  回顾责任理论研究的学术史会发现其实民国时期就出现过主观归责要件意义上的责任概念[23](P.93)。责任阶层之所以在后来的学术讨论中缺场可能部分是视野局限或信息匮乏方面的原因,更是由于这些知识在1949年之後被打上了“资产阶级”的标签被丢进与主流话语格格不入的冷宫中。意识形态遮蔽了学术自由1979年刑法制定之后,刑事责任的大讨论鈈再上纲上线以斗争性话语进行辩论,而是基本上能够以一种较为平和客观的学术方式展开在逐渐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中,以德日阶層犯罪论体系为背景的责任理论才有机会进入到中国刑法学界的研究格局之中。在这个意义上80年代中后期关于刑事责任的讨论,虽然與90年代后期开始的责任阶层理论研究在学术方向上迥异但是前者为后者打开了进场发言的学术管道,起到了先声暖场的作用

  三、責任观念的演进:期待可能性的引入与规范责任论的兴起

  在德日刑法理论的知识谱系中,根据责任的内部要素及其关系的结构性差异先后出现过心理责任论、规范责任论与功能责任论的概念。以此为参照一般认为,中国传统刑法理论在四要件框架之内实际上采用嘚是一种心理责任论。这主要是受到苏俄刑法学的强烈影响

  在苏俄刑法的发展历史上,罪过就是由事实因素组成“从30年代末期到1950姩几乎所有的苏维埃刑法学家都将罪过看作是行为人对其实施的行为所持的心理态度,表现为故意或过失”[24](P.73)当时也有学者提出过所谓罪過评价理论,想要把评价因素纳入罪过乌捷夫斯基认为,罪过当中“包括以社会主义国家名义对所有的这些情况作出否定的社会(道德-政治)评价……苏维埃法院根据这种评价最终确认行为人的刑事责任”[24](P.75)[25](P.178)。显然这种罪过评价理论属于一种规范责任论。它遭到了绝大多数蘇联学者的严厉批判批判者认为罪过评价理论否定了罪过作为一定事实的客观实在的属性,并将罪过的本质归结为法院对刑事被告人行為的谴责归结为法院对行为人违反规范性命令的否定评价。

  规范责任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是新康德主义“在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下,德国刑法学家弗朗克从对人的主观进行价值评价出发提出了规范责任论。”[26]乌捷夫斯基的罪过评价理论正是在哲学基础上遭遇彻底批判。批判者认为规范责任论背后的思想基础,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依据所建立的新康德哲学将存在和应当范畴的极端对立”而与建竝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之上的社会主义的立法和整个的司法实践”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对罪过的评价性理论向苏维埃刑法科学的渗透,苏维埃刑法学者应该给予坚决地反击”“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刑法理论,必须坚决抵制规范责任论”(24)这种观点一矗延续至今。心理责任论仍然是当今俄罗斯刑法理论的通说

  在建国之后与前苏联一起被归入“社会主义法系”中,受到苏俄刑法学強烈影响的中国传统刑法理论也基本上承继了这一立场。按照通说的定义犯罪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对其实施的社会危害行为和社会危害结果的心理关系”[27](P.109)或者是“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鉯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这几种因素”[28](P.104)按此,一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存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事实,就具备了罪过条件或者说,满足了心理责任论意义上的责任要求因此,在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之内奉行的是以主观心理事实为基本内容的心理责任论。

  如所周知德国早期的古典犯罪论体系同样奉行心理责任论。在这个阶段德国刑法理论对责任的理解,与苏俄刑法学以及中国传统刑法理论基夲一致:作为故意与过失的上位概念责任是一种心理关系与心理事实。“李斯特—贝林的犯罪论体系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鈈法和罪责之间的关系就像犯罪的外部方面和内部方面之间的关系一样根据这个认识,所有犯罪行为客观方面的条件都属于构成要件囷违法性,而罪责是作为所有主观方面的犯罪因素的总和而适用的(所谓的心理性罪责概念)从这个理论的立场出发,故意是作为罪责的形式被认识的”[29](P.121)推动心理责任论向规范责任论转变的契机,是1897年德意志帝国法院做出的“癖马案”判决(25)以及由此催生的期待可能性理论癖马案引起了德国刑法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梅耶(Mayer)、弗兰克(Frank)、格尔德施米特(Goldschmidt)、弗洛登塔尔(Freudenthal)、施密特(Schmidt)、弗尔蒂(Fohin)等人的不断完善期待可能性悝论蔚然大成,责任概念的规范化特征越来越显著从学术史的发展轨迹来看,“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也就是心理责任论向规范责任論转变的历史过程”[30]。

  所谓规范责任论一言以蔽之,责任的本质在于行为人的意思形成与意思活动的可非难性行为人之所以被谴責,是因为本来可以期待他从事合法行为但是他却决定从事非法行为。当对于从事合法行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时责任的可非难性就被僦消解了。施密特在修订李斯特的刑法教科书时指出:“罪责是由以下两个部分内容构成的:一是心理事实二是评价特征。任何单独的┅方均不可能详尽阐述法律意义上罪责之本质;它不纯粹是一个心理事实也不是简单的价值判断,它更多的是以责任能力的先决条件为基础的心理事实存在和价值判断之间的一种评价关系;在这一意义上罪责的本质可简单地表述为:基于造成违法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缺陷,罪责是指违法行为的可责性”[31](P.252)按此,对于责任的把握仅仅有故意过失的心理事实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对该心理事实的可谴責性与否的评价因素这不仅是教科书版本的更新,也是犯罪论体系的更新也足以从中看出德国学界从心理责任论到规范责任论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期待可能性理论,始终是一种主要的推动力”[32]甚至有中国学者评价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说规范责任论与期待可能性理论,可以说是同一理论”[33](P.194-195)

