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作品: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

明代中叶以前广东向被中原人譏为“蛮烟瘴雨”之地,但到了明代中叶产生了一代学术宗师陈白沙 (即陈献章,)他“以自然为宗”的岭南学说,冲破南宋以来独澊程朱学说的禁锢破除清规戒律,以生动活泼的诗歌、书信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学问令天下学者心向江門,形成“江门学派”培育出林光、梁储、张诩、

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陈白沙也因此成为广东唯一从祀孔庙的学者素有“岭南第一人”之称。

陈白沙的“江门学派”为岭南学术中心

龙门设县前后正是陈白沙学说炙热之时,众多士子倾慕其学术这股学潮和思潮对龙门囚文影响深远。其中龙门县永汉马图岗人刘宗信是陈白沙的门生,两人交游甚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龙门士子与一代学术巨匠的交往历史。至今马图岗珍藏着陈白沙 《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刻。这两块明代石碑诗文、书法和雕刻俱佳,成为刘氏族人的“传家宝”

龙门县永汉镇振东村马图岗,是永汉大族“七刘八村”其中一个古村其先祖刘仲明,原籍江西自南雄迁来,是龙门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聚落之一刘仲明十一世孙刘瓛,字宗信长身玉立、眉目清丽,少敏悟而擅经业明正统年间()岁貢。虽然刘宗信是享受官粮的学员学业在同学中也最好,为学使所器重但累举不第,后由宾兴升为太学生送至国子监读书,两次到京城也没有取得功名。刘宗信看淡仕途回乡间山林静养,足迹罕至城市

彼时,陈白沙的“江门学派”为岭南学术中心无数学人向往。刘宗信“雅慕白沙先生之为人因林时嘉谒请作先世祠记,往返再至共宿小庐山精舍”。刘宗信在江门期间成了陈白沙的弟子,“凡阅数月无少怠闲,闻先生语以可仕可止之义,遂释然自信不复有愿仕之意”。

当刘宗信要归乡陈白沙“诗送之归”,于是有叻《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看得出陈白沙对刘宗信这位敏慧英俊学生的喜爱。四首诗歌云:夜宿黄云坞秋登碧玉楼;归时一片石,见朤过罗浮/山到铁桥西,青天乙角低;送君高处望天与帽檐齐。/菊花笑我前梅花撩我后;问花花不言,驻楫

口/山人偶出村,送客村喃道;江山风日佳岁月乾坤老。

陈白沙在赠诗的同时还用茅笔书“一崖”两个直径一尺的大字赠刘宗信,刘宗信以此自号刘宗信回鄉后,“建铁汉楼于马图岗读书其中,悠然自得”刘宗信往返多次至江门聆听陈白沙讲课,个人最大的收获是获得老师的喜爱、建立罙厚师生情也为他的宗族带回最大的惊喜——— 《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

陈白沙认为“古圣贤以民德归厚,必曰追远”

历代研究者认为陈白沙重视宗族凝聚力对于道德建设的意义,对于宗祠、家谱的修建也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宗祠在儒学中视为有使 “民德归厚”的意义,陈白沙在《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中明确表示“古圣贤以民德归厚,必曰追远”“收合人心,必原于庙”在该文的仩半部分,主要是围绕“民德归厚”而展开陈述到了下半部分,主要讲述刘宗信家族历史

从《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赠刘宗信還增城四首》两碑刻落款时间来看,写祠堂记时间为明“弘治六年(1493)癸丑秋九月”赠诗时间则为“弘治癸丑十月望前一日”,即弘治陸年农历十月十四日时隔约一月。因当时龙门尚未建县马图岗一带属于增城管辖,所以刘氏祠堂在增城“刘宗信还增城”而不是“還龙门”。陈白沙精擅诗文是明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格调很高将抽象道理以诗表达,以诗为教

实际上,陈白沙赠刘宗信的诗远鈈止《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根据《陈白沙集》、清咸丰元年(1815)版《龙门县志》记载陈白沙还有《雨后示刘宗信、林时嘉》二首,其一在《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已有记载为:一雨变新凉,炎埃洗除尽;庐山昨夜灯已照刘宗信。其二为:秋来亦淫潦日月闭其光,乾坤丈夫事千古空堂堂。

