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杀六贼除六贼与唐僧发生哪些冲突?谁对谁错?为什么

话说刘伯钦送唐僧来到两界山。唐僧说:“麻烦你再送我一程吧。”刘伯钦说:“长老,这山名叫两界山,东边是大唐所管,西边是鞑靼的地界。我不能过界,你去吧。”两人正难舍难分之际,只听得山脚下叫喊如雷道:“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

看到此处,谁不拍案大呼快哉!清黄周星在此批道:“人人踊跃欢喜,如出暗室而睹青天,如泛苦海而登彼岸。无数重负一朝顿释矣。乐极!乐极!”

然后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唐僧把“六字真言”揭了下来(虽然贫道考证这是“俺那里把你哄”),只听得一声巨响,地裂山崩,虚空粉碎,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此重生!譬如花果山顶石卵此时方才迸裂,从前种种不必重提。

孙悟空出了五行山后,有一段打死强盗的故事,1986版《西游记》作了很大的改动,因为这段寓意太明显了,反倒央视不敢演、也没法演了。这个我们应该理解,不必苛求。

原著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贫道作了删减):

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傍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行者对那六个人施礼道:“列位有甚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那六人道:“我们唤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欲的欲,思的思,忧的忧。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分东西!”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乓乒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吓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

然后的剧情,就和86版电视剧一样了。唐僧嫌孙悟空不分好歹,打死了强盗。于是孙悟空一气之下,驾云去了东海龙宫。老龙王借张良三进履的故事劝告孙悟空。孙悟空醒悟,又在海面上碰上了观音菩萨,这才回来保唐僧。


86版西游记的“六贼”

打杀六贼、悟空气走。这在后来的难簿上绝对算得上一难。因为最后的九九八十一难的难簿上有“不识人参十八难、朱紫国行医五十五难。拯救疲癃五十六难”,朱紫国行医都算一难,甚至不认得人参果都算一难。这里打杀六贼,又如何不算一难?

唐僧九月十二日离开长安,到两界山不过十几日,“正是秋深时节”。孙悟空出来后,下山遇到老者借宿,然后“夜宿晓行,不觉又值初冬时候”,正说明是已走了许久,至少离开两界山已经有一段距离。所以难簿上说“两界山头第八难”,指的肯定是救孙悟空出来,而不是打杀六贼。如果指这件事,为什么不说“剪除六贼第八难”或者“降孙演咒第八难”呢?

另外,原文这里是“出城逢虎第五难。折从落坑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这又怪了啊。今天的《西游记》,双叉岭的这件小小的事,他居然拆成了三难!虽然双叉岭上碰上的是寅将军,也是一个虎精,但无论如何这个“出城逢虎",放在刘伯钦打死的那只上比较合适。就算这只虎指的寅将军,那也应该是折从落坑在前,出城逢虎在后才对呀。所以今天的双叉岭、两界山故事,很可能和原来的版本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贫道经常说《西游记》是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产物,在九九八十一难簿上也能看出来。我们看世德堂本的难簿(大家可以看贫道的校注本,别的版本基本都根据清刻本“改对”了),从69-74难是:稀柿拜秽六十九难、花豹迷人七十难、棘林吟咏七十一难、黑河沉没七十二难、灭法国难行七十三难、元夜观灯七十四难。先不管“稀柿拜秽”是什么东东,大家翻翻目录就知道,这六难顺序,完全和正文顺序对不上!不是一个对不上,是处处对不上。所以正说明难簿抄自一个老版本,今天的正文是一个新版本。因为只有照抄老版本的难簿而忘记正文顺序已改过(或懒得去改难簿)的道理;断没有先写好正文后编难簿,而居然编错的道理,那这位编书的未免太蠢了。

而且这几个毛贼的名字,与后面的妖怪相比,未免太有文化了,“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后面的许多妖怪,是狮子就叫黄狮精,是蜘蛛就叫蜘蛛精,是豹子就叫豹子精,这些名字真是朴实得可爱极了。而这六个毛贼,不加注释,恐怕很多朋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这六个毛贼出自一位高人后来添补,至少在八十一难成型之后的添补,是确凿无疑的(当然他未必添补了仅此这一处)。

