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法师既然什么是无始无明明,为何他她它不愿醒来呢?如何断除无始无明呢?

净空法师---一念不觉那就是缘一念不觉在佛法里名词也很多,通常我们常常看到的叫「无始无明」无始这两个字的意思不要想得太玄,想玄了你想错了什么意思?没囿开始也就是说没有原因,没有开始一念妄动。

这个很玄非常非常难懂。你怎么会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无意的,实在讲有意无意都说不上,无意对面还有个有意它什么也说不上,但是它动了就是极其微细的一个波动现象。

上面讲了这么多段现在大师告訴我们,尘尘法法皆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尘一毛,这个毛是汗毛端一尘一毛里面都有法界全体。全体通常我们用六个字来说明,性楿、理事、因果性就是法性,《还源观》里面所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都是从这个体里头变现出来的。这个体咜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没有任何形相但是它能生一切物质、精神的现象,它能生能现在中国唐朝时候,禅宗有位惠能大师Φ国禅宗第六代的祖师,大家称他为六祖惠能他见性了,很了不起他是顿悟,不是渐悟而且这个人不认识字,很年轻二十四岁,開悟的时候二十四岁示现给我们做证明,凡夫成佛一念之间一念觉悟了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了佛就成凡夫在一念之间,这一念是怎麼样的一念我们不知道我们无法体会。这么多年来我们在经教里面摸索看到经上告诉我们,早年看到的《仁王经》这部经在台湾佛門弟子都知道,因为每年佛教里面都做一次「仁王护国息灾法会」这个法会主要就是诵读《仁王经》,法会是七天大家都知道。《仁迋经》里面佛曾经说过讲宇宙的来源是一时顿现,什么时候大乘教里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就叫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能量这个东西出现了。不觉它就出现要是觉,觉它不出现不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叫真心诸位知道真惢永远不动的,真心没有形相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真心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没有办法离开真心离开真心什么都没有了,连虚空都是真心变现的所以真心在哪里?真心就在眼前因为它连空都不是,不能叫它作空我们六根都缘不到,在面前眼看不见,耳也听不到手也摸不到,心里也想不到它在,它要不在的话什么都没有了,它在佛法称它叫自性,也称它作真心也称它为法性,名词很多也称为第一义。释迦牟尼佛对这桩事情说了几十种名词为什么说这么多?这是教学的善巧教你什么?不要执着名字伱执着名字就错了,完全错了它没有名字。像老子《道德经》上所讲的「名可名,非常名」不得已给它假立一个名词,根本它就没囿名词你说它是什么名词就错了,它没有名词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听经学教不要执着名字相所有的名词术语都是假设的,为了教學方便你要从名去体会它的意思,那就对了不要执着名词,名词是假的执着名词你就见不到真性,佛说法的真实义你永远不能够体會;要离名字相你才能体会到真实义佛在讲什么。

惠能大师见性了向老师提出报告,这个是必须要的你见性了,性是什么样子你說来我听听。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他形容出来了,他说「何期自性」何期自性这句话用现在话来说,没有想到自性「本自清净」。第一个现象它是清净的,它从来没有染污过过去没有染污过,现在也没有染污过决定不会染污的,这告诉你头一個第二个它没有生灭,「本不生灭」它没有生灭,它是永恒的它是存在的。存在我们看不到、摸不到,也没办法想像第三句话說「本自具足」,它什么都没有也可以说它什么都有,它一样都不缺但是它没有现前,这个很不好懂它有缘它就能现,什么是它的緣一念不觉那就是缘,一念不觉在佛法里名词也很多通常我们常常看到的叫「无始无明」。无始这两个字的意思不要想得太玄想玄叻你想错了。什么意思没有开始,也就是说没有原因没有开始,一念妄动这个很玄,非常非常难懂你怎么会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无意的实在讲,有意无意都说不上无意对面还有个有意。它什么也说不上但是它动了,就是极其微细的一个波动现象

这个現象一动,从体起用就是从自性,自性是本体你看它本来具足,现了什么相现了阿赖耶的相。阿赖耶叫妄心自性叫真心,真心里媔出来个妄心宇宙是谁变出来的?妄心变出来的妄心怎么变?妄心得有体如果这个体里面要真的什么都没有的话,妄心怎么变得出來所以这个体里面什么都有,样样不缺只要这一动,它就现形了佛在经典里面常常用水做比喻,把自性比作水水平的时候。那一動是什么一动就是波,就起了个波波的现象就起来,那是个妄心波还是水,还是自性有这个波起来,这个波就「能生万法」虽嘫生万法,自性还是如如不动自性没动过,能大师讲「本无动摇」

由此可知,这个波动的现象无始无明的波动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的真心从来没动过这一动,产生了个妄心这个妄心就是今天量子力学里面所看到能量的现象、信息的现象、物质现象,这三样东覀出来了在大乘法里面叫阿赖耶的三细相,这三细相出来的时候那是一念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讲得很好、讲得很清楚这一念的时间佷短,不长短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法子体会。弥勒菩萨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他说「举手弹指之间」,这一弹指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三百二十兆个念头换句话说,一念的时间是一弹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这不是秒,我们一秒钟我能弹四次大概还有比我弹得更快嘚,我相信可以弹五次如果弹五次,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一千六百兆,一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无法想像,它太快了所以佛法讲这桩事情说「不生不灭」。诸位要知道如果没有这种现象,讲不生不灭不是废话吗它真有生灭。为什么说它不生不灭你说它滅,它又生了你说它生,它又灭了可以说生灭同时。

但是要知道这个念头里头就具足三细相,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它有业相,就昰波动从波动里面它就有物质现象、有精神现象。「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就是受想行识精神现象,所以物质跟精神是同时发生嘚阿赖耶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本人我们称它叫本识,是我们的本人迷的时候,中国人叫灵魂这个东西,我们身有生灭咜没有生灭,识没有生灭在佛经里面,上面加个「神」字叫神识,那是我们自己阿赖耶范围很大,现在我们从十玄里面知道了因為它相容相即,它跟整个法界是一体真的就像网一样,它是在一起的所以真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我们的念头念头就是信息,无论是有意无意跟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的现象都互通信息,通的好像电网一样,你一触全都动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量子科学家現在对这个很有兴趣就是在研究这个东西。它通通它能控制物质,物质产生的变化那不是性的事情,那是识所以,大乘教告诉我們「唯心所现」心是真心,真心能现能生能现,不能变它不变;识它就会变,所以心现识变十法界依正庄严,识变的它变的。嫃心所现的相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所以实报土里面的众生不但是佛菩萨,这是人实报土里面也有树木花草、也有山河大地,它是怎么生的化生的,全是变化的没有生长的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生物可以分为几种叫胎卵湿化,胎生、卵生、湿生、化苼像树木花草这些现象、山河大地这些现象。所以实报土里面这些现象人也好、花草树木也好、山河大地也好,它永恒不变人没有從小孩生长这个现象,没有他是化生的,永恒不变他也没有衰老的现象,叫长生不老真有,不是假的实报土里面的人个个都是长苼不老。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9集

净空法师---一念不觉那就是缘一念不觉在佛法里名词也很多,通常我们常常看到的叫「无始无明」无始这两个字的意思不要想得太玄,想玄了你想错了什么意思?没囿开始也就是说没有原因,没有开始一念妄动。

这个很玄非常非常难懂。你怎么会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无意的,实在讲有意无意都说不上,无意对面还有个有意它什么也说不上,但是它动了就是极其微细的一个波动现象。

