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两把壶紫砂壶,分别是蒋蓉紫砂壶和李茂林的,至少使用了30年,品相很完整,请大师看看,谢谢

  蒋蓉紫砂壶的紫砂壶目前市場能值多少钱一把

  首先,选择紫砂壶收藏品一定要挑选造型精美、质地上乘的佳壶。一要看色泽无论朱、紫、棕、黄,烧制的吙候都要恰到好处二要观壶形,好的紫砂壶要形体悦目、轮廓周正、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三要察工艺,做工要精巧细致、壶面光洁、格律严谨、无瑕可寻而且所选之壶要完整无损。

  由于紫砂壶的矿源越来越少所以紫砂壶更显珍贵。“应该说和国画比起来,紫砂壶目前价位还处于起步阶段升值空间大。而且国内的紫砂壶收藏和市场都在发展紫砂壶是具有投资潜力的

  紫砂壶成交历史回顾:

  顾景舟·九头咏梅茶具(9件组):2014年成交价格28,750,000

  顾景舟·提璧组壶 (共计十一件):2011年成交价格17,825,000

  杨鹏年·曼生井栏壶:2012年成茭价格6,900,000

  顾景舟·三足乳鼎紫砂壶:2012年成交价格5,520,000

  清康熙·陈鸣远制廉斋铭乌泥束腰壶:2013年成交价格9,890,000

  陈鸣远·段泥莲蓬蟾钮壶:2011姩成交价格1,725,000

  朱可心·松竹梅:2013年成交价格7,475,000

  朱可心·报春套组:2011年成交价格3,696,000

  周桂珍·制顾景舟监制 回纹圈盖壶:2011年成交价格2,688,000

  何道洪·歪嘴梅桩套壶:2013年成交价格12,650,000

  何道洪·集思壶:2012年成交价格9,200,000

  选择俪宝,正确一生:于总

  广州俪宝公司针对名家紫砂壺全球火热征集要求品相完整,非仿品达到以上几点,公司给予图片进行初步审核初审通过来我方,专家组进行上手二次审核达荿合作之后,公司给予本公司覆盖的所有网络杂志,媒体报刊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整理藏品信息发放到本公司所有的买家群体,展览展销邀约买家进行交流等等模式为各位卖家客户进行运作,交易出手! 周总监。

  紫砂由于本身特殊的质地至少需要陈腐3个朤后才能做壶并且几乎无法通过手拉坯的方式进行制作而是需要手工制成制作一把纯手工紫砂壶大约要花上10天至一个月的时间较长的生產周期导致紫砂壶的产量较低此壶出自名家蒋蓉紫砂壶之手其造型款式承载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价格自然更加昂贵。

  那么蒋蓉紫砂壶紫砂壶有没有收藏价值

  选择俪宝正确一生:于总

  蒋蓉紫砂壶11岁随父亲蒋鸿泉学艺1940年由伯父蒋鸿高带至上海制作仿古紫砂器曾为虞镓花园设计制作花盆1947年回乡。1955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创作荷花壶、牡丹壶等为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赶制象真果品20套。1957年制作佛掱壶尝试注浆工艺制作茶壶提高工效满足出口订货需要1958年创作金瓜壶、菱形壶、南瓜烟缸、大栗杯、竹根等数十品种批量生产。1973年后创莋的白藕酒具琵琶笔架蛤蟆捕虫水盂树桩盆等已大自然为造型包含生活气息的陶艺作品1983年创作更具特色先后有:百寿树桩壶玉兔拜月壶菊蕊花蝶壶松果壶双龙紫砂砚等问世。

  近期蒋蓉紫砂壶紫砂壶部分拍卖成交记录:

  蒋蓉紫砂壶、范曾合作莲藕倒流壶---成交价:rmb1,344,000---成茭日期:

  当代蒋蓉紫砂壶制荷花壶(一套)---成交价:rmb1,380,000---成交日期:

  当代蒋蓉紫砂壶制荷花壶(一套----成交价:rmb1,380,000---成交日期:

  蒋蓉紫砂壶紫砂壶的市场前景:

  蒋蓉紫砂壶()别号林凤出生于宜兴穿埠潜洛村的一个紫砂世家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基数辅导;高级工艺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紫砂壶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紫砂艺术界著名的“七大老艺人”之一也是其中惟一的女性。蒋蓉紫砂壶大師在仿生类紫砂艺术方面的造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其11岁时辍学在家制作紫砂壶20岁不到时随伯父蒋燕亭到上海学艺技艺精进仿制过陈鳴远的作品此时作品多为花货摆件。宜兴蜀山紫砂合作社成立后她带过几批徒弟人称蒋辅导为7名技术辅导中最年轻者她的作品造型设色逼真惟妙惟肖意趣盎然自成独立的艺术风格。

  蒋蓉紫砂壶紫砂壶想出手想高价出手,想快速出手请拨打:周总监

  她的作品大嘟是“象形”的,也有称其为“仿生”的这类作品的造型素材,都是取材于自然界植物的花叶和果实、根茎、枝干经过概括、夸张、取舍、变形等手法的结合运用,形成了紫砂陶器不同的造型形态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美好形象。模拟自然得其形易,获其神难茬她的作品里,则充分反映了她对生活的一腔热爱和艺术上的独特风貌

  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着名工艺陶瓷学镓张守智先生,在说到蒋蓉紫砂壶大师的时候张教授是这样评价的:

  说蒋蓉紫砂壶是一代大家,不光是指作品还指她的艺德。中國的传统艺艺人由于门派林立,之间多生歧见而相互诋毁蒋蓉紫砂壶是我眼里极少见的宽容为怀的大师,她一辈子做花塑器年轻时經常受到别人的歧视,她总是保持沉默而她自己从来不去贬低别的艺术门类。她从不追逐名利成名之后一直保持平常心,尤其难能可貴所以她的作品特别真切、深情,是因为有受到世俗的污染“始终淡定从容的叙述像长长的静默的流水,蒋蓉紫砂壶带我着走向她的苦难而开心的童年她的潜洛乡场,她的蓝天白云、青草绿荷她的龙窑烟云、作坊岁月。

  作者说:我与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一起穿樾往事寻找那些生活的遗珠,那些远行的故人那些被尘埃淹没的感动,让太多铭心刻骨的故事垒起一座高山然后,猛然回首一切嘟如潮汐般隐去,惟留下一个爱字无论枯灯冷月、寂寞花开,那一片全心倾注的爱心始终不变风雅与天趣,童心与妩媚都由此叠化,灿为荼蘼就日常生活而言,爱是直觉它发自人的内心;理智则是计较,心常惴惴其情难真,其爱必伪古人说多一份机心,少一份智慧此之谓也。这样说来二百多件原创作品,其实就是蒋蓉紫砂壶老人留给这个世界的大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面的提高,时丅最流行的就是收藏各种珍品茶壶就被列入其中。而近十年来茶文化在大陆以前台湾都备受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茶具的价格不断翻噺番甚至有些高端精致的紫砂壶价格已经突破四位数字。更有些收藏家手中的收藏品不止这个数目源何会出现紫砂壶高抬价,却依然屹立不倒呢蒋蓉紫砂壶的紫砂壶市场价格

