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阶蕉叶兼阶前梧叶图片”(叶,入声字;仄怕平仄平平仄)下联怎么对啊?

标签: 词牌名格式大全 杂谈 分类: 学习资料

[转载]词牌名格式大全信息来源:邪恶八进制信息安全团队([url]

十六字令16字 捣练子27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调笑令32字

如梦令33字 相见欢36字 乌夜啼36字 长相思36字 生查子40字

点绛唇41字 浣溪沙42字 菩萨蛮44字 卜算子44字 采桑子44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谒金门45字 诉衷情45字 忆秦娥46字 清平乐46字

更漏子46字 阮郎归47字 画堂春 47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贺圣朝49字 太常引49字 西江月50字 南歌子52字 醉花阴52字

浪淘沙54字 鹧鸪天55字 鹊桥仙56字 虞美人56字 南乡子56字

玉楼春56字 一斛珠57字 踏莎行58字 小重山58字 蝶恋花60字

一剪梅60字 临江仙60字 渔家傲62字 唐多令60字 河 传61字

苏幕遮62字 定风波62字 锦缠道 66字 谢池春66字 青玉案67字

天仙子68字 江城子70字 离亭燕72字 何满子74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蓦山溪82字 洞仙歌83字 满江红93字 水调歌头95字

满庭芳95字 八声甘州97字 昼夜乐98字 双双燕98字 念奴娇100字

桂枝香101字 翠楼吟101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望海潮107字 沁园春114字 贺新郎116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六洲歌头143字

《十六字令》,词牌名。又被称作《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捣练子》,词牌名。又被称作《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江南好》《望江南》《梦江南》《望江南》《梦江口》 《谢秋娘》《春去也》《归塞北》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调个别处有破格,但均不失吟咏和谐,可谓是有格而不拘泥的典范。词格本身是为了吟咏上的和谐,若有利于整体和谐,稍有破格,则也未尝不可。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如梦令》,词牌名。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长相思,词牌名。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采桑子,词牌名。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亦称《减兰》。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阕共三十五字。一韵到底。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双调四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又一体四十四字,将前阕四五句变为“[平]仄仄平平”。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忆秦娥,词牌名。亦称《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

双调四十六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叠韵,均须押入声字,一韵到底。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清平乐,词牌名。亦称《清平乐令》、《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三平韵,平仄换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两仄韵、两平韵,后阕三仄韵,两平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前后阕一二句、四五句要用对仗。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阮郎归,词牌名。亦称《醉桃源》,《宴桃源》。

双调四十七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后阕起首两句要对仗。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本调四十七字。一韵到底。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本调四十八字,前后阕同,一韵到底。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摊破浣溪沙,词牌名。亦称《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下阕共四十九字。这一个词牌格式变体较多。但是不管是何种变体,两阕中凡五字句的节奏均为: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亦称《太清引》,四十九字,双调,上下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西江月,词牌名。亦称《步虚词》、《白苹香》、《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南歌子,词牌名。亦称《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

本调五十二字,前后阕相同。两阕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见欢》末句相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双调五十二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浪淘沙,词牌名。亦称《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平浪淘沙,一韵到底。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鹧鸪天,词牌名。亦称《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

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鹊桥仙,词牌名。亦称《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 韵到底。前后句首两句要求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

  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

  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

  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


  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


  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

 3 . 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


  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



  " 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


  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


  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


  " 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 "




  “ 你懂个屁! ‘ 爹 ' 对 ’ 妈 ' 不是十分工整吗?  ”


  4   纪晓岚释对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


  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


  为然,说道: " 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 "


  友人道: " 先时我 ,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 "


  晓岚半信半疑,问道: " 老兄的出句竟如此 之难? "


  友人道: " 一般。 "


  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 " 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 " 友人不解地问:" 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 "

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5 . 斗鸡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



  斗鸡山。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


  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


  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因而高兴万分。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


  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


  " 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 "


  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 " 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 "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


  " 此乃天赐绝对矣!"


  6 .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 " 议和 "


  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


  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


  " 对联,是贵国特 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 上,也应如此。 "


  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  琵琶琴瑟 " 四字上面,共有八个 " 王 " 字,用来指代 " 八国联军 " ,同时,也用以炫


  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


  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


  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


  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 魑魅魍魉 "


  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


  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



  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


  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


  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7 .拍案叫绝一讽联


  民国初年,北京一家中药店的一副对联,看到的人,都拍案叫绝。联文是: 起病 “ 六君子 ”; 送命 “ 二陈汤 ” 。

“ 六君子 ”、 “ 二陈汤 ” ,都是中药的两个汤头名。对联作者,巧妙地镶嵌在对联中, 用以讽刺窃国军阀袁世凯,做皇帝的丑剧。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野心 勃勃,梦想做皇帝。当时,

(一九一五年) ,由杨度出面,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组成 “ 筹安会 ” ,宣称 “ 以筹一国之治安 ” ,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人称此六人为 “ 六君子 ” 。 上联讽刺袁世凯做皇帝的病 ” ,是由此开始的。 下联的 “ 二陈汤 ” ,是指陕西的陈树藩、四川的陈宦等,地方实力派的代表,汤芗铭是袁世凯的亲信,他们都是袁世凯的心腹,捧袁称帝十分卖力。后来,蔡锷在 云南首先起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形势立刻急转直下,全国人民坚决反 袁,二位姓陈的,见大势已去,马上

