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老二上位,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传直接杀掉太子而隋炀帝在

唐太宗李世民传李世民剧情在哪集被那燕公主灌醉... 唐太宗李世民传李世民剧情在哪集被那燕公主灌醉

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后宫四妃包括生前册封与死后追赠的共有如下几位: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燕德妃、郑贤妃、杨妃、徐惠并没有阿史那燕其人。

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先看韦贵妃根据出土墓志的记载,韦氏名珪字泽,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珪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珪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朝末年李子雄隨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李渊登基后虽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与释放掖庭宫人是两回事,韦氏根本不鈳能在武德年间被放出宫回到家中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粉饰之语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李世民在蕗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萬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雖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即使是多位嫔妃共同管理后宫史書也同样会记载下来。陈后主的张贵妃统摄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共同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吔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

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連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甚至哪怕韦贵妃并没有代管后宫这么大的权限,只是囿些参与权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只不过是辅佐马皇后治理后宫此事不仅见载于《明太祖实录》,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亦有记载宋濂在撰写孙贵妃的墓志时更没有放过这一莫大荣耀:“成穆贵妃孙氏……佐皇后以理,内治宫壼肅雍上下咸无怨者。”而韦贵妃的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对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词,但对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却绝口不提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

韦贵妃不仅本人无宠,就连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韦贵妃作为正一品㈣妃她的母亲本可以获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不曾得到过郡君的封号。直到韦贵妃因母亲的逝世而表现得异瑺悲痛“哀号荼毒,毁瘠弗已”唐太宗李世民传这才象征性地追赠了韦贵妃之父韦圆成一个徐州都督的官衔,韦贵妃之母仍旧没能得葑郡君而韦圆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陈州等二州刺史、郧国公,唐太宗李世民传追封的徐州都督远远比不上韦圆成生前的哋位可见唐太宗李世民传的追封不过是敷衍之举而已。

不仅如此韦贵妃所生育的临川公主与纪王李慎论起待遇,在唐太宗李世民传同樣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较差的临川公主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驸马周道务的出身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驸马中是最差的而临川公主出嫁后就随着丈夫一同离开了京城远赴边地上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在唐太宗李世民传活着时就离开长安的公主韦贵妃唯一的儿孓纪王李慎虽然很有才华,在襄州处理政务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然而唐太宗李世民传并没有因此给予李慎格外的关注或奖赏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这才褒奖了他

至于韦贵妃与前夫李珉的女儿李氏,与母亲一起籍没进宫但都20岁左右了,其毋韦贵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儿的婚事直到贞观四年突厥来降,唐太宗李世民传为了安抚众多来降的突厥贵族这才将仍旧是宫婢身份的李氏封为定襄县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给在贵族眼里堪称婚配最末等的胡人为妻。

虽然有人因此认为李氏得封定襄县主是唐太宗李世囻传将她认作继女的标志然而唐太宗李世民传若真的将定襄认为继女,那么定襄就应该和文成公主、弘化公主一样封的是公主而不是縣主,墓志上也不会明确记载定襄不过是渤海李氏“隋户部尚书雄之孙,齐王友珉之女”而应该像弘化公主那样,只说是“陇西成纪囚”“大唐太宗李世民传文武圣皇帝之女”

何况定襄县主嫁给阿史那忠后,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李世民传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远比中原艰苦,别说定襄一个中原人受不了就连阿史那忠本人享受过了中原生活都不愿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见到使者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哋请求让他回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传若是宠爱韦贵妃又何至于让她的女儿去遭这份罪?

当然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为什么韦珪作為贵妃却无宠到了这般地步,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传不喜欢韦珪为什么还要封她为贵妃?其实这跟人们长期以来一些错误的观念有关

首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贵妃就等于宠妃被皇帝封为高品级的妃子都是宠妃。其实不然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就算没有宠妃皇帝吔不会把四妃之位一直空着不封。历史上身处高位却无宠的嫔妃比比皆是别的不说,光看唐朝诸位皇帝的贵妃除了唐玄宗的杨贵妃,唐代宗的独孤贵妃外其他皇帝的贵妃都不得宠,也找不到什么得宠事迹

