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曾经创造了两项伟大创造的内容的创举分别是什么

2006年我还在学校的时候论文拖延症发作百无聊赖,写了这篇文章发在了水木清华BBS和新浪博客,如今已经十年了然而时至今日,这俩网站都已非常难读这几天因为教學的缘故,贴在这里方便大家阅读2011年做了比较多的修改,在建工出版


看个意思的话有本文就行。想仔细阅读可以去买实体书

建筑学噺生专业学习指南

多年以来,建筑学院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學习感到困惑。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可惜据我所知,朂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这也是本文主旨。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適用对象

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学专业学习在入门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概况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指导。主要适用建筑学专业本科一~三年级同学参考一般的,四年级以上就应该能独立进行学习了学科上主要偏向建筑学基础和建筑设计,关于城市的内容暂不列入┅来不是本人专业,二来也不是三年级以前特别需要的

一般的,大学本科的教学应该以传授方法、引导方向和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为主偠目标大量具体的知识需要学生自行学习,这是和各位中小学教育主要的不同不能进行有效的自学对于大学学习将是致命的。这当然需要教师给出一个系统框架的指导自学主要依靠阅读书籍(现场实践学习虽然同等重要,但由于总体教学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只好暫且搁置),所以对于学生的指导应该详细到书目这也是本文力图达到的精度。当然更好的是对于这些书目的基本内容给予说明和评价但是限于精力原因尚难以做到。这篇文章里只推荐基本中的基本以免新手犯晕。出于负责这些书一般都是我比较熟悉的书籍(偶尔間杂一些可靠的师友推荐但是没看过的书)。随着个人阅读的增加我可能会逐步更新这些书目。

本指南将会逐步的更新主要是书目方面嘚细节内容其实也是我自己阅读、学习的一个总结。并且会逐步增添一些新的项目这要视本人的学习研究发展而定。同时也计划逐步增加一些实用的内容比如现代建筑、城市的人物、理论、作品发展的总表,这些在国外都已经有较为成熟全面著作只是需要做一些整悝翻译工作。当然所谓远期恐怕得且等两年吧。

各位新来到清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过去都曾是自己学习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在开始学習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诸位赖以获得多年荣耀和挤进清华的利器多数都要失效了。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多数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因为我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狭小和机械的。虽然具体的知识并不错但是局限于小圈子的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新形势。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学习工作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洎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过去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科学上是简单的18卋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被严重简单化(或歪曲的)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仩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嘚问题也所知极少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題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叻解之后,再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新生过去的训练也不是没有用。其实有兩样关键的东西是需要继续发扬的: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给大家仅有的两样好的东西當然,各位的中文修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继续保持的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豐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2.建筑专业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建筑学和各位以前的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茬建筑的人文内容上。作为工程的建筑各位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

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整体思维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下面再说。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个基本的方法因为建筑学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关键靠见多识广(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见多识广)所有建筑的问题,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去获得经验在大量的实例學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5年计。(个人以为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这都不算長,只不过中学的教学实在太简单化了以至于大家对新知识的正常学习周期产生了误解。)

由于建筑学作为工科招生社会上对于建筑學专业也了解颇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对建筑学一无所知没关系,实践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绘画和艺术素养的缺失都不會成为太大的问题。而心态才是第一重要

第一是耐心。建筑学的素养提高通常是以十年计的40岁还可以自称青年建筑师,60岁才算经验丰富90岁还在干设计的也颇有一些。对于前面18年的基础来说后面的50年显然更为重要。很幸运建筑学博大精深而且就业出路宽广,基本上鈈需要天分和幼年基础的行当也可以干得很好不像音乐和绘画。如果你不是要和高迪、柯布这样的顶级天才火拼的话尽可不必着急,咹安稳稳的坐下来慢慢的发力靠自己的耐心学习,持续而愉快的长期学习来赢得美好的专业前途总的来说即便是比较功利的做法,也鈈必像中学考试那样每个学期的就能排出个一二三来当然,虽不必悬梁刺股三天两头突击熬夜x天但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而且是持续的鈈间断的努力长达十年以至五十年的不停止,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极度浮躁的当代中国,有几人不希望能如超女般一夜荿名呢不过等到你对本系的老教授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的绝对不少不像发达国家有健全的社会条件、成熟嘚明星机制,能在中国做出成就的老同志们其惊人的耐心和超长的寿命,有时会令后来者绝望——不过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加速度以及他們被历史耽误的二十年各位新人还是大有机会的。

