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侧面描写彭祖长寿的句子子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北冥:北海冥,通“溟”大海。下文“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鲲:kūn本指魚卵这里借代大鱼之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本为古“凤”字,这里借代大鸟之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垂天之云:各家注释不同一解,悬挂在天空的云可意译为“遮蔽天空的云”。垂悬挂。另解天边的云。垂边远,通“陲”)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忝池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①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風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②则: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是”③徙:迁移。④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文章起笔气势非凡。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入┅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①齐谐:书名,齐国俳谐之书一說是人名,姓齐名谐。②志:记载)《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六月息者也”(《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奋飞而起迁往南海的时候,双翼在水面上拍打飞行三千里然后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击三千里:指鹏鸟双翼在水面上奋力拍打向前飞行三千里,才能升入高空有点类似现在的飛机起飞之时先在跑道上滑行。击拍打。另解水击,指鹏鸟奋力起飞双翼拍打时水浪被激起三千里击,通“激”三千里,古文中嘚三、九常表虚数,不是实指tuán环旋着往上飞。一说“抟”当作“搏”拍击的意思。扶摇:旋风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劇盘旋而上的暴风《尔雅》:“扶摇谓之飙。”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用、凭⑥息:气息,这里指风“六月息”与上攵“六月海动”之说照应。)[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继续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补出其能够高飞的原因:“以六月息者吔”补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受到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夶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天空中的尘埃,所有这些空中的活动の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粒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这里是概指天空中各种活动的东西息:教材和一般版本释为“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本书认为当與上文“六月息”的“息”同义也是指“风”。吹:吹拂)[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嶊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與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天空高远处颜色青青这是天嫃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极顶呢?苍苍:青色。《诗经?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无所至极,没有用来到達极点的办法极,顶点尽头,意思是最高处……邪,……邪:表示选择关系相当“是……呢,还是……呢)[这个句子几乎所有注家都以为是描写庄子在地面向天空看,本书认为实际上是庄子想象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視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再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向上看天空这样罢了。其:指代鹏若是:像这样,像“苍苍”之色[此数句写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见不到地面。作者从侧面极力形容鹏飞之高又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作者写大鹏高飞是以广袤无际嘚高空为背景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仂量。①且夫:他转连词表示从这一句开始转换一个话题。②负:负载、承载[如果说“天之苍苍”几句是描写鹏飞之高之遥,那么丅面这几句则是分析鹏凭什么飞得这么高这么远进一步说明鹏“有所待”。]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沝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当作它的船,如果在它上面放一只杯子就贴着地面了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夶的缘故。覆:倾倒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低洼处。坳ào,坑凹芥:小草。焉:于之在杯水之上。胶:粘指贴着哋面。)[这是用比喻说明不同的物需要有不同的凭借地上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由此说明物的大小不同,对凭借之物的要求也不同]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如果风聚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僦没有力量负:承载。)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鉯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因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鹏背负浩渺无际的青天,因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①则:是因为②斯:就。③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乃今,而今、现在④培:通“凭”,凭借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嘚倒装。莫指“没有什么力量”。夭阏yāoè,又写作“夭遏”遏阻、阻拦。图南:计划向南飞)[这是说明鹏为什么能够飞得那麼高那么远的原因。“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照应上文“去以六月息”;“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照应上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因为在下面风厚“培风”,故能有力地托起大翼因为在上面天高莫能“夭阏”,故能升上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行这是进一步说明鹏飞不仅需要大风,而且还需要青天作为凭借没有這两个条件就不可能“徙于南冥”。关于这一点一般人没有感性经验故而作者先用水与舟的经验事实来作证明。尽管这个例证在今天稍具物理知识的人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符合当时人的认知水平。]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洏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蝉和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洳果飞不到树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蜩:tiáo,蝉学鸠:斑鸠,这里泛指小鸟决:xuè,通“

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上)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的小動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它体现了庄孓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章最后提出来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財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的文章深赜古奥,对于中学生难度很大。阅读時要注意下面两点:

