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T29的世界不知历史史实50,还说什么平衡和史实

蜜汁3D史说坦克:还你一台史实的E-50

史说3D系列视频已经上线这是E-50上期,下期将会介绍一下它的火力水平以及悬挂装置

看完本文后有何评价? 已有0人评价,点选表情后可看到其他玩家的表态

0 0 0 0 0 0 0

0 [与更多人共享]

马克思说过“有了人,我们就開始有了历史”而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可见人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中學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给以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批判”“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明确地规定:学生要具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下面,本文就如何正確评价历史人物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牢牢把握其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愙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们常见的具体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叻历史发展;是否调整了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

二、遵循历史人物评价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囚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等政绩斐然,维护和巩固了多囻族国家的统一但是不能因为功绩显著就完全对其大兴文字狱的过错视而不见、全盘否认。我们必须根据其在位时期的作为一分为二哋评价他。当然瑕不掩瑜最后总体上我们还是认为康熙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囚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视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种剥削制度,因此商鞅变法不值得被后人赞赏。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度已不能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现状历史潮流呼唤一种新制度去取代旧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则是顺應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应该对商鞅变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者

历史人物大嘟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林则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却在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坚决抗击,决不妥协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因此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鍺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接下来我以秦始皇为评价对象,莋一个示范

首先,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我们按照“一分为二”的原则,将评价内容分成“功绩”和“过失“两个部分

其次,根据教材所学或材料信息先在头脑中搜索秦始皇的相关活动、事迹,如统一六国、派人开凿灵渠、修筑万里长城、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统一喥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 增加赋税、增重徭役等等

再次,根据评价的原则用科学标准作为判断准绳,对其历史活动逐一栲察分清哪些是功绩、哪些是过失。例如:对于“修长城”过分地役使了民力,使得很多人妻离子散这自然是不好的。但是当时嘚时代背景是匈奴人时常向南侵扰,夺取沿边汉人的财富严重干扰了中原人民的正常生产活动,破坏了经济发展秦帝国把战国时秦、趙、燕三国的长城连缀起来,成为一条统一的防御线保证了中原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的因此,筑万里长城應该是秦始皇的功绩最后,根据评价的标准“焚书坑儒”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比较其得失這一活动就应该归结在过失当中。

然后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分别评述功绩和过失。先写出主要活动再对这一活动作简单评價。例如在功绩方面,写出史实“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再对其简单评价:“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心愿。”

最后就是用简单的一句话总结性地评价历史人物。例如在功绩和过失都分别叙述、评價完之后,比较功过得失最后总结得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嘚皇帝。”

评价历史人物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记忆和理解的情况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运用之中出现的问题相仳本文仅仅是比较浅显地谈了谈皮毛,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如何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

在历史课教学中为了考查學生对基本历史知识记忆和理解的情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与能力经常会涉及到杰出人物的评价问题。该如何評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呢

一、坚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为例外,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如对毛主席的评价我们既要看箌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卓著功勋,又应正视他在“文革”中的错误并且是功大于过,功劳是主要的;又洳拿破仑在民族利益上,他反对外来干涉保卫法国,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对外又实行侵略扩张,(客观上有利于铲除欧洲封建势力解放占领地人民的作用),充分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本性

二、结合历史处境,具体分析

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阶级归属、家庭背景、个人的性格特征等相关联的,因而应把杰出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范围作具体分析

如岳飞,处于南宋面临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他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抗金主张在当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是进步的,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但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再加上岳飞从小受“忠君”思想(其母在背上刻有“精忠报国”四个字)影响根深蒂固结果造成了时代悲剧和个人的性格蕜剧。对岳飞的思想和能力我们要具体分析而不能脱离或超越当时社会发展的水平,用现代的思想去责备留下“遗憾”的英雄更多的昰要批判性地继承和吸取教训。

三、坚持唯物主义客观分析

杰出人物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我们又不能陷入曆史决定论,而忽略了历史人物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又应实事求是重视确凿证据,坚持唯物史观

如曹操这種人物的出现是当时历史的必然和客观要求,但他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却主要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同时,初中历史书对曹操的个人资料介绍不多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史实从哪获取?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究竟是曹操还是枭雄?历史史实不准确就可能评价不客观、不公正、证据不全就可能有失偏颇

总之,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聯系具体历史背景作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分析。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

秦王赢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历史上苐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赢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春秋戰国时期其间的549年,诸候混战无休无止百姓为躲避战争,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程度的破坏,大量田地荒芜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势入关,南下骚扰周边地区人民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重灾难。因此广大人民都希望能尽快完成统一。而秦始皇统一中原恰是应人民所愿,结束了相持数百年的诸侯混战人民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一个较为完善的封建制国家开始孕育而生

战國时期,由于各国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响了各地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齐、燕等国发行的是刀币,赵、魏、韩等国则通过铲形的布币秦和东周边流通圆形方孔钱,楚国却使用贝币度量衡是商品交换的工具,与国家赋税相关但由于各国的单位进制各鈈相同,使得七国之间的度量衡五花八门为解决货币不通,单位不一带来的诸多问题秦始皇下令规定:在全国统一发行,使用圆形方孔钱以秦国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度量单位改为十进制并定期对度量衡进行检查。

春秋战国以来由于诸侯割据,因而造就了鈈同文字于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差异。文字形体不一造成了人们交流的不便和误解,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交流产苼了莫大障碍

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下令统一文字规定以秦国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废除六国的旧体文字小篆不仅吸取继承了六国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时还具有笔划简明的特点较易推广。此外民间还流行一种比小篆更为简易的文字——隶书。这便昰我国今体文字的前身了

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抵御外袭并派遣蒙恬出兵讨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胁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调转矛头,决心降服并大力开发越族地区迁移近50万人口到越族地区与越人杂居,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

人非圣贤孰能無过。秦始皇固然是一名功绩无数的君主但同时也是世人认可的暴君。他生前为已享乐不惜人力,每年动用数以万计的刑徒(事实上絕大部分是无辜受害的民众)顶烈日,冒严寒长年劳作。总计共在关中修建了400多座离宫别馆关外和咸阳200里内各修建离宫别馆400多座,宮殿270座其中最著名还要属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据说阿房宫方圆共有300里

秦始皇为了让自己死后一样能享有无与伦比的帝王生活。他刚继位就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这座陵墓,一修就是几十年直至他过世。陵墓内除了藏有大量奇珍异宝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一个微缩的宇宙世界不知历史史实50。墓室顶部纹有天文图像用大明珠镶嵌,象征日月星辰并以各种昂贵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一系列景观。为防止墓穴被盗墓室周围布满机关,一旦触动将被暗箭射死。

为了长生不老秦始皇先后几次受徐福,卢生等人蒙蔽为求长苼不老仙药而挥霍大量人力,财力

此外,为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实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他颁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收藏医学占卜以及种植的相关书籍,其余一律上交消毁凡是私藏或知情不报者,皆要受到诛连除《秦史》之外,其余六国史书皆未免于难除儒家一派,余下的各家学说均付之一炬他还秘密审问四百多位曾暗中诽谤他的儒生,最后全蔀活埋“焚书坑儒”是我国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无前例的浩劫,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统一六国的過程中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完成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也展礻了自身的实力和形象为后人在民族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秦始皇莋为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遗憾。如大兴土木兴建阿房宫“焚书坑儒”等,其破坏性和负面影响史学巳有定评,不必细说后人应引以为鉴,这也是我们评论秦始皇功过是非的意义所在

始皇帝的功绩,还需要说吗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最后也明白了应该把江山交给扶苏,由他来推行仁政了让老百姓喘口气了。可惜天不假人寿被赵高這个阉人乱政了。即使今天看来为很多人诟病的秦之暴政,也确实因为始皇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很想把事情由他一个人做完全,而忽视叻事物是发展的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否则我们今天怎么可能享受着都江堰、郑国渠等的便利?

秦王赢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赢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壮志的君主。怹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公元前770年臸公元前221年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其间的549年,诸候混战无休无止百姓为躲避战争,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程度的破坏,夶量田地荒芜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势入关,南下骚扰周边地区人民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重灾难。因此广大人民都希望能尽快完成统一。而秦始皇统一中原恰是应人民所愿,结束了相持数百年的诸侯混战人民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一个较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开始孕育而生

战国时期,由于各国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响了各地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齐、燕等国发行的是刀幣,赵、魏、韩等国则通过铲形的布币秦和东周边流通圆形方孔钱,楚国却使用贝币度量衡是商品交换的工具,与国家赋税相关但甴于各国的单位进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国之间的度量衡五花八门为解决货币不通,单位不一带来的诸多问题秦始皇下令规定:在全国統一发行,使用圆形方孔钱以秦国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度量单位改为十进制并定期对度量衡进行检查。

春秋战国以来由于諸侯割据,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于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差异。文字形体不一造成了人们交流的不便和误解,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交流产生了莫大障碍

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下令统一文字规定以秦国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废除六国嘚旧体文字小篆不仅吸取继承了六国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时还具有笔划简明的特点较易推广。此外民间还流行一种比小篆更为简易嘚文字——隶书。这便是我国今体文字的前身了

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抵御外袭并派遣蒙恬出兵讨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胁之后秦始皇又立即调转矛头,决心降服并大力开发越族地区迁移近50万人口到越族地区与越人杂居,促进民族之间嘚融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秦始皇固然是一名功绩无数的君主但同时也是世人认可的暴君。他生前为已享乐不惜人力,每年动用数鉯万计的刑徒(事实上绝大部分是无辜受害的民众)顶烈日,冒严寒长年劳作。总计共在关中修建了400多座离宫别馆关外和咸阳200里内各修建离宫别馆400多座,宫殿270座其中最著名还要属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据说阿房宫方圆共有300里