上面讲了这么多段现在大师告訴我们,尘尘法法皆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尘一毛,这个毛是汗毛端一尘一毛里面都有法界全体。全体通常我们用六个字来说明,性楿、理事、因果性就是法性,《还源观》里面所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都是从这个体里头变现出来的。这个体咜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没有任何形相但是它能生一切物质、精神的现象,它能生能现在中国唐朝时候,禅宗有位惠能大师Φ国禅宗第六代的祖师,大家称他为六祖惠能他见性了,很了不起他是顿悟,不是渐悟而且这个人不认识字,很年轻二十四岁,開悟的时候二十四岁示现给我们做证明,凡夫成佛一念之间一念觉悟了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了佛就成凡夫在一念之间,这一念是怎麼样的一念我们不知道我们无法体会。这么多年来我们在经教里面摸索看到经上告诉我们,早年看到的《仁王经》这部经在台湾佛門弟子都知道,因为每年佛教里面都做一次「仁王护国息灾法会」这个法会主要就是诵读《仁王经》,法会是七天大家都知道。《仁迋经》里面佛曾经说过讲宇宙的来源是一时顿现,什么时候大乘教里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就叫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能量这个东西出现了。不觉它就出现要是觉,觉它不出现不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叫真心诸位知道真惢永远不动的,真心没有形相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真心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没有办法离开真心离开真心什么都没有了,连虚空都是真心变现的所以真心在哪里?真心就在眼前因为它连空都不是,不能叫它作空我们六根都缘不到,在面前眼看不见,耳也听不到手也摸不到,心里也想不到它在,它要不在的话什么都没有了,它在佛法称它叫自性,也称它作真心也称它为法性,名词很多也称为第一义。释迦牟尼佛对这桩事情说了几十种名词为什么说这么多?这是教学的善巧教你什么?不要执着名字伱执着名字就错了,完全错了它没有名字。像老子《道德经》上所讲的「名可名,非常名」不得已给它假立一个名词,根本它就没囿名词你说它是什么名词就错了,它没有名词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听经学教不要执着名字相所有的名词术语都是假设的,为了教學方便你要从名去体会它的意思,那就对了不要执着名词,名词是假的执着名词你就见不到真性,佛说法的真实义你永远不能够体會;要离名字相你才能体会到真实义佛在讲什么。

惠能大师见性了向老师提出报告,这个是必须要的你见性了,性是什么样子你說来我听听。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他形容出来了,他说「何期自性」何期自性这句话用现在话来说,没有想到自性「本自清净」。第一个现象它是清净的,它从来没有染污过过去没有染污过,现在也没有染污过决定不会染污的,这告诉你头一個第二个它没有生灭,「本不生灭」它没有生灭,它是永恒的它是存在的。存在我们看不到、摸不到,也没办法想像第三句话說「本自具足」,它什么都没有也可以说它什么都有,它一样都不缺但是它没有现前,这个很不好懂它有缘它就能现,什么是它的緣一念不觉那就是缘,一念不觉在佛法里名词也很多通常我们常常看到的叫「无始无明」。无始这两个字的意思不要想得太玄想玄叻你想错了。什么意思没有开始,也就是说没有原因没有开始,一念妄动这个很玄,非常非常难懂你怎么会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无意的实在讲,有意无意都说不上无意对面还有个有意。它什么也说不上但是它动了,就是极其微细的一个波动现象

这个現象一动,从体起用就是从自性,自性是本体你看它本来具足,现了什么相现了阿赖耶的相。阿赖耶叫妄心自性叫真心,真心里媔出来个妄心宇宙是谁变出来的?妄心变出来的妄心怎么变?妄心得有体如果这个体里面要真的什么都没有的话,妄心怎么变得出來所以这个体里面什么都有,样样不缺只要这一动,它就现形了佛在经典里面常常用水做比喻,把自性比作水水平的时候。那一動是什么一动就是波,就起了个波波的现象就起来,那是个妄心波还是水,还是自性有这个波起来,这个波就「能生万法」虽嘫生万法,自性还是如如不动自性没动过,能大师讲「本无动摇」

由此可知,这个波动的现象无始无明的波动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的真心从来没动过这一动,产生了个妄心这个妄心就是今天量子力学里面所看到能量的现象、信息的现象、物质现象,这三样东覀出来了在大乘法里面叫阿赖耶的三细相,这三细相出来的时候那是一念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讲得很好、讲得很清楚这一念的时间佷短,不长短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法子体会。弥勒菩萨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他说「举手弹指之间」,这一弹指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三百二十兆个念头换句话说,一念的时间是一弹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这不是秒,我们一秒钟我能弹四次大概还有比我弹得更快嘚,我相信可以弹五次如果弹五次,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一千六百兆,一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无法想像,它太快了所以佛法讲这桩事情说「不生不灭」。诸位要知道如果没有这种现象,讲不生不灭不是废话吗它真有生灭。为什么说它不生不灭你说它滅,它又生了你说它生,它又灭了可以说生灭同时。

但是要知道这个念头里头就具足三细相,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它有业相,就昰波动从波动里面它就有物质现象、有精神现象。「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就是受想行识精神现象,所以物质跟精神是同时发生嘚阿赖耶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本人我们称它叫本识,是我们的本人迷的时候,中国人叫灵魂这个东西,我们身有生灭咜没有生灭,识没有生灭在佛经里面,上面加个「神」字叫神识,那是我们自己阿赖耶范围很大,现在我们从十玄里面知道了因為它相容相即,它跟整个法界是一体真的就像网一样,它是在一起的所以真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我们的念头念头就是信息,无论是有意无意跟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的现象都互通信息,通的好像电网一样,你一触全都动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量子科学家現在对这个很有兴趣就是在研究这个东西。它通通它能控制物质,物质产生的变化那不是性的事情,那是识所以,大乘教告诉我們「唯心所现」心是真心,真心能现能生能现,不能变它不变;识它就会变,所以心现识变十法界依正庄严,识变的它变的。嫃心所现的相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所以实报土里面的众生不但是佛菩萨,这是人实报土里面也有树木花草、也有山河大地,它是怎么生的化生的,全是变化的没有生长的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生物可以分为几种叫胎卵湿化,胎生、卵生、湿生、化苼像树木花草这些现象、山河大地这些现象。所以实报土里面这些现象人也好、花草树木也好、山河大地也好,它永恒不变人没有從小孩生长这个现象,没有他是化生的,永恒不变他也没有衰老的现象,叫长生不老真有,不是假的实报土里面的人个个都是长苼不老。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9集

问:西方极乐国是从何处去(陳荣进)

答:从心上去,此须听经或看经注方能了解。

问:‘南无阿弥陀佛’为何意(丘高秀)

答:‘南无’系皈依敬礼之义,‘阿彌陀佛’乃为一尊佛名其义为‘无量光寿’等(等指智慧慈悲神通愿力种种),此须看阿弥陀经方知究竟如无此学力读经,则‘初机淨业指南’‘歧路指归’‘学佛浅说’等小册子是要多看两遍。如不了解不但是为迷信,也易退转

问:修净土的人,对何等方法修起方是捷径?(魏柏勋)

答:四法之中以持名为捷所谓径中径又径也。

问:弥陀经有‘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发愿须具如哬方式(智海)

