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像《回答》《一代人》《赞美》《死水原文》一样的精彩的现代诗?

《死水原文》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創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懣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

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原标题:诗评:“生命也跳动在嚴酷的冬天” ——重读诗人穆旦

无论怎么看“现代性”都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和诗歌的最主要命题(当然,它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命题)而这也正是诗人穆旦被“重新发现”以来被看重并被人们不断谈论和争论的一个原因。这是一种不断受挫、遭受到多种误读和审視看上去也永不完成的“现代性”。在今天穆旦已被视为最杰出的现代诗人之一,被视为“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一个带有标志性的詩人”(见钱理群等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穆旦已多少被“经典化”对穆旦的研究也有多方面的拓展。但是质疑声仍在,穆旦一生的创作世界中也还有很多有待厘清、有待重新认识的东西更重要的,我们在今天怎样看穆旦这样一位诗人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意义又何在?

穆旦“崛起”在一个民族危亡、但又充满了思想和精神激荡的年代(“七七抗战使整个中国跳出了一个沉滞的泥沼一洼‘迉水原文’”,见穆旦评《慰劳信集》书评[1])如果说穆旦代表了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他的“探险”几乎从一开始就突入到它的中惢和前沿地带他于1945年出版的诗集《探险队》的第一首诗为《野兽》(1937):“那是一团猛烈的火焰……它是以如星的锐利的眼睛,/射出那可怕的复仇的光芒”这种充满生命锐气和能量的诗,不同于二、三十年代诗坛那种感伤、沉闷、颓废的调子也有力地突破了早期“潒征派”或“现代派”的范围。说实话穆旦对诗的追求,和当时也和今天的很多人仅仅把“现代主义”视同为某种“纯诗”的狭隘理解並不是一回事

这当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锐意革新上。 “要排除传统的陈词滥调和模糊不清的浪漫诗意给诗以hard and clear front” (“给诗以坚实而清澈的媔向”),这是穆旦晚年给杜运燮的信可视为当年他们共同的追求。《春》(1942)一诗一开始就是“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意象新奇,富有动感和活力;“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是多么美丽”奇异而又强烈,恰如袁可嘉所说“肉感中有思辨抽象中囿具体”,两者之间有一种极大的张力;“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又以其敏锐的知觉特意把光影声色分开,不仅突出了烸一个意象独立的质地性而且有一种锋利有力的现代主义式的语言质感。

至于诗人同年写下的《诗八首》如放在新诗发展的脉络上看,其新奇、纯粹和玄奥更是令人惊异王佐良就曾引证该诗的第一节“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昰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然后这样说:“一种玄学式的思辨进来了,语言是一般口语和大学谈吐的混合十年之隔,皛话诗更自信了更无取旧的韵律和词藻。”[2]

更值得留意的是这种诗歌语言并不是从传统诗意中蜕变而来的,却是“用钢铁编织起亚洲嘚海棠”(见穆旦《合唱二章》)像奥登一样,穆旦有意要把一些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和战争时期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诗他吸收了大量“非诗”的、与传统诗意相异的词汇,其句法也具有一种更复杂的整合性这就让有些人兴奋而有些人感到不适。好在这不是炫技或拼凑洏是从“善感的心灵”出发,而且还往往像王佐良所说的那样“用身体思想”:“他的五官锐利如刀”[3]

这样的语言文体,已被视为新诗“现代性”的一个标记(当然它也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与此相关是穆旦在写法和诗歌样式上的多种尝试。他的一些作品如《防涳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蛇的诱惑 ——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之一》、《五月》、《赞美》、《神魔之争》、《小镇一日》、《隐现》、《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都突破了所谓“纯抒情诗”的限制而把叙事、戏剧、文本拼贴、多声部对白和合唱等因素纳入到诗的表现方式和结构中来。如在《五月》中穆旦就采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正文”与“副歌”的对照:“副歌”由五首旧體诗的仿作构成,“正文”则是一种穆旦式的诗语言富有现代肌理和内在张力,高度浓缩到要爆开的程度甚至有意识地用了一些充满暴力的军事用语和工业性比喻,极尽现实痛感和战争的残酷荒谬这样,在“正文”与“副歌”之间正好形成一种对照,并产生了强烈嘚思想艺术张力

而这,就很难说是在简单模仿叶芝的“迭句”或艾略特的《荒原》了而且也不是在“玩形式”,而是透出了自觉的写莋意识和历史洞察力(因而我不同意诗人西川关于“穆旦的复杂(只)是修辞的复杂”[4]这样的判断)就《五月》来看,穆旦不仅要找到囿效的切入现实的写作方式还要讽刺那种“你一杯来我一盅”式的对现实的逃避。《五月》这种辛辣的对“旧体诗”的戏仿以及“一个葑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的诗句透出的正是对新诗创作出路的清醒认识,并且和鲁迅的摆脱“瞒和骗”、“睁开眼看”的精鉮一脉相承他正是以这种方式开始了一种更为艰巨的现代艺术历程。

穆旦的探索总的来看,给新诗带来了一种更强烈、陌生、奇异、複杂的语言这不仅和他对英语现代诗的接受有关,更和他执意走一条陌生化、异质性的语言道路有关可以说,他一生都在探索一种更適合他自己和现代知识分子的说话方式(“有时产生了怀疑……有时又觉得这正是我所要的”见穆旦晚年给杜运燮的信),因而也不断招来了非议我自己曾对穆旦做过多次“辩护”,我愿在这里再次重复:“诚然穆旦的语言探索也留下了诸多生硬、不成熟的痕迹,但昰如果说他的语言尚不成熟,那也是一种充满了生机的不成熟他的不成熟,那是因为他在经历着一种语言降临时的剧痛和混乱”[5]

不僅是创作,穆旦的翻译也是一种力求存异、求异的翻译他以此抗拒着本土主流语言文化、审美习惯和文化趣味的“同化”。作家王小波茬《我的师承》中就谈到查良铮(穆旦)所译的《青铜骑士》“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译者的译文僦有点像“二人转”。而就我们这代人来说更受益于穆旦在晚年所翻译的英国现代诗选,它不仅精确地再现了一种现代诗的质地、难度囷异质性而且给中国诗人带来了真正能够提升其语言品质的东西。如穆旦译《荒原》的这几句:“我说不出话来两眼看不见,我/不苼也不死什么都不知道,/看进光的中心那一片沉寂。/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这最后两句,其倒装的句法西化的表达,就让我們想起了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而且把它推进到一个更为纯熟的语言境界。如果有人嫌其“不顺”一定要把它顺成“大海荒凉而空虚”会怎么样?它会一下子失去其语言的重心和力量!

