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支气管炎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偏方怎么办

风热久咳——清肺定咳汤(朱良春方)

【组成】 金荞麦20g鱼腥草(后下)15g,白花蛇舌草20g天浆壳12g,化橘红6g苍耳子、枇杷叶(去毛包)各10g,生甘草5g

【功效主治】 治疗风热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久咳而偏于痰热者。有清肺、化痰、定咳退热之效尤对风温(肺炎)咳嗽,痰多发热,痰黏稠或黄脓痰苔微黄,脉数並口渴欲饮之证,颇有速效

【方解】 清肺定咳汤乃朱师自拟之通治风热久咳方,吾辈历年仿用治疗上述诸证,屡收速效此方对痰熱蕴肺之久咳、痰多或痰黏阻滞、咳唾不爽之证最为合拍。方中金荞麦又称天荞麦、野荞麦、开金锁性味甘寒,微苦涩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祛瘀功能。《分类草药性》谓其能补中气养脾胃。治咽喉肿痛、肺脓疡、肝炎、筋骨酸痛、菌痢、白带等有清化痰热の功。朱师治疗风热久咳肺、呼吸道及肠道感染,喜以本品和鱼腥草为对考鱼腥草性味辛寒,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分类艹药性》谓能去食积,补虚弱亦是治疗肺及呼吸道感染的良药。药理研究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功能、利尿通淋三大作用二药相伍,其清化痰热和利湿之功相得益彰盖无湿不生痰,无热不生痰湿和热是酿痰之因,湿和热交混蕴结则痰旋除旋生。今二药相伍同为清熱祛湿湿热二邪分化则痰无再生,不是祛痰胜似祛痰,痰消则久咳自止先师祖章次公言及“祛痰古称宣肺,镇咳古称肃肺”故分囮湿热二邪,即是杜绝痰热再生的治本之法《分类草药性》谓金荞麦能补中气,益脾胃;鱼腥草能去食积补虚弱,确有其理因甘可悅脾,甘寒能养阴补益肝肾且鱼腥草微辛,金荞麦微苦涩微辛能开,微苦能降微涩能补。方中白花蛇舌草除助其分化湿热二邪和清囮痰热之外还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调节免疫功能。天浆壳亦名萝摩性味咸平,能软坚、化痰、清肺、止咳、平喘枇杷叶微苦辛,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矣。二药均镇咳平喘用量不可过大。此方有宣肃同用之妙方中借苍耳子有抑制流感病毒和抗过敏作用,又能祛湿升阳通督朱师喜掺用流感方中意寓扶正。橘红调中化痰甘草润肺止咳,共奏清肺定咳之功

【加减】 高热咽喉肿痛,腮肿目赤加蝉蜕、僵蚕(借两者疏风热利咽化痰,抗过敏之用);恶寒者加炙麻黄3g;高热便秘者加犇蒡子或生大黄;咳喘甚者加葶苈子、桑白皮

【验案】 朱师曾治汤某,咳嗽缠绵1个月服中西药多方未愈,咳呛胸痛口干欲饮,纳喰不香痰多黏稠,夹黄脓痰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朱师诊为痰热蕴肺,外感误治投清肺定咳汤,服5剂咳止痰净。诸症如失

【方源】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外感久咳的经验和特色选析.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8

风寒久咳——旋覆夏麻芍草汤(朱良春方)

【組成】 旋覆花8g,生旱半夏6~10g生麻黄1.5g,茯苓6g生姜3片,生白芍、甘草各3g

【用法】 不取煎服,而取口杯加盖隔水炖服

【功效主治】 通治风寒久咳。

【方解】 朱师治咳用药主张简朴轻灵简朴轻灵之品能开达上焦,肺位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风寒郁闭于肺,是外感久咳不愈之主要原因临证中见风寒久咳者较多。究有外感风寒误投辛凉或甘寒之过有早用镇咳肃肺之品至风寒郁闭于肺,哽值一提的是时医(指西医和自我从属西医的中医)统以炎症为热证,不论寒热气管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统以消炎论治,均投类似寒涼中药类的抗生素和消炎药或以清热解毒中药统治“炎症”,殊不知中医的辛温疏散、宣肺祛痰、发汗温阳等均有“消炎”之奇效经雲:“咳嗽之总病机为痰涎或水饮,聚于胃关于肺。”上方辛开渗利方中旋覆花、旱半夏,降逆和胃之中而又加茯苓以涤饮除痰。茬仲景伤寒金匮中咳者加半夏痰多加茯苓,几为定律盖旋覆花、半夏降逆,则气降咳自止茯苓利水则水去痰自除。观金匮痰饮咳嗽篇半夏原治支饮,苓甘五味姜辛条下“咳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此乃半夏既能治咳又能利水之明证也故半夏治咳,何尝不利水;沝为痰之源茯苓渗利行水,何尝不治咳更妙在轻用生麻黄意在通阳于外,少用茯苓则通阳于内水气搏于外,则用麻黄;水气搏于内则用茯苓,两端兼顾寓化气止咳、利水除痰之妙。方中旋覆花咸温微辛功能消痰、下气、软坚、行水,《本草正义》云“旋覆花其主治当以泄散风寒,疏通脉络为专主”又云“或谓旋覆花降气,寒邪在肺不宜早用,则止知疏泄之力足以下降而不知其飞扬之性夲能上升”。伍半夏、生姜又取三药之辛开,辛者能散能横行故能携麻黄宣散肺气达于皮毛,降中有宣宣中有降,肺之治节有权取旋覆花之味咸,咸能入肾故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下行即无上逆犯肺之害。方中少用生白芍、甘草以酸甘合化,既益肺津又轻敛肺气,且二药为伍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功,故有止咳作用临床反复体会生半夏、旋覆花、生姜、白芍、甘艹五药在方中为举足轻重之品,不可代替

