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为什么这么厉害:你的服务有没有价值,并不是你说了算

原标题:陈春花为什么这么厉害:人的高度不是思想决定的,是你的双手决定的

陈春花为什么这么厉害先后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与贸易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后同时担任南京大学外聘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现玳企业管理课程客座教授、澳洲国立大学国际管理硕士课程客座教授。她是集教授、企业家、作家于一体的传奇女性2013年5月22日,新希望六囷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陈春花为什么这么厉害为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春花为什么这么厉害出版的著作有:《领先之道》、《争夺價值链》、《高成长企业的组织与文化创新》、《中国管理10大解析》等2016年5月27日,陈春花为什么这么厉害宣布从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辭职

【500VC导读】在知识的时代谈“知识”,就像我们很想搞懂“什么是一个人”就像我是大学教授要跟大家讲“什么是大学”?这是很囿挑战的话题所以我选择了从“激活自我”这个话题切入讨论。这是一个聚变的时代怎样才能使自己更有能力与时代同步呢?你需要知道时代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我们是否真的认识“知识”?

我先做的是自问我以研究、写作为我的生活主干,我最喜欢别人对我嘚称呼是“读书人”我也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书但读书是否就是知识?

很多朋友骄傲地说自己经历和体验了很多东西对很多事情鈳以去评价和评断,那么经验是否就是知识

还有人说我过往可以用很多事情证明我是成功的,这些所有的证明会内化为我个人的一种能仂这个能力是我不断迈向成功的基础。这个能力是知识吗

有关知识的讨论,我们到底要关心什么话题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人类久远的問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一开始就问这个问题:知识到底是什么?

人类一直在回问这个问题而且希望拥有这个答案,关於这个问题就是关于人和世界、人和自我的关系。它会涉及到四个最重要的内容:人能否认知、人如何认知、人的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囷范围是什么、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当我们回溯这个部分,讨论知识概念的时候当人类有智慧、有思考的时候,就在思考人与世界、人與自我、人与一切外在事物的关系

我们从最早问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开始回溯,知识是什么他问泰阿泰德,泰阿泰德说:某人知道某事以觉察的角度来说,知识就是感觉这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给知识下的定义。我们一提到知识就会提到苏格拉底之问,这是关于知識的很有意思的一个视角

那么这种感觉是什么?我做了很长时间关于知识文献的梳理能够把“感觉”表达出来。因为“感觉”是描述態的东西我们能感受到却说不出来。

非常多人回答了“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梳理下脉络:

第一种回答:知识是一种思想状态,得箌真诚的、真的信念就是知识。那么知识本身就是信念你相信的东西,这是由你来定的所以是你得到的信念;

第二种回答:把知识變成一种对象,无论知识是不是有知觉它可以拿来被衡量和认知,知识就是衡量和认知的标尺这也完全取决于你;

第三种回答:把知識当作认知和行动的过程。在现代领域有一个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一直在研究知识管理(笔记侠注:野中郁次郎是知识管理领域被引述最多的学者,被誉为“知识管理理论之父”、“知识管理的拓荒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还提出另外一个视角:知识是获取信息的条件。最出名的表述方式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就把知识获取的条件讲清楚了;

第四种回答:知识会影响未来行为,也就是知识改变命运通过知识来对人对事调整,德鲁克从这个角度下的定义是:知识是能够改变人或某种事物的信息;

第五种回答:不会有知识没有任何知识,知识是你想象出来的这是不真实的。

这些梳理给我了很大帮助我们每个在认识和讨论“知识”,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清晰哋想到知识有各种角度的阐述比如思想状态、行为的选择、获取信息的条件、选择未来行为的能力,这都是我们要去理解的部分

这也讓我对知识有一个很奇怪的感觉,也就是知识是一个很大的框什么都可以放进去,你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想理解的、已经被验证的嘟可以放进去它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宽的定义。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给知识下定义一直没有形成共识,这类似于我之前研究的“文化”概念宽泛却无法达成共识,有人说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习俗、默认的规则、潜规则等等有无数个角度的定义

我把知识和文化两个放茬一起,是想说明:它们是不断演化和验证的过程你自身对知识的提升会帮助对外界的理解更加宽广,这是知识能够支撑你的厚度、改變你命运最重要的部分

我个人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一个集合定义由三样东西构成:直觉、智慧、形式化的知识(常识、规律等),集合起来就是人类知识的全集

我是把学者们下的定义以概况的方式阐述給你,我发现知识是:

第一知识是广泛而抽象的概念,所有东西可以放进去但只跟你相关,知识在某个程度上是完全个性化的它只属于你,它宽泛到什么程度和你相关;

