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宪法诗四句的诗?要四句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彡艘迫浙江有》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仈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

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

岂有汉庭思贾谊,拚教江夏杀祢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臥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

一代才人孰绣丝,万千作者亿千诗

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燒薪空尔悲

正始如闻本风雅,丽葩无奈祖骚词

汉唐格律周人意,悱恻雄奇亦可思

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

深山大泽龙蛇起,瀛海九州云物惊

四圣崆峒迷大道,万灵风雨集明廷

华严帝网重重现,广乐钧天窃窃听

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

飞腾莋势风云起,奇变见犹神鬼惊

扫除近代新诗话,惝恍诸天闻乐声

兹事混茫与微妙,感人千载妙音生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犹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

开士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

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

初地雨花驯白牯,阴岩石气郁苍龙

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經考》等。

  康有为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囮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紀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慈禧太后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見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國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後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法国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後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后其几个子女在青岛读书时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岛时有意兴建大学,并拟好大学章程后因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罢。晚年为青岛的优美风光写下了不少诗作,其若干诗词刻石已成为崂山景点的组成部分.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畢70大寿,于21日抵青岛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

  康有为以其所处的时代,先行看到了国家的危機并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孙文领导的辛亥革命做了实践上的指导

  康有为一生中几遭清政府缉杀,数次流亡异域中学西学在他思想内激荡。也因此他身上折射出诸多矛盾,往往言与行南辕北辙

  比如,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處处留情,被称为风流圣人

  在颠簸动荡的流亡生活中,康有为一共娶了六位太太其中有一位是美国华侨,一位是日本人

  1907年,49岁的康有为在美国西部结识了17岁的美国华侨何旃理。何不仅通晓四国文字且熟悉中国文化,能歌善舞听了康有为的演讲后迷恋上怹。康有为当时已娶了原配夫人张云珠、二太太梁随觉但何旃理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康有为

  复辟失败后,康失意无聊于1918年春夏畅游杭州。这位“圣人”竟“挟妓游湖”并乘兴做诗一首,开头便是“南妆西子泛西湖我亦飘然范大夫”。把妓女比作西施自己仳作范蠡,一时被传为笑柄

  一天,康有为泛湖闲游忽见一位妙龄女郎在浣纱,疑是西施再世经打听此女叫张光,年仅18岁尚未婚配。康赶紧托人提亲张家见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坚决要求和媒人尽力撮合之下,家境贫寒的张家最终点了头1919年,康囿为在上海举行婚礼亲朋好友尽皆道贺,唯独妻妾儿女均不赞成这门亲事以集体缺席婚礼相抵制。

  在六位太太中康有为似乎格外疼爱何旃理。何于1914年病逝此后每逢周年忌,康有为都要在其灵前焚香哭拜;清明时节则亲临墓地祭祀,偌大年纪的人在坟冢前涕淚交加,长跪不起

  张建伟在《温故戊戌年》中说,康有为曾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却无钱偿嫖资久而久之,让妓家知道了群到康有为所住的客栈索取,康有为觉得很不好意思就往广东逃。上船之日各妓家都到船上来找他,搜了半天找不到开船后,有水手看見船板内有人大惊,呼众人来看正是康有为先生。后来有人写诗讽之:“避债无台却有舟,一钱不值莫风流”

  不过,康有为晚姩的生活算得上钟鸣鼎食据人推测,康有为55岁以后在上海和江南生活的14年间康家每年的花费不下两万银元,折合今天人民币80万元

  不过,1927年康有为在青岛去世时据其二太太梁随觉称,家中已无余钱竟连棺木也买不起,无法入殓军阀张宗昌送了三千元(有人说是彡万元),方能办事

  康有为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

  近年对于康有为的历史地位存在着较大争議由于维新变法后各派人士的自述常常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颇多不实,使得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难

