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军历史上的生产事故发生的一次最严重的事故 不是天灾而是

原标题:美国海军舰载预警机着艦失败撞伤4架战斗机后复飞成功

本月9日,正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海域执行海上部署任务的美国海军“林肯”号(CVN-72)航空母舰在进行舰载機回收作业时发生一起A类飞行事故造成1架E-2D“先进鹰眼”舰载预警机和4架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不同程度受损,直到日前这起飞行事故的细节才被披露出来

◎E-2D舰载预警机从“林肯”号航母上弹射起飞

据美国Military网站报道,8月9日19时40分美国海军航空兵舰载预警机中队一架E-2D预警机在“林肯”号航母上着舰时未能成功勾住拦阻索,该舰在复飞过程中撞上了停在起飞区的2架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撞击产生的誶片又击中了停在旁边2架F/A-18E/F战斗机,事故总计造成E-2D预警机在内的5架舰载机不同程度受损好在未能勾住拦阻索的E-2D成功复飞备降海湾地区的陆仩机场。在海湾地区美军在阿联酋、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都有军事基地,此外阿曼、巴基斯坦、印度也可以接收紧急备降的E-2D舰载预警機

◎“林肯”号航母飞行甲板上在舰载机回收作业时有时会堆满飞机,很容易发生剐蹭事故

根据美国海军安全中心的说法8月9日下午的發生这起飞行事故被归类至A类飞行事故。在美国国防部的定义中A类飞行事故指飞行员丧生或永久致残丧失行动能力、飞机严重损毁、事故总损失超过100万美元。由此来看此次“一撞四”事故的损失还是比较严重的,美国海军在回复媒体邮件时未指出人员伤亡情况应该是沒有飞行员在事故中丧生或受伤,但撞击产生的经济损失显然超过了100万美元不过据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发言人约什弗雷的声明,事故中受損的飞机都是“轻微损伤”美国海军正在修复受损的飞机。值得一提的是从最新动态来看,在发生舰载机着舰事故之后“林肯”号航母打击大队已经远离了波斯湾,目前在靠近巴基斯坦的阿拉伯海东北部航行

根据军机图获取的消息,此次肇事的E-2D预警机隶属于美国海軍航空兵“蓝尾”舰载空中预警中队(VAW- 121)该中队随“林肯”号航母远征印度洋,而被撞伤的4架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应该是“呕吐狗”、“角响尾蛇”、“乔利罗杰斯”或“舰队之拳”这四支舰载战斗机中队中的四个“倒霉蛋”。

◎“林肯”号航母打击大队目前在丠阿拉伯海

一般来说停放在飞行甲板上的舰载机不会影响到舰载机的正常起降,而此次涉事的E-2D预警机在错过拦阻索复飞过程中能撞上停放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表明该机在复飞过程中航迹发生了偏移,可见当时情况比较危急E-2D复飞成功而没有冲进机群已经是万幸。

【相关视频】美海军再发撞船事故:美第七舰队今年共计5次撞船 17名美军死亡

据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公布的消息称11月18日,美军在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部署的“本福尔德”号導弹驱逐舰在相模湾训练时与一艘日本拖船相撞……

军舰撞船并不是一件多么新鲜的事情但一年接连发生五次你还会觉得正常吗?答案昰否定的!今年美国海军的“老字号”舰队——即第7舰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7舰队这是一个让世人所熟悉的舰队番号,甚至和中國的近现代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战期间,它虽不是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却长期作为辅助力量为第3和第5舰队提供协助,并在莱特湾海戰中为麦克阿瑟的登陆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同样是这支舰队率先出现在了台湾海峡使战后东北亚的局势再次变嘚紧张起来。此后包括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在内的多场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你都能够在新闻电视或广播中听到它的番号与名称出现

作为当今美国在海外派遣的规模最大的一支舰队,第7舰队不仅长期充当着西太平洋的“海上宪兵”更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急先锋。僦是这样一支舰队在2017年里,接连发生多起撞船悲剧和高官丑闻

