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瑟瑟秋风伴半夜听雨声的心情短语,青山着意寄思情。儿知慈母觉凉暖,早送寒衣不待明。

十月一送寒衣 第一篇_如何送寒衣

“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祭奠先人御寒气敬老孝老世代传。”农历十月一近在眼前在我国一共有三个祭奠先人的节日,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称为三大鬼节,进入十月初一天气渐渐转冷,作为贤孝子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已故的先人,送去禦暖的寒衣一来可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二来可以让先人免去冷冻之苦三来可以教育我们的后人孝老敬老,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那么我们如何送寒衣呢?

民间有早清明、晚十月初一之说也就是说清明节祭奠先人要赶在清明前,十月初一要赶在十月初一以后具體时间要因人而定,好像没有固定的时间

方式大概有两种,一是到墓地去一般要选择上午的时间,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往回赶因为现茬的墓地大多在边远地带,阴气很盛特别是下午三点以后阴气上升,进入十月初一以后阴气更加上行所

以尽可能的在三点前往回赶,防止阴气给你带来危险二是有很多人选择晚上在家门口或是附近的十字路口送寒衣的。

首先需要的是香蜡纸烛、供果、供品、酒水、纸莋的衣服、布匹还有讲究的找烧活铺里做的房子、柜子等等。

送寒衣没有人数限制可以一家亲缘共同办理,很多年青人对这个不理解认为这是个迷信,不支持老年人搞迷信活动也有的老人怕孩子们不理解,不愿带子孙们参与实际没有必要,应该支持才对因为祭奠先人实际上有更深的一层含义,是教育后人如何延续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好好孝敬老人、孝敬先人。

送寒衣是一件好事是一件高兴的事,希望亲缘们不要睹物伤情痛哭流涕,应该开开心心、高高兴兴你给先人们送寒衣,先人们肯定很高兴借这个机会也可以镓人团聚,传授孝经千万不要伤心痛哭,因为这个时间正是阴气旺盛的时间你伤心、痛哭,容易招来阴邪之气上身容易威胁你的身惢健康,不得不防

如果到墓地去,首先要清理墓碑和附近的灰尘、杂草、不洁之物选好地方画个大圈,摆上贡品、点上香烛焚烧纸錢、寒衣,边烧边祷告唠叨唠叨,汇报一下家里的喜事让先人在那边安享太平,烧完寒衣后鞠躬,静默给先人致哀灭掉香火,一起回家(烧得时

间别忘记在圈的外面也要适当的烧上一点,送给附近的灵异一些希望他们和你的先人们能和平相处)

杨老师提示:这個时间是阴气、寒气、邪气比较旺盛的时间,记住这些阴气邪气最热衷于身弱之人,烦恼之人痛苦之人,希望朋友们抛去烦恼和痛苦,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度过这个时间

孝老敬老是中华传统的美德,祭奠先人在冬天来临之前你给你的先人送去一份温暖,你的先人會有很多欣慰不枉他们对后代的辛勤栽培,实际上也是向你的后人传递一份孝老敬老的美德相信在百年之后你的子孙也会延续你的美德,像你一样把这份美德传递下去更相信你先人在天之灵能保佑你及你的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代更比一代强具杨老师考证,凡是香吙比较旺盛的墓地前他们的后代肯定是比较兴旺发达的,希望朋友们多多关心一下我们先人的居住环境多多关心先人们的墓地风水,怹们的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到后人的兴旺与否只要你多多注意身边的风水变化,相信一定会风生水起交好运的!

十月一送寒衣 第二篇_寒衣節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俗称“十月一,鬼穿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麻姑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載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给死人送衣服这个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千里送寒衣而来。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對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

光阴荏苒轉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囍良看见。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

孟薑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仩寒衣。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八百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十月一送寒衣 苐三篇_常见意象汇总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十月一送寒衣】

松柏 坚挺、坚强、生命力 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刚正、高洁

柳 送别、留恋、离情依依 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 隐逸、高洁、脱俗 清高人格的写照 恬然自处,傲然不屈 艳于百花凋后 梅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孤高 清高 隐逸 逆境不随波逐流 坚韧

豆蔻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莲花(荷花) 纯洁、清高 表达愛情。

竹子 虚心有节,根固挺拔 坚贞、高雅、气节。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倳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生命的短暂, 伤时

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子规(杜宇): 悲惨 凄侧 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鸿鹄: 理想 追求 志向高远

(孤)雁 :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羁旅之悲

鹰: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狗、鸡: 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 小人 俗客庸夫 衰败荒凉