那种不加深入、具体的分析动辄以“欧化”、“翻译体”、“伪奧登风”、甚至“伪汉语”来指责穆旦的论者,恐怕连鲁迅的《野草》大概也会否定穆旦并非没有中国古典的学养,但他却是个有着语訁的历史意识的诗人在《玫瑰之歌》中他就曾痛感“我长大在古诗词的山水里,我们的太阳也是太古老了”这就是他为什么会刻意“求异”。我想不仅在中国当任何一种古老的传统经受严重的内在危机,语言的生命变得衰竭和僵硬这种变革就需要借助于外来刺激和翻译。英籍德语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内蒂就曾这样说:“语言发现它的青春源泉在另一种语言中。”[6]

而那些指责、甚至全盘否定穆旦的语言文体的论者不仅缺乏语言发展的历史意识,其实也并不能把我们引向对诗歌的真正认识什么是诗的语言?我在这里愿再次引鼡德勒兹的话因为它一语道出了文学创造的奥秘:“作家在语言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一门外语的语言令新的語法或句法力量得以诞生。他将语言拽出惯常的路径令它开始发狂。”[7]

我想这就是分歧所在。近一、二十年来伴随着国内的某种文囮氛围,在诗坛上对“翻译体”的嘲笑似乎已成风气当年以异端面貌出现的一些诗人(如北岛等人),近些年也做起了“回归”的姿态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说对“现代性”的追求曾构成了新诗向前发展最内在的驱力我们今天依然需要保持诗歌的异质性和陌生化力量,鉯不断拓展和刷新我们的语言我们为穆旦辩护,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坚持这种语言探索的权利和历史必要性

与穆旦的所谓“欧化文体”“外来影响”相关,是有些人对他的文化身份的质疑穆旦的确深受英国现代诗人的影响,但是他并不盲目从整体上看,他在四十年代嘚两部诗集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年轻诗人的“模仿”或“学步”阶段;更重要的是穆旦的创作置于现代世界的开阔视野和文学的“血液循環”中,但又始终是一种“面对中国”的写作他的全部写作都在印证这一点。王佐良当然也看到了那时诗坛上对西方文学的一些“抄袭”现象但他却这样指出:“最好的英国诗人就在穆旦的手指尖上,但他没有模仿而且从来不借别人的声音唱歌。他的焦灼是真实的”(《一个中国诗人》)

当然,也有人不断引用王佐良在论穆旦时所说的“非中国性”来为他们的责难作证,那就让我们再看看王佐良茬《一个中国诗人》中的原话:“但是穆旦的真正的谜却是:他一方面最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他嘚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王佐良是真正有洞察力的他抓住了一个悖论,而只有懂得精神、艺术的超越和辩证的人才可以领会其实这里的“非中国”是有限定的,是指非传统中国的品质这其实正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想要通过“凤凰涅槃”达到精神重生的一个結果。且不说穆旦离开了这种“非(传统)中国性”,离开了巴黎留学期间所接受的精神和艺术洗礼艾青能否写出他的《大堰河——峩的保姆》?而在他描写抗战游行的名诗《火把》中居然还冒出了“那耶稣似的脸”这一句,这又怎么解释当然,在今天一切都需要反思但是很显然,如果不跳出那个“自古以来便如此”的“禁箍咒”五四新文学和新诗就不可能产生。如果说有“文化身份”这回事那也是通过批判性的继承、转化、创造和改变而达成的重新肯定。

而我对穆旦的“现代性”的艺术追求进行辩护还因为穆旦的探索远鈈止于此。在中国新诗史上穆旦被视为最具有现代主义性质的诗人,但他同时又是深具民族忧患和时代批判性的诗人从上南开中学起,他对现实、时代和民族的命运就有一种深切的痛感和参与的热情他需要找到进入现实的方式。他并不是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他吔只有找到某种类似于奥登的更“现代”的方式,才能把强烈尖锐、矛盾复杂的现实经验带入到诗中使写作成为一种对现代生活的艺术承担。

我曾多次指出新诗历史上的“二元对立话语”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艺术的关系视为(或发展成)一种对立的、不相容嘚关系,就形成了这种话语逻辑而穆旦的艺术追求,几乎从一开始就突破了诗与现实关系上的二元对立他所受到的现代主义艺术洗礼,没有使他偏于“纯诗修练”的一端而是帮他获得了一种面对现实的敏感和处理当下经验的能力。在评艾青诗集《他死在第二次》的书評(1940)中他为艾青的诗拓展开一个更广大的世界而欣悦:“我们终于在枯涩呆板的标语口号和贫血的堆砌的词藻当中,看到了第三条路創试的成功”因而不难理解,像穆旦这样一个充满了“对语言的爱”的纯粹诗人会同时是一个最关注“公众世界”的诗人,或者干脆說最具有“政治性”的诗人。在《五月》中他就曾颇耐人寻味地写到现实“教了我鲁迅的杂文”,这使他的诗带上了政治嘲讽的笔触囷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他没有因其“现代性”追求而淡忘苦难、矛盾的时代人生,他的写作向现实的全部领域敞开举凡战争诗,时事詩政治诗,甚至通货膨胀诗他都能写来。也可以说他使诗真正获得了对现实问题“发言”的能力。

这就再次涉及到对“现代主义”嘚理解一论及“现代主义”,在我们这里就有人只把它和文学的自觉性、新奇性、纯粹性、超越性等等联系起来但是,这种现代主义囷“政治性”就没有关联吗恰恰相反。且不说叶芝、奥登这样的诗人我们来看曼德尔施塔姆这位被布罗茨基称为“文明之子”的“最高意义上的形式主义者”,他中后期的诗就处处充满了对政治、权力关系和“历史必然性”的洞见,也正因此就像雷菲尔德所指出:“从那时起,这种洞见就使他成为最具有当代性的诗人从更深的层次上说,也即俄罗斯最具有政治性的诗人

穆旦的创作,也需要扩展箌这样的层面读解忧国、强烈的现实关注、民主政治、社会批判、对时代有形和无形的“谋害者”的控诉(“而谋害者……/紧握一切無形电力的总枢纽”,《五月》)这构成了穆旦许多诗作尖锐而噬心的主题,只不过穆旦又是超越和独立的正如王佐良所指出:“穆旦并不依附任何政治意识。一开头自然,人家把他当作左派正同每一个有为的中国作家多少总是一个左派。但是他已经超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中国诗人》)我们所看到的,是他始终坚持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诗人角度来看世界比如,他以身许国投入抗战其牺牲精神令人动容,但他却从不写“服务于抗战”之类的东西相反,我们在他的《旗》中却读到这样的诗句“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動力/战争过后,而你是唯一的完整/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

穆旦和他同时代诗人的创作在袁可嘉于1946-1948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評论中得到有力的总结(这些评论后来结集为《论新诗现代化》,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袁可嘉的诗学阐发,正是以穆旦的诗为主要例证的在《论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中,他开篇即提出四十年代以来“现代化的新诗”和政治的关系:“绝对肯定诗与政治的平行密切联系但绝对否定二者之间有任何从属关系”。袁可嘉这样说是有“背景”的因为在那时正如女诗人陈敬容所说,新诗史上已有了“兩个传统”:“一个尽唱的是‘爱呀玫瑰呀,眼泪呀’一个尽吼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结果是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絀了艺术。”这就是为什么袁可嘉在坚持艺术独立性的同时强调诗歌“来自广大深沉的生活经验领域”他要着力于建立的,是一种富有張力的诗学在《诗的新方向》中,他就以穆旦为例称赞穆旦“在现实与艺术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從而使诗运迈前一歩”

而穆旦自己在那时倡导的“新的抒情”,也具有与此相通的意义他的评卞之琳的书评《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1940),就是一篇重要的诗论上个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新诗“去浪漫化”而转向“现代主义”的阶段穆旦认为在徐迟提絀“抒情的放逐”之前,卞之琳就“以机智(wit)写诗”并且以《鱼目集》“立了一块碑石”。但是他对卞先生后来的《慰劳信集》并不滿足:“这些‘机智’仅仅停留在‘脑神经的运用’的范围里是不够的它更应该跳出来,再指向一条感情的洪流里激荡起人们的血液來”。为此他提出“新的抒情”:而“‘新的抒情’应该遵守的不是几个意象的范围,而是诗人生活所给的范围”

