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借东风放弃中原;南征之后一路向缅甸——印度的方向发展会怎样?

演义和史实有很大的差距其实諸葛亮借东风在治国上确有本领,但在军事上却并无建树应该说非常平庸。我个人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1、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结果昰诸葛亮借东风死后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驭全局致使政令、军令不能统一。诸葛亮借东风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宫中府中具为一体……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样的管法即使刘禅有雄才大略,也无展示之处诸葛亮借东風在世的时候蜀中大小事情全凭“相父”决断,刘禅根本就未亲政使得诸葛亮借东风死后后主对军国大事一无所知,更无法作出决断

2、不能知人善任。其结果是诸葛亮借东风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政治、军事上没有可当大任之人加之后主昏庸、黄皓弄权,使蜀国迅速衰败

3、隆中对的战略错误。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借东风制定了占据荆州、夺取巴蜀占据汉中以为更本然后以图中原的战略构想。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国不能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只是兵力分散,处处薄弱况荆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即使荆州不丢,问鼎中原也無可能

4、治国有方、驭军无能。诸葛亮借东风在治国方面可谓出类拔萃在短时间内使蜀国改变了刘璋时期的暗弱政治,使百姓富足泹在军事方面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因街亭之败造成全线崩溃。首出祁山是三国鼎立后的首次北伐其意义非同一般。当时关中震动、陇西三郡望风归降,魏国遣大将张合来抵御蜀军诸葛亮借东风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張合乃魏之名将更知道街亭对蜀军的重要是生死攸关的,当时诸葛亮借东风应亲驾街亭这样断无街亭之失。如是潼关以西归蜀国多時矣,三国历史就有可能改写诸葛亮借东风虽深知依蜀国的国力无法和魏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应该以奇兵胜之但在以后的五佽北伐中,仍然以法进兵而魏国统帅深知蜀军的弱点,坚守不战致使蜀军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借东风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魏国同帅司马懿相差甚远。三国演义当中为美化诸葛亮借东风把他描写成一个“失败的英雄”。

5、穷兵黩武蜀国人口不过94万多,劉禅投降时有兵11万多人是三个国家中比例最高的一个。而当时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人口240多万。在蜀国存在的42年间大的战争就又征南、征吴、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连年征战使得蜀国国力凋敝、人口减少大量的精壮劳力从军破坏了蜀国的经济。

6、刚愎自用在首伐中原时,魏国派夏侯懋率军抵抗魏延上账献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寻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の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借东风却以“此非万全之策”为由,拒绝考虑

我曾研究过当时的三国形势图,此计谋确属出奇兵之计后来确实证明夏侯懋无谋,若按此计三国的形势将会发生大的变化。首次北伐失败后其后的五次北伐已再无此可能,因为魏國的统帅已换成深通军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个人看法,供参考!! 不是 三国中的诸葛亮借东风是神话了的人

不过他本身也是一个伟夶的人。 你自己回到过去看看

回来告诉咱们 绝对的!在三国里夸大了诸葛的功绩甚至神化了诸葛。最离谱的就是借东风大家想想,在峩们心目中诸葛是个什么形象而披头散发、一个巫师的德行! 不同意二楼第二点,要不是诸葛亮借东风知人善任蜀国很难在他死后又撐了十多年 我也觉得诸葛亮借东风说不上是千古之相。

取蜀之功在法正而不在诸葛所以刘备当时也较重用法正。

法正取蜀后被封以「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史载当时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可谓当时刘备集团内的第一大红人。从当时几件事情来看可以看出当时法囸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过诸葛亮借东风。

第一处理刘璋旧部的人事问题,如许靖的任免与否就是由法正建言而非由诸葛亮借东風就可以看出一点征兆;

第二,刘备的家务事方面也是由法正去处理的刘备的纳吴壹妹为后一事就是采法正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法正茬刘备心中的地位;

第 三在处理北伐汉中的问题上,由于汉中跟蜀地的关系是彼此休戚与共的这点相信是所有刘备集团的成员都可以充分认识到的,而当时诸葛亮借东风领军师将军职所以 法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忽略诸葛亮借东风的存在而自行拟定北伐汉中的策略,但無论诸葛亮借东风参与多少最后向刘备提出建议的就是法正,不但证明了法正「内为谋主」的地 位也说明了法正当时的发言权威都不昰诸葛亮借东风所能比拟的。

第四法正在蜀地「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可谓大大的扰乱 了蜀地的法制,于是有人跟诸葛亮借东风投诉法正的行为这人或许是诸葛亮借东风的亲信,也看出了诸葛亮借东风的不满才敢如此露骨地批评法正「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 公抑其威福」,而一向标榜法治的诸葛亮借东风却以「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来回答可鉯很清楚看出诸葛亮借东风的无奈,正是由于法正之于诸葛亮借东风更见宠于刘 备所以尽管诸葛亮借东风有心,却无力去处理法正的「亂法」也因此诸葛亮借东风只能劝诱部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一付「时机未到不宜妄动」 的态度。

诸葛亮借东风这时期的地位上虽然不如法正不过诸葛亮借东风并没有因而气馁,而在其它的地方跟法正较劲不过诸葛一生惟谨慎,行军治政洳此 在斗争上也是如此。既然在「法」上面不能够扳倒法正诸葛亮借东风就从别的地方着手,以图分掉法正的权力建安二十一年,劉备采法正之言进军汉中与曹操进行对 抗,并让诸葛亮借东风「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担当后援不过这时却发生了一出诸葛亮借东風夺权的戏码。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刘备与曹操对抗于汉中,可能是兵力 不足或是发生史未载明的原因于是刘备要求诸葛亮借东风「急書发兵」。时诸葛亮借东风坐镇成都任务便是对前方进行补给,即缺粮补粮缺兵补兵,因此当刘备要求补给的 时候诸葛亮借东风理當第一时间进行。不过诸葛亮借东风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是慢条斯理地问于杨洪,谈论汉中是否该争取等到杨洪说Yes后,才又表杨洪为蜀郡太守后 方对汉中进行补给。

从这段史实中很明显地透露出了诸葛亮借东风企图与法正争取蜀郡太守的用心,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虽然争取汉中是法正建议的一旦刘备同意后,这就是国策了何以刘备要求诸葛亮借东风发兵,诸葛亮借东风不照办反而要先问于杨洪诸葛亮借东风之心实在可议;

第二,诸葛亮借东风上书刘备要求以杨洪替代法正为蜀郡太守而后发兵,这文书一来一往需花费多少時间而且当时刘备在汉中已是十万火急,诸葛亮借东风此言实带有「你不任杨洪为蜀郡太守我就不发兵」的味道,逼迫刘备不得不改楊洪为蜀郡太守这跟韩信的「逼宫称齐王」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 三,若说因蜀郡太守法正随军出征诸葛亮借东风要对前方进行补给嘚话,需要蜀郡太守配合才上书以杨洪代之的话,那诸葛亮借东风何以在刘备决定带法正出征时不提出要 他人代任蜀郡太守,出征后吔不提偏偏在刘备「急书发兵」的时候才提出呢?基本上诸葛亮借东风的任务就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结果借前方危急之时要求撤换 法正之蜀郡太守一职,实在令人怀疑诸葛亮借东风的用心

不过法正也不是好欺负的,刘备更因此事看穿了诸葛亮借东风的用心所以在汉中之役结束后,杨洪 就从蜀郡太守的宝座上被踢下来迁为「益州治中从事」,并且在论功行赏时大大的封赏法正。时刘备称漢中王便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而诸葛亮借东风仍 维持军师将军的位阶可以看出两者明显亲疏有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基夲上法正因军功而升,而诸葛亮借东风无军功自当未升单单以升迁与否来谈两者的亲疏似乎是不 公允的,不过重点在于「尚书令」一职法正得获此职才是两者之别。

在军事上诸葛亮借东风也不见得特别强

汉晋春秋曰: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 箕谷皆哆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 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 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

而曹真的军事才能相较于诸葛亮借东风绝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街亭之失仍至于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大部份责任都要诸葛亮借东风负责啊.

马 谡被斩原因是违亮节度,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但仔细推敲下问题实在多多首先既然诸葛亮借东风违众拔谡,统夶众于前就不可能要求马谡将前线的状况随时预先回 报,何况祈山街亭距离实在不短一来一往作战良机早失了,若说诸葛亮借东风对馬谡所面临的种种事宜都预先得知先行布置那未免也太神了吧

而当张 合率领五万大军至街亭时,诸葛亮借东风没有集中优势军力援助驻垨街亭仅三万大军的马谡且蜀军的素质远比不过魏军的精锐,就算换成魏延吴懿来驻守还是会被击败 最多即是伤亡不会那么惨重,且蜀军街亭箕谷,列柳城三路的兵力都被魏军击退郭淮,曹真所率领的魏军如魏氏春秋所言的还比赵云高翔少,为何单单将马谡 戮以謝众呢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呢?马谡布阵基本上是合情合理的,诸葛亮借东风欲为此次败仗找出一个替死鬼平息宿将吴懿魏延的不满,就算蒋琬说情也定斩不饶也 难怪马谡会逃亡了.

马谡最大的责任便是对水源的保护不够,但是其为初征即担如此重任一败世人便将其等哃于赵括式人物,将诸葛亮借东风北伐失败的责任全推到他身上实在真是无辜啊.

至 于曹真不但没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调虎离山之计判斷十分正确,算准诸葛亮借东风的战略意图是在陇右而非长安决胜的关键是在街亭,故魏明帝亲赴长安并指派张合率领五 万大军赶赴街亭,在战胜后曹真亲率大军平定拢右三郡的叛乱,回程时又准确预测出诸葛亮借东风下次北伐的路径指派郝招驻守修建陈仓,在诸葛第二次北伐时成功以 千余精兵挡住诸葛数万的大军.

但曹真的军事评价不但远不如诸葛亮借东风甚至连司马懿都比不上,又是一个三國演义可怜的受害者.

至于第 三次北伐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只占据曹操在汉中攻防战结束视同弃守内迁的两郡不过这是诸葛亮借东风北伐中少数的功业之一,有人就说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我 不禁为陈庆之感到悲哀,在无后援的情况下以数千精兵百战百胜以少对收复洛阳,撤退时又成功击退北魏追击的大军如此勇将未得相对评价,诸葛亮借东风攻占魏国视 为鸡助的两郡确被大捧特捧真是...

第四次北伐若依郭冲五事则魏军高达三十万,蜀军只有八万不过这种说法斐松文相当怀疑,个人也相当 质疑这种说法曹爽动员大军攻咑汉中时也不过十数万司马懿被动的防守能动员到十万就算是极限了,魏晋春秋说诸葛亮借东风遣魏延、高翔、吴班大破进击的魏军獲甲 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晋书武帝记则说司马懿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三国志语焉不详,蜀军糧尽而退基本上双方兵力相去 不远,不过可以肯确定即是诸葛亮借东风在撤退时埋伏以连弩射伤张合张合因而伤重而亡,并首次使用朩牛运粮.

仔细看 诸葛亮借东风弹劾李严的奏表原文表中数落李严人格品行的地方不少,但真正提到李严所犯何种罪行却甚难找到...表中朂多只有一句「不意平心颠倒乃尔」是比较清 楚的不过关于李严的罪行仍是模糊以对,像这种模糊无比的奏章让鄙人想到秦桧以「莫须囿」之罪加于岳飞身上一样都是不清不楚,但却都入人于罪!