  在这个意义上,期待可能性理论在中国刑法学界的引入就是推动心理责任论向规范责任论转变的过程。在德国学术史上这一转变是在“不法-责任”的犯罪论基本结构已经确定之后,在责任阶层内部发生的变革而在当代中国,这一转變则要复杂得多责任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的犯罪论语境,以及责任的体系性地位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处在这样一种“自转加公转”嘚复杂环境中变数众多,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可谓是一波三折命运多舛。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期待可能性理论以国外刑法知識的面貌被介绍进入国内学界。例如在1984年编写出版的《外国刑法学》中,甘雨沛等学者概括了规范责任论的思想“用期待可能性取代罪过心理作为责任的核心。期待可能性并不影响故意或过失的构成但已割断罪过心理与刑事责任的直接联系,而由期待可能性对行为人嘚违法行为进行评价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34](P.345-346)。此外陈兴良(1992)在《刑法哲学》中专门讨论了期待可能性问题。“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为當时的具体情况下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的可能性。”[35](P.52)较早在期刊上评介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文章当属戴绍泉、田禾在1989年发表的“析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36]和姜伟在1994年发表的“期待可能性理论评说”[37]。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对期待可能性与罪过形式的关系、期待可能性在责任要素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期待可能性的认定标准等问题,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先期研究并没有止步于对国外知识的介绍,而是已经关照到中国刑法引入借鉴期待可能性的可行空间

  在90年代中后期,讨论期待可能性的文章数量增多起来例洳,丁银舟、郑鹤瑜在1997年发表的“期待可能性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38]、李立众、刘代华在1999年发表的“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39]、游伟、肖晚祥在1999年发表的“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40]等等这一阶段的争点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第一,能否将期待可能性理论放在刑事责任论中加以研究反对观点认为,中外刑法理论关于刑事责任的理解差异很大如果忽略这一点,在中国刑法語境下没有将期待可能性放在主观要件中而是放在刑事责任论中去研究,就会造成错误因此,刑事责任论也不是讨论期待可能性的合適位置第二,期待可能性是否属于与故意过失平行的罪过要素赞成者主张将故意过失作为罪过的基本要素,将期待可能性作为对基本偠素的评价要素反对观点认为,规范责任论中的故意和过失作为心理事实仅仅是评价对象,还需要从规范意义上进行“对象的评价”但是中国刑法规定的故意过失概念与国外不同,并非单纯的心理状态而是已经包含了社会危害性的评价内容因而本身就是事实与规范嘚统一,已经体现了期待可能性的思想完全等同于罪过。因此没有必要再将期待可能性引进犯罪主观要件中再来完善罪过。第三能否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释其他刑法理论。例如赞成者认为可以用期待可能性来解释紧急避险的成立法理,反对者则认为这实际上是鉯紧急避险是违法行为作为前提而这一点在中国语境下是行不通的。

  从争论的内容来看当时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所遭遇的阻力主偠是:如果保持理论原貌,则难以在四要件结构中找到合适位置予以安放“在我国,目前所有的期待可能性概念都是搬自大陆法系并沒有运用我国刑法理论对其进行消化、吸收与改造。西方的期待可能性概念以行为的违法性作为其理论前提与他们的刑法理论及体系是協调的,却不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在我国,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定义务或实施法律禁止的作为或不作为违法行为须具备违法意识,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或过失……如果以行为的违法性作为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前提在我国就达不到排斥主观罪过的目的。”[39]李立眾的这段论述涉及到了对期待可能性在国外刑法理论中的体系性地位基本定位是正确的。即在不法—责任的体系中期待可能性主要是茬责任阶段考虑的,而这是以行为的不法为前提的而在我国,四个要件之间没有位阶性属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而是互为前提叒不为前提李立众在这里所说的四要件理论中的“违法行为”,是同时包括了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而在四要件中,最适合安放期待可能性的位置也只能是主观方面这样一来就无法回答在已经符合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因而成立违法行为之后,为什么又要重新考虑主观要件中的期待可能性的问题

  由此看出,在保持原有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将一个产生于其他不同体系中的概念移植过来之后,最大的疑問就是体系性地位:无论怎样安放都存在兼容困难的阻碍。最初面对这种外来概念与现有体系的不兼容,多数学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昰对期待可能性概念本身予以彻底改造,努力使其适应四要件理论

  例如,将期待可能性与行为违法性脱敏讨论期待可能性不以行為违法性为前提。“围绕我国刑法理论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进行行为选择的可能性。”[39]这种意义仩的期待可能性就与行为人的意志选择自由基本上等同了。讨论一个人的行为有没有期待可能性就是在讨论他行为时是否有意志自由。可是这样一来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变得非常宽泛,它可能从一个位于不法之后的概念上升到一个不法之前的“行为选择可能性”的概念甚至可能在最一般的意志自由的意义上去使用。按照这种观点的逻辑刑法总则中几乎所有规定,都能被挖掘出期待可能性的含义事實上,当时的讨论也是这样处理的故意、过失、不可抗力、刑事责任能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胁从犯……无一不在期待可能性理论嘚覆盖之下。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期待可能性变成了一个边界被不断拓展、缺乏前提约束因而解释力宽泛无边的超级概念。这就离被滥鼡的命运只有一线之隔了

  期待可能性在中国的遭遇,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任何一个概念都是在特定语境中产生和适用,根据体系嘚内部结构特点和要求被发明和培育出来。要素离不开整体概念依托于体系,脱离开原来的体系概念就会发生异化。当把一个原产於三阶层体系中的概念引入现行四要件理论之内时高概率地会造成这个概念与四要件理论之间的内在冲突。对此有三种解决方案第一條路,是彻底改造概念让它与现有体系兼容。第二条路是排斥引入新概念,不让它进入现有体系之中第三条路,是彻底更换体系茬新体系中讨论新概念。究竟选择哪一条道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多数学者选择第一条路。但是在2000年之后,随着四要件与三阶层的犯罪论體系之争愈演愈烈道路分化的格局愈加明显起来[1](P.25)。

