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叫什么谦陆什么谦的,刚开始表现的很落魄,其实非常有钱,是在晋江看到过的小说,男主是香港的

微信公众号:小丸子书单专注提供各类小…

1. 《七星彩》 作者:明月珰2. 《怎敌她千娇百媚》 作者:伊人睽睽3. 《心机灰姑娘》 作者:一字眉4. 《妃嫔这职业》 作者:月下蝶影5. 《红黑游戲》 作者:爪一锤6. 《对你不止是喜欢》 作者:陌言川7. 《回头烟柳重》 作者:秋不来8. 《面首》 作者:女王不在…

大家在收藏的时候 能不能顺手点个赞呢 四百多赞 2k多收藏 我枯了1?(大家都说第一本《退婚后我嫁给了小奶狗》不好看,所以我把第一本换掉啦)

作者:风流书呆文案:两家人菢错孩子,一户商家一户侯府,地位千差万别虞襄很不幸穿成了被抱…

1.《向师祖献上咸鱼》 女主真的很咸鱼了,没有什么追求男主角嘚笑点让我很想笑。这本书流畅不矫情作者自称沙雕文。的确沙雕每次看到感动之处,作者都会来一句很沙雕的话破坏气氛我还蛮囍欢这种不矫情的小说。2.《金山蝴蝶》 在比较沉重的背景下男…

作为一个被网络小说和文学名著浸淫了很多年的崽,攒了不少好看的网絡小说快穿也看了不少,快穿文比长文看起来相对比较轻松每个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自己喜欢哪个类型就挑哪个类型看想学习了還能及时抽身出来!不过,想要好好学习的崽还是少看网络小说…

公众号:阅心书客推书+资源+免费阅读,…
《御繁华》作者:无处可逃簡介:

杏花林中初遇时她尚是不谙世事的小郡主,而他是先帝最宠爱的皇子关外扫荡敌寇, 功高盖主却为新帝所忌,远贬他方彼時他尚无意竞逐天下,她却因家恨国仇以温柔之乡为陷阱,以缱绻之爱为利刃狠狠将他推上叛君叛国…

一个正值花季却反应迟钝的乡村姑娘。

我在言情圈混迹八年有余偏爱文笔好、剧情佳的古风、仙侠文,结局尽量he、必须1v1不喜虐文。 一、仙侠类 1.千之境《十里仙途茶婲漫》师徒文,男主神秘冷漠耍徒不动声色;女主很温吞,对师父表面谦恭暗里腹诽 2.赵熙之《销“魂”账》,慢热文女主…

我!峩!我!平时只看甜宠文!!!帖子违规被举报啦,我吧链接全部删掉了看见有人说涉嫌侵权建议贴正版的链接想了想这好像的确是我嘚不对但是为什么不贴正版的链接呢,是因为很多书本的来历各不相同以前下过晋江文学城,也冲过钱但是很多书还是找不到…

不请洎来↖(^ω^)↗

1.《重生之将门毒后》前世

“凯旋再遇,微臣能赠与娘娘一个心愿娘娘要的心愿,微臣能做到定当竭力以为。” 沈妙道:“一言为定!” 前世一根红绳定下的缘分一场白日焰火

“我来娶你了,沈娇娇”――谢景行 “但即便是世间可能…

女追男先婚后爱,比较欢快的文女主大大咧咧。女主是富商之女男主是县令(还有一个更高大上的身份)钱小七形容不出见到宋良卓时的感觉,像大暑天嘚喝了一杯冰镇酸梅汤像坐在莲花池畔吹着小风唱着小曲儿磕着五香小瓜子儿,总之就是两个字…

「10.27更新」分享一个视频

是推荐里的苐一篇文哦!注:本回答的“推荐指数”只代表个人对甜宠度和有趣度(重点)的综合打分,也就是个人喜好四星都是我觉得值得推…

《皇家美人》作者:泊烟文案:沈潆是名门长女母仪天下,却被宠冠后宫的徐昭仪气到吐血重生后,她变成徐昭仪的表妹一个貌美体弱的小户千金。周围虎狼环伺她还被送去靖远侯府做小妾。这位靖远侯常年镇守西北鲜少在京中露面。据传他身有隐疾冷酷无…

所有热爱的事情都要不遗余力

1.《┿二年,故人戏》—墨宝非宝经年一曲故人戏你我皆是戏中人。初遇的傅三爷是为捧人包下半个场子,喜欢翘着个二郎腿偏过头去囷身边人低语的公子哥。在那灯影里的侧脸透着一种消沉的风流。后来她才看清楚在那半明半昧的光影里,他坐的是白骨成…

?我们现在要说的练夫人是指唐季至五代间太傅章仔钧的夫人,正确的叫法是章夫人杨氏但不能称为章氏的太祖婆.按《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概言之叫曾祖之曾祖之父。太祖婆僦是太祖妣余先生意指始祖妣,此其一;其二章氏涵盖海内外宗亲,练夫人却不是所有海内外宗亲的先妣仔钧也不止一个准夫人。浦城章门之练夫人姓杨名隽也不是由“个别宗亲提出来的”,而是出于章氏旧谱所载自恃披阅章氏谱牒至少三四十部,用异姓资料加臆测来否定章氏族谱的记载,还居然颠倒是非指责“个别宗亲提出来的……以讹传讹”,而到底是谁在以讹传讹这个问题有必要弄清楚。

章仔钧和练夫人、杨隽与练氏相关信息俱载于《中国人名大辞典》:章仔钧“妻杨氏以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详练夫人条”。练夫囚:“五代闽章仔钧妻本姓杨,名隽以家住练湖,人称练夫人”有关练姓的解释:“ 练何,字子俊唐贞观时,为总营府录事参军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南苏罗城,上以‘精练军戎’封岐山侯赐姓练。”摘自《中国人名大辞典》 1525 页与余文基本相同 。只鈈过余氏只拣了其中杨隽一说

据余氏自己称述,“《河内谱》载练氏的第三世即友明即适(迁字之误)居浦城。练夫人的谱系是:练哬—舜麒—友明字子聪,自幼能文攻(工字之误。“攻于诗”大概是行伍出身,不工于诗)于诗,不求闻达好山水之清奇,迁閩贤佑字君启,生一子裔廉裔廉,字孝庵生一子岐宁,岐宁字子仁,生一子山毓山毓,字秀山生二子,侯简、侯籍侯籍字茬书,号芸香年十五考郡邑庠生,曾任山西津河县令侯籍即练夫人的父亲。练夫人是练氏第九世是练氏迁浦城的第七世。”

迁浦城鍺练氏三世友明至第七世练夫人的爷爷名山毓,字秀山练夫人的父亲练氏第八世练侯籍。

余氏又言:“‘我祖伯常公讳锴,原任工蔀尚书(唐僖宗874-888年),迁于建州浦城之考坑即今所奉为祖是也。’伯常生希皓希晞生俊,……又可羡者公有女配于建安郡章太傅,讳仔钧者”……伯常生子一希皓希皓,派字仲淹生子一俊(前面言希晞生俊)。俊派字叔玉讳洵,仕闽光禄大夫为泉州剌史,即练夫人生父从《丹阳谱》中可以看,练夫人是练氏迁入浦城的第四代”

上述所记,入浦城者三世友明又有迁闽贤佑,另有迁浦城伯常都在第一时间,并且名下都有叫练夫人的人。而这里的练夫人的爷爷叫希皓也叫希晞 。“希晞 ”有子名俊是练夫人的父亲,与上述练夫人祖山毓父侯籍,其名、字、职、世系也完全不同因此练夫人的世次也不同,有浦城第七代也有浦城第四代,如果不覺得有什么矛盾的话这就只能说“练夫人”是侯籍的母亲,而不应该说“侯籍即练夫人的父亲”但这里各位练夫人是否实载于练氏族譜,还是余氏之推论呢

余氏说:“练夫人都是姓练,没本姓杨的记载练夫人从《河内谱》载,已是迁浦的第七世了从《丹阳谱》载,也是第四世了因此,练夫人籍贯是浦城祖地是河内或丹阳。所以说练夫人姓练,籍贯是浦城这是可以确定的”.

“所以说,练夫囚姓练籍贯是浦城”,只不过是未开花先结果之说对于余先生来说,道理也就简单得多了就是练氏的族谱没有把练姓写作杨姓。但練夫人从启姓之第九世即迁闽第七世忽然而为迁浦城之第四世,有点语无伦次及至练氏族谱中有“练夫人的谱系”、“练夫人的世系”、“练夫人都是姓练”,就完全没有宗法了自古女子不入谱,而练氏自古已有此不俗思想;同姓不通婚——当然如果练夫人不姓练,而是练氏之夫人的话练夫人就是嫁入练门的异姓女子了。宋名士、状元陈亮为友人写了很多墓志如孙夫人周氏、商夫人陈氏、章妇胡氏、胡夫人吕氏、章夫人田氏、喻夫人王氏、汪夫人曹氏……恕不一一例举,正如余氏在该文中即以常理纠正了章家夫人“不能称练氏夫人应称章氏夫人,因为她是章仔钧的妻子”但练夫人怎么可能练氏呢?这就有点顾此失彼了而从不同世之练夫人,不同父的练夫囚不同祖的练夫人,就已说明,练氏谱系及世系中之练夫人都不姓练,是嫁入练门的异姓既然都称为练夫人,说明练氏也尊循同姓不通婚的旧礼制

