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谋其政,但是在陈成子要杀简公这件事情上,孔子为什么到处奔波游说?

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但仍积极地“告于哀公”“之三子告”,这体现了孔子什么精神(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①。”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③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注:①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当时的鲁国实际执政的贵族集团。②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③之:动词,往,到。(1)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且已不从政,但仍积极地“告于哀公”“之三子告”,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精神?(2分)(2)这种精神与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想是否矛盾?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和执着的精神。(2分)(2)①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强调“仕”的担当,强调的是面对纷乱的世界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要有一种坚定的勇气和执着精神。③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不能越出权限之外,体现孔子礼制的精神。(4分)[注解与赏析](1)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2)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 ̄前481年在位。(3)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4)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5)之:动词,往。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复:实现。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注释】 訒(认):难。

  【译文】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言谈谨慎。”说:“言谈谨慎,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言谈能不谨慎吗?”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问:“不忧不惧,就能叫做君子吗?”孔子说:“问心无愧,何来忧惧?”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谮(怎的去声):诬陷。

  【译文】 子张问明。孔子说:“暗中谣言、恶毒诽谤,传到你这里就行不通了,就算英明了,就算看得远了。”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原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注释】 鞟(阔):皮革。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品质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有文化?”子贡说:“可惜啊,您这样理解君子,您应为说这话而后悔。文化和品质同样重要。就象虎豹的皮革与犬羊的皮革难以分别一样。”

  【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盍(何):何不。彻:什一税。二:十分之二税。

  【译文】哀公问有若:“饥荒年,国库空,怎么办?”有若说:“赋税减半。“现在我还嫌税少,怎么能减半?“百姓富裕了,您还会不富裕?百姓贫穷了,您哪来富裕?”

  【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译文】子张问提高品德、明辨是非。孔子说:“以忠信为宗旨,弘扬正义,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一个人,爱的时候,就希望他长生不老;恨的时候,就希望他马上去死。既盼他长生,又盼他快死,这就是不辨是非。这样做对自己没好处,只能使人觉得你不正常。”

  【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象君、臣象臣、父象父、子象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 孔子说:“仅凭片面之词就可以断案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诺言从不拖到第二天。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案,我跟别人一样。我想做的是:使案件消失!”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政。孔子说:“勤勉为公,忠心报国。”

  【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

  【译文】 孔子说:“广泛学习、遵纪守法,就不会误入歧途!”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所谓政治,就是正直。您以正直做表率,谁还敢不正直?”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苦于盗贼,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如果您不贪婪,即使盗窃有赏,也没人去干。”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注释】 偃(眼):仆倒。

  【译文】季康子问政:“如果杀掉恶人,延揽好人,怎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要杀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领导的品德象风,群众的品德象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怎样才能显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国外有名,国内有名。”孔子说:“这是名,不是达。所谓显达,就是品质正直,崇尚道义,善于察言观色,甘心处于人下。这样就会国外显达,国内显达。表面仁义而内心相反、以仁义自居而不疑的人,也能骗取国内外的名声。”

  【原文】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毋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舞雩(鱼):祈雨的地方。慝(特):邪恶的念头。

  【译文】樊迟陪孔子到鲁国的天坛游览。樊迟问:“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错误、明辨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就能提高品德吗?进行自我批评,不去批评别人,不就能改正错误吗?忍不住一时之气,忘了自己和亲人的安危,不就是糊涂吗?”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 皋陶(高遥)。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 子贡问怎么交友。孔子说:“忠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不听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知识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仁义。”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 子路问政,孔子说:“身先士卒,教人勤奋。”子路请孔子多说一点。孔子说:“不要松懈。”

  【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当了季氏的总管,问政。孔子说:“使下属各司其职,宽容小错,提拔贤才。”仲弓问:“怎知谁是贤才而提拔?”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会埋没他吗?”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苟:苟且,马虎。

