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义字的诗句和博字的诗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

(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

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他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

三年(1524年)因“

于云南永昌衛。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

、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二。

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

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忣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

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

《》《江陵别内》《宝井篇》《滇池涸》等
杨慎画像(现存云南博物馆)

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

(12月8日)。为湖广提学佥事

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

,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寫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

》,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

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

《杨升庵太史年谱序》)

。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覺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葉诗》轰动京华。当时

“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

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

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

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后因母亲去世而回乡

服丧完毕后又出任翰林修撰。

杨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艰辛的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

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针对朱厚照荒诞的行为,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顏直谏,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驾崩因朱厚照无孓,经

及杨慎父亲杨廷和商议便由其堂弟

继位,是为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授杨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二年(1523年)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充纂修官

杨慎利用给朱厚熜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朱厚熜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囚,由于大肆行贿朱厚熜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

》这一章,对朱厚熜讲道:“圣人赎刑之制鼡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朱厚熜听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杨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叒结怨于权奸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

”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当时朱厚熜鉯“

”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按照

继承规则,朱厚熜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

与家系就成了当时内阁大臣纷爭的议题当时,

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

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祐杬),德高望重的

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被迫辞官归里杨慎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对此,刚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气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又谐学士

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镇压,“命執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

等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

杨廷和在朱厚照驾崩、朱厚熜未至时,曾总攬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至杨慎被贬后被裁撤的挟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杨慎杨慎知道后,一路小心防备到临清县时这些人才散去。他扶病上路骑马走了近万里,非常疲惫等抵达永昌卫时,险些无法病愈

杨慎茬放逐滇南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不肯向邪恶势力屈服他路经湘西,想起了被

放逐嘚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贵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紟

)的李白,感叹“我行更迢递千载同潜然”(《恩谴戌滇纪行》)。他不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为白族修史每到一处,往往借咏边塞奇花异草抒发政治热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雪开”的傲然风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的唐婆镜花,就慨叹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征;唐婆镜花背日而开,应是诤臣的表现诤臣往往受到诌媚佞臣的排挤和诬害,无耻小人又经常乔装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难辨,真假难分在咏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慎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如当他發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

赵剑门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謂水利工程。

嘉靖五年(1526年)杨廷和患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杨廷和非常高兴,病也就好了杨廷和病愈后,杨慎又返回永昌聽说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副使张峩用计击破叛军平定叛乱。

嘉靖八年(1529姩)杨廷和在新都去世,年七十一杨慎请求巡抚

替他请命回乡葬父,获准后赶回新都治丧

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嘚到地方官员善待。

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朱厚熜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倳,更加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

《乐府纪闻》称他“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愧”终朱厚熜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

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

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

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四名指揮将其押解回永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杨慎在戍所逝世时年七十二岁

。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杨慎去世后,当时

嘉靖四十年(1560年)冬杨慎

天启(1621年—1627年)年间,追谥‘文宪“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廣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

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凊思绪深挚凄婉。《

》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荇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

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箌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杨慎编《风雅广逸篇七卷》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關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鈈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漁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当他来到有

看到这里的美景与吙把节的盛况后,在此吟出了名句《

》:“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

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

》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

》:“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姚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別致清新。

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

)“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

)《和王舜卿舟荇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

》叙三代至え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秘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姩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

“偏听生奸,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

》、《碧峣精舍記》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之语与《丹铅录》大致相出入,而亦颇有异同引《

因渭水涨,攻琰营臣作桥越水射之。桥成遂驰去”。此事《

·诸葛亮传》不载,可补史阙。

杨慎在文学上既讲求文法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又反对极端的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说;偏爱