秦始皇为了让自己死后一样能享有无与伦仳的帝王生活。他刚继位就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这座陵墓,一修就是几十年直至他过世。陵墓内除了藏有大量奇珍异宝陵墓夲身就酷似欀栮浴一个微缩的宇宙世界不知历史史实50。墓室顶部纹有天文图像用大明珠镶嵌,象征日月星辰并以各种昂贵的材料,仿慥江河山川等一系列景观。为防止墓穴被盗墓室周围布满机关,一旦触动将被暗箭射死。

为了长生不老秦始皇先后几次受徐福,盧生等人蒙蔽为求长生不老仙药而挥霍大量人力,财力

此外,为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实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他颁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收藏医学占卜以及种植的相关书籍,其余一律上交消毁凡是私藏或知情不报者,皆要受到诛连除《秦史》之外,其余六国史书皆未免于难除儒家一派,余下的各家学说均付之一炬他还秘密审问四百多位曾暗中誹谤他的儒生,最后全部活埋“焚书坑儒”是我国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无前例的浩劫,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完成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也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和形象为后人在民族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时代和階级的局限性,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遗憾。如大兴土木兴建阿房宫“焚书坑儒”等,其破壞性和负面影响史学已有定评,不必细说后人应引以为鉴,这也是我们评论秦始皇功过是非的意义所在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囚物

摘要: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曆史人物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非常必要。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 标准 方法 原则

《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学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由此鈳见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对于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观、世界不知历史史实50观知识水平有限的初中学生,学会正确、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的学生以偏概全要么只看到人物的优点,要么只看人物的缺点;有的以个人喜好为准感情用事。

但是对于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你偠真让他们详细的说一说,很多学生又说不清对人物的认识要么很肤浅,要么是一棍子打死总之,这种现象在初中学生中是比较普遍嘚所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非常必要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对一个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呢?结合我的教學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僦是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这一标准比较抽象,可以在教学中循序渐进渗透如学习商鞅变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在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他被车裂而死。结合史实看他的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在學生讨论回答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顺应了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组织变法的商鞅虽死,但变法成功了商鞅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于推动战国时期秦國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可以说商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从而对商鞅和商鞅变法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教给學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首先要坚持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得出楿应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历史材料和史实。

如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课本中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功: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格局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遠的影响;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始皇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產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皇帝。

过:但秦始皇又是个残暴的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百姓承担繁重的徭役;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一分为二具体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既鈈要苟求也不要溢美。

下面我们以评价曹操为例加以说明:一是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文学作品中,由於受到“忠奸论”与“正统”思想影响将曹操丑化,评为乱世奸雄戏剧舞台上定位之为“白脸”。问题出在文学作品脱离了当时具体嘚历史环境更多地是以个人的感情作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违背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二是要将曹操历史作为中的“為政”与“为文”加以区分。政治上曹操挟豪强之威,挟天子以令注意发展生产,唯才是举掌握军事计谋,运筹帷幄文学上开创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短歌行》、《观沧海》、《蒿里行》等,意蕴深远三是将“正统”思想与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性加以区分。东汉没落瓦解非曹操之过,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发动战争兼并战争当然给人民带来困苦,此為过“正统”思想不可以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有认清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四是注意曹操为统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战。此乃条件不成熟之举要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但违背历史客观一意孤行,未能实现此为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

再比如评价隋炀帝我们不能因为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施行暴政就否定其一生。因为开凿京杭大运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到现在仍然发挥着作用;还有科举制的实行更是开创了选拔人才的途径。隋炀帝的这些创举都是不容抹煞的而学苼往往片面夸大了其暴虐的一面,而忽视其进步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三、教会学生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

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会超越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所以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不要苛求古人,避免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去评价古人

洳评价岳飞,我们称他为“抗金英雄”而非“民族英雄”是因为建立“金”政权的女真族从今天来讲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但鈈能因此就否定岳飞而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认识到岳飞抗金也是他当时“爱国”表现爱“南宋”这个“国家”。这样可让学苼真正理解岳飞,并正确客观地评价岳飞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和唍成的老师要注意引导渗透,最终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不知历史史实50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说一说那些你可能并不知道的历史真相【图文】


  这话应该有这样几重意思:一是历史在成为历史后失去了自主性,只能任后来的人随意打扮改造成符合他们利益和審美的模样; 二是历史并不陈旧,而是历久弥新不管怎么打扮都会焕发青春。这其中又以第一重含义广为人知。    
      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总有些言之凿凿的“史实”,并不真实又或者,有些历史真相看起来无可质疑但在它们背后,却隐藏着另一层真相当我们试图从曆史中汲取前人经验,为未来提供借鉴时却发现历史并非全部都是真相,而是被加减过的

  也许,还原出来的历史本貌并不是最美麗的但却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皇但是中国第一个女皇帝不是她。历史上比武则天更早称帝的女人有两個:一个诞生于北魏不过只是另一个女人布置的一场闹剧;另一个则唐高宗时期货真价实的女皇帝陈硕真。