  【译文】子路说:“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执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呀!”子路说:“是这样的吗?你太迂腐了,纠正名分有什么用?” 孔子说:“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不懂的事情,一般都采取保留意见。名分不正当,说话就不合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罚就不会公正;刑罚不公正,则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领导做事必须说得通、说话必须行得通。领导说话,绝不随便、马虎。”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襁(抢):背婴儿的带子。

  【译文】樊迟请教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教种蔬菜。说:“我不如菜农。”樊迟出来。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领导重视礼法,则群众不会不敬业;领导重视道义,则群众不会不服从;领导重视信誉,则群众不会不诚实。如果这样的话,则天下百姓都会携儿带女来投奔你,哪用得着你自己种庄稼?”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读了许多书,让他干工作,却完成不了任务;让他搞公关,却完成不了使命。这样的人,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领导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领导自身不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鲁卫两国的政事,象兄弟一样。”

  【原文】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善于居家理财,开始有点积蓄时,他说:‘凑合着够了’;稍多时,他说:‘可算钱多了’;富有时,他说:‘可算完美了’。”

  【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庶(术):多。

  【译文】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了,又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富了后,又该做什么?“使他们受教育。”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释】 期(鸡)月:一周年。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就能初见成效,三年就能大见成效。”

  【原文】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国百年,也可以战胜残暴、免除杀戮了。’这话很对啊。”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英明领袖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实行仁政。”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自己身正,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问题?自身不正,又怎能让群众身正?”

  【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注释】 晏:迟。

  【译文】冉子退朝。孔子说:“怎么这么晚?”答:“有公事要商量。”孔子说:“是私事吧。如果有公事,我虽然没当官,也会知道。”

  【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 “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几(鸡):差不多。

  【译文】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虽然不可以这样说,但也差不多。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做君难了,不几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吗?”说:“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虽然不可以这样说,但也差不多。有的君主说:‘我的乐趣不在于做君主,而在于没人敢违抗我说的话。’如果他的话正确,那很好;如果他的话不对却没人敢反抗,不几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政。孔子说:“使本地人幸福、外地人来移民。”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直躬:坦白直率。攘:偷窃。

  【译文】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在家守规矩、工作上一丝不苟,待人忠心耿耿,即使到了愚昧之地,也不可背弃这个做人的准则。”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释】 硜硜(坑):击石声。筲(哨):饭篮。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算个真正的士呢?”孔子说:“做事时,要有羞耻之心;出国访问时,不辱使命。可算士了。“请问次一等的呢?“同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同乡的人称赞他尊敬师长。“请问再次一等的呢?“说到做到,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当然是小人!但也可以算最次的士了。“现在的领导怎样?“噫,这些鼠目寸光的人,算什么呢?”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狷(卷):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中庸的人交往了,只能与狂妄或拘谨的人交往。狂妄者胆大妄为,拘谨者胆小怕事。”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人无恒心,巫医也当不好。’说得好啊!易经上说:‘不能坚守德操,就会蒙受羞辱。’这句话是说,没恒心的人注定一事无成,求卦也没用。”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 乡人:同乡的人。

  【译文】子贡问:“周围的人都喜欢的人,怎样?”孔子说:“不好。“周围的人都讨厌的人,怎样?“不好。不如周围的好人喜欢、周围的坏人讨厌的人。”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使他高兴却很难。讨好不当,他是不会高兴的;他用人时,总能量材而用。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很容易。讨好不当,他也高兴;他用人时,总是求全责备。”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注释】 泰:平静坦然。

  【译文】 孔子说:“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注释】 讷:说话简洁。

  【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话少,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偲偲(思)。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算真正的士呢?”孔子说:“相互鼓励、相互批评、和睦相处,可算士了。朋友间相互鼓励、相互批评,兄弟间和睦相处。”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注释】 即戎(容):上战场。

  【译文】 孔子说:“善人训练百姓七年,也可以让他们当兵打仗了。”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不训练就让百姓去打仗,就是让他们去送命。”

