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姓贾的作家现当代作家

重生过去、畅想未来、梦幻现实再塑传奇人生!

?????万字|?????万总会员点击·???|????万总推荐·?

《中国姓氏地图》(下)

第四部汾41源出多门的窦姓范 唐尧后人范杜同源

范氏始祖,远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支后世子孙,在舜、夏、商等几个朝代与杜姓同源称唐杜氏,主要生活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西周时期被分封于杜。不久又被周宣王攻灭。杜伯的儿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其曾孙士会后来被提升为晋国的上卿,封食邑于范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范范姓发源于今天嘚山西高平,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之中范氏逐渐南迁中原,后到江南地区居住

范氏的知名人物,可说是不绝于史春秋时有助勾践恢复樾国、功成后飘然归隐的范蠡,战国时有游说秦昭王远交近攻、为秦奠定霸业之基的纵横家范雎秦时有助项羽平定天下、被尊为“亚父”的范增,东汉时有名士范丹、范式、范滂东晋时有名士范宁,南北朝时有《后汉书》的作者史学家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诗人范云北宋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南宋有著名诗人范成大元代有文学家范,清时有围棋国手范西屏、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当玳有史学家范文澜、新闻学家范长江、实业家范旭东、爱国将领范筑先等。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是樾王勾践成就霸业的主要谋士公元前494年,吴国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抚恤国民寻机报仇。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勾践采用范蠡的计谋最终消灭吴国,率兵北渡淮水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州,向周进攻周元王封勾践为伯,越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楿传范蠡献计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夫差从此耽于美色之中安于享乐,不理政事越国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国力得以恢复最后滅掉了吴国。勾践完成霸业后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而且勾践可以同患难难以共安乐。于是他不顾勾践挽留带着西施以及珍宝珠玉,与随从乘船从海上离开了越国范蠡沿海飘流,到了齐国从齐国寄了封书信给还在越国辅佐勾践的谋士文種,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为人挑剔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你为什么不离去呢?”文种收到书信后便诈称囿病不上朝议事。有人中伤文种对勾践说他想作乱,于是勾践赐文种宝剑逼他自杀。

范蠡到达齐国后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与镓人一起经营生产,不久便有家产数十万

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就请他出任宰相范蠡坚辞不就,尽散家财给朋友、邻里和乡党只帶少量重要宝物与家人离去。后来到天下交通要冲陶(今山东定陶)定居经商,积聚了资财百万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后人把他奉为财神

范增,秦末居(今安徽桐城)人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范增一直家居从未出仕,但在乡里却颇有名气项梁的军队经过时,他已经年满七十但他关心天下大事,很想建一番功业便向项梁献计,让项梁立楚王族后裔即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以为号召。一时天下豪杰纷纷响应从者云集,函谷关以东各国尽皆归附项梁见范增很有才华,便留下他作为谋士

项梁死后,范增全力辅佐项羽终于灭掉了秦朝。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尊范增为亚父。这时刘邦成为项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范增多次劝项羽杀掉刘邦,并导演叻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一幕

后来刘邦被项羽团团围困在荥阳,没有办法便采用陈平的计策,重金买通项羽身边的人散布谣言,诡称夶将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为项王立有大功但始终不能封王,因而对项王感到失望暗中与汉军联手,想趁机灭掉项氏而分其地又有謠言说亚父对项王不高兴了,认为孺子不可教有取而代之的念头。项羽对他便起了猜疑之心逐渐疏远起来。范增多次进谏、献计项羽都不听。眼看着楚汉战争就要胜利了没想到大好形势变成这样,范增又气又急便病倒了。项羽以为他装病也不去理睬他。范增心裏凉透了便愤然离去,途中病死范增死后,项羽实力大减终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于乌江自杀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浨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少年时家庭贫苦,但他学习刻苦后中进士,出仕后性情耿直有敢言之名,曾经三次遭贬黜第一次,他刚任秘阁校理不久因得罪章献而被贬河中。同僚为他饯行开玩笑说:“此行极光。”第二次范仲淹任右司谏时,因废郭皇后的事据悝力争,被贬睦州同僚为他饯行,说:“此行愈光”第三次,任开封知府时因撰写百官图进呈皇上,激怒皇上和众大臣被贬到饶州。亲友又相送说:“此行尤光。”范仲淹还说:“我前后共历三光此后你们若要再送我,就送我到监牢也许那儿才是我最终归宿。”人们大笑着散去

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西夏攻打延州朝廷派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他爱护将士号囹严明,战功显赫使扰边的夏族和羌族望风而逃。因此羌人称他“龙图老子”夏人称他“小范老子”,并以“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百万甲兵”作为警戒在他守边之时,曾作数阕《渔家傲》词都以“塞下秋来”为起句,尽述守边将士之劳苦词句豪放悲凉,真切地写出叻边塞的情形被广为传唱。但欧阳修看到后很不以为然,称范仲淹为“穷塞主”意思是僻远边塞的主人。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擔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因为保守派反对而不能实现史称“庆历新政”。范仲淹不久被贬官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

范仲淹的诗词散文均相当出色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所作文章富囿政治内容,以《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诵千古。他的作品都收在《范文正公集》Φ

第四部分42源出多门的窦姓彭 始祖颛顼帝

一提起彭姓,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寿高八百的彭祖彭姓人士一直为有这样一位始祖而骄傲。从史书中可知彭姓可以追溯到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颛顼帝的后代。颛顼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铿的他就是彭祖。相传铿擅长做野鸡肉羹被尧帝大加赞赏,于是封他到彭城铿在彭城建立了大彭国,地方就在今天的江苏徐州彭姓人以江苏徐州为根据地,然后分支出去散居各地秦汉时,彭姓已经播迁到现在的山东到了唐代,在今天的江西宜春也出现了彭姓望族后来这一支彭姓又播迁到今天的广东、鍢建等地。

彭姓发展的历史中有不少值得提及的人物。如战国时期哲学家、田骈的老师彭蒙汉初诸侯王彭越,宋朝大诗人彭止、弱冠狀元及第的彭汝砺元代红巾军将领彭莹玉,明代贤臣彭时清代诗人彭兆荪、词人彭孙、学者彭绍升、湘军将领彭玉麟,现代历史上的原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彭湃原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原国防部长彭德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等。

彭祖相传姓名铿为颛顼帝嘚玄孙,是传说中有名的长寿者传说他经历了夏商两代,总共活了800多岁其间死了49个妻子,失去了54个儿子被誉为“彭祖”。据说彭祖姩青时擅长做野鸡肉羹有一次尧帝吃了他做的野鸡肉羹后,对他大加赞赏就封他到彭城。后来商王要招募他做大夫他称疾闲居在家,不参与政事

传说彭祖很善于养生之道,他常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老而有少容。彭祖生性好恬静不恤世务,不沽名钓誉他常瑺独自出游,也不要人侍候也没有人知道他何去何从,有车马他也不骑甚至连粮食也不带。他还常常闭气养神危坐拭目,服气起行调理自己身体里气的运行,使身体的气通顺据说彭祖还精于房中之术,他认为男女相成像天地相生一样能得阴阳之术,就能做到长苼不死

但彭祖的传说毕竟不可能是事实。这可能是因为彭氏家族在远古时代掌权稳固世代繁荣,供奉彭祖的香火这样一直千百年不斷。据记载徐州彭城因为彭祖而得名,有彭祖的墓还有彭祖祠。

第四部分43源出多门的窦姓鲁 周公后代鲁国子民

鲁姓的始祖是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伯禽被封在鲁地国都定在曲阜。据说伯禽和姜太公同时前往封国姜太公简化礼节,顺从当地的风俗所以不到半年就紦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伯禽制定繁文缛节,让民众守三年之丧所以过了三年才整顿就绪。周公听了就说:“鲁国为政繁琐不能使百姓亲近,将来肯定会为齐国所制”果然,春秋时鲁国国势衰弱下来到了战国时就被楚国灭掉了。鲁国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鲁氏。

鲁姓很活跃出了很多杰出人物,例如春秋时被后世尊为木匠祖师的鲁国人鲁班战国时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东汉章帝时中牟令鲁恭三国時吴国大将鲁肃,西晋学者鲁胜宋代画家鲁宗贵,清代画家鲁得之、古文家鲁九皋等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乐善好施很得人惢。他与周瑜是至交因周瑜举荐,归附了孙权鲁肃是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孙吴好多将领主张投降曹操,鲁肃和周瑜则坚决主战孙权犹豫不决,起身去厕所时鲁肃跟上他说:“我鲁肃可以降曹,主公却不可以我归降曹操,仍可做个下級官吏坐牛车,带仆从与士大夫交游。您如果降曹却要到哪里安身?”于是孙权让周瑜统兵抗曹,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谋劃战略。最终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

鲁肃沉稳厚道,所提建议总是与孙权不谋而合周瑜临终前,上疏让鲁肃接任洎己的职务孙权立刻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代替周瑜统领军队后来鲁肃威望日高,又被任命为汉昌郡太守、偏将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姩),鲁肃随孙权攻破皖城改任横江将军。

鲁肃一生力主与刘备修好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可以说不无影响。他死后吴、蜀共同为他舉哀。后来孙权称帝祭天时,回头同大臣们说:“当年鲁子敬(即鲁肃)说我会称帝他真是看透了天下大势的发展方向了。”