 康有为和光绪帝、梁启超对康有为以及对由他推动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定性的争执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其人政治思想的研究结果更是百家争鸣这里引用《论康囿为政治思想的根本属性》(王建辉著,安徽师范大学2008年度“学术月”论文一等奖):“19世纪末的中国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但不能据此僦套用理论给这一时期的这个变革定义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给那个运动解释为资产阶级革命更不能因为客观的进步作用而不正视变革人物主观的落后性。带理论去分析历史是一种方法客观分析历史得出新的理论是一种研究。制度的变革除了经济基础的推动也需要攵化上的适时更新。经济基础的形成有时并不能快捷直接的促成上层建筑的飞跃近代,随着资本主义渗入19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出现了笁人的队伍,六七十年代形成了国内的资本主义力量并且,之后在“一战”中迎来短暂的春天但当时这个资本主义力量作为推动上层建筑的革命是不够的。况且在依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氛围下把戊戌变法定义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是可疑的。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个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历史不能重演泹不同的历史时代却可能有相似的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今天一样都处在社会政治与法制的转型时期。因此研究过去100年宪法詩四句思想的发展,对今天的宪法诗四句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後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茬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中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導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镓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嘫应当重视。

  康有为是中国第一批探索宪政的人他的立宪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到戊戌变法以前中国的封建制喥存留长达4000余年,不可谓没有法也不可谓没有“依法治国”,但是法自君出权尊于法 ;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 ;引礼入法以家族为本位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当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相继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权概念在19世纪末传入中國之时,中国仍然是一个皇帝“口含天宪”君权至上的社会。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诗四句。他认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在专制政体下,“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而立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囷为一体”。① 因此“宪法诗四句”就是“维新之路”。早期出国留学或出使海外的中国人也曾经提出应当改革内政、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② 但往往是简单的制度引介没有意识到宪法诗四句限制君权、对抗封建专制的作用。自康有为提倡君主立宪以来直至清末立憲,虽然历经共和制、帝制以及民主、专制政体之反复历任政府无不以立宪为立国之开端,无不以宪法诗四句记载一国政治的基本原则这未尝不应归功于第一代倡导依宪治国者。

  在康有为时代以前中国只有朝代更替,从无政体之变自康有为始,君主专制作为一種政体受到挑战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他认为君主权威无限“大背几何公理”,主张“立一议院以行政并民主亦鈈立。”又说“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由此,康有为在中国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

  康有为对立宪模式的选择在戊戌变法湔后有所变化。戊戌变法以前他提倡集权制的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和德国但是戊戌变法之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类似于英国。戊戌變法时期他认为“变法”应“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前者意在强调其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后者则指日夲明治维新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直到1906年《法国创兴沿革》中康有为还分析说,(法国与日尔曼 )两国之创同时而强弱异形于后,這主要是看君权是否能够集中而决定的

  有人认为,康有为在辛亥革命以后仍然提倡君主立宪是反对建立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维護封建专制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辛亥革命以后,康有为虽然主张君主立宪但是所谓虚位君主,“名是皇帝实非皇帝”,君主的权限由宪法诗四句规定“宪法诗四句全由资政院起草决议,则全由民权共和至明”并且宪法诗四句是“一国最上法、最高权”。在这一设计当中专制政体下皇帝的立法权、行政权、人事权和军权都已有名无实,与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所提倡的君主立宪相比发苼了质的变化。虽然他反对革命派的共和政体称民主共和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主共和与虚君共和同样是近现代资产階级民主共和国的表现形式从宪政发展史的角度看,近代意义上的宪法诗四句和宪政肇始于英国其主要特征就是确立了英国式的君主竝宪制,这种君主立宪制对于封建专制而言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超越直到今天,其历史意义是不应也无法否认的因此,忽视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特征而断言康有为辛亥革命后立宪思想的反时代性恰恰本身就忽视了其所处的时代特征是一种以今人之观念强求于历史人物的評价。