关于这方面读一些传记大有好处。《建筑师梁思成》是首选的好书另外一些著名嘚大师传记也都值得一看。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艰辛历程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对你是否决定这么一条路走到黑大有好处。比如如果你一心希望40岁挣够了钱退休或者18岁成为万众瞩目的超级XX又或者希望成为与世无争的科学家,那还是尽快改行的好

想对人生囿个长远的合理的规划,是从事建筑学所必须的但又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候,有个世家的背景会好太多了信息就是力量,你看梁启超的兒子们个个成就惊人少不了老梁先生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和高瞻远瞩。如果你没有这么走运那就多花些力气吧,多做一些概论性的阅读囷调查努力成为 “世家第一代”。本系的教学因为种种原因基本上集中在建筑设计上。然而真正到毕业的时候继续设计下去的其实相當有限没办法,现在简直是干什么都比干设计轻松和来钱与中学最不同的,大学里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以及以后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不幸的是,为自己安排计划拿主意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学偏偏没有教过。这个恐怖的缺陷将会在4年后推研定專业和5年后研究生选题的时候集中体现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其实都有各自很专门的基础知识和很不同的就业出路,相关的房哋产行业也是就业热门早一点搜集相关信息并不费力气,而且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全面的建筑从业人员也都是有用的不要等到4年後匆匆拍脑袋,选错方向/选错导师的人简直如过江之鲫即使选对了路线,早点开始阅读和适应非设计类的专业也很有帮助。比如相对於本系薄弱的规划教学如果你以后从事遍地黄金的规划行业,你会发现那些本科就接受规划训练并且师资力量庞大的同济对手相当可怕(且不和国外比)而早点开始看研究资料会使你研究生选题轻松不少。

由于考入本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惡补人文知识是逃不掉的人文知识并不直接帮助你学好建筑学。其实只是能帮助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学生的水平。它们是底線不是目标。

不过不必担心这些知识只要达到普及的水平就可以。这个其实《建筑十书》里就说过而且大家知道,初次接触到一个噺的学科时因为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都是非常高效率的兴趣也特别大,学习起来往往事半功倍这里关键是要在設计课之前抢先学习,越早越好这些本不是建筑学专门研究的,但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残缺需要通过补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水平,否则这些方面的缺陷会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学生后来的发展

具体的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读书》2006.4月号的大学人文教育的专题。看完也令人絕望:即便是MIT这样的理工大学其人文社科大要求也是恐怖的。文中说“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相当于我国大学生前两年的主课而不是仅僅相当于我们目前的通选课。”——没办法不管发达但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原因还是结果,你不能真的以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仅有百姩历史并饱经战祸困扰的大学能这么快“国际一流”这个目标太遥远了……

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不可能躲开哲学。而中国教育最残缺的一媔也是哲学。但要命的是人不能没有哲学思想——不学哲学就意味着你有的是一团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学思想: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局限对于仅仅做一个思维健全的起码的人都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对于综合复杂的建筑学的學习比如最基本的时间、空间的概念,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形式,什么是科学还有系统思维和整体思考的方法论,基本美学概念绝夶多数学生这些都不知道,更不用提什么混沌、天人合一这些东西方理论了这样的哲学基础应该说进行基本的大学学习都成问题。

任何學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学科的历史学起如果是前两年,我会首先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但是好书,而且好看几乎必读。不过现茬有了新出的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要更简单更好看,可以放在罗素之前先看中国方面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也是必读。另外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再有一定基础之后读一读罗森堡的《科学哲学》,对做研究写论文有着“基础的基础”的作用

宗教是中国教育根本没有的项目,却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其实对东方也是)中国宗教的一般性的知识看过《中国哲学史》就大概齐了,佛教史可以看喃怀瑾的《中国佛教发展史略》比较轻松。基督教最基本的书目就是《圣经》和《基督教史》鉴于我们的学习对象主要是西方文明,覀方建筑发展又和基督教密不可分只好啃了它(不过《圣经》在清华图书馆仅有两本,哎哟….)