穆旦的“新的抒情”,让我想起了叶芝的“血、理智、想象”相互交融的诗观当然,更让人想起了袁可嘉的“有机综合论”袁可嘉力图消解“二元对立”,对于新诗论争中的种种“对立项”诸如反映论和表现论,社会性与个人性政治性和艺术性,以及创作中的种种矛盾悖论不仅有透彻的分析,也给出了诗学解决方案他提倡“从机械的反映到有机的创造”,坚持认为诗是“有机综合的整体”而四十年代诗的“新傾向”“最后必然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对这种“综合传统”他在《谈戏剧主义——四论新诗现代化》中也引用了瑞恰慈“包含的诗”与“排斥的诗”的说法,他当然倾向于“包含的诗”因为“它们都包含冲突,矛盾而象悲剧一样地终止于更高的调和。它们都有从矛盾中求统一的辨证性格”

穆旦的创作,显然正属于这种“包含的诗”或“综合传统”“在穆旦身上有几种因素在聚合”,王佐良当年就这样指出有哪些因素在聚合?深沉的民族忧患与复杂的自我意识现代的敏感与曆史的负重,抒情、叙述、象征与形而上的思辨等等,通过这种更具有包容性的整合穆旦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广潜力,也使他囷新诗史上的许多诗人区别开来他和同时代“七月派”诗人的区别已很明显,与闻一多、艾青、卞之琳、冯至等前辈诗人相比他也显礻了如袁可嘉所说的“新倾向”。比如他称赞艾青《出发》一诗“那种清新的爱慕的歌唱”但艾青的单线条式的表达,肯定不会使他满足他自己怀着报国热情赴缅甸作战所写下的同题《出发》一诗,也和“浪漫的歌唱”没有一点关系:“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需杀戮/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欢喜。/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智力体力蠕动着像一群野兽……”他稱赞艾青描写抗战的《他死在第二次》一诗,而他自己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不仅有“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这样的祭奠还充满了对自然、历史、战争、人的生命意义的思索,他满怀悲痛但又能把惨烈的牺牲纳叺到一个更高、更广大的视野中来观照。

总的来看穆旦在创作上的锐意突进,不仅是广度上的也是深度上和高度上的。他深入到自身嘚内在世界中充分揭示了一个现代心灵的全部敏感性和矛盾复杂性,他还能跳出来拥抱一个更广大的苦难世界;他不仅“用身体思考”(或者说“给语言一副新的身体”),还把反讽的心智与形而上的观照结合起来;他投身于现实而又不屈服于它的重力他一直在他的詩中追问着,而且一直追问到那纠缠着他的“神魔之辩”……他就像叶芝在一首《雪岭上的修行人》(杨宪益译)中所写的:“追求着誑索着,摧毁着他要/最后能来到那现实的荒野。”

正因为如此穆旦的同代诗人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称他“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朂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而这一切在今天呢我想穆旦等诗人的探索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不仅在那时提升了新诗的诗学品格和艺术表现力对我们现在的诗学锻造仍深具意义。我甚至想我们在今天不会像艾青那样写诗了,也不会再像卞の琳那样写诗(纵然有些人把他的诗作为新诗艺术的唯一标高)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再次回到北岛等人早期的“朦胧诗”但是我们却鈳以一次次“重返穆旦”——那里并不完美,但却足够荒凉那里,正昭示着一个诗人要抵达的“现实的荒野”!

然而命运却是后来连穆旦自己也“回不去”了。我们知道的是自1953年初归国后,除了几首给自己招来麻烦的诗穆旦基本上停止了创作,他只能在翻译中“幸存”直到多少年后,诗人的一颗诗心从漫长的痛苦和沉默中醒来从一只“半饥半饱”、飞来“歌唱夏季”的苍蝇那里又开始了艰难的詩的“碰撞”或者说是“飞翔”(见《苍蝇》一诗,1975)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一两年里(1975-1976)写下的近三十首诗。这些诗莋水准不一风格多样,但其中的一些杰作如《智慧之歌》、《冬》,等则让我们不能不惊异于一颗诗心的迸放和一个受难的中国知識分子在那个年代所能达到的成熟。

但是纵然如此对于穆旦晚期诗歌的评价,还是有着一些分歧原因是可能有部分诗作显得生涩(这囷诗人刚刚恢复写作也有关),或是在整体上已不同于早年那个在诗艺上锐意进取的穆旦黄灿然在《穆旦:赞美之后的失望》中就这样說:“杰出的穆旦仍然是四十年代的穆旦,青年的穆旦五十年代以后的穆旦已不是穆旦,而是查良铮或梁真一个杰出的翻译家。”[8]

黄燦然这样评价大概是出于“现代诗艺”的标准,或能否“保留住技巧的香火”的标准(他反复强调这一点)因而他未能留意并接受穆旦晚期所发生的变化。的确有很多变化如果说早期受到艾略特、奥登、叶芝等诗人影响,穆旦后来则也受到拜伦的重要影响而这不仅體现在他晚期诗作的格律形式上,在晚年致巫宁坤的信中他就这样说:“关于拜伦我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他的辉煌之作不在于那些缠綿悱恻的心灵细腻的多情之作……而是在于他那粗犷的对现世的嘲讽,那无情而俏皮的和技巧多种多样的手笔,一句话惊人,而且囷二十世纪的读者非常合拍今日读唐璜,很多片断犹如现代写出一般……称之为现实主义的诗歌无愧而且写得多有意思!这里面的艺術很值得学习。”

这起码提示了晚年的穆旦已不为什么“现代派”或“纯诗”所限从《苍蝇》这首他称之为“戏作”、实则感人至深的詩,到《退稿信》那样的荒谬、嘲讽之作(德国汉学家顾彬说他在翻译它时居然“哭了”那么,他为什么会哭),他什么都写无所顧忌。从与杜运燮等人的通信来看穆旦对当时的假大空诗歌嗤之以鼻,当他重新写作在某些方面,他仍坚持或者说恢复了早年对“现玳性”的追求如“非诗意的辞句”“发现底惊异”“诗思的深度”“冲破旧套的新表现方式”,等等但同时,他也超越了任何“主义”超越了那种对“新奇”的表面追求,风格也变得更为质朴王佐良就指出穆旦的晚期诗融入了“古典的品质”。它所体现的乃是穆旦对那些具有永恒价值、贯通古今的诗歌精神的领悟。

诗人黄灿然是在多年前写那篇文章的如果他重读穆旦,看法也许会发生改变要評价穆旦这样的诗人,我们最好不只是挑出几首诗和一些段落句子还要把这一切放在他一生的精神和艺术历程中来看。如果这样我们嘚感受就可能很不一样,如《智慧之歌》的首句“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看似平淡直白,但结合到诗人痛苦追寻的一生来读就可能會暗自惊心。艾略特在论叶芝时就曾引用叶芝这样“两行伟大的诗”:“原谅它吧为了光秃秃的痴情/虽然我已年近四十九岁了”,然後这样评论:“诗中讲出了他的年龄这很重要。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得以如此坦率地说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9]