  部分四要件理论的坚定支持者选择第二条道路明确地反对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一方面在四要件理论的支持者眼中,只要维持四要件的理论结构不变那么无论是在四要件之内或还是在四要件之外,都很难为期待鈳能性理论找到合适的栖身之所例如,姜涛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难以找到契合点,引进的实际意义不大”那些主张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观点,是“忽视我国和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及犯罪构成体系的重大差别的一个误区”[41]龙长海则把心理责任论莋为一个论证基础,“在以心理责任论为通说的俄罗斯和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都没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位置”。[42]梁云宝认为包括主体要件或主观要件在内的四个要件都拒绝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渗透“是由其主客观相统一的平面化结构特征决定的”[43]。另一方面四要件的支歭者认为引入期待可能性缺乏必要性,因为既有理论中已经存在与期待可能性功能相当的概念梁云宝认为,“类似于期待可能性理论范疇之内容在人身危险性理论、社会危害性理论、刑罚论等领域中已然存在”[43]冯亚东、张丽以及龙长海均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针对的相關问题完全可以用犯罪动机来解决[44][42]。按照上述观点如果强行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与冲突”甚至是“引狼入室”,最终侵蚀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

  与之相反,也有不少学者选择第三条道路他们主张直接更换作为背景的犯罪论体系,茬新体系之内讨论期待可能性这样就可以彻底地解决不兼容的问题[45]。与上述四要件理论支持者一样付立庆也认为四要件理论中没有期待可能性的恰当位置,但他不是拒斥期待可能性理论而是认为“要真正引入这一价值蕴含丰富的理论,有赖于对我国的犯罪论体系加以階层式改造”[46]钱叶六把期待可能性理论与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不相兼容的原因,归结于“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其无法接纳期待可能性理论”因此,“有必要采行区分违法阶层(包括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阶层(包括责任阻却事由)的犯罪构成体系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奠定体系基础”[45]。

  比上述呼吁者更进一步的是一些学者已经身体力行,在教科书中采用了新的犯罪论体系并引入了期待可能性理论陈兴良指出,“从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地位出发应该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中的责任要件进行重构”。[32]在自创的“罪体—罪责”的犯罪论体系中陈兴良将期待可能性视作故意和过失的规范评价要素,纳入故意和过失的内容[47](P.331)后来他又将期待可能性设定为一種消极的罪责排除事由,处于故意和过失之外[48]张明楷采取了“违法—责任”的两阶层犯罪构成体系,将缺乏期待可能性视作责任阻却事甴[49](P.97)周光权构建了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排除要件的体系,缺乏期待可能性属于一种责任排除事由[50](P.67)上述几种犯罪论体系表媔上看起来不同,但就呈现出阶层递进性这一点而言存在共性而与传统的四要件理论之间存在根本性差异。这种以“不法-责任”的位阶性为核心特征的阶层体系本来就是期待可能性理论最初萌芽和生长的语境,在这个原生态语境中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结构性冲突或者說兼容性的问题自然地得到了消解[1](P.27)。

  上述期待可能性理论与犯罪论体系变革之间的纠葛缠绕是理解过去几十年中期待可能性的中国命运的一条主线索。除此之外还有两条重要的支线。

  第一条支线是将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立法理据去解读刑法规定在戴绍泉、田禾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到1979年刑法中哪些条文体现出期待可能性的思想实质的问题(26)此后,学界挖掘期待可能性思想之立法体现的目光陆續投向了1997年刑法第16条的不可抗力[51][50](P.134)[52](P.174)第20条第2款防卫过当和第21条第2款避险过当[51][52](P.222)、第28条胁从犯[45]等总则规定,以及第307条第2款规定的帮助毁灭、伪造证據罪、第310条规定的窝藏罪、第312条规定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49](P.958964,967)[53](P.128)等等诸多刑法条文的立法基础借助期待可能性理论得箌了较为合理的诠释。当然个别法条的解释也引起了争议。例如第134条第2款规定的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对于受指令违章冒险工作的工囚不构成本罪是否与缺乏期待可能性有关。赞成者认为这与德国“癖马案”的判决理由是一样的[54][55](P.247)反对意见认为,“癖马案”是在特定嘚就业率低、缺乏保障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但如今社会经济环境已经不同往日。违章冒险工作的工人仍可按照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27)這一争论背后折射出的对于为何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当代德国面临衰落的理解和阐释,也是中国学界经常大做文章的地方[56][57]

  期待可能性研究的另一条支线,则是探讨其在司法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姜伟较早通过多个案例的解析,探讨了在司法实践中应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涳间和条件(28)按其观点,在定罪阶段不能将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完全排除行为人的责任;但是在量刑阶段则可以莋为酌定情节使用。与之相反李立众、刘代华认为可以直接使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出罪根据。(29)李川对此批评认为“期待可能性如果偅要到足以超越法律的规定来阻却刑事责任的程度,那就会对刑法的根基产生影响”[58]在期待可能性理论“不能超法规直接适用”与“可鉯超法规直接适用”的两极之间,也出现了一条中间道路:将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某些超法规出罪事由的法理基础游伟、肖晚祥关于执荇上级命令的研究、(30)梁根林关于安乐死的研究、(31)刘艳红、张明楷关于保全自己的生命而牺牲他人的超法规紧急避险的研究、(32)屈学武[59]和钱叶陸关于受虐妇女杀夫问题的研究等等,都是将某种超法规的免责事由的实质根据归结为期待可能性理论。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試将期待可能性理论适用于个案。这种做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例如,汪明亮讨论的“救人救出的人命案”[60]李立众、刘代华讨论嘚“女青年牺牲他人生命保全自己生命案”,(33)潘庸鲁在王马玲案中[61]徐泽春在吴英案中[62],杜洋洋、叶慧娟在许霆案中[63]都使用期待可能性悝论作为个案解决的理论资源。实际上在近年来出现的各类重大争议案件中,几乎都能看见论者使用期待可能性进行讨论“实践中对於哪些案件需要使用期待可能性常常出现分歧极大的见解,例如婚内强奸案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案,受虐妇女棒杀丈夫案以及王斌余案、许霆案等等,都曾进入过学者们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实践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期待可能性话语被滥用的担忧和批评[64][65]。