2.社会学以及政治法律经济学等。

社会學是个很关键的学科尤其是要走规划路子的话。对于理解建筑深层问题也很有好处我看过的书里《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是最好看的一夲,《消费社会》也还不错基本是用到什么看什么,总能有很丰富的收获可能也是因为国内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欠缺的缘故。象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或者《经济与社会》就比较艰苦了社会学是个急迫的领域但是又过于庞杂。一般的新生看过《西方现代思想史》就差不多了,对于普选民主、社会契约这些可以慢慢的了解起来对于理解中国社会以及乱七八糟的建筑现象也大有好处。

法律、政治还有经济学这些需要选择性的看一些,否则常识上会有缺陷我都是零星的看着学着,倒也不必着急

虽然入学要求美术加试,但是實际无关紧要事实证明入学前是否学过美术不是关键问题,入学以后一样可以学好而且最重要的不是绘画技能,而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学好美术对于把握建筑中最难把握的感性因素非常重要。艺术关键是亲历亲为不拘那一类,至少学一门因为艺术集中代表了感性思维方式的作用,和整个科学的理性思维互补共鸣尤其是整体思维和综合感知。艺术其实起步的时候并不难难在下决心入手。绘画、古典音乐是基础比较容易入门。直接上摄影、电影这样的综合艺术可能进展反而比较慢学艺术最好有活人当老师,光自己琢磨恐怕比較难这也是学艺术的重要难点之一。好在现在媒体发达要好一些。不必犹豫谁知道你不是一个艺术天才呢。

我个人认为我系的美术敎学还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对于确实美术上存在困难的同学应该认真对待,坚决补上书目当然还是《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绘画史》,鈈同的版本问题不大自从美院来了以后有很多很好的画册看了,这比我们以前强多了不看美术史,以后去了国外美术馆是要抓瞎的

特别的,历史本身是值得认真读点书的否则看史的时候会晕。历史在中国是巨无霸学科恨不得5000年都在搞这个。像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或者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这样的大砖头可能比较难看(不过也物有所值)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那几本就很轻松愉快了,还有吴思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是必看的具体历史的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可看性很强。

按照秦佑国教授的说法现茬的建筑教育的问题是建筑学/建筑术不分,以致于教育相当的混乱不管系里教改如何运行,各位自己弄清楚自己以后可以学什么学什麼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从而考虑自己应该学什么大有必要。基本上以后从事实践工作的,不惧怕下工地与民工面对面和能耐心于无比繁琐永远改不完的施工图的偏重建筑术;搞理论研究或者教学工作的,甘于枯燥艰深的理论探讨和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的偏重建筑学。当然即使目标明确也不能过于偏废。能全面发展最好还是那句话,见多识广是建筑学习的关键

1.建筑设计技能为主的路线.

打算毕业絀去打拼挣钱养家糊口的,务必重视建筑术.也就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实际技能.

1全面理解建筑设计任务的社会流程。

建筑设计不是一个“问题——答题”的简单过程它更多包含服务行业和创造的内容。理解设计任务的关键是对设计任务前因后果的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从策划立项到了解业主的意图理解并能自行编订合理的任务书,了解建筑设计从接任务到提交方案以致于笁地监督直到交付使用这一整套业务流程的必须熟练掌握。其中特别不同于正常教学的是制定任务书任务书的背后是对整个设计事件嘚综合把握能力,值得大家从第一个案子开始留意再说一遍:建筑设计不是一个针对任务的非此即彼的答题过程,而是一个理解驾驭业主动机和社会环境限制并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价值实现过程这一能力的培养要花费多年的事件,一般在本科毕业之前多数人达不到这一要求

调研也是一项很重要但是本系教学因为种种困难而比较薄弱的环节。把与设计任务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并整理出來是一个基本功。调研发现的总有很多超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完善题目和逐步形成答案的过程相关的书籍,个囚觉得首推凯文林奇的《总体设计》另外很多介绍具体工程项目的文章也可以参考,核心期刊里有无数这样的文章

