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能见到嫦娥娥送什么

  中秋节快到了,一轮满月照九州,古人边吃月饼边夜观天象,大快朵颐不亦快哉。忽然,你看你看月亮的脸,见月中有几块阴影,一块,像樵工伐桂;一块,像玉兔捣药。乃脑洞大开。

  传说后羿得不死药,被他的妻子嫦娥偷食,嫦娥因此成仙,顿时身轻如燕,直奔月宫而去,去了才发现一个大问题:重力失效!回不去了,地球。从此与丈夫后羿天人两隔,嫦娥居于广寒宫中,一个人后悔自责,孤苦一生。后来李商隐也曾感慨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广寒宫,是宇宙第一超级大冷宫,比《延禧攻略》里的还要冷,实在是太寂寞了。玉皇大帝看她可怜,大发慈悲,就让一只兔子与嫦娥为伴。久而久之,玉兔便常作为月亮的代名词。于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大概也可以说成:兔子代表我的心。

  另玉帝将吴刚贬去月宫伐桂树,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只能不断地砍下去。

  于是,嫦娥小姐姐就成为了中国最有名的养兔女郎!而吴刚,就成了中国版的西西弗斯。加缪要是中国人,大概就把他那本小册子《西西弗斯的神话》更名为《吴刚的神话》了吧?

  自那以后,我们的兔小妹与小兔子在月亮上一住就是几千年,直到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嫦娥玉兔古风粉丝团那叫一个幻灭,说好的美美的小姐姐在哪呢?好伤心。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不必多言。问题是,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淮南子》中的记述应该是这个故事第一次比较完整的呈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

中秋佳节又至,互联君先祝各位节日快乐!

赏月时,人们总会想到嫦娥奔月、玉兔捣药之类的传说故事。玉兔似乎也成为了我们想象中嫦娥仙子的“标配”。

世事洞明皆学问。问题来了,为什么陪在嫦娥身边的是一只兔子而不是别的动物,这只兔子又是怎么跑到月亮上去的?

嫦娥与玉兔 (86版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女神”嫦娥曾经是只癞蛤蟆……

看到这个小标题,是不是有三观尽毁之感?尽管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然而这确是古书上言之凿凿的话。

南北朝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诸子》有云:

“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

《归藏》,成书于战国初年,后来失传,但刘勰当时应该是能看到这部书的,作了引用。姮娥就是嫦娥,但这里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得很简单,没什么信息量。到了汉代,张衡所著《灵宪》一书,才对故事有了更详尽的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这里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故事了,嫦娥偷食后羿从西王母那得来的长生药,飞天奔月。比《归藏》记载更进一步的是,嫦娥在奔月之前,曾经占卜吉凶,结果是“吉”,惊悚的是最后一句,嫦娥飞到月亮上,结果成了蟾蜍!

别看不起癞蛤蟆,人家在古代是“仙虫”

蟾蜍,就是俗称的癞蛤蟆,要多丑有多丑,浑身有很多恶心的疙瘩,还分泌着粘液……就是下图这个样子↓

今天我们觉得蟾蜍很丑,还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讽刺语,但是古代,蟾蜍却被认为是“仙虫”。

比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把万岁蟾蜍称为“肉芝”,按一定方法使用,还有刀枪不入的神效!宋代类书《太平御览》还有“千岁蟾蜍头生角,得食之寿千岁”这样的话,也就是吃了这种生角的蟾蜍能长生。

敦煌莫高窟249窟的西王母图,注意右下方的“月精”万岁蟾蜍 (图自敦煌研究院)

敦煌莫高窟249窟顶披,绘有北朝西魏时期的西王母图。西王母,就是给后羿不死药的人,她被尊称为“王母娘娘”,在道教神仙体系里,她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在莫高窟这幅西王母图中,在乘坐銮车的西王母右下方,是一只身着青衣、头长双角、胁生双翼、圆目大嘴、四肢带蹼,呈奔跑状的神兽,它就是西王母的侍从“万岁蟾蜍”,是“月精”

唐代徐坚的《初学记》引用《淮南子》说,嫦娥奔月后“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兔子:终于该我登场了!

说了半天,你可能要纳闷:谁要看癞蛤蟆,说好的玉兔呢,差评!

兔子是怎么和月亮联系到一起的?说起这个,必须提到《天问》。《天问》是战国时的诗人屈原除《离骚》外的另一篇代表作,通篇对天地、自然、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发问。屈原在《天问》中问: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前半句的意思是,月亮怎么晦暗了又能转明亮呢?后半句的“顾菟”,一般认为就是“顾兔”,兔子生性多疑,行走时常反顾。“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的意思是,月亮上有什么好处,会有只兔子住在那呢?

