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氏中国最尊贵的姓氏姓氏最早的是那回氏?

朱(zhū)姓源出有: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源于祁姓,出自远古尧帝之子丹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祁姓朱氏,以丹朱为开姓始祖,是中华民族大圣人之一尧帝的嫡传后裔。一种正统的说法认为,尧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的后代。被称为正史之祖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峤极,峤极生帝喾。帝喾娶陈锋氏部落的女子庆都为妻,生子放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尧帝。尧帝姓祁,名叫放勋,号称陶唐氏,因此又叫唐尧或者唐帝。尧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大圣人大贤君,他统治的时代是中国理想时代的最完美代表。尧帝属于五帝三皇中的五帝之一,在中国文明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黄帝,而居于舜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尧帝娶古代散宜氏部族的女子女皇为妻,生了十个儿子。丹朱氏祁,名朱(或作“练”),也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迹见载于最古老的文献《尚书》和《世本》、《庄子》、《六韬》、《吕氏春秋》、《史记》、《山海经》等多种正史和子书。氏书与正史记载,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以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氏中的重要一支即祁姓朱氏。丹朱后裔朱氏成员,在当年舜败丹朱于丹浦后,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所谓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带到了苍梧,而且也将朱氏族的图腾神木即朱木也带到了这里。《山海经》中因此才有了舜与丹朱葬于苍梧以及舜所葬岳山有朱木的记载。

丹朱这一支祁姓朱氏的生命力较强,他们在强存弱亡的社会进化演变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源于朱氏族,出自远古帝喾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虎,亦称朱彪,又名伯虎,是远古舜帝时代的大臣,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朱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据文献记载,朱虎是帝喾高辛氏统治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属于当时的“八元”之一。

朱虎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最为古老的一支,皆尊显祖朱虎为朱氏为得姓始祖。这一点,得到了许多历史上姓氏学家们的认同,在经典姓氏史籍《元和姓纂》中,就记载有“朱……一云舜臣朱彪(读作hǔ)之后”的记载。此后,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均记载朱氏族人中有一部分是出自朱虎后裔。

源于子姓,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宋微子是商王纣的庶兄,是宋国的开国君主。春秋时期,宋国被诸侯联手所灭,其后裔有逃至砀(今安徽砀山),改宋氏为朱氏,是为江苏朱氏。在今日朱氏大家族中,还有一支著名的子姓朱氏。这一支朱氏源于宋国始祖、商朝末帝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最早记载朱氏为微子之后的是东汉大学者蔡邕,他在《朱公叔鼎铭》中说:子姓朱氏的开姓始祖,是商王帝乙之孙、宋开国祖微子启之子,姓子名朱,史称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氏,此即后世子姓朱氏的来历。子姓朱氏,发源于宋国,后迁徙于江苏砀山,然后再迁徙于河南宛县。一说自宋国迁至沛国郡相县,再自沛国迁南阳宛县。到两汉时期,宛县朱氏显赫一时。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公元479~556年),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⑴.鲜卑族渴烛浑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⑵.鲜卑族可足浑氏,亦称可朱浑氏、可烛浑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⑶.代北可朱浑昌氏,后迁居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后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鲜卑族朱氏,在唐朝中、晚期大部皆逐渐融入汉族,少部分融入蒙古族、女真族、达斡尔族中,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中朱氏的主流。

《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都记载:“北方渴烛浑氏,后改为朱氏。”   鲜卑族可足浑氏,改朱姓。可足浑也写作可朱浑、可烛浑。比如可足浑长生,鲜卑族,任官员外散骑常侍,后改为朱长生,本代北人(今 山西及 河北 一带)人,后因官徙居河南,后裔形成六朝望 族河南朱氏。又有可朱浑昌,鲜卑族,也出自代北,又居怀朔,随北魏南徙河南,后魏任吏部尚书,封乐陵郡开国公,后改名朱瑞,字元龙。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邾氏族集中生活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山东邹县)、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等地名。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等记载:

⑴.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又称鄂尔沁氏、珠尔齐特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gitemok Hala。蒙古族、满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

⑶.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gut Hala。蒙古族、满族卓尔古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世代相传至今。

清代居住在甘肃省碾伯县的土族人马朱崇(字山父,号山子),曾改为朱氏。他的后人便以朱为姓。居住地称朱家堡。碾伯县即今天的乐都。   海南省的黎族人有自称为“勒威”的,意思是芭蕉的孩子,汉字姓为朱。   据《德昌县姓氏》记载,彝族人土比氏,汉姓为朱。   台湾省土著民族赛夏族中有茅武茅望氏,汉姓也为朱姓。   云南省拉族中有称为黑苦聪人的,他们世居金平,其中的妹未氏汉姓为朱。   此外,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如纳西族、蒙古族、回 族、东乡族、白族、朝鲜族等民族中都有朱姓。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当朱氏建立明朝,贵为国姓时,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如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了笼络蒙古贵族,便将许多蒙古人赐姓为朱氏。如赐蒙古族人策珠尔姓名为朱探,赐托果齐叫朱静,赐甘珠尔叫朱满,赐都呼叫朱恩,赐布都罕叫朱窥。

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如朱元璋曾赐义子李文忠(字思本)、冰英、何文辉(字德明)、徐司马(字从政)等人均为朱氏,但不久后又允许他们恢复本姓。又如明末民族大英雄郑成功(字明俨),本是郑芝龙与日本女子所生,初取日本姓名田川福松,回国后改为郑森。明末清初,郑氏父子拥立唐王,忠心报国,唐王朱聿键为了嘉奖他的一片赤诚,便赐他为朱氏,赐名成功,便是朱成功。因此,当时东南沿海与日寇都尊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世居吉林长白山、辽宁大凌河等地的满洲人中也有朱姓。一些八旗姓氏如乌苏氏、珠佳氏、珠锡哩氏后来均改为朱氏。宋代女真人中有元颜氏,与之对应的汉字姓是朱。

朱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三位,在台湾省则排名第三十二位,皆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八百四十六万一千余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左右。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江苏)。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朱姓 、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高姓等姓。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 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首领,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原福建省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后在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后裔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朱兴镜:兴镜祖派下任房系表第一派,字远铿,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九月初四申时,寿八十一岁,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闰三月初七酉时没,葬祖地狮子山巽山乾向。元配:蔡氏,明崇祯皇帝元年戊辰九月十三午时生,年三十三岁清顺治十七年庚子七月二十五酉时没,葬住居屋下首山内卯酉向。

:祖派源流第一派,宋国天圣年间人,为人淳厚质朴而善化,人遇人相非未当置辩彼或惭谢卒,葬江西婺源县官坑岭五里归垣穴壬山丙向。元配:汪氏,葬与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绚。朱德闻:迁湘始祖德闻位下齿録,明朝时期封,字名扬,元至正十二年壬辰三月初七寅时生,明洪武十二年来湘乙卯十一月十八辰时卒,寿八十四岁,葬悦来二坊长硚牌形山戌山辰向。元配:蒋氏,诰封恭人,元至正十九年己亥四月初七未时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九月二十三戌时卒,寿七十六岁,葬与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瓒。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隋朝灭陈国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沛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凤阳郡:隋朝时期置郡,治所在钟离(今安徽凤阳)。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中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时期改置为义阳国,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部一带地区。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太康县:秦朝时期置阳夏县。隋朝时期改为太康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一带地区。