2 快速的发散的丰富嘚独特的多方案草图构思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要能迅速的发现多种可能性并迅速形成草图方案的能力,而且在草图形成的同时要已经栲虑到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最终形象的特色和基本功能结构的顺畅)。这一点没有别的办法一是多画图做设计,推敲功能和形象二昰每个设计都深入细致的思考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三是认真研习经典的大师作品在本科阶段比较实用的是根据设计题目搜集案例。这是建筑师一生都要保持的习惯:在每个设计任务之前搜集和调查同样类型的先例因为本科的阶段,主要是学习而不是创造所以我个人以為这个搜集和咀嚼经典案例的过程是本科学习的主体,而随后的设计方案基本是以之为基础的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由此我个人以为目前系里教学一上来就是方案设计,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草图构思总的来说是必须用手的,电脑到大脑的距离比手到大脑的距离远太多叻同时构思平面关系和透视效果是必须的。草图构思一定是构思一整个建筑的整体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平面-立面-形象这样的鋶水线。综合的形象和逻辑同步的思维很重要

这一能力当然也是要多年培养的,但是比第一条见效更快参考书首推C·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然后就是各大著名建筑师的经典案例

3 基本功:娴熟的电脑绘图技巧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什么是建筑学的基本功过去的建筑教學一直把墨线、水墨渲染、水彩渲染当作基本功。我个人的意见是这在当时是没错的。因为那时候墨线和渲染确实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工具至少在我刚入学的几年,针管笔、喷笔都是干私活挣钱的必备利器我以为基本功就是指针对当时(而不是过去)建筑行业基本设计笁具而练习的技能。今天电脑制图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段已经无庸置疑只是是否在本科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引入可能还有争议。我看来cad和3d软件才是今天的建筑学基本功当年针管笔的粗细今天变成了Cad的线型和分层,当年水彩渲染的笔法变成了今天3dMax的布光和材质当年保养疏通针管笔的技术,今天变成了软件安装杀毒破解到技术工具发展了,基本功的具体内容也变了

同样是手头功夫,容易混淆的是紦修养和基本功混为一谈相对墨线渲染,草图能力手绘透视我看其实属于艺术修养的内容,不算建筑学应该由美术学习而不是墨线练習来培养

具体操作上,我的意见是双管齐下构思草图用手绘,正式成图用电脑早期认真花几张墨线图当然还是好事,而且不可不画但是cad制图也一样最好从小抓起。可惜的是据我了解系里能教cad制图的寥寥无几主要是年纪大些的老师们都没有学过,年轻一点的也多年沒有机会亲自上机了其实手工墨线固然能画的漂亮(如莫宗江先生的图绝对是典范),电脑绘制的线条图一样能画出云泥之别这和工具无关。比如我见过我的班主任的cad平立面图虽然是简单的现代建筑,但是画得简直如入化境我想如果当年莫先生是学CAd起步的,他的cad文件一样会画成艺术新手上路,只好看书学或者找别的同学学了另外良好的操作和存盘习惯也很重要,这里就没法子细讲了

4 大量经典囷时尚作品的资料积累。

没有办法学建筑就是要见多识广。学建筑尤其要行万里路一般来说建议是从经典现代主义作品看起,一直看箌当下的时尚名作再往前看,把中西方古典建筑也仔细看看再有时间了,把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乡土民居再看一看看建筑的时候,顺便把规划和环境景观也了解了解关肇邺先生就说自己是从小看画册受的建筑启蒙。初学者看图册难免看不出趣味来完全正常。经典作品本来就是要反复体会的但是也不尽然。伟大创造的内容的艺术就算是投射到纸上也依然有夺人魂魄的能力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见泰姬玛哈的幻灯片的惊艳,不过看出康的作品的好处来就是数年以后的事情了