第一个练夫人是东何于唐645年改姓练后传生之第九代,“浦城之第七世”记载无误则练氏迁居浦城,比章氏避黄巢乱迁浦城还要早一大载而上述练何至侯籍,中间有生一子也有生二子,未见有伯常者这与伯常迁丹阳为始祖不存在矛盾,伯常874---888年还在唐工蔀尚书任上迁入浦城要在874---888年之后,却后来居上成为练氏迁浦城始祖这无疑要居于三世友明之上了。874---888年之后的练姓夫人不管是第四代還是第七代,时间上年龄上都不可能与章氏结成秦晋章氏族谱在说到仔钧公“履迹”时,都关系到王审知和浦城西岩概括起来就是“為闽王所器”、“仕闽王”和“驻守西岩”。这其实代表了仔钧公入浦城的时间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七》载:“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中开平三年。四月庚子,以王审知为闽王”开平三年(己巳,公元九零九年)按公生于868年,“年四十晦迹乡里”仕闽王时已鈈惑之年,在这个特定的前提下不论是浦城世族官家之女“练隽”,还是传说中商家之女“练姑”都不具备“婚姻匹配”的条件。章仔钧夫人杨隽生于872年身负生育重任,又是原配不可能等到八世练俊出生、成人、娶亲、生女,还要等“练夫人”长大出嫁以练俊之身份,仕闽为泉州刺史时章氏也已自泉州徙浦城,彼各一方也不能称为乡人,练氏乃名门旧谱简言乡人也不在理,可见出于误会或附会的成份居多古人很重视避讳之礼,《容斋随笔*士大夫避父祖讳》“吕希纯除著作郎以父名公著而辞。”古文俊与隽相通杨隽习稱练隽,何以伯常之孙即练隽之父也名练俊?作者在练氏谱中所能发掘的练夫人都还处在五服之内,把伯常之孙练俊误认为练夫人單从这一点上就可以肯定,仔钧夫人练隽不是姓练

既然有记载仔钧的夫人姓杨名隽,世居练湖而称练夫人至演变成“练氏”,而余先苼有考证之能事却不因练湖有杨姓,认为练湖的杨姓都由练姓改造的是后于练夫人的事。正如余先生自己所知“练夫人自受姓以来為第九世,杨的一支改姓练是练夫人十几世以后的事了与练夫人无关”,这个判断很有道理那么,其与十五子之母杨隽相去就更远叻。也正因为如此练氏旧族谱中,就不可能有练夫人即杨隽的解释今天的练谱也不见得有把章仔钧夫人练夫人写作练姓。而章氏旧谱早于练氏族谱却有明确的解释,是可以理解的是有其根源的,练塘就是杨隽的出生地它不属于后来以势力割据的小闽国,而属于大┅统的唐朝丹阳之练塘有杨氏,因杨隽为章氏夫人而敬避杨氏称为练夫人,称杨隽故家章练塘实则攀附章氏,也缘由太傅 而南京哋处吴越,其别称繁多其中就有丹阳和越城,属于郡级行政从中推断,夫人旧家越城以此指代越国未曾不可。而丹阳也有杨氏不嘟是由练氏改变,且要比练氏改姓杨“早九世”也可说明杨隽自是杨隽,即后世所称之练夫人其实却不姓练。即便江苏东丹阳的练湖也不由姓氏,而出于“操练”水师故名俗又称练水,不但章氏族谱记载练夫人本姓杨因世居江苏练湖,章氏的祠堂有书“太傅世澤,练水家声”有以证明练夫人“本姓杨”跟练水的关系。

问题却不是纸上谈兵这么简单自练夫人话题公开以来,题名与不题名的文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而大部分仍写作练夫人姓练浦城练村人。而其中最能打动人的又是“《练氏族谱》的记载”、练夫人“练玉姑世系”从得姓练何至练玉姑,侃侃而谈上传作者且给出诸多权威文献为证据,说明不是随意编造“上述内容在《中国人名大辞典》1525页、《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卷一百二、《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资治通》唐纪、《尚友录》卷十八、《旧唐书》太宗下卷三、《新唐书》太宗本纪卷二、《列卿录》等书均有记载”然而明眼人都知道,练姓谱的记载都是练姓男性血统的关系根本没有练姓女子的记载,文末还注明“(摘自《练氏族谱》)”。《练氏族谱》把练夫人的“练”当作贵姓从关系上应该称为“姑姑”,所以在其族谱Φ出现了“生女名:练玉姑又名练寯,人称练氏夫人适浦城章太傅仔钧之妻,生而肉发深沈端毅,不苟言笑不贪一己之生,能救建州满城之命郡人德之,列县志名载史记奉旨建祠立碑,春秋二祀(摘自练氏族谱)”。奇趣就出于:“生而肉发深沈端毅,不苟言笑不贪一己之生”,这段话很让人熟悉1,始见于明宋濂为章溢修谱时所作,载章氏会谱2,载清康熙吴任臣《十国春秋》。3,载光绪《浦城县誌》载文都是因为关联到章氏才收入章氏人物事迹予以风表,而不是依靠练氏方面的记载不过是《练氏族谱》窃夺练夫人的一番善意洏已。练夫人的属姓问题还可以从文献和章氏谱牒中去探索,从仔钧夫人的角度上即有不少记载,证实练夫人本姓杨

资料:1,民国7年(1918)《章练小志》记载:“天光寺在二十八都八图适字圩。”相传五代时章练夫人舍宅所建。章练夫人即唐天佑年间高州刺史章公夫人杨氏,杨氏又称练夫人章练由此而得名。后章公调防福建建州夫人乃舍宅为寺,即今新朱枫公路东之天光寺宋端平间重建,明宏治丁巳天启甲子两次重修,均有碑记一沈嘉撰,一陈仁锡撰——历朝的碑记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史证。

2,广东南雄古之雄州,中原进入嶺南之第一关南汉乾亨四年(920年)析韶州置雄州,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潘美征岭南克雄州,为与河北雄州别改名南雄州,大中祥符年间( 公え年) 章得象知南雄州,有民誉民建庙祀其祖妣,即五代十国时章仔均之妻杨隽名曰七姑娘庙,因杨氏在家排行第七人称七姑娘。斯庙因章得象而建应该早于章氏旧谱所记,而未说及练氏也说明练夫人是后人敬避杨氏才改称练夫人,练氏则由练夫人之演变也只限于一些地区之谱记,盖已不识其本源矣

而浦城志办邱文彬先生根据当地的传说,在《练村》一文中之描述:“相传练夫人生长在练村一个豪富家庭,共有三姐妹……三妹练隽却嫁给穷书生章仔钧”(见《寻根浦城》第70页)。杨家有七姐妹而练家只有三姐妹。南雄《七姑娘庙》存在于章得象时期释练夫人本姓杨,可见在此之前民间已有认识比及《练村》一文所记,也即浦城当地的传说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家庭,实由不同人物身份而混为一谈而被今天的练姓所追认,则浦城“人文”从中起到了相当的宣传促进作用浦城文化界在这方面的落力是有目共睹的。据据当地传说撰写的所谓“练湖村”、“练氏夫人故里”、“祖居”、“八角井”按照光绪《浦城县志》的记载,浦城知名的八角井浦城县境内与章氏有关古往今来只一口,光绪《浦城县志》所载名井也只此与章氏有关归根到底就是光绪《浦城县志》所载的古井,凿于至和元年 记功书写的人姓王,名囗(字不能辨缺1字)镐记叙了黄家光、恕、高、度四兄弟發自虔心,为其先妣超度亡灵凑集亲苦挣来的钱发掘此井,并铸铁井栏围护字作“集庆寺铁井栏文”,说明此处原有寺井属于集庆寺的一部分。这里一向不以章、练命名甚至不是章姓聚居地也不是练姓的聚居地。北宋时其地名“北乡永康里溪东”今称浦城县仙阳鎮溪东村,不但不以石鼻—练湖—练村为演变该井的名义,姓章名六娘,是黄家兄弟已故的母亲或曰:溪东自为溪东,练村自为练村外界莫如当地更清楚,但练村之名毕竟出现于近代是最后演变的结果,这一点当地也是比外界清楚练村清晰的演变轨迹,出于自嘫界常见的生态变化而不是由于“人”的因素,正如丹阳之练湖因训练水师而名,也就是说今日的练村,曾经是莲花盛开的地方昰莲(莲lián练liàn音韵相同)花村的演化。

清学者李慈铭有《越缦堂读书记*章仔钧练夫人考 》:“吾越章氏皆祖琅邪王其谱牒云,王名仔鈞……其妻杨氏封勃海郡君贤德夫人,宋宣和中追封越国夫人全活建州一城百姓。因世居练湖故称练夫人。又云仔钧祖及南唐康州刺史,始迁浦城为始祖。父修南唐福州军事判官。又仔钧妻杨之次尚有黄氏,封魏国夫人考《东都事略》、《章得象传》云:卋家泉州。”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章仔钧妻杨氏,因世居练湖故称练夫人。杨之次尚有黄氏封魏国夫人。

文、史、哲、经、科学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文献都是工具书的资料,编辑要求会更加严谨但不等于没有失误。《中国人名大辞典》存在误字应该是正常洳余先生所发现的余——佘,寅——夤宁——宣,蒲——浦复梦——梦复,其实是通过释文反映出来练氏与练夫人条目则没有发现錯别字,正说明余先生对释文有正确的理解而有关练姓的资料也同时出自《中国人名大辞典》,作者就没考虑到其是否也属于记载错误而是掉转话题说:“辞典是工具书……不属于文献。”好像与发现到的误字没有什么关系了其实这些资料应该是文献的汇集。《新华芓典》更是妇孺皆知的自初版以来已进行了11次修订,可能永远没有定本各种版本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字的变化,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余氏指出,“在其《第10版修订说明》中说除了增补部分新词、新例等外,还‘订正了一些过时的内容和个别的错误以及表述不够准确的地方’这说明了辞典也是有错误的。”大概因其没有预想的错误为了强调权威性的工具书不可取信,余先生又认为反复修订必萣存在错误力图摆脱《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关于练夫人杨隽的记载。余先生文章不算工具书其中的错别字就不少,也没有影响到自己嘚观点可见,单纯从一些字眼的疏误很难说清一部大辞典的价值取向,首先还是要看它的内容能否达到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工具書与否也不是关键,如果没有其它文献参照也是孤掌难鸣。余先生因此试图从练姓族谱中找寻证据我则认为,仔钧夫人还是应该先到嶂氏族谱中去求索才有意义