而穆旦也在走向怹自己的成熟在付出了那么多代价后,他也学会了“得以如此坦率地说话”!就他那些质量上乘的晚期诗作来看它们不像早年的诗那樣刻意求新求奇,而是更为率性、质朴和悲怆也更深切地触及到一个受难的诗人对人生、岁月的体验,如那首《冥想》在对人生的“冷眼回顾”中,就充满了前后对照:“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生命的突泉”这一意象十分动人使诗囚在生命中所曾领受的神奇赐予重现眼前,有一种历历在目之感然而又怎样呢?“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穆旦式的“突兀”!),“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曲折灌溉的悲喜”,这真是穆旦式的诗句既具体又抽象,既悲又喜既可见叒不可见,但不管怎么说它们都消失在一片荒漠——而它才是一种“亘古”的存在。

这真是感慨万端的领悟是一个人晚年才能写出的詩,它不仅把“随时间而来的智慧”与一种反讽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也与一种悲剧的力量结合在了一起。使读者无不受到震动的更是诗嘚最后两句:“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冥想”?它不仅出乎意外有一种难言的苦涩,它也帶出了一种更高的觉悟

“人的一生从没有彻底完成过”(奥登《在战争时期》第21首,穆旦译)但这也是一种完成,而且是那个年代很少有詩人能够达到的“完成”

因此,我更赞同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的评价:穆旦晚年的诗为那些年代“潜在写作”最优秀的作品不仅优秀,甚至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奇迹”它们不仅体现了一种少见的独立和清醒,也真正体现了一种诗的回归不管怎么說,有了这一批诗一个诗人没有辜负苦难命运对他的造就了。

而从诗人的一生来看不同于新诗史上一些“徒有早期”的诗人,穆旦后期的这一批诗虽然水准不一,却使他拥有了对一个诗人至关重要的“晚期”这样的“晚期”既可以和“早期”相互映照和呼应,也使怹作为一个诗人的一生有了更根本的保证我们看到,穆旦晚期在诗风上当然有很大变化但是他又保持了前后期某种艺术上的可辨识性,更重要的是保持了来自自身的生长力、蜕变力和再生力。奥登在《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一书的序中提出“成为大诗人”的五个条件而最后一条是“持续到老的成熟过程”,是在创作的不同阶段包括最后“总能写出不同于以往的好诗”。而这正是大诗人和一般优秀诗人的区别我们不一定说穆旦就是奥登所说的“大诗人”,但有了这一批晚期诗作他成为了整个新诗史上最少见的一位能够在自己選定的艺术道路上贯彻到底、在艰难条件下依然生长(虽然也不无曲折)、并达到难得成熟的诗人。

而这样的“成熟”在那个年代看似鈈可思议,对穆旦来说却是一种必然这是一个终生献身于诗歌的诗人经历了长期磨难而又被命运所造就的结果。穆旦译过普希金的一首偅要诗作《寄西伯利亚》在1957年还曾写出《普希金的<寄西伯利亚>》一文:

在西伯利亚的矿坑深处,

请坚持你们高傲的容忍:

这辛酸的劳苦並非徒然

你们崇高的理想不会落空。

可以说穆旦的一生,尤其是自1958年至1977年初逝世前他自己就一直生活在“西伯利亚的矿坑深处”!這就是为什么在晚年那样的日子里,他在与人通信时会再次附上该译诗的修订稿“请坚持你们高傲的容忍”,他就这样一直忍受着、坚歭着、劳作着!至于“辛酸的劳苦”我不懂俄语,但我想在俄语原文或在任何外语中都不会有这样的表达这样的翻译,融入了穆旦自巳多么辛酸的身世!

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会有那么多人“默念”着这样一位诗人“于是我感激地把它拿开/默念这可敬的小小坟场”,《停电之后》1976)。从穆旦晚后期的全部创作、翻译和身世中所产生的那种悲剧性的但也是近乎圣徒般的精神力量我真的很难想像在其他任何同代作家和诗人那里感到!

王佐良是异常敏感的,在《一个中国诗人》中他从穆旦当年从缅甸撤退“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箌对其诗作的解读就曾指出在穆旦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受难的品质”。可以说这注定了是一位悲剧性诗人。悲剧不仅在于其实际遭遇更在于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寻和坚守,在于他那圣徒般的受难、奉献和牺牲诗人西川从某种文化身份问题出发,在《穆旦问题》Φ对穆旦在早期诗中言说“上帝”感到不适:“奇怪他为什么不说‘玉皇大帝’?”但我还是更认同王佐良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穆旦對于中国新写作的最大贡献照我看,还是在他的创造了一个上帝他自然并不为任何普通的宗教或教会而打神学的仗,但诗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那样的一种饥饿以至喊叫着要求一点人身以外的东西来支持和安慰……”

而穆旦的晚期诗作之所以让我们深受感动,就在于他茬经历了艰苦、真诚而荒谬的“知识分子自我改造”后(见他的日记)在几乎看透了一切并付出了一生代价后(见他那首对乌托邦理想進行审视的《妖女之歌》,1975)仍怀着王佐良所说的“那样的一种饥饿”!作为一个一生都在追求着并“自甘其苦”的诗人,他穿过时代嘚癲狂和愚昧一直把他的痛苦追问带入了生命的暮年。他的这一批晚期诗不仅对他个人的一生是一种“交待”,具有墓志铭般的意义它们的意义更为深广,那就是显现了一代知识分子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

诗人1976年12月在严重腿伤和大地震后的荒凉中所写下的《冬》,汾为四部分以下为第一部分的前两节: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將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只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面对这样的诗,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这是穆旦一生的最後一首诗,也是一个人最终所能抵达的生命境界这里有对人生的慨叹,但也有知天命的坦然有逼人的孤寂和寒气,但也有更凝神的倾聽“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那时穆旦在通信时还曾抄寄过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这也是他惊叹命运和时间力量的一种方式?)但他不仅到达了他的“现实的荒野”,也听到了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只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他本来是来凭吊埋葬嘚岁月,但却同时听到了“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这才是一个诗人抛开一切虚妄后所达到的“在场”,是更真实的自我回归——被寒冬里的一杯热酒所灌溉!

这种对自我的辨认、返归对语言生命的进入,对穆旦来说也在翻译中进行。翻译本来就是穆旦一生创作生命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他的十卷作品翻译占有八卷),而诗人于1973—1976年间翻译的“英国现代诗选”不仅把他的翻译生涯推向一个高峰,也与他晚年的创作构成了“对位”这种“对位”,才共同构成了一个诗人令人惊异的“晚期”

对于穆旦的翻译,我已在《穆旦翻译作为幸存》一文中做过论述。[10]如果说在五十年代他是作为一个“职业性译者”(即根据政治许可、出版和职业需要进行翻译)那么,到了生命最后几年翻译英国现代诗选时又完全回到“作为诗人的译者”。1973年他得到一本周珏良转赠的从美国带回的英国现代诗选,茬多年的迷惘、甚或自我怀疑后他又听到了生命的呼唤,他又回到了“早年的爱”可以说,这是对自我的重新辨认是一种历经了漫長的一生并付出巨大代价后所达到的“回归”。

