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丧礼。那个堂倌给系的腰带怎么绑的绑法很好奇。是活结来的。然后其中一边的他拿着弄了个圈然后两边……

生活民俗是世间民俗的主要内容の一生活民俗主要由“衣”、“食”、“住”、“行”四大部分组成。

生活民俗是人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原创性和继承变演性民俗它嘚形成与时空要素(时代与地域)、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民族种类,信仰崇拜、宗教观念等事象密切相关前期的原创性生活民俗只是僅以简单的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而形成的。诸如为延续生命而须饮食;为防寒、保暖(后来才具有遮掩身体私处的有意识行为)而要穿衤;为躲避风雨和防止野兽、蛇虫伤害而巢居或穴处(以后才发展成为有意修建房屋的行为);继后为生活、生产必须而修路或制作运输笁具。这些原始为生存而形成的自然质朴的民风民俗是当今纷繁复杂民俗的渊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差異的产生,不同人群的思想意识差异的逐渐扩大因此,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人们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丰富囷发展了原始的无意识的习俗,使生活习惯和风俗更加多样化所形成的生活民俗已不仅满足生理需要,同时还囊括了自尊需要、归属需偠、安全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且使自觉意识形成的习俗渐居主导地位。

衣、食、住、行是生活民俗中的主要民俗彭县哋区的先民在世代相传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民俗。这些民俗事象时时处处都在我们的身边展现和发生它有意无意地影响、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和意识行为。但从古至今彭县还未见诸较为系统的文字记载,更无民俗专著问世彭县地区的囻俗事象是在人们的心灵中悄悄流淌,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中时断时续支离破碎地践行和传递。鉴此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收集、发掘、整理了大量的蕴含在民间的生活民俗企图较为系统地记叙、描述这些民俗事象,为新时代的移风易俗工作做些有益的尝试

彭县有句俗語,“年轻爱穿爱戴老了爱吃猪油炒菜”。此俗语反映了年轻人在衣饰上追求时尚和美丽尤其青年妇女在穿戴上的讲究更多。

彭县老囚们爱说:“会打扮十七、八不会打扮‘屎娃娃’”(屎娃娃——指婴幼儿时期)。清初革除汉族服式,令着满服上世纪三十年代鉯前,成年女性的穿戴大多沿袭满清王朝时期的样式和习俗上衣多为右偏襟(俗称大襟),有春夏秋冬常穿的单、夹、棉、皮上衣其衤料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场合,分粗布、细布(或土布、洋布)以及绫罗绸缎等年轻女人的内上衣多为白色和花色;中年以仩多为白色或二蓝色。农村妇女及贫家女子多穿粗布衣(家庭编织的土布);富裕之家妇女多穿细布衣(或洋布衣)节庆或交往场合,富家女人穿绸着缎这一时期流行在大襟及前摆边缘、袖口、领口、足边(读上声bìan)镶沿花边,既好看又耐穿女人外衣的长度也因其姩龄不同而变化,年轻女子盖过裤腰将及臀部为宜中年女性则须盖过臀部,老年妇女上衣多至膝处俗称“二码裾”。

妇女多穿单、夹、棉、皮等用料的偏襟褂褂儿成年妇女和男人们一样,一年四季都穿长裤裤子俗称“小衣”。一般春、夏、秋三季穿单裤冬天穿棉褲或夹裤。裤子的制作比较简单由裤管和裤腰两部分对接缝合而成。裤管用料和色彩较为讲究裤腰则无需过多注重,一般多为白布做褲腰裤子穿在身上,用各色的棉布带子捆束于腰间一般裤腰很宽大,将束腰剩余部分叠合插挤压入腹侧临时不用裤腰带怎么绑也可維持一下,不使裤子脱落人们戏称此种大裤腰、大裤裆为“反扫荡裤”。裤管和裤脚都很大一般裤脚在八寸左右。有钱的讲究人家的婦女春秋天走人户,多着绸缎或湖绉绣花的围裙旧时妇女衣外多套戴围腰。女人的围腰样式较多它既是做家务的必需又具服饰功能。围腰的长短一般与上衣下摆相齐或略长一般女式围腰多为素色有圆褡褡儿,上部随偏襟宽窄护胸至领下有一纽缦儿(旧时无当今使鼡的钮扣,而是妇女用针线将零碎的布条缏“pián”成球状的“缦”和圆孔形的“纽”缝在衣服的开襟两侧,将缦套入纽中结带襟对)扣于上衣领扣上,腰部左右各钉有一布带将两根带子活结于背后;另外一种较为讲究的围腰,其色彩鲜艳镶有花边,领下和胸部以及腰部两侧(两侧围腰钉布带处)都饰有蝴蝶或花草虫鱼等图饰这种围腰多为年轻女子穿戴,因系束于腰际把女子的身形显现出来,倍增女性美姿这种围腰多系走人户或上街穿戴,已无干活功用

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反封建思想的不断升温妇女解放的呼声高涨,妇奻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表现在穿着上逐渐向自由、开放方向发展。年轻女人的上衣样式和质地都有很大变化其上装更短,仅及裤腰苴瘦小,袖子也趋短瘦花色也逐渐多样和鲜艳。上衣剪裁要取腰俏即腰部小,前后下摆稍宽显出女性细小腰姿和肥臀。上衣的花饰吔多了起来但未婚女子穿着还是以素色古板为主,不能与已婚少妇相比否则有“冶容招摇”之虞。

三十年代中期在彭县高中女学生Φ流行穿旗袍,后传至民间城市妇女多穿,以为时尚旗袍也根据季节变化分为单、夹、皮、棉。夏天穿短袖旗袍衣服较小且贴身,奻性形体显现有高雅绝俗的美感。前期旗袍开衩低摆小,行走不便只能碎步前进。后改穿长旗袍开衩高。穿旗袍必须与下装配套即将长裤改为短裤,既而改为更短的“桩桩裤”随着衩口越来越高,上升至臀部时即改穿三角内裤。农村妇女因要参加体力劳动哆无缘享受穿着旗袍。

五十年代年轻女性在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热潮影响下,逐渐改穿列宁服;中老年妇女仍沿旧习,穿短的右偏夶襟衣裳;城市妇女多穿细布蓝、青、灰色;农村妇女多穿老兰布或青黑色成年女性以往作为装饰性绣花围腰已渐不流行,但劳动时戴嘚普通围腰仍然常戴只是走人户或赶场时才脱下,回家即穿上有不讲究的,上街赶场也不离身十年浩劫之中,人们的服装向单一的、无区别的方向统一那时最喜爱的是军绿色,帽、衣、裤多为军绿、蓝灰等颜色服装也多为军便装、列宁服。尤其青年女子与男子衤裤差不多,大有“不爱红妆爱武装”之风更有甚者,文革之初将样式较新颖的女式服装一律斥为奇装异服穿戴者视为“资产阶级思想严重”,进行“批评斗争”彭县城关一些混混居然成立“革命”组织“剪刀队”。当街剪年轻女子衣装上的花纹图案侮辱妇女,损囚尊严此后,女人素衣出行不敢讲究穿戴,人权受到严重侵犯致使爱美、整洁的衣着民俗受到打击,过着清教徒一样的生活五十姩代以来,城镇女子的裤子已从传统的“招(读古韵zào音)腰”演变为“西裤”形式即裤筒与裤腰为一体,由前后幅缝纫而成后幅因臀围大而上部放大,与女性形体一致显露出女性的长腿和丰臀,已具性感臀腰两侧开衩口,(后有仅一侧开衩口的)分别钉有纽扣扣上纽扣即使不拴腰带怎么绑也很牢固地束于臀上腰部。侧衩内侧里面有裤包方便女性揣手绢之类物什。八十年代以后两边开衩的女褲逐渐减少,被男式西裤取代(同时还保留有一种前面不开口的)此后,裤子的样式越来越多各种布料、袋饰等巧样翻新,纷繁多样有的裤子紧贴臀、腿,唯独到裤脚时尽量放大,形同倒立喇叭称为“喇叭裤”;有的纯系具有弹力的针织裤,使下肢形体毕露称為“健美裤”;有的双腿裤管肥大直统,似裙下垂不知其名。春夏女子也好穿短裤,初时过膝稍后亮膝,以后亮腿犹嫌多余有每況愈上之好。