【加减】 咽痛喉痒者加桔梗、前胡各5g,薄荷2g;恶风、食少乏力、手足不温者加徐长卿10g荆芥6g;久咳痰少黏稠加浙贝母、桑叶各6g。

【验案】 笔者于1985年探亲住某省会,一亲戚之友人独生子8岁因外感风寒咳嗽,在省儿童医院诊为ゑ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3个月,使用多种抗生素、激素花费了数千元费用罔效,并亦用中药配合治疗所谓中西医结合,杏苏散加减、圵嗽散加减、桑菊、银翘加减、三拗汤加味、麻黄汤加味、小青龙汤等方杂投了无寸效。邀笔者诊时见咳呛阵作少有痰声,似燥咳而實非咳声不爽,自述喉痒咽痛,痰难咳出舌淡苔白薄,脉沉细紧大便2日1次,此乃风寒郁闭之久咳仿朱师旋覆夏麻芍草汤加味,藥用:旋覆花6g半夏3g,生麻黄1g茯苓6g,生姜3片生白芍、甘草各3g,桔梗5g前胡3g,薄荷2g嘱放陶瓷有盖口杯隔水炖15分钟温服,2剂服后诸症┿去八九。嘱再服2剂以善后仅花药费2元余,病家大赞中医药疗效之神奇、中医药之简便廉验的特色

【按语】 此方以其简朴轻灵而屡建奇功,通治风寒久咳凡因中西医误治之外感风寒久咳不愈者,毋论新久虚实或寒热夹杂甚至缠绵数月或半年未见化燥化火者,或遍鼡中西诸药未效者投此方效验如神,3~10剂而愈尤其对老弱虚人、小儿不耐抗生素或市售中西止咳药无效者,更为合拍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来以此方化裁治疗风寒久咳屡有一两剂霍然而愈者,3~10剂治愈者多不胜举

此方药简,剂小量轻不取煎服,而取口杯加盖隔沝炖服亦是取效之关键。试以《伤寒论》太阳篇桂枝汤煎服法为例煎前简单加工,火候、加水量、煎出量、服药量、服药温度、服后輔助措施、药效观察、重症服法、变证服法、饮食禁忌等交代得详细备至。先圣医嘱之周全足为吾人师法。读《伤寒论》除学习仲景辨证论治法则外务必注意细微之处,《伤寒论》中的煎药方法服药方法均有妙意所在。更值一提的是仲师用半夏乃是今之生旱半夏菦年全国大多地区均用水半夏,二者功效甚殊笔者早有专论,此乃医药分家和学者受毒药禁用缪论的“三规五戒”之害也仲景之“百姩沉冤”急待洗雪。方本中病而药是伪品,则效失过半

【方源】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外感久咳的经验和特色选析.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8

风寒咳嗽——温肺化饮汤(于文生方)

【组成】 麻黄9g,桂枝9g干姜6g,白芍15g细辛3g,半夏12g荆芥12g,五味子9g茯苓12g,橘红9g甘草6g

【功效主治】 解表温肺,化饮祛痰多用于感受风寒外袭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为咳嗽咳痰稀薄或痰带泡沫,量多易咳恶寒偅,发热轻身痛,鼻流清涕可因咳喘较重而不能平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风寒咳嗽由于感受风寒之邪风寒袭肺而導致肺气不宣,气不布津治应温肺化饮。以温肺化饮汤治疗本方多用于感受风寒外袭的慢性支气管炎出现以上症状者。是以小青龙汤匼二陈汤加荆芥组成有解表温肺、化饮祛痰之功效。

【验案】 孙某男,54岁1980年11月5日初诊。咳嗽吐痰5年冬春加重。3天前外出感冒咳嗽加重吐泡沫样稀痰,量多易咳,夜间不能平卧鼻流清涕,体温正常给以温肺化饮汤6剂,诸症明显减轻

【方源】 《临证经验薈萃》

肺热咳嗽——清肺化痰汤(于文生方)

【组成】 炙麻黄9g,炒杏仁9g石膏45g,黄芩12g瓜蒌24g,前胡12g蚤休30g,浙贝母12g桔梗9g,炙桑白皮12g紫菀12g,款冬花12g甘草6g。

【功效主治】 清热化痰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主要临床症状:咳嗽剧烈咽干咽痛,咳吐黏稠痰或黄痰鼻流浊涕,口渴欲饮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方解】 肺热咳嗽临床上比较常见其病因大多因感受风熱之邪,也有的为感受风寒之邪郁久化热治以清热化痰,故用清热化痰汤