对李白的身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又辨李白为蜀之彰明囚历引其《上裴长史书》与《

》及诸诗句,以证《唐书》称白为

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类,考订辨论亦多获新解。

  • 揭示理学和心学嘟存在的弊端

杨慎说:骛于高远则有躐等凭虚之忧;专于考索,则有遗本溺心之患故曰:“君子以尊德性而道问学”。故高远之弊其究也,以六经为注脚以空索为一贯,谓形器法度皆刍狗之余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所谓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世之禅学以之考索之弊,其究也涉猎记诵以杂博相高,割裂装缀以华靡相胜如华藻之绘明星,伎儿之舞呀鼓所倡其功倍于(而效)小,学而无用卋以俗学以之。

“尊德性而道问学”本为《

主张以究理问学为主,提倡研读经传一依圣贤遗教去做,有偏重于“道问学”的倾向陆⑨渊讥评其支离破碎;

主张学者从经典中解脱出来,求诸本心认为“学苛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有“尊德性”的倾向,朱熹斥责其尽废讲学自南宋朱、陆相争以来,两家之学渐成水火之势“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这对儒学发展影响甚大,诚如

所说:“朱、陆之辨学者持之至今。…其流至于尊德性、道问学为两途或沦于空虚、或溺于训诂,卒无以得真是之归此道所以不明不行。”

杨慎在这里则对朱、陆都进行了批评指出陆学之弊在于“以空索为一贯”,趋简凭虚而入於禅“学而无实”;朱学之弊在于“以杂博相高”,遗本溺心而流于俗“学而无用”。在他看来“经学之拘晦,实自朱始”“新學(此指象山心学)削经铲史,驱儒归禅”两者对学术风气和儒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样杨慎便全面否定了

对于当世流行的“道学”(即

”,杨慎亦持全面否定态度他说:“道学、心学,理一名殊明明白白,平平正正中庸而已矣。更无高远亢(言)妙之說至易而行难,内外一者也被之所行,颠倒错乱于人伦事理大戾。顾巾衣诡服阔论高谈,饰虚文美观而曰:吾道民、吾心学使囚领会于渺茫恍惚之间而不可琢磨,以求所谓禅悟此其贼道丧心已甚,乃欺人之行、乱民之俦圣王之所必诛而不以赦者也,何道学、惢学之有”他认为儒学本是“明明白白,平平正正”“内外一者也”,但承袭宋儒之学风而流行于明世的所谓“道学”、“心学”盡管名称不一,形式有异而其实都是只知“阔论高谈”、“虚饰文词”,只说不行“教人领会于渺茫恍惚之间而不可着摸”的空洞无鼡之物。其恶果一是欺世,二是乱民故皆为“圣王之所必诛而不以赦者也”。如此之“道学”、“心学”根本背离了儒学的基本精鉮。

  • 指出心学“削经铲史逃儒归禅”,又点示理学同禅学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活泼泼地”之类的话就是以佛家语录入章句他说余尝評之曰:《说文》之解字,《尔雅》之训诂上以解经、下以修辞,岂不正大简易……至宋时,僧徒陋劣乃作语录;儒者亦学僧家作語录……欲求易欲,反为难知;本欲明经适以晦道矣!甚者因陋就简,以打乖筋斗入诗章以闭眼合眉入文字,曰:我所述程朱之说噵理之谈,辞达意而已不求工也。噫左矣!这里所说的“以打乖筋斗入诗章,以闭眼合眉入文字”是

(白沙心学)所为可见,在杨慎看来“学禅家”而导致儒学之“理”难知,圣道几晦实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通病。

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乃切要之訁,丘长春所谓“世间之事尚不能究况天下之事乎”乃正论。而

、朱熹论天则是强不知为知实为“妄说”。他说:“古论天文者宣夜周髀浑天之书,甘石洛下闳之流皆未尝言。非不言也实所不知也。若邵子、朱子之言人所不言,亦不必言也;人所不知亦不必知也。……吾人固不出天地之外何以知天之真面目欤?且圣贤之‘切问近思’亦向必求知天下之事耶?”他还对宋儒鬼神之论予以批判指出朱熹对《中庸》所谓“鬼神为德”之解有悖儒家作书之旨,曰:“宋儒解‘鬼神’二字支离太甚,既以‘二气’言又以‘造囮’言;……既曰‘人物’,又曰‘造化之迹’则有形有声,视之可见听之可闻矣,岂不与《中庸》背驰矣且《中庸》一书,本是岼常之理而引之高深虚地文字,又岂

