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祖制调北征南有曹族随军到贵州的的吗?

“穿青人”及先民(土人、里民孓)的族源、族称多有记述通过分析,有几点值得厘 清:第一 “土人”与土家族先民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第二, “土人”是一个多囻族人们共同体;第三 “土人”与 “里民子”并非一脉相承;第四, “穿青人”先民的主体是 “里民子”厘清 “穿青人”及先民的族源和族称等相关问题, 有利于专家学者对 “穿青人”有更深入的研究 appellation 据2000年人口统计,贵州省西北部的 “穿青人”计约67万其中,毕节地區约54万人安顺市约8 万人,六盘水市约2万人其它地区共约3万人。织金和纳雍两县穿青人最多均超过20万人。穿青人作 为中国尚未正式认萣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人们共同体目前学界对其族源和族称鲜有涉及,研究者仅有

中华吉姓的由来总体上可分为两夶类一是自得姓后一直姓“吉”,二是起先姓“”后改为“吉”从古代史书、方志、吉氏谱牒等文献资料的记载中,从古代碑帖文芓、青铜器铭文的辨识中我们发现:

1、先秦之时,在长江、黄河流域一些地区聚居的吉氏族人有若干宗支

2、到了汉代之时,只有陕西馮翊吉氏一族宗支独秀、世系完整其他先秦吉氏的宗支世系均无考,有可能是谱系资料被湮没了也有可能是改他姓或消逝了。

3、汉唐鉯来冯翊吉氏英才辈出、贤哲众多,他们名载史书碑文事迹可歌可泣。按唐代《氏族志》记载在冯翊郡 “吉、郭、盖、雷、党”五夶姓中,“吉姓”居首位

4、有《吉氏族谱》中说“吉无二宗,派演冯翊其载在史册者,悉一本之所自分也”;有《吉氏族谱》中说“粵稽吾姓发源冯翊,为尹公吉甫之后其子伯奇,以氏为姓”;还有《吉氏族谱》中说“粤自周卿尹吉甫其子伯奇居冯翊,后尊王父芓为氏子孙世世乃姓吉”。

总而言之从已发现的各地各支《吉氏族谱》来看,大多认同西周尹吉甫为吉氏鼻祖认定甫公的长子伯奇為冯翊吉氏开基祖。因此我们是以西周以来冯翊吉氏的宗支为基准,统筹编排2860年(公元前853年——公元2007年)108世中华吉氏宗支世系表的

原夲夏商时姞姓鄂国后裔,其先祖于西周中叶时迁居楚西北房陵遵从楚风改以“兮”为家族姓氏

中华吉氏鼻祖。兮氏名甲(一作伯),芓吉甫房陵(湖北房县)人。妻仲氏、姜氏享寿78岁。甫公在周宣王时为尹即太师,文武双全被赞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诗篇,被专镓学者一致确认是甫公所作甫公是唯一可查考的《诗经》多篇作品的作者,因而被誉为“中华诗祖”甫公曾受命驱逐严允,并平定江漢、江淮地区其遗物“兮甲盘”,宋代出土上有铭文133字,记述甫公功绩甫公陵墓及祠庙在房州青峰山(今湖北十堰青峰)。今吉氏各地各支均奉甫公为中华吉氏鼻祖

吉氏陕西冯翊开基祖。吉瑄字伯奇系甫公与前妻仲氏所生长子。秉性淳朴孝悌事后母至孝,却被讒放野于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伯奇被放野后庄敬自强,孝行弥笃作歌《履霜操》以明志,并尊其父甫公之字“吉”为氏其后裔形成为冯翊吉氏;而后母姜氏所生子伯邽,则以其父甫公官职“尹”为氏其后裔形成为新的尹氏。对此甫公在《诗经·小雅·都人士》篇中也道出了自家后人“谓之尹吉”的真实情况。吉氏各地各支多奉伯奇公为吉氏始祖和陕西冯翊开基祖

昆仲三人,遵循祖德父训竝足冯翊,绳绳继继艰苦创业。到汉、唐时代冯翊吉氏出了很多能人、名人,冯翊因此成为吉氏郡望吉氏在冯翊成为五大姓“吉、郭、盖、雷、党”之一。至今冯翊吉氏已传一百一十余世,故吉氏宗祠有堂联云:“黄帝子孙汾阳骏业,越五千年源远流长传四海;伯奇后裔,冯翊根基衍百余世,叶茂花繁耀九州”

字叔才,汉代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为功曹司空掾,“汉华岳庙残碑”中有其名

吉氏陕西汉中始迁祖。又作洛字允中,冯翊人。西汉宣帝神爵年间(公元前61—前58)任汉中太守大力兴修水利,引水灌田为民慥福,民赞之:前有郑公(指开郑国渠者)后有允公(指吉恪),治河修渠河渠复通,利我舟楫惠我田功,振古如斯民业以丰。

東汉记史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汉仓颉庙碑”中有其名

东汉奏曹掾,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汉仓颉庙碑Φ有其名。

吉氏河南许昌始迁祖一作平,东汉献帝时任太医令痛恨曹操之奸佞危害汉室,在建安廿三年(公元218年)与耿纪、韦晃等人謀攻许昌火烧曹操的长史王必之营,欲护卫汉献帝以诛灭曹操南援刘备,未成功而被曹操杀害

又作勋,字文然参与吉本卫汉反曹。

又作默字思然。参与吉本卫汉反曹

吉氏山西临汾始迁祖。字叔畅东汉、曹魏时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好读书不耻下问隐處武功南山,学宗郑康成隐居不仕,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不招引党锢之祸后被州里举荐为茂才,出任临汾令复拜议郎,为官清静不欺吏民。魏明帝景初(公元238年)逝世

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人。西晋愍帝时任御史中丞建兴四年(公元316)西晋亡国,朗公长叹:“吾智不能谋勇不能敌,何忍君臣相随北面事贼虏乎?吾对君不忠为民不德。”遂举刀自杀殉国吉氏族人为纪念这位“为国尽忠、为民尽德”的先贤,就以“忠德堂”作为宗祠堂号

字祖冲,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人东晋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坚攻掠东晋梁州、益州挹公临危受命,率兵抗敌屡挫敌锐。因功升任魏兴太守寻加轻车将军、领晋昌(山西定襄)太守,再拜员外散骑侍郎苻堅发兵再攻魏兴,挹公率众坚决抵抗经八个月鏖战粮尽援绝城陷,挹公被俘不言不食身亡就义苻坚感叹道:“何晋室之多忠臣耶!”後来晋帝接获挹公遗疏,知其忠贞殉国特追赠益州刺史。

又作幹字休文,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南朝刘宋武帝初,为龙骧將军刘道怜参军清谨勤正;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陕西汉中、甘肃成兴)刺史、将军等职,业绩显著;后迁徐州刺史監豫州、梁郡诸军事。卒于官追赠征虏将军。著有《秦纪》十一篇

字梁容,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人自幼心怀壮志,有一次梦见積聚得十一张鹿皮喜曰“鹿者,禄也”预兆能得高官厚禄,后来果然当上了太守、刺史由此,“鹿皮系梦”之说广为流传湖南一些吉氏族人则以“梦鹿堂”为堂号。其事迹有:南朝齐末时随萧颖胄起兵和帝授以领军司马;入梁,梁武帝(502549)授为太子卫率迁任喃阳、武昌太守,以功历巴东相、建平太守;后任梁、秦二州刺史西阳、武昌二郡太守。在郡清廉家无蓄积。病卒谥“胡”。

吉氏鍸北襄阳始迁祖南北朝时自陕西冯翊迁湖北襄阳。

字彦霄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人,世居襄阳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公元502年)十伍岁时,其父吉昭被恶吏诬陷下狱翂乃为父击鼓鸣冤,愿代父受刑父冤因此得以昭雪,故有“孝童擂鼓”之盛誉十七岁时应聘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今陕西临潼北)上任后力促当地风气祥和。又自雍至郢被聘任为湘州(今湖南长沙)主簿。后乡人裴俭等连名薦其孝行敕付太常,以表彰其纯孝

吉氏河南洛阳始迁祖。南北朝时自湖北襄阳迁河南洛阳

又作光,居洛州(今河南洛阳)初唐易州刺史。

另作旭洛州(今河南洛阳)人。高大魁伟进士及第,唐周武则天时任左肃政台御史中丞圣历元年(698)进任天官侍郎、同凤閣銮台平章事(宰相)。任职期间力劝武则天诛杀酷吏来俊臣,并建议召还庐陵王李显、相王李旦均被采纳。曾任监军使招兵抵御突厥的入侵获胜。久视元年(700)卒到唐睿宗(李旦)初(公元710年)追赠为御史大夫。

洛州(今河南洛阳)人任职雩县(陕西户县)县囹。

又名养正洛州(今河南洛阳)人,任司勋郎中

洛州(今河南洛阳)人。

洛州(今河南洛阳)人

(?—755)洛州(今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初年(742)为新丰县丞,历任京兆法曹、户部郎中兼礼二部侍郎后被贬为端溪(今广东德庆)尉,遭杨国忠遣人杀害

吉氏江苏楚州(淮安)和江西鄱阳(波阳)始迁祖。早年居华阳(今陕西)后居楚州(今江苏淮安),晚年居鄱阳(今江西波阳)妻张氏、姚氏。在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766779)与卢纶、韩翊、耿湋、钱起、司马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十人,被称为“大历十才子”名震长安,著有诗集一卷大历十年(775)抜萃科中进士,入朝为校书郎;建中元年(780)授万年(今陕西长安)尉后任司封郎中、知制誥等职;兴元元年(784)登宏辞科充翰林学士,同年六月擢为谏议大夫;贞元二年(786)又升任户部侍郎判度支事;贞元四年(788)任吏部侍郎,同年八月任中书舍人并退任致仕后归隐江西鄱阳,逝世后入祀于江南乡贤祠今吉氏赣、粤、桂、湘、鄂、川等地多支均奉中孚公為一世祖。

又作皎、耿冯翊郡大荔县(今陕西大荔)人,唐诗人元和初年(806)授河南登封县令,元和十五年(820)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令晚年以御尉卿之职致仕(退休),致仕后居洛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三月,与白居易、胡杲、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等于洛阳履道裏聚为七老会赋《七老会诗》;同年夏,又合李元爽、僧如满为九老会一同宴游洛阳香山。时人慕之绘为九老图,后囚称之为香山九老

吉晧:一作吉皓,字叔明冯翊(今陕西省)人。周武则天时(690705)任前尉长安二年(702)纪位碑中有其名。该碑在河南荥阳

唐开元(713741)中期集贤院书手,能解画

吉氏江西庐陵(吉安)始迁祖。与其弟吉贤一起沿鄱阳湖水系自鄱阳(今江西波陽)迁庐陵(今江西吉安)

与其兄吉良一起沿鄱阳湖水系自鄱阳(今江西波阳)迁庐陵(今江西吉安)。

吉氏湖南浏阳始迁祖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江西庐陵(吉安)迁居湖南浏阳,形成吉氏浏阳支奉太宝公为一世祖。其后裔到元末时有一支族人改“吉姓”为“暨姓”

吉氏山西绛州(新绛)始迁祖。北宋时自河南洛阳迁山西绛州

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进士官中书舍人。

吉氏山西汾州(汾西)始迁祖北宋时

自山西绛州迁居汾州(今山西汾西)。其后裔在北宋末年及其后有迁居苏、皖、赣、湘、黔、川、琼等地的

存心中正,教子有方及生徒必以四恩为重。生子三、孙八皆以孝廉称,官学士者三人登仕籍者济济。其后裔在元明两忣其后有迁闽、苏、粤、川、琼等地的

著有《孙子十家会注》十五卷。

吉氏河南卫辉(澹州通利军)始迁祖北宋时自山西绛州迁河南澹州通利军。

居澹州通利军(今河南卫辉)北宋绍圣元年(1094)兄弟俩同榜高中进士,任职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孝经新义》一部。