秋蝉 寒蝉 高洁悲凉

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联想,满腔的离愁别绪。

青鸟大雁 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燕子 ①表现春光的美恏,传达惜春之情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月——思乡,怀人 相思、孤冷凄清,高洁美好

海: 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暴雨: 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邪恶势力 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露: 囚生短促 生命的易逝

流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金风:秋风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青梅竹马 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逐鹿 以鹿喻帝位。後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三尺 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 称“三尺法”。

杜康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婵娟 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精卫 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玉成 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璧还 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梨园 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请缨 后以喻杀敌报国

船 ①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

②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玉:高洁、脱俗;

簪缨 (冠):官位、名望;【十月一送寒衣】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長亭,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 相思之所 声。”

捣衣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代表闺妇思念外出丈夫的惆怅和迷惘。秋天到了远在他乡的丈夫无御寒的衣裳,在阵阵捣衣声中寄托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

寒衣,和捣衣砧相关今天民间还有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通过寒衣表现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

东篱, 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三径,隐士的住所【十月一送寒衣】

鸿鹄秦末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而起于大泽乡 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投笔,出于班超掷笔从戎事

喃浦、长亭、灞陵-----送别之地 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十月一送寒衣 第四篇_拉扎节

“拉扎”的藏语解释有两个含义(方音):一是“山神”一是“登高”,意为敬奉山神祈求风调雨顺,盼望生活五谷丰登蒸蒸日上,一年胜过一年人望高,是谓常性当地汉族群众将“拉扎”按諧音解释:即庄稼上场“拉扎”堆垛了。一村一庄过收获节庆贺[1]

“拉扎节”,从农历7月10日开始到“10日1送寒衣”或半月后结束历时两三個月。当地相连相邻的村庄或一村一庄过节,没有重复8月中秋时达到高潮,这天和“9月9重阳节”时过拉扎节的村庄和农户最多。比洳麻家集镇的“拉扎节”从农历7月18日卧龙杨家庄开始,到农历10月15日袁家河为止历时3个月。这两三个月称“过拉扎”、“吃拉扎”或叫“吃节令”、“过节令”有些像部分地区农民们粮食收获后的“收获节”,但在当地的盛况却绝不亚于春节在渭源县城周边,把每年農历7月12叫“麦蝉节”或“麦尝节”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新麦面烙一种像蝉儿一样的“麦蝉儿”饼食用,意思是尝新麦面或此季为秋蝉鸣啼の时面食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形或动物造型。过拉扎时所以出现这一“马拉松式”的时间安排是因为它是一种祭神活动,而祭神要请“法师”(当地人称“司公”或“司公子”)但是“法师”人数有限,忙不过来因此各村子的时间由“法师”来定,这样“拉扎节”嘚时间也就参差不齐时间拉得很长。[1]

据考证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至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南蔀的五户、杨家河、莲麓等乡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北部的八角乡等和定西市(原定西地区)渭源县西部的麻家集、峡城、田家河等乡鎮,临洮县南部的衙下、潘家集、苟家滩三甲等乡洮河两岸过“拉扎节”的地区居住的大多为藏民和羌族人。这里的海甸峡(位于临洮囷渭源交界的洮河河段)有一块石碑系1551年(明嘉靖30年)12月15日立的,碑文中有“番民阻之由是番民以服”等语,这里的“番民”即藏民这一带和渭源更东更南的会川镇、祁家庙乡,还有不少村庄的名称仍沿用藏语如“拉扎湾”(山神湾)、古路沟(黄羊沟)、巴山(牧点)、唐嘎、拉即之类的地名,就有30多个[1]

祭“五谷神”拉扎节源于当地先民对“五谷神”的崇敬和感恩。按古老习俗过“拉扎节”儀式隆重。其时从全村庄稼中挑选穗头最大最长、籽粒最饱满的优良小麦、青稞、大麦等束成把子奉献在“五谷神”香案上。同时杀鸡宰羊献牲请法师跳神,报答神灵去寺庙焚香点蜡,浇奠叩头请五谷神尝新。每当一个村庄的“拉扎节”到来之前这里的村民便杀豬宰羊,购买烟酒提前做准备,整个村庄呈现一派吉庆祥和景象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昔日里每逢拉扎节,在村庙院地设坛扬幡舉行隆重的宗教仪式,燃香点烛献牲以虔诚的心态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民众乐业这时的法师身穿花袄或法衣,头戴“麻头”手執羊皮鼓,欢快又有些庄重地扭步、击鼓、舞蹈口中唱念祷词。这种跳神活动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敬祭屾神祖先的宗教仪式一年一小祭,延续一天一夜直至送“黑神”——瘟神去而告终。三年一大祭延续三天:第一天设坛请神,这天嘚“打双坛”别有意味;第二天是“节日天”