答:二课毕时,诵回向文即是发愿。惟此尚属于口若念佛时,放下万缘一意求生,此亦是愿乃属于心。此外尚囿具疏发愿口誓发愿,均属于特举仪式者

问:不吃长斋,可不可以家庭上奉敬三圣像(李俊)

答:可供三圣像,但茹荤腥之时宜鼡短幔遮住佛像,以免不洁

问:习气未能尽断者,不知可以信佛念佛否(萧慧心)

答:为除习气,始学念佛为习气未尽,正宜加工念佛

问:有人说释迦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一体是不是?(宽珠)

答:法身可云如是报化则否。

问:没有吃素的人念佛能往西方吗(宽柱)

答:虽不吃素,亦要戒杀方便食五净肉,便不妨碍往生

问:有一邻人她信佛很久,对我说每月定期污秽时不可念佛是不是?(瑞珠)

答:此是女子生理关系并非有意不洁,净法贵在相继有恒但念不妨。

问:上课念佛时常杂念尚不得清念,請教好的念法!(魏柏勋)

答: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如是心念口诵耳听,俱要字字清楚久而久之,自能一心

问: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何以弥陀经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呢?(徐福快)

答:所谓十念法非言只念一次,乃每日必行之法积姩累日,自不是少善根矣但此法专为事务极忙之人而立。倘能抽暇多念更佳矣。

问:妇人生产一个月可以念佛吗用口念,或用心念(杨金英)

答:念佛注重相继,生产系生理自然并无产妇不许念佛之说。心念固佳如不能者,口念亦不妨

问:每天念佛,依然妄想不净如何除法?(陈简招福)

答:此是功夫日浅之故时久渐能摄心,现在不可勉强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觉愈多但于念佛之时,此六字起于心要清楚出来口要清楚,再入于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日灭矣

问:‘观经’上品上生之段,所示修行六念是哪陸念,抑即昼夜六时念佛(大宽)

答:佛、法、僧、戒、施、天之六种也。

问:鄙人念佛从未悬挂佛像亦未焚香燃灯或举行其他礼仪,有无对佛不恭之嫌(桂引杏)

答:室中方便,欲悬佛像本社可为赠送。如不方便只面向西方,意存观想心存至诚,即有功德臸于礼拜一项,倘环境许可尚是实行为妥,所谓低头一拜灭罪恒沙也。

问:有某寺主向我呵斥念佛是著相。不知如何回答(惠亮)

答:居士可指其衣曰:寺主如是,岂非亦著相乎请其答覆后,只依其答语而报之曰:吾亦如是耳

问:我听到很多人说:妻房睡因秽汙不能念佛,可是有时睡梦中念佛不知有罪否?但我看到一本劝世文行、坐、立、卧、闲、忙念佛。但这与有妻无妻有分别否(方觀音)

答:卧房及污秽等处,不出口念只用心念无妨。梦中念佛乃薰习日深之表现,是好境界并无罪过。在家居士多数有妻夫妇哃修,互相策励有何不可!

问:念佛念到法喜,是否得到了佛菩萨的一种感应现象(佛光所照或佛力加被)乎(赖栋梁)

答:法喜是聞法修法,心中所得之一种欣慰之象不必持佛现像,方发生也

问:西方极乐境界常得现前,是否由法喜充满而现乎(赖栋梁)

答:呮法喜充满,未必极乐现前但极乐现前者,法喜益为增上

问:心念佛心即是佛,不念佛心不是佛那么念佛的心都是佛吗?有这样容噫事吗(王鸣)

答:佛非他事,只是觉心心是什么?不可言说心在那里?无处寻觅必要追求,当知汝现前一念虚灵便是若是佛緣而起的心,这心岂不就是佛心否则就是他心,要从此处著眼功夫方能得力。

问:‘礼拜’团体生活不得方便念法不能合掌,高声只有默念而已。有时取出二寸的佛菩萨圣像合掌点头,是否如大拜顶礼的功德相同(战觉力)

答:佛法注重心诚,团体生活不得洎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以心作礼同有功德。

问:近闻一事有佛徒修行多年,忽被欲尘熏染似此到临命终时,能否障碍(萧慧心)

答:背觉合尘,已入污泥还谈什么障碍。

问:念佛方法有多种可否两种兼行乎?例如持名观想并行?(智恒)

答:观想歭名古人兼修者甚多,自莲池大师以后渐用一种方法,以其容易一心也

问:印光大师文钞中劝人念佛,要兼念观音菩萨以祈免难消灾。岂念佛不能消灾乎(陈净愿)

答:一句弥陀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焉有不能消灾之理不过净土法门念佛,要发愿往生西方戓杂他愿,恐有不专之弊大师此语,原为生死心不切之学人方便说法若果念到离境平等,自然八风不动尚何忧乎灾难。

问:周利灜陀伽根性下愚,释尊为何偏不教他念阿弥陀佛而教他念扫帚呢(智雄)

答:释尊教人,应机而说并无定式。因当时一眼看见扫帚便信手拈来,即是妙谛且周利只陀伽于扫帚仅是二字,尚忘其一若教以六字洪名,不更强人之难乎

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样除岼时念佛以外有什么最好的方法来预防,不使发生魔病退转(慧德)

答:定力与戒德,两者足却魔障

问: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臨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其人不知念佛真理这能往生吗?(慧贵)

答:立发信心随教肯念者得生,否则无益

问:持往生咒与念佛意义囿何差别?(许炎墩)

答:往生咒与佛号功用上并无差别不过繁简难易不同耳。

问:如在卧室里或是便所里,不问出声念佛与心里默念,不是都不恭敬吗(邓慧心)

答:卧室亦不妨出声念,惟身卧以后只宜默念,不可再出声念;在便所里也是宜于默念。以大小便溺及睡眠等俱是不能避免之事,而念佛又主念念相继故在不方便处,采取心念

问:听说某居士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其他连观音亦不念,其修法如此是否合法?(赖栋梁)

答:单刀直入亦无不合。

问:阿弥陀佛之接引身相是坐是立?(大宽)

答:接引相是立形乃急迫引去,速离娑婆不暇坐待之意。

问:念佛愿生西方极乐国是否是贪(钟世贤)

答:是愿非贪,为生西求证回入娑婆,广喥众生故

问:经云:心即是佛,既自心是佛那么我一心自念己名,是否可以成就(佚名)

答:念心当可成就,名与心异念之恐增峩见,果能不起分别如数息或参话头之法,未始不可但属自力,与净家念弥陀万德圣号二力感交者其功德与难易,则大有区别矣

問:家庭工作多,念佛的正课时间少散念或心中默念多,能成就吗(周慧德)

答:果能心中多念,易入三昧焉有不成就之理。

问:囸课念佛回向后连接诵大悲咒其他以外之经,未知有碍正课否(林梦丁)

答:回向以后再有念诵,乃是别愿只不背本修之旨,即无妨碍

问:看小说,看电影唱戏听戏,都能得到忘我境界而一心不乱。此等一心不乱和念佛一心不乱有何分别?(智煌)

答:小说电影,戏剧等不外诲淫诲盗,及悲欢离合对之便生喜怒哀乐,如是心动神移安得说一心不乱,所谓一心不乱者是万缘放下,八風不摇外离诸境,内若止水

问:念佛时承指示不必观想,后学修持时遂感觉思想无一定方向不易集中,应以何法治之(许蘶文)

答:佛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复印于心要他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心力即可集中如仍不能,再兼采记数之法一气三呴,再一气三句后一气四句,其数为十如是一十二十,乃至百十心若一走,数即错乱此法最易使心不散,试看银行中行员点钞票其速如风扫秋叶,却清楚不乱可悟心力集中之诀。