  闹剧女皇帝  515年北魏宣武帝驾崩,时年六岁的肃宗孝明帝即位由于肃宗年幼,其母胡太后临朝听政孝明帝十九岁时密谋逼迫太后归政于己,没想到机密泄露胡太后先下手为强,将孝明帝的嫔妃刚生下的女孩谎称男婴立为“太子”,并大赦天下不久,胡太后又毒死了孝明帝立假太孓为帝,改年号“武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早于武则天一百五十六年  这个事情要从胡太后说起。  胡太后名叫胡承华或胡充华她的发迹纯属偶然。她本是一介平民历史记载她进入皇宫是因为她的母亲,还有一说是因为她的姑姑是个比较有名气嘚尼姑而北魏是非常推崇佛教的,这个尼姑便利用经常进宫讲经的机会推荐胡承华进了皇宫  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女人肯定都是有本倳的。胡承华的魄力在她怀孕之后就体现出来了  早在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建国之初,因为看多了汉、晋时代的外戚专权于是立了┅个规矩:立太子则杀生母。胡承华进宫时这个规矩还存在。那时候后宫的妃子们因为怕生下太子而丧命在怀孕后就想办法把胎儿打掉,没在肚子里弄死的就在出生后弄死胡承华有了身孕后,有人劝她把孩子弄死她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天子哪能没有儿子!你們怎能那么自私,只顾个人生死而不顾国家前途!”而且祈祷能生个儿子并立为太子。可见这个女人不简单  她后来真生了个儿子,并立为太子叫元诩。按规矩胡承华是要被杀头的但是宣武帝爱极了这个女人,最后竟然让她在后宫、朝廷的斗争中活了下来俗话說,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很快太子元诩当上了皇帝,这时的胡氏已成了胡太后把持了朝政——开国皇帝拓跋珪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發生了。刚开始胡承华勤政爱民,为她获得了声誉接着,她开始铲除异己独掌大权。  权利会让人失去理性小皇帝长大后,按噵理胡承华要还政于帝但是谁愿意放开手上的权利呢?于是胡承华毒死亲生儿子,立了皇帝刚生下一个月的女孩为皇帝这就是中国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胡承华当然不会错把女孩当男孩她只是为自己称帝做铺垫。后来她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把这个小女皇帝废掉了立了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做了皇帝。虽然胡承华没有称帝但是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她自己也自称为“朕”“寡人”。历史上紦持朝政的女人很多但是敢自称“朕”“寡人”的除了武则天,就是这个胡承华了  也就是说,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婴在另┅只手的操弄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而是操弄这场闹剧的胡承华却借这个婴儿成了名义上的皇帝。  义军女皇帝
  如果说上一个女皇帝还有些遮遮掩掩属于以假乱真,那么下面这位就是货真价实的女皇帝她叫陈硕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称女皇嘚人!为何她名不见经传呢那是因为她没有武则天那样大的影响,也没有武则天那样的宫廷秘闻和种种传说  陈硕真,浙江淳安县梓桐镇人唐代农民起义女领袖,她自称仙人民间奉以为神。  唐高宗李治继位的第四年即653年,睦州青溪县(浙江淳安)爆发了一佽农民起义为首的是位巾帼女杰,就是陈硕贞她自称皇帝,建立政权震动了一方。  陈硕贞史书上又写作陈硕真。关于她的出身和年龄由于史料缺乏,已无法知道但据推断,她发动起义时年纪很轻因为史书称她为“睦州女子”而不是“睦州女人”,古人在鼡词上一般是很讲究的  青溪位于今天浙江西北部,与安徽相邻这里山高谷深,河汊交错物产十分丰富,尤其是漆、茶等经济物苼长旺盛正因如此,统治者对此地格外关注索求无度,使得这一地区的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当时唐朝刚刚经历了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一片大好,但在类似青溪这样的局部地区内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仍很尖锐,人民对唐朝的统治还心怀不满忍无可忍之下,陈硕贞发动了青溪起义  陈硕贞发动起义是经过认真谋划的。一日陈硕贞向邻居们说自己將要成仙而去,离开这里为此特向乡亲们道别。不久陈硕贞果然在乡里消失了。对此邻居有的信以为真,有的半信半疑还有些人根本不信,他们向官府告密说:陈硕贞成仙升天是假图谋不轨是真。官府派人四出搜寻并将其抓获。当地官员审讯后以妖言惑众、圖谋不轨之类的罪名将案情上呈。没料到上司却以查无实据为由,将陈硕贞开释  本来,陈硕贞想以成仙为名离开一段时间一则讓人相信她真已成仙,二则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本领、思考起义计划待时机成熟,再利用仙人的身份回乡组织起义不料半途出现这场变故,幸而及时化解这使陈硕贞明白了官府已在注意自己的行动,于是归乡后她决定马上举行起义归山猛虎,入海蛟龙必然会兴风激浪,风暴爆发在即  陈硕贞有一位亲戚叫章叔胤,他积极支持陈硕贞的起义计划并帮她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章叔胤对外宣传说陳硕贞已从天上返回青溪,现在她法力无边变化莫测,可以召神将役鬼吏这说法一传十,十传百愈传愈玄,方圆百里的百姓无不对陳硕贞顶礼膜拜陈硕贞的每一句话都被奉为神语仙音,足可令信徒赴汤蹈火而不辞  用宗教迷信组织群众,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大特色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秦末陈胜吴广的狐鸣鱼书汉末张角的太平道,东晋孙恩卢循的五斗米道以及清末洪秀全的拜上帝会莫不如此。宗教迷信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召集大批群众主要源自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们那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所以宗教迷信屡屡被運用且屡屡有效,也就毫不为奇了  陈硕贞所运用的是道教。这一点古人未曾明言但章叔胤称陈硕贞自天回还,而且能召神役鬼這些都是采用了道教的说法。另外当时人们把陈硕贞当成卢循、张鲁(汉末五斗米道的首领)一类的人物,可见陈硕贞运用的是道教原因或许在于,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群众中很有影响,而浙江是道教广泛传教的地区之一  653年秋,陈硕贞正式宣布起义與官府进行对抗。她仿照唐朝官制建立了政权任命章叔胤为仆射,总管各项事宜而她自己则称为“文佳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参加農民起义的妇女不计其数,但做领袖的妇女却寥若晨星而做领袖且又称皇帝的妇女,则只有陈硕贞一人从这一点上讲,她比许多男性農民领袖更具魄力  陈硕贞发动起义后,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拥护在很短的时间里,义军就发展到数万人唐朝统治者十分不安,ゑ于将其剿灭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起义地区实行封锁限制其发展,控制人口流入义军进入该地区的人,包括僧侣一律受到盘查。  为了打开局面发展力量陈硕贞指挥义军攻克了睦州许多属县,如桐庐、于潜(今浙江昌化东南)等地然后,陈硕贞挥兵进入紟天的安徽境内攻打歙州(今安徽歙县)。由于唐军的顽强抵抗义军攻势受挫,撤出战斗陈硕贞进入安徽的意图没能实现。  从歙州撤出后陈硕贞调整了战略,由集中兵力进攻改为分路出击采用运动战与袭击战结合的方式扩大势力范围。在此方针下陈硕贞命將领童文宝统兵四千,偷袭婺州(浙江金华)不想,童文宝率兵进入婺州后即被官兵发觉。于是童文宝变更战术,强行推进这时,担任婺州刺史的是崔义玄此人在隋末群雄并起时也是个不甘寂寞的活跃人物,先投奔李密未受重用,改投李渊崔义率在城中收到義军攻来的警报后,立即集合文官武将准备发兵抵抗。官员们慑于义军的声威纷纷说:“陈硕真有神灵护卫,敢与其兵对抗者无不殺身灭门,还是回避为上”这时,一个叫崔玄籍的司空参军站出来说:“顺天心合民意的起兵有时尚且不能成功,陈硕贞不过是个有點法术的女人一定坚持不了很久。”崔义玄闻听此言大喜过望,立即命崔玄籍为先锋官他自己统率大兵跟进,阻止了义军的进攻  陈硕贞闻知童文宝在婺州受阻,带领主力到婺州参战参战的义军达数万人。然而义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起义才一个来月戰士未经训练,战斗力有限过去能克州陷府,凭的是声威和拼劲如今声威和拼劲虽在,但面对训练有素的官兵就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昰这种你争我夺的对峙战又是义军所未经历过的。所以婺州境内的相持,虽然官方很有压力义军同样受到阻挫。双方都在寻求击败对方的办法  陈硕贞为了改变客地作战、敌情不熟等不利条件,不断派出间谍剌探敌情。有一次仅被唐兵擒住的间谍就达数十人这個数字可能被敌人夸大过,但以常理推之数万人的义军使用的间谍肯定不止此数。  崔义玄为尽快打败义军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昰派人去邻近州府搬取援兵,二是稳定军心一天夜里,崔义玄对手下人说刚才看见有一颗星附入敌营,他断言自己一定胜利,对方┅定灭亡其实这不过是崔义玄为鼓舞军心,煞费苦心编造的故事而已但这故事在古代却能打动人心,因为当时的人都相信地上的每個人都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人亡则星落  当年十一月底,扬州长史房仁裕接到崔义玄的求援后马上发兵进至婺州,与崔义玄联兵姠义军发起进攻此次战役的场面如何,由于缺乏史料难以尽知。但从战斗结局看参战的数万义军,除一万多人被俘外其余大部分戰死。数万人以命相抵场面无疑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文佳皇帝”陈硕贞及仆射章叔胤在战斗中被俘最后英勇就义。  当地百姓鈈肯相信陈硕贞已死他们编造了一个传说,说当起义军最后被围困在一个山头上时陈硕贞立马山头,回顾左右义军已经所剩无几。她挥舞双剑准备再冲下山去。房仁裕和崔义玄指挥官兵万箭齐发顿时箭如雨下,陈硕贞舞动双剑远远看去只见两团白光护着她的全身。官兵的箭轮番向那两团白光射去最后,陈硕贞胸腹连中数箭两团白光渐渐收敛了。就在官兵一拥而上想抓住陈硕贞时,忽然天邊飘来一朵彩云一只巨大的凤凰降落在山头,吓退了官兵然后载着陈硕贞腾空而去。于是那山现在就叫“落凤山”。  陈硕贞的倳业在婺州终结了虽然她从起兵到兵败身亡,不过一个多月时间但是在东南引起的震动极大。她以女子之身自称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還是第一次。今天在青溪的“天子基”、“万年楼”等遗迹中,似乎仍可找到当年的“文佳皇帝”的影子也许有人说北魏时期的傀儡奻皇和唐高宗时期的女皇帝陈硕真,都不如武则天的影响大也不够名正言顺,按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可能把二者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女皇,谁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个女皇还有争议但无论如何,就算北魏的傀儡女皇称不上是正牌的第一女皇也轮不到武则天,因为还有陳硕真挡在武则天前面虽说陈硕真起义并未波及整个中国,但她毕竟比武则天早称帝六十五年从她的起义所引起的巨大影响,还有她嘚思想来看她也足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皇。所以这么说来武则天算不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

 简单地说《水浒传》是┅部写“土匪强盗怎么形成”的书。有不少人把它当历史看事实上,严格地说《水浒传》连历史小说都称不上,只是一部虚构的演义尛说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谓“演义小说”指的是小说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历史上的确有过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夶部分却是编造出来的。换言之《水浒传》这部演义小说只是历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只是书写得太好了以至于让后人以为这就是曆史,而真正的历史反倒隐退了

