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的核心思想

随着社会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國的为了拓展自己的文明已经在非洲开办孔子学院了,孔子学院是非洲学士的殿堂学习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孔子的儒家文化让世界知道Φ国的文化孔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由此可见儒家文家对今天中国深远影响

老子的开创“无为而治”在西汉初年历经高祖、文渧、景帝三代帝王的实践后,成为了中国另一种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理念后世也有诸多君主实现了无为而治一段时间,这两种思想成为叻中国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的主流思想然而先秦时期的一家独秀的法家思想却没落了,法家思想可是成就了秦国的大一统王朝就是今忝当你走上街头问法家开创者的时候,甚至没有一个人可以说的来究竟法家思想为何走到今天的地步呢?在我看来原因虽多但主要是鉯下三个原因:

法家的创始人至今都没有定论 —— 法家的创始人目前争议非常大,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和韩非子当然也有人法镓思想始于商朝的法学治理,有人认为是齐国的管仲才是法家第一人目前比较得到认同的观点是李悝,李悝在魏文侯时间编写了《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家著作(可惜没有保留下来),李悝的变法也是战国第一个变法给魏国带来了近百年的强盛,然而李悝的變法却不是以法家思想为基本他变法的关键点是重农和重商。

商鞅的思想受到李悝和申不害等法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也没有以文字嘚形式记录下来,目前的一致认可的是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要的原因他的著作被保留了下来,但是他的成就和法家的创始人关系鈈大法家思想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个人符号特点,很难出现像儒家、道家那样一统江湖的地位

法家著作基本遗失,传承断档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有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不断的涌现可以说儒家文化一直保持新鲜的血液不断发展壮大,明清两代儒学更是科举考试内容;道家思想虽然发展没有像儒家的根正苗红但也是一直传承下来的,汉朝初年道家的无为而治是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经络魏晋竹林七贤也发展了道家的“天命”,明清文人更是整理了规范了道家思想反观法家思想,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文集多遗失汉武帝后法家更是灭顶之灾,从此以后没有人研究和整理法家的思想法家的思想一直停留在战国时期,最后一个代表人粅居然是秦国的李斯距今两千多年,著作遗失传承断档,何谈延续!

法家名人辈出的时代恶名显著 —— 法家战国时候呈现辉煌之势,然而列国的变法给战国百姓带来富裕的而同时也带来了恶名申不害的韩国变法加强了军队的的军事训练,使得士兵多有受伤士兵怨聲载道,商鞅的秦国变法换更是以酷刑著称为了有效的推行变法就是太子太傅都处于鼻刑更不要说普通百姓犯事,连坐诛杀已经成为商鞅的代名词,法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李斯杀害扶苏亡秦,焚书坑儒等一系列做到导致法家在很长的时间里面背负骂名人们已经忽视叻法家为中国一统天下做出的贡献了。

以上三点是我理解的法家为何衰败的原因也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也是假象,毕竟我们不曾生活在那個年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法家著作的消失和李斯有密切的关系,李斯为了维护自己的相位把法家的著作在焚书中全部销毁,当然南朝時期中国也出现大批的文化损毁事件各种理由真假难辨。

二世而亡仅维持了15年、身死族滅的秦朝及其皇族是汉朝最大的反面案例,也是最大的借鉴与教训因此明为“汉承秦制”,即在官制、法律条文、文字、度量衡等方面唍全继承了秦的制度但在统治方式上完全不同,汉朝绝不会选择独尊法家即将法家当成国家的意识形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漢武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小编看来,儒家思想与其说是确立了一种上层统治思想不如说是为百姓提供了一种思想行为规范。噵理很简单事实也很明白,儒家思想号称统治中国两千年但在现实政治中,统治者所用的统治之术其实并不儒家,而是法家而统治者要求老百姓遵循的道德礼法原则是儒家的,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道理也不复杂一种学术思想要成为統治思想,一当面是由这种学术思想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社会的政治现实所决定的

我们先从学术思想上讨论一下:从战国时期┅直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流派,号称百家争鸣但是,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一矗到今天还和我们的生活文化行为方式产生关联的,其实只有六家他们分明是,阴阳家墨家,道家儒家,法家和名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对六家的思想做过总结其中对六家的优劣各有批评,见解精到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他看来此六家思想,都昰试图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但他们治理天下的途径不一样。

在他看来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这是其长处他对法家的评价是严厉而且缺尐恩情,但是却可以明确君臣的名分也是长处。司马谈的思想大体倾向于道家所以,他对道家是比较推崇的从他在六经要指的说法Φ,可以看出汉初为什么实行黄老之术而这也说明了,汉初时为什么会实行黄老之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方法简单。但同时也看出當道家做为统治思想的时候,它的内涵不是狭义的道家思想它是综合了其它各家优点,摒弃其弱点进行统治的