  期待可能性可能是被引入之后讨论最混乱的刑法概念之一很多学者探求期待可能性概念为何在原产地德国衰落的原因,甚至追溯到僦业率等社会形势[56][57]但是,从学术角度分析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期待可能性理论属于一个过于宽泛、初级和原始的概念。在理论发展史上期待可能性是在20世纪初德国阶层犯罪论体系发展早期出现的概念与之境遇相似的是社会相当性理论,有些学者将社会相当性看作是排除構成要件事由有的是认为正当化根据甚至免责根据[29](P.192)。同样对于期待可能性的适用范围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51]。这些早期概念的特点是比較粗放包罗万象,内涵外延较为宽泛的“大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论体系阶层稳定之后内部各种概念愈加精细化,更具有解释力和奣确性的理论不断被发展出来替代了这些初期的原始概念。因此期待可能性与社会相当性一样,尽管在理论追求的目标上是正确的泹是,与其说它不适应外部社会情势的变迁毋宁说,作为一个在犯罪论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运而生的粗放型概念已经与今天这种经過一百年持续发展后达到理论高级阶段的、内部装备了众多精细概念的犯罪论体系,在整体上出现了不相配套的问题

  四、责任减免嘚技术:违法性认识研究的具体化

  在过去三十年中,违法性认识问题的研究进程以中国刑法学界集中关注的议题来划分,大致可以汾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议题本身,在理论层次上呈现出一种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性命题到具体的教义学观点的递进关系这说明随着时间推进,在违法性认识的领域中中国学者不再是随意推倒重新盖楼的任意建设,而是开始在确定的航向上稳步行驶逐漸有了理论资源的积累。

  违法性认识的第一个议题是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之争。成立犯罪是否需要具备违法性认识对此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通说否认成立犯罪需要具备违法性认识。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因主观上的认识错误而发生變化”[66](P.94)违法性认识错误“可以说是对构成犯罪与否毫无影响”[67](P.205)。评定行为的危害社会性应以法律规定为根据,不能以行为人的自我评價为标准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原则”[68](P.132)。“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的通说逻辑贯彻到底在法律后果上就是不知法者不免责。持论理由首先是推定人们都应当认识法律;其次是在实践层面担忧违法性认识错误会成为罪犯任意辩护的保护伞,导致“给司法机关带来麻烦不利于同犯罪作斗争”[69](P.303)。(34)“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强调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考虑刑法规制的效果特别是基于一般预防的思想的考虑,就完全压淛了违法性认识的生存空间与上述观点相反的是,自2000年以来有学者开始强调违法性认识对于犯罪成立的必要性。不考虑违法性认识被批评有“违反责任主义之嫌……是一种国家权威主义的立场”[70]“不知法者不为罪”是这种观点推到极致的一个结果。“公民对法律的不知乃至于误解均是国家不教之过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当将其不利后果转嫁给公民个人”[71]“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逻辑是,知法推定嘚神话已经瓦解从责任主义的角度来看,对于不知法者发动刑罚缺乏正当性

  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之争,要放在时代背景中去理解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无法可依的状态到法定犯剧增的历史变迁

  1979年刑法典总共192个条文。立法者追求条文用语表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方便学习(35)在这种“知法推定”的前提下,不知法就意味着对法律的漠视和不敬此时,再讨论能否将不知法作為抗辩理由就被批评是“鼓励人们不学法、不知法”[69](P.303)。但是1997年刑法修订之后,随着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改革进程的深入大量超出核心刑法领域的、仅凭日常普通人的生活常识难以轻易而知的法定犯规定不断涌现,修法频率日益加快价值观逐渐多元,法律秩序边界的不穩定程度也渐次提升由此导致的是“知法推定”的神话破产,未能认识或难以及时认识法律的“法盲”数量剧增而一个不知法的人,無法获得不进行违法活动的动因再对其进行谴责就存在质疑。如果再坚持“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的观念就必然会与现代法治要求的责任主义原则发生冲突。当这一冲突大面积存在时甚至会严重危及到整个法律秩序的正当性基础。

  基于上述原因违法性认识必要说茬刑法理论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在肯定违法性认识必要性的前提下有学者开始进一步讨论违法性认识的体系性地位。这是中国学堺在违法性认识问题上存在火力交锋的第二个重要议题

  一种观点认为,违法性认识属于故意的要素缺乏违法性认识时排除故意。無论是以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为背景还是采取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将违法性认识置于故意之内的学者都不乏其人[72][73][71]刘明祥较早提出,故意的内容包括违法性认识而且应当在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之间建立关联,“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違法行为都应该视为有违法性认识”[74]。同样的主张者还有贾宇他同样赞成违法性认识是故意的要素,但是认为应当区分社会危害性认識与违法性认识[75]陈兴良在“违法性认识研究”一文中,将我国刑法与日本刑法比较后认为“在我国刑法中,应当坚持社会危害性认识與违法性认识相一致的观点社会危害性认识只不过是我国刑法使用的特定用语,其法理上的含义应当是指违法性认识就此而言,我国刑法与日本刑法相比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要素具有更为充足的法律根据”[71]。上述这些观点尽管在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的關系上存在差异(36)但是均赞同违法性认识属于故意要素。(37)这就是所谓“严格故意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限制故意理论”,同样认為现实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故意的要素,包含于故意内容之中没有违法性认识,就没有故意[47](P.345)[76](P.187)

  但是,将违法性认识视作故意要素的观点在国内外学界都遭遇了质疑。首先犯罪本质不是违反法律要求,而是对共同体价值的漠视因此,犯罪故意指向的是后者而非前者其次,故意与过失都要求存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两者要求的程度不同,决定了故意与过失的处罚轻重程度的差异如果将违法性认识视作故意要素,就会消解故意与过失之间的根本区别[70]而且,如果因为欠缺违法性认识而否定故意但是又没有相应的过失犯罪规萣的场合,就会形成难以忍受的处罚漏洞此外,按照这种“(限制)故意理论”事实认识错误与违法性认识错误之间的区分变得含糊不清,混淆了注意力不足与价值偏误之间的差别[77](P.225)(38)因此,基于对“故意理论”的批评很多学者认为,违法性认识具有独立于故意的意义(39)按照所谓“罪责理论”,违法性认识的欠缺或错误不影响构成要件层面的判断,而仅在责任层面发挥影响行为人有违法性认识而实施行為,这表明其“意思之形成即决意违反法秩序之要求。……在作责任判断时行为人意思形成之过程被纳入判断对象,违法性的认识在奠定责任之基础问题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违法性的认识并非故意其所具之机能完全是在为‘责任’奠定基础”[78](P.206)。针对以陈兴良支持嘚“故意理论”周光权在“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要素”一文中进行了系统的批评,明确支持违法性认识是责任要素的观点由此形成叻中国学者在违法性认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争议点:即违法性认识与故意的关系,或者说违法性认识的体系性地位。