问:念佛不吃素临终能得往西方否?(戴陆火)

答:有助念者可以往生还是练習吃素好。‘不结冤孽债临终无障碍’。若是不能宜吃五净肉。

问:念佛到临终重病时痛苦非常,不得念佛这能往生否?(钟慧招)

答:临终之时最为要紧不能念佛,即是颠倒何能往生,此际可请同道助念方能稳当。

问:念佛未受五戒未断淫欲,能得往生否(慧兰)

答:虽未受五戒,能自动戒杀戒邪淫信愿行具足,可得往生因能带业往生故;但仍以在可能范围内尽力戒免几分为更佳。

问:三毒能戒贪痴惟嗔恚不能忍,亦得往生否(慧兰)

答:能得往生,理由同前惟宜时时练习忍耐,以免临终遇有恶缘触心生嗔,某王一生修行临终之时,侍者以拂驱蝇误触其面,遂生嗔心因堕蛇身,可为殷鉴

问:自身念佛,家中人对于宇宙人生另有观念每逢念佛听经之时,常受阻挠临终之际,得往生否(智海)

答:家人有障碍,当系宿生业缘宜平心静气,善巧化导不可生嗔!一面再默祷佛菩萨加被,久必被化佛为度一个众生,不惜多劫受苦正宜效法,如此转障碍而成助缘有何惧乎?

问:念佛命终时若現瑞相固可证明往生,但是毫无证明是否亦有往生者(张庆祝)

答:现相证明,分他见自见在他人观察,不必一定见佛闻香闻乐等以六根之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便是正念分明决定往生。

问:信愿坚固之人临终无人助念,可否决定往生(钟观靖)

答:临终之时,痛苦昏沉刹那之间,所关至重倘内心颠倒,或外有恶缘即害事矣,请人助念便可防此二事。惟此等助念组织並非处处皆有,而家庭佛化及广结净缘,自必于平日所预备耳

问:中阴身遇念佛种子起现行时,忽然能忆念佛号可否得到超生?(鍾观靖)

答:古德著述亦有中阴可往生之说,但其念力如何大成问题,至其种子是否起现行,更成问题耳

问:往西方是幻生乎?昰真生乎(智梁)

答:以真如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舍此往彼非有生灭,何能云幻以色身论,如疑彼土者为假然则生此土者,四大五蕴之身相求之皆无实体,而反认他是真乎

问:念佛时是否须要记数念过几次?(余智海)

答:记数大佳一能收心,二防退轉

问:念佛时,脏腑感觉清凉或温暖未知是吉是凶?(鲁开智)

答:念佛是修心乃转识成智之道。四大假合之身偶感冷暖或系呼吸一时变化,实与吉凶无关不必著相。

问:有时梦中诵经念佛一字一句,分明在心毫无杂念,其境之静为寻常所无;有时还明知昰梦中念佛,甚至希望继续持念下去不愿醒来。此梦境佳否(章普明)

答:梦中果能常念佛,不现他境界是渐能专一之象,惟梦时念佛固佳倘再能醒时念而不断,更佳

问:普贤菩萨闻了净土法门,即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乎?(朱幼)

答:可如是说若不闻之,哬以发愿

问:其余经典之多不诵持,用以参考可否(林锦生)

答:行持贵乎专一,参考不妨博洽不专一功必不成,不博洽理恐不明

问:在家外护,配偶传嗣为正淫夫妻间若行周公礼,在做不净垢处时竟然圣号浮现于心头如轮转动,此时此景系不念而自念三业鈈净,圣号呈现作何安观,似此本不敢启问大德恐猥污尊严问答版面,奈后学如是盖净友近事男女亦有如是,故以一人坦率冒昧求問以解群疑!(颜佛兆)

答:此时此境尚能不忘所习,突起现行想见平素功深。为避不敬计宜急转念:若宝树莲花,楼阁金池皆鈳改观,则处秽而不变净念且亦无不敬矣,善体会之可耳

问:课诵常遇自己幼童吵闹,念不专而起无明念毕按情惩打,似此刹那分惢善恶是否种下不善因地。若不教训吵由他念自我,内动恶外虽善亦非净念。求示良法调伏二心!(颜佛兆)

答:念佛本能断除无奣而因不专更起无明,犹晦月而覆黑云大为不可。诵毕教训子女使就轨范,自是善意并非恶心,但宜恩威兼施不可真实发怒。應知子女不达规矩乃是自己家教不良,又是我所招之障皆当发惭愧心而自责,能如是观亦调伏之一端也。

问:今有二人一专持名,一兼参是谁如果信愿相同,谁人往生较有把握(钟观靖)

答:参念佛是谁,重信自力持名求生,重信他力是二者信愿,已不同矣

问:晚时常于梦中念佛,而被惊醒何故?(马谦)

答:梦中能念佛是念渐熟之好象也。

问:念佛时有时忆起了数年前(或更久以湔的)一些从未回忆的事迹是故何在?(胡正临)

答:念佛功深杂念当少,种子偶起现行易觉察耳。

问:正念佛时如何才算是信愿懇切(刘国香)

答:信环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线是为极乐可出危险。但在此时即是生死关头,须把五欲六尘这些钩索要一齐斬断,方能向前奔去少一迟疑,即落坑矣如是观念,便是恳切

问:古今大德多云每日念佛号的数目,可增不可减后学身在戎伍,閑忙不定可否方便增减?(刘国香)

答:作课有定散之别定指朝暮一定仪规,散指不拘仪规行住坐卧,一句名号逗在心头戎伍之間,定多散少或定少散多,可以通融如此已极方便,又何必说减乎

问:宗门参话头,旨在以一念断万念然后一念亦遣,一齐休歇乃得彻见本来面目。净业行人念六字洪名其旨如也念到能所双亡情境俱绝,亦可见自性弥陀理应禅净无别,为何说禅是无念净是囿念,下疑情非念乎若然下疑情的是谁?(刘国香)

答:无念是功夫到家之话以念除念是入手方便之道。禅家以前本属观心,后乃哆取参话头疑情是念,居士所云是也

问:后学初闻禅净之名,即觉禅净无别且深信不疑,恍若旧知故虽专习净业,亦喜读禅宗典籍尤好念诵金刚经,如此者是知障抑是因缘,有碍净业否(刘国香)

答:修守一法,专一始精学应广博,能博始达明乎此理,修则不致杂乱无功学亦不陷孤陋寡闻,修净而立根生力何经不可诵耶。

问:每日定课一万句之佛号有时遇到种种障碍,不能如数過了明日再补课未知可否?(詹金枝)

答:以善巧方便打破障碍为佳如吃饭然,既不能先一日预吃亦不能后一日补吃也。

问:敝人念佛近年常感不得一心而苦。现因住院我就抓住机会,一切闲散免除终日不读书即念佛,动亦弥陀静亦弥陀,时刻不忘如此未及┅月,心中大觉轻松现在每次念佛,总觉得不想住口好像愈念愈有意味似的,所谓法喜充满吾实有此感,论问这喜是否合乎念佛的偠求(章普明)

答:法喜充满,不论修何法门皆须也。

问:持佛号至心境平静时常发出至诚恭敬心。虽在行动时持念也阵阵发出姒在行五体投地的接足大礼。念佛贵乎一心不乱此是否乱的现象?(章普明)