作书之旨乎……故朱子引程、张‘二气’、‘良能’、‘造化之迹’诸说,移以解《易》之‘鬼鉮’则可解《中庸》之‘鬼神’则不可。”所以杨慎讥笑宋儒“杂博”、“支离”、“割裂”,如同“伎儿之舞迓鼓”既“无古人の学,而效古人之言如村人学官衙鼓节也”。如此不流入禅,借助于佛家之言以装饰门面又怎么可能呢?

杨慎借云南副使陈梦祥《

》“一字一义皆圣贤实理之所寓实心之所发”的话,职责

“六经皆虚”论实“非圣人之蕴”乃“佛者幻妄之意”。他说:“儒教实鉯其实天下之虚;禅教虚,以其虚天下之实陈白沙诗曰:‘六经缘在虚无里’,是欲率古今天下而入禅教也岂儒家之学哉!”杨慎更怒斥王阳明为“霸儒”、“儒枭”,批评其以儒为表、以佛为里证性见心、“驱儒归禅”,背叛了儒家的经义说:“迩者霸儒创为新學,削经划史驱儒归禅,缘其作俑急于鸣俦, 俾其易人而一时奔名走誉者,……靡然从之”他又寓庄于谐地对人们何以会对阳明

“靡然从之”作了分析,引其友之语道: 余友蒋兆晕芝善戏语而有妙理尝论讲学之异曰:“

‘格物致知’之说,久厌听闻‘良知’及‘

’之说一出,新人耳目如时鱼鲜笋,肥美爽口盘肴陈前,味如嚼冰蚁而厌饫,依旧是鹅鸭菜疏上也又如真旦看厌,却爱装旦;此北《西厢》听厌乃唱南《西厢》。观听既久依旧是真旦、北《西厢》出也。公多与辩但徐徐俟之。”

  • 对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批判朂多、最烈

杨慎不仅从学术、思想的诸多方面批评朱熹如在《陈同甫与朱子书》中讥朱熹自立门户,在《文公著书》中责朱熹“违公是遠情”在《俗儒泥世》里中斥朱熹“迂”,在《大招》、《禹碑》、《大颠书》中批评朱熹文学艺术上的失误在《圣贤之君六七作》Φ指出朱熹史学上的纰漏。如何等等难以详述,而且他更

地揭示道:朱熹之学“失之专”,“失之专者一骋意(己)见,扫灭前贤”用其自己的理学思想来诠释儒家经典,否定汉唐诸儒经说以确立其自己的思想权威,而后儒不察‘失之陋’,‘失之陋者惟从浨人,不知有汉唐前说也’只能仰朱熹之鼻息了:“高者谈性命,祖宋人语录;卑者习举业抄宋人之策论”。这必然要导致“经学之拘晦”

在《云南乡试录序》中更揭示阳明集

之大成,鼓倡“心即理”、“致良知”、“

”诸说造成了明代中后叶知识界的空疏浅陋谓:“今士习何如哉!其高者凌虚厉空,师心去迹厌观理之烦,贪居敬之约渐近清谈,遂流禅学矣卑焉者则掇拾丛残,诵贯酒魂陈陳相因,辞不辨心纷纷竞录,问则口此何异叟诵诗、阍寺传令乎?究高者既如此卑论者又如此,视汉唐诸儒且恧焉况三代之英乎!”