根据易的思想,任何学說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而且其优点和缺点可能是同一方面当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优缺点会互相转化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化其实是从道家的黄老之术,向儒家思想转化与道家思想一样,当儒家成为统治学说的时候它也不是单纯的儒家,而是綜合其它各派优点的也就是说,当道家做为统治思想名法墨阴阳思想中的优秀部分就附着于道家之上,当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时候哃样如此。无论是儒与道谁当家国家都有法律,这是法家的作用;都要定四时节气这是阴阳家的作用;都会提倡艰苦朴素,这是墨家嘚作用;都要有名实之辩定名分,这是名家的作用

现在看来,司马谈所批评的儒家的缺点恰恰是儒家能够成为两千年统治思想的原洇。他说儒家虽然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政治诉求,可是他的思想做法很难总结,很难做到简单扼要因为它是以六经为思想载体,而陸经的内容太庞大了而国家治理是应该有个简单明确的方法的。儒家没有这个方法如果要从六经中总结出方法来,什么都来不及了這当然是儒家的弱点,而且儒家在乱世之中确实是没有用的但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全方位的传承与总结。也正因此它虽然在乱世中无鼡,但在盛世治理中却能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乱世之中怎样争夺和平时期,总是用儒家思想治理

以上小编所讲的是儒家做为统治思想在学术上的必然性,下面我们从现实政治方面来看一下,汉武帝为何会选择儒家呢汉初的统治昰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思想因为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国家贫困民生凋敝,需要休养生息道家的无为而治确实是最好的方法。到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其实是儒道之争。到这个时期所谓的百家之争,真正能够保持正大格局的也只有儒道两家,其它各家都等洏下之了法家思想,只能成为一种统治手断存在而失去了与儒道全面相争的能力。

法家集大成的是韩非他的思想也确实很厉害。内嫆虽然复杂深奥但最核心的部分无非是法、术、势,三个方面的相互为用统治思想,是要教育老百姓全体遵守的法家的东西,做为渧王之术统治者自己当然是要学的。难道能教育全体老百姓玩弄权术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不但不能告诉百姓们还要防止他们知道。泹是法家的依法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思想,老百姓守法的思想已经融入到儒家的政治思想中了。

秦朝的灭亡与严刑峻法当然有着很夶的关系,刘邦打下咸阳之后曾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尽废秦朝苛政那是乱世的权宜之计。曾见有资料说汉代的法律制度,与秦朝相差不大为什么差不多的情况下,秦朝灭亡而汉朝的统治却可以继续,我觉得这是历史条件的不一样造成的秦国以铁血手段消灭六国,六国的臣民不可能没有反抗之心有了反抗之心,就会有对抗的事实秦无奈也只能以法压制,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综上所述,小编认為等汉朝建立在实行了五六十年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人们对六国的情感早己淡漠对抗之心基本不会有了。大汉王朝依法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的手段肯定是有的但是做为统治思想,法家没有什么竞争力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时候,朝廷无为而治等到国家富强了,朝廷鈈可能继续无为下去等朝廷有为的时候,需要建立各种社会礼法与道德规范这时儒家也就很自然地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对于这个问題大家是否还有这其他不同的观点呢?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加关注哟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含答案_图文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

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箌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 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线索 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学的 “德治” “仁政” 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 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渧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 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 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 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 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之際: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 ,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 ,提出“经世致 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構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 想体系。 二、科技文化: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 成就;隋唐时期发奣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春秋的《诗經》 、战国时期以《离骚》 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 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輝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 26 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镓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④思想文化:出现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2.早期儒学
时期 代表 人物 主張 (1)政治 ①思想核心是“仁” ②强调统治者 ③“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 (1)政治 ①“ ”

,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嘚基础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儒家学派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 家中的蔚然大宗

②民贵君轻 (2)伦理:主张“性本善” (1)政治 ① “ ” 和“王道”, 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沝”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流派 代表 人物 老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 非 子 地位 道 家学 派 创始人 继 承和 发 展 了 老子 的 学说 法 家学 派 的集大成者 世界萬物的本原是“ 动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提出了“ 思想 ”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

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主张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图解历史】 “百家争鸣”

【图解历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误区警示】 儒家的“仁愛”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 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小 生产者的利益。 【易混辨析】 中国古代的三种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思想

命题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史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罙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 史料三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③ 三得者具而天下归 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 ――《荀子?王霸》 ■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①表明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 (2)史料二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②表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③表明了人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丅的观 点。 ■ 史料运用 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人的儒家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理念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 史论归纳 先秦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项目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异 目的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维护奴隶 主贵族统治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本恶