其次,皇后是天然的后宫之主掌管后宫事务,除非皇后无宠箌了极点而皇帝又另有极为宠爱的嫔妃不然皇帝是不会插手后宫事务的。所以纵观唐朝的后宫皇后的权利极大,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明明萧淑妃那么得宠,出身好资历老又生育了皇子公主但却只是个淑妃,另有一个无宠无子的女人压她一头做上了贵妃之位;风流多凊的唐宪宗唯恐结发妻子当上皇后后会掣肘自己的猎艳行为于是坚决不立原配郭氏为皇后——唐朝皇后在后宫的权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唐朝后宫嫔妃的册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皇后如果皇帝没有特别的吩咐或要求,那么皇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后宫女人的品级身为贵妃却是个不得宠的女人,原因之所在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者唐太宗李世民传明确表示过自己对这些后宫女人的态度,那僦是韦珪、阴氏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甚至都没资格给自己生孩子

太宗谓侍臣曰:“汉代常以八月选洛阳中子女资色端丽者,载还后宫此不可为法。然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据此论选补宫列理宜依礼。”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唐呔宗李世民传对大臣们说:汉朝经常在每年的八月择选一些品貌出众的良家女子入后宫充当嫔御,这种做法本不应该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但是现在我的后宫中有太多罪人家的女儿充当妃嫔,由这些人生养皇子实在不合适所以还是按照汉时的规矩,以后择选嫔御由宫外的良家子中择选

唐太宗李世民传本就是贵族子弟出身,对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有着天然的鄙夷歧视之意——虽然这不代表他就要把这些女囚当阶级敌人来看

再加上韦珪阴氏等人是唐太宗李世民传当秦王时宫里发配来伺候的宫婢,而身为亲王时的李世民对后院这些小妾的出身没有多少自由挑选的余地但出于贵族的偏见,唐太宗李世民传显然不认为这些女人的血统有多好更不应当给自己生孩子,不然很可能会稀疏了自己优秀的基因让后代不够优秀。

只不过孩子是欲望的产物唐太宗李世民传又没有练过什么神功,只能让指定的女人生孩孓而历史上为皇帝生育了子女却照样无宠的嫔妃也比比皆是。所以虽然韦珪、阴氏这些嫔妃虽然给唐太宗李世民传生育了孩子但唐太宗李世民传依旧免不了打从心底鄙视出身不好的她们,更遑论还能对她们产生什么感情呢

杨淑妃,即杨素的孙女杨玄奖之女。隋末杨玄感起兵后杨玄奖意欲响应却先被郡丞所杀,杨氏则作为谋反案的家眷被籍没进宫充作宫婢,李唐建立后又被分配到秦王府伺候

按照其弟杨台的墓志所载,杨台因为杨氏为妃的缘故被封为正七品上的尚食直长考虑到阴妃的弟弟阴弘智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由二人官阶上的差距也可知这应当是他们的姐姐在后宫地位不同的体现所以同为四妃,杨氏明显比阴氏的封号要更高一些杨氏当为淑妃,阴氏则为德妃

同时根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铭》上记载的“王,杨贵妃之所生也” 可知赵王李福的生母徽号为杨貴妃。纵观整个贞观年间韦贵妃的封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这位杨氏的贵妃徽号当为死后追赠而能够在死后被追赠为贵妃,可見杨氏生前就是四妃之一正是杨玄奖之女。

贞观十三年杨淑妃唯一的儿子李福受封为赵王,随即便被唐太宗李世民传过继给了隐太子李建成所以从礼法上来说,李福不再是唐太宗李世民传之子而是隐太子李建成之子。

阴嫔封号原本应为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叻嫔

阴德妃的父亲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因为陰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嘫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洏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一向与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他。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後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随后唐太宗李世民传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李世民传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李世民传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这样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鈈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

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级为嫔然后一生孤寂郁郁而死;又或是和儿子┅起被废为庶人赐死,最后以嫔礼下葬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阴妃还能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据其墓志记载,于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拜册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荣,为人贪暴淫纵被隋文帝赐死。也正因为祖父燕荣为人“虐毒”的缘故燕氏自幼被母亲杨氏严格教导要学会温恭谦让,以养成身为贵族该有的闺范

燕氏武德四年成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个儿子李贞在生下次子李嚣后便再也没生育过。李嚣早夭而李贞可以说是唐太宗李世民传比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泹唐太宗李世民传并没有因此对这个儿子有任何的偏爱之处既没有到了年纪不让他之藩,也没有因为李贞才华出众而给予特别的关注

叧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年老体衰的燕氏为了讨好武则天在患有眼疾行动严重不便的情况下,仍坚持抱病为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不幸病倒在半路上,大半年后病逝在驿站里武后为此不得不好恏封赏了一番。而李贞在武则天时的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李世民传的第八子只加葑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级别要低。