下面对六贼的解释,就是贫道本门武功以外的任务了。但是因为这段添补的意思太明确,几乎起到了点化《西游记》的作用,所以不得不试图解释一番。很多朋友不是喜欢讨论《西游记》的深意么?其实这一段正因为是后来插入的,所以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里有深意。诸位切勿当作心灵鸡汤——假如不把《西游记》原著当作心灵鸡汤的话。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时刻是消停的?眼睛不停地要看事物,耳朵不停地要听声音,鼻子不停要闻气息,舌头不停要尝滋味,身体不停地寻找快感,就算这些都没有了,脑子里还不断地胡思乱想。

它们都是“贼”,贫道不愿说佛教道教的修炼术语,只说世俗的话:至少,它们干扰了我们的注意力,消耗了我们的专注度,盗取了我们的宝贵时间。

其实贫道本来是要读一会书的,结果打开微信刷一刷就过去了。

其实贫道本来是要看一会稿的,结果打开网站泡一泡就过去了。

其实贫道本来是要练一会字的,结果打开视频躺一躺就过去了。

其实贫道本来是要更一篇文的,结果叫份烤串撸一撸就过去了。

于是,忽然发现,太阳又偏西了,于是感叹,于是一事无成……

贫道刷了之后,泡了之后,撸了之后,躺了之后,虽然时间是这样的过去了,但总感觉到空虚,铺天盖地的空虚。这就是盗贼们,把我们的专注、时间盗走了,只剩下空空的过去和茫然的未来。

现在的图片,越来越酷炫;现在的音乐,越来越震撼;现在的美食,想法设法地刺激我们的鼻子和味蕾。现在的各种服务,白的黑的灰的黄的,你怎么舒服,就可以怎么来。他们就是眼贼、耳贼、鼻贼、舌贼、身贼。

包括各种微信微博的文章——包括贫道今天的这篇,它们虽然不刺激你的眼睛、嗅觉、味蕾,却刺激你的思维。假如我们的脑子,不断地跟着这些文章转,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那就是意贼。

于是,这些盗贼,盗走了审美,盗走了敏锐,盗走了思考的能力。更有一些高级的盗贼,他们打着爱的名义、善的名义,使我们的心逐渐麻木起来。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图片,不需要网站,不需要音乐,不需要烤串……这是万分愚蠢的。也不是说,我们只能看书,只能练字,只能更文,如果需要去做音乐、做网站、做图片,反倒被练字、看书、更文吸引了,那盗贼的身份立即翻转!

所以,请看六个毛贼自报家门后,孙悟空立即接的话,这几句,句句有深意,没一句废话:

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

这里的关键字,一是”主人公“,二是“均分”,三是“饶了你罢”。

孙悟空并没有耳朵里掏出棍子就开打,而是先作了如下声明:只要你认同我这主人公,财宝可以均分,没有任何问题!意思就是:

一、我不否认你们的存在。

二、我在我心中,给你们六个眼耳鼻舌身意留一份地位。不但留地位,而且平起平坐。我分到的也不需要比你们多,也不能比你们少。

三、你们得好好伺候老子!

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贼,当然要看他的行为。如果好好伺候主人公,打劫到的财宝乖乖上交,那就忠仆、义仆,那就不是贼了!

但是眼耳鼻舌身意不识相,反倒”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这就是欺负到主人公头上来了。所以孙悟空抡开棍子,一概打死。

昨天贫道上午的编辑部生活,就是这样的:先是有个紧急的稿子催发稿,忽然又来一个快递,忽然又有电话打进来,商议图书出版;忽然又有人来送稿子……一时之间,阵脚大乱。忽然一转念,哑然失笑:这有什么呢?只是自己的心在乱。于是冲了一杯咖啡,一切就井然有序了。

这里顺便说一句: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并不是说眼睛只能对应喜,耳朵只能对应怒……其实任何一个器官所带来的,都有可能是喜怒爱思欲忧中的任何一个。作者起名字各自对应了一个,这是互文。就像“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样,笼统说的是当着窗、对着镜,理鬓贴黄。所以,我们只要笼统地理解:六根对应六情,就好。

打杀了六贼,唐僧过意不去了,开始教训孙悟空。这还真不是唐僧在这里烂忠厚、傻慈悲。我们要知道,假如《西游记》就把唐僧写得烂忠厚、傻慈悲,像我们前些年教科书宣传的那样:唐僧敌我不分,孙猴除恶务尽,猪八戒是两面派,沙和尚是调和派——这种解读很高明么?给这位作者磨墨都未必配!