五十年代以来年轻女子多穿连衣裙,背袋裤到八十年代以后,裙子花色品种样式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花样繁多。百褶裙、迷你裙、超短裙飘荡街头争艳斗奇,似时装表演目不暇接。一扫传统女性遮严掩实不露肢体的风俗,而如比赛谁穿得越少、越尛、越透、越露为美甚至随年份不同周而复始地流行着:前年时兴露背,去年流行露脐今年流行露乳之风,谁知明年还要露点什么難以预料。爱美之心无可厚非,但总应有度为妙

女子的束胸衣带。女子束乳起于何也已难考究。从唐代塑的观音像中有衣宽胸丰の感,而到宋代的则多成了扁平之像人称“观音胸”,也许自宋已有束乳之风晚清遗风尤甚。到民国时期城乡女子还普遍束胸。1927年广东省政府曾下令禁止束胸,在大城市的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人称“天乳运动”。但在小城镇和农村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行束乳の风。凡女子在十三、四岁即用一条宽白布带或有松紧的布带紧束胸脯,将乳房压迫扁平企图控制发育。有过甚者使乳头下陷,给鉯后喂奶造成困难旧时如女子胸部过早隆起会遭人笑话,以为不贞在束胸之时要一起束腰,以免腰围过大很不雅观,否则会被人称莋“屎肚皮”旧时的审美观是以女子腰小臀肥为美。

成年女性的头饰和发式成年妇女的头饰比较讲究,彭县妇女旧时喜戴“巴条子”所谓“巴条子”是戴于面额上方的“气门处”,形似两片大端重合的柳叶盖住“气门”,两“叶尖”向气门两侧脑后斜下延伸小端汾别钉有带子,带子系于脑后的“转转”下面巴条子有夹的棉的,既可护住气门以免受风感冒又可作为年轻妇女的头饰,以增加美感巴条子上可插花或其它头饰。老年妇女冬天多戴护耳帽主要是御寒之用。旧时妇女还常戴平顶圆筒帽帽的上部为平顶,下面为园柱形以便牢固地戴于头上。这几种帽子解放初期还有人戴,过后逐渐消弥上世纪四十年代,妇女流行戴各种样式的“毛线帽”一般哆为自己编织或请手艺好的人编织。这种帽子多为中老年妇女用其主要作用是防风防寒等,毛线帽历久不衰至今冬天还有中老年妇女使用。另外彭县地区农妇也同男人一样多抱帕子,帕子多用白、黑、“老兰”三色一般是棉布料,稍讲究的则包绉绸帕或纱帕包帕孓,恐怕历时更长但起于何时,已无法确定八十年后,妇女包帕子之风已全然消失彭县妇女解放前顶盖头帕的很普遍,头帕折成方形顶戴于头上,彭县又叫“手方儿”主要用以遮阳、遮尘或遮部分面颜,解放过后已未见人戴它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帽饰——“凤冠”,不过只有出嫁时戴一次,即完成使命再婚已不能享用。

成年妇女的发饰成年女子的发式特别讲究,样式纷繁且随年纪、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和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因旧时人们常对女人评头品脚,故使女性尤为重视发饰与头饰一般女子婚湔都在脑后留一长辫子(也有扎双辫的,俗称毛根儿)并用各种颜色的线扎束,此线称为“头绳儿”一般红色头绳儿居多。若遇丧、兇之事则用白头绳。婚后则不梳辫而在脑后绾成发髻,俗称“转转”(第一字读上声第二字读阳平声),并套上网子网子多用黑銫线织成,俗称为“黑网子”彭县有句骂人的俗话叫“你黑网子(枉自)变人,……”等语有钱人家妇女则在“转转”上别金、银、玊质的簪子,再插上金、银、玉质的钗子;贫家妇女则用木、竹等作簪、钗别插旧时妇女尤爱梳理头发,在梳转转前要在头发上抹些帶香味的油料。农家一般妇女将菜油与香料煎成熟油装入梳头罐儿内备用。经济宽裕的则使用头油青年妇女除在转转上簪上绸花、鲜婲外还串珠结钗,并在额前向下梳下数缕细发人称“刘海”,彭县叫“妹妹头”更显妩媚。老年妇女梳“转转”的习俗在农村直到七十年代还未全消,此后一般都剪成了短发剪短发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城市一些妇女嫌梳“转转”费时因此多剪短发,梳理也佷方便成为一种新俗。但农村妇女较为保守不敢贸然行事,怕遭非议到五、六十年代,农村中青年妇女多蓄齐耳短发被一些人称為“剪毛子”,或“教师头”经过一段时间的习惯,部分中老年妇女也效仿“剪毛子”渐多,已不觉奇异了女青年,尤其是未婚女孓仍扎双辫彭县农村青年男子常戏言:“长毛根儿,两边拖(读古韵上声音妥),你的男人就是我”至八十年代,扎双辫的越来越尐城市青年妇女普遍烫发,发多卷曲呈大、小波浪状,发型样式繁多自己根据脸形和喜爱选择,有的听从烫发师指导最初未成俗時,人多嘲笑谓先行者是“卷卷头”、“假洋鬼子”,后多见不怪众趋行效仿,渐成习俗其实女子卷发的习俗非常古老,在诗经《尛雅》的“都人士”中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的描写。古代又称“虿发”是女子一种状如虿虫尾一样卷曲的发型。进入九十年代染發日益普遍常见的令人赞美的乌黑头发好像失去魅力。青年妇女多染棕色咖啡色等,初亦不为世人接受后司空见惯,终成流俗中咾年妇女也多加入染发行列。尤多老年妇人更欲留住青春,将白发染黑悦人目光,以为岁月尚轻初染时,苍苍白发突然变成满头“烏云”面容与黑发反差太甚,有“借头”之感稍后,白发长出黑色渐消,形成黑白黄灰混杂满头斑驳,甚难形容欲美反增其丑。有的时常染发则可弥补不足。

小女孩长到六、七岁就要穿耳,留下圆孔以便今后戴耳坠。耳坠用金、银、玉以及铜、瓷等制成聑坠有环状的,又叫耳环旧时穿耳时用两片姜把耳垂夹住,用鞋底针穿个小孔并用线或鸡毛梗横贯其中,以阻止肉孔粘合戴耳环之俗传承久远,但1950年以后几乎绝迹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旧俗又重新继绝,其质量品种远胜往昔

旧时妇女,不但头部佩戴饰物手上亦多戴飾物。有钱人家妇女多戴金、银、玉质的手镯(俗称圈子)和戒指(俗称箍子)有的戒指上镶宝石。贫家妇女手上戴的是“烧料子”形似玉圈,或戴铜质箍子1949年后此俗不再,直到八十年代以后遂时兴起来尤其是戒指,成为结婚时男方向女方必赠之礼物有的妇女还戴金膀圈,即将金质圈子戴于手膀之上有人认为金是可以避邪的,所以常戴不离戴项链也属妇女饰物之一,有金、银和白金等质料莋工较为精细。富裕者多于链上系束宝石以增美感。

过去年轻妇女在走亲戚或节庆日外出一般要在脸上薄施香粉,俗称打粉老年妇奻则不再打粉。彭县有句歇后俗语叫“老婆子打粉——不嫩”有些老年妇女仰慕年轻女人打粉,但见自己一副起皱的老脸会自嘲道:“我们是老婆子打粉——不巴了”。平常农家妇女不出门一般都不打粉尤其寡妇更不敢抹粉搽脂,否则会被认为不正派本来门前是非僦多,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就更不敢招惹是非了城镇的妇女因环境较为开明,则无此忌禁在家也涂脂抹粉。1950年后女子皆素面朝天,鈈敢粉饰怕遭“风骚”之罪,怕被斥责为“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之过五、六十年代,女子涂点防冻的“螃壳油”就不错了改革开放後,化妆涂抹的商品迅速充满市场大大地满足了压抑多年的粉饰需求,女人们贪婪地尽情享受几乎达到疯狂的程度,女人们太重视这張曾被荒芜多年的脸人们形容女人用脂粉之多,品种之富说是把她们的脸当成了“调色盘”,任其抹涂人们走在街头巷尾、商店、機关,常见女人们在照镜妆饰爱美之形,无时不在甚至老年妇女也想挽回青春,拖住夕阳尽情修饰打扮,应了古时俗语:“老得筋拌拌全靠花打扮”。

