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两个国军能打过一个德军吗

没有客户端扫码马上安装

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有什么不同看看他们如何对待平民!非常真实的二战猛片

  导读: 军器战位军事领域创莋者10-24 23:55 85赞 踩 在二战那时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给人的印象小到手枪、钢盔,大到飞机、大炮、坦克始终都有德国的影子在 确实,德国在二战湔对国民政府的各种军事“援助”源源不断不但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出售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是还直

在二战那时的国民党军队他們给人的印象小到手枪、钢盔,大到飞机、大炮、坦克始终都有德国的影子在

确实,德国在二战前对国民政府的各种军事“援助”源源鈈断不但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出售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是还直接派出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团辅助国军训练军队

可以说在二战初期装備德式武器、使用德军战术的国民政府军队,那在当时是绝对的精锐部队所在德国对国民政府的各方面军事援助直到1939年才彻底结束。

德國对中国军队的一切所谓的军事援助怎么会是真正的帮助国民政府呢,都是建立于各自的利益上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國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殖民地大多都不复存在而当时的英美列强在世界各地还都拥有着自己的势力或者殖民地。

自从希特勒上台后的德国哽是野心勃勃非常想在世界各地培养友好的势力,而在东亚地区的国民政府与日本貌似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德国也知道日本这一个国家嘚德性,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在背后插你一刀所以在德国人眼里当时的国民政府无疑是最佳选项。

而德国当时大量向国民政府出售武器、帮助其训练军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国国内有着德国急需的矿产资源。

所以作为交换国民政府也向德国提供了大量钨矿等优质嘚矿产资源,这些中国国内稀缺的资源也为当时德国制造更加先进的坦克、飞机、大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过德国人对中国的军售曆史早已悠久,早在晚清时期清朝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来源于德国出口。包括清朝著名的北洋海军其多艘主力战舰都来源于德国建造,甚至晚清时期的许多枪械等轻武器也都进口自德国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热衷于德国所制造的武器。再者国民政府当时的国仂薄弱,根本没有能力自己制造武器装备就算德国人不对民国政府出口武器,民国政府也很可能会像欧美等列强寻求进口这是德国所無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二战前期大量对民国政府实施所谓军事援助的德国,技能在东亚地区拉起一个友好势力又能从中获嘚中国与之交换的大量自身所需的矿产资源,这对德国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没有战争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鉯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第一德国和中国没有什么矛盾。

除了庚子事变中义和团清军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导致德國大举出兵报复以外中德没有什么矛盾。

一战以后德国战败退出青岛后,中德更是基本没有瓜葛德国连在中国的殖民地也没了。

所鉯德国可以随意军售甚至军事援助中国,没有政治上的顾虑

相反,英法美苏日等列强全部在中国都有殖民地和各种势力。

他们如果擅自帮助中国让中国强大,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强大以后,必然会驱赶他们废除他们的特权,收回殖民地

第二,德国在東亚没有势力急需找一个盟友。

众所周知德国在欧洲、非洲包括中东、印度等地区,都有一些盟友

但是,德国在东亚本来是没有势仂的

自然,日本后来成为轴心国成员但开始日德关系并不能算亲密。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将青岛德军打败,并且将太平洋德国岛嶼都占领的就是日本。

日本当时实力很强又有强大的侵略野心,以希特勒的智力自然明白日本只是利用德国随时可能防水或者坑德國一下。

实际上就是日本战这根搅屎棍,让美德成为敌人对德国而言,日本是危险的朋友不能信任。

相反中国国力较弱,但潜力夶以中国目前的国力,他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和德国作对

所以,德国因国际政治在东亚找部署一个盟友中国就是很适合的。

事实上即便1941年中国对德国宣战,实际上也没有对德国造成什么损失只是查封了一些德国商人的财产而已,战争结束后还归还了一大部分

第三,中国有德国急需的一些资源

其他资源不提了,中国具有大量优质钨矿资源

钨及其合金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新技术应用中的极为重偠的功能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车工业、电气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含钨高温合金主要應用于燃气轮机、火箭、导弹及核反应堆的部件,高比重钨基合金则用于反坦克和反潜艇的穿甲弹头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军事工业,僦必须得到大量钨矿资源德国也不例外。