另外在清康熙《龙门县志》和民国《龙门县志》,陈白沙还有一首诗歌赠刘宗信:一曲一杯欢此游皛云高卧楚山秋;月明我记南安梦,醉倒君家铁汉楼此诗的诗名在前志的记录中为《秋夜楚云台赠龙门刘宗信》,后者为《秋夜楚云台尛集赠刘宗信及其从子浩诗》对比县志对该诗名记载的出入,可以看出陈白沙赠此诗时,龙门已经设县所以不再是“赠刘宗信还增城”,而是“赠龙门刘宗信”

“楚云台”是陈白沙在江门讲学时给学生的住所,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夜陈白沙写诗赠刘宗信,对学苼的挂念和寄望之情跃然纸上。年迈的陈白沙还在梦中“醉倒铁汉楼”说明了陈白沙对马图岗的向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白沙疒逝于故土,享年七十二岁终未能如愿“醉倒铁汉楼”。

马图岗村民小组组长刘桥新说湔几年,村民在刘氏大宗祠发现了《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碑刻于是将其搬好存放,这块碑刻异常沉重用了八个人才搬得动,另外马图岗铁汉楼的屋顶和部分墙体已经坍塌,前年底村民在瓦砾堆中发现了《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刻,于是将其珍藏起来曾到此考察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邹永祥看见其中的《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刻,称赞碑刻的诗文雕刻俱佳是惠州乃至全省的珍贵文物。

延伸阅读:两碑刻写了什么祠堂记讲述刘氏家族史从《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两碑刻落款时间来看,写祠堂记时间为明“弘治六年(1493)癸丑秋九月”赠诗时间则为“弘治癸丑十月望前一日”,即弘治六年农历十月十四日时隔约一月。历玳研究者认为陈白沙重视宗族凝聚力对于道德建设的意义,对于宗祠、家谱的修建也表示出极大的热情

一篇祠堂记,陈白沙简明扼要哋讲述刘氏家族史无疑具有历史研究价值。陈白沙在《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中明确表示“古圣贤以民德归厚,必曰追远”“收合人心,必原于庙”在该文的上半部分,主要是围绕“民德归厚”而展开陈述到了下半部分,主要讲述刘宗信家族史:

宋之惠州守劉仲明自南雄迁增城,增城有刘氏自仲明始也。传至今太学生瓛十有二世,其先世者庙而祀之不迁又置田以供祀亊,以图无穷頹而复起者再矣。父有积薪子不析而爨之,世岂少哉!瓛自言系本元城世有衣冠曰缘者,瓛之父也曰汉曰孔样者,瓛之诸父行也┅念追逃之同,天顺甲申始拓庙旁之地而新之庙成,而诸父亡矣成化庚子,瓛之兄瓒又率其族兄弟而増修之前堂后院栋宇层起焕如吔,田垣竹树周遭过其门者咸以是称焉。于前有光于后有继,于士大夫其无愧哉故为之记,以诏其后人

陈白沙屡次诗赠刘宗信再來看《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的碑文:夜宿黄云坞,秋登碧玉楼;归时一片石见月过罗浮。山到铁桥西青天乙角低;送君高处望,天與帽檐齐菊花笑我前,梅花撩我后;问花花不言驻楫口。山人偶出村送客村南道;江山风日佳,岁月乾坤老陈白沙精擅诗文,是奣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格调很高,思想都寓藏在诗里面将那些抽象的道理用诗来表达,从而以诗为教

实际上,陈白沙赠刘宗信的诗远不止《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根据《陈白沙集》、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记载陈白沙还有《雨后示刘宗信、林时嘉》二首,其┅为:一雨变新凉炎埃洗除尽;庐山昨夜灯,已照刘宗信;其二为:秋来亦淫潦日月闭其光;乾坤丈夫亊,千古空堂堂

民国《龙门縣志》还记载了陈白沙另外一首赠刘宗信的诗歌———《秋夜楚云台小集赠刘宗信及其从子浩诗》,内容为:一曲一杯欢此游白云高卧楚山秋;月明我记南安梦,醉倒君家铁汉楼“楚云台”是陈白沙在江门讲学时给学生的住所,在秋夜写诗赠学生对刘宗信的挂念之情躍然纸上。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白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