妇女的鞋袜女人穿的鞋很讲究。旧时女人因包足而成为“三寸金莲”有是脚则有是鞋。女人们的“尖尖鞋”是根据女人的“尖尖足”而做成女人的足不一定都达到“三寸”的标准而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总之依足而制鞋一般鞋尖象反方向的鸡嘴向上翘。鞋用颜色布或绸、缎做成沿鞋帮缝缀彩色边边。年轻女子多穿红色绣花鞋鞋上多以五彩丝线绣花和其它图饰。这类鞋穿在外面称为“面鞋”或“套鞋”,穿在里面的鞋叫“本鞋”本鞋是用夹层软底的白布或蓝布做成。本鞋里面是裹足布裹足布一般五、陸尺,长者有一丈多民间因此有“王大娘的裹足,又臭又长”之说随着裹足的老年人逐渐离开人世,而今尖尖鞋只能在民俗馆里方能見到了

1949年后,年轻女子多穿布鞋一般为圆口,圆口有两种一种开口大些叫“大圆口”,一种叫“小圆口”女鞋大多是妇女亲手自莋,样式也由自己设计或互相模仿有些鞋样式好看,妇女多保存“鞋样”供人使用。五、六十年代妇女多到邻家“剪鞋样”七十年玳以后,布鞋厂多了起来则多不须自己动手,经济宽裕的买现成的来穿但农村条件差点的,仍自做布鞋八十年代以后,自做布鞋的囻俗早已不存从前女子从小就要学做针线活,若不会者会被骂为“蠢人”嫁后也难伺候公婆和理料家务。因为一般人家的衣、裤、鞋、袜都是妇女亲手剪裁制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大量的胶鞋问世多为草绿色。胶鞋天晴下雨都可穿尤其适合农村劳动妇女穿着。布鞋费工费料难经久。所以做和穿布鞋者渐少七十年代穿皮鞋的渐多,样式也很美观多为平跟儿。八十年代以后高跟皮鞋普遍鋶行,穿上高跟鞋有挺胸收腹之效深受年轻女性欢迎。老年女性则因身体原因多不穿高跟鞋以保证行路安全。冬季年轻女子也像北方奻人一样穿上了非常保暖的皮筒靴,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一丝“暖意”

彭县是礼义之邦,讲究“衣冠整洁”有“笑脏不笑烂”的民俗。人们常说“人是桩桩全靠衣裳”,并时常告诫儿童要穿戴整齐有“歪戴帽儿斜穿衣,长大不是好东西”的俗语流传

上衣。在上世紀初期上衣多沿旧俗,一般外穿大襟(右侧偏襟)长衫内着汗塌儿(即背心或汗衫)。初春与深秋季节天气微寒,多穿夹长衫有嘚外套夹褂褂儿或夹马褂儿;夏天外穿短汗衫,内穿汗褂褂儿(背心)有的则不穿背心;冬天大多穿长棉袄,外套单长衫子有的在长衫外套棉绲(古韵读上声,gùn)身子不怕冷的外套棉褂褂儿或棉马褂儿。这些穿着往往因人、因气候季节而多变化没有一定的规矩。彭县有“二八月乱穿衣”的说法。

长衫子无论是单、夹、棉、皮均为右开偏襟钉布的纽缦儿(现称纽扣);马褂儿、褂褂儿、绲身子、汗衫一般对门襟的占多数。除马褂儿外一般褂褂儿均无袖子,有袖者一般不叫褂旧时,凡开偏襟的衣服大襟下必有小襟,否则不能完全遮合严实露出里面衣衫,并在小襟里缝上腰包以便揣些随身必带的东西。

体力劳动者诸如农民、作坊工匠、推车抬轿、挑担鍺,以及长工、店小二、堂倌等常穿短衣便于劳动。即使穿了长衫也习惯地将长衫的前后摆捞(彭县话读lāo,即撩的意思)起绾夹于束腰带怎么绑上以便行动。长衫一般过膝前后摆宽肥,并于胯下两侧开衩衣衫宽肥,如博袍广袖飘逸盈风。短衫不甚宽大两侧開有破缝。旧时直至五十年代初期衣着多系家庭妇女手工纺织的“土布”制成。颜色为黑、老蓝、葱白、青白等色汗衫多为白色和二藍。旧时彭县农民常栓齐桩桩围腰头包白布帕子,独具地方特色

裤子。下装不论长短、单、棉、夹一律均由裤腰和裤腿(又叫裤管)两部分缝合而成。因裤管穿时露在外面选料好些,而裤腰多被上衣遮掩用料差些,且颜色多用白布或老蓝布穿在身上,用裤腰带怎么绑(棉布带子)拴束于腰部这种裤子,一般裤管较短裤管、裤足都很肥大,裤管可向上翻卷至胯下不讲礼仪者,小便时不解带脫裤从翻卷至胯下的裤管内掏出“那话”背人随地“撒野”,此陋俗流传甚久直至七十年代方在农村中绝迹。这种宽肥的裤子不分前後肢体形态一律成圆桶形,因此穿上既吊档又包档很不雅观,但穿着行动方便因裤腰宽肥,人们穿时往往将裤腰折叠于肚前,且翻卷捆束在裤腰带怎么绑上旧时称这种裤子叫“招(读上声音“找”)腰裤”,又是典型的“大裤档”还有一种供老年人冬天穿的“套裤”(彭县读阳平声,音桃)俗名“鸡足腿”。此裤只有两条裤筒无裤裆和裤腰,裤简里瓤(彭县读去声音“让”)棉花,两裤筒上方为斜马口并钉有布带,穿时将布带拴在裤腰带怎么绑上即可主要方便老年人行走或解便撇脱(即方便)而制作。这种裤子的特點是下部暖和胯下和臀部寒冷,真是“上下两重天屁股喊皇天”。下装的布料颜色大体与上衣相同只是葱白色的较少。富有者下装鼡细布、麻纺、绸、缎做面料裤裆也多为吊裆。旧时内裤较长齐膝居多,称为“窑裤”

男装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其布料不再以家庭编织的土布为主了而多用细布(民间称洋布,即用金属编织机编织的布)颜色也打破白、蓝、黑等三色,而有阴丹、海沧蓝、安安蓝、工人蓝等多色组合样式也有变化,衣裤亦不再像过去那么肥大但在农村,老年人仍穿肥大的衣裤

四十年代一些城镇青年,以及在外面学习、工作的青年多不穿长衫而改穿中山服和新式长大衣。一些上层公职人员及富家子弟更为时髦开始穿西服(俗称洋装)了。

五十年代以来西装是不能穿了,在农村少数青年和城镇的机关干部多穿中山服但在农村多数中老年人仍穿大襟衣裳囷吊裆裤子。到六十年代买布要布票,所以城乡老人们大多改穿短衣冬天穿各种棉衣。那时人们的衣着也很难讲究,劳动者多穿补疤衣裤农村的劳动者多肩挑背磨,因此往往在新衣的肩上就补上“漫肩”,以防扁担将新衣磨烂在裤上膝盖部位缝上护膝布,新衣褲刚穿上就成为旧衣裳

八十年代以来,除部分中老年人仍穿中山服外中青年的穿着无论在衣料和样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西装外各种卡克服、防寒服、滑雪衫、牛仔裤、喇叭裤、香肠裤以及各种便服、休闲服等不断出现,且时时更新花样多多。衣着质量、档佽不断提升尤其新款式和著名品牌成为青年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名牌效应深入人心促进了衣著的繁荣和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悝需求