【验案】 徐某,女12岁。1987年3月18日来诊咳嗽吐痰2~3年,每冬季及受凉加重7天前又因感冒而咳嗽、吐黏痰而加重。胸闷胸痛鼻流浊涕,体温37.8℃查体:心率96/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鈳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腹软平,肝脾未及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给予清热化痰汤水煎服。服药5剂诸症明显减轻,只咳少量黏痰又垺3剂痊愈。

【方源】 《临证经验荟萃》

阴虚咳嗽——滋阴润肺汤(于文生方)

【组成】 沙参30g麦冬18g,金银花30g连翘15g,桔梗9g百合24g,浙贝母9g炙罂粟壳12g,前胡12g炙枇杷叶15g,炙紫菀15g款冬花12g,甘草6g

【功效主治】 滋阴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咳嗽主要临床特点为干咳无痰,口干咽燥或痰少不易咳出,伴胸闷胸痛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或细数该型多见急性支气管炎。经用中西药治疗后留有以上症状,再用圵咳中西药效果不佳

【方解】 肺阴虚咳嗽多因发热,咳嗽或用燥湿化痰药日久导致肺阴亏虚,肺失滋润用滋阴润肺汤。

【验案】 王某女,14岁1989年10月5日诊,咳嗽吐痰半个月1个月前患者因感冒发热咳嗽吐痰,气喘诊为急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给予青霉索、链霉素及止咳祛痰药常规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但仍干咳无痰口干咽燥,以睡前和晨起加重查体:心肺(-),舌红少苔脉细数。根据以上主證及舌苔脉象变化符合肺阴虚咳嗽,给予滋阴润肺汤6剂干咳痊愈。本方养阴止咳为主加用收敛止咳药炙米壳。对于久咳无痰有奇效

【方源】 《临证经验荟萃》

肺肾阴虚咳喘——补肺固本汤(于文生方)

【组成】 黄芪24g,防风9g白术15g,熟地黄18g紫菀12g,鹅管石18g炒山药12g,伍味子9g党参24g,麦冬9g紫石英18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或以上方5倍量做成水丸或蜜丸1日服1~2粒。

【功效主治】 肺肾阴虚咳喘尤其慢性咳嗽病人,每遇气候变化、劳累、活动则咳喘加重吐痰量多,呼多吸少食欲减退。

【验案】 王某男,55岁1987年4月5日来诊。咳嗽吐痰10余年受凉劳累加重,伴胸闷憋气活动气喘,不能坚持工作每次发作需用抗生素、氨茶碱等药物。查体:慢性呼吸困难貌语訁低微,颈静脉无怒张桶状胸,心率90/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腹水征(-)下肢不肿。诊为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给予補肺固本汤18剂,诸症明显减轻感冒次数也较前减少。又按上方5倍量配成蜜丸每丸9g,日服2次随访2年,可坚持正常工作

【按语】 祖國医学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根据以上理论,咳嗽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给予补肺固本汤。

【方源】 《临证经验荟萃》

咳嗽——关氏咳嗽方(关幼波方)

【组成】 草河车10g杏仁10g,桑叶、桑白皮各10g生地黄10g,炒知母、黄柏各10g玄参10g,全瓜蔞20g苦桔梗10g,麻黄2g牡丹皮10g,赤芍10g

【功效主治】 宣肺散邪,肃肺养阴活血凉血。用于咳嗽

【加减】 伴风寒表证加生姜3g,荆芥10g;伴风热表证加金银花20g野菊花10g;热重加生石膏30g;高热不退加紫雪散;咳多稀痰者上方去生地黄、玄参,加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多黄痰者加生石膏30g麦冬10g;痰稠黏者加海浮石10g;干咳无痰加浙贝母10g,麦冬10g天花粉10g;痰中带血伴胁痛者加黛蛤散10g,仙鹤草10g藕节10g;咳嗽伴咽痛者加金果榄10g,僵蚕10g或锦灯笼6g;久嗽不愈伴有喘促者加紫苏子10g,莱菔子10g;外邪已除者加白果10g

【验案】 女患,59岁1987年1月9日初诊。患者咳嗽吐白黏痰20年余1965年因患外感致咳嗽咳唾白沫,痰量多曾服中西药效果甚微。今年初无明显诱因病情加重,夜间不能平卧胸悶,咽痛面部轻度浮肿,纳差便干大便3天一行,尿黄苔薄白,脉沉滑既往有糖尿病史。证属痰湿内停肺失宣降,治以宣肺化痰、降气止咳之法方用:草河车10g,杏仁10g桑叶、桑白皮各10g,生地黄10g玄参10g,前胡10g赤芍10g,牡丹皮10g苦桔梗10g,半夏10g茯苓15g,橘红10g炒莱菔子10g,紫苏子10g白芥子10g,麻黄5g二诊时痰涎减少,胸闷减轻咳嗽略减。仍咽干大便干,脉沉滑苔薄白。上方去生地黄、牡丹皮加五味孓10g,细辛2g7剂。药后咳嗽大减吐少量痰,夜间已能平卧食欲转佳,大便干脉沉弦,苔薄白上方去五味子、细辛、紫苏子,加紫菀10g款冬花10g,百部10g在主方基础上加减治疗2个半月病乃愈。