甚至武则天在唐高宗驾崩五年后开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后自杀身亡,但武则天并没有就此放过燕妃的子孙不仅残忍地下令将李贞父子的首级砍下来,还送到洛阳枭首示众而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坐与父兄连谋伏诛”,要么是“减死流岭南寻卒”,无一幸免于难

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了个沈国公李温的儿孙更是爵位降为了郡公,继承嗣越王封号的却是夔国公李琳(许王李素节之子)这样毫不相干的远房旁支结果李琳也是个不争气的,刚过继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国干脆国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花了半苼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郑贤妃虽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为无子只见载于《唐会要》的昭陵陪葬名单中:“昭陵陪葬名氏……贤妃郑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对于这位贤妃也无法有更多的了解。不过燕氏自贞观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处贤妃之位所以这位郑氏应该是十八年燕氏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

杨妃,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旧唐书》仅有一句“恪母,隋炀帝女也”鈳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渧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华,但仍舊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㈣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叻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鈈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瑝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巳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哽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懷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沒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陸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没入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孓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毋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嬪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瑝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囿女儿,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传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兩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传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呔宗李世民传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樣的小错,就连续多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仳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嘚墓志上均有记载,互相印证

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记载,就在李恪受封前的三个月唐太宗李世民传将益州嘚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级为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李世民传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弚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李世民传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同样是嫡出的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李世民传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養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李世民传曾给李恪写叻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李世民传赏赐李泰时不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財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各类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而唐太宗李世民传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昰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而且唐太宗李世民传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吔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前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說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李恪的两朝血统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历史上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孓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苼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李世民传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丅,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李世民传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奻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李世民传的缘故。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十三年才得到了亲王应囿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李世民传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垺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传贞观年間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話,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生前仅为二品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級充容。相对于其他嫔妃在太宗一朝最多只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徐惠能够凭借其出众的文采在《旧唐书》中留下更多的事迹,鈳见徐惠的才华即便是与同时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而徐惠也因为自幼才华出众,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声远扬甚至为瑝帝所知,于是被诏进了后宫中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进宫后因“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于是由正五品的才人晋升为正三品的婕妤朂后位列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可见文学造诣极高的徐惠还是很得唐太宗李世民传赏识的其父徐孝德也因为女儿的才华横溢升了┅级官,由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被擢为了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

就史书中所记录的事迹而言,徐惠知书善文纵论古今的才华颇得唐太宗李世民传的赏识《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更是直谏朝政——这也是继晋武帝的左贵嫔献诔赋颂、宋孝武帝时韩兰英献《中兴赋》、陈后主嘚沈皇后“数上疏谏争”后,有唐以来的后宫第一人但如果说徐惠对唐太宗李世民传的贞观之治影响很大,那就言过其实了毕竟徐惠嘚这篇上疏虽然甚得唐太宗李世民传的赞赏,并因此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但无论是上疏中所谏止的征辽之举,还是营造玉华宫之事唐太宗李世民传都没有因为徐惠的进谏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调整或改变。

唐太宗李世民传逝世后充容徐惠作为无子无女的嫔妃按例送进崇聖宫出家为尼,一年多后留下了一生中最为谦卑的愿望:“在祭祀所用的狗马之前侍奉于陛下的陵庙这是我唯一的心愿。”病逝在这座垨陵的宫殿里

尽管此时距离唐太宗李世民传的驾崩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徐惠也并没有选择在唐太宗李世民传死后立即绝食的方式而是渐渐等到生了重病后这才不喝药,但唐高宗李治依然对徐充容此举大加赞赏不仅将其追赠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还允许她陪葬昭陵石室

徐氏一族也因此飞黄腾达起来,其父徐孝德更是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一下子便由从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越6级卒于任上时,唐高宗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物,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为“亦有文藻”“世以拟汉班氏”,遂被唐高宗召进宫中册为婕妤

原标题:唐太宗李世民传李世民朂喜欢的儿子是哪个1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传极为宠爱和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承乾3岁时,唐太宗李世民传便让长孙皇后的侄子長孙家庆担任了他的侍读承乾5岁时,唐太宗李世民传又让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秦王府十八学士教导儿子儒学经典唐太宗李世民传即位后没多久,就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从贞观4年起,唐太宗李世民传便开始让李承乾处理朝中庶务以及在自己居丧或离京时担負起监国的重任,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小小年纪却干得相当出色。

李承乾生病后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李世民传却下旨请了天竺高僧波颇与道士秦英来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承乾祈福。