如果我们为了消灭这些盗贼,把眼睛抠瞎、耳朵扎聋、舌头割掉……或者,断除六贼看上去最快的方法,当然是自杀了,麻绳一吊,高楼一跳,农药一倒,河水一泡……然而这是可行的么?这是主人和六贼同归于尽的方式!相当于放火烧了自家房子,然而烧了房子就算完么……再多的不说了。总之,我们毕竟还要在世界上生活,必须学会和他们共处。

所以说,六贼只能降服,就像唐僧所说的“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这句话是关键。他当然不能再说一通唯识的道理,那真就变成佛经了。顺便说一句,玄奘法师,可是唯识宗的大宗师!要讲人的“六识”、”八识“,他要说是第二,那没人敢说第一了。

打死六贼,是错误的!所以贫道不得不佩服《西游记》的文笔,他将怎样表现这个“同归于尽”的寓意呢?他的安排,是让孙悟空断然离去,离开了取经队伍,于是这颗心,就游离于身体之外了。

我们看到,作者在这里安排孙悟空回心转意,回到唐僧身边的情节,是极讲究极有分寸的。

他先是安排了一场龙王的劝说。龙王作为一位长者,一位过来人,同时也是取经队伍的旁观者。不愧是东海龙王啊,堪称做思想工作的高手!他先是讲了张良的故事,然后只讲了三句话:

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

请大圣早发慈悲,不要疏久了你师父。

这是几句极有分寸、有身份、有力量的话。方方面面都讲全了。1、“到底是个妖仙,不能成正果”,这是摆明利益。2、“自当裁处”,你们取经队伍如何,与我并无关系,我首先尊重你的选择,你回花果山我也不管。3、“不可图自在”,从你内部心理说,我见你只图自在,为你担心。“请大圣早发慈悲”,4、从你外部责任说,你不是一个单独的人了,你已经有了社会责任。但这样说责任,绝对会激起孙悟空的反感。所以一定要反着说:你要发慈悲,你师父需要你的保护。

寥寥50几个字,讲出了四个方面,句句戳中要害,而且不显山不露水。这就是作者的锻炼文字的功夫,试问这份质感,今天的一般写手有几个能达到?这就是名著的细节!

然而这还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在后面。

然后孙悟空出海面之后,遇到了菩萨。简单问答之后,这时菩萨劝他回去。我们看,好话歹话,都让龙王说干净了。这时菩萨说任何一句话,都不免和前面相犯。如果我们来写,菩萨这时应该说一句什么话,既符合她的身份,才能让孙悟空决然反转?

我们必然说:“你这泼猴,还不快去。”“你对得起我么?”“你对得起你师父么?”“你这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东西,你就不该离开。”“你怎么不顾全大局?你的集体主义精神呢?”“取到真经才能成佛啊。”“你师父那么辛苦你知道么。”“我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懂么?”“菩萨理解你,但取经要紧。”“乖乖,菩萨抱抱……回去找你师父吧。”“(用大法力把猴子往西天路上一推)去你娘的!”

我们看,普通家长,不就这样教训孩子的么?人身攻击、道德绑架、情感交换、利益引诱、粗暴压制……然而这些有用么?

我们看,这些话,龙王可以说,因为他是外人。外人来劝说一个人,大可以讲道义、讲责任、讲利益。因为他的身份就代表着社会上的关系。道义、责任、利益……说来说去,都代表着社会上的交换、合作的规则。如果家长对孩子开始讲道义、讲责任、讲利益了,其实已经落入下乘了。因为,你一谈这些,就已经准备和你的孩子谈交换、谈合作了!那就别怪孩子和你谈交换谈合作!一切亲情的变异,都是从谈交换开始!