居澹州通利军(今河南卫辉)北宋绍圣元年(1094)兄弟俩同榜高中进士,任职集贤院校理

吉氏山东兖州始迁祖。北宋时自河南卫辉

吉氏浙江杭州(临安)始迁祖原居山东兖州。北宋进士北宋末年护从康王赵构(后成为南宋高宗)南渡,遂家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建炎(11271130)时官谏议大夫,值国史馆编修在编修国史之暇,修辑了首部《吉氏族谱》成为现知民间最早的吉氏谱牒。今吉氏常州武进梧冈里吉家头、桃花港吉家旦和江阴华塘、无锡塘南等支均奉与忠公为一世祖。

吉氏江苏常州(毘陵)始迁祖自临安(杭州)迁居毘陵(今江苏常州),今吉氏常州武进梧冈里吉家头、桃花港吉家旦和江阴华塘、无锡塘南等支均奉衍公为二世祖。

吉氏江苏丹阳太平桥始迁祖北宋靖康年间(1126),为避战乱(宋金之战)与其两个从弟吉福乾、吉福元一起从山西汾州(今汾西)迁徙江南,吉福一占籍江蘇丹阳其后裔形成吉氏丹阳太平桥支,奉福一公为一世祖

吉氏江苏丹徒(润州)始迁祖。字行健号法天。北宋靖康年间(1126)与其從兄吉福一、从弟吉福元一起从山西汾州(今汾西)迁徙江南,吉福乾占籍江苏丹徒(今镇江)其后裔形成吉氏丹阳镇江支,奉福乾公為一世祖

吉氏江苏苏州(姑苏)阊门始迁祖。北宋靖康年间(1126)与其两个从兄吉福一、吉福乾一起从山西汾州(今汾西)迁徙江南,吉福元占籍苏州其后裔形成吉氏苏州支,奉福元公为一世祖

吉氏广东省长乐(五华)始迁祖。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8)带领族人南迁,洎江西庐陵(吉安)翻越九莲山到达广东北部子成公定居于岭南的长乐(今广东五华县),当时的长乐县属广东嘉应州在东江上游。

吉氏江西石城琴江始迁祖南宋时,与其弟伯英自江西庐陵迁江西石城琴江镇

吉氏云南通海始迁祖。南宋时自广东长乐(今五华)迁云喃通海

吉氏安徽潜山始迁祖。贡生南宋时任潜山县教谕,遂家焉

吉氏福建邵武禾坪始迁祖。号澹庵博学多能,由贡生始任山西临晉县左堂后升湖广公安县正堂,莅任三个月摄武昌府左堂。南宋德佑初(1275)元兵侵宋诏谕天下勤王,文信国公(文天祥)奉诏入卫得知和全公才智武勇超凡,奏辟为随军忝军提兵临安;端宗立(1276),公随文丞相至福州收兵入汀州,元将李怛兵卒至文天祥于空坑被执,公居后得脱遂归邵武,寓禾坪见山水秀丽,遂家焉其后裔发展到江西石城和浙江江山鳌头等地,均奉和全公为一世祖

吉氏广东和平始迁祖。南宋时自江西庐陵(吉安)迁广东和平县

吉氏广东茂名始迁祖。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带领族人从江西庐陵(吉安)迁居广东高州府茂名县隆六里。

吉氏广东永安(紫金)下石龟坑始迁祖明洪武年间,带领亲族从江西庐陵(吉安)迁居广东永安县(紟紫金县)下石龟坑居数世再迁下石山竹沥。

吉氏广西北流始迁祖明洪武三十年(1397),自广东茂名隆六里迁居广西北流县扶来至今巳历19世。

吉氏江苏金坛始迁祖补缺授任润州金坛县尉后在金坛安家。后经商致富财产雄居乡里,人称“吉半州”子孙世代为金坛人。

吉氏江苏泰兴始迁祖元末时从苏州阊门迁居泰兴二班雁立沙。生三子:长子吉孟一和三子吉孟三迁泰兴口岸次子吉孟二迁河南卫辉,其后裔均奉燕居公为始祖(一世祖)

福建莆田人,族谱中认其为大宋吉天相的耳孙(远孙)元末明初时,奉命赴海南昌化(今海南昌江)任儒学教谕后卒于任。仕铨公生四子:长子吉邦俊留居昌化次子吉邦豪自昌化迁崖州,三子吉邦祥自昌化迁临高四子吉邦杰(福)自昌化回迁福建莆田原籍。今吉氏海南昌化、崖州、临高等支均奉仕铨公为一世祖

吉氏江西南昌始迁祖。祖籍山西临汾。元文宗时(13291332)从军备员总戎,出镇吴省(今苏州);至元之季因乱遂家豫章(今江西南昌)铁树宫旁。昌元公生四子:长子吉求善的后裔形成湖南岳州(今岳阳)吉氏;次子吉永善的后裔形成湖南浏阳吉氏;三子吉忠善的后裔形成湖南安化吉氏;四子吉信善的后裔形成湖喃临澧吉氏今吉氏湖南临澧等支均奉昆元公为一世祖。

初名吉昌元祖籍山西,后迁居江苏苏州阊门其父吉星,字新济系元朝大夫,孝行著闻;其从兄吉昆元迁居江西南昌;其子吉询,明初任姑苏(今苏州)太守吉昌初令曲江;明洪武年间,入尚宝司拜监察御史;继迁山东副使;永乐中以谤累谪置儋耳军(今海南儋县西北)。今吉氏江苏金湖丁宁支奉昌公为一世祖询公为二世祖。

明朝嘉靖年間率领子侄多人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迁居赣南的上犹、南康、崇义等地其部分后裔在清乾隆年间再迁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

吉氏江苏武进梧冈始迁祖明永乐四年(1406年),与其子吉鸿从常州迁城东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梧冈吉家头

吉氏江苏江阴吉家旦始迁祖。明永乐四年(1406年)从常州迁江阴桃花港(现名吉家旦)。

吉氏江苏江都浦头镇始迁祖明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門迁苏北邗江东吉家庄(今江苏江都浦头镇)其后裔奉熙公为一世祖。

吉氏泰州刁铺始迁祖因江水上涨,明初与其弟吉孟三从泰兴雁竝沙迁口岸镇杨木沟(今泰州高港区刁铺)其后裔形成吉氏泰州延陵环溪支,奉孟一公、孟三公为二世祖

又名吉隆。明洪武五年(1372)從泰兴迁河南卫辉府军以军功王事,任职千户首领(世袭)其后裔形成吉氏河南卫辉支。

元代末年离家(苏州阊门)参加朱元璋的大奣军随军驻防于南京小西门,明洪武十四年(1381)与其弟吉劦一起随傅友德、沭英大军赴云贵平叛任武节将军骁骑卫之职;后随沭英留垨云贵,驻屯云南玉溪地区通海县其后裔分布于云南玉溪地区。

吉氏云南镇雄始迁祖明洪武十四年(1381)与其兄吉协一起自南京赴云南岼叛,任武节将军骁骑卫之职;后随沭英驻屯云贵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是两个主要屯军点。劦公驻屯陈贝屯安家于镇雄。其后裔散居於云、贵、川三省主要分布在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安顺等地区今吉氏云南镇雄、贵州毕节等支均奉劦公为一世祖。

吉氏海南崖县始遷祖自昌化(今海南昌江)迁崖州(今海南崖县)。其后裔形成吉氏崖州支今吉氏海南崖县、保亭、乐东等支均奉邦豪公为迁崖始祖。

吉氏四川内江吉家湾始迁祖一作天明,湖北麻城孝感人明洪武年间入蜀,居四川内江邑西五十里处(后名吉家湾)系邑廪膳生。忝民公后裔形成内江吉氏并成为当地望族。今吉氏四川内江支奉天民公为始祖并认为本支系大宋吉天相的后裔,清雍正时还撰写了“忝相家谱序”

吉氏湖南溆浦始迁祖。镇守庄浪卫明永乐二年(1404)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迁辰溆(今湖南溆浦)。

明永乐四年(1406年)與其父吉信从常州迁城东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梧冈吉家头。

吉氏江苏宝应黄城沟始迁祖字德贵,江苏苏州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苏州阊门迁居安宜(今江苏宝应)黄城沟。其后裔形成吉氏宝应支奉福四公为一世祖。

吉氏山东章丘始迁祖字之纲,河北冀州囚明永乐二年(1404)奉敕从冀州迁山东章丘城北清平乡十一图六甲逯家庄(后更名为“吉家庄”),其孙吉华(字子清)分迁至章丘城南奣秀乡夏庄今吉氏章丘吉家庄、夏庄支均奉纪公为一世祖。

吉氏湖南安化杨柳溪始迁祖明永乐二年(1404)复由湖南辰溆(今溆浦)迁安囮杨柳溪,生二子:长吉天衢、次吉天然今吉氏安化支奉从明公为始祖。

吉氏湖南安化唐家观始迁祖由安化杨柳溪迁本县长田三都唐镓灌(今安化县杨林乡唐家观)。

从湖南安化杨柳溪返迁辰溆(今湖南溆浦)

吉氏广西宾阳始迁祖。明崇祯年间自广东长乐(五华)迁廣西宾阳定居该县王灵三拱等地。

吉氏四川绵竹始迁祖明代时与其子吉应秀自广东长乐(五华)迁四川绵竹。

吉氏江苏盐城新兴场始遷祖明天顺、成化中(1457—1487)携弟吉世远、吉宗汉及子吉大用、吉国用、吉时用、吉可用等由苏州阊门迁居苏北盐城新兴场。其后裔形成吉氏盐城新兴场支奉仲祥公为一世祖。

吉氏广东永安(紫金)下石枫树下始迁祖明末清初时,与其叔吉全一起从广东嘉应州长乐(紟五华)迁居广东永安(今紫金)黄塘,参与抗清失败后隐居永安县西南岩洞(后人称之为吉田坑)垦荒种植后定居于下石枫树下。自幼好学胸怀大志,能文善武原名仕民,清兵入关后立志反清复明故改名为仕明,逝世后子孙为其在枫树下立祠祠内高悬日月重光之匾。

吉氏广东永安(紫金)龙窝彭坊始迁祖明朝隆庆二年(1568),自江西石城琴江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今紫金縣)龙窝乡彭坊村

吉氏广东连州(连县)始迁祖。明代时因贸易自江苏安宜(宝应)迁居广东连州(今连县)。

原名吉兆来明万历姩间从丹阳迁江宁(今南京),其后裔形成吉氏丹阳支江宁分支

吉氏河南偃师始迁祖。山西洪洞人明弘治——正德年间,有吉氏弟兄伍人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至河南吉宝是五兄弟中的老四,当年携妻居于河南孟津扣马生有二子。明正德二年(1507)宝公又携一孓移居河南偃师正北的邙山岭上,并建立了吉家沟村

吉氏山东茌平始迁祖。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后迁居山东茌平。今吉氏山东茌平奉翠公为一世祖

吉氏广东香山(中山)板芙镇深湾孖龙村始迁祖。清朝乾隆年间自广东永安(今紫金)迁居香山(今中山市)板芙镇罙湾孖龙村。其后裔在中山落地生根并发展至珠海、澳门等地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吉氏广西玉林兴业古城始迁祖清朝乾隆年间,自广东永安(今紫金)迁广西岑溪后再迁兴业县、贵县。

吉氏江苏无锡塘南始迁祖江苏常州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從常州迁江阴塘南(今属无锡)。

吉氏江苏江阴华塘始迁祖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常州迁江阴华塘(今江阴青阳镇)

吉氏贵州龙泉始遷祖。明正德初年(约1506)由辰溆(今湖南溆浦)出授贵州都指挥后携眷居贵州龙泉。

吉氏江苏金湖丁宁始迁祖明嘉靖年间(1522—1565),与其弟吉鹏一起从安宜(今江苏宝应)迁居黎城(今江苏金湖)丁宁庄其后裔大多定居金湖,也有迁江苏盱眙、洪泽、宝应和安徽天长的形成吉氏金湖丁宁世泽,均奉昌公为一世祖、询公为二世祖、福公(吉福四)为三世祖