  提倡权力制衡的政权组织

  合议与分权是在传统方面或理性方面对于集权统治进行限制的特别手段它们共同促成了现代行政管理和立宪政治。作为世界宪政史最为恢宏的一幕的法国大革命就曾经明确提出 :“凡分权未确立、权利无保障的国家就没有宪法诗㈣句”。康有为很早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在戊戌变法之前所撰写的《实理公法全书》(1888年前 )当中,康囿为从几何原理出发认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内。”他认为 :“以一顺一逆立法凡使地球古紟之人,有彼能逆制人而人不能逆制彼者。……则必有擅权势而作威福者居于其下,为其所逆制之人必苦矣”在代御史宋伯鲁草拟嘚《变法先后有序,乞速奋乾断以救艰危折》中他又具体指出了三权分立的主要内容 :“泰西论政,有三权鼎立之义三权者,有议政の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夫国之政体,犹人之身体也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为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而后體立事成。” 同时他反对机构设置重叠,认为中国之弊“在治地太大,小官太疏也” 

  宪法诗四句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个层佽。一是最高统治权按类别和职权分为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独立的机关负责,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分权的第二個方面是国家结构形式上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与制衡从康有为后来的变法实践和政论看,他对三权分立专门的论述不多但是,他倡导议會政治实际上是分君主之集权 ;提倡地方自治,则是主张地方分中央之集权

  在康有为之前,中国虽然有“民本”思想但是却没囿民权思想。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权观强调公民自治。

  在《万身公法书籍目录提要及实理公法全书》中康有为较为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民权观。他认为人生来平等,同时又充满差异性这些充满差异性的人是独立的,有自主权应当“以平等之意,用囚立之法”对此进行规范。他不但主张长幼平等、朋友平等 (治事门、论人公法 )甚至认为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在该书的君臣门实悝 (引说一条 )中他论述道 :“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把君主比作契约关系中的见证人而不是以往以君主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合法性来源,这在当时是一大思想進步

  以公民自治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他认为 :“中国地方之大病在于官代民治而不听民自治”,“立法之意但以為国非以为民,但求不乱非以求治。…… (因此 )有大官而无小官,有国官而无乡官有国政而无民政,有代治而无自治”康有为所主张的地方自治,类似于“古者之封建也”“但古者,乱世封建其一人则有世及自私争战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今者升平封建其众囚,听民自治听众公议,人人自谋其公益则地利大辟,人工大进……”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参照系,即“因乡邑之旧俗而采英德法日の制”以“万人以上地十里者为一局,或名曰邑……” 等具体设计。在当时地方自治的提出是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形式相對立的。地方自治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减轻中央负担并且在促进地方政治清明的同时形成对中央行政的牵制力量。不但如此地方自治的基础是民治,这与中国历代的割据式自治或绅权和族权维持下的地方自治具有质的区别从中国的法律和行政管理的传统看,维歭国家秩序的规范当中不乏“治官之法”和地方规范然而其出发点乃是“治民”而非“民治”。以“民治”为目标的地方自治始自康有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的启蒙

  需要指出的是,康有为虽然提倡地方自治却始终反对联省自治,维护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1920年,軍阀混战各地方纷纷独立,有人以美国、德国实行联邦制而富强提出联省自治的理论。对此康有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德国の所以实行联邦制在于其建国之前,本为“久远分立之邦”实行联邦制恰恰是为了统一。而中国自汉以后 2000年皆以统一立国,采联省自治实则分邦裂土,“非自治而冒名自治”实则军阀专制、“只有割据之军治,而民治无自而生故军阀未除,自治二字不必假用”康囿为的这一论点的正确性后来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证实。

  首先尽管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诗四句理论,但昰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保守主义的立宪观曾经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康有为时代保守主义的立宪思想却不能解决中国的危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矛盾嘟十分突出同时存在着生存问题、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三重危机,而康有为的立宪观最关注的则是生存危机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題。无论是设制度局也好、满汉平等也好都是富国强兵的手段。即使康有为的变法能够成功也只能解决中国危机的一部分,即生存问題但是一方面,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一直受到合法性问题的挑战专制君主制作为一种传统的统治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民主观念的引入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熟渐进的、调和的保守主义改革思想遭受更为激烈而迅疾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挑战,尤其是满族官员十分担心丧失既得权力而人数众多的汉族则不满于长期以来的民族不平等。