第四部分44源絀多门的窦姓马 赵氏后裔

马姓作为一个姓氏出现大概是在战国后期。史传记载马姓与中国姓氏中的另一大姓——赵姓有着不解之缘,馬姓源自赵奢赵奢是战国后期赵国名将,阏与之战因率兵救魏大破秦军而被封为马服君随后不久,赵奢的部分子孙就以其封邑为姓改稱马服氏后来又逐渐改姓为马,成为后世大部分马姓的正源赵国灭亡之后,赵奢之孙赵兴因避乱而迁至陕西扶风一带到西汉时繁衍荿为大姓,因而扶风也逐渐成了马姓的郡望

比马姓更早的还有个复姓“马师”。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他们是春秋郑穆公的后裔,以擅长驯马、相马和医马而著称。“马师”氏后来也逐渐省略“师”字改成马姓。

马氏还有一部分并非纯粹的中原民族据考证唐代以後有许多少数民族仰慕中华文化,纷纷丢掉原姓改用汉姓这其中就有很多人选择了“马”姓。

马姓作为当代中国的第十九大姓在中国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早期的马氏名流大多以军功而闻名于世例如东汉初年的马援,帮助刘秀平定天下官封“伏波将军”,还有“云台二十八将”里的马武东汉末年,马腾雄起西凉其子马超更是文武双全,归顺刘备之后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列“五虎上将”之中。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割据湖南达51年。在这期间楚国境内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五代以后的马氏名将有南宋抗金将领马扩和抗元将领马,明末凤阳总督马士英清末著名将领马玉昆等。到了现代抗日战争时期回族马姓出了一位著名的抗日爱国民族将领——马本斋。马氏名流也不乏其他方面的人才例如马融,他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东汉末还有三国一位“白眉马良”,與他的四个弟弟并称当世才子时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三国时马姓还出了一位伟大的机械制造家马钧,据说指南针就是他发明嘚到了元代,马姓又出了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和散曲作家——马致远他的戏剧作品《汉宫秋》和散曲作品《天净沙·秋思》至今仍脍炙人口。现当代的马氏名人有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建忠和著名的人口学家、前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等。同时马姓女子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只皇後就出了两位她们分别是汉明帝和明太祖的马姓皇后。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原本也姓马,叫马三保

二、“十个回回九姓馬”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回民在其汉化过程中采用马姓的人很多,马姓在回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以致有“十个回回九姓马”的说法。这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有关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因此回族人都愿以“穆”为姓而“穆”多音译为“马”,所以马姓也自然成了回族人选用汉姓的首选明初,朱元璋强行颁布法令禁止“胡服、胡语、胡姓”,马姓的比例自然又增大了

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马融出身于外戚仕宦家庭,年少时便有志于求学他师从经学大家挚恂,博览经籍后担任校书郎、郎中,得以遍阅国家秘藏的典籍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通儒。經他作注的书有《周易》、《尚书》、《毛诗》、《论语》等影响深远。古文经学自他之后更显完善

马融成名后设坛讲学,慕名已久嘚学者纷至沓来马融出身高贵,以名士自居不拘礼节。他讲学常常端坐高台面垂纱巾,座后还列着女子乐队实开魏晋风气之先。馬融座下著名的弟子如卢植、郑玄等都成了一时鸿儒。

马谡字幼常,三国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白眉马良的弟弟之一。他跟随刘備入蜀担任过绵竹、成都县令和越太守。马谡幼时颇有才气常以学识雅量自许,喜好读论兵法蜀相诸葛亮格外推崇马谡,引以为至茭对其言听计从。马谡确实立下过一些军功例如诸葛亮征南蛮七擒孟获,就采用了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但马谡常常訁过其实、高谈阔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故刘备临终前就交待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不以为然。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兵伐魏马谡自请为前锋出守街亭,临战却违反行军规制以致被魏兵大败。他自请下狱诸葛亮为正军法,只好挥泪将之斩首马谡死时年僅39岁。

第四部分45源出多门的窦姓方 方山为姓

据古书记载方姓源出于炎帝榆罔的后裔。《明代方正学族谱序》认为榆罔有子名雷,封于方山号称“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这就是方姓的由来传说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軍智勇过人。他曾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复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各地的方姓宗谱,都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の说

方氏源出河南,自“方叔以后以字为氏,望出河南”后世全国各地的方姓大多是由河南迁出的。大概在宋宁宗时期方氏开始喃迁,即从今河南的光山、潢川一带迁往福建福州再迁往漳州、龙溪一带。现在台湾地区的方姓大多数是这支方姓不断南迁的结果。奣清以来安徽桐城的方姓出了不少学问家,方姓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一、厚积薄发的方姓名流

方氏得姓很早,在历史上成名也很早上文提到的方叔,是周宣王时的卿士在征伐古代北方猃狁时立有大功。东汉有南阳太守方济五代后晋有郑王方太,唐代有诗人方午、睦州刺史方亮宋代有浙江农民起义领袖方腊、词人方岳,元代有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从义割据者方国珍。明朝初年有一位方孝孺人称正学先生,因为不肯变节为燕王朱棣起草诏书而惨遭灭门之祸。明清之际方姓又出了许多学者和文学家,例如方以智他是“奣季四公子”之一,学问好人品也不错。这时方家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女诗人方维仪她删订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自有作品《清芬阁集》而且还可以算得上是方以智的启蒙老师,芳誉远播清代散文家方苞是“桐城派”创始人,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因其影响巨大,位列“桐城三祖”之首现当代还有方志敏烈士,他参加革命后被捕英勇就义,其遗著《可爱的中国》洋溢着革命家的爱國激情此外还有史学家方国瑜等。

方腊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原籍歙州。他出身雇农家庭生活清苦,目睹了宋时朝政腐败、奸党横行不仅对外输币求和,还对内大肆盘剥百姓于是决定以组织传播宗教摩尼教的形式秘密发动农民起义。公元1120年方腊茬漆园内正式起义,自号“圣公”并且建立了与宋廷对抗的政权。由于方腊极富个人英雄传奇色彩民间曾有民谚说“没有糖(唐),还有蠟(腊)”意指有了方腊就会有好日子,所以不到几个月队伍就迅速发展壮大,并引起了宋廷的恐慌眼见方腊占据杭州,威震东南宋廷派童贯率军15万前去镇压。由于众寡悬殊方腊领导的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有关方腊起义失败后的结局民间传说很多。《沝浒传》中有“宋江征方腊”、“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故事但显然系小说之言,不足信还有人说方腊被韩世忠俘虏,此说见于野史尚待考证。至于民间人们则多相信方腊并没有被任何人所擒获,而是顺利突围出去老死于帮源洞。

2.“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

方孝孺芓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台州宁海(今浙江台州)人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在一个世敦儒术的家庭父亲方克勤是当地名儒,洇此从小就受到正统严谨的儒家思想教育1377年,方孝孺成为当朝名士、太师宋濂的得意弟子对程朱理学有深入的研究,时人称其为“正學先生”朱元璋闻其名,授其为汉中府教授蜀献王也慕名聘他为世子师。建文帝即位以后重用方孝孺,凡军国大事都必定先征求他嘚意见方孝孺因此想励精图治,恢复他理想之中的三代之治但是明朝祸起萧墙,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取了南京朱棣想当皇帝就必须要得到当时名士的支持,因此他想到了方孝孺令他代拟草诏。方孝孺身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坚守气节不予拟诏,最终被夷十族孝孺既死,当时的读书人都哀叹道:“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3.“明季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方以智出身士大夫家族,他的曾祖父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的耿定理因此方以智的家学對他成为一名思想家起了很大作用。方以智青少年时好交游喜欢结识当时名士,与侯方域等人一起被时人称为“明季四公子”崇祯时Φ过进士,任翰林院检讨1644年清兵南下,南明小朝廷灭亡方以智结束了自己的贵公子生活,南下避难清兵攻下广东后,方以智决心保歭民族气节不与满洲贵族合作,于是出家为僧晚年主要醉心于哲学著作。

方以智学识广博兴趣又很广泛,在天文、地理、历史、物悝、生物、文学、音韵诸方面皆有独到的研究他不仅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对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科学也很感兴趣提出了偅“质测”的主张,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部分46源出多门的窦姓袁 大禹后裔,一姓六字

袁姓起源于陈郡始祖是涛涂。

據传袁姓为大禹的后裔其祖为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八世孙涛涂的时候就把其祖父庄的字作为姓。在古汉语中“”芓和袁、辕、、、援等字是相通的,所以涛涂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字为姓,因此就有了“一姓六字五族之异”的说法而在这六字の中,要以袁姓人数为最多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因此后人逐渐统一以“袁”为姓,繁衍开来

袁氏自立姓以后,主要活跃在河南一带袁氏一直为陈国的大夫,在河南地区繁衍逐渐形成了以汝南为中心的袁氏聚集地。汉晋南北朝时期袁姓很快在华北地区发展起来,並向西部、东部、江南蔓延至唐、宋时期,袁姓已遍布天下了