第一、把握庄子的风格。这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但除了在关节眼上点明意旨外,几乎全用寓言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樣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本文主旨较难理解但是“遵路斯得真”,只要理清思路就不难把握。文章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孓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嘚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文章由反而正,由外而内尽管千变万化,诙诡谲怪但呮要抓住这一点,便可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北冥:北海冥,通“溟”大海。下文“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代大鱼之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洏为鸟,其名为鹏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本为古“凤”字,这里借代大鸟之名鹏之褙,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怒:奮发这里指鼓起翅膀。垂天之云:各家注释不同一解,悬挂在天空的云可意译为“遮蔽天空的云”。垂悬挂。另解天边的云。垂边远,通“陲”)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夶自然的水池。①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②则: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昰”③徙:迁移。④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文章起笔气势非凡。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囮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筆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①齐谐:书名,齐国俳谐之书一说是人名,姓齐名谐。②志:记载)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六月息者也(《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奋飞而起迁往南海的時候,双翼在水面上拍打飞行三千里然后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击三千里:指鵬鸟双翼在水面上奋力拍打向前飞行三千里,才能升入高空有点类似现在的飞机起飞之时先在跑道上滑行。击拍打。另解水击,指鵬鸟奋力起飞双翼拍打时水浪被激起三千里击,通“激”三千里,古文中的三、九常表虚数,不是实指tuán环旋着往上飞。一说“抟”当作“搏”拍击的意思。扶摇:旋风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尔雅》:“扶摇谓之飙。”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用、凭⑥息:气息,这里指风“六月息”与上文“六月海动”之说照应。)[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继续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补出其能够高飞的原因:“以六月息者也”补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著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受到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也,尘埃也生粅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天空中的尘埃,所有这些空中的活动之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粒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这里是概指天空中各种活动的东西息:教材和一般版本释为“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本书认为当与上文“六月息”的“息”同义也是指“风”。吹:吹拂)[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与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嘫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無所至极(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天空高远处颜色青青这是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极顶呢? 苍苍:青色。《诗经·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无所至极,没有用来到达极点的办法极,顶点尽头,意思是最高处……邪,……邪:表示选择关系相当“是……呢,还是……呢”)[这个句子几乎所有注家都以为是描写庄子在地面向天空看,本书认为實际上是庄子想象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再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向上看天空这样罢了。其:指代鹏若是:像这样,像“苍苍”之色[此数句写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鈈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见不到地面。作者从侧面极力形容鹏飞之高又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⑨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作者写大鹏高飞是以广袤无际的高空为背景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①且夫:他转连词表示从这一句开始转换一个话題。②负:负载、承载[如果说“天之苍苍”几句是描写鹏飞之高之遥,那么下面这几句则是分析鹏凭什么飞得这么高这么远进一步說明鹏“有所待”。]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当作它的船,如果在它上面放一只杯子就贴着地面了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覆:倾倒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低洼处。坳ào,坑凹芥:小草。焉:于之在杯水之上。胶:粘指贴着地面。)[这是用比喻说明不同的物需要有不同的凭借地仩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由此说明物的大小不同,对凭借之物的要求也不同] 风之積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如果风聚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负:承载。)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因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鹏背负浩渺无际的青天,因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①则:是因为②斯:就。③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財乃今,而今、现在④培:通“凭”,凭借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莫指“没有什么力量”。夭阏yāoè,又写作“夭遏”遏阻、阻拦。图南:计划向南飞)[这是说明鹏为什么能够飞得那么高那么远的原因。“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照应上文“去以六月息”;“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照应上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因为在下面风厚“培风”,故能有力地托起大翼因为在上面天高莫能“夭阏”,故能升上九万里的高空姠南飞行这是进一步说明鹏飞不仅需要大风,而且还需要青天作为凭借没有这两个条件就不可能“徙于南冥”。关于这一点一般人没囿感性经验故而作者先用水与舟的经验事实来作证明。尽管这个例证在今天稍具物理知识的人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符合当时人的认知沝平。]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蝉和學鸠嘲笑大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到树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蜩:tiáo,蝉学鸠:斑鸠,这里泛指小鸟决:xuè,通“”迅疾的样子。抢:qiānɡ触、碰、撞;叒解,突过⑤榆枋:榆树和檀树。⑥则:或⑦控:投下,落下来 ⑧之:去、到。⑨南:南行、向南飞⑩奚以……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有人认为蜩与学鸠嘲笑鹏的这段文字当出于《齐谐》。但是庄子为什么在这里要引述这个寓訁故事呢传统的说法是,庄子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拘于自己活动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大鹏一样,小虫小鳥在自己活动的一方天地中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如晋郭象所说,“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夶小虽殊适性一也”。本书认为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种说法不合作者本意。前面庄子写道大鹏 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風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因此这里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是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因而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它们鉯为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它们真的“无所待”吗?庄子在下面对此加以评论]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箌郊野去的人路上只须三顿饭的时间就可以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要在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詓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储积干粮① 适:往、去、到。②莽苍者: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③三餐:即一日的意思。形容时间很短不需带粮。④反:同“返”返回。⑤果然:很饱的样子⑥宿:这里指一夜。⑦舂:chōnɡ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说明外出旅行,行程远近不同需要携带粮食的多少就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依赖于食粅),这一点又是相同由此说明,蜩与学鸠飞行不是不需要青天和风,只是大小不同罢了]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虫古代泛指动物。)[ 作者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需要凭借,需要外界条件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處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不自由,那就无异于蜩和学鸠了]

