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也作为座右铭有啥好处

  无论从事历史剧创作还是现实题材创作都应具有史诗情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彰显当代价值,发掘史诗品格,这是写作者应有的担当。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作为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编剧,我认为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怀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首先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本民族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看到时非常感动,以此为基础写就《中国孤儿》,影响甚广。艺术家们都想把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讲好,但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依附宗主生存。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晋国很多人都是赵家门人,家风醇厚,世代依存。时遇关外游牧民族犯晋,赵家经常组织门人御敌卫国。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他们当时的行为不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从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内核,再以建设性和思辨性视角理解历史,对其进行当代解码。

  在创作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剧本时,我把与此相关的历史大事,具体到每一个月、每一天发生过什么,都尽我所能地检索出来。这些历史事件未必每一条都会用到剧本里,我还是会把它们都誊写到卡片上,再把这些卡片贴在屋子的墙上,书房贴满了就贴到走廊上。剧本写到哪一年哪一月,我就走到相应的地方看卡片,这是“浏览法”。浏览法是基础,下一步就是“搜索法”:我在平时的阅读中就有意牢记让自己深受启发的素材和知识,这些储备在创作时稍加搜索,就会跳出来,第一时间感觉非他莫属,有如神助,这对剧本创作中的细节描摹非常重要。作为编剧尤其历史剧编剧,往往“功夫在诗外”,博览群书、深入生活、勤加思考,这些都是日常功课。

  史诗情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史学是史学,文学是文学,影视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逻辑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核心主人公,主人公往哪儿走,故事就说到哪儿,然后带出新的人物——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我在写作时也不会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我知道自己创作的起点和终点,这中间的创作过程就是一路考察地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苏东坡对自己创作的总结。我把它作为座右铭摆在案头,每天看几遍。万物相通,行文如流水,谁都不知道水流到前方遇到什么,它总是随地形变化而变化,我慢慢领悟创作规律,受益无穷。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就更加需要“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今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文艺工作者无论从事历史剧创作还是现实题材创作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彰显当代价值,发掘史诗品格,这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理解的写作者应有的担当。

  刘和平,1953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剧作家,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代表作品有《甲申祭》《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曾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上海白玉兰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最佳编剧奖。(文/刘和平)

他用“第三只手”打通人体消化系统禁区,为无数患者解决了消化系统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他在宜昌成功开展多例神经介入治疗术,完成了一例例高难度的颅脑外科手术,一次次将命悬一线的患者抢救回来;他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近10年来,固定的每周一专家门诊,他从来没有缺过席,即使是春节也不例外,因为他知道,有很多病人就是专门等这一天来求诊的;他连续做完8台手术后,导致突发神经性耳聋,但他无怨无悔,立志于小儿科医学的研究,甘愿做儿童健康的守护者;她别离亲人,远赴边疆,用无私的大爱和精湛的医术服务边疆群众,成为鄂博友谊的促进者。

他们用妙手丹心,展现了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最美医师的风采,彰显了一医人浓浓的边疆情怀——

艾耀伟:打通迈向健康的“隧道”

如果说,人体消化系统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漫长隧道,那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艾耀伟无疑是一名披荆斩棘的“工程师”。在从事消化内科研究、临床一线医疗工作的20多年里,艾耀伟为成千上万名受到消化系统疾病困扰的病人打通和修复了梗阻的“隧道”,让他们摆脱了寝食难安的痛苦。

1993年,艾耀伟从咸宁医学院毕业,秉着不落人后的想法,他又师从国内知名的于红刚教授攻读硕博学位,后进入南京鼓楼医院中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工作。在这里,艾耀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学习了当前最先进的消化内镜技术和创新内镜理念。2011年,艾耀伟作为人才被引进到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持工作,他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内镜操作技术,赢得了病人的赞许和同行的肯定。

2014年,宜昌市民张先生自述一直感觉吃东西有梗阻感。经查,张先生的食管距门齿30cm处有一大小约2.0cm的粘膜下隆起,只需将肿瘤切除即可。但食管病变的切除需要做开胸手术,手术过程不仅痛苦,且术后很长时间也无法进食。艾耀伟决定采用当前最先进的内镜隧道技术来切除肿瘤。无影灯下,手持内镜的艾耀伟小心地操纵着器械,内镜钻入食管粘膜下建立的“隧道”中前行,小心地分离粘膜下组织。手术刀沿着肿瘤的包膜在内镜直视下一点点将肿瘤剥离开,2个小时后,这个豌豆大小的肿瘤终于被取出。24小时后,张先生即可进食。