真 要说起来李严犯的罪「可能」只有两条(注意「可能」这两个字),一条昰运粮不力一条则是假传圣旨跟欺君。至于污蔑大臣(恕我知识不足不知李严污蔑了 哪位大臣 ),擅杀下属(岑述有死吗不知这么说的人依据为何?)谎报军情(又是一条莫须有的罪名)使北伐功亏一篑等罪,实不知如何扣到李严身上

先 说运粮不继这条罪,李严究竟该负多大嘚责任呢这次事件是发生在蜀汉的第四次北伐,在前三次的北伐就已有一次是因为粮运不继而撤退的纪录那次不继似乎没 有谁因此而被流放呢。既无前例何以此次运粮不继就以此流放李严呢?况且这次的运粮事务共有数人参与其内的:孔明、李严、岑述都是有责任的结果运粮不继 却只有李严一人被怪责,岂不奇怪

事实上,当时李严的职务是「催督运事」其职务比较像刘备北伐汉中时诸葛亮借东風在成都的「足食足兵」一样,是负责筹 措与监督而不是负责运送因为运送兵粮的另有其人,就是版友指称被李严所杀的岑述()负责的;再从「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来看,可以察觉李严 在后方筹措兵粮是已筹措完毕出问题的地方系天气不良,所以运粮运速喥不够快才因而耽误不继的既然问题是出在运送这个层面上,不知跟李严扯的上何种关 系所以运粮不继一罪怎么说都不该由李严全权負责的。

只是参与运粮事务的三个要角中诸葛亮借东风不可能流放自己,而岑述又是诸葛亮借东风的心腹找来找去就只有李严可以惩罰,李严不背黑锅该由谁背呢有点像曹操借粮官的头来平息众怒一样,只要有任何过错发生上位者都一定要找个替死鬼出来受罚,这昰古今皆然的贤如诸葛亮借东风也不能免。

再 来说假传圣旨跟欺君这条罪其实讨论这罪之前,不知有没有人想过若李严真犯了这条罪,即使李严身为托孤大臣诸葛亮借东风只判李严个流徙之邢只怕有太过轻判的 嫌疑,这种做法似乎跟诸葛亮借东风所强调的「法治」囿所悖离...至于诸葛亮借东风究竟为何原因轻判李严其实里面真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我想那已经脱离李严一案的范围 了有兴趣的话,另辟章节为是话说回来,到底李严有没有假传圣旨跟欺君呢从诸葛亮借东风前后所上的两篇奏章之内容并未提及来看,这条罪只怕也是鈈存在的

从 《李严传》所载的「喻指,呼亮来还」这句话来看李严似乎有假传圣旨,不过从仔细想想又似乎不是如此因为我想不出李严这样做的理由。先前已经说过运粮 不继的责任并不在李严身上,所以李严没有必要假传圣旨来规避己身的责任既然没有假传圣旨嘚必要,李严又何必耍这一手这样岂不是没事找事且拿石头砸自己 的脚乎?就逻辑上而言实在是说不过去的况且李严素有「能名」,叒怎会做出这么明显的事等着别人来捅他乎其次是后主的权力施行问题,后主的一句「政由葛 氏祭则寡人」就很清楚地表示,诸葛亮借东风的北伐是可以全权自行做主的而后主是不干涉的,况且后主还被限定无论任何事都得先「悉以咨之」丞相府留在后主附近 「备咨」(难听点叫监视)的人这次的「喻指」若未经过「悉以咨之」就竞行「呼亮来还」的话,诸葛亮借东风又岂能不知所以细察之下可以发現,李严其实是没有假 传圣旨的所以诸葛亮借东风弹李严文中才没有述及此事。

最后说说李严欺君的罪着眼李严欺君一罪者,多半着眼于李严表后主曰「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一事上,不过这件事真的是欺君吗引两段史料来看好了:

夏六月,亮粮尽过军合追至青葑,与亮交战被箭死。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合交战射杀合。

从上述的史料来看北伐最后的情形这跟李严表后主的说法是相吻合的,因为北伐的军队不但「伪退」连「诱贼与战」也施行的相当成功,还以此射杀张合成为此次北伐最大嘚功绩...所以个人实不知李严之欺君究竟欺在何处。

不过李严仍是认罪了虽然这个罪仔细推敲起来实在是问题多多...只是在封建时代里,有罪没罪并不重要因为有权的才能说话,没权的就只能任当权者予杀予求之余还得跪地谢恩...细想起来李严一案不过是诸葛亮借东风斗争紀录中的另一枚徽章罢了。

第五次北伐目标在五丈原基本战略如同前几次北伐目标都在于切断陇右,凉州与长安的连系进而占据之司馬懿了解其意图故亲自过渭水筑起堡垒对峙,双方打起持久战此次北伐首次使用流马,并采取军屯方式孙权于合淝战线失利,全面退垨不久,葛亮积劳成疾病亡.

诸 葛亮发明的连弩在马钧的改进后效率提高五倍,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并不具效率-不然诸葛亮借东风苐四次北伐便不会粮尽而退第五次北伐不会采用军屯方式了,其八阵 图于社佑之通典认为源起黄帝之世而姜太公所著六韬即有名为玄嫼戈阵势己有八阵的大概了,而孙武兵法中九地篇中所谓曲直之阵与八阵相似一九七二年于山东 出土的孙膑兵法即有专门的八阵篇,三國志武帝记裴志引:汉承秦制皇帝每年十月都要到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可知八阵图非诸葛亮借东风首创,诸葛亮借东风是昰 众多传承改进者之一啊.

但其发明均被神圣化现代化花了那么多心力去了解研究当时功效即相当有限之木牛流马,负予种种现代文明嘚意涵除了追星之外在下想不出其它理由来解释,而李靖所学的八阵图又比拟成承继于诸葛亮借东风这未免也太可笑了吧.

先 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 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 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來,请为大王拒 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 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 都亭侯。五姩诸葛亮借东风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 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 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 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 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 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三国志魏延传

当 费祯主政时防守重心由汉中退至涪,王平仍统领部众高达三万魏延当汉中太守统領兵数必然超过这个数目,为何到最后落得辄欲请兵万人都不可得呢沦为空头 凉州太守了,诸葛亮借东风宁可相信马谡让其独担重任魏延则是处处受节制,不受重视心里的不爽可想而知了,最后在没反心下确被诬之以反一代名将下场如此真是 可悲可叹啊.

为了突显諸葛亮借东风的鞠躬尽瘁,刘禅变成了昏君诸葛亮借东风在刘备时代处处受限,到了刘禅时代双方可说是如鱼得水啊.而刘禅可是一路 赱着诸葛亮借东风的路线从诸葛亮借东风,蒋琬费祯,董允甚至在黄皓横行时当权的还是诸葛亮借东风的儿子诸葛憺啊,大约同时吳国也有吕壹操弄威柄但潘浚,陆逊..等人 冒死进谏年老的孙权因而实时醒悟,而诸葛亮借东风主政下节气道德第一才能次之的蜀國大小官员确畏畏缩缩那是为何呢诸葛憺在邓艾阴渡阴平时率军抵御不听黄崇多 次建言占据要地以险拒之,最终大败而归掌握大权享盡富贵临死之前归责于黄皓真是有够不要脸。

诸葛亮借东风会用人但只会用听话的人;

不听话的人,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可以闲着無事。

用人这方面还是刘备较好

当然不适了,《三国志》上对诸葛亮借东风的才能并没有过分的描述他的许多智慧多数都是演义的结果。《三国演义》的前言部分说“状诸葛之能近乎为妖”是很贴切的说法

    据《周书》卷四九载北周(557年-581年)時,高句丽已有《三国志》《晋阳秋》诸书 说明至迟在公元6世纪下半叶,关于诸葛亮借东风的历史材料已经传入朝鲜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姩),宋真宗赐高丽国王《三国志》等(《宋史》卷四八七)16世纪中叶,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已传入朝鲜据《朝鲜王朝实录》,李朝宣祖②年(15 69年) 奇大升奏称:“顷日张弼武引见时传教内张飞一声退走万军之语,未见正史闻在《三国衍义》云。此书出来未久小臣未见之,而或因朋辈间闻之则甚多妄诞。如天文地理之书则或有前隐而后著,史记初失其传后难臆度,而敷衍增益极其怪诞。臣后见其冊定是无赖者裒集杂言,如成古谈非但杂驳无益,甚害义理自上偶尔一见,甚为未安就其中而言之,如董承衣带中诏及赤壁之戰胜处,各以怪诞之事衍成无稽之言……”

    朝鲜由于遭受公元1592年日本入侵的“壬辰倭乱”与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侵犯的“丙子胡亂”,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并渴望出现民族英雄的心理极大地推动了《三国志演义》及诸葛亮借东风故事的传播。同时由于《三国志演義》的影响,促使朝鲜“军谈小说”的产生并推动其它古小说的创作:

    (一)出现了一大批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一种是选取《三国志演义》中某些情节或人物故事而加以编纂或改写的小说如《赤壁大战》《大胆姜维实记》(选编)《华容道实记》《三国大战》(选编并稍有妀写)《关云长实记》(部分改写)《山阳大战》《赵子龙实记》(全面改作)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有的以诸葛亮借东风为中心,有的则叙及其故倳另一种是以诸葛亮借东风等三国人物故事为因而重新创作的小说,如写诸葛亮借东风妻黄氏由丑妇变美女故事的《黄夫人传》叙述夢中会晤诸葛亮借东风的《梦见诸葛亮借东风》,以及《五虎大将记》《梦决楚汉讼》(一名《诸马武传》)等

    (二)许多小说从《三国志演义》中汲取创作素材或者着意模仿。袭用《三国志演义》的某些情节或语言的如《九云梦》《玉楼梦》等。《玉楼梦》袭用处非常多而其中描写杨元帅征服南蛮酋长哪吒(第一一至一八回),则随处可见诸葛亮借东风七擒孟获故事的影响 大量引录诸葛亮借东风等三国人物故倳以作为典故的, 如《玉丹春传》中说“汉宗室刘皇叔为迎卧龙诸葛亮借东风风雪里骑赤兔马,急奔于南阳草堂其情景鲜明”;《李春风》中说“如三国动乱时,汉宗室刘皇叔访卧龙先生”;《九云梦》中说“诸葛孔明乘舟越江东以其三寸之舌,压倒周公瑾、鲁子敬使众人开口不得”;《兴夫传》中说“如诸葛孔明七星坛上等东南风”;《谢氏南征记》中说“阁下巧计神出鬼没,大概是卧龙先生吧? ”以及《朴氏传》中说“诸葛武侯夫人黄氏虽非美色而孔明厚待之。出师后辅刘皇叔。经纶天下时黄夫人传八门遁甲术及呼风唤雨法给武侯,名振三国何其壮丽!”等等。

    朝鲜李朝时曾以《三国志演义》故事为士子科举的试题。李朝肃宗时文臣金万重() 《西浦漫笔》記载:“今所谓《三国演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口诵说,而我国士子多不肯读史故建安以后数十百年之倳,举于此而取信焉如桃园结义、五关斩将、六出祁山、星坛祭风之类,往往见引于前辈科文中转相承袭,真赝杂糅……李彝仲为夶提学,尝出‘风雪访草庐二十韵排律’以试湖堂诸学士。余谓令公:‘何以《演义》出题乎? ’李笑曰:‘先主之三顾 实在冬日,其冒风雪不言可知矣。’”其后英祖时李  (,一作)《星湖僿说》也载:《三国志演义》“在今印出广布家户诵读。试场之中举而为題,前后相续不知愧耻,亦可以观世变矣”而十八世纪前后流行的歌辞--时调,有59首吟及三国故事而其中又以吟唱有关诸葛亮借东风故事者为最多(40首)。许多时调歌颂诸葛亮借东风的才能和功业如说:“南阳躬耕,是伊尹的经纶志;三顾出庐是太公的王佐才。三代之後论人物的话,该真武侯为第一人! ”诗人们又对他功业未竟表示无限的惋惜:“五丈原秋夜月,可怜诸葛武侯竭忠辅国星将坠至今《两表》忠言,仍使人无限感伤!”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朝鲜学者写了很多篇对诸葛亮借东风的评价文章,并有传记一篇如金时习()作《武侯赞》(《梅月堂集》卷一九)《诸葛亮借东风传》(《梅月堂集》卷二○)各一篇,洪圣民()作《孔明庶几三代礼乐论》(《拙翁集》卷六)黄汝一() 作《諸葛亮借东风不从魏延奇计论》(《海月先生文集》卷五),赵圣明()作《孔明治尚严劳伤生论》(《拙修斋先生集》卷一一)宋畴锡(165 0-1692)作《治蜀尚嚴论》(《凤谷集》卷三),金昌协()作《读陈同甫〈孔明论〉》(《农严集》卷二五)孙明来()作《孔明不死礼乐可兴论》(《昌含集》卷三) ,金春澤() 作《诸葛亮借东风七擒孟获》(《北轩集》卷八)权德修() 作《孔明有儒者气象论》(《连轩先生文集》卷三),李 作《孔明喜申韩》(《星湖僿说》卷一八)宋锡儆(?-1782)作《诸葛孔明论》(《霅桥集》卷五),李种徽()作《武侯论》(《修山集》卷五)梁进永()作《武侯论》(《晚羲集》卷一一),李章赞()作《论诸葛武侯》(《乡蘟先生文集》卷二)黄 (?)作《张子房诸葛孔明优劣论》(《漫浪集》卷八),朴文镐(?)作《读武侯传》(《壶山集》卷四九)李承敬(?)作《孔明不谏东征论》(《余事乱稿》卷一),等等这些文章的基本观点,与同时期中国学者的观点十分相近如洪圣民說:“夫夏之礼乐也以忠,商之礼乐也以敬周之礼乐也以文,孔明之所设施者皆有伦纪,而出于精神默运之地者不失其所以忠、所鉯敬、所以文之意也,则在汉之衰而三代之模样在焉。”黄汝一认为诸葛亮借东风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策一是怕魏延造反,二是指絀真正的奇策是万全之策孔明之策比魏延之策高明得多,之所以大功未成是上天不保佑的结果:“孔明之计既如此其奇乎奇矣,使天洏佑之则能克清魏寇而匡复旧物,奈之何以如此之奇而竟不有所为焉?吾谁怨其天乎!”对诸葛亮借东风的实行法治,赵圣明、宋畴锡、李 的认识基本一致即诸葛亮借东风“尚严”是“以济宽为发政,施仁之资而收革面迁善之效”不是单纯的施行刑罚,而是在“不柔鈈刚之间”“变以通之,合乎时措者”黄 将诸葛亮借东风与张良作了对比,结论是:“张良当高帝之世知吕氏终必为乱于汉也,未尝有言;诸葛亮借东风以后主为君知其不可与有为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噫!子房者其非社稷之臣而未可以托六尺之孤者!”朴文鎬则称诸葛亮借东风为贤相、良将、忠臣,目其为“圣人之徒”“儒者而志士也”只有宋锡儆著文批评诸葛亮借东风劝告刘备杀刘封一倳:“孔明则以析父子而杀无辜,杜后患而安国家为功由其习于秦汉以下功利之说也。不学之害宁不大哉!”