然而你看菩萨的话,一般境界的人绝对写不出来。这和文才无关,只和境界有关。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九个字的话,看起来和孙悟空是否要回去毫不相关。但细品之下,这句话足以摆落一切用不着的,而且一个字都不能省:

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

诸位,这就是菩萨啊!诸佛不能转定业之身,菩萨不能救无缘之人,父母不能留叛逆之子。决定一切的,是自己的心和自己造的业。其实,任何人都不是傻子。他在社会上历练一番之后,总有选择、判断,总有念头对的时候。如果亲人要帮他,只能在这个时候,帮一把,推一把。然而,如何能捕捉到这个正确的念头,在菩萨就是法力,她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驾云飞到孙悟空面前;在父母就是观察力,他们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孩子说那句话。

而且,菩萨这句话,把孙悟空此时的心理活动揭得一干二净。因为孙悟空这颗心,一时半会是降服不住的。他一回来,唐僧就给他戴了一个紧箍儿。

这个也好理解。贫道上本科的时候,都有这经验,听别人讲理想,谈人生,听得激情澎湃,觉得此后就要变了一个人了。结果散场没几个小时,就又现了原形。该刷手机还刷手机,该上网还上网,该看片还看片,该挂科还挂科——有时候,心里都不愿回想那一次次激情澎湃、立志自新的时刻!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了理想,有了目标,还是做不到呢?

理由简单之极:菩萨早就说了,莫错过了念头。人心是会变的。虽然一时受了激励、匡正。但总要摇摆不定,反复无常。这没什么可指责的,可懊恼的。所以《西游记》为什么管孙悟空叫“心猿”,就是这个道理。菩萨早就知道,对于普。通。人,好的念头,是可以、而且必然会错过的。

对治方法也简单之极:就是上个紧箍咒!

紧箍咒的梗,并非今本《西游记》的独创。早在《西游记杂剧》里就有了。但为何《西游记》是四大名著,《西游记杂剧》不是名著。因为这两部作品,对紧箍咒的写法完全不一样。

《西游记杂剧》是这样唱的:

玄奘,你近前来。这畜生凡心不退,但欲伤你,你念《紧箍儿咒》,他头上便紧。若不告饶,须臾之间,便刺死这厮。

为足下常有杀人机,因此上与师父留下这防身计,劣心肠再不可生奸意。

也就是说,杂剧是把孙悟空当作妖怪防的。紧箍咒说白了,无非就像套在犯人身上的枷锁,使之不得反抗。所以一再说,这是“防身计”,“但欲伤你”,便念紧箍咒。对孙悟空而言,紧箍咒就是一再强调:你是罪犯你是罪犯你是罪犯!你要赎罪你要赎罪你要赎罪!

所以早年间有些学者喜欢讲:《西游记》的紧箍咒,代表了什么封建礼教对孙悟空的束缚,甚至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压迫。还有些学者讲:孙悟空等人取经之路,是一次赎罪之旅。当然都可以这么说,但只能说,对各种西游故事都适用。对今天这本《西游记》,恐怕并没有抓住特点。因为他们对这里的六贼,对里面谈论心性的内容,都真的或假装没看见。

然而今本《西游记》虽然继承了“紧箍咒”的老名字。但觉得并不好,所以又起了一个新名字。这个新名字,不知诸位是否记得观音变的老母对唐僧的话:

东边不远,就是我家,想必往我家去了。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我去赶上他,教他还来跟你,你却将此衣帽与他穿戴。他若不服你使唤,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凶,也再不敢去了。

也就是说,《紧箍咒》又叫《定心真言》。心是谁,当然是心猿孙悟空,这是最明白不过的暗示了。和杂剧不一样。今本的《西游记》不把孙悟空当罪犯看待,而是把他当一个正常的人来看待的。尤其是,把他当成一颗真实的心来看待,来尊重。