永城县:东汉时期的临睢县,晋朝时期废除。隋朝时期又改置为永城县,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

"一本堂":余姚朱氏的始祖,据《余姚朱氏宗谱》清同治版记载:“南阳沛国朱氏南迁祖,分徙越州,又始于炜伯谦者,迨明州录事参军瑞府君嫡孙兵部尚书美甫君,分居双雁,为迁姚始祖。”

《余姚朱氏宗谱》载:“宋参军朱瑞,琅琊人,以录事明州,家于鄞,传二世廷碧公,熙宁时拜兵部尚书,致仕来姚,见双雁石仓之美而卜筑,遂世居焉。石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朱瑞,琅琊人,玉公十一世孙,字天锡,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享年七十三岁,宋初官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鄞。生三子,允祥、允迪、允中。

朱允迪,朱瑞次子,字惠吉,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卒仁宗至和二年(1055),享年七十二岁,官国子监丞。生二子,廷良、廷碧。

朱廷碧,朱允迪次子,字美甫,号万四,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宋神宗十年(1077)六月初十,享年五十九岁。官兵部尚书,致仕归,寻幽游胜,见余姚双雁石仓之美,筑室侨寓,遂世居焉,是为迁姚始祖。

按上述谱记,汉代时,朱氏由河南南阳县迁徙到琅琊,即今山东诸城县一带。宋时,朱瑞,任职于宁波“明州录事”,居鄞州。朱瑞之孙朱廷碧,宋熙宁时(1068—1077)拜兵部尚书,致仕后徙居余姚双雁乡石仓村,山峰有岩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今属余姚市梨洲街道,朱廷碧遂成为余姚朱姓始祖。

朱廷碧迁居冠佩村后,其后子孙又分批外迁。一支迁山阴县,一支迁上虞县,有一支迁入余姚城内龙泉山和城东北的梅川乡两地。其中,朱廷碧五世孙朱正秦(1204—1279)被奉为余姚一本堂朱氏始祖。按谱载:朱氏“虽有山阴、余姚、上虞之分,而原其一本,则皆发源于冠佩,而根本于南阳者也”。

朱正秦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端一世居冠佩,次子端二迁居余姚城内龙泉山南麓;后来小儿子端三也迁到龙泉山西麓居住。其中,端二的子孙在龙泉山南麓建造朱氏宗祠。

迁居姚城后,朱氏子孙繁衍,世系分三大支七大房分支。从此,余姚朱氏开创了长达九百馀年的兴旺历史,

余姚朱氏世系:一本堂支,朱廷碧始迁姚居冠佩,至五世朱正秦,为一本堂显祖。三支系:朱正秦为一世,生三子,端一、端二、端三,为二世。长子端一世居冠佩为第一支;次子端二迁居龙泉山之南麓,为第二支;季子端三迁居龙泉山之西麓,为第三支。

七大房:自端二至朱柳庄之子朱宗用,为大房;朱柳庄次子朱宗广,出继朱敬庄,为二房;朱宗勤,为在京三房,今以朱仲文之孙朱宗鼐支,为老三房,又称庆房;朱宗助支为四房;朱宗劲支为五房,居谢家路;朱宗勋支为六房,此房后代子孙不旺;朱宗勤、朱宗助、朱宗劲、朱宗勋均为朱柳庄之子。朱德让儿子朱宗勉支为七房;朱宗渤支为八房;朱端三一支居龙泉山西麓,称为后房;能在朱氏祠堂轮流值年的共七分支,故称七大房。这七大房中,第一大支朱端一,因仍留居冠佩里,不计在内;朱端三一支只算一房,其馀六房均为朱端二子裔,因此,余姚朱氏家谱,主要记载朱端二一支的谱系。

紫阳堂:出自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别号紫阳,江西省婺源县人,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在哲学思想上,他从二程学说发展为完整的理学体系,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曾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年,四方仰慕,弟子众多。其学派称为“程朱学派”。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按照历代规制,也编制了皇家家谱,称为玉牒,朝廷设有专官管理,称宗人府,记录皇族成员的世系。由于战乱,明代的玉牒没有存世。家谱的编修是每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有价值的文章。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它们大都由本族名流与本族有渊源关系(如亲朋好友)的著名学者、政界人士所写。谱序文章,其内容多为论述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修谱的历史、本族姓的源流。历史上保存下来见载于各朱氏族谱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谱序,数量极多。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谱序》。该谱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谱序》,见载于大多数朱姓族谱上。

江苏溧阳朱氏忠字号宗谱二十一卷,(民国)朱仲昌主修,朱寿昌等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紫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江都市图书馆。

福建紫阳朱氏建安谱,(明)朱莹主纂,明万历庚申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档案馆。

安徽徽城朱氏族谱,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泾川张香郁朱氏续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朱氏通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两卷,(清)朱映圭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梅陇朱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朱正奎等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氏四修支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朱孚唐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紫阳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山朱氏本支宗谱两卷,(清)朱伟轩编,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朱沛然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宗谱六卷,(清)朱福青纂,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朱氏八修支谱二十一卷,首五卷、末一卷,九修接续八修,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卷,附卷十五后,白鹿堂木刻活字印本共二十六册,有两册已残。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是明朝首任皇帝,庙号太祖。他生下26个儿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朱梓、朱杞、朱檀、朱椿、朱柏、朱桂、朱柍、朱植、朱栴、朱权、朱楩、朱橞、朱松、朱模、朱楹、朱桱、朱栋、朱(木+彝)、朱楠。

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讳偏旁部首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注述堂朱氏1995年新续的字辈依次为:从孝友忠信,承修大光明;秀雅仁廉敬,志尚功道恒。德才贤立业,家富万春荣;奉献继世长,华邦永昌盛。(从字辈为注述堂朱氏二十一世孙)

孙辈起二十代后裔使用之字辈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赡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注:问号处为木字旁加彝字。

新编朱氏统一字辈:“紫阁书弘文博学富经纶阳光照寰宇云高锦长春世家建奇秀国泰运昌隆泽惠禄荣祚广益启明侯万载庆丰硕克成功永存古训勤守继雄豪振乾坤流晖焕玉彩新景展鸿图芳名标青史德业传千秋”。

朱熹一系字辈:“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朱茶元一系字辈:“胜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国必如真士志孟洪泰一以于时正良元仲思吾继可懋邦宗永景维若启怀崇方鼎有华国彦达述弘徽”。