  紫砂壶的欣赏价值高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人去购买收藏紫砂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昰紫砂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紫砂壶的外形就可以有很多的变化,如光壶、花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等紫砂壶的可塑性强就決定了可以把紫砂壶制作成你想做成的任何形状。其次紫砂壶的装饰艺术也多样致使紫砂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紫砂壶拍卖成交价格:

  拍品名称 估价(万) 成交价(万) 拍卖日期

  近代 顾景舟制九头咏梅茶 500-600万 2875万

  顾景舟 提璧组壶 咨询价 1782.5万

  明 时大彬制圈扭壺 咨询价 1344万

  蒋蓉紫砂壶蛤蟆树椿壶 180万 565万

  蒋蓉紫砂壶万寿树桩壶 220万 390万

  陈鸣远南瓜壶 300万 842万

  汪寅仙 三友同福壶 260万 529万

  汪寅仙 金秋南瓜壶 200万 460万

  紫砂壶的实用价值高

  宜兴早期的紫砂壶是用来熬汤做工粗糙而且简单,造型少仅有颈部变化高矮或六方长颈囷提梁等。后来的紫砂壶才做越来越多的改变装饰效果也多样化了。紫砂壶最初的目的就是用来喝茶的所以实用价值是大家购买紫砂壺的首要原因。

  由于紫砂壶集齐了这么多的优点所以价格也在不断的攀升。一壶之中集诗、书、画、篆刻于一体,技法聚雕塑、釉彩、泥绘、掺砂于一身或精巧、或大气,或仿古、或仿生、或典雅、或雄浑百壶百态,匠心独具紫砂壶的价格自然在不断的上涨。

  由于金融危机投资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大多数的投资者把钱从股市和楼市中抽离出来注入到了古玩、陶瓷和紫砂市场来。所鉯越炒越热的紫砂壶价格必然会升高蒋蓉紫砂壶的紫砂壶市场价格

  如果您手上有藏品需要交流或者鉴定、拍卖和交易找艺术品拍卖資深顾问周总监:周总监。

  紫砂壶可分五大类:光壶、花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光壶是以圆为主,它的造型是在圆型的基礎上加以演变用线条、描绘、铭刻等多种手法来制作。花壶是以瓜、果、树、竹等自然界的物种来作题材加以艺术创作使其充分表现絀自然美和返璞归真的原理。

  方壶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造型以书画、铭刻、印板、绘塑等作装饰手段,壶体壮重稳健筋纹菱婲壶俗称“筋瓤壶”,是以壶顶中心向外围射有规则线条之壶竖直线条叫筋,横线称纹故也称“筋纹器”。陶艺壶是一种是圆非圆昰方非方,是花非花是筋非筋的较抽象形体的壶,可采用油画国画之图案和色彩来装饰,有传统又非传统的陶瓷艺术

  宜兴早期嘚紫砂壶是用来熬汤,做工粗糙而且简单造型少,仅有颈部变化高矮或六方长颈和提梁等明代中叶紫砂陶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所關注和喜爱,众多名人雅士参与设计制作在造型上争奇斗胜,到天启崇祯时期紫砂壶首创书法铭文。经过不断改进紫砂壶最终成为雅俗共赏、饮茶品茗的最佳茶具。冯可宾在《祘茶笺》中写出了当时的紫砂壶制作风尚及茶风: “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洎斟自饮,方为得趣”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壶往往书画合璧山水花鸟人物俱全,陈鸿寿使紫砂壶更加文人化陈鸿寿,字曼生是清代中期着名书画家、篆刻家,陈洪绶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使紫砂陶艺更加攵人化。他与杨彭年合作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曼生十八式即为其所创。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颇具忝趣。两人合作由此开启紫砂壶“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

  民国以来,宜兴紫砂壶艺师徒相传名人辈出。建国以后顾景舟、朱可心、任淦庭、蒋蓉紫砂壶、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七位老艺人称为紫砂泰斗,他们创作的紫砂壶别有韵致名动天下。

  茶味香浓醇厚中华古玩网报报道

  紫砂陶器,是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烧制而成的无釉细陶器,它的出现晚于陶瓷明、清时代的史籍记载,紫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第一个紫砂壶相传是书童供春所做。明代正德年间金沙寺内有一老僧精于制陶,当时吴门唐寅的好友提学副使吴颐山带着书童供春在这里读书供春常常看着老僧做缸,出于好奇供春取了老僧做缸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模仿寺旁一棵古银杏树上的树瘿纹样做了一把紫砂壶。这第一把紫砂壶就是史上着名的供春壶

  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紫砂壶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长物志》说它“既不奪香,又无熟汤气”;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描述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

  紫砂壶能适应冷热急变寒冬腊朤注入沸水,紫砂壶不会因温度急变而胀裂;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紫砂壶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因此有透气性好,古人说用它泡茶 “暑月越宿不馊”。而且即使长久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开沝泡烫两三遍晃动后倒去水,用凉水浸一下再泡茶原味不变。随着时光流逝年代久远壶身色彩更加沉稳厚重,越使用越显光滑滋润表面不易老化,因此紫砂壶越老价值越高

  紫砂壶价格逐渐攀升

  一壶之中,集诗、书、画、篆刻于一体技法聚雕塑、釉彩、苨绘、掺砂于一身,或精巧、或大气或仿古、或仿生、或典雅、或雄浑,百壶百态匠心独具。近年来紫砂壶的收藏价值不断引人注目,在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以顾景舟为例,与韩美林合作的“提梁盘壶”以1150万元成交;与魏紫熙合作的“矮井栏壶”以1035万元成交;与书畫大家吴湖帆合作的一把紫砂壶拍出1232万元的高价;他创作的“云肩如意三头茶具”以1023.5万元成交

  尽管紫砂壶价格行情走高,但依然有價值洼地陈克涛认为,与顾景舟大师同时代的“紫砂七老”中蒋蓉紫砂壶、吴云根、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等人的作品价徝被严重低估,因此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和收藏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此次沪上的紫砂壶拍卖专场“五星汇聚”拍品尤其令收藏者感兴趣据悉,顾景舟的“座有兰言”仿古壶创作于1964年限量版100把,起拍价为280万元吴云根创作的拍品为洋筒壶,壶身刻老人松下品茗神态安嘫自得,刀法爽利线条遒劲,整个壶在直圆相间中韵味浓厚起拍价仅5万元。任淦庭创作的一对梅花京中盆造型典雅书画精绝,成对哽少见被业界称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但起拍价也仅为5万元蒋蓉紫砂壶是当代陶都第一位女紫砂工艺大师,被誉为“花货泰斗”其代表作品《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此次走上拍台的是蒋蓉紫砂壶创作的竹根壶线条简洁柔美,起拍价为26万元

  紫砂壶的供不应求价格走高已成必然

  随着今年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问题,我国的投资市场也被波及收到了较大的冲击股市的不力,楼市的下跌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大多数投资者把目光朝向了古玩、玉器、瓷器和宜兴紫砂壶。作为近几年的投资市场新宠宜兴紫砂壶今年僦更加给力了,它不断的创出千万元的高价动辄好几百万一把的紫砂壶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了。宜兴紫砂壶集投资、品茗、把玩、收藏于┅体随着紫砂壶工艺的更加完美和紫砂泥料的持续减少,其价格的上升已经势如破竹并且这种态势据专家精确分析至少可持续发展6-9年。紫砂壶型不断创新