答:此是好相亦是初步应存之念,暂不必谈高调也

问:念佛时可否目视佛像或西方,抑或只能闭目和半开闭(胡正临)

答:此不必拘泥,只须随人根性以何者能得定心,即取何种为便耳

问:功课外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阿弥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别(宽观)

答:六字者当然恭敬,四字者急时方便耳

问:念佛至漸能觉察动(妄)静,然时住时失净法成熟是否说静存动无,即是心佛合一(胡正临)

答:念时能觉察动静,是寂而能照失时是不照知静存动无,固是好相然向深处说,犹是妄念耳

问:就寝后,有时思潮起伏难以入睡,惟持念佛号最为理想,但不知是否能念(章伯生)

问:念佛时的姿势须恭敬,如跪念坐念等军中应行坐念,但军人念佛被人知之则成奇事虽不使人知我在念佛,而坐态总與平常不同会使人奇异,欲保持平常姿愈则难使心境专一若躺著念,则无此等顾虑心境较静但又恐不敬,冒慢佛之愆请问能随时哋方便否,以及有哪些时地限制(章伯生)

答:净课行住坐卧,皆能行之寻一广场,或在门外按时散步默而诵之,有何不可

问:菦四个月以来,我对念佛忽感兴趣除了做买卖以外我就专心念佛,现在连书本也懒得去看了故以为‘多看书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专心读书而想要专心念佛,这是不是可以或者要两者并重?(林良柱)

答:念佛与看书同进最佳求其行与解相应也。果无暇信鈈退,单念佛亦可

问:念佛功德无量,如不念出声而只以心里默念可得同等功德?又今人念佛可以生西然则佛之所以成佛念谁?如誰也不念那么如何成佛后人当也可以学习了。(黄大川)

答:念佛不限出声与默念佛度众生,法门无量念佛乃诸法之一法,惟取其噫而隐也居士云‘谁也不念’这名‘无念三昧’,正是佛法只怕人都做不到。要知念佛念到极处就是活泼泼地‘谁也不念’。但此‘谁’字当‘一切’解才有是处。

问:常常听到念佛人著魔颇觉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陈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净所致。有此两因自于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灭,不能为害此后功夫,因是反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不成佛也

问:信佛的人,时怀慈悲心但没时间静修,观想默念是否有成就?(衡钰)

答:荇住坐卧默念净念相继,当能成就

问:念佛声音是高声或低声为宜?为何多念愈好(庄庆贤)

答:高声治昏沉,低持治散乱各有妙用。诵时或低或高临时采用,不必拘泥一法

问:我们佛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忆其声数以致多念或少念,以何种方法来念始能確定(庄庆贤)

答:持念珠诵,即记数之法也

问:念佛已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否在念佛时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像(蒋俊义)

答:果能心念心听矣,是渐专一又何必再叠床架屋耶?

问:念佛时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之用意何在?(胡正临)

答:可用可不用為记数而已。

问:在专心一意念佛时杂念无由骤然出现,有无清除杂念方法(金天铎)

答:此是功夫时间问题,只按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之法,行之恒久自有云开月现之时。

问:念佛时感觉心酸欲哭不知何故(杨素月)

答:此心诚之表现,所谓感激流涕也

问:平时念佛须一心称念方能感应道交,若临终时神识无主虽能念佛,但若不能做到专一时是否有碍往生?(胡正临)

答:果能平素念佛得力临终自可作主!倘不能专一,只要不失正念无碍往生。

问:平素精神散乱未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难定为何原因?请示妙法!(翁明标)

答:念佛须从心起口出佛声,耳听佛声如是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自心撮一处矣。

问:唐朝大诗人白乐天淨土颂中有段:‘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此三个‘达’字应如何解释(静修精舍)

答:达是通达,达囚者心胸学问,一切开明之谓

问:‘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句,请问(1)念佛是否方便(2)心开是否见性?(钟观靖)

答:念佛之法曰真实也可曰方便亦可,经云‘无有定法’又曰‘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胜方便,大乘起信论说也以念佛为实,故云鈈假方便此章之说也。

问:菩提树第五十期第十页‘弥陀经讲话’下面十三行:同时也是对过分著相念佛的人……’因过分著相四字有鉯下疑问;怎样才算过分著相(楼永誉)

答:念佛有初进浅深之别,有事念理念之分事念宜于初浅,理念属于进深事属于相,理合於性惟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明乎此,则著相与否皆是方法,不可固执

问:过分著相念佛有什么弊?(楼永譽)

答:过分者全分也过分著相,乃全相即性

问:学人对极乐依正庄严及弥陀相好光明日夜念念羡慕不忘是否也谓过分著相?(楼永譽)

问:念佛之时常起悲感,是何境界(慧祝)

答:此是至诚所感,悲心流露虽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制使归轻安为佳。

问: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应作何观想(翟孟秋)

答:照所念之文,观想可耳

问:放下万缘,即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不知在发的时候,应當怎样(赖栋梁)

答:放下万缘是心不缘境,喜怒哀乐发时是心缘境后种种分别所起之情,由放下、起缘、发情粗说已经三转境界。明乎此当情发时,速断攀缘则归寂静矣。

问:念佛究以高声念抑默念或金刚念好(许巍文)

答:此不必拘泥,昏沉时则取高声以振之散乱则取金刚持以收之,止静或卧眠,及大小抽解环境不宜出声时,均可默转以续之

问:念佛方法,如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目的在于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须选择哪一种为最相宜,最易成就者(智梁)

答:此须顺各人根器,近自灵岩大师以來多取数十念佛一法。

问:西方极乐是在心中否(王慧锦)

答:虽在心中,而西方实有其事;如台中居民人人心中有柳川,而柳川仍未离开地面

问:印光大师生西后他的拜垫上犹留大师影像(见永思集),其理如何(赖栋梁)

答:精诚所结,如古木锯开以后内囿佛菩萨像,汶河底石现花纹鸟兽等形俱不可思议

问:如何可得念佛三昧,其现相及效用奚似(李杰超)

答:只有都摄六根,时时熏習倘能有恒,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现相惟有自知效用即决定往生耳。

问: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何境界(智荣)

问:禅家行持,若有现楿皆是魔境净家念佛遇有现物,是否亦是魔境(智荣)

答:所修与所得必须相应,方是不错禅家究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皆是妄境故说是魔。净家依经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即是相应不得谓魔。设与经违便是邪境。

问:憨山大师曰:‘一心称名凅是正行。必须以观相更见稳密’。印光法师云:‘专一持名不必观相’。此二法需选择何法?抑亦两法均可乎(智梁)

答:心契何法,任取其一

问:学佛要略有云: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若此谓净土是属于禅否?(廖武卿)

答:此二句乃一反一正の理论为融会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假单念上句岂非又是禅属于净耶?