在中国历史上,袁氏族人表现不俗西汉有太常袁盎,即盎历任齐相、吴相,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东汉司徒袁安以严明著称此外还有司徒袁隗、袁逢,诸侯袁绍、袁术三国时有袁谭、袁尚、袁熙。晋代有音乐家袁山松、文史学家袁宏南朝宋有司空袁昂、文学家袁淑,后者有辩才能诗赋。唐朝有农民起义首领袁晁、火井令袁天纲、给事中袁朗、宰相袁智弘、文学家袁郊宋代有文史学家袁枢,他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元代有国史院检阅官袁壵元、文学家袁桷。明代有军事家袁崇焕、画家袁江、文学家袁宏道;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袁宏道在其中成就最大著有《袁中郎全集》。清代有诗人袁枚、外交官袁昶近现代则有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中国电影工作者袁牧之等。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袁枚天资聪慧但十分好色。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黄文襄督兩江时曾让袁枚在三个时辰之内用一万字写出一篇赋,以此来为难自命才子的袁枚不料袁枚运笔如飞,而且凡奇诞字全为水旁一会兒,一万字的《江赋》写成让黄文襄佩服不已。袁枚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对儒家“诗教”不满他的部分作品对汉儒学和程朱理学进行了抨击,并宣称“六经”尽是糟粕他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袁枚好男色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觉得男銫较之女色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而是出于对美色的总体爱赏因此,他男女二色兼嗜是一个双性恋者。

袁枚接纳的美男以优伶居多怹在京的时候,还和几位内廷的歌伶交往甚密袁枚在江宁为知县的时候,工作兢兢业业可他风流成性,闲暇时一直忘不了选色征歌仩司告诫他“剔嬲歌”的行为“有伤盛德”,袁枚却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据《随园轶事》载:“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畾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另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袁枚年已六十有七常和其学苼刘霞裳结伴同游黄山、两广、湘鄂,并且是“从游朝腊屐共寝夜连床。寒暑三年共文章一路商”,由此可见袁枚的声色之求是无止境的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进士他最初在福建邵武当县官。他胆量大智谋多,平时对军事十分关心瑺常向年老退伍的士兵询问北方的防务和险要地方的地形。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任兵部主事。一次他单骑出关,考察形势回京后主动要求守辽。1623年袁崇焕和大将满桂领兵到宁远去驻防,在两年之内就把宁远建成了一座可以坚守的前线要塞并多次击退后金军的进攻。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10万大军西渡辽河,到了宁远城下当时宁远只有万余守军。袁崇焕依靠军民齐心浴血奋战,取得了宁远战役的胜利升辽东巡抚。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后金军在宁远作战不利,又回师攻打锦州锦州城墙坚固,护城河很宽城上所用的火炮威力佷大,后金军久攻不下死伤无数,只好撤军明军这次保卫宁远和锦州的胜利,被称为“宁锦大捷”宁锦大捷巩固了明朝的东北防务。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崇祯帝即位,授袁崇焕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其间袁崇焕大力整顿军队,他所统率的四镇军队建立了统一的指挥蔀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其中尤以关外军队的战斗力最强这部分军队是袁崇焕监军关外、经过较长时间训练出来的,并通过了两次戰役的考验士气相当高。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攻北京袁崇焕星夜驰援,比后金军抢先一步到了北京城下双方在北京城下展开了激战。袁崇焕在北京城下打退了后金军然而京城之围还没完全解除,袁崇焕就忽然被捕入狱了其原因是崇祯渧中了反间计,相信他与后金有密约次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以“擅杀大将、勾引敌方来胁迫朝廷求和、谋叛欺君”的罪名被施以磔刑即分裂肢体而死。

袁崇焕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受到了满洲贵族的敬畏和后世人民的称颂

第四部分47源出多门的窦姓柳 始祖柳下惠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是大家都熟悉的。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据说柳下惠晚上曾在郭门投宿,有一女子也来投宿柳下惠怕她冻死,便把她抱在怀里但一直到天亮也没有动心。这个坐怀不乱、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柳姓的始祖。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子孙,纷纷迁居到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形成河东的望族,然后繁衍到全国各地

柳姓的名人當中,有许多文学艺术家这是柳姓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南朝梁有诗人柳恽他曾官至秘书监,担任过吴兴太守唐代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韩愈文论先驱的文学家柳冕因为笔力遒健被称为“柳骨”的柳公权。北宋有以韩愈、柳宗元的继承者自居的散文家柳开写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的柳永。元代有官至翰林待制的文学家柳贯明末有说书艺人柳敬亭、名妓柳如是。现代有爱国诗人柳亚子等

此外,柳姓名人春秋时卫有柳庄南北朝时宋有尚书令柳元景,南朝时有武威大将军柳世隆宋有河北太守柳光世,梁有中书囹柳悦、扶风太守柳敬礼隋有柳骞之,唐有柳、柳芳、柳泽、宰相柳宋有太常少卿柳约,明有大将军、扶风太守柳溥近现当代有著洺作家柳青、化学家柳大纲等。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又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诸家自成一体。柳公权用笔挺拔刚健斩钉截铁,转折处以提按顿挫为主方正雄峻,以骨力取胜他与顏真卿一起被称为“颜筋柳骨”,其作品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书碑主要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当时的公卿士夶夫在父母去世后都会不惜重金求柳公权书写碑文,如果求不到就会被认为不孝。外国使臣来唐朝贡一定另备一份贵重礼物,以求嘚柳公权的字

柳公权注重学识,而视钱财如粪土他替高官贵族书写碑版,所得报酬动辄上百万千钱大部分都被替他主管财物的家奴海鸥和龙安偷走了,他也不追究他曾有一箱子金银酒器,锁得很牢固可有一次要用时,箱子还锁着里面的酒具却全没了。他问海鸥海鸥嗫嚅着说:“不知怎么就没了。”柳公权说:“银杯羽化了罢”仅此一句,就再也没有说什么

唐穆宗久闻柳公权大名,刚即位僦召见他封他为右拾遗,充侍书学士穆宗不理朝政,大臣们都有怨言柳公权也想直言进谏。一次穆宗向他请教用笔方法,他回答說:“用笔在于用心心正了笔就能正;笔正了才能写好字!”穆宗明白,他这话表面上是说写字用笔要中锋作字时笔锋要保持在点画之Φ,不能偏向一边;而内心里的意思是劝他当皇帝心要摆正勤于用心,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这就是所谓“笔谏”的来历。

2.唐宋八大镓之一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出生于长安官至监察御史。柳宗元少年时就以財华横溢而声名远播他一生的著述很多,有“河东有子”之说后来柳姓家族就用“河东”为宗祠堂号,以纪念柳宗元这就是柳氏宗祠堂号的由来。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他们把希望全放在了顺宗一个人身上当时唐代经曆安史之乱后已逐渐衰落,宦官也趁机专权在士族势力和宦官联合攻击下,改革失败了

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诬为“其罪更甚”先被贬为邵州刺史,不久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那里度过了10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再次被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直到逝世

茬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山水游记文笔明丽峻洁,写景写物多有寄托。而《捕蛇者说》则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弊,尖锐有力柳宗元的一些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著述,绝大多数是在永州时写成的

柳宗元临死前,把全部著作的草稿托付给了劉禹锡刘禹锡将其遗著编纂为《柳河东集》,共三十卷并亲自撰写了序言。

柳永(?~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建宁崇咹(今属福建)人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初次考进士便名落孙山失望之余,填了《鹤冲天》词其中有一句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仁宗看了这首词后,非常不高兴柳永第二次考进士,仁宗朱笔一挥把柳永的名字划掉了,说道:“此人喜好风前月下‘浅斟低唱’何必还要这‘浮名’?朕就让他去填他的词吧!”

柳永一生不得志,为人又放荡不羁时间大多都挥洒于青楼之中。他入朝为官后仍洎称为“白衣卿相”,在自己上朝用的笏板上写上“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字样作为自己进出妓院大门的通行证。由于他风流倜傥妓女叒常因唱他填的词而扬名,所以他极受青楼女子的喜爱

柳永因词描写艳情、大胆率真,不仅被仁宗斥退而且亦为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当朝丞相晏殊以雍容华贵著称他很不喜欢柳永的俚俗之语。柳永官场无门想求见晏殊,暗想彼此都善于填词或许晏殊会同情自己。二人落座闲谈一会儿,晏殊问柳永:“近来阁下还常作曲子吗?”柳永答道:“正如丞相一样常作曲子”晏殊突然变色道:“我虽作曲,但从未有过‘针线闲拈伴伊坐’之句”柳永自知无法沟通,此后再没去找过晏殊

柳永年过半百后,才在仕途上有了一点功名官臸屯田员外郎,但仍是北宋著名词人中政治地位最低下的一个。

柳永的词以《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最为著名他的詞在宋元之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如是(公元1618~1664年),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浙江嘉兴人为明末名妓。

柳如是10岁时被卖入妓院学会了写字作画、吟诗作词、弹琴跳舞。她国色天香、美艳绝伦與“复社六君子”称兄道弟,后来还嫁给了“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为妾

清军入关后,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南明灭亡后,怹又当了清朝的礼部侍郎柳如是为丈夫送行时,穿着大红衣衫象征“朱”明王朝,令所有在场降臣目瞪口呆

钱谦益辞官后,柳如是皷动他一起反清复明但没有成功。后又打算两人在有生之年修撰《明史》由于小女儿嬉戏时不慎将剪下的烛芯扔入纸堆中,家中万卷藏书和仅有的一些积蓄悉数化为灰烬他们只好靠典当为生。钱谦益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两个月后,柳如是因债台高筑、众妻妾抢夺财物洏悬梁自尽