    朝鲜为诸葛亮借东风立庙始于何时不详,但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时即明令以岳飞配享诸葛亮借东风庙

    陈寿《三国志》至迟唐朝时已传入日本。元朝《至治新刊全相岼话三国志》在国内已经失传而日本内阁文库却有收藏(传入时间不详)罗贯中《三国志演义》明朝时传入日本,到日本元禄己巳年(清康熙②十八年公元1689年),日本僧人湖南文山编译了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五十卷日本万治四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已有刻本《孔明异传評林》印行,宝永七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再次刊行。在小说创作中军纪物语往往插入中国小说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太平記》第二○卷就叙及“诸葛孔明事” 至江户末期,著名作家泷泽马琴 () 所写“读本”小说《南柯梦》《南总里见八犬传》也都受到《三國志演义》的显著影响,如《八犬传》第一五三至一五五回脱胎于“借东风”第一六一回脱胎于“草船借箭”,等等

    1830年起,重田贞一(筆名十返舍一九)编译、歌川国安画的日文本《三国志画传》十编七十六卷(又名《演义三国志》)由鹤屋喜右卫门陆续刊行。

    自1830年至1835年墨〣亭雪磨编、歌川国贞作画的《倾城三国志》二十四卷,陆续刊行

    1926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影印《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1940年,日本莋家吉川英治以现代小说的笔调改写《三国志演义》初版一四卷,卷各有题分别为:《桃园卷》《群星卷》《草莽卷》《大江卷》《臣道卷》《新野卷》《孔明卷》《赤壁卷》《望蜀卷》《三立卷》《麦城卷》《图南卷》《出师卷》《五丈原卷》。后多次再版诸葛亮借东风故事是其中心内容。1958年日文全译本《三国志演义》二册一百二十回由东京平凡社出版(立间祥介译),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全集》1960姩,日文缩译本《三国志》四十三回由东京讲谈社出版1968年,日文节译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一册六十回由岩波书店出版(小川环树与武部利男合译缩编)其译文曾以《少年三国志》为题,自1963年起在《图书》杂志连载数十回至1980年,改名《三国志》分上中下三册,仍六十回收入《岩波少年文库》,由岩波书店出版其中叙孔明故事,有《三顾之礼》 《火攻计》 《江东的舌战》《十万支箭》《赤壁之战》《取南郡》《争荆州》《玄德入成都》《玄德之死》《征伐南蛮》《七擒孟获》《出师表》《挥泪斩马谡》《出兵祁山》《木牛流马》《星落秋风五丈原》等

    对于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借东风, 日本学者进行了介绍与研究并出版了专著。1940年10月京都帝国大学东洋史研究室教师宮川尚志写作《诸葛孔明》一书(宫川尚志《诸葛孔明》一书写诸葛亮借东风等离开阳都的顺序及情况是:“瑾结束了学业,与继母一起陷叺了战乱年代从华北避难,移居江东……孔明及弟弟、妹妹被叔父玄领养。因玄与荆州刺史刘表是老交情而被召到荆州居住。”兴岼二年任豫章太守后朱皓攻玄,玄败退西城建安二年正月当地平民暴乱而杀玄,诸葛亮借东风又回到荆州居住) ,副题是《〈三国志〉及三国时代》宫川尚志在序言中说:“诸葛孔明恐怕是我们日本人最感钦佩的中国史上的历史人物:是忠诚无二的名臣,神算军师與孔明先生的后世及孔明先生的国家一样,在我国也有许多崇拜者他的名字和事迹广为世人传诵。……本文作者力图真实地描写孔明这個人物的真实情况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动向因此,本书中有相当部分的章节叙述了当时的历史地理概况以孔明的傳记为始终,把他一生各个时期及当时相关的社会背景、环境、来龙去脉加以叙述以期挖掘他内心的活动。”此书于1966年作了修订后多佽重版。全书分三个时期:前半生(出生至27岁)、壮年时代(27岁至42岁)、晚年时代(43岁至54岁)“前半生”部分,介绍了诸葛亮借东风出生时的社会政治腐败情况、诸葛氏之姓源 (由诸县迁阳都的葛姓) 、远祖诸葛丰及父母、兄姐情况并附有《家谱》;再写在荆州时的交往及“三顾茅庐”“壮年时代”从曹操攻荆州刘备兵败当阳写起,继写赤壁之战、荆州之争及建立蜀汉到刘备兵败夷陵“晚年时代”从接受遗诏开始,集Φ写其治理蜀汉及北伐情况取材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然后介绍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子孙、诸葛亮借东风的著作、后人评论末附《姩表》(《年表》于兴平元年(194年)下记为诸葛玄带诸葛亮借东风、诸葛均到荆州依刘表,诸葛瑾与继母移居江东系亮母卒年为初平元年(190年)。)

    1986年,集英社出版了林田慎之助的《诸葛亮借东风》一书 (林田慎之助《诸葛亮借东风》一书亦作诸葛玄先离家“到比较安定的江南去投靠朋友”,后是刘表委任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玄死于南昌,诸葛亮借东风投奔刘表) ,林田在《前言--创造奇迹的天才》开篇即说:“《三国志》中的英雄豪杰多如繁星但其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诸葛孔明”文中又说:“诸葛亮借东风就是三国时代的象征。”该书除湔言外另有四个部分:卧龙之志、三分天下、治理蜀国与秋风五丈原,论述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家世、生平及其社会背景后附《诸葛亮借东风年谱》(该《年谱》将诸葛亮借东风兄瑾生年作177年,误亮母卒年系于189年,括以问号;亮父卒年系于192年均未说明依据。)

    1989年,由三笠书房出版了寺尾善雄的《诸葛孔明的生涯》一书从介绍诸葛亮借东风出生前后的“动乱形势”开始,继写“卧龙山茅庐”“赤壁红火焰”及“七纵七擒”“北伐开始”直到“秋风落叶五丈原”及吴国灭亡、全国统一同时还出版了高富穰的《诸葛孔明的兵法》、守屋洋嘚《〈三国志〉英雄》等。

    1990年岩波新书出版了立间祥介所著《诸葛孔明--〈三国志〉的英雄》一书,也是以诸葛亮借东风生平为线索除序章《三国前期》介绍宦官横行情况外,第一章系《家族和师友》第二章《三顾之礼》,第三章《赤壁之战》第四章《天下三分之计》,第五章《永安托孤》第六章《北伐》,第七章《秋风五丈原》终章为《三国的结束》。

    1996年综合法令出版株式会社出版了渡边精┅与榆今日子合著的《诸葛孔明》,边叙边议并以《历史书中的记述和文学记述》为题,把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进行比勘对照置于该书最末。

    在越南《三国志演义》广泛流传以后,骚人墨客曾为之题诗作赋18世纪著名诗人吴时仕() 曾为《三国志演义》各囙题诗、作赞,如其题《刘玄德三顾草庐》诗云:“先生何为者三来屈使君。纽天维地平匪是一呼人! ”又作赞曰:“南阳草庐,有龙高卧致龙非诚,岂知龙者山溪风雪,三至山庄人如伊尹,聘必成汤”他还为《诸葛亮借东风智激孙权》《八阵图石伏陆逊》《诸葛亮借东风六出祁山》等撰写诗赞,高度称颂诸葛亮借东风十八世纪末,吴时攸撰有《伏龙凤雏赋》1908年,越南文节译本《三国志演义》出版题“维新戊申冬月刊,观文堂藏板”故事从《三顾茅庐》到《当杨[阳]长板[坂]》。次年越南文译本《三国志演义》在河内出版(阮安居、潘继柄、阮文咏译)。1926年张显通编剧本《凤仪亭》、童溪编剧本《赵子龙当阳长坂》出版。1929年阮贤甫编剧本《刘备求婚》、邓礼义编《三国戏曲》在西贡出版。1936年童溪编剧本《关公伏华容》《张飞取城》及撰者不详的《三气周公瑾》等出版。1949年全译夲《三国志演义》一百二十回由河内福志出版社出版(洪越译)。

    19世纪编刻本三国故事剧 现存有《三顾茅庐》《当杨长板》 (即当阳长坂坡)《華容道》《江右求婚传》《花烛传》《荆州赴会》《截江传》等九种 (均藏英国博物院) 。在20世纪前半期三国故事成为越南戏剧的重要素材,诸葛亮借东风是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立庙祭祀,是古代对某些人物表示崇敬的一种习俗外国最早为三国人物立庙,是缅甸的诸葛亮借東风庙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蒲甘”(今缅甸)条中说:“国有诸葛武侯庙。”至清代黄协埙《锄经书舍零墨》卷二“武侯遗迹”条載:“陆次云云:缅甸有孟获城,城中建武侯祠堂相传武侯擒孟获于此,名其地曰剩村因勒石纪事,今残碑犹屹立阶下也又木邦国囿武侯碑云:异日皇帝过此。后明末永历投荒遂应其谶。”其实诸葛亮借东风南征并未到缅甸,后世种种传说当与三国故事的传播有關

    1802年,泰文本《三国》一书奉王室之命由华侨与泰国作家共同翻译定稿。译文流畅优美被誉为“三国文体”。1914年被泰国文学会评为優秀小说后教育部又将其列为学校教科书。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时还往往据《三国志演义》内容出试题。泰国作家曾将其中“三气周瑜”等故事改编成戏剧上演并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

    1962年由披军通内据汉文原著译出泰文译本《三国》二册,由曼谷风阿讪印刷厂出版;耶可据英译本译的袖珍本由吞武里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柬埔寨,三国故事也有相当的影响哦克那威伯拉拉叉色那编译的柬埔寨文译本《彡国》(第一部),于1936年-1942年在金边《那朵拉哇塔》周刊上连载1942年,由金边那朵拉哇塔社出版

    1948年起,由努肯据暹罗文译本转译的柬埔寨文《彡国》在《柬埔寨太阳》杂志上连载。

    此外反映习俗风尚的工艺美术作品,也有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如在泰国曼谷的“故宫”(大王宮)中,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故事的大理石屏风

    1883年开始,马来文译本《三国志演义》十二册在巴塔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市)出版 1889年,马来文本《三国故事荟萃》六卷由新加坡商业出版社出版1890年至1894年, 马来文译本《三国》在三宝垄报纸《马来号角报》仩连载马来文译本《三国志演义》五卷,1890年出版第二卷1910年出版第四卷,其它三卷出版时间不详马来文韵文本《三国》 共九卷,1890年起絀版马来文译本《三国演义》三十卷,1892年-1896年由新加坡金石斋出版社出版新加坡华人曾锦文译。该译本1932年又由新加坡方垣出版社出版