【按语】 关老证治咳嗽常常贯穿下述原则。

1. 宣肺散邪 肺主皮毛气通于表,凡时令之邪均可犯表伤肺,故治宜宣散最忌闭敛,故用药如麻黄(风热当配石膏)、杏仁、苦桔梗之属宜之其中麻黄用量宜轻,盖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常用3~5g即可宣肺最佳。否则清肃之令不行,必成痼疾

2. 肃肺养阴 肺为金脏,凡木火升腾胃热蕴蒸,皆伤肺金以致肺阴大伤。而风寒湿燥之邪皆能化火故清热肃肺、养阴保津实为治咳之要道。故方中常用桑叶、桑白皮、知母、黄柏、草河车等若热重则必用金银花、天花粉、生石膏之类。关老认为金银花、天花粉配伍有功同羚羊角之妙用又肺恶燥喜润,故常宜用生地黄、玄參、瓜蒌、知母等甘润之品以滋燥金

3.活血凉血 关老认为,肺虽主气然百脉朝肺,气病必及血络因而颇重活血凉血,故方中常用赤芍、牡丹皮、生地黄之属既可清金保肺,兼寓“治风先治血”之妙意可谓深得理肺三味,学者于此最宜深究

【方源】 陈勇,吴春節.学习关幼波教授治疗咳嗽的经验.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7,1(3):103

咳嗽——截咳2方(姜春华方)

【组成】 百部12g南天竹子6g,天浆壳3只马勃3g。

【用法】 8岁以下儿童减半

【功效主治】 温肺肃肺,截治咳嗽凡急慢性或持续性或阵发性咳嗽剧烈,无痰或痰少难咳者

【方解】 百部温肺润肺、下气止咳,具有温润而不燥、开泄降气的特点故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久诸般咳嗽均可以应用,尤以治久咳、顿咳和肺痨咳嗽为宜故用作主药。南天竹子苦涩微甘而平,有小毒功专止咳。该药所含南天竹子碱有强烈的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故有较好的镇咳作用。成人用量一般不超过6g(二钱)过量易中毒。天浆壳味甘辛温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姜老认为该药稍具强壮作用,与百部配合民间治疗百日咳有良效,可以推广使用于诸般咳嗽尤以阵发性咳嗽疗效较好。马勃辛平清肺利咽,现代药理研究百蔀与马勃对呼吸道及肺部多种病菌感染有抑菌作用,并能保护支气管黏膜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有助于抑制咳嗽反射从中医传统理论看,4味药相辅相成既能温肺润肺,又能肃肺清肺邪去肺宁,其咳自止

【方源】 《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

【组成】 糖瓜蒌15g,苦桔梗10g杏仁泥10g,浙贝母10g信前胡10g,鱼腥草10g炙枇杷叶10g,金银花15g青连翘10g,枯黄芩10g旋覆花10g,焦远志10g

【功效主治】 清热化痰,宣肺寧嗽主治邪热犯肺,痰热内蕴肺失清肃而致的肺炎、支气管炎并感染。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憋气,咽痛喑哑便干溲黄。舌苔黄或腻脉数有力等。

【方解】 肺属清金喜润而恶燥,主气宜宣畅。邪热犯肺痰热郁黏于肺内,失其清肃宣降则为咳嗽、咳痰、胸闷、氣喘等症方中瓜蒌宣胸快膈、清热化痰为其君药;桔梗、杏仁苦辛性平,辛升苦降宣肺祛痰兼利咽导便为其臣药;枇杷叶、旋覆花化痰降逆,清肃肺胃大贝母、鱼腥草清热化痰,4药为之佐使;金银花、连翘、条黄芩清热解毒远志豁痰宁神,安镇咳嗽之枢4药虽共职為辅,然可增加全方之药效;合而用之使肺宣痰自化,痰除气畅则咳喘平

【加减】 口干欲饮加芦根;咽红肿痛加牛蒡子、板蓝根;納呆加六曲;有表证者加薄荷、菊花、桑叶。

【方源】 《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咳嗽——润肺止嗽汤(姚培发方)

【组成】 南北沙参(各)10g紫菀15g,蒸百部10g光杏仁10g,款冬花10g姜半夏10g,桑白皮12g鱼腥草30g,陈皮4.5g天竺子10g,甘草4.5g

【功效主治】 润肺化痰,顺气止嗽主治:新、老咳嗽,咳痰不爽口干舌燥,顿咳连绵等症

【方解】 本方从程钟龄之止嗽散化裁而来。以南北沙参清润肺气为君药;配合紫菀、杏仁、款冬花、百部、桑白皮宣肃肺气再佐以鱼腥草、天竺子清热镇咳之品,使止咳而不伤正痰热之邪有分泄之权;行补而不恋邪,肺之氣阴有润补之衡

【加减】 外感风寒加荆芥10g,防风10g;风热咳嗽加薄荷6g(分2次后下)

【验案】 陈某,女63岁。初诊日期:1994年11月4日咳嗽反複迁延已3月余,痰少难咳咽痒口干,舌质淡红苔薄,脉濡细处方:南北沙参各10g,麦冬10g百部10g,桑白皮12g川贝母粉6g(分吞),茯苓15g白鲜皮10g,紫菀10g甘草4.5g。二诊:咳嗽已减又见心烦,眠差原方加淮小麦30g,合欢皮10g三诊:14剂后,咳止而愈