  【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宪:人名。

  【译文】宪问耻。孔子说:“国家太平时,可以当官;社会黑暗时,当官就是耻辱。”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婪,这几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算仁吗?”孔子说:“可以算难得了,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恋家,就不配作士了。”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注释】 危:正直。逊:谦逊。

  【译文】 孔子说:“治世中,言谈正直,行为正直;乱世中,行为正直,言谈谦逊。”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原文】南宫括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羿(义)。奡(奥)。稷(计)

  【译文】南宫括问:“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都不得好死;禹、稷都亲自种庄稼,却取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括出去后,孔子说:“此人是君子啊,此人崇尚道德。”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有不仁慈的人,而小人中却没有仁慈的人。”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护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 裨谌(币趁)。行人:外交官。东里:地名。

  【译文】 孔子说:“郑国的法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审阅的,子羽修饰的,子产润色的。”

  【原文】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 骈(篇的第二声)

  【译文】有人问子产怎样,孔子说:“慈善的人。”问子西怎样,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怎样,说:“是个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无怨言。”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无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容易。”

  【原文】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当赵氏、魏氏的总管都能当好,但不能当滕、薛等小国的大夫。”

  【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约:贫困。

  【译文】子路问怎样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 “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释】 防:地名。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以离开自己的封地作条件,要求册立其后代做大夫,虽说表面上不是要挟君主,但实质上是。”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诈。”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在争夺君位时被齐桓公所杀,管仲转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从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衽(认)。微:没有。谅:遵守信用。渎(独)。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僎(寻)。

  【译文】 公叔文子推荐一个佣人做了大夫,与他平起平坐。孔子说:“公叔文子可以称为‘文’了。”

  【原文】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圉(雨)。鮀(驮)。

  【译文】孔子说卫灵公之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败亡呢?”孔子说:“仲叔圉治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王孙贾统帅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注释】 怍(作):惭愧。

  【译文】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做起来就难了。”

  【原文】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沐浴后上朝,向鲁哀公报告:“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讨伐他。”哀公说:“向三位大夫报告吧。”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出‘你去向三位大夫报告’的话!”孔子只好向三位大夫报告,他们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 犯之:犯颜直谏。

  【译文】 子路问怎样对待上级,孔子说:“不要欺骗,可以犯颜直谏。”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注释】 上达:追求高尚。下达:追求庸俗。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仁义,小人心怀财利。”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

  【原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蘧(渠)。

  【译文】蘧伯玉派使者访问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蘧先生最近在做什么?”答:“他想减少错误,但没做到。”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个使者!好个使者!”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到而没做到很可耻。”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三种品德我没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说自己呢。”

  【原文】 子贡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 子贡诽谤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你就那么好吗?我可没这个闲工夫。”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逆:迎,预先猜测。

  【译文】 孔子说:“不要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要事先怀疑别人不讲信用,如果能预先觉察到欺诈和撒谎,就是贤人了。”

  【原文】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四处奔波、到处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想显示口才,只是因为痛恨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才不得不如此。”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坚韧不拔的品德。”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释】 或:有人。

  【译文】 有人问:“以恩德报答怨恨,怎样?”孔子说:“这样怎么报答恩德?应该以正直报答怨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平凡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原文】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诬蔑子路。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他说:“季孙氏被公伯寮的谄言所迷惑,我有能力杀了他,将他陈尸街头。”孔子说:“理想能够得到推行,是时运决定的;理想得不到推行,也是时运决定的。公伯寮能把时运怎样?”

  【原文】 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 贤:优秀。

  【译文】孔子说:“贤者逃避浑浊的社会,其次逃避动荡的地域,再次避鄙视的目光,最次逃避恶毒的人言。”孔子说:“这样做的有七个人。”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原文】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释】 末:没有。

  【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一个背背篓的人从门前走过,他说:“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又说:“硁硁之声真庸俗?没人理解有什么关系?独善其身就是了。好比过河,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游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

  【原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注释】 谅阴:为天子守丧。薨(轰)。

  【译文】子张问:“书上说:‘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议政。’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止是高宗,古人都这样。君主死了,百官三年内都听从宰相安排,各司其职。”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领导尊崇道德规范,群众就乐意听指挥。”