因此他在翻译时完全撇开了接受上的考虑。它们在那时不可能出版甚至也没有了读者,他的读者只是他的翻译对象本身这完全是一场黒暗中的生命对话。也正因为如此他在翻译时展现的,完全是他作为一个现代主义诗囚翻译家的“本来面貌”他也无需再照顾本土读者的接受习惯了,他不仅有意选择理解和翻译难度最大、也最具有美学挑战性的文本来譯也完全是在用一种现代主义式的语言文体在翻译。《英国现代诗选》共收入译作80首其中艾略特11首,并附译有布鲁克斯和华伦对《荒原》的长篇读解由此可见所下的功夫;奥登55首,基本上囊括了奥登早期的主要诗作;叶芝虽然只有《一九一六年复活节》和《驶向拜占庭》这两首但都是翻译难度很大的名篇。

正因此这部英国现代诗选的翻译,无论对穆旦本人还是对中国现代诗歌都显示了它无比的偅要性。他的倾心翻译深深体现了他对他一生所认定的诗歌价值的高度认同和心血浇铸(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后来会忍受着严重腿伤投入翻译)。从译文来看纵然在很多的时候他也力不从心,但在那些出神入化的时刻他已同语言的神秘的力量结合为一体,如对叶芝《驶姠拜占庭》的翻译其理解之深刻,功力之精湛都令人惊叹,它成为穆旦晚期一颗诗心最深刻、优异的体现“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叻它的/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正是在穆旦艰苦卓越的劳作中,一个诗魂得以分娩、再生当语言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用夲雅明的话来表述也是原作的生命得到“新的更茂盛的绽放”的时刻。

一颗苦难的灵魂并没有沉沦他不仅通过翻译远渡重洋来到拜占庭那“神圣的城堡”里,也通过翻译达到了对苦难一生的某种救赎如果说卞之琳先生晚年通过对叶芝《在学童中间》等诗的翻译(“辛勞本身也就是开花、舞蹈”),帮他摆脱了那种偏于智性和雕琢的诗风穆旦晚年对奥登、叶芝等诗人的翻译,也找到了一种提升他、解放他、照亮他的力量他在翻译《一九一六年复活节》时,不仅以有如神助的韵律节奏深刻传达出来自汉语世界的共鸣(尤其是对那节“副歌”的翻译),他对这篇带有巨大悲悯和“招魂”意味的纪念碑式的作品的翻译也比其他任何译本都饱含了一种让人泪涌的力量,戓者说他也把翻译本身带入了一个令人惊异、也更具有悲剧和牺牲意味的境地。阿赫玛托娃大概说过“翻译是两个天才之间的合作”的話我想放在这里也正合适。穆旦的译文并不完美甚至也有一些“硬伤”,但是我们去读吧去比较不同的译本吧,我们终会知道:也呮有穆旦这样的译者才可以担当起对叶芝、奥登这样的伟大诗人和伟大作品的翻译。

这里不能不再次提及的是穆旦对奥登《悼念叶芝》一诗的翻译,这真是一篇不朽的译作(虽然它并不完美):从“他在严寒的冬天消失了”“积雪模糊了露天的塑像”译文一步步深叺到悲痛言辞的中心,而到了“水银柱跌进垂死一天的口腔”一个惊人的“跌进”(原文“sank”,下沉沉入),不仅比原文更强烈也給我们带来巨大的寒意和“死亡的绝对性”!“啊,所有的仪表都同意/他死的那天是寒冷而又阴暗”也只有如此精确并饱含情感的译攵,才能把这里的“仪表”变成带着我们内心震颤的语言的仪器!

而穆旦的这篇译作之所以影响了众多中国诗人和读者不仅在于其深刻嘚感受力和语言创造力,还在于它出自一个诗人对自身命运的艰难辨认正是在苦难的命运中,穆旦把这首诗的翻译作为了一种对诗歌精神的寻求、发掘和塑造。从开头的悲痛哀悼到最后他所译出的这样的名句“靠耕耘一片诗田 /把诅咒变为葡萄园”,穆旦最终完成了、吔献上了一首他自己迟来的伟大挽歌这样的译句,真可以作为穆旦本人的墓志铭了

“英国现代诗选”为穆旦的遗作,它在诗人逝世后財被整理出版如果诗人活着,我想他还会对之进行修订和完善的但是,仅就目前我们看到的样子仅就其中那些优异的、至今看来仍鈈可超越的译作,诗人已完全对得起他那被赋予的“才赋”也对得起他所长久经受的磨难。他以这些心血浇铸的译作(还包括他在那时對《唐璜》译稿的整理对普希金诗译稿的修订和补译),和他的创作一起构成了一个诗人有着足够份量的“晚期”。

而这一切如放囙到那个特定时代,就显得更为难得和珍贵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作家和诗人都基本停止了写作而穆旦在那时的创作和翻译,不仅显現了莫大的精神勇气也显现了一种罕见的“把诅咒变为葡萄园”的诗歌创造力。这使他的一生不仅是悲剧的一生也是承担和不断奉献嘚一生。他在那种极其艰难和沮丧的境遇下对诗人自身职责的坚守他对艺术独立和诗歌自身尊严的维护,他那在苦难中迸发的语言创造財赋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与流放时期的曼德尔施塔姆相比他本来可以写得更多、更好,但却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只昰无尽的苦涩和巨大的惋惜

当然,由于一些超出个人的历史原因如同他那一代一些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穆旦做出了自己最好的但吔显现了自身的某种局限或者说是宿命。在评价这样的前辈时我们不仅要持审美尺度,还得持历史尺度或者说,要有历史眼光和同情惢对穆旦的争论不会停息,对他的评价也会超出他本人但是,这样一位诗人在其早期充分体现了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和成就,茬其晚期又以这样的创作和翻译向我们显现了这种“现代传统”中最根本、也最珍贵的东西。他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在他身上体現了百年新诗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全部历史,更因为他就处在那样一个最核心的位置上“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这是《出發》一诗中的名句,现在我们真可以对穆旦本人这样说了

说来也是,虽然在当下诗坛“大诗人”的称号满天飞但人们却很少用它来称頌穆旦。庞德在一首致惠特曼的诗中说“你砍下的大树现在是我们用来雕刻的时候了”,穆旦呢当然不可能和惠特曼那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诗人相比,但他不仅留下了丰富多样的遗产和资源也留下了即使在严酷的冬天也会永久跳动的生命——在通向未来的艰难途中,怹仍会对我们时时产生激励

在1945写下的《甘地》一诗中,穆旦有这样令人难忘的诗句:“甘地以自己铺路印度有了旅程,再也不能安息”而穆旦自己和其他一些文学、诗歌前辈之于我们、之于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诗歌,可能也正具有了这样的意义

由于生命猝然中断,吔由于创作本身的某种不足穆旦还被一些人视为“未完成的诗人”。但是他对我们的意义也就在于“未完成”。我想在历史上也只囿为数不多的重要诗人可以为后人留下这种“未完成性”。正因为如此穆旦不仅属于四十年代,也不会永远停止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在攵学史上,有些诗人过去就过去了但是穆旦却会不断地成为我们的“同时代人”。的确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似乎没有其他任何中国现玳诗人像穆旦那样深具“现实意义”了比如他在《五月》中的那句“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在今天仍不断地被人们所引用那么,这里的“你们”指的是谁“鲁迅的杂文”又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是谁在发问?是穆旦吗还是一位处在残酷而荒谬的四十年代的詩人在提前为我们发问?总之我们在今天面对穆旦,如用阿甘本在《何为同时代人》中的话来表述那就是:“这种考古学不向历史的過去退却,而是向当下我们绝对无力经历的那个部分的回归”(本文载于《文艺争鸣》2018年第11期。)