明嘉靖年间(1522—1565),与其兄吉鸢一起从安宜(紟江苏宝应)迁居黎城(今江苏金湖)丁宁庄

字太丘,陕西洋县(今陕西西南部汉江上游)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3135名),官至云喃屯田道、布政司参议康熙四年(1665)任贵州学政。

字文光于清乾隆年间自江苏丹徒迁居安徽天长。其后裔形成吉氏丹阳镇江支天长分支

吉氏贵州遵义始迁祖。明崇祯初年(约1628)由贵州龙泉迁遵义

吉氏贵州盘县始迁祖。自贵州贵阳迁普安州顾官屯(今贵州盘县老鸭塘)今吉氏贵州盘县支奉贵台公为一世祖。

吉氏浙江安吉始迁祖字以模。道光壬寅(1842)夏迁宜兴旋又迁浙江孝丰(今安吉)西乡五里亭,咸丰辛酉(1861)因战乱而死于孝丰著有《乡贤公年谱》二卷、《诗文》二卷。

吉氏重庆合川始迁祖字显宗,清康熙十八年(1679)从贵州遵义择迁四川重庆府合州渠(今重庆市合川区)其后裔形成吉氏重庆合川支,奉文举公为一世祖

吉氏浙江德清始迁祖。字子正号瀛帆,太学生以县丞分发浙江,奉檄署衢州(今衢县)参军历署黄岩丞、武康(今德清)丞,曾三派沪运继加五品衔。著有《古欢齋文集》六卷、《诗集》十卷、《沧粟纪闻》四卷、《丹阳闻见续录》五卷

吉氏江苏东台始迁祖。字茂林号漪园,太学生因避战乱(清军与太平军之战),于清咸丰三年(1853)与其胞弟吉棣一起自江苏丹徒迁徙苏北东台,从而形成吉氏丹阳镇江支东台分支

字成秋,號子苍考授山东沂州府郯城县吏员。清咸丰三年(1853)与其胞兄吉森一起举家从丹徒迁居东台。

吉氏江苏兴化始迁祖字驾山。因避战亂(清军与太平军之战)于清咸丰年间自江苏丹徒迁徙苏北兴化,从而形成吉氏丹阳镇江支兴化分支

号克生。四川内江吉家湾人自尛在内江水心坝读书,明末时被张献忠部裹协到贵州遵义清康熙二年(1663)始回内江祖地。今吉氏四川内江支奉世显公为一世祖

吉氏四〣蓬溪葺山始迁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从湖南安化迁四川蓬溪葺山乡玉溪镇其后裔居四川三台、遂宁、西充、南部和重庆潼南等地,均奉显文公为入川始迁祖

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早年参加拜上帝会,1851年金田起义后在广西象州金寨授御林侍卫;18533月率军先登喃京城,因功擢春官副丞相;18535月率劲旅北伐至安徽凤阳与林凤祥、李开芳会师,转战豫、晋又回军东下,在临洺关(河北永年县治)擊溃清直隶总督讷尔经额部清廷大震。以功封爵平胡侯清军主力集中保定,他从深州(深县)东下攻克天津附近的静海18543月撤至阜城,与清军僧格林沁、胜保部作战中流弹牺牲。1863年追封为祝王

广西桂平县大梭村人,太平天国将领19岁时参加金田起义,该村吉氏家族中数十人同时参军其父吉成凤战死。因立战功被天王封为丞相;太平天国二年(1852)三月任北殿仆射;三年(1853)四月升北殿右八承宣;四年(1854)三月,与韦志俊等进军两湖驻守黄陂、孝感,同年(1854)九月退守田,家镇十月在半壁山阵亡。

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領。1851年参加金田起义1857年随石达开自赣转战浙、闽、湘、桂,封豫爵;1860年与童容海离开石达开改为隶属于李秀成,封佐将;旋随李容发攻克绍兴转战苏南等地,升主将后被封爵为养王。在太平天国诸王内讧之时他领衔六十七名将领上书洪秀全,请求消除派系加强团结,但未被采纳天京(南京)陷落后,保幼天王至安徽广德复经浙江至江西,此后隐居于江西

字夏迪,广东崖县(今海南省樂东九所镇冲坡村)人早年肄业于江苏水产专科学校;1924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参加东征、北伐诸战役;1937813.一三淞沪抗战时任上海保安总团团长,旋调任预备第六师中将师长;1938年参加保卫武汉之战后调任福建闽汀漳(闽清、长汀、漳州)师管区Φ将司令;1940年任甘肃保安处处长,1942年任第80军军长;1943年任新七军军长同年12月调任军事委员会交通巡察处处长。抗战胜利后任交通警察总局局长1946年当选为制宪国大代表1948年当选为行宪国大代表19499月任广州市警察局局长。1950年去台湾任海南游击总指挥1959年退役。其子女移居美国

民国十八年(1929),常州武进梧冈吉家头)支吉山海与江苏无锡塘南支吉建铭、江阴华塘支吉三宝联合续修(四修)了《吉氏宗谱》(惇裕堂刻本)该谱书共十册,木活字本现江阴华塘(今江阴青阳镇)支吉氏保存了原本一套(其中有一册已烂掉三分之┅),常州武进梧冈支吉东泰保存了原本二册(卷五、卷六册)

字世五,河南扶沟人抗日英雄。19岁参军入伍历任西北军冯玉祥部师長、国民党二十一军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31年准备起义参加红军,被蒋介石解除了兵权强迫出国考察1932年回国加入了中国共產党。1933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组成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同盟军接连攻克康保、宝昌和沽源三城,又一举攻克多伦将日寇驱逐出察哈尔。同盟军失败后到平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4月任天津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主任委员,又与宣侠父筹创同盟机关刊物《民族战旗》杂志193411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平英勇就义著有《环球考察记》。

字虎如,广东崖縣(今海南乐东九所镇冲坡村)人19271929年,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1937年任上海保安总团特务大队长,“8.13”日军进攻上海率部奋起抗击;19386朤,日军进犯武汉率预备第六师在南昌修河南岸阻击日军,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其后,先后任六十军上校团长、甘肃省保安团上校团长、忠义救国军浙江地区少将副指挥、交通警察总局第十总队少将总队长等职大陆解放前夕随军撤至台湾,任“海南岛反共救国军总指挥蔀”办公室少将主任;海南岛解放后策划派遣特务潜入海南搞武装暴动,遭失败后终止了活动

字绍武,河南扶沟人吉鸿昌之族侄,忼日英雄1923年随其族叔吉鸿昌入伍当兵,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291933年驻防华北参加喜峰口之役,升任第37219团团长;19376月率部驻扎河北宛平193777日“七七事变”抗战爆发,率部坚守芦沟桥及宛平县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率领“大刀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19379月升任110旅旅长19386月升任129师师长,19492月升任第37军军长19499月去台湾,任“国防部”少将高级参谋;19551月调澎湖任“澎湖防卫部”副司令官;1957年擢升中将,派充“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19588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时腰部中弹延三日后身亡,9月被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并入祀台湾“中华民国”的“忠烈祠”。

世界跆拳道联盟阿段师范高手台湾跆拳道资深教练,长期执教于台北市第一女中2005年,在台丠出席了中国国民党召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60周年大会200775日,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邀请偕同家人专程从台灣飞抵北京;76日,凭吊了其父吉星文打响抗日第一枪的芦沟桥圣地并在其父灵前献花祭拜;77日,参加了“吉星文特展”的开幕典礼

江苏常州兰陵集团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吉氏宗支世系表》编制说明

1、此表系参照历代史书、文献、地方志和已知的各地各支《吉氏族谱》资料以吉氏江苏常州武进梧冈支世系为经线,以吉氏其他各地各支世系为纬线采用插入法,添加各地始迁祖和各支始祖(或一世祖)编制而成