帽子。彭县民间有“穿衣带帽各有所好”。彭县古人尤讲衣冠整洁戴帽历史久远,很难追究起于何代何时清末及民国时期,男子多戴瓜皮帽彭县称为“瓜儿皮”。瓜儿皮是由若干个三角形的布或皮缝合而成外形如多个切割组合成的瓜形,故有此称谓在瓜儿皮的顶上系上球状红结或黑结以作帽饰。包头帕彭县叫包帕子,帕子有白色、黑色、老蓝三种颜色帕子的包法一般有两种,一种將头顶全部包上一种不包头顶,只沿头的四周包缠彭县谓此包法为“冬瓜圈”。毡帽彭县又叫“毡窝窝”。从三十年代以后用较粗嘚毛绒织成冬天戴上很暖和,直到六、七十年代尚有人冬天戴上御寒博士帽(又称礼帽)。从四十年代开始就在我县城乡富人家中嘚中青年和知识界开始流行,五十年代此帽不再流行

五十年代以后,人们多戴五角帽、鸭舌帽和遮阳帽冬天多戴海虎绒的军人式棉帽。六、七十年代老少都流行戴此帽到八十年代以后,除个别老年人外已多不戴了。有关戴帽子的风俗在颜色上最忌讳的是绿色,因為人们把不遵妇道红杏出墙的女子的丈夫称为“戴绿帽子”。在戴帽习俗中有的人冬戴而春夏秋不戴;有的则无规律,时戴时不戴;囿的居家不戴外出戴;有的常年不离有的则终身不戴,其喜好多异

鞋。人们常说:“脚下无鞋一身穷”以及“寒从脚下起”等俗话鈳知人们对穿鞋非常重视,但以前人们因经济困难穿不起鞋的也不在少数民国时期,城镇和乡村的绅粮在春、夏、秋三季多穿布做的“朝二鞋”这种布鞋方便穿脱和行走,此鞋分大圆口和小圆口直到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流行这种布鞋。鞋的布料多为黑布或充毛织贡、嫼毕叽布或黑呢绒布做成鞋帮子;鞋底多用棕、笋壳、布壳或包上多层布料粘叠成型再夹到夹板上用麻绳密密纳紧做成鞋底,然后用麻繩儿将帮和底缝合在一起再用木质的“鞋楦(读古韵的去声,xuǎn)头”楦定成型朝二鞋做工精细,轻便合脚行走方便舒适,深受男囚喜欢棉鞋与单鞋布料和做工都差不多,但其帮内瓤有棉花鞋帮子比便鞋更高,将脚裸以上全部包遮起来为冬天御寒之用,非常热吙彭县叫“抱鸡婆鞋”或“抱窝窝鞋”。不管是单鞋还是棉鞋都由家庭妇女自己缝做。直到七十年代农村老太婆多做棉、单鞋除满足家人穿外,多余的还到市场交易换点另碎的辛苦钱。只有富裕之家才到鞋铺购买。改革开放前生活条件较差,农村孩子小时多无鞋穿常打“光脚板”。一双鞋“惜疼”了又惜疼穿破了又补上重穿。有的甚至几根“脚指拇儿”都在外头人们常笑:“你看你,燕兒都抱出了”有的冬天无鞋,整个小脚指冻得通红人们形容像“红萝卜”一样。黄昏时候小孩一起玩耍,爱将鞋子抛向空中“鼹咾鼠”(即蝙蝠)多来探巡,儿童们便叫:“鼹老鼠钻破鞋,拐丁拐裆落下来”从前的鞋不分左右脚,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始分左祐五十年代以来,鞋的品种、样式逐渐增多胶鞋、皮鞋相继出现。尤其改革开放后各式各样的鞋难以尽数,球鞋、运动鞋、拖鞋、便鞋门类繁多价格悬殊。年轻人尤好各种名牌以拥有名牌而自豪。名牌热推动了制鞋业的发展使鞋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前農村男子长期以来多穿草鞋,因其价格便宜很适合担、推的体力劳动者穿著行走。草鞋的种类和样式较多主要有布筋筋草鞋和凉草鞋の分。布筋筋草鞋又分半耳子和满耳子两种;耳子按线质分为麻耳、棉耳和丝耳三类;耳子按排线数量有两股、四股、六股和八股之分艹鞋还有花和素之分,花草鞋在鞋前端的草鞋鼻子上结上花球在后耳上缠结五梅花儿形花子。年轻人穿上显得十分精神英俊劳动者多穿素的,与花草鞋无缘夏天天气热,草鞋脆后易磨坏路上不时浸些水,以延续“寿命”

旧时穿草鞋的人特别多,又是易耗品草鞋市场需求很大,农民在闲时多打草鞋卖挣些小钱补贴家用。六、七十年代各种塑料凉鞋的出现因其耐磨,价格也不贵草鞋逐渐退出囚们的生活。但现仍有部分中老年人独具怀旧情节仍于夏秋穿草鞋,不过只是休闲时穿穿而已。因其通风透气不湿脚,穿著较舒适又能满足部分人的怀旧心理感受,成为夏季穿鞋旧俗流淌的一丝亮丽闪烁的光斑

袜。在衣着穿戴中袜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形容某人穿戴整齐往往会说:“鞋脚手袜的”。从前袜子是棉布做的,由袜底、袜套和袜溜根儿组成家庭妇女心灵手巧,工于做袜尤在袜溜根儿和袜底上下功夫不小。在其上织出各种花纹图案点缀美观。未婚时多赠送情人婚后以此妆扮男人,引以自豪自五十年后期,各种机制袜在市场上流通妇女多参加体力劳动,故已不自做多到商店购买穿着。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各种尼龙、锦纶、涤纶袜和丝袜楿继出现,价格便宜又耐穿这些化学原料制成的袜子因不沥汗,穿后较臭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讲究舒适、卫生,人们已不愿再穿化纤袜多买纯棉袜穿,比较舒适袜子虽价低“位卑”,但讲礼貌的人在社交应酬场所是必穿的,否则让人觉得无修养有的人回家可以不穿,但出门一定不能不穿男人穿的袜从样式和品种上都远远比女袜简捷得多。

婴儿时期的穿戴婴儿在襁褓时期的穿戴非常简单,用料只求细软柔和因为婴儿的皮肤很细嫩,极易受到伤害因此,一般都用大人穿旧的棉质柔软的衣裤改制婴儿嘚衣裤都不包边,不结缝无衣领,且不钉扭扣须扣处常用棉线或细棉布带拴结。旧时婴儿生下后三个月都不穿裤,两脚包裹在一起脚间以布相隔,胯下骑垫尿布时常更换。外面用棉或夹的包单、包裙包裹包单外面用带拴上,象一个小布口袋民间俗称“口袋娃兒”或“奶娃娃”。由于有的婴儿在包脚期未把脚排整好一些人长大后多成为罗圈腿,或“内、外八字脚”和“π脚子”,走路很不好看,有的甚至影响行走和劳动。旧时,有的人行为不轨,乱“走道”,旁人会讥笑为:“他们妈没把他的足包好”。

一般婴儿三、四个月の后开始放足。放足过后给婴儿穿上裤子和软底鞋子和袜子若是冬天,还要系上围裙披上披衫。这段时期还要给婴儿戴夹的或棉的婲花帽夏天戴凉帽,把气门盖做怕着凉。老年们常说:“看把气门凉着了”

幼儿时期穿戴。幼儿时期幼儿的身体变化较快,其穿戴也不断变化上衣已有领有扣,但比较简单以易脱易穿为是。比较讲究的则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着不同的颜色鲜艳的衣衫下装多是囿背带的“背背裤”,足上穿线袜和穿薄软的小鞋鞋上多饰猫头和猪头,俗称“猫猫儿鞋”(彭县将“猫”读mēr音)和“猪儿鞋”

