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耽美重生文 受重生画画很好,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护画佛像去寺庙朵清闲,攻是将军,攻受两家对立,攻身上有毒,

         “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巴尔沃亚知道,自己正面临着这样的赌博:不是在断头台上悲惨地死去,就是名垂千古。”

 如今的人们都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洋:最为浩瀚广阔的是太平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第一次发现太平洋对于欧洲人来说意义重大,而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人也必将名垂千古。哥伦布发现美洲,那是凭借着人类的知识、体能、勇气的极限完成的一次壮举,而直到麦哲伦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欧洲人仍然不知道地球的另一面是什么。人类的文明进程急需富于冒险精神、积极进取的探险家来推动。在哥伦布的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有三大洋,但是对于地球的另一面还是一无所知。发现太平洋,从此地球四大洋贯通,是对人类地理知识认知的完善,随之而来的深入探险又会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完成这一壮举的荣耀被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摘得。

 发现太平洋这一壮举的意义堪比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但不同的是,当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世界上有上亿双眼睛在注视着他,祝福着他。但是当巴尔沃亚横越巴拿马地峡眺望太平洋时,全世界却不知道他所完成的壮举。纵然,巴尔沃亚的动机是出于人性的贪婪:为了侵占土地、为了掠夺黄金,为了救赎自己的罪孽,如此动机才完成的壮举。为了踏上开往美洲的船只,他把自己装在一个木箱子里掩人耳目,靠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或者说是野心和阴谋诡计攫取了西班牙一块殖民地的控制权。又因为他的原因,西班牙国王派来的以为殖民地总督葬身大海。作为违抗朝廷的狂妄叛乱者,触犯了西班牙法律,他会被判处绞刑。然而他不会听凭命运的摆布,他试图通过建功立业来逃脱自己的罪责。而上天给了他这个机会,从当地的土著人口中得知,越过附近的高山,有一片大海,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都含有黄金。巴尔沃亚立即意识到了这条信息的价值,他知道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名垂千古的机会来了。但他也知道此去将会艰难险阻,烈日骄阳、热带雨林、丛林中的毒蛇猛兽、以及当地土著人的袭击,而他也只能武装起190人的队伍。作为一个亡命之徒,即使再大的凶险他都不会退缩的,最后仍然上路了。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1513年9月25日发现了当时地球上仍然未知的最后一个海洋。

        虽然这次发现,并没有给他带来财富和地位,而且还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他把自己的发现写信告诉了西班牙王室,国王派来了一支舰队,但却不听从他的调遣。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他仍然被舰队的统帅因为嫉妒而处死了。巴尔沃亚已经在不朽的失业中得到庇护,也因为他的壮举,使他名垂千古。之后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进一步认识了浩瀚的太平洋。


今天我微信群和朋友圈两件事最热。一件是习大大率领本土IT精英远征美国,华山论剑当代版,分庭抗礼之势昭然。一件是任志强发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驳团中央指责他“郑重其事的反对共产主义理想”,沉寂二三十年的共产主义话题居然又活了。反正我是挺分裂的,晕了,真的晕了。

方兴东博士在群里说:“全球高科技中国inside的时代正式开启!随着2016年苹果在中国的收入超过美国本土,将有越来越多美国IT巨头尾随而上。随着中国市场收入超越美国,战略的重要性超越美国也不言而喻。至于国内泛起的,一些心态失衡者的种种调侃和嘲讽,味道总是那么怪怪:各种自我矮化,只是因为不懂时代与市场的趋势,活在过去,而不是活在未来!该是放下成见,放下小我,更放下恶意,开阔、开放地放眼世界,放眼中国,不错失一个新时代!”

其实我挺认同的,但是不敢发到别的群里,我知道会被骂死或者呵呵死。我宁愿在那些群里谈我对最近左的思潮汹涌回潮的担心。我甚至开玩笑说,你们等着瞧,闹不好过不多久胡锡进都被打成右派。胡锡进和环球时报一向被广大进步媒体人视为眼中钉,左派代言人。可是我却认为,胡锡进其实是很有他存在的价值的,至少以前他通过环球时报评论定义了左派的边界,也就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这相当于一根锚,对左派的合法性和言论边界进行了锚定。可是最近,这根锚看上去失效了,胡锡进也开始在视频里边谈论共产主义理想问题。他也在被更厉害的东西推着走,正在失去他的立足点。我不建议脸谱化一个人,任何人都是复杂的,胡锡进也一样。如果别让李嘉诚跑了继续发酵,如果新华社继续发文维护国有资产不可动摇,我觉得胡锡进真有被打成右派的可能。今天的争论,已经显示出溢出环球时报所划定的争论边界的趋势,这是很令我担心的地方。

所以我是真的晕了,感觉很撕裂。一方面我所在的互联网行业正在高歌猛进,一方面意识形态的争论日益激烈。我只能在某个微信群里说,你们都别猜了,也别设计了,中国的未来你们猜不中,历史也证明没人能够猜得中,外国人中国人没一个能猜中。我小时候的“四个现代化”现在看起来像个笑话,近的则不敢说没法说。没人敢想中国这么快逼近美国了,可是也没人敢想主义之争居然重新成为一个严肃话题。