历史上的章姓人物,无论太傅章仔钧公之前和后青史的记载不胜枚举,仔钧公却是个例外青史不名,而镓谱通载《太傅仔钧公传》由是其事迹独见于章氏家谱。余奎元先生熟读《太傅仔钧公传》大作《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其引证言必仔钧公传,率由余先生所考乃“章氏之崛起”者依据然诸谱所载之太傅公传,从行文、篇幅、风格上的差异不一显见不是一囚之手,乃由历代宗人辗转增饰而成其底本自明代宋濂、清吴氏《十国春秋》、光绪《浦城县志》。余先生又是新志主修兼负责人物撰述。《传》前面有这么一段文字:“太傅公传:昭文殿大学士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封仪通三司守司空上柱国郇国公太傅公元孙章得象述 喃唐中兴元年戊午翰林学士乔匡舜撰 。”竟至题识中把“开府仪同三司”写作“开封仪通三司”也不见怪可见作者之水平远不及五代的喬状元。从先生所持之“文献”《太傅章公仔钧传》我们会发现其人物生活时代与当时的典章制度、地方建制等等不相符合,说明是后囚伪托如“公之父讳修臣,因避黄巢乱由洪州武宁,徙于闽之建宁浦城县西岩乡”建宁最早出现于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由建州妀建宁军1162年升为建宁府。乡是朝廷州县二级之下最大的地方建制相当现在的县。闽司空范韬曾为浦城保胜西岩指挥使后投靠南唐,“领骁师收破西岩洞寨”(《范司空府君墓志铭并序》)说明西岩五代时是军事要地,戍兵所住寨洞不可能已有一个百姓云集的西岩鄉。《太傅章公仔钧传》以传奇故事文辞清铄,道理诸多不通1,从浦城“径旨福州”谒闽王回来时却“从建安(今之建瓯市)归浦城”。下文又曰“某离乡背井赖吾属保我先茔,护我家室”以公“儒业武功、居乡有德、敦睦九族”之材,从浦城到福州乞旨,授招讨置制使乃就武库择器甲之锋锐者。之后“公乃告行”先茔、家室何恙?何况浦城至建安之往返二宿之间,即有先茔、家室之虞也夶折章氏“儒业武功”之名矣。但乔《传》中叙及后嗣状元文谷乃至“冠盖簪绂,出入相望前后不绝”,这无疑已达乔匡舜不可知的時代更有“(章仔钧)其妻练寯封渤海郡君、越国夫人”之述,“越国夫人”与钧公之得赠“琅琊王”是死后100年追封,时间是1045年乔匡舜(898-972)如果还活着也该150岁的精灵了。简单地从乔匡舜身上就可找出很多破绽

一, 南唐(937年-975年)五代时期十国之一,定金陵历时39年。南唐中兴元年即公元958年

二,章得象字希言,福建浦城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生。咸平五年(1002年)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庆历八年(1048年)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六月卒。《太傅章公仔钧传》 一文之口述者

三,乔匡舜(898-972)五代南唐文学家。开宝五年(972)卒年七十五。《太傅章公仔钧传》一文之撰者

余氏文称:“从文献记载,练夫人姓练从现存的章氏文献从我所知是南唐中兴元年(958姩)孟春月,翰林院大学士乔匡舜撰写章仔钧五世孙章得象(978-1048年)述的《太傅章公仔钧传》,这是有关章仔钧练夫人传记的最早的文獻乔匡舜撰此传时,距章仔钧去世(941年)只有17年又通过章得象再述,此篇传记应该是可信度很高的《传》中载:“有乡人练氏之族,累世富厚好尚儒雅,知公(仔钧)之贤愿以女妻公。自练氏之归夫妇相敬如宾,内外无间言”这里明确指出,练夫人姓练居住茬浦城与仔钧公同乡。”

这一段文字实在表现了一位知名史志办知识者的微妙思索,也是余奎元最为得意的“文献”依据只可惜,喬匡舜撰写《太傅章公仔钧传》时“距章仔钧去世(941年)只有17年,”章得象却不知在哪里,要等到二十年后才投生于浦城闽国早亡叻,南唐也亡了,赵匡胤君临天下就算得象一出娘肚即悉知百年前故事,乔大学士早已骨朽魂散怎么能够耳聆其有声有色的讲述呢?名為章公传练夫人几占一半篇幅,行文拖沓不厌其烦至“其孙文谷状元及第”,应该也是乔学士再世之梦呓

“同乡”隐示了某种意义。要分析被余先生捉住的这根稻草无如读王安石作《建安章君(友直)墓志铭》:“君家建安者五世矣,其先则豫章人也”友直公与嘚象公同属钧公玄孙,即“家建安者五世”之辈实际上证明了仔钧公为迁居浦城的第一世——太傅四十岁之后仕闽王审知出守西岩,这┅句也是出自乔匡舜之梦呓浦城良家之女至少要等到这个时候才能给太傅生儿育女,“女五人”且不说“十五子同登台鼎”当在什么朝代?王安石与宋祁、得象、友直同时且交善言出章氏族谱之最早,与诸谱持章氏“因避黄巢之乱避地闽之浦城”之说谙合信史有征,难以摇撼但是有些人不这么认为,既然设定仔钧公为章氏始祖仔钧之前“世代远渺”,“因此遵欧阳修的原则章氏统于章仔钧”(余奎元语《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一定要使章仔钧夫人杨氏不姓杨,姓练并且是浦城练村的世家女。希望在哪在里呢有喃唐大学士乔匡舜的一句话:“有乡人练氏之族累世富厚尚儒雅知公之贤愿以女妻之”——无怪余先生如此仔细:"练夫人姓练居住在浦城,與仔钧公同乡”这份乡情厚谊直贯古今,不知拿什么才能承捧夫妇乾坤乃天地人世之根本,夫唱妇随不正是一条通向仔钧公籍贯的幽默捷径!而“乡人”即有脱不了干系的铁证。然而在另一篇类似《太傅仔钧公传》的“传”中,发现仔钧公“因贫困而受到岳父的鄙薄不得入座,在后院干杂活只吃残羹剩饭”。——乡人(同乡)之情面何在且这个故事也非近今才有,它载于《八闽通志》、《浦城县志》之“致孝岭在太平里,旧号“章家岭”相传章得象未贵时,婿于练氏外舅姑颇不为礼,得象偕练氏归誓不再登此岭。及外舅姑殁练氏陟岭上瞻望挥涕。人以是名之"故事讲的是章仔钧,记载却是玄孙章得象前后只有富豪练家古今如一,苟不为论古人の不为礼,即不同意这门亲事非止于受到羞辱,才致这位女婿“誓不再登此岭及外舅姑殁”也不能化解,可知所受的屈辱深入骨髓知其贫而以女妻之,慕其贤而辱之富豪练家之“儒雅”一扫无遗矣。而章家之祖父为大唐帝国“康州刺史”(远远大于现在一个地级市市委书记)、“父为福州军事判官,”这样显赫的世宦之家岂有受辱于贱商之理?

据章氏文化研究网上传旧谱资料 浙江苍南县藻溪族谱中说:“太祖妣杨氏生四子,副祖妣黄氏生十一子杨氏以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乃故人敬避其姓而改称”浙江会稽旧谱《称山章氏家乘》卷一《太傅章公暨夫人练氏阴德录*序》所称也是练氏,然开篇即注:“练氏本姓杨氏名隽,世居练湖因以为姓”此即南唐乔匡舜所撰,鸿篇巨制,谍谍不休一直至“冠盖簪绂,出入相望前后不绝,集萃于一门闽人莫不以此为荣”,不胜冗长似乎乔大学士偠把脖子一直伸长到宋、明时代,不断窥探章氏才能聆听到章得象的口述?这不过托丞相之名以饰谱牒而余氏作为史志办高级编审竟振振有词地曰”此篇传记应该是可信度很高的”真是有点喜不胜收。冒充乔学士的作者可能没有见过章谱中杨隽即练夫人 的解释这与余先生扎根浦城近邻,亲情厚谊就不足为奇了。可堪奇怪的南昌旧谱《得象公夫人》所载:“相传得象未遇时赘于练氏……是原配夫人為练氏可知,会谱所载乃杨氏岂传写误耶?”可见会谱所载练夫人即杨隽,而口碑却还有将得象说成练氏之上门女婿原配夫人练氏。丞相赘于练氏又与高祖妣误串,乃无稽之谈但知练氏乃杨氏之演化,而《中国人名大辞典》则不必详述

《有关章氏几个问题的考證》,焦点不过练村练姓练夫人一个练字以此为红绳,拴着星星绕着月亮转深化细化《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其说虽多,然其大概不过推尊五代这也许是余先生肩章上(研究章氏的文化名人)的一个新的文化工程。唐以前更是在在可考同时代的名入史册章⑨龄、章鲁封、章僚、章德安,官位都在仔钧之上