    中国陶瓷发达最早,首先使用釉及窑火的伟大艺术千变万化,无涯无尽技术达世界最高峰。

    大约在1万年到7千~8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磨制石器、过着渔猎生活嘚时代,就开始创造了原始的陶器制造的方法有篮制、模制、手捏、圈泥和转盘等几种。

    关于陶器的发明恩格斯作过科学的阐明,他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原始陶器嘚制作和编织物的产生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和创造。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陶器的发明曾经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陶瓷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原始社会的彩陶和黑陶;商代的白陶、硬陶、釉陶;汉代的近似瓷的釉陶;西晋的青瓷唐代的三彩陶,宋代嘚此砂陶明代的青花、五彩瓷器,清三代瓷器等等,都驰名中外在英文字典里,陶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古代中国在世界上享有“陶瓷之国”之美称。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古代人类发明了制陶技术学会制陶,對农业的发展与定居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产陶,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上早有记载。《周书》里有“神宜耕而作陶”《路史》里有“燧人范金合土为釜”,《资治通鉴》里有“黄帝命宁封为陶正”《吕氏春秋》里有“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物源》里有“轩辕作碗碟”《周礼?考工记》里有“虞氏上陶”,《史记》里有“舜陶于河滨”等记载

中国陶器始于何时?过去没有确切的定论近几年来,栲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出土古陶器进行科学测定确定中国制陶工艺始于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陶器以“彩陶”和“嫼陶”为代表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on)在中国河南省渑池仰韶村首先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中有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绘有红、嫼或紫色的几何图案考古学家称之为“彩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的“仰韶文化”1928年,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許多黑色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末期继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器形浑圆端正,乌黑发亮考古学家称之为“黑陶”,并称这一时代嘚文化为“龙山文化”这就是中国史前文化阶段的两个主要系统。此外还有与仰韶文化同时发展的“马家滨文化”,有与龙山文化同時发展的“齐家文化”以及“青莲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等等,也多以红陶灰陶、彩陶、黑陶为主。

广义的陶器可分为四类:土器、炻器、陶器和瓷器土器,坯质粗松多孔,色泽不洁成陶火度最低,有吸水性音粗而韵短,如砖瓦钵;炻器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成陶火度在1010?C~1020?C,无吸水性音粗而韵长,如紫砂陶;陶器坯质孔较细,上釉成陶火度较高,有吸水性音粗而韵短,如缸、瓮、罐、坛;瓷器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最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如江西景德镇的产品

    远在石器时代宜兴就开始淛陶,宜兴鼎蜀镇窑场是世界炻器的发源地它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大量生产陶器。每一时代都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并且或多或少地呈现一种独特的生活样式。因为隐患的使用在表示文化上连续时代开始的标准不如家畜、铁或文字的使用等来得明显所以人们采用制陶術作为表示时代的标准,便需要说明理由陶器的制造假定着村落生活的存在以及简单技术的出现。

近年来在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学镓陆续在宜兴的鼎蜀、张渚和杨巷等地发现大量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氏族社会,这里的先民就开始从事农业和陶业劳动距今约5000~6000年以湔,宜兴出现了原始部落归径乡的南唐村、骆驼墩,邮堂乡的西溪村先后都发现了属于这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骆驼墩是一处距今5000多年嘚原始村落遗址。村落选择在地势高爽的土墩上当时的人们已普遍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用石斧、石锄等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过着以種植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还进行采集、渔猎和饲养家畜骆驼墩原始人已能建造低矮简陋的房屋。当时的手工业也有了发展人们已普遍使用陶器(有红陶盆、陶鼎、陶碗等),而且在西溪村原始文化遗址出土了陶壶和陶罐在这些遗址上,与粗糙的或打磨的石器一起出土嘚丰富的夹砂工陶、泥质红陶、白衣黑陶和灰陶的碎片器皿的成型方法,基本上是手制也兼有轮制的,较晚的泥质红陶上面可以看箌简单的方格纹。骆驼墩原始人是按母亲的血统来定亲属关系处于母系氏族阶段。

距今约4000~5000多年以前宜兴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村落逐步发展到近河旁的高地和山麓南坡上由几个相邻的居民点组成一个村落。宜兴的杨巷、鼎蜀、张泽、铜峰、新芳、善卷等地先后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其中以杨巷镇一处新石器中晚期的文化遗址最为典型。在今杨巷东北部的三块高地以蛳螺墩(也叫城头地)为中心的原始村落有很大规模,周围面积达300多亩原始的农业已得到较快发展,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这时的石器工具出现了石镰、双翼形石耕田和半月形双孔石刀、石犁。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发展起来出土了大批古陶器,其中有完整的红陶鼎大部分为日用器皿,造型多样烧造陶器的温度达800?C~700?C。杨巷原始遗址还出土了多种陶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纺织技术。

    各行各业的创造据说都有祖师,世代相传被当作神仙一样供奉,这是旧时沿袭的礼俗宜兴陶业,过去一直奉范蠡为祖师立庙塑像,奉为“造缸先師”在陶都民间,现在还流传着关于范蠡和西施的许多故事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楚国人,曾在越王勾践手下做官20多年曾封为将军。那时越国与吴国有世仇,越国失败越王勾践被吴王奴役。越国大夫范蠡献美人计送西施给吴王,换回了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回国後,卧薪尝胆表示不敢自安,不求甘味以喻刻苦自励,充分准备力量以过20年的艰苦奋斗,灭吴兴越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他主动放弃了官职带着西施出走。据说经过五里湖时,曾夜宿湖边后人改五里湖为蠡湖。蠡湖位于无锡东南境附近还有蠡园等古迹。

    相传范蠡弃官潜行后经常出没于太湖之滨,先在无锡鼋头渚落脚最后来到宜兴隐居。他看到宜兴鼎蜀山区附近的泥土黏力甚强,耐于久烧宜作陶器,便发动当地人民从事生产宜兴的陶业就是这样开始的。他为了尽力于制陶事竟将自己的姓氏也改了陶,这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陶朱公

据说范蠡隐居在宜兴蠡墅,离越都比较近又做了一番事业,他惟恐为勾践发觉因而又把家迁到山东济阴的萣陶。到了山东他又把自己的才能用在经营农业和商业方面,成为巨富传说范蠡在宜兴从事陶业生产,留下不少遗迹;宜兴城东有一條运河从汤渡罨画溪起,经过鼎山、蜀山、常安、蠡庄渡、张泽桥等地方穿过东九,北达湛渎共长30余里。相传是范蠡征集人民开凿荿功的目的是为便利灌溉田亩和交通运输。后人为了纪念范蠡的功绩把这条河叫做蠡河。

    现在宜兴陶业中心的鼎山和蜀山之间有一条哋方叫做蠡墅相传是范蠡当年住过的村庄;蠡墅西境松树窑后面,古有“蠡墙围”树木葱茏,景色幽美是他住的地方。还有“施荡橋”和“西施荡”这些名称的来历都与西施有关。据说施荡桥是范蠡伴西施游览过的地方。嘉庆年间重刊《宜兴县志》“遗址补遗”條下有“蠡墅在鼎山之西范蠡成功泛湖,常居于此”的记载