紫阳朱氏江苏一支字辈:“文光友俊,克之其昌”。

紫阳朱氏一支字辈:“殿衍宗德允锡为光汝其茂觉怡顺斯仰敬承立达育化元英安怀致信世保治平”。

紫阳朱氏一支字辈:“芳绍先儒道延来世永振人文为家之式诗书泽远礼乐源长祖功宗德孙子其昌”。

四川苍溪朱氏字辈:仕代永昌六朝克仁义礼”。

四川达县朱氏字辈: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四川荣县朱氏字辈:“光宗永正国安世秀元文廷仕朝天子荣兴登有明”。

四川自贡朱氏字辈:“照世英明敬良有金朝廷上宾福昭光烈地泽长珍西和永得锦章孔兴”。

四川朱秀一支字辈:“彦文世中国三一登(成)正永天元开启大占宏兴佑尔仕子昌显光明孝友昭人瑞诗书隐道根诚心遵古训克念振家声广泽符河海高应秉日星修身能造福皓月满乾坤”。

四川资中朱氏字辈:“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四川通江朱氏字辈:“文曰如有仕兆以学继习廉等希云景孟秀绍光贤”。

四川自贡荣县一脉:天山学正文字玉光永世朝宗万国良。

朱氏一支字辈:“沛国家声远考廷世泽长文章传彦义孝友焕龙光安徽合肥长丰”。

朱氏一支字辈:“敦本广信守正学文”。

朱氏一支字辈:“应可从之继 克希尧舜世 时崇孔孟文 家昌光国义 廉秉学怀步 开启庆恩洪 桂培德乃大 宝锡凤自鸣”。

江苏睢宁沙集朱大庄朱氏一支字辈:“敦本宜宗,培兹家世”

湖南岳阳平江岑川朱氏朱榘(柱)后裔字辈:炅---仕---必----显---应天有德,惟绍克昌。永思祖敬,伯庆能良。---基宏开远绪,本厚发嘉祥。先训昭来世,光宗在炳扬。---时隆元运泰,业振和福康。品端恭俭让,学富治新邦。

朱亥:战国勇士,魏国人。是朱姓最早出人头地的人物。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40斤重的铁锤,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

朱然(182年-249年),字义封,本名施然,扬州丹阳郡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官至大都督。

朱敬则: 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学家。字少连,永城人,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生。历仕高宗、则天、中宗三朝,历官洹水尉、右补阙、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后迁凤阁鸾台平章事,执行宰相职务。他为官清廉,辞官归来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

朱淑贞:(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元末农民起义,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统领了这支起义军。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北京),推翻蒙元,建立明朝,庙号太祖。其后共传12代17帝,立国276年。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朱载堉:明朝音律学家、数学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

朱镕基:1998年3月至2003月3月任国务院总理,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岷庄王朱楩之后。

朱宣咸(1927-2002),杰出的中国画画家、木刻版画家、漫画家与美术活动家。

朱光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

朱清时: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负荆勤读;折槛旌忠: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年轻时家贫,靠卖柴为生,肩挑薪而目读书。汉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多次忤逆权贵。成帝时任槐里令,上书借上方剑,斩佞臣张禹,汉成帝发怒要杀他,御史拉他出殿,他攀折殿上门槛大呼:“我能跟从龙逄、比干在地下,也知足了!”被赦免。后来要修门时,汉成帝不让换,说是用来旌表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阳世泽;白鹿家声:全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别号紫阳。尝讲学于白鹿洞书院。

鸾台表直;鹿洞垂规: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逝世。下联典出南宋时期的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治推北海;歌遍南阳:上出典出汉朝舒地人朱邑,年轻时为桐乡啬夫(乡官名,掌管诉讼和赋税),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很受吏民敬爱。后举贤良,官北海太守,治行推第一,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永平初年为卫士令,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人们为他作歌:“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民怀其惠。”

婺源著氏;徽国流芳: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婺源人(今福建三明尤溪),理学大家。逝世后谥昊“文”,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鹅湖世泽;鹿洞家声: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此联采用南宋朝时期的朱熹题白鹿书联联。

两朝天子;一代圣人。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鸾台夸气节;道院画禽鱼:上联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博学而重气节。咸亨年间为洹水尉,武后时曾上书实行宽简仁爱之政,打击朋党,受赏识,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人称有董狐(古代良史)之笔,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当时,大臣魏元忠、张说受张易之诬陷,没人敢站出来说话,朱敬则一人上谏,使二人得以免逝世。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明朝宁王朱权后裔,世居南昌。明亡后,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建青云普道院。擅画水墨花卉禽鱼,简练概括,形象夸张,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又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从李侗学习,是二程(颢、颐)的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他任南康军守时,曾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并亲手订立学规。又曾在江西铅山鹅湖山讲学。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

沛国源流远;紫阳世泽长: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国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朝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一百四十三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昔贤教学地;古洞闷淳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此联采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书联。

汉室忠臣旌折槛;理学心源忆考亭: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御寇;才女词几致贻讥:上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因部将叛变而被俘,任前秦尚书。后在淝水之战中,反秦归晋,历官豫、兖、青诸州剌史,多立战功。下联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生于仕宦家庭,幼年聪慧,喜读书。因对婚姻不满,抑郁悲伤,诗词多幽怨之作,当时人称其词为“才女词”。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又善画,兼通音律。

似见尼山传道日;犹闻鹿洞听经时:台湾省金门县朱子祠联。

爱士礼贤,名戴太守;淑人君子,帝表司农:上联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联典指汉朝名人朱邑事。

玉海金山,表彦和器宇;琼林黄榜,大会状文章:上联典指梁代朱异,字彦和,遍览五经,尤明礼易。下联典指明朝朱缙、朱希周、朱国祚,先后皆中状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一千余年著述,未坠斯文: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此联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轮廓。朱熹“为官勤政,凡事躬行”,“莅政纤悉必亲苟利于民,虽劳无惮但赋税出入之簿,逐日检阅,以防吏胥之弊”。他生活俭朴,居住简陋,“端居托穷巷,廪食守微官”。他任职期满,代者未至,便借陈良杰之馆居住,“终日悠然,如在深谷之中”,因借老聃门人庚桑楚居畏垒之典故,称其名为“畏垒庵”,后来索性提早把行李和眷属搬回崇安老家。

迁居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此联为浙江省余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来源于苏州;下联典出余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

迁移自吴歙婺而来,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称梓里;裔嗣逾宋国元明以后,诗书启佑,几人腾翥咏梧冈:朱氏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泾县墉头街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迁移经历。下联典出宋国代以来,朱氏人才辈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三贤祠对五老峰,谁是石,谁是匪石,八心万古绝磨磷: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朱"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

  "一本堂":余姚朱氏的始祖,据《余姚朱氏宗谱》清同治版记载:“南阳沛国朱氏南迁祖,分徙越州,又始于炜伯谦者,迨明州录事参军瑞府君嫡孙兵部尚书美甫君,分居双雁,为迁姚始祖。”

  《余姚朱氏宗谱》载:“宋参军朱瑞,琅琊人,以录事明州,家于鄞,传二世廷碧公,熙宁时拜兵部尚书,致仕来姚,见双雁石仓之美而卜筑,遂世居焉。石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朱瑞,琅琊人,玉公十一世孙,字天锡,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享年七十三岁,宋初官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鄞。生三子,允祥、允迪、允中。