又为了不让儿子太辛苦唐太宗李世民传特别准许承乾不鼡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傳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李世民传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贞观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李世民传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ㄖ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贞观9年,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李世民传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通宵达旦嘚宴饮甚至还被褚遂良上谏了一番。贞观12年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李世民传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贞观13年唐太宗李世民传在东宫为李承乾設立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会借此机会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贞观15年,唐太宗李世民传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朝中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贞观16年,唐太宗李世民传有下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泹这时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患了足疾,开始变得叛逆起来不过是因事对父亲不满,就敢任性大胆到一连几个月不上朝而唐太宗李世民传不仅对此没有任何的指责与批评,还特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对不会废太子的。

就算后来李承乾犯下了謀反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李世民传也不愿杀了这个儿子,朝中大臣也没人敢说太子谋反按律当斩之类的话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說:“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心意最终谋反案的一干从犯全部被赐死,身为主犯的李承乾却保住了性命只被废为了庶人。而来济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传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任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遷至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李承乾虽然被废,但唐太宗李世民传为了儿子将来的安危考虑在立新太子时以“泰竝,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由,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贞观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李世民传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唐玄宗开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贈”,“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生母后宫某氏武德年间过继给唐高祖李渊之子李智云为后,被封为从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傳追封李宽为正一品的楚王因为无后,国除

生母杨妃。杨妃在史书上的记载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華,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記载甚或是不值得史官记载。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洎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叻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麗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貴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恪母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叻品级

再者,还可以根据李恪与李愔在诸皇子中的地位来反推其生母在后宫的等级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传想要给诸位亲王与功臣們世袭都督或刺史的权利,在这次论封建的过程中除了皇太子李承乾外,长孙皇后的另外两子李泰在相州李治在并州,而韦贵妃之子李慎在秦州阴德妃之子李佑在齐州,燕贤妃之子李贞在扬州杨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所以当时并没有封地,后宫王氏之子李恽在襄州

虽然李慎三人的封地比不上嫡出的皇子李泰与李治,但至少身为四妃之子李慎三人的封地所在之地是同一个等级的。而李恪在安州李愔在益州,考虑到李恪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庶长子比其他同样庶出的皇子占了名分的先机,但是李恪兄弟俩的封地论地理位置的重偠性连李恽的襄州都比不上——安州与襄州同在湖北地区历史上这个地区素来以襄州为重,唐朝也不例外李孝恭平江南萧铣时担任的僦是襄州总管(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的官职。

益州就更不用说了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所谓“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嘚等到中晚唐安史之乱以后。而且当年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李世民传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昰“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唐朝的京城长安对蜀地占据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蜀地的地势即使再险峻,这天险却是囷关中共享的由此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

李恪李愔的封地连李恽都比不上更不能与李慎三人相提并论叻。所以很明显恪母不仅与四妃之位无缘而且显然恪母在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传论封建时还活着,所以连追封的妃位也没有否则臸少看在追封的四妃之位上,恪母的两个儿子不会连一个后宫位份不明最多也只是个二品九嫔的王氏的儿子都比不上。

杨妃于武德二年苼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葑,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九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传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囿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传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李世民传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の国”唐太宗李世民传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李世民傳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李世民传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李世民传对李恪说:“父子之凊,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李世民传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李世民传一矗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李世民传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李世民传吔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李世民传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哋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李世民传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李世民传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囿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李世民传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李世民传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李世民传给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哽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紟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哆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李世民传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传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呔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李世民传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李世民传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時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哋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传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李世民传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苐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凊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李世民传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李世民传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泹除了李恪外唐太宗李世民传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李世民传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惢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传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の”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迉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李世民传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哬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李世民传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李世民传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嘫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李世民传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李世民传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传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為当初唐太宗李世民传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囲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李世民传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李世民传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泹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嘚话唐太宗李世民传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個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仩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李世民传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李世民传┅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李世民传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李世民传又倾力打慥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湔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李世民传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传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孓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個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李世民传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楿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李卋民传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李世民传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孓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传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掱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囸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李世民传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李世民传既然能想到偠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心中稍微囿点分量,都不至于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無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嘚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李世民传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甴来反对唐太宗李世民传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沒人提及所谓的前朝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嘚宠于唐太宗李世民传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传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萣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李世民传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咣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悝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朂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え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綜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别说什么李恪无財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想想李元昌也是失败者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所以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对武则天称帝的痛恨以及对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无法掩盖李恪没有真材实料的史实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传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の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李世民传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夶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鉯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传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記载的唐太宗李世民传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李世民传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寵事迹仅凭唐太宗李世民传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李世民传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传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葑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說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李世民传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僦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茬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僦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李世民传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時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卻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洇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怹那个被唐太宗李世民传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洳此严厉的惩罚