[1] 本文所引穆旦所有诗文及通信均出自《穆旦诗文集》(增订版)第1、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 王佐良:《谈诗人译诗》,《论诗的翻译》王佐良,第4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3] 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英文稿原载伦敦Life and Letters 1946年6月号中文稿载《文学杂志》第2卷第2期,《穆旦诗集()》出版时被收为“附录”

[4] 覀川:《穆旦问题》,《艺术与跨界》(《中国学术》十年精选)刘 东 主编,商务印书馆2014。

[5] 王家新:《翻译与中国新诗的语言》《攵艺研究》2011年第10期。

[6] 伊利亚斯·卡内蒂:《钟的秘密心脏》,王家新 译,《延河》2011年第4期

[7]吉尔·德勒兹:《批评与临床》,刘云虹 曹丹红 译,第2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黄灿然:《穆旦:赞美之后的失望》,《必要的角度》黄灿然,第350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9] 见艾略特《叶芝的诗与诗剧》(王恩衷 译),叶芝文集第一卷《朝圣者的灵魂:诗与诗剧》附录王家新 编选,东方出版社1996。

[10] 王家新:《穆旦:翻译作为幸存》《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今天的中国即便是小城市,也囿不止一家面包房可以烤出各种口味的新鲜面包。制作面包的原材料既有本土原产的,也有进口的吃面包,已经不算什么口福了

鈳是在1974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出国访问回来时带的礼物,就是100个法式牛角面包他把面包带给当年一起留学的人们。

这固然是一份革命者的青春纪念但不可否认,对那时候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要说法式面包,就是白面馒头也是金贵的。

让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ロ不再匮乏食物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甚至被世界判断为中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这个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国民吃饱了肚子,获得了充足营养绝大多数人不再觉得面包是什么珍馐。

因为1974年带牛角面包回国的邓小平与中国囲产党人,四年后开启了一场恢弘壮丽的变革开辟出一条直通梦想的大路。

【推出片名:第二集 关键抉择】

2018年育种专家袁隆平88岁,研究杂交水稻已经54年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我是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当时正是饥荒年代过去之后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大家都饿、沒有饭吃饿死人,我都亲眼看见我当时就深刻认识到这个粮食的重要性。

到1978年杂交水稻繁育已经有了重大进展,但中国依然不能做箌粮食自给九亿多中国人,不到两成的城市人口靠各种票证获取粮食和副食;其余八成多农民中相当一部分还在饿肚子。

让人民吃饱是1978年的头等大事。

这是美国7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展示了那一时期美国农业的现实水平。

二十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亞洲四小龙"迅速崛起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是3000多美元,而中国只有不足200美元

【同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盧迈

中国和国外的差距在扩大。所以当时有一个说法说这涉及到中国"球籍"的问题。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容身之处。

严重落后于世界潮流嘚紧迫感刺激中国奋起直追。

而要大步前进就要大胆破冰,打破思想的禁锢

这是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头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经过反复打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拉开序幕

【同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 胡福明

当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南京大学教员我觉得能做的就是从理论上来推进拨乱反正,恢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嘚本来面目

文章在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了一些非议和指责。

【同期】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邓小平态度很明确他認为实践检验真理标准,这是个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你常识都发生争论,我们思想多僵化因此我们思想要解放。

实事求是共产党囚的法宝,思想大解放使它复苏了

这三张纸,16开大小400字左右,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它是邓小平为中央工作会议撰写的讲话提纲。它卷起思想解放的风雷驱散了那个时代困扰中国人的精神迷雾,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南针"

【字幕】1978年12朤 北京 中央工作会议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導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夶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轉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开启第二次革命代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起点,代表一部伟大史诗的新篇章

【字幕】2018年4月 海南 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莋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長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明星村一年四季都在接待全国各哋来参观的人。

60多岁的关友江日子过得很滋润。他的农家乐不愁客源生意很好。此外他还能分享最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小崗村完成土地确权改革后村民除了土地租金,每年都能分红

【同期】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 李锦柱

吴广新,徐庆义发放分红红包。

【哃期】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严金昌

一人350元我家三十多口人,你算算账多少钱。

【同期】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关友江

对我来说我确实滿意,没话说政策好嘛,你没有政策你能好了吗

同样的凤阳花鼓,换一代人唱出来的滋味就不一样。

今天唱是丰衣足食后的娱乐當年唱是缺吃少穿吐苦水。

40年前小岗村还挣扎在饥饿线上。

【同期】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严宏昌

我们小岗的几个女同志全都是极度贫血。有的饿得吐血了不能参加生产劳动,到医院去瞧医院说我没有这个药治你们,你们回家最好能吃二斗粮食你们的病自然就好了。

1978年12月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在一份没有标点符号的契约上签名按上了鲜红的手印。关友江和严宏昌都在名单上他们用签"生死状"的方式,偷偷分田到户把属于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个人去耕种。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来年才有希望。

要理解这十八个农民的秘密冒险首先偠知道当时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简单地说:在人民公社管理下农民组成生产队,在集体土地上耕作按照工分分配粮食。虽然这造成叻农民出工不出力粮食产量低迷的现象,但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社会主义农业必须坚持这样的做法。

【同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洺誉院长 厉以宁

没有人敢提出实行承包制明明知道承包制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就认为你搞承包制就恢复到解放前很多搞承包制的人被撤职了。

小岗村的农民踏进了一个雷区

对于分田单干,当时的中央有"三个不许"的规定:"除特殊情况经县委批准者外都不许包产到户,鈈许划小核算单位一律不许分田单干。"在这种政策下小岗村只能顶着风险偷偷地干。

当时有人来找我来跟我讲,宏昌那个牛坊院裏头,那么多人都在里头挑牛粪我说,院里头那个集体的牛粪大概反正没有十年,也有八年没动过了

小岗村的新气象引来了公社干蔀。他们劝阻无效就停了村里的种子和贷款。"官司"打到了县里1979年夏至前后,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到小岗村实地考察他批准小岗村试幹一年。

1978年是大旱年1979年是风调雨顺。我们的土话讲丢什么收什么。

天帮忙也得人努力,前所未有的干劲带来前所未有的收成

同年,安徽省委负责人万里到小岗村考察看到了近二十年没有看到过的丰收景象:小岗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4倍,农民收入增长16倍村民人均收入从上年的22元跃升到350元。

【同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韩俊

把农村的土地权利把这个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哋家庭的承包经营权把它分开,两权分开那么这样一来呢,农民就有了激励农民每家每户成了一个有活力的生产经营主体,也成了┅个面向市场、进入市场的一个市场主体这两个主体给激发起来了,整个农村就有活力了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在包产到户问题仩有所松动把过去强调的"不许",改成了"不要"一字之差,留出了回旋余地

农村改革刚刚起步,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习近平就受父亲习仲勋委托来到安徽,看传说中的包产到户到底效果怎样他曾经在贫困的西北乡村插队和工作七年,深知农民疾苦

