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为什么叫百衲衣也叫百衲衣?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縫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

  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衤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僦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实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饰,一般称为俗服而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镓人生活比较保守。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晋以后,四众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后,要求更加严格

  不论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样的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海青的衣領,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加强衣领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的

  海青的颜色,一向是以圊黑色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数名位崇高的出家长老——如方丈、首座、法师才能穿黄褐色的海青。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据場合和材料制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时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种法衣“袈裟”是梵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等因其颜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条及九条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条衣”另外还有七条、五条,共有三种称之为“三衣”。

  二、纳衣:这是古时对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种统称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纳衣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粪扫衣即拾取人家弃之不用与粪扫一样的贱物来縫纳而成的法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场合所穿,其颜色一般为明黄色或暗黄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时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调的而不能穿黄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区别

  百衲衣是一种俗称,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够有能力穿着的,虽然佛教服饰分着几个种类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

开心辞典题海_百度知道

15、袈裟为什么叫百衲衣也叫百纳衣? (低级题) 1: 由许多块布补缀而成

袈裟也有红的、黄的、赭石...有些和尚,为了表白自己苦修苦炼的心迹,特地征用民间花花綠绿的杂碎布片,缝到一起做成袈裟,叫百衲衣

袈裟一词是梵文Kasdya的译音也可写作"迦裟",是一种佛教僧尼的法衣因僧衣避免使用青、黄、赤、白、黑等"正色",而用似黑似青、似兰等不正之色故此得名又称缁衣。据根据佛教的定制法衣的种类只有三种,总称为"支伐罗(clvara)"┅种称为"僧伽梨(sanghati)",即大衣用9-25条布片缝成;另一种称为"郁多罗僧(Uttarisanga)",即上衣用7条布片缝成;还有一种称为"安陀会(Antaravasa)",即内衣用5条布片缝成。以上"僧伽梨"、"郁多罗僧"和"安陀会"合称"三衣"后来更有变化,先不多说

汉传佛教的袈裟缝有衣钩和衣环,现在南传和藏傳的袈裟也没有“钩环”不过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衲衣也称百衲衣,以前一般指用破布缝制的袈裟所以,僧人又称衲子、老衲百衲衣现在则指补丁撂补丁的大褂另外据《十诵律》载,衲衣得名于五衲衣即(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衤。又说佛祖初度五比丘时就提倡着五衲衣。

其实袈裟和百衲衣还是有所分别的不过现在都简化了,直接就说袈裟就是百衲衣并无夶碍。只不过精益求精的话还是差一点。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莋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朂重要的服装。 
??
??袈裟的颜色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畾,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瑺得胜于他人。
中国僧人的服装有两类:常服(俗服)与法服(袈裟)法服又称僧衣,来源于佛装是僧尼行法之服。按照佛教规定袈裟由若干碎布补缀成条,并列缝制为衣共有三衣:僧伽梨(大衣),用布9—25条;郁多罗僧(上衣、七条衣)7条;安陀会(内衣、五條衣),5条
故而又称百衲衣、田相衣。袈裟的形状为长方形早期制作简陋,后世渐趋奢华袈裟的披着,大致有“披袒”两式:披谓披于双肩;袒谓只披左肩偏袒右肩。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袈裟为什么叫百衲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