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甫被称老杜而李白与杜甫谁更胜一高不是「老李」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大李杜)。

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原标题: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知乎上有人问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李白没有被称为“老李”?

最高票答案不但精炼,而且耐人寻味: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2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4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他到死都是轻狂浪漫的,像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

▲ 李白醉酒绘画作者-范曾

所以我们说李白是仙,是诗仙,是酒仙,是剑仙,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谪仙。好像因为他是李白,他就应该这样浪漫,这样轻狂,这样无欲无求、无惧无畏一样。

但成仙之前,李白也是人。是人就有痛苦。却没有人谈论李白的痛苦。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故里何处,至今还是一场跨国争夺战;父亲的名称也不甚明了,只说是“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

这种遮掩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新唐书》说李白是西凉太祖李暠的九世孙,属李唐宗室,因先祖获罪流放,始终不敢明示家谱。或许确因如此,李父一生从商,从未涉政。

但李白的内心,有一片更大的天下。

▲ 李白醉酒绘画作者-范曾

24岁的李白,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旅程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要像春秋时期的管仲、晏婴一样,做皇帝的辅弼之臣,使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那个时代的文人,都想以笔为剑,在考场上杀伐,谋得庙堂上的一席之地。但中唐以后要考进士需要资格审查,其中一条就是:商贾子弟不得科考。如果李白真是因政治原因而流亡域外的李唐后人,就更没有参试的可能了。

而且,在桀骜的李白眼里,他是“一日同风起”的大鹏,是“作赋凌相如”的天才,要他在独木桥上和一众庸人去挤,换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基层岗位”,简直是笑话。

所以李白选了另一条捷径:干谒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大唐李白》的作家张大春说:“拿诗作礼物这件事情,他是做得最彻底,最全面的。他送诗的对象很多,多半是中下层的官僚,你都很难通过历史的材料,考证他送的诗都是送给什么人了。”

若说李白“行贿”,他又只是送诗,从未送过膝盖。你看那些干谒诗,都是一个套路:先夸一下对方,再捧一下自己,表明一下意图,最后还要加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免责声明。很没有诚意。

▲ 李白的《上阳台贴》

李白有李白的傲慢,权贵自然也有权贵的偏见。所以他投出的这些简历,大多时候都没有回音。

李白没有轻易放弃,这条“捷径”,他一走就是十余年。一道道山川因他的足迹而愈显巍峨,一座座城池因他曾下榻而顿生华彩,他挫败,却更精彩。这是李白的生活哲学:越挫越勇,屡败屡战,依然自信,依然狂傲。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公元742年,是李唐历史的一道分割线。这一年,唐玄宗的年号从“开元”改为“天宝”。唐玄宗本人也从励精图治的明主,变成了宠信奸佞的昏君。

偏偏就是在这一年,李白走进了朝堂。

此前结交的几位挚友,终于在皇帝面前说上了话。“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

应当说,李白进宫那天还是很风光的。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还亲手为他调羹。他也自信满满地写下了《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仿佛即将要去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了,这种情怀是何等豪迈,何等荣耀!

但是荣耀不等于重要。“翰林供奉”,说白了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负责写些歌功颂德的东西。李白潜心研读的《贞观政要》和各类治国典籍,在唐玄宗眼里,可比不上为贵妃唱的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

本意在长安化鲲鹏,却成了笼里金丝雀。四十来岁的李白,在理想达成的这一年,第一次感到了巨大的狼狈和无边的孤独。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的李白,终究还是不愿意屈服。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有追求更有底线的文人,他开始用自己的形式反抗现实:放浪形骸,醉酒填词,意兴所至,敢叫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这般狂傲,叫阿谀奉承的朝堂如何容得下他。就在李白与宫廷日渐疏远的时候,朋友们也一一辞别:刘十六入楚渡湘江,裴图南高卧嵩山畔,王昌龄灞陵告别,贺知章告老还乡……一个孤零零的李白,纵使心有光芒万丈,又能和时代的黑暗对抗多久呢?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公元744年三月,李白上疏请还山,唐玄宗也顺水推舟“赐金放还”。

幸好是放还。仙融不入红尘,凡人也供不起仙,不如像一对曾经爱过的恋人,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离开的那一天,李白依然倔强地对着长安城高声放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时候的大唐,才真正迎来了诗仙。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离开长安的李白,开始了又一次漫长的游历。