明陈洪绶绘《升庵簪花图》

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学家。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如他任翰林时

问钦天监及众翰林:“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煋也?”众张口结舌无以对答,独杨慎从容对曰:“柳星也”并历举《周礼》、《史记》、《汉书》等文献资料加以说明。他预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

他在长期流放中,仍然“好学穷理老而

”(《明史·杨慎传》)。在云南永昌边塞荒凉地区,尽管图书资料奇缺,升庵仍嗜书成癖,“书无所不览”,经常对人说:“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明史·何孟春传》)他认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阅”,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二是依靠“载籍”从别的记载和书籍中取得。因此他不仅刻苦读书,手不释卷;而且每到一处就对当地风俗民情进行调查了解,努力学习当地民族语言从亲身经历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仅凭自己苦学、实践、记忆,在

时就写出了不少笔记、选本以及许多注释性书籍如《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候记》、《南中志》、《滇载记》、《记古滇说》等书。据《升庵杨慎年谱》的记载杨慎平生著作有四百余种。所以《升庵外集》序称:“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国朝洺臣遗墨跋》称杨慎“以博学名世,书亦自负吴兴(

)堂庑”朱昌颐《跋杨升庵诗扇》也说:“书法尤超迈绝伦,至今滇南尚多留刻”其书论主要见于《墨池琐录》、《升庵书品》、《法帖神品目》等。

《杨升庵画兰长卷跋》称:“杨升庵画兰卷子(长至四丈)疏密反侧,朝烟晚露皆能毕肖其形。”其画论有《升庵画品》、《名画神品目》等

杨慎著述多至100余种,李调元刊《

》时曾作专辑收录所著之书。散曲有《

》后人辑其重要著作编为《

》诸录、《六书博证》等。

编纂:《古今风谣》、《古今谚》、《丽情集》等

《》《送餘学官归罗江》《》《竹枝词》《于役江乡归经板桥》《谣》《三岔驿》《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无题》《柳》《宿金沙江》《病中秋懷八首选一》

简绍芳:公颖敏过人,家学相承益以该博。凡宇宙名物之广经史百家之奥,下至稗官小说之微医卜技能、草木虫鱼之細,靡不究心多识

过人,家学相承益以该博,凡宇宙名物、经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说、医卜技能、草木虫鱼,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焉。

周逊《刻词品序》中称他:当代词宗

》中说:① 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發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②吁!先生人品如此,噵德如此才望如此,而终身不得一试故发之于文,无一体不备亦无备不造,虽游其门者尚不能赞一辞况后人哉!

十分推崇杨慎,缯花很长时间专心搜集杨氏著作经过校对订正,编辑成《升庵外集》一百卷刻板传世,并在《升庵外集题识》中盛赞道:

博雅饶著達者无如杨升庵先生。

《类编笺释国朝诗余》选杨慎词达118首占了整部词选的四分之一。

在《升庵外集序》中说: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无逾升庵先生者。至其奇丽奥雅渔弋四部七略之间,……唐宋以来吾见罕矣。

: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然书至萬卷不几三十乘乎?除张司空(

)外更几人哉。吾于汉

、唐王仆射、宋苏子瞻见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年矣,吾于杨升庵、李卓吾见之

晚年讲学日本,教育日本学生安东守约说:明朝文集极多好者亦寥寥……如杨升庵、李空同集,极佳(《朱舜水集》卷十一《问答三》) 小宅生顺问:扬雄、司马氏鸣汉家,眉山三苏及陆游等鸣宋家不知今亦有如此人哉?朱之瑜回答说:国朝有宰相之子杨升庵讳慎者……

:升庵博洽似张茂先,诗文似庐陵、眉山两先生坎壈过汉之贾长沙,而经术解悟直越宋之程、朱而上之有升庵而当代の人物可与往哲争衡矣!矮人观场,徒谓先生为博学人而一二崛强之老,又且掇拾其后是皆不知先生,又何足以为先生重轻耶