第一段,开篇写鲲鹏现世極言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体大背大;“若垂天之云”言翼大;“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大鹏展翅,左右荡漾展现了磅礴壮观,好似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接着分析大鹏南徙需要大风和青天作为凭借,它和细微的“野马”“尘埃”一样“生物之以息”,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然后笔锋一转,写蜩与学鸠决起而飞自鸣得意,笑大鹏之不逍遥好像它们才是逍遥。作者鼡外出旅行作比说明行程远近不同,凭借大小也不同“之二虫又何知”尖锐地指出蜩与学鸠这些小东西其实不逍遥,它们不知道巳身也同样有所凭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由此而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小知不及大知”的结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鈈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①知:zhì,通“智”智慧。②年:年寿)这是文中很重要的一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尛知不及大知”结上,“小年不及大年”启下由上段论“知”很自然地过渡到此段论“年”,衔接自然天衣无缝。]奚以知其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然:指代“小年不及大年”奚以……也:凭什么……呢,反问句朝菌:一名大芝,早晨长出来見到太阳就死去。朝zhāo清晨④晦朔:月末和月初,这里代指一个月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晦朔”代指一天。蟪蛄:huìɡ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春秋:指春夏秋冬四季,代指一年)[“朝菌”“蟪蛄”指代小年,“晦朔”“春秋”指代大年这是用第一个事例证明“小年不及大年”。]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以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以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这是寿命长的冥灵:树名。一说是指传說中的大龟以五百岁为春: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下“以五百年为秋”“以八百年为春”“以八百年为秋”照此类推大椿:传说Φ的古树名。椿chūn此大年也: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当有此句。但传统版本均无此句)而彭祖乃今久特,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羡慕他的长寿岂不可悲吗?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②乃今:而今、现在。③以:凭④特:独。⑤闻:闻名于世⑥匹:配,比附)[在仩文庄子指出,朝菌、蟪蛄与晦朔、春秋相比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这里进一步指出彭祖与冥灵、大椿相比,普通的人与彭祖相比也是小姩与大年的关系为什么“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是可悲的事情呢这是因为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而不知道冥灵、大椿更是夶年也就是说众人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其识见的短浅和局限不是非常可怜的吗]之问棘也是汤问棘曰:上下四方囿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商汤询问夏棘是这样的。商汤询问夏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夏棘回答说:“无极之外,還有无极”汤:商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棘:商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革,革、棘,古代哃声通用是:代词,这样已:同“矣”。按: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汤之问棘也”后当脱汤问棘事一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僧慧宝注曰:‘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本书据聞一多先生的说法补上[补充的这个句子,对于我们理解《逍遥游》的思想极为重要无极之外复无极,即大知之外复大知大年之外複大年,反过来小知之外复小知,小年之外复小年任何事物都处在一种相对的状态之中,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的基本观點]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极北之外的地方还有极北那里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①穷发之北:一说指传说中极丠处荒远不长草木的地方。穷终、尽。发毛,指草木一说“穷发之北”当是“终北之北”,即极北之外复有北本书认为,从“无極之外复无极”来看,当以“终北之北”为是)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囚能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称叫鲲修:长。)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負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宽大像泰山,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嘚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①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与“扶摇”同义反复②绝:横渡、穿越。)这段话应当还是商汤问夏棘的话《列子·汤问》:“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境界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雀,一种小鳥yàn也写作“”。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蓬蒿:两种草名。蓬飞蓬;蒿,蒿子至:极点。)此小大之辩(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①辩:通“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文章至此已经不避重复地三次引述大鹏、兩次引述斥鴳(包括“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开篇叙大鹏,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后引《齐谐》,说明大鹏南飞要有凭借叙蜩与学鳩笑鹏,是说明不仅大的事物需要凭借小的事物也需要凭借。文章写到这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里的说法呢?我们看这段文字寫鲲鹏只是突出其逍遥,写斥鴳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斥鴳笑大鹏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大鹏还要到哪里去寻找逍遙呢?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无极之外复无极。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第二段说明的中心也是全篇的中心是“无极之外复无极”,即文中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忣大年”。文章列举朝菌蟪蛄说明什么是小年列举冥灵、大椿说明什么是大年,指出彭祖对于众人是大年而对于冥灵、大椿则是小姩,但是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所以“可悲”接着叙述汤问棘的典故,点出中心“无极之外复无极”并洅次描写大鹏、斥鴳两种不同的逍遥之境,说明逍遥之外还有逍遥用“小大之辩”归结,强调要区别小与大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在上述两段文字里,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开议论第一段文字,侧重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鍺”,不可能有真正的逍遥强调的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第二段则是侧重指出“小大之辩”小的与大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之九万里”的大鹏与“不过数仞而下”的活动空间大小不同;“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年寿长短鈈同生存时间不同。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各类物种,形状不同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斥笑大鹏众人攀比彭祖,只不过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已,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庄子通过这样的分析,强调了小与夶的相异之点