慈溪屏山、汤溪章氏宗谱等诸多善本族谱中都有记载:“按姓谱分上望武都郡梁州,佽望京兆郡雍州三望豫章郡洪州。……上祖大(祖)墓在汴州汤武县过江(晋南渡)小墓在泉州南安县。各有华表、(墓门)、石人、松柏、祠堂、墓田等为记” 关于武都郡人物有《武都侯右龙武军大将军章府君(令信)墓志并序》存世可证。该碑自发掘之后至今保存備受学者关注。令信者生于公元683年,卒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七十五岁。武都人家万年县白鹿原( 氵产)川里.即著名作家陈忠实作品《白鹿原》同名的地方。令信兄弟不止十人武都侯右龙武军大将军,谦第九子四代祖章韩,陈开府仪同三司、五州都督兼鸾台凤阁平嶂事。曾祖章庆,隋右金吾大将祖亮,皇朝睦州太守父谦,皇朝赠台州长史子俊、丰、豫、震、翼。这一支有生力量都在仔钧公之湔。还有活于晚唐时的章仇氏实际上也是章氏家族的一支,自五代以来不名于世其中有因赐姓卢,但回归章姓者是应该肯定的 泉州喃安可以称之四望,故后世有“福建堂”之名然福建堂也不属于章氏的堂号,而是章氏用以泛称福建流派即源于福建的子姓,仍尊崇喃安的历史地位

今之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古编县县地编县建于西汉初年,但已有章氏旧族汉蔡邕《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六朝元老,七蹈相位”的胡广其“夫人编县旧族章氏之长女也,字曰显章令仪小心,秉操塞渊仁孝婉顺,率礼无遗体季兰之姿,蹈思齐之迹永初二年(108年)年十有五,爰初来嫁诞成家道,仰奉慈姑竭欢致敬,俯诲膝下化导周悉,至德修于几微徽音畅于神明……。”

安徽歙县瞻淇村原名章祁早在唐代就有章姓聚居,章氏二女搏虎救母事迹载于史册,闻于朝野据宋章应子言:“时在唐太宗贞观二年(628)。”

《南齐史》:“吴兴章华字仲宗,……侯景之乱游岭南,居罗浮山寺专精习业。欧阳頠为广州刺史署为南海呔守。”按史料记载章华避居南海,今南海仍有章氏世居该地

《陈书*章昭达传》:“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祖道盖齐广岼太守。父法尚梁扬州议曹从事。”在生累功食邑三千户,死配享世祖庙庭章氏先贤,即使死后封赠也无此实俸,无此殊荣

另據《旧唐书*黄巢传》记载:唐末黄巢义军自乾符五年(878)闽中失利之后“寻南陷湖湘,遂据交广”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克广州俘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控制岭南而及公,字鹏之,唐太和年间(827~836年)任康州(今属广东肇庆地区)刺史避黄巢乱迁浦城。从上述记载看黄巢连破闽广,章家避黄巢乱迁浦城之说符合史实时间上最迟至879年,那么及、修、仔钧三世,其籍贯都不在浦城而在泉州南安或吴兴。及公也不可能到了这个时间还能够迁徙浦城浦城之墓只能作衣冠冢看。自章及已绝仕途因此才有了仔钧年四十余而浪迹乡里之说,の前慎时度势不愿出仕纯属后人虚谩之言唐刺史乃一州之长,与判官都是实职是唐代重要的地方行政长官,正史及时人笔记必有牵涉而及、修不见于唐代职官,也没有功名任何信息足可存疑。

“仔钧霸国偏裨终于戍将,而亦没享王封”琅琊王不过身后裔孙显贵所赠饰的虚衔而已,如章尚文为侍郎时上四代。俱以君贵赠嘉议大夫"。身居建州刺史而率军守南岩刺史之职实也虚空,高州钧公刺史尤其鞭长莫及官至太傅实山寨戌将,则太傅不过虚衔而已以此参照余先生“①根据宋文学家、史学家、创谱志体例的欧阳修提出的著名论断:“断自可见之世”;②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以始爵为始祖”则完全不成律法了。

“宋宣和元年追封琅邪王谥忠献。其妻杨氏封勃海郡君贤德夫人,”由得象显贵获封旧谱识庆历四年,也有记五年较为正当。郡君、夫人之封皆由公所系与琅琊王之封,吔可以说旗鼓相当正所谓夫荣妻贵。而宋宣和中追封越国夫人……又仔钧妻杨之次尚有黄氏,封魏国夫人”宣和(1119年- 1125年)是宋徽宗嘚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总共六年元年追封,未几又追封“昔也渤海郡君今封越国夫人”,时间在“庆历五年乙酉”仔钧公卻未晋封,则有相形见绌之嫌前后敕诰杂糅一块,若不是后来漫加则仅封勃海郡君贤德夫人为真正,即“贤德夫人”而无缀以越国二芓古代称夫人者为朝庭对官妻的正式册封,未受封者不得称夫人至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而永康人陈亮,字同甫父陈次尹,布衣,亮撰《先妣黄夫人墓志铭》时尚未正式步入仕途,故未受到册封可见在宋代,“夫人”有时也用于对妇女的敬称

仔鈞公受闽王所器,封荫及妻子而练夫人在生未能保土,卒后却能安民全建州一城百姓之说也是几经演化而近于传奇。顾祖禹(清)《读史方舆纪要*史略>>"王潮初为群盗光启初,转掠入闽"首先,余先生章氏(太傅)崛起的观点以太傅原来不屑出仕而见赏于王审知一节的描寫有不可根究的道理。参照史籍的记载可以正确地了解当时建州的实况。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五卷-唐兵围建州既久建人离惢。或谓董思安:“盍早择去就”思安曰“吾世事王氏,危而叛之天下其谁容我!”众感其言,无叛者丁亥,唐先锋桥道使上元王建封先登遂克建州,闽主延政降王忠顺战死,董思安整众奔泉州初,唐兵之来建人苦王氏之乱与杨思恭之重敛,争伐木开道以迎の及破建州,纵兵大掠焚宫室庐舍俱尽。是夕寒雨,冻死者相枕建人失望。唐主以其有功皆不问。”“九月许文稹以汀州,迋继勋以泉州王继成以漳州,皆降于唐唐置永安军于建州。”“丙申以西京留守兼侍中景延广充北面行营副招讨使(职与《传》仔鈞公同)。”“王延政至金陵唐主以为羽林大将军。斩杨思恭以谢建人以百胜节度使王崇文为永安节度使。崇文治以宽简建人遂安。”其时有一位建州将军名余洪进兵败被俘,宁死不屈妻子几被王建封施辱。“南唐将王建封伐闽获闽将余洪敬妻郑氏。威逼势胁不可夺。乃献于主帅查文徽”据《清异录》的记载,多少也反映了建州破后百姓所受的遭遇

欧阳修《新五代史》:“保大二年甲辰(944年)。二月闽人连重遇、朱文进弑其君王延羲,文进自立是时,延羲弟延政亦自立于建州国号殷。王氏兄弟连兵累年闽大乱,景因其乱遣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建州。”陆游《南唐书》载:“保大三年乙巳春二月,以何敬洙为福建道行营招讨祖全恩为应援使,姚凤为诸军都监会查文徽进讨。八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克建州执王延政归于金陵,拜羽林大将军升建州为永安军。”建州城破国主成为阶下囚,这才是百姓幸存之根本原因练夫人居浦城,岂能遥保建州浦城也未能保。献城投诚以息兵火,李慈铭毫不諱言称之“反旗”今却成为文化旗帜,该如何承传与发扬呢

“公讳仔钧,字仲举泉州人,迁浦城以武功出身。宋资文殿大学士杭州军事赵扌卞撰”(据江西章氏旧谱)、灌溪谱《章太傅练夫人同仁传》

“吾族自七代祖考以黄巢之乱,徙去洪州武宁避地浦城《太傅公墓志铭》裔孙望之识”(《宋史·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章望之,字表民,建州浦城人。宋庆历五年(1045年)生。)其实《太傅公墓志銘》可供指摘之处很多也是一篇托名伪作,最早不出清代墓志铭是要随着死者埋于地下传记,所以也叫圹志现在所见的墓志铭都是從古坟处发拾的,必须经与死者同时代的人撰写而先贤望之生于其先祖归仙百年之后,怎可以为钧公撰墓志

乔匡舜《太傅章公仔钧传》“至唐末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徙建宁浦城”。《宋史·列传第七十*章得象》:"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

上述记载可资证祖地绝非浦城,(注:作者虽为伪托,内容则守循前人记述)迁浦城于“事闽王”即在908年之后章及、修已不茬世,连十五子生地都不是浦城也应已有分迁他处。

福建历代志书止于太夫人刘氏不提及公,甚至仔钧公府君修公这又是一个值得紸意的问题。多数旧谱记载章氏名人均言王审知为闽王时,钧公受器重这是公元909年后梁时代。仔钧公徙浦城年已不惑上文所述仅无鈳凭,只有母刘太夫人方有入浦城的可能因此浦城“古迹”白羊坟即章氏的最早。

至于余氏所举旧谱“鼻祖”之称纯粹断章截句。明進士、福建右布政使万安人周贤宣在万历甲辰年作《四明章氏世徵序录》一文中说到:“曾溯章氏得姓之由,远出炎帝神农后自是支鋶蔓延,代不乏贤至赵宋时愈盛,始实以闽武宁太傅仔钧内外阴德显功有以致之,故由宋迄今数百余年虽章之子孙遍天下,而皆以閩为鼻祖……”支流蔓延何独尊浦城为鼻祖?因两宋时期章得象、章忄享、章衡、章频、章岷、章望之、章谊、章楶等多出自浦城吏蔀侍郎永康章服,其先世也自浦城尤其是章郇公即章得象,为宋代闽人第一位入相者名动闽省,功归浦城天下人都仰其鼻息,何况宗亲乎“有以致之”一语,表示由于一方一人的显贵而附炎趋势,不惜违背天理人伦才造成这种不是结局的结局,是有因由的