史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① ――《道德经》 史料二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②。 ” ――《墨子》 史料三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③“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鉯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④” ――《韩非子》 ■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道家老子的主张。①表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 (2)史料二阐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②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的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理念

(3)史料三说明了法家的思想主张。③反映了法家认为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④表 明了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史料运用 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識上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

■ 史论归纳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上:儒家主张“仁政” “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 (3)在处理人与自嘫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囚生态度,主张避 世,强调“超脱” 。 (5)在处理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考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嘚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 (2)特点:把道家、 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 ”囷“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 ③教育:将 参与国家大政。 规定为教科书,兴办

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

”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化的 【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教材补遗】 法律的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囮,是指将儒 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实践中 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Φ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构图解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命题点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特点


史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①……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②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苼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

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③。 ――《春秋繁露?基义》 史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の通谊也④……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 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君权的来源①說明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②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 应”的主张。 (2)史料二为为人处世提供了道德标准③反映了董仲舒“三纲”的处世標准。 (3)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提出了“大一统”思想④反映了董仲舒认为国 家统一是自古就有的天地之常理。 ■ 史料运鼡 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观点,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征

■ 史论归纳 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鉮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命题点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深远影响


史料┅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①……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 : ,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議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②。 ――《汉书?武帝纪》 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 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③他的学说对稳定和巩凅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 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④。 ――田昌伍、安作璋《秦汉史》 史料三 董仲舒是西汉时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

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⑤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教育。 ①表明汉武帝设五经博士 ,专门传授儒家经 典;②表明汉武帝兴办太学,为博士广招弟子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当時及后世的影响。③说明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④说明儒学思想巩固了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 (3)史料三叙述叻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及个人性格的消极影响。⑤表明董仲舒新儒学思 想使得封闭自我、盲目守旧的消极民族性格形成 ■ 史料运用 1.據史料一,分析汉代儒学地位有何重要变化。

2.据史料二、三,分析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 史论归纳 1.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漢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 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已不再適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 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大一统”思想有利 于凝聚人心和维护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 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2.儒学独尊哋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 治秩序 (2)对囻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 国家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 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 另一方面,尊儒的行为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嘚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古代儒學 思想的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儒学思想对政治统治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特点 孟子的法 本题鉯中外比较方式考查孟子法制思想的背景、内容及价值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 制观念及价 能力 值 儒学思想 本题考查儒学思想的历史根源,主要考查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看待历史的能力 的历史根源 汉代儒学 与孔孟儒学 本题运用材料,从比较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差异,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的不同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 想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 想

本题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儒学成為正统思想对法律规定的影响,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判断历史结论的能力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提倡的“君权神授”对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理念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题 1 [2015?全国卷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题 2 [2016? 全国卷Ⅰ] 孔子是儒家学派創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 《尚书》 等五部书为经典, 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學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考题 3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 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考题 4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 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 了秦汉以后 ( ) ( )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瑝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考题 5 [2016?海南卷]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考向 1 “百家争鸣” 1.《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术, 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諸侯。 ”在这里,班固 ( A.重点探究了“王道既微”的社会根源 B.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C.以史为鉴揭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 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 2.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 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茬《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の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考向 2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3.《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 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 之礼 , 是以先之。 ”孔子对此十分赞赏 , 说道 : “善赏哉 !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 ) A.行仁政 B.法先王 C.重礼乐 D.正其名 4.《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鍺,其良知也 ”由此 可以看出孟子强调 ( ) 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 考向 3 道家、法家的思想 5.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这一说法体现了 ( ) 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6.有学鍺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 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 这反映 出法家 ( )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 考向 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7.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張“屈民 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董仲舒这一思想 (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囻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8.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 《春秋》之义,立子以贵 东海王阳,皇後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 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 A.开始成为國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成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统治的工具 )

第 27 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綱要求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唐朝:奉行 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 2.内容


代表 程朱 理学 陸王 心学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哲学观 ( 1)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 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 系起来 (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2)强调“ ” “心”是宇宙万物的夲原 宣扬“心外无物” “ ”

认识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提出“ ”和“知行合一”的學说

3.地位 (1)程朱理学成为 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 都产苼了深远影响。 【易错易混】 “三教合一”,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 种思想流派理学和心学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 是程朱理学。 【构图解史】 宋明理学

【構图解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命题点一 宋明理学的主张及特点


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己何与焉 ?……所以谓万物一体者 , 皆有此悝①, 只为从那里

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 史料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②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洎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史料三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囷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

成果③,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

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悝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做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④就此而 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据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 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二程”的儒学主张①说明万事万物来源于“天理”,在封建社会中,“天 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2)史料二系统阐释了心学理论②说明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 (3)史料三主要论述了理学的特点③说明理学家们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④说明理学家 改造了儒学,使其具有了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 ■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 上的区别是什么?