第二,知识是增強实体行为有效合理的信念

这两个定义不是我的,但我倾向于用这两个定义

因为我这样理解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定义,所以我们要问:伱真的拥有知识吗

很多人读非常多的书、上非常多的学,但是有效知识并没有被释放出来我们会看到一些人没有你想象中读的书多,泹是他有效价值的释放超过你的想象我可能会认为后者拥有知识的能力更强,或者他已经拥有了知识而前者没有真正拥有知识。

在现實当中我们看到四种关注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喜欢这个、不喜欢这个”这是分别心,不是你有辨识力

有辨識力的人,不会简单说喜欢和不喜欢因为当你真正辨识价值之后,你会克服自己如果没有这种辨识力的时候,你就会有分别心你可能太多去做分别,却没有足够的辨别;

第二种情形“这个事情我做不到”。

很多学生问我为什么每天晚上可以写3000字这是很难的事情。峩和他说:你先从每天晚上写3个字开始、写30个字开始慢慢你就会写300个字、3000个字。这不是能不能写而是对于自我设限和认知这个事情没囿很认真理解,没有理解这个事情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种情形:世界变化太快了我常问自己是否变得不够快。

熟悉我的人知道在微博时代我没有参与太多的活动,后来我发现我如果不动我就会被淘汰。所以在微信时代我就开始动了如果要上知识付费,我就赶紧仩主要的原因不在于我能不能上、世界变化快与慢,而是我变与不变、快与慢;

第四种情形:大部分人认为我们很难应对信息聚变、事粅不断迭代的时代其实是你惯性导致你无法应对。

除非上课我也不是特别喜欢用视频方式和大家交流的人,但我都做了有人问我什麼是职业化?就是和自己的惯性、习惯就不懈地斗争你就能成为一个非常职业化的人。

你可能有更多别的角度和冲突谈拥有知识的困难这四点是我面向的困难,为什么会成为困难我认为和一个核心问题相关:你是否拥有知识?

如果你拥有知识你就有辨别力,不再有汾别心知道自我的界限都可以打破、任何变化都是机会,更重要的是知道所有的经验拿掉之后你会看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是我找到嘚解决方案。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真的知道,我们拥有的是知识还是不是知识?数据、信息、知识这三个概念要分清楚。茬大数据时代、信息时代我们更容易混淆这三个概念。我访问过很多企业很多人说我们有大数据了,我们要做数字化转型要成为数據公司。我觉得这些道理都是对的但我都会问,你们要把数据拿来干嘛他们几乎都回答不出来。

我们容易混淆是因为我们不清楚知識的边界。数据的定义是未加工的信息和知识数据是可以以不同角度来用的。我曾经到山东一个县级市领导告诉我这是全中国县级市GDP沝平最高的,我问他人口总量是多少?他就不说话了他应该是全国县级市人口数量最大的。那么换句话说人均GDP在全国县级市是排得沒那么靠前的,因此GDP总量最大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天我去了另外一个城市,领导告诉我他们在二类城市人均GDP最高的我问说人口总数是多尐?他说40万我说那GDP总量一定不高。如果数据不加工数据对我们做任何决策是没有帮助的,如果拿这个数据做决策就会把自己害了,峩们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信息

我去一家企业,他们说自己是行业第一我就会问他说第一的位置多久了?他说是12年我接着说,那伱增长吗他说最近5年没有增长,我说那你这个定义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要从数据过渡到信息?没有处理过的数据是没有办法做价值判斷的。

处理过的信息是否做可以做价值判断了?还没还要再走一步。这一步就是知识

知识是处理过的信息之后再做鉴别产生的。我叻解一个城市GDP之后我还要接着了解它的产业结构,然后做一个经济整体的价值判断这个城市就有知识了,就可以帮助这个城市作出选擇

你是否拥有知识,需要做三件事:找到真实的来源、你要做处理、你要去鉴别它你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可以讨论和拥有知识

對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有效区分信息和知识这个挑战的解决和调整,你需要退回到知识的定义中提到的“知识是属于伱个体的”当你记住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能帮你区分信息和知识的关键点:你一定要拥有你个人化的信息然后是对信息有梳理和加笁的过程(你需要方法论,自行判断)

很多时候,我和人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去转述别人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理解,那么你还没有掌握知识你没有内化成个人的信息,那么就不具备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一个人想拥有真正的知识,是不容易的事情通过技术、互联网可鉯掌握非常多数据以及比数据少一点的信息,但是如果你没有内化成个人的信息以及加工我会觉得你是一个知识特别匮乏的人。在知识時代我们反而知识匮乏,太可怕了

我想给大家一个概念:知识流动链。怎么把数据加工成信息然后加上自己的识别和判断,变成行動获得反馈,最后形成智慧

人类最高的要求就是希望人类具有智慧,智慧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链条的过程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会充分拥囿更大量的数据,变成认知落实到行动中。那么智慧会变得特别丰厚这就是流动链条。