  【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恭敬谦逊。“这样就行了吗?“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人心安。“这样就行了吗?“提高自己的修养,使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这一点,尧舜都难做到。”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就不懂礼貌,长大了一事无成,你这个老不死,真是个害人精。”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原文】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夷:叉腿而坐。俟:等待。

  【译文】孔子外婆家的童子来传话,有人问:“是个要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见他与长辈同坐同行。他不是个要求上进的人,而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 卫灵公篇第十五

  【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逐行。

  【注释】 俎(祖)豆:祭祀器皿。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之法,孔子说:“礼仪方面的事,我还懂一点;用兵打仗的事,我没学过。”孔子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粮时,跟随的学生都饿得走不动路。子路埋怨地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穷,但穷不失志;小人一旦穷了,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了。”

  【原文】 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才记得住的吗?“对,难道不是吗?“不是,我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

  【原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仲由啊,理解道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不发号施令就能治理好天下的人,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不过是庄严地坐走宝座上而已。”

  【原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横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注释】 笃(赌):忠实。貊(末)。舆:车。

  【译文】子张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为要诚实,即使到了偏远地区,也能事业顺利;否则,即使在繁华都市,能顺利吗?站立的时候,忠信诚实这几个字好象就矗立眼前;坐车的时候,这几个字好象就贴在车窗上。这样到哪都会畅通无阻。”子张将这话写在腰带上。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象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象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个君子!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藏而不露地隐居起来。”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遇到可以说的人却不说,就会失去可与说话的人;遇到不可说的人却说了,就是说话冒失。聪明的人既不去可交谈的人,也不言谈冒失。”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里,就要追随那里的品德高尚的领导,结交那里的仁义之士。”

  【原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注释】 辂(路):车。

  【译文】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乘商朝的车辆,戴周朝的礼帽,提倡高雅音乐,禁止糜糜之音,疏远夸夸其谈的人。糜糜之音淫秽,夸夸其谈的人危险。”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原文】 子曰:“己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这个社会完了?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窃居官位的人吗?明知柳下惠品德高尚,却不推荐他做官。”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和小人聚在一起,说话不讲道义,喜欢耍小聪明,这样的人真难办!”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崇尚道义、遵纪守法、说话谦逊、做事守信,就是君子了!”

  【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无能,不怕没人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注释】 没(莫)。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至死也没好名声。”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原文】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矜(今):庄重。党:结党营私。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举止庄重,与世无争;团结群众,又不结党营私。”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某人说话动听而举荐他,不会因为某人品德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善意规劝。”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孔子说:“我对人,诋毁过谁?称赞过谁?我称赞过的人,一定先经过了考验。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都能走在正道上。”

  【原文】 子曰:“吾犹及史之缺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无矣夫!”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见到史书上因存在怀疑而空缺文字的情况,现在没这种事了!”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听从花言巧语就会丧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搅乱大事情。”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注释】 恶(误)。好(号)。

  【译文】 孔子说:“众人厌恶的,必须仔细观察;众人喜欢的,必须仔细观察。”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馁(内的第三声)

  【译文】孔子说:“君子谋求掌握治国之道而不谋求食物。耕田,有时还会挨饿;学道,却能拿奉禄。君子只担心没学好道,不担心贫穷。”

  【原文】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莅(立):临。

  【译文】孔子说:“凭智慧得到权力,但缺少人品,即使得到了,也必然会失去;凭智慧得到权力,人品也好,但不严肃认真地管理,则不受群众尊敬;凭智慧得到权利,人品好,工作态度也好,但所作所为不符合道德规范,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可做小事,而可接受重大使命;小人不可接受重大使命,而只能做小事。”

  【原文】 子曰:“民之与仁也,甚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人民对仁政的需要,比水火更迫切。水火虽有利于人,人有时却会蹈之而死,我没见过蹈仁而死的。”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原文】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注释】 贞:正,大信。谅:小信。