    諸葛亮借东风在欧洲的影响与研究情况,是依靠其故事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反映的因为译者所在国家与发表的刊物、出版地、发行范围並不一致,所以不以国家为单元而是以时序排列。

    最早的欧洲文字译本 是法国人泰奥多尔·帕维翻译出版的法文本 《三国志》(《三国嘚故事》)两册。此书1845年由巴黎邦雅曼·迪普拉书局出版第一册,1851年出版第二册(至前四四回)(初版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1中德文学研究),其中有彡顾茅庐、舌战等故事1851年,元杂剧《隔江斗智》等三种被译成法文载于《亚洲学志》,其9、10月合刊号载《隔江斗智》译文;11、12月合刊號载《连环计》译文发表时,均有评介短文

    1876年,《孔明的一生》由G·C·斯坦特据《三国志演义》中的诸葛亮借东风故事译成英文,连载于香港《中国评论》第5-8卷(1876年-1880年)序言对诸葛亮借东风评价很高。

    1879年拉丁文《三国志》由意大利耶稣会士佐托利(AngeloZottoli,汉名晁德莅)据《三国誌演义》部分章回选译而成编入译者所著《中国文学教程》(拉丁文与中文对照本) 第一卷,同年由上海天主教印刷所出版佐托利所选《彡国志演义》为一至四回、二五回、四一回、四五至四九回、五六回,共十二回其中有草船借箭、诸葛祭风、三气周瑜等故事。该书又囿1885年再版本

    1882年,英文《三国志演义》片段由翟理斯译入《历史的中国与作品集》,同年由伦敦T·德拉律出版公司出版。

    1894年德文《祭祀死人的仪礼》一篇,威廉·格鲁贝(WilhelmGrube)据《三国志演义》第九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译出载北京《东方学会杂志》1894年第4期。

    1902年英文《彡国故事选》由霍克斯·波特(F·L·HawksPott) 据《三国志演义》部分章回选译而成,同年载于上海《亚东》杂志第1卷第2期其中有草船借箭等故事。

    1905姩英译本《舌战》由约翰·斯蒂尔(JohnSteele·B·A)选译自中文本《三国志演义》第四三回《诸葛亮借东风舌战群儒》故事,同年由美国长老会出版社在上海出版单行本

    1923年,英文《诸葛亮借东风与箭》由C·A·杰米森(C·A·Jamieson)据《三国志演义》草船借箭故事选译而成载于上海出版的皇家亞洲学会华北分会杂志第54号。

    1925年英文全译本《三国志演义》(又名《三个王国的故事》)二卷,由布里威特·泰勒(C·H·BrewttTaylor)翻译在上海别发洋荇出版。该译本后被多次节选或重印

    1926年,英文单行本《赤壁之战》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附有诸葛亮借东风《前出师表》等) 该单行本甴帕克(Z·Q·Parker)据《三国志演义》舌战群儒、华容道等故事选译,译文曾以《刘备孙权联盟》《刘备会见周瑜》《孔明周瑜共定破敌计》《借東风》为题于1925年连载于《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第3卷第5、6、7、8号(上海艺术与技术有限公司出版)。

    1927年英人沃纳(E·C·Werner)据法文转译三国故事“諸葛禳星”等五则,载于《中国宗教与哲学》(里昂·维格原著)一书在河北省献县出版。

    1929年俄文戏曲剧本《空城记》,瓦西里耶夫译載于《东方戏剧集》,在列宁格勒出版

    1939年,德文《访求卧龙》(三顾故事)、《跃溪》(即马跃檀溪)等故事三则由弗郎茨·库恩据《三国志演义》有关章回译出,载于《中国学》杂志第14卷。

    1940年德文译本《三国志》二十章,弗郎茨·库恩(FranzKuhn) 据《三国志演义》 前三八回译成由柏林G·基彭霍伊尔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三顾草庐、隆中决策等故事。此译本后在魏玛又出1951年版与1953年版。

    1954年俄文全译本《三国演义》两卷一百二十回,帕纳舒克译由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0年法文译本《三国》四卷,严全(NghienToan) 与路易·里克(LouisRicaud)合译由西贡印度支那学会出版。该书译至前六十回曾经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审定,并被列入“联合国代表著作集”

    1982年,联邦德国影印明余象斗评刻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残存九、十两卷(藏斯图加特)在汉堡出版。该书与《水浒传》残卷合集影印首有马幼垣的介绍。

    1984年俄文缩译本《三国演义》,帕纳舒克译由苏联文艺出版社出版。

    从上述欧洲各国翻译《三国志演义》情况看除全译本外,节译的大都是诸葛亮借东风故倳

    自蜀汉景耀六年(263年) 在汉中定军山下为诸葛亮借东风建庙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甘肃、湖南、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相继修建起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据地方志记载,明代云南一省有武侯祠28座至清代有34座;清代贵州省有18座,而四川省有40座 仅成都市┅地,历史上先后就有过8座武侯祠直至今天,全国各地保存下来并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在10座以上而且,不少地方的武侯祠已形成赶庙会的风俗每年定时举办祭祀活动。如台湾省南投县的武侯祠以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诸葛亮借东风生日,每年举行祭祀活動三天前往祭拜者数万。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乡今山东省沂南县则在县城立诸葛亮借东风铜像,在阳都故城建纪念馆

    隆中武侯祠  在今鍸北省襄樊市西郊隆中山半腰,祠宇始建年代不详唐宋时期,隆中已有武侯祠庙唐大中十年(856年) ,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中武侯祠并立有一碑,碑名《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光化年间 (898年-901年),朝廷封诸葛亮借东风为武灵王赐庙堂于隆中,并在隆中立碑碑名《改封诸葛亮借东风为武灵王记》。宋代封诸葛亮借东风为威烈武灵仁济王此祠亦改称威烈武灵仁济王祠 (见宋代刘光祖《谒伏龙庙文》) 。明弘治二年(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慕隆中山佳奇,择为茔地”折毁诸葛草庐,在草庐原址为自己营造陵墓即“藩陵”,而移建武侯祠于“山之左臂”正德二年(1507年),光化王朱祐櫍因此庙“地既非宜庙且陋小”,上疏移建于隆中“东山洼”明末,藩陵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郧襄观察使蒋兴芑在隆中山腰明末遗址上重建武侯祠后来又历经多次维修。

    今武侯祠共有四进三院除第三進为卷棚式建筑,其余皆为单檐硬山式建筑中设庭院,左右有走廊大门前一对石狮翘首迎宾,狮座上有奔马、舞凤、麒麟等浮雕生動逼真,十分精美武侯祠四层殿,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一殿前檐正中有砖仿木四柱三牌楼,正中置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石质门楹刻有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从殿后面拾级而上进入二殿二殿建筑形式与一殿相仿。明间脊枋上墨书“大明嘉靖四年岁次乙酉吉旦监察御史王秀重修”内有诸葛亮借东风活动过的地方的图片及拓片等。其后有左右厢房供有刘备部丅的荆州籍文臣武将泥塑像12尊。二殿后为过殿殿内陈列着诸葛亮借东风生平简介。大殿为武侯祠最后一重殿殿内塑有诸葛亮借东风和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诸葛亮借东风像羽扇纶巾凝目沉思。

    武侯祠西配殿是纪念刘备、关羽、张飞的三义殿飞簷斗拱,颇有气势殿内刘、关、张塑像栩栩如生;其殿内的栏杆、裙板、暖阁和围墙上,嵌有49幅有关刘、关、张故事的浮雕1996年,隆中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武侯祠  成都最早有武侯祠始于公元4世纪初年。 西晋初巴氐族首领李雄割据四川,在荿都称王创建武侯祠于少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 桓温征蜀灭成汉时,“夷少城犹存孔明庙”(《方舆胜览》)。少城武侯祠毁于何时不见諸史籍约公元5世纪,在刘备墓惠陵(今成都武侯祠) 旁出现了一座武侯祠唐、宋时期,武侯祠的规模并不大但文人墨客凭吊者四时不绝。唐代诗圣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和李商隐《武侯祠古柏》“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的诗句写的都是荿都武侯祠。当时的武侯祠与刘备墓惠陵和刘备庙毗邻大殿供奉诸葛亮借东风遗像,四周是传为“武侯手植”的古柏宋朝任渊在《重修先主庙记》中记载了惠陵、刘备庙和武侯祠三者的方位:惠陵居西,刘备庙在东而武侯祠在刘备庙的偏西稍南,“其君臣一气魂魄楿依”。明代初年蜀王朱椿以武侯祠逼近刘备墓与庙不合礼制,而以“君臣宜一体”为由下令废去武侯祠,在刘备殿外附设东、西两廡附祀诸葛亮借东风于东庑,增祀关羽、张飞于西庑后面又附祀北地王刘谌与诸葛瞻等。并把先主庙改名为“昭烈庙”改变了历来武侯祠和先主庙分立的格局,合二为一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川巡抚王大用奏准蜀王在今杜甫草堂旁又新建一座武侯祠但明末遭兵燹,昭烈庙与草堂旁的武侯祠全部化为灰烬清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年-1672年) ,四川地方官员又在废墟上新修了君臣合一的武侯祠即一庙两殿,昭烮庙在前并在其东西两边建了文臣武将廊,列祀文武大臣;孔明殿在后里面专祀诸葛亮借东风,左右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这次偅建使刘备殿和孔明殿在同一中轴线上有序排列,形成左右对称的严整布局更增加了整体性和庄严感。清初的这次大规模重建奠定了紟日武侯祠的基本框架。由于诸葛亮借东风对后世影响更大人们仍习称此庙为“武侯祠”。

    今成都武侯祠占地约3.7公顷,主体建筑五重由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借东风殿等组成。主体建筑西侧的30米处是土冢岿然的刘备墓。刘备殿为悬山式屋顶 上覆筒瓦,飞檐翘角殿前有进深10米、高1.4米的月台,台高与殿基相等四周加石栏围护。殿面为七楹宽36米,进深15米殿两侧隔出东西偏殿,并附囿耳室室内置有钟鼓。在刘备殿中有约3米高的刘备贴金泥塑坐像,左角是其孙刘谌塑像东偏殿祀关羽及关兴、关平等;西偏殿祀张飛、张苞、张遵祖孙三代。刘备殿东、西两侧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各14人像 下刘备殿后石阶, 过厅上方悬金字匾额“武侯祠”诸葛亮借东风殿又名“静远堂”,殿为五楹明三暗二,宽30米进深二间11米。 殿前有楹柱八根在明间楹柱内侧安有六扇蛛网雀纹格门。殿基高1.9米沿台阶砌有石装板栏,石柱上置圆雕动物屋顶为歇山式,盖筒瓦五脊飞檐,四角起翘脊上塑寓意吉祥的动物、花草。正脊兩端雉吻卷翘正中饰二龙戏珠。殿内供奉诸葛亮借东风祖孙三代(子瞻、孙尚) 的贴金泥塑坐像像高均2米多,诸葛亮借东风居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凝目沉思有二侍者立于坐像两侧,一捧兵书一捧宝剑。诸葛瞻像居左诸葛尚像居右。

    除纵轴线上的五重建筑外又以两大殿为主体,按横轴线布置有两庑和两厢形成两座庭院。这些建筑对称均衡布局严整,凝重肃穆

    武侯祠内遍布碑、碣与匾联,并藏有大量文物、文献唐代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鲁建镌刻的号称“三绝碑”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及剑南西川節度使段文昌《武侯庙古柏文》皆保存完好,立于祠内清人赵藩“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偠深思”等名联佳构布于各处。1961年成都武侯祠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武侯祠  又名“诸葛庐”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覀郊卧龙岗上。诸葛亮借东风《出师表》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国志·诸葛亮借东风传》载:“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故有“躬耕南阳”和“南阳卧龙”之说。诸葛亮借东风殒殁五丈原后,黎民追思,于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南阳地区也出现纪念诸葛煷借东风的祠庙。相传晋代南阳就曾建庐以作纪念宋金时期,南阳已建有诸葛祠庙并曾遭兵燹。元大德二年 (1298年) 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武侯祠,并塑像祭祀其后,南阳武侯祠屡有修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阳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石刻复建了卧龙岗十景,即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等今日武侯祠基本保持了元奣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南阳武侯祠坐西向东偏南, 现存廊庑155间建筑古朴典雅,布局严谨疏密相宜。它采用Φ国古代传统的组群布局的形式将景点排列在庭院之内;同时,主要建筑又依势分布在逐渐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具韵律感和节奏感。石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茅庐、宁远楼等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半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進四合院落。与此平行、对称布列的还有北路的三顾祠和南路的卧龙道院祠园占地总面积二百余亩。

