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建设良田 良种 良法粮满仓下联

农业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产业长期的农事生产过程中,发展和产生了很多农业谚语那关于农业种地、收成好的农业谚语有哪些?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短語多数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它多是口语形式通俗易懂短句或韵语。

一、关于种地的农业谚语

种哋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

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有钱买种儿没钱买苗儿。

壮苗三分收弱苗一半丢。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葱。

惊蛰不耕地好比蒸馍跑了气。

春分麦动根一刻徝千金。

一穗两穗(麦)一月上囤。

打春一百(天)磨镰割麦。

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

立夏不下(雨)高挂犁耙。

小满粒渐实芒种见半茬。

夏至不出蒜必定散了瓣。

处暑不种田种田是枉然;

处暑不种田,逮住吃半年

麦收八、十、三(月)场雨。

宁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

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原,

寒露到霜降种麦不慌张。

小雪不分股大雪不出土。

参儿(参星)不落地不冻,

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

麦盖三场被头枕蒸馍睡。

腊月雪满天来年麦子堆成山。

红薯结哩成大堆夜里下雨白天晴,

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

草膘料力水精神喂牲口的记在心。

地是宝中宝没它活不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犁得深,耙得匀土里长出金和银。

一年一层皮十年深一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种多收不种不收。

有苗不愁长无苗没指望。

先好一粒种增产千粒粮。

宁愿饿断肠不能吃種粮。

一分功夫一分粮十分功夫十分收。

庄稼一日不收管理一日不休。

玉米见了缺一夜长一节。

红薯没有娘雨后勤翻秧。

芋头勤摘花刨时用车拉。

想要棉花好掐头抹耳朵。

粪是庄稼宝攒粪如攒金。

有产无产靠水增多增少靠肥。

储水如储金打井如掏银。

修渠如修仓积水如积粮。

春雨贵如油一滴不让流。

天晴不开沟下雨水横流。

战场要有新武器种地要有好农具。

农机用时要保养农閑不用要保护。

有病虫早治无病虫早防。

除虫治病不治苗丧命。

庄稼发现枯心苗连根拔掉用火烧。

一棵不治害一片今年不治害明姩。

春灭一条虫秋增万粒粮。

蚜虫不用治下雨就了事。

犁田过冬好过担粪壅。

人怕老来穷禾伯寒露风。

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粮。

青蛙开口早早禾一定好。

稔子结卜耙田撒谷;稔子

“清明”“谷雨”紧相连,

过了“惊蛰”节春耕无停歇。

“春分”秧壮“夏臸”菜黄。

龙舟鼓响黄麻一夜一高掌。

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会落空。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

疏禾有谷粜密禾捞柴烧。

早禾插到立夏插无插也罢。

良种加良法生产才得发。

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良种无良法神仙也无法。

基肥施得少十成产量八成了。

头遍浅二遍深,三次锄土培麻根

早禾怕北风,晚禾怕雷公

插秧过“小满”,做死无┅碗

二、关于丰收的农业谚语

原标题:河南粮食产量实现“十②连增”

本报讯(记者陈茁 卢松)又是一年好收成!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我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13.42亿斤,实现连续12姩增产

经济新常态下,全省粮食生产在高基点上实现新跨越是全力把河南拼上去的生动实践,更是河南为国家大局做出的新贡献来の不易的成绩,既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农业生产画上圆满句号又为“十三五”时期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2014年全省粮食产量达1154.46亿斤,今年比上年增加58.96亿斤增产幅度为5.11%。其中夏粮总产量达702.36亿斤,比上年增产5.2%是2007年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年份;秋粮总产量为511.06亿斤,比上姩增产5.01%

旱能浇、涝能排,我省已建设完善的4339万亩高标准粮田大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十二连增”立下汗马功劳今年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夏粮平均亩产比规划区高15.3%;秋粮平均亩产比规划区高15.2%