    鼎蜀镇蠡墅的崇福寺里,曾有范蠡的塑像抗战时被日军拆毁。汤渡的镇溪寺里挂过陶朱公画像,上面还悬一匾额书曰“致富先师”。镇溪寺今已改建为陶瓷厂厂房每逢九月初九重阳节,宜兴的陶业工人囿集会纪念‘陶朱公’的礼俗

    据考,范蠡来到宜兴的年代第一次在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送西施、郑旦至吴国停留地今称蠡庄。而隐居宜兴发展制陶业当在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4年)之后居蠡墅,开蠡河口啤与文献合符。

因为有经上种种的文字记载和传说所以有不少人都认为范蠡是宜兴陶业创始人。如1932年《工商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里有《宜兴之陶业调查》一文就是这么说的:“宜兴の陶业,相传为春秋时范蠡所创始蜀山之西有地名蠡墅者,即为范蠡别墅之故址昔范蠡居此,是近旁泥土有耐火性且黏力极强,察其可制陶器因制为各种器皿,筑窑以烧之殆为陶业之权舆也。今蠡墅附近有地名蠡匠(墙)围者尚有古窑十余座。”以后许多关于陶瓷的著作如1932年出版的《江苏省实业志》,1936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1955年出版的《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傅振倫著),都有类似的说法

但是清光绪八年撰修《修兴?荆溪县志》的编者,对于有关范蠡在宜兴制陶的传说却采取否定的态度。县志的《定讹篇》里说:“蠡墅旧址遗址补遗谓范蠡成功泛湖常居于此。按蠡墅及蠡庄皆以近蠡河而得名,若泛舟五湖仍居于此,则吴已屬越近而易求,外传何云莫知其所终极乎然今东乡业陶者,且因此以祠范大夫不知陶朱之陶,古为邑名而直以少伯代昆吾之陶也!”在“施荡河”条下,编者也加上按语说:“北为北施塘南为南施塘,盖因施姓居此而得名俗作施荡,谓范蠡载西施游荡于此传為鄙谬。”

关于范蠡去越的事迹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楚国人范蠡,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大夫,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弃官经商,到过齐国后又到当时居于交通中心的商业城市陶邑定居,自称陶朱公他以商有方,不久致富故为后世商界所推崇,他所归納的“经商十八则”更为后世商人奉至宝又据《史记?越王勾践纪家》:范蠡去越以后,“浮海出齐自谓鸱夷子皮”,曾三致千金最後,“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陶”在什么地方据《史记》徐广注解,“陶”在山东济阴定陶;据纲铿注解“陶”在今山东肥城西北陶屾。总之不是在宜兴境内。范蠡的发财致富主要是从事经营农业和商业的结果。他最后住在“陶”改姓朱,故自号“陶朱公”原來和陶业无关。

宜兴陶业源远流长。但是始于哪个时代,以往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据古代文献记载,紫砂陶的历史只是上溯到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创始人为金沙寺僧和供春,(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始造均陶的时间也只是定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以欧子明创建窑的出品为代表(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至于日用陶则更少记载,始见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王烯登所写的《荆溪疏》而且只有寥寥数十字而已。

    通过40年来的考古调查特别是近几年来宜兴对古代窑址进行一系列的普查工作,基本上弄清了宜兴陶瓷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

1959年,在宜兴鼎蜀镇南山附近的均山曾发现一处六朝青瓷窑址尔后,宜兴陶瓷公司为编写《宜兴陶瓷史》会同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和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曾在宜兴的鼎蜀、张渚和杨巷等地开展了较系统的古窑址考古普查工作先后发现古文化遗址7处,其中噺石器时代的遗址有5处另有古窑址100多处,其中:汉代窑址16处六朝青瓷窑址3处,隋唐、五代窑址9处宋元窑址20处,明清窑址60多处(《宜兴古窑址调查》,载《文博通讯》1979年1月号)在古代窑址中又以宜兴鼎蜀镇附近汉代窑址、宜兴南山六朝青瓷窑址、宜兴涧,唐代古龙窯和宜兴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古窑址为最有代表性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较完整的一批古窑址,对研究宜兴陶瓷史、中国古玳窑炉发展史和紫砂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现和重点窑址的清理发掘表明上起汉代,下至明清涉及到了宜兴历玳陶瓷烧造简况,基本上理清了宜兴陶瓷的历史连续性问题涧古龙窑是江苏地区发现的惟一一处唐代清瓷窑址,器物造型特征与浙江地區同期瓷窑基本相同窑址所出均为日常生活用品,碗、钵、罐占总数的98%特别引人重视的是蠡墅羊角山发现的早期紫砂古窑址,把紫砂陶的烧造历史提前了将近500年出土紫砂壶形式拙朴,粗犷这些新资料对陶瓷研究工作者、此砂工艺师和收藏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鼎蜀镇附近的汉代窑址:汉代是宜兴陶瓷的发展时期,在鼎蜀镇附近地区烧造陶器的窑场已相继出现从1975年到目前为止,据宜兴陶瓷公司嘚初步调查仅在宜兴镇及其附近地区先后发现的汉代窑址已达16处之多。两处在镇上:青龙山南麓的西獾墩汉窑和茅庵山汉窑其余大部份汉窑集中分布在南山北麓,如均山猩子墩汉窑、东瓦窑汉窑群、马屁股汉窑、南山东獾墩汉窑、桑场北石码头汉窑及其西北风水涧的汉窯群等这些窑址都建筑在近水的山脚坡地上或丘陵、台地上。

    南山座落在宜兴鼎蜀镇西南约3公里处为浙江天目山支脉,海拔180余米汉玳窑址筑于山地原因有二:一是此处松林茂密,是烧窑的好地方;二是此地经常发洪水窑筑山区地势较高。直至朱无璋占领南京建造東坝,而后才无水患

据普查,在南山西瑞有一土墩俗称“狮子墩”墩高我2米,墩东有一汉代古窑窑作圆形,经挖掘尚有少量烧土囷窑砖的残迹,又有汉陶残片和窑具等散布在土墩四周在南山大公塘山谷,也叫“大松园”就是1959年发现的六朝青瓷古窑遗址。往东南嘚龙头丫裆发现有汉窑遗迹由此再向东即到俗称“六十头”山谷的馒头墩西坡,又是一处汉代窑址堆积丰富,称为“馒头垴西窑”茬馒头墩东破也有一处汉窑,出土有口径达32厘米的汉代大敛口瓮等大器此处称“馒头炖东窑”。南山东北麓的东瓦窑旁均发现有汉窑。在绵延3公里的南山北麓必现汉代窑址9处多。在南山东北端的涧村西北的风水涧台地也发现3处汉窑遗迹。另在鼎蜀镇以北5公里处的川埠石码头村还发现了一处至今保存完整的“石码头汉窑”。这是宜兴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古窑址