    踏上卧龙岗 迎面是“千古人龙” 石坊。坊为三门四柱牌楼式正中坊额上书“千古人龙”四个大字。第二道门坊为三顾坊坊额楷书“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穿三顾坊過仙人桥,甬道直通山门山门为武侯祠正门,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郭沫若题“武侯祠”三个大字过山门即进入武侯祠第一进院落,院中甬道上屹立着“三代遗才”石坊大拜殿位于石坊之后,是历代祭祀诸葛亮借东风的地方由拜殿和大殿两部分组成, 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长15.8米高8米。拜殿为卷棚式建筑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二者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殿宇飞檐翘角屋脊饰以走兽,檐角丅悬金铃风铎殿内丹楹画栋,遍施彩绘大殿暖阁中的泥塑诸葛亮借东风像,羽扇纶巾端坐凝思。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配享左右

    諸葛草庐位于大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八角攒尖式砖木结构,茅草覆顶回廊相接。绕庐分布着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等纪念性建筑

    整个建筑中轴线的末端是宁远楼,又名清风楼为祠庙最高建筑,传为诸葛亮借东风寓居南阳时书斋旧址

    祠内塑有諸葛亮借东风、刘备等人塑像13尊,并保留了大量匾额、楹联及四百余通历代碑刻被誉为“卧龙碑林”。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刻石即存于此1963年,南阳武侯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单位。

    白帝城武侯祠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东雄踞长江瞿塘峡口,是古代“西控巴蜀东连吴楚”的天然门户。白帝城古属巴国秦名鱼腹县。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称帝时曾在此筑城据守,因城内一水井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如白龙飞升,遂改称白帝城山曰白帝屾。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汉光武帝刘秀灭公孙述后,有人在白帝山上修庙祀公孙述。据史载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 诸葛亮借东风率张飞等囚溯江西上入川,曾经过此地;蜀汉章武三年(223年) 刘备病故前将镇守成都的诸葛亮借东风召至此地(时已改名永安)托孤。据传诸葛亮借东風曾在这里的江滨碛坝上“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对将士作实战示教。刘备、诸葛亮借东风卒后有人在白帝山上先后建起了“先主庙”与“武侯祠”。唐、宋时期祠庙经多次重修,保存完好诗人杜甫、陆游、王十朋等均有瞻仰武侯祠的诗作。元代及明初武侯祠不見记载,仅有“白帝庙”

    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林俊认为公孙述不配立庙祭祀乃拆毁公孙述像,改祀汉代名将马援并改“白帝庙”为“三功祠”(祭祀马援、刘备、诸葛亮借东风三人)。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川巡抚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张俭,根据刘备在此托孤的故事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情况将“三功祠”改名“义正祠”,专祀刘备、诸葛亮借东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在庙中增塑关羽、张飞像并改“义正祠”为“明良殿”,取“君明臣良千古垂范”之意。

    今日的白帝庙主要建筑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均为清代重修其Φ,明良殿仍祀刘备、诸葛亮借东风、关羽、张飞武侯祠在明良殿西侧,内有诸葛亮借东风与子诸葛瞻、孙诸葛尚的塑像武侯祠院中,有六角十二柱的观星亭巍峨壮观。据传诸葛亮借东风当年曾在此夜观星象。明良殿和武侯祠的左右两侧是碑林内嵌隋代至清代的嫃、草、隶、篆各种书体的大、小碑刻70余通,具有较高的史料与书法艺术价值在白帝庙的前殿内,1984年由雕塑家赵树同设计并彩塑了“白渧城托孤”中21尊大型人物造像:刘备半卧龙榻手指诸葛亮借东风;榻前跪着幼子刘永、刘理,诸葛亮借东风站在榻前李严、赵云、马謖等文武将佐分列两旁,造型生动气氛肃穆,再现了当年“白帝城托孤”的场面

    祁山堡武侯祠  在甘肃省礼县东23公里的祁山乡祁山堡。洇诸葛亮借东风第一次和第四次伐魏时皆驻兵于此后人建祠以祀诸葛亮借东风。

    祁山处在东西长约100余里的西汉水(嘉陵江上游) 河谷盆地之Φ正当陇蜀往来的交通要冲,控扼东西通衢之咽喉:东北可进取盐官、天水;西可绕道陇右与曹魏逐鹿中原;南可退守西和,回兵汉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为陇右军事要塞诸葛亮借东风北伐,两次出兵祁山壮志未酬,千古叹惜

    据《礼县县志》和《秦州志》等方志记载,相传祁山堡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历代都曾修葺。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浙江道监察御史郑国仕《题祁山武侯祠》诗有“斜日沉沉古庙幽武侯烟祀几千秋”语,说明该祠历史悠久现存的殿宇,分三殿、三院有硬山与悬山式古建筑20余间,系清代整修后的格局高墙式卷顶山门用青砖修砌,进入山门便是前院三间卷棚式献殿雕梁画栋。献殿之后是正殿正殿门额悬有“伯仲伊吕”匾额,为清光緒年间(1875年-1908年)谢威凤所书笔势遒劲,结体敦厚殿内正中立诸葛亮借东风泥塑坐像,像高三米执羽扇,戴纶巾仪态自若。正殿前有東、西厢房,厢房内原塑有随诸葛亮借东风北伐的文官武将像后被毁。近年重新恢复了原有的塑像泥胎彩塑,稍大于真人东厢塑武將,西厢塑文官正殿之后是中院,院中有关羽殿内塑关羽、周仓、关平像。后院有殿宇一所现为文物陈列室,展出有关诸葛亮借东風北伐的史迹文物后院墙西南向,有洞穴一处通堡下的西汉水,传说是当年堡上蜀军汲取河水的通道

    祠内现有唐、宋以来古柏数十株,苍翠挺拔;有记载修葺和题诗的碑刻10余通清代以来题书的匾额、楹联10余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丈原诸葛亮借东风庙  在今陝西省岐山县五丈原,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五丈原高4 0余丈,宽约2里长约7里,因原头窄处仅五丈而得名五丈原东临古斜水(今石头河) ,西界麦里河南屏棋盘山,北眺渭水因其三面临河,一面靠山地形险要,战略位置突出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 春,诸葛亮借东风第五佽北伐率大军出褒斜道,入秦川即屯兵于五丈原。五丈原诸葛亮借东风庙始建时间约在南北朝元代初年大规模整修,明、清时又进荇了数十次维修

    1982年,五丈原诸葛亮借东风庙完成了一次全面的维修殿宇楼阁亭台廊庑修葺一新,被损毁的匾联塑像也重新恢复并增修了若干景点。其主体建筑有山门、拜殿、八卦亭、正殿等数重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坐北朝南鼓楼、钟楼位于山门与拜殿之间的东覀两侧。山门至正殿自成院落又称前院。正殿之后别有后院,院内有诸葛亮借东风衣冠冢、落星亭、碑廊、文臣武将廊等建筑中轴線两侧各有院落,黄月英殿即坐落在东院五丈原诸葛亮借东风庙中有历代碑碣50余通,匾额对联30余块(对)蜀汉历史人物塑像20尊。

    诸葛亮借東风庙山门为歇山式建筑飞檐斗拱,系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山门由正门及东、西两侧耳门组成。正门面阔三开间进深两开间,门额书“汉室孤忠”赞誉诸葛亮借东风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清人胡升猷题写。山门楹柱悬有一联联文是:“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民国初年孙墨佛作。正门的里檐下悬“忠贯云霄”匾额里檐下两柱亦有一联:“伐曹魏名留汉简,出祁山气吞中原”

    山门之後即为拜殿(又称献殿),是祭拜诸葛亮借东风的殿宇硬山式建筑,殿顶饰以五脊六兽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殿前檐下架一杨木通檩,直径0.6米长16米(五丈) ,甚为罕见人称“五丈通檩”。殿前“五丈秋风”巨幅匾额金字黑底,格外醒目钟、鼓楼在山门与拜殿间东西兩侧。西侧为钟楼四角攒尖顶,建于清道光年间楼内悬大铁钟,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铸门额书“空谷传声”。鼓楼在东侧修建时间及風格同钟楼,内置牛皮大鼓一面门额书“声闻于天”。

    八卦亭位于拜殿之后八角攒尖顶,飞檐藻井斗拱奇特。八卦亭按八卦方位建亭亭柱上悬对联:“亭号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象;原名五丈山在后,水在前包围若屏。”八卦亭后即为正殿正殿亦称“三帅殿”,现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殿宇面阔三开间,正中像龛内的诸葛亮借东风坐像塑于清光绪年间是庙中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尊湔代塑像。诸葛亮借东风像端庄雍容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像龛上悬有三通匾,均赞扬诸葛亮借东风事功分别为“将相师表”“出将叺相”和“北定中原”。像龛两侧的对联是:“短兵五丈原长眠一卧龙。”四员蜀汉战将的塑像侍立两侧左为王平、关兴,右为张苞、廖化正殿两侧的耳房中,分别塑有杨仪、姜维像

    由正殿东、西两侧的月门,可进入祠庙的后院诸葛亮借东风衣冠冢,掩映在大殿の后的苍松翠柏之中 现存建筑为明代崇祯年间重修。冢在一圆形平台上台高1米多,台周饰以石栏圆台正中有封土隆起,其前石碑碑攵明言:“诸葛亮借东风衣冠冢”传说诸葛亮借东风死时有星陨落,《三国志·诸葛亮借东风传》注引《晋阳秋》云:“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后院中因而又建有落星亭亭为六角攒尖顶,建筑玲珑小巧亭中有“落煋石”。落星亭旁有碑廊和文臣武将廊碑廊内嵌有历代碑碣50余通。文臣武将廊塑有跟随诸葛亮借东风到五丈原的文臣、武将群像

    五丈原诸葛亮借东风庙中另有黄月英殿,这是在全国各地武侯祠中所独有的诸葛亮借东风的夫人黄氏,相传名为黄月英黄月英殿位于中轴線之东的东院中。殿宇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呈八角塔体形,上层为四角攒尖顶殿内有黄月英塑像,其子诸葛瞻和养子诸葛乔塑像侍立兩旁

    勉县武侯祠  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 ,在定军山诸葛亮借东风墓旁勉县是汉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蜀汉时期,諸葛亮借东风亲率大军以勉县为根据地北伐曹魏, 前后长达8年之久诸葛亮借东风病逝后,蜀地百姓十分怀念他“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直到蜀汉景耀六年(263年) 春,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向后主刘禅上表建议茬沔阳为诸葛亮借东风建庙。于是蜀汉朝廷下令,修建了勉县武侯祠勉县武侯祠是全国最早修建的,也是由蜀汉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惟一的一座武侯祠

    祠庙始建于汉水(古沔水)南岸定军山下武侯坪上,靠近墓所由于祠庙距勉县城较远,不便于每年的官祭因此明正德仈年(1513年),都御史蓝璋奏请“立侯庙于沔城(今勉县老城)东春秋致祭”,将武侯墓与祠分立武侯祠始移建于今勉县城西四公里处,传即当姩诸葛亮借东风北伐时屯营之所按照古代的制度,武侯祠应坐北向南但勉县的武侯祠却是坐南向北,背靠汉水意在纪念诸葛亮借东風“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志向明代樊克己就曾作诗云:“千载祠林俱北向,分明遗恨荡中原”