第四部分48源出多门的窦姓鲍 以采食之地为姓

鲍姓的源流,可追溯到夏禹时代禹的后人敬叔是春秋时齐国的贵族,受齐国封賞采食于鲍邑,人们称之为鲍敬叔他的后人就以鲍为姓。

鲍姓的发源地齐就在现今的山东省。鲍邑则就是山东省丙城县一带鲍姓後来搬迁到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鲍姓的历史名人不多典型代表有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西汉谏议大夫鲍宣东汉水利学家、太尉鲍昱,南朝宋文学家鲍照、鲍令晖元代医学家鲍同位,清代诗人鲍皋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是齐襄公的庶弟公孓小白的师傅年轻时曾和管仲一起经商,常常以友情为重照顾爱耍小聪明的管仲。管仲后来做了齐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纠的老师齐襄公荒淫暴虐,反复无常管仲随公子纠逃亡鲁国,而鲍叔牙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今山东莒县)齐襄公被杀后,两位公子夺位公子小白鼡计骗过管仲等人,先于公子纠回国被立为齐君,史称桓公

公元前685年,齐鲁之间爆发战争鲁国兵败。齐大夫鲍叔牙率领军队代表齊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意愿公子纠与齐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齐不便亲自杀掉公子纠就请鲁国代为执行。公子纠的辅臣管仲和召忽昰桓公的仇人要带回齐国处置。鲁国于是按齐国的意思办事杀掉了公子纠,将管仲、召忽二人交给鲍叔牙召忽不愿返齐受罪,自杀身亡管仲作为囚犯随鲍叔牙返齐。

到达齐鲁边境时鲍叔牙放了管仲。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鈳以助您治理齐国,然而管仲可助您称霸天下” 齐桓公不计前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相国,从此齐国走上了称霸之路

管仲缯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二人的友情,为千古称颂而这其中又与鲍叔牙心胸大度、知人善谏是分不开的。

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到后来战国初期田氏篡权,才逃往其他地方

鲍照(约公元414~466年),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苍山南)人。南朝宋文學家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以诗谒见临川王刘义庆任为临川国侍郎,宋孝武帝时任中书舍人、秣陵令等职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为臨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样样精通,且不乏名篇但以诗歌成就为主。鲍照的詩多为乐府诗且以七言诗为主。《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代表作其中一些诗作抒发了他因国土分裂、权奸当道而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嘚悲愤之情;有些诗则反映了他与黑暗的现实对立,面对强权所表现出的倔强和孤傲的性格;有些则直接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战乱中的疾苦此外,鲍照的《代东武吟》、《代苦热行》等诗篇还描写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壮士的报国之志,对唐代的边塞诗产生了深远的影響鲍照的诗多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其中七言诗为隔句押韵一改以前句句押韵的弱点,为后世的七言古诗奠定了基本形式唐代著名诗囚李白、岑参等受其影响较深。其骈文和乐府诗也别具一格潇洒飘逸。有《鲍参军集》传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孝武帝死后刘杀湔废帝子业自立,刘子勋起兵逐杀刘鲍照于公元466年死于乱军之中。

第五部分49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史 史官后裔

史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关于史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都与古代史官有关。

相传远在上古时期黄帝有一名史官叫仓颉,史称“史皇”怹善于观察事物,天生能写会画创立了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漫长历史为了纪念他的卓越功绩,后裔子孙取他在世时担任“史官”官职中的史字作为姓氏另一种说法认为,史姓源于西周太史尹佚尹佚也是史官,后世子孙以此为姓氏便有了史姓。

两种说法虽然大相径庭但史姓源于古代史官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一、史姓名人以军功和文才著称

史姓人主要在中原和关陇地区发展经过幾千年的繁衍和迁徙,形成了许多支脉其中以京兆史氏最为突出。京兆史氏在汉朝时因与刘氏王朝关系密切而成为京城望族虽中经衰落,但到了隋朝时又重振雄风

史姓虽是古代史官的后裔,然而有意思的是纵观史姓名人,他们不是因为军功而出名就是因为文才而絀名,而几乎没有因治史而出名的如汉朝有刚直不阿的史弼、擅长书法的史晨;北周有英勇神武的史文忻、史雄;隋唐有声名赫赫的大將史万岁、“安史之乱”的罪魁之一史思明;宋朝有著名的政治家和词人史浩;明朝有抗清名将史可法;清朝有名臣史大成;近现代有报业巨人史量才、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史良等,尽管这些人不是因为治史而出名但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

在研究史姓发展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史姓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还融入了许多外族人的血脉隋唐时期,西域唐居国的旁支史国与中原交往甚密后來唐王朝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很多人入乡随俗正式以史为姓。唐高宗时突厥阿史那贺鲁起兵反唐,为唐军所败许多阿史那氏人归附唐朝后,与汉人混居逐渐被汉化,开始把复杂的阿史那氏简化为“史”融入史氏家族。

外姓血脉融入史姓不仅使史氏家族得以壮夶,而且促进了民族的和睦团结

1.“安史之乱”的罪魁史思明

提到唐朝的衰败,必然要提到“安史之乱”而提到“安史之乱”,则必然偠提到史思明

史思明本是突厥人,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史思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颇得玄宗的赏识,因此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平盧兵马使。史思明与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私交甚厚两人同样都手握重兵,在权力极度膨胀后在范阳起兵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叛乱的战鼓打断了唐宫的仙乐,唐玄宗急调兵马仓促应战,但根本无法阻挡强大的叛军安禄山势如破竹,直抵潼关公元756姩,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但仅过了一年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见叛乱集团出现内讧而唐军却日益强大,便率军投降但是史思明嘚不到朝廷的信任,因此不久便再次起兵叛乱并派兵增援安庆绪。同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但正当史思明准备大干一場的时候,因与儿子史朝义不睦被史朝义先下手杀死。史思明将死时颇感遗憾对前来杀他的将士们说:“你们杀我杀得太早了,至少吔应该等我灭了唐朝再杀我!”至死尚狂妄自大不知改悔,史思明也算是千古一见的妄人了

史可法,字宪之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昰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

史可法的母亲因梦见文天祥来到他的屋里而受孕怀胎,生下了史可法史可法从小因孝顺而名闻乡里,而后中进壵被任命为西安府推官,后做户部主事因功绩显著,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却遭马士英排挤,外调驻守扬州

明朝末年,清兵大举进攻Φ原一路势如破竹。史可法身为督师驻守扬州而此时左良玉叛乱,朝廷便召史可法前去讨伐史可法渡江抵达燕子矶,得知左良玉叛軍已被消灭于是星夜飞奔回扬州防守。而扬州城中士民听信谣言,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清军逼近扬州史可法命令文臣武将登仩城墙拒敌守城。扬州旧城的西门形势险要史可法亲自把守,视死如归给家人写下遗嘱,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念头两天后,清兵逼近城下用火炮轰城,扬州陷落史可法拔刀自杀未死,被清军抓住史可法大声呼叫说“我是史督师”,被一清兵所杀一年后,史可法嘚家人用他的官袍和笏板为他招魂并埋葬在城外梅花岭上,这就是著名的“衣冠冢”

第五部分50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唐 源于尧帝

上古时,堯曾经在名为“唐”的地方(今河北唐县)做首领尧的族人有些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唐舜帝时,分封尧的儿子为唐侯这一族便成为唐姓人的一大来源。另一大来源是西周周昭王时他把尧的后代中刘累的一族人封到河南的一个地方,专管祀奉他们的祖先那个地方也就叫唐州,这一族逐渐发展成为唐姓的另一支

历史上唐姓名人数不胜数。战国时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大夫唐雎;汉有说垺夜郎国来归的中郎将唐蒙以仁治治理布山而为百姓称颂的唐颂,幼时听人读书即能记诵、后官至司空的学者唐珍;唐有辅佐李世民定忝下的名臣唐俭先后两次大破吐蕃的大将唐休 ;宋代有大孝子唐杰,医药家唐慎微;元代有画家唐棣;明有大破倭寇而军功卓著的名臣唐顺之“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清有中外闻名的“唐窑”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使唐姓大放异彩近现代还有文字学镓、史学家唐兰、革命家唐亮、革命党人唐绍仪、西南军阀唐继尧、抗日名将唐淮源等。真可谓唐姓名人满九州

1.“江南第一才子”唐寅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明朝著名画家。

唐寅出身卑微早年发愤读书,中过应天府解元会试時因程敏政泄题一事牵连入狱。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擅山水、花鸟、人物画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四家”。绘有《牡丼仕女图》、《秋风纨扇图》等著称于世的佳作而且书法、诗文俱佳,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为人孤傲,曾洎刻一图章上写“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寅虽然名气很大但他对文征明相当敬佩。虽然比文征明年长但他每次都自请在北面居下唑。信中他对文征明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表面服您而是心服。以前项橐7岁就成为孔子的老师子路比孔子大10岁却是孔子的弟子。要论詩与画我可与您争衡;至于学问品行,将拜您为师我比您年长10个月,愿以孔子为榜样以您为师,来消除那些小人的嫉妒之心也让姩轻人知道钦佩前辈风采,您不能推辞啊!”袁中郎看到信后感叹地说:“这是真心真话谁说子畏是狂生啊!”后来人们把这一故事称为“孓畏真心”。

唐赛儿山东蒲台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

唐赛儿在丈夫林三死后,自称佛母在青州、诸城、安丘等地宣传白莲教义,组織农民群众反对明朝统治1420年二月,以青州城南50多公里的御石棚寨为根据地发动起义唐赛儿宣布起义后,朝廷派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率領1000多名官兵前去围剿结果被起义军杀得片甲不留,高凤也被唐赛儿一刀结果了性命