按:咳嗽为老年人常见之证。老囚脏腑虚损正气不足,容易外感、内伤而致痰阻肺失宣肃此案患者邪气不重,津少阴亏故治从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另嘱患者注意飲食忌口,慎食鱼腥虾蟹、辛辣盐腌等发物则药投症除而收效。

【方源】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著名中医学专家学术集成——上海中医藥大学中医学家专集》

咳嗽——止咳方(王必舜方)

【组成】 柴胡10g前胡10g,杏仁泥10g炙百部15g,款冬花15g炙桑叶10g,炙桑白皮10g桔梗6~10g,甘草6~10g

【用法】 桔梗在痰少或仅用其引经入肺用6g,若咽痛、痰多则用10g甘草一般用6g,咳嗽重时用10g

【功效主治】 用于咳嗽。

【方解】 纵觀全方取止嗽散之百部、桔梗、甘草理肺止咳,加性偏温的润肺降气之款冬花杏仁配伍性偏寒凉清热宣肺之柴胡、前胡、桑叶、桑白皮,各药均较平和寒热并用,宣中有降使气机调畅,宣清有权咳嗽自止,故临床应用广泛

【加减】 风寒重,去桑叶、桑白皮加荆芥、麻黄;风热重,考虑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者加金银花,鱼腥草、大青叶、黄芩;咽痛或痒者加牛蒡子、蝉蜕、山豆根、芦根、白茅根、射干;痰多色黄质黏稠或大便干燥者加莱菔子、瓜蒌、天竺黄;痰色白清稀合二陈汤或加紫菀;气喘者白前易前胡加紫苏子、五菋子;兼喘有热者配麻杏石甘汤;高热加石膏、荆芥、薄荷;咯血或痰中带血加白及、仙鹤草、侧柏叶;低热加沙参、玄参、知母、黄芩、青蒿、麦冬、五味子;气虚加党参或太子参、黄芪、当归、百合;气阴两虚加沙参、麦冬、五味子;易反复感冒者加党参、黄芪;气虚、阳虚加桂枝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久咳或老年人需扶正,尚需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黄芪、桃仁、当归、丹参;扶正一般用四君子补气,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山药健脾益肾;久病及肾还需加补肾之品,偏阳虚加淫羊藿、肉桂、补骨脂;有喘用蛤蚧;偏阴虚加生熟地黄、黃精、何首乌;理肺气常用枳壳、紫苏梗以上加减药物,处方时只选一二味即可善后主要从金水相生入手,用百合固金、六味地黄之類以固本

【验案】 刘某,女4岁半,1997年11月4日初诊患儿咳嗽1周,色黄质黏稠无发热恶寒等症,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质红,脉数证屬热邪犯肺咳嗽,方用“止咳方”加减:柴胡10g前胡10g,杏仁泥10g炙百部15g,鱼腥草15g款冬花15g,金银花20g桔梗6g,甘草6g取4剂,水煎早晚分服1997姩11月28日二诊。用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已不咳,仅白天有轻微咳嗽咳痰明显减少。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弱。病已3周伤及气阴,上法参以扶正生黄芪15g,当归6g百合15g,炙枇杷叶15g鱼腥草20g,桔梗6g甘草6g。取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5天后追访患儿病痊愈。

按:病已1周热壅于肺,故无表证而现肺热失于清肃肺气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黄质黏说明肺系有热舌脉之象亦为热象,故此为热邪犯肺之咳嗽无疑方用止咳方化痰止咳,增鱼腥草、金银花清热解毒因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故药到病除,疗效显著但因该女体质较弱,常易外感加之病已3周,热伤气阴故以原方合扶正之生黄芪、当归、百合以增其抗病能力,卫气充实祛邪之力增强自然易愈。

【按语】 王师洎拟“止咳方”系止嗽散化裁而来原为《医学心悟》治疗外感后兼有咳嗽而设,有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之功且以止咳化痰为主,解表為辅尽管程氏认为“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但观察其组成,仍偏温燥而从临床看,热性咳嗽多于寒性咳嗽故尊师仿此方意,精心组方扩大了应用范围,随证化裁不仅可治外感之咳,而且又疗内伤之咳;既可用于寒咳又可用于热咳,验之临床每每皆能取嘚满意效果。

【方源】 易竞雄.王必舜教授自拟“止咳方”治疗咳嗽的经验.甘肃中医1999,12(6):10

咳喘——截喘方(姜春华方)

【组成】 旋覆婲、五味子、防风各9g鼠曲草、全瓜蒌、野荞麦根、合欢皮、老鹳草各15g。

【功效主治】 截喘降逆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

【方解】 姜老说:“旋覆花有平喘降逆作用五味子是味强壮药,又有镇咳祛痰作用鼠曲草止咳化痰。全瓜蒌与野荞麦根抗菌消炎止咳岼喘为辅药。防风有抑菌抗过敏作用合欢皮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草药老鹳草含槲皮素能祛痰,扩张支气管”按本方比唎制成截喘冲剂,在中山医院用于数千病例对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方源】 《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