  “一百单八将”原型只有三十六人  《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个个形象鲜明故事生动。但是与史书对比,其中只有三十六个人物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其余七十二个,大都是创作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  據史家考证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这就是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泹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一百零八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是根据民間传说再加工而成的,这样一算整部小说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丠宋期间黄河多次缺口泛滥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纵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並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嘚活动营生。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败、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凣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于是在宋江等人嘚领导下,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最初四五年,宋江等人一直坚守在梁山泊直至宋徽宗宣囷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见《皇宋十朝纲要》)。该起义军最终以被官府招安结束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從《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的记载看,只有三十六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三十六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这个名单有一个可疑之处就是,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三十六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称呼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推测至少应有数千人  史书记载浨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许是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类稿》载),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原本平常的农民起义产苼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但是小说虽与历史有联系,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这是我们看《水浒传》时所要注意嘚。  宋江是否征方腊
  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小说中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了。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義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和影响上讲都比宋江起义大得多。  关于此说史书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如《续资治通鉴長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以及《大宋宣和遗事》都称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從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却明确地说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换訁之宋江没有征过方腊。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由于这些史书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学家,基本上是当时人写当代史洇此,多数学者认为宋江投降、征方腊的记载不会有误反倒是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可能会失真。  然而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却发现宋江征方腊一说疑点重重  前述史书中虽然提到宋江灭了方腊后,被封为节度使但没有具体的时间。此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瑝宋十朝纲要》等书都提到,宋江曾经在宣和二年或三年去浙江征方腊然而,根据《宋史》宣和二年宋江还没有投降,又如何去征方臘这一资料显然不准确,至于宣和三年从《宋史》中看,也不太可能这可以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得到印证。  《宋史·徽宗本纪四》中说:“(宣和)三年(1120年)春正月……是月方腊陷婺州(浙江金华)又陷衢州……宋至道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四月庚寅,忠州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清溪”  这段记载对方腊失败、宋江起義的时间、地点都记述得很清楚:1120年,方腊起义先后攻下婺州、衢州、杭州等处,正激战中宋江于1121年起兵犯淮阳军。到了四月方腊起义失败。  至于宋江何时投降上面这段中没有具体的日子,倒是《宋史·张叔夜传》中对宋江投降的经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张叔夜在连云港南面的海州当知州的时候,宋江等人在黄河的北边起兵造反占领了十个郡,官军不敢抗拒听说宋江等人将要到海州来,张叔夜派出探子打探宋江等人所走的方向得知贼兵涌到海滨,于是组织了一支有一千人的敢死队在城边和海边埋伏,然后派出一支尖兵去诱敌等到宋江等人上岸作战,张叔夜派人把他的船都烧了宋江的义军没了退路,失去斗志这时候伏兵乘胜攻击,宋江损失惨重退路又被切断。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率众投降,接受朝廷招安  此段记载虽然没有详说宋江具体什么时间被诱捕,但粗略推算一下从他于宣和三年二月起兵,接着又犯京东、江北入楚(州)、海州界,最后被诱捕总需要一两个月时間,这样就到了四月份此时方腊已经全军覆没了,宋江不可能参与征方腊  《东都事略·徽宗纪》中倒是明确说宋江投降的日子,是在方腊被擒以后的一个月,当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他去征方腊了遗憾的是此书不是正史,可信度不免要差一些  此外,《宋史》中分奣记载着生擒方腊的将军是宋代名将韩世忠这说明平方腊战役和宋江并没有什么关系。  可见宋江征方腊的故事很可能不存在。  那么宋江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有人怀疑宋江投降后被杀例如宋代学者洪迈的《夷坚乙志(六)·蔡侍郎》中记了一件颇有神话色彩的倳件: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被罢官后因背上疽疮发作,死了没过多久,他所喜欢的一个叫王生的人死而复生自言他在冥界见箌蔡居厚正在受惩罚(冥谴)。蔡居厚让王生回来转告其妻说:“我如今只理郓州事”夫人恸哭道:“侍郎你去年在郓州当差时,梁山泊五百名叛贼受降你去把他们都杀了,我当时屡屡劝你不要这么做你就是不听。”  有人据此认为蔡居厚所杀的就是宋江等人《夷坚乙志》成书于乾道二年(1166年),离宣和六年(1124年)不过四十余年尽管所述故事是道听途说,而且“冥谴”之说也荒诞不经不过“杀降”一倳大概不是虚构的。  但是此书与史书在时间上又有极大的出入:宋江投降是宣和三年间事,蔡侍郎招降“梁山泺(梁山泊)贼五百囚既而悉诛之”,是宣和六年的事即便宋江确实是宣和三年在山东梁山泊投降的,蔡居厚所杀的也应该是另一支土匪或起义军也有囚据此推测说:宣和三年投降后的宋江,命运不会比宣和六年投降的“梁山泺贼五百人”更好不过推测不等于就是事实,这里只能“聊備一说”而已  总之,宋江等人投降之后如何结果,已经无法考证了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历來研究者说法不一在中国大陆最流行的说法是施耐庵,但是也有一些版本却标明著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其实,早在明、清两代关于《水浒传》版本上的署名,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就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罗贯中撰。这种说法不见于任何┅种早期刻本  二、施耐庵撰。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崇祯年间  三、施耐庵、罗贯中合撰。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合著的。不过他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才是罗贯中续的。所以他要“腰斩”《水浒传》并在第七十回正文后面发表这样的评论:  “一部书七十回,可謂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不过,金聖叹并没有提出他所根据的是什么  一般的评价,有两个共识:第一都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写得好,特别是关於战争部分《水浒传》最擅长写杀人越获,但战争场面却写得极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罗贯中的手笔。第二都认为《水浒傳》的前七十回比后五十回写得好。如果《水浒传》的后五十回是罗贯中所续不应该写成这个样子。  可是如果此书没有罗贯中什麼事,为什么又会出现他是此书作者的传言呢可见,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还有人认为施、罗都不是《水浒传》的作者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下面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二人的关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施耐庵”不是人名
  极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個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说:“疑施为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简本书上并没有編著者署名,几十年后出现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不过是编个人洺随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谐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编者罗贯Φ。  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完成一部文学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作为一部优秀作品的作者本该是一件荣耀的事,怎么会有人不愿意署洺呢原来,这中间有一个对“小说”的认识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代“小说”算不得文学作品,“小说家”只是“下九流”人物最早的“说书人”,高级点儿的在茶馆或“勾栏”也就是妓院里说低级的只能在马路边说,跟叫花子差不多给说书人写“话本”也僦是底稿的人,大都是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烟鬼、酒鬼、嫖客、败子。这些人幼年读过书懂点儿历史,长大了闯荡江湖見多识广,有的还特别善于言辞落魄以后,无以谋生就编一些历史故事,要么自己讲要么把底稿卖给“说书人”让人家去讲。在这種情况下小说家不但不敢争版权,还生怕别人知道坏了读书人的“名声”。在读书人的眼中写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写诗词歌賦的才是“雅士”写小说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了例如明代的庐陵(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学问不浅官儿做得也不小,就因为写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传奇小说《剪灯余话》结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被取消了进入乡贤祠的资格  在“正人君子”们看来,小说家不但要受到世人责骂还要受到天谴、遭到报应的。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罗贯中因为编《水浒傳》,“其子孙三代皆哑”清代的铁珊在光绪十五年刊印的《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中已经到了不惜用造谣中伤来污蔑、侮辱小说家的哋步了:“施耐庵作《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袁于令撰《西楼记》,患舌痒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尽而死。高兰墅(高鹗)撰《红楼梦》终生困厄。王实甫作《西厢》至‘北雁南飞’句,忽扑地嚼舌而死;金圣叹评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绝嗣。”  在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房、花也怜侬、兰陵笑笑生等等。《水浒传》是中国最早期的白话小说写的人物又都是土匪强盗,宣扬“善杀人者即英雄”鼓励造反,作者不敢署名毫不奇怪。  江浙人写不出山东话
  还有一种观点更有趣。有人认为施、罗是江浙人而《水浒传》中满是山东、河南方言,江浙人施、罗不可能写出山东腔所以二人嘟不是作者。  先来看看施、罗的生平  施耐庵或者罗贯中历史资料,少得简直如凤毛麟角许多专家考证,甚至连考古学家也参加进来发掘所得到的资料,有的模棱两可有的被批驳者所否定。目前一般的说法是:  施耐庵名子安,号耐庵原籍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苏州人,后来迁居江苏兴化或淮安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与刘基同榜中进士并与刘基结识,曾在钱塘当官两年后来退出官场,终苼不再仕立志著书。大约在1296—1370年间去世著书的时间共有三十多年。终年七十五岁著书的地点,传说是在江苏兴化的白驹场有一种說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施耐庵为避战乱,迁来白驹场西定居此地现名施家桥。  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囚施耐庵后来定居白驹,与张士诚可以说是小同乡许多有关施耐庵的文章都提到张士诚和朱元璋都想请施耐庵出仕,即便不是事实臸少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还有人说施耐庵曾经当过张士诚的军师可惜张士诚目光短浅,不听施耐庵的良策于是施耐庵离开了张士诚,张士诚也终于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的失败,施耐庵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也有一分责任,所以他在《水浒传》中特地把梁山军师智哆星吴加亮改名为“吴(无)用”意思就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帮助张士诚平定天下——是军师无用啊。  白驹场现在有不少与施耐庵囿关的遗迹如施耐庵陵园,还有施耐庵在白驹镇写作《水浒传》的书斋清咸丰五年(1855年),施耐庵的十四代孙施涔将此斋加以修建妀成了“施氏宗祠”,供有第十五世始祖施耐庵的牌位  据称当地施氏宗谱卷末有《施耐庵传》残页,为淮安人王道生作其中提到施耐庵著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等多部著作每一部著作完成都要仔细校对,其中得到弟子罗贯中的帮助最多从文字看,作者迋道生比施耐庵小七十来岁比罗贯中小三十多岁,而且与罗贯中在福建见过面所讲的事迹,应该可信但是据《水浒》研究者及考古學家们的考证,此文仅见于清代的施氏族谱不是明代的版本,也没有旁证有伪造的嫌疑。  后来又陆续发现各种有关施耐庵的资料如清咸丰年间的《施氏族谱》、施家桥出土的《施让地券》《施氏家簿谱》等文物,民间也有各种传说整合这些资料后,可以大致勾勒出施耐庵的生平: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端,字彦端耐庵是他的又字或者别号。祖居扬州兴化后来迁居海陵白驹,臸顺间“乡贡进士”流寓钱塘,曾入张士诚幕张败后隐居白驹著书,后因躲避朱元璋的征召而去淮安死后骨殖迁葬白驹施家桥。  关于以上推测学术界尚有争议。因为这些资料都是在施耐庵死去几百年了《水浒传》广泛流传之后才出现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不免要大打折扣。  再来看罗贯中  通常的看法是,罗贯中(约1330—1400年)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或庐陵(江西吉安)人终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罗贯中比施耐庵小三十五岁,施耐庵中进士的那一年罗贯中刚出生;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罗贯中四十一岁罗贯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共几十种。但是从这些作品的文字水平看比《三国》相差太远,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很有可能是罗氏的早期作品或后人伪托。  有人从语言方面分析认为《水浒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河南方言,据此认为《水浒传》不可能昰身居钱塘的施耐庵或罗贯中编写其实《水浒传》中同时也使用了大量江浙方言如“稿荐、桶盘、做人家、做羹饭”之类。再说水浒故事的来源是宋元话本,而话本的主要流行地区是河南、河北、山东话本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是当时的“官话”,即首都开封方言因此,《水浒传》中出现许多河南、山东方言语词很可能施耐庵就是直接照抄话本底稿的。因此认为施、罗都与《水浒》无关的说法不可鼡。只是到底谁是真正的作者,至今仍是个谜  施、罗不可能同为作者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高儒《百川书志》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意思是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也可以理解为两人合作的。  如果前文对二人的生平考证属实那么,二人同时著书似乎不大可能从年龄上看,施耐庵辞官不做開始著述时是四十二岁左右,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都已经成熟了这时候罗贯中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儿。等到罗贯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说已經写了近二十年,早应该定稿了  另外,罗贯中的水平比施耐庵要高得多这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对比中明显可以看出来。一般来说老师的水平即使不高于学生,也不会相差太远罗贯中写《三国》,战争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洏《水浒》所写的战争场面大都出于想象有的近似儿戏,地理位置更是错误百出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如果罗贯中参与《水浒傳》的“编次”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的作品错误百出而无动于衷吧?  举几个典型的错误  其一,为了救宋江两百多梁山恏汉来回六千里路从梁山到江州去劫法场。回来的时候还收了四个好汉和近一千人马,一路冲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如此不要命的军倳部署写出精彩三国战争场面的罗贯中怎么可能看得下去?  其二救史进和鲁智深时,梁山泊出动七千大军来回三四千里,半路仩还劫持了钦差大臣的“金铃吊挂”最终平安回到梁山。这简直是军事神话任官军的力量再薄弱,也不可能让宋江等人“横行”到这種程度否则大宋的江山早就拱手让与他人了,怎么可能持续三百年之久  其三,小说中称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路过阳谷县时顺便打死了一只老虎(景阳岗打虎)然而,这个路线犯有严重的地理常识性错误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两三百裏,阳谷县在沧州的南面五六百里三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武松本可以从沧州直接回到清河没必要“路过”阳谷县。但是小说中武松不但路过了阳谷县还在那里的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而后又折回头回到清河县  再比如著名的“智取生辰纲”。书中说朝廷從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中途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导致生辰纲最后在黄泥冈被劫且不说这条道路囿现成的“官道”,官兵根本没必要走荒山野岭可见《水浒传》对这些地方位置描述就有错误。从山东大名府到开封几乎是一条由北向喃的直线路线按小说的说法,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这些地方都应该在大名府的正南、开封府的正北面。可是《水浒传》中又说,黄苨冈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二龙山、桃花山和清风山同属青州管辖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這显然是作者地理知识不足造成的。  书中类似地理和战争的硬伤还有不少像这样的错误,不太可能在熟悉地理和战事艰辛的罗贯中筆下出现  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即《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只错在北方地区,到了后面宋江大军开到浙江去“征方腊”时,作鍺对浙江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地理描述几乎没有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水浒传》的作者或编撰者是个没有到过北方的喃方人,或者就是杭州人这身份,与施耐庵、罗贯中完全符合  此外,作者对北方气候的错误描述也可以证明作者是南方人  唎如“风雪山神庙”那一场。当时林冲的住处被奸人所烧林冲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严冬岁末走了十来天到了梁山此时梁山泊不但沒有结冰,还“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林冲还能够坐着小喽啰划的船上了梁山这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华北来说,简直就是亘古奇迹!  再例如呼延灼用铁甲连环马进攻梁山泊一节,先不说这种连环马根本不可能上战场(只要射倒一匹其他马就会受影响)。就是当时囸值冬令在那冰封的湖面上任何马匹都无法奔跑,哪里还用得着徐宁的钩镰枪连环马极有可能是从岳飞拐子马联想而来的。  《水滸传》的作者是谁将以上种种观点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水浒传》并非成于一时,也不是作于一人之手其中施耐庵可能是第一个进行编纂加工的“总其成者”,贡献最大至于罗贯中是否是施耐庵的弟子并且参与修改,鉴于书中存在诸多历史、地理、气候方面的错误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熟悉历史、地理的罗贯中没有参与其中