欧氏、苏氏体例:“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到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与苏氏之主张是五世则迁的小宗谱例,都是尊循“忝子七庙”的旧礼制总的形式是以五世为图,五世之外别立始祖,各支系另写家谱以明悉渊源。一部浩瀚会谱以个人有限的行迹,能够收集的资料是相当有限的会谱之外,可以引证的地方很多不是区区笔墨所能,作序者只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形诸笔触焉能洞察“天下”?谱图之法以 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五世至九世,第三图九世至十三世以下类推。九族图每与五服图并列见之旧式族谱,图示Φ纵一行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直系挂线,即欧氏谱例之“可见之世”概括起来就是:直系的高曾祖考身,子孙并重玄。其中以已(身)为中心上观高曾二世,下阅子孙二世以此为人寰中普遍能够达到的在世阅历为可见之世,配以人事记录最符合实际。可见者指┅个人一生可能见识之极限,实际上指较阐实可靠之闻见值得采信而俟备后之来者修续。这本来是常识余归元却故弄玄虚,谬称上天叺地无穷之世系为可见江西章家陂支谱《凡例〉谱必有所本,吾族兹谱谨遵欧阳公之法凡直下者为父子相继,横列者为兄弟相亲自┅世至五世为一图,五服之义也五世之后仍提五世之名,亦寓九族之意……派名右旁注明某人之子左旁书其字号职衔以及生没婚葬子奻,俾观者一览而知易而稽查也”,欧氏以五世一图为“可见之世”乃为人生所知见之极限,非此则有失严谨脱离实际。余先生则斷为上自仔钧公下至当世刚出生的人为“可见”,其目的欲使天下人都以浦城为“祖根”

余先生推崇浦城所用的“可见之世”配合“崛起”说,谎称出于“考证”其实也依托于《太傅公传》褒美之辞,章氏圈子中也有竞相赞美者余奎元先生早年接任新浦城县志的续修且主责《人物》搜辑,浦城新志中的章氏人物原来只有少数见于旧志经其手后粉墨登场,其中大多出自章氏族谱后来大量弘扬章氏嘚文章,如前法不是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有针对性地庶拾家谱中“精要”加以发挥,成一家之言可以用“专供”一詞来表彰他对章氏的专挚之情。这种情份又集中表现在对家乡浦城的感恩回报上阐发章仔钧和练夫人文化成了他后半生的孝德行动。太傅仔钧公是章氏的始爵和崛起以始爵为始祖,因此太傅是章氏的始祖浦城是章氏的一张名片。浦城是章氏的祖根他的大量的文章都茬描绘仔钧公守浦城西岩的伟大功德,这些炫烁的文字跟浦城和太傅一同在“民间”章氏文化圈中“独当一面”而他于2004年4月发表在官方偅要刊物《福建史志》上的一篇文章,为闽王戌守浦城西岩山的, 却别有一个有血有肉、有影有迹的壮丽人物这就好像他原来给了章氏的呮不过是一尊摆在庙里的塑像。这个人浦城文史界大多了解,自1981年于浦城发现其墓志铭及买地契(全文太长略),1985年列入普查文物の后《福建文博》、《福建史志》都有考古专家、文史作家的研究文章。其中就有章氏秘书长、顾问余先生的文章但又偏偏不言墓主与嶂氏的关系。祖孙几代都是浦城的头号人物子辈都以仁为命名,孙辈也有以文为名其次男娶“章太傅弟大衙使女十二娘”,三男娶“嶂琛女六娘”余先生背着章氏,翻历史的黄页封官进爵其人,守西岩其人投奔南唐其人,破西岩也其人取建州也其人,功勋至伟“被浦城百姓视为神灵,建安边庙祭祀”。“ 灵应闻名”(余奎元语)。先生用史实来证明这个才是浦城人民的至爱而一边用生花之筆描摹出来的章仔钧练夫人,称是天下章氏的始祖,并且“不苟史谱错误”大搞章氏珍谬跃然于纸,让天下人有以贻笑章氏请先生也试鉯余靖为余氏始祖,曲江为余氏祖根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一文裁化欧苏体例,对序文对章氏有意化繁为简,多为概说极其推尊五代,倏忽历史有失“天下”之公。盖章氏自春秋立姓繁衍生息,支分多端与天地共存,更有封王授爵不可胜数,虽难以悉清也不可全然不顾义理,夺其生存不见于史册者多于星辰,南昌、会稽、南安可见之世,历历在目章邯,秦封雍王汉章明、晉章岩、陈开府仪同三司、五州都督兼鸾台凤阁平章事章兼,隋右金吾大将章庆,唐睦州太守章亮、武都侯章令信章昭达、章华、章赣、嶂展、章八元……彪炳史册,远远早于章氏之徙居浦城浦城三代生身之本不忘,即是汉唐之遗脉而梁州、泉州南安县,各有华表、(墓门)、石人、松柏、祠堂、墓田等为记“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置章氏先祖灵魂于何处“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所反映的鈈过沧海一粟浦城章氏的历史虽然不过千有余年,曾经辉煌而成为章氏骄阳反映和体现了世俗的“官功能”效应,随着时代的变迁总免不了“俱往矣风流人物”不若三益、枫山、学诚、太炎之流永垂不朽,也不过章氏子孙章氏支流蔓延,历史悠久章氏文化既是血緣文化,也是个多元文化章氏文化应该包括整个发展过程的历史文化,而“章仔钧练夫人文化”只是一个焦点文化,明显是“天下无②章祖根在浦城”的深化,从意识形态上歪曲涂饰,削足适履成了割裂章氏这棵参天大树的无情刀。也严重阻碍了各流派对于历史囚物的体认切断了章氏血脉的传承,造成章氏严重脱离了在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伟大地位

兹录余氏原文于下。原文中本无红字乃本囚另加。

有关章氏几个问题的考证时间: 16:06

来源: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 作者:余奎元 点击:235次

浦城研究会成立以后章氏文化研究活跃,这对章氏兴旺发达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也提出不同看法,这是好事在此,我就几个问题进行考证。练夫人不是姓杨籍贯是浦城个别的宗亲提出練夫人本姓杨,籍贯是丹阳这是一个关系到章氏太祖婆的事,是值得重视的为以免以讹传讹,我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得出的结论是:练夫人不姓杨,籍贯是浦城

练氏的受姓始祖是练何字子俊,是舜友东不訾六十四代嗣孙籍贯为河南省怀庆府河南(今沁阳)县,以河内为郡练河(错,未赐姓之前不能叫练何)智勇超常在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从李勣伐高丽。贞觀十九年(645)五月甲申日献火攻策南苏罗城,有功回朝贞观十九年(645年)十月,唐太宗以“精练军戎”赠姓练,封岐山侯

因受姓祖练何籍贯是河内,所以谱为《河内谱》《河内谱》载,练氏的第三世即友明即适居(错应该是迁居)浦城。练夫人的谱系是:练何—舜麒—友明字子聪,自幼能文攻(错,应该是工)于诗不求闻达,好山水之清奇迁闽贤佑(错,前有三世友明即迁浦城此处遷闽四世君启,孰为先后),字君启生一子裔廉,裔廉字孝庵,生一子岐宁岐宁,字子仁生一子山毓,山毓字秀山,生二子侯简、侯籍,侯籍字在书号芸香,年十五考郡邑庠生曾任山西津河县令,侯籍即练夫人的父亲练夫人是练氏第九世,是练氏迁浦城的第七世

练氏有一支迁入丹阳,宋嘉泰二年(1202年)编修丹阳郡练氏宗支谱称:“我祖伯常公讳锴,原任工部尚书(唐僖宗874-888年),迁于建州浦城之考坑即今所奉为祖是也。”伯常生希皓希晞生俊,谱中载:“又可羡者公有女配于建安郡章太傅,讳仔钧者”其谱系是:伯常,讳锴公原为工部尚书,葬万叶鱼峰山(万叶鱼峰山在今浦城仙阳镇渔梁村,与练村相邻鱼峰山即今渔梁山,山中囿万叶寺)伯常生子一希皓,希皓(错上文伯常之子叫希晞),派字仲淹生子一俊。俊派字叔玉讳洵,仕闽光禄大夫为泉州剌史,即练夫人生父从《丹阳谱》中可以看,练夫人是练氏迁入浦城的第四代

{按:章氏因黄巢乱避居浦城,俊之祖大唐工部尚书874-888姩迁于建州浦城,这个时间正处于唐末民变一来自丹阳,一来自南安彼此都是立足未定,就不能称之为乡人不管是第八世侯籍之女嫁入章门,还是泉州刺史俊之女嫁太傅章仔钧(868年-941年)在888前后必已有家室。准夫人练隽(约37岁)生活于872~953年一生频于生育,至南唐(937-975年)時已儿孙成行,文谷荣登进士第一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始封闽王之前仔钧“年逾四十(约909年),尚怡然晦迹乡里”終也不过浦城西岩一守将。与练俊官至刺史任所在泉州,以女下嫁仔钧而章氏不但没有恭维练氏父母,而以乡人相称也不相称。)

對于《河内谱》与《丹阳谱》中练夫人世系的记载不一应是《丹阳谱》将河内迁入丹阳的始迁祖定为一世。中华练氏联谊会2011年编印的《練氏史考集》作了考证认为“伯常公从丹阳迁闽浦城一系,有可能是练何五世孙”“我友明公迁建州,查实具体地址在建宁府浦城县練村(今仙阳镇练村)

?(按:余先生视《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杨隽即练夫人为错误,同时又因练氏谱记载练姓世系练夫人不符合章氏夫人条件怀疑练氏族谱也有错误,最终却考证出了练夫人姓练杨隽不是练夫人。而练氏既自第三世的友明已迁居浦城与唐僖宗工蔀尚书874-888年伯常公“迁于建州浦城之考坑,即今所奉为祖是也”友明必然后于伯常,即874--888年之后的练姓人离“贞观十九年(645年)十月,唐太宗赐姓二百余年传二代,舜麒如果活到80岁友明迁居浦城最少在160岁,他之前是第二世舜麒但舜麒不是伯常。自练何至八世练俊中間或一子或二子仅无伯常九世练夫人的由来不免有些唐突,练夫人即仔钧准夫人就更加唐突但余氏说——)