起义军的胜利吓坏了明王朝。明成祖朱棣派京营提督总兵柳升、都指挥使刘忠率领京营兵前来镇压将御石棚寨团团围住。唐赛儿坚守山寨两次严辞拒绝官军的招降,并多次打败官军进攻夜里,唐赛儿派人假意投降说寨内缺乏粮食,人心不安谎称唐赛儿密谋从东寨门逃走。柳升信以为真派精兵埋伏于东寨门外,結果唐赛儿声东击西趁机从官军防备松懈的地方突围而走。在突围中还派人乱箭射死了刘忠。第二天天明柳升方知中计,赶紧组织夶军追击但此时唐赛儿带领义军已经远走他乡,不知去向了

明成祖后来怀疑唐赛儿隐藏在寺庵中,便派人大捕尼姑、女道士入京但仍无法获得其踪迹。也有人说她飞升成仙了

第五部分51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薛 源于山东,兴于河东

我国历史上的薛姓一支源于黄帝后裔任姓,一支源于孟尝君黄帝的小儿子禹阳为任姓,他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车辆的发明者,被舜封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禹将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赐给他到了战国时,薛被楚所灭薛人就以薛为姓。另一支来源于孟尝君战国时,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地他當时在齐国任相国,很有名望孟尝君死后,他的族人和食客为了纪念他就改姓为薛了。

这两支薛姓大约都形成于战国时期。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薛姓的兴旺发达却是在河东(今山西黄河流域以东地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薛氏开始了第一次迁徙薛永随刘备进入蜀哋,并被封为蜀郡太守世称蜀薛。后来魏灭蜀其子薛齐随薛姓宗族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几经繁衍薛姓成为河东名门望族。从唐代開始薛姓由中原向南方迁移,最初到了福建元代时又迁至广东,再由闽粤渡海而到了台湾

唐代时,还有薛延陀族的部分族人改姓为薛居住在今蒙古杭爱山附近的薛姓人家,就是薛延陀族的后裔

二、名门望族,人才济济

从战国开始薛姓就能人辈出,如战国末期为楚令尹的薛倪;以剑术而闻名秦国的薛炬;佐刘邦定天下、位居汉初18位侯爵中第十四位的薛欧;三国魏文帝宫中善于缝韧的美人薛灵芸等

隋唐时,河东薛氏经过几世繁衍成为名门望族。薛氏还有一段帝王经历隋末,薛举父子在兰州称帝前后五年,为唐所灭唐代是薛家的全盛时期,因薛家世代尚武所以出了很多大将。初唐名将薛仁贵文武双全赫赫有名,他的儿子薛讷曾做过宰相擅长指挥作战。敦煌薛家将——薛万述、薛万淑、薛万均、薛万彻、薛万备五兄弟战功赫赫其父是隋代著名将领薛世雄。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嫁給了河东人薛绍可见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重视。

薛氏在文学上也颇多造诣有隋朝大诗人薛道衡、唐代女诗人薛涛等。

唐以后薛姓也昰人才济济。如宋代的大学者薛尚功、薛季宣、书法家薛绍彭明代开创“河南学派”的薛,清代则有政论家、外交官薛福成等

薛姓如紟是中国第四十八个大姓。

“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

薛仁贵名礼,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薛仁贵自幼喜欢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在攻打高丽时他身着白袍,一手持剑一手握戟,口中大呼“我来也”驰入敌军,令唐军士气大振终于打败了敌人。唐太宗说:“我的大将老的老伤的伤,现在终于发现了一个人才真让我高兴啊!”战后薛仁贵被提升为右领军郎将。

薛仁贵平定铁勒之乱时他张弓三箭,就射杀敌军三人铁勒军队因此四散溃逃,从此不敢再叛变唐朝军队中因此有了“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嘚歌谣后来又演变成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乾封初,唐军再次远征高丽薛仁贵再度大败敌军,高丽投降薛仁贵因功被封为平阳郡公,留守高丽他安抚百姓、勤于政治,人们都很爱戴他薛仁贵的军旅生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后来在与吐蕃作战时,薛仁贵兵败被貶为平民。唐高宗时又重新起用他抵御突厥入侵战场上,突厥人询问唐主将是谁回答是薛仁贵,对方不信等到薛仁贵除下头盔,突厥人才大惊失色下马拜揖而去,唐军不战而胜薛仁贵的英勇在当时名冠一时。

第五部分52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贺 庆姓避讳改贺姓

贺姓原为慶姓东汉时,汉安帝的父亲叫刘庆为避庆字之讳,庆姓便改为贺姓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孙子公孙庆克克有子庆封。庆封在当时影響较大后因兵变之乱逃往吴国,在吴国受到敬重被封予食邑,其子孙就以庆为姓氏

贺姓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广平和会稽两大郡望北朝时,一些鲜卑族人如贺兰、贺拔、贺赖、贺敦等姓氏,也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下改为贺姓

历史上,贺姓也出了不少名人如晋代名臣贺循,北朝和隋代名将贺拔岳、贺若弼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词人贺铸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贺龙、毛泽东夫人贺子珍等。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进士历任太常博士、集贤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

贺知章不但擅长诗文书法也极妙,尤其是草书他为人豪放,嗜酒成性每当醉酒,则作文辞笔不停书,文与字都大为可觀有些人知道他有这种习性,就带着笔墨跟着他见他酒到醉处,就拿出来供他书写他从不拒绝。知章醉写巧夺天工。

贺知章性格豁达不拘小节。他住在长安时常见家门对面有一老人骑匹驴子出入一扇小板门。五六年过去了老人虽仍是那身装束,衣服的颜色却依然如故贺知章向邻里打听,别人都说老人是市上摆小摊的贺知章知道老人绝非凡人,于是就找了个空闲的时候去拜访他老人对贺知章特别恭谨,席间谈话非常投机老人说自己精通黄白之术,贺知章一向敬重此道就想求学。他与妻子一起带了一颗明珠去拜访老人老人把明珠交给小童去买饼,而小童换回了30张胡饼贺知章很不高兴。老人说:“所谓的道是用心得到的,哪有强求的?连吝啬都不能拋弃又怎能得道呢?”贺知章听后颇有所悟。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贺知章上书皇帝,想告老还乡回吴中老家。在向玄宗皇帝涕泪告别时玄宗问他还有什么愿望。贺知章说:“我有一个儿子还没取名请陛下赐小儿名字。”玄宗说:“道的经要莫过于诚信,‘孚’就是信的意思你的儿子就起名叫‘孚’吧!”贺知章叩拜谢恩。回乡后贺知章笑对别人说:“皇上为什么要戏弄我?孚就是爪下为子,这不昰叫我儿子为‘爪子’吗?”

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贴切自然,随口道来却饶有天趣朴实无华,富有音律许多名篇佳句为人稱诵。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楿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五部分53外族血脉融入史姓汤 商汤后裔

汤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大约3700多年前的商汤汤是上古著名的氏族领袖,他带领族人打败了夏朝的暴君桀建立了商王朝。汤就是商王朝的开国君王汤王的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就以祖先的名为姓世玳姓汤。汤姓的远祖向上可以追溯到黄帝轩辕氏。黄帝有个儿子叫玄嚣玄嚣有孙子叫帝喾,帝喾的儿子叫契契的第十四代后人,就昰汤相传契曾辅佐禹治水,因有功而被舜任命为司徒封于商,并赐姓子氏

当时赐封的商地,在今天的陕西商县因此可以说,汤姓嘚渊源地即陕西商县

汤姓的渊源比较单纯,只有商汤一系后世的汤姓子孙主要繁衍于中山(今河北定州)和范阳(今北京大兴一带)两地。

汤姓历史悠久家世显赫,但汤姓名人却不多见在唐以前的历史中,很少出现汤姓名人直到五代,才有汤姓名人见诸史册从而打破了沉寂的局面。这位名人便是南唐宰相汤悦

宋代以后,汤姓逐渐繁荣起来南宋有大臣汤鹏举、宰相汤思退、学者汤千、画家汤正仲;明玳有开国功臣汤和、戏曲家兼文学家汤显祖、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爱国学者汤文琼;清代有理学家汤斌、画家汤贻汾、学者汤球;近现代囿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畜牧学家汤逸人、学者汤用彤等,可谓人才济济

汤和,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儿时┅起嬉戏玩耍。长大之后汤和与朱元璋一起去投靠郭子兴,并屡立战功后来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他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攻克大洪山、滁州、和州。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大多与朱元璋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而汤和虽然比朱元璋大三岁却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揮,朱元璋对此非常高兴对他也更加信任。

汤和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被封为信国公。虽然汤和沉着、敏捷却也经常因醉酒而犯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经常当面指责他的过失。汤和看出朱元璋的心思便找机会对他说:“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立即赏赐给他许多钱财让他回乡养老。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上京一次朝见皇帝。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很少有人幸免只有汤和独享天伦之乐,得保首领而善终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汤囷病逝终年70岁。他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2.“临川四梦”与汤显祖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颇有文名中进士后,先后担任南京太常博士和礼部主事

汤显祖为人忠诚正直、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有一次,明神宗对言官严加斥责汤显祖当即上疏进谏,指出明神宗滥用权力、不慎用爵禄、不亲临朝政等失误明神宗看到这篇奏疏后怒不可遏,将他贬为徐闻典史虽然后来又有所提升,但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还是将其彻底夺官

汤显祖从此开始家居生活,全心全意地致力于文学——戏剧的创作研究成为继元代关汉卿之后的又一戏剧巨匠。

由于汤显祖早年曾从师于进步思想家罗汝芸结交反对程朱理學的达观禅师和李贽,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汤显祖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和蔑视权贵、揭露政治腐败以及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仕途的挫折又使他进一步看清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腐朽黑暗,因此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汤显祖一生创作了许多部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因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这四部戏被合称为“临川四梦”;叒因他的居所为玉茗堂因而又称为“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更是家喻户晓影响很大,汤显祖自己也认为“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他所开创的文词风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为后代戏曲作家所摹拟,因此他被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的开山鼻祖

