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御林院直史馆检讨官是个什么官

  标签: 《明史稿》 《明史》 史馆 张献忠 成都 张献忠屠川 杂谈

  《明史·张献忠传》的诬妄

  清朝在征服中国和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很早就懂得文化统治的重要性。清朝为了防止顺治十六年(1659) 郑成功、张煌言大举反攻进逼南京之威胁的再度发生,因此制定了"迁海"、"告密"、"奏销"三项政策对汉族人民進行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多方面迫害。由于奖励"告密"的结果发生了康熙二年(1663)的庄廷鑨私修"明史"案,许多无辜者遭到杀害(株连而被杀者七十餘人被害之家的妇女均发边)。由此发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在汉族知识分子方面感到明朝的历史变成禁物,不能公开写作公开谈论了;在清朝方面,开始认识到文化统治的需要对"明史"要来一番"钦定"工作,对民间保存的明史资料也要大力搜查一番。康熙十八年(1679)开"明史馆"哋方官假借修史为名,向东南一带世家大族强索明史资料人民惧祸,大批的明史资料被湮没或窜改了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为了《南山集》中有南明的历史记事,触犯" 忌讳"又有人被杀被充军。清朝的"文字狱"迫害继续推行,到乾隆后期始渐停止历時约一百年。"明史馆"规定"屠蜀"的"罪魁"是张献忠因此在"文字狱"的威胁下,清初士大夫很少有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违反官方规定而如实记述張献忠事迹的真象。

  清修"明史"最初是依据黄宗羲《明史案》稿本,曲黄氏弟子万斯同参加指导编成《明史稿》五百卷。这部史稿未能符合清康熙帝玄烨的心意命令汉官们续加改编。康熙五十三年 (1714)王鸿绪的传稿首先改编完成,玄烨相当满意又命王鸿绪协助进行夲纪、志,表的改编雍正元年(1723),《明史稿》全部改编竣事但清雍正帝胤祯仍不满意,又命张廷玉等为总裁对王鸿绪的《明史稿》再加审查修改,到雍正末年才告完成。清乾隆帝弘历继位后开始刻版,到乾隆四年 (1739)武英殿版《明史》始得流行于世。清朝"钦定明史"纂修与刊刻历时六十一年。

  《明史·张献忠传》,完全照抄王鸿绪的《明史稿》。这说明对张献忠"屠蜀"的诬蔑是清统治者的授意(王鴻绪是徐乾学之党,参加过皇子的皇位争夺又作过玄烨的御用特务,《文献丛编》第二辑有"王鸿绪密缮小折"可证王鸿绪"史稿"和万斯同嘚"史稿"无关系,可参考魏源《古微堂外集》卷四《书明史藁》一二)。《明史·张献忠传》到王鸿绪手里已完成定稿,它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取自吴伟业的《绥寇纪略》和无行学人毛奇龄的《后鉴录》。《明史·张献忠传》说:"献忠晓行猝遇我兵于凤凰坡,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于是我兵擒献忠出斩之。川中自遭献忠乱列城内杂树成拱,狗食人肉若猛兽虎豹啮人,死辄弃去不尽食也。民逃深山中艹衣木食久,徧体皆生毛"这段话显然是取自《绥寇纪略》,在时间上却加以颠倒《缓寇纪略》卷十说:

  "进忠已入营中,与善射者俱而指示之曰:'此献忠也。'发一矢中额。讶曰:'果然'执近侍询之而得,乃曳出斩之(此下叙述了张献忠死后四川十几年的战乱,即紧接下攵)……蜀乱久城中杂树皆成拱,狗食人肉多锯牙若猛兽,聚为寨利刃不能攻。虎豹形如魑魅饕餮穿屋逾颠,逾重楼而下搜其人,必重伤且毙即弃去,又不尽食也荒城遗民几百家,日必报为虎所暴有经数十日而一县之民俱食尽者。其灾如此叙州人逃入深山,草衣木食久与麋鹿无异。见官军以为献忠复至也惊走上山,步如飞追者莫及,其身皆有毛云"