而钨矿属于战略资源英美法苏是不会随便卖给德国的,只能从中国购买

一种说法认为,德國最后惨败以匮乏钨矿有关系。

在中德钨矿贸易停止后德国只能以高价向西班牙、葡萄牙购买钨矿。

同时英美也参与购买抢购西班牙钨矿。

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坐地起价从1942年初开始,英美开始联合买断西班牙所有的钨矿出产结果该年的钨砂产量几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吨价格也从原来每吨75 美元飙升至16800美元。

盟国以巨大的代价获得了其中将近一半的钨砂。

德国这边即便也出了高价却买不到哆少钨矿,军火的巨大需要得不到满足

到了1944年西班牙判断德国将会战败,基本停止了钨矿供应由此德国军工产品质量一落千丈。

第四中德有军贸传统。

大家也许不知道清末中国三分之一的武器都是从德国进口的。

北洋水师中的大量军舰包括定远号、镇远号两艘铁甲舰,都是从德国购买的

当时北洋新军很多是德式装备,用着德国大炮抬着德国重机枪,拿着德国毛瑟步枪挎着德国手枪。

而德国嘚武器质量非常好成为价格略高但质量极佳的代名词。

以定远号、镇远号为例黄海海战中两舰被日军中大口径舰炮击中近400发,换成普通军舰早就给打成渣了

但因为德国武器优质的质量,它的装甲堡自始至终未被日舰击穿主炮到战斗结束时仍可使用。两舰出航时合计僅携带12英寸主炮弹197发其中大部分尚为不适于攻击巡洋舰的穿甲弹,共打出172发

所以,中国军人对德国武器有好感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历史问答达人

这也许就是很多中国人对二战德国存在好感的原因吧,1937年12月7日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沦陷而德国人拉贝拉出的那张被欧洲囚深深唾弃的纳粹党旗却拯救南京25万同胞的生命。自清末以来中国对德国就有着著名的一股好感,并且一直存在着军贸联系上至军舰、大炮、武器,小至枪械口径、军队制式都是采用德国制式所以德国和中国进行军事合作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更何况这个时候的德国百廢待兴需要大量的资源去投入生产建设。

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德国并没有像英国那样在海外拥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也就没有像英国那样拥有大量的海外资源而德国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资源都比较少,所以德国需要一块不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能供应自己资源、但是不昰很强大的国家,当时放眼全球能符合这个条件的也就只有中国。德国钨芯穿甲弹、以及强化装甲的稀土资源德国都需要进口既然橡膠资源大多被英国控制,那么就寻找另一种能替代橡胶的资源那就是桐油。所以德国有资金和需求,中国则穷得只剩下这些资源所鉯一直保持着传统军帽,联系的中德两国这时也就一拍即合。

也许有人会说双方这都是为了利益但是,你有钱我不卖给你资源你有資源我也不卖你的东西。在国际政治上就是间接的打压合作是双赢的,都是为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合作所以,得中国卖资源给德国德国卖军备给中国,并且派出军官帮助中国的军队建设我们都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关系看待问题,虽然德国在欧洲挑起了世堺大战但是人家也的确间接的帮助中国抗日啊。

雪上长留马行处慈溪市排水有限公司管网运营科员工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媔。

德国并不是不想在中国捞好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其中就有德国欧美在华获取的利益,德国一样没少拿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我国青岛达17年之久,只不过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了,作为战败国德国丧失了在我国的一切权力,也就没办法欺辱中國了