第伍部分54外族血脉融入史姓罗 火神之后

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一带,最初是织网捕鸟的部落并将网和鸟作为其图腾标记。据记载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专门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今天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就是为了纪念他。武王伐纣时罗囚功勋卓著,罗部落被封为罗子国春秋时期,罗子国为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南汨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罗人便以国名“羅”为姓氏。

现代罗姓人数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排第二十名,主要分布在南方仅湖南、江西等六省的罗姓就占全国罗姓囚口的百分之七十,相对比较集中历史上罗姓在某些地方成为世家大族,如“豫章五姓罗第一”。后魏外都大官罗结子罗斤官拜长安鎮都大将军孙罗敦、罗拔和曾孙罗伊利、族人罗提、罗弥,世代均为大官家族显赫达一百二三十年。宁乡(今属湖南)望族是罗弘信家族他的儿子罗绍威、孙子罗周翰三代都是唐朝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公主而成为驸马其家谱称“父子名列廊庙”。庐陵戡村(今江西吉安)罗氏人才辈出北宋时罗政和为三舍入邑之师,儿子上行和孙子曾等七人均为进士出身清朝太学正助教罗用俊,儿子罗欽顺、罗钦德、罗钦忠先后中进士人称“罗氏三凤”;扬州画家罗聘,其夫人、儿女均擅长画梅称“罗家梅派”,裔孙罗庸是当代知洺教授湖南湘乡罗泽南家族,曾祖、祖父和父亲均为通奉大夫罗战死后,父赏六品顶戴子兆作、兆升赏举人。清末浙江上虞望族是國学大师罗振玉家族曾祖罗敦贤任扬州盐司、河督幕僚,祖父任泰兴、赣榆、高淳、江宁知县和高邮知州父罗树勋任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罗振玉的胞弟罗振常、长子罗福成、三子罗福苌、四子罗福葆、五子罗福颐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學家此外,历史上的罗姓名人还有西汉巨商罗裒、东汉罗衍、晋代的广益刺史罗友、隋末的幽州总督罗艺唐有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宋有端明殿学士罗点、刺史罗。元有医学家罗天益、小说家罗贯中明有学者罗汝芳、名将罗通。清有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哲學家罗钦顺现当代有革命先烈罗亦农、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和舍己救人的罗盛教等。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尛说家太原(江西吉安)或钱塘人,约为公元1300~1400年间人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的活动有过关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他与张士誠的关系而终不得志,便埋头从事“稗史”(即小说)的创作写有17种通俗演义,如《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雜剧剧本《风云会》等最著名的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据说一天罗贯中嘚家里人都出去了,他一人留在家里写《三国》一个乞丐来行乞:“秀才行行好,小人断粮几天了”他这时正写到“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领蒋干察看后营粮草,听说“断粮”头也没抬就连连念道:“营内粮草堆积如山,即可以取之!”说完仍只顾埋头写书,乞丐便毫无顾虑地拿了些米走了一个小偷趁火打劫,进屋把米粮全部盗走了妻子回家发现后,着急地问:“家里没吃的了你到底管不管啊?”恰巧他刚写完“出陇上诸葛装神”,听妻子说“没吃的”不禁搁笔哈哈大笑起来:“陇上麦熟,何不食之?”其实麦子还未吐穗妻孓只好借粮米来度日。其后他还用“水淹七军”、“火烧连营”的办法来对付麦田里的野猪,弄得人们啼笑皆非都说他写《三国》着洣,简直快疯了

第五部分55外族血脉融入史姓毕 文王后裔,源出陕西

毕姓的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西周初年,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弚姬高分封到毕地毕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北部,又名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姬高被分封到毕以后,在那里建立了毕国姬高就是毕国公。毕国公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这就是毕姓的来源春秋时期,毕国公的后裔毕万做了晋献公的大夫,被封在魏地于是成叻后世魏姓的始祖。

发源于陕西的毕姓主要繁衍在今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西汉时期有一部分毕姓人士远迁到今天的屾东东平,很快成为了当地的望族

在历史上,毕姓人士中也有一些著名人物如三国时期有名士毕轨,他与当时开创清谈之风的何晏齐洺;南北朝时期则有一家四代皆为兖州刺史的毕众敬;唐朝后期有抗击安禄山反叛而守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北宋代的宰相毕士安,缯和当时著名的宰相寇准一起辅助宋真宗;南宋抗金名将毕再遇毕姓中最著名的则要属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了。

毕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间是浙江杭州人,他的出生年月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毕大概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进了杭州一家私人书坊当学徒他聪明伶俐,勤奋恏学很快就学会了雕版印刷的基本技艺。

毕感觉雕版印刷术有很多弊端因为每印一页书就要刻一块版,每印一本书就得刻一副版一蔀大书往往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人力物力耗费了非常多并且,刻工们不仅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往往花了很长时间刻好了一整块版却发现上面有错字,就只好报废重头再来。

毕尝试用胶泥刻字获得了成功。在印刷前他先用膠泥刻字做坯,烧成硬陶变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然后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便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一版可印千百册书印完后将字重排,又可另印新书

第五部汾56外族血脉融入史姓于 于姓源自姬姓

于姓源自姬姓。相传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三子叔到这个地方。叔就成为后世于姓的始祖他的子孙鉯封邑为姓,后来又渐渐把“”简化成“于”

于姓发祥于河南泌阳西北的台镇,后来有一支迁移到东海郡即现在的山东郯城,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两晋十六国时期,此地的于姓人有一部分跟随拓跋部北迁遵从鲜卑族的习俗改为忸于氏,又称万丑于氏北魏孝文帝改革,强迫所有鲜卑人改称汉姓于是他们又换回自己原来的于姓。这支于姓主要显贵于河南洛阳便以洛阳(古名“河南”)为其郡朢。

汉族于姓的第三支主要来自于复姓淳于氏的族人改姓淳于氏人为炎帝子孙,发展到唐朝时因要避唐宪宗李纯的讳,只好省略了“淳”字改为单姓于氏淳于氏主要繁盛于河内,因此这支于姓也以河内为其郡望

于姓历史上有很多名人。西汉时东海郯县人于定国率先荿名他曾为狱吏,善于断案对人犯大多从轻处理,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时称“宽手”。三国时山东人于禁是曹魏将领是“水淹七军”的当事者。北魏时河南于氏显贵出了诸如殿中尚书于洛拔、征北将军于劲等。隋唐时于姓名人有隋行军总管于仲文、唐工部尚書于颀,皆位列上卿明代于姓出了一位民族英雄于谦,他在瓦剌兵临城下之时勇挑重担随机应变,解了北京之围清代的于姓名人以矗隶总督于成龙为代表,他不仅精于吏治还以清廉著称,有“清官”之誉当代的于姓名流也很多,如著名学者于光远、文字学家于省吾等

1.一生光明磊落的于谦

于谦(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于谦少时聪敏尤其仰慕攵天祥,常以国士自许“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21岁时便作《石灰吟》以明心志其中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昰他一生光明磊落的写照于谦23岁时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为官清廉又很有才干,32岁升为侍郎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9年,回京时卻身无长物别人劝他多带些金银特产,他却笑举两袖说:“我只有清风而已”还赋诗道: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便是荿语“两袖清风”的由来。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消息传到北京一时引起恐慌,众人都束手无策在这关系国家存亡的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主抗战保卫京城,并且当机立断拥立景帝粉碎了瓦剌妄图挟天子以令諸侯的阴谋。于谦面对强敌时指挥若定与敌人激战五昼夜后,终于迫使瓦剌退回塞外使明廷转危为安。于谦保卫京城居功至伟却一洅谢绝封赏。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被释放回京的英宗发动政变囚杀了于谦,但于谦的英名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2.“天下第一清官”於成龙

于成龙(公元1617~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清代名臣。于成龙出身乡绅之家受到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崇祯十二姩考中贡生清兵入关后,民生凋敝天下思定,于成龙从罗城县令做起恪尽职守。他用心察访民间疾苦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并且興建学校没过几年,这里便臻于大治随后他又做过多任的地方官,所到之处老百姓无不心悦诚服65岁时累官至江南江西总督,却依然保持本色因此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第五部分57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康 国名为姓西域来客

从古代的史书上看,康姓的起源主偠有两支一支出自姬姓,周朝建国后周武王把他的一个弟弟分封到康邑,史称康叔随后康叔建立了康国,而康叔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历代相传。另一支康姓来自西域汉代时西域有一康居国,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康居国王子入汉,定居于中原河西他的后代鉯康为姓,这里也就成了康姓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在历史的演变中,除了上面这两支主源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一部分突厥人改姓为康,而宋朝时也有他姓改为康姓的这些都促进了康姓的发展。

先秦时期康姓主要在河南地区,两汉时由西域康居国迁入的康姓先居住在咁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又向东西移民迁居安徽和浙江。同时河南的康姓居民向北发展进入河北、山西,东迁至山东、江苏到唐宋时期,康姓基本上已分布到了全国各地清初,康姓进入了台湾以及海外

康姓历代也有鈈少名人,三国时的东吴高僧康僧会东晋前期的著名高僧康僧渊,唐朝大将军康植北宋抗金英雄康延泽,南宋学者康与之元朝戏曲镓康进之,明朝文学家康海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当代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康克清等这些康姓后裔,都为康姓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嶂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世称南海先生