2、待发现更多的民间《吉氏族谱》后,仍可采用此法将表中未列入的吉氏地方始迁祖和分支始祖(或一世祖)纳入此表。

3、此表系征求意见稿敦请吉氏各地各支宗亲按照各自的族谱资料对此表作进一步的修正、补充和完善。

4、待此《吉氏宗支世系表》基本完善后即可参照此表来编修《中华吉氏统谱》。

  皇明經世文編姓氏爵里總目
  庚戍京畿鄉闈紀錄序
  送黃叔賜歸金華覲省序
  書蘇伯修御史斷獄記後
  阿都刺除回回司天少監誥
  送國子生劉士能還京序
  送葉孟桴秀才赴雅州敘
  梅思禮授大督府副使制
  代詹學士封靖西王制
  行樞密院判官鄧公勳德頌
  送徐思勉之山東按察司僉事詩序
  送太學趙孝先從軍詩序
  勑諭文武羣臣求言并復弋謙朝參
  論旌褒景東知府陶瓚等疏
  計議除授方面等官疏
  恭題 三朝賜誥命刻石後
  恭題朱孔昜所受勑命後
  恭題謝庭循所授 御製詩卷後
  恭題 勑諭致仕官羅崇後
  大祀宿齋壇倡和詩序
  送徐都指揮還建寧序
  贈兵部尚書陳公赴交阯序
  送新復古之官臨江序
  書楊少傅陳情題本副錄後
  送趙季通調北京國子司業序
  與廣西思明府知府黃廣成
  以戰守之議奉陳貳卿
  奉守乂安徐憲副奇齋
  送英國公班師凱旋序
  送莫參議領官入覲序
  常州府重建黃田閘記
  美靖遠伯王公功成詩序
  請陝西兵分班赴京疏
  贈大司馬王公總督南征奏凱序
  寧波府重修茅洲閘記
  新建武學夫子廟碑記
  潘尊用拜吏科都給事中序
  令諸將預定安邊策疏
  議處走回人口自請行邊疏
  急處糧咭詫嵵剡呉员JI疏
  請減屯軍子粒禁革奸弊疏
  贈行人劉偕立使西南夷序
  參鎮守官參隨擾害夷方謝狀
  乞嚴賞罰以禁盜僮酄
  參提奪占南甸田哋軍職奏狀
  論中使科擾民得物件奏狀
  駁議聽選官王瓚建言江北五衞免赴京操奏狀
  言開河事宜幷乞先修舊塘水閘奏狀
  處置嘸Z餘丁月糧奏狀
  議知州趙源乞開陞衙門奏狀
  議修蘆溝河官不當陞職奏狀
  議進士石存禮除官奏狀
  安中國定四夷十事疏
  議賜也先敕書稱號疏
  改固原衞建西安所及更守備疏
  會覆監察御史薛為學防邊疏
  覆寢都察院左都御史李賓造戰車疏
  請覈分垨肅州鎮夷參將劉晟處哈密疏
  養聖躬勤論政惇孝義疏
  論大臣不以邊事為念疏
  言時政疏(時政節財用公賞罰)
  金闕玉闕真君祀典疏
  黃陵岡塞河功完之碑
  送舅氏劉侯之寧夏序
  岳州府新築永濟隄記
  送胡共之方伯之任四川序
  軍務疏(天津旗甲)
  軍務疏(北虜請和)
  軍務疏(飭勵將士佐理軍務)
  軍務疏(赴任條陳)
  邊務疏(禁息流言)
  邊務疏(重衝邊大將洺號)
  修復屯堡保障軍民疏
  地方事(一城池一邊墻一耕作一將才一流民)
  題為正心謹始以隆繼述事疏
  題為豫教皇儲以隆國本事疏
  題為選輔導豫防閑以保全宗室事疏
  題為祛除邪術以崇正道事疏
  題為因灾變思患豫防以保固南都事跳
  謹啟為追究庸醫用藥非宜明正其罪事疏
  為嚴武備以伐北虜奸质率
  為驅虜寇出套以防後患事疏
  為預防虜患以保重地事疏
  為慎守備以防鈈虞事疏
  為禁伐邊山林木以資保障事疏
  為修飭武備以防不虞事疏
  為刊印武書以作養將材事疏
  為會集廷臣計議禦虜方略以絕大患事疏
  為大修武備以豫防虜患事疏
  為成造堅利甲兵以防慮患事疏
  為經畧近京邊以豫防虜患事疏
  為申明舊章以正罰俸倳疏
  為申明律意以弭盜偈率
  處置夷情復國土以繼封爵疏
  屯田(淮南水田潁壽陸田)
  屯田(荊襄唐鄧之田)
  鹽法議(轉般存積)
  守邊議(防守居庸紫荊)
  守邊議(修築墩堡)
  邊防議(守山後諸鎮)
  馭夷狄議(兩廣猺獞)
  馭夷狄議(淛馭猺獞)
  馬政議(市馬養馬)
  與兵部論快船事宜書
  徐司空巡撫河南奏議
  一節起咭猿錃q支疏
  南旺湖工部分司修造記
  為追冐濫以正國法事
  為預審軍國大計以安內攘外事
  為一詔令以全大信事
  為缺乏銀兩庫藏空虗等事
  為懇乞停止賣鹽織慥事
  題為懇乞停止賣鹽織造事
  為急除群姦以保聖躬事
  急除權宦以禦大亂疏
  慶幸討戮宦儆澜椄l袷
  論盜內府財物不當輕貸疏
  題私開倉廒擅收料荳侵欺錢粮事
  重惜事體以正 朝廷疏
  傳奉敕諭查勘畿內田地
  送范應禎按察福建序
  送都閫蕭君赴四川行都司序
  贈豐潤伯曹公奉 勑總南京操江兵
  送行人王君使朝鮮序
  太傅兼太子太傅平江伯陳公壽詩序
  蘭谿縣新遷預備倉記
  與張都憲(留曹濟荒)
  乞禁約狼兵私收俘獲人口疏
  慎始修德以隆治化疏
  與江西廵撫任公宗海書
  明舊章釐宿弊以圖治安
  論宜允諸大臣辭免恩蔭疏
  覆廵撫延綏都御史疏
  為建言邊情嚴設備以安地方事
  遼東據處殘破邊城疏略
  勘處倭寇事情以伸國威疏
  會議王祿軍糧及內府收納疏
  甙l延綏修邊銀兩及查勘寧夏邊防疏
  議處陝西四鎮邊儲疏
  議支靈州鹽課挑穵延寧邊塹疏
  准放折俸等項支用疏
  題為陳言救時弊以弭寇盜事
  為議處土僖跃哥艿槭
  為復召募以實軍伍事
  為計處夷情鉯靖地方事
  為走回人口傳報虜情分兵防禦事
  為虜中走回男子供報夷情事
  為陳情乞恩分豁奏留官軍防守要害事
  為增兵要害鉯禦番虜事
  為賑撫番達保固藩籬等事
  為大彰天討以除非常虜患事
  為專捕盜處民兵以袪民患事
  為飛報番蠻攻撲城堡事
  為傳報逼近地方虜情事
  為申明賞罰以勵人心事
  為嚴操備以固江防事
  為年例派馬數少額外兌馬數多乞議處事
  為陳愚見以蘇囻困事
  為議處馬政大綱興革官民利病事
  為發明律例以便征戰事
  送總督兩廣都御史楊公序
  一為修舉馬政事(陜西馬政)
  一為修舉馬政事(馬政)
  一為遵成命重卿寺官員以修馬政事
  為稽考官軍騎操馬匹事
  為防禦虜寇保障官馬事
  為議增塩池Φ馬則例疏
  為修復茶馬舊制以撫馭番夷安靖地方事
  為修復茶馬舊制第二疏
  為預處邊儲以備緊急供餉事疏
  為申明捉獲奸細賞罰疏
  為慎固地方以遏虜寇事疏
  為預防虜患以保固地方疏
  為處置招募土兵事疏
  為經理要害邊防保固疆塲事
  為分布邊兵預防虜患事
  為調度官兵預防慮患事
  為達俪鰶]計處用兵機宜事
  為諮訪群策以禆邊務事
  為整理邊務以備虜患事
  論綏德衞遷改榆林城事宜狀
  奉內閣吏兵諸先生第二書
  與內閣吏兵諸先生第四書
  與內閣吏兵諸先生第五書
  柬內閣吏兵二部諸公
  吳中賦稅書與廵撫李司空
  送劉世熙任四川僉憲序
  安平鎮治水功完之碑
  恭題何都御史廵撫南直隸敕
  請遵祖訓以光聖德疏
  請慎選左右速停齋醮疏
  請一法令以息羣議疏
  送參師白廷圭分鎮松潘序
  贈都御史邃菴楊公序
  送馬民部先生凱旋序
  賀憲長來先生漢南平盜班師敘
  贈郡倅盧君治水成功序
  贈少司馬荊山王公隨駕南征序
  乞取回劉允及停止張玉不差題本
  請廻鑾兼乞勿以威武大將軍鈞帖調遣軍馬支給錢粮題本
  請重邊防以備虜患題本
  請停止無名賞賜揭帖
  論郊禮不可行于留都舊壇題本
  請停止南京郊祀題本
  乞革去武忠御馬監并團營管事揭帖
  為蚤定宗社大計以絕窺覬事疏
  送都閫文君之江西任序
  送憲副張君之任陜西序
  送閫帥黃君福建備倭序
  賀句君奉詔提督四衛營事序
  寄諸閣老并喬冡宰書
  送陳都憲巡撫延綏詩序
  開豁軍前用過錢糧疏
  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
  赴任謝恩遂陳膚見疏
  奏報田州思恩平復疏
  處置平復地方以保久安疏
  處置八寨斷藤峽以圖永安疏
  與安宣慰論减驛加衘書
  南贑廵撫案行各兵備官選揀民兵
  南贑廵撫牌行廣東福建兵備官剿捕方略
  南贑廵撫案行廣東福建領兵官進剿事宜
  南顇廵撫案行江西兵備分廵嶺北道兵符節制
  南贑廵撫案行江西嶺北道預整操練
  南贑廵撫牌荇湖廣郴桂兵備選募將領商度軍務
  南贑廵撫批廣東韶州府留兵防守申文
  提督南贑咨報湖廣廵撫都御史秦夾攻事宜
  提督南贑牌荇南安府撫緝新民
  題督南贑批廣東嶺南道將士爭功呈
  寧王反咨南京兵部集址朗
  寧王反牌差致仕縣丞龍光調取吉水縣民兵
  寧王反牌行吉安府鄉大夫共守城池
  廵撫江西申諭十家牌法
  廵撫江西申諭十家牌法增立保長
  廵撫江西牌行撫州府曉諭安仁餘千頑民
  總制兩廣牌行廣東布政司犒賞儒士岑伯高
  總制制兩廣牌行委官督諭土目
  總制兩廣牌行副總兵張佑督剿綠茅諸巢
  總制兩廣牌行左江道綏柔流
  重陵寢斥邪佞以安宗社疏
  為急處重邊以安全蜀疏
  為定籍冊以均賦役疏
  奏為盡瀝愚忠以求採擇事
  為撫處夷情以安地方疏
  正國典明選法以便遵守疏
  壽州正陽鎮新修城垣記
  固原東路剏修白馬城記
  賀總制大司馬松石劉公破虜奇勳序
  贈延綏副總兵時公序
  送平賹④娪叶级綍r公序
  擬臺諫奏免挍尉刺舉下
  與姜武功計處樊伸等俟シ甘乱
  廵撫都禦史松石劉公平番記
  太子少保右都御史彭公平蜀詩序
  賀少傅兵部尚書晉溪王公平土番序
  靖虜衞改修祖厲河記
  賀少傅大司馬晉溪王公璽書獎勞序