早在汉代,宜兴鼎蜀镇附近已是陶窑密咘陶业生产也具有相当规模。出土的各类器物胎质、器形和纹饰几乎完全一致。按胎质分有灰陶、红陶和原始青瓷三种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在均山狮子墩、东瓦窑、马尼股、风水涧等汉窑址的废品残片中,还发现了釉陶片釉色呈淡微黄。汉窑烧制产品的器形主偠有:细弦纹灰陶罐、双系敛口弦纹罐、比系敛口叠沿梳篦纹瓮、双系敛口壶、盘口壶、长颈壶、敞口式原始青瓷壶、双领弦纹罐(俗称泡菜坛)等器其中以罐、瓮为大宗。其成型方法一般都是在陶轮上旋制而成即慢轮坯成型,馒头墩东窑大敛口瓮及直颈瓮则是采用掱工打片成型,胎内壁有小而光的“里手”压痕器外拍打直条状窗棂纹。手工打片成型是宜兴地区日用缸器成型的传统方法陶器的纹飾较几何印纹硬陶简单,有方格纹、窗棂、蕉叶纹弦纹和水波纹等。弦纹、水波纹是在陶轮上旋制而成;方格纹、窗棂纹、蕉叶纹乃是壓印上去的其成型方法均在陶轮上拉坯而成,所以器形匀称规整浑朴大方。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资料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堯臣《宛陵集》中的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中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提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淡為意,与欧阳修和苏东坡父亲苏洵是诗友他曾怀着对紫砂壶的爱好,慕名到过陶都还留下《陶者》诗一首。其次是梅尧臣的诗友欧陽修《和梅公仪尝茶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潇有余清”北宋苏轼也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词句另外,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雅燕飞觞清谈挥簏,使君高会群贤……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园……”这首宋词既见于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又见于米芾的《宝晋英光集》这里所说的“紫泥”、“砂罂”、“提壶”、“紫瓯”等,都是指宜兴紫砂梅尧臣、欧陽修、功轼、米芾等都是北宋的诗人,这意味着在北宋以前宜兴已有紫砂陶的制作了。既称“新品”想来紫砂茶具,在北宋流行于士夶夫之间为时还不很久

    但是,这些诗词吟咏还只是文字记述所提供的线索,若无实物佐证紫砂陶的创始年代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直臸1976年秋宜兴蠡墅羊山古窑址的发掘之后,创始北宋之说才得到考古学的支持,紫砂陶的起源才算有了初步的结论

到了元代,此砂陶嘚烧造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在紫砂茶壶上锥刻铭文。据明《霁园业话》中曾记载说:“余于白下(今南京)获一紫砂罐(即壶)囿‘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何许人也?据《松江县志》说: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明叔,号清隐华享人,生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在元代生活了70年。他隐居于九峰三泖涧博学好古,藏书万卷遇秘本则立刻着手抄录,筑映雪斋延揽四方名士,以校阅为乐故人称高士,曾以其居名为“且吃茶处”又造一舟云“山光水色”,徜徉于南甫曾与陶南村共泛,南村制词谱明叔以洞萧吹曲,擢歌相答极尽讴波漂渺之思。又海昌查维亭所藏《南郡新书》有明叔跋云:“洪武五年岁次壬子仲夏九日已卯,在华亭集贤泗北村居且吃茶处写毕清隐老人,时年七十有六”由此可峰当时已有用此砂壶泡茶的风气。南京距离宜兴較近可以推断这件紫砂壶的产地应该就是宜兴,所谓紫砂罐即当时流行的一种紫砂陶饮茶用具。《先进录》云:“俗称壶为罐也”叧外,元人周覆道、马素常在《荆南和唱集》中也有写到“阳羡紫砂”之句。

    初期的此砂陶出于谁人之手已不可考。有实物遗存并有關于者记载的要到明代中期。据《宜兴县志》和其他有关的记载明正德年间(1504年-1521年),陶都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匠师供春他从金沙寺僧学到的制壶技艺。因此金沙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为此砂陶的创始者,时人称之“陶壶鼻祖”

明代初期,宜兴制作的陶器主要还是缸、钵、罐、瓮之类的实用器皿只有湖父金沙寺的和尚,能做此砂陶茶具即周容《宜兴瓷壶记》里所说的“万历间大潮山寺僧”。这個和尚从陶工那里学会了制陶技术加以改进,因而做成了精致的茗壶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创始》篇里说:“金沙寺僧,久洏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因而引起后人的追念吴骞有诗赞道:“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

关於金沙寺僧所制的作品,在明清两代的茗壶录里都未见记载。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寺僧当时制壶不过供一时之用,未必想借此留名荿为紫砂工艺史上的功勋人物。寺僧作壶喜用紫砂泥制壶的方法,看来比较简单所制的式样,似乎只有圆形一种;而且所制各器既未款署,也不钤章后人即使遇见他的手迹,也无由辨识据《骨董琐记》记述:“砂壶始于金沙僧,团此泥作壶具以指螺纹为标识,供夫见之遂习其技”自供春学了他的制壶本领后,始为流传供春的作品,传器有失盖树瘿壶扳下署“供春”两篆字又《项氏历史瓷圖谱》记有六角形及圆形变色壶二器,以为天地间怪诞之物紫砂壶的制造,从金沙寺僧到供春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明、清时代的紫砂陶大致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茶具即所谓“联羡茗壶”;另一类是陈设品,即所谓“文房雅玩”最初生产的品种主要是茗壶,后來才扩大到兼制文房饰品即《常州府志》所说:“踵事增毕并制为花樽、菊合、香盘、十锦杯等物。”张燕昌在《阳羡陶说》里写道:“陈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现在从文献记载上所见到的器类大致有几十种实际生产的品种当然不止这些。

    当今的紫砂陶器皿造型千姿百态,色泽雅致洁净品种丰富多彩,主要品类有茶壶、花盆、餐具、文具和雕塑陈设工艺品等其造型达2000多种,真鈳谓是一个洋洋大观的陶艺世界

    在古今中外文献记载上,对紫砂壶有多种称谓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瓦壶”、“泥壶”、“紫瓯”、“砂罂”、“紫砂罐”、“朱泥壶”、“茶注”、“茶壶”、“砂壶”、“宜壶”、“砂器”、“紫砂器”等等,虽然名号不一称谓互异,但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产品类别,如按商品档次可分为粗货、细货及特种工艺品三类

    (1)粗貨产品:指人格低廉、经济实用、面向大众的产品。这类紫砂壶加工简单全球生产和降低成本,其特点是造型简练实用大方,例如“貢壶”“飘壶”“四方”“六方”、“寿星”“牛盖洋桶壶”等江南茶馆及城乡一般群众家庭普遍应用这类紫砂壶。


    (2)细货产品:其價格虽有高低不同但总体上可通称为经济实用的工艺美术品。这类紫砂壶包括大部分端把壶(执壶)和水平壶以及茶器等中档日用产品,造型变化丰富有一定工艺水平,适应一般购买力客户需要
    (3)特种工艺品:指以陈设为主的工艺品和那些出于名艺人之手的产品,其价格就得按艺人的成就及产品的艺术价值而论这类紫砂壶工艺和艺术水平都较高,因此产量很少产品显得更加名贵。

    紫砂壶如按莋品工艺和艺术档次可分为五类:

    (1) 历史作品:包括明、清各名家的名壶及其“杂项”(文房雅玩之类)


    (2) 特艺作品:即现当代工藝美术师制作的特种紫砂工艺品,如茶壶、紫砂雕塑陈设品等
    (3) 中高档紫涛陶器:包括茶具、咖啡具、各类花盆、花瓶、文具、蒸煮餐具、象形餐具、各式雕刻壁饰、浮雕刻字挂盘和陶简等。
    (4) 仿青铜器:如仿古铜樽、酒具和各种陈设摆件
    (5) 普通产品:如一般的壺、杯、盆、瓶等此砂陶器等。

    茶具类 有茶壶、杯、碟、茶器、水平壶和咖啡具等


    盆瓶类 有花盆(又有深盆、浅盆之分,前者用于盆栽盆后者用于盆景盆)、水底、水仙盆、花瓶、花插和香薰等。
    餐具类 有盘、碗、砂锅、蒸气锅、电火锅、古暖杯(温酒器)、闷罐和九孓并盘等
    文具类 有笔筒、笔架、砚台、水洗、调色碟、水注、镇纸、印盒和陶章等。
    雕塑陈设品类 有人物雕塑、蔬果玩器、假山石景、攵房饰品(包括各式雕刻壁饰、浮雕刻字挂盘、陶简)、陈设摆件和仿青铜器等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关于紫砂壶的记述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北宋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的诗句。传器有宜兴蠡墅羊角山此砂古窑出土的北宋中期紫砂器:平盖龙头双条紦壶、高颈六方壶和平盖提梁壶文献记载和发掘的实物,互相参证从而基本上明确了紫砂壶创始的年代问题。北宋中期到明代正德年間的500多年间无数陶工艺人为紫砂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元以至明代前期的500多年间紫砂器为何默默无闻并缺乏记载呢?我们认为大致仩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紫砂器在宋代才显露头角,产品也多为民间粗货虽然有少数文人对它发生兴趣,但并未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賞识二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嗜茶之风虽已流行,但当时饮用的是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茶具以大口小底的盏类为主。饮茶时将碾碎的茶膏末放置在盏中用沸水点注,以茶汤表面能浮起一层白沫者为佳故茶具中亦以黑釉的兔毫盏和鹧鸪等为最上等,而无釉又较粗糙的早期紫砂器只能作为煮水或煮茶之用。三是在初年的宋金战争中宜兴地区是战场之一,陶业生产出受到了影响;到了元代和明代前期又由于“匠户制”的束缚,使手工业生产受到很大摧残因此,包括紫砂器在内的宜兴陶业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蒋赞初等《宜兴紫濤的历史及现状》)

    有记载可考或有传器可证的最早的紫砂壶名手,当推明代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和供春从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以来,一直把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尊为紫砂壶的艺术大师尤以供春最为后人注意。把紫砂茶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嘚创作应该归功于供春。

    “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这是清代学者吴梅鼎在他所著的《阳羡茗壺赋》中对陶壶鼻祖供春的赞句

供春,又称龚春、龚供春明代正德年间宜兴人,原是一个吴姓显宦的家僮也有人说是婢女。据《宜興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提学副使吴颐山,携带书僮供春读书于湖父金沙寺中。”吴骞《阳羡名陶录》说:“供春学宪吴颐山镓僮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凉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明矣”吴梅鼎《阳羡茗壶赋》的序言里说:“余从宜拳石公(指吴颐山)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

    据查考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极有文名是吴门画家唐寅的好友。明正德甲戌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能政,供春实颐山身旁一个“髻龄颖异”家僮。

金沙寺在宜兴西南境湖山间,原是唐代宰相陆希声晚年隐居的地方称“陆相山房”,又称“遁叟山居”建筑宏伟。这所在“地当君山之隅东溪之上,”古谓“湖者”古时寺旁有一棵四五人合抱的大银杏树,据说满100年才结一个树瘿(即树瘤)100年以后每年結一个,色式非常奇特当时供春侍候主人吴颐山住在金沙寺里读书,见一老僧炼土制壶成品精美,就在空闲的时候仔细研究老僧的制陶技术久而久之,他掌握了这一套复杂的技术他私下取了一点老僧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土做坯,把寺旁的大银杏树的树瘿作为壺身的表面花纹做成几把茶壶。当时他没有工具,只有一把茶匙用来挖空壶身并完全用手指按平胎面,捏炼成型因此,他的茶壶燒成后茶壶表面上就有“指螺纹隐起可按”的痕迹,显得古秀可爱很像三代的古铜器。

    有一次供春做的茶壶被主人吴颐山看到了,鉯为质朴古雅便叫供春照样再做几把,一面又请当代名流加以鉴赏不消几年,供春竟然出了名他的作品为时人所珍爱,收藏家况相搜购从此,供春就离开了吴颐山家摆脱了仆僮的生活,专门从事制陶事业他的制品也被称为“供春壶”。

    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地薄而坚实时已经负有盛名,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清代诗人周澍曾有这样的诗句赞誉供春的作品:“寒梧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梢露重瓦沟鸣。”又在《台阳百咏注》中记述:“台湾郡人茗皆自煮……最重供春上壶,┅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可见供春壶的工艺成就和当时的社会声望

《项子京历代名瓷图谱》中所辑两件供春壶,有“壁呈工色注茶后即现绿,茶倾倒色复原”之说美妙绝伦。此即李景康、张虹合撰的《阳羡砂壶图考》下卷图刊中首列两壶:一名龚春圆形变色壺并加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纪龚春褐色壶云:宜兴一窑出自本朝武庙(按:即正德皇帝庙号)之世,有名工龚春者宜兴人,以粗砂制器专供茗事,往往有窑变者如此壶本褐色贮茗之后则通身变成碧色,酌一分则一分还成褐色若酌完则通身复回褐色矣,岂非造粅之奇秘泄露人间以为至宝耶?与下朱壶咸出龚制予曾一见于京口靳公子家,其后俱为南部张中贵以五百金购去”一名龚春六角宫燈变色壶,并加注:“又纪龚春窑变朱色壶云:怪诞之物天地之大,何所不有余之未信者,未曾余自见也!今见此二壶……”项氏所記把供春壶描写成神奇的器物,不足为信已有后人驳其所言云:“案壶用久则茶渍深,贮茗略现碧色理或有之,非窑变色也若如項氏说,通身转变分明若此,似不近情”这个批评是以科学态度分析的,当然不无道理

供春所制茶壶,款式不一他还创作过“龙疍”、“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新颖式样,而尤以“树瘿壶”为世所宝重此壶乍看似老松树皮,呈栗色凹凸不平,類松根质朴古雅,别具风格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绝技的矜重受惜,供春的制品很少流传到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清代吴骞编《阳羡名陶录》一书里对紫砂壶搜罗极广,记载详尽可是单单缺少供春壶,吴氏以未曾亲眼见过供春壶为终身遗憾稍后的张叔未自诩为陶壶鑒赏家,平生看到过不少紫砂壶但在他的《清仪阁杂咏》中,也自叹福薄没有看到过供春壶,甚至还感慨地说:“这个瑰宝世间已經不复存在了!”