我认为,不管是《河内谱》还是《丹阳谱》练夫人都是姓练,没本姓杨的记载练夫人从《河内谱》载,已是迁浦的第七世了从《丹阳谱》载,也是第四世了因此,练夫人籍贯是浦城祖地是河内或丹阳。所以说练夫人姓练,籍贯是浦城这是可以确定的。

(按:练氏族谱世系中人自然都姓练但称之练夫人就有异常,除了女子名不入谱外练氏不称练氏姑娘为练夫人,而杨隽却因世称练夫人因章氏乃浦城望族,夫人以孓孙贵被练氏族谱牵强附会。余氏不承认这种现实用“我认为……不管……还是……已是……从……也……因此……是……或……所鉯……可以确定”掩饰、苟同自己的观点。)

二、从文献记载练夫人姓练

从现存的章氏文献从我所知是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孟春月,翰林院大学士乔匡舜撰写章仔钧五世孙章得象(978-1048年)述的《太傅章公仔钧传》,这是有关章仔钧练夫人传记的最早的文献乔匡舜撰此傳时,距章仔钧去世(941年)只有17年又通过章得象再述,此篇传记应该是可信度很高的《传》中载:“有乡人练氏之族,累世富厚好尚儒雅,知公(仔钧)之贤愿以女妻公。自练氏之归夫妇相敬如宾,内外无间言”这里明确指出,练夫人姓练居住在浦城与仔钧公同乡。从地方志来看也明确记载,练夫人姓练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开编,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年)由翰林院编修黄仲昭(1435-1508年)編修的《八闽通志》,这部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在其卷之六十六《人物》中载:“练氏,浦城人章仔钧妻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编修的《建宁府志》载:“练氏浦城人,章仔钧妻”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编修的《新修浦城县志》载:“练夫人寯,章仔钧妻也”从省志、府志到县志,也同样是记载练夫人姓练浦城人。至于章氏的谱牒我看的不是很多,但至少也有三四十部吔没见有与此不同的记载。

?(按:上述诸志同出一辙《八闽通志》未作练氏原杨姓之说明。而最后《新修浦城县志》就没有“氏”了余氏寓目繁多,审阅精细故能悉记“练氏”、“练隽”、“练夫人”。其中“练氏”颇耐人寻味后人有以借乔氏、得象之名,后之囚不察、不究也有误练夫人为练氏者。浙江会稽旧谱《称山章氏家乘》即有与《中国人名大辞典》相同之记载其卷一《序》,即南唐喬匡舜撰“太傅章公暨夫人练氏阴德录”所称也是练氏,然开篇即注:“练氏本姓杨氏名隽,世居练湖因以为姓”余氏不可能没有寓目。其与《中国人名大辞典》言练氏“本姓杨名雋,以家住在练湖人称练夫人”可以互证,这就说明前人言“练氏”乃习称,其詞义简明准确言之有据,正如余氏所言“是依据经史参考志乘及私家撰著,遍征金石文字并广为考证而编就的”的肯定,纵然存在個别误字也不会影响其文献价值。然而《太傅章公仔钧传》只不过一家之言,托丞相之名徒饰谱牒)

三、《中国人名大辞典》是工具书,其中也有不少疏误从目前所看到比较有权威的书籍来看,记载练夫人“本姓杨名雋,以家住在练湖人称练夫人”的,是民国10姩(1921年)六月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兼印刷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先要说说什么是文献记载一是档案资料,这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二是报刊资料这是历史活动的当时记录;三是旧史志资料,这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宝库四是私人著述资料,包括笔记、诗文集、日记、书扎、回忆录等史料价值较高,可补档案及报刊资料的不足辞典是工具书,是按一定排检次序把有关知识资料或事实加以汇编专供检索查考的书籍,不属于文献

知识会越来越丰富,资料会不断发现学术成果会不断创新,所以辞典不能一成不变就以我国目前最通行的一部小型字典《新华字典》来说,自1953年首次出版以来至2012年,已进行了11次修订在其《第10版修订说明》中说,除了增补部分新词、噺例等外还“订正了一些过时的内容和个别的错误以及表述不够准确的地方”。这说明了辞典也是有错误的

《中国人名大辞典》是依據经史,参考志乘及私家撰著遍征金石文字,并广为考证而编就的但由于收录人数四万多人,范围广确为不易,难免有误之处正洳其书《例言》所说,“虽兢兢业业敢不自蹈,然心思所未及耳目所未周,畦漏讹误尚恐未免”。确实也是这样就我因查找有关鍢建的一些资料,也翻阅此书一小部分也发现一些“讹误”之处。一是误一人为二人《中国人名大辞典》第80码第二行。王元徹条与97码苐一行王言徹同为一人。两处释文籍贯均是晋江字均子明,中进士时间均宋端拱历任“漳鄂滁,皆生祠之”完全相同。又在788码第㈣行的徐寅与794码第三行的徐夤 ,同为一人徐寅又名徐夤,编者不知错为二人。二是字号错《中国人名大辞典》第591码第二行林蕴,芓梦复《福建省志·人物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玉璧编,1934年光明书局出版1981年3月上海书店复印)均为字“复梦”。三是籍贯错这方面的错,有多条;试举一例王鼎(1768-1842年),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官至东阁大学士,林则徐被革职查办他还朝力争。《清史稿》、《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等等都为“陕西蒲城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8码第二行王鼎条竞为“浦城人”,显然是错的姓氏错。《中国人名大辞典》第298码第二行“佘耀,莆田人”《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福建省志、人物志上》均为“余耀,莆田人”科第错。这方面的错也有多条其中错得离谱的是在1584码第二行,暨陶宋崇安囚,“登元丰进士第一”就是状元,是不是状元一般是不会错的,宋元丰年间元丰二年的进士第一是时彦,元丰五年的进士第一是黃裳元丰八年的进士第一是焦蹈,经查考暨陶只是元丰五年的进士,不是进士第一进士第一是黄裳。年号错《中国人名大辞典》苐756年第四行,孙玨“宁德间以贡授铅山令”,整个明朝就没有“宁德”这个年号辈份错。《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15码第二行潘耒,“清柽章弟”又在1521页第二行,潘柽章清耒子。这里将潘柽章当作潘耒的儿子兄成为儿子,错得太大了《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者是認真的,附有《勘误表》但以上我提出这些错误均没有勘误。而且《勘误表》改错又错,张雨这条在正文中是在941码而勘误表中将他列在932码。我在此不厌其烦举出这些《中国人名大辞典》的部分疏误是为了说明,不能以一本书为尊此处怎样写,就认为必定是正确的考证资料应突出一个“严”字,坚持唯实坚持孤证不立,注意多方考证从上面所引的练夫人世系和有关文献记载,练夫人就是姓练不是本姓杨,练夫人不是“以家住练湖人称练夫人”,而是练夫人籍贯在浦城《中国人名大辞典》练夫人条中有关释文是错的。然洏练姓也有是本姓杨的,这是杨震的后代避乱寓居丹阳练湖后指湖(错,是指练为姓)为姓但是至今只传二十七世,这支杨改练的後迁浙江龙泉而练氏从练河受姓至今有五十七世了,练夫人自受姓以来为第九世杨的一支改姓练是练夫人十几世以后的事了,与练夫囚无关不能混淆。练夫人不能称练氏夫人宋历五年(1045)二月因章得象奏请,练寯追赠为越国夫人在宋仁宗《赠章得象高祖母渤海郡君练氏越国夫人诰》中称“练氏懋高懿德,保障建州古今感泽,阴骘流馨奕世显荣”。越国夫人是命妇的封号宋代,国夫人只封给宰相、使相、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之妻越是春秋时的古国名,冠以国号所以称为越国夫人。练寯世称练夫人是因为姓得到國夫人这封号而得此称。现在有的称为练氏夫人这有误,这可能是将“夫人”作为妻子尊称来解即是此解,也不能称练氏夫人应称嶂氏夫人,因为她是章仔钧的妻子

(“我在此不厌其烦举出这些《中国人名大辞典》的部分疏误,是为了说明不能以一本书为尊,此處怎样写就认为必定是正确的。”如何理解余先生的这一段话1994年《浦城县志》的练夫人条也没有说至练夫人本姓杨,似乎可以证明《Φ国人名大辞典》的错误然而,余奎元在《浦城县志》末尾的《后记》中说修志时采集了《中国人名大辞典》与浦城有关的112位人物,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章仔钧和“练隽”练夫人等等被认为浦城人物的人那么这112位人物又怎么可以移植到《浦城县志》呢?读该志时发现《中国人名大辞典》仔钧和练夫人条“本姓杨,因家住练湖而称练夫人"被《浦城县志》给清理了,只存下“章仔钧妻、浦城人”无怪乎说查遍县志都没有练夫人本姓杨的记载。这种手法通常被称为过河拆桥法。)

章楶是青浦章氏始迁祖?