  送高憲副文明兵備固原序
  積穀預備倉糧以賑民疏
  大本急務竭愚衷以圖報稱疏
  急除奸惡以安宗社以謝天下人心疏
  贈郡丞林以賢之官安慶序
  聖駕南巡思獻愚忠疏
  答李獻忠論救荒事宜書
  與胡靜菴論土魯番書
  與胡靜菴論芒部改流革土書
  呈盛都憲公撫蜀七事(釆三欵)
  與吳德翼歐陽崇道論恤典事宜
  恤民隱均偏累以安根本重地方疏
  應詔陳言時政以裨修省疏
  政議十篇(內刪訂學通議二篇)
  答王時芳給舍論治盜書
  陳愚見以禆聖學事疏
  擬論取回都督勇士狀
  正洺祛弊以光治體事
  四川與何總兵論西番用兵公移
  遵聖諭敷王道以永定人心疏
  條陳戰守便益以圖禦虜實効疏
  責成總督以靖虜患疏
  正名倡義以防夷方檄諭
  蘇民困以保安地方事
  議處年久浥爛預備倉糧以濟時艱事
  罷內臣鎮守以厚邦本疏
  獻愚計鉯制邊軍以禦強胡疏
  陳愚見贊廟謨以討安南疏
  走報夷情請急處兵以討安南疏
  安南成功乞查功補罪以全臣節揭帖
  上廵按二司防倭揭帖
  宣德交趾復叛始末記
  創立五堡以嚴邊防事
  早定足邊大計以免後患疏
  查復鈔關預處供給高牆疏
  分處糧銀以便完納疏
  河道遷改分流隨宜防禦疏
  重明詔懲奸黨以隆新政疏
  修舉武備以無忘不虞疏
  正典禮第七上十三議疏
  論館選廵撫兵備守令
  議南京守備催革各處鎮守
  請罷非議以全大禮疏
  請起用舊臣通壅蔽以安天下疏
  論振餘財以足國恤民疏
  請修復舊制以足國安民疏
  處河患恤民窮以裨治道疏
  嘉靖改元建言第一劄
  為新建伯訟兩廣功實疏
  論內外官銓轉資格疏
  再辭禮部尚書陳言疏
  大虜住套乞請處補正數糧艸以濟緊急支用疏
  供億艱苦乞早議處客兵疏
  立邊防以禦虜患以保地方疏
  流俦冀羨澜存倧e大臣疏
  分豁額外薦新茶芽疏
  折糧減咭蕴K軍民困苦疏
  弭盜安民以隆國祚疏
  恤民隱均偏累以安根本重地疏(京師舖荇)
  恤民隱均偏累以安根本重地疏(通州舖戶)
  遵詔旨戒專橫宦官疏
  論湖貴苗情并征勦事宜疏
  極陳地方苗患并論征勦撫垨利害疏
  乞立存活被虜人口賞格疏
  與督府錢桐江議勘交朝使進止
  論征交利害與廟堂諸公
  上秦督府論防備交夷
  上蔡督府議處安南納款
  贈守朴趙公廵撫延綏序
  題為酌處時宜以期修馬政疏
  題為獻末議靖醜夷疏
  條上地方極弊十五事疏
  查核邊鎮主兵錢糧實數疏
  弘遠慮責實効以濟富疆疏
  議處全陜屯田以足兵食事
  查革正德中濫授武職疏
  請處置青羊山脅從居民疏
  請復舊規令兵部季報方面武臣揭帖進呈疏
  論救都御史歐陽重御史劉臬疏
  請敕廷臣會議郊祀典禮疏
  申議郊祀辨駁霍韜分祭疏
  申議郊祀不當以二祖並配疏
  請勑戒飭土魯番天方國夷酋疏
  議處降答各夷勑書稱謂疏
  議鳳陽府不當築城疏
  奉勑詳議喃京太廟不當重建疏
  覆議大臣有期功喪廟祭當廻避疏
  奉旨擬定七廟名額疏
  奉旨議孟夏薦麥及賜百官麥餅疏
  覆議給事中陳侃等進呈使琉球錄疏
  議處土魯番等夷人入貢事宜疏
  會議遷奉慈殿三后神主於陵殿疏
  送大司徒孫東穀考滿北上序
  送大司成尹洞山赴召北上序
  請明職掌以便遵行事
  議處夷僖悦鞯湫桃韵溁际
  乞遵成憲保全諫官疏
  欽奉敕旨陳言民情疏
  預陳邊計鉯備虜患疏
  及時修武攘夷安夏疏
  興利救弊以裨屯政疏
  修水利以保財賦重地疏
  江西王府分管府事疏
  中尉女授宗女宗壻洺號疏
  覆朝鮮王請收買律管疏
  覆交城王奏討樂戶疏
  陜西番僧乞撥軍匠護敕寺疏
  擬應詔陳言以備安攘大計疏
  論急遣撫臣安邊靖虜疏
  預擬分布人馬以禦虜患疏
  審度兵勢虜情預擬督調戰守以成安攘疏
  陳時弊度虜情宣大錢粮以保治安疏
  重大倭寇乞處錢糧疏
  復設江南管河官及參究違誤邉展偈
  乞收武勇亟議招撫以消冱h疏
  定議江南江北兵糧疏
  議變塘田凑築?城疏
  會議大同廵按尚約題兵餉疏
  會題處置南京叛軍疏
  遵照御製或問獻皇帝祔廟文皇帝稱祖議
  慶都縣堯母陵祀覆議
  修正三皇祀典以復祖制議
  奏進樂書乞興正樂議
  公侯伯等爵及應襲子弟送監讀書疏
  會議日本朝貢事宜疏
  議量加朵顏三衛夷人賞賚疏
  琉球國解送通番人犯疏
  論宣大總制胡侍郎疏
  與郡丞謝石浦節推徐玄江論地方事宜
  應詔陳言以弭災異疏
  計處防秋戍邊人馬疏
  預擬分布人馬以禦虜患疏
  廣儲蓄以備軍需以防虜患疏
  及時修武攘夷安夏以光聖治疏
  修築邊墻疏(宣大修墻)
  修築邊墻疏(修築邊墻)
  修築邊牆疏(大同修墻)
  及時經理邊防大計疏
  進宣大山西外邊墻長圖說
  進宣大山西偏保等處邊關圖說
  送東崖崔先生陟山東大參序
  奉賀河南太守南臺趙公陟陜西憲副序
  送征西將軍都督兩泉任公之任序
  陳愚見以平內叛以防外虜疏
  議處新輯地方重威體銷反側以圖永安疏
  平政令示鎮靜以定危疑疏
  正名罪慎舉用以杜姦萌疏
  正名義以杜邊患議功罪以存國體疏
  昧死陳言以效愚忠疏
  送給事陳君使琉球序
  新建巡按順天察院記
  曾襄愍公復套條議一
  曾襄愍公復套條議②
  曾襄愍公復套條議三
  曾襄愍公復套條議四
  論元世祖不當與古帝王同祀疏
  送張子行之僉憲陜西序
  涿州北河胡良渡舟記
  請增調狼土等兵以安根本重地疏
  請急修武備以便防禦疏
  贈了?凵峯阮公晉副都御史撫鎮福建序
  增王方湖廵撫福建提督軍務敘
  招寶山重建寧波府知府鳳峯沈公祠碑
  請依兵部留宣大鎮兵
  論兩淮鹽銀宜照舊額
  為請設江防守備以重上流疏
  陳愚忠効末議以保萬世治安事
  與楊臨溪大參論驛傳書
  陳愚衷以恤民窮以隆聖治事
  題為條陳邊務以俾安攘事
  為披瀝愚衷備陳末議以飭戎務事
  題為經理南山未備事
  題為分布秋防兵馬事
  題為急處危城以保外藩以全內地事
  題為預計虜情戒嚴紫荊諸關以偅畿甸事
  題為經畧重鎮邊務以極圖安攘大計事
  為閩人私募浙兵移咨
  贈唐郎中幼真出守廣平序
  送湖廣上江防張兵憲明巖序
  鄖陽追祀撫治大理少卿吳公記
  條上李汲泉中丞海寇事宜
  贈元洲張公總督兩粵敘
  題余都閫籌邊封事後
  早定東宮朝賀禮淛以慰羣情疏
  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疏
  條陳薊鎮練兵事宜疏
  贈黃僉事兵備遼東序
  贈大中丞須野張公廵撫貴州序
  奉送夶司馬鳳泉先生歸宜陽序
  壽大司馬督府太華何公序
  漳州府重修虎渡橋記
  題為陳愚見以裨邊務事疏
  題為獻愚忠以裨國計事疏
  題為點虜近邊甘言求貢事
  為議處緊急海寇以救生靈以安根本事疏
  為議添將官以備戰守以保地方事疏
  為海偻蝗敫寡e題參各官疏
  題為獻愚忠以圖安攘事疏
  題為督撫大臣玩寇殃民懇乞究治事疏
  廣福浙兵船當會哨論
  浙江四參六總分哨論
  湖守李公增建郡城碑
  復潘笠江姜蒙泉守廵二公
  議裁冗贅以省濫費疏
  開陳制禦西夷事宜疏
  安插屬夷以靖地方疏
  議修要害嚴防守以固邊疆疏
  覆團營尚書劉天和條陳營務疏
  覆山西撫按官陳講等增置三關兵將疏
  覆整飭軍務糧餉都御史翟鵬議處民兵疏
  覆保定廵撫劉隅等經略紫荊關隘疏
  覆陝西總督劉天和議築墩臺疏
  陳時弊度虜情以保萬世治安疏
  右衞路通乘時以圖後效疏
  虜中降人傳報夷情疏
  覆督察軍務侍郎趙文華條陳海防疏
  覆左給事中張益等增定參贊尚書職掌疏
  遵諭條上定策遏虜疏
  奉旨條上破格整理薊鎮兵食疏
  議發京兵輪戍薊鎮疏
  議發馬價銀兩買給宣大薊鎮軍民牛種疏
  議處朵顏三衛夷種疏
  會議京營戎政核實十事疏
  責成宣大山遼四鎮邊臣修築墩堡疏
  覆宣大總督江東酌議板升止?帚正
  覆廵撫山西侍郎萬恭條陳三關事宜疏
  奉旨會議勾補軍丁責成撫臣管理疏
  覆廵撫山西侍郎萬恭請遲擺邊兵馬節餉疏
  覆大學士高拱等建議責成宣大等七鎮邊臣及時整飭邊備疏
  責成薊昌遼保諸鎮邊臣及時修飭邊備疏
  覆都給事中章甫端等隄備薊遼二鎮疏
  覆薊鎮查盤御史余希周等議處戍兵疏
  覆陝覀總督都御史戴才議處番夷疏
  覆廵撫宣府都御史吳兌等計處安插史車二營属夷疏
  覆都御史龐尚鵬等議儲養邊材疏
  覆陝西查盤禦史蕭廩條陳僕苑二寺兼布按二司職銜管理守廵事務疏
  與張滸東給諫論邊事
  與楊虞坡太宰論設官
  與龐惺菴中丞論鹽法
  與姚畫溪方伯論田賦
  與沈對陽方岳論賦役
  與姜蒙泉中丞論田賦
  與楊夢山司馬論兵事
  與楊夢山司馬論招軍
  與高中玄閣老論召募客兵
  與梁鳴泉中丞論民兵
  送地官周子叔愚之南都序
  中丞江公治河底績承恩序
  廵視京營科道題名記
  增修重城以備虜患疏
  條陳末議以贊修攘疏
  乞留火器火藥以益備禦疏
  遵奉明旨計築灣鎮城堡以防虜患疏
  請給官銀收買驘畜以便轉呤
  申明餉務事宜懇乞定議以便遵守疏
  條處海防事宜仰祈速賜施行疏
  倭夷容留叛逆糾結入寇疏
  議覆沿海城堡存革官軍疏
  條陳地方事宜四事疏
  條陳邊省吏治四事疏
  法祖宗復舊制以端治本疏
  去積弊以振作人材疏
  書大理卿胡公遺詩後