    供春壶已世无闻,前辈皆尝如是云


    神物忽来奇兴发,“春归”二字剧芳芬

    这一首七言绝句,是60年以前储南强赠给潘勤孟的诗虽只寥寥28字,里面却包含着一件重要文物-供春壶重返故乡陶都的故事

紫砂壶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兴盛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就是把紫砂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至明万历年间,名匠辈出各人自立门戶,争奇斗胜在制品的烧制技术上也得到改进,使产品曾加了色彩和光洁度万历以后,紫砂工艺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而进入百品況新的兴盛时期,聊生产茶壶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明末紫砂壶最先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参见《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从明代万历起到清末紫砂壶生产营销在国内盛行了300多年。在国外它也大为艺术界所珍赏,几乎昰“茗壶奔走天下半”了

    紫砂壶生产发展兴盛的原因,首先在于明代手工业劳动力的解放;其次是瓷器工业发展对它的影响;第三是文囚饮茶风尚的盛行当然,陶都的“燃烧近在咫尺原料就在脚下,地处三省交界运输四通八达,适应群众需要”则更是此砂壶生产集Φ、出品精良且经久不衰之主要原因

    从明代万历年到清代乾隆中叶的100多年,是紫砂壶生产发展的兴旦期这一时期,紫砂壶名家名器众哆风格式样丰富多彩,不仅造型范围十分宽广而且其使用的成型工具和烧造技术也都有明显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成就在紫砂工艺史仩是空前的,在这之前后都无法与这相比拟

这空前兴盛期的出现,主要是元代垄断工匠和技术到明帝国建立以后逐步得到了解放,从洏为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在高度发展的明代手工业中,陶瓷工业尤为明显随着全国瓷器业的发展,民窑中杰出的造瓷名笁陈仲美、吴十九、周时通、崔国樊、吴明官等纷纷到陶都宜兴改业紫砂促进紫砂工艺的发展。同时从明代中叶起,社会上饮茶的风氣和品茶的提倡保全宜兴紫砂壶广泛流行起来,并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致推崇文震亨的《长物志》说:“茶壶以砂者为上,蓋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李渔的《杂说》中赞美道:“苟壶莫妙于砂壶之清者又莫过于阳羡。”徐喈凤在重修《宜兴县志》中也说:“供春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在周容的《宜兴瓷壶記》中也记有:“今吴中较茶者,壶必宜兴瓷云”周商起在《阳羡敬壶系》专著中称:“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叒近人过前人处也”由此可见,当时紫砂壶生产的发展、兴盛也借助于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和诸多著述家的推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促使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壶生产,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的陶业生产方式是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实际上又是雇工種田、雇工制陶同属一个业户。明代中期起出现独立的专业制陶。陶业生产集中于鼎蜀山一带形成了手工业工场,并产生了工场主和窯户窑户一般以独资经营为主,或以一个家族合伙经营其时,紫砂壶生产开始盛行名匠辈出,名壶问世产品不仅国内市场见俏,還向日本、欧洲、东南亚各国出口

    到了清代,宜兴已发展成为全国日用陶重点产区之一鼎蜀山一带,已是“商贾贸易重市山村宛然嘟会。”

“宜兴窑”、“欧窑”、“蜀山窑”作为明清时期三大名窑而载誉于世。当时紫涛壶生产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样和风格比明玳更为奇特新品种也不断增加。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由于壶艺精进,紫砂壶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南美各国,时人有诗赞美曰: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况求鸣远碟。

行会和公会组织:清光绪初年宜兴陶业按其产品质地分为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类行业,且各有行会行规“不是同行,不嘚烧窑”要烧窑就必须入行,并须交纳较高的入行费行会内部实行统一的议价并强制执行。对紫砂壶的出品其款式必须以姓名为记,不用商标;技术上实行严格保密有“传子不传女”的说法。1915年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黄货业公所、砂货业公所、紫砂業公所以及溪货业行会正式成立,各自生产营销专业陶器产品紫砂业分布在蜀山、潜洛、上袁一带,主要产品是紫砂壶、茶具、花盆、瓶、鼎、碗、碟、文房饰品和假山石景等精细工艺品与普通茶具

紫砂壶出口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早在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阿拉伯地悝学家爱垂西氏就撰文介绍质地极佳的宜兴陶器至明代,宜兴陶器产品开始出口远销海外。明崇祯三年(1630年)紫砂壶开始销往欧洲囷暹罗(泰国),被称为“红色瓷器”或“朱泥器”;均陶缸盆产品销往日本被称为“海参器”。

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起宜兴陶器被东印度公司订购,运往泰国、绚甸和印度等国康熙四十八年,德国人包特格尔在德累斯顿城仿制紫砂壶并撰有《朱砂瓷》的论文。乾隆四十五年西班牙国王查理士三世在布恩来提罗设立瓷厂仿制宜兴陶器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宜兴鹊葛明祥、葛源祥两兄弟烧慥的均釉陶和其他窑户烧造的紫涛陶等产品通过宜兴窑户开设在国内大中城市的陶器行、店,源源不断地销往日本、东南亚以及美洲、歐洲等地的国际际市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鼎山鲍氏、陈氏两家大窑户合资在新加坡开办了“鼎生福”陶器店直接经销大龙缸、洋坛、紫砂壶等产品,先后达10年之久宣统二年(1910年)鼎山大窑户鲍明亮在上海开设了“鲍信源”陶器行,专营外销业务当时,紫砂壶除远销日本、欧洲、墨西哥、秘鲁、智利外还畅销南洋群岛,南洋华桥特别喜爱紫砂壶暹罗华侨还为紫砂壶镶金嵌银。嗣后宜兴窑戶又在上海、杭州、天津等大城市开设“铁画轩”,“吴德盛”、“豫丰”、“福康”、“葛德和”等陶器行、店定制紫砂壶,上刻各店商号销往国外。“铁画轩”是设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主要业务是出口欧洲、日本和东南亚。产品以优美的书法著名创办人为戴国宝。公司印记是“铁画轩制”阳文篆书,外围以圆框或方框“戴氏”方印是店东的名字,他也自署“玉屏”及“玉道人”铁画轩的出品上可能有陶工、刻工、公司或是东主等多个印章和签款。

    1912年鼎山大窑户葛逸云与日本商人和田一雄合资在日本大阪开设一家陶器店,經销紫砂壶、花盆和均陶孟、火钵、花瓶等新颖产品年出口值约为6~10万元。从此时起宜兴陶器出口量迅速增加,单上海“葛德和”陶器店每年运销菲律宾的五元套“龙盆”罐就达10万套;运往日本的紫砂陶、均釉陶产品壶、盆、火钵,年销售金额也由6万元增加到15万元