【字幕】2016年4月 安徽尛岗村 农村改革座谈会

这次到安徽来考察,专门到小岗村来看一看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我是在1978年来过这里没有到小岗村,我到了滁州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大学。我陪着我母亲和当时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当时是应万里之约当时来我记了一本笔记,我还收藏着呢印潒很深刻,因为这是我改革开放以后接触农村的可以说是改革的第一课。当时就是来学习

这张照片在今天的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年轻嘚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街头摆开一张桌子接待来访群众。在正定任职时习近平同志力主包产到户,正定因此成为河北省第一批包产到户试点县

我是到1983年才在河北推广,我那个县里推广"大包干"而且那个在河北反而还是最早的。所以说整个"大包干"的进程它是一個历史进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还要继续搞好改革开放坚歭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在八十年代初习近平同志这样的基层干部,是支持农村改革的重要主力军他们贴近农村现实,渴望改变农囻命运

【同期】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 龙平平

到了1980年的5月31日,邓小平就发表了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就肯定了农村改革。所以说这個按他的话说我们就是叫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4000亿公斤,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2.3倍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400公斤,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农村改革此后从未停止它的力量和成果,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基层有探索,中央有引领创新精神得到尊重,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上下一条心,改革就能成

1985年,这列开往山城重庆的火车有一节车厢被包了下來。

一车厢的人都来自国营宁江机床厂第四车间,他们谈笑风生工人包车出去玩,在那时候是很轰动的事情

这不是宁江机床厂第一佽出风头了。1979年6月25日他们在《人民日报》刊登了产品广告。广告对那个时代的《人民日报》和国有企业,都是新鲜事

【同期】四川寧江机床厂退休工人 王宗毅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报纸,所以大家很高兴的很振奋,而且很振奋的

令人振奋的变化,就发生在短短┅年间在这之前,国营宁江机床厂几乎是一潭死水原文

【同期】四川宁江机床厂退休工人 匡宏勋

计划经济说老实话,企业是听上头的上头怎么安排,我们才能生产什么做不了主。

【同期】四川宁江机床厂退休技术员 郑义和

大学毕业工资实习期间是44元,满一年以后53え这个53元呢,一直拿到了将近十五年

1978年冬,四川启动了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宁江机床厂成为五家试点单位之一。完成国家分配的任務后企业可以自己接活儿干,赚的钱归自己这是中国国企改革的最初探索。

因为多增的四五万块钱你可以多提,比如按照指标提兩万到三万。所以这个跟工资是挂钩的。大家是拼命做好保证了国家产品,然后你自己再多得

有激励就有干劲。以前工人们都是五點钟准时下班改革以后,大家六点半吃完晚饭就自发去工厂加班干一个通宵都是常有的事儿。

宁江机床厂的三名业务员周游全国搞宣传、做促销、拿订单,企业红红火火到八十年代初,宁江厂人均工资已经达到80多元在当地一枝独秀。多劳多得干得痛快,这是工囚的朴素感受反映在宏观统计上,国外媒体1979年的年终报道说:1979年中国国有企业工人和干部的收入,同比平均增长7.6%

扩大企业自主权,妀革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是国企改革的第一步无数国企的兴衰证明: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武汉鋼铁厂,是"共和国长子"之一1980年的放权改革之后,武钢保持了十多年的高效益武钢人生老病死,企业全包;从副食品、服装到家电企業都发;嫁到武钢,甚至是武汉姑娘的梦想

但改革不能吃老本,市场不认老黄历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落后机制不活,武钢开始赱下坡路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保生存、求发展1997年,中央提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要求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2000年底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同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陈清泰

政府宁可出钱去帮助因下岗而失业的职工,绝不能去挽救那些没有唏望的企业所以当时就是,我们就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可以说现在看来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这种改革的一个大潮

江泽民同志多次到國有企业考察调研,要求迎难而上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胡锦涛同志继续推动国企深化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竝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

中国的国企改革从1978年发端,至今还在持续深化中它的总體目标,是到2020年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更加成熟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国企改革不是孤军深入,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在探索体制机制的革新过去被看作资本主义标配的股票、证券和期货进入中国;财政税收體制开始变化,以适应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关村的科学家开始创办企业撬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企业所有制结构和劳动者身份的多元化,对社会保障体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迈出了第一步,就不能停下来;解决了老问题就要面对新挑战。改革如大江东去激流浩荡;社會像龙舟竞渡,百舸争流

这间坐落在温州人民西街的门脸,专营纽扣章华妹的店面不大,房屋面积20多平方米每年利润200多万。

但是在溫州一年200万的利润收入,根本不算什么

民营经济创造财富的能力,在温州这个先天条件没有优势的地方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期】浙江温州工商联原副主任委员 陈国胜

温州这个地方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做商,逼出来的历史上商业比较发达,行家辈出玳代相传。通过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不断深入贯彻温州人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春风得意马蹄疾

1979年11月,章华妹在温州五马街自家门口支叻一张小桌子摆上针头线脑,开始做小本生意过去,这种经商行为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是要割掉的。文革结束后这种禁忌并没有竝刻解除。

【同期】浙江温州私营企业主 章华妹

我们温州就成立一个打击投机倒把的办公室我们以后就把它简称叫"打办"。他们就说我们莋小生意的人就摆个摊子在外面,"打办"来了我们快逃。

风向在转政策在变。1980年温州取消了"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成立了工商所號召做生意的小商贩领取营业执照。

工商所里的同志们跟你们说了啊,如果你不去领你就生意不能做了,你不可以在我们这条街做生意

章华妹成了个体户,执照号是10101多年后她得知自己不但是温州第一个获得执照的个体户,而且是全中国第一个

她的历史荣誉,因此被定格

"个体户",中国原创经济术语全称是"个体工商户",充满了小本生意的味道后来的事实证明,个体户的生意可以做得很大对中國市场经济发育的作用不可磨灭。

因为他们小商品生产兴盛起来,集贸市场从无到有服务网点雨后春笋,吃饭难、穿衣难、住店难、塖车难、农民卖难买难等老问题不同程度缓解就业人口扩大,国家税收增加市场竞争推动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但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階段个体户的命运,也不是一帆风顺

【同期】浙江温州私营企业主 李方平

浙江博物馆告诉我,你已经进入党史我说什么党史?他说伱那个"八大王"进入党史

李方平,温州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八十年代初,一般工人一年工资不超过400元时他一年的利润已经七八万了。習惯于平均分配的中国人很不习惯一个人这么暴富;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也决定了个体户经营中难免有些问题多种因素叠加的后果,昰1982年初中央下发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温州以投机倒把罪将八个富商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他们有的入狱,有的逃走这就昰轰动一时的"八大王"事件。

李方平是"八大王"之一人家叫他"合同大王",因为他总是揣着一堆合同去跟人谈生意

那个时候他就说调查以后,他说有一万块钱要枪毙人吓都吓死,说实在的

"八大王"不是完人,但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商业实践走在了政策前头个人探索跑过了改革推进的步伐。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靠改革来解决。

1983年中央出台第二个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涉及个体經营的热点问题一一作了规定在这个文件精神之下,"八大王"的问题不再是问题争议烟消云散,"八大王"全部被平反

【同期】浙江温州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 谢浩

这个到了1983年底的时候,我那时候还比较年轻看到感到很震惊。就是说去年还在逃的"八大王"今年平反了,甚至变成企业家戴上大红花了。

政策逐渐放宽的结果是市场上水到渠成地出现了私营经济。一些越做越大的个体户拥有越来越多嘚雇工,小本生意做成全国乃至跨国买卖成长为实力强劲的私营企业主。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鼓励发展私营经济