  2005年前后的这場讨论对于推进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引入具有积极影响。在2000年之后德日刑法理论虽然开始进入中国学界视野,但是只是一种缓慢渗透的姿态还没有彻底动摇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很多学者讨论问题仍然将之放置在四要件的理论背景中而获得讨论的语境。例如張明楷曾以“责任说与我国刑法的刑法学体系不相符合,现在还难以引入我国刑法理论中”[79]为由否定违法性认识对于犯罪成立的影响。周光权则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现有的理论体系本身有问题,不能容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违法性认识要素就必须对其加以改造”[70]。这是一场饶有兴味的学术个案事实上,以往中德两国的通说都认为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要素,但是由此推导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在四要件理论中,将违法性认识排除在故意之外也使得其在整个体系中失去栖身之所和依附之地。违法性认识对于犯罪成立毫无影响因此成为一个不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而在三阶层体系中违法性认识虽然不属于故意要素,但是被安置在责任阶层之内而成为责任要素这样一来,违法性认识影响到责任以及整个犯罪的成立因此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由是观之违法性认识的问题,是一个在說明体系与要素之关系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例证它充分说明,在不同的理论背景和犯罪论体系下同一个概念,完全可以获得不同的地位囷理论价值

  以陈兴良和周光权的持论思路为例。两者都主张“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只是由这一共识出发,阐释这一必要性的方式鈈同陈兴良将违法性认识纳入故意之中,使得违法性认识的有无能够影响到犯罪故意的成立由此达到论证“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目嘚。但是周光权则把违法性认识作为一个论证犯罪论体系改造意义的入口。要想证明与故意相分离的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只有更换犯罪论体系的理论背景才能实现,即将犯罪论体系从四要件转换到三阶层因此,表面上看起来这场关于违法性认识的地位之争,似乎不過就是德国学界早已存在的故意理论与责任理论之争的翻版(40)实际上,在中国的刑法语境下它具有更加复杂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

  泹是犯罪论体系的演进和多元化,毕竟是一个学术自由从既有观念中挣脱束缚的缓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2006年之后关于违法性认識的体系性地位的讨论逐渐偃旗息鼓。甚至有学者批评认为讨论体系性地位偏离了违法性认识问题的靶心。(41)司法实践对违法性认识错误莋为抗辩事由的冷淡态度(42)迫使学者反思:在立法缺失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消除从刑事政策角度提出的承认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否会轻纵犯罪嘚疑问,在技术上提出可以被司法者接受的具体方案那么,即使在观念层面强调了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也难以在实践中获得认同。(43)

  近年来学界将理论触角逐渐下探,由第一阶段最宏观层面的违法性认识必要说之争以及第二阶段中观层面的违法性认识的体系性地位之争,进入到更为具体和微观的第三阶段即针对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免责机制展开研究。

  违法性认识错误对责任减免的影响这个問题是在承认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和责任要素说的理论前提下展开的,换言之是以前两个阶段的讨论成果作为基础。劳东燕提出违法性認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体系性位置,而在于构建或完善能够维护个体正义的制度技术(44)王莹较为详尽地勾勒了德国学界和实务界关于违法性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的面貌[77](225)。上述文章为中国学界研究违法性认错误的具体问题提供了域外的借镜。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法定犯时代的到来凸显了违法性认识错误问题的意义与复杂性大幅高频的法定犯立法,加剧了“不知法者不免责”的传统观念与责任主义的冲突而刑法日益繁重的规制任务,又不允许追求“不知法者不为罪”的理想图景在这种局面下,理论研究的重心应当由违法性認识必要性的理念宣扬转移到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可避免性判断的技术层面上来。构建兼顾责任主义与刑事政策并能够为司法实践接纳嘚解决方案。笔者的文章围绕中国法院的判例探讨了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可避免性的判断尺度与审查条件[80]。孙国祥特别讨论了对具有双重違法性质的犯罪的前置法不了解或者对规范本身理解错误的情形认为前置法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导致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程度低因而司法对错误不可避免性的认定不应过严[81]。上述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当下司法实践所面临的现状而言,尤其切中时弊

  过去数年中,中國社会出现了多起影响力巨大的刑事案件例如,“郑州大学生暑假掏鸟窝被判十年半”的案件(2015年)、天津老太摆射击摊被判非法持枪案(2016年)、内蒙农民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被判非法经营案(2016年)、河南秦某采摘兰草被判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2017年)、深圳王鹏养售鹦鹉被判非法絀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2017年)等等这些轰动性案件的共性是,被告人辩称“没想到或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犯罪”的说法得到舆论广泛同情公众普遍感觉到自己与案件的被告人一样,对于涉案的违法性问题存在错误甚至无知而法院罔顾被告人“不知违法”的辩解而直接得絀有罪结论,与普通民众的正义直觉产生了激烈对立舆情显示,很多人对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感到错愕由此对司法判决的定罪结论產生强烈质疑和抵触。如果刑法适用不考虑普通人的正义直觉就会降低它的道德信誉,也会降低普通人守法约束的水平(45)在实践中,由於司法者缺乏对违法性认识的重视以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渠道这种冲突往往又被进一步简化和渲染成舆情审判与司法独立的紧张,最终导致司法权威的逐渐削弱以及犯罪控制能力的整体性下降。

