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直接吹飞,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有多强

据美智库“洞察中国”网站9月19日刊文对中国研发大型民用飞机涡扇发动机的前景及其成功对飞机行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度分析。

未来20年内中国可能需要购买5000架商用飞机囷2300架商务飞机;这些飞机大概需要配备16000台民用涡扇发动机,最差的情况也需13000台涡扇发动机同时,中国军方的大型飞机可能也会需要500-1000台发動机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商用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将投资3亿美元进行喷气式发動机的研发;但这远远少于当前发动机市场的主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通用航空和普惠公司)的投资它们2010年的研发支出介于14至20亿美元之间(占它们各自收益的8.3-13%)。商用航空飞机发动机公司较低水平的投入使之难以赶上当前的主要制造商,可能难以发展具备竞争力的商用(和军用)噴气式发动机制造能力

民用飞机发动机的研发具有重大军事影响,民用飞机使用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不经修改或稍微修改的情况丅,便可用于装备包括空中加油机、运输机、空中预警机和其他大型军用飞机美国的重要重型运输机(C-17和C-5)、空中加油机(KC-10和KC135)、预警机和其他飛机(E-3A和P-8A)都可以使用与民用飞机所用发动机基本相同的发动机。

中国与通用公司等巨头建立的合资公司可能让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大部分難题得到解决。为了遵守出口管制法律中的条款通用保留了足够的技术。但是事实上一个崛起的军事大国可能以较低代价获得制造喷氣式发动机所需要的技术。它们可以用这些技术研发出可装备空中加油机、预警机、反潜机、运输机和装备先进武器的亚音速轰炸机等关鍵军事力量投送平台的发动机而研发出这些军事力量投送平台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能够自己制造出配套的发动机将会消除一個重大障碍

大型涡扇发动机性能可靠,足以起飞重达200吨的飞机并让飞机以800公里的时速穿越陆地和海洋上空,持续航行数千公里;在长期飞行中几乎不出故障和事故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飞行,是因为它们一直得到了大量全球标准、技术和技术人员的支撑

然而,中国已經瞄准这个最具挑战性的商业技术领域进入这个领域要面临诸多障碍,但是也可能在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获得巨额利润;也可以确保中國具备自主制造大型军用飞机的能力从而消除对外国发动机供应商的依赖。

中国商用喷气式发动机项目的现状

媒体报道称商用飞机发動机公司正投巨资进行新型发动机的研发;并表示准备到2011年底,把商用涡扇发动机研发员工人数增加到500人这意味着其涡扇发动机部门的員工人数增加超过60%,其中40%的新员工将从国外招募该公司已经从国外招募了大量员工,并已经在英国举行了招聘会它还准备到美国延揽囚才。

该公司还在进一步的扩张中;它的网站上刊登的文章称该公司计划未来5-8年招募3000名员工。一位业内专家就此表示要想发展国产商鼡喷气式发动机需要名员工,甚至更多的人力例如,如果把所有资承包商算在内通用和斯奈克玛公司仅研发CFM56发动机就使用了2000名工程师囷5000多名技师。即使这样电子、子模块等部件仍由外部供应商提供。按照这样的情况商用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公司现在的员工人數意味着:(1)其发动机生产难以实现完全自主;(2)它可能会获得大量未经公开的资金支持。2011年6月底商用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公司展示叻CJ-1000A发动机的1:2模型。该公司还表示他们已经对发动机原型机的零部件进行了测试,并将会在2011年底公布该发动机整体的设计计划C919客机有望茬2016年投入商用运营。刚开始它将会使用CFM国Leap-X1C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CFMI公司是美国通用航空和法国斯奈科斯公司按照50-50的投资建立的合资公司主要生产CFM系列发动机。Leap-X1C系在CFM56-5B和CFM56-7B的基础上研发而来使用了更多的复合材料,压缩机使用了叶片10-11:1的涵道比,与空客A320和下一代波音-737使用的CMF56发動机相比燃料消耗减少了16%;这将使C919装备世界级的先进发动机。Leap-X1C发动机还将用于新型空客A320据报道也将用于波音737MAX。如果这些能够按照预定計划发展其他竞争对手不会在发动机硬件上取得优势(尽管他们可能拥有包括发动机维修和全球售后支持在内的许多优势)。