网络上看到一篇学习诗的过程,其中关于平仄那一部分,讲得特别好, 正好适合我这种似懂似不懂的人....很是喜欢,就摘抄在下面:

学古诗初闯平仄关 - 写给感兴趣的初学者

写在前面我喜欢古典诗词,应该是从初中读《红楼梦》开始的吧。对格律的认识,多年来也就停留在香菱学诗的那段文字。在一个山野小城,又是那个疯狂的年代,偷偷读《红楼梦》已经很有些胆颤心惊的了,怎敢到处去问谁懂这些?那几本《红楼梦》还是同大院的一个男孩子偷了父母的书柜钥匙,一本一本的悄悄拿出来跟我换一只乒乓球拍的使用权的。我倒是愿意用叔叔刚送我的新拍子跟他永远交换,但他却不敢:))

因此,虽然当时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是‘平’,什么是‘仄’,还是想都没想过要学格律。偶尔无事强说愁,悄悄在本子里涂抹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罢了。上大学以后,想要读的东西实在太多~~~有点像孙猴子进了王母娘娘的宴会厅,面对满屋子的美食,只好这个咬两口,那个啃几下~~~诗词只是零碎读之,偶尔兴起诌几句而已。

2004年本在文学城里学厨的,偶然路过新开不久的诗坛,触动旧梦~~~正好当时上班不忙,有大把时间要打发,成天在网上闲荡(赫,当时俺对演艺圈的八卦新闻和NBA的球员交易如数家珍)。于是下了个决心,要从头开始,学习古典诗词。初时在坛子里寻了一些入门文章,跟着玩了一次‘诗钟’。然后就硬套《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顾此而失彼,可谓苦不堪言。幸而得遇明师,悉心启蒙,倾囊教授。两月后便不再视平仄为拦路高山了。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我觉得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已经翻过‘假山’,初尝‘美景’滋味的我,有时就不免为那些看到假山就止步回头的人觉得遗憾~~~

所以,虽然自己仍在初级阶段,也想为喜欢古典诗词,却又为‘平仄’困扰的朋友分点忧。今试将老师教过的方法和个人实践中的一些肤浅体会写出来,如果能对有兴趣学习古典诗词的朋友有点入门的启发或能鼓舞一下信心,就算是我取之网友,回馈网络的一点心意罢。尤其是年轻的诗友,请相信一个正走向夕阳的老学生这句话:对聪明的你们,‘平仄’根本不是 ‘关’。

先说明一下,这篇文字主要罗嗦一下我本人初学格律诗的时候,是怎么‘对付’平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可不是论文喔。说错或不妥的地方也请行家们指出,我好改正。关于格律诗的定义和规则,我准备从不同老师的网络讲稿中,整理出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你可以等过了格律‘关’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回头对这些概念做深层次的学习。其它还有拗救原则,孤平以及起承转合等章法问题等等等等~~~网上这方面的文章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查找。我也会陆续把老师们的一些文章贴过来。

最后还想声明一点:如果你对格律不以为然,认为不该以律害意,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写,也许就不必浪费时间往下读了。毕竟按我老师的定义:诗是美丽的语言。如果你的诗,不管是什么形式,都能给人予美的感受,那就是读者心目中的好诗了。秋菱一般不参与这类争论,规矩是前人定的,守不守,守多少,则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格律上我个人比较认同老师的做法:对人从宽;对己从严。

废话说了不少,该说点正经的了~~~你准备好了吗?

(一) 什么是‘格律诗’?


我们说‘古诗’,应该是相对于‘新诗’来说的。有的朋友喜欢研究各种名称的严格定义,网上这方面的讨论甚至争论都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这里我们只提一下古诗的简单分类。

古诗可以简单分成两种:


2、近体诗(格律诗)。

古风种类很多,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歌行、杂言等都可以划分在里面。这些诗看上去好像不太讲究句式、韵脚等等,其实里面学问大了。古风我还没有开始学习,这里只说说近体诗。

讲究句式、韵脚且每一句的字数都一样的叫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正式产生于唐代。在唐朝前几乎都是非格律诗,到了南朝齐永明末期,沈约等发现了汉语四声规律,为格律诗的成型打下了基础。到了唐代,格律诗成型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

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


五绝:登鹳雀楼(王之涣)

七绝: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律诗的要求: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


五律: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另外提一下,关于第一句押不押韵的问题:一般以五言(五绝,五律都一样)不押韵,七言(七绝、七律)的押韵为‘正格’~~~ 也就是比较常见(请再读上面例诗的第一句)。如果反过来,你的五言第一句押韵,七言第一句不押韵也不算错。这是不需要死守的例子之一。



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她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有韵就顺口,顺口就容易记。

什么是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大家都会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i’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成:

这些都是所谓的同韵字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这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朋友,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押韵的位置。

还有一段有关文字就全文照抄在这里,给大家做参考吧:


再说说韵部。诗是要压韵的,个人认为不管是新诗还是旧体,都要有韵脚。现在有很多新诗几乎没有韵,写的和断行的散文一样,我到不很以为然。前面说了,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压韵的,而且要压平声韵,这个韵要压什么?怎么压?下面我们说说这个事。

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书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