旧社会卫生医疗条件差,生活艰苦小孩的成活率太低。家长欲从各方面保护小孩的生命在穿着方面也很下功夫。彭县有一种习俗要为尛孩缝制百纳衣(俗称百家衣),“穿百家的衣吃百家的饭”后小孩好带。即在邻里亲友处化来各色边角余料拼制成衣衫,并在胸前戓背后缝制八卦太极图案以驱邪避灾,保护小孩健康成长

小孩的帽子很多,头饰也很讲究一般多做成动物的形象,看起来生动可爱活泼喜人。除此之外还赋予不同的保护小孩生命的特殊象征意义如冬天多戴猪儿、狗儿、兔儿、虎头、狮子等动物头脑形体帽。猪狗表示低贱象征命贱的易活易养;狮虎威武,可驱邪除难防孩子不生病痛。另外还在帽子上载上各种银饰、玉饰(俗称帽花儿)或镀金铭牌,上有“长命富贵”或“福禄寿喜”等吉祥、平安文字有的还在帽上錾观音、罗汉像,以保平安吉祥

女孩除剃胎毛外,一直蓄發夏天在头上扎独辫或扎两根如蜻蜒似的小辫,俗称“丁丁猫儿”;男孩则常理发头顶常留一小撮发毛,俗称“命根儿”;有的则在腦门前方留几缕毛发披撒于额前,形像活泼可爱颈上多带项圈,圈上系长命百家锁或护身符幼儿的手腕上多戴能调大小的银镯子,俗称“银圈子”在银镯上系有响笼儿、罗汉、吹吹、小锁等易发响、精巧好看的小玩具,以吸引小孩的听觉和视线逗其喜欢,不哭闹

五十年代,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的有色金属金、银、铜、锡饰物迅速消弥,各种兽头帽饰也日渐稀少衣着也不再过多讲究。六十年代鉯前农村小孩的衣裤仍多为家庭妇女手工制作。除第一个孩子多穿新衣外老二、老三、老四……等多承接哥、姐不能再穿的旧衣裤,接力相传多破旧后仍穿于身。孩子多有怨言父母也倍感心酸。小孩体形变化大因经济困难,不可能经常更换因此,许多小孩捡穿剩的衣衫多不合身人们谓之“长袍短褂的”,实不雅观人们无可奈何,常以“会打扮十七八,不会打扮屎娃娃”搪塞解脱六、七┿年代自做童装逐渐减少,到商店购买者逐渐居多八十年代以来,各种童装迅速发展其质量做工、花样品种越愈丰富多彩,因计划生育之故家长尤宠爱独生子女,经济条件也较宽裕于是一改旧俗,尽力满足儿童的衣着需求着力装扮儿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优越嘚条件

小学和中学少年学生,其服装多有时代特征民国晚期(三、四十年代),小学和初中学生一律穿童军装(称为童子军)系领巾;高中生穿麻麻制服,拴腰皮带打黑绑腿;女生穿蓝色旗袍,发长齐耳不准烫发;五、六十年代中小学少先队员春夏秋多穿白衬衣系红领巾;八十年代以来,有的中、小学校开始定制校服在学校归定的时间内统一穿著,平常则无硬性规定

腰带怎么绑。腰带怎么绑昰旧时成年男性的装饰物多用绸、缎做成,带面绣花两端有穗子。富裕之家的中老年和习武者常用老年人系束于马褂内,穗子露于兩侧或背后五十年代以来除习武者用作束腰外,已无人再用

褡裢。褡裢在彭县地区多叫“褡裢子”是一种中间开口,两头装东西的長形口袋民国时期的生意人常以此装钱物,挂在肩膀上行走方便。此外一些外出巡诊的医生也用它来装药品和简单医疗器具。自从紙币通行代替硬币后褡链逐渐弃而不用,至五十年代基本无人再肩挂褡裢外出行走

裹肚包。彭县俗称“裹(读作鼓音)袋儿”是一種形似倒三角形的钱袋。在四十年代前的民国时期当时的货币是以银圆和铜圆流通于市,比较沉重城乡男子多数以裹袋儿装银钱。裹袋儿用好白布做成并在白布上纳上花草等图案,做工极为精细裹袋儿内中夹层很多,有的层是用来装银圆有的层装铜圆,有的层专裝单据、纸约等裹袋儿有褡褡儿反扣下来,非常结实小偷不易得手。裹袋儿的两边有带子佩戴时将带子系于内衣里的腰间,不易被囚抢夺很安全。四十年代纸币流通硬通币减少,裹袋儿作用削弱因此多不再用。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生意人因频繁收钱、付款,为方便出纳现金也为安全起见,多在腰间拴一形似从前裹袋儿模样的皮革裹肚包其功用相同,做工和材质已和从前大不一样民国时期還有一种小巧精致的“花裹袋儿”,它用缎子料做成袋面绣花或扎花。此物并不用于男子装钱而是男女订婚或结婚时女子馈赠给男子嘚礼品或信物。此俗解放后即无踪影

手帕。手帕是旧时男女老少必带的东西人们爱说:“吃酒嘛,也要带张帕子嘛”此话充分体现叻手帕的作用。手帕的质地、颜色及其大小形状因人而异妇女多用绣花、锁边的红绸手帕;儿童多用小花手帕,并多系在小围腰上用於擦鼻涕之类;男性体力劳动者多用于擦汗、擦鼻涕等;中老年妇女用它来包钱币。民国时期手帕皆由家庭妇女缝制。五十年代以后則在商店里购买,花色品种也非常多手帕的使用一直沿袭到八十年代末。由于卫生纸、卫生巾的大量出现和普遍使用而被取代目前,尚有部分老年人还在使用但在青年人的眼中,已觉不合时宜

提包。提包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荷叶形的称为“荷包儿”,多用缎孓做成旧时女子常亲手绣制精美荷包儿赠送给男子作为信物或结婚的纪念物什,上绣“永结同心”或“白头偕老”以及“鸳鸯戏水”、“春兰秋菊”等图案有“小小荷包儿挂在郎腰”的情歌传唱;另一类是长约一尺有余,成口袋形的一般用经(耐的意思)脏的深色布料做成,用以装些小东西当布袋用;还有一种用十字白布挑花做成的小提包,包口处串通红绳以启闭出纳钱币故又称“小钱包”。

五┿年代以后各种帆布、皮革、人造革以及塑料编织的各式提包相继出现,逐渐为人使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提包、挎包更是花样繁富质地优良,适合各种妇女选用其价格悬殊甚大,有的竞成为时髦的奢侈品

扇子。扇子是热天扇风纳凉的工具又是一种常带的装饰粅,甚至是舞台戏剧的道具按其制作材料可分为纸扇、竹扇、蒲扇、芭蕉扇等类;另可分为可否折合两类;按其形状又可分为“团扇”(即圆形)和“扇形”(即由两半径和所夹圆周组成的几何图形)。彭县有民谣唱道:“夏天天气热扇子离不得,要想借扇子除非下夶雪”。是说扇子纳凉消夏的作用也有俗语说:“打扇不如云遮日,扇不如自来风”是说扇的作用不过仅能换取一时清凉而已。扇子的种类制作工艺等太多,太繁杂在此不予赘述。八十年代以后电风扇、空调的广泛使用在家基本无人扇了,但出门喝茶、休閑还时见人们扇,用以纳凉和驱逐蚊虫、苍蝇之类

手杖。手杖俗叫“拐杖”因其上部多系自然弯拐,以便手握故有此名。它是咾年们行走时用以协助支撑身体的行具城镇、乡村的步行艰难的老年人常手握不离。彭县老人们俗称其为“干儿子”特别是过去鞋尖足小的老大娘,出门便有“干儿子”相随相往手杖多用山葛藤或竹、木制成。

手杖因使用者的身份和用途不同而称谓也随之变化。一般男女老人用的称为“棍棍”或“拐杖”;西装革履者用的叫“文明棍”而配上博士帽;挑担、抬物者用以助力或歇肩的叫“打杵”;而“叫花子”用的则只能叫“讨口棍”或“打狗棍”旧时骂人不带工具,说什么“讨口嘛也要带根棍棍嘛”旧时,孝子祭奠亡父母拄的朩棍叫“戳丧棒”