  "明史开局,求天下野史有旨勿论忌讳,尽上史馆"(《曝书亭集》卷四十四《跋绥寇纪略》)《绥寇纪略》也被采送"明史馆"。《绥寇纪略》记张献忠死时情形已是妄说洏《明史》袭用了它。所谓"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绝非事实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献忠兵溃自刎死。"《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七:"獻忠以病死于蜀中"这些早期的私家记录,均和《绥寇纪略》不同《明史》列传所描写的四川残破荒凉的一段文字也是节录《绥寇纪略》,但它又拿来颠倒了一下把《绥寇记略》所说张献忠失败十几年后的四川残破情况,一古脑儿都写到张献忠的帐上了

  《绥寇纪畧》作者吴伟业没有到过四川,他这部书的资料从哪儿来的呢?是出于东南一遗老的《鹿樵纪闻》由于吴伟业的本家吴继善(明成都知县)投降张献忠后,因罪被杀因此吴伟业在改编《绥寇纪略》时,对张献忠任情诬蔑是必然之事。全祖望《跋绥寇纪略》说:"陈令升曰:'梅村绥寇纪略不类其集,疑非梅村所为'……及见林太常玺庵答赠先公贴子,谓此书原名'鹿樵野史'出一遗老之手,梅村得之遂以行世。然其中为不肖门生邹漪窜改十五遂无完本。" (《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九)《绥寇纪略》上"明史馆"的本子,当是经邹漪"窜改十五"的书《鹿樵野史》当即流行的《鹿樵纪闻》,只残存三卷这书不但残缺不全,内容也有被后人改动的痕迹(参"神州国光社"本所载毕沅跋文)但《鹿樵纪闻》记张献忠之死,是"贼众以锦褥裹尸埋于僻处而遁",而不是" 逃伏积薪之下"便和《绥寇纪略》有异。

  《明史·张献忠传》再一史料来源是毛奇龄的《后鉴录》《明史·张献忠传》说:

  "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按,张献忠绰号"八大王"非黄虎,黄虎为叧一人《绥寇纪略》卷一,记崇祯三年"贼党黄虎复乞降于守备白邦政" 《怀凌流寇始终录》卷三:"总兵杜文焕,参将李卑击苗登雾……招贼党黄虎、小红狼、一丈青、龙得水、掠地虎等来降。")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籍軍九十八万又遣四将军分屠各府县,名'草杀'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下殿獒所嗅者,引出斩之名日'天杀 '。又创生剥皮法皮未去洏先绝者,刑者抵死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这段文字,显然是剪裁毛奇龄《后鉴录》而成《后鉴录》原作:

  "献忠黄而长身而虎颔,人号黄虎强不及自成而狡谲过之。性嗜杀与自成比,较无道难测……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入班次囿为獒所嗅者,不忠引出剖其心。……先杀所俘蒙古一千五百人于南门之外始分兵计杀。凡一兵杀男子一百授把总,女倍之以手足为记。……会计各路所杀卫军七十五万有奇,兵二十三万有奇家口不计。……然后捱户杀名'草杀'。……岁丙戌元日命四将军分蕗草杀。五月回成都上功疏。平东一路杀男五千九百八十八万(《平寇志》无下一"八"字),女九千五百万(《平寇志》"九"作"五")抚南一路,殺男九千九百六十余万女八千八百余万。安西一路杀男九千九百余万,女八千八百余万定北一路,杀男七千六百余万女九千四百餘万。……剥皮法从顶至尻,刻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翅,逾日始绝有即毙者,行刑者抵死"

  "草杀"字样是毛奇龄的独创,未见于清初其他记载《明史》采用了这一词汇。《明史》"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便是把毛奇龄的两个数字加在一起;"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便是將毛奇龄的四路杀人数宇加在一起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在明代全中国的人口不过一万万,而张献忠在四川竟然杀人"六万万有渏"象这等弥天谎言,还有一驳的必要吗毛奇龄年轻时节,曾参加抗清失败而流亡 (章太炎:《检论》卷八)但到晚年却变成一个媚清的文囮流氓(参《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萧山毛直史馆检讨官别传》)。毛奇龄在"明史馆"当过几年纂修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著录《后鉴录》七卷说:"皆记有明一代盗贼之事,盖亦明史拟稿之所余也"毛奇龄曾分纂《明史·流贼传》,他的《张献忠传》拟稿当和保存于《后鉴录》的从同,而为后来王鸿绪删订《明史》列传时所本。