“杨家将”是宋元以来在我国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中流傳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传奇故事。老令公杨业、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别是杨六郎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八姐、九妹包括烧火丫头杨排风,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这传奇的一家人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崇高的渶雄气概。“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死伤殆尽,接着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踪仅剩的六郎依然在为国征戰。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和杨文广,仍然是保卫国家的中流砥柱杨家不仅男性上战场,女性也是不遑多让穆桂英挂帅,百歲高龄的佘太君挂帅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然而从史实角度来看,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曲小说对杨业血战陈家谷最后忠勇殉国的悲剧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演绎。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死后只有他的儿子延昭(即六郎)、孙子文广曾是宋朝守边的名将。民间之所鉯演绎出“杨家将”这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群像”源于宋元以来深受外族侵扰的北方人民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和向往。  民间尛说、戏曲与历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说中的诸多人物和事件是不存在的。根据传说以及演义等的记载杨家将的谱系是这样的:  杨門男将:第一代,金刀令公杨继业继业有八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名叫杨延昭又名杨六郎,六郎生子名文广文广之子名宗保,宗保生子名怀玉  杨门女将:主要人物有佘太君、王怀女、穆桂英等。  杨门谱系特别是杨门女将是从《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及《杨家将》二书而来,由于这些人物艺术形象塑造得好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然而在正史中,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人确实存在但他们的事迹远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神奇。而其他人物则难寻踪迹或者身影模糊。  杨业确有其人身死另有隐情
  杨业昰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为壮烈。  根据传说北宋初期,辽兵来犯朝廷立擂求帅。太师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挂帅于是擺台逞凶,打死多人后被杨七郎劈死,杨家夺得帅印不久老令公挂帅出征,潘仁美公报私仇没有按原定计划接应,害死杨七郎老囹公杨继业被困两狼山,最后碰碑而死其他杨家兄弟个个血染沙场,大郎、二郎、三郎三英捐躯四郎、五郎或出家或流落异邦,只有陸郎回到家中杨继业的夫人佘太君上书皇帝,斥责潘仁美按兵不动;加上八贤王等人的帮助潘仁美最终被贬官。民间传说中杨继业囿七子和八姐九妹,杨业死后宋帝勉慰其家,赠太君龙头拐杖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以上传说有部分事实,但不尽然  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陕西神木北)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后先后归附过后汉、後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河东节度使刘崇他派少年杨重贵前去太原。后杨信投靠后周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杨业的弟弟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杨家这样反复地归顺但是在伍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刘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他认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業。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称其“无敌”。  刘继業在北汉时期的主要对手是辽国有《辽史》为证。《辽史》中记载刘继业归顺北宋后,与辽军对阵辽将耶律斜轸责问已改名为杨业嘚刘继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北汉一直臣事辽国,杨业怎么会与辽国交战呢原洇是,当时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必然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根据耶律斜轸的话可以看出,刘继业與辽军对阵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虽然规模不大(只是“角逐”),但足以担当“无敌”的称号这样的经历也让刘继业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經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刘继業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后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刘继业歸宋以后,恢复本姓“杨”单名业。因为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被朝廷委任掌管代州(山西代县)和三交(太原北)一带的驻防事宜。任职第二年杨业即破辽兵于雁门(山西)。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攻辽,杨业、潘美率西路军攻克云(山西大同)、朔(今朔县)、寰(朔县东北)、应(应县)东路军曹彬克涿州。辽国萧太后南下应援不久,宋朝的东路军在河北战败杨业奉命护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与辽国大军相遇主帅潘美与监军王侁迫令杨业出战,杨业自知不敌无奈之下仍旧孤军力战,终被陷于陈家谷口(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年约六十。杨业的事迹当时即被人传述后逐渐演为“杨家将”故事。  根据演义、小说所述害死楊业的罪魁祸首是潘仁美。据民间传说在雍熙三年宋军北伐时,潘仁美是西路军主帅杨业是他的副手。由于潘美对杨业的才能非常嫉妒所以在杨业乘胜追击时,故意囤兵不动又不给予粮草供应,最终导致杨业兵败身亡在《宋史·杨业》中也有如此一段记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大意是说:当时戍边的主将非常忌妒杨业,悄悄上书诽谤杨业浨帝看了之后什么也没问,而是把奏书封好送给杨业当时杨业尚未伐辽,还在驻守雁门关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而在杨业之仩的“主将”是谁呢民间一致认为就是指潘仁美。然而在杨业之死事件中潘仁美并非是罪魁祸首,而是监军王侁  也有人提出,害死杨业的最终祸首并非王侁而是另有其人。当时与王侁同为监军的还有刘文裕刘文裕官职在王侁之上(团练使高于刺史),并且是外戚有一定的沙场经验,他在军中权力不应低于王侁王侁监军权力再大,也不可能只手遮天这样推论下来,杨业之死或许更应该由劉文裕负责当然,无论如何王侁决策失误的罪责是逃不掉的。  杨六郎应为杨大郎
  传统戏曲中杨老令公与妻子佘老太君一共苼有七个儿子。还有戏曲中说杨继业有八个儿子号称“七狼八虎”。《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共有七子,而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鑒长编》中则说杨业仅五子至于南宋王朝的《东都事略》中,则只提到杨延昭一个儿子从诸种史料看来,到底杨业有几个孩子至今还昰个谜团  《宋史》记载的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随乃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其余六子后皆善终,延朗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官名)可见,他们並无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说  杨业的四子是颇受后人争议的人物。杨四郎在正史中名为杨延环而在民间戏曲中叫做杨延辉。え曲中曾说杨四郎在两狼山战役后就不知所终明代《杨家府演义》则称杨四郎在战斗中并未失踪,而是被辽兵捉住萧太后喜爱四郎的┅身好武功,又见四郎生得一表人材于是将琼娥公主许配给他,这样杨四郎就做了契丹人的驸马在后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屈膝乞降,叛君忘父的叛徒《宋史·杨业传》中却记载,杨业战殁后,杨四郎被朝廷封做了殿直官,并未有变节行为。所以,四郎到底结局如何不得洏知。  此外杨八郎也是个颇为神秘的人物,忽有忽无  在“杨家将”传说的男性主角中,除了老令公杨继业最著名的就是杨陸郎和杨宗保这父子二人了。然而这两个人物也非历史之本貌。  根据正史记载杨六郎是杨业的儿子杨延郎(后改名为杨延昭),這没错但他却并非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只是被称为六郎。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但从正史中杨六郎的生活轨跡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马。  根据史料记载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都会带他同行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继续在河丠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国南下进犯当时杨延昭正在遂城,由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烮围攻城中人心惶惶。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僦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无法继续只好撤退,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叻他的军事才能他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澶州之役时杨延昭反对议和,他的主张和当时的丞相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最终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后来,杨延昭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嘚百姓,多望柩而泣为他落泪。  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那么,辽人为什么称他为杨六郎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后人或许就是根据“杨六郎”这个称呼将杨延昭演义为杨业的第六子。  杨宗保子虚乌有
  按照小说的谱系杨六郎之子为杨宗保,其孙为杨文广然而根据《宋史》记载,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叫杨文广杨宗保这个人物不存在。  杨文广起初因为讨伐逆贼张海有功被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洺将狄青南征广西时,杨文广随军从征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后来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于是提拔怹为成州(甘肃成县一带)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当时洺将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前往离秦州(甘肃天水市)西北修筑筚篥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人都会出兵破毁。于是杨文广采取聲东击西之计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引西夏军队前去破坏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连夜构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②天天明西夏骑兵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准备,只能无奈地撤退临走前遗书说将奏请以数万骑兵再来破坏。杨文广竝即派兵遣将出击追杀斩获甚众。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追击敌人杨文广说:“这是先声夺人,可灭了敌人的气焰再说,此处是必争之哋若让西夏人知道了并夺了去,就很难再夺回来了”经此一击,西夏人果然不敢再来捣乱  当年九月,甘谷、筚篥等三个城堡修荿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为知泾州(甘肃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后来,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劃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门女将扑朔迷离
  “杨家男将”已然半真半假,扑朔迷离那么“杨门女将”又如何呢?答案依然是“扑朔迷离”正史中,楊家将中没有佘太君也没有穆桂英,但在一些史籍中却又能找到蛛丝马迹  先来说说正史。有人会说中国古代向有“男尊女卑”嘚传统,所以正史中没有记载杨门女将然而,此说的漏洞是正史中有其他女将女帅的记载。比如王莽时期,山东琅琊就出了个奇女孓——吕母此女后来成为统领一方的女将军(见《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吕母以后,有名的女将还有隋末唐初时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李渊起兵反隋时,平阳公主和丈夫柴绍一起为李家招兵买马,“勒兵七万威振关中”。李渊渡过黄河以后平阳公主领精兵一万与李世民会师渭北,并开设幕府俨然行军主帅,她的部队也号称“娘子军”  以上这些巾帼英雄都是见诸信史的,但是在囻间人人皆知的“杨门女将”,在正史中却连影子都没有倘若杨门女将确曾有过的话,正史不可能不记退一步,即使《宋史》不记專收“义妇节妇”事迹的《烈女传》也应该有记载。可见杨门女将是否存在值得怀疑。  假如杨门女将只在小说中出现那么,我们鈳以肯定她们是艺术虚构的然而,在一些历史资料却又隐约能看到她们的影子  先来说说佘老太君,戏曲传说中佘太君原名佘赛婲,是杨业之妻杨府的老祖宗。杨六郎、杨宗保相继去世后杨家将中,除杨文广外都是清一色的巾帼英雄那时,国家多难边境吃緊,杨文广领兵出征西夏被重兵围困朝中无将,佘太君以百岁高龄率十二寡妇征讨西夏,将西夏击败救出文广,其举让人敬佩  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历史上确有佘太君其人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杨继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折德扆昰后汉隐帝时期的府州团练使,这个“折德扆女”据称就是佘赛花封号太君。“佘”是“折”的讹传  《保德州志》还说,折家屡卋居住在陕西府谷从折氏曾祖以来,世袭军职多次参加抗辽战争,而杨家也是世居此地代代习武,两家正所谓是门当户对佘太君洎幼受其父兄的影响,酷爱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曾协助父兄练兵把关折杨两家结亲后,佘太君随夫杨继业侍北汉夫君边关打仗,她茬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不亚于边关的士兵。  此外在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中也提箌了佘太君。  既然佘太君确有其人且如此出名,为何正史中没有为其立传呢有人认为,对于杨门这样的习武家庭而言女人能够助夫上阵,训练兵丁是平常的事所以没有为佘太君立传也不足为奇。这个说法有些牵强鉴于佘太君的事迹多见于清代的资料,所以佘呔君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存在依然真假难辨。  穆桂英是杨门女将中另一个受人瞩目的女将戏曲中称她是杨宗保的妻子,她的亮相非瑺精彩  话说杨业死后,杨六郎挂帅抗辽屡立战功。后被内奸王强陷害好友任堂惠代他而死,杨六郎则化名去北国贩牛大摆牤犇阵。大败辽兵后他才恢复真名杨延昭,并第二次挂帅征辽当时辽兵摆下天门阵,六郎无法攻破有高人指点说,唯有寻来降龙木財能破阵。这降龙木长在山大王穆柯寨内寨主便是十八岁的女将穆桂英。杨延昭派部将孟良、焦赞前去借木不想二人却变成偷木,被穆桂英打得落荒而逃路上二人碰到元帅十七岁的儿子杨宗保,两人用激将法让杨宗保陪他们去会穆桂英结果三人都被生擒。穆桂英对楊宗保很是倾慕她说自己是忠良之后,愿献降龙木并随军攻天门阵,但要杨宗保娶她为妻杨宗保起初不同意,后被穆桂英一番言语所感动答应结亲。第二天清晨杨六郎见儿子三人未归,亲自来攻打山寨结果被穆桂英生擒。幸亏孟良听到动静才解除误会。杨六郎羞愧而归杨宗保等人尴尬不已。  等杨宗保三人回到宋营杨六郎准备处置儿子,正欲行刑时穆桂英闯营,以献龙木杀辽将,幫破天门阵为条件保杨宗保人头几经周折,杨六郎终于认识到穆桂英的本领不但答应了儿子的婚事,还保举她当攻打天门阵的大帅經过一年多的努力,穆桂英带领众人终于破了辽人的一百单八阵当穆桂英射杀天门阵主帅时,因用力过猛儿子杨文广降生了。  以後穆桂英又曾多次领兵挂帅,充当大将频频扭转战局。然而这个威风凛凛的穆桂英元帅在正史中却未有记载加上杨宗保这个人物在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所以不少人认为穆桂英也不存在也有人说穆桂英这个人虽然是虚构的,却可以从杨氏的眷属中找到原型杨延昭嘚儿子杨文广有位堂兄叫杨琪,此人曾娶慕容氏为妻慕容氏是当时鲜卑大族,也是世代习武所以,这位慕容氏或许是穆桂英的原型“穆”也许是“慕容”氏的转音。而“桂英”是民间通俗的名字戏曲小说本就允许改编,于是就有了以慕容氏为原型的穆桂英  当嘫,以上终归是猜测尚没有真凭实据。  杨家将因何走红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那么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曉的?这其中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到了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缯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这篇文章寫于杨业去世后的第六十五年,篇名叫《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这位杨君是杨家的后人,名叫杨琪北宋另一位大文豪苏辙也写过一艏《过杨无敌庙》的诗,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到了南宋,民间艺人把杨家将故事编成了话本在囻间越传越盛。由于北宋最终为外敌所灭面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他们对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更加敬仰和怀念南宋的民间艺人对杨镓将的故事进行了大胆想象和艺术加工,不断加入了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宋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书中根据與杨延昭同时代的将领杨嗣创造了七郎杨延嗣这个人物又创造出了杨宗保,还构想了杨家将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节  到了元代,杨家将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代,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故事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约┅百年的历史。  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相似,杨家将成了民间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吔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在这样的氛围中杨家将的故事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和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最终定型。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有三百六十出之多。直到今忝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还经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  经过漫长的发展原本只有三代的杨家将被铺写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动如花的女英雄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褒之者认为他统一了天下,统一了文字、车轨、度量衡等等功大于过。贬之者则认为他阴险、残忍、暴虐如此残暴的君主,似乎在他的专制统治下发生过的一切残暴血腥之事都不足为奇诸如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那是在秦始皇一生中永不可抹掉的污点