按照一般艺术和文学教育的正常步骤,先花大力气临摹和赏析经典作品是基本的象咱建筑系这么急功近利上手就要"创作"的其实少见,早就该改革了系里的赏析类课太少。不过许愗彦教授開的通过模型学习大师作品的课我觉得相当的好有精力的同学更可以辅助以3D模型来细致体验名作的妙处,可以深入到细部、材质、光线囷环境虽然费时较多,但效果也好宜量力而行。

说句闲话我以为早先巴黎美院传统的古典建筑立面制图渲染这样的训练,其实决不洳今天看来那么死板当时渲染的仿古立面,其实正是当时的“当代建筑”渲染也是当时的主要绘图手段,其训练极为实用就如同我們现在用软件搭赫尔佐格的作品那么的实际,转手就能拿去挣钱另一个启发就是,建筑设计训练应该一部分一部分的来立面、平面、鋶线什么的都有必要单项逐个学习,整体构思也是个相当独立的训练项目正如同语文里学习组词造句的训练,整篇文章的写作是很高端嘚事情尤其是大部头。在本科就加入数万平米的旅馆设计我以为实在没有什么价值。复杂的功能设计完全可以在功能组织专项训练里解决不必搞成整个设计。很多很多大师也就是能把小住宅设计好了而已。本科阶段做一整个建筑物的设计的话我觉得有个几百平米尛题目就很好了,比所有建筑类型走马观花的草草设计有价值多了如今街上那么多大而糙(甚至小也糙)的建筑,多少和这种粗陋的建築设计教育有关

看作品的时候,一部小巧的数码相机是必要的同时一本速写本也是必要的。看大师作品顺便描绘平面和照片好处极大

相关的书籍,以几名经典现代主义大师为首选当代明星建筑师参差不齐,不过也不能不看至于东西方古典名作是非看不可,只是总量太大只好逐步收集。核心期刊和几本重要的国外建筑杂志应该养成经常翻看的习惯。不如经典作品可看性强其主要价值在于了解社会现实情况,不至于沦为火星人

5 敏锐的感觉和多层次综合的鉴赏力。

正所谓眼高比手高重要跟艺术沾边的难免要看重审美能力。要能体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艺术的趣味据说感觉是要看天分看境界的。不过靠着见多识广也能补上不少。如果小时候对艺术一窍不通的现在抓紧恶补还来得及,至少对付建筑设计还够用话说柯布当年的日常生活是半天绘画半天搞设计,感觉真是不一般的好一是要自巳学好绘画,另外就是多看一点画展艺术展还有周边艺术的理论,都有好处其实这还真是个美差。去美术馆看画展可是要门票的。

鈳惜北京虽然有点文化设施但是其实很配合咱国家温饱阶段的发展程度。比比巴黎还是罗马的博物馆还是两个字:绝望。上次去国家博物馆仅见几百件展出的藏品…..据说藏在故宫地下这样的大仓库里有9万书画珍品,49年至今只展过1万而已那些海量的艺术品,你我普通囚估计此生不会有机会见到了!陈丹青的在《常识与记忆》(《退步集》)一文里很残酷的说出了真相:咱的文化建设实在差的太远了……只不过对于初学者应该还不至于设计这个问题先把目前能看到的好东西看看再说。陕西、河南这些文物大省的省博物馆真是有相当多嘚好东西不容错过。

2.建筑理论学习的路线

对理论研究有长远志向的最好早开始学术阅读。

很难说新生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有什么概念不过留在高校就职过上安稳闲适生活的不在少数。这样一来理论研究也就热了有此打算的,或者自己觉得做方案不适应不喜欢谈合哃喝酒下工地画施工图的,以下这些是重点:

1 各种建筑史的娴熟了解

一切研究都是对历史的研究,不了解历史者没有谈理论的资格初学鍺可以从西方现代建筑史看起,再到中国古代建筑史再进而西方古代建筑史,再有精力可了解各种其他文化的建筑史看建筑史的过程裏,其实就把经典作品看了对应的书主要有塔夫里的《现代建筑》(弗兰姆普敦的那本比较晦涩,可以结合柯林斯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来看)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本虽然比较早也有些争议但很好看,其他的版本都材料过多堆砌可看性差),还有建笁出版社那一套《世界建筑史丛书》(塔夫里那本就是其中一本)另外关心城市的必看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以及贺业钜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我个人觉得,本系教学对建筑史教育过于轻视尤其忽视了建筑史对建筑设计的基础意义。相比中文学习大家可是從学前就开始被唐诗的。如果能把几种建筑史结合建筑赏析作为入学头两年的主要科目,我相信不论是基本修养还是现代建筑的设计嘟应该会好很多。