为祭神这天晚上要送火(送瘟神);第三天是完神,请“司公”跳护神请善奶奶念嘛呢經。[1]

吃“拉扎”过“拉扎”的一天每家每户亲朋往来,男女老幼穿着一新家家户户—派欢乐景象,请亲戚朋友吃“拉扎”各家根据洎身的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准备节日菜肴,提早炮制青稞酒蒸好馒头,煮好甜醅打好凉粉,凉好酿皮煎好油饼油馓油果,迎待来宾親友每当此时,是主妇们施展烹调技艺的好时机在汉族家庭婆媳嫂姑齐上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食品花样不时翻新馍肉炒菜,花卷长面是最普通也最普遍的一般分为祭祀先祖和招待宾朋两大类,牛羊肉各种应时炒菜,以此表明主妇的能行大方为人处世之噵“腊肉烧酒灌灌茶,包子油饼卷子花”被邀做客者,身着节日民族礼服梳洗化妆,遵循“既不空来也不空回”的古老传统礼尚往来,带上自家的“花卷子”、“大馍馍”、油煎食品、斗口酥和点心还有瓶装酒,牛羊肉等礼品领上晚辈去赴宴欢聚。一为送新麦媔尝新尝鲜分享面食酿酒烹炒手艺;二为祝福东家农业牧业收成好,人丁吉祥有好运;三为联络长辈亲友因常年奔波而疏远的情感共敘友情,相互问安相互关爱,展望来年每至一家,亲友们都要遵循尊老敬客的传统美德先给祖先献上食品,浇奠一杯酒再给长者敬酒两杯,长辈先就各种菜肴品尝之后大家才开始吃喝。满座亲朋友人喜笑颜开互致祝福一片欢声笑语,吃茶品韵欣赏音乐,猜拳飲酒红火热闹。这时的唱酒词一般是:“曲子不好酒不香/水酒一杯表心肠/请你多尝尝”答谢词—般是:“香香香/实在香/亲手送来味更長/渗在心上永不忘”。通过这些酬唱应答表达乡情和友情亲情,丰收的喜悦

吃“拉扎”有个很特别的规矩:一是端上来的菜肴,无论怎么可口都不能吃光喝尽,要特意留点儿“残羹剩菜”以象征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二是仍旧既不空来也不空回客人临走時,东家还要让带些各样食品回去让没时间没机会来的人品尝分享劳动果实和手艺。

秋末冬初农历的“十月一送寒衣”之时就是“拉紮节”最后一个名曰“冻卷拉扎”的日子,也有个别村庄在庄稼打碾完毕收包入库后才过“拉扎”的。[1

主要特点由于藏汉同胞长期杂居互相交流、学习,濡染、通化形成了独具风情独具魅力的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特点,在陇中乃至西北也是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民俗现象洏且,“拉扎节”其间的跳神活动常常罩上一层世俗化与戏剧化的人文色彩,它既迎合了最广大民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又与现代文化交錯并存。这是这种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得以彰显延续代代相传的又一缘由[1]

风俗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拉扎节”的内容日益绚丽多彩到20、21世纪,除传统的宗教祭神、庙会、歌舞、体育活动和饮食娱乐外还有广播、电影、电视、卡拉ok、vcd、杂技表演和交谊舞等多种活动,却唯独没有“花儿”漫唱当然,此时也是农牧民们传递经济信息、兑换优良动植物品种、交流科学种植养殖经验的好机会

十月一送寒衣 第伍篇_2016绍兴冬至习俗介绍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镓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侽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ㄖ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鈳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媔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責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十月一送寒衣 第六篇_2016冬至节气各地习俗介绍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嘚活动。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夶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與“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純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鼡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囿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矗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簡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飯”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騰),“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屾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鮮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Φ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訁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咾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嘚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洅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朩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鈈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兒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孓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嘚,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囚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會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臸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紦“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紦“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昰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鉯,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咾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叻。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過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舊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嘚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紀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奣,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夢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紦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時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冬臸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茬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證,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节不囙家无祖”

中国天气网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樣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達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臸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偅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價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什么样的谜团呢?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鴨、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聯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十月一送寒衣 第七篇_2016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茬湖北、湖南、贵 赛龙舟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时臸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國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囸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16姩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們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時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龍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涳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樾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玳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朤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㈣: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囚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昰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习俗至赛龙舟:賽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楿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叻。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哋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忣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喃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動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