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到了隋朝,有个叫陆法言的人和其他几个哥们一起商量要总结部诗韵,后来陆法言根据那天他们哥们八个的聊天记录编纂了《切韵》。《切韵》就是中古韵的标志,后来经过数次修订,到了南宋时期,金朝王文郁修订《切韵》,就成了今天大家所常说的《平水韵》,也就是现在大家习惯用的诗韵,或叫古韵。

《平水韵》里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

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不用我饶舌了。

这个‘普通话韵部’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对于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从我在网络诗词坛晃悠了几年所见,绝大多数坛子都不反对用《新韵》的。你只要标明是新韵,而且不跟《平水韵》混押~~~就是同一首诗里既依新韵,又依《平水韵》~~~就不会被砸的。

秋菱对自己的要求一向是学什么最好就得像什么。当然啦,结果也许并不真‘象’,不过学习态度很重要对吧?所以我的习作绝大多数是依《平水韵》的。

说了半天,这‘韵’那‘韵’的,到底‘韵’长啥样呢?感谢网络,各种韵书,一搜就得。

决定用普通话写格律诗的,可看这个连接里的《中华新韵》:

这么多字儿乱七八糟的堆在一起,好多还不认识,初看怪吓人的。记得当时打印了一份,常为查对一个字的平仄找得眼睛发花(本来就老花+散光的:))。做事寻找偷懒之法是俺的一大乐趣,学诗自然也不例外。再一次感谢网络~~~用句时髦的话: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着的!

今天的内容够消化一阵的了,等到后面具体告诉你秋菱的诗都是怎么‘编’出来时候,再一一分享我的‘偷懒’之方:))

我的博客里收有一篇张中行先生《诗词读写丛话》中的《旧韵新韵》一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作为参考读物。这都是前人的经验和感悟,第一次不能全懂没有关系,过一段时间再回头重读,会多几分领悟的(我刚才又读了一遍)。张先生一共作了七个方面的阐述,算是他的一种选择。我们都有充分的自由选择什么样的韵作诗,我的决定是选择张先生的这种选择~~~这也应该是我的自由吧:))

国内的朋友怕上不了文学城,另找了个连接在这里:




在介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和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和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句还有要求,那就是得‘对仗’。

如果你对‘对仗’这个术语不太熟悉的话,‘对对子’呢~~~如果你跟秋菱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人,要是刚拿起电话对方就丢过来一句‘天王盖地虎’,你会不会脱口回一句‘宝塔镇河妖’?如果你没看过‘样板戏’,‘对联’应该不陌生吧?咱们中国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习俗:

梅花数点接新春先看一下:天王/宝塔(名词);盖/镇(动词);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词);一声/数点(量词);除/接(动词);旧岁/新春(时间名词)。

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对仗则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

‘对仗,是中国诗的术语,也就是中国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著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
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有时也称为对偶。
一共八句的律诗,要求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律诗的对仗和对联的对仗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要宽松一些~~~希望你看到这里能松一口气:))

关于律诗的‘对仗’,文思格先生的这篇文章讲得比较清楚,我就偷个懒全文照抄了:


如前所述,平仄、押韵和句读的协同作用把“诗”和“歌”融为一体,使“诗歌”具有任何其它文体所不具备的声韵美和音乐的特殊表现力。而本文将要谈到的“对仗”则从另一方面为诗歌带来了具有深刻内涵和微妙影响的“对称”美。“对称”是宇宙显现给人类的最基本法则之一。它在包括科学、文学和艺术在内的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都有著丰富多采的反映和表现。而“对仗”则是这一对称原则在诗人的思维和语言运用方面具体而明显的一种表达方式。

“对杖”是指两个句子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足下述的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句读、语法结构、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而且两句的平仄规律是“相对”的。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句子就构成一个对仗结构。

这里说的“语法结构”相同,比如说,第一句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第二句也要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相同,比如说第一句的主语是名词,第二句相同位置上的主语也得用名词,而不能用代词或者其它词类来充当。由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较大差异,而诗歌的词序特别灵活,因此分析诗歌的语法结构就很麻烦。在实践中,把握好“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相同这一要点就基本上同时解决了语法结构的问题。

由于名词的范围很广泛,过去还把名词再细分为很多类:天文、时令、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而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词类也要一样。

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有一些词对是只满足词性相同的,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对仗结构 “工整”的程度就是按其中包含有多少“工对”来评价的,“工对”的数目越多,这个结构就越“工整”。五言诗的一个对仗结构中最多可有五个“工对”,七言诗最多有七个。(因为每一个单音节词都可组成词对。) 为了简单明了,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用:“‘月-花’名词对”来表示“‘月对花’这个名词对名词的词对”。

再仔细分析上段中的两个对仗结构:在第一个中,“月-云”名词对是工对;“下-生”动词对是工对;“飞-结”动词对是工对;“天-海”名词对是工对;“镜-楼”名词对中一个是器具,一个是建筑,不算工整,因此算作宽对。其比例为四工一宽。在第二个中,“饮-穿”动词对算工对;“马-花”名词对是宽对;“雨-露”名词对是宽对(因为两字都是仄声不相对);“惊-滴”动词对算工对;“水-衣”名词对是宽对。比例为二工三宽。因此第一个对仗结构比第二个更工整。

但要注意的是,对仗的工整程度可以用工对的数目来判断,但对仗的“质量”却没有度量性的标准来判断。换句话说,对仗工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比不工整的句子更美更好。