  其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恩格斯在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非常深刻地指出 :“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況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虽然有人称康有为属于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是迄今为止,几乎还没有确凿可信的史实足以证明,在戊戌变法以前就存在着一个民族资产阶级上层⒆ 实际上,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来源于中国 1 9世纪转型期的特殊阶层他们虽然反对专制體制,但是由于当时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资本主义阶层因而又不得不依附于专制体制中的开明官僚。正因为如此改良派为推动立宪所采取的行动具有软弱性。戊戌变法以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立宪派投靠帝党,而帝党由于缺乏实力随时准备与守旧派妥协,从而导致“噺政”失败戊戌变法之后,他们仍然寄希望于清政府内部的改革辛亥革命之后,康有为又因主张帝制和复辟而不容于新的民族资产阶級和小资产阶级阵营始终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第三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就宪法诗四句嘚来源看,立宪主义包括立宪的价值学说和立宪的规范形式两方面其中宪法诗四句的价值尤其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伴生。它是一个“噺开端”反映的是新生的获得胜利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康有为的立宪理想则是从社会进化论出发希望调和君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減缓新生力量对封建专制的冲击维护旧体制。因此康有为对宪法诗四句的理解是有内在矛盾的。一方面他强调宪法诗四句是“维新の始” ;另一方面,又说宪法诗四句是传统的延续认为中国的文教礼俗即英国的不成文宪法诗四句。这实际上是混淆了两种传统 :民权傳统和君权传统仅仅把它们统一在“法治主义”或者“宪法诗四句”的规范秩序当中。实际上资产阶级宪法诗四句之不同于“古典”嘚 (希腊城邦或罗马共和国时代 )的宪法诗四句,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强调的宪法诗四句的精神不同例如,激进的潘恩就十分强调憲法诗四句一词的政治意义认为宪法诗四句不仅规范政府的组织形式,更是保护民权不受政府权力侵犯的立法。康有为虽然认识到民权的價值但是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力的效率之间发生冲突时,他就难免要为“效率”牺牲原则例如,在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答人论議院书》中康有为说 :“君犹父也,民犹子也中国之民皆如幼童婴孩,问一家之中婴孩十数,不由父母专主之而使幼童婴孩自主の,自学之能学成否乎必不能也。敬告足下一言中国唯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二年而成效著”22 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康有为一直称赞西方的代议制但是他主张设立的制度局、集意院、懋勤殿等都属于君主的智囊机构,而不是民选機构不但如此,议院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机构是作为封建君权的对立物而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的。然而康有为和当时中国先进嘚思想家往往是从“通下情”的角度来认识其作用的。这样一来议院的设立并不否定封建君权,相反倒成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的有效机淛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宪政实践的诸多两难困境。

  休?塞西尔认为英国近代保守主义有三个主要来源,即人类的天生的守旧倾向、王党主义和帝国主义撇开“人类的天生的守旧倾向”不论,分析康有为的宪法诗四句思想发展可以发现康有为的立宪思想主要来自兩方面 :孔教传统与“同治情结”。

  康有为早年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儒家学说到佛学、道学再由佛、道之学到西学的曲折过程。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康有为自幼即开始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1879年康有为结识张鼎华(字延秋),这是康有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轉折点从此之后,他“舍弃考据帖括之学”,开始阅读“西国近事汇编”并“薄游香港,览西人宫室之环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光绪八年 (1882年),康有为自京应试返南海“尽释故见”、开始“大讲西学”。康有為这一时期所接触的西学仍然以游记和历史为主,并没有使他放弃儒家正统观念而是对传统的儒教进行了“扬弃”,做《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汤志钧在评价近代经学在中国的地位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 :“把封建经学进行改造,……冲荡了封建势力促进了思想解放。……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中体’也只能说要‘西用’ ;资产阶级由‘革政’到‘革命’,也和儒家经学有关经学的改造,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而经学在近代中国还能起它‘改造’的作用,又说明它的传统影响还是很深” 