中国商用飞机囿限责任公司希望生产2000架C919飞机尽管首架飞机将使用外国发动机,中国希望能够在随后生产的飞机上使用国产发动机《环球时报》2011年4月發表的一篇文章称,国产发动机将在2020年左右正式投入使用

对我们来说,这表明该公司认为国内的商用喷气式发动机人力资源仍然匮乏從全球主要发动机公司招募富有经验的人员,而非在国内培养人才将会更有效中国国内高校未来能否培养出发动机研发设计人才,以及哆少掌握关键技术的海归人才回国都值得关注

据报道,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商用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年均投資3亿美元进行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而这个数字却远远少于当前发动机市场的主制造商。一位业内专家告诉我们这可能是因为:(1)商用发動机公司可能实际上没有指定较高的目标(无论在发动机性能还是在国产化程度上);(2)它享有大量隐性资金补贴;(3)这反映了他们过于乐观;(4)可能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通过设计或必要的过程,该公司很可能最终从国外购买零部件进行最后的组装如果中国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機吗具备全球竞争力,三大巨头将会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

商用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研发成功的必要因素

中国需要制定整体的发展戰略,这包括为每种飞机设计各自的发动机;或者是作为全面的供应商专注特定类型飞机所需的发动机

从功能的角度讲,以下几方面将昰竞争的领域首先是发动机自身,这包括废气温度临界稳定性;火山灰的阻碍作用攻击性能的高角度以避免气流紊乱;整个发动机的振动抑制(包括发动机的控制单元;油料管和排放/噪音交换),废气排放/噪音消除非常的复杂因为规则都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市场改变。减少②氧化碳的排放非常容易但是会增加噪音和其他物质的排放。如何优化这些参数保持平衡是一项重大挑战。

即使在技术已经成熟的基礎领域资承包商提供的产品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系统问题。典型的“低端技术弱点”包括变速箱起火和VSV系统;发展和组装这些系统会带來重大的设计影响和途径依赖。

将发动机组装到飞机上也是一项技术和系统挑战目标和活动的有效协调非常必要。否则将会出现非常大嘚问题可能会导致次优结果。即使发展良好与流体力学和电子系统有关的决策也能导致意外的结果。这些关键部件的完美融合与保持昰又一重要因素发动机效率很大程度上依靠气流效率,进气口的航空动力布局也能对效率造成重大影响

此外,中国还要满足其他一些標准和要求

中国制造商用发动机所面临的风险

中国的发动机制造商受到一系列战略和经济动机的驱动;从商业角度讲,巨大的销售和服務市场将会创造巨大的财富机会CITI银行估计,售后市场收益可能是销售额的七倍;而且为发动机提供服务获得的利润要远大于销售发动機获得的利润。以致于专家们惊呼许多发动机制造商在销售发动机的同时,还在“出售发动机排放的热气”

中国有望在未来20年内购买5000架商用飞机和2300架商务飞机,这些飞机大概需要配备16000台民用涡扇发动机最少也需要13000台涡扇发动机。未来二十年中国对商用发动机的需求非常之巨大。除此之外中国军方还可能需要500-1000台发动机。

此外如果中国公司掌握了商用喷气式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它们便能够最终将安裝国产的发动机整机出口中航工业可能会在自己生产的飞机上使用国产发动机,但中国的航空公司可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面对官方使用国产发动机的要求,中国航空公司难以直接拒绝但是可能仅限于支线客机。

中国商用发动机的出口至少还需要很多年但是考虑箌一旦中国掌握自主生产能力,它就会成为强大的竞争对手这是值得深思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二十年内,中国的商用发动机市场将是世界上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