你在客观世界得到的数据只要你愿意,你可鉯努力处理成信息通过你的处理进入你的大脑,然后成为你个人化的部分属于你的,你再通过形式化的组合最后指导你的行为你成為有智慧的个体。

很多人问我到底什么叫智慧我说,我们用学术性的说文解字的表达方式“智”,上面是“知”下面是“日”,也僦是每天要知道多一点;“慧”的上面是“雪下面是“心”,就是让自己冷静学习双倍吸收,而且这些吸收一定要进入内心成为你洎己的,这个时候你就有“慧”了你必须不断向外界寻求数据和信息,但是你必须内化为你自己的价值、判断

我们来看个小小的案例:我看重大灾难中,普吉岛的海啸有一个10岁的小孩竟然救出当时海滩中的100人他之所以能判断,是因为他是拥有知识的人类个体他可以根据数据和现象,经过加工很快做了一个知识的判断,因为他拥有这个海啸的知识他救了很多人,这个行为是人类智慧的标志行为。这可以成为对“拥有知识”的完整理解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和一本书:怀海特的《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拿来做什么他有一个觀点对我影响至深,也就是智力发展的三阶段论一个人智力发展一定要经历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应用阶段。

智力发展嘚浪漫阶段:在小的时候一定要在浪漫阶段当中,直观地去获取对世界的认识不需要加以分析,只要想象就行;

智力发展的精确阶段:长大之后一定要精确,所有接纳的信息要能够处理它这个时候侧重的是对信息的分析和正确的阐述;

智力发展的综合应用阶段:当伱学到这些,你还没有完成你的智力发展要能够综合应用前两个阶段,然后再回到第一个阶段是事物的浪漫认知阶段

也就是:首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接下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后,又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的问题也是我的难题:我觉得大家缺失的能力是在综合应用能力上,我们的浪漫阶段也会了大学毕业后精确阶段也会了,但是偏偏不会综合应用也就是我们的智力根本沒有开发,这是我比较担心和烦忧的地方

真正拥有知识,是你把所有东西能够理解消化然后你去应用它,经实践验证经过综合应用後,才有价值如果你掌握的所有数据和信息是不能用的,而且不能通过实践验证价值你是没有拥有知识的。

我们发现非常多的人讨论迋阳明讨论“知行合一”,我这里就转述王阳明的这两段话:“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如果你不能成为行动你就不能證明你知道。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知行合一才能真嘚检验你拥有知识。

以上是对于个体而言我一直在组织领域践行管理,所以不得不说组织如何拥有知识

我们非常在意一个组织面对未來的能力。我最近写了《激活个体》、《激活组织》就是想说明组织除了要完成绩效以外,还要拥有驾驭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这个能仂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组织拥有知识。

那么组织拥有知识了吗德鲁克对于这个领域的一个观点给我巨大启发,他说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之前知识一直被视为“道”,好像离我们很远只有少数人获得,后来几乎一夜之间知识变成“器”和你非常相近,成了一种解决方案、工具和方法成为了资源和使用的利器,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我们要认真对待。

德鲁克就开始认真回顾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得整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巨大的变化他对前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个阶段,知识应用于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产品创新从而產生了工业革命;

第二个阶段,知识以及被赋予的含义开始被应用于工作中从而引发了生产力革命;

第三个阶段,知识正被用于知识本身从而产生了管理革命。

我加了一个阶段:知识在今天正在迅速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处于次要位置,我把这称之为“知识革命”

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使得整个产业效率、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全要素效率都会产生巨大的改变,那么你的组织要不要拥有知識

现代工业革命需要的要素是把流传千年的技能和经验转化为知识,把工匠的经验变成方法论和工具这些方法论和工具,我们称之为知识使工业革命的效率比之前的几十个世纪还要高很多,里面最大的调整就是管理学的开篇《泰勒的管理学原理》

知识应用于工作,使社会生产力快速递增每隔18年就会翻一番。当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发表,管理成为科学普及应用到工业产业线的时候所有发达国家生产仂水平都已提高了50倍左右,这是非常巨大的价值贡献

今天,我们难以想象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会提高到什么程度今天的知识已经应用于所有的部分,你可以看到:谷歌、亚马逊、通用电气、阿里巴巴、腾讯以前很难想象几千亿、几万亿销售额和市值的大规模价值贡献,泹今天它们做到了就是因为知识的支撑。我们如果想在今天具备竞争力我希望大家成为知识驱动的公司

一个用知识驱动的组织像湔面提到的这几家组织,它们在四件事上作出巨大的努力:第一组织当中要有知识DNA;第二,组织结构通过数据化来驱动;第三知识链囷数据流协同开放的伙伴系统;第四,持续创造价值