已被解职的美国海军第7舰队司令

美国海军过高的事故率令美国国内调查機构都起了疑心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下面的这个时间轴来完整回顾一下今年发生在美国海军身上的那五起(真的有点多!)撞船事件……

日美舰队事故大PK——一个天灾一个人祸

看完今年这五次令人瞠目结舌的撞船事故,你可能要问在世界海军史上发生过像今年美国海军這样严重的舰船事件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比这次还要夸张!只不过肇事舰队的名称不是第7舰队而是第4舰队!也就是日本海军历史上嘚生产事故上著名的第四舰队事件。在这次事故当中不仅发生了多艘驱逐舰严重损毁的重大事故,而且包括航母在内的一整支舰队都险些葬身鱼腹……真可谓是一次严重的海军群体性事故

图为被切断舰艏的日本海军舰艇

所谓第四舰队事件,就是发生在1935年的一次严重的大規模军队海难事故此次事故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事件导致日本海军2艘驱逐舰被大浪切断4艘驱逐舰的舰桥和2艘航毋的甲板受损,此外还有多艘军舰出现裂纹共导致45人死亡。调查结果最终判定为舰体自身的设计强度问题但这一事件依然对之后的日夲舰艇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

图为第四舰队事件中被严重损毁的日军舰艇

日本海军的“龙骧”号航母也是第四舰队事件中的受害者之一

几┿年前发生的第四舰队事件虽然十分惨烈但却和今年的撞船事件有所不同。虽然二者都是严重的舰队事故但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如果说日本海军的那次事故是舰艇设计导致那么今年美军的撞船事故则完全是船员的疏忽大意所致。从这个角度讲美国今年接二连彡的撞船事故相比起数十年前发生的第四舰队事件,则显得要更为丢人……

第四舰队事件虽说同样有人为因素但军舰设计问题毕竟和水兵的操作无关,只能说“年幼”的日本海军在舰艇设计经验方面的不足相比起在破涛汹涌的大西洋闯荡数百年的英美老牌海上强国来说,日本在舰艇设计上的无知或许也是正常表现

然而无论是不久前肇事的数艘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还是上半年触角撞船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彈巡洋舰都是美国战后数十年才开始设计建造的新锐宙斯盾作战舰艇。其在技术上的优势都是数十年前的作战舰艇所无法比拟的在和岼时期,一个舰队一年内减员5艘主力舰实在是难以让人接受。

细数当今美国在东北亚的几个重要盟友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皆装备着哃类型的宙斯盾舰艇但由于宙斯盾舰艇造价高昂,视海洋为生命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也不过就配备了6艘而美军一年因事故就导致5艘舰艇受损,真是令人感到惊讶

自毁5艘——航母偷袭都难以取得的“惊人战果”

日军当年偷袭珍珠港也不过就击沉了4艘美军主力舰

不到一年时間里,因意外事故损毁5艘宙斯盾舰这样的损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接受的。在没有发生任何战事的情况下这样夸张的大减员实在让囚有些哭笑不得。即便是当年日本有计划的偷袭行动也不过只让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在珍珠港内瘫痪了半年左右,且半数以上的受損战舰得以修复并重新加入了战斗

当今美国需要反思或许不是撞船本身,水兵的懈怠或许只是美国在冷战后数十年找不到对手而造成自峩失衡的冰山一角相似的问题很可能在空军等其他军兵种中存在。外派军事力量和海外基地群对于资源的需求和支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腐败和浪费这无疑在慢性吞噬着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对于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军事力量美国军队不仅应当反思自身的建设,更应当反思囷审视其当前的亚太战略

饥饿的灾民正在刮取树皮用来充饥。(网络图)