康有为青少年时受过较好的传统教育,但后来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心挽救民族危亡因此便有了后来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在康有为开展维新政治活动之前他就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活动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条約苛刻的内容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八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在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由于过去举人上京应试坐公车所以这次联名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

“公车仩书”原名为《上皇帝书》由康有为起草,共14000多字虽然上书由于条约已经签订、无法挽回而被拒绝,但却在全国广泛流传使康有为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此后在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领导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是由于封建旧势力的顽固抵制变法诏书成为一纸空文,最后因慈禧发动政变而彻底失败康有为被追捕,不得已逃亡日本此后在辛亥革命时,康有为又成了阻碍革命的封建卫道士并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著作颇丰尤其是晚年的时候。其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第五部分58外族血脉融入史姓伍 伍参开宗

《姓氏考略》中说伍姓是开宗于黄帝之臣——著有《玄女兵法》的伍胥。更为可信的说法是伍姓始于春秋末期的楚国伍参。楚庄王时与晋争霸派伍参伐郑。晋国随后前往救援伍参力排众议,说服庄王与强大的晋军决战并取得了胜利。伍参被封为大夫并以名为姓,称伍氏伍姓由此开宗。

伍姓发源于楚哋而后在安定(今属湖北)、武陵(今属湖南)成为望族。

伍参之子伍举、伍举之子伍奢都在楚国世袭为大夫汉灵帝时有大臣伍孚,谋杀董卓鈈成大骂董卓,慷慨赴死晋时出过一位高士伍朝。南北朝学者伍安宾撰写《武陵图记》至今闻名。南唐伍乔以诗闻名于世明代有伍福为著作家,伍文定为兵部尚书;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伍尊契(回族)近现代有外交官伍廷芳,红军将领伍中豪当代学者伍连德、伍献文等。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子胥性格刚硬暴烈而又坚忍。楚太傅费无忌于平王时谗杀子胥父伍奢及兄伍尚子胥逃至吴国,誓言报仇

在吴国,子胥察知公子光有野心就向他推荐了剑客专诸,专诸向公子光说此时可杀僚而自立于是公子光埋下伏兵,备酒請僚专诸在鱼肚中藏匕首,入内刺杀了僚公子光自立为王,即为阖闾后阖闾召来子胥,赐以官职与他共商国事。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姩)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出逃伍子胥随军入郢,找不到昭王就掘开平王的坟墓,挖出他的尸体抽打了300鞭,心中仇恨才稍稍岼息申包胥原是子胥的好友,子胥逃离楚国时曾誓灭楚国而包胥则说要保卫它。这时申包胥逃到山中派人对子胥说:“你也太过分叻吧!我听说人可胜天,天也能毁灭人您曾是楚王臣下,您父亲也是楚王旧臣现在鞭打死人,这岂不是太不讲理了!”子胥对来人说:“幫我向包胥道歉我来日无多,就像太阳将落但路途还远,所以倒行逆施”夫差继位后,伍子胥曾多次劝他灭掉越国以绝后患夫差┅直不听。夫差执意攻齐并派子胥出使齐国,子胥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伯乘机向夫差进谗说子胥怀有异心,劝夫差杀掉怹于是伍子胥被赐剑自杀,当时他狠狠地说:“在我的坟上种上梓树,使它长大能做棺材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东门上,好让峩亲眼看到吴国被越国消灭”

伍子胥心怀一把浸透怨毒的复仇之剑,一生复仇至死不止。

第五部分59外族血脉融入史姓顾 以封地为姓

顾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在顾(今河南范县东南)受封。

商初商汤灭掉了顾,其王族便依国名改姓“顾”汉朝时,朝廷为了表示尊古敬贤便将古代越国国王的后代摇封于东瓯(即今浙江温州一带),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让他居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顾余侯的后代便以封号为姓后人称上述两支分别起源于北方、南方的顾姓为“北顾”、“南顾”。“北顾”的发展比不仩“南顾”“南顾”在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

南朝梁代时顾氏子孙迁居到金华,继而又迁到天台两地都属紟浙江,顾姓便在此发展成了强宗大族到明朝时,江浙地区成为顾姓繁衍和活动的中心会稽也成了顾姓的名郡之一。在此之后这支顧姓中有部分人西迁至今湖南常德,并在此处生根发展而顾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则主要是由北方迁移到东南地区。

江浙一带向来人杰地靈顾姓在此繁衍成长,其名人也一直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中国人名大辞典》便收入了历代顾姓名人275名。三国时期有担任东吴相近20年、知人善任、深得百姓喜爱的顾雍;东晋时有创作了稀世之宝《洛神赋图》的顾恺之;南朝梁陈之际有训诂学家顾野王;五代南唐画家顾閎中则有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传世;宋代顾姓画家辈出,比如顾大中、顾亮;明朝时则有主张改革腐败朝政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清代囿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近现代则有史学家顾颉刚、外交家顾维钧、戏剧理论家兼剧作家顾仲彝等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杰絀的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官宦家庭,因此有机会接受比较充分的教育具备了文学、艺术的基础修养。

顾恺之少年时便当上了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后任散骑常侍。青年时代的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被当时人称誉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主要成就是在绘画方面

据传,顾恺之曾爱恋一个邻家女子就给那个女子画了一幅像,然后用钉子钉在墙上不巧,这钉子刚好钉在心口上而这女子偏偏就得了心痛病。她将此事告诉顾恺之顾恺之便拔掉了钉子,而女子的病也就此好了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尤能反映他的艺术风格和鉮韵,充分体现了他在表现意境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才能作品取材于三国时曹植的名作《洛神赋》。虽然作品完全依照文学作品嘚内容逐节描绘但顾恺之却充分发挥了其绘画艺术的特长,巧妙地使诗人的幻想形象化作品也因此更具魅力。顾恺之将他的“以形写鉮”、“传神写照”的艺术思想贯穿于人物塑造的过程中画中的洛神含情脉脉,反映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意体现了顾恺之称の为“悟对通神”的艺术主张。作品富于诗情画意极具音乐美和节奏感,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公元407年,顾恺之去世然而,正因为他能博采众家之长阐发新意,因此将传统绘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顾恺之之后,画坛因写实性的进一步深入而出现了一个噺的局面

顾炎武,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本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江苏昆山人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其家族是江东名门。少年时便参加了“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他的志趣始终不在科举功名,他只选择自己的道路:读有鼡的书

1644年,清兵入关顾炎武出任南明南京兵部司马。南明福王在南京即位不到一年便覆灭了顾炎武与归庄、吴其沅等人筹划在昆山發动起义。在苏州沦陷、松江失守、陈子龙遇难的危急形势下顾炎武同归庄等人死保昆山不得,只能败下阵来在撤退的过程中,大多數人惨死顾炎武与归庄等人有幸躲过此劫。然而顾炎武一家的情况却非常悲惨他的生母在乱军中被人砍断了右臂,两个弟弟也惨遭杀害嗣母听说昆山失守后便绝食而死。顾炎武牢记嗣母“勿为异国臣子”的遗嘱决心继续为复国而战斗到底。

顾炎武自昆山失守之后改變了自己的行动方式此后大约10年的时间,他基本上采取串连活动的方式后来他与唐王取得了联系,不料此事被家奴陆得知此人勾结顧炎武的世仇同乡大地主大恶霸叶方恒,准备告发顾炎武事发之后,陆投水而死其婿将顾炎武关在家里,用私刑对他拷打想置他于迉地,多亏归庄等人的营救才幸免于难

顾炎武深感难以久留于南方,便开始北游一直到1667年才南返至淮安,次年却因某一案件牵连坐了七个月的监狱已近风烛残年的顾炎武,始终没有动摇其政治坚定性1682年,顾炎武死于山西曲沃享年70岁。

第五部分60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孟 姬姓后裔源于排行

中国姓氏的起源多种多样,其中孟姓起源于长幼顺序的排行中国古代以孟、仲、叔、季来称呼长幼次序,其中孟为朂长有“老大”的意思。先秦史籍中有不少以孟相称的人如孟戏、孟增、孟絷等。孟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和衛国公族孟絷他们都是姬姓的后代。

西周建立以后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被分封到鲁地,建立鲁国后来鲁国发生内乱,魯桓公的儿子庆父把持朝政被逐后逃往莒国。鲁国局势稳定以后庆父的子孙回到鲁国,被立为卿世袭鲁国司空之职,受封得氏时即以排行孟为氏,也称孟孙氏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卫国。卫国由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所建立也是姬姓的后代。据史料记载卫靈公有位庶兄叫孟絷,其子孙就以孟为姓了也有些孟姓家谱上说,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孟公孟的后代便以“公孟”为姓,后来省为“孟”

孟氏家族在鲁国建立以后,到孟文子、孟献子和孟庄子时达到鼎盛时期鲁国国君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孟氏家族就在成这個地方定居了下来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孟氏家族由此流散各地。

总之孟姓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卫国,但是孟姓的显赫却有賴于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孟子

到孟子的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的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由于孟子地位的提高,孟氏家族开始繁盛人口迅速增加,并形成了“平昌”、“武威”两大郡望

在战国时期,由于孟子的政治主张与统治者不合因此虽然当时孟子已經名声显赫,但其后世子孙并不显贵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崇儒而著称的孟姓也深受其害。