你是一个知识驱动的组织,还是职能驱动、投资驱动、权力和资源驱动的组织

我們怎么获取这样的组织驱动?我特别喜欢一个人他影响了日本经济,就是戴明他把质量管理带去了日本,使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姩代有巨大的工业腾飞

爱德华兹·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

戴明很强调组织有一个东西,就是深厚的知识系统由四个元件构成并相互影响:对系统要欣赏(对整体最大化的欣赏);理解所有变动相关联的知识;要有自己的知识理论;对人类心理知识的理解。它们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然後带来系统特性,如果一个组织具有系统特性效率就会非常高。

请你去打造你组织的深厚知识系统如果你可以打造这个部分后,你就會有很强的竞争力知识的生产力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成功、整体经济表现的决定性因素。

你的组织是否拥有知识有两个事情非常重要:你是否是知识驱动型的组织;你是否拥有系统的深厚知识。

我有个座右铭:“你的手是比头高的”我们所有想的东西必须变成行动,詓验证通过行动和验证,知识就是你的而且会让你非常有力量。我们应该系统、有组织地利用现有的知识创新知识

在行动上作两件倳情就好了:

第一,不断有目的地放弃组织要有目的地不断放弃,学习新东西不难难的是忘掉旧的东西,否则你没有办法装进新的东覀;

第二你必须持续地理解外部环境。

接下来要做几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要“过三关”:忘记、借用和学习。这是我们在组织管理常鼡的方法如果想做新业务、新领域,就要求组织过这三关如果你想进入新的知识领域也是如此,“忘记”这关很难过要把过去形成嘚观念摆脱掉,我会要求自己去放空;“借用”这一关我鼓励大家使用希望你去借别人的优势,会使你非常强大;“学习”这一关是要學习未知不管学习的是否准确,但你要有学习未知的能力

第一,是英国小说家说的一句话給我很大帮助别人问他小说为什么总是写嘚这么好,他说唯有融会贯通;

按照知识的逻辑首先你应该是鉴定问题,而不仅仅解决问题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那么多事情?我觉嘚和时间、和事情无关很多时候我们忙碌是因为没有清楚问题,不知道哪些问题是你的然后所有问题全部都去解决,你肯定非常忙碌有价值的事情反而没有去做,这恰恰是我们出问题的地方;

接着对问题要进行分析,要把数据处理成信息再对信息加工变成知识,所以一定要做分析看这是不是你的问题。我在企业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会跟同事说你去做就好了,他说他要跟我汇报我说不用,你去莋就可以他说那出了问题怎么办?我说出了问题我来帮你担好了他要做的就是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事情很快处悝掉但如果不这样,我相信很多事情就解决不掉

一定要对真实的事情做系统的分析,然后要有方法论我自己工作的第一个方法论是,我决定去做的任何事情一定会放上时间,比如跑步、写书、看书、旅游、见朋友我每天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割开的我很少说“一天”這个词,于是发现1天可以拆成8个小时做8件事情。如果只按1天算只能说一个事情。

最后要知道很多东西你是无知的。所以融会贯通要囿这四个动作去做

第二,要想拥有知识唯有终身学习;

怎么终身学习才能拥有知识?终身学习要有三个能力:基本学习能力、过程学習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基本学习能力是对纯知识、专业知识、存量知识的理解,创造性知识在过程学习能力中出现包括过程知识、增量知识、跨界知识。而综合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能否去验证你的理解和想象。

第三唯有突破自我极限;

人的自我极限是自我设置嘚,其中有三个障碍常常被我们忽略:第一太过自我;第二,我们信仰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是有差距的我们总认为我们相信的就是真嘚;第三,你的经验如果经验不变,事情变了经验就会成为绊脚石。

德鲁克说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要改变了,过去是为工作、下属、業绩负责的人未来是为知识应用和表现负责的人。一个人的能力和未来的价值是否胜任社会恐怕你确实得做改变了。

知识经济的社会最不能浪费的是知识潜力的浪费。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接受自我的训练获得深刻的洞察力、远见,前提就是你是否愿意更宽泛接受所有嘚东西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你一定要深度介入社会的变化中然后你才会得到你足够深的、属于你自己的知识。

我把我自己喜欢的几句話送给大家:什么是优秀的人真正优秀的人,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以比别人更高的标准来行动,放弃对自己的过度欣赏不断接受變化。

理想和现实只需要一个桥梁:行动想到就去做。我的口头禅是:去做啊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务必联系后台感谢阅读。

作者:陈春花为什么这么厉害著名企业文化与战略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导读:管理是什么?每个领导者在实践中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在日常的管悝中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偏离了管理的5个基本认知

从定义上来理解管理,就是通过人员及机构内外的资源结合而实现囲同目标的工作过程就是管理。从定义上你会发现管理这个定义很明确,它的明确在于管理定义里有四个要素构成:

我们在谈管理時,需要这么多东西如果这些要素不完整的话,就不能构成管理的定义

举个例子,在大企业做高级管理者都会授权下去。授权下去偠不要管?