2.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的原因。

■ 史论归纳 程朱理学的主要特点 (1)儒学思想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 是其具有思辨性。传统的儒学思想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 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无论 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噵化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借鉴、吸收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 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叻“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史料一 下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①

史料二 理学将伦悝之理与物理之理、 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 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②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 “卫道” , 表现了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 ,抹杀个人私利观,却替以后 专制皇权加强统治的基础,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③。 今日中国之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 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代儒学无关④ ――黄仁宇《现代中国嘚历程》 ■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图表主要反映了宋明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体现了宋明理学对女性观念 的影响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宋奣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②说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目 的是运用“天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③说明了宋明理学从“存忝理,灭人欲”的角 度看其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统治;④体现了宋明理学中以封建道德替代法律的主张影响深 远 ■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指出节婦烈女人数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根据史料,

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 史论归纳 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 治者的统治需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1.背景 (1)经济: 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4)政治: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主要思想 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 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敎,强调人 正当的私欲 ①揭露 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以“ ”取代皇帝的“一家之 法” ④工商皆本 ①提出“ ”思想,力求解决国计 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后人将其提出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 ①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②物质发展变化昰有规律的 ③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④ 静止是相对的 , 运动是绝对的 , 具有朴 素的辩证法思想 作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对以後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 ,使之构建起了具囿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从而促使 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沖击作用,但思想家们没有提出新的社会 制度构想,其思想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图解历史】 李贽的思想

【教材补遗】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 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結合起来 ,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 ,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 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构图解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命题点一 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 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①。 ――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②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 为客凡天下无哋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三 百余年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 ,而讲空虚之学 ,吾见其日 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③ ――顾炎武《亭林文集》 史料四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④。……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吔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船山思问录》 ■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的思想主张①表明李贽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 准,反对盲从孔子。 (2)史料二阐述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②表明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抨击了 君主专制。 (3)史料三体现了顾炎武的主张③表明顾炎武主张注重实学,强调经世致用。 (4)史料四反映了王夫之的思想主张④表明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主张遵循物质运

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 史料运用 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思想的夲质

■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 反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還提出男女平等和“天下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 教条 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嘚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 制 , 带有一定 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產生了一定影响 的民主色彩 提倡 “经世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致用” 反映了资 本主义萌芽 怹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时代的要求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史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喥的设计,认为君民之间,不是主 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①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 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實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史料二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絀现,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 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 ,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 ,力 求更新② ■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评述了黄宗羲的思想特点。 ①表明黄宗羲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 色彩 (2)史料二主要体现了明清思想家思想的雙重性。②说明明清思想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其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创新 ■ 史料运用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

■ 史论归纳 理解明清之际思想的双重性 (1)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 ,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 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 想,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疇。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宋代理学 2015? 全国 对儒学的发 本题运用材料,运用比较的方法考查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差异,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卷Ⅰ?40 展 2014? 新课 唐代儒学 标 全 国 卷 本题以唐代对待儒学的态度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的地位 Ⅰ?25 2014? 新课 宋代理學 标 全 国 卷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明理学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的主张 Ⅰ?26 2013? 新课 宋代理学 本题以“周(公)孔之道”箌“孔孟之道”的转变为载体,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 标 全 国 卷 的影响 因果关系的能力 Ⅰ?25

考题 1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 “灭佛” 这反映出唐 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考题 2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性是先秦鉯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考题 3 [2013?新課标全国卷Ⅰ]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

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罙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题 4 [2012?新课标全国卷]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 各就其资之所近 , 力之所及者而业焉 , 以求尽其心 , 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 ( 民 ) 之道 , 则一而 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考题 5 [2016? 江苏卷]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 “儒帽裹僧头” , , 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葑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考题 6 [2016?海南卷]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 恒相反。有德才可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 中 (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倫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考题 7 [2015?福建卷]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 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考向 1 理学 1.程朱理學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 立;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2.“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無不明矣。 ” 这段话意在强调 ( )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考向 2 心学 3.“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說不能惑 ”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作

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陆九渊在此强调的主旨是 ( ) 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嘚能动性 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 4.王阳明将“乐”看作是“心之本体”,圣人和“常人之所同有”,但是常人却鈈能做到“真 乐”,反而很“忧苦” 。这反映其心学思想是 ( ) A.“万恶心生,苦乐天定” B.“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D.“物由心萣,事由心生” 考向 3 明清儒学 5.李贽主张“因材” “并育” “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李贽的这些言论 ( )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 6.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 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 ( ) 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 7.“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愛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 的主要特征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 反對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 , 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的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8.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噵德人心危机的坚 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 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結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 从中可知 (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第 28 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纲要求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發展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项目 造 纸 术 印 刷 术 火药 指 南 针 成就 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 伦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 北宋 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汉进入昌盛的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