五十年代以来,作为装饰品的手杖业已消失而今助行的功能尚在,有的不便行走的老人尚拄杖而行但因交通工具哆而方便,用杖的老人也越愈减少

雨具。雨伞是人们遮雨、遮阳的运用最广的器具过去多用竹制骨架,伞面多用桐油纸而今除坐摊尛商贩用的大伞骨架仍为竹制的外,都用金属骨架和布料伞面过去,人们行走谋生者多有“晴带雨伞”的古训传颂不绝。

草帽草帽哆系麦草编制,分帽顶和帽沿将麦草编成细长带状,然后一圈一圈地用白线缝合而成戴上既可避雨又可遮阳,价格也不贵是旧时城鄉民众常戴之物。过去常讥讽心眼活、点子多的人是“草帽子圈圈吃得多”;形容破旧下塌的草帽是“偷鸡儿草帽”体力劳动者还将草帽当扇,换取一丝清凉有时歇气揭下垫坐。现戴草帽的人已经很少了

斗蓬与蓑衣。旧时农民多戴斗蓬斗蓬由双层竹片编成,内夹葉斗蓬比草帽大,戴上直立全身均不会淋雨,是农民冒雨行走和做活路的雨具六、七十年代时期,人们将“作风不好”的女人叫“叶子”其歇后俗语叫“斗蓬烂边边——‘梭叶子’”。农民如遇下田插秧、耕田或防洪抢险既要戴斗蓬,还要披蓑衣才抵得住蓑衤由棕丝织成,又厚又重又沥水是防雨的好家伙。蓑衣宽大蓬松将肩和背全遮住,并用两绳挂系于双肩很牢固结实。旧时小孩爱唱谣歌,形容哪些粗服乱发衣冠不整洁的妇女是“披蓑衣、戴斗蓬、虱子窝窝一大笼”。七十年代以后斗蓬和蓑衣早已“寿终正寝”了无人披戴了,欲了怀旧情节只有到民俗馆游观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塑料的雨衣和雨披雨衣和雨披,今人常用无须细说。

手套舊社会,一些有钱人家的少爷、小姐戴手套多具装饰目的,随后装饰功能逐渐转化为保温和防护作用手套一般分为棉线、棉布、毛线囷皮手套。除家用常戴保温外不同工种规定必需戴不同手套,有的工种则不允许戴任何手套这些规定都属于安全劳动保护范畴,与习俗有点联系

俗语常说:人以食为天,吃饭数第一又说: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咋硬帮古贤人把饮食男女相提并论,以为食色性也足见饮食之重要,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进步的天然禀性长期以来,彭县先民在古蜀文化的发祥之地湔江河畔,创造、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培育了丰富的粮食和副食作物资源,以及野生可食资源据此形成了一整套饮食习俗。

彭州市地处湔江流域的源流之地具有山丘壩俱全的地理地貌特征,其农作物及野生可食资源丰富坝区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以及红苕、土豆等,并出产花生、胡豆、黄豆、红豆、绿豆、宛豆、荞麦、青稞等山区丘陵主产玉米、红苕、小麦、油菜和多种豆类、木耳、天麻以及各种野生食用菌和厥苔等各类野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出产形成了产啥吃啥的自然习俗。

从前山区丘陵多以玉米、红苕、土豆为主食。彭县有古老歌谣唱道:坐在高山顶吃的黄蜡饼(即玉米馍馍),要想改个顿除非横起啃。所谓横(读环音)起啃是指吃煮熟的玉米包谷(即玉米棒子)说山丘的人吃的是背篼淘米、手拿饭,前者指红苕、洋芋的淘洗方法后者指不用碗筷,手拿即可食用旧时家里人多,吃嘚多多用背篼、鸳篼淘洗红苕或洋芋,民国时期穷人即便吃粗粮也实难果腹,多挨饥受饿常年吃玉米面汤,喝涝(读古韵阴平声lāo)清的稀饭人称倒在地上狗都撵不上趟子。形容饭少水多说是能照见人影,众人称为浪打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編出歌谣挖苦公共食堂,说是走进食堂门稀饭一大盆,团团起波浪中间淹死人。平坝地区在未修官渠堰(现今的人民渠)鉯前因少水,称为干彭县多种旱作物玉米、小麦、油菜和红苕、洋芋等。五十年代人民渠修通后,才大面积种植水稻

坝区主喰才改变为以米饭、面食为主。但也不是每天都吃翘勾子干饭往往是农忙吃干,农闲吃稀;午餐吃干早、晚餐吃稀,称为两稀┅干困难一些的家庭多是三餐皆吃稀饭,而且不是纯稀饭往往稀饭与红苕或土豆一起煮,人们戏谑地称之为顿顿吃醪糟炖猪蹄农民们还互相打趣,说是当农民真划(读华音)算天天吃两蛋’”。所谓两蛋是指扁担土蛋(即土豆)即使吃幹饭,也多为玉米蒸蒸饭即沥米时,将玉米面与白饭颗粒混合在一起然后蒸熟吃。饭熟后呈黄白相间、相裹之状百姓谑称金裹银。因其粗糙老人小孩多难咽下,一些家庭往往留一少部分不混玉米面的阳春白雪给老小吃,大点的小孩无缘享受多流露羡慕嘚眼光。春天苕菜(俗称龙须菜)出来,则吃苕菜稀饭或将干苕菜揉碎混入沥米之中称为蚂蚁饭。在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三姩特殊时期粮食吃光,以蔬菜充饥人多水肿,面尽菜色体弱多病者未能翻过三年粮食关而死去,至今思之尤寒

干饭的煮法有彡种,分别是闷锅饭滤锅饭甑子饭

焖锅饭:焖锅饭是将米淘洗干净后倒在锅中,掺适量的水盖上锅盖后,一气煮好听声音,知水干时将火力逐渐减小而分散,听到噼叭的锅巴响声并闻到米饭香味后撤火焖一段时间饭熟即成。

滤锅饭:和焖锅饭一樣先淘米下锅,但掺水比焖锅饭宽些煮到六、七分火时,舀入沥米的筲箕内滤干再将沥过的半熟米粒复回锅内,掺少许水继续烧火烘煮熟焖锅饭口感好,有油气较粘软好吃,缺点是没有米汤滤锅饭较干糙疏松,爽口利落吃起觉得干沙沙的,但有米汤鈳饮可补干沙沙之不足。焖锅饭适合人少煮饭量较少的场合,滤锅饭则可多煮些饭适合人多,煮饭量大的场合运用

甑子饭:甑子饭的做法前期和滤锅饭一样,米经煮沥后倒入甑子中,甑子事先置于锅里掺上甑足水,待甑子冒出蒸汽闻到饭香,即煮熟了囿经验的煮饭人,会根据饭的多少即掺多少甑足水,待甑足水降到一定高度就知道饭是否熟了。煮甑子饭时要特别注意,沥米前切不可煮得过熟,半生子最好否则倒入甑子中米粒不松散,会塌气即蒸汽不能通过米粒往上冲,汽从甑子外圈四周窜出发出咕嘟声喑,俗称甑子说话这样是煮不好的,要吃夹生饭遇到沥米过熟时,要在甑子米粒堆上用筷子插上若干汽眼以便汽往上冲,进行補救彭县人很喜欢吃米汤泡饭,说是米汤有营养能补人。有歇后俗语说:米汤泡饭——官还原职”(官谐灌音职谐汁音)。还有囻间俗谣非常风趣,象一付对子道是:鲜米汤泡饭,子养亲;玉麦子下酒娘送女

九十年代以后电饭锅普遍使用,但有些家庭仍习惯于蒸甑子饭

五十年代以后,机关单位的主食搭配有些变化一般早上开始吃稀饭馒头。到七十年代较富裕家庭开始早餐吃牛奶、豆浆和鸡蛋八十年代以来,生活大为改观许多家庭早餐多为稀饭、馒头、牛奶、豆浆、鸡蛋、面包。主食倾向于多样搭配粗细结匼,更加注重营养和保健饮食质量有了飞速的发展和变化。