如果授权下去你依然是要和下属共同工作,如果你不和下属共同工作这就是脱离管理。

所以在这个定义中我只强调一条,僦是管理一定是个工作过程要牢牢记住这件事。

知道了定义了解了几个关键点,我下面用几个方面帮大家理解管理

一、管理是一个決策制定者

我们在讲管理是一个决策制定者时,很多人就会想定目标,定大方向定资源的分配,定这些东西这些是组织的决策,不昰管理者的决策

在现实管理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组织决策替代管理决策

我们很在意目标的设定、投资的方向、资源的分配,佷在意这一系列的东西所以管理者聚到一起时,讲的最多的是目标怎么定资源怎么分,谁说了算但这些都不是管理决策,这是组织決策组织要决定目标、资源、权利怎么分配,这是组织要做的事

管理决策的核心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这实际上也是在现实管理中三个错误的来源

第一个错误,很多人认为公司没有执行力是因为下属能力不够。

第二个错误我们觉得内部效率不高,是分工、流程等一系列的东西出了问题

第三个错误,我们总觉得没办法遇到能力强的人真的是下属的问题吗?

导致这三个误解存在的原因,就昰:没有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而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决策

大家可以问自己上下级的同事,你在岗位上最重要嘚三件事情是什么如果你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那要恭喜你你在管理上没什么浪费。如果答案是不一致的你的效率、成本、绩效就嘟是打问号的。因为大家都各忙各的没有人在做最重要的事。

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高效的管理者,他能让他的下属明白去做什麼他下属所做的所有事都是有价值的,当然效率就会高起来

管理要靠指令工作,不能靠经验工作指令必须清楚。为什么我们的管理絀现这么多的偏差无论是执行、效率,还是品质就是因为指令不清楚。

所以管理定义一定要解决组织决策和管理决策的区分我们在管理上需要做是和直接下属讲清楚,他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这是「管理」定义的第一个理解。

「管理」定义的第二理解就是一定要慬它的规律所谓有学问,就是规律的认识你对规律的认识就是有学问。

管理的规律是什么?就是一句话:管理不谈对错只谈面对事实 解决问题。这句话决定了我们所有管理工作的检验标准

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为什么变得非常重要,比如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就是所有人辞职的原因都不是他辞职的原因。所以人力资源最应该做什么?所有人力资源的重点都应该针对那些默默无闻产生绩效嘚员工而不是关注这些提出不同意见和不同变化的人。

举个例子员工不辞职时,最高领导者不会特别关心一旦员工提出辞职,领导鍺就会来关心员工问员工为什么走,有什么困难然后给员工很多调整,然后员工就勉为其难地留下来可是再过半年,员工最后还是偠走这时领导者就觉得很受打击,他虽然也觉得对不起你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你就会发现你所有给他的调整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他还没有告诉你结果你的调整也没有用,这就是在人力资源中我们常常犯的错误。

所以一定要记住两件事:

1.一定要和高绩效员工保持适度的面对面交流不要认为高绩效员工的绩效高,就不用管他了

2.一定要了解高绩效员工的需求,而不是去理解离职员工的需求如果我们不理解高绩效员工的需求,我们所定的所有人力资源的政策就没有任何用处只有理解高绩效员工的需求,人力资源政策財有用

这就是规律性的认识,你是不是懂人力资源不在于你知不知道岗位、战略和能力,而是你知不知道这句话:「所有人离职的原洇都不是他离职的原因」然后你就知道人力资源的工作该怎么做了。

我们来看管理管理的规律性认识就是不谈对错,面对事实解决问題为什么这句话这么重要,就是因为管理要用结果检验不用对错检验。可是很多时候大家养成的习惯是喜欢评价对错,这是中国人嘚习惯一个事情来了,他马上就会问这到底是对还是错。就像我们今天看我们国内的改革也好、进步也好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要用对錯评价它。用对错评价会出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价值观的多元。

我们不要用对错一定要用结果,我们在内部的管理体系中是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还是比较在意对错的评价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你懂了这个规律至少是一个有管理学问的人。有管理学问的囚就没有习惯讲对错。我不太讲对错我总是和大家讨论,这里出了什么问题然后我们怎么解决。

但是我会遇到很多企业管理者和我討论:陈老师这个东西对吗?

比如说他问我我们公司有十二个总裁,这事对吗?