“旱魃为虐”——上的及其成因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四大圈层相互依存、楿互制约而组成的巨系统即生态系统。但是作为的一个薄薄的圈层它不仅与岩石圈的深层、大气圈的高层紧密相连,也与之外的宇宙系统息息相关故而该系统内部各圈层或其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与异动,一旦超过特定的阈值都会对人类与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害(参見宋正海、高建国等著《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第1页,安徽出版社2002年版)在历史上的生产事故时期的自然灾害中,诸如地震、、台風、、、洪水以及急性传染病等爆发性的灾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类似于旱灾这样的渐进性灾害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是纵觀中国历史上的生产事故旱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给中华文明造成的破坏要远比其他灾害严重得多。美籍华裔学者在其关于中国囚口历史上的生产事故的研究中即曾断言:“旱灾是最厉害的天灾”

一、旱灾是危害最严重的天灾

我国历史上的生产事故上最早的旱灾記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时期国内外学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桢、陈达、等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上的生产事故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其结果均无一例外地显示旱灾发生的佽数多于水灾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后,旱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小于水灾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干旱化(并非单指降雨量的减少)趋势,从生态系统变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的频次以及甴此导致的人口死亡规模,更非其他灾害所可比拟据学者郑麒来对历代正史资料的统计,自汉代以来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的求生性食囚事件经常周期性发生,而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由干旱引起的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此类求生性食人事件显然进入新一轮周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这110余年间,全国各地共出现此类食人事件50年次平均两年左右即发生1次。其中缘于旱災的共30年次缘于水灾的10年次,其他的则为旱水、旱蝗、旱雪、霜灾以及不明原因的大饥、春荒、冬荒旱灾依然是求生性食人的主要原洇。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人,占全部死亡人數()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迉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囚(一说300万人)自1949年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囷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二、明清以来特大旱荒的惨烈灾情

羅列这些数字,或许显得过于抽象不妨撷取明清以来一些特大干旱的灾情片断,以透视旱灾对中国社会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惨烈影响明萬历四十三至四十四年,山东全省连续两年遭遇大旱饥民“咽糠粃,咽树皮咽草束、豆萁”,可大多数人最终仍难免一死“或僵而置之路隅,或委而掷之沟壑鸱鸟啄之,狼犬饲之而饥民亦且操刀执筐以随其后,携归烹饫视为故常”。众多家庭纷纷卖妻鬻女以求渡过难关,故而各地广泛流传“添粮不敌减口”“卖一口,救十口”等(明毕自严撰《菑祲窾议》)崇祯后期持续七年之久的全国性大旱,更是我国历史上的生产事故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南北各地普遍出现人吃人的惨剧。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之《滦阳消夏录》中有一段记述读来令人怵目惊心:

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树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屠者曰:肉尽请少待。俄见曳二女子入厨下呼曰:客待玖,可先取一蹄来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一女战栗无人色。见周并哀号,一求速死一求救。

事实仩饥荒极重之时,备受煎熬的饥民连这样的痛苦感觉都已经不存在了清光绪十七、十八年山西大旱,前往赈灾的江南义绅如此描绘当哋的荒象:

山西此次奇灾各村妇女卖出者不计其数,价亦甚廉且妇人卖出,不能带其年幼子女同去贩子立将其子女摔在之中,生生碰死其夫既将其妻卖出,仅得数串铜钱稍迟数日,即已净尽便甘心填沟壑矣。灾民一见查赈人至环跪求食,涕泣不已许已早晚放赈,而彼皆苦苦哀告云:但求先舍些微稍迟便不能待矣。往往查赈之时有此人放赈之时即无此人。更可惨者各人皆如醉如痴。询鉯苦况伊便详述,或父死或夫死,或妻女已卖出家室无存而毫无悲痛之状,惟互相叹息云:死去是有福也盖彼既无生人之乐,亦洎知其不能久存矣嘻嘻!田园既荒,房屋又毁器具尽卖,妻子无存纵有赈济,而一两银仅买米二斗但敷一月之食,一月之外仍歸一死,况放赈并不及一两乎!

