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记中的牡丹之爱,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宜 宜什么意思

原标题:文人画牡丹不重“富贵”重“精神”

  北宋 佚名《牡丹图页》

  牡丹,在唐代已被誉为“花王”“国色天香”等,因其色、姿、香、韵俱佳,雍容华贵,庄重典雅,又被人们推崇为“花之富贵者”。同时,牡丹又被赋予了不畏强权的精神。因此历代画家在创作牡丹题材作品时,在对牡丹精神的表达上往往有所不同。

  周敦颐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

  在中国人心目中,人臻五福,犹如花满三春,是最完美不过了。五福,早期的解释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来则解释为福、禄、寿、财、喜。这两种解释,都把财富和地位(即“禄”)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可见富与贵,是人们共同的追求,正如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虽然孔子也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他只反对用不仁不义的手段攫取富贵,并不否认追求富贵乃是人的本能。  

  既然富贵对于人生来说如此重要,在艺术上如何选取象征富贵的物象,也成为一件颇为伤脑筋的事情。因为这一物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形态上要雍容华贵,二是要被大众广泛认可。古人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从无数物象中挑选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众所周知,它就是牡丹。

  牡丹被确定为富贵的象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到宋代才被理学家周敦颐一锤定音,他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又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前一句是对此前积淀的牡丹文化意蕴的精辟概括,后一句指出牡丹的富贵含义,迎合大众心理,故为大众所爱。  

  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牡丹已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史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它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牡丹之所以被视为富贵的象征,首先与它的颜色有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牡的本义是指雄性的鸟兽,亦指植物的雄株,丹即红色或赤色。因这种植物结子后其根上生苗,开出的花以红色最鲜艳夺目,所以古人称之为牡丹。而红色在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这一点也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深受富贵人家的钟爱,也是后来成为富贵象征的重要因素。早在隋代,牡丹就进入皇家园林。据记载,隋炀帝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所有奇花异兽驿至京师(洛阳),当时易州(今河北易县)进贡了20箱牡丹,其中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等名品。至唐代,牡丹已成为皇家园林的首选花卉,再加上唐明皇、杨贵妃等人的爱宠与大力推崇,以及文人们的争相歌咏,使牡丹名倾朝野,饮誉民间,当时的富贵人家无不以拥有名贵牡丹为荣。而且牡丹的价格也很昂贵,唐代诗人岑参在《优罗花歌》序中曾提到“牡丹价重”,白居易诗也说过:“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国史补》还记载了具体的价格:“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者。”为了买名贵牡丹品种炫耀富贵,有些人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而早在唐代,牡丹也有了“富贵花”之名,如唐代诗人薛能《牡丹四首》中有“富贵助开筵”之句,只不过薛能的名气和影响力没周敦颐大,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先用牡丹象征富贵。此外,在唐代,牡丹已被誉为“花王”“国色天香”“人间第一香”“醉西施”等。当时,人们还以观赏牡丹为时尚,每逢牡丹花开,便万人空巷,车马若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诗,就很形象地描写了当时赏牡丹的盛况:“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形态上,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其色、香、姿、韵俱佳,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凋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这些特征,自然也符合人们对富贵物象的要求。因此,选择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是最合适不过了。不仅如此,牡丹还颇有个性,据《牡丹赋序》记载,武则天曾冬天游后苑,下令百花开放,结果唯独牡丹不开。武则天大怒,便将牡丹贬到洛阳。后人因此认为牡丹有不畏强权的节操,大加赞赏。如明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屈,独牡丹不能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乾隆、慈禧都喜欢画牡丹

  正因为牡丹的文化含义具有多面性,历代画家的牡丹题材作品,在对牡丹精神的表达上也有所不同。对于宫廷画家而言,侧重点是表达牡丹的雍容华贵。帝后之作,则突出牡丹高贵堂皇的气象,赋予牡丹一种皇权象征。而文人画家画牡丹,主要表现牡丹富有个性的一面,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如五代时期的宫廷画家黄筌,画牡丹采取的技法是“勾勒填彩,旨趣浓艳”,集中表现牡丹的雍容华贵,他的儿子黄居宝、黄居