大圣娶亲里戴上了金箍的星爷

贫道在《猴子出炉了》这一期中提到:孙悟空代表真心!真,是前提。虽然,真,并不代表有理由无所不为。但前提是一定要真。如果是假的,是掩藏的,整部《西游记》就没有意义了。

这里有个词,“行凶”,也大有意趣。

《西游记杂剧》里当然指孙悟空对唐僧行凶,孙悟空被放出五行山第一句话就说:“好个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顿饱,依旧回花果山。”哪知道,到了今本《西游记》里,作者把这个“行凶”,轻轻地、不露声色地改掉了,接上面打杀强盗的剧情,这里菩萨说的行凶,当然指的是对外人行凶。

所以我们说《西游记》之可贵,就是虽然写的是神仙妖魔,却处处直面的是人,处处写的是这颗人心。把孙悟空当作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妖来看待。而我们今天的某些故事,主旋律剧里只有一堆圣贤尧舜,阴谋剧里只有一堆丛林动物,武侠剧里只有一堆杀人机器。明明演的是“人”,偏偏“人”最少。因为这些故事,把最关键的真心,隐藏起来了。

《紧箍儿咒》,一名《定心真言》,然则此箍非头间之箍,乃心上之箍耳。或问此咒至今传否?道人(黄周星自称)曰:“《易经》、《论语》俱有之,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附一:宗教意义的“六贼”

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

道教也有六贼的概念,当然是从佛教借过来的。这个还真不能算是偷的,因为谈论六贼的都是一些内丹家,他们谈的很光明正大,如《修真十书》等。

主人公,指真如本性或元神。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的喜、怒、爱、思、欲、忧的形象化比喻,是烦恼的根源。修行的人一定要首先断除这“六贼”。佛教唯识宗一般把心分为八个层次:表层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识较为简单,仅相当于摄影、录制、直接感觉外在世界的“感性认识”。五识的感觉传送到第六识意识,靠意识的分辨、判断、推理,创造出一个外在世界的投影,大致相当于“理性认识”。第七识末那识,负责把所有的信息传送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同时第七识也是认为有“我”存在,产生烦恼的根源。第八识储藏了宇宙万有的所有信息,其中含有真如本性。它先天而生,靠人类普通的思维无法认识。玄奘法师有《八识规矩颂》,称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此外,尚有“第九识”,即庵摩罗识,又称白净识、清净识。指阿赖耶识去除了垢染,而达到光明澄澈的境界。道教内丹术借用唯识宗的理论,提出“八识归元”,认为阿赖耶识即内丹术百般修炼寻觅,务要显现出的“元神”,故称元神为“主翁”、“主人公”。此处孙悟空自称主人公,剿灭六贼,即“明心见性”,现出“元神”、“阿赖耶识”的意思。

附二:清代道士刘一明《恨六贼歌》

可恨一双眼,害人实不浅;见色心即迷,见财性即变;见富贵贪图,见患难瘫软;美恶俱皆收,大小一齐卷;心意由他移,脚跟凭他转;身躯不安闲,精神被削减;分明陷人坑,大抵送命匾。可恨两个耳,伤人至于死。稍有着声音,神飞意即起。闻人讥诮我,即便怒切齿。闻人夸奖我,即便生欢喜。娇歌淫词场,尽是他委使。丝竹管弦乡,俱系伊引指。耳聪无所用,吸尽一身髓。可恨两孔鼻,实为人所累。有香他先知,有臭他先忌。一纳乱心神,稍着动志意。气香即贪求,气臭即远弃。本没美恶分,无故别层次。作孽不商量,遭罪至容易。为些小因由,修行大不利。可恨三寸舌,作害甚是烈。有时争是非,有时讲优劣。有时尝滋味,有时信口说。或有灾疾生,或致性命绝。万般祸患由,俱是他作孽。虽是肉为胎,其硬如刚铁。若还顺他行,杀人不见血。可恨这肉身,人之大患因。饥则思饮食,冷则想衣绅。磕撞生疼痛,自在便热亲。苦中作欢乐,认假却弃真。抛丢珍珠宝,换来粪土尘。忙忙伤筋骨,碌碌丧精神。有此皮囊物,万劫在沉沦。可恨人有意,无端妄生事。七情六欲全,三毒四智萃。终朝不休歇,何时有定位。正自想荣华,忽而思娇媚。使的身不闲,弄的魂如醉。家财俱搬空,房屋椽瓦坠。当人没处安,不知何处睡。可恨这六贼,丧行与败德。内外俱穿连,结党恋食色。罪过积如山,天理尽止息。真种被耗消,元神亦藏匿。性昧命难坚,作殃实不测。学人若修行,还须用猛力。先当含眼光,次要把耳塞。鼻舌休招风,身意莫失则。六门紧闭关,一心将己克。拔去历劫根,性命可修节。一根如未拔,大道未许得。