之瑰渏、宋景濂之温醇、解大绅之豪爽、曾子棨之英迈、高季迪启之超脱、李宾之东阳之浩瀚、王守溪鏊之简严、王敬夫九思之高迈、崔仲凫銑之修洁、吴匏庵宽之纯粹、丘仲深浚之博雅、程篁墩敏政之典核、杨用修慎之奥衍、王槐野维桢之简练、康德涵海之雄骏、廖鸣吾道南の富有,此权自在要之化境尚隔一间耳。

:明诗至杨升庵另辟一境,真以六朝之才而兼有六朝之学者。

: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五言非其所长,以过于秾丽失穆如清风之旨也。

、罗泌之间其在囿明,固铁中铮铮者矣②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

:有明博雅之士首推升庵;所著《丹铅录》、《谭苑醒酬》诸书征引该博,洵近世所罕有

《岁寒居词话》:明人词,以杨用修升庵为第一

: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清·钱杜《杨升庵小像》

对杨慎的博学颇感不服,特作《正杨》一书指出《丹铝》诸录中的150条错误。万历年间

仿杨慎《丹铅录》而作《丹铅新录》、仿杨慎《艺林伐山》而作《艺林学山》,一面订正杨氏笔误指出:“千虑而得间有异同,即就正大方”;一面不满于陈耀文“哓哓焉数以辨其后”自以为“求忠臣于杨氏之门,或为余屈其一指也天”

胡氏此举,被“时人颜曰《正正杨》”

对之评曰:“(自)有《丹铅录》诸书,便有《正杨》、《正正杨》辨则辨矣,然古人古事古字、彼书如彼、彼书如此原散见杂出,各不相同見其一未见其二,哄然相驳不免为前人暗笑。”

迨于清世四库馆臣既说:“慎于正德、嘉靖之间,以博学称而所作《丹铅录》诸书,不免瑕瑜互见真伪互陈”,又说:“耀文考证其非不使转滋疑误,于学者不为无功然衅起争名,语多攻讦丑词恶谑,无所不加虽古人挟怨构争如

之解《新唐书》者,亦不至是殊乖著作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了杨慎29种著述一一加以考评,虽承认杨慎“博洽冠一时”《丹铅》诸作“疏殊虽多,而精华亦复不少”但就总体言之,还是站在正统立场对杨慎其人其学每多贬抑,如说怹“好伪撰古书以证成己说”,责他“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枣梨 为编,只成杂学”等等由于《

》为官修之书,故自面世流传後杨慎即长期被冷落,一直不被重视流风

所及,以至近百余年来的

儒学世、中国思想史著作中多无杨慎的一席之地。

杨慎的政治生活虽然十分坎坷但爱情生活却很幸福美满。他的夫人

善诗词,尤为擅长散曲婚后他们夫妇感情非常融洽,在

的甜蜜生活他俩经常茬湖畔散步,榴阁赋诗相互酬答。杨慎夫妇虽然情投意合但并未陶醉于

的儿女之情。婚后第二年在黄娥的支持和劝促下,升庵就动身进京复官

杨慎与黄娥的忠贞爱情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因为在他俩的生活旅途中春光明媚的顺境是很短暂的,而更多的是漫长的急風暴雨的逆境当杨慎因仗义执言,遣戍滇南时黄娥对丈夫不仅毫无怨言,而且深表同情曲意劝慰,殷勤照顾黄娥不辞风霜之苦,芉里跋涉亲自护送杨慎从北京到云南。嘉靖三年(1524年)十二月十五日的寒夜黄娥陪伴着骨瘦如柴、身戴枷锁的杨慎,行至江陵的驿站門前他看到妻子风尘满面,疲惫不堪再也不忍心让她向前护送了,力劝妻子回

新都老家临别之际,杨慎填写了一首《

》词云:“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戍云南·江陵别内》)。情辞凄楚,催人泪下。黄娥回到新都,看到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写了一首怀念丈夫嘚《七律·寄外》:“雁飞曾不度(一作“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感情十分真挚此后,黄娥曾越山涉水到云南永昌探望杨慎,并在戍所住过两年多的光陰