  朱允迪,朱瑞次子,字惠吉,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卒仁宗至和二年(1055),享年七十二岁,官国子监丞。生二子,廷良、廷碧。

  朱廷碧,朱允迪次子,字美甫,号万四,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宋神宗十年(1077)六月初十,享年五十九岁。官兵部尚书,致仕归,寻幽游胜,见余姚双雁石仓之美,筑室侨寓,遂世居焉,是为迁姚始祖。

  按上述谱记,汉代时,朱氏由河南南阳县迁徙到琅琊,即今山东诸城县一带。宋时,朱瑞,任职于宁波“明州录事”,居鄞州。朱瑞之孙朱廷碧,宋熙宁时(1068—1077)拜兵部尚书,致仕后徙居余姚双雁乡石仓村,山峰有岩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今属余姚市梨洲街道,朱廷碧遂成为余姚朱姓始祖。

  朱廷碧迁居冠佩村后,其后子孙又分批外迁。一支迁山阴县,一支迁上虞县,有一支迁入余姚城内龙泉山和城东北的梅川乡两地。其中,朱廷碧五世孙朱正秦(1204—1279)被奉为余姚一本堂朱氏始祖。按谱载:朱氏“虽有山阴、余姚、上虞之分,而原其一本,则皆发源于冠佩,而根本于南阳者也”。

  朱正秦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端一世居冠佩,次子端二迁居余姚城内龙泉山南麓;后来小儿子端三也迁到龙泉山西麓居住。其中,端二的子孙在龙泉山南麓建造朱氏宗祠。

  迁居姚城后,朱氏子孙繁衍,世系分三大支七大房分支。从此,余姚朱氏开创了长达九百馀年的兴旺历史,

  余姚朱氏世系:一本堂支,朱廷碧始迁姚居冠佩,至五世朱正秦,为一本堂显祖。三支系:朱正秦为一世,生三子,端一、端二、端三,为二世。长子端一世居冠佩为第一支;次子端二迁居龙泉山之南麓,为第二支;季子端三迁居龙泉山之西麓,为第三支。

  七大房:自端二至朱柳庄之子朱宗用,为大房;朱柳庄次子朱宗广,出继朱敬庄,为二房;朱宗勤,为在京三房,今以朱仲文之孙朱宗鼐支,为老三房,又称庆房;朱宗助支为四房;朱宗劲支为五房,居谢家路;朱宗勋支为六房,此房后代子孙不旺;朱宗勤、朱宗助、朱宗劲、朱宗勋均为朱柳庄之子。朱德让儿子朱宗勉支为七房;朱宗渤支为八房;朱端三一支居龙泉山西麓,称为后房;能在朱氏祠堂轮流值年的共七分支,故称七大房。这七大房中,第一大支朱端一,因仍留居冠佩里,不计在内;朱端三一支只算一房,其馀六房均为朱端二子裔,因此,余姚朱氏家谱,主要记载朱端二一支的谱系。

  朱氏还以"凤阳"为堂号。

  朱亥:战国勇士,魏国人。是朱姓最早出人头地的人物。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40斤重的铁锤,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朱朱士行:三国时第一个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中国僧人讲经往往从他开始。

  朱敬则: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学家。字少连,永城人,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生。历仕高宗、则天、中宗三朝,历官洹水尉、右补阙、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后迁凤阁鸾台平章事,执行宰相职务。他为官清廉,辞官归来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毛主席对敬则公的评价:——摘自刘昫等《旧唐书》卷九十《朱敬则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朱敬则政治家、历史家,年七十五。 贾谊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毛泽东读刘昫等《旧唐书》卷九十《朱敬则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26页)

  朱温: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公元907年代唐称帝,后为其子友珪所杀。

  朱熹:(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相传为浙江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元末农民起义,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统领了这支起义军。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号称明太祖。其后共传12代17帝,立国277年。朱

  朱棣: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曾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后代改姓‘昃’)

  朱载堉:明朝音律学家、数学家。

  朱静庵:明朝浙江海宁人,尚宝卿朱祚之女,幼颖悟,工诗。嫁教谕周济为妻。自伤非偶,情见乎词。有《咏梅》诗:“可怜不遇知音赏,零落残香对野人”。

  朱耷:即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水墨写意画大师。

  朱中楣:活动于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字懿则,一字远山,江西南昌人。明宗室辅国中尉议汶次女,吉水兵部侍郎李元鼎妻,礼部尚书李振裕母。著有《石园随草》。

  朱柏庐: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用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其《治学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

  朱红灯:(?—1899年),原名朱逢明,山东泗水县柘沟镇宋家人。义和团最初领导人,主张“扶清灭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镕基 :男,汉族,1928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1949年10月入党,1948年12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1947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学习并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1951年至1952年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生产计划室副主任。1952年至1958年任国家计委燃动局、综合局组长,国家计委主任办公室副处长,国家计委机械局综合处副处长。1958年至1969年任国家计委干部业余学校教员、国民经济综合局工程师。1970年至1975年下放国家计委“五七”干校劳动。1975年至1979年任石油工业部管道局电力通讯工程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副主任工程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室主任。 1979年至1982年任国家经委燃动局处长、综合局副局长。1982年至1983年任国家经委技改局局长,国家经委委员。1983年至1985年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85年至1987年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7年至1991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1991年至1992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兼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2年至1993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至1995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95年至1998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3月起至2003年初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朱启:1942年5月出生,云南祥云人,上将。196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月入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1990年晋升少将军衔;1996年晋升中将军衔;2004年6月年晋升上将军衔朱。

男,祖籍江苏太仓,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汉族,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国学者。还曾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能源部长。

:(1927年浙江台州~2002年重庆),中国画画家、木刻版画家、漫画家与美术活动家。20世纪40年代初起从事中国画,版画与时政漫画。长期以来,朱宣咸正直无私的先后担任了新闻、文化、教育、出版系统的美术领导工作,作为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美术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对于建立、推动和促进20世纪中期与后期重庆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与走向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政府授予“献给共和国创立者”勋章。

  朱明:(1967年10月21日~),上海市崇明县港东乡人(今港西镇)。著名中国书画家、中国流艺术家国画流派、中国流艺术理论创始人和经济观察家等。现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1]等 。

  朱千华 :男,汉族。生于江苏如皋搬经镇。著名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扬州定居、工作、生活。2006年6月开始行走在南方腹地,作岭南田野考察。现旅居广西南宁,从事岭南文化研究,专业写作。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专栏作家[2]。代表作有“岭南文化三部曲”:《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岭南田野笔记》、《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等。朱千华的作品,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辽阔原野,在充满乡村诗意的同时,也充满着原始的野性与力度,并与现代文明相抗衡。2006年,其散文名篇《那些销魂荡魄的声音》荣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朱迅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1987年 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青少年部《我们这一代》主持人。1988年 主演电影《摇滚青年》 ,饰小小。1993—1999年连续5年主持NHK教育台《中国语讲座》 ;连续2年主持日本NHK电视台直播节目《中日歌会》 ;主持日本电视台《亚洲观》 ;主持NHK—1《悠久的长江·三峡》 、 《亚洲歌坛》 、 《真夜中的王国》。1997—1999年 出演日本中京电视台《艺能人竞争》 ;连续2年担任日本朝日电视台直播节目《今晚》节目主持人;出演电影《BANSU KO GALS》 、《三巨龙》。