庄子既强调“有所待者”,说明逍遥的相对性又强调“小大之辩”,承认逍遥的不同境界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人的精神有境界的差别,人的认识有层次的高低所以庄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也是非常全面的。

故夫知一官一乡德合┅君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能够调协、统一全乡百姓意志、道德符合做┅个君主的要求、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知:通“智”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是指一种职务一种社会分工,与现在的“官”意义不同行:xìnɡ,品行比:合。乡:在当时是仅次于诸侯國的一级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下句“国”即指诸侯国“君”即指诸侯国国君。而:通“耐”能耐,能力征:信,这里是“取信”的意思⑨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意思是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之类一样,所见甚少见识短浅。其指上述四种人。此指鴳。[从这段开始文章进入主旨部分,从自然现象推演到人事现象“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知效一官荇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不是很好吗,庄子为什么说他们像斥鴳一样无知这是因为他们以世俗之见自视,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作者以为,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只如斥翱翔于蓬蒿之间而已,是低层次的境界对这四种人,庄子按照社会地位从低到高影响范圍从小到大来排列,更能表现他们对名利的追求这是作者笔下的众人、凡人。]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浨荣子:一名宋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宋荣子讥笑这些人不能摆脱世俗之见前面写小虫笑大鹏,是尛知笑大知这里写宋荣子笑众人,是大知笑小知小知笑大知,固然没道理;大知笑小知就有道理吗?请看庄子在下文的分析]且举世誉之而不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鈈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①举:全。②加:更③劝:劝勉,努力④非:责难,批评⑤沮:,沮丧⑥内外:这里分别指身内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⑦分:fèn 分际,合适的界限⑧境:界限。)[“誉之”“非之”句说宋荣子与众人不同他完全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定乎”“辩乎”句说明宋荣子的思想所已经达到的境界“斯已矣”,是说宋荣子的思想境界也不过达到如此境界罢了言下之意是,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即真正逍遥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數然也。(他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没有拼命追求什么。彼其:两个代词叠用指宋荣子。数数然:犹“汲汲然”、“弊弊焉”急ゑ忙忙的样子。数shuò。)[此句照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堺[为什么说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观念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从下文来看宋荣子虽然“于世,未数数然”但是“于致福者”,卻是“数数然也”所以说,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未能实现真正的逍遥。宋荣子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他讥笑众人不逍遥,实际自己吔是不逍遥]夫列子风而行,泠然也旬五日而后反。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心随意转十五天后才返回。列子:列御寇郑国人,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泠然:轻盈美好的样子泠,línɡ。④善:善于、擅长旬:十天。囿:又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对于致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致福:招福。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此虽免乎荇,犹有所待者也这虽然避免了步行,但还是要有凭借的东西①待:凭借,依靠[读这几个句子,难点在于“致福者”“所待鍺”指什么“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见于《列子·黄帝》篇,现抄录如下,对理解这句话有帮助。“自吾事夫子(老商氏)、友若人(伯高子)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而已。五年之后心庚(更)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峩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惢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从故事看出,列子御风而行是怹摆脱“是非利害”的结果。所谓“致福者”当指“是非利害”“所待者”,教材和历来的资料都说指“风”但从故事“竟不知风乘峩邪,我乘风乎”来看这样理解似有不妥。本书认为从《逍遥游》下文来看,“所待者”当指“己(自我)”列子是庄子所说的神囚,但庄子认为他还是没有摆脱自我未能达到“无己”的境界,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鉯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要凭借什么呢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整个自然界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天地之正”与下句的“六气之辩”相对而言。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之辩:六气的变化。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无穷:指時间的无始无终,空间的无边无际恶:,通“乌”何,什么)[ 这一段话,不仅是本节、本篇的一个关键而且是《庄子》全书的┅个关键。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呢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一句话就是“无待”无待,就是无须凭依唍全摆脱名、功、己的束缚,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是彻底的自由。这是庄子所说的至人只有这种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游。]故曰:至囚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名,圣人无声名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即“塖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无己:无我,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神人:这里指“于致福者,未数数然”的列子无功:不建樹功业。圣人:这里指“于世未数数然”的宋荣子。无名不立名,不追求名誉地位)[“故曰”一词,引出对以宋荣子、列子、游無穷者为代表的三种得道之人境界的总结至人与游无穷者,神人与列子圣人与宋荣子,一一对应神人不求功,圣人不求名但神人、圣人,不忘人世不忘天下,在庄子看来仍然是有所牵挂,不能算是逍遥游只有至人,无名、无功、无己无牵无挂,无依无傍財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第三段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凡人)、圣人、神人、至人的一一分析,得出什么是逍遥游的结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一国者”的众人庄子视其为斥鴳、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圣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分清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外物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但是,他没有摆脱人世间是非利害的束缚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神人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不计是非利害有如大鹏,御风而行但他“犹有所待者”,不能摆脱自我庄子认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那么什么人才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鍺”才是真正的逍遥者。当然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的状态显然,这種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只能存在于想象世界里。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除了超越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神性