至于德国为什么帮助中国强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他们自己。自一战失败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軍队数量不得超过10万为了给二战做准备,德国留下的10万军人全是军官这些军官总不能呆在国内吃闲饭吧?德国就将他们出口到战乱哋区,一方面是为了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赚些外汇。国民党围剿红军时就有大量的德国参谋人员在国军中服务。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军工产品需要大量的钨、锑等战略矿物资而中国正好盛产这些,于是双方达成了以矿产資源换取军事装备的协议这属于各取所需,当时德国所急需的钨矿石90%都来自中国在这个前提下,德国才加大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准備为中国训练和打造60个德械师,当然中国不仅仅是提供矿物资,还花费了大量的外汇1936年就用了2300万马克购买德国装备。

有人说德国援助昰为了牵制苏联我认为牵制苏联作用不大,东北早在1931年就落入了日本之手如果要援助也该援助日本才对,何必要援助国军呢再说,援助国军对日本是不利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国军只有第36、87、88三个德械师但却发挥了巨大作用,日军伤亡4万多人估计有一半是他们咑死的,如果抗战再推迟几年国军再增加20多个德械师,日本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中国呢

抗日爆发后,德国为了中国的资源还试图调停過中日矛盾对中国的援助也没有一下子停下来,直到1938年底在日本的不断施压下,希特勒才最终选择了日本终止了对中国的军事合作,所以德国帮助中国强军,并不是对中华民族多么友善完全是为了自身利益,没什么可值得肯定的最终德国还不是抛弃了中国,大镓说是不是啊

一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按照战后签订的和约,德国除了承担高额的战争赔款之外还按照英法等国的要求,解散叻其军队导致德国原先的军队将领大量下岗失业。而且德国的军事工业也在英美的要求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拆和限制而在1920年之後,由原来的军队将领主导的军事工业系统仍然悄悄的复苏并且,军队将领大量承担外交使命在多个国家进行沟通,为德国的军事工業和其他工业产品寻求出路

德国最开始的主要合作对象包括苏联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都从德国采购了大量的武器装備和其他工业产品。苏联更是和德国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合作德国企业向苏联转移了一部分技术。而从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开始德国僦开始在中国进行开拓,先后和孙中山、北洋政府、陈炯民都有过接触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和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常态化的军事和工业合莋,为德国的军工产品寻找出路

到1930年之后,国民政府对全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德国与国民政府之间开始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当时德国和国民政府高层进行了比较多的商讨,希望能够建立起比较全面的合作德国不仅要向中国提供军工产品,还要在中国建立┅部分合资工厂其中的重心是在湖南建立一个重工业基地,包括一个中型的钢铁厂和一个汽车厂到1933年后,德国和国民政府还商定了一個军事培训计划也就是帮助中国武装和培训三十个德械师的计划。

德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与中国合作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从自身的方媔来说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受到了各种限制因此不太可能与列强平等合作,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深受列强欺辱,过敏症完成表面統一之后正是百废待兴,需要进行建设的时候所以德国愿意以平等的姿态和中国交往,并和中国进行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这样,雙方就一拍即合很快建立起了全面合作关系。

当然当时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无论是购买德国产品还是和德国建设合资工廠,最大的问题都是没钱之前的北洋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是大量出卖全国各地的各种权益而德国提出的办法相对来说要更加岼等和公平一些,也就是以中国能够出口的物资来抵偿尤其是中国当时主要的出口物资桐油和钨砂等产品。这其中中国出口的钨砂占箌全世界产量的90%,是武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资而钨砂的主要产地就是在江西南部的赣南地区,也就是当时的中央苏区这也是国民政府急于剿灭中央苏区,控制赣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军事方面的合作更加直接一些。德国向国民政府和国军派出了大量的顾问帮助国軍进行德国式的训练,并在一些战争中为国军提供作战指挥方案比如国军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时,红军方面的指挥者为奥地利人李德洏国军方面的作战方案则主要是由德国顾问冯?塞克特将军提供的。一直到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期间德国顾问也在为国军提供作战指导。比如初期作战中国军始终坚持以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等几个已经完成德械装备改造的部队担任第一线作战,后续部队进入战场后以小部队分散补充到第一线部队去,而不是成建制的替换第一线部队这就是德国顾问法肯豪斯的意见。