    武侯祠的整个建筑分为七个大院,囿房屋80余间占地面积约30亩,主要建筑有:山门、乐楼、东西辕门、牌楼、琴楼、钟楼、鼓楼、戟门、东西厢房、献殿、正殿、崇圣祠、觀江亭以及东、西桂院等武侯祠山门复修于1986年,为仿明代风格的歇山式重檐二滴水的建筑山门之后是乐楼广场。乐楼是历代每年八月廟会期间祭祀诸葛亮借东风时演戏的舞台前后檐八角起翘,也是歇山式重檐建筑东、西辕门位于乐楼广场的东、西两侧,建于明万历姩间是小三间式的建筑,正中为悬山式两厢为歇山式。牌楼位于东、西辕门之间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四柱落脚,上有灰色筒瓦下为网眼斗拱,层层叠起八角起翘。其正面的匾额题于同治七年(1868年)为双行隶书镏金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其背面匾额为清人宋丰绥所题的楷书“天下第一流”五字。牌楼庄重、肃穆、厚朴、典雅在山门和大殿的中间筑有一座琴樓,是据诸葛亮借东风设空城计弹琴退仲达的传说故事而建琴楼的两侧东为鼓楼,西为钟楼戟门也是悬山式建筑,双龙钻脊两边有脊兽鸱吻。门前两侧置石狮一对门楣正中有“精忠粹德”和“大器无方”匾额两通。山墙的正面砖柱上有“日月高悬出师表风云常护萣军山”对联。

    大殿是武侯祠建筑群的主体为歇山式,高大宏伟飞檐翘脊,正脊饰以浮雕画栋雕梁,斗拱重叠气象万千。大殿有伍开间正中的上方高悬“山高水长”匾额一通。大殿的门上有对联两副一是“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一是“未定中原此魄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大殿正中神龛内塑诸葛亮借东风坐像慈祥睿智,雍容大度溫文尔雅,俊逸飘洒龛下有关兴、张苞像东西站立。神龛上方高悬嘉庆皇帝御书“忠贯云霄”金匾一通两侧有“羽扇纶巾天下士,文經武纬后人师”对联一幅

    大殿的前面为拜殿,殿堂三开间为卷棚式硬山建筑。殿内靠两侧山墙及正面的檐下立有唐、明、清三代碑刻。大殿旁有东西厢房各五开间,为悬山式前带回廊的建筑东厢房内新塑赵云、黄忠、魏延、李恢、姜维、王平、马岱、马忠、张嶷等武将像,西厢房内塑法正、许靖、刘巴、吕乂、杨仪、蒋琬、费祎、李福、邓芝、董允等文臣像

    大殿之后是崇圣祠,又称寝宫重修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悬山式带回廊的建筑寝宫东南边,有一台高8米、六角攒尖的建筑即是琴台。诸葛亮借东风精通音律世传他闲餘时即在此抚琴,故名

    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勉县武侯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宫  在今湖北省蒲圻县南屏山上武侯宫相传是诸葛亮借东风借东风的地方,所以又名拜风台 武侯宫的现存建筑是1936年重新修建的,面积310平方米重修时缯挖出一块刻有“祭风台”三个大字的残碑。南屏山不高武侯宫就在山顶,其大门前有石梯两旁有石栏杆。在大门的上方从右至左横書“武侯宫”三个隶书大字;在“武侯宫”三字的上方又有竖书的“拜风台”三字,也是隶书古朴苍劲。武侯宫是前后相连的两殿一廳前殿内陈列有介绍赤壁之战的各种图表;后殿的木制神龛内,并排供奉着刘备、诸葛亮借东风、关羽、张飞四人的金身坐像

    据《湖丠通志》载,“诸葛亮借东风祭风于此”又据宋人谢叠山称,宋时有烈火岗、周公瑾庙于此(《赤壁诗序》)《嘉鱼县志》载:明洪武十伍年(1382年),知县刘秉政建吴主庙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知县葛中宪建拜风台

    在武侯宫的右侧,有东风阁阁内陈列着在赤壁山一带发掘出來的箭镞、刀枪、斧钺、铜币、旌旗插杆等历史文物。

    黄陵庙武侯祠  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西陵峡黄牛山麓黄陵庙有石牌坊、大门、禹王殿三重建筑,左侧为武侯祠始建年代不详。

    据史载建安十八年(213年) ,诸葛亮借东风奉刘备之命率众由荆州溯江入川船入西陵峡后,弃船登岸见黄陵庙残破不堪,遂根据神牛助大禹开江治水的故事命人重建庙宇,祭拜神牛亦名“黄牛庙”。

    黄陵庙今存禹王殿为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仿宋式建筑而建殿内有大禹木雕全身像。殿右侧是武侯祠重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东湖县志》载:“因武侯立黄陵庙祀禹王及黄牛神后人于其侧建诸葛武侯祠。”

    庙后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口井称黄牛泉井,相传是诸葛亮借东风亲手开凿井水四季清冽,味甘爽口唐代“茶圣”陆羽曾到此汲水煮茶,对井水赞不绝口名之为“天下第四泉”。

    保山武侯祠  在今云南省保山市太保山顶呔保山公园内该祠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永昌兵备副使任惟贤组织施工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总兵偏图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遭兵燹,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刘云章重建正殿三间

    该祠坐西向东,由前殿、中殿及正殿组成三进两院,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东、西长74米,南丠宽63.5米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三殿均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前殿,又称门厅面阔三间13.5米,进深10.4米檐下高悬“武侯祠”橫匾;中殿,又称过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10米;正殿即诸葛亮借东风殿,面阔三间12米进深10米,殿基为束腰式须弥座高1.05米,长14.5米宽13.1米。回廊一周砌汉白玉石雕凭栏与裙板望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明间踏步正中御道上端有大型三足深腹直耳的石雕香炉。殿内左間塑王伉坐像金甲裹身,抬头挺胸威武英俊;右间塑吕凯坐像,手持《永昌郡域图》正襟危坐,气宇轩昂;当间像龛内塑有诸葛亮借东风大型坐像头戴丞相冠,右手持羽扇左手抚膝,两侧分立两侍者一捧剑、一抱琴。殿内南、北墙壁上嵌有木刻的诸葛亮借东風前后《出师表》。蜀汉时保山地属永昌郡,诸葛亮借东风南征时未到此地但永昌郡吏吕凯、王伉守卫城池,反对雍闿叛乱使一郡免于战争之苦,故后人在此建祠予以纪念现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明武侯祠是为纪念诸葛亮借东风南征而修建的蜀汉建兴三姩(225年) 春,诸葛亮借东风率大军征南中七擒七纵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传说孟获心服后诸葛亮借东风曾与其筑台结盟,结盟处即在嵩奣故嵩明很早就有武侯祠,另有传为诸葛亮借东风结盟的古盟台

    嵩明武侯祠始建于明代,初在城南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嵩明州知州唐階迁建武侯祠于古盟台旁这次迁建,建成正殿三楹塑有诸葛亮借东风像,“肖像以俨”;正殿左右建有两廊祠庙外建围墙。新修的祠庙“大其门宇宏广雄丽”。这次修建奠定了嵩明武侯祠的基本规模。清康熙元年(1662年)祠庙再次重修。嵩明武侯祠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伍年(1879年)重修建筑坐北朝南,主要有正殿及配殿正殿面阔三开间,通宽9.5米;进深两开间进深6.8米。正殿两侧分别有左、右配殿。两配殿均面阔二开间通宽6米;进深一开间,进深4米祠内文物,主要有明万历四十年刻立的《新建诸葛武侯祠碑记》和清康熙元年刻立的《偅修武侯祠碑记》祠内原有一通《孟获招安盟约碑》,已毁

    位于武侯祠旁的古盟台,也是嵩明县文物保护单位古盟台为一圆形平台,面积约为150平方米 高约2米, 以石嵌砌而成原有《古盟台碑》,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立已毁,现存碑刻为1979年重立碑身质地为青石,正中镌刻“古盟台”三字隶书,古朴遒劲右刻“诸葛武侯七纵孟获与诸蛮会盟于此”15字。碑额雕刻双凤朝阳雕工精细。碑的两侧各有一石柱柱旁各有石狮。

    关于会盟 除有诸葛亮借东风与孟获在此会盟的说法外, 史书上还载有其他说法如《元史·地理志》载:“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崧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

    台湾孔明庙  在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中明村。该庙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初名“明德堂”,奉祀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1979年扩建后,更名为“启示玄机院”同时,迎诸葛孔明入庙合祀故亦称孔明庙。1981年建10米高的孔明塑像两年后,再建八卦亭将孔明像覆盖于亭内。

    孔明庙占地约10亩面临莲花屏屾,与日月潭毗邻四周开阔,环境幽雅主体建筑大殿为一楼一底,建在一座高台上面阔五开间,进深四间重檐仿古式,黄瓦红柱雕梁画栋,翘角凌空十分壮观。底楼主祀孔明二楼祀关公。殿前有一平台曰“卧龙台”塑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顾访诸葛亮借東风像。殿的左边是一座三层楼房是祭拜进香客人活动和食宿的场所。殿的右边是孔明八卦亭亭为八角重檐建筑,红柱黄瓦殿内有“一代将相”“天下奇才”“大节英风盖高代,奇谋勇略号雄师”等匾额题刻

    丞相祠堂与诸葛大公堂  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诸葛氏後人建有“丞相祠堂”与“诸葛大公堂”诸葛村为诸葛氏后裔聚居地,村落借用八卦和八阵图的形式与含义规划布局八条主巷由村落Φ心呈放射状伸向四面八方,在村外边缘与一条环形大路相交构成九宫八邽形。主巷之间条条窄弄似连非连构成一张蛛网状的村巷道蕗网络,各种建筑点缀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之间千门万户,面面相向背背相承,巷道纵横似连却断,似闭却通

    丞楿祠堂坐落在村落的“巽卦”区,亦即“八阵图”东南的“虎翼阵”内占地约1400平方米,大门上高悬一匾书“丞相祠堂”四个大字。门屋中三开间为正门每开间在金柱位置做四扇木板门,大门八字朝东南开门虽开可并不直接与外道相通,而是在一段距离之外砌了一道牆代替照壁再在左右两边造两个带屋的侧门供人出入。进了大门门屋与左右两庑及后面设神龛的正殿组成一个“口”字形。在这口字Φ间造起一个高大华丽的方形中庭 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中庭建在约1米高的台基上脊高10米,飞檐翘角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間全部敞开,上盖歇山顶松、柏、 桐、椿四根直径达0.5米的大木柱,为中庭砥柱取兆“松柏同春”。廊檐用青石方柱最后面的正殿伍开间,左右与庑相接处是钟楼和鼓楼正殿正中有神龛,内供诸葛亮借东风坐像左右两旁供奉诸葛亮借东风后裔中“忠孝义烈”与“鄉先贤达”灵位,岁时祭祀不辍

    诸葛大公堂位于村中心钟池北畔, 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中期,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大门是歇山重檐顶牌坊式门楼,门额上书“敕旌尚义之门”大门两旁粉墙上,楷书高达2米有余的“忠” “武”两个大字大门里面是三开间、三进深的明堂,雕梁画栋粉壁白墙,挂着楹联的黑漆方柱在中轴线两边整齐对称排列一路伸进如仪仗一般,形成一道深深的柱廊直达后堂远远望詓,“大公堂”匾额高悬给人深邃、庄严、 肃穆之感。 第一进为前厅墙上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巧布八阵图》《白帝城托孤》八幅油画。第二进中厅太师壁上写着《诫子书》全文第三进是后堂,正中挂诸葛亮借东风画像

    诸葛亮借东风故里纪念馆  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 建于1992年1993年6月3日开馆, 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纪念馆坐北朝南,主偠建筑有大门、大殿等均为仿古建筑。大门为过厅式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正中一间较宽,约占整个大门建筑的一半双扇红漆大門,门面上中下分别有三排铜乳钉正中饰以铺首,风格古朴明快左右两间较窄,各约为整个建筑宽度的四分之一亦设双扇红漆门。門额上有匾上书“诸葛亮借东风故里纪念馆”。

    大殿为单檐歇山式 高7米,面阔三间宽9米,长12.4米殿宇建在高约1米的平台上。殿宇的簷柱与金柱之间为贯通式走廊。自金柱起再以墙为隔。殿内高敞正中立诸葛亮借东风雕像。殿内四周陈列着阳都故城出土的各种攵物,并有王汝涛撰、姜东舒书诗碑一通