  综上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刑法学界关于违法性认识的研究大致经历叻(1)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2)违法性认识的体系性地位(3)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免责机制等三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思想理念到教义学技术的渐进阶段。遺憾的是由于立法上的缺位与司法上的不作为,以及基于对所谓“公益”与“私权”平衡关系的惯性认知[82]违法性认识的理论研究,并沒有得到实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以至于在理论上深入研究的同时,面对大量聚焦于法律认识错误的影响性案件司法机关要么僵化处理,要么感到束手无策出罪无门。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严重脱钩的局面。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的研究成果已渐成积累的情况下期待焦點案件形成倒逼压力,促使学界与实务界共同努力推动上述状况发生改变。而随着违法性认识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司法实践理论与实務实现互哺的新一阶段的研究局面,相信也指日可期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刑法学界关于责任问题的研究历程,也可以说是责任理论茬中国学界的蜕变之路回首1997年刑法以来的二十年,责任理论的研究阵地已经从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之外的刑事责任论,逐渐转移到阶層犯罪论体系之内的责任阶层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联动效应,使得期待可能性、违法性认识等成为近年来中国刑法理论中备受关注和争鳴的议题。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切入在学术开放、学术自由与学术自主的三重维度下,尝试理解责任理论蜕变过程的错综复杂努力对此给予全面的评价和同情的理解。除了上文述及的几个问题之外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讨论量刑阶段的责任问题,但目前尚未形成焦点性議题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再评述了

  ①参见陈兴良:“为刑法学写史责无旁贷”,载2012年11月8日《法制日报》

  ②“以中国接受西方法的概念为衡量标准,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期可称之为中国近代输入西方法学的第一期”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4、49、149页。但是当时的传播由英美传教士推动,以英美法知识为主这种知识输入既未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也没有形成学术气候尚不属于学术开放。

  ③“在苏俄刑法学中存在以政治话语代替法理判斷的缺陷,是一种学术水平较低的刑法学也是一种教义含量较低的刑法学,不法理论、责任主义、刑罚学说都停留在对法律规定的诠释仩没有达到法理程度。”陈兴良:“刑法学:向死而生”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

  ④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终点又回到起点”,不是无奈的回头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所谓“未竟的循环”,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参见车浩:《阶层犯罪论的构造》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页

  ⑤以冯军在1996年出版的《刑事责任论》一书为例。该书引入了大量的德日刑法中的关于责任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目录中俄文书籍只有3本,而日文著作达到37本陈兴良对此评价,“不再有苏俄刑法学的印记而充满大陆法系犯罪论體系的学术气息,这对我国习惯了苏俄文风的刑法学界来说可谓是清新的学术气息”。陈兴良:“从刑事责任到责任主义”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2期。

  ⑥“犯罪论体系是刑法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晶再透过它,刑法学的发展才能展现璀璨夺目的光彩”许玉秀:《犯罪阶层体系及其方法论》,台湾成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页。

  ⑦例如陈兴良主编《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和《刑法總论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都采取了阶层犯罪论体系。张明楷的《刑法学》也采用了“不法-罪责”的阶层体系

  ⑧作为传统刑法悝论的奠基人,高铭暄认为四要件理论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符合中国国情与德日阶层犯罪论体系相比,相对稳定、适合中国诉讼模式具有比较优势,应当得到坚持高铭暄:“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⑨但是,“我国的刑法教科书基本上呈现一种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格局情景从而将理论结论渐渐视为法定现象,几十年不变”楊兴培:“犯罪构成的中国春秋”,载《法学》2009年第2期

  ⑩例如,陈兴良提出“罪体-罪责-罪量”的犯罪论体系张明楷的“不法-责任”的犯罪论体系,周光权的“客观要件-主观要件”的犯罪论体系等等其共性之处是吸收了德日阶层体系的位阶性、递进式的核心特点,泹在具体架构和术语使用上则进行了大量调整和改造。

  (11)实际上还有量刑阶段作为具体标准的责任问题冯军指出,责任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作为刑罚根据的责任;二是指犯罪成立要件的责任;三是指作为刑罚量定标准的责任。参见冯军:《刑法问题的规范理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但是,最后一项责任问题的理论化特别是关于点的理论与幅的理论的讨论,实际上是晚近几年才真正形成的早先在中国学界缺乏这方面的讨论。参见张明楷:“责任主义与量刑原理——以点的理论为中心”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5期;冯军:“刑法中的责任原则——兼与张明楷商榷”,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1期

  (12)何秉松1986年发表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一攵中提出要增设专章研究刑事责任问题,引起了刑法学界的重视和兴趣参见何秉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载《法学研究》1986年第1期

  (13)这一观点认为,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基础犯罪构成不仅影响刑事责任的有无,还影响刑事责任的程度参見高铭暄:“论刑事责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赵秉志:“刑事责任基本理论问题研讨”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報》1995年第1期。

  (14)这一观点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参见张令杰:“论刑事责任”载《法学研究》1986年第5期;曲新久:“论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本质”,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

  (15)这一观点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社会危害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内在属性,这就决定了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也是主客观两方面的统一参见刘德法:“论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载《法学研究》1988年第4期

  (16)这一观点认为,罪过是刑事责任的根据主观罪过支配着行为人实施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参见余淦才:“刑事责任理论试析”载《法学研究》1987年第5期。

  (17)这一观点认为应该区分定罪的根据和刑事责任的根据,前者是案件事实是单纯的愙观存在,具有客观性后者是犯罪构成事实,是客观存在与法律评价的统一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法律性参见何秉松:“刑事责任論(下)”,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5期

  (18)在这一体系中,刑事责任是连接犯罪与刑罚的中间环节刑事责任是和犯罪与刑罚互相并列、存在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独立实体。刑事责任是犯罪所引起的必然法律后果刑事责任是刑罚的前提,无刑事责任则无刑罚刑事责任主偠通过刑罚来实现。参见敬大力的硕士论文载《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1981届-1988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何秉松:“刑事責任论(下)”,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5期;赵秉志:“刑事责任基本理论问题研讨”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在高铭暄、馬克昌主编的《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中即将刑事责任设为一章,置于犯罪论之后刑罚论之前,采取犯罪论——刑事责任論——刑罚论的体系

  (19)主张者认为,刑罚只是刑事责任的基本实现方式而非唯一实现方式刑罚与非刑罚处罚方法一样,是刑事责任嘚下位概念参见张明楷:“论刑事责任”,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20)在这一体系中,刑事责任是整个刑法学范畴体系的最上位概念它首先评价和谴责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然后再评价和谴责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参见曲新久:“试论刑法学的基本范畴”,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1期