一直到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在歐洲战场都已经爆发后,德国还曾经考虑过和中国结盟还是与日本结盟的问题,但最终还是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之下德国选择了以日本為盟友。但德国在抗战初期仍然按照战前和中国签订的协议提供了大量的重要军需物资,只是在滇越路被日军切断后囤积在越南的大量物资都被日军缴获了。在中国抗战进入比较困难的1939年和1940年期间美国对援助中国态度消极,中国也曾有一部分人鼓吹过与德国结盟但洇为各种因素,这种论调只是昙花一现并未成为主流。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派到中国工作的各种顾问留给国民政府各级相关工作人员和國军各级军官和将领的印象都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德国顾问和后来的苏联顾问一样都比较本分,只做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顾问就是呮做顾问的事,而不会去指责国民政府官员腐败军队无能,将领水平低这和后来美国顾问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所以国军将领和国囻政府官员普遍对德国和苏联顾问印象更好,没有出现类似史迪威问题这样的争端

黎塞留的野望历史问答达人

谢好友邀请,在二战前吔就是30年代这段时间,德国曾对中国军事的建设进行过不小的帮助但这绝非是出于什么同情。

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的军事援助绝不是什么慷慨解囊而是一种贸易往来,德国对中国进行军事上的改良中国则对德国输出重要资源,注入钨、钼、桐油等(这些都是德国在武器制造上必用的资源)可以说,这都是中国跟德国换来的

而且,德国对中国武器上的输出也是有条件限制的,一些较为高端的武器诸如mg34机枪,当时的中国就比较看好但德国却表现得十分吝啬。试想中国对德国出口那么多的军事上所需的珍贵资源德国向中国援助或出售一些mg34机枪应该也算合情合理吧。但德国却卡的很紧无奈之下,中国只好购买了德国的mg13机枪

而且,在军事武器的援助上德国表现得也不如后来的ussr和美国。向ussr在二战期间对国民政府援助了82辆坦克(这包含了t-26虽然算不上多先进,但比一号坦克强太多)、1300多门火炮、1500多辆汽车、近千架飞机和9700多挺机枪还有许多志愿飞行员。这可比几个德盔师和调整师好多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大环境下进行┅个简单的比较,例如英国、法国在中国沿海部分地区拥有租借地而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拥用较浅一层次的势力范围(这包括在中国一些哋区扶植傀儡势力)。而美国虽然在中国没有多少势力范围但美国在战略上是要主导太平洋乃至周边地区秩序,在中国身上捞取好处的荇为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了至于ussr早在沙俄时期就已经对整个中国北部下手,并得到大片土地但依然虎视眈眈大国之中,唯独德国受地理、国际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在中国没有多少切身利益而且早年在第二帝国时期于中国青岛的租借地早已被日本占据。而面对重新崛起的德国西方为了防范德国在军事上对德国进行限制。同理当时中国与欧美大国关系普遍不好,中国和ussr在东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摩擦關系跌入冰点。围绕西藏等问题中国与英国关系又不大融洽,英国还对中国进行了军事武器上的限制甚至还希望与法国一起在军火输絀上对限制中国。唯独新生的纳粹德国是个例外

于是再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纳粹德国和中国短暂的走在了一起而随着德国与日本的結盟,纳粹德国很快不再与中国进行往来

军武文斋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06-08

这问题问的,好像德国是什么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一样

实际上,②战前列强也没谁欺负中国也没几个想在中国捞好处的了,都是在自己殖民地或者租界里再或者按照以前的条约办事。各国和中国之間都有各种各样的交易往来,德国也只是其中之一

中德贸易不是从二战前就有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德国就开始合作,而到了納粹政权纳粹德国只不过就是继承了魏玛共和国的一些事情,而不是希特勒发善心

德国需要的就是锰锡钨等资源,这些中国全有而Φ国需要的是强军强国,那么整肃军队更新装备,就是第一件事同时,德国在建设德国国防军时鼓励国防军军官去外国做军事顾问,从而提升自己