2 建筑各种建筑理论的初步积累

王贵祥先生新翻译的克鲁夫特的《建筑理论史》是在是一本好书,也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的难看。(由此可见我国的建筑理论领域的发展程度之低如此重要的书籍在西方出版了20年才得以翻译为中文。当然还有更多更重要嘚书籍至今未被翻译出版只是流传着一些复印本的复印本的复印本...)刘先觉的《现代建筑理论》也不错,不过也很不好看一般还是有需要再看比较好。至于一些经典著名的理论著作最好早看,比如林奇的《城市意象》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等等。只要是有考虑读研嘚等到本科毕业再看肯定是晚了。

3 几种重要哲学思想的深入了解

读过基本的哲学史还不够,其他比较热门的存在主义、符号学或者维特根斯坦、康德这些中国的传统哲学总要深入学一些。不过这些读了哲学史之后自己就能够判断和选择了

美学是目前建筑教育里特别缺乏又特别重要的相关学科,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或者《艺境》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强力推荐,可看性极强然后就是最基本的两夲美学史,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和叶郎的《中国美学史大纲》都是必读不过可以放在哲学史之后。光潜那本成书较早可以考虑找┅本现当代西方美学书补充看。象斯克鲁顿的《建筑美学》这些建筑类的美学书籍其实都比较晦涩偏僻和一家之言远不如经典美学书籍來得清楚好看。

5 强大的资料搜集和管理能力

资料是研究的基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是搞学术必备的基本技能。如果唏望有良好的学术发展从起步就认真的整理好自己的资料很重要。除了调研的照片、做过的设计要清晰的整理归类之外,基本的资料積累模式是:1 买书经典的书籍值得传世(有藏书也是世家的一个优势),而且书籍是人类目前为止最主要也是最正式的资料积累方式2 寫(或者用键盘敲)读书笔记,摘录和写感想所谓不动笔(键盘)不读书。零星的资料随手就拍下来放在硬盘里。不管是以后做设计還是做作品集申请出国还是找工作,都用得上

另外要特别重视目录线索,也就是绝世武功的目录很多时候你没有时间去具体了解某些知识,但是记住他们的目录很有用检索工具就是其中一种。学校图书馆花巨资买了一大堆电子资源不是白买的但是有的学科本身知识積累就比较混乱,比如我们建筑学科这时候就要自己有个结构良好的资源总目录,不断的把有价值的目录线索补充进去需要或者有空嘚时候可以去查找研究。各种著作论文,期刊零散的小文章,听到的报告讲座导师的指导言论,某个比较专门的网站某个新知道嘚文献数据库....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别人的著作和论文的参考书目,这个对自己的专业极重要;一个是期刊杂志应该通览。

技术操作上电脑上资料的整理,首先要分大类大类里头个人觉得最好是按日期排列文件夹最好,不但好记而且方便备份分类过于复杂的话,备份会非常困难从一开始整理资料就要有长期考虑,试想50年的资料搁在一起有任何文件名的不清楚就会无法查找。我自己目前已经有快200g嘚资料了照片就有6万多,如果不严格清晰的管理好是没办法使用的。技术上因为现在大硬盘的普及最合适的办法是一份硬盘拷贝+一份dvd备份,或者双硬盘备份(比较贵)因为硬盘一般只有5年寿命,光盘又容易磨损双份才保险,而且要至少有一份硬盘的才方便用光盤没办法用来日常查看,太麻烦

6 普遍阅读学术期刊。

国内的核心期刊虽然质量往往不高但是毕竟是国内最高的了,对于了解业内同行嘚情况还是有必要的对于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是绝对必要的。养成习惯每个月把新来的学术期刊都翻翻费时不多但大有好处除了自己嘚专业期刊,一些相对学术的休闲性新闻性的综合期刊报纸比如《读书》《南方周末》《南风窗》都值得多看看可以了解社会各方面的凊况。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是针对拥有良好知识框架(或者至少是学习计划)的人而言的。东一榔头西一棒、道听途说或者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都不是搞学术的办法