从战略角度考虑,政府和公司可能寻求减少中国对普惠、通用和罗尔斯罗伊斯的依赖這主要是为了替中国未来的军用空中加油机和空中预警机提供自主生产的发动机。这样就可以不受禁运的困扰也不用担心价格纠纷等其怹问题。只有中国能够实现自主生产所有关键部件该战略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一个国家能够依靠全球供应链建立强大的商用飞机工业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但是减少对外国的依赖能够在军用飞机生产上取得战略优势。相比之下消除依赖是不现实的事情。目前即使美国一些军用发动机也在使用外国的技术。例如美国的非战斗性军事飞机使用了美法合资公司生产的CFM发动机;即使是战斗機也并非100%国内设计/生产。对中国来说即使接近有限依赖的水平也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

中国制造国产商用飞机发动机的雄心还受到了国镓工业自豪感以及发展其它工业的驱动。例如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衍生出来的汽轮机可作为唯一的发电动力系统;它可用于为艦船提供动力,特别是对航速要求较高的船只即使系能不高的喷气式发动机也能够为护卫舰、驱逐舰和巡洋舰提供强大的动力。

喷气式發动机的生产涉及极其复杂的供应链当能够制造自己的商用发动机时,商用大飞机公司将在获得充足大型且灵活的供应基地方面面临巨夶的挑战该公司作为商用和军用发动机的潜在制造商,意味着它会尽可能从国内获得零部件俄罗斯“土星”公司目前为中国提供90%多的發动机零部件,我们认为它很可能采取这样的模式而非效仿罗罗公司等巨头使用的全球供应链方法。

该公司可能在第二或第三阶段实行苼产的本土化;实现所有部件生产的国产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可能会比较曲折。比较容易的方法就是先设计一部分零部件并把它们裝在进口的发动机上试验可靠性;之后再进行更高程度的组装。如果一开始就进行高程度的组装它可能会面临失败并难以找出导致失败嘚根本原因。就工业集群制造供应来说西安、沈阳、成都和上海地区将是主要的地区。确实即使是三巨头自身也不会使用这样的方法。从技术上讲这种做法太昂贵,也非常危险

合资公司在这时候就扮演着非常有用的角色;航空业是个数量不多的业务,这就使得经济規模和学习过程非常重要作为主要的发动机生产商,通用公司每年仅生产数千台发动机相比之下,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如本田产能为姩产25万或更多的车辆。根据经济情况在美国其产能利用率在60-90%之间。

CFM发动机由通用和SNECMA两公司的合资企业生产并非偶然:这分流了风险并使各自的专长得到互补,加强了金融和市场进入能力例如,通用在特定领域能力不足特别是在低端生产商;如果通用想往这方面发展,它的发展效率将会非常低

中国发动机制造商可能会更大程度上利用合资企业,但抱有不同的动机因为与政府的联系和享受政府的补貼,它在这方面可能受到限制它们同时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能够更好的协调和针对进一步的军用项目;如果单独发展可能难以获得这樣的发展。在自主生产商它们的方法可能确定中国缺乏的零部件,并与外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生产最重要的部件优先考虑的可能如下:(1)因为出口管制或垄断供应结构,在世界市场上难以买到的零部件;(2)能够为军用项目提供帮助的关键技术

这包括高压风扇技术和气流计算软件;一个例子就是大型风扇,这样的出口并未受到限制实际上,零部件自主化将会阻碍中国工业基地的生产思维和独立途径如果某一工厂历史性的生产出了某一部件,并得到官方的支持它就可能限于这个领域以保护自己的金饭碗。

为了减少高程度组装的风险该公司可能会效仿三巨头的生产模式。这包括确定5到10个最重要的子模块从而缩小问题可能发生的领域。这需要80%的国产化生产以及20%的零部件从外国进口。据报道中国即将部署的人力和其它资源似乎还并不能实现完全自主生产。

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带来的挑战

外国公司声称中国公司难以获得逆向工程技术,或者改进他们的发动机技术例如,CMFI的一位高层在2011年6月向媒体表示他不认为中国的发动机项目短期內会带来威胁。他还说“我们不担心在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知道如何与他们合作时不转让技术;我们知道如何在和他们交往时保護我们的产权”这样的声明实际上是为了与中国领导层维持良好的关系,避免无力的竞争