  【译文】 孔子说:“君子顾大节而不计小信。”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注释】 食:报酬。

  【译文】 孔子说:“对待上级要先办好事,然后再谈拿报酬。”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了。”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注释】 辞达:表达清楚。

  【译文】 孔子说:“话说清楚就可以了。”

  【原文】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注释】 相:帮。

  【译文】鲁国的乐官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前,孔子说:“这是坐席。”都坐好后,孔子告诉他:“某人在这,某人在那。”乐官走后,子张问:“这是同盲人交谈的方法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盲人的方法。”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也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颛臾(专鱼)。虎兕(四)

  【译文】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是你的错吗?颛臾曾做过先王的东蒙主,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一部分,为何要打它?”冉有说:“季氏要打的,我二人都不想打。”孔子说:“冉求,有句老话说:‘在其位就要尽其责,不然就辞职’,危险时不支持,跌倒时不搀扶,要你这个助手何用?而且,你还说错了,虎兕跑出笼子,龟玉毁在盒中,是谁的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城很近,现在不夺过来,将来会成为子孙的后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要找理由辩解的人。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不怕钱少而怕不平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大家和睦就感觉不到人少,安定了就没有危险。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徕他们;来了之后,就要安抚他们。现在你二人辅助季氏,远人不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想着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危险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内部。”

  【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天下太平时,实权都在中央。天下混乱时,实权都在地方。实权在省级,最多能传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实权在市级,传了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县级官员为所欲为,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太平,则实权不在地方;天下太平,则百姓不会抱怨社会。”

  【原文】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注释】 三桓:鲁国掌握实权的三个家族。

  【译文】 孔子说:“中央丧失实权,已经五代了;权力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爱好礼乐、爱好称赞别人的优点,爱好广结善友,有益处;爱好放荡、爱好闲逛、爱好大吃大喝,有害处。”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陪君子说话要注意三种毛病:没到说的时候就说,叫做急躁;到该说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不顾对方的表情就说,叫做睁眼瞎。”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正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落,要戒贪婪。”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自然规律因而也就不敬畏自然,不尊重大人物,戏侮圣人的言论。”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注释】 明:看得清为明。聪:听得清为聪。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看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工作时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时要考虑请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患、见到好处时要考虑道义。”

  【原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善良,要象赶不上似的;见到不善,要象被水烫了似的。我见到过这样的人,我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起来寻求自己的志向、维护正义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没见到过这样的人。”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百姓觉得他没什么德行值得称赞;伯夷、叔齐饿在首阳山下,百姓至今称赞他们。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 陈亢(刚)。伯鱼:孔子的儿子。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学到了密传吗?”伯鱼答:“没有。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我回去学诗。又一次他又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回去学礼,就听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到三方面收获:知道诗的作用,礼的作用,又知道了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原文】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给孔一只熟乳猪,想让孔子去他家致谢。孔子乘他不在家时,去拜谢。却在半路上碰到了,他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说。”孔子走过去,他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不能。“想做大事却总是不去把握机遇,能叫做明智吗?“不能。“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等人啊。“好吧,我准备做官。”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习俗使人有了差别。”

  【原文】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人聪明和下等人愚蠢是不可改变的。”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原文】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市反叛,来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里去?”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是说空话?如果有人肯用我,我也许就会建立又一个强盛的王朝。”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

  【译文】子张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种?”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拥护,诚实就会受到重用,勤敏就会获得成功,慈惠就会有本钱使用人。”

  【原文】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佛肸(必西)。磷:损伤。缁(兹):黑。匏(袍):一种不能吃的瓜。

  【译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说:“以前我听您说过:‘亲自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占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怎么解释?”孔子说:“对,我说过。没听说过坚硬的东西吗?磨也磨不坏;没听说过洁白的东西吗?染也染不黑。我岂能象个瓠瓜?光挂在那里而不让人吃呢?”