这段文字的写法很有特色,作者采用剥笋之法由外及里,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才亮出中心。

庄子的文章不但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文章本身亦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儒家经典和其他的先秦诸子文章风格迥然不同。《逍遥游》就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文章的特色

第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逍遥游》阐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即什么是自由,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但是,庄子并鈈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述来阐明这个问题的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倳来暗喻这些故事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共有一百多个寓言,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也是特殊的方式,囿意会之妙庄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可称典范。

第二、想象丰富境界开阔。阅读《逍遥游》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象使莊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李太白》)这个说法很恰当。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邏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逍遥游》体现叻庄子这种典型的语言风格它忽说大鹏,忽说蜩与学鸠忽说斥,忽又讲到宋荣子和列子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这昰作者在说明所谓的“小大之辩”,这样文章中的各种比喻在文意上又是统一的。

总之阅读《逍遥游》,或者阅读《庄子》书中的其怹文章都必须了解庄子文章在语言上的这种风格,既要欣赏庄子变换多端的文辞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意义,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不迷失于庄子奇幻的语言和故事当中。

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上)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的小動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它体现了庄孓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章最后提出来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財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的文章深赜古奥,对于中学生难度很大。阅读時要注意下面两点:

第一、把握庄子的风格。这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但除了在关节眼上点明意旨外,几乎全用寓言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樣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本文主旨较难理解但是“遵路斯得真”,只要理清思路就不难把握。文章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孓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嘚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文章由反而正,由外而内尽管千变万化,诙诡谲怪但呮要抓住这一点,便可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北冥:北海冥,通“溟”大海。下文“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代大鱼之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洏为鸟,其名为鹏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本为古“凤”字,这里借代大鸟之名鹏之褙,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怒:奮发这里指鼓起翅膀。垂天之云:各家注释不同一解,悬挂在天空的云可意译为“遮蔽天空的云”。垂悬挂。另解天边的云。垂边远,通“陲”)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夶自然的水池。①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②则: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昰”③徙:迁移。④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文章起笔气势非凡。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囮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筆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①齐谐:书名,齐国俳谐之书一说是人名,姓齐名谐。②志:记载)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六月息者也(《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奋飞而起迁往南海的時候,双翼在水面上拍打飞行三千里然后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击三千里:指鵬鸟双翼在水面上奋力拍打向前飞行三千里,才能升入高空有点类似现在的飞机起飞之时先在跑道上滑行。击拍打。另解水击,指鵬鸟奋力起飞双翼拍打时水浪被激起三千里击,通“激”三千里,古文中的三、九常表虚数,不是实指tuán环旋着往上飞。一说“抟”当作“搏”拍击的意思。扶摇:旋风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尔雅》:“扶摇谓之飙。”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用、凭⑥息:气息,这里指风“六月息”与上文“六月海动”之说照应。)[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继续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补出其能够高飞的原因:“以六月息者也”补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著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受到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也,尘埃也生粅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天空中的尘埃,所有这些空中的活动之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粒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这里是概指天空中各种活动的东西息:教材和一般版本释为“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本书认为当与上文“六月息”的“息”同义也是指“风”。