(作者按:以上是贫道对六贼理解,贫道对唯识宗以及道教对唯识的借用,懂得非常浅薄,故在此郑重声明。如果想深入了解,还是请阅读唯识原典或自己修证。如果表述有问题,尚请有证量的方家不吝赐教!另,本文原标题为《紧箍咒戴还是不戴,这是一个问题》。)

第一卷 《西游记》的大佬们

第一章 孙悟空——生死之谜

孙悟空在整个《西游记》中是最重要的角色,也是独唯一一个贯穿全书始终的角色,笔者认为,吴承恩塑造这个角色,意在把自己的理想寓意在孙悟空身上,而孙悟空由生到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者的理想由生到死的过程。

或许,很多人会问,孙悟空不是长生不老、金刚不死之身吗?他怎么会由生到死?他什么时候死了?

各位莫要着急,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孙悟空与寻常生灵不同,他无父无母,出自山石,随风而化,成一猴形。这种传奇的出生方式,亘古未有,闻所未闻,但它却恰恰就是孙悟空的生!孙悟空的生代表了一种绝对自由力量的诞生,无君无父无母,无祖无兄无弟,因此他不会受到任何世俗礼教、三纲五常的约束,他本身就是自由!

众所周知,《西游记》作者所处时代为明代,汉朝、唐朝、宋朝、明朝,这四朝是汉人所建且最受后世追捧的四朝,而其中的明朝却是上述四朝中最严酷的朝代,朱元璋剥皮萱草,朱棣嗜血成性,而到明朝中后期,厂卫横行无忌,阉患此起彼伏,那是天下臣民极受约束的时代,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整个明朝政府几乎就是一个巨大的特务机关,无形的枷锁时刻笼罩于万兆黎民之上。

在那种时代里生活的吴承恩,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一个形象,完全是在寄托自己对解放思想、解放身体的理想。

这便是孙悟空被塑造出来的缘由,明白这些,我们对孙悟空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理解了。

孙悟空在做美猴王时期,曾经说:“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由此,他泛舟出海,游遍天下,寻得须菩提祖师学艺,之后又大闹幽冥界,勾销生死薄,这些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摆脱死对他的约束;而闹上天宫,请官拜职也不是孙悟空贪图名利富贵,而是因为上天有个天皇老子管着,就是不服,就是不爽,因此他才要挣“齐天大圣”的名头,与天等高,与地同岁,无拘无束,有生无死,这才是孙悟空真正的追求。

再进一步分析,孙悟空所追求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全民的自由、绝对的自由!首先,他在阎罗殿生死薄上把所有猴类一笔勾销;其次,他要打破原始的统治制度,想赶走玉帝,轮流坐庄;再次,他无视三界已有的层级制度,对诸神诸仙,不论地位高低,一律称兄道弟。

这便是孙悟空所向往的全民自由、绝对自由,也正是这些引起了当时统治力量的巨大恐慌,由此道祖、佛陀齐齐出动,一定要把孙悟空扼杀在绝对自由的摇篮里。

因此,孙悟空若生,则必自由,若不自由,则其必死!