  【原文】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居:坐。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没有。“坐下,我对你说。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原文】 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读过《周南》《召南》吗?一个人如果不读《周南》《召南》,就好象面对着墙站着而无法前进。”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纸张在说话吗?乐啊,乐啊,难道只是钟鼓在发音吗?”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注释】 荏(忍):软弱。窬(鱼)。

  【译文】 孔子说:“外表威严而内心怯懦的人,用小人作比喻,就象挖墙洞的小偷吧!”

  【原文】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注释】 愿:老好人。

  【译文】 孔子说:“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原文】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道听途说就是道德败坏。”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卑鄙小人可以共事吗?这种人他没得到时,怕得不到;得到后,怕失去。一旦害怕失去,他什么坏事都敢做。”

  【原文】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古人有三种偏激的毛病,今人或许没有: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今天的狂人放荡不羁;古代的高傲者威不可犯,今天的高傲者凶恶蛮横;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今天的愚人狡诈无赖。”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巧:好。令:善于。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代替红色,厌恶用郑声搅乱雅乐,厌恶用妖言颠覆国家。”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孔子说:“我想不说话。”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谁教我们呢?”孔子说:“天说过什么?天不说话,照样四季运行,百物生长,天说过什么?”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推说有病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取瑟弹唱起来,让他听见。

  【原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都不想,真太难了!不是有下棋的吗?下下棋,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说:“君子提倡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上,君子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颠覆国家,小人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成为强盗。”

  【原文】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智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释】 徼(交):抄袭。讦(节)。

  【译文】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以下谤上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厌恶把剽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把告密当作直率的人。”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以对付。太亲近了,他们就会失礼;太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四十岁还让人厌恶的人,一辈子都完了。”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 纣王无道,微子离他而去,箕子沦为奴隶,比干劝谏惨死。孔子说:“商朝有三个仁人。”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士师:法官。黜(处):罢免。

  【译文】柳下惠当司法部长,三次被罢免。有人问:“你不可以离开吗?”他说:“坚持正直辅佐别人,到哪里不是要屡次被罢免?如果用歪门邪道辅佐别人,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

  【原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谈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要我象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可以用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我老了,不能用孔子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原文】 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 齐国人送来一些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车旁,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耰(优):播种。辍(绰):停。怃(五)。

  【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蓧(掉):耕田用的竹器。黍(属)。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原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隐士: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理想,不屈辱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降低志向、屈辱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动合乎理智,他们只做到了这些。”说虞仲、夷逸“隐居起来,言论自由,自身保持了清白,辞官合乎情理。”最后说:“我同他们不一样,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原文】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注释】 鼗(滔):小鼓。

  【译文】天子的大乐师去了齐国,二乐师去了楚国,三乐师去了蔡国,四乐师去了秦国,击师去了黄何附近,摇鼓师去了汉水附近,副乐师、击磬师去了海边。

  【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亲属,不使大臣抱怨不受重用。如果老臣旧友没犯大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则备。”

  【原文】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注释】 騧(瓜)。

  【译文】 周代有八个著名人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来源:传世名著百部 作者:孔子 发布时间:08-15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 已矣:语气词。

  【译文】 子张说:“有志者应该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祭祀虔诚,居丧悲哀。这样就可以了。”

  【原文】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

  【译文】 子张说:“拥有优点不发扬,信仰道义不忠诚,这样的人,有他没他一个样。”

  【原文】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交朋友,子张反问:“子夏怎说?”答:“子夏说:可以交朋友的人就相交,否则就拒绝。”子张说:“我听到的与这不同。君子尊重贤人,容纳众人;赞扬善人,同情弱者。如果我是个大贤人,什么人不能不容纳?如果我是个坏人?人人都会拒绝我,那我又怎么能拒绝人家呢?”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泥:拘泥。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必定有可取的地方;但要想做大事,就用不上了,所以君子不搞这些小技艺。”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毋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学到些新东西,每月都不忘所学会的东西,就算好学了。”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笃(赌):忠实。