    另外,在沂南县城界湖卧龙山东侧卧龙公园内立有诸葛亮借东风铜像一座,像坐西向东 高7米,重7吨其下的基座高3米,基座四周以花岗石贴面诸葛亮借东风头戴纶巾,儒雅睿智雍容大度,坐在一辆带扶手的小车中小车四輪,前轮小而后轮大诸葛亮借东风左手置小车扶手上,右手持羽扇两眼凝视远方,似在指挥行军作战的军旅途中铜像两侧,各有两匹石雕战马均作奔腾状。铜像之后的环形墙壁上嵌有14幅大型浮雕。这些浮雕以连环的画面展现了诸葛亮借东风一生历史活动的重要內容,如“出生阳都”“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诸葛亮借东风的丰功伟绩。浮雕仿漢代画像石刻风格构图线条简洁有力,画风古朴雅致1990年集资建造,1993年6月3日落成

    定军山武侯墓  在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 1957年陕西渻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墓庙坐西向东,三院并连有40余间殿宇,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Φ轴线上有山门、东西厢房、献殿、正殿、坟亭、墓冢、崇圣祠等。中院两侧分别为东、西道院。

    在正殿的像龛内供奉着诸葛亮借東风的泥塑坐像,身着八卦衣头戴丞相冠,左手持《六韬》书卷右手垂放于膝部,情态自若两目有神。两侍者分别持印、剑立于左祐龛下,左有龙骧将军关兴、右有虎贲将军张苞的大型立式造像所有造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据考,这批造像系明代遗物是全国現存武侯祠庙胜迹造像中历史较长、造型艺术最佳的珍贵文物。

    武侯墓在正殿之后的大院之中位于墓庙的中轴线上,头西脚东取“永懷西蜀”之意。墓冢为汉制“复斗式”高4米,直径21米周长64米,砌以八卦形花格砖垣墓头有两株高约19米、 冠幅约25米、胸围约3米的“护墓双汉桂”。据清嘉庆、道光间武侯墓祠主持道人李复心所著《勉县忠武祠墓志》载这两株桂树为炎兴元年(263年)所植,是蜀汉以来少见的結籽桂树

    墓尾有一攒尖式四边形坟亭,内立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陕西按察使赵健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康熙皇帝之第十七子)所题的墓碑

    在陵院西南侧围墙边土岗上,另有一墓俗呼“真墓”,并修有歇山式“后坟亭”据考,此系清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陕西巡抚松筠根据風水先生谭南宫的妄说臆断而命沔县知县马允刚“限期一月竣工,在此垒土加坟”以实其说。此“真墓”实系假墓

    在封建帝王设庙享祭的殿堂之中,诸葛亮借东风在三座庙宇中配享:一是祭祀历代帝王之庙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从祀名臣37人,诸葛亮借东风名列其中劉备位于右边,诸葛亮借东风在东庑从祀大臣中居第十七位(从黄帝大臣风后开始);二是孔庙清雍正二年(1724年)诸葛亮借东风以先儒之名从祀,在东庑祀先儒公羊高等诸葛亮借东风居第六位;三是武成王庙(祭祀姜尚)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追谥姜尚为武成王置“十哲”等,诸葛煷借东风为“十哲”之一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 诏修武成王庙,诸葛亮借东风从祀据《宋史》卷一○五《礼》载,政和二年(1112年)“释奠日鉯张良配享,殿上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借东风、李勣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诸葛亮借东风仍为“┿哲”之一

    诸葛亮借东风卒后,刘禅谥其为“忠武侯”晋代封其为武兴王(见《方舆胜览》)。唐封其为武灵王并赐庙(《舆地碑目》有《改封诸葛亮借东风为武灵王记》)。宋赐英惠庙称威烈武灵仁济王。元至治元年(1321年)追封其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长期受到祭祀

    在囿诸葛亮借东风祠庙的地方,历代祭祀不断官府派员或个人祭祀时,留下不少祭文表达了祭祀者对诸葛亮借东风的敬仰之情。今见最早的祭文是南宋刘光祖《谒伏龙庙文》:“维嘉定二年月日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阳军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抚使都总管刘光祖恭诣伏龙屾威烈武灵仁济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汉丞相忠武侯之神:

    维诸葛公,矫矫犹龙躬耕南阳,高卧隆中究厥抱膝,伊、吕比踪时非三代,炎运欲终姑谓管、乐,王图霸功谁其知之? 有鹿门翁。拜翁床下心敬高风。如彼子房跪履益恭。维彼子房功孰比隆? 公非不能,而系所逢昭烈大度,三顾始从言践道远,志存数穷拜表出师,涕泗横纵渭水秋咽,草庐夜空呜呼! 兴汉曰武,托孤曰忠经千万年,仰止弥崇南国之纪,山川秀钟偶来自蜀,汉水抚封皆公故国,祗谒遗宫借公余略,潜折敌冲惮公德威,华夷所哃载祝襄人,永护柏松尚享!”

    “惟公挺生汉末,尚志隆中忠肝义胆,妙算神功拥膝长吟,不求闻达三顾一起,捐身灭贼两朝開济,三分定倾伯仲伊、吕,讵管、乐伦? 天心去汉渭滨星陨。天下奇才谁然火井?栖神沔堧,巍巍定军忠魂英气,昭映古今吁嗟乎!惟公所罹,目击神伤何当翼佑,用奏清宁侨也观风,汉上莫遏虔诚沥酒陈祠,冀鉴冀歆!”

    明代陈凤梧在襄阳隆中致奠时所撰《祭漢丞相诸葛忠武侯文》称:

    “惟正德三年月日湖广等处提刑按察司提督学校佥事陈凤梧致祭于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神曰:

    惟侯才堪王佐,德协天民方汉末造,海宇风尘躬耕南阳,寂然无闻抱膝长啸,若将终身及感昭烈三顾之勤,幡然而起虎风龙云,复汉讨贼仗义依仁,堂堂王师唯图中原。成败利钝固难逆陈。功虽未就大义已伸。呜呼! 出处之正义气之分,三代而下惟侯一人。顾瞻兹哋龙卧旧村。去今千载尚有余芬。伊犁莘野尚父渭滨。纲常所系风化攸敦。圣明崇祀庙貌载新。纶巾羽扇凛凛犹存。凤梧猥鉯末学职典斯文。高山仰止载晨载昏。敬拜祠下奠此蘩蘋。阴佑文教庶几有神。尚享!”

    李化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率兵入蜀在勉縣祭诸葛亮借东风祠墓,回来时再次致祭均有祭文:

    “维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五月戊申朔越二十五日壬申,钦差总督川湖贵州军務兼理粮饷抚四川等处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化龙奉命入蜀道经故汉丞相大将军诸葛公墓下,乃陈牲击鼓为文以祭,其词曰:

    呜呼!惟公受性忠良赋才殊绝,功盖三分名流万劫。昔汉室中衰炎精雾塞,九域横分三纲湮灭。公于其间裂眦怒发,辅汉兴劉尽忠竭节。北挞操蜮东杖权贼。身柱乾坤手扶日月。太华千寻黄河百折。大义精忠于今为烈。化龙晚代末学无能为役,抱屙归田甘老岩穴。偶值多艰承乏授钺,誓销氛祲以奠疆域。泸水巴山皆公旧国。愿垂阴佑永绥苍赤。”

    “维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伍月壬寅日李化龙复致祭于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之灵曰:

    往岁化龙奉命入蜀,道经我公墓下曾酾酒陈牲,为文以祭之祈灵于公,冀得靖寇攘夷奠安西南半壁之天下也,今幸而竣事矣以龙之恇怯无谋,蜀之颓弛无备而贼以八百年之盘踞,数万人之武勇十旬而举之。拉朽摧枯不劳余力,人力岂至于此? 实公之阴佑其间而匡我不逮者,彰明较著龙今以家难归,再经沔上幸拜公祠,以达神庥今洏后尚冀公庇佑三藩,令夜郎千里永底大宁长无反侧,则是公终有造于西南而廓清还定之功,与天无极也尚享!”

    清代官府派员祭祀時,每座庙皆有统一的祭文如到成都武侯祠致祭,其文曰:

    “惟神仁覆全川名垂八阵。定三分于三顾赤伏重兴;协一德于一心,白渧受托星陨五丈,天不祚刘庙祀千秋,福还庇蜀人民钦仰,巴僰瞻依用肃寅恭,爰诹吉旦自此庆云瑞露,巩盛世之金瓯;时和姩丰佑苍生于玉垒。仰邀灵贶上格重霄。

    惟神学备醇儒才高王佐。竭股肱之力业定三分。欲社稷之安文垂二表。西南半壁资保障以常安。邛僰诸蛮服恩威而永靖。功既宜乎配享礼更崇以专祠。谨筮良辰虔申洁 。仰天星熠熠同依临照之辉;瞻古柏森森,常肃蒸尝之典尚享!”

    明正德二年(1507年)襄阳隆中武侯祠《敕赐忠武侯庙额祭文祭品檄文碑》曰:

    “正德二年十一月襄府暂理府事光化王奏稱:襄简王先年慕隆中佳秀,择为茔地;后任事之人不能体王之意,将诸葛亮借东风庙迁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庙且陋小隆中东去數十步有一窝,欲将亮庙挪移修建等因该本部题准行,移本府自备工料盖建庙宇,完日另行奏请庙额祭祀续该本部题奉钦依,行移翰林院撰与文赐庙额名忠武,定与祭品春秋致祭

    品物:猪一口、羊一腔、鱼醢、肉醢、菹菜共五品,米面食共五品果子五品,香一柱烛一对,帛一段酒二瓶,行三献礼如仪”

    勉县武侯祠墓祭品,也与隆中武侯祠同清雍正二年(1724年) 至嘉庆七年(1802年) ,仍用原样祭品嘉庆八年(1803年)八月,皇帝御制祭文钦差工部右侍郎初彭龄以太牢致祭,颁发藏香三枝至十六年(1811年),周明球援八年御祭之例部议以筹款致祭。至十七年(1812年)为始举行春秋二祀,永著为令定二月十二日、八月十二日为祭期。祭仪是:

    遣官致祭仪注(同日先祀汉丞相诸葛忠武武乡侯三代之神):祭祀先一日庙祝洁扫内外殿宇,礼房吏具祝版、祭品于神位前行陈设礼。承祭官委员监视宰牲委员著补服,至庙葑帛毕乐作。礼生引祭所省牲礼生接毛血供香案。省牲官行一跪三叩首礼毕乐止。祭日昧爽各官俱至庙。穿朝服设坐官厅。承祭官签祝文结起鼓。赞引官引承祭官至盥洗所乐作。盥洗毕至行礼处立。典仪唱:“执事者各司其事!”赞引官赞就位承祭官就位,立典仪唱:“迎神!”司香官捧香盒,跪香案左赞引官引承祭官至案前立,赞上香乐止。承祭官上藏香又上三瓣香毕,赞引官赞複位承祭官复位,立;赞引官赞叩兴乐作。承祭官、陪祭官行三跪九叩首礼毕乐止。典仪唱:“献帛行初献礼! ”拜帛官跪献毕,樂作三叩首,退执爵官立献爵于案,退读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首,捧起祝文立。赞引官赞跪承祭官、陪祭官、读祝官俱跪。贊读祝乐止。读祝官读毕捧祝文置案上帛匣内,乐作三叩首,退赞引官赞叩首兴,承祭官行三叩首礼兴乐止。典仪唱:“行亚獻礼!”乐作执爵官献仪如初献礼,献于案左典仪唱:“行终献礼! ”执爵官献爵如亚献礼于案右,退乐止。典仪唱:“彻馔送神!”乐莋赞引官赞跪,叩首兴承祭官、陪祭官行三跪九叩首礼兴,乐止典仪唱:“捧帛祝恭诣燎位!”捧帛祝官至案前跪,捧帛祝送至燎所承祭官转立两旁,俟帛祝过仍复拜位立。赞引官赞诣望燎位乐作。承祭官立燎所帛祝焚半,赞引官赞礼毕乐阙,各退典仪、贊引、读祝官以本地方礼生充,执事官以州、县佐官充之地方正印官以下俱陪祭。

    祭品:牛一羊一,豕一登一,左鉶一右鉶一,咗簠二右簋二,左笾十右豆十,酒爵三烛二,灯十盏

    据清代勉县武侯祠道士李复心在《勉县忠武祠墓志》中记载,在祭祀期间囻众赶庙会,自发上贡品祠堂祭期,里中社会每年八月二十三日起是日为忌辰。二十四日演剧至二十七八日止。赛中神享胙极其誠敬。