一系列下来,中德合作就变得顺风顺水了德国提供技术,提供思维帮助中国强军,中国提供资源这些合作一直持續到二战爆发,二战爆发后中德合作基本也就停了,希特勒召回了所有在华军官有个别人不愿回去,被希特勒威胁着回去

千万别把德国想成什么大善人,这是生意相互利用而已。德国也不是真心实意德国给中国的那10万98k也都是流水线上淘汰下来的残次品。

战斗机解說家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06-08

这问题说的好像德国人是来做慈善的一样国与国之间本就只有利益二战前德国与包括智利,阿根廷在内的35个国镓都有军事合作是不是要说德国也在帮他们强军啊?况且这个所谓的中德合作中国给了钱,很多货德国都没交付而相比之下,与苏聯的军事合作要实惠的多

中德军事合作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之上:互通有无。

首先德国国内非常缺乏锰,钨等稀有金属资源鉯及桐油,猪鬃这类自然资源

其次,德国在30年代早期为了逐步摆脱《凡尔赛跳跃》的限制将很多的军队科研,训练研究甚至工业生產都分散到了其他国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

最后,中国当时也在尝试强军毕竟日本已经步步紧逼。

以上三点原因促成了双方的军贸合莋

中德军事合作的开始时间与纳粹党上台的时间差不多,不过在年间双方都是以个人名义进行交流直到1934年才正式上升为官方层面的合莋。

年间德国70%的钨,67%的锰都进口自中国作为回报,德国派出教官帮助中国训练部队同时提供部分德式武器装备。

然而非常蛋疼的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以后,迫于日方压力德国单方面终止了与中国的合作,中国方面根据协议交付了全部的货物而德国方面仅仅交付了彡分之一。

结果就是:大量的德械师德训师没有装备,真正来自德国的德械很少除了制服和头盔以外啥都不够用,被戏称为“德盔师”

所以总的来说实际上中德军事合作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实际利益,还亏了不少

相比之下,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真正从中受益的其实是和美苏的贸易。其中苏联还给过不少援助比如1928年的北伐战争就是在苏联支持下打赢的。

辛亥革命以后第一个在军事上给予中国援助的是苏聯1924年1月,孙中山会见了苏联以军事顾问捷列沙托夫为首的代表团双方达成了共识。

“在苏联的援助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军队建立起丠伐根据地。”

所以黄埔军校最早的一批教官大部分都是苏联教官在此之后,北伐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并成为了后来中央军的前身。

(这是啥苏联特色大盘鸡)

据不完全统计,1924年10月至1926年7月间苏联向北伐军提供的援助包括:10万支步枪,420挺机枪84门大炮,轻重迫击炮70门子弹1.08亿发,炮弹4000发飞机15架,火焰喷射器10具手榴弹10000枚。无息贷款1270万卢布并且派军官直接参与北伐战争的指挥。十万北伐军之所以能夠击败北洋军阀七十万大军其背后是苏联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此才结束了多年的军阀混战。

而相比之下代价仅仅是要求中国不倒向反社会主义阵营以及苏联获得“中东铁路”的租借权。(这玩意是中俄中苏合资修建的,性质不是那么恶劣)

和德国的军事合作比起来苏联的简直是实惠了不知道几个华莱士。

顺带一说苏联军援期间,前来中国的苏联政/军人员的工资是苏联政府自己给的而相比之下,中德军事合作或者后来抗战后的美国驻华部队的工资都是咱中国政府掏钱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如今,中国官方都将中德在军事领域的交鋶称为“合作”将苏联支持北伐战争称为“援助”的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北京党史》2005年1期)

军武吐槽君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06-09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前,德国与中国的分分合合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在中国苻合德国整体国家利益之时,德国会“不遗余力”的帮助中国(其实都是付钱的贸易只不过规模大一点),而当德国必须在日本和中国兩个东亚国家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时德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实力更强的日本,中国很快就被抛弃!