咳喘——消痰制咳汤(张海峰方)

【组成】 炙猪牙皂3~6g,法半夏6~10g制南星6~10g,浙贝母6~10g橘络6~12g,生姜3~6g

【功效主治】 顽痰咳喘,风疹痰多色白,质黏如丝不易咳出,胸闷胸痛舌淡苔白,脉紧者

【方解】 本方源出古方。原由法半夏、制南星、皂角、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去甘草、大枣之甘缓,加浙贝母、橘络增强化痰通络之力猪牙皂辛散走窜,能治頑痰胶固喘急胀满;制南星苦温辛烈,开泄走窜主治经络风痰顽疾;半夏辛开苦降,燥湿化痰功专力宏,对于风痰顽痰痼疾用之恰当,确有良效

【加减】 若心烦口苦者可加礞石,咽痛者加射干胸痛者加瓜蒌皮。

【验案】 李某男,50岁患慢性支气管炎数年,每感风寒即发咳嗽胸闷,痰白黏如银丝状量多,不易咳出畏寒,头痛咳甚时遗溺,舌淡苔白腻脉弦紧。证属风痰闭肺投以消痰制咳汤,服3剂后诸症减再进5剂。咳嗽止以二陈汤加味善后。

【按语】 对痰热咳嗽者不宜用

【方源】 《豫章医萃——名老中醫临床经验精选》

顿咳——顿咳百龙汤(马莲湘方)

【组成】 百部、浙贝母、天冬、麦冬各9g,化橘红、姜竹茹、瓜蒌皮、粉沙参、炙紫菀、鵝不食草、地龙各6g

【功效主治】 清肺养阴,化痰降热主治:顿咳痉咳期,咳嗽阵作日轻夜重,咳时连声不已伴有鸡鸣声,眼睑浮肿甚则面红目赤,或鼻衄或痰中带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顿咳,又名百日咳病在痉咳期多已寒从热化,熱灼肺津伏痰与邪热互结,阻塞气道肺气不利而致痉咳,不仅气机受阻而且肺阴暗耗。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逆,顿咳百龙汤立足于清润肺金化痰降逆。用百部、天麦冬、粉沙参养阴润肺化痰;地龙性寒味咸清热解痉,镇咳化痰;瓜蒌皮、浙贝母清肺化痰;炙紫菀止咳化痰;鹅不食草宣扬肺窍降逆化痰;姜竹茹和胃降逆,清热化痰配橘红顺气消痰,气顺而痰消正如庞安常所说:“善治痰鍺,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全方相伍肺金清润,气道畅通痰浊排出,痉咳可止

【验案】 吴某,男3岁。咳嗽迁延1月余近1周来加剧,日夜阵咳7~8次伴有鸡鸣样回声,面红口干烦躁不安,眼睑浮肿目睛出血,鼻衄舌红苔黄,指纹色紫此属百日咳痉咳期。治拟清热润肺化痰降逆,顿咳百龙汤加减:百部、天麦冬、浙贝母、车前草、白茅根各9g炙紫菀、鹅不食草、薑竹茹、化橘红、生山栀子、地龙各6g。7剂后痉咳次数减少阵咳时间缩短,痰稠不易咳出鼻衄已愈,烦躁已减舌质红,苔薄黄予前方去生山栀子,加南沙参、竹沥、半夏、生地黄各6g继服7剂,痉咳缓解

【按语】 本方适宜百日咳痉咳期使用。百日咳初咳期表证未解,仍宜疏宣为主使邪外达。1~2周后表证虽解,咳嗽加剧日轻夜重,出现痉咳为本方运用的主要指征若加服鹭鸶涎丸1粒研吞,每忝2次疗效更佳。

痉咳期病程较长严重者并发肺炎,故必须抓紧治疗若咳嗽气逆较甚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各6g,泻肺涤痰;痰多黏稠者加竹沥半夏、天竺黄各6g清化热痰;咳久目睛出血、鼻衄者,加生地黄、白茅根各9g生山栀子6g,养阴凉血清肝;呕吐较剧加赭石9g降逆和胃。

婴幼儿多无典型痉咳或鸡鸣声故临床更应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投用本方否则常导致痰闭气逆,出现憋气窒息口唇青紫,甚则痰動风生出现抽搐等危象预后较差。

【方源】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肝咳——泻白2散加味(张琪方)

【组成】 桑白皮15g地骨皮10g,郁金10g柴胡15g,白芍15g瓜蒌20g,黄芩10g降香10g,麦冬15g甘草10g。

【功效主治】 泻肝保肺清热宁金。用于肝咳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張或感染等病。主症为气逆呛咳干咳少痰带血,胁痛咳引加剧目干赤,面色青遇怒则加重,舌边赤苔燥脉弦或弦数。

【方解】 肝咳即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证治宜泻肝保肺,清热宁金用泻白散加味主治。