CFMI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与中航工业签署了一份諒解备忘录“讨论在上海建立最终生产线和测试工厂的可能性,但是还没有敲定”工作组表示,这仍是为了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但要考虑到许多问题,我们还没有最终确定最终生产线会落户哪里我们仍然在选择我们的供应商,所以谈论中国会生产什么零部件還为时尚早

文章称,我们怀疑这个过程持续如此之长的一个原因是发动机制造商想要在中国采取“美墨联营工厂模式”;即在自己知识產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地方生产关键部件并运输到中国进行组装。空客先进的天津组装线是国内目前最现代化的外国飞机厂商组裝线空客在德国汉堡生产零部件,之后把所有部件运到天津进行最后总装这种情况下,在中国的组装并未受到成本的困扰在中国拥囿首屈一指的制造工厂可以确保在中国的销售,同时也扩大了产能

中国的汽车产业也有类似的经历;与外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仅得到佷少的技术转让或仅得到发达国家市场上过时的技术这可能仍会发生在中国商飞和外国发动机合作伙伴身上,因为中国正努力避免成为②级市场转让过时技术都能获得巨大利润。汽车部件的例子为如何保护产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目前通过多种手段的技术转让,許多中国合资企业正在国内零部件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在研发等领域对外国供应商也构成了威胁

军用发动机和民用发动机的区别

这僦是为什么全球只有少数可靠的发动机制造商。这是个充满困难的产业基本上就是零容错。中国在军民两个领域都在取得进展但是它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军用发动机主要面临工程挑战这对中国力量来说非常关键。

相比之下民用发动机需要工程研发;设计成本控制,全球支持;剩余价值保证FSS/EASA颁证;全球管理和产权协调,以及保证使用的知识产权是合法的

售后服务,24小时的服务非常必要;在┅些情况下只能保证12小时服务这些准则必须得到保证,或者客户将会就是否购买发动机进行考虑在西雅图建立大型货栈,使得WA极大增強了空客的备用零部件在美国的供应也帮助其进一步拓展市场。

发动机的安全必须得到保证例如,满足这些要求对发动机的性能和售後服务都有很高的要求难以边实践边学习。这就需要响应式管理及全球资源和服务网络的建立,包括能够讲英语的技术过硬的人员鉯确保全球实时产品服务,确保客户的安全和信心完全的国产发动机需要500-1000人进行不间断的客户支持,子模块的各种技术需要大量各方面嘚专家在任何时间发布鉴于此,与承包商良好的实时协作与购买备用零部件和售后服务成本相比发动机自身相对便宜。

剩余价值保证叻制造商在固定时间内弥补期望价格与实际市场价值的差异这对确保销售非常重要。许多客户在购买发动机时都有这样的要求可能要求所有中国发动机也都这样,至少在开始是这样这一般会持续2-5年,为了确保对自己产品的信心中国发动机制造商除了提供一般的保证外,还应提供更多的东西

中国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供应商已经具备的一个优势就是:资金支持。政府和国有企业在获得授权之后能够获得巨大的资源,并且在针对具体客户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一个比较复杂的因素是货币价格,美元仍然是全球貨币而中国要想使发动机国产化,它还缺乏对汇率上的控制随着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这对出口非常不利;虽然可能不会超过在正常仩给予发动机发展的优惠但却会加重生产成本。

在设计发动机时要控制生产成本和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可靠技术和维修支持非常必要;洏这恰恰是中国的弱项,可能阻碍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对军事应用来说,性能比成本更重要对民用来说,如果发动机水平足够整個寿命周期中的总体成本远比性能的提高重要得多。

民用发动机的售价远远不及整个寿命周期中飞行和维护所耗费的成本;航空产业中主要的航空公司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用在购买燃料上。中国产品将面临非常不同的考量如果他们以低价出售,但无法证明自己产品的高鈳靠性和低使用成本则可能难以被接受。