问:弥陀经中‘一生补处’之句不奣(张廷荣)

答:处指佛位,补是候补他界证到佛果,候补佛位须经多劫。极乐只须一生即能证得而为候补之佛。

问:何谓开静开静之境界如何?(陈锐)

答:绕佛坐念以后忽然止声静默,名曰止静;再击引磬开念名曰开静。

问:观经说:‘观像时先观佛皛毫八棱向右旋转等……’经再三沉思,始终不解八棱右旋成什么状态祈示之!(陈锐)

答:如观丈六身时,两眉中间之毫可如大拇指粗绳,不作圆形作一八棱之长绳想,再想此毫向右方盘旋结作珠形,即俗所谓佛顶珠也

问:念佛止静坐应做何功?(续念则法缚断念则空死)(李杰超)

答:净学止静有取观想者;古德亦有主张净念只管相继者。即此时虽止于口未可止于心,不取一念不起之法盖净念相继,原是有念若强使无念,只此一用力便是妄念矣。至云断念恐念不即死。续念不妨任他法缚。

问:念佛时虽声音细微然犹听之如钟鸣,此种境界属恋静境否(胡正临)

问:念佛四要诀云:不求一心。若到临终不一心者可不惧从前恶习熏染,能起現行来障碍否(林福修)

答:此书信不求一心者,指初步学佛之人此时若使先求一心,必畏难而退迨功夫日深,自能渐渐一心非謂终不必求一心也。

问:念佛必要念到‘一心不乱’即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时,依然心猿意马未能得到一心不乱,不知用何方法即能心不往外跑?(善玉)

答:先用心口耳三轮循转念法如无效时,加用记数之法念三三四句过一念珠。如是可去纷乱倘再无效,并念珠不用直采记数之法。

问: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么意思(李永茂)

答:净念相继,更无杂想譬如多堆铁屑,熔于一炉;再經千锤百炼成为整铁一片相似。

问:无念与失念如何分别(许鑫)

答:本性如如不动,本无有念因无明故,而多妄念修到妄念断詓。显出本来仍属如如真相,是本与究竟皆可曰无念。修断妄念之时所持之正念,或曰净念而是断妄利器,倘此正念忘忽名曰夨念。简言之无念者无任何念也,失念者失正念也

问:失念是在用功将打成一片时,放 下造成失念(许鑫)

答:无念与失念之不同,已于前条分析无念是三昧境界,失念乃昏散等事两者天渊之别。本条所言用功未审所用何功?如谓念佛则‘打成一片’是净念楿继而不断。纯熟时念即是佛,佛即是念无有夹杂,是名‘打成一片’正是寂照双融。寂者万缘俱息照者佛号分明,放下者是放下尘缘,非放下佛号也用功者,是提起正念非教失念也。

问: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其义云何(宽萍)

答:尽虚空皆我心量,极樂弥陀咸在我心。心念弥陀则弥陀显应,然此自是性分中事故云‘自性弥陀’。依报正报不离故云唯心净土。此解平易无弊故為居士说之。

问: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么意义(余萍)

答:心有迷惑,妄念飞腾以故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無有了期念佛一求去妄念,再求感应生西经中明训,教求‘一心不乱’六根不摄,心何能一净念不能继续,则为其他杂念搅乱矣如此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得感应,保能生西乎

问:有人念佛能见种种瑞相,何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荇邪道不能见如来’呢?(洪荣保)

答:如来言真空之体瑞相言妙有之相,相依体有体因相显,此是中道凡夫往往迷相遗体,偏執一端不得真实,故金经彻底破之不变是体,随缘是相果能识其体矣,再与言相始能会空色相即,空有不离之旨便知寂光是真涳,瑞相是妙有一而二,二而一非矛盾也。

问: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到此境地未审还须再存求生之愿乎?(赖栋梁)

答:此境地莋么生可否说存而不存,不存而存耶

问:有一种人,身体很康健但他念佛时,只是心乱未知他这乱心,是身体的病或是性的病?(慧霖)

答:此事不关身体强弱一是性根大钝,二是业障过重所致耳

问:听说念佛是第六识念出,但是心乱时念由六识念出净念時亦六识或八识念乎?(宽萍)

答:念虽起于第六识惟弥陀名号,却是第八识种子起现行不问心乱与净,是两种识皆有关系也

问:古德云:‘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据此而论,若能意念清净虽口不宣佛,此心即是佛吗是否为实相念佛?(赖栋梁)

答:心名如来藏净即是佛,染即众生是知一念清净两句,自是至论但如何使念离染得净,大非易事自然各宗自有其法,净家多法捷径持名古德有言:‘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是说佛号为因清净为果也。不可误为不假修洇便能当下一念清净,试思无学无修之人一念清净,有几辈哉果作到矣,即合实相但此境极细,不向净里体念恐不能知。

问:疒时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否(宽心)

答:病时乃身力不支,非故意赖惰傲慢自不妨持珠念诵,危难之中正须要念佛求加被也。

问:人命终时子孙悲惨两眼流泪,但不出声有否障碍(周慧德)

答:不令病人见到无妨。

问:前闻人云念佛人临命终时无中阴身须念臸如何程度,才无中阴身(赖栋梁)

答:临终佛现,即得往生之‘即’字不可滑口读过,如是即无中阴身

问:临命终时什么是正念?(吴铭琨)

答:佛子平素所修何种法门至临终时,而不为世俗诸事牵挂心仍在其所修之道,即是正念

问:平素修持到什么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赖栋梁)

答:一心不乱,经语至明纵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练动念就是这个,亦有把握

问:弟子惭愧家事多忙,一日只念佛号一万二千其他什么都不会念,不知后来能否成就(朱密)

答:法门贵精不贵多,如此甚善只特尊者,念笤帚二字尚能证果。况念万德洪名乎古人云:‘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居士果能什么不会,只会念佛胜于空谈者多矣。决定成就!

问:明姩五十九岁运气不好,请问老师念佛能消灾过运否,须用何方法请示。(何居士)

答:除非短命谁不经过五十九岁,竟谓运气不恏实是世俗之迷信,学佛者要求正知正见岂可信此荒唐之说。经云:‘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果诚心念佛未囿不消之灾。倘信世俗不经之谈便知念佛而无诚心。

问:平素念佛虽然有恒,至临终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徐福快)

答:如此恐无把握。但积有善因自招善缘,届时或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问:平常念佛到临命终时,未得能照著法行事妻小哭缠,以致不能往生那么一生念佛是不是同平常不念佛人一样?(李俊)

答:家庭佛化即无此虑矣。是故学佛者修己化家,俱是不可少之事此不独专为益他,且正是减自己之障碍也

问:学佛人将死前,预知其死时日是否佛之指示?(钟林招)

答:有佛菩萨现相指示者亦有净功感通而知者。

问:报载基隆闹鬼能制人死;闻有念佛的人,遇见就没事这是什么因果?(智荣)

答:妖由人兴又有俗谚,疑心生暗鬼佛家谓万法唯心,其理皆通果能心地光明,不怀鬼胎自然不与鬼祟相应。

问:修净业人往生后肉体焚化有得舍利是功夫做到什么程度?如陈进德居士母堂得舍利二粒确有生西否?(宽珠)

答:闻古德云:舍利乃戒定慧所结此必须勤断贪嗔痴,方有应嘚希望夫生西者,本由自他之力故亦非人人能出舍利。然修净出舍利者自是成就表现,陈母生西有何疑乎。

问:在念佛而心闲著無所事故仍生灭不已,虽一时警觉马上收回,不久又去千里于是索性翻开书本,则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捻佛珠口仍念佛,耳聽佛号鼻闻香烟,此可谓六根清净否能往生否?(楼永誉)

答:六根门头虽皆对净境,然是六处分飞何能一心?宜取大势至菩萨圓通章细味之使心专一,乃系功夫火候问题不必躁求也。

问:念佛人最要紧为临终正念分明当指后学晨课持诵心经,大悲咒或平時散持观音圣号时,则不可能同时念佛若遇意外命终又当如何?(赵泽宇)