他寻访仙山名士,与杜甫、高适等人结交同游,留下了无数华彩辞章,被传为文坛佳话。

天宝末期,安史之乱犹如一场瘟疫,席卷了李唐江山。玄宗逃至四川,太子自立为帝,驻守江西的永王李璘打着平定叛乱的旗号,从江陵起兵了。

这时候李白已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却还关心时政,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这时候永王突然到访,三度相邀,使他又一次燃起了爱国雄心,欣然前往。

①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这不过是一场夺权的闹剧。不到五个月,李璘兵败身亡,李白以“附逆”罪入狱,虽然免死,却被流放夜郎。

年近花甲的李白已贫病交加,还要长途跋涉,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已全部破灭,身边也再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扶持。曾经的挚友高适是关押他的将领,此时却只想装作素不相识。李白,已处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惨淡地步。

历经了两年的流放,天下大赦,沧桑的李白立马又变回了那个阳光少年: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一日千里,真是轻快极了。这种“快”,不仅是重获自由后的畅快,更是藐视一切苦难的快意。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李白就是这样一个英雄,无论人生多艰,我自仰天大笑。

之后的日子,李白抱恙在身,却依旧潇洒,依旧浪漫,依旧喝酒,依旧舞剑,甚至还想请缨追剿“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

史书说他最后“醉致疾亡”,很多人都是不信的:仙人又怎么会生病呢?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酒醉入江,抱月而归。

抱月而归,这很李白。就像余光中先生说的,樽中月影,才是他的故乡

回首李白这一生,壮志凌云,却因一身傲骨而频遭坎坷,蹉跎终老。

他的诗歌咏山水、羡神仙、歌侠客、记饮酒、赠友人,都是那么浪漫、豪放,这豪放背后,却是骗过了全世界的悲愤、孤独和落寞。“天才之奋勉、天才之寂寞、天才之不为时人所知、天才之无用武之地,俱在于是。”(张大春)

但是,李白强悍的生命张力,也正因为从这样的悲剧中挣脱、迸发出来,才成为了响彻天地的时代之音,成为了整个盛唐最响亮的长歌。

两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少年”何其之多,但只有李白一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霜雪满头,却依然年轻。

所以千百年过去,我们依然深爱着李白。因为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是我们内心中决不妥协的倔强和坚持,是中国人至高形式的浪漫。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6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20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知乎上有个很有趣的问题——

网友周南问道:“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没有被称为‘老李’?”网友小刀这样回答:“因为杜甫未曾年轻,而李白从未老去。”我想,杜甫未曾年轻,一定是因为,他总睡不好。

在杜甫流传下来的1450多首诗中,许多诗作都写于夜里,尤其抒怀之作。这些诗让人念着念着,眼前就会浮现出漫长的星光,沉沉的夜色。

他在朝中为官的不眠之夜,是因为想着第二天的职责而睡不着——“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他整夜竖起耳朵等钥匙在锁孔中转动开启宫门的声音,一阵风声在他脑中触发的是上朝马队铃声的音浪,这份小心翼翼的郑重,就像一大早要担任升旗仪式护旗手而睡不着的孩子一般。

杜甫对国家的爱,是极厚重的,由儒家正统而来,可我总觉得那爱又是简单纯粹,如一片赤子童心。

他思念亲人的不眠之夜,愈见得一颗仁心。杜甫被叛军所执拘于长安时,自己已身陷囹圄、性命不保,却还在因心疼妻子的孤单、孩子的未谙世事而彻夜难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公元758年至768年,杜甫在46岁到56岁的10年间,在今四川、重庆一带漂泊。其间,杜甫患上疟疾、头风、耳聋、风痹、眼疾等多种疾病,贫病交加。他最多的不眠之夜发生在这10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他整夜整夜地眺望长安,“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他整夜整夜地听战争的鼓角声,“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他整夜整夜地在船上漂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一夜又一夜,他看着月亮从一端升起,从另一端落下去。月亮升得高时,照在高处的藤萝上,映在石上的便是藤萝影,后来夜色渐沉,月亮落下去了,石上影子,变为了低一些的芦荻花。

一夜又一夜,石上的影子由藤萝影变成了芦荻花。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是他彻夜不眠的见证。

读书时,你可能会觉得那白纸黑字冷冰冰的,很遥远。只有将杜甫诗集一遍遍挑灯细看后,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实打实的忧患和深挚,以及心里沉甸甸的爱、仁慈、悲悯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我们诵读着杜甫的诗,这些对国家的深沉的爱、对身边人设身处地的疼惜,也渐渐融入我们的身体。于是杜甫那仁慈的心、博大的胸襟,便能一代又一代地延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与杜甫谁更胜一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