除了上述的“工对”和“宽对”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方法叫做“借对”,其中又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方法。“借义”的方法是:一句诗中用了一个多义词的一个意义,再借用它的另一个意义与对仗句中相应的词构成满足对仗要求的一个词对。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一对仗结构中的“寻常”意义为“经常”,和对仗句中的“几度”构成“寻常- 几度”副词对,是宽对。但“寻”和“常”另有意义: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用这一层意义就构成了“寻-几”数目名词对、“常-度”度量名词对,都是工对。“借音”的方法是:借用一个词的同音词与其相对的词成对。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这一组对仗句中,“沧- 蓝”形容词对是宽对,因为“沧”表大小、“蓝”表颜色。但“沧”和“苍”同音,而“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色。

在多数对仗结构中,两句诗所表示的内容都是独立的、互相对立的或者互为比较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四个结构);但也有一些对仗结构中,两句诗在内容上是互相依存的,要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结构中,两句诗对得很漂亮,但要合起来才能表明作者要讲的理或者现象。这种对仗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流水对”,好像流水一样无法分开、始终相依相随。流水对可以是工对、宽对或者借对中的任意一种。它被单独给予一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对仗结构中的两句诗之间多了一层逻辑上的联系或者内容上的相互依存。

除了两句诗构成的对仗结构以外,在一句诗的内部也能产生对仗结构。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这两句诗构成一个对仗结构,而每句诗内部又构成“句中自对”的对仗结构:“风-天”对,“急-高”对;“渚-沙”对,“清-白”对。

在谈到对仗结构时还有一个常见的术语叫做“合掌”,那是指两句诗之间用了同义或者近义词来相对,以至造成两句诗的内容雷同或者大同小异,这就失掉了对仗的对称美。因此“合掌”被看作诗家大忌,要尽量避免其出现在对仗结构中。

对仗的技巧除了在诗词、骈文的写作中广泛应用以外,用得最多的就是写对联。对联中的上、下联就是一个对仗结构,只不过对联不像诗那样受到字数的限制,有些对联很长,有多达几十上百字的长联。好的对联就像好诗一样,会在民间流传很久。

下面再举两个例子来帮助读者熟习对仗结构的构成和分析。

例子:找出下列小诗中的对仗结构,并指出每一词对的特点(是否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有无句中自对等等)。

1.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一联中的两句不构成对仗结构,因为它们的语法结构不同(比如“花”是名词,“压”是动词,不能对)。第二联中的两句构成对仗结构:“留连-自在”动词对, “戏-娇”形容词对,“蝶-莺”动物名词对,“时时-恰恰”副词对,“舞-啼”动词对,它们都是工对。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也很漂亮。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中的两联都构成对仗结构。第一联:“两-一”数字对,“个-行”量词对,“黄-白”颜色对,“鹂-鹭”动物名词对,“鸣-上”动词对,“翠-青”颜色对,“柳-天”名词对,除了最后一对是宽对外,其余六对都是工对;第二联:“窗-门”建筑名词对,“含-泊”动词对,“西-东”方向词对,“岭-吴”地理名词对,“千-万”数字对,“秋-里”名词对,“雪-船”名词对,除了后两对以外,其余五对都是工对。这两个对仗结构都很工整,而且非常美,就像四幅图画一样。

练习:用上面例子中的方法分析下面一首诗中的对仗结构。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格律诗(近体诗)了吧~~~不就是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放在一起是‘绝句’,再塞两付对子在绝句中间就成律诗了嘛。

且慢哪,这些‘五个或者七个字’的句子,还不是随心所欲的凑够数就行的。像我学生时代躲在蚊帐里涂进日记本里的那些,说好听点也就是个‘仿古诗’。你说我就喜欢这么写不行吗?我没说不行啊!赫,我自己不就这么写了好多年嘛~~~秋菱一向认为‘诗乃心言’,只要你的诗写出真情,总会引起共鸣找到知音的。只是咱们这篇文字题目就是要‘闯’平仄‘关’,如果你无意‘闯关’,做为知识性读物略微了解一下也无妨,我只是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来讨论‘该不该’守律的问题~~~前面已经提过:学习的决定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组成’,最基本的要求是这28或56个字,大多数都还需要符合严格的‘平仄’排列组合‘规律’!

之所以把最基本的平仄放到最后讲,主要是因为‘平仄’正是让初学者头疼不已的‘拦路虎’。再就是说完‘平仄’,乘着热乎劲儿我们就可以动手啦。

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

这个问题在我记忆的角落里存了二十余年才找到答案!

还是从咱们最熟悉的普通话学起吧。大家都知道我们说话都有音调,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比如小学不知大声念过多少遍的‘妈/麻/马/骂’,就是相同的声母‘m’和韵母‘a’组合的四个不同声调。声调不同,字形和字意都有可能全变了~~~这个应该不用多说。

原来所谓‘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所谓‘仄’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具体到‘妈/麻/马/骂’,‘妈/麻’是‘平’,‘马/骂’为仄。

你看,现在给你一个字,你是不是马上就能根据普通话的声调说出它是‘平’还是‘仄’了呢?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