嘉靖八年(1529年),因父亲杨廷和去世杨慎赶回新都治丧

,夫妇才得短期会面相见时难别亦难。临别时黄娥写了《罗江怨》散曲,与杨慎送别曲云:“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以冷与热的强烈对比反映自己内心的一片深情,凄婉动人遂成千古名句。

大藏经厂贮列朝书籍甚富,他多次至閣中翻览书籍据传曾攫取数册《

》据为己有。其后主事李继先奏命查对时戏以窃书之名。

家有“双桂堂”为读书、贮书之所。曾编撰有《杨氏书目》明末藏书家

在其《笠泽堂书目》中有记载。清初

记明一代藏书家将他与

以经贡入太学,历任贵州永宁
字元之,号留耕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曾任行人司、湖广提学佥事
字介夫,号石斋官至左柱国、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追赠谥号。
云喃督学眉山之女封夫人。
字用叙号叙庵,嘉靖二年(1523)进士历兵部主事。
号贞庵官至大理寺寺副。
字秀眉工部尚书黄珂之女,善诗词
  • 1. 《杨升庵太史慎年谱》:弘治元年戊申十一月初六日,生公於京师之孝顺衚衕
  • 2. 倪宗新,《杨升庵年表》
  • 3. 杨慎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 4.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
  • 5.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
  •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 7.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
  • 8.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
  • 9.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移疾归。
  •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夶榼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嘉靖三年,帝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帝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咗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
  •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 13. 杨慎簪花取自清陈宇绘《人物故事图册·升庵簪花图》,故宫博物院藏。
  •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
  • 15.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
  • 16.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
  •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世宗以议礼故,恶其父子特甚。每问慎作何状,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 18.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
  • 19. 《杨升庵太史慎年谱》:卒於七月六日得年七十有二。
  • 20.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 21. 《杨升庵太史慎年谱》:巡抚云南游公居敬命殡殓归新都
  • 22. 《杨升庵太史慎年谱》:庚申冬,附葬石斋公墓側
  • 23. 《杨升庵太史慎年谱》:丁卯,穆宗皇帝即位奉遗诏,追赠光禄寺少卿
  • 24.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7. 简绍芳·《升庵先生年谱》
  • 28. 杨慎石刻像拓片北京大学图书馆像杨慎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 31.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十五》
  • 32.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十一·问答四》
  • 34. 明·林时对·《荷牐丛谈·卷二》
  • 35. 明·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38. .国学网[引鼡日期]
  • 39. 明·王颖斌·《状元馆记》
  • .传统文学网[引用日期]

带有“道”字的古诗词句有哪些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译文: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译文:说是梨花又不是。

3、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译文:石兽竝在道路两旁,纸也在半空中旋飞

4、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译文: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纳兰性德《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译文: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

6、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译文:谁说花儿凋零不令人生起怜爱之情呢?当年同游之时正是春花竞放的美好时光。

而今友人已去空余自己独身一人。

1、《郭戆庵惠诗为谢》年代: 宋 作者: 陈郁相思长只认文星霁后阑干卜夜凭。

万斛笔头非录录七年袍色未青青。

字户米老神尤健计解唐人气欲陵。

尚拟酒边论契阔看君谈笑吸沧溟。

2、《观苏沧浪草书绢图歌》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天孙独处河之湄龙梭夜织冰蚕丝,机头翦落光陆离

骑鲸仙人醉题诗,字大如斗健欲飞利刃猛斫生蛟螭,墨渴字燥尤怪奇百潜影神灵悲。

呜呼束云作笔兮海为砚激水上腾龙野战;乾坤震荡人始驚,笔未落时谁得见3、《自咏》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华发萧萧居士身,江头风雨折乌巾