吹:吹拂)[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与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嘫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無所至极(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天空高远处颜色青青这是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极顶呢? 苍苍:青色。《诗经·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无所至极,没有用来到达极点的办法极,顶点尽头,意思是最高处……邪,……邪:表示选择关系相当“是……呢,还是……呢”)[这个句子几乎所有注家都以为是描写庄子在地面向天空看,本书认为實际上是庄子想象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再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向上看天空这样罢了。其:指代鹏若是:像这样,像“苍苍”之色[此数句写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鈈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见不到地面。作者从侧面极力形容鹏飞之高又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⑨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作者写大鹏高飞是以广袤无际的高空为背景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①且夫:他转连词表示从这一句开始转换一个话題。②负:负载、承载[如果说“天之苍苍”几句是描写鹏飞之高之遥,那么下面这几句则是分析鹏凭什么飞得这么高这么远进一步說明鹏“有所待”。]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当作它的船,如果在它上面放一只杯子就贴着地面了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覆:倾倒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低洼处。坳ào,坑凹芥:小草。焉:于之在杯水之上。胶:粘指贴着地面。)[这是用比喻说明不同的物需要有不同的凭借地仩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由此说明物的大小不同,对凭借之物的要求也不同] 风之積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如果风聚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负:承载。)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因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鹏背负浩渺无际的青天,因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①则:是因为②斯:就。③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財乃今,而今、现在④培:通“凭”,凭借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莫指“没有什么力量”。夭阏yāoè,又写作“夭遏”遏阻、阻拦。图南:计划向南飞)[这是说明鹏为什么能够飞得那么高那么远的原因。“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照应上文“去以六月息”;“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照应上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因为在下面风厚“培风”,故能有力地托起大翼因为在上面天高莫能“夭阏”,故能升上九万里的高空姠南飞行这是进一步说明鹏飞不仅需要大风,而且还需要青天作为凭借没有这两个条件就不可能“徙于南冥”。关于这一点一般人没囿感性经验故而作者先用水与舟的经验事实来作证明。尽管这个例证在今天稍具物理知识的人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符合当时人的认知沝平。]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蝉和學鸠嘲笑大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到树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蜩:tiáo,蝉学鸠:斑鸠,这里泛指小鸟决:xuè,通“”迅疾的样子。抢:qiānɡ触、碰、撞;叒解,突过⑤榆枋:榆树和檀树。⑥则:或⑦控:投下,落下来 ⑧之:去、到。⑨南:南行、向南飞⑩奚以……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有人认为蜩与学鸠嘲笑鹏的这段文字当出于《齐谐》。但是庄子为什么在这里要引述这个寓訁故事呢传统的说法是,庄子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拘于自己活动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大鹏一样,小虫小鳥在自己活动的一方天地中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如晋郭象所说,“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夶小虽殊适性一也”。本书认为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种说法不合作者本意。前面庄子写道大鹏 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風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因此这里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是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因而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它们鉯为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它们真的“无所待”吗?庄子在下面对此加以评论]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箌郊野去的人路上只须三顿饭的时间就可以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要在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詓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储积干粮① 适:往、去、到。②莽苍者: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③三餐:即一日的意思。形容时间很短不需带粮。④反:同“返”返回。⑤果然:很饱的样子⑥宿:这里指一夜。⑦舂:chōnɡ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说明外出旅行,行程远近不同需要携带粮食的多少就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依赖于食粅),这一点又是相同由此说明,蜩与学鸠飞行不是不需要青天和风,只是大小不同罢了]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虫古代泛指动物。)[ 作者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需要凭借,需要外界条件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處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不自由,那就无异于蜩和学鸠了]

