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白洋淀水源从哪来参加水源活动的公园看到景色优美的白洋淀水源从哪来你会引用哪首古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原标题:河北6月份水质监测结果公布,白洋淀轻度污染

140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100%达标6月份,河北省共监测40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其中地表水水源9个(全部为湖库型),地下水水源31个,均达到Ⅲ类标准,达标率为100%。湖库型水源在每个水源取水口周边100米处设置1个监测点位进行采样,湖、库采样深度均为水面下0.5米处。监测地下水水源时,具备采样条件的,在抽水井采样,如不具备采样条件,在自来水厂的汇水区进行加氯前采样。2河流断面和重点湖库淀 6月份,河北省共监测156个地表水河流断面和17座重点湖库淀。

156个国、省控河流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44.2%,Ⅳ类水质占25%,Ⅴ类水质占9%,劣Ⅴ类水质占21.8%。

总体水质比去年同期有所好转,水质状况呈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17座重点湖库淀中,不计总氮,达到Ⅱ类,水质优: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石河水库、东武仕水库、岳城水库、临城水库、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格庄水库和龙门水库等10座水库水质;Ⅲ类,水质良好:陡河水库、洋河水库、朱庄水库、大浪淀水库等4座水库;衡水湖;Ⅳ类,轻度污染:白洋淀;Ⅴ类,中度污染:邱庄水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是全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条例》即将实施,对全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推进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将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立法的作用要通过实施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社会自觉性,让水源涵养保护家喻户晓,人人自觉遵守。各级政府执法部门要全面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严格执法,确保《条例》真正执行到位,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切实担负起京津冀生态支撑、水源涵养的重大使命。

10月1日, 《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 将正式施行。这是承德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全市的立法工作步入了新的阶段。 《条例》 的出台,把水源涵养保护工作纳入了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为推进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把水源涵养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是党和国家赋予我市的重要使命。在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承德定位: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贫困问题。我市把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作为重中之重,秉持“把风沙挡在承德,把净水送给京津”的绿色使命,持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构建起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

但是,更好地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切实保护水源、涵养水源,为京津冀送出“一泓清水”,仅凭各级干部推动、百姓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约束、提供保障。

2016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正式赋予我市地方立法权,这为我市进一步加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市人大常委会经充分酝酿、讨论、审议后决定,把《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 作为我市首部地方立法。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 《条例》 的制定,是承德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地方性法规,符合承德市实际,符合国家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对全市的核心定位,把水源涵养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突出特色完善机制奠定《条例》出台坚实基础制定出台一部切实可行、周密完善的《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需要坚强的立法能力做保障。

为更好地行使地方立法权,我市建立健全立法工作机构。按照地方立法要求,依法设立了承德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法制工作委员会,为地方立法提供了组织保障。

同时,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建立立法咨询制度,聘请了20名立法咨询专家。完善立法工作程序,制定了《承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依法规范全市地方立法工作。探索建立立法合作机制,与河北大学地方立法研究机构建立了立法合作关系。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举办立法和备案审查专题培训班,组织立法人员到全国人大、省人大及立法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持续强化立法能力建设。

一系列的举措,为承德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的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12月18日至19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福才强调,《条例》是承德市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具体举措。要认真履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方面的职责,按照相关立法程序,做好审核把关工作,确保出台的《条例》符合实际、有效管用、百姓拥护,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

制定首部成熟完善的实体性地方法规

为了确保制定出台的《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成熟、完善,符合承德地方实际,市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条例》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

一审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整理,充分吸纳。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组织召开立法专家论证会4次,组织召开了市人大有关专委会部分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会同河北大学立法机构、承德市法学会研究论证,抽调专家组成专家组到兴隆、围场、丰宁等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实地调研、征求意见,2次进行封闭式讨论修改,多次向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征求意见。通过电子邮件、市人大常委会微信公众号全文刊登《条例(草案)》文本,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4月18日,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听取了法工委关于《条例(草案)》相关修改情况的汇报,对《条例(草案)》进行统一审议。4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相关修改情况的汇报,决定将《条例(草案修改稿)》提请常委会进行审议。

4月27日上午,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修改稿比较完整,符合立法要求,基本达到了立法目的。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共提出了56条修改意见。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根据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对修改稿进行了认真修改。之后,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修改情况的汇报,对修改稿的修改情况进行了统一审议,形成了《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草案表决稿)》。之后,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草案表决稿。

7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将于10月1日起实施。《条例》对全市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涵养保护、综合、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加快承德市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万事万物皆有“源”:活水源的生机来源于涓涓的泉水,朱熹的睿智来源于博览群书,白洋淀妇女们的勇敢来源于夫妻、家国之爱,《红楼梦》的不朽来源于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精深理解与对世态人情的深刻体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洋淀水源从哪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