  • 古代散文,带你去见不一样的古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原标题:文人画牡丹不重“富贵”重“精神”

  北宋 佚名《牡丹图页》

  牡丹,在唐代已被誉为“花王”“国色天香”等,因其色、姿、香、韵俱佳,雍容华贵,庄重典雅,又被人们推崇为“花之富贵者”。同时,牡丹又被赋予了不畏强权的精神。因此历代画家在创作牡丹题材作品时,在对牡丹精神的表达上往往有所不同。

  周敦颐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

  在中国人心目中,人臻五福,犹如花满三春,是最完美不过了。五福,早期的解释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来则解释为福、禄、寿、财、喜。这两种解释,都把财富和地位(即“禄”)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可见富与贵,是人们共同的追求,正如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虽然孔子也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他只反对用不仁不义的手段攫取富贵,并不否认追求富贵乃是人的本能。  

  既然富贵对于人生来说如此重要,在艺术上如何选取象征富贵的物象,也成为一件颇为伤脑筋的事情。因为这一物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形态上要雍容华贵,二是要被大众广泛认可。古人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从无数物象中挑选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众所周知,它就是牡丹。

  牡丹被确定为富贵的象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到宋代才被理学家周敦颐一锤定音,他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又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前一句是对此前积淀的牡丹文化意蕴的精辟概括,后一句指出牡丹的富贵含义,迎合大众心理,故为大众所爱。  

  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牡丹已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史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史。它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牡丹之所以被视为富贵的象征,首先与它的颜色有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牡的本义是指雄性的鸟兽,亦指植物的雄株,丹即红色或赤色。因这种植物结子后其根上生苗,开出的花以红色最鲜艳夺目,所以古人称之为牡丹。而红色在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这一点也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深受富贵人家的钟爱,也是后来成为富贵象征的重要因素。早在隋代,牡丹就进入皇家园林。据记载,隋炀帝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所有奇花异兽驿至京师(洛阳),当时易州(今河北易县)进贡了20箱牡丹,其中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等名品。至唐代,牡丹已成为皇家园林的首选花卉,再加上唐明皇、杨贵妃等人的爱宠与大力推崇,以及文人们的争相歌咏,使牡丹名倾朝野,饮誉民间,当时的富贵人家无不以拥有名贵牡丹为荣。而且牡丹的价格也很昂贵,唐代诗人岑参在《优罗花歌》序中曾提到“牡丹价重”,白居易诗也说过:“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国史补》还记载了具体的价格:“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者。”为了买名贵牡丹品种炫耀富贵,有些人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而早在唐代,牡丹也有了“富贵花”之名,如唐代诗人薛能《牡丹四首》中有“富贵助开筵”之句,只不过薛能的名气和影响力没周敦颐大,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先用牡丹象征富贵。此外,在唐代,牡丹已被誉为“花王”“国色天香”“人间第一香”“醉西施”等。当时,人们还以观赏牡丹为时尚,每逢牡丹花开,便万人空巷,车马若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诗,就很形象地描写了当时赏牡丹的盛况:“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形态上,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其色、香、姿、韵俱佳,花开时节,万紫千红,千姿百态,花凋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这些特征,自然也符合人们对富贵物象的要求。因此,选择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是最合适不过了。不仅如此,牡丹还颇有个性,据《牡丹赋序》记载,武则天曾冬天游后苑,下令百花开放,结果唯独牡丹不开。武则天大怒,便将牡丹贬到洛阳。后人因此认为牡丹有不畏强权的节操,大加赞赏。如明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屈,独牡丹不能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乾隆、慈禧都喜欢画牡丹

  正因为牡丹的文化含义具有多面性,历代画家的牡丹题材作品,在对牡丹精神的表达上也有所不同。对于宫廷画家而言,侧重点是表达牡丹的雍容华贵。帝后之作,则突出牡丹高贵堂皇的气象,赋予牡丹一种皇权象征。而文人画家画牡丹,主要表现牡丹富有个性的一面,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如五代时期的宫廷画家黄筌,画牡丹采取的技法是“勾勒填彩,旨趣浓艳”,集中表现牡丹的雍容华贵,他的儿子黄居宝、黄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