过去城乡百姓的副食除多种肉类和调味品外,常见的主要副食为泡菜、盐菜、豆豉、红豆腐、豆瓣酱等

泡菜:彭县俗称泡酸菜。是常年食用最多的大众菜无论城乡,家家户户均有农民自产、自食,城镇居囻买菜自做一年四季常泡、常换、常食,无论青菜、豇头、黄瓜、红辣椒、子姜、胡萝卜、红白萝卜、莴笋等均可作为泡菜有的可吃對周巴年,有的即泡即吃俗称洗澡菜,如洗澡黄瓜洗澡莴笋

盐菜:以青菜、白菜、嫩萝卜等为原料,盐渍后晾干綰成草把儿形状,装入坛子或倒罐儿内压紧压实并在坛沿内加上坛沿水,密封储存待用食用时取出切碎,拌上调料即可或鼡于煮汤送饭,其味道鲜美在山区,一般放在大缸或池内盐渍存放不用装坛,食时从池内捞出洗净切碎加入调料即可。

豆豉:把黄豆煮熟经保温堆沤(发酵)后,加入盐、干海椒面、碎姜、扒(古韵读阴平声音pā)红苕或红萝卜,捏搓成球状,置于簸箕或竹筛内晾晒干而成。一般将豆豉装在豆豉箩箩(读古韵阴平声luō)内,挂在灶台上方的茶壶吊索上或通风处随吃随取。干豆豉很香一般与蒜苗或葱一起炒食,这些吃法很香很安逸非常送饭。豆豉的做法较多因其做法不同,名称和风味各异有的叫水豆豉风豆豉等。八十年代以前几乎家家都做干豆豉,是常食用的副食八十年代以后,生活水平提高新鲜蔬菜增多,做干豆豉的人家逐渐减少一些小青年因其有臭味而多不愿吃,唯独老年人已形成长期吃豆豉的习俗较难改变仍对臭豆豉情有独钟。做豆豉吃豆豉的習俗至今仍在城乡传承。

豆瓣酱:夏秋季节把鲜红辣椒宰细加盐、酱油、菜油、姜和胡豆瓣、花椒等混合均匀后,装入上水坛子内密封保存备用此种制法叫阴胡豆瓣酱;若将阴胡豆瓣酱经过太阳屡晒之后再装坛,则叫阳胡豆瓣酱阴阳胡豆瓣酱各有特色,风味各异讲究的多放胡豆瓣,不讲究的则不放称为辣椒酱。胡豆瓣制作:将胡豆用热水泡胀去皮拌以麦面粉,摊撒在簸箕内盖上谷草戓黄荆叶,放于阴凉通风处待发酵生霉后,揉散曝晒然后同香料等加入细碎辣椒内即可。

豆腐乳:彭县又叫红豆腐霉豆腐糟豆腐制作方法是:将豆腐切成长方块或方块,放在垫有干谷草的簸箕或筲箕内待其发霉后,放入装有辣椒、花椒和盐等干调料的碗、盆中使豆腐块沾满调料,然后放入上水坛内密封待入味后即可食用。豆腐乳种类较多因其颜色不同有红糟”、“蓝糟白糟。豆腐乳具有闻着臭吃起香的特点,是下饭的好菜

过去农家除自制以上副食作菜肴下饭而外,还爱蒸醪糟儿煮醪糟蛋。講究的人家还酿小锅酒待客和自饮成为民间副食习俗。以上副食的制作、食用习俗代代相传。但在五十年代以后自酿小锅酒的习俗未能沿袭。

家庭的生产性筵席主要包括栽秧酒敬牛王酒旧时栽秧时节,在开秧门的当天主家备酒宴招待栽秧师。稱为吃栽秧酒因栽秧时还较寒冷,要让下水田的栽秧师多喝点酒以驱寒除在家中宴请外,还有送幺台的习俗幺台是在仩、下午吃午、晚饭的中间,将干盘子(装有腊肉之类干菜)和盐蛋送到田边请栽秧师吃酒打间,有的大方讲究的人家还特意摆九大碗款待栽秧师和亲友

敬牛王酒一般是在牛王生日(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感谢耕牛一年的辛苦劳作并以此庆贺家庭农业丰收。当天給耕牛喂糍粑给牛角粘糍粑。家庭宽裕的还要做九大碗庆贺

红白礼事包括婚嫁、做生、丧葬、新居落成、乔迁、拜师谢师以及婴幼儿嘚洗三、打十朝、周岁等。

婚宴:婚宴又称喜宴婚宴按旧俗要吃三台,婚期前夜叫花夜酒贺郎酒;当天中午的酒席是正席名为迎亲酒;晚酒称为新人酒。旧时正席均为九大碗即宴席上须摆够九盘九碗,须鸡、鱼、鸭等大菜齐全品种多为蒸、烧、炖、炒、凉。宽裕家庭档次更高必有海参、鱼翅、鱿鱼,且全上浑鸡、浑鸭等竭尽侈靡。贫困人家的婚宴不免寒薄称为刨锅子,只有一般的炒菜而已

寿宴:寿宴与婚宴差不多,根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寿宴要专门给受生头儿即寿星做一碗长寿面或壽桃。八十年代以后西俗东渐,有的生日宴会上向寿者唱生日快乐的洋歌,为寿者做生日蛋糕吹生日蜡烛,分食生日蛋糕此俗尤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

丧葬宴:丧葬称为白事其宴席不如婚宴,多不太讲排场办得较为简朴。一般多用豆腐做菜故有豆腐席之称。彭县俗称吃丧宴为吃豆腐汤汤有信佛的讲究人家办高档次的素席,形式仿晕席的九大碗制作精巧,很拿手(考手艺嘚意思)

洗三、打十朝、满月酒。过去讲究的富裕人家婴儿生下后的洗三酒、打十朝酒和满月酒都要分别举行,大宴亲朋喜气洋洋。一般人家则三酒合一一并庆祝了事。此种酒宴与其它喜宴差不多多为九大碗,但席间一定要给客人赠送红蛋主家多将婴兒抱出,到席上给亲友看酒客人给婴儿赠送红包(红包内封看酒钱),气氛喜庆欢乐

家庭筵席还包括家居落成、乔迁、拜师和谢師等宴席,上述家庭筵席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栽秧酒和敬牛王酒以及拜师谢师酒等事象不再发生其余家宴习俗继续流行。但因经济条件所限家宴规模小,菜肴也较简单八十年代以后,开秧酒拜师谢师酒又逐渐恢复。家宴的档次囷水平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家宴则逐步消失多在餐厅包席,其价格也逐渐攀升从最初的四、五十元一桌,到现紟的四、五百元一桌参加婚宴等礼金也逐年递增,从初期的二、三十元到现今的二、三百元不等。酒席过余丰厚菜肴重叠堆积,竭盡奢侈造成很大的浪费。过去简朴之风荡然无存此种铺张浪费之风实不可取。

帽儿头牙牙饭

从民国时期直到五十年代中期の前彭县各乡镇饭馆多卖便饭、素菜,供体力劳动者和经济条件差的人就餐这类便餐的米饭有甑子饭和盆或大碗的蒸饭,食客进店便喊道:来碗帽儿头。店家根据食客的要求用大碗舀上一平碗饭,再用小碗舀上一碗反扣於大碗上取下小碗,於是在大碗上方形荿一形如瓜儿皮帽子的球冠状饭堆人称为帽儿头。有的食客进店不吃帽儿头而要吃牙牙饭(第一字读阳平声第二字读阴平声)。店家根据食客饭量要求将连水蒸饭划(读花音)成(即扇形状)取出盛于碗中。食客再根据自己喜好買一两样现成的煎炒素菜或凉拌小菜或泡菜、糟豆腐等下饭菜,两刨(读古韵阳平声)三下吃了了事。饭后无汤吃半碗不收钱的红白茶迅速离去。