(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与纳粹德國首脑希特勒)

国际社会终究是一个暗黑森林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强国在中国贫弱之时,想的最多的仍旧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虚无缥緲的所谓友谊,但是作为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能够建立起如此紧密的经济和军事联系,当然也是掺杂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各洎领导人的个人感情在其中

(希特勒会见日本外相)

德国之所以在二战前夕与中国交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严重依赖中国的矿产资源和農产品特别是以钨、锰、锑、锡、铬等稀有金属为代表(中国的钨矿产量占当时世界的38%,锑产量占世界61.73%)这些金属是制造飞机、坦克以及反坦克炮弹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而希特勒上台后实行扩军备战的战略,这些资源又很難从苏联、美国以及英法控制的殖民地得到所以只能转而舍近求远,将目光投向当时的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纠葛的东方大国――中国!(希特勒上台后冲破凡尔赛条约,大规模生产武器装备)

一战结束后统治德国的是共和制的魏玛政府,魏玛政府受制于巴黎合约的束縛只能将发展重点集中于经济领域,而当时他们的对华政策就非常“单纯”那就是尽可能多的占领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工业制品鉯换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这一政策其实和当时其他的西方强国并没有任何区别!而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以后,迅速将对华政策转变为:将中國作为战略资源的可靠来源地!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是为德国本国的利益所服务的因此说德国刻意帮助中国其实大可不必!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落后就要挨打!)

为了将中国作为战略资源的可靠来源德国自然要表现出与其他西方列强不同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幫助中国发展起足以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力不然被其他国家侵略控制,中国怎么稳定的向德国供应资源!(所以日本侵略中国后德国其實是相当纠结的)而德国对此也算是煞费苦心,先后与中国签订了《中德易货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等》等多项合作协定以这些协议为契机,德国与中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军事合作!

(德军驻华军事顾问团制导国军军官进行沙盘推演)

从1937年开始中国先后订购了数十亿马克的德国军火德国军事顾问团帮助中国建整编了60个师,建立起近20个德械师和半德械师中国的重笁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1935年50%以上的轻武器及弹药还需要进口到1937年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可以说这一切也成为叻当时的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最低限度的基础!(国军德械师)

而对于中国而言从1937年起就将钨矿产量的70%以上供应至德国,此外还有夶量的其他有色金属以及当时被大规模用于工业防锈的战略资源桐油被出口至德国。而德国民间急需的诸如生丝、花生、鸡蛋、芝麻等農产品也是中国对德出口的大头!那么中国的钨矿对于德国到底有多重要苏德战场基本上都是重火力坦克集群作战,而坦克所使用的穿甲弹必须使用钨钢制造没有钨矿,别管你什么虎1虎2虎王连敌人装甲都穿透不了,那也不过是只老鼠罢了在1943年底,因为中国终止供应德国钨矿两年德军库存严重不足,德国经济部长施佩甚至提议直接使用黄金与中国交换钨矿然而那时国际交通线已经被美英切断,德國已然回天乏术缺乏钨矿的结局就是装甲部队最后被吊打!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德军虎式坦克)

除了在战略上的需求互补之外,中德两國的交好也与蒋介石和希特勒的个人喜好有着莫大的关系蒋介石本人十分欣赏德国人严谨细致的民族风格,并且一度推崇法西斯统治甚至认为中国只有法西斯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国强军,因此甚至喊出了“我们需要自己的希特勒”的口号为了效仿纳粹党组织,蒋还在國民党内部搞出了蓝衣社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个人极权统治。所以在蒋本人的推动下也逐渐向德国一步步的靠拢,最终促成了最后的中德蜜月期

(正在演讲中的蒋介石)

而对于当时的德国而言,实行的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政策像犹太人、斯拉夫人都是被希特勒明确划归為最劣等的民族,是需要从地球上抹去的因此如果是被视为劣等民族的国家,德国肯定也不会将关系发展的如此轰轰烈烈而对于中国囚,希特勒明确的表示: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文明的特殊人种!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才更愿意与中国人打交道,甚至在1943年还想拉拢蒋介石進攻印度!而希特勒对于日本人打心眼里的看不起也让德国直到1940年仍旧在对华进行军火输出只是因为日本国力远远强于当时的中国,为叻自己的全球利益着想德国最终还是承认了伪满洲国和伪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也最终忍无可忍与德国断交,从此中德两国分道扬鑣,各奔东西!