  朱       朱茵:香港明星朱茵小姐,拥有许多的人气,播出的反应抗日战争的连续剧《逐日英雄》,朱茵在片中饰演了一名抗日女英雄,成为了大众注目的焦点,电视剧收视率因此一路飙升。曾经风靡中国的台湾乐坛人气组合F4中的帅哥朱孝天最近因为一系列活动而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此外,朱茵还在情景喜剧《老娘舅和他的儿孙们》、 《开心公寓》中分别饰演了重要的角色。

  朱军:男,祖籍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生于兰州,1964年4月26日出生。1996年3月至今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1999年在全国金话筒节目主持人评选中获银奖第一名[3]。2009年10月1日受邀在天安门西观礼台观看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现主持CCTV-3《艺术人生》、CCTV-音乐《音乐人生》、曾主持《乡风乡韵》《东西南北中》《春节联欢晚会》《心连心艺术团》《大型晚会》。中央电视台主任播音员。2010年《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晚会主持人 ,2010年9月成为《艺术人生》制片人,2010年8月14日 《风雨同舟 情系舟曲》大型赈灾晚会主持人,2010年10月31日与曹可凡、陈蓉、董卿共同主持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文艺晚会 ,2010年11月12日与搭档董卿解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及亚运会序曲珠江巡游, 2010年11月27日与搭档董卿解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闭幕式。朱

  朱孟依:香港合生创展集团主席[9-10],是中国房地产界的风云人物。

  朱小丹:男,汉族,1953年1月出生,浙江温州人,1971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12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

[祈、圻、,读音作qí(ㄑㄧˊ),亦可读作guǐ(ㄍㄨㄟˇ)]。祈姓,得姓始祖是伊祁轨(伊耆轨,祁石年、祈监明)、祈系、姜高祈。祈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六十二位,多以太原、扶风、南郡、齐郡为郡望。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二十五子中的祈,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酉、()、己、滕、箴、荀、任、僖、、依,这十二个姓后来分衍出了许许多多的氏

该支祈氏与祁氏同源,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姓氏读音作qí(ㄑㄧˊ)

第二个渊源:源于伊祈氏,出自帝尧陶唐氏长子监明,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该支祈氏,源于帝尧陶唐氏的长子监明。

监明原姓伊祈氏,亦称伊祁氏、伊耆氏,名轨,一名石年。

监明有兄弟九人,原居帝都(今山西平阳临汾),监明单生一子叫永河。由于监明早逝,永河不得立为诸侯,因此被帝尧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其许多后裔以封地为氏,称刘氏;亦有以先祖原姓氏为单姓者,分别称为祈氏、祁氏、伊氏、耆氏。

因此,在史籍《帝纪》中记载有:帝尧陶唐氏,祈姓也。

该支祈氏亦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读音作qí(ㄑㄧ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宗教,出两周时期王室祭山名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两周时期原为祭山之名,是古人在祭祀天地时对所选用居地周围最高之山的称谓,后成为职掌祭祀天神的大祭司的官职称谓,称“人”。

古代,四字同义通假,因此,亦称祈人庋人,成为后世专司祈祷类祭祀的通称,其祭山的名称被称为祈县庋县,通用。

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注》中有记载:玉人其祈沈以马。在典籍《诗经·尔雅·释天》中也有同样的描述:祭山曰

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人氏、亦称祈人氏、人氏、庋人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祈氏。只有该支祈氏的姓氏读音guǐ(ㄍㄨㄟˇ)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惠公之子高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齐惠公生子高祈,祈生公孙,子尾之后。

姜高祈,是齐惠公姜元(公元前608~前599年在位)的儿子,后为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2~前548年在位)的大夫。

在姜高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高祈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分称祈氏、高氏;还有以其封邑为姓氏者,称公孙氏、子尾氏等;子尾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子氏。

该支祈氏的姓氏读音作qí(ㄑㄧ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祈系,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祈奚,就是祁奚,字黄羊,是史籍中记载最早的祈氏者,春秋时期的晋国上卿,在晋厉公姬寿曼(姬州蒲)八年(公元前573)担任中军尉。祈奚的受赐封邑就是祈邑(今山西晋中祈县)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祈奚最为人称道的是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为姓氏,称祈氏,或祁氏,二为一家同氏,姓氏读音作qí(ㄑㄧˊ)

要注意的是,该支祈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个著名人物叫祈,是北宋真宗赵恒执政时期的大臣.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他出任负责管理钱粮度支的员外郎,当时宋真宗有事要传唤祈,一时口误,错将祈卿家叫为初卿家。由于皇帝是金口,因此绝无人敢指出皇上有口误,于是祈只能从其祖父开始,均改为初氏,并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伊祁轨(伊耆轨,祁石年、祈监明)、祈系、姜高祈。

祈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六十二位,多以太原、扶风、南郡、齐郡为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南 郡:历史上的南郡有二: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下辖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带地区。隋朝开皇初年被废黜(辛丑,公元581)秦朝置南郡,颌有今湖北原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汉置江陵县为郡治,即今江陵县,唐改为江陵郡,旋升为江陵府。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澹生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宗族特征(资料下次补充)

六、字辈排行(资料下次补充)

亲仇并举;乌兔咸驯:上联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祈奚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的典故;下联说的就是祈大孝感君王的故事,祈至今还是祈氏的骄傲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这是春秋时期晋平公姬彪执政时(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晋国发生的一件历史事件。当时,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晋平公询问大夫祈奚,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呢?祈奚回答说:解狐可以。晋平公听了很惊讶,问道:那解狐不是与你有仇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祈奚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晋平公派解狐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只不过解狐很快就得病死了。又有一回,晋军需要增加一位中军尉,于是晋平公又咨询祈奚。祈奚说:祁午合适。晋平公又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祈奚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中军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晋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中军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听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祈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祈 午:(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午,祈奚之子;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祈午被其父祈奚推荐为晋国中军尉,统领晋军主力,曾率军至曲沃(今山西临汾)驱逐贵族栾盈。

祈 盈:(生卒年待考),亦称祁盈,祈午之子;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晋顷公姬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5~前512年在位)的晋国大夫。

祁盈的家臣祈胜、邬臧二人换妻淫乱,祈盈将二人收捕。后来祈胜通过贿赂大夫荀跞向晋顷公进言,诬陷祁盈,祁盈遂被昏聩的晋顷公所杀。

祈 纤:(生卒年待考),亦称祁纤;河东人(今山西夏县)。著名北魏时期方士。

传说祈纤的相法十分高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十分欣赏他,拜他为上大夫。不过,祈纤不久即被罢职。