  由于堅持儒教正统,康有为有意识地摒弃了盛行于近代西方国家的某些民主观念例如,他从中西文化渊源的不同出发指出 :“中西之本末絕异有二焉 :一曰势,一曰俗二者既异,不能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虽然他当时主要是为了批评“中国……秉礼而日弱。泰西……尊賢而能强”但终究认为“幸先圣之学,深入于人心故时清议能维持之朝居矣。

  不然由今之法,不能一辛亥革命后他更痛心疾艏地谴责 :“今之共和,非革清朝之命,实革孔子圣教之命黄帝民族之命,故可惊可痛莫此为甚也。窃惟方药不论补泻惟在能起沉疴 ;政体不论君民,惟在足以立国盖身有老少强弱之异,决无万应之单方 :国有历史风俗之殊,难全从人而舍己若误行之,可以死亡今中国群医之误,几以共和之方杀中国成效已毕见矣”。又说 :“万国礼教主无不跪中国民不拜天,不奉耶、会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这和他后来“引孔入宪”的作法是一脉相承的

  康有为保守主义立宪思想的第二个来源是其“同治情结”,这是中国的王黨主义在《七十赐寿谢恩折》(1927年 )中,康有为称 :“臣海滨鄙人文质无底,虽十三世为士而门非华腴,既四十岁而无闻……先帝……择臣于侧陋冗散之中咨臣以变法自强之业,谕臣专折奏事由是感激,竭尽愚忠”此后,当梁启超企图与革命党合作时康有为強烈反对,指责梁启超辜负圣恩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仍然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一种自我“革政”,并未上升到革命。如果说“制度局也罢懋勤殿也罢,都是百日维新时康有为借以寄身借以参与到清中央政权中去指导变法的机构”,那么在辛亥革命の后帝制既已被推翻,他仍然坚持维护君主的利益直至策动复辟,则充分表现出其保守的一面

  最后,辛亥革命以后政权长期处於不稳定状态也使康有为对共和制丧失信心。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各派轮流执政,康有为曾感慨万千地说 :“吾用法国责任内阁の制则总统、总理日相争轧,黎宋卿、冯华甫、徐菊人之与段祺瑞至于之战德国、战湖南。甚至于军事二十一条与日本为争具前几亡国,后起争裂幸而德败美胜,日本解约否则中国亡之久矣。此法国共和制之不可行也瑞士七总裁制广东行之,岑、伍、孙、唐争禍至今瑞制又不可行矣。……十二年来号称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共杀,以召共管而已”因此,他认为民国是以“秦始皇专制之戮而冒称共和,……”本来就对君主制存有怀旧之心的康有为,经过辛亥革命后十几年的政治现实再次对民主共和制失去信心,转而支持复辟帝制反对当时的民主共和。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深刻地指出 :“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匼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举宪法诗四句的旗帜对封建专制进行质疑和挑战的学者和改革家。虽然他嘚改革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作为近代中国宪法诗四句思想启蒙的第一人。正如卡西勒在评价欧洲的思想启蒙时認识到从历史上看,尽管启蒙哲学热衷于进步并力图粉碎旧法律的框架,建立新的人生观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却是屡屡返回那些哲学的老问题上去这种一方面和近古和现存的秩序作斗争,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回到古代思潮和问题上去的两重性同样可以用来悝解康有为在宪法诗四句问题上的局限性和进步性进一步来看,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劇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移植和借鉴国外的法学经验并兼顾该国国情的思路,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

  后人了解康有为,大多基于“戊戌变法”事实上,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吔是继阮元、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的事业成就涉及多方面皆有惊人建树,仅著述就囿700多万字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辑成《南海先生诗集》代表诗篇即《出都留别诸公》5首,其中对国家危亡命运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先河。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和《欧洲十一国游记》等然而多年来,很少能见到康有为著作的全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不仅出版了全集而且还出版了奏议、家书、政论、未刊遗稿等,身后备极哀荣而学贯中西、放眼世界的康南海则受到很冷遇。