咱们按照刚才说的把数字‘一二’换成‘平’,‘三四’换成‘仄’再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当然这是最最简单的慨念了,实际上不那么简单的~~~比如第一个‘白’字,《平水韵》里是划入‘仄’声字的。不过咱们初学嘛,先记住这个,以后慢慢修正填补。因为语言跟河流一样,会变迁的。我们天天看着河流,除了洪枯清浊,位置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千百年后,所谓沧海桑田,面貌全非。

《平水韵》有点象化石,让我们知道了古今的不一样。简单的说,古人也把声调分为四种,即所谓的:‘平、上、去、入’。其中的‘平’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也就是我们常说声调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格律诗词中所谓的‘平’,就是指的这个‘平’;余下的‘上、去、入’三声,都归入所谓的‘仄’韵了。‘上’相当于‘第三声’;‘去’对应‘第四声’;唯有这个‘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分别演变归类到其他几声里了,所以成为依古韵写格律诗词最为头痛的问题。

不过你别着急,‘入’声字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是写得多了,常用的那些‘入声字’慢慢就会记住的。二来网上多的是工具,查对起来十分方便。后面会跟你分享我常用的一些网上工具。

现在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平仄’了,也许你又要问:为什么在诗词中非要讲究这个‘平仄’呢?秋菱在回家去翻老师们的笔记之前,想先请你大声地读读刚才那两句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多读几遍,看能不能体会出平仄变化带来的韵味。然后咱们把这十个字重新组合,麻烦你对比着再读一下,看看是什么感觉:

白日入海尽,黄河依山流。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勤快的朋友,不妨找几首自己写的或喜欢的唐诗(前面我们举例的那四首也行),按照普通话的四声给每个字标上平仄,看看是否能琢磨出一点规律;或者朗读几遍,找找感觉也好。


2)。为什么要讲‘平仄’


为什么?诗歌诗歌,是‘诗’就应该能‘歌’嘛~~~好听的歌当然要讲究韵律。看看,这‘韵/律’二字可不都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么!

普通话分四声,同一声调不同的字,仔细对比,其发音还是有共性的。一般来说:

平声字---音尾平而长;


仄声字---音尾钝而短。

妈(第一声阴平)/麻(第二声阳平)--- 是不是读完嘴还可以一直张着‘a’下去呀?!


马(第三声上声)/骂(第四声去声)--- 读完了就得闭嘴对吧?
古人早就注意到汉语的这种特点,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更替(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创造音乐美。不信你回忆一下自己记得的成语~~~乘风破浪、守株待兔、积腋成裘、一帆风顺~~~如果给它们标一下平仄,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平仄交替的~~~要找一个全为仄字或一平到底的恐怕还不容易哦。为什么呢~~~读起来铿锵呀!要不咱们按意思把‘乘风破浪’改成‘乘风切波’~~~哈,别扭不:))

所以知道点平仄知识,就算你不打算写格律诗,至少有把握给孩子起个响亮的名字呀:))

因此平仄在诗词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使之读着有音乐美。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平仄规律。最后抄一段俺启蒙老师的讲稿:


平仄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们能表达不同的 感情色彩。前面提过,平声轻快流畅,一句诗词里,平声多了感觉上轻松愉悦。仄声庄重凝涩,用多了感觉上忧伤凄惨。至于为什么,这是感觉,没什么道理好讲: -)) 王力的书上有四句口诀,描述四声的不同感觉:


平声平道莫高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够贴切的,入声已经收藏没了。大家看过前面的帖子,都知道入声字比较特别,我们在下一说里和韵一起讨论。

大家都知道,诗词在古代是“吟唱”的,现在基本上都是朗读了,因为过去的音律大多失传了,搁现在也没什么意义了。但不管吟唱还是朗读,平仄使得诗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从而区别于白话成为“韵文”。所以平仄运用到诗词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得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从结构和意境的角度说,平仄完完全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记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总结平仄的运用时不拘泥于教条。


关于格律诗(近体诗),秋菱所知道的最基本的东西就这些了。先明了讲究‘平仄’的目的,弄清一些概念,有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再来学习具体的平仄交替规律就不容易被绕糊涂了。

(五)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



罗嗦了半天,都是准备工作,熟悉了这些基本概念和术语,我们终于可以开始‘闯关’了。不过还有几句‘废话’交代一下。

我的一个老师说:“写诗如同照相,本质上是一种记录。看见了美景,照下来随时看看,赏心悦目。而突然有了某种感慨,看见了什么东西,触动了情绪,就有了把它记录下来的 欲望。所谓咏物言志,寄景抒情。将来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人生,也有了回忆的依据。”

另一个老师简单的定义说‘诗是美丽的语言’。并主张诗的立意“用不着多高远,平常的事物往往更叫人感动,立意要个人化一些,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身边发生的东西,写真诚的东西,写普通人的悲欢和爱恨,咏物的时候也要融自己的经历经验感受。”

我自己的体验也是这样。在人生的路上走着,看着,经历着~~~当心里积攒了一些情绪时,也许就想写诗了。写诗当然先要有立意,要选择合适的体裁~~~鉴于这篇小文主要的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对付‘平仄’这个‘拦路虎,其它其实是学格律诗更重要的问题,就留待大家自己学习了。

交代完毕,现在真开始了:))

诗和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我们先把单句的平仄搞定,再来学习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组合关系。

