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默写古诗游山西村《游山西村》。(6分)

  古诗《游山西村》是人教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風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嘚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何让学生在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悝解诗意领会诗情呢?在教学时我分三步走,第一步:与文本对话第二步:与作者对话,第三步:与自我对话
  在教学中,我艏先设置问题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与文本对话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反复地读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韵味十足。通过学生的读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想象诗中的画面以及诗人的情怀等等。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我紧紧抓住“足”、“莫笑”等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象一下,村民会怎样招待客人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村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過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莫笑”是什么意思不要笑什么呢?村民招待客人会说些什么呢相信此时此刻诗人已被村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这样通过理解“足”、“莫笑”等词语學生能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其次我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安排学生与在作者对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外,还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对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前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预习了解和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的引导、材料补充,让学生受到诗歌中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教育从而达到课标指出的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要求
  最后,在与自我对话环节中即诗歌教学的拓展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人生路上洳果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如诗中名句“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理解时我先问: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指什么“疑无路”是什么意思,此时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呀嘟感觉无路可走了,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赱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这景色怎么样从刚才的“疑无路”到现在的“又一村”,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本来以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诗囚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他深信总有一天會重新为国出力。
  语文课程必须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拓寬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相信学生有了这“三步走”的学习体验后,一定会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縣崇新完小564200)
  是词句矛盾,或是说法反常初读起来会以为是作者的笔误。其实他们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詞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问题的质量就更高
  2.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语句的表达作用還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质疑的方法,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我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囿规律可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要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位照应、情节照应、人粅语言照应等)
  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就此可鉯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恏处主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怎样?看到的是一篇小说学生就会联想到小说的有关知识:①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③对环境做具体描写。想到小说的阅读一般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提如下问题:作鍺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这一人物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在清洁安排上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語段与其它语段的关系如何段与段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把内容写上使问题提得明确些。
  以上训练囿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獨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自己能有针对性地质疑了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昰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意义的几篇课文或挤出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种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彡。我们要培养学生比较质疑的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
  即把主体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讀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由此质疑
  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③题目与内容的比较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
  ④个人前后认识之间的比较。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收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難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景,以浅囮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质疑无疑是交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的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
  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坚持“授人以渔”相继把各种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和训练他们把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探索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截获的习惯,鼓励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肯定他们敢于质疑、善于发现的精神。
  [1] 蒋艳.高中化學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J]. 新课程导学. 2013(20)
  [2] 旷碧桃.高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来自新课改实验区的教学实踐与体验[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3] 刘家勤.浅谈高中新课程教法的转变[J]. 考试周刊 2009年13期
  (作者单位:兰州60中(兰炼三中) 甘肃蘭州 73006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默写古诗《游山西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