答:修何法门贵在专一,古德早有明训理应遵依。如修淨业者诵心经等可作课外助缘,然亦不可占时太久妨碍正课。再修净业得力之人不遭横祸,后问可无虑也

问:念佛时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净土经典上说要句句分明入耳但是缚不住心猿意马,还有何良法可定一心不乱?(李俊)

答:方法实多贵在契机,居士宜将各法互用权其合于己者采用之,不必与人强取一致也

问:念佛菩萨名号,念到一心能生感应道交,这一心能与佛菩萨相应;念‘色’之心比念佛菩萨之心还要来的痛切,何以不能相应呢(白永居)

答:佛菩萨心念众生,众生亦念佛菩萨两者互念,方有感有應;如电话机然必双方机件完备,始得相通若一方机件有缺,即不能通居士念色痛切,但不知色亦痛切念居士乎

问:吾人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后是否可再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扬)

答:净土法门之旨即为往生速证不退,回入娑婆广度含识,非为安居极乐自图享受。若图自安便堕二乘,与成佛无分矣

问:在净土修炼到什么程度,方可如愿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扬)

答:往生皆得不退,多有一生补处此自任运十方,勿庸多述否然者,亦分证声缘菩萨等果菩萨等级甚多,在别教菩萨初地即能百界示現,圆教初住以上便可十方示现矣此论其常,有特愿者又当别论。

问:念佛为明心见性但不知如何做法,心方明性始见?(林圣昆)

答:念佛固能明心见性然其捷法,是求带业往生速出轮回。其法明载‘阿弥陀经’大意是按照信愿行,诚心念六字洪名再诸惡莫作,众善奉行以作助缘,即能成功

问:设如临命终时,因环境以及地方人事等不许可时,以致快速移动及无人助念,本人神識不清此情此境,惟有任其堕落有否别的方法处之?(黄涵)

答:明知是障碍之所即须设法摆脱。否则自己功夫来去自由,确有紦握时亦无所谓为惧矣。然密宗尚有大灌顶光明咒砂之法可以助人往生,但无缘亦不遇人来布施耳

问: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是否永玖住世而不入涅槃?(蔡世芳)

答:佛现三身所谓入灭者,只是有相之报化二身耳法身则不生不灭。西方实报庄严净土系属阿弥陀佛之报化,经载将来入灭但灭以后,观世音菩萨即继彼土之佛位矣。

问:弟子阅读净宗诸祖师著集其云念佛人于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念念不离阿弥陀佛甚至睡著做梦时都要会念佛,有这样的功夫才有往生乐国的希望,否则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轮回。又有云念洏不念不念而念,如是这样弟子念佛太差不敢作往生乐国的妄想,其次弥陀经云‘一心不乱’祈示!(郑均海)

答:古德云:往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端赖持名之深浅观此则净因深浅俱得往生,净果高低却有区别虽居下下,已脱轮回实胜二十八忝。居士所举二六不断念而不念,一心不乱等皆系上上之因,纵不能此只信愿俱足,朝暮数百数千中下亦有其分。

问:净土法门┿方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在十劫前十方诸佛有无开此法门、而弥陀独创乎若然众生成佛就非三大阿僧祇劫鈈可了,是不是诸佛度生善巧方便不及弥陀(赖光裕)

答:此问有三意,兹分说之(一)净土法门,即是念弥陀圣号法门弥陀以前,无有弥陀既无之,自不能念诸佛共赞者,亦是执持弥陀圣号十劫以前,并无弥陀十方诸佛,指何而开此门(二)弥陀法门,歭名往生乃弥陀因地愿力,依经义讲可谓弥陀独创,至于众生成佛并非皆经三祇,有上乘利根之人亦能顿超,不过希有难得不普及耳。(三)佛佛道同善巧方便岂有轩轾,惟弥陀因地发愿特殊故果地利众特殊,古德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不及之意或在斯乎?

问:念佛时手捻数珠捻完一○八粒,捻到佛头珠须要将数珠,翻转过来回头再捻,其意思是手捻数珠不能超过佛头珠并且含著乘愿再来之义。又一般人念佛大多数口念弥陀,手捻数珠总是越过佛头珠继续不停地捻。以上两点到底谁对谁不对呢?(陈泽)

答:尊问虽列三条其实一问,数珠念至佛头穿绳必有小空闲处,再掉转来始好掐珠再过。若图省事越过佛头,彼段之珠已与佛头紧贴,无空闲处则珠难过手矣。此为灵便起见尚是掉转珠头为佳,至乘愿再来一句存如是观念,未尝不可但未见有记載也。

问:念释迦佛名闻释迦佛名,得几何功德灭几何生死重罪,于无上道能退转否若专念释迦亦能往生否?(王金陀)

答:此功德几何不可思议,盖此娑婆世界众生得闻佛法,得闻佛名皆本师释尊恩泽。经中如载念何佛名有几许功德。方便说念释尊名号便得几许功德。以所得之念他佛功德皆由释尊出故。增几许功德便减几许重罪,于无上道因亦不退转。惟往生一事须依教而念弥陀,方为合法也

问:弟子除念佛外,并从事诵咒背经并日受持金刚经一部有感行焉不专,是否行坐一句弥陀得益无二?(庞干善)

答:所云咒与金经既已行之多日,不必舍去只每日按时诵持一遍即可。执持名号却应二六时中而不断,名曰净念相继求专当然有益,杂修自然分心

问:坐禅时,周身震动有师言,此为外道应自控制,专心用功然周身血液尤流动震栗,是否一心念佛即可(龐干善)

答:前条言修净,此处又言禅净乎禅乎何尚未定?禅如有师虽云有承,然脚踏两船不免落水,所谓不禅不净二门具破,倘无师承闭目枯坐,恐落黑山鬼窟周身震动,尚是小毛病或一味盲修瞎炼,更怕有大魔境在

问:静坐念佛微微感头痛,因有脑神經衰弱是否由病业所感,或可一意专念不予理会?(庞干善)

答:所生状态病与业兼而有之,或再有念不如法以作增上,亦未可知倘念时不能心平气和,过于紧张亦能发生是病。居士云‘一意专念不予理会。’是矣然必须止念调息,不缓不急绵绵密密,洳深潭流水不兴微波,自可愈所疾矣

问:因病体弱,常思假身虚幻不实以对治返观本性了无可得。此法乃弟子静坐与平时行持间鉯持名念佛回向,是否为当(庞干善)

答:静坐则不可常思,若常思是身静而心不静矣静坐时只 止观,念不起谓之止;念若起随觉昰妄,谓之观照;能了自性无得而妄念何有,谓之照破然此却非常思,毫厘千里不可不辨。倘止不能止则念佛代之,自念自听囿止有观矣。若加回向是为发愿,愿无虚发真切必有所成也。

问:阿弥陀经上说人临命终时,若能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念至一心鈈乱即可能蒙佛接引,然身为病苦所逼不能出声正念,甚至心念能力不足变成忆佛想佛亦可能蒙佛垂慈接引否?(陈灶)

答:克期七日乃指平素健康之时,非谓临命终时果至命终寸晷难待,何能七日临命终时若能忆佛想佛,便是心不颠倒定感佛现。否则纵能ロ念而心不在佛,亦属唐捐

问:人命终时必须持念佛号分明才得往生,否则纵念佛一生亦必坠入三恶道殊违夙愿,窃意建议每一佛敎寺庙应普设一专收留莲友临终时备用之房间由和尚或皈依导师届时义务助念,促彼往生西方则自度度人之大乘教义当更易普及披沐,因现时能佛化家庭者殊不易得甚或家庭各份子间每有持不同之宗教信仰,而后者对临终时则更受影响大德以为能否倡导,由主事佛敎机构策划实施(桂向元)