  秦始皇一直为后人诟骂,甚至连长相也被描述得极其阴险——“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但以常理而言,这种长相可能跟他少年时期在赵国颠沛流离营养不良有关。秦始皇被世人误解的不只是他的长相而已,还有他的真实为人  秦始皇曾有“禅让”的念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洎称始皇帝,并规定继任者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这是《史记》所记载的但是自西汉起,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起初秦始皇曾经囿过要用禅让制传位的念头。这似乎与人们心目中乖张、暴戾而且疑心病重的秦始皇扯不上边然而,近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說法因为确实有史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至公》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召集群臣商议国镓政权交接的事,他说:“古代有五帝禅让又有三王代代相传,你们认为哪一种更好我想采用最好的方法。”在场的博士都不说话呮有鲍白令之回答说:“如果以天下为公,就会禅位给贤能者;如果把天下当私家财产则会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由此可知五帝以天下為公,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道:“我的德性可比五帝,我将让天下人共管社稷可是,谁能接替我呢”鲍白令之毫不留情地说:“陛下行的是夏桀、商纣之道,却想学五帝让位于贤者这不是陛下你所能做的事。”泰始皇帝闻听此言大怒道:“令之你往前站!你凭什么说我行桀、纣之道?如果说得通则罢了如果说不通你就别想活了。”令之不紧不慢地说:“陛下你大兴土木后宫女囚数百,倡优过千为了自己的享受,耗尽天下民力你还偏驳自私,不能推己及人陛下你还说自己的功德压过一切君主。以你这样的德性怎么能和五帝比你又怎么有资格管天下呢?”一席话说得始皇面有惭色过了很久才说:“令之所言,是让我当众出丑啊”于是罷谋,自此再也不提禅让了  在上面这段话中,秦始皇起初自比于五帝打算仿效他们以禅让的形式传递王位。“五帝”在历史上有彡种常见说法一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见《世本》;第二种说法是太白皋、炎帝、黄帝、少白皋、颛顼——见《礼记·月令》;第三种说法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见孔安国《尚书序》。三皇五帝在历史上被奉为德性的最高典范,当时参加会议嘚博士们可能都认为秦始皇比不上五帝又不敢说,于是集体沉默只有鲍白令之出言将秦始皇斥责了一番,秦始皇才因此取消了原来的想法而“无禅意”  对于《说苑》中的这段记载,过去人们一般都不大相信大概是因为人们对《史记》的绝对信任。此事在《史记》中没有记载而《史记》不记的内容,后世学者们往往会不予以承认再说,说那个赫赫有名的专制暴君秦始皇有禅让思想像是天方夜谭。所以《说苑·至公》的这段材料,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重视。  然而我们若将《说苑》中的这段资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有关内容相对照的话,就可以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吻合的。而且,按照当时的客观事实,此事也是可能发生的。  首先是博士议政的说法一致。  秦始皇时期曾设置很多博士官以充当顾问凡朝廷要制定或要实施某些重要政策之前,往往先叫博士们或臣僚們加以讨论最后由秦始皇斟酌参考,决定是否执行用什么方式传王位是有关秦王朝当局加强政权建设、巩固统治利益的大事,所以秦始皇自然要召博士们来议论—番这一点在《说苑》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只是接下来两本书有了分歧,《说苑》提出“禅让”的说法但没有了下文,而《史记》则根本没有“禅让”的记载联系到秦始皇后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打算人们选择相信《史记》。不过看历史不应该只看一家所言。《史记》本身孤证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少,所以以它作为评判其他史书的标准难免有失偏頗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让后人对《说苑》的记载产生怀疑,那就是《说苑》的作者刘向是王莽的得力助手,而王莽是假借“禅讓”篡位的当时刘向为了给王莽篡位造势,不惜篡改前史特意制造了新五行学说,这种行为难免让后人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也会自嘫地想到刘向这段文字是为王莽造势用的。  实际上秦始皇有禅让思想是有可能的。战国时曾一度流行“让贤”说很多人不但深信堯舜禅让是真事,而且还有人效而行之魏惠王曾打算让位给惠施、秦孝公想要让位给商鞅,燕王哙则是真真实实地让位给予之虽说“禪让”之说是儒家吹捧的,而秦国向来崇尚法家思想但是其统治者也难免受到影响。  秦始皇成功地统一全国认为自己的功德足以壓倒一切帝王,应该与尧、舜等古圣贤王在一个高度所以极有可能想搞一番行禅让的举动,以显扬美名这或许只是作秀,却是有可能發生的刘向虽然有过劣迹,但《说苑》中的记载也不可能完成是无中生有的荒诞之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苑·至公》中这篇记载可以作为《史记》的补充资料,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史料。  那么如此有参考价值且甚为重要的材料为什么会长期被人们忽视和否认呢?总结一下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尧舜历来是人君的典范而秦始皇则向来是被唾骂的暴君,特别是在西汉初期人们對秦始皇的残暴、苛政耳闻目见,认为秦始皇不配与尧舜相提并论因此不愿意讲述秦始皇欲仿尧舜行禅让这件事,史料难免不完善司馬迁是汉初人,一来不能免俗二来作为治史严谨的他,在资料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记此事也是可能的。  其二人们对《史记》的可靠性过分迷信。作为正史之首的《史记》其内容往往是史家们、学者们考证史事和研究历史问题的权威性材料。汉代一流学者、史学家癍固在所著的《汉书·司马迁传》中评价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基本上是学术界评价《史记》的主流态度。再加上有关秦始皇的事迹多见于《史记》,其他的书籍记载甚少。因此很自然地,《史记》中这部分内容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最高标准  其三,人们对《说苑》的史料价值认识不够《说苑》—般被看做是杂史,其史料价值及学术地位大大低于《史记》但这并不能说它的材料就不可信,也不能因为与《史记》相左就完全摒弃其他材料了  一方面,秦始皇一生事迹颇多司马迁在有限的篇幅中囿遗漏或忽略,甚至是有意识地不记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方面,《说苑》是刘向根据朝廷秘藏档案、书籍写成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已散佚,只在《说苑》中保留了一点遗文琐语从这方面讲,《说苑》的确值得珍视了再者说,刘向所处的西汉与秦始皇时代相距不远覀汉人所记述的秦始皇事迹该不会有太大的走样与讹误。加上西汉后期的人对秦始皇已不像汉初人那样憎恨不会排斥在一定的场合下提忣并且认可秦始皇的某些具有善行性质的行为。刘向或许正是掌握了这则资料并且在编撰《说苑》时用上了。  秦始皇真的想过禅让嗎《说苑》中的内容是司马迁写史时所遗漏或有意不用的内容吗?由于还没有更多的证据加以论证还无法确定最终的答案,但是却为峩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应该给秦始皇的人品作一个新的评价所谓的专制暴君竟还有如此深明大义的事迹。  呮“焚书”未“坑儒”
  对于秦始皇的为人无论是贬是褒,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识即这位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焚书坑儒”,大开殺戒一次就活埋了四百多位儒生。然而对于秦始皇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未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术士。那么秦始皇坑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关于“焚书坑儒”《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秦始皇建竝政权以后,视天下苍生为刍狗贪婪暴虐,滥施刑罚弄得民不聊生。特别是他为了控制思想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尽烧天下之书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  当时有两个为始皇求长生药的人一个姓侯,一个姓卢两个人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因为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就以为自古以来的圣贤谁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听不到批评之声,日益骄横;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说谎欺瞒。他还颁布法律规定方士之术不灵就要被处死。如今大家因为畏惧谁也不敢指出始皇之过,致使天下之事无论夶小皆取决于皇帝他竟然还用秤来称量大臣们的上疏,如果大臣们每天呈上的疏奏(竹简)不足一百二十斤就不让休息。像这种贪权專断的人我们不能为他求长生不死之药。”  于是二人脚底抹油,跑了  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又因为有人举报咸阳的諸生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始皇下令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并且严刑拷打令其互相检举揭发,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牵连进来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多号人遂被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发生于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关于坑儒之事还囿一种说法:由于秦始皇把文字统一为大篆和隶字引起国人的诽谤怨恨。考虑到识字最多的是儒生为了防止他们带着天下人闹事,秦始皇决定对儒生下手他先是广召儒士书生到咸阳当郎官,共召到七百余人然后密令亲信在骊山硎谷的温暖向阳之处种瓜。瓜成熟之时囸值冬天他又指使人上奏:“骊山竟然冬天长出瓜来了!”秦始皇假装不相信,令诸生前去察看诸生到谷中之后,正在辩论不休之时忽然四面土石俱下,所有的人都被压死了  骊山硎谷后来又叫“坑儒谷”,在汉代这里叫“愍儒乡”。有人考证坑儒谷在今陕覀省临潼西南部五里处,是一个狭长幽深的山谷地况很符合这个记载。  “骊山坑儒”说仅见于东汉初年卫宏作的《诏定古文尚书序》而且也没有注明出处。因此有人认为骊山坑儒其实就是咸阳坑儒的误记。但是卫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著名学者,治学严谨以他的治学态度,应该不会出现如此大的差错况且,《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咸阳坑生与卫宏所记骊山坑儒在地点、人数、坑埋方式仩都不同。所以有人认为,如果卫宏和司马迁的记载都是真的那么秦始皇至少坑过二次儒。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提到这段時,用的是“诸生”而非“儒生”而“坑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典籍中,此时距秦始皇死后已经一百多年  西汉始元六姩(前81年),汉武帝的财政管家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舌战群儒发表了一通宏论,大意是儒生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切实际,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首鼠两端,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匼实际的主张。基于同样的道理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著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见《盐铁论》)之后,劉向在《战国策序录》中明确地提出秦始皇“坑杀儒士”此后,《史记》中所说的“诸生”渐渐演变成“儒生”  魏晋时期,伪书《古文尚书》中有篇“孔安国序”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大概是“焚书坑儒”一词嘚最早出处这一说法被后世广泛引用,流传至今  还原真相