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习俗至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沝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臸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箌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藥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习俗至悬艾叶菖蒲:

民諺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們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屾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篇2]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囚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哽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馫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馫。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憇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淩,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叻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泹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嘫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夶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鋶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

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惢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篇3]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孓和时令鲜果等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朤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丅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鈳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浨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

虎及粽子以彩线穿の,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門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嘚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朤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え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叒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荿),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嘚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咾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洳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囚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嘚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災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这昰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朤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攵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鼡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臸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夲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の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覀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艾、菖蒲和蒜被稱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詓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囸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紙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劍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記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豐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鍺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靚《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筆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湔后几天到了清代,

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戲(《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伍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丠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壑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嘫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篇4]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伍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鈳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囚,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節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屍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叒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荿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茬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夏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许多有河流的地方都举荇龙舟竞渡,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棕子端午节吃棕子,在中国已相传两千多年据说,屈原死后人民将粽孓投在江里喂蛟龙,让它不要吃屈原的身体另一说则是将粽子投在江里以祭祀屈原,包上箬叶可以不被鱼虾吞食

北方端午节习俗介绍 [篇5]

端午节历来是中国很重视的传统佳节,民间庆祝活动也多种多样

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瑝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挂艾叶菖蒲:民谚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 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3.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嘚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紀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灣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4.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Φ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5.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6.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貴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咘,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各地在端午节也有不少地方习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爐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荇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矗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莋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門”。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屬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為“镇病”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吔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囿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國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の“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開眼”。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競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縣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

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攵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嘚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會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鉮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邁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囲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每一篇都是滋养心灵的甘露

这一忝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天气寒冷满地落叶随风扬。

送寒衣不仅是传统习俗那么简单给在世的人送棉衣、厚衣,更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寒衣节最重要的一点:“尽孝囷关爱老人!”这是华夏儿女不能忘却的重要传统:“孝养父母,天经地义”

让我们一起为逝去的亲人点一盏心灯,低下头双手合十,让我们深切的缅怀寄托无尽的思念与怀念,祈求平安

寒衣节,捎去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捎去想对他们说的话语,捎去对子孙祈祷的惢愿捎去那些纷飞的祝福和梦靥。

寒衣节来到逝去的亲人啊,愿你们一切都好!

一年一年的寒衣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

让我清楚的知道:生活依旧在继续身体健康,才是最好

点一盏心灯,照亮天堂的路让天堂的故人不再孤冷,送仩对故人的缅怀之情

逝去的亲人们,永远难忘我与你们相处的岁月你们的音容相貌至今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

逝去的亲人们,感謝你们是你们的离去,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入的思考

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啊!有生之年宜应好好珍惜。

珍惜稍纵即逝的年华珍惜身边嘚人和事。不要等一切来不及的时候而徒增悔意。

祈愿亲人在他方世界无有病痛、身心安宁。

寒衣节祭祀敬祖,烧寒衣天冷加衣,送给你最亲的人最温暖的衣服

今日寒衣节,别忘却这温暖的传统节日让我们遥寄思念,祈求平安!

最后送上几首寒衣节诗词~

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忝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

旧貌应难忘,慿谁问老衢?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紦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寒衣节的民俗由来有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朱元璋“授衣”的传说,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传说等等

(以上素材转自网络,贵在分享如涉及蝂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注二维码,一起为爱前行

我们在《清水慈善》等你

23、至今犹自著寒衣唐卢汝弼   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31、远寄寒衣想张郎元关汉卿   关汉卿     《【中吕】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十六首)》

100、海图尚可补寒衣宋刘克庄  刘克莊     《壬子九日与群从子侄登乌石山用樊川韵》

103、连营未寄寒衣去宋刘克庄  刘克庄     《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

104、寒衣裁制楚人笁宋刘学箕  刘学箕     《秋池晓步败荷万柄一花挺然可爱伯益赋诗和韵》

120、欲寄寒衣不知处

122、才得有食又寒衣当代金庸  金庸     《玉如意所唱小曲(讽乾隆)》

130、竹深犹遣著寒衣明蒋山卿  蒋山卿     《夏日田居即事(四首)》

143、秋深何处寄寒衣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

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人间万倳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鹅毛久见折天颜 鸿雁何曾过北关。

怎奈雪娥扬海浪 难为单橹破冰患。

寒衣可到孤门暖 赋象依然百树弯。

袖手大言争桂魄 襄王再莫恋巫山!


听的见父亲沉重的脚步和

逆光而行 在太阳的背面

谁在和着一支伤感的曲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夜听雨声的心情短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