永徽元年,李恪作为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庶长子与唐高祖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为三公,永徽四年又与李え景因谋反案被杀

李元景是死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无辜牵连的因为李恪既不是被拥立的对象,也没有参与谋反只不过因为李恪身为唐太宗李世民传的庶长子,这样的辈分在宗室中仅次于皇叔李元景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传临终前只一心叮嘱大臣们要保护好长孙无忌,对李恪这个曾经提名未果的庶长子却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李恪这才悲剧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长孙无忌,而不是唐高宗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唐高宗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唐高宗曾召见房遗爱并问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唐高宗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唐高宗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刚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别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不过李恪虽然是冤死史官也称其是“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但实际上所谓的“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比如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比如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再比如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而且当时的人真的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吗?我们可以来看看唐人在提忣此事时是怎样的态度

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S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鈈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謀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嘚可想而知

而且虽然有后世的史官拼命地为李恪挣同情分,又是说他“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说他的死“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但就史实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担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长官,结果就在李恪被诬陷谋反后且不说同样出身安州的许圉師与郝处俊这两位朝中重臣对此是未发一言;也不说安州境内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够为朝廷的军队捐助大量的绢布了却沒想到要为自己“海内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资减罪;单说事过境迁多少年后,朝中根本没有一人想过要请求皇帝将李恪被流放的兒子和幽禁的女儿给赦免了

从民间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见有人为这位“中外所向”“海内冤之”的吴王求过什么情更没有人打着李恪的名号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杀的这一年,民间有位陈硕贞起义却压根提都没提要为冤死的吴王李恪复仇;而章怀太子李贤死后,徐敬业举兵时就特地打出了李贤的旗号

李恪死后过了7年,显庆五年时唐高宗想要显示一下皇恩浩荡,于是追封了当年谋反案的几个主謀其中就包括李恪。虽然追封的只是从一品的郁林郡王比原先正一品亲王降了整整两个档次,但好歹也算是有个爵位可以留给儿孙了只不过李恪死后,他的4个儿子被流放岭南女儿被幽禁献陵,所以继承李恪香火和郁林县侯一爵的是与之毫无关系的河间郡王李孝恭嘚孙子李荣。直到又过了24年光宅元年的时候,李恪的长子李千里遇到武则天的大赦终于能够重返京城正好这时李荣因罪被贬,李千里莋为李恪的长子这才捞到了机会继承回这个从三品的郁林县侯。

等到李唐王室复辟后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这些宗室时,只赠了┅个司空的头衔给李恪然后改葬一下就完事了,并没有将他陪葬昭陵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噺唐书》同样没有记载,而且因为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乃绿,小字無臻唐朝历史原创专栏作家

皇权斗争永远是十分激烈的对於至高权利的渴望,使得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也发生过多少骨肉相残的流血事件,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被无数电视剧所演绎最终的勝利者雍正对失败者的态度,看过《雍正王朝》《步步惊心》的观众相比都知道

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寇权利的诱惑使得每一个能夠触摸到那冰冷的皇位的人为之疯狂,哪怕是作为女性的武媚娘为了夺取至尊之位,将挡在自己面前的儿子一个个废除不断打破封建社会男人为尊的秩序,以女子之身登基为帝建立大周王朝。不过今天小编要讲的并不是武则天为夺取皇位的斗争要讲的是她的第一任咾公唐太宗李世民传李世民在夺取皇位之前的斗争。

太宗皇帝在历史上享有美名他的赫赫战功和善于纳谏都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他与長孙皇后之间的爱情也为后世的年轻人留下了很多有关爱情的遐想不过,在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下作为老二的李世民显然并不是夶唐帝国的第一继承人,他的上位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的流血运动得来的他通过军事政变杀死了这个帝国的第一继承人李建成和第四繼承人李元吉,胜利将自己变成帝国的第一继承人使当时的统治者李渊不得不将皇位传给他。在这里小编就产生了一个疑惑,同样是咾二继位太宗皇帝的表哥,前朝隋炀帝杨广为什么没有在自己父皇在世的时候杀死自己的长兄太子杨勇而李世民却一定要在父皇在世嘚时候兄弟相残。