单句的平仄规则很简单,我们只要记住: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所谓‘平仄相间’,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看见这个,你可能会问了:为什么都是俩字一换呢?能不能单字或三字相间呢?赫,喜欢思考爱问‘为什么’绝对是好习惯!只是秋菱于音律方面几乎是一窍不通,说不出个所以然,先抄一段启蒙老师的讲稿,如果你还想就这方面深入学习,那就得自己上网搜了。


大家都知道,西洋拼音文字是以一个单词为停顿的,就是说语气的停顿发生在单词与单词之间。而咱汉语是单音节的字,停顿就不能一字一顿,那节奏上是怎么样的呢?基本上两字一顿,特殊情况下有一字顿(术语称“一字豆”)或三字顿。举个把例子说明。几乎所有的诗词句子,都是有一字或两字的词组组成的。比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或--鸣--翠柳)


无边--落木--萧萧--下(或--萧萧下)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向东流)

不用再举了,您可以闭着眼随便指首诗,几乎百分之百的都得这么安排节奏,道理?没有,就是节奏的美感。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就是在这种节奏里出来的。前面我们讲了,平仄的变化作用于我们的脑部神经,使我们“感受”到变化的美。那么是哪个字产生的作用?是一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因为那里有个停顿。一停顿,这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感觉就留在我们脑袋里了,所以整句诗我们并不感受每个字的平仄而只是那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由于绝大多数的小节奏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所以我们只感受这双数位的字(第2、4、6个字)的节奏。在(上)的最后我们总结了三点,第一点是一句话里要有平仄的变化,怎么变?就是每到双数字变一下。不然您试试不是双数字变的:平平平仄仄仄平,或平平平平仄仄仄,都别扭。

因为我们现在学习的是‘格律诗(近体诗)’,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分类,格律诗不是五个字(五言)就是七个字(七言)的句子。所以就有人把这些五言和七言的句子,按照格律诗的另外一些规定,总结出不同的组合,这就是《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了。我给你找来一个连接,你若是愿意把它背下来咱也不能拦着:))

我初学时倒是没背,打印了一份,啃呲啃呲的在哪儿生搬硬套~~~实际上我老师说得对:我们真正需要‘死记硬背’的,只有四个基本句式~~~一共20个字。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精神一振呢?


(五)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


(2) 格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

格律诗格律诗,所谓‘格’是指格式;那么‘律’就是指规律啦。格律诗的‘格式’和‘规律’,主要就是指唐代以后逐渐形成的绝句和律诗的字数规定,押韵规则,对仗要求以及每个句子的平仄交替和句子间的组合规律。

让我们再复习一遍格律诗(近体诗)的分类:绝句包括五言和七言;律诗包括五律、七律和排律(排律我还没学,不在此篇范围)。

汉语有四声(虽然古代和现代的分法不太一样),填词写曲若要音律和谐,也需要分辨四声。好在我们学写近体诗时,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就可以了。而每一个诗句,若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会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所以我们让单句诗里的‘平/仄’两两交错,就构成了格律诗(近体诗)的‘格’,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句型’又称为律句。我们先来看字数少的五言,它的基本句型是: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

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句式’或者说‘标准律句’了。这20个字的‘平/仄’排列,就是上一节中我说过你需要记住背熟的东西。这四个句子,建议你现在就抓只铅笔在纸上默写几遍~~~我都没花满五分钟就记住了,对聪明年轻的的你,一定更是小蛋糕一块啦:)

为了后面举例示范的方便,我们先把这四个‘标准句式’编上顺序:


D) 仄仄仄平平七言的根本就不用记,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


如果你看得仔细,会发现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你随便找一句看看,第四个字的平仄一定和第二字的平仄相反;第六字的又和第四字的相反~~~如此反复就可以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但是逢单则可反可不反~~~你再看看,第三和第四这两种‘标准句式’中,第三个字和第五个字的平仄是相同的。这是因为我们说过:汉语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而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所以单数音节的平仄交替,相对而言显得没有双数的那么重要了。

说这个是因为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这四个基本句式。写格律诗是为了充分利用文字和语音的特点创造‘美’,若是完全僵化于条条框框难免就真是‘以律害意’了。如何变通呢?那就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的平仄规定,而守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字~~~即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更是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不但平仄要守,还有‘押韵’的要求)。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这么一句恐怕不写诗的人也知道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主要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当然这个口诀并不完全准确,在某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这个就留待你入门以后,一边实践一边再做深层次的学习了~~~以秋菱的经验,也无须死读书,多写作业多向人请教,一边犯错一边挨砸一边就记住了:))

那么背熟了这四个句式之后有什么用呢?如果你已经研究过昨天给你的《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那么就会发现,近体诗的律绝‘二十八式’,无论怎么变化,都变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无非是这四种句子翻来复去的变化组合罢了。

所以你再想想看:如果我们知道了组合的规律,不就可以‘推导’出任何一种组合(管它平起也好仄起也罢)而不用死记硬背了吗?

赫,常在诗词论坛见人无不自卑的说自己不是文科学生云云~~~那么看见‘推导’二字,学理工的同学会不会眼睛一亮呢?