祈 序:(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序;江南人。著名宋朝画家。

祈序是宋朝著名画家,他专工画花竹翎毛,兼长水牛及猫。

祈 宰:(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宰;江淮间人。著名宋、金之际名医。

北宋末期,祈宰以医术补官。

金兵攻破汴京后,祈宰被俘,进而入金国太医院,累迁中奉大夫、太医使。后因上疏反对攻南宋,被杀。

祈 顺:(公元14341497),亦称祁顺,字致和,号巽川;东莞梨川人(今广东东莞)。著名明朝大臣。

祈顺十七岁参加乡试,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进士,选拔首甲,因姓名与皇帝朱祁镇(明英宗)音近,讳抑置二甲第二名。授兵部主事,出巡山海关,后转户部督饷临清,升员外郎郎中,曾任会试同考官。

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皇帝赐祈顺一品服出使朝鲜。他在出使期间,首先废除商人跟随使者出国贸易的旧习,又完全拒收朝鲜君臣赠送的全部金银宝物,使该国君臣感动不已,特建一座却金亭来纪念他。不久,祈顺任江西左参政,任职三年后,因事牵连,降职为贵州石阡府知府,祈顺到任后,开屯田,亲自讲学,颇有政绩。

明弘治年间,云南政乱,调祈顺为云南知府。他抵任后,通权达变,激浊扬清,经治理,动乱平息,政通人和。

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祈顺升任山西右参政,两年后任福建右布政使。不久,转任江西左布政使。任内为官清廉,洁己爱民,曾捐俸修葺庐山的白鹿书院。在任年余,政声大著。

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农历11月病逝于任上,终年六十四岁。

著有《巽川集》二十卷,《石阡府志》十卷,《巽川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祁 敏:(生卒年待考),亦称祁敏;广东东莞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进士。官至户部郎中。

祈 敕:(生卒年待考),亦称祁敕;广东东莞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举人,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进士。

授刑部主事,后任刑部郎中,以善决疑狱著称,民众呼之为祁佛爷。曾外放出任饶州知府。

祈 鹤:(生卒年待考),亦称祁鹤;山西安邑人(今山西夏县)。著名明朝官吏。

明正德年间进士,累官至山东副使。嘉靖间镇压山西青羊山抗拒官府之民众,特受节钺。

祈 焕:(生卒年待考),亦称祁焕,字蕴文,号蔚;吴县(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画家。

幼即博览诸家,师承善本,其熏习摹仿,凡五十年。晚岁自成一家。

败毫破墨,信笔挥洒,颇有古穆之趣。特不利时目耳。

尤好彝鼎图书,多蓄古砚,著有《二十八砚斋集》、《墨香居画识》、《柳亭诗话》等。

祈顺之:(生卒年待考),亦称祈顺之;岐州扶风人(今陕西乾县)。著名唐朝大臣。

唐玄宗时累任左司员外郎。天宝五年,任刑部员外郎,受诏至北海斩杀太守李邕。六年,撰写《开梁公堰颂》。唐肃宗乾元二年,编撰《南叟训》。

祈韵士:(生卒年待考),亦称祁韵士;山西寿阳人。著名清朝官吏、地理学家。

清乾隆年间进士,累官至户部郎中。后受牵连入狱,并流放新疆伊犁。清嘉庆十六年聘为兰州三山书院主讲。

祈韵士熟悉满文,热心研究西北山川疆域和各部族历史。

清嘉庆十年(公元l805),祈韵士取道哈密、吐鲁番谪戍伊犁,所著《万里行程记》对沿途所经记载极详,尤其是持殊的地理景观,因为这是他一生研究的重点。祈韵士到伊犁后,利用全疆档案,写了好几部西北史地名著。

著有《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伊梨总统事略》、《藩部要略》等。

祈土贡:(公元17771844),亦称祁土贡,字竹轩,一字寄庵;米山孝义村人(今山西高平)。著名清朝大臣。

祈土贡的祖父祈果是清朝工部员外郎,父亲祈汝奘曾任清廷中书省中书令。

由于家庭的熏陶,祈土贡十四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一岁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右侍郎、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刑部尚书等职。

鸦片战争暴发后,祈土贡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接替林则徐职务,调任两广总督。

祈土贡面对英军攻陷虎门,逼近广州的严重局面,积极改善防务,重修虎门炮台;修造新式战舰,向外购买武器加强清军战斗力;并在虎门附近屯田储粮,为阻击英军入侵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冬,祈土贡得了喀血症,于次年农历5月病逝广州。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农历10月,其灵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张穆为他作了墓志铭,清廷下令按尚书惯例赐恤,谥号为恭恪

祈崔藻:(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崔藻;山西寿阳人。著名清代大臣。

清嘉庆年间进士。曾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

清同治初年,祈崔藻出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同宰相)

祈崔藻提倡朴学,喜好词辞,擅长书法。著有《马首农言》、《勤学斋笔记》等。

祈崔藻的弟弟祈宿藻为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其子祈世长亦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著有《翰林书法要诀》、《祁文瑞公年谱》。

祈兆熙:(生卒年待考),亦称祁兆熙;江苏上海人(今上海市)。著名清朝官吏。

官至广东知府。在广东为官十七年,历办督署洋务等事,熟悉外国事务。清同治年间曾护送中国首批留学士赴美国。

祈兆熙是奉命护送第三批留美幼童的小官,那批幼童中也包括他自己十二岁的儿子祈祖彝。

精细的祈兆熙,留下了一部著的《游美洲日记》,成为记述幼童赴美行程的宝贵的第一手史料,它绘声绘色,把后人带回一个多世纪前的跨海旅途。

在他的《游美洲日记》里记载道:

在上海登船的头天晚上,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洋泾浜——那条河的位置,即今天上海的延安路高架”——一带的自来火灯(煤气灯)簇簇匀排,荡漾波心,快乐之极。启航的时候天蒙蒙亮,他们兴冲冲全部早起,观看轮船驶出吴淞口。

午后的天气变坏了,风雨交加,舱面不能行走,晕浪者呕吐大作,俱睡而不能起。风浪一起,舱间便多啼哭声,不得安睡

次日早晨,广东籍居多的幼童们想饮茶,船上的雇工应酬甚好。但孩子们未喝几口茶,立刻呕吐,晕船又开始。这一整天风雨连绵,晕浪者饮薄粥而已。晚十二点时,颠簸又甚,诸生多啼哭声,不得安睡

可是幼童的适应性也真强。经过十来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每遇大风暴,祈兆熙等大人们还如醉汉,可孩子们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到了深夜,小家伙们还在大菜间游行,喧哗不已。他们甚至有些喜欢风浪,因为风高浪急的时候,祈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祈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应篇》、《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晚上则让孩子们温习西书,他要求严格,有差误者,要挨手板心。