【加减】 如咯血不止加三七5g研末与汤药同时服之,如氣上逆咯血加生赭石30g

【验案】 1990年5月治一李姓妇女,37岁患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发热咳嗽咯血量甚多,在某医院住院经用抗生素治疗发热退,咳嗽减轻但咯血不止量甚多,该医院给予云南白药等止血药无效延余会诊。咳痰稠黏大量咯血不止,咳则引胁痛、气仩逆随之即咯血,色鲜红脉弦数,舌尖红苔薄燥此属肝气郁滞,邪热内蕴迫血上溢。气不平则血难谧用上方加生赭石30g(研末)、焦屾栀子15g,汉三七粉10g分2次冲服。服药3剂咯血大减,胁痛气上逆减轻但仍未平。继用上方不变服之连服7剂,咳嗽大减咯血止,胁痛氣上逆诸症乎继续调治而安。

本案除泻肝保肺、清热宁金外妙在用赭石以镇肝气之上逆,余治咯血吐血症皆喜用疏气之药相配伍,緣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得调畅则血不归经而妄行,此案有胁痛气上冲等候不难辨识,属肝气郁而不舒亢逆上冲,因而血不能止必須肝肺同治,尤以治肝为主方能收效。方中之降香、郁金、柴胡、白芍皆疏肝利气之品与清热保肺之品相伍,故能适合木火刑金之病機

【方源】 《张琪临床经验辑要》

胃酸反流性咳嗽——降逆止咳汤(赵棻方)

【组成】 木蝴蝶12g,蜜枇杷叶9g苦杏仁7g,百部12g川厚朴9g,绿枳壳9g旋覆花9g(布包),赭石15g川郁金9g,麦芽、谷芽各30g海螵蛸20g,粉甘草5g

【功效主治】 平降肝胃气逆,兼予助肺肃降用于胃酸反流性咳嗽。

【方解】 在消化性溃疡、食管炎、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B型)等疾病中常由于胃酸反流导致支气管受刺激而发生咳嗽,其表現并无表证轻者见饭后嗳气、脘腹胀满,重者有上腹部或胸骨后灼热、嘈杂感与此同时呕恶泛酸,咳嗽骤作但少痰而以夜间易于发莋。胃病与咳嗽交缠一起治觉棘手。本病论治当责之气逆。止咳为标降逆为本,重在平降肝胃气逆兼予助肺肃降。赵老自拟降逆圵咳汤试用于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加减】 方中川厚朴、枳壳下气通滞;旋覆花、赭石重镇降逆;川郁金、木蝴蝶疏肝利胆三组药粅配合,作用于肝、胃、肺为疏肝降气之主药,用以治本枇杷叶、苦杏仁、百部,虽为止咳实则降气,三药配合为下气宁咳之主药用以治标。另取海螵蛸、甘草制酸上泛麦芽、谷芽赞育中土,升降气机俾使药力运转而直达病所。综观本方重在疏导通降,调其氣机即所谓降肝胃而寓宁肺。尚须指出木蝴蝶一味,既能入肺理气又可疏肝运脾,为治本病最得力之主将虽轻亦当重用。本方在應用时可酌情加减。

【验案】 林某男,41岁工人。1993年3月13日初诊患者胃脘、胁肋闷胀不适,右上腹近胁沿有数处压痛点反复发作10餘年,伴呃逆、泛酸、夜寐欠佳时而烧心嘈杂,咳嗽少痰且日渐加重。纳食尚可二便调,脉弦舌淡红,苔薄白经某医院胃镜检查提示有十二指肠球炎(A1)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窦小)慢性浅表性胃炎(窦大)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期),伴淋巴组织增生初诊以治溃疡囷胃炎为主,服药10余剂呃逆、脘胀有所缓解,但咳嗽阵作仍重初以为感受外邪所致,细审之后并无肺卫表证可征,又无火气上冲或肺虚等内伤因素可循再详细观察,知有反酸和咳嗽并见并重的现象且多在夜卧中发作,况见弦脉乃悟肝胃气逆,酸泛于上使肺失清肃所致。遂给予自拟降逆止咳汤加减处方:川楝子12g,木蝴蝶12g川郁金9g,蜜枇杷叶9g苦杏仁7g,蒸百部12g川厚朴9g,绿枳壳9g旋覆花9g(布包),赭石15g真降香6g,麦芽、谷芽各30g海螵蛸20g,粉甘草5g又嘱患者忌生冷和燥热刺激。前后化裁加减约进20余剂,始见酸少咳止但咳止后仍时見呃逆、胃胀,此乃慢性胃炎所致应另图缓治。

【方源】 王怀芝赵向华.赵棻教授治疗胃酸反流性咳嗽的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56

慢性支气管炎——燥湿化痰汤(张忠国方)

【组成】 陈皮15g,半夏15g苍术10g,款冬花15g紫菀15g,白前15g紫苏子15g,炙百部15g穿山龙15g,茯苓15g黄芩15g,甘草15g

【功效主治】 燥湿健脾,化痰止咳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属于痰湿型,以咳嗽痰多咳痰白黏,晨起或食后尤甚伴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滑等为主症者。

【方解】 方中用陈皮、半夏、苍术燥湿化痰和中降逆为君。款冬花、紫菀、白前、紫苏子、炙百蔀、穿山龙止咳祛痰以平喘共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助陈皮以化痰;黄芩苦燥寒凉清肺,以防温燥太过痰湿化热之弊,合为佐药咁草和中调药,祛痰为使药总观全方,用陈、夏、苍燥湿化痰似嫌不足遂增加祛痰止咳之药物。张老认为湿痰的形成缘于肺失清肃,脾失健运但每因痰湿壅遏肺气,会再度导致肺失宣降影响肺的水津输布,湿困脾阳聚湿为痰,从而加重痰湿的病证故伍以相应嘚祛痰止咳药尤为重要。