目前还不清楚多少商飞的领导真正意识到获得全球适航证和提高发动机效率的难度。中国公司必须证明它们有能力在设计、获取证书、销售、售后服务和其他售后支持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一个区别是中国的军用发动机项目对該国生产战机的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可使之自主生产五代机只需达到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技术水平(类似于F-22战机上使用的普惠F119发动机)。洳果期望再低些实现能够量产性能的稳定,水平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的普惠F100或通用的F110就能够使中国大规模自主生产歼-10、歼-11和歼-15等戰机,这将是重大的战略升级

对于军用飞机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需要细致的努力提高性能。其他因素可能进行补偿例如:发动机嘚维修和寿命限制可以通过购买更多的发动机来弥补。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非常实用,但不适用于充满竞争发达市场的民用发动機

考虑到这些,如果国产发动机难以迅速达到CMF56或新型Leap-X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中国国内航空公司的CEO们可能会支持使用外国生产的发动机。叧一方面北京一直希望商飞能够成为世界级的支线客机和大型客机生产商。

军用涡扇发动机的研发必须在没有外国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进荇特别是这对一个刚刚涉足该领域的国家而言(至少是在现今的商用领域)。相比之下在民用发动机方面,低压部件能够从合资企业及外國工业商提供的子模块中有所收获而在军事领域,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军用发动机的客户主要是解放军,另外可能向那些难鉯影响其生产的友好国家进行小规模出口因此,最大的挑战就是工程本身相比之下,民用涡扇发动机面临着复杂的苛刻要求有些问題可能是在数千次飞行之后出现的。工程不是最主要的挑战售后服务和知识产权管理才是最大的考验。所有国内和国外的客户都希望高效率和安全性;而要想得到FAA/EASA颁发的适航证在失误方面的完全透明是非常必要的;即使商飞的C919也不可能例外。发动机常常需要维修维修囷支持需要先进的工程和零部件。工程和设计链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管理是非常困难的。技术合作伙伴和子模块交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泹是这又会引发复杂的承包和知识产权问题。

民用发动机必须在各大市场通过必要的取证过程作为顶级供应商,一个公司的发动机必须獲得FAA和JAA颁发的合格证书;而这是非常难进入和立足的市场航空责任险的提供商促使航空公司向管理部门施压,要求满足这些极度复杂但囿效的标准这对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确保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难以满足这些看似苛刻的标准低端制造商在市场准入方面受到了限制。使鼡俄制发动机的飞机难以向国际顶级航空公司出售而向北美、欧洲和日本市场出售飞机利润非常之大。

就质量和程序而言满足FAA/EASA的标准非常必要;这就需要具有系统性、透明性和维持日常的可监测性。FAA的相关检查手册达到数千页之多它用于保证如何跟踪发动机工程的变囮,任何变化必须得到授权而如何控制质量,如何提交文档和如何处理需求包括一份详述如何记录不同型号发动机数量的英语文档。

洳果FAA/EASA的标准进行了修订就需要耗费精力修改大量的文档,以及数千页的其它内容每一个螺钉、螺栓、铆钉等零件都必须得到合格证书,还可能要为新的螺钉等零件撰写设计和证书相关文书这些标准涵盖飞机设计和生产的所有方面,不仅仅是发动机即使是不工作的部汾,最细微的失败被忽略都可能引发重大后果更不要说重要的推进系统了。一架飞机甚至一款机型所有飞机的命运都将视缺陷的性质而萣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波音737-800和空客因使用Koito座椅而引发的事件。

当他们发现日本公司伪造了防火和力度测试结果之后(来自32个航空公司的1000架飛机上的15万个座椅)使用这些座椅的飞机被推迟了交付;波音和空客立即选择了替代供应商并替换了座椅。除此之外一些航空公司目前囸与Koito一起致力于让落后的座椅得到合格证书。在满足标准方面即使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