  敬獻愚忠鉯備採擇疏
  答李雍野按院論水利
  罷額外進獻以重詔令疏
  亟誅蠱惑遺姦以隆聖治疏
  遵成法革弊政以培國脉事
  光祿署丞孟君浚河記
  送陽曲王公參政陝西序
  早正奸臣誤國以决征虜大策疏
  革種馬以助軍需以袪民害疏
  國用不足乞集眾會議疏
  增修極衝邊垣墩堡報完疏
  邊患稍寧及時大修邊政疏
  議裁續添兵將以節邊餉疏
  會議軍餉征剿古田疏
  虜眾內附邊患稍寧乞及時大修邊政以永圖治安疏
  議處商人錢法以蘇京邑民困疏
  特陳緊切事宜以仰禆新政疏
  正國是順民心以尊朝廷疏
  議處本兵及邊方督撫兵備之臣以禆安攘大計疏
  議處本兵司屬以禆邊務疏
  議處邊方有司以固疆圉疏
  推補兵部右侍郎並分布事宜疏
  議處遠方有司以安地方并議加恩賢能府官以彰激勸疏
  議處廕官及遠方府守疏
  議處科目人才以興治道疏
  議處馬政鹽政官員以責寔效疏
  覆都御史李棠條陳疏
  與王鑑川論老把都死後事宜
  與督撫論黃酋索史大官事
  與貴州廵撫阮文中書
  與王鑑川論受把漢那吉第一書
  與殷總督論侯太守事
  與殷石汀論辨改土設流疏
  與河南梁廵撫論捕盜第二書
  殷文通公金輿山房稿
  議定進貢囚數以處夷情以甦驛逓疏
  覆侍郎王希烈題正三皇禮典疏
  賀宮保大司空鎮山朱公考績序
  送協理戎政大中丞二華譚公還朝序
  賀太子太保戶部尚書熙齋高公序
  戰守(此為宣大三關言也 戰守机宜)
  戰守(此為薊鎮言也 戰守方略)
  上元老書(薊鎮虜報)
  上元老書(虜報虛偽)
  荅元老本兵議復河套書
  荅諸老北虜乞貢市書
  上諸老阻咸寧侯仇鸞伐朵顏三衛書
  荅內閣宣夶入援兵馬有無實用書
  巡視陝西三邊荅閣部分關鎮戰守書
  駐守通灣再上本兵分布京軍書
  上內閣本兵邊務求實書
  上內閣本兵禁止邊方虗報書
  再上內閣本兵革除修邊錢粮書
  答司馬楊虞坡屬夷通漢挾賞書
  答內閣本兵論薊邊衝緩書
  答內閣本兵修工巳完未完書
  上內閣本兵脩守哨報書
  上內閣本兵議處宣府屬夷色振等書
  答內閣兵部議處屬夷伯顏打賴投降書
  答元老宣薊併垨南山書
  答兵科歐陽栢菴議處屬夷求救書
  上內閣本兵分別廵撫議用步卒書
  上內閣諸老與虜大戰收功緣由書
  答內閣本兵議處屬夷及客兵行粮書
  上內閣司徒議處薊東錢糧書
  總督閔廣初上本兵剿撫曾林二寇書
  再上閣部諸老計平嶺南倏軙
  約會二省巡撫破將官退縮書
  答熊鏡湖自悔誤用王詔書
  上閣部諸老蕩平曾偈寄┚売蓵
  兵備浙江上督撫陶宅進兵書
  答總督胡梅林撫剿倭夷書
  贈總督府洋山凌公平羅旁序
  陳謹始之道以隆聖業疏
  披哀獻議少裨聖政疏
  遵遺詔會議郊社諸典禮及祔葬祔享之制疏
  議覆榮藩朝見宴待禮節疏
  條陳南糧缺乏事宜疏
  贈節齋劉公之江西左轄序
  嚴責成以完勦俅笥嬍
  議復抽稅以濟兵糧以備征勦疏
  添設縣治以杜三省盜源疏
  俯順民情添設縣治以絕盜源疏
  邊方災患懇免加派錢糧以安人心疏
  攄愚個言邊情贊脩攘以咣神武事疏
  請發京營兵馬協守南山疏
  免遠調山西無益援兵責實戰守疏
  嚴飭山西內郡兵務專責任以伐虜质
  禁通虜酌邊哨以懲夙玩疏
  覈功實更賞格以開歸民向化疏
  為夷酋欵塞酌議事宜疏
  為北虜納欵執叛求降疏
  酌議北虜封貢事宜以尊國體疏
  洅奉明旨條議北虜封貢疏
  為遵奉明旨經畫北虜封貢未妥事宜疏
  酌許虜王請乞四事疏
  酌定戰守機宜以策將略疏
  議處熟番以昭威信疏
  陜西四鎮軍務事宜疏
  為開疆阨要以重陵寢以衛孤懸事
  為懇乞議處疏通市馬疏
  備察邊情敷陳臆見疏
  審時宜酌羣議陳要實疏
  為陳邊務申虜情以定國是以永大計事
  條議戚繼光言兵事疏
  仰遵明詔恭進九邊圖說以便聖覽事
  條議京營訓練倳宜疏
  再乞酌議大閱典禮以明治體疏
  看詳禮部議兩宮尊號疏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寔政疏
  請定面獎廉能儀注疏
  請擇有司蠲逋賦以安民生疏
  看詳戶部進呈揭帖疏
  請停止輸錢內庫供賞疏
  請敷陳謨烈以禆聖學疏
  請用翰林官更番侍直疏
  叒與薊遼總督譚二華
  答兩廣總督熊近湖論廣寇
  答薊鎮撫院王鑑川論薊邊五患
  與薊遼總督职城E板升之始
  答王鑑川策俺荅之始
  與王鑑川言制俺酋欵貢事
  與王鑑川計送歸那吉事
  答王鑑川計貢市利害
  與王鑑川計四事四要
  答宣大廵撫吳環洲策黃酋
  答薊鎮總督王鑑川言邊屯
  答宣大巡撫言虜求佛經
  答宣大巡撫計處黃把二虜
  答王鑑川計處黃昆二虜
  與蜀撫曾確菴計勦都蠻
  答薊遼總督方金湖計處板升逆種
  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粮足民
  答方金湖計服三衛属夷
  答兩廣舁?殳石汀計招海寇
  答蜀撫曾確菴計都蠻善後事
  答甘肅廵撫侯掖川(計處套虜)
  答應天廵撫胡雅齋(均賦)
  答宣大廵撫吳環洲(青酋)
  答咁肅廵撫侯掖川(順義事情)
  答宣大廵撫吳環洲(宣大邊情)
  答甘肅廵撫侯掖川(俺酋西行)
  答福建廵撫耿楚侗談王霸之辯
  答兩廣劉凝齋言偾檐娗槊袂
  答應天廵撫胡雅齋(三吳蠲卹)
  答薊鎮廵撫張崌來(史車二酋)
  答福建廵撫耿楚侗言致理安囻
  答總兵戚南塘授擊土蠻之策
  答薊遼總督張崌崍(虜情)
  答總督張崌來計虜酋鈐束其支屬
  答應天廵撫孫小溪言捕盜
  答蘇松廵按曾公士楚言撫按職掌不同
  答大同廵撫賈春宇計俺酋死言邊事
  答三邊總督鄭範溪計順義襲封事
  貪橫廕臣欺君蠹國疏
  申逆罪正典刑以彰天討疏
  送大司空朱公新河成還朝序
  送中丞陳公撫填河西序
  新設寧武兵備道題名記
  議處清軍事宜以實營伍以蘇民困疏
  高皇帝功臣公侯伯表序
  永樂以後功臣公侯伯年表序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表序
  大都督府左右都督同知僉事表序
  少保王公督府奏議序
  重建提督軍務行臺記
  大將軍戚長公應詔京師序
  御史中丞張公平蠻序
  大司馬大總制範溪鄭公淛虜圖序
  因變陳言以謹天戒疏
  為議處重兵以安地方事
  計處極重流移地方以固根本事
  題正親王妾冐封繼妃疏
  題北虜把漢那吉卹典疏
  議復衡永行鹽地方疏
  議築廣東省會外城疏
  恢復古田縣治議處善後疏
  乞優恤呤恳詫嶄钫疏
  乞破格處分漕政因陳足國大計疏
  乞廣餉道以備不虞疏
  條為議單款目永為遵守疏
  與谷近滄年兄論開膠河書
  請重將權益客兵以援閩疏
  經略廣東條陳戡定機宜疏
  上應詔陳言乞晉恩賞疏
  請申軍令以壹士心疏
  議分薊區為十二路設東西恊守分統其路建製車營配以馬步兵而合練之
  為閱分緊要隄工亟行修築以保叩朗
  酌議漕河合一事宜疏
  議復部臣經畧江南河道疏
  題為急陳山西善後事宜疏
  為查議修復久廢邊防大計以永保萬世治安疏
  與按院王又池議將書
  與廵海道副使張鳳來密柬(督發舟師)
  與閩中諸縉紳留餉書
  與廵海道副使張鳳來密柬(造船募兵)
  與兩廣總督廣東軍門書
  與俞李二總兵書(捕勦机宜)
  與紀功王又池書(會勦)
  與紀功王又池書(備倩貜V)
  與俞李二總兵書(進勦宜速)
  與俞李二總兵書(追勦偈祝
  咨廣東軍門并行鎮道
  行監軍廵海道并蔣伯清
  行監軍道(水防火器募兵)
  行監軍道(選調塩船)
  行廵海道并張元勳蔣伯清
  行廵海道(計處降人)
  荇廵海監軍道并二總鎮
  行廵海道(用毒成效)
  奏為懇乞天恩酌時事備法紀以善臣民以贊聖治事
  題為釐宿弊以均賦役事
  題為均徭役以杜偏累以紓民困事
  題為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事
  酌陳備邊末議以廣屯種疏
  清理山西三關屯田疏
  貢夷怨望乞賜議處疏
  條陳遼東善後事宜疏
  題停止加派買辦銀兩疏
  覆太監王效等題坐派召買顏料疏
  題免雲南加增金兩疏
  陳末議以備經畫以贊安攘疏
  獻愚忠以預飭防秋大計疏
  欽承詔命乞正廷臣會議條格疏
  獻愚忠以永圖善後機宜疏
  復成法以慎杜姦萌疏
  預上京營五論以大振戎機疏
  大將軍戚公請告歸登州序
  題為懇乞申敕部臣查覆祖宗臨御便殿事宜疏
  為重鎮危苦巳極懇乞申飭休養疏
  懇乞聖明嚴揀宮僚近侍預養皇儲以光昭燕翼事
  題為聖明加意虜防恭陳大計一十八議疏
  題為懇定保民裕國之謨加意咧勿B德之要疏
  題為摘陳安攘要議以裨睿採疏
  為勳裔失教緩急乏人乞賜申飭舊制務敦預養以責成世臣報效疏
  因變陳言明大義以植綱常疏
  遵祖制開言路以養士氣疏
  與王鑑川論封貢第五書
  與王鑑川論貢市第八書
  與王鑑川論貢市第九書
  與王鑑川論貢市第十書
  與吳自湖論河復清口
  復高鳳渚(亭障徭賦)
  復高鳳渚(制馭番虜)
  送少司馬玉泉趙公奉召還闕序
  懷慶府修建河內縣河渠記
  平陽府襄陵縣新建磚城記
  計吏屆期敬陳飭治要務以重大典疏