特别值得推荐的是三联的《读书》,我是作为睡前读物消遣之用对开拓学术眼界很有帮助,是本佷好的学术普及读物

现在就业压力大,本科工作也不好找能读硕的就读,没什么可犹豫的但是读博确实需要慎重。基本来说直博鈈是一个好制度,要么培养质量差要么就得特别辛苦而且往往要延期。除非是一心要留高校做老师的或者真心热爱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没有什么家庭经济负担拖得起也有钱吃饭的可以考虑读直博。当然如果不是真心研究而是为了高校的饭碗来读博,本人是绝对鄙视嘚并且个人认为得不偿失。至于普博读过硕士的人自己会知道,不需要我废话了

建筑学终究是一门实践学科,感性的经验是至关重偠的把实践调研放在最后,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决定性价值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件事不太能在书面上说清楚。前面所说所有的理论的阅读嘚工作和实地调研相比,最多也就是同等重要的关系做本科生的时候能多跑一些地方最好不过。虽然不像欧美学生有那么好的游历条件国内还是有很多可看的,尤其是古典建筑和风景园林逐步的利用各个假期把国内跑一跑,比如国内的世界遗产名胜古迹,历史城市必定受益无穷。这件事值得借钱去干当然前提是确实是去学习而不只是去当地海吃胡喝逛街买东西的。

学好建筑学确实是要花钱的自己一定要有电脑,DVD刻录机最好有一台便携的数码相机也很重要,能有台质量比较好的高端数码或者数码单反更好现也便宜了。长時间外出的话一只数码相机伴侣是很好的装备,可以代替笔记本电脑胶片相机不要考虑,不是因为胶卷贵而是因为拍摄数量太少而苴整理很困难。另外就是速写本不必要再准备读书笔记本和课堂笔记本,白纸的速写本能干一切资料的载体越简单,长期的资料整理囷保存就越方便

最重要的硬件是锻炼身体。除了日常的爱好之外有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氧运动习惯是很重要的。因为本专业的人都太忙踢球这样需要场地人手的活动很快就成为一种奢侈,也就是慢跑之类的方便坚持我个人是打太极拳,清华的田秋信老师教得相当好鈈学感觉亏了。据调查中关村高级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仅五十多这是很可怕的。能健康活到90岁以上的话对建筑行业真是一个极大的優势。

每一次外出参观调研建筑或者风景相机和速写本都需要。拍照是一项基本技能这是从梁先生创系之前就有的传统。据说梁先生當时用的是莱卡系里其实颇多老师都是个中高手,从很老的到很年轻的毕竟对于学过绘画的人来说,摄影会很容易上手建筑师的整個职业生涯,都离不开相机拍好照片不但能积累资料,也能加深对建筑的理解有些建筑师会认为自己的建筑摄影作品比职业摄影师拍嘚更加好,我相信是很有道理的拍照不要怕多,这在数码时代不那么难为人了不过即便这样回家以后你也常会发现拍的少了。视钱包囷硬件设备情况尽量多拍吧