得到FAA颁发的证书对设计进程具有相当大的影響中国在发展自己的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和飞机时,如何解决这些需求仍然是个问题现在,中国正在努力改变发展方式以符匼FAA的标准。这是中国可以承受的因为该飞机主要作为小规模非盈利的测试项目,或者类似垫脚石但是,中国对商飞的C919具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是能够取代波音和空客的一个尝试。

与WTO条款和其他国际准则不同安全和商业利益使得北京难以轻易满足标准。中国正在C919项目上投资数十亿美元希望能够获得成功。相应的中国正在向外国合资企业合作伙伴咨询,使其可以在发展的早期就引入FAA标准但是,可能需要中国制造商在生产方面满足苛刻的标准

FAA/EASA标准要求没有缺陷,这与最高安全条例和联邦法律相一致这也使得人们好奇,中国如何在未来得到任何外国授权技术的情况下处理不规律的发展可以想象,这需要在设计和测试过程中采用逆向工程;因此会增加大量成本加罙项目的复杂性。

在许多国家同一组织和公司会涉足军民两个发动机产业;而且军用项目实际上可以补贴民用项目,这非常关键因为噺一代民用发动机,如CMF56需要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用于进行研发、测试和取证。日本曾试图发展以民用发动机为中心的项目但并未获成功;缺乏军事补贴就是其失利的一大原因。

民用发动机研发能够促进军用发动机的研发民用中国商飞生产航空发动机吗公司更容易获得国外设计、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工具、系统平行重要道路、测试单元设计、管理过程等资源,这些可以在一定形式上转为军用

或许最显著嘚是,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不经修改或稍微改动的情况下可用于装备包括空中加油机、运输机、空中预警机和其他大型军用飞机。美国的主要重型运输机(C-17和C-5)、空中加油机(KC-10和KC135)、预警机和其他飞机(E-3A和P-8A)都可以配备与民用飞机所用发动机基本相同的发动机例如,CMF56系列发动機可以装备波音737和空客A320单通道飞机一些军用飞机如KC135空中加油机、E-3A预警机和P-8A反潜巡逻机(自身是经过修改的B737-800装上737-900改进的更大机翼,能够携带哽多的燃料更厚的铝制外壳能够更好抵抗海域环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C5-M超级军用运输机使用了CF6发动机类似的,PW2000涡扇发动机装备了波喑757和伊尔-96飞机该发动机是F117上使用的PW100发动机的研发基础,美国飞机运输主力C-17运输机也使用了同一发动机

大型发动机生产的战略影响

中国與通用航空公司等主要发动机制造商建立的合资公司可能促使其航空工业在技术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了遵守出口管制法律中的条款通用航空保留了足够的技术。但是事实上一个崛起的军事大国可能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制造喷气式发动机所需要的技术,并利用这些技術研发出可以装备关键军事力量投送平台的发动机;然而这可能会破坏地区稳定的局势。

尽管技术转让已经成为造成损失的根源但获嘚短期利益的重要性已经超过长期利益。而且欧洲、日本和美国军事开支可能长期内保持紧缩这使得主要发动机制造商的战略担忧不断增加;同时,可能会使它们通过加大拓展中国市场的力度来获取收益

研发出空中加油机、预警机、反潜机、运输机和装备先进武器的亚喑速轰炸机等关键军事力量投送平台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能够自己制造出配套的发动机将会消除一个重大障碍。

通用性能够抵消影响非常值得关注。中国的发动机越普遍向非中国用户出售就越是个问题。如果中国禁止向美国出售能够装备军用大飞机的发动机情况会是怎样?即便解放军的需求还不明确中国在较长时间内不会禁止向美国出口发动机,它如何说服国外航空公司购买中国制造的發动机如果中美关系持续恶化,航空公司难以获得中国的售后支持情况又会怎样?在非中国设计的飞机上安装中国制造的发动机将会絀现怎样的情况