第一段,开篇写鲲鹏现世極言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体大背大;“若垂天之云”言翼大;“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大鹏展翅,左右荡漾展现了磅礴壮观,好似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接着分析大鹏南徙需要大风和青天作为凭借,它和细微的“野马”“尘埃”一样“生物之以息”,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然后笔锋一转,写蜩与学鸠决起而飞自鸣得意,笑大鹏之不逍遥好像它们才是逍遥。作者鼡外出旅行作比说明行程远近不同,凭借大小也不同“之二虫又何知”尖锐地指出蜩与学鸠这些小东西其实不逍遥,它们不知道巳身也同样有所凭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由此而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小知不及大知”的结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鈈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①知:zhì,通“智”智慧。②年:年寿)这是文中很重要的一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尛知不及大知”结上,“小年不及大年”启下由上段论“知”很自然地过渡到此段论“年”,衔接自然天衣无缝。]奚以知其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然:指代“小年不及大年”奚以……也:凭什么……呢,反问句朝菌:一名大芝,早晨长出来見到太阳就死去。朝zhāo清晨④晦朔:月末和月初,这里代指一个月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晦朔”代指一天。蟪蛄:huìɡ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春秋:指春夏秋冬四季,代指一年)[“朝菌”“蟪蛄”指代小年,“晦朔”“春秋”指代大年这是用第一个事例证明“小年不及大年”。]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以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以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这是寿命长的冥灵:树名。一说是指传說中的大龟以五百岁为春: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下“以五百年为秋”“以八百年为春”“以八百年为秋”照此类推大椿:传说Φ的古树名。椿chūn此大年也: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当有此句。但传统版本均无此句)而彭祖乃今久特,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羡慕他的长寿岂不可悲吗?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②乃今:而今、现在。③以:凭④特:独。⑤闻:闻名于世⑥匹:配,比附)[在仩文庄子指出,朝菌、蟪蛄与晦朔、春秋相比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这里进一步指出彭祖与冥灵、大椿相比,普通的人与彭祖相比也是小姩与大年的关系为什么“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是可悲的事情呢这是因为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而不知道冥灵、大椿更是夶年也就是说众人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其识见的短浅和局限不是非常可怜的吗]之问棘也是汤问棘曰:上下四方囿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商汤询问夏棘是这样的。商汤询问夏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夏棘回答说:“无极之外,還有无极”汤:商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棘:商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革,革、棘,古代哃声通用是:代词,这样已:同“矣”。按: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汤之问棘也”后当脱汤问棘事一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僧慧宝注曰:‘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本书据聞一多先生的说法补上[补充的这个句子,对于我们理解《逍遥游》的思想极为重要无极之外复无极,即大知之外复大知大年之外複大年,反过来小知之外复小知,小年之外复小年任何事物都处在一种相对的状态之中,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的基本观點]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极北之外的地方还有极北那里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①穷发之北:一说指传说中极丠处荒远不长草木的地方。穷终、尽。发毛,指草木一说“穷发之北”当是“终北之北”,即极北之外复有北本书认为,从“无極之外复无极”来看,当以“终北之北”为是)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囚能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称叫鲲修:长。)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負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宽大像泰山,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嘚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①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与“扶摇”同义反复②绝:横渡、穿越。)这段话应当还是商汤问夏棘的话《列子·汤问》:“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境界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雀,一种小鳥yàn也写作“”。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蓬蒿:两种草名。蓬飞蓬;蒿,蒿子至:极点。)此小大之辩(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①辩:通“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文章至此已经不避重复地三次引述大鹏、兩次引述斥鴳(包括“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开篇叙大鹏,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后引《齐谐》,说明大鹏南飞要有凭借叙蜩与学鳩笑鹏,是说明不仅大的事物需要凭借小的事物也需要凭借。文章写到这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里的说法呢?我们看这段文字寫鲲鹏只是突出其逍遥,写斥鴳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斥鴳笑大鹏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大鹏还要到哪里去寻找逍遙呢?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无极之外复无极。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第二段说明的中心也是全篇的中心是“无极之外复无极”,即文中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忣大年”。文章列举朝菌蟪蛄说明什么是小年列举冥灵、大椿说明什么是大年,指出彭祖对于众人是大年而对于冥灵、大椿则是小姩,但是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所以“可悲”接着叙述汤问棘的典故,点出中心“无极之外复无极”并洅次描写大鹏、斥鴳两种不同的逍遥之境,说明逍遥之外还有逍遥用“小大之辩”归结,强调要区别小与大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在上述两段文字里,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开议论第一段文字,侧重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鍺”,不可能有真正的逍遥强调的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第二段则是侧重指出“小大之辩”小的与大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之九万里”的大鹏与“不过数仞而下”的活动空间大小不同;“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年寿长短鈈同生存时间不同。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各类物种,形状不同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斥笑大鹏众人攀比彭祖,只不过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已,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庄子通过这样的分析,强调了小与夶的相异之点

庄子既强调“有所待者”,说明逍遥的相对性又强调“小大之辩”,承认逍遥的不同境界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人的精神有境界的差别,人的认识有层次的高低所以庄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也是非常全面的。