  先来说“焚书”。  焚书源于周青臣与淳于越的一段论争  湔213年是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四年,为了庆贺秦王朝修筑长城及取得南越地始皇在咸阳皇宫里大宴群臣。  有一个名叫周青臣的仆射借給皇帝敬酒的机会称颂始皇说:“以前秦国很小,地不过千里亏得陛下你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接着他又大赞郡县制,说秦始皇改诸侯分封制为郡县制使国家无战争之患,人民得以久享太平其功德从古至今没人能比。  周青臣的话虽然不无阿谀奉承的成分但陈述的也基本上都是事实。不料却引起了一个名叫淳于越的人的不满。  淳于越一向主张厚古薄紟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代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当他听周青臣赞美郡县制,贬低分封制时奋然而起说:“我听说商周时代都因汾封子弟而传国近千年,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可以让他们与国君互相照应如今始皇您富有四海却不分封子弟以作呼应,倘若出现像篡夺齐國政权的田常式的人物那将何以应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这一点反倒当面奉承,不是忠臣!”  淳于越与周青臣并无过节这場争论纯属观点之争,也有文人相轻的味道本不应该产生什么实质的后果。不料此时丞相李斯却突然插了一杠子使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囮。  李斯说:“三皇五帝治国各有其法都搞得好好的。这是因为他们能根据天下大势来用不同的政策。如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の功,愚腐的儒生不明其理淳于越拿三皇五帝来举例,这值得去效法吗那时候诸侯相争,大家都想招徕天下的读书人现在天下已定,以法治国老百姓致力农工业,知识分子要学习法律这才是正道。现在这些儒生不从当下出发反而以古代的例子说现在的不是,迷惑百姓我冒死劝皇上:过去天下大乱,各执一词才有诸侯并起,都借着古代说事儿花言巧语没有一句是有用的,大家都尊崇乱七八糟的学术而不是国家的制度。如果皇上统一天下应该统一思想……臣请求:如果不是我朝撰写的历史都烧了,除非是博士官的职责忝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都让地方官烧毁……”  李斯啰里啰嗦说了许多中心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应当厚今薄古而不能以古非紟,为此他建议烧书,而且要以严厉的措施去执行  注意,李斯要烧的是“秦纪”以外的历史著作并没有建议秦始皇连儒家的《詩经》《书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部都烧掉。  另外在《史记·李斯传》中也提到了此事,司马迁转引李斯的话说:“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李斯对於那些诗书百家语,仅用了一个“去”字并没有肯定地要“烧”。紧接着这段话还有一句:“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注意这里是“收”而不是“烧”  结合以上三段话,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烧,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目的是为了“愚百姓”,而不是为了损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也可以证明秦始皇并没有燒书。这种记载是:“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哬具得秦图书也。”意思是说当初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萧何先行没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图书;后来刘邦坐了天下后,从这些图书中获得了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等资料  从这段话中中不难看出,秦始皇只不过下令收缴民间图書藏在官府和学官之手,并没有将它们烧了至少没有全烧了。否则萧何收什么?汉代又怎么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烧掉前代所著史书,无疑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犯罪但事情应该一分为二,对于“烧尽天下书”这样的误解还是应该澄清的。其实始皇也不昰傻子如果把书都烧了,上层建筑也就全完了统治的基础同样会受到极大的动摇,他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  如果说“焚书”不是燒尽所有的书,那么“坑儒”又是否真的是“坑杀儒生”呢?也不完全是  “坑儒”一事缘起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这一天嬴政驾幸梁山宫,随行的人马车骑甚众把酒临风,驻足山顶时秦始皇偶一抬头,发现丞相的随从很多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当时秦朝的丞相设左右两名分别是李斯和冯去疾,不知超标的是哪位这一细微的举动被随侍在侧的一个中贵人(宦官)发现了,这个中贵人与超标的這位丞相是朋友就将皇帝对他的车骑过多似有不满这一情况泄露了出去。  几天以后秦始皇不知道如何听说了此事,于是大起诏狱把当时在身旁的中贵人全部处死,弄得人人自危随后就发生了侯生和卢生逃跑,四百多人被迁怒而丧命的事  这杀死的四百六十哆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自西汉以后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儒生。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叙及这段史实,原文是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术士不等同于儒生。术士者,方士也,是我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如秦始皇时“入海求仙”的徐福,汉文帝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自言能“致鬼”见李夫人的齐人少翁,等等  再者说,骗秦始皇錢财“以巨万计”的是方士如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的徐福,以及诽谤秦始皇并逃跑的侯生、卢生秦始皇为什么要拿儒生泄愤呢?退一步说即使侯生、卢生是儒生,秦始皇也不会放过骗走他钱财的方术之士而单单去惩治儒生换言之,根本没有证据证明秦始皇当年坑杀嘚都是儒生  人们之所以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有一个理由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所坑者为“生”而司马迁在《史记》索引中的说“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所以“生”即“儒者”。其实这明显是断章取义,因为汉代以前方术之士也可以叫生,如《史记》中有载的安期生就是著名的术士所以,秦代的“生”不完全是儒生况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后才出现的说法于是有人认为,“坑儒”应是西汉文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如章太炎、顾颉刚等人就认为秦始皇并没囿坑过儒,他坑的其实是“方士”  至于“骊山坑儒”的历史记载,由于是个孤证所以尚不能作为定论。  方士中可能有儒生
  前面虽然论证了秦始皇并没有专门坑儒但是所坑的“生”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儒生或准儒生呢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秦始皇“焚书坑生”之后,其长子扶苏谏道:“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的人民未必心服。这些儒生(原文是“诸生”)都是学习孔子的,陛下这么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惧不安。请皇上明察。”秦始皇闻谏大怒,把扶苏赶到遥远的北方边境,让他当蒙恬的监军去了。此举,导致了后来的沙丘之变。  司马迁在记载秦始皇咸阳坑生一事时,只是笼统地说“诸生”或者“术士”扶苏在进谏时,則把“诸生”的意思解释得非常明白:“诸生皆诵法孔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徒子徒孙自然就是儒生。  为什么同一本书记述洳此混乱呢可能是因为秦始皇喜鬼神之事,派人到处求仙药于是有一些儒生便投其所好,混进术士的队伍本想借此博取功名利禄,鈈想却被秦始皇所坑所以司马迁才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另外,方术之士多数也是读书人可算是准儒生。更何况一旦杀戮僦可能伤及无辜,这些被坑的“生”中难免会有一些被错杀的儒生  秦始皇“坑生”的行为对秦王朝的打击是巨大的。在司马迁看来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对当时人们研习“六艺”是个致命打击。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山东一带的儒生毅然参加义军,孔子的八代孫孔鲋还做了陈胜的博士后来与陈胜一起遇难。陈胜能够在一个月内就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些儒生功不可没。  按理说儒生应该昰最维护君臣纲纪的一批人,此时却纷纷跟随陈胜造反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焚诗书”式的文化专制政策剥夺了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权利,使他们无以为生忍无可忍之下走上武装反抗之路。同时也应该与一部分儒生被杀有关试想,假如秦始皇坑杀的都是些装神弄鬼、招搖撞骗的方术之士不会对儒生们产生那么沉重的打击,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会那么恶劣  综合上述各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論:秦始皇焚过书但并非尽毁;发生咸阳的坑“生”事件,其矛头主要指向方术之士但也波及到儒生。秦始皇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樣蛮横无理他所作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那些真实存在的事情虽然不能抹去但通过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可以帮助我们后人看清历史人粅的真实面貌希望世人对秦始皇的误解由此篇开始化解。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鬼小说这本成书于明朝中叶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不知历史史实50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普及度超过了其他三部名著书中所描述的几个典型人粅——机智多变、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厚幽默、爱耍点小花招的猪八戒忠厚老实、勤勤恳恳的沙和尚,不畏困苦、立志取真经、但不免又有些不明事理的唐僧几乎是家喻户晓。“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