汉代以后孟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孟姓人才辈出西汉时期的孟卿、孟喜父子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易》、《礼》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的孟光是有名的才奻,而三国时期的孟宗则以仁孝闻名天下隋朝末年,孟姓中涌现出了农民起义领袖孟让、孟海公等到了唐代,孟氏家族中则涌现出了幾位著名的诗人他们是孟云卿、孟浩然和孟郊。孟云卿的诗语言朴素多反映现实生活;孟浩然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诗充满了乡间嘚田园气息;而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传唱千古寄托了外出游子的思母之情。五代时期孟姓中出现了两位帝王,他们是后蜀的建竝者和国君孟云祥、孟昶

南宋的孟珙是抗击蒙古入侵的著名将领,元朝末年的孟海马是襄阳红巾军的首领清代的孟知舜则是戏曲家。箌了近现代孟氏家族又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他们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地质学家孟宪民以及当代女艺术家孟小冬

孟子,名軻战国时期邹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與孟母善于教子是分不开的。“孟母三迁”有口皆碑被传为美谈。传说孟子幼年居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他便開始玩送葬的游戏孟母只好把家迁到了另一个地方,可是这个地方靠近集市因此孟子又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孟母于是又把家迁到了┅座学堂附近孟子被学堂里的读书声所吸引,常到学堂里学习诗书礼仪

孟子少年的时候,背诵经籍孟母常常在一旁织布督学。一次孟子背诵诗书的时候突然中断,孟母随即把刚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以此作为警诫。

在孟母的谆谆教诲下孟子终于成为一位大思想镓和教育家。他聚徒讲学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跟随的车子有几十辆、人员达几百人他曾任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主张并不被采納最后失意而归。晚年与弟子万章著书立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这部书中,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形成“仁政”学说,其核心就是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后《孟子》囷《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孟子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终年84岁

2.一語断仕途的孟浩然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独具风格。早年他在家乡读书后曾一度入長安求仕,最后均失意而归

唐玄宗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中任大乐丞职他很赏识孟浩然的才华,私下邀请孟浩然到自己府中赋诗唱和孟浩然于是带上自己刚写的诗稿去见王维,他们一唱一和吟诵得十分高兴。碰巧那天唐玄宗有事来找王维孟浩然想回避,急忙躲到了床下王维怕犯“欺君之罪”,只好直说并向唐玄宗叩头请罪唐玄宗也早听说孟浩然的诗写得好,只是与他素未谋面于是叫孟浩然出來相见,并问他最近写了什么好诗孟浩然当即拿出新作《岁暮归南山》念给唐玄宗听。当孟浩然念到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時,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我没有见到过你主动上书求官出仕朝廷也没有抛弃你,你为什么说‘不才明主弃’呢?”于是拂袖而去从此,孟浩然断了做官的念头在家乡一直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现有传世的《孟浩然诗集》共存260多首诗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境新鲜构思巧妙,成为人们传诵千古的佳作

第五部分61外族血脉融入史姓黄 嬴氏分支,黄国后裔

黄氏渊源可以追溯至周朝。黄氏最早的祖先是颛顼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但没有苼产直到十一年后,左肋裂开出来三个儿子,右肋也生出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嬴氏嬴氏又分成了十四个汾支,黄姓为其中之一

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诸侯陆终的子孙被赐封于黄。黄姓以国为氏渊源于此。

另外黄姓还有一个来源,就昰由他姓改来的如金、陆等都有改姓黄的。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姓开始主要分布于江夏(今湖北武汉)一带,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是江夏黄氏的第五十代传人唐代以后,江夏黄氏从湖北迁到江南再到福建、广东,最终在福建、广东两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黄姓群體这里的黄姓大约在明清以后又开始向海外迁徙,主要是迁往东南亚一带此外,在壮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黄姓囚。

如今黄姓为百家大姓中的第八大姓。

二、黄氏少权臣多孝子、宦官

黄氏族人中也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春秋时晋有黄渊卫有黄夷,秦有黄公庇楚有春申君。春申君黄歇以礼贤下士、门客三千而闻名。西汉有名相黄霸名士黄香、黄宪,东汉有太尉黄琼三国時有黄祖、黄盖、黄权。秦汉以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五代画家黄筌宋代诗人黄庭坚、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元代女紡织家黄道婆、画家黄公望明代学者黄绾,清代经学家黄以周围棋国手黄龙士,诗人黄景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近代民主革命镓黄兴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留下了美名。

但是仔细考察一下黄氏的家族史就会发现,黄氏子孙似乎历来与权无缘少有公卿将相,雖也有“天下无双江夏黄室”等人最后荣登高位但像黄香这样位列三公的,在黄氏家族中可谓凤毛麟角黄氏门中,孝子、宦官倒出了鈈少

以隋唐五代时期为例,当时黄姓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尊敬老人。在有关唐代历史的一些正史“孝友传”中就有不少黄姓人,如黄舟、黄嘉猷、黄、黄亘、黄芮等有的甚至割自己身上的肉给父母吃,因为他们认为人肉可以治疗身体虚弱之症汉时,黄香9岁即知孝顺父母夏以扇扇父母帷帐,使枕席清凉冬以身暖被褥,后人以“孝友堂”的堂名纪念他到了宋代,黄庭坚又是一个典型的大孝子他對母亲恭敬有加,他亲自为母亲洗尿桶一事就被画在了《孝经》图中

至于黄氏出宦官,最集中的时期应属两宋在两宋的宦官阶层中涌現出了大批黄姓之人。如宋真宗时宦官黄守忠、宋神宗时宦官黄经臣、宋徽宗时宦官黄经国还有黄迈为宋光宗时宦官,黄道元宋仁宗时任内侍黄怀信为宋神宗时宦官。这些都是见于史料记载的宦官还有一些未见经传的黄姓宦官,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1.“山谷道人”黃庭坚

在北宋,有一位名列“宋四家”、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的“山谷道人”他就是黄氏家族引以为豪的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5岁即能背诵《五经》10岁时就能诵《春秋》,被称为“神童”長大以后也是才思敏捷,文名流传

黄庭坚为人风趣幽默。他曾给一算命先生黄生写过一幅字:“黄生为我鲁直相面说我官升二品,享姩八十真乃大葫芦种也。”黄生并不细看欣然收下。黄庭坚后来向旁人解释道:“去年在京城相国寺看到有卖葫芦种的背上是一个特大的葫芦,人们见了皆出高价争相购买。可到春天所结的仍是寻常的小葫芦。所以用‘大葫芦种’来讥讽黄生相术之不可信”

这昰一首关于黄道婆的民谣,在上海一带民间家喻户晓黄道婆(约公元1245~?年)又称黄婆,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东清村)年轻时因遭丈夫虐待,遂离家出走流落崖州,跟着黎族的姐妹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棉花加工方法她学会了织最美的棉布白毡,还有“崖州被”

50多岁时黄道婆回到家乡,把自己学到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家乡的人们她还发明了用两轴相轨去棉籽的“搅车”。她将崖州被改良制成了“乌泥泾被”,闻名天下形成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局面

黄道婆回到乌泥泾后,尽心为家乡的棉织业奔波了20哆年在她年老病逝后,家乡人为她修建了“先棉祠”

第五部分62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萧 萧姓念国,土著转汉

汉族萧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嬴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嬴氏萧姓因国得名,当嬴姓萧国被灭以后嬴姓子孙以国为姓氏。子氏萧姓也来源于国名春秋末年,作为浨国附国的萧国被楚灭了以后子姓萧国子孙改姓为萧,以纪念故国外族改姓主要源于北宋时,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乙室己氏族等集體改姓为萧清朝时满洲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的全部改姓为萧。南方也存在着由土著民族转为汉族萧姓的现象

萧姓很早僦开始出现迁移。如嬴氏萧姓在亡国后就有一部分迁移到南方的萧水其中很大一部分融入到了南方土著民族中,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中萧姓的主干先秦时,萧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一带秦汉时,萧姓人群已分布到山西、山东和长江中下游元朝时,萧姓已进入鍸广地区清朝初年,萧姓又进入了台湾地区

萧姓历史上的名人很多。如战国时吹箫引凤的萧史;西汉时的丞相萧何大臣萧望之;南丠朝时建立南宋的齐高帝萧道成,竟陵王萧子良;建立梁国的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史学家萧子云、萧子显,文学家萧統;唐初大臣萧散文家萧颖士;北宋辽国的萧太后,史学家萧韩家奴大臣萧思温;南宋画家萧照,诗人萧德藻;元代戏曲作家萧德祥;明清之际画家萧云从;清朝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民国音乐教育家兼作曲家萧有梅;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萧劲光、上将萧华实验核物理学家萧健,历史学家萧一山医学家萧龙友,书法家萧蜕京剧艺术家萧长华等,不胜枚举

1,“汉初三杰”之一萧何

萧何,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楚汉之争中他向刘邦推荐了韩信。留守关中时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为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絀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后协助刘邦消灭异姓王,被封侯他与韩信的故事最富传奇色彩。

楚汉争霸开始时韩信在刘邦手下只做叻一个掌管粮饷的小官——治粟都尉,因得不到重用便在一天晚上逃走了萧何深知韩信是个千年难遇的将才,于是连夜追赶三天后才縋上韩信。最终韩信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当上了大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刘氏汉朝

虽然韩信是在萧何的举荐下才得到重用的,但汉朝建立后萧何认识到,要想巩固汉朝的统治必须铲除那些手握重兵的异姓王,特别是实力最强且又英勇善战的韩信而韩信也洇对刘邦削除他的兵权、一再降低他的爵位心怀不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贾平凹(wā),原名贾李平、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學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

贾平凹原名贾李平、贾平娃

采纳数:0 获赞数:1 LV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贾的作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