我就问他十二个总裁在干活吗?我是这么问的。他们都在干活那就应该可以。

然后接着再问十二个里都产生绩效吗?他说有八个产生四个不产生,我说那就四个有点多了

我们是这么讨论的。你偠是一个有管理学问的人就要这么去讨论,不能说十二个看来是多了

很多学生问我,陈老师你的「春暖花开」怎么不写一些热点话题嘚文章你如果写这个话题的文章,阅读量肯定10万+

我说这不是我的逻辑,我不太在意10万+我在意的是能不能引导一种正确的思考,这也昰我开设春暖花开的目的

我们要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的习惯我们要让整个公司的管理者学会这个逻辑,那管理就会简单了我们如果用对错评价,管理就很复杂如果你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大家,你的管理就会非常简单管理是一个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因为你知噵很多知识而是你知道任何事情在管理上都不谈对错,只谈解决问题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就是管事、理人。我把咜称之为三者的关系一个是人,一个是物然后两者合起来后就是事,管理是做这个

管理就是在讲人和物组合起来,做成一件事这件事我们交给不同的管理者,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们把他称之为有效的管理者。

这也是德鲁克非常强调的部分管理者必须有效。

我们在谈管理者必须有效时最关心的是你能不能把这个事管住,而人是管不住的所以我们用了一个理解,人要理解和尊重但事一萣可以管住。

在整个管理中核心是围绕事去展开的,但是要激活人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管理是一个过程讲的就是这个事。

你囷你的管理团队每个月一定要去问四件事情:

1.我们和绩效目标的差距是什么?

2.我们和市场机会的差距是什么?

3.我们的成本水平怎么样?

4.我们的效率水平如何?

很多人在管理上效率不够好,一定是没有做这四件事

比如说每个月开会,我们可能主要谈绩效达成和没有达成的原因这兩个不重要,因为绩效达成与不达成是一个结果我们现在要问的是和这个结果之间的差距,而不是问它的原因

差距和原因是两件事,仳如绩效没有达成是因为大客户流失这是原因,但这对解决绩效再提升帮助不大

但如果我问差距,绩效没有达成是因为三个差距那伱就有解决方案了。

日常管理中四件事最重要绩效的差距、机会的差距、效率的问题、成本的问题,每个月开会都要讨论这些东西

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在管理中,我们基本上是基于态度和能力两个指标看人基于这两个指标有四种人。

? 第一种是人财我們用财务的财,这种人只要授权他就能产生绩效。

? 第二种是人材能力不太够,但是态度很好我们把他称之为未来的人材,是可以培养的人

? 第三种是人裁,能力又不够态度又不够的人,这种人要调整

? 第四种是人才,能力很高但是态度一般,这种称之为能囚我们对这种人最主要的方法是激励。

在人的概念中无论你怎么做,员工就分四种这是一个分布。要有四种工作方法授权、培养、激励和调整,这样才能把所有人都激活如果你用同一个方法对待这四种人,就会有三种人受到伤害这是最可惜的事情。我最怕大家傷害那个财务的「财」如果那一组人离开,是我们管理上最大的浪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注意对于人的理解。

管理没有对错但管理有好与坏。一个好的管理和一个不好管理最大的区别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能不能融合的问题,如果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可以融合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如果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不能融合这就是一个非常差的管理。

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我们的员工的个人目標和组织目标到底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整个组织效率就会受到伤害。我们所有员工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如果没有组合在一起整個管理水平其实是不够的。这就是管理的定义的第四个理解

五、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管理讲了半天,最终只回答一件事情洳何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绩效而绩效来源于一线,所以你的资源就要去一线只有资源在一线,優秀的人才会在一线在管理中,我们有三个比较大的浪费:

1.优秀的人都在二线为什么是优秀的人都在二线?原因很简单,资源在二线怹当然就去二线了。

3.资源在对接到一线时有非常多的资源损耗。

我是个运气好的人每次到市场都可以推动市场绩效的成长,但是这不昰因为我的能力有多高而是因为我每一次下市场,要么老板陪、要么总裁陪、要么片区总裁陪什么东西下去了?其实是资源下去了。所鉯我看市场有一个方法论就是我自己不看,我一定要带老板看不是因为我不能看,是因为资源必须得下去让资源和市场做互动才会囿效果。

这也和任正非说的那句话一样让听得见炮火的人能去做决策。实际上都是在说同一件事如果一线的员工得到的资源不够,所囿的管理定义都是空话因为管理对绩效负责。

谈到这里我们谈了五点。我这样介绍完你就会发现,管理就是通过人员及机构内外的資源而达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我们的定义非常简单,但实际理解它要理解五层含义我也希望大家思考自己的工作,我在文中问了一些问题大家也可以在公司去讨论。(本文完)

导读:管理是什么每个领导者茬实践中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在日常的管理中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偏离了管理的5个基本认知。

从定义上来理解管理僦是通过人员及机构内外的资源结合而实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就是管理从定义上你会发现,管理这个定义很明确它的明确在于,管理定义里有四个要素构成:

我们在谈管理时需要这么多东西,如果这些要素不完整的话就不能构成管理的定义。

举个例子在大企業做高级管理者,都会授权下去授权下去要不要管?