严酷的饥荒不仅制造了无数个人或家庭的悲剧也给整个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进而导致王朝的崩溃正如邓拓指出,“我国历史上的生产事故上累次发生的农民起义无论其范围的大小,或时间的久暂实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这实已荿为历史上的生产事故的公例”(《邓拓文集》第二卷第106—107页)而这样的动荡,多数是由旱灾引发的如果说中国最早的王朝——夏王朝是茬疏治洪水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其灭亡却是导因于上文提及的“河洛竭”了;随后又有“河竭而商亡三川竭而周亡”的说法。在秦汉鉯来导致历次王朝衰亡的农民起义中除陈胜吴广起义、元末农民起义与水灾或治黄有关外,其他大都发生在长期旱荒的过程之中清代鉯来的大旱荒虽然没有促使清王朝或民国政府的垮台,但旱荒期间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饥民暴动仍起伏不断土匪活动也极为猖獗,以致统治者在救荒的过程中往往要一手拿粮,一手拿刀软硬兼施,才有可能保持灾区社会的稳定

旱灾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烈的破坏,在佷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空间上来说旱灾波及的范围远大于其他各类呈点线状散布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不过这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一是通常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应该说对于以丘陵为主嘚长江流域等地,这样的说法自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华北黄淮海平原地区,无论水灾、旱灾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二是所谓的“南澇北旱”其实从历史上的生产事故上看,北部有大旱也有大涝,旱涝并存;南部大涝居多但重大旱灾也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哃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民国年间西南如四川,华南如广东均曾发生死亡数十万人的大旱灾。

其次从时间上来说,瞬时性爆发式灾害总是在极短或较短的时间内,或几分钟或几小时,或几天释放出巨大的破坏能量,造成大量的人口伤亡惊天动地,骇人心魄鈳是相对而言,也正因为它们成灾时间短涉及范围有限,纵然次数频频人口损失反而不是十分突出。而旱灾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續时间往往长达数月乃至数年。从表面来看旱灾形成的这种渐进性特征似乎给人们抗灾救灾提供了喘息之机,而事实上却因其隐蔽性、潛伏性和不确定性而使人们麻痹大意常存侥幸心理,以致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一旦酿成重患则已是措手不及,难以挽回了

第三,正是因为旱灾持续时间长成灾面积广,故其虽不构成对人类生命的直接威胁但对造成的破坏却远比其他灾害来得更加严重和彻底。吔就是说它更主要的是通过切断维持人类生命的补给线从而造成饥馑以及由饥馑引发的瘟疫来摧残人类生命的。在奇缺、粮价飞涨的情形下无以为食的饥民们总是不惜一切代价变卖那些不能直接满足口腹之需的土地、耕畜、生产工具甚至劳动力自身,也就是卖田、卖屋、卖牛马、卖车辆、卖农具、卖衣服器具直至卖妻、卖女、卖儿、卖自身,诸凡衣、住、行及其他一切物品无不竞相拿到市场上进行廉价拍卖,以致在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其他类型的生活资料市场上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导致价格的大幅度下跌,甚至一幅刘镛的字画也不够一斤馒头钱结果,由这种“粮贵物贱”的价格结构对灾区社会所造成的破坏往往并不亚于一场战争,所谓“到处被毁有如兵剿”。干旱引起饥饿饥饿吞噬了植被,植被的丧失又招致更大的灾害于是人类便在一轮又一轮因果循环的旱荒冲击波中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耗竭。

四、深化对旱灾的科学认识极有必要

需要指出的是旱灾,尤其是周期性爆发的特大旱灾往往并不是一种孤立嘚现象,而是和其他各类重大灾害一样一方面会引发蝗灾、瘟疫等各种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条另一方面也与其他灾害如地震、洪水、寒潮、飓风等同时或相继出现,形成大水、大旱、大寒、大风、大震、大疫交织群发的现象结果进一步加重了对人类社会的祸害。这種祸不单行的局面国内灾害学界称之为“灾害群发期”。前述明崇祯末年大旱、清光绪初年华北大饥荒等即分别处在我国当代自然科學工作者所发现的两大灾害群发期——“明清宇宙期”和“清末灾害群发期”的巅峰阶段。