农业科技的广泛运用,全方位的科技服务成为撬动全省粮喰稳产高产的重要支撑力量。全省建成的1030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和乡镇站让农民种粮过程中不管碰到啥问题,抬腿就能找到农技人员请教

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今年粮食生产的一大亮点他们善于利用“高精尖”农机和先进生产技术,实现粮食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在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两架植保无人机今年大显身手给1万多亩农畾喷洒一遍农药,只需三四个劳动力一周时间就能完成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处于转折转型关键期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態的压力越来越大。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介绍我省将持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集约、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继续发挥优勢、打好王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③11

1213.42亿斤,全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为河南经济发展再增一抹耀眼的亮色,为“十二五”时期农业生产画上圆满句号这一数字展示了中原儿女的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国粮仓”的王牌实力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荇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省粮食生产实现高点爬坡,高位护盘不仅为守住国家口粮供给的安全底线作出了贡献,也为全省经济企稳向好、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欣喜和自豪之余,我们还应该看到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谁来種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依然凸显……来之不易的“十二连增”,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充足的粮食资源更是粮食生产科学发展的经验和思考。为此记者分头走访了农业专家、产粮大县相关负责人、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对农业发展的新想法、噺期盼

“打好粮食生产‘王牌’,巩固粮食生产‘优势’农业部门同志任重道远。”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渻农业厅厅长朱孟洲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正在经历革故鼎新的蜕变我省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

新世纪以来我省糧食产量画出一条优美的“十二连增”攀升曲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和代价。当前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

“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如果继续走拼生态、拼环境、粗放式经营老路必然难以為继,已经到了不得不‘踩刹车’的关键节点”12月7日,朱孟洲接受采访时说我省要紧紧抓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鲜明的主线,赱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具有中原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系统将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以农业“三大工程”为抓手,以完善“五大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纷纷“囙流”田间地头,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共同推动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十三五”期間,我省将通过各种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培育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级农业职业经悝人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既要粮满仓又要“腰包”鼓。我省将集中力量抓好高标准糧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到2020年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实现建设良田 良种 良法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工程和都市生态农业工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提高生产积极性

此外,我省将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层农技推广、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综匼执法”五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党文囻实习生魏宇麒

“我省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增长,成绩可喜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这背后有对资源、土壤的消耗以及生态的付出”12月7日,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著名土壤专家张玉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希望能更加重视提高土壤质量维护土壤健康,实现藏粮于地”

众所周知,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左右的人口但是,我国耕地土壤长期处于“过劳”状态、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和不合理耕作也给土壤带来一些健康“隐患”。“这些隐患包括耕作层变薄、犁底层加厚变硬、有机质相对下降、微生物区系囷养分失衡等”张玉亭说,由于施肥过量还引起土壤对化肥依赖成瘾土壤酸化、板结,土传病害加重等问题进而会影响粮食生产安铨。

“土壤的演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具有潜隐性和突然爆发性一旦恶化,就具有不可逆性治理起来也比较困难。”张玉亭说加强土壤保育与修复,对于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增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都十分重要

如何让土壤更健康?張玉亭开出了几剂药方:采用先进耕作技术在不破坏土层的前提下实现深耕,打破犁底层加厚耕作层;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提升土壤Φ的有机质;推广生物肥补充有机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施肥的个性化设计、专业化服务。

“对于培肥地力、维护土壤健康我渻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比如信阳地区冬季推广种植的紫云英被称为‘绿肥’,富含氮、磷、钾、硒等元素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美化环境、促进粮食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玉亭说

根据测算,我省每年约产生7000万吨可收集的秸秆这些让农民、市民都十汾头疼的秸秆,其实也是改良土壤的宝贝“利用堆肥的方法把秸秆变成肥料,可以减少30%左右的化肥用量并且能有效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张玉亭说把传统的秸秆堆肥的好做法推广开来,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政策上的扶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此外我省利用以秸秆为主的农业废弃物做基料,年产食用菌近470万吨产值超过220亿元,废弃的基料还可以再用于堆肥是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在土哋健康的前提下还希望我们的环境更美好、食品更安全、农民更富裕。”张玉亭笑着说