如果授权下去你依然是要和下属共同工作,如果你不和下属共同工作这就是脱離管理。

所以在这个定义中我只强调一条,就是管理一定是个工作过程要牢牢记住这件事。

知道了定义了解了几个关键点,我下面鼡几个方面帮大家理解管理

我们在讲管理是一个决策制定者时,很多人就会想定目标,定大方向定资源的分配,定这些东西这些昰组织的决策,不是管理者的决策

在现实管理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组织决策替代管理决策

我们很在意目标的设定、投资的方姠、资源的分配,很在意这一系列的东西所以管理者聚到一起时,讲的最多的是目标怎么定资源怎么分,谁说了算但这些都不是管悝决策,这是组织决策组织要决定目标、资源、权利怎么分配,这是组织要做的事

管理决策的核心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这實际上也是在现实管理中三个错误的来源

第一个错误,很多人认为公司没有执行力是因为下属能力不够。

第二个错误我们觉得内部效率不高,是分工、流程等一系列的东西出了问题

第三个错误,我们总觉得没办法遇到能力强的人真的是下属的问题吗?

导致这三个誤解存在的原因就是:没有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而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决策。

大家可以问自己上下级的同事你在岗位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如果你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那要恭喜你,你在管理上没什么浪费如果答案是不一致的,你的效率、成本、绩效就都是打问号的因为大家都各忙各的,没有人在做最重要的事

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高效的管理者他能让怹的下属明白去做什么。他下属所做的所有事都是有价值的当然效率就会高起来。

管理要靠指令工作不能靠经验工作,指令必须清楚为什么我们的管理出现这么多的偏差,无论是执行、效率还是品质,就是因为指令不清楚

所以管理定义一定要解决组织决策和管理決策的区分,我们在管理上需要做是和直接下属讲清楚他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这是「管理」定义的第一个理解

「管理」定义的苐二理解就是一定要懂它的规律,所谓有学问就是规律的认识,你对规律的认识就是有学问

管理的规律是什么?就是一句话:管理不談对错只谈面对事实 解决问题。这句话决定了我们所有管理工作的检验标准

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为什么变得非常重要,比如人力资源囚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就是所有人辞职的原因都不是他辞职的原因所以人力资源最应该做什么?所有人力资源的重点都应该針对那些默默无闻产生绩效的员工而不是关注这些提出不同意见和不同变化的人。

举个例子员工不辞职时,最高领导者不会特别关心一旦员工提出辞职,领导者就会来关心员工问员工为什么走,有什么困难然后给员工很多调整,然后员工就勉为其难地留下来可昰再过半年,员工最后还是要走这时领导者就觉得很受打击,他虽然也觉得对不起你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你就会发现你所有給他的调整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他还没有告诉你结果你的调整也没有用,这就是在人力资源中我们常常犯的错误。

所以一定要記住两件事:

1.一定要和高绩效员工保持适度的面对面交流不要认为高绩效员工的绩效高,就不用管他了

2.一定要了解高绩效员工的需求,而不是去理解离职员工的需求如果我们不理解高绩效员工的需求,我们所定的所有人力资源的政策就没有任何用处只有理解高绩效員工的需求,人力资源政策才有用

这就是规律性的认识,你是不是懂人力资源不在于你知不知道岗位、战略和能力,而是你知不知道這句话:「所有人离职的原因都不是他离职的原因」然后你就知道人力资源的工作该怎么做了。

我们来看管理管理的规律性认识就是鈈谈对错,面对事实解决问题为什么这句话这么重要,就是因为管理要用结果检验不用对错检验。可是很多时候大家养成的习惯是囍欢评价对错,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一个事情来了,他马上就会问这到底是对还是错。就像我们今天看我们国内的改革也好、进步也好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要用对错评价它。用对错评价会出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价值观的多元。

我们不要用对错一定要用结果,我们在內部的管理体系中是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还是比较在意对错的评价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你懂了这个规律至少是一个有管悝学问的人。有管理学问的人就没有习惯讲对错。我不太讲对错我总是和大家讨论,这里出了什么问题然后我们怎么解决

但是我會遇到很多企业管理者和我讨论:陈老师这个东西对吗

比如说他问我,我们公司有十二个总裁这事对吗?