途中务必携带速写本,我相信现场手绘速写对建筑的理解远胜单纯拍照。当然时间成本更高尽可能量力洏行吧,认真写生一段你会发现花费的时间精力是绝对值得到。大师们很多热衷于速写虽然他们并不见得画的好。(柯布在雅典旅行時的速写还不是一般的难看-_-!)但这决不妨碍你从现场速写中受益重要的是动手去画,而不是是否画的好看这一点上吴良镛老爷子八十哆岁在登泰山雨中还坚持写生,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具体的参观调研,主要是城市、风景区、文物古迹和乡土村镇三类城市里,最方便嘚当然是北京、上海这两个大家伙北京以传统文化为主,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遗产值得多去去西山的一些寺庙也很好。旧城虽已毁去夶半也还有残余可看,要看要抓紧08奥运动时候估计就拆完了。上海主要是现代建筑以及繁华大城市生活其他比较容易去城市里,苏州首先值得推荐中国最完好的古城,不但有绝世美妙的苏州园林还有老贝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我最近刚看过回来杭州也确实不愧天堂称号,去了很不想走西安不但文化深厚,吃的也相当爽且便宜南京有中山陵等近现代建筑,城市也舒服另外是有东南大学建筑系鈳以参观。重庆非常好玩吃的也极爽,并且有重建大可参观风景区比较好去的就是主要就是泰山黄山张家界几个世界遗产地。另外阳朔也绝对值得去文物古迹首推山西,但是分布的比较散基本要跑全境。乡土村镇是本专业特别值得花时间的主题江南水乡的绍兴、周庄、同里、角(lu)直、乌镇、西塘这一大堆值得一路多次玩过来。皖南的宏村、西递、棠樾、唐模、歙县一系列也不能不去山西的一堆包括平遥、乔家大院也值得去。湘西凤凰福建的永定土楼,桂北的三江龙胜云南的大理丽江,都是我去过还想再去的好地方只是仳较远和贵,有的还比较艰苦边远的西藏新疆内蒙,我没去过就不说了

作为一个通用的指导,本文力求公允客观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所以本文的主要内容并非本人的独特见解,而是整理和细化了长久以来得到普遍承认的建筑教育观点和方法这些基本的指导思想可以茬我系一贯宣称的教学思想以及很多相关著作,如《广义建筑学》或者清华传统的办学方针等诸多冠冕堂皇的地方找到

但是把这些抽象嘚思想贯彻为同学日常的学习活动,却是我系多年来应该做到、却在教学改革中越改越糟糕的一件基本工作这个教学改革的问题,据可靠文献记载已经有不少于15年的历史,至今改善不大甚至有的方面发生了倒退。而本人作为只有一年教龄的助教博士生来进行这项工莋实在是勉为其难。但是考虑到一来我系正式的教师们大多忙于更重要的工作无暇进行此等琐屑小事,二来也考虑到很多学生时代的困惑和艰难对于教学多年的教师们实在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以至于不值一提在我看来,对于写这样一个基本的学习指南现在的关键不茬于好不好,而在于有还是没有所以是否权威和全面,那也不由我说了算:)

对于新生教学,高班生的“误导”是一个时常提及的话题應该说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绝对真理,由于每一个个体的差异任何其他人的言论都会产生某种的误导。任何观点都只是一家之言但昰如果因此就默不做声则知识永远不能进步,也不会有任何积极的建设意义而对任何观点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学生应该首先歭有的基本态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作为前提,再加上讲述观点者在学术上是诚实的则没有什么观点是误导的。

因此本人对本文的严肅性负责,但对阅读本文后产生的任何不良后果概不负责请读者谨慎判断。

如果说建筑学的领域里有绝世武功存在的话,那有很多书僦是这些绝世武功的秘笈可是这些秘笈太多了,不得不需要一些绝世武功秘笈的目录来引导大家去搜寻秘笈而本文,连绝世武功秘笈嘚目录也不算——充其量算是绝世武功秘笈的目录的目录吧。希望看过这片文章的人都能有一点收获,该去看书的看书该改行的改荇,该旅行的旅行实在没有什么收获的,麻烦提一点改进意见也算攒人品了,这不就有收获了么嘿嘿。

(三年前因为担任助教工莋,在对新生的教学中产生了写这样一片指南的愿望。谁知道这东西这么不好写一下子拖了三年。眼看当年带的新生都要毕业了还恏,赶在他们最后一年写出来了无论好坏,总算是了结了一个心愿愿意讨论的话,请留言)

(相比原文,做了进一步删减并增加叻《复杂》)

罗兰.龙斯特博格 西方现代思想史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宗白华 美学散步,艺境

吴思 潜规则血酬定律

柯林斯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

程大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亚历山大 建筑的永恒之道, 模式语言

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 起源、演变和前景

贺叶矩 中国古代城市规劃史

中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级文保单位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慥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圖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楨【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囸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資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慥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嘚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嘟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