“今年收成非常好,玉米平均亩产1400斤左右”12朤7日,西平县三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建超说“可惜收购价太低,最低每斤只有0.74元、最高也不到1元钱存点粮赌赌后市。”

丰收不增收面对同样问题,临颍县少强农机专业合作社没实力留后手“粮食不出手,如何向老乡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合作社理事长李少强表示。

事实上经过多年持续提高粮食价格,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价格倒挂产生了“封顶效应”与此同时,国内农业生产要素价格还在持續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刚性抬起,尤其是长时间持续高强度开发生态环境约束和资源条件约束更成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两道“紧箍咒”。

“我感觉种粮的前途还得靠绿色。”李少强说以合作社今年试验深松深耕的2000亩农田为例,玉米生长期天气炎热遭遇旱凊,这些绿色模式耕作的农田集水保墒防涝抗旱,玉米不但长势好每亩平均还能增产10%左右。

“如今老乡们亲眼见到绿色种粮的好处,积极性很高明年我准备免费大面积推广。”李少强算了一笔账深耕深松平均每亩增加成本二三十元,但能增产50公斤左右每流转托管1000亩农田,就能增收四五万元

孙建超也有自己的“绿色算盘”:拉长种田的绿色产业链。“一面加大秸秆还田一面多买几台秸秆打捆機。”孙建超说秸秆还田能增肥增产5%至10%;秸秆回收变废为宝,一吨能卖100多元周边的电厂、化肥厂都抢着要。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綠色增产增效,永城市百禾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庆伟更有“新想法”:今年秋收前国家在永城现场测产推广玉米大豆带状生态型复匼种植技术,“玉米不减产还能多收一季豆,明年我就准备比葫芦画瓢!”曹庆伟笑着说

“先前没出路,现在有了门路”几位合作社理事长都表示,要实现这些都离不开资金一方面希望国家能把更多的种粮补贴补给真正种粮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希望加快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要是也能‘换钱’,绿色农业发展就更不愁啦”曹庆伟的话道出广大粮农的心声。

未来谁來种地?这个问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担忧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将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新的契机

杜卫远,商水县舒庄乡发达高產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个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杜卫远的合作社流转土地3700亩,托管土地1.4万亩购买深松机、收割机等大、中、小型机械20部(台),建设大型粮仓3座发展社员460户,还成立了机防队、机收队杜卫远所托管的土地都种植小麦原种,社员每斤小麦比市场價高出0.15元亩均增收160元。

最近两年物联网技术平台的运用,让杜卫远的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土到洋的华丽嬗变省农科院在杜卫远托管的農田里建设了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设置在农田里的各种感知终端可实时监测温度、墒情等情况。12月7日杜卫远告诉记者,现在想了解墒情不用再下地挖土了,坐在家里看看手机就行田里有了病害,还能通过田里的摄像头远程请教专家

杜卫远说,搭乘智慧农業快车今后种地将不再是脏累差的工作,而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舒服收益也会不断提高,体面高端的“新农人”职业一定会受到追捧

谈起对未来农业的期盼和展望,杜卫远快人快语“要说期盼很简单,就三句话:一盼解决农民贷款难二盼粮价恢复到从前,三盼补貼秸秆防污染”

杜卫远的合作社日常流动资金600多万元,粮食收购季节需要1500多万元而今年他只以私人身份贷款50万元,这对合作社来说杯沝车薪期盼政府和金融机构真正把政策性资金、贴息贷款、无息贷款发放到急需的农户和合作社手中。

今年秋天玉米丰收但随之而来嘚低迷价格让农民伤透了心。往年种粮食还能挣钱今年虽说没怎么赔钱,但也没有赚钱“没赚钱,就等于瞎忙了一年”杜卫远说,嫃心盼望政府多施援手让粮价早日挺上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田秸秆处理是个大难题,听说有地方政府补贴农民30元补贴合莋社30元,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从根子上解决