Y20首飞后大家更加关注中国“大型”民机C919,其实吧70多吨、100多座的中短程干线客机C919实在算不上大飞机,只是说相对于中国民机都是落后的支线客机(貌似中国自主的国产支线客机只有WJ的新舟60系列不要说ARJ21,那东西什么时候产出来都不知道)而言确实算的上大飞机了,但要跟200吨的Y20比那就是个小个子。但昰这个C919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意义反而在更大个字的Y20可能更加重大,这点不少网友讨论过本人也在帖子“小得多C919的意义不亚于Y20,但商飞实茬是不堪胜任”稍有讨论资料看的越多,了解越多就越发感觉这个对中国航空工业意义如此重大的C919项目,不直接交给中航工业而来個所谓中国商飞,怎么看都不合理怎么看都是蛋疼。越来越觉得这个C919项目一再拖后,而且经费一再要求增加完全是因为组织不当,確切的说没有直接交给中航工业而是搞了不伦不类、看上去更像空壳子的中国商飞。这个中国商飞越来也像演义里面扶不起的那个阿斗(正史上的阿斗当然没有演义那样无用)而将C919这么意义重大的项目交给中国商飞,怎么看怎么都是不明智不合理

1,中航工业实力强出Φ国商飞不止一个档次甚至中航工业旗下的西飞成飞沈飞三家任何一家的研发制造实力都完爆中国商飞

中航工业,全称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特大型央企实行母子公司和事业部管理体制。1951年相继成立的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聂荣臻为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和航空工业局成立(局址在沈阳)就是其前身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以沈阳为基础扩展建设了大量的子公司到现在发展成为有防務、飞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近200家子公司、20多家上市公司、员工约50万人的特大型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一直往前走,2011年排名第311位2012年第250位,2013年第212位至於其产品有哪些呢?那就多的数不过来了战斗机方面有子公司沈飞成飞的J系列,运输机方面有西飞陕飞的Y系列――最新型号是Y20。。

洅看中国商飞全称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5月11日在中国上海成立公司注册资本190亿元,公司最大股东是国务院的国资委此外中航工业、宝钢等几个股东。公司所属单位主要有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客戶服务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航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现有员工超过6000。

中国商飞的性质或者说搞C919等民机的目的是干什么呢?应该是实施国家夶型飞机重大专项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是统筹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发展、实现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化的主要载体。那么他的实力(指研發制造客机的能力)如何呢来看看他的“干货”有多少,民用飞机从研发到产出销售有三个关键地方,那就是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垺务那么商飞在这方面如何呢?先看设计研发从其构成来看,唯一的载体就是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这个东西是70年代大飞机项目也就昰那个Y10之际搞起来的,从其成立到现在设计研发除了Y10之外,貌似没有其他任何哪怕是支线小型飞机的科研经历至于这个Y10也更像是山寨波音飞机的,但这个山寨真的不成功先不说Y10的历史功过,就说上飞40多年来没有设计过什么项目(不要讲ARJ21那个东西到现在还问题一大堆,根本不是成熟品而且比C919早不来多少),这跟中航工业旗下的大量子公司那N多的项目而且出来成果完全没法比,别的不说跟西飞沈飞荿飞三家在设计研发方面差了不止一截。让这个上飞来设计我怎么看都觉得让那三家之一设计来的更合理。。。再看制造应该僦是旗下的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了,这个货真正的制造只有试制过Y10这个Y10说实话从质量来讲根本不合格,而且此后呢40多年没有真正制慥过一款飞机,有的仅仅是组装组装了35架MD82/83飞机和2架MD90-30干线飞机(据说是作为主制造商完成了机体70%国产化,我很怀疑这个数据的水分)在對比中航工业旗下的中大型飞机吧,仅仅是西飞和陕飞仿造成功的H6,逆向测绘搞出来的Y8几年前进化为更先进的Y9最近制造出Y20,当然有人鈈不服气说这是军机你们没有民机经验,问题是H6的老爹图16变成过100座的客机图104B而西飞在70年代就搞出了发动机挂载机翼下的H6I,完全有实力轉换;好吧这是间接的那么直接的民机呢?有自主的新舟60系列还有制造A320机翼,2006年后又有总装A320客机怎么看都比那个中国商飞下面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强得多。。最后是销售和客服,上海人比较会商业这大概是中国商飞比中航工业也许可能唯一能强的地方了,但我依嘫要打个问号因为此前中航工业出口不少飞机,而中国商飞呢貌似少得可怜,如此再销售飞机经验方面有优势吗? 。放着实力強的多的中航工业不用,反而去另外搞一个中国商飞下面的子公司则是没有什么科研设计制造能力(唯一的那个Y10的一点点科研经验也在40姩后荡然无存了,更何况那个Y10到底获得多少经验都被怀疑)怎么看都很扯淡。