“内镜就像我们消化内科医生的第三只手,通过它伸入病人体内,能够准确、快速、安全地解决过去通过外科医生开刀才能解决的问题。内镜微创治疗可以保持消化道的完整,病人创伤小、恢复快,还能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在医院,艾耀伟一直致力于推广内镜微创治疗技术。一方面加强医疗环节流程管理,规范科室内部手术程序,提高手术安全性;另一方面,学习引进先进的消化内镜技术,努力提升科室医生的业务技术水平。多次选派医师、护士到南京鼓楼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中山医院等国内知名内镜中心进修学习,科室内也经常举办内镜技能培训学习班,并成立了宜昌市首个“消化内镜联盟”,成员涵盖宜昌市所有二级医疗单位,目的是向基层医院推广消化内镜技术。在艾耀伟的带领下,市一医院消化内科完成了一系列技术含量高、手术风险高的手术,内镜检查和治疗量每年以30%的比例递增。

一次次成功手术的背后,浸透着艾耀伟无数次实验和模拟操作的心血和汗水。艾耀伟在进行临床实践时,常常一个动作要反复多次预演,在手术前,他都会对病人消化系统的每个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确保不漏掉任何一处可疑病变。“用医疗技术和研究成果努力帮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再辛苦也值得。”艾耀伟在专业上的孜孜以求,不仅推动了内镜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且也为广大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让广大患者不出宜昌就能够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目前,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形成了以ERCP胆胰内镜微创治疗技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硬化术、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内镜经皮胃造瘘术等特色专科,在宜昌及周边地区影响力越来越大。因为医德高尚,今年首届中国医师节,艾耀伟荣获了宜昌市“优秀医师奖”。

陈少军:生命禁区的“拆弹专家”

他在宜昌成功开展多例神经介入治疗技术,经Poppen入路夹闭小脑上动脉远端动脉瘤、MRI下维生素E胶囊经皮定位微创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等新技术,填补了宜昌神经外科手术的技术空白;他擅长神经外科各类高难度显微手术,在复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底脑干病变、椎管肿瘤、颅神经微血管减压等方面经验丰富,而且更擅长于脑血管疾病的介入与显微手术;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胆识,完成了一例例高难度的颅脑外科手术。他就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里的“拆弹专家”、宜昌市“优秀医师奖”获得者、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少军。

1989年,陈少军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当时,市一医院的神经外科才刚刚起步,他和同事们一起投身神经外科的建设,使医院神经外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快速发展和壮大。现在,市一医院的神经外科已成为了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而且引领着宜昌区域神经外科医学学科的发展。

48岁的患者王先生是神农架人,2016年,他被确诊为侧脑室脑膜瘤,转诊到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经检查,患者的肿瘤有7公分大。如此巨大的脑膜肿瘤,手术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患者家属却认定市一医院的手术能力和治疗水平。面对这份信任,陈少军没有犹豫,他亲自担任主刀。因为肿瘤体积大,他大胆采取经纵裂胼胝体间入路的方法,在显微镜下分块切除脑膜肿瘤。9个小时后,他成功摘除了藏于患者脑部的“炸弹”。

“手术刀和手术器械的每一次挥动,都可能对脑组织造成伤害,并且都关系到病者的生命。”在陈少军看来,神经外科的手术需要极度细致和耐心。因为大脑里每一根神经、每一根血管都不能损伤,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2017年,重庆42岁的王先生因桥脑出血到市一医院住院治疗。检查发现,该患者桥脑出血是因为他所患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造成的。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所有的神经传导纤维从此处经过,脑干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各种神经核团分管不同的功能,一旦损伤,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陈少军结合高科技神经导航制订了全套手术方案。手术时,他小心谨慎,在生命的禁区里像雕花一样完成了海绵状血管瘤的完整切除。此项手术的成功实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神经外科是医学最为精细和复杂的学科之一,在这块沟壑纵横的区域里‘动刀子’,容不得有丝毫失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陈少军说。

52岁的刘先生是一位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颅内4个大小不一的动脉瘤就像4个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危及他的生命。2018年,他来到市一医院治疗,面对风险系数极高的手术,陈少军没有回避,通过精湛的医技和过人胆识,他一次性顺利夹闭4个动脉瘤。

从事神经外科医疗实践29年来,陈少军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疗科研上也收获颇丰,先后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专著一部;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宜昌市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现为湖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宜昌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委员、宜昌市医疗事故及司法鉴定专家库成员。

倪吉祥:“三有医生”的责任担当

924日,中秋佳节,合家团圆之际,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倪吉祥却一整天都在医院坐诊。这是他近10年来,每周一固定的专家门诊,即使春节也不例外,这一天,除了新患者专门找他诊疗外,还有很多老病友会找他定期复诊。