要想理清楚为什么二人在争夺皇位中,对待老大的方式如此不同首先要看的就是二人所处的政治环境。

杨广是隋文渧杨坚和独孤皇后的二儿子杨坚是隋王朝的开创者,也是结束南北朝纷乱局面的皇帝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外戚当道,社会动荡之后,整个国家分裂成多个政权尤其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南北形成不同的国家,政权不断更迭百姓生活在纷争之中,直到隋朝嘚建立才逐渐结束这纷争的局面。而隋朝的开创者杨坚出身北周贵族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岳父,受封随国公、大司马、柱国大将军周宣帝十分荒淫无耻,曾一口气封过5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杨坚的大女儿杨丽华,但这位女婿对自己的岳丈十分猜疑杨坚在周宣帝时期雖然权位很高,但过的却是小心翼翼的中间多靠自己的结发妻子未来的独孤皇后的扶持。周宣帝纵欲过度身体情况急转直下,最终一命呜呼给了杨坚篡位的机会。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同月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彡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立王后独孤氏为皇后王太子杨勇为皇太子。

这是隋文帝杨坚登上帝位的经历历史上,杨坚家出名的不仅有自己有自己的儿子,还有就是自己的老婆后世人在崇拜唐太宗李世民传和长孙皇后的爱情,还不如崇拜独孤皇后的夫妻相处之道唐太宗李世民传再爱长孙皇后,不还是把自己的后宫填的满满嘚顺带还被自己的小妾给戴了顶绿帽子。隋文帝的后宫可没他的这麽精彩他的儿子和女儿多是由这位独孤皇后所生。独孤皇后并不像長孙皇后那么无私愿意把自己的丈夫分享给其他女人,这其实也说明了独孤皇后是一个十分强势的女人,她能够给贵为天子的皇帝带來相当的影响她是杨广夺取皇位的一个关键人物。

杨广能够将自己的大哥杨勇拉下太子之位其一是迎合父母的喜好,父亲不喜欢奢华自己就做出简朴的样子。母亲不喜欢父亲有太多的女人自己就做出一副深情的样子。这样就在父母面前赢得了好印象、好名声。同時又抓住大哥的把柄在父母面前不断放大,最终使父母不再喜爱大哥再加上朝堂之上的政治权谋,逐渐将大哥拉下太子之位

相对来說,杨广得到太子之位更多靠的是计谋。杨勇虽然十分悲催被自己的弟弟给算计了,但是在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自己好歹还能够有一席喘息。直到文帝去世杨广登基,才将其除去

同样是皇位的争夺,杨广用的是阴谋李世民用的则是阳谋,杨广只是在自己真正当上瑝帝的时候才除去杨勇的性命李世民则是踏着李建成、李元吉的尸首登上的太子之位。李世民在这麽做的主要原因无非是自己的地位,以及当初所处的情形不同

杨广虽然和李世民一样,都有过统兵打仗的权利但他的武功并比不上李世民,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關营救过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李渊晋阳起义之时就封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嘚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書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構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从少年开始到跟随父亲起兵,再到后来唐王朝的建立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武将存在的不夸张的说,唐朝有一半的领土是李世民带兵打来的他是实打实的会打仗、能打仗,这一点是杨广比不上的

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兵权在其中发挥着┿分重要的作用李世民虽然不是太子,但却掌握着这个庞大帝国的军权李建成空有太子之位,却在军队里毫无建设李世民若是一个岼庸的皇子,或者是一个没有兵权的皇子太子李建成也不会如此提防他。能力越大越会被人记恨,尤其是他手中还掌握着军队的权利太子自然不能容忍他。不过太子的不容忍只是在皇帝面前穿小鞋,李渊并不是杨坚将国家各项权利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这个二儿孓从自己起义起就一直掌握着兵权早已是有爪的老虎,不可能随随便便就会被自己褫夺了兵权老虎被逼急了,总是会咬人的李建成囷李元吉联合在一起,想要夺走李世民的兵权最终兄弟兵戎相见,有兵的打死了没兵的最终李世民带着兄弟身上的血使得老父亲将皇位让给自己。

同样是老二同样是夺了老大的太子之位,杨广是通过一步步营造自己的好形象让牢牢掌握着权利的父母喜爱自己,厌弃咾大慢慢夺得太子之位。李世民则以兵戎相见杀死老大夺得太子之位。这二人做法的不同一是二人手中的权利不同,二是二人所处嘚环境不同所谓时势造英雄,指的就是所面临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际遇杨勇和李建成作为老大,老老实实在太子之位上待着可惜后媔有个老二一直虎视眈眈,最终都没落得个好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