幼童们开始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祈兆熙治喉咙痛的咸西瓜皮抢吃个精光。但是航程过半时,多半幼童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

祈兆熙在日记众记载:早晨8:30,中午1:30,晚上6:30,当用餐小锣敲响,他们就会饶有兴致地坐到餐桌旁。每人坐处大碟一,勺一,刀一,叉一;洋布手巾一方,束以白铜圈。

祈兆熙记述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鱼、甜咸皆有的面饼,饮料有奶茶、冰水。饮毕,进高脚瓷盆四,装水果二、干果二,每人随意食之。干果即胡桃、杏仁、葡萄干等。

聪明的幼童们,迅速学会了船上一些外国人的投掷沙包游戏:在舱面上,以囊沙如枕七八,互相抛掷,作消闲舒筋骨

在祈兆熙的日记中,还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记述。他曾薄责三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口舌斗嘴的人。一天,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遗弃的地图,他看到后严厉斥责,命送回原处。不仅如此,他还把幼童集合起来训话,告戒他们说:用了船上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处;精细的东西,千万不能损坏;只有这样,人家才说你聪明,不会讨厌你。你们给我记住!

三十天航行终于结束,预备在旧金山上岸之前,祈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

为到金山上岸光辉。祈兆熙想到的一直是满清王朝的国体和形象。

九、名人名篇:(资料下次补充)

旨在探究姓氏的文化意义和起源,所以综合整理了一些比较大的姓氏的文化,希望藉以交流,欢迎指正和补充!

李姓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1、源出嬴姓说,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因为皋陶是我国最早的司法法官,以理服人,所以命名为理氏(古代理和李想通)。得姓始祖为李利,老子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李氏因皋陶官职得姓为理,后代理徵避难,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了李子树上的李子充饥。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商朝时期,一个名叫巴人的,居住在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请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

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

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

郡望主要有:陇西郡【天下李氏出陇西】、赵郡、顿丘郡、中山郡、广汉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堂号主要有:陇西堂、青莲堂、赵郡堂,平棘堂等。

甘肃陇西:本李真乃广,忠孝杰(守)家帮。

甘肃陇西: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

甘肃陇西: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王姓起源主流有五种说法:

1、源于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上谏,被废为平民。他的儿子姬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秦朝时期,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2、源于子姓。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

3、源于妫姓。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源于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 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

王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占了王姓的42%。

郡望一共有21个: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阳郡,中山郡、陈留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金城郡、海汉郡、长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主堂号是太原堂,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

太原堂王氏字辈: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张姓的起源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发源地清河,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

2、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3、始祖张挥,发明了弓箭。影响很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

郡望共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

清河堂张氏: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

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

主要分布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什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

刘姓郡望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彭城郡、沛郡、弘农郡、河间郡、中山郡、梁郡、顿丘郡、南阳郡、东平郡、高密国、竟陵郡、河南郡、尉氏县、广平郡、丹阳郡、广陵郡、长沙郡、临淮郡。

郡望堂号的正宗为彭城堂。除此之外,用的最多的是藜照堂。

刘氏彭城堂: 元大焕兴子(中), 万汉绍诚一,添先宗祖仕,再思贵福德 ,广志时必有 ,(运)忠常培国本 ,显耀振鸿文, 永远恢宏绪 ,昌明建伟勋,孝友传家久 ,宽仁衍泽长 ,敬恭延瑞庆 ,敦笃迪辉光,肃雍成矩在,秉礼奕世芳,廉让康邦道 ,诗书蔚华江。

陈姓的主要起源有以下几种:

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

1、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2、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3、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

4、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类似的还有女真族陈氏、蒙古族陈氏、满族陈氏、哈尼族陈氏、侗族陈氏、土家族陈氏、布依族陈氏、瑶族陈氏、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回族陈氏 、苗族陈氏等等。

5、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颍川,有“陈林半天下”之称呼。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

郡望主要有:颍川郡、汝南郡、下邳郡、广陵郡、东海郡、河南郡、武当郡、新安郡、庐江郡、冯翊郡、京兆郡。

堂号主要是义门堂、颍川堂、三恪堂等。

义门堂统一新派:鸿新世绪 敬迪前光 传家孝义 华国文章 诗书启秀 英俊联芳 善有余庆 和则致祥 欣逢泰宇 景运绵长 政先仁惠 科尚贤良 惟兹后裔 锡福咸康 允循训典 定保荣昌

1、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2、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

郡望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

堂号主要有弘农堂、关西堂、四知堂等。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重庆开县杨氏字辈:“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重庆巫山杨氏字辈:“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

1、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2、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3、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

4、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等占比较大。

郡望主要有:天水郡、涿郡、南阳郡、颖川郡、下邳郡、平原郡、汉阳郡等。

堂号有:天水堂、半部堂【半部论语治天下】、孝思堂、萃涣堂、爱日堂、顺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庆源堂、积善堂、乐善堂、绵远堂、茂文斋、沐恩堂、孝义堂、著存堂、怀永堂、嘉会堂、清献堂、棣华堂、崇礼堂、文贤堂、沐思堂、谷诒堂、衍庆堂、双砚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义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崇谊堂、崇本堂等。

半部堂赵姓辈分:伍,银,在,如,永;公,兴,正, 大,子;士,德,明,万,昌;延,治,景,从,懋........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

3、源于改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黄姓、以南多黄姓的分布局面。

郡望主要有: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南安郡、西郡、江陵郡、松阳郡、固始郡。

堂号主要有:山谷堂、江夏堂、宽和堂等。

江夏义城堂一支黄氏家谱字派……兆(忠)、孝、允、若,业、纪、崇、伦,继、志、昭、本,天、佑、新、群,宪、令、功、举,荣、耀、华、英,同、辉、先、烈,远、振、家、声。……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期。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源于姬姓,始祖为周文王姬昌。黄帝的后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3、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四省,其次分布于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和贵州。

周姓的郡望有19个以上,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昭州、武功。

周姓的堂号也很多,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细柳、笃祜等堂号,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

周氏汝南堂一支字辈:“龙虎榜中文麟显大魁名楚南昭盛业崇本振兴隆上明祜应远良贤显大邦文章扬国泰光辉耀凤祥京士永光文世其......