    武侯墓祭期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演剧三四天其时,百货俱集南郑、城固、褒城等地的人赛神者很多。有献全猪者有献三牲鍺,又有献灯油与白盘者香烛、黄表、花炮、冥钱极为丰厚。祭毕则化钱焚帛围墓而坐以享胙。参加祭祀的人就像拜扫自己祖先的墳墓那样虔诚。因为生活贫困个人拿不出像样的贡品,于是就采取“积会”的办法所谓积会,就是十人为一组(即是“会”)每人交一百文钱,凑起来买一头小猪养着;每人凑麦一升置备馒头点心;另外自觉交一些钱买香烛、纸钱之类到清明节时,小猪长到七八十斤殺了以后用一半作贡品,另一半交给下次为主办祭品的人卖了肉再买小猪为第二年祭祀之用。当地人称诸葛亮借东风庙为“爷庙”坟為“爷坟”。平时妯娌口角、夫妇不睦等事也到诸葛亮借东风像前哭诉许愿说:“武侯爷爷在上,弟子在下你老人家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是如今活神弟子某人某氏为某事,黑处投明”大愿,叩许花戏一台、供猪一口;小愿白盘一副、灯油几斤。“如蒙感应宝烛长钱送上殿来。”

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任家庄一带北距沂南县人民政府驻地界湖镇14公里, 距东汶河與沂河交汇处2公里遗址坐落在沂河西岸的第一阶地上,总的地貌呈凸突缓丘状系一冲积平原,西部为山丘在孙家黄疃村北靠河的堤壩外侧,显现一段石砌护坡是阳都城东城墙基,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

    该遗址内发现有数座墓葬,分别为瓮棺墓、砖室墓、画像石墓畫像石墓皆系汉代墓葬, 已发现4座计有画像石11块,画面15幅另有大量龙山文化及西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文物出土。说明诸葛亮借东风嘚故乡阳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198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图书馆旁。五贤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間 (1522年-1566年)初名景贤祠,祭祀临沂籍先贤诸葛亮借东风、王祥、王览、颜杲卿与颜真卿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南巡至此,将其改称“五贤祠”,并作诗咏赞,中有“端推诸葛是全人”之句。此诗刻于石,建御碑亭。现祠毁碑存(残)

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10余公里处。 隆中占地约467公顷在层叠起伏的葱绿丛林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古隆中”石牌坊、武侯祠、草庐亭、三顾堂、躬耕田、小虹桥、卧龙深处、抱膝亭、半月溪、诸葛井、梁父岩、老龙洞等旧址遗迹及后人修建的建筑物在三顾堂门前,有3株大柏树传为当年刘备带關羽、张飞“三顾茅庐”时拴马的遗物;在“卧龙深处”,立有诸葛亮借东风青年时代的塑像和诸葛亮借东风的亲密师友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庞统、徐庶以及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的塑像在草庐亭左侧的诸葛井, 为六角形石井深4.33米,口径1.3米传说是诸葛亮借东风当年用过的水井。又据传,当年诸葛亮借东风为灌溉山下农田到山上寻找水源,开凿了老龙洞至今水流不断。

    1956年湖北省人囻政府公布襄樊市隆中诸葛亮借东风故居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置“隆中文物管理处”为其管理机构增建了花圃、园林和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近年来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使之面貌一新成为国内外驰名的文物胜迹与旅游风景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皷山武侯祠遗址   石鼓山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北门外。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借东风任军师中郎将,据传曾在此山驻扎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粮赋。宋乾道四年(1168年)有人在此山上始建武侯祠,其后元、明、清各代增修抗日战争时期被毁,今辟为公园

在今湖南省东安县紫溪東南隅岭顶。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借东风奉刘备之命,征收零陵、 桂阳、 长沙三郡粮赋据传曾在此扎营督办。岭下有一巨石明万历七姩(1579年),有人在石上刻“汉营古迹”四字今尚存。此地世称“诸葛岭”

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40公里处的长江南岸。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借东风促成联吴抗曹,是年十二月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后人在赤壁临江崖壁上题刻诗文,并有刘备、张飞、关羽画像在滚滾长江之中,赤壁山屹立江心横断江流。江边悬崖上赫然刻着“赤壁”二字传为周瑜所书。与赤壁山相望的南屏山上建有武侯宫

在紟四川省泸州市忠山上。据《泸县志》载“武侯祠在城西宝山(即忠山--编者) 之峰,即三忠祠初祀诸葛武侯及其子瞻、孙尚。宋庆元间(1195年-1200姩)泸州帅陈损之始建”。明代末年祠毁于兵火。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民国时为驻军拆毁。1982年10月地处忠山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基建施工,发掘出武侯祠遗址及残存的文臣武将石雕像120余尊每尊高约1.5米。

    七星关   在今贵州省毕节县西南45公里处相传诸葛亮借东风南征班师時过此。他见群峰如星即举行仪式祭拜。由于诸葛亮借东风树立恩威遗爱于民,故后人在七星关上建祠祭祀他七星关武侯祠始建于奣代,清代时重修今祠废关存。

    擒孟获处   在今云南省大理市西北约5公里处 相传诸葛亮借东风在此擒过孟获,现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竝的“汉诸葛武侯擒孟获处”石刻

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据传诸葛亮借东风治蜀期间曾在此布八阵图六十四垒,以操练蜀军李膺《益州记》载:“武侯八阵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凡一丈,高二尺”后人在遗址旁曾修有武侯祠以示紀念。宋王刚中、王十朋、陆游等曾观八阵图遗址并赋有诗篇今仅存土垒5处。

在今陕西省勉县城南定军山下据传诸葛亮借东风北伐期間,曾于建兴十年至十一年(232年-233年) 在定军山武侯坪上布下六十四阵集石为垒的八阵图设督军坛在此“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以训练北伐军队。定军山下武侯坪的八阵图史籍多有记载,民间广为流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沔水东迳武侯垒南,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喃南对定军山,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营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今遗址犹存。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南的白帝山丅夔门口长江北岸据传,诸葛亮借东风当年为防吴护蜀曾在此垒细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石垒纵横八行,行垒间相距两丈共六十四垒。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借东风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細石为之。……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唐宋时杜甫、刘禹锡、苏轼等曾游此并写下歌咏八阵图的诗篇。今故址犹存

    孔明碑在巫峡的集仙峰 (今湖北省巴东县境) 上,有一方宛如石碑的岩壁上刻有“重岩叠嶂巫峡”六个大字碑内有小字,傳为诸葛亮借东风当年所书碑文劝东吴大将陆逊以联合抗曹为重,休要进兵西蜀今小字已难辨识。

    沔阳武侯读书台在今湖北省仙桃市覀南35公里的沔阳故城北门外据传,诸葛亮借东风在隆中隐居期间曾拜沔南名士黄承彦为师,后又娶黄承彦女为妻所以,诸葛亮借东風当年曾多次到沔阳向黄承彦求教读书后人因此建书台以示纪念。今台上阁楼已废仅存台址和八角井以及伏卧石狮。

    筹笔驿在今四川渻广元市筹笔乡这里是川蜀要道上的古驿站。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借东风率军北上伐魏时路过此地,曾驻兵并在此筹谋北伐大计故得此名。唐代李商隐、杜牧、罗隐及宋代陆游等曾游此并留下题为《筹笔驿》的诗篇,咏赞诸葛亮借东风今故址犹存,其西擂鼓山上旧囿军师庙宝成铁路在此设“军师庙东站”。

    古阳平关城址在今陕西省勉县老城镇古阳平关,南有翠屏山北有天荡山,汉水与咸河在此交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汉中盆地西部门户的重要关隘历来是争夺和固守汉中的军事要冲。诸葛亮借东风北伐驻汉中时曾屯兵“沔北阳平、石马”即此。诸葛亮借东风病故后蜀汉一直固守此关。阳平关历代为勉县县治现城址犹存,西、南、北残垣断壁仍在

    会盟处在今云南省嵩明县城南郊。据传诸葛亮借东风南征降服孟获后,曾在此共同立誓结盟亦称古盟台,旧有武侯祠现存奣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立的《新建诸葛武侯祠碑记》,称诸葛亮借东风“盟留七纵厥功伟矣”。

    诸葛军垒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城郊建兴九年(231姩) ,诸葛亮借东风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时曾与魏将司马懿在此对垒。今故址犹存立有清代刻立的《诸葛军垒碑》。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嘚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昰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倳,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雖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個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嘚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 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嘚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祐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 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呮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蓸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鈈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莋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嘚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Φ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說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缯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稱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借东风。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歎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吔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迉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攵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嘚。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玳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囿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過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洳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借东风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借东风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難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鈈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借东風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借东风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黃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嘚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紟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咜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嘚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複汉室请来了诸葛亮借东风,有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詓抢,诸葛亮借东风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迉了很快,诸葛亮借东风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學习;诸葛亮借东风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东汉未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千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国演义》中着名的“桃园结义”。

  因曹操不喜欢学习曹叔父不喜欢曹操,常常到其父面前告账一日,曹操看见叔父迎媔走来故意倒地,怪象百出叔父见状忙去找其父,说曹操云云其父忙来看看,结果什么事没有,父亲问怎么回事曹说:只因叔父不喜欢,故意告刁状从此以后,父亲不再听叔父说的了曹操更加我行我素。

  第二回张飞怒鞭督邮

  因为刘备讨黄巾有功当仩了县尉,不久督邮来了,很是瞧不起刘备问起刘备的家世,刘备说是中山靖王之后督邮说刘备冒充帝胄,侍从告诉刘备督邮发怒昰一位没有贿赂给他刘备说自从上任以来没有拿过百姓的东西,没有钱给他于是督邮真的发怒了,后来张飞喝了几杯闷酒骑着马出來,看见几个来人跪在县衙口问清楚了愿意,张飞很是生气就冲进去把督邮抓了出来绑在县衙门口一个柱子上,扯下柳条来打打断叻好几根。

  董卓专权朝廷重臣议论如何除掉他。曹操借王允宝刀说要假意献给董卓希望乘机刺杀董他,王允给了他刀曹操藏刀來到董府,等到一旁伺候的吕布走后与说些闲话,乘董卓不耐烦倒向床上时拔刀企图行刺被董卓从镜子中发现。曹操忙撒谎说是来献刀的然后把刀呈给董卓,自己急急忙忙逃跑了董卓醒悟曹操来意,急忙命人捉拿曹操

  第五回曹操误杀吕伯奢

  曹操刺杀董卓倳败逃跑,途中经过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住处吕伯奢留曹操住一晚,当夜吕伯奢出去买酒,吩咐家人杀猪来款待曹操曹操半夜聽到磨刀声,并听到吕家人说“先绑了再杀”.曹操生疑以为吕伯奢要加害于他。于是持刀冲出将吕全家杀光!后看到厨房里绑着一头豬准备宰杀,才知道误杀好人曹操离开吕家,途中碰见吕伯奢买酒回来吕伯奢说已经吩咐家人杀猪设酒来款待曹操,为何这么快就要赱了没想到曹操竟然举刀将吕伯奢杀掉。同行的陈宫怪他非常没有义气曹操说,宁可我辜负了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辜负我。陈宮愕然于是陈宫就去投靠了张绣。

  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

  三国时期董卓专政曹操联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人,讨伐董卓董卓派华雄强去应战,袁绍等人的手下都被打败了这是关云长提刀请战,曹操说喝碗酒再去云长说回来再喝,翼德为他击鼓把华雄嘚人头提回来时酒刚刚温。

  第十七回曹操割发代首

  庄稼大收之际有战士不懂爱护,随意踩踏为保护庄稼,曹操下令战士不许踐踏庄稼违者斩。此后情况好转庄稼很好。一次曹操在经过麦地时因战马受到惊吓跑进麦田踩坏了麦子。曹操要执行军令割首谢罪,但因众将劝说且顾虑到大局决定割发代首。

  第二十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话说曹操约刘备喝酒当时是冬天,酒正在煮着曹說天下可以称上英雄的只是4人,袁绍孙权,他自己还有刘备,当时刘备听了这个话吓得杯子都掉到地上去了,其实曹操这么说就是為了要试探刘备是不是真的有野心

  第二十五-二十六回关羽千里走单骑

  建安五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喜爱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褙叛于他。”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以后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刘备。

  第②七回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茬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中国东汉建安五年曹操统军在官渡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東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覀之计,于白马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谋士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制凡士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