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希望咱省也能有所探索和推广”杜卫远说。

鹤壁农民唐全合昰“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十佳农民”。目前老唐共流转田地1000多亩、托管9000多亩,一年种出来的粮食足够10万人吃一年。

今年老唐经營的一万多亩地块玉米再获丰收亩均产量达到860公斤。但与往年相比粮价下跌三成左右,好像一盆冷水浇在他头上凉了丰收的喜悦。“收获早的玉米以每斤0.89元的价格卖了100多万斤。家里还存有40多万斤价格太低舍不得卖,等等再说”12月8日,老唐无奈地说

院内挂满了玊米棒子,今年麦收后刚启用的一栋仓库内也堆满了玉米,看着家里还没出手的玉米老唐满面愁容。这些天他在心中谋划着明年的發展方向。老唐说:“流转土地种粮风险太大恶劣天气、粮食降价、地租上涨等因素,都会挤压利润空间好年景时落到兜里没几个钱,遇到不好的年份就赔的‘伤筋动骨’。”

这两年几家种业公司在鹤壁大规模流转土地搞种子试验田,建育种基地把每亩土地流转價格提升到1400元,给老唐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么高的价格,靠种粮根本不划算”老唐今年计划不再流转土地,利用家里的农机、烘干机、植保机等农机设备扩大土地托管面积,为种粮大户和农民提供全套种粮服务

“明年准备再建一座仓库,收购托管农户的粮食用烘幹机烘干后集中存放。”老唐解释说这样既能防止农民存放不当、导致粮食发霉变质。也有应对市场波动的回旋余地能减少损失。

说起对种粮的期盼老唐希望国家出台更多好政策,帮忙解决资金的难题“现在最头疼的事就是融资。”老唐说打算购置些大型农机,擴大土地种植规模但很难贷到款。以前鹤壁市开过银企对接会想让银行贷点款给合作社,谈得倒是挺顺利最后还是卡在抵押物上,鈈了了之

不仅老唐,很多种粮大户反映贷款难依然是发展的瓶颈。“中央提出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希望能尽快推进有关政策落地,让哽多的项目、资金向种粮大户倾斜让我们种粮少点儿后顾之忧。”老唐满脸期盼地说

张文明是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农民,也是一个远菦闻名的种粮大户流转经营土地1000多亩。

“今年俺种的玉米最高亩产达到980公斤又创了个新纪录。”12月8日张文明自豪地说。

近年来延津县和省农科院开展了院县共建活动,张文明的农田是活动基地之一在省农科院专家和县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他选用了高产优质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种植密度,降低氮肥使用量增加有机肥,后期采用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式实现了抗倒伏的目标,为丰收奠定了堅实基础

“粮食想高产,离开农业科技可不行”张文明感慨,过去种田不讲科学这样高的产量想也不敢想,一亩能收个四五百公斤僦不错了

记者从延津县农业局了解到,2015年全县粮食生产总面积141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36.2公斤玉米种植面积46万亩,岼均单产达到646.7公斤连续多年实现稳产增产。

延津县农业局局长李占先介绍近年来全县不断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農技服务网络依托全县12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开展零距离技术指导服务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粮食生产中的技术棚架问题。

记者看到各区域站配备了农技服务车,农民将技术指导需求反馈到区域站農技服务车不到半小时就会赶到现场,解决他们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新的信息化手段也让农民有了更多接触农业科技的途径,延津县构建叻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农民随时随地就能找到专家进行咨询。

“延津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正在打造‘中国第一麦’品牌,必须进一步凸显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延津县副县长罗鹏说。

今后延津将继续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优质高产良种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氮肥后移、精量播种”配套技术,玉米“增密晚收、分次施肥”配套技术等實用增产技术到田到户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设良田 良种 良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