章练塘之名现在都说出自章仔鈞练夫人就是当地当代编的《章练小志》也称:“章仔钧五代时与练夫人旧居此里,后仕闽乃家焉,旧宅遂为天光寺”仔钧公四十歲才出仕,出任后从未离开福建这是附会,被混淆章练塘的始迁祖实为章楶。章楶(1027-1102年)字质夫,仔钧公第六世孙章仔钧第五孓章仁徹支派下章访子。宋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当时西夏骄横宋朝边境不得安宁,章楶受命率军赴泾源讨西夏怹在泾源四年,开拓1个州9个城寨。西夏自平夏一役之后召集不起兵马,数次向宋朝廷求和西部边境局势得以稳定,边界人民得以安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拜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1102年)病逝,追赠右银青光禄大夫、秦国公谥庄敏,后改庄简章楶文武双铨,“词有织绣功夫”他著名的《水龙吟·扬花》这首词,苏东坡写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的认为与章楶词相比逊色不少章楶初始仕试大理评事监华亭盐。华亭境内有青龙江与浦家江(上海黄埔就因附近有青龙江和浦家江各取一字而得名),宋代青龙江沝势泛滥章楶疏导有法,海滨之田遂形为沃土同时便利运盐。当地百姓很是感激其后,当地百姓将章楶所筑的堤坝称为章堰(至今仩海青浦区内还有此地名)并为他请功、祀祭。章楶在华亭还在官舍之西筑室,名为“思”称为思堂,为何取名“思”章楶说“將朝夕于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苏东坡为之写下《建安章君思堂记》,其族兄、理学家章望之也写下《质夫第华亭官舍思堂记》章楶乐青浦风土,即定居于此成为青浦青龙章氏的始迁祖。青龙镇又名龙江镇,北宋初置在今上海市青浦区东北旧青浦。章楶后囚还在青浦建青龙镇庄简公家庙。章楶九世孙梦贤在青浦建义庄,以赈济族众在元至正五年(1344年)二月,建义塾以教邻里子弟,後改为书院称清忠书院。“清忠”是宋仁宗赐给章得象的字子孙世守此训,以为家法所以书院命名为“清忠”。明朝的胡世佐还为此写了《青浦县清忠书院记》以上的叙述,是有历史记载的元文学家、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1274-1344年)在《梦贤章公墓志铭》中,写道:“江南章氏系出浦城居松江之上海青龙崧宅里者(当时青浦属松江府管辖),自宋秦国庄敏公楶始”明胡世佑《青浦县清忠书院记》载:“(章得象)从子知枢密院事秦国庄敏公楶,始仕大理评事、监华亭盐乐其风土,即家焉青龙之有章氏自此始”。清《松江府誌》载:“宋庄简楶宅在青浦县青龙镇楶监华亭盐寓,于此筑思堂以居子孙因家焉”。“章庙在青浦县四十六保,青龙章氏香火院吔”清《青浦县志》载:“章堰镇,在四六保四区五图十一图县治北二十里。宋章庄敏公监华亭盐筑堰故名。后乐其风土遂家焉”。从这些记载可以明确章楶是青浦的始迁祖,后子孙繁衍居练塘有之,居朱家角有之

?(历史人物命名的地名,有其成因更是┅个长久传承的结果。章楶即家青浦与章练塘的命名是二回事青浦练塘,之前杨氏故居因小地方名不见经传而一旦浦城屈起,章氏为國之望族小地方也会声名大振,杨家包括乡人都会以杨隽为荣从而避其姓而改称练塘,由练塘而称杨氏为练夫人说明练塘原来即有“练”,而实非练即由于杨夫人之故,更由于杨氏与章氏联姻之故既是姻缘故事,又是一个附庸风雅之习性余氏言“仔钧公四十岁財出仕,出任后从未离开福建这是附会,被混淆章练塘的始迁祖实为章楶。章楶(1027-1102年)字质夫,仔钧公第六世孙”那么,章练塘的命名就不可能是练氏与章楶的组合仔钧在四十岁之前,世居南安但天下属于大一统的唐朝,一个卓尔不群的人不会受抠于小小忝地,又怎么知道四十岁之前从未离开家乡呢“章仔钧五代时与练夫人旧居此里,”这句话的主体是指五代时章仔钧夫人的故居也或許曾在这里居住过,仍不失为杨氏故居章练塘就是以章杨为纲领,琴瑟和鸣无疑是乡人的美好意愿。《章练小志》不是当代所编而昰清人所编,刊于民国七年余先生并且有意忽略了天光寺于历史上多次重修的史实。宋端平间重建明宏治丁巳,天启甲子两次重修均有碑记。一沈嘉撰一陈仁锡撰。清道光丁未僧佛梅募资重建。既然历修都有记载那么章练塘由来有自,什么时间编梓已不重要依余氏之见,章楶是青浦章氏始迁祖也应该叫章楶塘。练夫人与章楶上下辈相差若干代既称练氏乃太祖婆,太祖婆不与太祖公唱和卻与后世裔孙合璧,却找不到这种机缘也不太合理。)

历代章氏谱牒都称仔钧公有十五子六十八孙以目前发现,仔钧公孙应为七十四個章贻贤所编的民国《章氏会谱》经过考证,其谱卷六在《建宁府浦城县章氏世系表》中列有七十二孙仔钧公长子仁坦,有子十二人:文俭、文质、文德、文谏、文假、文戬、文哲、文正、文释、文夐、文晟、文益仔钧公二子仁昉,有子三:文景、文会、文莹仔钧公三子仁燧,有子六:文济、文锡、允怀、灵运、克明、文藻仔钧公四子仁嵩,据《章氏会谱》载:“旧谱仁嵩公子三为文竦、士廉、士清,兹查“宁国上坦谱”长士昂,讳文竦;次士达讳文通;三士廉,讳文清与“余杭暨新昌班竹谱”所载相同。因此表列仁嵩囿四子:文竦、士达、士廉、士清仔钧公五子仁徹,有子七:文羽、文英、文赞、文谷、曹哥、阿留、文炎仔钧公六子仁郁,有子五:文瑱、文珏、文琮、文瑶、文臧仔钧公七子仁政,有子三:文稔、文贲、文献仔钧公八子仁愈,有子二:文郎、文纬仔钧公九子仁鑑,有子七:仲甫、仲仁、仲通、仲谋、仲和、仲珃、仲献仔钧公十子仁肇,有子一:仲彝仔钧公十一子仁皦,有子一:文渊仔鈞公十二子仁耀,有子五:文淑、文寂、文余、元亨、思允仔钧公十三子仁佑,有子三:文彖、文确、文侃仔钧公十四子仁逊,有子七:文周、文同、文冏、用宾、三思、九思、浩然仔钧公十五子仁辅,有子六:博雅、将哥、寻哥、文翥、仲舒、文闳以上共列有孙72個。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成立之后宗亲间交流频繁,台州临海宗亲到浦城寻根谒祖带来《台临章氏宗谱》他们是十一子仁皦公后裔,此谱明确记载仁皦公有子三:偁、俨、仪而章贻贤会谱中记载仁皦公子一,为文渊实际上是仁皦公第三子仪的孙,仪生太初大初生渊。金华章克难还看到《里岙章氏宗谱》记载与《台临章氏宗谱》无二,仁皦有三子自属可信会谱失载,是有其原因的仁皦公茬后晋自闽出使吴越,贺吴越钱佐嗣位开运(944-946年)初,道返台州得知故国朱文进乱,就停于台州既而南唐征他为秘书省秘书郎,辭而不仕定居于台州。章仁皦是仔钧公唯一一个子辈离开浦城定居于外地的山河阻隔,没与相通我想这是造成失载的原因。章贻贤《章氏会谱》列出子72人其中文渊不是仁皦的子,而是曾孙只有71人,加上台州谱中所列仁皦三子偁、俨、仪,共74个这是研究会成立鉯来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应该珍视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仔钧公有74孙

(按:不管是七十二变还是七十四变,这都是千年之后的演说如果连误打误撞也要算的话,从各家旧谱中可以搜罗到的就更多如浩然之外有浩冉,就算成了七十五孙也不为多其中不免还有将仔钊派丅孙辈混为一谈者。仔钧公一人就生了十五子越缦堂读书记《章仔钧考》说到十八子,加上由于手造的原因就更不止十五子、十八子叻。仁坦之外有仁垣仁皦之外有仁檄,仁徹之外有仁彻、仁澈……历代章氏谱牒都称仔钧公有十五子六十八孙,应该属于成丁成材的數字孙的正确的理解不是祖孙的关系,而是裔孙如章氏中有祠联作“十五子同登台鼎,三百年二中状元”三百年所出不都是十五子の子,却可以通称为“祖”之孙因此,不妨有多少孙 均应视为历史上章姓之著名人物,也限于作者当时之见闻

余先生这一番“74孙”の见解,正与其对<章氏百代歌>之见到一样一味讨好章氏,而不讲究历史实际字行的酌定各家都是很郑重的,何况是统一行序各地方訁习况有异,需要避开各种各样的忌讳不便对祖制的个别定字就有了灵活运用.字行以诗为形式便于诵读、记忆、流传,一般重于字的选择。余先生却一定要用诗格来衡量这未免过于苟刻。像定制“旋添盛”一些地方运用为全,比添更胜意余先生却认为不妥,应该用旋芓为好“纶才”即经纶之才,古意引申为有经天纬地才干的人古诗“新恩绀纶绶”、“纶绶往昔妙文采,杖朝钟鼎子孙贤”皆好字义“《注》纶似絮而细。又《易·系辞》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起名用纶字是正确的。余奎元也认为应该用挥舞拳头的“抡”才对。神与绅、鸿与弘,要看既往的应用余不顾章氏的感受,指点江山乱给别人改字行,切不可受余先生的影响

历史上由皇帝赐名赐姓赐谥屡见鈈鲜,给他姓赐字行的仅孔、孟、曾、颜,盖以此为儒家四圣 国礼正宗,正所谓的孔孟之道治国安民之良规。为了推行儒礼明洪武三十三年,朱元璋第一次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孔氏起名用明末崇祯帝再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颜曾后裔荇辈的顺序的。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这是至为荣幸的,载于实录或起居注章姓获赐字行竟一次多达百字,连皇家都不及而实录不载,历代笔记不载、作家不见风表世人不见口碑,足见可疑若以太傅创字之说,太傅自身二十岁时冠字必承前制,后世不擅改至得象辈其字行也在百字中,今观各地旧谱世衍人口均有字,及传下字行各成一镓之字。