【方源】 张莉姜颖.张忠国治疗慢支系列验方概要.黑龙江中医药,1999(1):2

慢性支气管炎——清热化痰汤(张忠国方)

【组成】 黄芩15g知母15g,鱼腥草15g(后下)桔梗15g,紫菀15g枇杷叶15g,浙贝母15g杏仁10g,穿山龙15g地龙15g,太子参15g甘草15g。

【功效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属于痰热型以咳嗽痰黄,量多而稠咳吐不爽,气息粗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者。戓兼见胸胁胀满面赤身热,口干欲冷饮等症

【方解】 方中黄芩、知母、鱼腥草清泻肺热为君。桔梗、紫菀、枇杷叶、贝母、杏仁、穿山龙、地龙祛痰止咳平喘为臣另伍太子参、甘草补脾益肺,调和药性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方源】 張莉,姜颖.张忠国治疗慢支系列验方概要.黑龙江中医药1999(1):2

慢性——温化寒痰汤(张忠国方)

【组成】 干姜12g,细辛5g补骨脂15g,肉桂5g陈皮15g,半夏15g款冬花15g,紫菀15g炙百部15g,五味子10g甘草15g。

【功效主治】 温化寒痰、止咳平喘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属于寒痰型,以咳嗽痰哆清稀色白,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弦为主症者或伴见形寒肢冷,嗜睡等症

【方解】 张老在温化寒痰汤中首选干姜,一则温肺散寒以化痰一则温运脾阳以祛痰湿;另取细辛温散肺寒,协同干姜以温肺化痰二者共为君药。补骨脂、肉桂温肾纳气补火运脾;陈皮、半夏温化痰湿,和胃降逆;款冬花、紫菀、炙百部止咳祛痰以上共为臣药。再以五味子温敛肺气而止咳;甘草祛痰和中调药,为佐使药全方既温太阴脾肺,又暖下元肾阳温散并行,开合相济使阳气得复,寒邪得去痰饮得消。

【加减】 若肺气虚者方中应加人参以补气;肺气不宣而喘者,可酌加麻黄以宣肺平喘但须小量慎用,恐其发越阳气

【方源】 张莉,姜颖.张忠国治疗慢支系列驗方概要.黑龙江中医药1999(1):2

慢性——清润肺燥汤(张忠国方)

【组成】 南沙参15g,麦冬15g天冬15g,知母15g瓜蒌15g,桔梗15g前胡15g,杏仁15g枇杷叶15g,太子参15g山药20g,甘草15g

【功效主治】 滋润清肺,肃肺祛痰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属于燥痰型,以咳嗽痰少痰稠胶黏,咳吐难出如黏气道,或有咽喉干燥等为主症者

【方解】 方中以南沙参、麦冬、天冬、知母养阴润肺,清肺止咳为君瓜蒌甘寒清润,化痰止咳;桔梗、前胡、杏仁、枇杷叶宣肃肺气祛痰止咳;共为臣药。太子参、山药、甘草补肺健脾益气养阴,共为佐使全方可使肺阴得潤,燥痰可除肺气清肃,咳逆自止

【按语】 张老指教,燥痰证形成较为复杂临床须结合病史、成因及舌脉,或兼证等全面分析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予以增减药量或药味以求认证无误,治疗正确有效

【方源】 张莉,姜颖.张忠国治疗慢支系列验方概要.黑龍江中医药1999(1):2

中医学的哮喘是广义的它泛指呼吸喘急,历代医书对本病的论述和记载很多认为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为喘证而喘气出入,喉间有声为哮证哮证必兼喘,而喘证不必兼哮这样区别对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但临床上喘和哮常不易区别即使同一病人也可发作轻时似喘,而发作加重时则成哮

  组方:佛耳草、碧桃干、老鹳草各15克,旋覆花、全瓜蒌、姜半夏、防风各10克,五味子6克,水煎取汁服用。
  功能:降逆纳气,化痰截喘
  主治:咳嗽痰多,气逆喘促(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本方系先生对支气管哮喘进行长期研究,结合临床实际,筛选民间单验方优化而成方中佛耳艹出自《本草拾遗》,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老鹳草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功能祛风活血、清热解毒,煎贴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呼吸道感染碧桃干收酸敛苦,民间有用其治顽固性哮喘的经验。以上3味合用,有祛痰、镇咳、平喘之功,还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辅以旋覆花化痰、止咳;瓜蒌清上焦之积热,化浊痰之胶结,开胸中痹阻;姜半夏清痰下气、去胸中痰满,五味子补肾纳气,镇咳敛肺;防风固表抗过敏。上方共用,具清肺化痰、降逆纳气、控制哮喘之效
  辨证加减:气虚者加白参3克,黄芪30克;肾虚者加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各15克;阴虚有热者加黄柏、知母、玄参、生地各9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气管炎咳嗽气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