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写诗的软件会写诗的?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没有软件作词 作曲也一般是用乐器纸笔和手机录音 只有编曲才用软件。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手机百度搜为你写诗点采纳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为你写诗,输入照片就行

就是这个软件,在百度那里
好啊!帮忙写首带点欢喜感情的诗,
七言,最好是首曲,文体不限。
深林闻鹊鸣,
为此寻探看。
原知不是鹊,
伊人眸回看。(在下不才,吾走悲情路线的,已竭尽才能了。望采纳)

呃,写评论上瘾的节奏,我是闲的蛋疼么。
本来只是附加讨论一楼“子树”的,想想还是另开一个回答,因为毕竟有一些不同意见。
不过,我的意见仍旧是基于 的答案,做一个补充和争鸣。

1针对其第一条,我做一个补充,不仅是因为古诗的数量比新诗为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古诗的熟悉度要比新诗程度要深(数量还是其次的,我认为)。我们的现代诗赏析经验要远远匮乏于古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是需要靠训练才能体味的。语文教育中,对古诗的欣赏教育相对还是比较充分。而现代诗因为作者都是近代以来的人物了,难免是政治取人,而不是艺术取材,赏析训练做得也少,也比较敏感,不被重视。 而语文教育打下的就是日后阅读习惯的一种基础。这和没有古典乐耳音训练的人,大多只是图个新鲜,但不会真正喜爱古典乐是一个道理。除非你天资聪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欣赏其实是一个费心力的活。

2针对子树,第二,第三点,有关审美偏好的说法,我认为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首先赞一下他区分了两类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不同。这非常重要。但是关键的分歧在于,我认为当代人恰恰用的是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去解读古诗的(实际上,大多数中学老师也就是这么教的),他们对象征,借喻什么的很熟悉,因为这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我很想举罗兰巴特,克制,提一下就好。举个直观的例子,比如他们会把iphone评价的比小米手机为高,这里就有进口与国产,西方与中国的象征隐喻的解读。说到底,现代人都是日常符号学家)。但是相比而言对意境和音韵的琢磨却是非常疏离的,甚至是完全丧失的。

那么为什么更适合,更亲和解读现代诗的当代人,往往会把古诗评价得更高呢。
我觉得这就是本雅明Benjamin说的机械复制时代,人们追求'震颤“体验的缘故。古诗的阅读,带给他们很多与现代生活境遇不同的感受,这让他们很稀奇(比如,我敢说很多人喜欢古诗,往往是被其独特的 用字 和 语法 所吸引,而不是整体氛围)。而现代诗,至少用词上是非常日常的,对于欣赏训练又缺乏的许多人来说,就是平淡无奇的(比如著名的被恶搞的”梨花体“)。而现当代,就生活美学而言,稀缺的就自然具有更高的美感。说的更”深刻“一些,这就是当代人的政治经济学体悟嘛(”稀缺为贵“)。

感谢, 她举了一对好例子,让我们能更清楚古诗与现代诗在写法和阅读上的差异。
我们先看古诗。这四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无一例外都要靠想象才能获得完全的美感。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想象看似基于日常经验,然而却是高度抽象化的(这也是“意境”的要诀,画面的再现并不是西洋画那样的充满细节,而是涉及到某种灵韵氛围),实际上古人作诗非常强调的是文本的勾连,经验只是引子,比如这里孟浩然的花落,王维的空山,李白的玉门关,杜甫的东吴,似乎都是实景,其实都是虚描,都是一些在前代经典里已经出现的意象---物候,禅境,戍边,江南。所以,古诗的意境,源于通过想象使得文本间互相照应,这也是古诗为什么特别讲究“用典”,甚至要求处处用典的缘故。而这是当代人不会有的体验,当代人解析古诗,就只把用典当作一种技术了,实际上,恐怕这对古人来讲,正是写诗的目的之一---通过诗歌使得自身的处境与更广阔,更古早的时空(首先是道德时空)相连接。

举的新诗。这首新诗也很美,然而可以看出,其主要手法就是象征,大量的比喻。这实际上就是我上面说的对符号解读的日常经验了。不过,我感觉还是得做点保留。因为所谓新诗毕竟就是西洋诗引入的后果。西洋诗在波德莱尔之前和之后,气象上有一个转折,现今强调象征,联觉,借喻这些手法都是波德莱尔之后的特征了。

新诗能否也和古诗那样通过文本间的想象来达到意境的抒发,我想是可以的,肯定已经有人这么做了。白话的使用并不妨碍这一点。当然楼主谈的是“读者”的感受。我这里也主要说的是一般读者能够接触到的新诗的特点(不就是语文课本里的那几首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写诗的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