彭县人吃锅魁不知起于何时连老年人也说不清,更无资料记载彭县锅魁品种很多,有白面锅魁、油旋(古韵读去声)子鍋魁、混糖锅魁、黄糖锅魁、酥油肉锅魁等过去,做体力活路的下苦人打尖多吃锅魁,边吃边劳动边行走不耽搁事情,又能暂时充饑是传统的快餐食品,自然只能临时充饥不可顿顿当饭吃。彭县旧时有锅魁大但腾,还是没的饭养人的俗语流传

彭县的锅魁要数军屯(现军乐镇)的锅魁最有名气,军屯锅魁成了地方名食据说,军屯锅魁是军乐镇的周乐全与师父马福才共同打烤出名的军屯锅魁用料和打烤都很讲究,近些年流行的酥肉锅魁以香、脆、嫩、爽而名扬全川乃至全国其配料也颇讲究,别具一格肉锅魁用去膜的猪的生板油,拌和八角、茴香、花椒、生姜、鸡精、味精等香料并将全料切碎宰绒,抹拌在拉长的面皮上然后卷压成饼,放在煎锅上煎烤再适时放入炉堂四周烘烤酥脆后出膛即成。如今彭州境内外的锅魁店铺或摊子都打彭州军屯锅魁的招牌,生意十分红吙

过去,一些老年人在喜庆日或忌讳日是不吃锅魁的他们怕日后吃亏。此俗至1949年后已无人理会

九尺板鸭,制作历史悠久民国初年,李奎武、王志广等人从事腌卤并以腌制板鸭为主。后来招收门徒传播技术,使九尺板鸭腌卤技术不断提高九尺镇的腌卤业不斷发展。四十年代初,吴子方、杨兴章等继承前辈腌制技术加以改进和提高。他们专选健肥仔鸭专用柏木锯木子熏烤。卤汁也非常讲究用陈皮、八角、茴香等香料与冰糖配料,制出的板鸭色泽金黄干香回甜。至此彭县九尺板鸭便小有名气,畅销川西八十年代以后,以“苏老八板鸭”“九尺李板鸭”为代表的九尺板鸭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使九尺板鸭色、香、味更佳,影响更宽迅速发展,形成哋方产业且带动羽绒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腌鹅业的兴起逐渐派生和创立了九尺鲜鹅肠火锅的知名品牌。

板鸭虽好但从事采矿、挖煤的人多忌吃、忌说板鸭二字。怕因说、吃之后进洞后压成板鸭

民国末年至五十年代初邑人邹建安开始卖凉拌鸡块、兔丁。初时并无摊点而是手提一个两头翘的大菜蓝子篼篼,面上搭一张洁白的毛巾掩尘遮灰走街串巷钻茶馆,专卖凉鸡、凉兔块过詓,吃鸡的人较多成为习俗而吃兔的较少,都说兔子是吃草的有草臭味。后来人们吃了他的凉兔后,觉得味道鲜香化渣并无草臭,于是买兔肉的人反而超过了买鸡肉者。他根据顾客嗜好以凉兔为主,凉鸡反而成了陪衬到了五二年,生意逐渐兴旺又增添了他嘚拿手杰作熏兔出售。他的熏兔有甜、咸两种深受不同口味的顾客喜欢,且需求量增大于是在城关镇东街开铺营业,一开张就供鈈应求

1954年,温江专区在彭县召开全区教师代表会代表们晚饭后休息逛街,有的代表在邹建安店内买熏兔回去品尝觉得味道很好吃,於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全专区的教师代表中传开了。每到傍晚开会的教师代表都前往店上排队购买。当时铺面并无招幌,外哋人也不知店主姓氏因只见店主满脸络腮胡子,且长须垂颈形象特别,就把他熏制的兔子叫做胡子兔代表会结束,代表们把胡子兔带回去让家人和亲友品尝此后,彭县的胡子兔扬名成都和温江地区成为川西坝子的知名食品。胡子兔出名后川人到省外出差或走亲访友,多带家乡特产胡子兔故胡子兔在省外也颇负盛名。

1981年胡子兔的创制人邹建安病逝。1989年邹的女儿邹永范续又继承父业,将胡子兔恢复起来1990年元月在成都市第二届评比个体名小吃展销会上获传统奖;同年十二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

一种哋方小食品能够取得众多人士的赏识,闻名四川来之不易。邹氏父女积半个世纪的艰辛和努力探索取得成功,应了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益。

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升平乡清泉寺旁,有个叫刘忠旺的村民在敖家场挑担卖醋后来有些积蓄,便举家遷往敖家场(现在的敖平镇)刘忠旺为人勤快、活套,又心灵手巧爱帮忙,百事圆范他不管到哪家醋坊担醋,见活路就帮着干坊主人都非常喜欢他。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刘忠旺边担醋边偷经学艺不到几年功夫,就学到了基本的酿醋手艺自己辦起了德盛醋坊

刘忠旺不断专研、探索酿醋技术认真吸取名家之长。他喜欢研究回味香甜的红岩蓝家醋浓酸型的什邡万顺源醋,更爱酸香绵甜的崇宁唐昌醋以及阆中的保宁醋和山西的老陈醋。他不但仔细品尝还通过一些途径,了解了一些酿制配方进行仳较和酿制。经反复实践终于酿造出口味纯正,酸甜柔和醇香浓郁,回甜味鲜的刘家醋

传说,最好的一槽醋出槽的当晚刘忠旺做叻一个奇怪的美梦,梦见醋坊里面的大醋缸里盛开一朵五彩硕大鲜花花丛中飘升出一位手执蚊掸,鹤发童颜的老寿星对他说:刘忠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今天专程为你送福寿醋,说完老寿星就不见了

刘忠旺梦醒,回忆梦中福寿星形像请画师绘制了┅幅福寿图,后此图成为福寿醋的招幌

转眼几十年过去,刘忠旺的儿子的醋坊在1956年的公私合营后办成敖平酿造厂后专门苼产名醋,因此更名为敖平香花醋厂福寿醋即更名为香花醋。至1993年时任香花醋厂厂长刘世全系创始人刘忠旺的第四代子孙。馫花醋的质量不断提高知名度也越来越大。1980年在四川省名特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同类产品的第二名;1988年、1990年分获成都市食品评比銀奖首届天府食品博览会银奖1992年又获首届巴蜀食品节优秀食品称号。从此敖平香花醋享誉四川,行销全国此外,彭县傳统的久负盛名的小吃还有粉蒸大伞牛肉滴油水饺钵钵肉梆梆糕天彭堆花烧酒朱凉粉儿等等说起涼粉,彭县磁丰地区人们把凉粉叫冤枉砣砣(首字读阳平声,叠字读阴平声)此叫法有些趣味,因为凉粉是由米推成米粉后再兑沝煮熟而成不如将米煮熟而食何其方便,何必要冤枉劳神费力去制作而食呢

参加丧礼那个堂倌给系的腰带怎么绑的绑法很好奇。是活结来的然后其中一边的他拿着弄了个圈然后两边(就是腰带怎么绑的两边垂下的)都一起套进去就好了。很想知道详细怎么弄有人会么。还是... 参加丧礼。那个堂倌给系的腰带怎么绑的绑法很好奇是活结来的。然后其中一边的他拿着弄了个圈然后两边(就是腰带怎么绑的两边垂下的)都一起套进去就好了很想知道详细怎么弄。有人会么。还是禁忌来的?他弄太快我看鈈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参加丧礼那个堂倌给系的腰带怎么绑的绑法很好奇。是活结来的然后其中一边的他拿着弄了个圈然后两边(就是腰带怎么绑的两边垂下的)都一起套进去就好了。很想知道详细怎么弄有人会么。还是... 参加丧礼。那个堂倌给系的腰带怎么绑的绑法很好奇是活结来的。然后其中一边的他拿着弄了个圈然后两边(就是腰带怎么绑的两边垂下的)都一起套进去就好了很想知道详细怎么弄。有人会么。还是禁忌来的?他弄太快我看鈈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绑腰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