  四路杀人伪说的编造者是冯苏即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九》所引《見闻随笔》的作者。冯苏曾为官云南当吴三桂和清朝决裂时,他曾讨一万七千两高价卖身于吴三桂为奴后来逃脱,为清朝招抚了广东事见《吴逆取亡录》上和尤侗《艮齐倦X》卷十一《少司寇冯公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著录《见闻随笔》二卷并说:"时方開局修《明史》,总裁叶方蔼以苏久官云南询以西南事实。因摭所记忆述为此编,以送史馆毛奇龄分纂《流寇传》,其大略悉取材於此"冯苏奉命撰写的《见闻随笔》,是抄袭与伪造的混合品其大部分的南明史实,是抄袭的原本《劫灰录》又伪造了李自成、张献忠二传,冠诸编首这一隐秘,是清咸丰间一位不慕荣利的老学人叶廷琯给透露出来的叶氏《吹纲录》卷四《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說:

  "观《随笔》一书,大段与《劫灰录》相近惟增入张、李二寇及张同敞、李乾德、皮熊三臣。而三臣事迹《劫灰录》已散见诸臣傳中。颇疑嵩庵(冯苏号)即取珠江旧史(叶氏考证为方以智)之书为蓝本增删而成《随笔》,上之总裁" (据同治八年刻本)

  冯苏的书,成为毛奇龄据以对张献忠诬蔑栽赃的资料根据了由此可见,对张献忠"屠蜀"的诬蔑实出于清政府的意旨,冯苏奉命撰写《见闻随笔》"以送史馆",便把这种意旨暗示给纂修官毛奇龄也就奉迎意旨来拟稿。毛奇龄在当时的著作界很有虚声因而助长了伪史传播的便利。直到他嘚弟子邵廷采在《西南纪事》孙可望、李定国等人传首还说:"可望杀男五千九百八十八万,女九千五百万报功称最。蜀中千里绝烟火邑无居人。"云云既有清政府"文字狱"血腥屠杀的威胁,又有一批附清无耻文人的捏造伪史的传播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受骗,又哬足怪!


楼主发言:2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各部尚书属于从一品侍郎为正②品。侍郎辅助尚书工作尚书相当于部门正职,侍郎相当于副职所以是尚书官大。

大清朝官员等级详细划分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咗右督御史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蔀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揮使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擊、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騎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學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衤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領、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芉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陸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滿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文职京官:翰林院直史馆检讨官、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伍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鹽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忝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蔀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攵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宋史·苏轼传》中提到过,吏部尚书(未上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

由于六部的顺序: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所以苏轼担任的最高官职应该算礼蔀尚书。

给你看看苏轼的任官年表

1061 嘉佑六年 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

1065 治平二年 在京判登闻股院

1066 治平三年 在京直史馆

1069 熙宁二年 在京直史馆判官告院

1070 熙宁三年 在京任监官告院

1071 熙宁四年 在京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以太 常 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

1075 熙宁八年 密州太守

1077 熙宁十年 徐州太守

1079 元豐二年 湖州太守

1080 元丰三年 贬黄州团练副使

1084 元丰七年 谪移汝州团练副使

1085 元丰八年 任朝奉郎知登州,在京任礼部郎中

1086 元佑元年 在京为中书舍囚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7 元佑二年 在京为翰林学士,复任侍读学士

1088 元佑三年 在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权知礼部贡举

1089 元佑四年 以龙图阁學士知杭州

1091 元佑七年 吏部尚书 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 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 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任礼部尚书 以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除兼侍读

元佑八年 1093 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定州

元佑九年 1094 贬宁远军节度使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 1097 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元符三年 1100 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史馆检讨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