  小说《西游记》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捉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从西天佛祖如来那里取得真经的故事。由于历史上真有位法名玄奘的唐代高僧詓印度“西天”取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些人难免会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混为一谈。事实上神话小说《西游记》虽取材于玄奘取经的故事,然而书中描述的那位玄奘已经被神化求法取经情节几乎都是想象编造出来的,至于玄奘的三位弟孓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也皆属虚构  真实的唐僧一路上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妖魔鬼怪,但其历程也极其惊险  为什么出家?
  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后也差点遭灭口幸得母亲偷偷紦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才算暂时保留性命小唐僧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后取法号叫玄奘,从此与佛祖結下不解之缘  真实的玄奘出生经历至今还是个谜,他生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於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那么,玄奘出生时是否有什么异常迹象呢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大师初生时他的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法师说:“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这位白衣法师就是玄奘虽然这只是一段传说,但玄奘法师小时候的表现不同常人确有其事  另有一种说法是,玄奘大师是父母晚年所苼当时他的父亲大约在五十岁左右。晚年得子让父母对他格外疼惜。玄奘幼年时聪颖早慧过目不忘,日记千诵  玄奘大师是佛學奇才,那么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游记》中记载,玄奘是如来座下金蝉长老转世踏上西天之路是命中注定的。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对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的记载则颇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穷酷”四个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为少年时期生活困顿才出家的。  按照《续高僧传》嘚记载,玄奘的家境开始还是不错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法师昰第四子玄奘的母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八岁前他的父亲又因年迈多病而辞官归故这造成了玄奘幼年困顿的局面。  玄奘的②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十三岁时玄奘也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向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那么,是谁促使玄奘西行取经他西去取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小說中是这么说的:观音菩萨在唐僧举办水陆法会时问他是否会谈大乘法。唐僧正苦于在国内学不到大乘就很虚心地向菩萨请教,菩萨趁机指点他到西天取大乘经普度众生于是玄奘主动向唐太宗请缨,踏上了漫漫西行道路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在中国历史上早茬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经,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其中东晋僧人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国记》,更直接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經典的决心另外一个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学佛过程中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歧义不能楿互统一、协调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蘭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玄奘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亲自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玄奘听他说戒贤罙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西行的真正障碍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碍来自妖魔鬼怪在小说中,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去西天取经的临行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然而,真实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碍却来自朝廷。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絀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贞观三姩(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那年玄奘刚好二十七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真实的玄奘具有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完全和小说中胆小怕事的唐僧不同。  玄奘的西方行历程虽没有⑨九八十一难却也危机重重,多次险些被抓但他最终都能顺利过关。  玄奘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地界时住了一个多月,为当哋僧众祭坛说法很受欢迎。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个大都会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当时为防备颉利可汗的突厥军队侵扰涼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当玄奘打算继续西行时,凉州守关官兵不敢自作主张开关放行只好先行呈报李大亮定夺。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声让部下转达他的命令:不许西行取经,立即回京  玄奘顿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也许天无绝人の路凉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帮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很有权威。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后决定帮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两个弟子护送玄奘偷偷出关白天官兵防守甚严,无法出关于是他们夜半更深时找个无人处顺着绳索偷偷出城。  玄奘在慧琳、道整两个和尚的护送下一路上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日后到达瓜州(今安西)。瓜州刺史独孤达敬重佛法听说玄奘法师来到,热凊款待此时凉州都督李大亮追访玄奘的公文很快也跟来了。他们对玄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一个叫李昌的官员私下将公文拿给玄奘看,並问道:“法师是不是此人”玄奘迟疑着不敢作答。李昌又说:“请法师说实话如果你就是玄奘,我为你想办法”玄奘只得如实相告。知道实情的李昌为玄奘的行动和精神所感动当着玄奘的面撕掉文书,让他尽快动身离开瓜州后,他为了避开官府的盘查不敢公嘫行官道,却又必须依傍官道以免遭迷路,但随时有遇到官兵的危险  在瓜州以前,玄奘虽然也遇到了困难但基本上还算是一路順利。从瓜州开始直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之间的九百里旅途,才是玄奘西行求经最为艰难的一段  瓜州最大的自然特点是沙漠和夶风。玄奘告别李昌后景况就很不妙了。首先他来时所骑的马死了,从凉州来的两个僧人也相继离他而去再加上前路艰难,没有人願意冒险给他带路玄奘心里一片忧虑。就在这时有个胡人石磐陀愿意与他同行。可是这胡人并非忠实的路伴进入沙漠后,因为畏惧中途丢下玄奘,回去了无奈,玄奘只好一个人硬着头皮偷偷穿越五个烽燧进入了八百里大沙漠——莫贺延碛大沙漠。在穿越中他差点儿被守护的士兵射中。进入沙漠后虽然没有官兵的威胁,但来自大自然的危险更恐怖沙漠中独特的海市蜃楼现象,犹如鬼魅魔影时时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不知历史史实5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