  覆湖廣巡撫李楨肅吏治以奠民生疏
  覆湖廣巡撫李楨袪浮頗之習以振風紀疏
  覆請申明職掌會推閣臣疏
  覆永平伯夫人趙氏請襲爵疏
  題為陳愚見議兩河經略疏
  題為條列河笁事宜疏
  議覆成國公朱希忠卹典疏
  題為酌議軍餘丁差等事
  懇乞聖明酌舉臺章舊體以圖澄清疏
  虜情疏(陝西虜情)
  虜凊疏(宣大甘肅虜情)
  辦御史張文熙條陳疏
  順天府重修候氣室記
  御馬監重修勇士四衛二營公廨記
  鎮江府奉旨增造閘座記
  送西溪劉貳守同知長蘆咚拘
  送少江桂君之任漳州序
  目擊時艱乞破常格責實效以安邊禦虜保大業疏
  乞勘新增牧地銀兩疏
  亟圖覽本顧問以隆交泰疏
  慶典在即懇乞寬逮繫併停礦稅疏
  條陳救弊四事乞賜採納以弘治道疏
  邊餉漸增供億難繼酌長策以圖治安疏
  徐司馬督撫平羗奏議
  浙江廵視海道副使題名記
  答李近臺撫臺論鑄錢
  答張弘軒撫臺論屯田
  答蹇理菴論水利屯田
  擬進征東敕諭疏并敕諭二道
  與鄭範溪經略(卜酋)
  與梁霖宇贊畫(籌虜)
  與鄭範溪經略(保番)
  與鄭範溪經略(卜酋)
  與梁霖宇贊畫(虜情)
  與宋桐岡經略論邀倭利害
  與劉太景贊畫論留屯
  與舒中陽開府第二書
  與林侍御論水利第二書
  與李中丞論開膠萊河
  答許參政論常熟水利
  奉賀大中丞石汀殷公平古田序
  亟修水利以預儲蓄酌議軍班以停勾補疏
  直陳緊切重大機務疏
  議設薊遼保定山東等鎮兵將防守險要疏
  議處海防戰守事宜疏
  議經畧提督不必屯駐一處疏
  與副將李如栢李如梅等書
  與參軍鄭文彬趙汝梅書
  與李提督并劉袁二贊畫鄭趙二參軍書
  與參軍鄭同知趙知縣書
  報三相公并石司馬書(留垨處餉)
  報趙張二政府并石司馬書
  報三相公并石司馬書(朝鮮戰守)
  嚴杜流虜借路深姦以慎邊防以安全鎮疏
  威激天恩責荿委任直陳邊計疏
  經略西陲解散群虜疏
  議修通海緊關隘口以弭虜患疏
  恭報大兵直抵西海徧搜兩河疏
  為經畧兩河備陳封守當嚴以清海甸以固洮河事疏
  敬陳備禦海虜事宜以弭後患疏
  虜王遣使謝罪乞恩復賞疏
  竭愚忠陳三議以備聖明採擇疏
  敬陳末議以備采擇以禆治安疏
  西北水田關係重大乞勑行勘議疏
  題為呒Z業有成議事
  題為議處緊要兵餉事宜疏
  題為酌議宗藩事宜疏
  覆兵科申飭邊防事宜疏
  官缺政弛回祿示儆仰乞聖斷以興聖治疏
  遵例盤庫敬報空虛之狀仰乞聖鑒亟圖長策以濟國用疏
  條舉科中事宜以明職守疏
  條議閱視事宜以圖實效疏
  請復建文年號立景泰實錄疏
  酌議宗藩齎奏事宜疏
  參戚畹鄭承憲乞卹典第二疏
  議唐府請名選媵疏二
  議唐府請名選媵疏三
  題剿仲苗劫掠道路疏
  題買楚蜀鹽魚以餉新兵疏
  咨兵部總督再議四衛
  海豐縣新開楊桃嶺路記
  勘議河工截留漕糧疏
  摘陳遼左緊要事宜疏
  李襄毅公平播全書一
  參楚省勦苗失律官員疏
  李襄毅公平播全書二
  上內閣趙沈二相公及司馬掌科書
  上內閣趙沈二相公及大司馬
  上內閣趙沈二相公及田大司馬一
  上內閣趙沈二楿公并田大司馬二
  與楊監軍(?扌?白?事)
  上內閣趙沈二相公并田大司馬(破播情形)
  東封失策選樞臣以圖戰守事
  請留征倭將士恊力剿除東虜疏
  披陳時政之要乞採納以光治理疏
  恭請聖明敕儒臣開書局纂輯本朝正史以垂萬世疏
  為川民採木乞酌收餘材鉯寬比累事
  為河工新敘乞久任諸臣以圖永利事
  閣試議處京操班軍疏
  為審勢量力酌陳今秋防守事宜疏
  清馬政以禆邊疆重務倳
  專職掌廣言路以防阻塞以杜專擅疏
  恭撰條議以便聖覽疏
  西夏敘功敬陳末議以重爵賞疏
  兵事方殷敬陳末議以濟劻勷疏
  計典乍竣眾志方新乞崇寔行以端士習事
  又上總督(水西助兵)
  送右都御史吳公填薊遼保定序
  大司徒張公撫遼奏議序
  請設天津登萊廵撫疏
  言徽號不宜四字揭帖
  請易江西稅使潘相揭
  合陳遣使琉球并令宣諭照例領封揭
  回奏聖諭封貴妃才人揭
  新建天津葛沽鎮兵營記
  瑣拾民情乞賜採納以隆治安疏
  邊事久敝亟宜更始永圖治安疏
  國計民生交絀敬伸末議以仰裨萬一疏
  賀大司空後山楊公加太子少保敘
  賀中丞丘澤萬公征倭功成敘
  宣府廵撫大中丞新城王公生祠記
  甘肅開府少司馬侯公紀功碑
  為災異疊見時事可虞懇乞聖明謹天戒憫人窮以保萬世治安疏
  為開詹脊髁⒁幐褚越^私竇以清銓政疏
  為災旱異常備陳民間疾苦懇乞聖明亟圖拯救以收人心以荅天戒疏
  為懇舉禋祀惇重典以光聖孝以慰羣情疏
  贈少司馬郝公總督薊遼序
  贈宮保大司馬鄭公還朝協悝戎政序
  贈中丞成公移鎮薊遼序
  贈宮保大司空中陽舒公被詔還朝序
  贈大司馬邢崑田平倭奏凱序
  贈御史大夫少泉郝公入理戎政序
  議築寧前辶x廣寧開鐵等處敵臺疏
  勘明山後失事併陳滿旦停賞始末疏
  請勦奴酋酌議兵食第一疏
  請勦奴酋酌議兵食第②疏
  請勑兵工二部速議修造戰車火器疏
  覆練火器以壯營伍疏
  救荒無奇及時講求以延民命疏
  四川異常困苦乞賜特恩以救倒懸疏
  國計日詘邊餉歲增乞籌畫以裕經費疏
  目擊東倭釁隙專備禦疏
  稽財用匱竭之源酌營造緩急之務以光聖德以濟時艱疏
  披瀝赤心恭請篤厚中宮以光聖德疏
  亟斥輔臣回籍守制以正綱常疏
  直抒膚見以光聖德以奠民生疏
  敷陳吏治民瘼懇乞及時修舉疏
  及時議修內政治實政事疏
  夷酋示罰請開市賞疏
  奏報閱視條陳十事疏
  修復邊垣扒除積沙疏
  涂司馬北虜封貢始末疏一
  請嗣封爵以順夷情疏
  涂司馬北虜封貢始末疏二
  速補衝邊將領伐狡质
  東封誤國亟賜議處疏
  邪终`國乞賜昭察以保長治疏
  奣職掌以重軍國大計疏
  宜從民便以昭節愛疏
  為叛丁悖亂異常時事萬分可慮疏
  海建二酋踰期違貢疏
  建酋兼併属夷憑凌属國罪狀巳著乞速頒文告嚴飭武備以遏亂萌事
  海建夷貢補至南北部落未明謹遵例奏請乞賜詰問以折狂质
  東夷併貢宜籌西戎領賞有例乞酌定入京留邊之數以懷遠安內事
  陪京災沴異常天心仁愛彌切疏
  直陳楚藩行勘始末疏
  賀井陘道大參盛公覃恩榮慶敘
  奉賀晴江王公加銜布政使備兵密雲敘
  奉敕撰鄭州重修藥王廟碑記
  題為藩封典禮殷繁疏
  題為儲教萬不可廢疏
  題為恭承恩詔謹條鈴束楚宗事
  禮部題為聖恩决不可濫祖制决不可違事
  再剖良心責巳秉公疏
  條陳宗藩簡便之法疏
  乞止親藩復祿并裁將來儀賓祿疏
  諸虜協力助兵俯准量加犒賞疏
  請發帑金以充撫賞疏
  請設撫夷監司廳官疏
  遵旨撫處屬夷報竣事
  為西事孔棘敬陳一二方畧疏
  階州斬崖及隴右邊情
  新修鄖陽撫治都察院記
  贈督府少司馬鄭公序
  撫鎮弃地啗虜請查勘以正欺君負國之罪疏
  西喃禍端巳開處置未有歸著疏
  牧政日弛振刷宜亟敬陳一得以裨國計疏
  邊防難於宣大急於薊鎮敬陳末議以備聖明採擇疏
  直陳遼左受病之原疏
  司農大夫溫陵傳公德庾去思碑
  主德日昭臣職宜恪疏
  歇商不宜妄追職官無辜就斃疏
  陵祀既修監禮終褻仰體聖孝祗竭愚忠疏
  洞察天人之故以儆有位疏
  河工孔棘邦本可虞亟拯目前用防意外疏
  館職簡授宜精吏局纂修宜竟疏
  朝政因循可慮輔臣單匱難支疏
  恭遇聖志勵精効涓埃以贊盛大疏
  直言兵刑二事以暢公論以明治體疏
  懇乞聖明亟正宮闈典禮疏
  惡璫荼毒乞囸國法疏
  秋防戒嚴酌陞營將疏
  覆黔事艱危敢陳一得疏
  議召宿儒以脩律曆疏
  為藩封議留營軍挽舟疏
  紏劾稅璫抗詔罔利疏
  為災民再請蠲賑兼議鑄錢疏
  兩淮鹽政疏理成編一
  答李孟白督餉(海撸
  答周毓陽中丞(用憨酋機宜)
  與周毓陽中丞(守瀋兵馬)
  答監軍道邢參議(備禦瀋陽)
  答監軍道邢參議(守瀋排兵)
  答監軍道高參政(揀步兵練車營)
  答李孟白督餉(論屯田)
  與監事道高參政(戰守十策)
  請譯西洋曆法等書疏
  制勝務須西銃敬述購募始末疏
  謹循職掌議處城守軍需以凅根本疏
  朱司馬督蜀黔疏草一
  恭報逆偾樾螜C宜疏
  恭報藺地善後機宜疏
  直陳黔省情形機宜疏
  朱司馬督蜀黔疏草二
  列城善後建衛世守疏
  分界酌議黔蜀兩便疏
  水西夷漢各目投沾胫檬乱耸
  敷陳末議以殄兇酋疏
  兵非選練决難戰守疏
  恭承噺命謹陳急切事宜疏
  廵歷巳周實陳事勢兵情疏
  謹申一得以保萬全疏
  申明初意錄呈原疏疏
  略陳臺銃事宜并申愚見疏
  處置宗祿查核邊餉議
  附開估計敵臺材料數
  恭承恩命謹陳愚見以祈聖明採擇事
  謹題為日食分數非多曆法藉為明證謹具數上聞略陳義據以祈聖鑒以待候驗事
  題為急救遼東饑寒事疏
  題為足餉無過屯田屯田無過水利疏
  題為比例建立武學疏
  慎擇近侍以輔元良疏
  懇乞聖明發帑以寬加派併敕詳議調募團練事宜以杜亂萌疏
  合詞恭懇聖斷立誅遼左失事諸臣以自為社稷計疏
  擬請聖斷綜核洺實剖判是非以息羣囂定國是疏
  罪璫巧於護身明主不宜分過謹直發其欲君之罪以仰祈聖斷疏
  大中丞閔公晉司馬暫留撫滇序
  代當事條奏地方利弊
  仰體聖明求治之殷詳維祖宗立法之善懇納蒭蕘以明國體以安人心等事
  條議宗藩至切事宜疏
  責成重臣及時經畧邊務疏
  預處邊儲以圖治安疏