倪吉祥是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200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2010年又前往美国佐治亚州立医学院访问留学,两年时间里专注从事肺纤维化的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今,倪吉祥已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专业学组委员,湖北省一共11人、地市级三甲医院仅有他一人。提起倪吉祥,人们都称他为“三有”医生:有责任、有技术、有原则。

“医生需要病人的信任,病人需要医生的责任。”这是倪吉祥医生的座右铭。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胡某是倪吉祥的老病号,长期家庭氧疗、门诊随访。2016年冬天的一个深夜,胡某突然病情变化,请求倪主任会诊,值班医生为了让忙碌一天的倪吉祥好好休息,就没有去叫,但倪吉祥像往常一样打电话询问患者情况,得知患者需求后立即赶来。从此,他给科室医生定了一条规定:“凡是危重病人,无论什么时间有诊断要求,都要尽量给予满足,要让他们时刻感到安心,减轻恐惧感。”心怀责任感的倪吉祥,24小时电话畅通,有时深夜接到病人家属的电话,他都会毫无怨言地赶到病床前。“只有让病人看到医生的信心,病人才会有信心。”倪吉祥常会遇到患者家属送“红包”之类的事,对此,倪吉祥先是婉言谢绝,实在推脱不掉,就暂时收下,打消患者及家属的顾虑,让患者放心治疗,随后,再将“红包”交给护士长,或退给患者家属,或交到病人住院押金里。倪吉祥说:“我们退回的是‘红包’,换回的是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在病房,倪吉祥还想尽各种办法为病人节省费用:可查可不查的项目,决不给病人检查;能用便宜药的,就决不用昂贵的药。有名来自五峰的哮喘病人说,他在某医院住了1个星期花了一万多元,病情仍没有好转,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转到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住了12天院,不但病冶好了,而且总费用才5000多元。

“倪主任的医术高,找他看病,疗效好还省钱。”一名来自当阳的刘姓患者说,对于倪吉祥主任的医术,不仅患者称赞,他的同事们也是十分佩服。工作近20年,倪吉祥一直保持着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医疗水平。在医院的关怀与培养下,他多次被选派到国内外一些知名医院学习;他致力于临床疑难症、罕见病的学习研究,并同时发展呼吸专业亚专科。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呼吸专业的间质性肺疾病、肺栓塞及肺血管病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科室整体医疗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逐步成为医院的“金牌科室”,并在全省医疗界享有一定声誉。

倪吉祥注重医疗实践,同时也专注医疗技术的创新与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且学术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著30余篇。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倪吉祥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同行们的赞誉、肯定,今年首届中国医师节,他荣获了宜昌市“优秀医师奖”。

杜志勇:患儿健康的“守护神”

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元代诗人揭斯这样形容医生高尚的医德。古人的德行并非只能“高山仰止”,在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他扎根儿科小儿外科全心付出近10年,常怀悲悯,心系患儿健康,为数千个家庭带去幸福和希望。他就是市一医院甲乳与小儿外科副主任杜志勇。

2009年,杜志勇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回到宜昌,在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当外科医生。在入职的第三个月,杜志勇轮值的骨科来了一名3岁患儿。孩子被运煤车碾压,腿上肌肉全部套脱撕裂,病情十分严重。如此损伤,截肢是最保险的方法,但孩子的家长极力请求医生保住孩子的腿。艰难的利害权衡中,一直在旁观察小孩病情的杜志勇主动提出:“我是小儿外科医生,我可以负责小孩术后液体的管理。”经过复杂精细的手术后,孩子的腿保住了。小儿外科专科医生的优势也瞬间在医院走红。

“学医是我的第一志愿。”杜志勇说,他记得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求学期间,阮庆兰教授把自家衣服剪成尿片给家庭拮据的孩子用,记得师兄从科室的垃圾桶里把遗弃儿抱回科室照顾,也记得汤绍涛教授做的连体婴儿分离手术,给整个家庭带来希望时的喜悦。“我迷上了这种一刀影响一生的使命感。”回到普通外科后,杜志勇随即开展小儿疝气微创手术,积极参与儿科、新生儿科患儿疾病救治,也处理了多起少见病罕见病的抢救。“进了小儿外科的门,我就没想过再出来。”杜志勇坚定地说。

儿科工作担子重、压力大,许多孩子年纪太小,无法准确表述病症,诊治起来需要格外细心、耐心。“记得有一个从外地转来的重症肺炎患儿,经检查后发现,孩子患的是膈疝。”膈疝是一种少见病,属于急危重症,死亡率高。正在杜志勇和孩子家长进行术前沟通时,患儿突发呼吸困难,生命体征急转直下,杜志勇一路给孩子进行胸外按压冲向手术室,经过争分夺秒的抢救,终于将孩子所有疝入胸腔的组织全部拉回腹腔,硬生生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条生命。