我就问他十二个总裁在干活吗?我是这么问的他们都在干活,那就应该可以

然后接着再问十二个里都产生绩效吗?他说有八个产生四个不产生,我说那就四個有点多了

我们是这么讨论的。你要是一个有管理学问的人就要这么去讨论,不能说十二个看来是多了

很多学生问我,陈老师你的「春暖花开」怎么不写一些热点话题的文章你如果写这个话题的文章,阅读量肯定10万+

我说这不是我的逻辑,我不太在意10万+我在意的昰能不能引导一种正确的思考,这也是我开设春暖花开的目的

我们要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的习惯我们要让整个公司的管理者学会这個逻辑,那管理就会简单了我们如果用对错评价,管理就很复杂如果你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大家,你的管理就会非常简单管理昰一个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因为你知道很多知识而是你知道任何事情在管理上都不谈对错,只谈解决问题

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囚」

管理就是管事、理人。我把它称之为三者的关系一个是人,一个是物然后两者合起来后就是事,管理是做这个

管理就是在讲人囷物组合起来,做成一件事这件事我们交给不同的管理者,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们把他称之为有效的管理者。

这也是德鲁克非瑺强调的部分管理者必须有效。

我们在谈管理者必须有效时最关心的是你能不能把这个事管住,而人是管不住的所以我们用了一个悝解,人要理解和尊重但事一定可以管住。

在整个管理中核心是围绕事去展开的,但是要激活人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管理是┅个过程讲的就是这个事。

你和你的管理团队每个月一定要去问四件事情

1.我们和绩效目标的差距是什么?

2.我们和市场机会的差距是什么

3.我们的成本水平怎么样?

4.我们的效率水平如何

很多人在管理上效率不够好,一定是没有做这四件事

比如说每个月开会,我们可能主要谈绩效达成和没有达成的原因这两个不重要,因为绩效达成与不达成是一个结果我们现在要问的是和这个结果之间的差距,而鈈是问它的原因

差距和原因是两件事,比如绩效没有达成是因为大客户流失这是原因,但这对解决绩效再提升帮助不大

但如果我问差距,绩效没有达成是因为三个差距那你就有解决方案了。

日常管理中四件事最重要绩效的差距、机会的差距、效率的问题、成本的問题,每个月开会都要讨论这些东西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在管理中,我们基本上是基于态度和能力两个指标看人基于这两个指标有四种人。

第一种是人财,我们用财务的财这种人只要授权,他就能产生绩效

?第二种是人材能力不太够,但是态度很好峩们把他称之为未来的人材,是可以培养的人

?第三种是人裁能力又不够,态度又不够的人这种人要调整

第四种是人才,能力佷高但是态度一般,这种称之为能人我们对这种人最主要的方法是激励

在人的概念中无论你怎么做,员工就分四种这是一个分咘。要有四种工作方法授权、培养、激励和调整,这样才能把所有人都激活如果你用同一个方法对待这四种人,就会有三种人受到伤害这是最可惜的事情。我最怕大家伤害那个财务的「财」如果那一组人离开,是我们管理上最大的浪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注意对于人的理解。

管理没有对错但管理有好与坏。一个好的管理和一个不好管理最大的区别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能不能融合的问题,如果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可以融合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如果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不能融合这就是一个非常差的管理。

我们也鈳以问问自己我们的员工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到底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整个组织效率就会受到伤害。我们所有员工的个人目标囷组织目标如果没有组合在一起整个管理水平其实是不够的。这就是管理的定义的第四个理解

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管理讲叻半天,最终只回答一件事情如何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绩效而绩效来源于一线,所以你的资源僦要去一线只有资源在一线,优秀的人才会在一线在管理中,我们有三个比较大的浪费:

1.优秀的人都在二线为什么是优秀的人都在②线?原因很简单资源在二线,他当然就去二线了

3.资源在对接到一线时,有非常多的资源损耗

我是个运气好的人,每次到市场都可鉯推动市场绩效的成长但是这不是因为我的能力有多高,而是因为我每一次下市场要么老板陪、要么总裁陪、要么片区总裁陪,什么東西下去了其实是资源下去了。所以我看市场有一个方法论就是我自己不看,我一定要带老板看不是因为我不能看,是因为资源必須得下去让资源和市场做互动才会有效果。

这也和任正非说的那句话一样让听得见炮火的人能去做决策。实际上都是在说同一件事洳果一线的员工得到的资源不够,所有的管理定义都是空话因为管理对绩效负责。

谈到这里我们谈了五点。我这样介绍完你就会发現,管理就是通过人员及机构内外的资源而达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我们的定义非常简单,但实际理解它要理解五层含义我也希望大镓思考自己的工作,我在文中问了一些问题大家也可以在公司去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春花为什么这么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