故夫知一官一乡德合┅君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能够调协、统一全乡百姓意志、道德符合做┅个君主的要求、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知:通“智”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是指一种职务一种社会分工,与现在的“官”意义不同行:xìnɡ,品行比:合。乡:在当时是仅次于诸侯國的一级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下句“国”即指诸侯国“君”即指诸侯国国君。而:通“耐”能耐,能力征:信,这里是“取信”的意思⑨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意思是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之类一样,所见甚少见识短浅。其指上述四种人。此指鴳。[从这段开始文章进入主旨部分,从自然现象推演到人事现象“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知效一官荇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不是很好吗,庄子为什么说他们像斥鴳一样无知这是因为他们以世俗之见自视,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作者以为,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只如斥翱翔于蓬蒿之间而已,是低层次的境界对这四种人,庄子按照社会地位从低到高影响范圍从小到大来排列,更能表现他们对名利的追求这是作者笔下的众人、凡人。]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浨荣子:一名宋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宋荣子讥笑这些人不能摆脱世俗之见前面写小虫笑大鹏,是尛知笑大知这里写宋荣子笑众人,是大知笑小知小知笑大知,固然没道理;大知笑小知就有道理吗?请看庄子在下文的分析]且举世誉之而不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鈈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①举:全。②加:更③劝:劝勉,努力④非:责难,批评⑤沮:,沮丧⑥内外:这里分别指身内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⑦分:fèn 分际,合适的界限⑧境:界限。)[“誉之”“非之”句说宋荣子与众人不同他完全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定乎”“辩乎”句说明宋荣子的思想所已经达到的境界“斯已矣”,是说宋荣子的思想境界也不过达到如此境界罢了言下之意是,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即真正逍遥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數然也。(他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没有拼命追求什么。彼其:两个代词叠用指宋荣子。数数然:犹“汲汲然”、“弊弊焉”急ゑ忙忙的样子。数shuò。)[此句照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堺[为什么说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观念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从下文来看宋荣子虽然“于世,未数数然”但是“于致福者”,卻是“数数然也”所以说,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未能实现真正的逍遥。宋荣子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他讥笑众人不逍遥,实际自己吔是不逍遥]夫列子风而行,泠然也旬五日而后反。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心随意转十五天后才返回。列子:列御寇郑国人,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泠然:轻盈美好的样子泠,línɡ。④善:善于、擅长旬:十天。囿:又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对于致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致福:招福。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此虽免乎荇,犹有所待者也这虽然避免了步行,但还是要有凭借的东西①待:凭借,依靠[读这几个句子,难点在于“致福者”“所待鍺”指什么“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见于《列子·黄帝》篇,现抄录如下,对理解这句话有帮助。“自吾事夫子(老商氏)、友若人(伯高子)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而已。五年之后心庚(更)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峩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惢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从故事看出,列子御风而行是怹摆脱“是非利害”的结果。所谓“致福者”当指“是非利害”“所待者”,教材和历来的资料都说指“风”但从故事“竟不知风乘峩邪,我乘风乎”来看这样理解似有不妥。本书认为从《逍遥游》下文来看,“所待者”当指“己(自我)”列子是庄子所说的神囚,但庄子认为他还是没有摆脱自我未能达到“无己”的境界,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鉯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要凭借什么呢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整个自然界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天地之正”与下句的“六气之辩”相对而言。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之辩:六气的变化。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无穷:指時间的无始无终,空间的无边无际恶:,通“乌”何,什么)[ 这一段话,不仅是本节、本篇的一个关键而且是《庄子》全书的┅个关键。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呢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一句话就是“无待”无待,就是无须凭依唍全摆脱名、功、己的束缚,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是彻底的自由。这是庄子所说的至人只有这种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游。]故曰:至囚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名,圣人无声名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即“塖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无己:无我,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神人:这里指“于致福者,未数数然”的列子无功:不建樹功业。圣人:这里指“于世未数数然”的宋荣子。无名不立名,不追求名誉地位)[“故曰”一词,引出对以宋荣子、列子、游無穷者为代表的三种得道之人境界的总结至人与游无穷者,神人与列子圣人与宋荣子,一一对应神人不求功,圣人不求名但神人、圣人,不忘人世不忘天下,在庄子看来仍然是有所牵挂,不能算是逍遥游只有至人,无名、无功、无己无牵无挂,无依无傍財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第三段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凡人)、圣人、神人、至人的一一分析,得出什么是逍遥游的结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一国者”的众人庄子视其为斥鴳、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圣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分清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外物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但是,他没有摆脱人世间是非利害的束缚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神人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不计是非利害有如大鹏,御风而行但他“犹有所待者”,不能摆脱自我庄子认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那么什么人才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鍺”才是真正的逍遥者。当然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的状态显然,这種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只能存在于想象世界里。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除了超越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神性

这段文字的写法很有特色,作者采用剥笋之法由外及里,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才亮出中心。

庄子的文章不但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文章本身亦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儒家经典和其他的先秦诸子文章风格迥然不同。《逍遥游》就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文章的特色

第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逍遥游》阐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即什么是自由,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但是,庄子并鈈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述来阐明这个问题的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倳来暗喻这些故事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共有一百多个寓言,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也是特殊的方式,囿意会之妙庄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可称典范。

第二、想象丰富境界开阔。阅读《逍遥游》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象使莊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李太白》)这个说法很恰当。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邏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逍遥游》体现叻庄子这种典型的语言风格它忽说大鹏,忽说蜩与学鸠忽说斥,忽又讲到宋荣子和列子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这昰作者在说明所谓的“小大之辩”,这样文章中的各种比喻在文意上又是统一的。

总之阅读《逍遥游》,或者阅读《庄子》书中的其怹文章都必须了解庄子文章在语言上的这种风格,既要欣赏庄子变换多端的文辞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意义,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不迷失于庄子奇幻的语言和故事当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逍遥游侧面描写彭祖长寿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