而兔子参与到“嫦娥奔月”传说的形成,还有更直接的实物证据——

1972年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家族墓地(马王堆1号、3号墓),出土两幅内容相似的非衣帛画(非衣帛画是古人出殡时使用的一种旌幡,也是日后招魂旗的由来)。

1号墓非衣帛画的月宫部分,绘画在弯弯的镰月上,站立一只体态硕大的青色蟾蜍和一只娇小的白兔,镰月下的女子即嫦娥;而3号墓非衣帛画的月宫部分,只绘了硕大的青色蟾蜍和比1号墓非衣帛画中更为明显的白兔,却无嫦娥。这份实物资料说明,至少在西汉初期,蟾蜍、嫦娥和玉兔已并行于世,但西汉时嫦娥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月中的主神仍是蟾蜍和玉兔。

马王堆1号墓非衣帛画局部,左上角是巨大的蟾蜍和娇小的白兔,镰月下的女子是嫦娥 (图自国家数字图书馆)

马王堆3号墓非衣帛画局部,画面中央偏上为蟾蜍,左上为白兔 (图自国家数字图书馆)

兔子:蟾蜍再见,你太难看了,人们爱的是我

看到这,你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屈原不明不白地来了句“顾菟在腹”呢?他是怎么知道月中有兔的呢?

对这句“顾菟在腹”的说法,学界有着不同的理解。至今仍被许多人接受的一种解释来自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一文中引举十余例,以证明“顾菟”是“蟾蜍”的音转:

“以语音讹变之理推之,盖蟾蜍之蜍与兔音近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

也就是说,闻一多认为,因为“菟”的发音与“蜍”接近,所以“蟾蜍”传着传着就成了“蟾兔”,这是语音讹变,以讹传讹,蟾蜍、玉兔并存月中。

文化在逐渐发展。月亮在历代文学家的笔下,逐渐成为了纯洁美好、动人心魄的意象,嫦娥也渐渐成为了人们想象中美人仙子的代表,而外形丑陋的蟾蜍越来越不合时宜。东汉以后,人们把蟾蜍从月中逐出,只保留了玉兔。

比如,晋代的傅玄有首诗叫《拟天问》,其中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压根不提蟾蜍那档子事了。

从蟾蜍到兔子,真的只是因为“语音讹变”?

闻一多虽然引举十余例,证明由“蟾蜍”到“顾菟”是语音讹变,但这一说法并非没有牵强之处。其实,对蟾蜍(或蛙)和兔子的崇拜,并非中国古代神话元素独有,在世界其他文明中亦有类似的情形。

在古埃及神话中,埃及的生殖女神赫可特原来就是青蛙女神;在斯里兰卡和非洲一些地方,都把月亮面上的斑纹称为“玉兔纹”,美洲土著易洛魁人甚至认为,兔子本身就是月亮。

世界各文明先民的月蛙情结、月兔情结并非偶然,这与人类文明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水平发展有内在关系。

蛙或蟾蜍都有冬眠习性,深秋以后,它们就钻入水底的泥里,不食不动,如死亡一般,次年2、3月间复苏,又到静水中产下大量的卵。上古先民对蟾蜍这种“死而复苏”,又有旺盛繁殖能力的自然现象,予以深深的崇拜,甚至将月的圆缺周期变化与蟾蜍冬眠习性联系起来,将月影形状想象成蟾蜍的样子,把月的周期变化看作蟾蜍“死而复苏”的过程。

人的造神是出于有用,出于功能的需要。先民按照自己的意愿推崇蛙为生殖神,而实际上蛙的大腹是子宫与母腹的象征。对大腹的蛙的崇拜,也许就是对子宫与母腹的崇拜,在蛙神话产生的蛮荒年代人们还未曾认识到生育过程中父性的意义,所以看重的是母腹的作用。

月兔情结也是类似的道理。兔子从受孕到分娩,孕育期为29天,正与月相变化的周期相同,在中国的传说中还有兔子“望月而孕”的说法。兔子也有很强的繁殖力,一只健康的母兔,一年可生产四胎仔兔,每胎生产10只左右。而兔子与捣药发生联系,也许是因为药物在最早是以草本为主,食草的兔子有辨认植物有毒无毒的能力,引申为对植物药性的辨认。

姜寨遗址鱼蛙纹深腹彩陶盆 (图自常州博物馆网站)

在原始彩陶纹饰里,有大量蛙,而兔子较少见,可见对蛙的崇拜早于兔。这也许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蛙的繁殖能力是人类在渔猎时代就能认识的,而兔子的繁殖能力要到牧耕时代才能认识。另一方面,相对蛙,兔子生育量相对较少,但个体生存时间长。渔猎时代,人们以尽可能多地繁衍后代为目的,但到了牧耕时代,祈求种族繁衍的欲望相对减弱,祈求个体寿命延长的欲望却相对增强了,于是兔子逐渐取代了蛙而成为传说的主角。

民间传说往往在主干故事外,有很多衍生版本,它们在传播中相互影响,丰富着各自的情节和内涵。玉兔为西王母捣药、嫦娥偷服,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传说就是这样逐步合一,演变成现在版本的。

每到中秋,当我们拿起月饼,遥望明月,想象广寒宫的嫦娥和玉兔时,也许已忽略了这些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其实,它们都曾寄托着人类繁衍与发展的心愿,寄托着浓浓的生命热望。

1.陈才训《嫦娥·蟾蜍·玉兔——月亮文化摭谈》,《江淮论坛》2002年第3期

2.刘明彬《蟾宫、玉兔与嫦娥——由文物赏“中秋”》,《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第9期

3.王永宽《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的文化解读》,《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4.萧成全《蟾蜍与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四川文物》1992年第5期

5.张剑《月亮神话中蛙兔之变动因考》,《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6月第23卷第3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时能见到嫦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