明天还请把你的纸和笔准备好,我们先来看看‘绝句’的平仄组合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五)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


(3) 绝句的平仄组合

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绝句’的简单概念和要求:

--- 一共四个句子。


--- 每句五个字(五绝)或七个字(七绝)。
--- 押平声韵。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要求属于同一个‘韵部’。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除了这几条,剩下的就是最基本的平仄组合要求了。上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单个句子的平仄组合要求~~~也就是需要背下来的那四个‘标准句式’(相信你早记熟了吧:))。

单句当然不能成诗~~~刚说了,绝句至少得有四个句子哪!这四个句子之间,也是有规则的。感谢兰梦,她愿意我用她的一首习作来作例子,希望读者能忍耐秋菱的罗嗦。


我们先来看单句的‘平仄’组合是否合符规则~~~也就是看看是否那四个基本句式中的一个。咱们先还是用大家都熟悉的普通话来标平仄好了~~~没有忘记吧:第一、二声算‘平’,第三、四声归‘仄’。建议初学的你在往下读之前,自己先标一下这首诗的平仄。

淡雨轻敲冷寂秋,清枝叶落西风就。他乡莫把人消瘦,夜伴飞歌唱离愁。

四三一一三四一,一一四四一一四。一一四三二一四,四四一一四二二。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如果你一路细心的读过来,应该可以看出点名堂了吧?我把七言的那四个‘标准句式’搬过来,你对比着再看看:


第一句的平仄跟句式A一模一样;第二句和第三句就是句式B!四句诗其实只有最后一句套不上~~~也就是所谓的‘不合律’。你看,只要平时读得多,诗情涌动的时候,写出来读着顺口的句子,很多都是合律的。我们提过,‘格律’并不是古人凭空想出来的文字游戏,而是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主张抛弃格律的人,若不是有偏见,就是没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回到兰梦MM这首诗,再对比绝句的‘基本要求’,押韵方面也有点小问题:‘秋/就/瘦/愁’的最后一个‘韵母’虽然都是‘u’,但‘就/瘦’都是‘仄’声字,‘瘦’在第三句没问题,‘就’的位置是要求押‘平声韵’的。

这首诗立意清楚,诗味很浓,所欠无非平仄和押韵等技术问题。所以秋菱忍不住帮她调整了一下,以期合律。现在就来罗嗦一下修改的思路和过程,顺便学习格律诗剩下的,需要记忆的两个重要‘规则’。

到目前为止,学写近体诗需要死记硬背的除了那四个‘标准句式’,还有那条单句的平仄规则,希望你还没有忘记: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现在我们需要记住的是第二条规则: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格律对形式的要求,其实包含了对称、变化、统一、回环的古典美学原理,体现出汉语声韵的和谐与优美。所以绝句的这四个句子,首先分成两组,分别称为‘联’。一般常用‘首联’和‘尾联’以区分它们在绝句里的位置。

这第二条需要记住的规则就是说:在两个单句相同的‘节奏点’上,平对仄,仄对平。那么我们的需要记住的四个‘标准句式’就组合成两联了:

A)。仄仄平平仄仄平 - 淡雨轻敲冷寂秋,


B)。平平仄仄平平仄 - 清枝叶落西风就。

你看这两句之间(首联)的2、4、6和7位置上的字,平仄都相反~~~完全符合这第二条规则。可惜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就’为‘仄’,违反了‘押平声韵’的规则。

修改方案有两个:一是两句颠倒一下位置:

B)。平平仄仄平平仄 - 清枝叶落西风就,


A)。仄仄平平仄仄平 - 淡雨轻敲冷寂秋。

这样就变成首句不押韵的绝句了。我们在前面提过:五言格律诗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也就是比较常见),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而且我个人觉得‘西风就’有点勉强,所以就在‘秋’字所属的‘韵部’里另外选了一个‘沟’字,改成这样:

A)。仄仄平平仄仄平 - 淡雨轻敲冷寂秋 (1)


D)。平平仄仄仄平平 - 枝疏叶落满荒沟 (2)

请注意第二句已经换用了‘标准句式’中的第四句。再看看身处‘节奏点’的第2、4、6字,两句之间的平仄是不是相反的?我们知道七言的第二句不但要求和第一句平仄‘相对’,而且要求压韵~~~也就是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不信你去试试套一下看~~~符合这两个要求的只有句式D!

这就是为什么我老师说不用费力去背那什么《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只要我们确定了其中一句的位置,就能根据押韵要求和三条规则把其余几句的平仄组合‘推导’出来。

比如兰梦这首,我觉得第一句很好,也完全合律,就决定以它为始来‘推导’另外三句的平仄组合。第二句根据押韵要求和‘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的规则已经搞定了。在‘推导’第三句该选用哪个‘标准句式’之前,我们先得记住第三条也是平仄组合的最后一个规则: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所谓‘两联之间’,就是第2/3句之间;所谓‘相粘’,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在相同‘节奏点’上的平仄要一样。第三句是不押韵的,所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所以第二句和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永远‘不能一样’,否则又出律了。

那么你再去挑挑看~~~2、4、6、位置上的平仄都要跟第二句也就是句式D‘相同’,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符合这个条件的是不是只有句式B呀:

A)。仄仄平平仄仄平 - 淡雨轻敲冷寂秋 (1)


D)。平平仄仄仄平平 - 枝疏叶落满荒沟 (2)

原诗的第三句平仄完全符合句式B,我只是根据意思换了两个仄声字:

A)。仄仄平平仄仄平 - 淡雨轻敲冷寂秋(1)


D)。平平仄仄仄平平 - 枝疏叶落满荒沟(2)
B)。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他乡但见人消瘦(3)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句的平仄了。细心的朋友一定还记得这第四句跟第三句一起合称‘尾联’。既然是‘联’,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当然就可以用第二条规则啦!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而且按押韵要求,这一句必须押韵(第二、四句必须押韵而且要押平声韵)。那么你再看看那四个‘标准句式’,‘节奏点’上的平仄跟第三句相同位置的‘平仄相反’,而且最后一个字又是‘平’的有几个符合条件?