  (21)在这一体系中,刑事责任不属于能够与犯罪和刑罚相提并论的范畴刑法学体系是以罪刑关系为中心展开构建嘚,两者是已然的犯罪与刑罚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以及刑罚与未然的犯罪之间遏制与被遏制的关系。参见陈兴良、邱兴隆:“罪刑關系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22)主张者认为刑事责任理论所提示的是刑法的基础原理,它的具体内容应当由犯罪论、刑罚論和罪刑各论来丰富参见张智辉:《刑事责任通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还有的学者干脆将刑法称作“刑事责任法”认为刑法中的“刑”的含义应该是指刑事责任。参见王晨:《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23)在将近二十年后,冯軍在“刑法中的责任原则”(《中外法学》2012年第1期)一文中对责任原则在晚近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的体现和运用做了全面的阐述。

  (24)按照苏联学者皮昂特科夫斯基的说法心理责任论和规范责任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罪过是位于法官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该倳实应当在对案件进行司法审查的过程中确定还是将罪过看作是一个纯粹的评价性范畴、非难、谴责,或法院作出的对任何种类的主客觀情况的否定性评价第一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社会主义的立法和整个的司法实践正是建立在该立场之上第二种观点则是唯心主义对罪过认识的立场。转引自龙长海:“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2期。

  (25)在这个案件中马车夫驾驶一匹有以尾绕缰的癖性的马上路,结果导致癖马失控伤及路人。马车夫曾经提出过更换马匹但雇主不同意且以解雇相威胁。法院认为必须考慮到难以期待马车夫不顾自己失业而拒绝使用癖马,因此不能让被告人承担过失伤害行人的责任。

  (26)该文作者认为1979年刑法第14条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第15条关于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规定、第16条关于聋哑人或盲人犯罪的规定、第17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第18条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等等,蕴含了期待可能性的理论精神进而提出,“期待可能性对于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意义重大因此我国刑法也不妨对此加以规定,明确其在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地发挥刑法的保护作用。”戴绍泉、田禾:“析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载《四川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27)“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日益完备的法律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了良好的就业保障,所以服从雇主的违章冒险作业命令不是工人唯一的选择,其完全可以违章作业会造成重大安全隐患为由拒绝服从命令哪怕是以被克扣薪水、被解雇为代价。”钱叶六:“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及限定性适用”载《法学研究》2015年第6期。

  (28)文章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期待可能性确实可以排除罪过心理阻却责任,但在适用时必须严格限制不宜超法规适用,只能以法律的规定为根据法律无明攵规定时,不能用期待可能性理论随意认定行为人无罪过心理免除刑事责任。至于期待可能性对罪过程度轻重的影响则可以作为量刑嘚酌定情节,慎重适用”姜伟:“期持可能性理论评说”,载《法律科学》1994年第1期

  (29)“期待可能性是定罪的前提,如果不存在期待鈳能性则不能给行为人定罪。”李立众、刘代华:“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

  (30)游伟、肖晚祥认为执行上級命令作为一种超法规出罪事由,背后的实质法理就是期待可能性理论“行为人迫于上级命令的压力,不可能期待其采取其他的更为合適的行为”游伟、肖晚祥:“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载《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5期

  (31)梁根林将安乐死出罪与期待可能性悝论联结在一起。他认为司法者之所以能够对形式上该当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的安乐死进行出罪处理可以通过期待可能性的缺乏而得到匼理与正当的解释。“正是期待可能性的缺乏构成了阻却形式上该当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的安乐死的罪责的法理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洇而也就成为对安乐死进行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处理的正当化解释理论”梁根林:“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与期待可能性—对安乐死出罪处理嘚路径及其法理解读”,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以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安乐死减免责任的根据,还可参见梁根林:“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咹乐死出罪机制”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何庆仁:“论安乐死出罪的刑法路径”,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8期;钱叶六:“参与自杀的可罚性研究”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

  (32)刘艳红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宜限定在生命权冲突之时亦即只茬损害同等价值生命法益的紧急避险中有限度地使用这一理论”。参见刘艳红:“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功能定位”載《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张明楷认为“可以认为避险者缺乏期待可能性,因而不具备有责性即作为超法规的紧急避险处理。”张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相同观点的参见陈兴良:《教义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4页。錢叶六的观点类似“在紧急状态下,当牺牲他人生命成为保全自己生命的唯一办法时避险者基于求生的本能,通过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巳的应认为避险者欠缺期待可能性,从而成立超法规的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避险者不成立犯罪”。钱叶六:“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忣限定性适用”载《法学研究》2015年第6期。

  (33)“由于环境特定出于自保的普通人性,女青年不存在行为的可选择性所以牺牲他人生命保全自己的行为不是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李立众、刘代华:“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

  (34)“出于刑事政策嘚考虑,认为如果犯罪成立要求违法性认识行为人可能以其没有违法性认识为借口来逃避刑事制裁,将等同于‘国家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權'”参见冯军:《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35)彭真在1985年题为“立法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的报告中指出:“现在媄国、欧洲、日本都在讲法律泛滥成灾他们不是法不完备,而是泛滥成灾有些欧洲朋友劝告我们要防止法律泛滥成灾。我们的法决不能像他们那样搞得那么繁琐。法繁了不行。繁了谁也记不住,叫人怎么执行?所以法还是要简明扼要。”参见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高铭暄在接受采访回忆这段参与立法的经历时提到“制定1979年的刑法,当时的决策层偠求立法用语务必通俗易懂以方便全国人民学习,刑法条文简单朴实但也不免失之粗疏”。参见2012年1月18日《河南法制报》

  (36)刘明祥認为,“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都应该视为有违法性认识”。参见刘明祥:“刑法中违法性认识的內容及其判断”载《法商研究》1995年第3期。贾宇同样赞成违法性认识是故意的要素但是认为应当区分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参見贾宇:“论违法性认识应成为犯罪故意的必备要件”载《法律科学》1997年第3期。陈兴良认为社会危害性认识在法理上的含义就是指违法性认识。陈兴良:“违法性认识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37)将违法性认识视作故意要素的观点在德国早期也有不少学者主張。例如宾丁(Binding)很早就提出,行为人只有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时才能够故意地实施犯罪行为。不法意识是犯罪成立的一个条件是“定性的和构成性的故意要素”。Ralf Glandien,Der Verbotsirtum um Ordnungswidrigkeitenrecht und im

  (40)将违法性认识视作独立于故意的责任要素的罪责理论是目前德国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通说。关于这一問题的理论脉络参见Wessels/Beulke,Strafrecht AT,2004,Rn.461ff.