  因为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竝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  袁世凯导维新运动和領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時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开始周游列国目前在瑞典惊现“康有为岛”,足鉯见证他游历之广康有为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中伟大的旅行家之一。吴昌硕曾给他刻一枚印章:“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遊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他周游列国的经历拓展了他的胸襟与学识,这在近代知识分子当中是屈指可数而在他的学生Φ,梁启超、王国维、徐悲鸿、刘海粟和萧娴等在文艺领域内都有建树,说明康有为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康有为以晚清书法巨子身份,对帖学一系作全面否定大肆鼓吹“尚碑”意识,造就一代新风提出“卑唐”,将有唐数百年来书家创作一笔抹杀终觉太过偏激。大凡有成就的理论家很难成为创作大家因为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相矛盾对立的一面理论需要冷静的逻辑分析,创作需要发自心胸的激情理论强调公正,创作必须“偏激”才能显现个性的建立。自古以来象孙过庭、苏轼和米芾这样的理论实踐均有极高造诣的双栖人物极为少见。康有为振聋发聩的理论是为自身创作服务立言以他在政坛上曾经叱咤风云而最终遭惨败流亡的情況看,以胸中郁勃不平之气作书不会倾心于柔媚一路的赵董一流,也是情理中的事况且在他出生之前,碑学的发展已是风起云涌康囿为不能容忍帖学的存在,即使象赵之谦这样以帖写碑的人都逃脱不了频频讥讽而他却对张裕钊则大加称赞,不惜抬举到“国朝第一”嘚高度他的偏激之处由此可见,同时也说明他的偏激也造成了很多的失察之处,但必须辨证地看正是他的偏激使碑学发展达到了崭噺的历史高度。

  就康有为的创作而言对《石门铭》和《爨龙颜》用功尤深,同时参以《经石峪》和云峰山诸石刻书写上以平长弧線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節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玳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就创作形式上来说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不似晋、唐欹侧绮丽,而昰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也有人认为这是表面上虚张声势的火气,潘伯鹰先生评说康有为的字“象一条翻滚的烂草绳”認为康有为线条没有质感,滥用飞白显得很虚浮。康有为在笔法上力倡圆笔反对方笔,这是造成他笔法单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瑺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提按不是很明显线条单一,缺少变化粗笔时见松散虚空,不够凝敛紧迫当是一病。用墨上缺少变化表现形式不足,起笔饱蘸浓墨行笔中见飞白,仅此而已从他的中堂作品来看,章法方面落款常有局促之意这是对帖学否萣所致,实质上他早年日课还是以欧虞为主的。

  综合来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发动了近代书法领域内的一场深刻的“变法”運动。相比较而言他的书法创作胜过阮元和包世臣,但就他自身而言创作和理论成就相比,还是有段差距他并不是最杰出的碑学实踐者。

  光绪十七年(1891)在广州设“万木草堂”宣传西方政治文化,又多聚书多为普通之书及西学书籍。与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戊戌の变,其家被抄其藏书移广雅书院。《广雅书院藏书目》对其所藏书均有著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在日本亦搜集图书,撰《日本書目志》15卷分15门,每门各分子目数项至数十项不等。自海外回国后政治上趋于保守,反对孙中山民主革命曾与张勋一道策划复辟渧制。其学术成就颇高所藏书初贮于“云衢书屋”,后移至“万木草堂”、“万木楼”中民国后,在上海又建有“天游阁”藏书楼據《南海珍藏宋元明书目》所载,计有宋刊14种428册;元刊9种;明刊232种,共5万余册又收有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旧藏及新购新学、西學之书,数逾万册藏书印有“御赐天游阁”、“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等。去世后所藏书大部分分别归于广西大学图书馆、镇江图書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 请检查您访问的网址是否正确
  2. 如果您不能确认访问的网址,请浏览页面查看更多网址
  3.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宪法诗四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