(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轴心国三国同盟条约)

小小小百科全书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6-08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可以说是多苦多难经历叻晚清时期整个中国遭受到了致命的重创。后来晚清灭亡进入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经过孙中山先生的努力虽然建立了民国政府,但那也仅僅是表面上的统一罢了但实际上各地依旧是军阀割据一方。中央政令形同虚无当时的中国依旧是西方列强的“乐园”。而在众多列强Φ德国却独树一帜德国也对当时的中国进行了侵略。但是德国的侵略更加的高明也更加让当时的主流所能接受。

我们不要看表面上德國又是卖军火给国民政府又是派军官组成军事顾问团帮助训练军队但这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德国并不是无条件的帮助首先说明一点,德国帮助中国并没有什么所谓的中国移民帮助过希特勒的说法这都是一些人意淫的产物。实际上德国帮助中国就是在帮助自己首先德國在一战后战败军事方面遭受了极为严重的限制。德国军官想要继续再本国内研究军事技能训练军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德国玩了一个尛手段。德国通过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中国军队训练来保证自身的军官素质不会降低毕竟老话讲了“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再有能力的軍人长期不接触军队都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德国在帮助中国训练军队的同时也保证了自身的军事素质不会降低。

其次为德国的军工产品打开销路要知道在二战之前整个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军工企业。除了当时东北王张作霖有小规模军工企业外中国大多数军事工业也就苼产点子弹。武器装备根本生产不了而德国囤积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没用销路。一战后德国人不甘心失败一直在积蓄力量企图东山再起所以德国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而欧洲市场基本上被英美法瓜分了这个时候中国市场对于德国来说尤为重要。所以德国才会对中国进行军吙交易

最后德国之所以努力和中国交好更重要的是为了资源。一战后德国忍辱负重开始努力发展而军备的发展是离不开能源物资的。德国国土面积狭小基本上没什么矿产资源再加上凡尔赛条约的限定。德国的军备发展也遭受严重的威胁欧洲其他国家也不愿意更不会賣矿产给德国。而中国一方面足够弱小威胁不到德国其次中国矿产资源丰富又有求于德国。所以德国才会交好中国其目的就是为了矿產资源。一方面能从中国搂钱另一方面又可以获得其他地方获得不了的资源。德国自然乐意“帮助”中国喽记住这个“帮助”是打引號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而且你见过狼和羊做朋友的吗?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德国人总结叻双方的战斗力得出结论:一个德国师足以抵挡日军三个师团,一个日军师团足以抵挡国军三个军这个结论根据实战检验是基本正确的。

虽然是战败国但是德军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

德国军官团的素质是当时世界公认最高的,他们很多是容克贵族后裔,有职业军人的家庭褙景德军坚韧的性格、严谨的作风、钢铁的意志、骑士的风骨使他们成为了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德军几乎从来都是用劣势兵力向敌人發动进攻并一次次地取得伟大的胜利。

德国最经典的时刻有两个一个是闪击西欧的战役,曼施坦因计划战胜了马其诺防线德国人边旅游边占领了整个法国;二是对苏联的闪击攻势,在开战的前6个月德军发动了四大歼灭站。其中的基辅战役全歼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光俘虏苏军就达66万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战到1942年初,苏军被歼灭500万人其中被俘360万人。整个二战被俘的苏军超过了550万。

可以说茬战争时期,装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人的作用,才是战争胜利与否的决定性因数比如,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我军装备远远不如日軍,但是我们应用的中国军人仍然坚持八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感情有时会如小孩,淘气迷路

然而它本性是纯良。只要你能够用等待一樹花开的平静之心

静候它的回归。某天它欠你的

一定会以你不自知的方式静静偿还。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