  【译文】 子夏说:“广泛学习并且不停地朝着目标前进,认真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工人在工厂中生产商品,君子在学习中掌握道义。”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看起来他很严肃,接触后就知道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却很严厉。”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领导树立了威信后,才可以指使群众;没信誉时,群众会以为你在虐待他们。下属取得了领导的信任后,才可以去劝谏领导;没得到信任时,领导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闲:木栏。

  【译文】 子夏说:“要明辨大是大非,但可以不拘小节。”

  【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只能做些洒水扫地、接待客人之类的小事。没学到根本性的东西,这怎么能行呢?”子夏听到后,说:“哎,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这好比于草和木,都是有区别的,怎能随意歪曲?能有始有终地教育学生,只有圣人能做到吧!”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当官当得好时还应该注意学习,学习学得好时就应该去当官。”

  【原文】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 子游说:“办丧事,只要能表达出悲哀的感情就可以了。”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算很难得的了,可是还不能算仁。”

  【原文】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虽然外表堂堂,但难于和他一起做大事。”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平时,人很难表露自己的感情;只有死了亲人,感情才能表露无遗。”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方面别人都可以做到,只有他不更换父亲下属和父亲的规矩,是难以做到的。”

  【原文】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让阳肤当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现在的领导,不做好事,民心早已散尽了。如果了解了案情的真相,就要怜悯他们,而不要因案情大白而自喜。”

  【原文】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下流:名声低劣。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无道,并不象所传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最讨厌自己身上有污点,一旦有污点,人们就会把所有的坏事都集中到他身上。”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失传,还在人间。贤人能了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其中的小道理。到处都有文武之道。孔子处处都学,哪有固定的老师?”

  【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庭上对大夫们说:“子贡贤于孔子。”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说:“拿围墙做比喻吧,我的墙齐肩高,站在墙外,就能看到我家里富丽堂皇;孔子的墙几丈高,如果不从大门进去,就看不见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的景象。进得去门的人太少了,叔孙先生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绥(随):安抚。

  【译文】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

  【注释】 履:商汤的名。赉(赖):赏赐。

  【译文】尧说:“好啊!你这个舜。天命降临到你的身上,让你继承帝位。如果天下都很穷困,你的帝位也就永远结束了。”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至高无上的上帝啊,你在人间的儿子--我--谨用黑牛来祭祀您,向您祷告:有罪的人我绝不敢赦免。一切善恶,我都不敢隐瞒,您无所不知,自然心中有数。如果我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都应归结到我身上。”周朝恩赐天下,使好人都富了。武王说:“我虽有至亲,都不如有仁人。百姓有错,在我一人。”孔子说:“谨慎地审查计量,周密地制定法度,建立公正的人事制度,让国家的法令畅通无阻,复兴灭绝的国家,承继断绝的世族,提拔埋没的人才,天下民心都会真心归服。”掌权者应该重视:人民、粮食、丧葬、祭祀。宽容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诚信就能使人民的信服。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就能使人民幸福。”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从政呢?”孔子说:“尊五美,去四恶,就可以从政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美?”孔子说:“领导应该给群众实惠而不浪费财政,让群众辛勤工作而无怨很,想经济繁荣而不贪图钱财,平易近人而不骄傲自大,威武严肃而不凶猛可怕。”子张说:“怎样才能给群众实惠而不浪费财政?”孔子说: “做有益于人民的事,给人民以实惠,不就是给群众实惠而不浪费财政吗?制定利国利民的计划让群众去建设,谁会怨恨?经济繁荣的目标得到实现,还有什么可贪图?君子不管人口多少、不管年龄小大、都尊重他们,不就是平易近人而不骄傲自大吗?君子衣冠整齐,注重仪表,庄重严肃,人人见了都很敬畏,不就是威武严肃而不凶猛可怕?”子张说:“什么是四恶?”孔子说:“不加教育就要逮捕叫做虐待,不看原因只苛求成功叫做暴戾,不看时间只限期完成叫做害人。同样要奖励先进,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原文】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客观规律,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道德规范,就无法建功立业;不懂得分辨言论,就不能了解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