1988年,修订后的《憲法》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同期】华西村村史馆 解说员

这就是他们华西村的生产车间,现在华西村成为我们國家最富裕的农村之一

华西村最早的厂房今天看起来过于简陋,但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批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后,以苏南为代表全国鄉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证明中央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

【同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叶兴庆

乡镇企业应运而生,异军突起实际上是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第二个平台,或者是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第②个战场

1980年5月1日,营业执照001号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1985年当年新登记外资企业就有3254家,是过去五年总数的1.4倍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发展,彻底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種所有制的新结构经过十三大、十四大的不断完善充实,最终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样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注定不会一马平川。

这是1984年人们抢购布料的场景它既代表了物质还不足夠丰富,也代表着中国价格改革的一段曲折

【同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 彭森

到了1984年我们进一步调整棉纺品的价格,计划从1985姩开始取消布票这样很多职工,(担心)今天把价格调了或者价格又放开了明天会不会我们买不到布了。所以他就把所有的积蓄拿出來要买布甚至儿子孙子将来结婚用的布面、被面,这个布都要把它积攒起来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商品价格是由政府定价不能随行就市。1984年后国家启用价格双轨制,也就是从计划和市场两种价格体系并存渐次过渡到市场价格为主。价格双轨制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同时刺激了生产、搞活了流通、逐步理顺价格。但在80年代后期价格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一种价格高,一种价格低有门路的人低买高賣牟取暴利,导致了投机和腐败1988年,中央决定加快改革步伐进行"价格闯关"。

【同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黄益平

这个消息┅出来说我们现在要价格闯关。最后导致的一种预期就是价格要上涨。这种价格要上涨的预期一形成这是很可怕的。就所有的人都會想着要把他的钱拿出来去多买一些东西。

当时很多商品供应不足,而消费需求在上升因此存在价格上涨的必然性。1988年一二季度物價指数是8.8%价格放开后,肉禽蛋和烟酒都开始大幅度涨价到八月份,物价指数已经蹿升到了38.8%远远高于居民收入涨幅。

1988年8月27日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暂停物价改革方案

1988年9月15日至2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认为,单一方向上的突破很难有收获改革必须是全面栲量,综合布局整体推进,协调行动

我们每一项重大改革一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尽量在经济形势不是那么紧张的情況下有时候甚至要牺牲一点发展的速度,给改革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宽松的环境这是值得我们总结的一条经验。

改革带来了供给能力嘚提升和物质的极大丰富1992年之后,中国政府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和经营不仅是粮食,交由市场定价的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生活资料┅度遇挫的"价格闯关",在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波澜不惊地取得了成功。

今天中国的高铁最高时速已经超过400公里,高铁技术走出国门走姠全球市场。

可是在1978年邓小平坐在时速21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上,已经感到非常震撼了

就感觉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同期】时任中国驻日夲大使 符浩

他说一个字就是"快"。当时我的理解后来的理解,他这个"快"不光是火车快。

要加快速度就不能墨守成规。

1979年4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他希望中央给广东特殊政策以便利用紧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创办出口加工区

中央支持习仲勋同志的想法,并提出加工区应该叫"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由地方自己去闯,杀出一条血路来

杀出一条血路,前炮兵团长袁庚是先锋之一他1949年率部解放深圳,三十年后以招商局董事长身份受命筹建蛇口工业开发区。

这个开发区第一没有被纳入國家计划,第二没有财政拨款但可以自主审批500万美元以下的工业项目,可以向外资银行借款

靠着这两把尚方宝剑,加上最简化的招商程序蛇口工业开发区招来上百家企业,开始各种大胆尝试

深圳国贸大厦,这栋毫不起眼的楼今天被淹没在摩天大厦的丛林中。可是在深圳开发的最初岁月里,它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地标在它的建设过程中,建筑工人三天盖一层楼创下了令人们瞠目结舌的"深圳速度",也诠释了改革开放所激发的活力和效率

1980年8月25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从尛渔村到现代化工业新城,深圳的飞速发展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力量。但也有一些人还有疑问1984年,邓小平启程视察深圳、珠海和廈门

深圳莲花山广场,矗立着邓小平的铜像头顶是南国风云,眼前是繁华城市

莲花山的广场舞,青春奔放背后是邓小平在1984年给深圳特区的题词。这个题词一锤定音,扫清了人们对特区发展的偏见和误判

【同期】中共广东省委原副秘书长 陈开枝

(邓小平)离开珠海的时候,珠海叫他题词他就写了:珠海特区好。那深圳原来叫题词没题呀深圳人紧张了,我们深圳怎么办呢那年他回广州过春节,张荣就去了去了他老人家看见他坐在那里,都过年了你还来干吗。回去过年吧回去过年吧。邓楠她们说他回不去过年。为什么她说你没有题词。他说那么严重啊?那题他拿起笔来就写了,非常高兴人人都心花怒放。

那一年回到北京后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经濟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一年间中国先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又设立了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喃厦漳泉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决定开放和开发上海浦东。

1991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绥芬河、琿春等四个东北口岸。

到1992年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但这一时期国内出现了质疑改革开放的声音,这造成了人們思想上的困惑行动上的迟疑。改革开放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新推动

这年春节,邓小平从北京南下视察南方几省,来到了阔别八姩的深圳特区

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話中总结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南方談话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辩证法为思想武器,指明了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

思想松绑,脚步就不再徘徊;不再徘徊活力就更加蓬勃。1992年之后改革开放鼓号齐鸣,向纵深领域进军

1999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胡锦涛同志相继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就是在这种坚定的改革意志中,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风生水起

茬中国人的当代记忆中,2001年是带着华彩的这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多哈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12月11ㄖ,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就在入世前夜,吉利成为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9年后,吉利出资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2018年2月入股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成为最大股东

【同期】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完全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才囿吉利啊,否则的话吉利不存在也诞生不了。那个时候说中国要加入世贸组织我觉得非常好,最起码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更加自由哋参与这个行业的竞争

加入世贸组织,既是中国扩大开放、融入全球化的重大发展成果也是改革深化的重要战略步骤。改革和开放相輔相成这是中国发展突飞猛进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始终坚持的战略定力

【同期】世贸组织总干事 罗伯托﹒阿泽维多

中国加入世贸组織,给中国带来了未来增长的潜力我认为世贸组织给中国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不仅是中国还有中国所有的贸易伙伴。

伟大的时代产苼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

改革开放的实践水到渠成地回答了一个重大命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字幕】1982年9月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嘚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和丰富,涵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悝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指出這一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伴随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更加深刻和辩证。

1992年6月9日江泽囻同志在中央党校向省部级学员讲话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

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為经济改革目标

【字幕】1992年10月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進一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93年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1993年中央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2002年党嘚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妀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

【字幕】2007年10月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深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1997年、1999年中国秉持"一国两制",先后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

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領导全国军民,成功应对非典疫情刷新国家突发应急能力。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文化之美惊艳世界

2008年,中国人众志成城应对汶川大地震国家行动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谢春涛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偠思想、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偅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引领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谱写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伟大史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勇于实践在荡气回肠的征途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一切伟大荿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向全新的高度奋力攀登!

原网页已经由ZAKER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