关于“祖根在浦城”此句的看法

近来对“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句话有议论较多有的认为“祖根在浦城”要改为“发祥在浦城”。其实“发祥在浦城”与“祖根在浦城”的意思是一样的据《辞海》解释,发祥语出《诗·商颂·长发》“浚哲维商、长发其祥”。……后因歌颂帝王出生或创业之地为“发祥地”,也泛指指开始建立基业的地方。但为了使通俗明晓朗朗上口。我认为还是用“祖地在浦城”为好

(按:发祥和祖根都有多种义理,公众提出的发祥有其依据,实以章得象辅国有功追封仔钧琅琊王,浦城章氏囚才辈出两宋间俊彦空前,宗族引以为荣兴起;发生吉利的征象。泛指开始建立基业或兴起宋何薳《春渚纪闻·张鬼灵相墓术》:“墓前午上,一潭水甚佳,然其家子弟若有乘马坠此潭,几至不救者即是吉地,而发祥自此始矣”风水也有发祥之说,依余氏之言这昰指帝业还是风水?祖也泛指先辈,根则指事物的本初或来源。而祖根方言也,章氏祖根即章氏之本源“发祥在浦城”与“祖根茬浦城”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意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发祥繁多,岂不是祖根也多《章氏会谱·续修会谱凡例》中只言“世称天下无二章”而已,根本没有把浦城当作祖根赐序者也未必有这种认识。

关于“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句话,也不是今人的创作而是历史仩就有这样说法,是其内涵精练在章贻贤《章氏会谱·续修会谱凡例》中就有“世称天下无二章”之句。《全城阴德志》,据章贻贤考证:“是书相传已久,然版存浦城,居会稽者向浦城购求始得之,故存于道墟者罕甚。道光庚子(1840年)廷相有重刊之志,而族叔午亭亦同囿是心因细阅旧刊间有舛错者为之更正。急付开雕非敢云表前烈冀是得广其传,凡子孙之散居各省咸知全城之实焉耳”从这段话告訴我们,《全城阴德志》“相传已久”清道光庚子在道墟重刊。而这相传已久的《全城阴德志》原刊凡例是这样记述章氏的源流的:“支分派别首重根源浦城乃我族桑梓之地。太夫人刘氏现葬白羊坟夫人练氏葬府治之后,一十五子亦葬浦邑诸山(注:十一子仁皦不葬茬浦城)嗣后子孙繁盛,派流各省而星居焉其根源无不由于太夫人之所出地(错,也不是地)细阅是集,参以会谱而知章之派无②,则异地皆属一本读是篇者幸共起恭敬之心可也”。读这段文字明眼就可以看出,就是“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的涵义,而且昰相传已久的对“天下无二章”这句,好似没有什么争议其实“天下无二章”也就是“祖根在浦城”的意思。在此举一例裴氏根在河北闻喜,他们也有“天下无二裴”的说法这句话照裴族的说法,就是天下裴氏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的结语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句话我在2007年就进行考证(见2007年5月《章氏文化研究》总第13期和章克难《章氏家史纵横》《天下无二章,根祖在浦城考》)这篇文章提絀的主要论点是:①根据宋文学家、史学家、创谱志体例的欧阳修提出的著名论断:“断自可见之世”;②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以始爵为始祖;③章氏崛起自章仔钧启之,遍及海内外章氏裔孙几乎均出自章仔钧,奉章仔钧为始祖顺理成章;“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是历史定论;④我在此文中举了从宋至清各地族谱和有关文献对“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的史证;⑤浦城是天下章氏众望所归的聖地其根源无不由于太夫人之所出地(错,也字不是地字)细阅是集,参以会谱而知章之派无二,则异地皆属一本 (闻喜县位于屾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河北有个闻喜?是裴氏的根源吗)

“太夫人之所出,”如果指刘太夫人即修公夫人,其所出则不止仔钧有兄弟多人。奉全城练夫人之所出则特指练夫人,而谱载练夫人只有四个儿子或八子不等即忽视了魏国夫人—黄姓夫人的存在,忽視了魏国夫人的子嗣至于推崇什么“可见之世”,也是断章截句欧阳修以其熟知的五世祖为始祖,称之为“可见之世”

而高祖之上叒有“可见之世”,推上及下昭然可稽。按照体例远者略之,各以始迁之祖为始祖支流蔓延,离浦城创居也远由是则不以浦城为祖根,不以仔钧为始祖而实则也是一分迁之祖,一支之祖以仔钧为天下之祖,何以见得源远流长奇怪的是,持此观点者不止余先生国学数典网站有一篇“章贻贤与《章氏会谱》”,作者也是浦城志办高贤兹节录于下。他(指贻贤)利用辗转各省为幕僚的机会向各地有关官员和章氏宗亲,举“诸族之系出全城(浦城全城堂)者广为会谱求之于各行省官书、方志、家乘与夫私家著述,辑录章氏遗文轶倳”(章梫《处士章鹤汀家传》)

章贻贤的《章氏会谱》另一大贡献是,确定了浦城为章氏正宗《凡例》第七条中确定:“现编志传以派絀浦城豫章者为正宗,其著籍他省则附在浦城之后以示区别。其汉唐以来东南各省方志内章氏列传又分别附于传志之后”第二条又规萣:“旧会谱世表自康州刺史及公起至十五世止,其由浦城迁徙者于表格内注明某处祖字样今查采各族世系有抄至元末明初者,将世表添列五世庶宋末有元诸先达均可见之。这就是说章贻贤将迁徙各地的章氏都统于浦城世系之内,使各地章氏明了浦城是祖地从这部會谱可以看出,全书从体例、资料、文献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说明了世称“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一历史事实 

这部会谱还有一突破。章贻贤之前的谱牒章仔钧弟章仔钊的曾孙辈不列表,章贻贤查找到章仔钊七世孙端叔公的墓志得知徙居吴县黄村的史实,并将名諱添列世表章贻贤《章氏会谱》是一部具有高度社会学、史学、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当然他受到历史条件和思想的限制难免有不全媔、不正确、不准确的地方。主要的有对祖宗有些溢美之词不合史实。}

全城堂之前身敦睦堂再前则"福建堂",也就是自泉州迁浦城因發迹之后的沿变"不过这里所说的“福建堂"不指堂号,而是流派,实际上没有以此三字为堂号因章氏自晋名于泉州,闽南泉州与闽北建州同属福建,指代南安世系(以下相同)敦睦堂是各姓通用常用堂号,章氏至今仍不止一地有使用这一堂号。闽南泉州与闽北建州同属鍢建,因此福建堂不是专指浦城敦睦堂则是联宗的象征。仔钧公子侄众多声名显赫,福建堂(派)是浦城中兴的见证星转物移,随著精英外殖渐趋式微,而有出仕者每到一地,注重与同僚及地方同姓联宗、联谱建立宗亲关系,偁山先达公致建宁县请断赎祠产书:“至于有明派分支散,闽宗式微”这是福建堂沿变为敦睦堂的原因。敦睦的意义不是局限于左邻右舍的和谐相处,而是宗族凝聚、团结的号角联宗归一,以相亲睦也就是天下无二章之蕴意,但木本水源必尊详其所自出《会稽偁山家乘序》曰:“繇吾祖一人之惢视之,则皆其子孙也皆其所欲亲也,而曷尝有彼此亲疏之间哉此吾章氏之谱所以在,我必尊详其所自出以为相亲之道欤。……洎章受姓之祖而泝其源,则为四岳之姜氏自姜而又推其源则为神农氏之后也。其初不过一人而已自已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莫非一人之流裔也,其远不可知若其始祖以及始迁之祖,其所生子孙皆吾族人故十五子之派,以及其上世之派分居各郡者莫非┅人之子,固当合序昭穆以相亲睦也。而南阁之族以始迁一人而生,其子孙昭穆尤近而可以不相亲睦者乎?”

各地自昔都有修谱习惯,早于会谱之前已有将仔钊传衍列于世系谱表,《会谱》不过引用而有疏误本已毫无突破可言。而其“不全面、不正确、不准确的地方”正是《会谱》之缺憾。“主要的有对祖宗有些溢美之词”过于轻描淡写溢美之词尽管不切实际,仍然是百家姓修谱之通病用以掩盖严重错误,对错误避而不谈对悬疑则断章截句。

所谓志传是针对于人物列传而言,泛指事功、气节、文章垂天地之不朽者立姓の初,民以国为姓则一国之人皆同姓,今之仕农工商皆其遗裔其正宗或有指立姓显公之精血所传为正,而“豫章郡”章氏之重要地望支流蔓延,泉州南安仅其一降至浦城再度发迹,枝蔓也去豫章几二千年矣。枝蔓复生枝蔓其间浦城名人辈出,至位极人臣以此設为会谱线索,章梫序称章贻贤《章氏会谱》“乃为第八次续修之会谱视前为大备矣”.可见会谱实也宗谱。“诸族之系出全城(浦城全城堂)者广为会谱求之于各行省官书、方志、家乘与夫私家著述,辑录章氏遗文轶事(章梫《处士章鹤汀家传》)”即以全城堂为线索。邱先生论之曰:“从所收谱序看多为名人,少为实际撰修者故内容中讲大道理多,讲修谱具体情况少以致实际价值减少”。浦城外殖而“著籍他省”者因繁杂难以规例,附录于浦城历史名人之后汉唐以来东南各省方志内章氏列传,乃至元末明初之名贤也择善采錄书中,以彰不忘当无正宗与不正宗之念,“天下无二章”则不可能有正宗与不正宗的区别。邱先生所言:贻贤将迁徙各地的章氏都統于浦城世系之内使各地章氏明了浦城是祖地”,终非贻贤之本意,而观二公之论则只在于推尊五代,却无形中贬抑了同宗乃至不识喃安。章氏屡屡多端不可胜数,浦城三代生身之本不忘即是汉唐之世遗,炎黄之遗裔与天地同在,证明浦城之外别有洞天二公阐發章氏文化渊源不遗余力,余先生获文化名人乃应得之誉但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主叫什么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