2C919的整个思路就有问题

C919的思路大致是如此。先让基本上没哆少飞机设计制造经验的中国商飞旗下的上飞设计所设计然后设计出来的东西中大部分配件让中航工业(主要是三家最强的子公司西飞沈飞成飞)去制造,造出来以后呢再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运送配件到上海让那个连组装经历都少得可怜的上飞制造中心组装,最后组装唍毕后由商飞管后续的销售与客服。看看这个过程怎么看怎么别扭。按照美畜的逻辑大致是“博士设计研发飞机硕士协助博士制造飛机”,意思是说实力更强的研发飞机然后让这个人去指导下面实力弱一些的吧飞机造出来。我们的C919怎么看都是反过来,实力弱的设計出来让实力强的去造,结果呢因为实力弱没有什么经验,反正是设计图纸吗也许漏洞百出也说不准,但下面实力强的会设计研发鍺去制造是怎么看图纸就这么别扭如此自然提出意见,然后返工等于是浪费时间。再从东北西北西南运送配件等于是增加费用,这對中国已经大量采用高价国外关键配件的C919要想以性价比打入市场(还吹嘘打入国际市场尼玛的能占据部分国内市场就不错了,果然是吹犇不打草稿)更是难上加难。

正确的思路怎么看都应该是如下中航工业让旗下沈飞西飞成飞三个实力最强中的一家牵头进行设计研发,总装厂就在这个牵头家那里然后机体(或者叫机壳)大部分大的配件在牵头那家进行生产。如此等于是设计研发和大配件以及总装都茬一家怎么看效率会高很多,因为可以试制过程中就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修改,而不用两地跑两家还在协商问题。最后再将销售权交給中航工业当然考虑到利益分配,可以让商飞来掌管飞机最后验收权和销售权

3,关于干线民机产业更合理发展的一点建议

显然现在實力非常孱弱的中国商飞,根本无法担负起统筹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发展、实现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化的重任只会不断拖后计划进度和增加资金,白白浪费时间在面临波音、空客全面打压垄断,又有庞巴迪和巴西航空在支线客机方面全面压力还有俄罗斯巨大的客机生产淛造能力的背景下,中国民机产业化浪费不起时间更何况民机尤其是干线民机还牵扯到中国军用特种机平台的问题。如此必须更合理发展个人认为如下:

方法1,索性将商飞变成纯粹最后验收和销售民用干线飞机的主管当然为了让商飞下面的实体上飞有活路,可以考虑讓他们搞生产部分配件搞支线客机,如继续搞那个ARJ21在那个基础上如果他们自己争气搞出干线客机来,我们欢迎然后将C919/929项目全面有中航工业接管,让西飞或成飞沈飞一家牵头来这个方法最彻底,也最经济合理不需要额外投入更多资金。当然这个方法操作性较差因為之所以出来商飞这个怪胎和阿斗,怎么看都是各方博弈的结果而博弈拼的就是爹,最后落到了实力孱弱的上飞说明了其老爹实力强。

方法2另外搞一个C959/969,来竞争C919/929这个C959对应C919,同样是70吨上下、100-150座、航程达到5000公里的短程干线客机让中航工业来搞这个C959,让两家竞争去而這所需的就是中国再投入部分资金,我想怎么看也没有C919项目那么多因为200多吨的Y20用了不到C919一半的资金就很快出来了。而且看看Y8/9飞机的货仓高度达到, 本贴地址: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不用中航工业而来个中国商飞搞C919,怎么看都不合理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吸污水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