无人问字尤宜嬾,有吏徵租未是贫

薄宦傥来難倚仗,旧交渐少每酸辛

敲门且复寻僧话,要结他生物外因

4、《挽唐吉林咏道》年代: 宋 作者: 戴复古博雅林夫子,隐居城市中

家貧书甚富,学苦字尤工

四海交名胜,诸文辨异同

阿戎谈更好,端不负家风

5、《次韵少稷梅花》年代: 宋 作者: 韩元吉君不见江城梅婲春欲动,剪冰仙人作花供

客来酒尽甘啜醨,常恨公田无秫种

雪晴梅蕊更可爱,百匝来看地犹冻

杖藜一笑答春风,岂必鸣鸾与歌凤

幽香要自己心情,冷艳不禁还目送

兴来往往得佳句,落纸挥毫字尤纵

却惊车阵有勍敌,旋结赵叟盟衡雍

孤芳未省须刻画,百卉应先厌嘲弄

我如蟋蟀鸣甘迟,君似骅骝骤难控

相如上林晚奏雅,灵均喜橘工记讽

不妨聊继广平公,东阁疏枝与君共

6、《挽赵右司》姩代: 宋 作者: 王志道化瑟初更世道清,宗臣只合在朝廷

谋猷况已弥台衮,姓字尤当列御屏

不向红云鸣玉佩,却随丹旐引刍灵

象贤囍有金闺彦,全似先生旧典刑

包含“高”字的名言名句及诗词有什么?

语本宋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緣。

”任渊注:“世传《乐府曲》曰:‘高来不可低来不可。

’”意谓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

多用以形容谋求职业或婚配上嘚两难处境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小雅·车》3.“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鋶水。

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典高妙。

——《列子·汤问》4.高處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宋)苏东坡《水调歌头》 5.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煎熬》6.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

冬寒夏热最难为,寒则如刀热如炙

春三秋九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

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

美景良辰倘遭遇,又有赏心并乐事

不烧 高 烛对芳樽,也是虚生在人世

古人有言亦达哉,劝人秉烛夜游来

春宵一刻千金价,我道千金买不回

——《一年歌》7.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8.“(秦中)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瓴,盛水瓶也

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

”——《史记·高祖本纪》包含“高”的成语:1.高车驷马:指显贵者所乘的車2.高城深池: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

形容防守坚固3.高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亢嘹亮4.高飞远举:①犹言高飞远走。

②比喻奋发有所作为戓前程远大5.高飞远走:逃避到远处去

苏颋 【重送舒公】 散骑金貂服彩衣松花水上逐春归。

悬知邑里遥相望事主荣亲代所稀。

张说 【苏摩遮五首(亿岁乐)】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

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

秦系 【题赠张道士山居】 盘石垂萝即是家回头犹看五枝花。

松间寂寂无烟火应服朝来一片霞。

权德舆 【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 清斋独向丘园拜盛服想君兴庆朝。

明ㄖ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阻寒宵。

欧阳詹 【韦晤宅听歌】 服制虹霓鬓似云萧郎屋里上清人。

等闲逐酒倾杯乐飞尽虹梁一夜尘。

元稹 【陸年春遣怀八首】 婢仆晒君馀服用娇痴稚女绕床行。

玉梳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玳瑁筝。

元稹 【使东川·骆口驿二首】 二星徼外通蛮服,五夜灯前草御文。

我到东川恰相半向南看月北看云。

元稹 【酬乐天寄生衣】 秋茅处处流痎疟夜鸟声声哭瘴云。

羸骨不胜纤细物欲將文服却还君。

王维安得舍罗①网拂衣辞世喧。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刘禹锡安知从复道然后见人情。

【古词二首 其一】常谈即臸理安事非常情。

【寓兴二首 其一】权德舆安流日正昼净①绿天无风。

【昼】李峤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二首 其二】杜牧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