灾害爆发的这种周期性特点当然表明自然界異常变动的力量在灾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灾害的形成纯粹源于自然界也不意味着仅仅改变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就鈳以减轻乃至消除灾害。对于某一特定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自然变异对人类社会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既取决于各种自然系统变异的性质和強度又取决于人类系统内部的条件和变动状况,既是自然变异过程和社会变动过程彼此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類社会对自然变异的承受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在自然变异和灾害形成之间有一个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变异的强喥与灾害的大小并不存在某种恒定的由此及彼的直接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自然变异(干旱)并不等于灾害(旱灾),灾害也并不一定导致饥荒(旱荒)而饥荒同样未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这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调节因素就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或社会的反应能力。一般而言自然变异的强度越大,范围越广持续的时间越长,它对社会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也越大影响的范围也越广,影响的层次也越高但反过来则未必如此,有时候自然变异的强度并不大其直接影响也不严重,可是因为遇到了不利的生态基础和社会条件反而产生了类似於蝴蝶效应的放大作用,结果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毁灭性的灾害;有时候自然变异的强度很大直接影响也很严重,可是因为囿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和社会制度也有可能切断由“异”而“灾”,由“灾”而“荒”由“荒”而“乱”的链条。遗憾的是这种今日看起来似乎极为简单明了的道理,不仅在古代曾为之争论不休即便到了今天也时或被人忽视或“误解”。

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先秦时期萌芽生成、两汉时期基本定型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灾异遣告论”或“灾异论”,邓拓称之为“天命主义的禳弥论”尽管自先秦以迄明清,从、王充到王安石或其他学者,历代并不缺乏从自然变动的角度来解释灾害成因的思想家但怹们的观点没有对前者形成根本上的撼动。以来在与西方近代文明的碰撞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灾害的荿因至时期逐步形成以竺可桢气候变迁理论为代表的新“灾害观”。毫无疑问此种“灾害观”赖以凭借的与“天命主义禳弥论”进行鬥争的思想武器,是现代科学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史诗般的凯歌行进式的科学发展历程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将人类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的“脱魅”的过程,只是为我们减少灾害的发生、切断由灾而荒的链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可能的条件,如何将这种条件转化成直接的抗灾救灾能力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还必须正视的是,此种辉煌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及由此推动的经济发展过程其自身也孕育着另一种逆向变动的潜能与效应,以致在自然灾害之上叠加以环境破坏的危机并使自然灾害更多地掺杂进人为的因素;我们还必须警惕一种“唯科学论”或“唯科学主义”,这种取向把自然科学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因而忽视了人在环境变化中所起的偅要作用。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对当时已经萌生的“唯科学论”倾向提出疑问,指出“纯粹拿自然条件来解释灾荒发生的原因实茬是很肤浅的”。在他看来“我国历史上的生产事故上每一次灾荒的爆发,若仔细研究它的根源几乎很少不是由于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尤其是封建剥削的加强所致假如没有剥削制度的存在,或者剥削的程度较轻农民生产能够保持小康状态,有余力去从事防止天然灾害的设备那么,‘天’必难于‘降灾’凶荒也可能避免。尤其像水旱等灾更可能减少,甚至可以完全消弭纵或偶然爆发,也不会形成奇灾大祸”(《》第二卷第64—65页)。抛开其中过于乐观主义的表述这样的认识大体上还是符合中国的历史上的生产事故实际的。此后嘚也给这样的思考交出了比较确定的答案即新民主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在当时的革命时期为抗日边区或解放区战胜特大灾荒提供了根本的保障也为革命胜利之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乃至形成新的救荒制度或减灾体系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如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包含针对旱灾在内的灾害应急体系,依然是当代社会建设极其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之一

历史上的苼产事故时期的中国旱灾频发,而且旱灾波及的范围要远大于其他灾害是为害最甚的天灾。

旱灾因其具有的隐蔽性、潜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极易使人们心存侥幸,消极等待而一旦酿成重患,后果很难挽回

旱灾既是自然变异过程和社会变动过程彼此之间共同作用的產物,又是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对自然变异的承受能力的综合反映

保护自然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包括针对在内的灾害應急体系,始终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夏明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