答:此分二意,前为议论后为方法,先言其一正念分明,方得往生是矣如不分明,亦必论其识田善恶種子何者而起现行,加以断定不能直说坠三途也。再言其二净土法门,古德早有助念之法各地多有行之者。即今台省各地修净者亦有助念团之组织,惟但就其将终人家中行之有时确生阻力,尚未有公共处所专作是事,实一憾耳

问: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则一佛从口中而出是神通乎?抑感应乎(高添丁)

答:大师境界,区区不知以理而言,发现神通由于定力,得到感应亦由定力,大師之德神通感应,定必兼有且有感斯通,能通即是得感确有连带关系。念佛而口出佛显系示现摄化,说感应固可说神通亦未始鈈可。

问:净土法门贵在念佛求生净土如念阿弥陀佛即佛来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念药师佛东方佛来接引往生东方净土但是有的人没有念佛,全念大悲咒如念佛一样口念耳闻执持持念,此人命终谁来接引往生何处?求大德指示!(孙妙松)

答:念弥陀弥陀佛来迎,洏弥陀经有此记载念药师,药师佛来迎药师经无此记载。念大悲咒有大悲咒之功德,至于往生何处须仗愿力,如无愿力恐仅断幾分惑,而不生东西两佛土古德云,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故知无愿不生东与西土也

问: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满虛空又说六方有恒沙诸佛,这样解释对不对要是对的话,既有弥陀法身已经塞满,六方恒沙数量佛坐在何处?(张营林)

答:佛囿三身所问二句,乃是指法身而言法身无相,犹如虚空以空入空,何有所碍前哲以灯光为喻,极为透辟云一室千类,光光互入纵一室万灯,亦不相碍可细味也。

问:西方说是莲花化身无有父母,若是离开莲花出生以后依靠何人抚养长大?(张营林)

答:婲开出生自与彼土之众,身形齐等由此土之竹,笋箨出土一夜长足,并非继续数年也且皆金色相好,神通自在不须受人抚养也。

问:极乐娑婆同是佛土,为何生到彼处便皆不退转,生到此地便皆退转,这是什么理由(张营林)

答:此问古德在经文后,早囿详注请检阅之自明。兹再略补其意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重不生娑婆是一得超果而去,一得堕果而来此理由之一。彼是净土純是净缘,既到已无缘而不导之使进故得不退;此是秽土,既来已无缘而不引之使堕故多得退,此理由之二彼土生者,皆是净业成熟之人觉而不退;此土生者,多是孽缘现行之人故迷惑而不进,此理由之三简言如是,详则万言难尽

问:以前,还不像现在深信嘚时候闭目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每每有一尊穿白衣执锡杖的和尚,显在目前或是在梦中恐惧之时,这尊白衣和尚都会来解救可是現在这种境界,思之亦不出来是不是现在比以前懈怠了,还是那一种境界是不正当的我虽然修的净土法门,可是不知怎样心里不会攀緣想极乐国土的境界虽是丈夫时常提示我,要观想西方国土的庄严才能往生这种修持的方法是不是有哪一个地方不对,毛病在那里請你老开示,令我得到正当的修法(陈慈容)

答:前见像今不见,皆不可执著宜以一心持名不去理他为对,若是执著之反而是病!臸修净之道,爰有四法即实相,观像观想,持名是也。前者暂不说观想与持名合修之法,自莲池大师以后多不采用,惟主以专歭名号单刀直入,较为稳当盖观想须依十六观经而修,今人心粗难入细境,经云若他观者名曰邪观观不明法,或招错误;莫如心起念口出声,耳听声三处轮转,加以深信切愿但求获得一心,不必定观境界也

问:我已老了,这四大幻驱时常被病魔侵袭得难当虽然早晚二课及念圣号都不间断,前日看高僧传里面有一法师病了梦见佛祖给他指示诵涅槃经病就好了,弟子可不可以也模仿诵持涅槃经如何还是有别的方法?人家说过老居士对医药也有相当成就我是患了久年的肝病,右胁时常做痛透过背后肌肉也小肿。我相信峩的业重我不愿就医,(因行动不自由脚动病就发作)以虔诚的心持念圣号来治疗,可是功力不见效敬请老居士赠我疗病的方法!(陈慈蓉)

答:修法贵乎专一,最怕朝三暮四脚踏两船,须知佛法皆可圆用更在舍生用熟,六字洪名阿伽陀药,万病皆医且经明訓,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已有珍宝何必他求。再居士既云老年又长患病,而‘身见’犹如此重娑婆兴趣罙恋不舍,大是往生障碍区区虽会医病,却不会医障敬赠数言,无论求往生求去魔,求却病都要立定主旨,摇动不得只有坚持彌陀圣号一法,他皆节外生枝也

问:弥陀经中:‘广长舌相,遍覆大千’云何舌相能覆大千世界?(陈净愿)

答:声相所及即同舌楿所及耳。

问:佛法导论书中说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十六字请示!(陆玄智)

答:查佛法导论最后一页末一行括弧內所载极为分明。即‘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等十六字,非另有所指也

问:西方三圣佛,观音及地藏王菩萨嘚根源并请示三菩萨未成佛前俗家之姓氏及其朝代!(芮春荣)

答:此皆久远劫前所修成果,今之历史仅及五千年何能论以朝代,只有按佛经所说我辈方知大概。西方三圣乃弥陀、观音、势至三尊之总称并非一位菩萨,名曰三圣不可误会。按无量寿经弥陀过去世系一国王出家,名曰法藏比丘修成佛果。按大悲心陀罗尼经多劫以前,有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到西方世界,权作菩萨辅佐弥陀,即观世音按地藏本愿经,久远劫中有一国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是地藏菩萨再佛与菩萨,皆系多劫修行其身非一,經上只记有关系之事琐碎小节,不胜其载故略之。如中国历史盘古氏,有巢氏等较佛经所举多劫之人,即为最近且亦不载姓名,况最远者乎

问: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么关系?(周慧前)

答:六字恭敬四字方便,过快过慢皆非得宜须心平气和,不赽不慢能轻安为是。

问:曾阅印光祖师答众弟子总信内有云:‘念佛要字字分明绵绵不断,念万声佛须念五千观音菩萨,念佛多少類推’愚小在未皈依三宝以前,未供奉观音菩萨所以现在每日早晚礼佛后先念佛五千,次念观世音菩萨二千是否可以?已受五戒供有三圣像后,可否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周慧前)

答:印祖此一段训言,当别有用意若能读此信全文,自明其旨也至于皈依以後,拟专念弥陀亦甚佳,但念佛以后观音势至大海众,诸礼诵之规定不可不遵也。

问:净土三经系五时说教的哪一时(蔡世芳)

答:净土三经,既是大乘自然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则不受此限制,因开首华严时曾说极乐最后法华时又说极乐,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是三经者净法之专书也,净法者佛教之通论也,能知专著与通论有别自不致以酪酥醍醐,半字满字起轻重之心矣。

問:‘歧路指归’之卅五页十二栏有‘不论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时候都可以念佛’一节,是否对于佛有欠礼貌?(廖增龙)

答:念佛注重相继故不论何时,皆使不断然念分出声与‘心转’之别,入厕时‘心转’无妨但不必出口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始无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