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4个起源:

1、源于姜姓,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2、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3、源于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4、源于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

吴姓郡望首推延陵县,此外还有、濮阳郡、陈留郡、渤海郡、吴兴郡、汝南郡、武昌郡等。

渤海堂字辈:永德光正先 忠孝家声远 文运开科监 诗书成大贤 乾坤皆锦秀 江山久流传

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东晋时期氐族,分布于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进入南北朝后,基本都同化为汉族徐姓了。

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汉族。

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

郡望主要有:东海郡、高平郡、高宛郡、琅邪郡等。

堂号主要有:东海堂、高平堂、高宛堂、琅琊堂、雪山堂。

江苏沛县和安徽肖县一支徐氏字辈:“法先承传训培思忠厚良心怀天道广敬安庆去祥本宗启东方贡献增荣光庭信威振远正大兴隆昌”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8、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京津、河北大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端,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

郡望主要有:陈留郡、汲郡、太原郡、乐安郡、东莞郡、吴郡、富春郡等。

堂号主要有:平治堂、乐安堂、富春堂、映雪堂【东晋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为皇帝单列封为“映雪堂”。】

孙氏一支字辈:添应嗣道文安友秉世尚继之启林士承祚永家逢盛际昌元运开宏景龙翔芳自腾光泽长焕炳定国滋纯良兴邦在登敏遵经守正传先绪齐远振

1、源于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大姬嫁给他,封之于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镇),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后又封于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陈国,侯爵,以备三恪,又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为氏,称胡氏。

2、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3、源于姬姓:《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公元前763年,郑国恃强攻入胡国。姬胡亡国后,胡国子孙仍以国号为氏。

4、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

5、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

6、源于改姓,其起源颇为传奇。当年,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乙酉(925)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 明经胡氏后人中,为官者少,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最为知名者当数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名人胡开文和胡适等。“明经胡”又称“李改胡”。

7、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四川、浙江、安徽五省,其次分布于贵州、云南、江西、江苏、河南、重庆、山东。

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淮阳郡、新蔡郡、义阳郡、庐陵郡、弋阳郡、定城郡等。

堂号主要有:安定堂、三恪堂、淮阳堂、新蔡堂等等。

江苏徐州安定堂:大德传后世,纯仁继续长,庆祥安基业,瑞光照定堂。文定堂:尊祖敬宗,万世永清;克绍先业,以振家声……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2、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6、源于改姓而来:鲜卑族改朱姓、蒙古族改朱姓、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

郡望主要有: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等。

堂号主要有:白鹿堂、居敬堂、折槛堂、一本堂、紫阳堂等等。

1、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2、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正妻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泉。周灭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坚贞不屈,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

商朝殷太师封于比,故名比干,是一位爱国忠臣和政治家。他为民请命、冒死进谏,直到遭残暴的纣王剖心殉国。比干的遗孤赐姓林氏,后裔逐渐遍及海内外。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

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郡望主要有:济南郡、下邳郡、南安郡、晋安郡、西河郡等。

1、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这个地方,虞的儿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见毛诗谱)。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为圣母。周武王与妻子邑姜欢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可把唐国封给他。后来胎儿出生了,手心果然有个“虞”字,故起名为虞,人称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2、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3、源自他姓改姓。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兰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粤语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详见何启东家族。

4、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官吏娙何,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5、源于国名,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据史籍《隋书》记载:“西域有何国。” 西域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节汉译。“屈霜你迦”,就是梵语化词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语Kushacirc;nik、阿拉伯语Kushacirc;niyya等的译音。何国位于古康国与古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为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曾隶属于唐王朝管辖。

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

1、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2、源于任姓。黄帝子部落禺虢为任姓,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公元前670年被齐灭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国。

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氏。这类郭姓主要发生在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也无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

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其次分布于广东、四川、陕西、安徽、湖北、辽宁、湖南、江西、江苏、黑龙江十省区。

1、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为中华马氏的始祖,邯郸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2、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皇帝赐姓,回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

主要集中于河南(12.7%)、河北(11%)、山西(8.9%)、江苏(8.8%)四省,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41.4%;其次分布于四川(6.8%)、安徽(5.9%)、辽宁(5.8%)、陕西(5.7%)、黑龙江(4.8%)、山东(4.8%)。

罗主要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又称 罗子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5]

5、源于少数民族改姓等等。

主要分布在浙东,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等。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宗族发展速度快,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所以黄帝又称姬轩辕。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当时可以说遍地姓姬。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苏北、淮北,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湖北省老河口、襄阳,湖南省芷江,贵州省台江县,云南省泸水、河口、陇川,四川省合江县,福建省宁德市、吉林省四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甘肃省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福海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等地。

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玄孙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长子樊居于昆吾,后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周武王时,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为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其国人便以国名为氏,称苏氏。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据《中国姓氏地图》显示,白姓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

汉族白姓出自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1、源于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 ,其后人以卢为氏。

2、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东周时期,舅犯助晋文公姬重耳战胜楚国,因功封邑于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舅犯之子贾季封邑于五鹿(今河南清丰),舅犯后人以卢为氏。

3、以国为氏。春秋时期,有庐子国(今安徽省合肥市),卢氏为庐子国戢黎之后。

4、以官职为氏: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若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若卢令丞,为弓箭手统领,主弩射;后逐渐转为主管监狱的官吏,就是典狱官;秦汉时期隶属于少府管辖)。若卢令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若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汉朝时期官吏当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当卢令丞,为专职掌管酿酒、煮酒的官吏,隶属于少府管辖)。当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当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5、以兵器名为氏。欧冶子所锻越剑,名湛卢。

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二省区,两省区约占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河北、甘肃,六省卢姓约占总人口29%。卢姓人口分布示意图表明:在桂粤海、贵湘大部、赣闽台南部、云南东部、浙江东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卢姓在当地人口比例多为0.48%以上,上述地区居住了大约56%的卢姓人群。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陵杜氏,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

芈姓杜氏,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艰被弑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难,有以先王称号为姓氏者,称杜氏、或称堵氏,后统称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杜氏,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这三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为杜姓第一大省,约占杜姓总人口的13.5%。

1、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成汤之后裔,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汤名字中的「乙」组合起来,为子姓孔氏。

2、源于子姓。出自宋国司马孔父嘉之后,西周初期,成汤的后裔微子启被封于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宋微仲继位。微仲九世孙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遭受迫害,他的后代逃到鲁国,以其名字中的「孔」为氏,也是子姓孔氏。孔父嘉的六世孙为孔子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姬孔悝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中有姬孔悝,所以在姬孔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

4、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孔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陈国(今河南淮阳)有个大夫叫妫孔宁。在妫孔宁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是为陈郡孔氏

5、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姬兰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君主郑穆公姬兰有后人名姬孔张,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郑国孔氏。

6、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当今孔姓族人分布很广,以山东、江苏、吉林多此姓,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而孔姓“圣地”山东独占百分之六十。

秦姓,亦称秦氏。汉族秦姓有两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广,以北京、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北京、广东、海南等地区。

(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夔kuí)—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

(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从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时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子孟次别于子之伯”的记载。

按商礼:伯,指嫡支长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长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礼·纬》中明确记载:“嫡长曰伯,庶长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经作为子女嫡庶齿序的排列称谓,显然是孩子名字称呼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中、晚期的代表阶段殷商至两周时期,已经明确没有了禅让模式,君主之位的传承方式已经固定化为“嫡承庶辅”,“孟”也就成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称谓的代表。因此,当继承人已经成年(虚岁十八岁)时,称作“天子之年”,说明具备了继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谓“孟位以待”。这在典籍《书传》中也有明确解释:“天子之子,年十八,称孟侯。”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称为“孟”,常有长孟、次孟……,指的就是类如大舅子、二舅子之类的称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祁氏中国最尊贵的姓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