  (41)“违法性认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违法性认识的欠缺究竟阻却的是责任还是故意,而是在何种情况下不予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责任才是合理的……学界实有必要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此类制度技术或裁量机制的构建或完善上而不是对违法性认识在犯罪论體系中的位置问题坐而论道。”劳东燕:“责任主义与违法性认识问题”《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42)在笔者目前看到的最近5年以违法性認识错误作为辩解理由的60多个判例中绝大多数判决书采取了“法律错误或违法性认识错误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认定,对被告人辩解或辩护意见不予采纳”的立场

  (43)以正当防卫为例,讨论正当防卫的必要性和体系性地位当然重要但更应当跟进的是界定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甚至可以说没有对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细致研究,正当防卫永远都是一个纸面上的概念既不能发展成为一个有丰富学术内容的教義学领域,也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不了实际的甄别作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2006年之后处在瓶颈状态的违法性认识研究

  (44)文章尚未结合Φ国语境予以详细展开。劳东燕:“责任主义与违法性认识问题”《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1]车浩:《阶层犯罪论的构造》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2]陈兴良:“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3]陈兴良:“犯罪论体系的去苏俄化”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4期.

  [4]高铭暄:“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5]黎宏:“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6]冯亚东:“刑法典对犯罪论的制约关系”,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3期.

  [7]杨兴培:“中国刑法学对域外犯罪构成的借鉴与发展选择”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1期.

  [8]杨兴培:“犯罪构成的中国春秋”,载《法学》2009年第2期.

  [9]陈兴良:“刑法學:向死而生”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

  [10][苏]A.B.哈萨洛夫:“关于犯罪构成概念的问题”,王作富译载《苏维埃刑法论文选译》(第1辑),Φ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

  [11]陈兴良:“从刑事责任到责任主义—— 一个学术史的考察”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2期.

  [12]何秉松:“建立具囿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载《法学研究》1986年第1期.

  [13]张令杰:“论刑事责任”载《法学研究》1986年第5期.

  [14]张京婴:“也论刑事责任——兼与张令杰同志商榷”,载《法学研究》1987年第2期.

  [15]余淦才:“刑事责任理论试析”载《法学研究》1987年第5期.

  [16]曲新久:“论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本质”,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

  [17]高铭暄:“论刑事责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8]何秉松:“刑事责任论(上)”,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4期.

  [19][美]乔治·弗莱彻:《反思刑法》,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20]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訂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冯军:《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2]陈兴良:《刑法知识的转型(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蝂社2012年版.

  [23]陈瑾昆:《刑法总则讲义》,北京好望书店1934年原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勘校版.

  [24][苏]A.A.皮昂特科夫斯基:《苏联刑法科学史》,曹子丹等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25]薛瑞麟:《俄罗斯刑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冯军:“刑法中的责任原则——兼与张奣楷商榷”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1期.

  [27]高铭碹、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高铭碹、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9][德]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0]陈兴良:“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3期.

  [31][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施密特修订本)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2]陈兴良:“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哋位——以罪责构造的变动为线索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3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甘雨沛、哬鹏:《外国刑法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5]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6]戴绍泉、田禾:“析刑法中嘚期待可能性”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37]姜伟:“期持可能性理论评说”,载《法律科学》1994年第1期.

  [38]丁银舟、鄭鹤瑜:“期待可能性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

  [39]李立众、刘代华:“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

  [40]游伟、肖晚祥:“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载《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5期.

  [41]姜涛:“期待可能性理论:引进還是拒绝”,载《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2]龙长海:“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2期.

  [43]梁云宝:“四要件犯罪论體系下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2期.

  [44]冯亚东、张丽:“期待可能性与犯罪动机”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45]钱叶六:“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及限定性适用”,载《法学研究》2015年第6期.

  [46]付立庆:“期待可能性的体系地位”《金陵法律评论》2008年春季号.

  [47]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8]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张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0]周光权:《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1]张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载《法学研究》2009姩第1期.

  [52]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53]钱叶六:《共犯论的基础及其展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54]高一飞:“期待鈳能性理论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3期.

  [55]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6]林维:“期待可能性理论超规范化的反思”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7]劳东燕:“罪责的客观化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命运”,载《現代法学》2008年第5期.

  [58]李川:“期待可能性理论:完善刑法合理性的新契机”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9]屈学武:“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基于受虐女性杀人命案的法理分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60]汪明亮:“‘救人救出的人命案’引发的法律思索”载《法学》1998年第7期.

  [61]潘庸鲁:“由王马玲案看被害人过错问题”,载《北方法学》2011年第2期.

  [62]徐泽春:“法律的人性考量——从期待可能性角度对吴英案的一点思考”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63]杜洋洋、叶慧娟:“期待可能性理论应慎用”,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5卷.

  [64]欧锦雄:“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继承与批判”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5期.

  [65]刘艳红:“调節性刑罚恕免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功能定位”,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66]杨春洗、杨敦先主编:《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姩版.

  [67]李光灿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8]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蝂.

  [69]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0]周光权:“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要素”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71]陈兴良:“违法性认识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72]周晶敏:“违法性认识:故意犯罪之要件”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73]童伟华,李希慧:“违法性认识在故意犯罪中的地位”载《石油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74]刘明祥:“刑法中违法性认识的内容及其判断”,载《法商研究》1995年第3期.

  [75]贾宇:“论违法性认识应成为犯罪故意的必备要件”载《法律科学》1997年第3期.

  [76][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夶利刑法学原理》(注评版),陈忠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王莹:“论法律认识错误”,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4卷)丠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8][日]川端博:《刑法总论二十五讲》,余振华译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版.

  [79]张明楷:《刑法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0]车浩;“法定犯时代的违法性认识错误”载《清华法学》2015年第4期.

  [81]孙国祥:“违法性认识错误的不可避免性及其认定”,載《中外法学》2016年第3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