哈,希望你还没有被我绕糊涂~~~剩下的句式C是虽然符合第一个条件,但第七个字为仄,而两个条件都符合的只有句式A:

A)。仄仄平平仄仄平 - 淡雨轻敲冷寂秋(1)


D)。平平仄仄仄平平 - 枝疏叶落满荒沟(2)
B)。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他乡但见人消瘦(3)

再跟据诗意选择平仄合适的字,这首诗的架子就出来了:

A)。仄仄平平仄仄平 - 淡雨轻敲冷寂秋(1)


D)。平平仄仄仄平平 - 枝疏叶落满荒沟(2)
B)。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他乡但见人消瘦(3)
A)。仄仄平平仄仄平 - 一曲离歌试解愁(4)

这是四句的绝句。这一首绝句里,我们重复使用了两次句式A。八句的律诗也是这么接着往下一句句的按我们今天学习的那两条规则‘推导’就出来的,四个‘标准句式’根据规则重复使用。

明天秋菱先跟大家分享常用的网上工具,再来跟你一起‘推导’律诗的平仄组合,只要记住规则,再用笔划拉几下,相信你很快就会掌握这个方法的。

(五)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


4)。平仄的查对及其它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是用‘普通话’在说‘平仄’。如果你觉得这就够自己用了,那就打印一份或者买一本以普通话为准的韵书,在同一个韵部里挑选韵字,另外发到论坛时注明是‘新韵’就可以了。如果你懒得查韵书,就按自己的口音和感觉写也没什么大不了~~~翻翻我自己中学时涂抹的那些句子,好多都是按方言押韵的呢:))

其实我觉得吧,写诗是很个人的事~~~当然立志做‘诗人’的又另当别论:要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总得研究一下读者群和大众的口味对吧?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就算你写诗只是为了喜欢这种抒发情感的文体,如果想对自己要求高一点,那么就跟着秋菱一起,学着用《平水韵》作近体诗吧。

使用韵书,不止是查对句末需要押韵的那个字。实际上通过上一节那首七绝的‘推导’,我们已经知道了格律诗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有平仄要求的。只不过有的要求严一点~~~比如‘节奏点’(即2、4、6位置)上的字和句末那个字,不能随便破律(就是该平的时候仄了,该仄的地方平了),万一非破不可,也得有一定的补救措施,也就是所谓的‘拗救’~~~这些可以等我们闯过了‘平仄关’再慢慢学习;有些要求比较松~~~尤其七言的第一个字,基本上是‘平/仄’都可以。这些你也会随着实践的增多而慢慢领会的。

如果你按前面的方法写成了一首诗,立意、章法、修辞等更深一层的诗法技巧等我们先不去管它~~~初学嘛,咱得先学会走路才能学跑对吧?要想知道它合不合《平水韵》,该怎么办呢?

可能会有人告诉你说,没办法,得背韵书。赫~~~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不知道还记不记得这个情节:那呆香菱背韵书,别人跟她说话呢,她却呆呆的说:‘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网上还真见过教人如何背《平水韵》的方法~~~虽然都是用心血写成的经验之谈,但对秋菱这种愿意用功却不肯刻苦的人来说,还是不太实用。

我刚开始也是不好意思问人哪,只好打印了一份《平水韵》,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查对。后来实在太累,正好刚读完王朔的几篇小说,于是鼓起‘我是新手我怕谁’的勇气,贴到论坛让人家‘砸’。也幸亏这一番‘勇敢’,感动了老师,才有了后来的际遇)

后来查资料时偶然发现,原来网上早有雷锋,写了查对平仄的软件。这下可轻松多了!最先找到的是这个查对句子平仄网站:

平仄显示一次只能输入一行,只要把绝句的四个句子排成一行就可以一次查对了:

淡雨轻敲冷寂秋,枝疏叶落满荒沟。他乡但见人消瘦,一曲离歌试解愁。


仄仄平通仄仄平,平通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通”表示该字是多音字,平仄需要根据语意来判断。
  “?”表示该字没有收录。
看见没有?这首诗我们是根据普通话来定的平仄,竟然完全符合古韵!所以以秋菱的经验,就按普通话起草,若运气不好碰上个把不合古韵的,再做调整就是了。

这个工具还有一个好处是查每个字所属的‘韵部’。在已经显示出‘平仄’的页面,你的诗句都成了蓝色。只要点一下单个的字,就会有新页跳出来,上面列着这个字所属韵部的所有韵字。我点了一下第一句末尾的‘秋’字,得到的结果如下:

和字[秋]诗韵相同的字第12部 平声 十一尤

尤邮优尤流旒留骝榴刘由油游猷悠攸牛修羞周州洲舟酬雠柔俦畴筹稠丘邱抽瘳遒收鸠搜驺休囚求裘仇浮谋牟眸侔矛侯喉猴讴鸥楼陬偷头投钩幽纠啾楸蚯踌绸惆勾娄琉疣犹邹兜呦咻貅球蜉蝣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阶前梧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