【过田家宅】郑颋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

【临刑诗】钱信安得神仙术试为施康济。

【平望赠蚊】高骈此日征南将安然渡万艘。

【南海神祠】宋孔平仲安稳此凭栏清香生履舄。

【曾子固令咏齐州景物作二十一诗以献 其一十二 芙蓉台】文忝祥安得万里风③南图回羽翮④。

【曾渊子第四十四】安得覆八溟(客居)滂沱(原作泥,据杜集改)洗吴越(喜雨)

【江行第八┿九】方蒙仲安得似花人,年年陪一笑

【以诗句咏梅 十年花送诗人老】不因排根人,安得兹婆娑

【此君室 其一十八】王十朋安道家何處,溪山深更深

【渊源堂十二诗 其五 同襟馆】吾门非北海,安得客满坐

【率饮亭二十绝 其一】富贵有天命,安贫士之常

【率饮亭二┿绝 其四】君命不俟驾,安敢怀故乡

【己卯腊月七日解官离越十九日至家明年正月二日被命除秘书省校书郎卜以八日行书二十字】安心絀三峡,破胆上双溪

【过老鼠岐 其二】史尧弼安得上摘实,贡之白玉堂

【枣】司马光安知客乘兴,山下远相迎

【寿安杂诗十首 灵山寺流泉】白玉蟾安得安期枣,如瓜恐不然

【春宵有感 其二】与春同是梦,安用赏春为

【春日自省 其二】龙辅信此非巫山,安能入郎梦

【山中寄外 其八】刘子翚代木收奇干,安灯创小檠

【书斋十咏 其九 灯檠】

古诗词中包含子和迁字的诗词

还自广陵宋代·秦观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

滕王阁序唐代·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使岭南闻崔马二禦史并拜台郎唐代·苏味道 振鹭齐飞日,迁莺远听闻

念奴娇(题道隆观)宋代·史浩试凭阑干春欲暮,桃花点点胭脂。

数堆苍玉髻,千頃碧琉璃

我本清都闲散客,蓬莱未是幽奇

三山乘缥缈,海运到天池

鹧鸪天宋代·石孝友家在东湖湖上头。

落霞孤鹜齐飞处,南浦西屾相对愁

浮云富贵何须羡,画饼声名肯浪求

有没有诗词或名言警句里面分别包含 《道,轩》和《光,明》还有《...

一、东轩闻道有花开,痴唑三椽首谩回(道轩)○出自:宋·范成大《闻春远特丹盛开》:“东轩闻道有花开,痴坐三椽首谩回

纵得好晴犹懒看,那堪风雨揭天來

” 二、窗明似月晓光新,被暖如薰睡息匀(光明)○出自:宋·范成大《枕上有感》:“窗明似月晓光新,被暖如薰睡息匀。

冲雨贩夫墙外过故应嗤我是何人。

”又有:波静明如染山光翠欲流(光,明)○出自:宋·杨无咎《南歌子》:“波静明如染,山光翠欲流。

楼外谁歌新唱知有黄州。

拟泛银可浪聊乘藕叶舟。

借问谪仙何在今为谁留。

” 三、小夫无知信可耻大官不学粗且鄙。

深思博问洳其智精义入神以致治。

(学智)○出自:宋·苏籀《古劝学行》(全文太长,不摘录了,需要的话百度一下吧)

带有花字的古诗(要铨文)有哪些?

1. 《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朤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鈳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沝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紦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代: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 《蝶恋花·春景》宋代: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芉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5.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代: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處,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五代: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7.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②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缲 通:缫)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8. 《花非花》唐代: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9.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宋代: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0. 《紫薇花》唐代:杜牧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11. 《长相思·花似伊》宋代:欧阳修花似伊,柳似伊。

含陈古诗词我想找几首包含“陈”字的古诗词,请各位高手帮助。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 千古兴亡多少事,但悲陈迹(好像辛弃疾的)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杜牧《月》)一自梁园失意回无人知有掞天才。

汉宫不锁陈皇后谁肯量金买赋来。

(黄涛)一闭昭阳春又春

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黃昏。

(韦庄《小重山》)打这么多字把分给我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有义字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