生而自由的孙悟空,为了更加的自由拼搏奋斗,大闹天宫是孙悟空生的巅峰,腐朽的天宫力量在孙悟空面前不堪一击,太上老君八卦炉之火狂烧四十九天,最终功亏一篑,玉皇恐慌无状,诸神消弭无形,西天佛老方急急赶来,三界的统治者对悟空或愤恨,或恐惧,或敬服,但谁也不能容忍其生存!

可以说,孙悟空最终是被如来给一步步消灭的,而如来消灭孙悟空经历了三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施展大法力,山压悟空身。如来用五百年的束缚消磨孙悟空的意志,借此让孙悟空明白,绝对的自由不可得,你最多是能拥有相对的自由,比凡人多一点点的自由,肉体不腐,精神常在而已,其他的,等级还在,尊卑还在。

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的意志超强,即使是五百年的压迫,也丝毫没有动摇他对自由的追求!他依旧桀骜不驯,见到观音时,敢大骂如来;他依旧率性不羁,拜唐僧为师后,辣手诛六贼!略受唐僧的一点责备,马上甩手不干,被戴上紧箍咒的时候,几乎要干掉自刚拜的师父,由此可见,这时候的孙悟空,内心并未死亡,在统治者看来仍然胆大妄为,顽固不化。

第二个过程,发明紧箍咒,锁在悟空头。如来派观音寻找取经人的徒弟,把紧箍咒传授给观音,再由观音传授给唐僧,当唐僧把紧箍咒戴到孙悟空头上的时候,孙悟空内心的死亡才正式宣告开始。

在这个过程,孙悟空对紧箍咒的束缚,先是极端愤怒,无法忍受,情到急时,差点要一棒打杀救自己出山的唐僧,但后来却开始畏惧,甚至慢慢习惯。可以说,如来用唐僧束缚孙悟空的心,用紧箍咒束缚孙悟空的身,孙悟空在不知不觉或者无计可施中一步步走向身死心灭的境界。

第三个过程,如来施威压,悟空除心魔。孙悟空内心死亡的确切时间,就是他向统治力量彻底屈服妥协的时刻,那一刻也就是他打死六耳猕猴的时刻。在笔者看来,六耳猕猴实际上就是孙悟空的内心,也即整部书中吴承恩时时刻刻提到的心猿。

关于六耳猕猴,在后文中笔者有详细描写,此处就不过多阐述了。

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归正说的是悟空拜了唐僧为师,皈依三宝,踏上保着唐僧西天取经之路,冲着和师傅一道修成正果去了。而六贼无踪早前读到此处却没有读懂,后来再看,看了又看终于明白了,很有深意,作者在此处妙笔生花。

师徒二人正走时,忽见路旁闯出六个强盗,唐僧吓坏了。悟空道:“师父放心,这都是送衣服送盘缠与我们的。”三藏道:“悟空,你压在山下五百年压傻了?他们要抢劫我们那!”

悟空对六人道:“我曾是强盗的祖宗,不知几位何名啊?”其中一个强盗道:“我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你六个毛贼!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倒来挡路!”

六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

上面有一句:“你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妙笔生花啊!古人批阅西游记曾在此处留言“着眼”,就是说要重点看。

六个强盗的主人公!何意?且看,六贼的名字眼、耳、鼻、舌、意、身,佛家讲此乃六根呀,出家人入门第一件事就是要六根清净,悟空刚入三宝,需管得住自己的眼、耳、鼻、舌、意欲和身体,眼睛观色,耳朵听声,鼻子闻香,舌头尝味,身体触摸,意念即是意欲想法,六根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感,古有法师曾说六根扰乱意识,犹如猿猴不停歇,如同贼道劫夺自家的财宝。悟空做了出家人自然要管得住自己的六欲,所以,悟空说自己是六贼的主人公。后面悟空打死了六贼,也只有除了六欲才可继续登程上路。

悟空随师父刚刚登程上路便遇六贼除六贼,说这西游记不愧名著可见一斑,大有寓意,实在是绝。

接下来一段,悟空灭了六贼回到唐僧身边,唐僧开启了啰嗦模式,悟空怼了一句转身去老龙王处喝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影视剧里唐僧的啰嗦书中也确实是有出处的,哈哈。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悟空杀六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