“儿科病情复杂,就诊过程曲折、预后凶险的疾病基本都存在我的脑袋里。”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2015年,杜志勇因为连续手术导致突发神经性耳聋。“那一天我做了8台手术,危重症多,压力特别大。”杜志勇说,当天最后一台手术是一名新生儿肠坏死手术,坏死的肠段长到孩子无法活过围手术期。经过反复评估后,杜志勇没有为孩子切除坏死的肠管而是使用利多卡因封闭坏死肠血管,最终孩子存活了。“我的耳朵或许是挽救这个生命的代价。”杜志勇说,也正因为这次手术,他意识到,小儿外科需要建设团队,不能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这也是对患者安全负责。2015912日下午,从深圳回宜昌的杜志勇在高铁上听到了一阵求助:“13号车厢一名11个月的小孩高热40℃惊厥,急寻医生。”杜志勇闻讯赶去,迅速对小孩进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孩子的体温降到37.4℃,且各方面无异常。“任何一名医务人员在那种情形下都会挺身而出。”杜志勇说,“职业的敏感性会刺激医生的内心,无需思考。”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杜志勇依旧用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真诚对待着每一名患者,且心甘情愿。

小儿外科太特殊,对杜志勇而言,把手术做成艺术,是他的最大成就。2015年,宜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授予杜志勇“宜昌楷模”称号,今年首届中国医师节,他又荣获了宜昌市“优秀医师奖”。

彭华:“白衣天使”的援疆情怀

1994年,自小有个杏林梦的彭华,如愿成为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如今,她已成长为一名妇产科副主任医师。20多年的辛勤工作,不仅使她积累了丰富的妇产医疗经验,也让她对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祖国吹响了援疆医疗号角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第七批援疆医生,代表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远赴新疆博州温泉县工作。20172月,彭华和湖北省援疆工作队的各位援友一起,告别家人和亲朋,别离宜昌,来到西域边陲小县温泉。“从没想到自己会去万里以外的边疆,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但我当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用自己的医术为当地群众服务。”

入疆后,彭华迫不及待地来到温泉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并很快进入工作状态。虽然与许多患者都存在着语言不通的障碍,但是每当看到他们向自己投来的信赖的眼神,她要把他们当作亲人来治疗的信念就更加坚定。当地许多农牧民住在偏远山区,去一趟医院不容易,部分孕妇生产之际才来医院,医生要在很短时间内了解产妇情况。面对这种状况,她总是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的机会,坚守病房,开展诊治工作和应对突发情况。由于妇产科工作的特殊性,晚上急诊相对较多,夜里三四点起来加班手术的情况十分常见,但彭华总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因为她明白自己援疆的使命和担当。

去年8月,在彭华及团队的努力下,温泉县医院接治了首例高龄初产、高血压合并妊娠、高位截瘫产妇;20181月,她和同事们又成功为一名患有非常罕见的胎母综合征(即婴儿反向为母亲供血)的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一次次成功挽救患者生命,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让彭华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援疆的价值,也为自己所在的援疆团队感到欣慰。一年半的时间,彭华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开展152例剖宫产手术、44例宫腔镜手术、5例腹腔镜手术、5例宫外孕手术、3例全子宫切除术、4例子宫肌瘤剥除术、1例宫颈冷刀锥切术、1例开腹双侧输卵管复通手术……帮助指导温泉县人民医院开展妇科微创腹腔镜手术,填补当地空白。她本人也获得“湖北省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

“援疆的目的不仅是帮助治疗当地的病人,更重要的是把相对先进的医疗技术带给当地医院,传授给当地的医护人员。我要在离开之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为了帮助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把握精准医疗核心信息,提高专业的医疗技术,彭华带领大家开展人人学指南、学操作等活动,使当地医院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今年87日,援疆一年半的彭华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回首援疆的日子,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她说:“这段足迹必将成为我人生中最闪光、最有意义的一段人生经历,成为我今后努力工作的源泉和动力。”

喝了温泉的水,就是温泉的人!回到宜昌,彭华依旧心系温泉的“亲人”。“无痛分娩技术开展得还顺利吧?”温泉的这项技术才刚刚起步,彭华经常通过手机视频,指导医护人员不断强化技术。“库里汗现在还好吧?宝宝长得怎么样?”那个在自己手里成功分娩的高龄、高位截瘫孕妇,彭华把她的孩子当作亲生的孩子一样关心、关爱……一朝成为援疆人,永远心怀援疆情。彭华说,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将一如继往竭尽所能地通过电话、微信、远程会诊等途径,继续与温泉人民紧密相连,当好援疆事业的助力者,当好鄂博友谊的促进者。(通讯员张东升

详情请见9月29日《三峡日报》10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