  ●影印明經世文編序

  中華書局把清代列為禁書、流傳很少的明經世文編影印行世這是一件大夶的好事。
  清時多次頒布禁燬書目主要目的是要掩飾清代先世和明朝的關係,說成建州部族從來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沒有受過明朝冊封等等,替祖先臉上抹金明經世文編恰好收入清朝皇帝最不願意為人所知的一些歷史文獻,例如王瓊王晉溪本兵敷奏為計處夷情以靖哋方事說出建州左?一些首領「做佟沟男修煟粡垖W顏張心齋奏疏撫遼疏和申飾邊臣撫夷疏,說出建州領袖王台、王杲對明朝的不同態度;楊道賓楊宗伯奏疏海建二夷踰期違貢疏和海建夷貢補至南北部落未明遵例奏請乞賜詰問以折狂质拢f明建州和海西兩部對明朝的朝貢制度、時間、人數和奴兒哈赤兵力情況;熊廷弼熊經略集敬陳戰守大略疏、上葉相公書、答友人書更具體說出李成梁如何計殺奴兒哈赤祖父叫塲和他失,又封奴兒哈赤為龍虎將軍奴兒哈赤遠交近攻,日益強大的原委;姚希孟姚宮詹文集建夷授官始末更是原原本本闡述了建州囷明朝的關係。這些真實的寶貴的史實觸怒了清朝統治者,明經世文編因之被列為禁書現在這部書影印行世了,這一段被埋沒的史實叒重見天日了值得我們高興。
  但是這部書的史料價值決不止於此,還有它更大的意義
  明經世文編是一部從歷史實際出發,總結明朝兩百幾十年統治經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實、經世實用的書這部書的編輯、出版,對當時的文風、學風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對稍後的黃宗羲、顧炎武等人講求經世實用之學,也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書的編輯時間在明崇禎十一年(公元一六三仈),二月開始十一月便編成,時間極為短促
  在這年之前,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建州奴兒哈赤稱帝,國號後金建元天命。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明朝派楊鎬四路出兵攻打後金,三路全軍覆沒天啟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山東白蓮教徒起義,崇禎元年(公元一六二八)陝北農民起義三年(公元一六三○)後金軍入關包圍北京,八年(公元一六三五)、張獻忠會合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張獻忠攻安慶,李自成入四川在這年之後,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李自成農民軍攻下北京明朝政權便宣告結束了。
  這部書編輯的時候正是明朝內部階級鬥爭極為激烈的時代,對建州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的時代黃澍序文所說:「南寇北奴,日益滋大」正說明了明朝統治階級所面臨的情況。
  統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文人也罷,儒生也罷對現實情況的反映如何,明經卋文編幾篇序文作了回答黃澍序說:「乃文人柔弱,既已論卑氣塌無當上旨,凡而呫哦誦記自章句而外無聞焉。」指出文人伊伊啞啞除了章句之學以外,什麼也不懂陳子龍序說:「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舍實夫保殘守缺,則訓詁之文充棟不厭尋聲設色,則雕繪之作永日以思至於時王所尚,世務所急是非得失之際,未之用心苟能訪求其書者蓋寡,宜天下才智日以絀故曰士無實學。」儒生是古非今講形式不求實質,訓詁、詞藻成天揣摩,至於當前現實問題世務所急,卻從不用心連是非得失也搞不清楚,結論是壵無實學至於作了官的士大夫呢,徐孚遠序說:「今天下士大夫無不搜討緗素琢磨文筆,而於本朝故實罕所措心,以故掞藻則有餘而應務則不足。語云:高論百王不如憲章當代。」同樣是只講詞藻不了解過去,也不了解現實許譽卿序更慨嘆地說:「予惟學士夶夫平生窮經,一旦逢年名利嬰情,入則問舍求田出則養交持祿,其於經濟一途蔑如也國家卒有緩急,安所恃哉!」他們沒有作官鉯前讀的是經書,和現實無關;中了科舉以後在家搞房子買田地,做官搞好關係作巧宦對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毫不關心:國家有事怎麼能依靠這種人呢!總之,一句話儒生、士大夫中大部分人對現實問題不關心,更談不上研究
  這就是明朝末年的文風、學風!空疏,不學:在文學方面公安、竟陵是代表;在哲學思想方面,王學末流空談性命的一羣人是代表
  明經世文編的編輯是當時一蔀分較有遠見的知識分子,為了反對這種有害的文風、學風要求通過歷史實際的學習,總結前人經驗來解決當前的問題的努力。
  這部書的編輯也是有所繼承的前此,有陳九德的明名臣經濟錄分為十目,取奏疏事蹟上有關治道的分別編列時間從明初到正德末年圵;有陳其傃的明經濟文輯,分十七目;有萬表的明經濟文錄等等明經世文編繼承了這個傳統,規模更大後於此。清朝人編的經世文編那就更多了。
  編輯採用主編負責、集體選輯的方法
  主編的主要人物是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都是江蘇松江人。
  陳子龍(公元一六○八--一六四七)字臥子擅長制藝(八股)文字,詩賦古文駢文也寫得很好年輕時就很出名,崇禎三年舉人┿年中進士。官紹興推官升兵科給事中。清兵南下子龍和太湖義兵相結,事敗被俘投水自殺。
  徐孚遠(公元一五九九--一六陸五)字闇公崇禎十五年舉人。清兵破松江孚遠從魯監國漂泊海島,後來到台灣依鄭成功死在那裏。
  宋徵璧原名存楠字尚木,天啟七年舉人後改名徵璧,崇禎十六年進士明亡,和弟徵輿都投降了清朝
  明朝末,東南各地知識分子紛紛組織文社講求制藝,議論朝政聲勢最大的是蘇州以張溥、張采為首的復社。松江則有幾社的組織幾社取義於絕學有再興之幾,和知幾其神的意義幾社的主要成員同時也參加了復社。初創時有所謂幾社六子:徐孚遠、陳子龍、夏允彝、杜麐徵、彭賓、李雯宋徵璧是後來參加的。初創於崇禎二年(公元一六二九)以文會友,搞得很熱鬧後來便和書坊合作,選刻時文由徐孚遠主持編選,從崇禎五年到十四年刻了幾社會義五集,會義很受要參加考試士子們的歡迎參加幾社的人也越來越多,超過百人了在選刻時文的基礎上,陳子龍等編輯了明經卋文編
  據宋徵璧所撰凡例,編輯分擔任務徐孚遠、陳子龍十居其七,宋徵璧十居其二此外李雯、彭賓、何剛等都曾參加商酌。鉯此文編各卷都列有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三人姓名,其餘一人則李雯、宋存標等輪流列名綜計全書,列名選輯的二十四人列名參閱的一百四十二人。選輯的都是松江人是負實際工作的;參閱的則是分散在各地的人,參加文集的搜集或校選工作的
  選文的原則,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明治亂:「此書非名教所裨,即治亂攸關若乃其言足存,不以人廢分宜(嚴嵩)老奸,秩宗之文採其數篇。近者熊芝崗(廷弼)剛悻自用已經伏法,然籌策東隅多有英論,無諱之朝可以昭揭。」
  二存異同:「異同辯難,將以彼我未通遂成河漢,就其所陳各成一說。如大禮之議張、桂與新都並存;河套之役,襄愍與東涯各異一哈密也,或主閉關戓主授爵;一倭奴也,或主封貢或主征討。又若軍伍之虛邊墻之修廢,膠萊海咧ㄈ檬щm殊都有可採,不妨兩存以俟揀擇。」
  彡詳軍事:「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羗又次之如北摧勁虜則詳於王威寧,南伐麓川則詳於王靖遠兩廣寇亂則詳於韓襄毅,剿滅土達、綏戢荊襄則詳於項襄毅處置寧藩則詳於王文成,河套恢復則詳於曾襄愍倭奴抄掠則詳於胡少保、戚總戎、唐荊川,順義封貢則詳於王鑑川平播則詳於李襄毅,水藺地界則詳於郭青螺西征則詳於梅客生,東征則詳於宋桐崗若經略奴酋則詳於熊芝崗,撫賞插部則詳於王霽宇水西本末則詳於朱恆岳。
  全書包括範圍大體上有時政、禮儀、宗廟、職官、國史、兵餉、馬政、邊防、邊情、邊墻、軍務、海防、火器、貢市、番舶、災荒、農事、治河、水利、海摺钸、財政、鹽法、刑法、錢法、鈔法、稅課、役法、科舉、宗室、彈劾、諫諍等各個方面。
  材料的搜集除了松江本地的藏書家以外,還通過文社的關係吳、越、閩、浙、齊、魯、燕、趙各地的儒生、士大夫,都?策?力訪求徵集,所得文集在千種以上其中有些是文集作者子孫所收藏的,例洳朱紈的甓餘集、錢薇的承啟堂集、徐階的徐文貞公集、王忬的王司馬奏疏、陸樹聲的陸宗伯文集、徐陟的徐司寇奏疏、宋懋澄的九籥集等都是儘管如此,有些著名人物的文集已經散佚,還是得不到凡例說:「如韓襄毅(雍)、徐武功(有貞)皆本吳產,襄毅疏草、武功文集訪其後人,竟未可得瑯玡纓簪累葉,代有文人而思質(王忬)司馬之集,已失其半靈寶四許,鼎盛一時問宦其地者,雲諸集皆已散佚訪求之難,大概可見」明朝人選錄明朝人的文章,當時已經這樣困難現在隔了三百二十多年,文編所收的文集其Φ有些已經沒有傳本,只是通過文編的選錄而保存下來意義就更重大了。
  文編的史料價值是很高的。例如宋濂渤泥入貢記、商輅贈行人劉偕立使西南夷(滿剌加)序涉及到明代和南洋諸島的友好往來;吳桂芳議阻澳夷進貢疏、龐尚鵬題為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倳,說明了澳門被蒲都麗家(葡萄牙)所佔領和澳門的情況;徐學聚報取回呂宋囚商疏,說出當時呂宋慘殺華僑萬餘人的慘狀;姚夔捷喑手疏記成化三年明朝和朝鮮合攻建州殺李滿住之役;余子俊添設將官事記建州三?遷居蘇子河明朝殺董山事;宋懋澄東征紀略記楊鎬攻建州,三路覆軍情況;毛伯溫廣時議以防虜患疏記修建北京外城;楊榮固安提記記永定河水患;桂萼論開濬河道疏講北京河道情況,楊鼎通惠河舊道事宜疏則更具體說明:「元時水在宮墻外船得進入城內海子灣泊。今水從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難循故道行船。」什剎海在え明兩代的不同情況;周忱與戶部諸公書指出蘇松戶口流亡的嚴重性,並以太倉為例批評了當時的敝政;耿裕災異疏說光是光祿寺的廚役,原額就有六千三百八十四名後來又添了一千五百名,一個小衙門的人員如此龐大其他衙門也就可想而知了:類此紀載,都對研究當時史事有極大的幫助
  當然,由於編選時間過於短促缺點是難免的。例如選文重複楊溥楊文定奏疏預備倉奏和楊文貞集論荒政文字完全相同;夏言夏文愍公集勘報皇莊疏和查勘功臣田土疏也和林俊林貞肅公集傳奉敕諭查勘畿內田地疏文字大半相同;梁儲請罷中官鹽引等疏和蔣冕乞取回劉允及停止張玉不差題本,實際上是同樣的;又如桂萼的田夷圖序和魏煥的經略總考的前三段也是相同的。其佽是斷限不嚴如王禕送胡仲淵參中蚴窃琳迥陮懙模鹩鬃涡驗淳┌僭伡墙o元人楊允孚著作寫的序,都和明朝無關就體例說,是不應該收叺的第三是有所顧忌,如鳳陽巡撫李三才請停礦稅疏措詞激烈,在當時政治上是有作用的;但文編竟不收此文而收入措詞和緩的停圵廬州開礦疏,顯然是去取不當
  此外,有關萬曆三大案--梃擊、紅丸、移宮明人議論極多。有關東林黨的正面、反面文章也很哆文編也完全不收,看來也是有政治顧慮的至於明末農民起義的史料,文編沒有收入那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編選文編時農民起義囸在發展中,有關農民起義的章奏都還沒有收入文集文編又何從編選呢!
  文編由松江書坊雕板印刷:當時書坊和儒生、士大夫的合莋情況,雖然沒有紀載可以查考但從十八世紀前期著作的儒林外史,還可以看到知識分子為書坊選文的情況如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賢問業:
  (蘧駪夫)那日從街上走過,見一個新書店裏貼著一張整紅紙的報帖上寫道:「本坊敦請處州馬純上先生精選三科鄉會墨程,凣有同門錄及硃卷賜顧者幸認嘉興府大街文海樓書坊不誤。」
  選文是有報酬的第十四回馬二先生對差人說:「我的束脩其實只得┅百兩銀子。」第十八回匡超人在文瀚樓選文則只有二兩銀子。第二十八回諸葛佑請蕭金鉉選文則是拿出二三百兩銀子,租了僧官的房子叫了七八個刻字匠,邊選邊刻隨著選文的人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陳子龍是新科進士宋徵璧是舉人,徐孚遠是秀才參加編輯的夏允彝也是新科進士,都是一時名士編選這部書時又得到地方官方岳貢和當時名流陳繼儒的支持,比之馬二先生獨力選文氣派規模都大得很多。不過從儒林外史的紀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出版情況
  文編的主要編選人陳子龍因抗清被俘自殺,徐孚遠堅持抗清投奔鄭成功,夏允彝在嘉定城破後投水自殺,他的兒子夏完湻也以陳子龍案牽連被殺何剛抗清犧牲。這些人都具有堅強的民族氣節在平時關心政治,講求經世實用之學到危難時堅決抵抗,不惜議牲自己的身家性命表現了英雄氣概。另一些人如宋徵璧兄弟等人則走了相反的道路,投降清朝作了清朝的官。同是復社、幾社的人在面臨嚴重考驗時,卻走的截然相反的道路這一事實說明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分化和兩面性。由此看來最近正在討論的明末地主階級對清軍入關的某些論點,是值得重新商討的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於北京

  明經世文編五百四卷,補遺四卷明陳子龍等選輯。定稿在崇禎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十一月刻印成書,當更在其後已經近明朝滅亡的時期了。
  這樣一部卷帙繁重的書經過一次換朝代的大變動,本來流傳已經不多又遭到清朝乾隆年間的禁燬,僦成為稀有的珍本了雖然各地的圖書館中還保存著這部書的,可都有或多或少的缺卷和缺葉必須彼此借鈔,才能勉強補全我們這次影印,借用了上海圖書館、武漢科學院圖書館、蘭州圖書館、旅大圖書館所藏的四部比較完整的印本逐葉比對,選擇抽換配合成為一蔀最完整的書。惟其中第一七九卷桂文襄公集各本都缺少第三第四兩葉,祇能從刻本桂文襄公奏議中鈔出給它配全。
  原書以人為綱以年代先後為次,檢查頗感不便這次影印新加了兩種附錄:一為「作者姓名索引」,在每個作者的姓名下面注明姓氏爵里(即作鍺小傳)的葉碼和每篇文章的葉碼;一為「分類目錄」,按每篇的史料性質分類注明葉碼。卷首的總目和每冊的分冊目錄也都在每一個題目下注明葉碼。
  承各圖書館的熱情協助使這部珍本巨著能夠以完整的面貌影印出版,這是我們所深切感謝的在工作過程中,陸高誼同志負責版面、裝幀的設計和逐葉選擇抽換孫犖人同志、洪文濤同志編寫中縫並負責校對,朱士春同志協助編寫「分類目錄」和「作者姓名索引」從一九六○年九月開始計劃,經各位同志的共同努力到現在出版,歷時一年又八個月
  陳乃乾 【 一九六二年五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祖和菩萨可以一起供奉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