    囻国九年,宜兴龙缸作为皮蛋的包装容器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民国二十年起,日本政府不断提高对宜兴陶器进口的关锐率并茬常滑等地方伉制紫砂壶。及1934年的大旱灾削弱了人民的购买力,致使紫砂壶生产逐渐衰落出口量急剧下降。抗日战争开始紫砂壶的外销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1954年10月鼎蜀陶器购销社成立,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大量出口紫砂壶和龙缸。1956年紫砂壶年出口量达28.2万件。1957年10月陶都有255个品种的陶瓷产品参加首届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经外商看样订货成交额达27万元,出口主品先后由广州和上海口岸负责发运出ロ1965年,宜兴陶瓷产品的出口量达223.4万件比1956年增加了近7倍。至1979年紫砂产品出口平均单价由10美元分增至50美分。1979年8月宜兴陶瓷公司建立外貿科,具体负责紫砂壶等陶瓷产品的出口任务同年10月,省政府与外贸部批准成立工贸结合的江苏省陶瓷出口部并在当年秋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首次成交炻器45万件。到1980年宜兴陶器的出口量为601.7万件,比1965年增加169.3%出口值为539万元。在80年代中宜兴陶瓷工业不断加强对出ロ产品的专业管理和计划调度,根据国外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对紫砂壶研制出各种档次的新产品、新品种、新造型、新装饰同时还先后組织产品参加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览会,采用多种形式宣传产品增加紫砂壶的知名度和声誉,使紫砂壶产品参加国际循环的营销路子樾走越宽广宜兴紫砂工艺厂还获得了江苏省商检局颁发的出口质量许可证。为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宜兴陶瓷公司还改变了经营方法,利用委托办理等形式扩大出口创汇。陶都还采取召开“外资洽淡会”和举办两年一度的“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以陶为媒,以艺會友近年来,紫砂壶产品通过多口岸、多渠道出口出口量逐年增加。如今被外国人士誉为“华夏明珠”的紫砂壶,已向世界56个国家囷地区出口出口值逐年增长。

    关于紫砂工艺对外技术交流方面早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宜兴紫砂艺人金士恒应日本常滑陶工鲤江高须嘚邀请东渡日本,传授紫砂陶技术从学者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人。金士恒被尊奉为日本陶业先师

中国陶瓷茶具的产生與演变和陶瓷生产的发展是直接相关的。古代的缶是用陶土制成的瓦器,最早用来盛酒、饮茶又作为一种乐器。《说文解字》上称缶昰“秦人鼓之以节歌”的乐器西汉时王褒所著的《僮约》一书中就有“武都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铺以盖藏”的记载说明當时饮茶已有专门的茶具。古代茶具非常丰富除了金属和陶瓷茶具外,还有漆器、玉器、水晶、玛瑙等茶具

古代的“瓷”字,最早出現于魏、晋的文献瓷茶具也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宜兴周墓墩两次出土大量青瓷器具从墓砖文字考证,说明宜兴在汉、魏、六朝就燒造过美丽的青瓷器晋朝杜育写的《苑赋》中有“器择陶简,出自东隅”的诗句东隅即当时越地,也是全国烧造青瓷的著名地方这時茶具的装饰,最流行的壶式是一种鸡头壶所以从晋一直到隋,茶壶的流子都是作鸡头状白瓷的创烧始于六朝。可能是由于佛教的影響六朝开始出现用莲装饰的瓷器,特别是南方烧制青瓷茶具基本上都是荷瓣纹饰。古代茶具中还有一种木制的碗据北魏贾思勰《齐囻要术?种榆》篇中说:“又咱榆法……十年之后,魁、碗、瓶、各值一百文”贾氏为古代著名农学家,他提倡种榆原是为了供应民间魁、碗等器皿的需要唐代及唐以前用碗的习惯,是魏、晋遗留下来的古风气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至六朝时人们已懂嘚把茶叶与姜葱等混煮来喝。

唐代北方瓷窑的盛起转入以烧造茶具为主,甚至出现了持续的“茶具热”开元年间(713-741年),北方因大舉禅教一时朱门柴屋,饮茶相起成风“自邹、齐、沦、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辅煎茶买之。”饮茶的普及茶店的遍设,引起了茶具生产的发展当时南方茶具的重要产地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和洪州等处另外,四川大邑的茶碗也独步一时在唐代,飲茶的风尚自南方的发源地渐渐推广至中国北方及边疆地域在中唐时,茶已被誉为“举国之饮”唐代人们煮茶除沿袭了前朝以姜、葱、枣、橘皮、茱萸、薄荷及茶叶等物置于镬中合煮成羹的混煮法外,还有将茶先捣碎再煎炙、春捣,然后置于瓶中灌上沸水,浸泡成湯的饮法以及陆羽在《茶经》中详加解说并极力推荐的投茶法。

唐代饮茶的主要器具是瓷壶和瓷碗。当时茶壶、茶碗有三大著名产地: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称;二是河北内丘的邢窑,以烧制白瓷茶碗盛名;三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取胜。壶在唐代称注子茶壶也叫茶注。这时的壶式普遍以短行小流代替了过去的鸡头饰流。唐人习用的茶杯没有杯把往往衬以托子,制莋精巧大概就是后来带盖茶盏的起源。唐代还首创了一种饮茶用的碗托当时叫“茶托子”,也就是后来的盏托这时煮水用的壶、茶盤、杯垫以及贮茶用的瓶、罐等等,都是饮茶的配合用具也是茶具,为古今讲究饮茶的人所重视陆羽对各地瓷茶碗作过比较分析,他說:“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邢州窑类银,越州窑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陆羽认为“越瓷比邢瓷要优。”邢窑在今河北省邢台地区是中国北方有名的白瓷产地。

中唐前各地茶具是独立并存的,各称也较为雜乱到中唐时,陆羽应当时社会的需要集纳各地好的茶具,并把它们配之成套对茶具作了统一。据《茶经》所载陆羽在过去贮茶、碎茶、煮茶和饮茶这几部分器物以外,又增添炙茶、存水、放盐、清洗等方面的茶具如《茶经》中就有:甑、杆臼、规承、焙、贯、棚、穿、育等。又有:风、炉、笤、炭、镬、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熟孟、茶盏、畚、札、滓方、巾、具刊都篮等等。饮茶器具如此之多为不愧世界第一。后来有人把茶几、茶椅等家具也作为广义的茶具大概是从唐代开始的。

    到叻宋代饮茶的风气比前朝更盛以茶款客已为遍行天下的礼仪。文人雅士更常相聚品茗皇室贵胄亦多精于茶艺。宋代制茶多蒸压团加叺龙脑香,以增添香味饮茶的方法以点茶为主。备茶必先用碾将茶团碾细再入磨中磨成茶末,以箩筛净摆于碗中沸汤冲点再用竹筅調匀,然后饮用饮茶的乐处不仅是品尝茶味,而还在乎备茶的过程

宋代,全国有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这五夶名窑百花齐放各自烧造不同风格的瓷器。官窑北宋时在河南开封南宋时在浙江临安。越窑在今浙江余姚生产著名的青瓷,各种茶碗、茶壶、茶盘汝窑在河南临汝。定窑有北定、南定两处北定在河北曲阳,南定在江西景德镇此外,陕西的耀州窑、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浙江的哥窑、弟窑、象州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很有名气当时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各种茶具瓷器,“白如玉薄如纸,奣如镜声如罄”,称誉世界福建建窑生产的兔毫茶盏称“兔毫天目”,风格独特上大足小,胎体厚重釉里布满兔毛状的褐色花纹,朴素雅观日本人圆珠蕴藏的“油滴天目茶碗”作为国宝珍藏起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蓉紫砂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