魏武辉下午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汕头机场空空荡荡的照片,我回了句“经济形势吓人啊”。经济形势不好所以出差和旅行的人少,这是明摆着的。不怕太多朋友看不懂,我感觉“北京共识”面临失效的危险。“北京共识”是十几年前美国学者发明的一个解释中国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就像一个骑在自行车上的人,从静态看各种矛盾无解,所以必须骑出速度也就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才能保持平衡不摔倒。例如20年前的下岗工人问题,静态看无解,但是经济快速发展了,过些年这个问题再也无人提起,自动解决了。当然这只是宏观印象,我们不能因此漠视具体个人的命运(例如老人跌倒讹人很可能就是衍生品)。相反,如果经济减速,各种矛盾都可能浮出水面;而你越纠缠于解决矛盾,可能经济发展越慢。这就可能构成一个螺旋下行的怪圈,这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局面,却又是当下的现实困境,种种匪夷所思的观点和争论也都由此而起。

可能未来几年会很艰难,但是必须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不乐观你又能怎样?所以我很想支持方博士那段话,虽然看上去他有点过于乐观了。看见一点光亮,拼命往光亮处走,总强过眼前一摸黑陷入争论的泥潭,甚至向万分不堪的历史中去寻找灵感和依据。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有一个名篇《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讲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巴尔博亚的故事,这家伙陷入殖民地纠纷被判决有罪,为了自我救赎,他率队前进,终于穿过巴拿马地峡发现了太平洋。“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我希望所有人听见这句话。我希望,我们能够在“不朽的事业”上达成共识,它应该保障公民的财产安全而不是想尽办法剥夺之,它应该继续坚持“不争论”,它应该继续坚持完善一个自由竞争的体制环境,以赢得经济转型的时间。

最后请允许我仿照三体监听员的回复,不需要穿越4.2光年:

不要回头,不要回头,不要回头!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太平洋的发现》读后感

读了茨威格的这篇文章,我在厌恶主人公贪婪本质的同时也为他面对命运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精神感到敬佩。同时,在这篇文章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第一个发现这片静悄悄的,水天一色的大洋的人就是主人公巴尔沃亚。他是一个因为破产为躲避讨债而偷渡的落魄贵族。紧接着,他公然造了国王的。正在此时他发现了一个可能使自己免于惩罚的机遇——第一个横越过巴拿马海峡,到达那个通往印度的南海,并为西班牙朝廷去征服那个新的黄金之国。他的命运由此改变,朝着那个伟大的时刻前进。抓住机遇的他在越过了南美洲的中央山脊后,成为第一个同时看到环抱地球两大洋的人,功成名就。但是命运在此时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被自己的国家抛弃,被“朋友”皮萨罗逮捕。不久后,那双曾同时看到过环抱我们地球的两个大洋的眼睛永远闭上了。

十六世纪对于欧洲而言是一个充满了冒险,海洋通道逐渐宽广,令人疯狂的年代。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无数探险家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王国的掠夺铺平道路。无论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还是首个环游地球的麦哲伦,以及本篇主人公巴尔沃亚。他们出航的本质是为了侵略和掠夺,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伴随他们的到来,原本平静的土地上被划分成一块块殖民统治区,幸福生活的居民一批批地成为被贩卖的奴隶。遥远大陆上黄金国的诱惑,让欧洲各国从贵族到平民、从道貌岸然的绅士到无恶不作的强盗,似乎都患上了同一种病,疯狂的从自己的国家出发,去遥远的大陆。途中所有已知未知的危险甚至死亡都无法阻挡这些人的脚步,在他们眼中只有那黄澄澄的颜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也许是出于潜意识的掩饰,他们渐渐地开始鄙视黑人,认为他们是天生低劣的人,因而命中注定要为他们的白人主子效劳”

读完这篇文章后,不知道是该敬佩欧洲人追求事业的执著精神,还是应该对这种以屠杀抢掠方式,灭绝其他种族、瓜分世界的强盗行径进行批判。无论是巴尔沃亚、皮萨罗,还是其他的在新大陆犯下强盗行径的欧洲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变得疯狂与矛盾?是赤裸裸的利益追求,是无尽的贪欲。在贪婪的同时,我也看到了欧洲人的另一面,那就是善于把握机遇。无论是指南针的制造还是航海术的发展,在16世纪以前,我国的优势都远远大于欧洲。但最后却被反超,不但优势丧尽,而且落到挨打受欺的境地。不管最初的动机如何,此时逐渐走出黑暗的欧洲各国,却在海洋探险事业中开始群雄逐鹿。海洋优势的确立使得欧洲人获得了有如中世纪草原游牧民族一般强大的机动性。地理大发现以及由此而来的工业革命是欧洲迅速走向了强大。而对于我们来说,失去了探索海洋的机会,不仅意味着漫长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也使得中国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我们不能殖民掠夺其他种族,可一定要有保护自己的国家、民族不受欺凌的实力。正是因为国人的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不懂得发展抓住机遇,才不会受到屈辱。

倘若我们沿着郑和的足迹继续发展海洋优势强盛国力,那段屈辱的历史会不会因此而消失在萌芽之中?历史无法倒退,但我们可以避免它再次重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寻求庇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